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引领发展(共8篇)
作者:施芝鸿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5-11-17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的转变,有利于引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过程中,持续推动了各方面理念特别是发展理念的突破和进步。
●只要全党同志普遍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就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更加有效地应对、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最新诠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就是要求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也要全面。如果到2020年我国在经济发展总量和增长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并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这五大发展理念的逐步酝酿和明确提出,得益于新世纪以来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根据我的学习理解和系统梳理,可以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思路通俗地、形象地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引领新常态,为民造新福”这四句话。
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最大思想亮点,是贯穿《建议》全篇的一条思想红线,也是《建议》谋篇布局的鲜明逻辑线索。可以预期,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五大发展理念,必将成为引领“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我国发展全局、更加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我国发展新境界的根本思想保证。
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应运而生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同实现“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相契合,同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的新期待相呼应,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7年来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第一,五大发展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已接续奋斗了13年。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产物。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由全面深化改革来提供动力、激发活力,必须由全面依法治国来提供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必须由全面从严治党来提供政治、思想、组织、制度、作风保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了对我国发展规律的认识。其中,创新发展揭示了如何激发新的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揭示了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揭示了如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揭示了如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揭示了如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完全可以说,同十六大报告刚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相比,现在我们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律的认识,比那时深刻得多了、经验也丰富得多了。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的转变,有利于引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过程中,持续推动了各方面理念特别是发展理念的突破和进步。比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大执政理念;十八大以后,我们党从提出包容性增长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都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的体现,都有利于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第二,五大发展理念鲜明体现了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引领性。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和总书记对《建议》的说明,深刻阐明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首先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这三个新的特征;其次是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四个战略转变”;更重要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使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
为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必须以变应变,做到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这就必须按照《建议》,从过去较多利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加快自身发展,转变为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从过去较多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转变为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从过去较多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推动发展,转变为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过去较多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转变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从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实际出发,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
以上这些,就是《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刻历史背景,是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着力把经济发展新常态变为经济发展新强态的必然选择。
第三,五大发展理念突出体现了应对发展新矛盾新挑战的现实针对性。
“十二五”时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前,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建议》也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五中全会作出的总体判断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十三五”时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因此,这个时期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
邓小平同志说过:“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在新形势下,如果我们对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问题不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不妥为处理,特别是如果对利益关系协调不好,就有可能导致问题激化。所以,《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也是针对应对风险、化解挑战提出来的。只要全党同志普遍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就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更加有效地应对、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紧迫性。
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最新诠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就是要求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也要全面。如果到2020年我国在经济发展总量和增长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补齐短板,是根据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提出来的:一只木桶的装水容量,不是取决于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分析判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主要存在于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特别是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就是最突出的短板。《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动员全党在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时,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发展协调性和平衡性,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就会不断加深。统一贯彻落实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及时补齐短板,有助于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发展整体效能。
《建议》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所谓“深刻变革”,既是指发展思路、发展方向的变革,也是指发展方式、发展着力点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指发展体制机制的变革。在创新发展中,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体制,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在协调发展中,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在绿色发展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在开放发展中,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在共享发展中,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都是涉及观念变革、制度变革、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变革的重大战略举措。所以,按照《建议》要求,“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是完全必要、非常及时的。
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以来接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逐步酝酿、到五中全会正式形成的
《建议》首次明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并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这五大发展理念的逐步酝酿和明确提出,得益于新世纪以来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第一,我们党在新世纪之初和十六大以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分别形成了五大发展理念的雏形。
1、关于“创新”的理念。从新世纪之初到党的十六大,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他还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他还提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视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全民创新活力,胡锦涛同志还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2、关于“协调”的理念。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3、关于“绿色”的理念。从2004年到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有关讲话中先后提出: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要“提倡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他还强调:“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4、关于“开放”的理念。最早出现在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中。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同志还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新世纪之初,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他还指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5、关于“共享”的理念。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内涵和要求时提出: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他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时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第二,习近平同志在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五中全会这3年治国理政实践中,分别提出和集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分别提出了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以及包容的发展、公平的发展、全面的发展等重要理念,还分别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理念。
关于“创新发展”。2012年12月,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国家的强盛,归根结底必须依靠人才。我国要走创新发展之路,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聚集,择天下之英才而育之。”1年之后,他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创新发展”。他还郑重提议:把“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作为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重点议题。
关于“协调发展”。2014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2015年4月,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2015年7月,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中还提出:“要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向全面小康”。
关于“绿色发展”。2013年4月,总书记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2013年12月,他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
关于“开放发展”。2013年10月,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推动形成亚太地区政策协调、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发展格局。”2014年11月,他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强调:“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2015年10月,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要“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关于“共享发展”。2013年3月,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内涵时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2014年9月,他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要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2015年4月,他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强调:“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要致力于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
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思路总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3年时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党和国家、也为各行各业的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新突破,提供了科学的指南和基本的遵循。
根据我的学习理解和系统梳理,可以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思路通俗地、形象地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引领新常态,为民造新福”这四句话。
所谓“一二三四五”,就是“一个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三大发展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五个现代化”和五大发展理念。
“一个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亿万中国人民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共同愿望和美好憧憬。我们党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要让13亿中国人民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两个一百年”,就是在21世纪上半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大发展战略”,就是“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三大发展战略”,这是推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大支撑带。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党中央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要从目标、动力、保障、保证四位一体的角度,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到2020年如期实现。
“第五个现代化”,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继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之后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就是要求各级各类干部都要以专业的思想、专业的素养、专业的方法,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确保制定的重大战略、出台的重要政策符合客观规律。
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牢固树立这五大发展理念,是为了完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党中央要求统一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比如,五中全会《建议》在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这“三个为中心”并提,不是要改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是新的发展理念的新意所在。
所谓“上山打老虎”,就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切实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深入开展的反“四风”、反腐败斗争。我们党对“四风”的严厉整顿,对裸官的系统性清理,对腐败的零容忍惩治,对境外逃犯的不懈追捕,这一系列既“打虎”又“拍蝇”还“猎狐”的雷霆反腐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点赞,体现了我们党“开弓没有回头箭”,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政治勇气和坚定决心。
所谓“引领新常态”,就是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新阶段,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所谓“为民造新福”,就是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总之,对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以及对五大发展理念所体现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这四大方法论原则,我们都应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使五大发展理念对我国发展全局真正起到关键引领作用、战略指导作用、有力促进作用。
如何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建材行业的发展?本期所刊登的 《乔龙德会长关于 “十三五”规划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的讲话》, 《学习贯彻 “五中”全会精神以新的理念引领行业发展》 以及本刊评论员鲁言《我看十三五规划建议》等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建材行业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情况, 特别是中国建材联合会乔龙德会长站在整个国家建材行业的高度, 着重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建材行业“十三五”所处的时期与特征, 并强调指出建材行业在 “十三五”期间应把握的重点、重点突破的领域及重要的创新举措。
在全国水泥行业形势严峻, 需求下滑严重, 水泥价格持续走低的环境下, 在云南省内大型水泥集团低于成本价竞争, 恶性竞争, 掠夺有限市场资源的背景下, 蒙自瀛洲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是用了什么方法在逆境中保持着超强的盈利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吴学锋同志在 《瀛洲水泥赢在哪里》一文中, 告诉了大家 “质量最优、环境最美、效益最佳”对于水泥企业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另外, 本期还刊登了李爱莉、段丁杰所著的 《篦冷机换热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著作主要通过对料层厚度、风速、粒径等因素的讨论和分析, 总结出用于篦冷机改进的一些依据, 为设计出换热效率高的篦冷机提供了理论指导。长期工作在水泥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李永良、刘德华、吴万亮等作者根据生产实践所写的 《磷渣配料在2500t / d新型干法窑上的应用体会》, 从磷渣配料对窑系统锻烧运行情况影响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透水性混凝土的强度受外部接触介质的酸碱性影响很大, 为研究透水性混凝土的抗盐腐蚀性能及掺加外加剂后的抗盐腐蚀提高程度, 楼俊杰、冯洪波、金青等作者撰写的 《透水性混凝土抗盐腐蚀性能试验研究》, 通过素透水性混凝土及分别掺加矿渣微粉和粉煤灰后的浸水、浸盐溶液对比试验, 得出:素透水性混凝土抗腐蚀能力较差, 掺加矿渣微粉和粉煤灰后, 其初期强度和抗硫酸盐腐蚀能力显著提高, 掺加粉煤灰较掺加矿渣微粉效果更好的结论。这些文章对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62-02
“校长是一校之魂,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由此可见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校长知识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速度及走向,下面我结合一些名校长用先进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全面发展的成功范例加以阐述。
一、坚定政治思想,勇于克服困难
摆在每位校长面前的不一定都是坦途,还有崎岖的山路,关键是校长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北京西城区奋斗小学见培炎校长在任职之初的短短四年时间里,使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昔日一个三无(无骨干教师、无科研课题、无额外一分钱)的“草根学校”变成如今颇具现代气息的新学校;把人们认为不值得托付培养孩子的差校变成了今日人人争着就读的京城名校。他确立了奋斗小学“诚信做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带领教师团队克服困难,围绕办学理念,在传承学校文化积淀的同时精心打造富有现代气息的学校文化,对其校训“质朴、平和、坚韧”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并引领全体师生进行了切合本校实际的实践探索,使学校文化建设独具特色。他勇于改革创新并走在时代前列,用最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谱写老校的新篇章,使学校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引领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见校长对教育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片云推动一片云,一颗灵魂触动一颗灵魂。他所具备的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独特的人格魅力、敢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胆识,为我们校长引领学校发展树立了榜样。
我们在感叹京城名校教学设备现代化、师资力量雄厚的同时,反观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小学也面临经费紧缺、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境。落后的办学条件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很多家长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往县城以上学校就读,致使乡镇小学学生数量递减,进而国拨生均公用经费越来越少,这样学校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面对存在的种种困难,乡镇校长就束手无策了吗?见培炎校长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于在逆境中求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榜样。在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乡村校长没有理由放弃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要用丰厚的思想引领那本来就贫瘠的山里孩子的精神世界。
二、提高专业素养,创新教育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要用自己丰厚的专业知识和精准的专业水准引领师生团队发展。”北京西城区十四中学王建宗校长曾经做过《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科学发展》的专题报告,折射出他极高的专业水准,他深刻地理解校长的办学理念,精辟地阐述学校科学发展之路径,特别是对“校长办学的常规动作与思想”的解读、对“校长要修炼的内容”的理解、对“校长要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阐述与实践,既让我理解他“一般校长做事,成熟校长做项目,优秀校长做理念”“学校管理同学科教学一样是一种专业”“办学育人的水很深,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不可轻易做弄潮儿”这几句话的深刻内涵,也让我知道了优秀校长有别于他人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教学当中的引领作用。北京西城区十四中学越办越好,正是因为王校长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对学校教育思想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对学校管理实践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精准地引领师生前行,才使师生在工作、学习中收获丰硕的果实。
成功的名校长无一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先进的教育思想。他们的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光芒,在他们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校长要以名校长为镜,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充实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三、探寻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要发展,科学管理是关键。管理工作做好了,才会凝聚师生力量,端正教风、学风,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是因为学校领导十分注重学校的管理且管理水平达到了专业化、个性化程度。我有幸到北京西城区玉桃园小学学习,其间参观了玉桃园小学校园,参加了有效行政例会,观摩中年级教研组教研活动,参加“六一”活动协调会、一年级家长会、年级组教研课、片区研究课,与校长、中层领导、骨干教师零距离面对面交流,这些都使我如浴春风,懂得在学校管理层面上,李颖校长没有把管理权集中在领导层面上,而是把管理责任分解到年级组、教研组,实行分级管理,“以人为本”成为统领该校管理的理念,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每一位师生同时担任两种角色——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他们在被管理与管理中愉快地工作、学习,在自主参与、自主管理、情感体验、自主实现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管理的动态过程:创造—享受—再创造,呈现出特有的生命力和文化品位。他们在教研管理中注重过程管理,认为“没有课题研究的教师是耻辱的”,“组组有课题,人人有教研”已成为学校的一个常规教学话题,教研组每周都开展一次集体备课,对章节教学或个案教学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在课题研究和集体合作探究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在管理评价中,实行多元评价体系——层级交叉评价、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等,全方位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审视、评价,以探寻科学管理学校的办法,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如今,学校管理模式异彩纷呈,给学校管理者提供许多可借鉴之处。校长在管理学校时不该是对已有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将其他学校管理的成功经验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有利学校发展的管理模式,使学校管理沿着粗糙管理—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个性化管理的方向发展,让学校管理趋向科学、高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与办学品位。
四、立足校本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学校要发展,培养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北京市各小学的教师起点很高,大多数小学教师是从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毕业后通过竞聘进校的,并且常有机会到国内外名校参加学习培训,即便如此,各学校还是特别注重通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来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给教师补充精神养料,让教师在学习、培训、研究中受益、成长。他们首先对教师进行师德培训,让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教书育人。玉桃园小学李颖校长在每学期开学初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师德会议,期中给教师们讲优秀教师系列故事,期末举行爱岗敬业师德演讲会。奋斗小学见培炎校长认为“师德是永恒的主题”,要求教师们践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规范。其次在教师专业化(专业素养、文化素养、综合素质)成长方面做文章。北京小学李明新校长组织建立了专家工作室、名优教师研究室,要求教师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以实现教育价值的变革,从“完成任务”到“研究问题”,以实现教师文化的变革,用专业鲜明形象,带着课题走进教室,做有思想的教师。北京西城区十四中学王建宗校长提出:校长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好课程,用思想的灵光启迪教师渴求的心田,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北京西城区各校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利用校本培训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造就一支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水平精湛的教师团队,并通过教师团队的发展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王海燕教授在《回归教育本质的教师发展》的讲座中指出:校长要创新学校教育,丰富学校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要让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教师专业发展要从“外促”到“内需”,要从“心”开始,用“心”体会,在“做”中发展;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让学生的每一次激动变成毕生的喜爱。我们农村校长在学习借鉴别人校本培训的经验时,要内化为自己培训教师的养料,切实加强本校校本培训,促进本校起点较低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搞好特色建设,树立学校品牌
一所学校有特色,是因为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与实践探索有别于他校,是因为这些学校的校长善于学习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具有游刃有余地解决学校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思考教育教学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探索适合本校特色的学校发展之路。玉桃园小学把读书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首先,给师生营造安静优雅的读书坏境,设置了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让师生静下心来读书;设立了记者站,开辟了教师评语展专栏等,为师生敞开心扉交流提供平台。其次,推荐书目让师生利用假期多读书、写感悟,引领师生从书中感悟人生价值,让好书成为滋润师生成长的丰厚土壤,通过读书增长知识、启迪智慧,成就精彩的人生。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我们要引导师生多读经典,营造书香校园,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树立学校特色品牌。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学生、教师、学校要发展,离不开校长的远见和实干。校长要不断学习,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的管理模式、精准的校本培训多角度地引领师生发展,全力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科学的管理出高效益,这是作为校长必须意识到且努力实践的管理信条。管理是实践而不是单纯的理念,管理是行动,而不是表面的了解与协调。如果一所学校只有一流的设施,有较高水平的师资,但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那也不可能有一流的效益和质量。优质的学校之“优”表现在许多方面,而不可或缺的是必须具有优质的管理。只有牢牢抓住这一点,才能使学校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得到发展,赢得社会的美誉。目前,我校正朝着创办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目标奋进。要想引领学校继续向优向强发展,创建师生与学校共同成长的和谐校园,作为校长就必须在管理上创新,在管理工作中做到统揽而不包揽、果断而不武断、参与而不干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使教育教学资源和谐利用,达到管与理的和谐,从而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提升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以人为本,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主体意识与精神的弘扬。其本质是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在教育管理理论中,管理行为最后分为“抓组织”和“关心人”两大类。前者是以工作为中心,管理者为了工作,既制定了制度、规定了任务,又明确了职责;后者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下属的意见,注意下属的感情和问题等。而成功高效的管理应是这两种行为的统一,既“抓组织”又“关心人”。这就需要校长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时刻体现人文关怀,用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两条线,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教师和学校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作为新时期的校长更应是富有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和社会责任感的。校长的人情味既是一种政治修养成熟的标志,更是一种与教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具体体现。
共同的目标——事业的凝聚力
目标激励是根据工作目标来引导、激励和规范员工行为的一种动力,是教职工们能主动、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与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的目标激励也不能只停留在过去上好课、完成教学任务的传统作法上,而是充分地调动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树立主体意识,增强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意识,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作为校长,在组织制定学校近、远期规划上就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从教师的日常工作起,再回到教师工作中去,把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将治校的良好意图转化为每个教职工的意愿,使每个教师个人得到发展的同时又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对此,我提出:“在管理好学校的问题上,每一位教职工都有权利发表意见”。鼓励教师依据学校及上级有关规划、指导,参与制定学校的目标、计划,提出可行性意见,对教师提出的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和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思路和工作方式,积极加以引导并表扬,鼓励教职工对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力争使每一个教师充分了解学校每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并将它和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责任激励——竞争的凝聚力
责任激励就是把竞争引进教师队伍建设,造成一种既富挑战性,又有一定群体压力的情景和氛围,促使教师始终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强化每一位教师的岗位责任意识,可使工作积极性和效果明显改观。同时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在全校范围内创造一种竞争奉献的氛围,强化教师对自己职责的意识,激励和鞭策教师敬业乐业。如学校开展的“结对子”的岗位责任培训,要求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和优秀教师“结对子、拜师傅”,用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来感染新教师;用年轻教师的大胆开拓进取精神来激发老教师,促进老少共进,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情感激励——领导感召力,情感融洽力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人员严以律已,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的榜样行为是无声的号令,是最有说服力的。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才能激励教师更积极、更忠诚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大力弘扬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教育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教师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每一个教师有使命感、荣誉感。
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教师承受的压力相当大。作为一校之长,必须设身处地地替他们着想,多方关怀,减轻或转移他们的压力,让他们以较好的心理状态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除了注重骨干教师和中层干部的交流,也十分注意和普通教师的沟通,经常找出机会和时间主动与他们沟通。到不经常接触的普通教师那里,微笑问候,关心一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鼓励他们、关心他们、感谢他们。同时,对每一位教师取得的一点成绩或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威廉 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在工作中,校长给予教师最真诚的认同和肯定,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学校领导的重视,被重视和被认同的感觉一定会给教师带来更多的工作激情,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教师们的激励是多方面的,物质利益是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具实效的激励因素,也是做好队伍建设的保障之一。在学校管理中,校长不仅要注意在目标、责任、情感上激励教师,还需要把物质激励和以上三方面的激励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的作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激励、尊重、肯定,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发展,在学校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校长,要体现“以人为本”,就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教育教学规律,从多方面多渠道发掘促进教师做好工作的因素,让教师们愉快、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二、建立和谐发展的管理目标,落实和谐发展的管理制度
3月14日,河一小“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育质量提升”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全体教师专题会,为新学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老师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在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要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当前最根本、最集中、最迫切的,是要切实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教育质量。抓住了质量这一主题,就抓住了新理念的要义和精髓。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强调的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生活新目标下的质量,是全球教育竞争新态势下的质量,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新要求的质量。现在我们要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内涵建设上,实实在在地把质量作为新时期我们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实现我国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袁贵仁部长语)
新年度,我校将以“双线思维”驱动各项工作,即:教育质量是生命线,要牢固不破;规范办学行为和安全管理为高压线,要时刻以高压态势予以警戒。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渗透核心素养,基于课标,落实教学;基于评价,改进教学。我们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教学模式细化为主题,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系统地进行高效课堂建设,让“课堂的魅力就是教师的魅力”成为每一名教师的追求,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常态,向40分钟要质量,向“主动教育”要效益。
一是要在着力抓好组织收入上下功夫。青海省委生态立省战略为培育生态税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为推动税收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国家适度扩大总需求,并重点向中西部倾斜,有利于海西争取国家更多支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国内外在海西地区的投资将不断扩大,将会极大地推动海西经济发展。但目前,世界经济延续疲软复苏状态,我国经济依然处于“三期叠加”的深度调整期,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趋势没有良好转变。结合海西地区实际,一方面要强化税源管控。合理调整征管职能,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定期组织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全面建成符合海西税源实际的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深入开展税务稽查,不断扩大稽查工作成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可持续性税源。要认真落实各项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发展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民族医药、资源精深加工新兴产业,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努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积极服务于农村、牧区发展,大力支持农业、畜牧业产业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充分用好、用足、用活关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推动全州工业、矿业产业升级和调整。充分运用税收手段,支持科技创新,支持技术开发、转让,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支持科研、文化机关机构转制。把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胆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借鉴,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研究配套措施。
二是要在优化纳税服务上下功夫。大力简化税务审批。有序推进简政放权,结合省政府提出的“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的改革目标,将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全州各地国税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重点,扎实推进。严格落实好国家税务总局全面取消税务非行政审批事项的要求,切实做到不得在行政审批清单外实施其他行政审批,对于调整为其他权力事项的,也不得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审批,对于依法应当予以实施审批的事项,按规范实施审批。严格按照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主动适应税收工作新常态。深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努力实现《纳税服务规范》与各类规范的无缝对接,实现服务一个标准、征管一个流程、执法一把尺子,让税务人服务更规范、纳税人办税更顺畅。健全纳税服务投诉机制,畅通纳税人投诉渠道,对不依法履行职责、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差等投诉事项,实行限时受理、处置和反馈,有效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让纳税人办税更加放心、更受尊重。
三是要在推进税收现代化上下功夫。全面引进“互联网+税务”的思想理念。深入开展“互联网+税务”思想大讨论,结合海西国税工作实际,深入探索在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引入互联网。要引导干部职工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税收工作效能,有效发挥互联网在税务稽查、纳税评估、信息利用和共享、纳税服务和国地税合作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推进国地税合作。要结合海西国税工作实际,认真分析,周密安排,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地税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协调推进国地税合作。采取国税、地税互设窗口,共建办税服务厅,共驻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等方式,实现“前台一家受理,后台分别处理,限时办结反馈”的服务模式。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办税流程、统一处罚基准、统一政策口径。合并涉税事项,压缩办税环节,减少申报材料,进一步落实委托代征机制,将有效解决纳税人多头跑、重复报送资料等问题,全面实现纳税人“进一家门,办两家事”的目的,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提升税收工作效能。
现代学校管理背景下,只有创建主体教育的学校管理模式,才能更加重视人的尊严,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只有把教师主体的发展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机地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才能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同时体验到学习工作更有价值和更有尊严,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为此,近年来,我校在主体教育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向管理要质量,逐步形成了学校主体教育办学格局。
一、主体教育学校管理的意义
现代学校管理及新课程改革都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或教师主体的关注和尊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管理发生相应变革。主体教育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创立“以人为中心”的学校管理,充分发挥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发展每一个师生的主体性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主线,加大自我教育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管理的现代化,开放教育资源,追求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因此,主体教育的学校管理的意义主要突出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主体教育作为一种培育人的活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健康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主体教育理念打破了“所有学生齐步走”的格局,提高课堂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目标。
2.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主体教育更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过去比较多地关注“师德、教学基本功、分析教材的能力”等,已经转移到现在的“学历层次的提高、反思能力、科研能力、心理健康、情感状况、情绪意志”等方面,重视教育思想的改变,教育理念的更新,重视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重视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重视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等。
3.促使办学特色的形成。
主体教育的学校管理能根据师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校教育资源和学校优势,来确立本校的特色、办学目标和策略,最终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主体教育的学校管理原则
1.人格化管理原则。
人格化的学校管理注重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价值观念、生活情趣和生命意义等多层次共同追求的基础之上的。人格化的学校管理,视学校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获得发展、提升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场所。
2.教育性管理原则。
学校的管理是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需要进行重建,倡导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参与者、执行者。教育性管理是柔性的、开放的,重在引导、促进和激励,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更重视精神、情感与文化氛围建设,营造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氛围,形成“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教育情境。
3.互动式管理原则。
新课程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互动式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它关注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中具有能动性的“人”,学校管理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人治”管理。
4.个性化管理原则。
学校课程的开发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由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多样化课程、个性化的教育观将使办学特色得以凸显。个性化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从本校实际出发,尽可能考虑不同教师、学生的差异性,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尽量满足师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让个性鲜活起来,让学校的特色凸显出来。
三、主体教育的学校管理策略
1.尊重师生,让他们学会自我尊重。
关注人是主体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尤其是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提倡蹲下来的教育方式,提倡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在学校管理中,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工作及合理需要,关心每一位教师的价值和奉献。此外,我们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从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出发去尊重师生的个性,把尊重、发展师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念。
2.发现优点,让师生学会自我发现。
主体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现每一个人的独特的价值,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激励、弘扬。因此,我们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地发现学生和教师的兴趣、需要、优势和长处,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创造相应的条件,营造适宜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空间和氛围,关注师生的优势,让师生感到工作学习的愉快,真正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一种快活、愉悦的过程。在主体教育的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真正成为教师创新的发现者、教师开展探索活动的支持者、排难者。主体教育的学校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师生学会发现,发现他人的优长,在比较中提高,发现自己的优长,树立自信,不断进步和完善自己。
3.激励师生,让他们学会自我激励。
主体教育的学校管理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激励的过程是我们常常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首先,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致力于师生价值观的形成、文化管理特色。其次,满足师生的合理需求,激发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再次,在激励的环境中,让师生学会自我激励。这种激励能满足师生的成就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等,从而产生追求更大成功的强烈愿望。所以,在学校管理中,通过制订高质量的学校发展规划为教师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长和潜能,从而促使教师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建立积极的、持久的内部动力机制。
四、主体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1.构建师生主体性发展的学校文化。
在学校的发展中,我们深感规模的扩大不等于质量的提高,质量的攀升必须依托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富有内涵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只有当人们从文化视角思考教育问题时,才有可能摆脱急功近利,立足长远,心平气和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学校的发展。
(1)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我校通过对主体教育实践的思考,重新对建校以来的优秀思想进行了归纳整理。一是注重构建先进的文化体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整体规划设计和着力实施,包括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校训校歌、校园布局和环境设施建设。二是实行学校文化的引导强化。通过制度规范约束,引导师生行为符合学校文化的要求,使全体成员明确学校崇尚的教育理念与育人要求,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行为习惯。三是尊重生命共育和谐精神。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师生的精神家园,为此,要建立领导与被领导间、师生间、家校间、学校与社会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发挥师生主体作用,共育学校精神。
(2)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指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体体现出来的学校管理的独特风格,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我们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挂钩。同时,坚持不断提高制度的文化力,充分发挥制度的执行力,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教师从教和学生从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我校一直坚持以教代会为学校制度生成的平台,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制度建设上的主体地位。学校制度的设立和变更必须进行充分酝酿、集体讨论、反复论证、形成共识、教代会表决通过等环节后才能实施。学校组织教职工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清理、修改、重构,重新编制了《静海二中规章制度汇编》等一系列章程。在操作上,我们通过加强制度的执行力,推进学校管理制度化,以此约束人、激励人、造就人。
(3)行为文化建设。
在制度文化的规范下,学校理念被普遍认同,成为群体的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思想,逐步形成的学校的行为文化。在行为文化建设中,通过日常行为的制度化管理,不断矫正师生的失范行为,始终让学生的言行浸润在学校文化中,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4)物质文化建设。
近年来,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提升,为学校主体教育管理实践工作提供了坚实物质保证,我们根据主体教育理念对学校进行了全面的物质文化建设。
一是学校围绕办学理念系统,对校园进行统一布置。通过让学校办学理念上墙入地,在醒目位置安排文化标识牌,用师生作品装饰教学楼走廊,对全校的植物统一挂牌等方式,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二是对教师办公室、行政科室、教室和各种功能专业室进行文化布置,通过门牌、标语、文化建设栏等将学校文化逐一体现,凸显文化内涵。
三是完善“校园广播站”的建设,重新设计校园网站,展现师生风貌,通过校刊、校报、师生证卡、校庆活动等方式和途径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四是在整个学校文化物化过程中,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精心策划,从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体现将办学理念入脑入心。
2.构建主体教育管理的操作体系。
通过主体教育管理实践研究,主体教育思想逐渐渗透到学校工作中,获得广大师生的认同,并引发再思考,构建起主体教育管理体系。
(1)教育体系。
我校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抓常规、促养成、探新路、强管理,以创建“德育示范学校”为目标,以环境教育为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目标,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以“五个教育”为核心,辅之以公民道德教育、养成教育等基本内容,使德育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序地开展。
学校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德育纲要》,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学生在校礼仪常规》和《仪容仪表规范》为标准,学校德育管理有章可循,学生行为有规可依,按照《学校班级管理考核方案》实施班级常规管理和考核,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学校创新形式,齐抓共管,初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立体化的育人格局。一是强化德育主渠道作用,发挥学校全方位育人功能。各班严格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实施班级管理。发挥团队组织的德育阵地功能,体现了团队在“五个教育”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任课教师认真挖掘课程蕴藏的德育因素,寻找突破点,达成德育目标。二是坚持家校共建,形成教育合力。定期举行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活动,召开了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师生代表座谈会,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开放办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注重与家长沟通联系,使学生的教育不存在“真空”和“盲区”。三是发挥校外德育阵地作用,强化社会德育功能。学校成立了家委会,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清明节组织学生扫墓活动,慰问老战士,学习烈士先进事迹,到静海区看守所接受警示教育,师生分期分批赴静海区素质教育基地参加培训活动,举办各种演讲会等,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纪安全和传统美德教育。四是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协同教育。学校开展主体性德育研究,培训学生干部,学校、年级和班级都组建了文明监督岗,全体学生都轮流参与学校、年级和班级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期末时,各班评选各类优秀学生,发挥榜样的激励和潜移默化作用。
(2)教学体系。
我校在主体教育实践过程中,结合对主体性教学研究的思考,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新路子,选择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在校本教研中重点抓“加强集体教研备课、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指导主体参与互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课后总结反思、实施课堂教学评价”六大环节,逐渐形成“以人为本、主体参与、互动合作、探索总结、拓展提高”的课堂教学理念,逐步深化业已成型的“学、讲、练、思———主体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有效的教学操作流程。
(3)社团体系。
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开发29种校本课程,并组建了学生社团和活动小组,大力开辟第二课堂,搞好主体性社团活动。发挥其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实践和教育的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
(4)教研体系。
规范了学校科研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课题参与者)三级科研管理体系。对教育科研的管理力求做到规范化,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工作场所、有办公经费、有研究项目、有科研成果。
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策略是:实施校长一把手工程,争取专家指导和专业引领,实行核心课题带动策略,实施活动推进策略。
3.形成主体教育的办学特色。
(1)主体性管理。
学校坚持主体教育办学理念,牢牢锁定创主体教育特色的办学目标,坚持主体教育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师风建设、制度建设,引领教师牢固树立主体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学习意识等,激发师生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以管理育人为主线,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注重分层管理运行机制的落实,主体教育管理模式初见成效。
(2)主体性德育。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认知启迪、活动体验、榜样感染、环境熏陶、实践升华的五类道德教育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增强道德认同,养成道德行为,发展道德观念,从而更新德育理念,发现德育规律,确定德育模式,全面提高学校德育效率,创建优良校风。在实施主体德育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感染学生,积极为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创设发展平台,构建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养成、自我反思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四自一导”主体德育模式。
(3)主体性教学。
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彻底改变了传统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成绩考核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了一整套促进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逐步打造和推广主体性高效课堂模式。
(4)主体性活动。
学校结合纪念日等,捕捉社会生活热点,诱发学生兴趣和创新精神,广泛开展活动,让许多师生在舞台上张扬了个性,挖掘了发展潜能,让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成功。如开展经常性、小型多样的学生体育、艺术比赛,开展各种教学实验,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
学校德育处和团委把学生礼仪、安全卫生、行为习惯、品德修养、环境保护等各种德育内容,通过讲座、班会、集会、检查等形式予以落实,收到实效。通过升旗仪式、节日纪念日庆祝纪念活动,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广播站、橱窗、黑板报、展览等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强化了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安全卫生法制教育等,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开展艺体活动,拓展学生艺术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举办体育节、艺术节,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读书演讲活动,加强环境、法制、安全等教育。这些活动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积极性和专业特长,又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发展规律;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一、创新贯穿一切工作,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创新是一切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得以不断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五中全强调,必须把工作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融入到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创新风潮,增强民族创造力。现阶段,创新作为一种优化发展手段,其强大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得到了应用实践: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东部沿海地区依托便利的交通和地理位置条件,开辟了沿海、沿江的纵深经济带,并通过陆路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网向周围地区辐射,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整体化发展;创新性的成立了多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了以点带面的经济发展网络,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提供了基础保障;创新产业结构,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生产信息化,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我国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1.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
会议上强调,我国要想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不仅要在经济生产上创新,在制度观念上也要创新;不仅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要创新,普通工人和基层工作也要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创新的体制架构,促进我国经济向集约化、信息化、科技化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货物的年进出口量已经成为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加上国际间不断增大的竞争压力和西方某些国家的刻意挤压,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重重阻力。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但是创新的内容绝不仅仅包含科技创新和生产创新,而是自上而下的整体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意识创新、文化创新等等。
2.培养发展新动力
传统意义上的发展动力包括:劳动力、生产技术、人本管理等。在新时期,发展动力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基本因素外,还强调调动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大众创业,为中小企业建立和发展提供优惠政策等,多措并举,为新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从而带动了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为经济活跃注入了新活力。近年来,新产业、新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不仅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一抹色彩,也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经营方式。经济发展新方式的产生,也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向,面对新形势下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相继出台,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力推绿色低碳发展
1.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发展”与“环保”之间做到动态平衡,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一方面能够降低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间接的降低了污染治理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对外展现大国形象的现实需求。绿色发展的参考标准是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标准范围内,合理规划城市布局,解决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科学制定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土壤污染程度;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继续推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的生态保护策略。近年来,国内多地建立了“零炭排放区示范工程”,为低碳循环发展提供了试点参考依据。
2.首次将美丽中国纳入规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宜居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现实需要的推动下,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写入五年计划,中国对于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有了空前的提高。会议指出,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这既是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不断恶化的共同承担,也是各国技术竞争的新方向。需要注意的是,低碳化不同于过去所提的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进行清洁处理,实现燃烧尾气的低污染程度排放,而低碳化发展则强调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根本上降低了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
三、坚持全面共享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在“共享”发展的内容中,与人们群众切实利益相关的莫过于“健康中国”的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短短几句话,把群众最为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行了彻底解决。
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军民融合发展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支撑带”将促进区域内省份明晰功能定位,加快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促进区域发展。让民营企业进入采购体系,一方面,竞争机制可以降低军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增强其竞争力,便利“走出去”战略实施;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民用技术的发展。通常,军工产品的标准要高于民用产品,民营企业参与军工采购,可以提高其产品质量与标准,进而带动民用技术的发展。
五、更高层次开放经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对外交流和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特别是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之后,必须根据当前国际发展形势,立足与中国实际发展需要,科学优化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正面临着“三期”叠加:其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紧急复苏与调整时期。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未来也有再次爆发的可能,如何有效应对产能过剩和贸易保护避雷问题,降低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成为了國家对外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其二是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构造期。其三是比较优势转换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主要动力是人口优势带来的低成本制造,而在当今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市场劳动力不足问题突出,加上信息化产业的发展,降低了中国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经济的提升,要在坚持开放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国际经济发展潮流,奉行双边贸易互惠的开发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合作事务,诸如维和部队、国际医疗小组等,提升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与形象,进而为经贸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最终实现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詹勇.五大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小康[J],北京观察,2015(11):19-21.
【理念引领发展】推荐阅读:
用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发展07-06
党旗引领企业转型发展之路10-13
以安全文化引领矿区和谐发展09-19
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06-21
以优秀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07-26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交流材料:加强校本研训,引领教师发展06-25
经验材料:以党建引领某事业高质量发展07-16
五大发展理念之创新06-19
五大发展理念研究报告06-05
创新服务企业理念优化经济发展环境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