科技创新平台典型案例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技创新平台典型案例(通用10篇)

科技创新平台典型案例 篇1

黑龙江省电化教育馆

按照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的要求,随着黑龙江省“三通两平台”建设的不断推进,省电化教育馆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利用多种渠道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发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挖掘省内中小学校在“三通两平台”应用过程中的创新工作案例,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以点带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成果,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一、典型案例,引领应用

黑龙江省内中小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策略,努力打造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高素质学生。

案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哈尔滨市香滨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探索

该校从教学内容呈现上,突破书本和黑板的限制,转为多维电子教材和电子平台,提出了具有普适性、能够有效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方式,并对每一种教学方式,梳理出共性操作程序,建立了“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这个基本方式基础上,学校结合学科内容、支撑环境、学习方式,形成了不同学科的教学方式。如数学学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语文学科的“基于多维电子课文的情境阅读教学模式”、英语学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双主合作教学模式”、科 学学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观察记录教学模式”、音乐学科的“基于移动终端的音乐创编教学模式”、“基于个人空间分享的主题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改革。

2013年该校承办了国家级、省级两次教育信息化现场会。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视察了香滨小学,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教育部有关司局及直属单位相关同志、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相关负责同志、省内各市(行署)教育局局长和基础教育相关负责同志及城市学校校长220多人观摩了哈尔滨市香滨小学的信息化教学现场,全国一区三校进行了经验交流。

该校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 1.硬件环境

第一,每个教室都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实物投影仪,满足整合教学的基本需求;

第二,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网络环境与移动终端;

第三,教师人手一台电脑,满足电子备课、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为了实现交互体验更丰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购置了学生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安装了个性化学习软件,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移动学习的需求。

2.软件资源环境

学校建成了软件资源的三个库:一是校本库、二是项目库、三是广域库。这些内容已集成在学校服务器中,老师可以随时随地从资源库查找资源、应用工具软件编辑资源、应用教学平台集成资源,学生可以在课上、课下,课外通过班 级网站、专题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练习测试、交流互动。

二、多种渠道,保障应用 1.强化培训,引领应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给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也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除了具有新课程理念下的专业素质外,还应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因此,要创设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环境,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培养与提高的培训,进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信息搜集、筛选、整理、加工及科学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探索与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案例:“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专项培训

针对为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配备的电子白板和为教学点配发的触摸电视一体机进行专项培训。培训采取分学科、分年段的方式开展。培训课程的设计新颖,打破了以往的以技术传授为主的思路,不仅仅通过厂家专员培训、校长和一线教师现身说法、学员实践操作体验的过程,提高学员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触摸屏电视基本功能的操作水平。而且广泛收集了一批基于应用白板的教学案例,以深入探讨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方法,为学员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并且通过应用与不应用白板教学的课例,采取同课异构的研究思路,教研员、一线教师与学员展开对话与交流、分享。培训人数达1173人,惠及2个学段,13个学 科的地市教研员和项目学校的教师。由于培训针对性强、效果良好,受到省教育厅领导和学员的好评。

2.推送资源,保障应用

在“三通两平台”推进过程中,还有部分边远地区的学校没有接通宽带网络,为保证这一部分学校尽快使用上优质的数字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省馆通过天网和地网两种渠道,坚持下载教学点专项数字教学资源,截止2013年11月底,共整理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教学的数字资源200G,教学点专项教学数字资源120G。利用硬盘拷贝的方式向我省还没有实现“校校通”的教学点推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工作,保证每个教学点能够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开好一门此前无法开好的国家规定课程。

为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加快优质资源的内容建设与共享受省教育厅委托,起草了《黑龙江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推送方案》,争取今明两年做好国家开发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推送工作,帮助更多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三、机制创新,促进应用

黑龙江省于2014年3月28日启动了“三平台一体系”项目,此项目包括: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教研平台、黑龙江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三平台一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教师培训平台、教师教研平台中生成的资源都可以作为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重要内容,在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上不可缺少的就是教研员在平台上引领全省教师利用国家级、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资源来开展教研活动,教师 培训平台上的教师也要利用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上的资源开展学习活动。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则是按照央馆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来搭建省、市、县、校四位一体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创新思路、借鉴经验,在全省逐步形成各级电教部门牵头,覆盖全省中小学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和运维体系,做好国家级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

科技创新平台典型案例 篇2

为了进一步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 提高技术推广人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进而为广大农民提供准确实用的技术服务、经验指导, 2014年10月, 河南省新县农业局联合中国知网首先在河南省开展智慧农民云平台系统使用试点工作。

智慧农民云平台依托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和农技推广协同平台, 改变了“一张嘴、两条腿”的传统农技推广模式。为了加强新县农技人员对云平台的试用, 县农业局邀请中国知网云平台的相关工作人员为农技人员介绍云平台的操作方法和E农通手机版本的使用, 并对每个农技员的使用权限进行了分配。通过此次培训, 农技人员掌握了云平台基本信息的上报方法, 同时对云平台的部分模块设置提出了建议。试点开展之后, 每个技术指导员都能及时填报技术指导手册、培训记录等数据, 不仅节省了纸质手册, 而且方便快捷。截至目前, 新县已填报前期农技指导、培训数据1%000多条, 顺利完成了初期云平台数据的上报工作。

智慧农民云平台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使用载体, 通过移动终端上的E农通新型职业农民服务客户端, 以新型职业农民、农技专家、农技人员、普通农民等为服务对象, 使农技员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技术资料进行学习, 而且能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 随时随地与专家进行交流咨询。技术指导员手册和示范户手册原型被纳入云平台, 大大缩短了信息的查找时间, 便于信息的维护, 更能直观、快捷地进行信息汇总、比对, 为基层农技推广活动提供科学考评依据, 实现农技推广工作的信息化办公。

高速动车综合设计平台应用案例 篇3

高速动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由多个专业的子系统组成,出色的设计方案必然是在对其各个专业子系统进行有效的综合和协调之后产生的,因此,研发活动协同效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为了有效解决高端研发企业在研发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打通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难以提升的瓶颈,企业级综合设计平台PERA.Workspace应运而生。PERA.Workspace将产品研发仿真过程中涉及的人、技术、业务等诸多方面实现协同;将多学科、多参数、多物理场的问题实现耦合计算和优化;将研发活动产生的数据、知识、经验实现管理和沉淀等;最终通过科学的信息化手段帮助企业实现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项目背景

中国某机车企业主要从事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动车、城轨、地铁及重要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轨道交通装备专有技术延伸产业。该公司在电力机车、高档客车、高速动车组、铁路货车、内燃机车、柴油机等领域拥有较为领先的研发和制造技术,是我国高速动车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中坚力量。

在该公司的高速动车研发仿真活动中,涉及到结构、车辆动力学、疲劳、空气动力学、振动噪声,室内流场、碰撞、冲压成型等多学科,各学科的研发过程中均会使用多种仿真工具软件,同时产生大量的仿真文件数据并在软件之间频繁传递。由于这些仿真任务、仿真软件和仿真数据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导致各学科、各部门的仿真成果尚不能有机结合为一体形成技术优势。因此,如何整合设计、仿真、工艺等技术和数据资源,为企业提供一个多学科综合设计协同工作的平台环境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企业快速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技术引进吸收,实现高速动车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

面临的挑战

为了有效实现高速动车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通过调研和梳理将目前在高速动车研发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制约问题归纳如下:

研发活动中的仿真需求与仿真工作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衔接,缺少规范化的仿真流程,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效率低,且容易出错,无法有效实现统一协调管理。

多学科仿真过程会涉及多种学科的仿真工具软件,并产生大量的仿真数据文件,这些软件和数据都分布在各个相关人员的计算机中形成数据孤岛,部门之间、学科之间的数据交互困难,阻碍了研发设计工作的协同。

随着大量设计、仿真工具的使用,完成一次仿真分析任务需要操作多种软件,软件之间切换和数据传递频繁,手动操作较多,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由于学科仿真的复杂性,各种仿真工具软件分散在各专业且由少数人员操作,知识和经验非常分散,难以积累共享形成合力,不利于企业知识的沉淀、管理和再利用。

综合设计平台的建立

通过系统调研,结合研发现状,为该企业搭建了以满足当前需求的高速动车综合设计平台,平台功能主要包括研发活动的过程数据管理、多学科软件集成、工作流程管理,专为高速动车设计定制的专业研发应用系统,便于动车研发中知识沉淀和重用的设计步骤封装与模板生成功能,以及为企业实现现有数据系统(如PDM)的集成等内容。平台功能架构如下:

平台主要功能模块介绍如下高速动车专业应用系统定制结合企业研发特点定制开发出面向高速动车设计的结构静强度仿真环境、空气动力学仿真环境、疲劳仿真环境、铸造过程仿真环境、冲压成型过程仿真环境、焊接过程仿真环境等;

工作流程管理通过仿真流程梳理为该企业构建了科学高效的研发仿真流程,并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实现仿真任务流程的定制、固化和任务协同;

过程数据管理:建立了以仿真数据管理为主的研发数据管理系统和仿真数据库,对仿真过程中产生的结果数据和过程数据分别进行管理,将离散化的过程数据实行网络化管理,保证数据完整性、传递稳定性、可追溯性以及数据共享:

步骤封装与模板生成根据需求定制出不同执行标准下的车体静强度仿真分析模板、动车车体仿真模板、转向架静强度分析模板等,以及将产品研发中能够固化下的步骤进行封装,作为知识储备实现共享;

多学科软件集成将该企业与高速动车仿真相关的仿真工具进行集成,实现在流程流转中唤起结构、流体等相关CAE软件,及不同工具的脚本调用,主要包括PRO]E、CATIA等CAD软件:ABAQUS、ANSYS、ICEMCFD、FLUENT、SIMPACK/RAiL、AIRPAK、LS-DYNA、DYNAFORM等CAE软件;

与PDM系统集成:建立了与该企业PDM系统的接口,可以直接从PDM系统获取仿真任务书、产品对象、关键数据等,仿真结果数据可以直接上传到PDM系统,保证企业研发的单一数据源。

应用效果

综合设计平台PERA,Workspace的建立,有效改善了制约该企业高速动车研发效率的问题,并大大提升了企业研发活动的整体工作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通过对研发工作流程的管理,使该企业的研发活动变得科学有序,并建立了高效的协同工作研发环境,形成了以“仿真驱动研发”为主导的科学研发模式;通过对各种仿真工具的集成,解决了软件间的异构问题,形成了统一的研发环境,各种研发仿真数据在后台自动传递,提高了准确性,降低了工作量;使研发过程中的各种离散化数据得到了有效管理,保障了企业研发活动中相关数据的引用、查询和追溯:各种仿真模板的开发和应用,降低了仿真工具的应用门槛,使CAE新手或者设计工程师都能够利用模板和专业向导进行快速仿真评估,提高了工作效率;打通与该企业PDM等数据信息系统的连接,保证了企业数据的准确性和唯一性。

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每个企业在发展中都会持续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在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研发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对于企业来讲,寻找到有效提升企业研发效率的方法和工具则显得至关重要。通过高速动车综合设计平台的案例,可以总结出PERA.Workspace对提升企业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上的价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聚焦于企业研发活动中的设计与仿真工作,通过将研发活动和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保障客户研发活动能够有序进行,并实现研发过程数据的可追溯性为企业建立可视可控的流程管理系统,规范研发流程,并通过与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建立联系,为企业构建高效的企业级协同工作环境:通过易用的组件封装、多学科工具集成和计算资源管理等功能,为企业规范和简化软件操作过程,实现研发活动的快速执行和知识重用,提高研发效率通过仿真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为企业知识型团队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业务体系构建奠定基础。

科技创新平台典型案例 篇4

事件简述:

2011年10月3日,恒大名都8栋业主到前台来反映8栋某位业主在顶楼平

台上搭建了一个电视接收器,此问题严重侵犯了8栋业主的利益。业主就此问题

来找到前台,并要求物业公司采取相应的措施制止此行为。否则联合该楼栋业主

全部拒交物管费。

问题点:

业主该不该占用公共平台?

处理方法:

1物业助理立即上门告之业主停止并拍照取证,同时发放了装修违章整改通知书,多次与业主沟通,劝说其立即整改。

2将此事汇报给相关职能部门,同时将此事的进展情况向8栋业主进行解释,让

业主知道物业工作人员在此次事件中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一面。

法律依据:

1、《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第六章第五十九条 业主、使用人使用物业,应

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管理规约的规定和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决定,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物业管理区域内禁止占用地上或者地

下空间违法修建建筑物、构筑物;损坏或者擅自占用、改建物业共用部分;

2、《物权法》第六章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第七十一条规定业主对其建筑

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

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经验与点评:

1.客服中心物业助理处理日常工作事务时,应多学习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便于与

业主沟通。

2.处理类似事件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不能解决时应借助相关部门支援,让事

情得以圆满解决。

科技创新平台典型案例 篇5

典型CAM平台数控铣削加工编程功能对比应用

介绍了通用典型CAD/CAM平台在进行数控铣削加工编程时,刀具轨迹设计、刀具轴矢量控制、后处理程序开发与机床仿真加工模拟方面的对比应用,并辅以实例进行说明,希望能为读者利用不同的CAM软件平台进行数控编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作 者:王华侨 张颖 王建国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研究院红阳厂刊 名:航天制造技术英文刊名:AEROSPAC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年,卷(期):“”(2)分类号:V4关键词:数控铣削 CAD/CAM软件 编程

科技创新平台典型案例 篇6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依据《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工作要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统筹上海市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良好融合。

一、基础建设与成效

上海市依托上海教育城域网改善学校网络环境,完成所有职业院校(包括中职学校分校区)接网进校工作,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各学校基本形成了“网络可访问、资源可获取、师生可交流”的信息环境。上海60所中职校主干网速超过千兆,其中18所学校主干网速超过万兆,近40所学校实现全校无线网络覆盖。基本完成每所学校每5个学生1台、每个教师1台的计算机配备标准。所有中高职院校均配备了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

基本形成覆盖职业教育,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优良、使用便捷和共建共享的职教资源综合体系。各校建立校本教学资源库,基本实现了教学资源“班班通”。

“中职易班”基本完成在上海中职校的全覆盖,已建设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交流的平台。网络课程通过以课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虚拟学习环境实现对在线学习流程的完整支持。中职学生充分享受虚拟校园和在线学习的乐趣,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截止2016年4月底,中职易班注册总人数98929人,实名注册总人数80847人。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网络课程1.0平台访问次数 2113749次,订阅课程人数超过10万人,网络课程2.0以中职易班为平台主体,在网络课程1.0基础上升级、优化,2015年首批6门课正式上线,供中职学生进行网上选修,截止2016年5月数据统计,点击量为183156次,第二批11门网络课程已于 2016年上线。

建设以上海市职业教育数字图书馆、网络教研、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微课)等教学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职业教育数字图书馆覆盖职教系统的教师与学生,现有数字图书资源127444册,视听资源20277集,电子期刊、工具书、标准库超过100000册。建设184门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精品课程,访问总量达到753384人次。

以信息化手段整合管理业务,推进流程再造,实现管理创新。在上海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建设集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学籍管理、学生资助等为一体的“上海中等职业教育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并与上海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对接,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分析,推进职教管理平台数据资源的共享及其应用管理的整合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管理效能和水

平。

上海市65所中职学校实现OA办公系统,除教务管理和门户网站等基本功能,还实现学工、教务、财务、网站群、实习等管理功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上海市63所中职校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工作并投入使用,使用范围包含餐饮、门禁、考勤、图书馆等。

二、建设措施

建设过程规范化:在信息化项目建设期间,定期召开信息化立项建设工作推进会,通过交流发言、专家指导、递交信息化建设进程表等手段,了解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共同协商解决;同时定期组织专家进行项目建设实地走访,及时沟通并解决问题;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和制度,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流程进行跟踪、管理。

建设形式多样化:通过不同建设手段,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邀请信息化专家在顶层设计上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并整合建设需求;学校利用本校信息化专业教师资源,结合学校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尽可能满足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

建设成果特色化:上海市交通学校的全息投影系统、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的PLM教学体验中心、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上海市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的数字化虚拟仿真牙医培训实验支架系统等信息化建设成果,体现了学校通过信息化建设,结合学校自身专业特色,打造出个性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理念。

三、建设经验

活用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中职易班、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育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各种限制条件,拓展学习渠道,创新学习方法,让受教育者随时随地进行高质量、有指导的学习。

善用信息技术,整合全市资源。投入专项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缩小了城郊差距和校际差别,通过合理部署全市教育资源和信息化设施,推动市、区、校整合共享,以上海职教资源中心为平台,通过育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优化配置和共建共享。

基于移动平台的教育游戏案例分析 篇7

关键词:移动平台,教育游戏,案例分析

1 教育游戏概述

1.1 教育游戏的定义

“教育游戏”一词起源于上个世纪年代美国一些学者对电视游戏教育价值的探讨,教育游戏在国外多被称为“Edutainment”或“Educational Games”。“Edutainment”是指在教学中使用各种娱乐形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Educational games”是指运用电脑游戏的形式把教育内容通过各种游戏元素表现出来。学者Mann(1996)认为,游戏是能够使儿童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活动性的、有意义的、象征性的游戏的世界中,并使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1]。我国将教育游戏定义为: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2]。教育游戏是教育与游戏的融合,教育游戏从广义上说属于教育软件的范畴,但是它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教育软件,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娱乐性游戏。

1.2 教育游戏的特征

教育游戏带有教育目的或学习目标,兼有虚拟性与真实性、规则性、竞争与挑战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教育游戏是在教育软件和一般娱乐游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游戏中的有利因素转化为学习动机,有利于学习者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作用。

1.3 教育游戏的类别

教育游戏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从传播媒介的不同上看,教育游戏可分为单机版教育游戏、网络版教育游戏和在线教育游戏;根据内容的不同,在线教育游戏又可分为综合类和学科类;按照教育目标的不同,可分为学科类教育游戏、休闲益智类教育游戏、题库型教育游戏和情境型教育游戏等;从游戏的内容结构上分,参考了电脑游戏的分类方法,认为教育游戏也可以分为策略类、角色扮演类、动作类、模拟类等。

2 基于移动平台的教育游戏现状

近年来,火爆的IOS和Android平台下的手机游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带来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手机游戏技术的日渐成熟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游戏和手机等移动平台的结合,必将是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移动平台有Mac IOS、Android、Windows Mobile、Black berry、Symbian、Palm OS等,其中个别平台已经逐渐退出市场。目前游戏开发的平台基本上以Android为主,其次是IOS,然后是Windows Mobile及其他类。Android和Mac IOS这两大平台各有千秋。

以移动平台为载体开发的教育游戏,研究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进行合适的学习。它并不局限于教室课堂中的学习,为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供了现实可行性。移动设备具有小巧轻便利于随身携带的优势,能满足用户随用随取的需要;有较强的连通性和互动性;同时移动智能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占有销售价格低廉的优势,购买门槛低。基于移动设备的教育游戏的目标是在移动设备上构建虚拟情境,利用游戏化学习的优势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如何设计出兼顾教育性、娱乐性、移动终端特征,三者充分整合的教育游戏,成为我们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查阅万方和知网的论文数据后发现,对于教育游戏的研究人群基本以现代教育技术、软件工程及计算机应用方向为主,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教育游戏的教育认知理论研究应用和工程技术实现,以及基于这些教育认知理论进行的游戏模型构建方面。不少教育游戏仅从教学者或管理者的角度设计开发软件,开发力度大多仍停留在在线学习、第二课堂、多媒体课件的研究中。从目前发展来看,教育游戏与学科整合的覆盖面较大。主要的研究情况分化严重,一方面搞学术理论研究的人并未真正亲身体验电子游戏,仅从理论高度上进行研究,缺乏创意性的表现手法,娱乐性不足;另一方面真正做游戏设计的人缺乏游戏与教育理论结合的相关经验知识,导致国内的教育游戏并没发挥预想作用。长期以来,国内一直没有开发出很成功的教育游戏作品,一些公司引进国外的教育游戏,由于种种原因,都不大成功,不被教师和家长所认可。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信息化学习资源逐渐成为基础教育学习中的工具和手段。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也成为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工具之一,国内外不少学校开始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教学。许多学者开始开发和研究移动终端上的教育教学资源,对移动应用的学习进行探究。目前,各种学科的教育游戏被开发并应用于教学中,国内不少学者在数学、化学、语文、历史、政治以及思想品德等课程中进行了学科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应用以及理论探究。移动平台上的游戏开发势头正健,而移动平台上的移动教育发展迅猛,教育游戏具有全球最大的市场空间和最广泛的市场需求层次,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3 总结与展望

教育游戏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再加上自身的媒体优势,具象化的图片和声音的配合可以提供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学生更高效的学习,并且可以逐步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见表1)。在进行教育游戏时,学生会感到轻松和自在,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学习,不但身心舒畅,对游戏充满积极乐观的态度,记忆效率会大大提高,而且学生在游戏中所取得的成就会刺激其学习的欲望和动机,促使他们更加投入,沉浸在教育游戏所创设的学习环境中。

教育游戏目前理论相对完善,但是开发上缺少技术支持,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教育教学手段,帮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其自信心。随着教育游戏进一步被人们所接受,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随着教育游戏的技术发展进一步提高,相信教育游戏会在教育教学上举足轻重,成为解决当前教育矛盾与问题的突破口,给教育带来一次巨大的飞越。总之,教育游戏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教育游戏的“寓教于乐”的理念和其完美融合教育性和娱乐性的优势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育游戏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参考文献

[1]王琴,崔春梅.学习、游戏可兼得—初探在线教育游戏及其教学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40-42.

科技创新平台典型案例 篇8

下面就将我校一年来从接触、学习、建立、尝试使用魔灯平台到建立课程并推广应用于新课程教学管理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与喜爱魔灯教学的同仁们进行交流。

专家引领教学、校长亲自规划是推动魔灯在学校信息化应用层面发展的组织保证

学校的办学水平要提高,教师素质要提高,需要专家引领和指导,以明确新的课程理念,抓住课程改革的本质,改变某些落后的管理方式和教育行为。2007年2月,黎加厚教授和研究生况亮再次来到鞍山一中,为学校教师授课。黎教授做了“魔灯:新课程改革的新平台”学术报告,重点介绍了魔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管理评价”的先进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功能、系统的课程框架、灵活的课程设计以及魔灯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的方式等内容,并要求全体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以魔灯为平台,学习掌握新型教学管理系统,拓宽新课程改革的视野,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和教学质量。

学校明确要求各管理部门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必须全部参加培训,详细探讨魔灯的各项功能。周惠欣校长不仅亲自参加培训,而且还指导大家把魔灯平台应用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她的研究热情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学校教师研究团队的凝聚力与活力,快速促进了魔灯平台的应用。目前,我校的魔灯课程平台已经从1.5升级到1.7版本,开设8大门类17科,建立信息化课程38节,开课教师19位,涉及学生1000余人。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系统和家校联系平台,以魔灯促进常规管理网络化电子化

魔灯的网站管理功能使我们可以利用其建立功能强大的互动性网站,以用于学校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我校在周惠欣校长的指导下,大胆使用魔灯平台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并根据新课程中对学生成长记录的要求,规划了8个设定主题和2个自由主题,详细制定了各主题需要建立的形式和内容。同时,根据各主题的呈现要求,认真对魔灯的功能进行了实验,以便为每个主题确定最佳的资源或活动表现形式。方案如下:

09级学生个人成长记录电子版方案

主题1:“我的资料”——标签形式存储个人基本信息。

主题2:“我的日记”——用“博客”或“论坛”形式规划个人网络日志空间。

注:该主题也可以叫做“我的成长足迹”,还是以日记的形式,但可以改成周记,每周一记,可以做总结。

主题3:“我的文章”——以网页或超链接Word文档的形式积累作文范例,如平日发在校刊上的文字等。

主题4:“我的作品”——以超链接文件或站点的形式积累个人主要兴趣和创作的作品。比如:制作的网站、PS的图片、Flash动画、PPT演示文稿等。

主题5:“我的课题”——用网页或文档形式记录自己所参加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展现所取得的成果或搜集的资料。

主题6:“我的荣誉”——以网页配合图片的形式积累个人所获得各种荣誉/证书等。

主题7:“我的朋友”——用超链接的方式放置好朋友的网站、成长记录、博客等。

主题8:“我的论坛”——设计一个论坛与同学交流。

以上8个设定主题为我们规划的主体框架,教师会教会在学生每个框架内放置什么资源、使用哪种手段等,其余部分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创设个性化的自由主题。

学校通过在09级的信息技术课上把魔灯平台的应用作为必修内容讲授,目前已有千余名学生学会了在魔灯中注册学习、建立自己的个人成长档案。通过魔灯,学生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和创意,完成了个性十足的电子成长记录。这样的成长记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

此外,政教科利用魔灯平台建立的家校联系平台,现已成为促进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渠道与纽带。

特色教师打先锋,典型课例作示范

我校在引入魔灯课程平台后,组织骨干教师、特色教师积极利用魔灯平台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在学校教学公开课上进行展示教学,以让全体教师了解、体验魔灯平台教学。

由于魔灯平台具有强大的课程管理功能和学习管理功能,教师可以通过魔灯平台创建自己的信息化课程。经过研讨,我们实验了以下三种魔灯课程教学方式。

1.微机室集体教学方式。即基于网络教室的上课模式,师生通过魔灯平台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可以说,魔灯平台的引入成为课程整合研究的突破口,它拓展了课程整合的网络教学方式,使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新颖活泼,如论坛、测验题、考试、投票等教学活动以及互动评价、数据库等教学方式。

2006年12月24日的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上,我校周卫峰老师的基于魔灯平台设计的网络教学课《谈吃》获得了一等奖,并作为观摩课在大会现场示范,这是魔灯平台在全国教学大赛中首次亮相。该课基于魔灯平台进行设计,融入了新的课程教育理念,通过设置课前训练营、小测验、生词词汇表等解决学生阅读文章的生僻词汇问题;充分应用全局、群组论坛开展教学讨论,并大胆采用WIKI共笔系统建立学习探究小组,使学生真正体会网络协作学习的乐趣,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资源活动多样性和学习的参与性的要求,使教学得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2007年,我校张达丽老师的美术课《个性标志设计》也采用魔灯平台进行网络教学。利用魔灯的数据库功能,师生通过网络搜索查找建立个性标志数据库,设定标准:标志名称、图片、来源、说明等项目。学生利用作业功能上传自己设计的标志并开展互相评价。在课题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制作、设计、评价等活动,教师通过网络指导,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建立数据库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2.教师/学生单机学习/训练方式:即基于普通教室的单机讲授教学。教师设计建立好魔灯课程后,在教室登录魔灯平台,通过投影向学生展示相关教学资源与信息,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同时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像操作幻灯片教学课件一样简单,还可以把教学内容作为学校信息化网络课程资源保存在网络上,供学生课后复习时查看。

2007年,在我校的第二届特色教师展示课上,张禹老师的《大国崛起》一课就进行了以魔灯平台设计课程取代幻灯片课件教学的尝试,分别以文本、网页、链接文件及标签等形式呈现教学资源,并且设置了讨论区,供大家课后探讨,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而且课后有很多同学继续上网查询、学习此课程,并在课堂的讨论与发言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3.电子阅览室及远程网络学习方式。即学生通过校内、外网络登录魔灯课程平台,根据课程设置的学习路线,自主学习课程提供的信息资源、参与教学活动和课程资源建设、在线进行课程测验和完成作业、开展作品与学习成果的互动评价、得到课程教师的在线评价与辅导等。该方式比较适合于经过整理的系列化的可供学习者自学或辅助复习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如我校化学组曹书楷老师和杨丹老师利用魔灯平台建立的高中化学总复习课堂等,就成为了许多高三学生复习化学的“网上老师”。

以制度化推进魔灯平台普及应用与研究

为推进和加快魔灯平台在学校新课程改革和管理工作中普及并发挥效益,提高教师使用魔灯的积极性,并使学校的骨干教师在推广应用魔灯中起到示范作用,学校科研室申请的省级科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把魔灯和博客确定为课题研究的技术平台,利用魔灯和博客开展信息化课程设计、协作教学和自我反思,并设置信息技术应用科研成就奖,对在魔灯教学应用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同时,在学校推荐、评聘骨干教师、特色教师和首席教师岗位时,把魔灯教学应用作为评价项目纳入考核标准,从而以制度化推进魔灯普及应用与研究。

建魔灯培训视频教程,提倡自学、交流、协作的新模式

经过黎教授的两次培训,我校大部分教师已经熟悉掌握了魔灯的基本功能与操作,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对魔灯平台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试验,并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信息化课程。根据培训经验和黎教授的指导,我们认为:要想使教师都尽快掌握魔灯平台,就要结合日常教学的实际需求,采取“在做中学”、“案例教学”、“头脑风暴”、“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等方法开展培训。这样,教师才能够逐步掌握魔灯的丰富功能,并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灵活应用。

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学校高、中级骨干教师、首席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魔灯应用培训,培训中,大家针对魔灯的各项功能边做边学,根据自己的设计体会各抒己见,并就如何将魔灯有效地应用到教学管理工作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为了更有效地推广魔灯的应用,避免因教学任务重而难以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集中培训的问题,拓展培训空间,我校信息中心的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了魔灯平台的功能后,制作了长达10小时的魔灯培训视频课程,并放置在鞍山一中魔灯网络课程上,供学校教师和全国喜欢魔灯的教师在线学习。从而使学校的常规培训与网络化在线学习得以结合,网络在线培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提高了魔灯平台推广应用的速度。目前,鞍山一中魔灯网络课程共有学习用户1000余人,全国各地教师注册用户达到200余人,很多没有参加过魔灯培训的教师通过在线学习视频课程掌握了魔灯课程平台。

打造魔灯远程网络教学平台,促进魔灯的区域发展应用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交流、反思和协作,魔灯平台的应用更是如此。教师之间要充分交流魔灯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和教学经验,注重开展校内外交流与合作,虚心学习魔灯应用较早的国家、地区的优秀教学课例,吸收精华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好魔灯的强大功能和深刻的教育理念,打造一批高质量信息化教师,完善信息化教学平台,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分析,读书报告 篇9

——《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分析》

我在本学期选修了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为了辅助课程的学习,我在课下研读了《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分析》这本课外读物。研读完后,对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我对整本书的一些理解和感悟。

这本书包括导言,七个章节及后记三大部分。我将会按照这本书的章节顺序根据我自己的感悟一一介绍。

导言。导言主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跨越创新过程中的死亡之谷”。这里的死亡之谷指的就是大量的科技成果向企业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转换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接着,从美国、日本、中国三个国家在面对“死亡之谷”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方面进行了分析。美国所面临的问题是受到自由主义思想的浸润,政府不愿意将国家税金投入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中的经济活动中去,因此,本世纪初美国的主要就是围绕该方面资金的投入问题展开工作。而日本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作为后发国家,战后的日本出于追赶欧美的需要毫不避讳地对经济的运行、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干预。政府干预被认为是日本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日本在政府调控的政策下,大力地帮助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的转化,也带来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于我国的创新瓶颈则分布在很多个阶段。创新过程可粗略地划分为:产品概念形成阶段;研制原理性样机阶段;研制实用性样机阶段;产品定型阶段;产品宣传与大规模推广阶段。在这些所有的阶段中,我国只要有一个阶段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失败。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一流的科研设备阻碍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原理性样机的研制需要杰出的团队,我们可以引进杰出的科研人才,却很难引入杰出的科研团队,导致我国在该阶段也有很大困难。实用性样机由于我国缺少高端的实验设备无法投入生产,导致原本的技术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产品定型阶段,由于国外产品的竞争打压和用户对国内产品的缺乏认同,不过我国对此问题采取了某些政策工具,比如加入WTO、研发补助、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产品的宣传与大规模推广中,仍有很多问题,像设备购置、融资担保、知识产权等问题。科技成果即使实现了商品化,也很难实现产业化。想要改善科技投入的分配结构,提高科技成果的转换率,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研究。只有弄清了影响科技创新成败的各种关键因素,人们才可以更好地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得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以后的章节中,这本书选择了一些科技创新案例来说明。

第一章分析了基于创业型科学家引领的科技创新。给出的科技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因为该案例是我国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中国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开发竞争中获胜与我国的文化特殊性有很大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基于本土资源与本土市场的优势开展自主创新更有可能更容易获得成功。该系统的成功的过程可以说明一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成功转化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到一些经验。

首先,汉字激光拍照系统的创新成功与政府的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在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推进产学研合作,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联盟。不然,我们很有可能被海外跨国公司一一打败。第二,用户的信任与支持、国外同类产品尚不成熟给予汉字激光排照系统走向市场的机会。这也可以看做是基于本土资源与本土市场的优势。第三,创业型科学家的引领是关键。汉字激光排照系统的创始人王选是一位创业型科学家。既懂科研又懂领导团队的科学家是非常稀少的。第四,国外先进元器件和设备的导入强化了国产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竞争优势。当然,该技术的创新性是该系统成功投向市场的基础。

基于中坚企业持续推进的科技创新在第二章中进行了分析。主要案例是德国巴斯夫合称氨法固氮工程案例。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创新过程的持续新对创新产品成功的重要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仅靠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吸引住一批高端人才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对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来讲,合称氨产业是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哈伯围绕社会需求开展实验研究确立了合称氨法固氮的原理。而合称氨的工业化生产与博施主持的中试研究有关。在合成氨固氮投产后开展了下游的产品技术创新,该技术创新的成功使合成氨快速实现产业化。当然,德国合称氨技术的产业化是需要一定的土壤。那个时期,恰好是德国教育改革取得进展、高端人才得以自行培养取得新进展的时期。同时,合成氨产业在当时是有工业基础和本土资源比较优势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仅凭主观愿望就可以发展的,它还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需要持续性的创新,才能保证创新产品不会被其他竞争者所淘汰。

日本组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创新联盟案例在第三章中被列举分析。该章主要讨论的是基于同类企业相互合作的科技创新。在市场中,企业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他们很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尤其是在创新型企业方面。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的推动来促使各个企业进行相互的交流沟通来合作。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像发放研究补助金、制定税收优惠,甚至立法。技术创新联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共同研发组织形式。技术创新合作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人才利用率,以此来增加各个企业间的互补优势。在技术合作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政府的参与可以解决不同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繁琐程序,政府的公信力使企业更愿意参与进来,不用担心自己企业的成果被盗取。

在本书之后的章节中,依次包括了任务驱动型、兴趣驱动型、名誉驱动型研究导致的重大科技突破与为争抢创新馅饼而落入创新陷阱的讨论。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篇10

——昆明冶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每所高职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2008年7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在三年的示范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果

示范建设启动以来,根据“立足冶金,突出有色,服务云南,面向西部,辐射东盟,着力培养矿业支柱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成6支“名师领军、能教会做”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提升和优化全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双师队伍建设目标。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致力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带动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接受业务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职教师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使专业带头人成为专业能力强、教学业务精,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且具备整合专业领域各种社会资源的,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高职教育专家。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满足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东盟地区知名”的全国示范高职名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通过国内外培训取证,使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经过三年的建设,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截止到2010年底,学校专任教师达到555人,中级职称人数达到389人,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为346 人,其中教授62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257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其中1人为后备人才),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26名,专业带头人达到70人,2008~2010年,学校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人数达到374人,“双师型”教师达到478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3个;六个重点建设专业聘请兼职教师127人,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教师队伍专兼比例日趋合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具体措施

(一)多渠道提升教师四种能力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1、鼓励在职进修学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修订完善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关于鼓励教职工参加进修学习的暂行规定》,鼓励教师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提升专业能力。2008年至2010年,学校有161名教师取得硕士学位,3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学校为取得高一级学历层次或获得学位的教师报销学费125万元。

2、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实践能力。

选派教师到企业、农村实践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2008年至2010年12月,有70名教师到企业锻炼;36名教师到农村支教、挂职或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3、政策引导,鼓励教师提高职业能力

制定津贴标准,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的培训取证,并依托国家155技能鉴定所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与鉴定,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2008年,学校制

定了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取证,提高职业能力的政策,凡学校在职在岗教师取得与本人所从事岗位相符合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者,自批准的下月起,每月按技师50元,高级技师80元的标准发给津贴。2008年—2010年,学校有217人取得技师资格证,159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截止到2010年12月,学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达到374人。

4、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教师到国内外院校接受短期进修、参加高职师资教育教学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示范建设期间,学校组织参加校内外、国内外学习培训的教师达3000人次,其中: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学习培训128人,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内高职师资培训150人,教育部“ 西部计划”出国深造10人,国内高校访问学者11人。2010年8月,我校与澳大利亚澳中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合作,从六个重点建设专业中选派70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澳大利亚TafeIllawarra矿业学院和Tafe SWSI学院进行培训,学习澳大利亚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参观NSWU的采矿、选矿、冶炼、安全及环保等专业的校内实训条件;2010年7月和10月选派两批教师到德国学习考察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选派教师到宁波、上海、厦门、成都等地参加教学能力、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等专业培训;参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培训;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50多人次,均取得合格证书。有70多名教师参加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培训学习,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名师领军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示范建设期间,学校修订完善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名师评选管理办法》,2008年至2010年,学校有3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使我校省级教学名师达到4名;2010年校级教学名师增加到的26名。学校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4个省级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既具有教授任职资格又具有高级技师资格,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1、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2010年7月,学校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2010年立项建设的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夏昌祥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团队按照《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的要求,努力推进团队自身建设。根据冶金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抢抓机遇,更新观念,具备超前意识,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专业”的团队建设思路。并要求团队全体成员“依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力争通过三年的团队建设,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教学、国际合作等各方面跃上新台阶”。团队承担的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项目设计引导+实践环节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明显;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教材建设稳步推进,实训条件建设和师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2、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由校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叶加冕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的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经过三年的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叶加冕教授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矿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矿山组组长,云南省矿业协会理事和开采设计、地质灾害评估专家组成员,是云南省内和行业内有影响的金属矿开采技术和矿山安全生产专家。在其带领下,团队专任教师中新增省级专家4人,使团队中省级专家总数达到7人,广泛参与省内采矿、安全行业领域的各项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团队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团队成员翁春林教授在获得校级名师称号的基础上,2010年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段永祥教授被确定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配合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规划了13种核心课程教材和特色教材的编写任务,现已完成5种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余教材均计划于2010年内完成编写出版工作。其中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的《工程爆破》教材获得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冶金教材二等奖”。

3、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2008年,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命名为省级教学团队。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赵文亮教授是团队重要成员,2009年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赵文亮名师工作室”。在赵文亮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全体教

师团结协作,展开了理论探讨、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赵文亮教授负责的测量工程重点专业,成为我省的第一个教育部改革试点专业。该项目获得云南省教育科研课题成果二等奖、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赵文亮教授主持的《控制测量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通过省级精品课程后,已成功成为云南省首批国家精品课程之一。2008年学校立项重点建设,团队获省部级奖5项;编著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工程测量》、《数字测图》、《地形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等5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一门省级精品课程,经过3年的建设,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已成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示范能力强”的云南省优秀教学团队。

4、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教学团队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高红武教授,是学校校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教指委教学名师,团队重要成员学校目前唯一的女博士杨丽芳教授是全国冶金职教教学名师。该团队有7位“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参与了《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骨干教师均参与了《水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环境微生物学》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参与《水污染治理技术》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增强了教学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形成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2010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云南省省级教学团队。

5、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由校级教学名师时思教授担任负责人。团队负责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钢结构工程施工》和《工程计量与计价》4门课程被命名为校级精品课程;完成《建设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3门公开出版的特色教材编写;教学团队成员在建设期间,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厅级及以上课程立项2项。2010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6、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是由省级教学名师龙志文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通过3年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由行业专家参与建设的专业群,由“双师”素质教师和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共同领衔建设的重点专业,由专业群领军人物、校企结合专业带头人和高水平“双师”素质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龙志文教授获得了“黄炎培全国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为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如:让“双师型”教师优先参加教学科研课题,优先推荐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优先参与高职教材的编审,在职称评定和岗位竞聘等方面优先等,把实际工作中已经试行的建设理念变成相对稳定的管理机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双师素质,推动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寻求规律性的东西,力求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以指导今后的实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上一篇:2022年防疫先进个人事迹下一篇:网络营销案例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