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路上――我的成长故事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幸福在路上――我的成长故事(精选5篇)

幸福在路上――我的成长故事 篇1

如果把专业成长看做每位教师人生必然经历的一段旅行,那么,我想:我一定是最幸运的旅行者。因为五年前,当我踏入浦南幼儿园大门那一刻起,我便快乐地走上了一段通往梦想的幸福之旅。

扬帆岁月,使我获得了追逐梦想的力量

记得05年9月,我终于结束了寒窗苦读的生涯,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幼儿园教师。那天,当我接到浦南幼儿园的入职通知书时,我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一旁的妈妈看到我稚气未脱的样子,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圆圆,本事不是那么好学的!看着她凝重的表情,一丝担忧涌上我的心头,我真的能当好一名幼儿园教师吗?我真的能胜任示范园的工作吗?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第二天一早我走进了浦南幼儿园的大门

不过就在这一天,我收获了一个意外的惊喜。那就是我居然第一天就拥有了两位带教的师傅。后来得知,原来在浦南多年以来一直沿用着这样一个严格的带教制度——双向带教。即新教师入职的第一天就必须配备两位优秀的带教老师,她们分别指导新教师的常规工作和学科知识,从两个方面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不要小看了这个制度哦,我绝对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之一。

还记得那年暑假,常规带教的胡老师,驮着我,踩着那辆“破坦克”完成了所有新生的家访工作,还记得学科带教的董老师,开学第二周便主动邀请我到她班中观摩她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带班一结束,董老师顾不得喝一口水就给我详细地解释活动中各个环节的现场情况,让我明白了原来活动的背后她想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还记得当我第一次尝试独立制订周日计划时,胡老师静静地陪伴在我身边,第一时间给予我帮助与启发,使我最终写出了第一份我自己设计的周日计划,而手捧着这份计划,我才发现胡老师已经整整陪伴了我三个小时;还记得当我第一次接受公开活动任务时,董老师丢下了即将中考的儿子,从设计到试教,再到说课,一连忙了整整一周,脸上却总还是带着微笑。直到我圆满完成了第一次的公开活动时,她忍不住紧紧抱住了我,这就是我的两位带教老师,正是他们手把手的搀扶着我,使我迈出了走向梦想的第一步。

在她们的身上我不仅学会了做事,更学会了做人;不仅提高了专业能力,更坚定了最初的梦想,我默默对自己说:我要做像他们一样的老师。此外,除了双向带教的制度,我们幼儿园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带教制度,那就是被我们誉为魔鬼训练法的“新教师麻辣实践课”

说它麻,是因为它的高频率。幼儿园规定:第一年新教师必须每两周向园考评组的骨干教师们公开一次集体教学活动。尽管活动以模仿学科带教老师的高结构课例为主.,但是两周一次的频繁练兵,就足以让作为新老师的我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说它辣,是因为它的高强度。幼儿园规定,麻辣实践课之后,骨干教师们必须在24小时内,帮助执教新教师完成协同反思,一针见血的开展点评,面对问题,点评不得避重就轻,必须有分析、有调整、有成效。尽管我们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是当初第一次接受协同反思时,我们好多新教师都流泪了。

不过,现在当我回首这段特殊经历时,我庆幸我曾经接受的严格磨练,因为是它使我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使我慢慢拥有了自信与勇气,收获了比同龄新教师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常言道“三年萝卜干饭,吃的越好,以后长得越棒”的确,新教师的前三年太重要了,而我在这三年里得到了浦南带教团队最为细致的帮助和最为严厉的打造,在这扬帆时刻,我收获了追逐梦想的巨大力量。

乘风经历,使我拥有了实现梦想的智慧

当我走过了三年稚嫩的新教师之路,园里就举办了青年教师的骏马杯比赛,常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很幸运,那一次我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而得到的奖励不是鲜花,不是美餐,而是一张透露着关怀的邀请卡,林老师告诉我,通过这张卡我可以邀请一位我欣赏并且喜爱的教师作为我的师傅,潜心向她学习和请教。当时,我激动又兴奋,大胆地写下了祝老师的名字,幸福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感觉,很快,我也收到了祝老师的短信,一张小小的邀请卡开启了我的另一段成长之路。而在这一段成长之路,我收集了几份特殊而珍贵的宝贝。

第一件宝贝就是一张普普通通的表格,上面画着许多勾和问号。说起这份礼物,让我想起了祝老师第一次来听我上课的经历。为了让自己在心中榜样的面前有出色的表现,我悄悄地挑选了班上最优秀的孩子,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我也尽可能的多请了那些“强中强”来回答问题,当然效果是让我满意的。正当我期待着祝老师的赞许和表扬时,一张纸塞到了我的面前。“佳圆,我帮你记录了一下,今天你请到的孩子有12人,还有三位孩子没有获得过说话的机会!”我顿时觉得非常惊讶,在一位好老师心中,每一位孩子都是那么的重要,即使他们没有举起小手,老师也要试着用其他的方式来和他们互动,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从那以后,每一次我都会做好记录,在我眼里不会再错过任何一个孩子,我认识到教学不是演戏,是孩子学习和发展的过程,课堂也不是舞台,而是孩子们成长的空间。

第二件宝贝一直存放在我的书橱里,那是两本祝老师送给我的书——几米的绘本作品《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应老师的《孩子是天,我是云》,当我收到这两本书时,我想其中一定蕴藏着祝老师想告诉我的话,于是在当天回家的路上,我便按耐不住我的好奇,翻开了书,一路上我一口气读完了《孩子的错是大人的错》,现在我还记得里面的话:“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们的冷嘲热讽。孩子为什么要急着长大呢……在地上画一群飞翔的小鸟,然后轻轻趴在它们身边,完成美丽的梦想……这些都曾经深深地震颤了我的心灵,激起小小的涟漪。我明白了,很多时候,勇于负责,所以勇于反省;能够自省,所以拥有自信。阅读深深滋养着我的心灵,一周里,我又不断地翻阅起应老师的书,或许临摹是成长的第一步,当我仔细阅读应老师的每一篇随笔,主题的开展,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受,原来作为教师可以如此地静下心来,努力地成为孩子天空里的云。

正当我沉浸在书中的点点滴滴,我又拥有了我的第三件宝贝。祝老师送给我一个MP3。也许是心领神会,我明白了我该怎么用它,它成了我不可缺少的伙伴,我用它记录下我每天的教学活动和一些谈话环节,当我每天回家打开它,又一次聆听并且记录下那些零碎的片断,我似乎感觉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当我把这些传递给祝老师时,我看到她脸上闪过的笑容,于是我们抽空就会相互探讨这一份份再普通不过的记录。但与我而言,无疑是最切实的收获!智慧与专业的带教,使我从懵懂到熟练,从无助到自信,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享受着幸福,在流淌的时间里品味成长的喜悦。

破浪一刻,使我萌发了继续远航的勇气

在2009年,我出乎意料地被推选参加了上海市青年教师评优的比赛,对于四年的教师,也许这是一份想都不敢想的荣誉,面对学校对我的这一份信任和鼓励,又惊喜又紧张,有所期待,又有些害怕。深怕辜负了学校对我的期望,也害怕即将开始的这一段倍加辛苦的旅程。

也许太多的情绪使我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常常自己给自己泄气,可是那一天,我从门房收到了一封信,很奇怪,信上怎么没有邮戳,是从哪儿寄来的呢?打开后,我才恍然,原来是林老师,是出于园长对青年教师的心疼,她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卸下我身上的这一份重担,让我重新自信地往前。

那一刻我想说,我是幸福的,因为在身后有那样一支温暖而强大的团队,在方方面面给予了我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新区的领导也不断地给予我点拨和建议,同时我也是幸运的,因为这一路的航行,总有如此多的陪伴和相随!我还年轻,这也是我的本钱!我抛开了一切外在的东西,只想着如何能够做好,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这样,反而让自己更享受比赛的过程。

比赛不是我航行的终点,而是我又一段旅程的起点,小小的收获成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我相信,曾经的点点滴滴,记录着我们的收获,我们的迷茫,我们不倦的思索以及不懈的追求。这一刻,扬起风帆,让我们共同远航,因为幸福,在成长的路上!

浦南幼儿园

幸福在路上――我的成长故事 篇2

★我的初稿

这份最初的教案又源于上学期数学教研活动, 当时我也选择了这节课。

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会比较分数大小。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

2.使学生认识分数, 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均分, 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森林里住着两只小白兔, 兔哥哥和兔弟弟一起去找食物, 第一天它们找到了4个鲜红可口的大苹果。你说它们应该怎么分才合理呢? (强调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第二天, 兔兄弟又一起去找食物, 这次, 它们找到了2个大苹果, 它们每只兔子可以分得几个苹果呢? (每只兔子1个)

第三天, 兔兄弟又一起找食物, 找得很辛苦, 只找到了1个大苹果。两只兔子傻眼了, 应该怎么分呢?该从哪儿切? (每只兔子分到半个, 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教师将课件中的苹果切成两半。

这一半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揭题:我们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数来表示, 是一种新的数, 是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动手操作, 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 认识二分之一

1.苹果的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把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几份?

(课件出示这个分数以及读法)

谁会读? (先个别读, 再集体读)

师:同学们, 这块苹果是整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那这份呢?

小结:看来, 只要是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每一份都是它的…… (二分之一)

教师板书: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它的1/2。

师:轻声地跟同桌说一遍, 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苹果的二分之一的。

2.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 它的二分之一又该怎样表示呢?先折一折, 然后用斜线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行吗?动手折一折!

展示学生作品:三种不同折法的长方形。

问:这三种折法各不相同, 凭什么说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呢?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 只要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 那每份就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

3.判断二分之一。

课件出示判断题, 四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吗?哪些是?

师:看来不论是一个苹果、一个长方形还是一个正方形, 咱们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二) 认识几分之一

师: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 老师相信, 同学们已经对二分之一有了较深的认识, 对不对?最后一个图形你觉得应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呢? (1/3) 。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分数:1/4、1/8、1/6……

师:你最想跟哪个分数交朋友呢?你能用刚才折一折的方法, 把你最想表示的这个几分之一用斜线涂出来吗?拿出准备好的纸片折一折并涂一涂, 开始!

同学们, 刚才的长方形只是折法不同, 这次的形状也各不相同了。那你们为什么认为, 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四分之一呢?

三、运用分数意义, 比较分数大小

师:我们学习了那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 开心吗?我们去看看兔兄弟今天开不开心, 他们今天找到了什么食物呢?

(出示课件) 兔哥哥要吃西瓜的二分之一, 兔弟弟要吃西瓜的四分之一。你能说一说, 兔弟弟到底有没有多吃啊?为什么呢?

小结:同一个物品, 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那每一份就越…… (小)

那在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之间, 我们应该用上什么符号?

师:老师也想吃西瓜了, 我想吃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一, 你觉得老师吃得多吗?八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相比会怎么样?

师:同桌比一比, 那谁表示出的分数最大, 谁表示出的分数最小呢。

(一组同学展示)

四、认识分数的写法与各部分的名称

1.师:老师已经在黑板上写了那么多的分数?仔细观察过老师是怎么写的同学请举手?

教师在黑板演示:书写1/2, 学生书写。

师:中间这一短横叫做分数线。它表示平均分。2是分母, 1叫做分子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出“分数线”“分母”和“分子”。

师:那我们随便找一些分数说一说。 (指着1/4) 分母是?分子是? (指着1/6) 分子是?分母是?

2.师:我们一起来看请看大屏幕, 你能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的涂色部分吗?

五、运用新知, 解决问题, 体验价值

1.估一估, 培养分数数感。

师:下面老师想考一考同学们的眼力如何, 要不要试一试?

(课析出示一长方形空白纸条。文字要求:先看图估一估, 再填上合适的分数)

小结:看来, 估计有时候还不能仅仅靠眼睛, 像刚才这位同学和其他很多同学, 利用观察和比较来进行估计,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真不错!

同学们, 随着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 感觉一下, 表示每一份的这个分数将越来越? (小)

2.生活中的分数 (国旗、五角星) 。

师:同学们, 咱们再到生活上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法国旗) 下面的画面会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呢? (三分之一) 。

师:继续往下看 (课件出示五角星) 五角星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五分之一)

小结:只要你仔细观察, 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的反思

最初的教学设计全凭我自己个人的感觉, 对教材的处理存在很大的问题:

1.课堂语言太随意。

首先在导入部分, 情境故事很长, 实效性低, 只是为了引出“平均分”这个概念, 花费了很多时间。存在问题最严重的是讲解二分之一这个环节, 我的语言随意而且不规范, 教师示范讲解、归纳二分之一含义的时候也没有把“平均分”和“它的”这两个重点词讲清楚, 直接导致接下来的教学中, 学生的回答不完整、不规范。因此, 我又需要花了很大的力气在引导学生叙述完整的概念上, 从而显得教师的语言更加啰唆和重复了,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教学内容的选择太复杂。

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 我参照了《教学参考》, 选择了例1、例2和例3, 即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 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 还是在读写方法上, 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 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 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本节课中加入了“比较分数大小”这块内容, 使认识二分之一的教学不够深入、扎实, 整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3.问题设计太死板, 不够开放。

例如, 在导入部分的三个提问, 4个苹果怎么分给两只小兔子?2个苹果怎么分?1个苹果怎么分?提问的方式单一, 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的自主探索, 主动思维基本没有。再比如, 最后的拓展部分, 教师展示完了生活的分数例子, 再问学生: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那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 从学具上, 在教室里, 到生活中, 学生会举出很多生动的例子来。

针对以上不足, 在数学组老师们的帮助下, 我又先后进行了4次试教, 磨课是很痛苦的, 修改—试教—再改—再试, 过程非常折磨人, 好几个夜晚, 我一闭上眼睛, 脑子里全是教案和试教的情形, 久久不能入睡。“智囊团”的老师们给我收集了许多这一课的名师教案, 也给我出了不少金点子, 我仿佛一下子掉进了花丛中, 眼花缭乱, 无从下手, 又好像桌上堆满了闪闪发亮的零件, 却找不到跟我配套的那一个。那是我最迷惘、最泄气的阶段。

又一次评课会议, 我铺开听课记录本和教案, 准备记录大家的意见, 会议中大家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 有的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 有的讨论怎样提问更简洁, 有的老师甚至讨论我的一个手势和行进路线, 细碎到一字一句, 一举一动。我认真聆听大家提出的真诚地意见和建议, 时而追问不休, 时而豁然开朗, 也有时勇敢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每一次试教的课堂上, 我不仅真诚地关注学生, 也更关注听课老师们的信号———注视, 微笑, 点头, 摇头或是奋笔疾书, 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交流。

在最后一次评课中, 师傅李老师想到了“智慧树”的主意, 大家一致认为有新意, 不但可以前后呼应, 还能作为奖励手段, 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拉近和陌生班级的距离。

在比赛那节课中, 这个创意显示出了神奇的力量:在课前交流部分,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棵美丽的“智慧树”, 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大苹果, 老师要把这10个苹果送给最聪明, 课堂上表现最好的小朋友。你想得到红苹果吗?那你这节课应该怎么做?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注意力也集中, 求知欲和好胜心也被激起来了!课堂最后, 让学生说一说你得到的苹果是智慧树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沸腾了, 得到苹果的学生都高高举起了自己的成果, 其他学生也向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 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就这样, 一次次备课, 一次次试教, 一次次评课, 一次次收获, 慢慢的, 这节课变得朴素而扎实, 简约但不简单, 沉思但不沉闷。

师傅说:“一次赛课就是一段生命的历程。”对这句话我深有感触。比赛给予我的远比一个名次、一项荣誉多得多。我们行走在路上, 即使还没有走到那个彼岸, 一路的风景也会成为我们宝贵的收获!

摘要:磨课是指一位教师围绕一篇课文进行试教、反思, 再试教、再反思、再上课的过程。磨课从大的范围来讲, 属于备课的范畴,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跟备课又有很大的差异。它比备课要求更高, 对老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要求更多, 在来来回回推敲打磨的过程中, 磨课者的水平获得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能代表学校团队参加优质课评比, 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荣幸和重任。

美文故事:寻找幸福的路上 篇3

只有在对美好事物的自觉追求中才会有真正的幸福。——高尔基

上帝捧着圣经出现在我眼前,派遣我去人间寻找幸福的答案。我便欣然同意,收起羽翼,徐徐降落到人间。

耳边传来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两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儿一人一串冰糖葫芦蹦蹦跳跳地跑来。“小朋友,什么是幸福呢?”我问道。他们扑闪着水灵的双眸:“被老师表扬!”

我的笔记本上出现了一行字:追求卓越之谓幸福。

走着走着,遇见了一位少年。“什么是幸福?”我问。少年眼中闪过一丝憧憬:“放荡无羁,无忧无虑的生活。”

我的笔记本上多了一行字:追求“我本楚狂人”之谓幸福。

对面走来一位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的年轻人。“什么是幸福?”我问道。年轻人看看手表,疾步而行:“拥有一份你所热爱的工作。”

笔记本上又多了一行字:追求快乐之谓幸福。

身后走来一位哼着怀旧老歌的中年人。“什么是幸福?”我问道。他双手放入口袋,若有所思地说:“美满的婚姻、和睦的`生活。”

又是一行字:追求平和之谓幸福。

耳边隐隐传来“啪嗒、啪嗒”的响声。远远望去,只见两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步踱来。我跑过去:“什么才是幸福呢?”两位老人互相笑笑,没有回答。

笔记本上却又多了一行字:追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谓幸福。

我思绪渐远,张开双翼,回到了天堂。上帝早早等在门口:“爱卿,调查得怎么样?”

我一字一顿地答道:“据凡人所言,现总结幸福不在事物,而在于我们拥有自己的追求。获得幸福的秘诀,并不在为幸福竭尽全力,而是在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中。”

幸福在路上――我的成长故事 篇4

每当看见妹妹那张天真淳朴的小脸,我便会想起三年级的那件事。

那天是我的生日,我收到了很多同学送的礼物。下午,我开心地回到家,直奔书房,准备好好欣赏一番。可书包刚一放下,就听见一阵鬼哭狼嚎——“姐姐!”我一惊,那是我四岁的妹妹:自从她降临我家,我的生活便从未安宁。她要和我抢玩具、抢零食,我不给她,她就哭,妈妈听见了,就要把我臭骂一顿。妹妹向我狂奔过来,边跑边叫“姐姐”,还不时挥动着拳头,她手上拿着一张纸,我估摸着应该是被她撕烂的广告。她走到门口,对我说:“姐姐,你看!”“看什么看,我作业多着呢,别来烦我!”我说完就关上了门。在关门的`一刹那,我看见她委屈的表情,我想:她不会哭吧,要是她哭了我就死定了! 我打开礼物包装,开始欣赏:哇——精致的手表、可爱的水杯、美味的糖果……等到我终于看够了,才开始疯狂地写作业。

六点半,我的作业写完了。我打开门,发现妹妹乖乖地站在门口。我问:“你干——”她抬起胖嘟嘟的小脸说:“姐姐,送给你!”我拿起那张纸,发现上面画着两个叠在一起的长方形,再上面画着几根竖线,纸的背面写着四个字“生日开心”。我的嗓子仿佛被什么堵住了。妹妹说:“姐姐,我不会写′快乐′,你教我吧!我请你吃蛋糕!”说着她把纸翻了过来。那东西原来是生日蛋糕!我紧紧地抱住了妹妹,说:“好,好……”

窗外的天空泛着淡淡红晕,仿佛也被感动了!

妹妹陪着我成长,在我成长的路上给我幸福、感动。后来,妹妹每一年都要送生日贺卡给我,她会写“快乐”了,也能画出很美的生日蛋糕,可我却更喜欢第一次那张,因为它饱含了妹妹对我的爱,让我明白了妹妹是我成长路上的幸福。妹妹,我一定会加倍爱你,让你在成长路上也充满幸福,欢乐!

成长路上必看的励志故事 篇5

1940年6月,她出生于美国的伯利恒地区,自幼体质就不太好,由于她的母亲生育很多,所以家里不但经济紧张,孩子们也或多或少,都有些营养不良。

从出生到12岁,她几乎被疾病缠绕着,小儿麻痹、猩红热、肺炎,疾病让这个本来瘦弱的女孩,身体更加单薄无力。走在路上,仿佛风轻轻一吹,人就会像一只纸鸢,飘在空中。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一支田径队在野外训练,听到了伊丽莎白·罗宾逊的名字。回家后,她问母亲,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崇拜伊丽莎白·罗宾逊?她是上帝吗?母亲说,不,她是体育界的英雄,母亲给女儿讲了伊丽莎白·罗宾逊因飞机失事,膝盖遭受重伤后坚持短跑训练,终于在奥运会上捧回一枚女子接力金牌的故事。母亲告诉女儿,伊丽莎白·罗宾逊是生命顽强的象征。她听后马上说,我也要练短跑。母亲又惊又喜。因为当时,她还 被小儿麻痹困绕着,母亲希望她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行走。

一天,母亲带她去看医生。医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张口闭口便是上帝。她问医生,我可以参加短跑训练吗?医生摇摇头告诉她,不可以。

她问,为什么不可以?

医生说,是上帝说的。

上帝的话并没有挡住她的决心,不久,她报名参加了田径队,在训练场上一次次地奔跑着。

她坚强的意志催发了体内的潜能,速度越跑越快,体质也越跑越强。之后,她陆续参加一些国内的赛事,成绩逐渐提升。后来,她被吸收入国家队集训,1960年,刚刚20岁的她,在罗马奥运会上,一举夺得女子100米、200米和4乘100米接力三枚金牌,一直被体育界看作是战胜自身病魔的奇迹。

她就是有着黑羚羊之誉的女子短跑名将威尔玛·鲁道夫。

上帝也有误诊的时候,站在生命的起跑线上,只要不轻言放弃,奇迹总会出现。

励志故事2:如果你足够优秀

多年前一个夏天,我选择了报考美术师专。复试在县城的美专进行,因为全校只有我一个人通过初试,所以复试是没有老师陪同的。参加复试的头一天,父亲问我,需要我陪你去吗?我说,不用了。父亲说那你一个人去好了。反正我去了,也帮不上你什么忙。于是第二天早晨,我一个人挤上通往县城的惟一一班公共汽车。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那年我十七岁。

下了汽车,按照父亲的嘱咐,我寻了一家旅店。我记得自己很紧张,结结巴巴地跟服务员要着房间。然后我找到了第二天要进行复试的考场。考场设在那个美术师专的一间教室,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画夹画板,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石膏模型。我兴奋得浑身颤粟。能在这样的教室里画画,我愿意用所有的代价交换。已经来了很多考生,他们坐在教室里,在老师或者父母的指导和陪同下打着线条。没有多余的位子,我在那里呆了一会儿,熟悉了一下环境,就离开了。

那天我彻夜未眠。躺在陌生的旅店,兴奋与紧张紧紧将我裹挟。我想明天将注定是我一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假如我发挥得好,就将实现画一辈子画的梦想;假如发挥得不好,那么,极有可能,我会和我的那些父辈一样,将自己的一生,消耗在地头田畔。当我第三次起床喝水,天已经亮了。

那天我发挥得糟糕透了。我想即使我发挥得再好也没有用,因为,在等待进考场的时间里,我听到一些考生的风言风语。他们说考试完全是一种形式,而最终的人选,其实早已内定。他们的话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我看到校门口的轿车排成一排,我看到很多可疑的人站在那里鬼鬼祟祟交头接耳。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世界的可怕。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原来还 有另一种力量可以操纵一件事情的结局,并轻易埋葬一个人的梦想。

考场上我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可是我做不到。我的手心里全都是汗。我不停地用着橡皮。——稍有素描常识的人都知道,过多用橡皮是素描中的大忌。总之那天我的发挥异常糟糕,我稀里糊涂地交了考卷,垂头丧气地回到家。

父亲在村口接我。他不停地给我讲这两天来村子里发生的事。他做了一桌子菜,打开一瓶酒。他第一次把我当成一个男人,他给我的酒杯里倒满了酒。那天我和父亲说了很多话,但惟独没有谈起考试的事。其实用不着问,父亲能从我的眼神里读到一切。

两个多月后,录取通知书仍然没有盼来,我知道,我考上美专的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破灭。我终于跟父亲讲起那天的事,我告诉他被录取的人员可能内定得差不多了。为证明我的话是正确的,我给父亲举了很多例子。父亲听后,看了我很久。他说,我相信你说的那些都是真的。可是,如果你足够优秀,那么,他们就没有不录取你的道理。现在你被淘汰了,你怨不得别人。你被淘汰的理由只有一个——你还 不够优秀。

我想父亲的话是正确的。美术考场的特点是,每个人的画作都是开放的,别人都可以轻易看到。假如我发挥正常,那么,或许我还 有被录取的可能;假如我技惊四座,那么,他们肯定会将我录取。可是那天我的发挥是如此糟糕——我看了很多考生的作品,他们画得都比我好。

有时候就是这样。这世上的确有龌龊、有陰暗,有我们想不到的复杂。我们不喜欢这一切,可是我们无法改变。然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努力把自己变得非常优秀。你变得足够优秀,那么,你才有战胜这些龌龊和陰暗的可能。当你的才华光芒四射,任何龌龊和陰暗,都不能够将之遮挡。

当然,很有可能,你一辈子都达不到足够优秀。可是你应该有将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的想法,并将这个想法,变成为自己的行动。假如你只为“变得足够优秀”而活,那么,首先,你不会变得龌龊和陰暗,其次,你会快乐,第三,你极有可能真的变得足够优秀。

现在我所从事的,是与画画毫不相干的职业。可是多年来我一直相信父亲的话:只要你没有成功,只要你被别人击败,就证明你还 不够优秀,这时所有的怨天怨地,都是悲观和毫无作用的。你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不是对龌龊和陰暗的妥协,这是另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励志故事3:偶尔犯傻

偶尔犯傻,是很可爱的。犯傻,我的理解是,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表露了不合时宜的单纯和真实。犯傻,表明在一种与童稚相去甚远的成熟年龄,尚有可贵的天真存在。

不犯傻的人是无趣的。在众人眼里,鲁迅是个严肃的人。其实鲁迅有时是很天真的,偶尔也冒点傻气。鲁迅曾诙谐地写过两句诗:“秋日菊花下/寒蛰在悬肘。”文字是很雅的,但意思很少人懂。

为了让意义明白,鲁迅宁愿犯一次傻,同时写下同义的几句现代诗,似乎是做一种解释:“秋天/在菊花的生殖器下/蟋蟀们在吊膀子。”这几句就令后来的鲁学家们大跌眼镜了,他们困惑,这竟然是鲁迅的文字,他怎么能把诸如“生殖器”之类的词写到诗里呢?其实,鲁迅本身就有率真的情趣,只是我们在习惯中颂扬一个人睿智时,抹杀了他天真的一面罢了。

近日,在网络读到学者陈明远先生的几篇博文。其中提到了鲁迅的老师,名士章太炎先生。章太炎为人直爽,性格火爆,出言不逊、持论偏激、惊世骇俗。因为爱发飙,故被人称为“章疯子”。对于“疯子”的雅号,他不以为意,偶尔还 得意地为“疯子”做褒义之一辩。

鲁迅回忆,章太炎在北京时,好发议论,无所顾忌,报界把章的论调当风向标,在正与反之间,常见这样两种标题:《章疯子大发其疯》与《章疯子居然不疯》。可见,这个人在当时“傻”出了多大的影响力。许多聪明人悄无声息地过完了一生,这位章疯子,却留下很多趣事。据说,章太炎居苏州时,乘黄包车回来竟然忘记了回家的路和家的门牌号码,车夫只好拉着他做环城漫游……一个人,可爱莫过如此。

犯傻并非全与智慧对立,只不过,许多的智慧往往需要用傻来包装。寓“聪明”于“傻”之中,所谓“吕端大事不糊涂”,我觉得章太炎就是。

“智慧出,有大伪。”老子这句话是想告诉人们,如果没有智慧,就不会有虚假。老子是反对一个人用谋略的,智慧滥觞,消弱了真实和自然两种状态的存在。老子应该是“犯傻”最早的支持派。没有一个人的偶尔犯傻,往往让人看不到真诚和自然。在当下社会,真诚和自然正是难得的两种品性。

爱犯傻的人,与人相处,给人安全感,让人放心。因为他即便有秘密,秘密也隐藏得不深,内心纵然有座冰山,也要向世人时不时展露冰山一角。而那些不爱犯傻的人,每时每刻给人的感觉,都像在制造陰谋。

当下的一些俗人,无一不是拼了命、变了法地表现自己的精明。有些人一生也犯不上一次傻,我觉得这种人的心事缜密得如同蛛网。商业行为中,人际交往中,许多人把损人利己的事策划和处理得丝丝入扣,滴水不漏,百密而无一疏。生动活泼的一生,就这样被自己的心事给网住了。其实,无论一个人智识水平如何,能够真诚犯上一次傻,还 算是好人。

励志故事4:仰望天堂

19代的某一天,美国洛杉矶上空一碧如洗,万里无云。中午时分,在洛杉矶附近的威尔逊山脚下,出现了一位年轻的骡皮商,只见他叼着烟斗,肩上趴着一只可爱的白色小猎犬,正神态悠闲地赶着骡子往山上走——山上的天文台要建造一台大型望远镜,而他则负责将望远镜的机械和光学设备运到山顶。

这位年轻骡皮商,便是后来成为著名天文学家的赫马森(1891-1972)。不过,现在他仍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骡皮商。他出身社会底层,没念过几年书,做骡皮商这个工作仅仅为了糊口,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厌恶。不过,除此之外他喜欢的东西可就多了,比如喜欢抽烟,喜欢养狗,喜欢打弹子戏,还 喜欢到赌场碰碰运气。

此刻,年轻的骡皮商正吹着口哨,慢腾腾地赶着骡子向山上走去。起初,山势平稳,但随着山势越来越陡峭,他很快便累得气喘吁吁,等把货物运到山顶时,他几乎要累瘫在地。超出预料的劳累让他突然对这些冷冰冰的仪器产生了憎恨,忍不住抱怨说:“这些人真是吃饱了撑的,为什么要将这堆破铜烂铁运到这么高的山顶呢?”

尽管他的声音很低,但还 是让旁边的一位戴着眼镜、两鬃斑白的工作人员听到了:“年轻人,可别这么说,你知道吗?只要把这些‘破铜烂铁’组装起来,那可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啊!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非常非常遥远的天空。”

赫马森瞪了这个倚老卖老的工作人员一眼,不屑地说:“那又怎么样?”还 好,随即他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于是迅速调整语气,轻声问道:“真的可以看得很远吗?那么,能不能看到天堂?”工作人员觉得这个年轻人挺有意思,冲他笑了笑:“天堂?当然可以。”

这位老者的话让赫马森心中一动,从那一刻起,那些“破铜烂铁”在他的眼中突然变得神圣起来。第二天,当他再次运送仪器到山上时,已不再像头一天那样心不在焉了。因担心心爱的小猎犬会影响工作,他第一次将它扔在了家中,甚至在工作时还 破天荒地戒了烟,怕的是一旦烟斗里的火星迸出来会烧坏那些宝贵的仪器。半个月后,随着运送工作的结束,赫马森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放弃骡皮商的工作,到天文台工作。他的理由很简单,甚至有一点孩子气:“这儿有一台可以看到天堂的望远镜。”恰好,天文台正缺一名杂工,于是他顺利地成为天文台的一名看门人,当然,除此之外他还 要干一些诸如电工、擦地板之类的杂活。

比起以前赶着骡子给人送货,天文台的工作显得有些枯燥,不过他并不在乎,因为他现在可以整天和那台神奇的望远镜待在一起了。确切地说,是在做完手头工作后,他可以跑到望远镜前待上那么几分钟。甚至,那些早已和他混熟了的工作人员还 会允许他透过望远镜瞧上那么一眼。只一眼,就已经让他惊叹不已了——那是一个此前从未看到过的世界,遥远、壮观、美妙得无法形容。没错,这就是天堂!

虽然每次看到“天堂”的时间都极为短暂,但每天只要看上那么一眼,就足够他享受整整一天了。每当他意犹未尽地回味着“那一眼”时,一个念头就会抑制不住地冒出来:“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成为一名望远镜观测员那该多好?”他知道,这个想法是荒.唐的,因为以他的出身与学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让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梦想竟然很快就实现了。

一天深夜,值夜班的望远镜观测员突然生了病,临时又找不到别人代替,于是便叫醒赫马森,问他能不能暂时替代一下。长期的耳濡目染,赫马森对这台望远镜已极为熟悉,因此他第一次独立操作便把工作做得有模有样,甚至不比任何一位专业的观测员差。这位观测员对赫马森的天文天赋极为惊讶,于是便热心地向天文台领导提议由赫马森来担任自己的助手,并很快得到了批准。赫马森的人生从此发生了改变,而另一位年轻人的到来,则彻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位名叫哈勃的年轻人来到了威尔逊山天文台。这位年轻人比赫马森还 小8岁,但已经是位小有名气的天文学家了。哈勃刚到天文台就看中了做事认真的赫马森,于是便选定他做了自己的助手,协助自己在威尔逊山天文台进行对宇宙深处的研究工作。

在哈勃的悉心指导下,赫马森开始使用望远镜有目的地观测星云。遥远的星云既昏暗又模糊,因此要求观测者必须十分仔细、耐心,同时又要有不怕辛苦的精神,但这些在赫马森看来都算不了什么,相反,他还 觉得这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工作。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候在望远镜前,观测、记录、拍照,每一项工作都做得一丝不苟、准确无误。转眼7年过去了,赫马森协助哈勃的观测终于有了重大发现:“红移”不仅是某些星系,而且是本星系以外的一切星系都具有的特性。并且,越朝远处看,星系的光谱线越移向光谱的红色一端……在这些观测基础上,哈勃经过大量计算,最后向世界天文学界宣布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哈勃定律!哈勃一举成名,而赫马森作为哈勃的得力助手,也开始在天文学界崭露头角。

结束和哈勃的合作后,赫马森继续研究遥远的星系,独自测量了远达二万万光年的星系的退行速度。后来,他又和其他天文学家利用新的资料,对哈勃定律进行了改进,他的一系列成就终于受到了世界天文学界的瞩目,在他1972年去世时,已经没有任何人怀疑他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了。尽管,他曾经只是一名普通的骡皮商。

人生的起点有高有低,但无论起点多低,都不妨碍他仰望天堂。仰望,可以让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我们走向更加诗意、辽远的人生。

励志故事5:总有一条路你要坚持到底

号称“高音c之王”和“世界首席男高音”的歌唱家帕瓦罗蒂出身并不好,迫于生活压力,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大学梦,而选报了师范学校。17岁那年,他开始在当地的一所小学教书。

日复一日的繁琐教学并没有磨去他的理想和信念,他清楚地记得,五年之前,他当着世界最佳男高音贝利亚米诺·吉利所说的话:他想成为男高音歌唱家。可是因为工作的缘故,帕瓦罗蒂无法象正常人那样专职去接受训练。他只能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19岁那年,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得以拜阿里戈·波拉为师,后来他辗转来到埃米利亚继续学习。

昂贵的学习费用,使本来就穷困潦倒的帕瓦罗蒂更苦不堪言,尽管他已经节省到天天吃素、十五里远的距离也选择走路的程度,但窘迫局面依然没有好转。

那年冬天,他决定去找份兼职,以维持生计。然而,尽管他态度虔诚,但几乎所有的俱乐部经理都拒绝让这位连乐谱都看不懂的年轻人留下来。

帕瓦罗蒂感到无限失望,他去了最后一家俱乐部,在门口,他想这次不管用什么方法,他也要留下来。俱乐部的办事人决定让他现场演绎一段曲子。这让生性不识谱的帕瓦罗蒂感到了为难,他无奈地告诉经理:“我是依靠自己的耳朵和自己的符号替代音符系统来学习歌曲的。”他的话立遭来了一阵冷嘲热讽。

很明显,没有人相信他的话,办事人指了指门口,示意他迅速离开。并不甘心的帕瓦罗蒂并没有理睬他,而是径直朝舞台中央走去,那里正在排练《安魂曲》。帕瓦罗蒂清了清嗓子,接着男主角唱了下去,他一连蹦出了三个高音c,清畅、圆润而富于穿透力的嗓音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了,一曲完毕,俱乐部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办事人当即拍板,与他签订了长达五年的协议。

1972年,他在纽约演绎《团队的女儿》,更是连唱了9个高音c,结果掀起全场热潮,演出结束后,他被迫到前台来谢幕17次。自此,他的演唱事业达到了顶峰,全球也掀起了一股“帕瓦罗蒂热潮”。

上一篇:海口橱柜行业市场调查报告下一篇:四年级第四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