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导概述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督导概述(精选8篇)

教育督导概述 篇1

你更喜欢哪种研究方法,简单说说。

答:我更喜欢实验研究法

1.可以重复验证提升结论的科学性

2.可以扩大研究范围

3.通过控制变量可以让结果更加精确

4.比较容易操作具有客观性

二、教育调查研究

1.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如何?

答:思考维度(学生对线上教学态度、线上教学的效果、影响线上教学的因素、线上教学的成绩影响)基本信息省

(1)你每周接受线上教学的频率是多少?

(2)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你更喜欢哪一个?

(3)你的上课效率如何?

(4)你的作业完成度如何?

(5)线上教学的时候是否信息通畅?

(6)线上教学的通讯效果是否影响你的学习状态?

(7)线上教学的时候你是否满意周围的学习环境?

(8)线上教学后你是否能跟上基本的教学进度?

(9)当有不会的问题是否愿意网上请教老师?

(10)你对线上教学的看法----------

2.通过哪些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思考维度(自我价值衡量,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方面)

(1)

上课时,尤其是进行测试或考试时你感到?

A

非常紧张

B

心情放松

C

无所谓

(2)

对你来说其他同学认为你很优秀并且很有能力吗?

A

非常重要

B

相当重要

C

一般

D

无所谓

(3)

当你从事一个高难度的学习任务时,你会?

A一定要完成B

努力去做,但不成功也无所谓

C

敷衍了事

D放弃

(4)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你不懂或不理解的问题时?

A

向老师请教

B

与同学讨论

C

自己慢慢琢磨

D

不想去尝试着解决

(5)

你对老师布置的作业?

A

认真对待

B

偶尔做

C

简单的做难的不做

D

从来不做

(6)

如果你在课堂上努力解决难题,你为什么会这样做?

A

我想老师对我留下好印象。

B

那是我应该做的。

C

难题很有趣。

D我想知道自己能不能解决它。

E

如果我不努力攻克它,我会感到惭愧。

F

尝试和参与很有意义。

(7)

如果班上有同学不喜欢上学,你觉得主要是什么原因?

A

觉得自己成绩不好,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了头。

B

觉得学习枯燥、负担重,每天又要完成作业,所以学习没劲。

C

学校制度严格,班级中又有班规,使他感到不自由。

D

结交了社会上的小青年,没心思学习。

E

他也想学习,可是管不住自己。F

对自己没信心,担心考糟。

(8)你认为什么因素最容易使学习成绩下降?

A

父母从不或很少关心自己的学习。

B

自己不够努力,学习习惯不好。

C

课程多、难,适应不了。

D

老师讲课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9)①

你是否有最喜欢的课程?

A

B

C

介于两者之间

如果有,是哪门?

(没有可不必作答)

②你喜欢的原因是?

A

这门学科很重要

B

考好了会得到奖励

C

老师讲解生动有趣

D

学习起来很轻松

E

学了有用

F

对这门学科本身很感兴趣

(10)你认为自己来上学主要是为了?

A

学本领,获得新知识

B

将来找个好工作

C

喜欢读书

D

学校好玩

E

考大学

F

得到老师的表扬

G

父母让我来的如果你还有其它想法或建议,请写在下面:

措施:

1.提高自身学习兴趣

2.提高自我效能感

3.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

4.提供良好的环境

3.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是否有利于其全面发展?

三、教育案例研究

1.王小刚不上学了分析步骤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通过调查研究中国贫困地区的中小学辍学、退学情况,帮助解决问题。

2.辍学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2)研究问题

王小刚辍学的原因

(3)研究方案例研究法

(4)

研究对象

王小刚

校长

班主任

小刚妈妈

(5)

研究设计

分别对以上主体进行谈话,了解王小刚辍学的原因

(6)

研究结论

王小刚辍学原因为:成绩不好,教师体罚,家庭贫困

(7)

研究反思

调查受外界环境干扰

伦理问题

评价效度

时间短不够深入

2.教师惩戒权和惩罚权的区别,教师惩戒权的意义?

1.教师惩戒权的含义:通过惩治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进行否定性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当事人规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促进学生更好的社会化,成功成才才是惩戒权的最终目标。

2教师惩戒权的内容:常见表现形式有批评、隔离、写检查、剥夺某种特殊权利,例如参加课外兴趣班等。

3.惩罚权:惩罚是一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

4.区别:

(1)

教师惩戒权不是简单的体罚

(2)

教师惩戒权目的上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过自新;惩罚侧重让学生惧怕挨打,不敢犯错。

(3)

教师惩戒权从程度上,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惩罚不仅损害学生身心健康,还是一种违法行为。

(4)

教师惩戒权从手段上,虽然都是通过惩罚达到改正,前者是理解自身错误行为,后者是体痛。

(5)

教师惩戒权从效果上,前者可以帮助学生改正问题,促进师生感情,后者是被动和反抗。

5.教师惩戒权的意义:

(1)

教师惩戒权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权利,基于教师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利。

(2)

教师的教育惩戒是学生受教育权利充分实现的可靠保障。

(3)

教师惩戒权有利于树立教师权威。

6.措施:

(1)

提高教师道德素养

(2)

提高教师知识素养

(3)

提高教师技能素养

(4)

加强教育惩戒权的立法工作,保障教师依法治教

(5)

家校共育,落实教育惩戒权

四、教育观察研究

1.简述教育观察的含义与基本类型

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行为特征进行记录,从而获得教学行为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直接观察VS间接观察

参与式观察VS非参与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VS非结构式观察

2.关于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互动状况的观察提纲

一.

观察时间(计划有三次到小学观察)

1.5月7日

2.5月14日

3.5月21日

二.

观察地点

1.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2.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三.

观察对象

1.学生

观察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观察场所:课堂和户外

2.教师

观察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观察场所:课堂和户外

四.

观察内容

1.学生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互动状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1)

能力:A学习能力

B沟通能力

C自控能力

(2)

个性:A性格:活泼、开朗

B内向、自闭

(3)

对学生的态度:A积极

B消极

(4)

养成教育的状况:A行为习惯

B道德品质的形成3.教师

(1)

教师角色:

(2)

教师教学方法

(3)

教师指导

(4)

教师态度

五.

观察方法

(1)

直接观察法

(2)

非参与性观察法

六.

观察手段

1.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通过人的感官观察

2.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A人脑B文字记录C录影录音

七.

记录内容和方法

按照观察指标记录,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其他信息

八.

研究人员任务分工

一位观察老师,一位观察学生

学生行为观察记录表

学校----

科目----

班级----

教学科目----

教师----

日期----

课堂行为

1.教师提问小组学生反馈

2.学生之间的沟通

3.学生课堂中遵纪守法的情况

4.学生课堂精神状况

5.学生课堂的动手能力

6.学生小组表现

课外的行为

1.活动的精神状况

2.同学间的一起游戏的行为状况

3.对游戏感兴趣的情况

4.游戏中的的合作情况

5.游戏中的竞争情况

教师行为记录表

学校----

科目----

班级----

教学科目----

教师----

日期----

课堂行为

1.教师的教学方法

2.教师的教学内容

3.教师的教学态度

4.教师的教学指导

课外行为

1.教师的指导游戏

2.教师对游戏的设计

3.教师在学生中的参与

4.教师的态度

五、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督导概述 篇2

从学校教育特点出发, 激励教育是指教师以激励的教育行为, 从外部给学生以适度的正刺激, 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这种发展一定是学生发自内心自主性地发展, 而不是被动接受任务提高自己的行为。 实施激励教育就是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基础, 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使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教育。

二、激励教育方法

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人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方法, 并且任何事情都是有方法的, 也一定会有相应方法。 那么激励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多, 不同的教育方法所适应的教育对象是不一样的, 因此,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 教育者需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法对应不同的激励方法。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激励教育方法进行归纳。

1.激励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仅仅传授本领是不够的, 传授本领只是做到被动接受, 这远远不够, 要成为好的教育者必须激励、鼓舞学生, 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 因为如果学生仅仅习惯简单地和被动地接受工作, 这种方法是不好的;如果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加工作, 这种方法才是好的。 从教学方法角度而言, 常用方法有目标、情境、成功激励法。

目标激励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设置学科中的目标, 学生以此为指引引导自己的行为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获得动力, 从而使得他们获得自信。

情境激励法:这种方法是通过以语言或者活动为辅助手段创设具体情境, 然后让学生在这具体情境中唤起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

成功激励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帮助、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及其他娱乐活动中获得成功, 并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有一种欢乐感, 从而继续维持他们追求成功的动力。

2.激励的教育方法

作为教书育人的平凡一分子, 虽说自己不是多么伟大, 不能说对社会的人才培养有多大功劳, 但是只要是学生来到学校成为在校的一名学生, 教师就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义务和责任。 而教育远比在校的教学范围要大得多。 因此,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培养这方面要付出的心血更多。 从教育方法角度而言, 常用方法有尊重、情感激励法。

尊重激励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在日常交往得过程中做到互相尊重是首要前提。 因为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 特别是在涉及他们利益的时候要做到民主, 尊重他们的意愿。 做得好要表扬他们, 做得不好要语气委婉, 这样学生才会树立自信心。

情感激励法: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 如果教师对学生付与无私的爱, 久而久之, 学会是一定会感受的, 并且会给出相应回应, 学生也会对教师有感情, 并且会很感激老师对自己的爱。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情感一旦建立起来, 比教师在课堂时间教授他们知识所产生的效用要大得多。 因此, 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而且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 更要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及成长环境, 以便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激励”的研究在经济管理领域内较成熟, 西方管理学家、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怎样激励人的问题。 从总体情况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内容型激励理论”, 这类理论是从人的内在需求和原始动机出发作为研究对象, 代表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莫瑞的人类人格理论和麦克兰的后天需要理论。

另一类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这类理论是以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交互作用的激发过程为对象的理论, 代表有波特—劳勒期望激励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激励”的研究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 从中国知网的检索情况看, 关于激励教育相关的文章主要为两大类:

一类是理论类型的文章。具有较大影响的有李祖超, 他在《教育激励理论探讨》 一文中指出:“激励就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动机, 调动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他还指出, 常用的教育激励模式有目标、典型、信任激励模式。 天津市红桥区教育局在《激励教育概述》 一文中总结出实施激励教育的原则有尊重性原则、期望性原则、情趣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信任原则。

另一类是经验类文章。 例如:张克杰和天津市红桥区教育局分别在《激励教育的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和《激励教育概述》 中结合天津市红桥区北马路小学进行的激励教育改革实践提出:激励教育不仅关乎学生本身, 还需要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配合和参与。

参考文献

[1]李祖超.教育激励刍议[J].中国教育周刊, 2003, 05.

[2]李祖超.教育激励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3]李艳艳.激励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 2011.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篇3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一词,在我国又叫心理卫生,两者的含义是一致的。心理健康的含义是不断变更的。究竟什么叫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提出的,两者均从属于“健康”这一上层概念。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首先要清楚什么叫健康。健康指的是有机体的一种机能状态,一般指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所谓机能正常又是什么意思呢?依据生态学观点,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与其环境(指与有机体发生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系统)能保持良好的适应。

所谓适应,指有机体与环境能保持适度的动态平衡。适应作为一种机能状态,具有复杂而多种多样性。从性质上来说,有消极和积极之分,从层次上来说,则有简单和复杂、低级和高级之分。心理健康是人类个体对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高级适应状态。所谓适应,实质上是有机体对环境影响的调节功能。心理健康则是人类个体对社会影响所作出的一种调节功能。通过以上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实质分析,心理健康一词的含义是富有弹性的。它可大可小,可宽可窄,这就是心理健康运动不断变化扩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狭义方面来说,心理健康就是运动初期提出的,指对心理疾病的防治,使心理健康功能得以维护和发挥。从广义方面来说,心理健康泛指个体对社会的良好适

二、心理健康的作用

1个人作用

心理健康对于个人来说,乃是事业成功之本,幸福之源,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因为从心理健康的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主体在面临来自环境的挑战时,能充分利用其心理机制的调节潜能,作出适应性的行为和活动的抉择,才能事业有成。人生在世,面临境遇的挑战,将是不断的。风雨人生路,难得平安程。弱者常悲戚,强者得生存。为人当自强,心理必健康。这乃是处世之道。只有心理上的强者,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事业越大,困难越多,越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凛然不俱,作出良好的适应性行为抉择,完成良好的适应性行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乃人生幸福之源。

2社会作用

社会是人群的结合体。个人是社会生活的实体。心理健康的个人意义,同时意味着巨大的社会意义。从心理健康的社会作用来说,乃是强国之本。因为人民乃国之根本,只有全民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一切财富的创造才能有充分保证。启迪民智,历来都是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强国之策。我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优秀民族,在于具有勤劳、勇敢、好学、创新等特质,在于全民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全民心理健康,乃是国家兴旺发达之源,富强之本。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与思想基础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样的人才是心理充分健康的人,这历来是心理健康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由于人们的观点、方法不同,对此没有一致的认识。

我们认为,确立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以良好的社会适应为根据。从浅层的显性表现来说,心理健康应有下列六项特征:

1敬业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人对待生活和事业的态度,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构成要素。只有对待生活与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全心全意的人,才能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2乐群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不能离群索居。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具有乐于与人共事相处的乐群意识,才能立身处世。为此,乐群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构成要素。只有具有乐于与人相处的乐群意识的人,才能对社会生活良好适应。

3好学

人对社会生活的动态适应,必须依靠其内在的心理调节机制才能实现。人的心理调节机制,需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建立并发展与完善。因此,好学是社会适应不可缺少的前提。只有勤于、乐于和善于学习的人,才能跟上时代发展,对社会生活良好适应。

4创新

人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缔造者。历史的洪流永远向前,人类文明永不止步,创新是历史的主流。只有刻意求新,永不墨守成规的人,才能对川流不息的历史潮流,做出良好的适应。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社会的革新周期大大缩短,合作与竞争日益加强,创新特性的作用日益突出。

5坚忍

任何工作、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总是艰难而曲折,只有在困难面前永不畏惧、毫不动摇、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人,才能事业有成,才能对社会生活良好适应。

6自制

人的需要及欲望是多种多样的。人不能无欲,也不能禁欲。人的欲望的满足,必须受制于社会规范。人在现实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诱因,并引起内心的冲突或多种相对立的动机斗争。人需要依据社会规范的要求,来制止那些不正当的欲念。因此,自我克制能力是节制欲念、良好适应社会所不可缺少的特,陛。

上述六项品质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共同组成一个良好适应的调节系统。它们各有不同的层次,随着相应经验的获得,以及心理调节结构的构建而不断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础

从心理的结构观点来说,上述六项显性特征,受主体更为内在的隐性的思想意识制约。直接制约上述六项特征的思想意识,有以下几方面:

1个体对社会的意识

其中包含对社会与事业的认识及其情绪体验。

2个体对群体的意识

其中包含对群体的看法,以及在群体社会中的实际感受。

3个体对自身的意识

即自我意识,包含对自我潜能的评估,对自尊、自爱、自强、自理等的认识与体验。

上述三种意识,受制于主体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以上可称为我们对于心理健康的结构观。

四、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心理健康并不是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罗杰斯所说的那样,是人自身固有潜能自我实现的结果。我们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出发,坚持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的基础上实现的。人固有的,依靠自我实现而形成的,仅是实现自然适应的生理调节机制,不是实现社会适应的心理调节机制。心理健康有待于完善自我的心理调节机制的构建。心理健康必须通过学习以及相应的社会适应经验的获得,相应的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才能实现。

2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功能是通过有关心理健康经验的传递而实现的。因此,在教育系统中,所传递的经验内容本身的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任意的,必须是适当的。因此,未经专门训练,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人,决不能充当“辅导员”、“咨询员”、“心理医生”或“治疗员”。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双向的协同互动过程,其成效取决于互动双方的主动性。这是强制灌输或放任自流的“自由学习”所不能奏效的。

4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了解当前心理疾病防治的迫切性。当前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心理负荷增加,心理疾病越来越多。

5学校应根据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不同原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健康不良的原因来看,绝大多数并不是原发性的或身源性的,即不是生理型的,也就是说,不是由于生理上的先天不足或后天创伤造成的。与此相联系,绝大多数心理异常是属于继发性的或心源性的,即,心因型的,也就是由种种心理适应不良,或心理障碍造成的。

在继发性的心因型不良类型中,就其发生根源来说,又可分为师源性的与学源性的两种类型。所谓师源型,指的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不当。例如一些教师,严重缺乏应有的教育素养,谩骂、讽刺、挖苦学生,严重挫伤其自尊心、自信心与进取心,有的甚至对学生实施残酷、野蛮的体罚与变相体罚等等;所谓学源型,指的是心理适应不良的根源来自学生自身。一些学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表现出怯懦、粗暴,或种种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如欺骗、说谎、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甚至拦路抢劫、伤人、杀人等等。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概述》 篇4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作用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趋势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 学习心理

 教学心理

 学生心理

 教师心理

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五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杜威的现代教育“三中心“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三中心”

传统教育:教师、课堂、书本

现代教育:学生、活动、经验

《鱼就是鱼》李欧〃李奥尼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尽管李奥尼开始创作绘本时已经49岁,他却开创了一个绘本的新时代,他笔下的故事生动有趣又富含哲理,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伊索”。

(一)五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学生的群体差异: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学生的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需要等。

2.教师:

教师的作用:权威?主导?辅助?指导?

教学、学习和反思

3.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知识、策略、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最近发展区

中日美历史考题比较:

日本:日本和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方面?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

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

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这样,就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

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中国: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

美国: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我们需要改的不是反对或者取消纸笔测验,真正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反思、变革的是:纸笔测验的内容和目的。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

5.教学环境:

物质环境:课堂中的自然条件(课桌均左侧采光)、教学设施、空间布置(三八线)等。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照明不足,中小学近视率高

K12教育论坛2000-03-20教育家

教室采光不合理,照明不足是中小学近视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室内采光、照明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视力。教室内采光、照明的基本要求是:保证桌面、黑板能得到良好的光照度,而且光线均匀、不产生眩光现象。自然采光的要求:教室内应左侧采光,即光线从左前方射来,黑板和课桌面都不应有直接阳光出现。

人工照明的具体要求:(1)教室均应安装人工照明设施。照明光源应采用白炽灯或荧光灯。桌面上的照明度应不低于100勒克斯。一般54平方米(宽6米,长9米)的教室至少应安装40瓦荧光灯8只或150瓦白炽灯泡8个,黑板前还应安装1或2支荧光灯。灯距地面应不低于2.7米,黑板灯距地面不低于3米。灯具应有灯罩。灯管排列宜采用其长轴垂直于黑板面布置。(2)灯管要及时更换。(3)灯具应经常擦净。但是,在笔者调查的学校中,有一部分存在着教室设计不合理,自然采光从右侧采光;有的课桌面有直接阳光照射。阳光直接照射在课本上,看书时感觉非常刺眼。中午的阳光照射在学生身上,让学生昏昏欲睡。学生说:“中午三、四节和下午一、二节让人无法上课!学校也不想着给我们挂个布帘什么的!”

人工照明的差距很大:绝大部分教室只有6只荧光灯(还是平行于黑板面悬挂的),黑板前也没有黑板灯。就是这6只荧光灯也不能保证质量,及时更换。有的教室坏掉2-3个,有的荧光灯闪烁,让学生无法忍受。

(二)教学的三个活动过程

1.学习过程:学习产生的实质、条件和动机;学习的迁移;学习的策略;不同种类的学习。

2.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组织与管理。

3.评价/反思过程:教学的监控与分析,评价与反思。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是教育职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科学基础

(二)教育心理学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重要专业基础

(三)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实践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范式:

量化研究:自上而下

1明确研究问题——2确定研究变量——3提出研究假设

4选择研究样本——5采集研究数据——6检验研究假设

例子:家庭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SID训练效果的影响研究

质性研究:自下而上

例子: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的研究课题“知识转化与身份获得———实习生与重要他人的互动模式研究”

二、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问卷法(questionnaire)

1.研究者利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心理、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或修订(2)问卷发放(3)问卷回收(70%)(4)问卷处理

(二)实验法(experimentation)

1.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2.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三)观察法(observation)

1.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自然观察、参与式观察

(四)访谈法(interview)

1.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提纲)

三、研究方法的新思路

设计型研究(类似行动研究范式)

过程:

1.设计的实施

2.实施中修改

3.多侧面评价(认知、人际互动、群体参与、资源利用、外部支持、设计方案)

4.确定因变量

5.确定自变量

6.研究的结果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趋势

一、中西方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学记》摘

1.学习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教与学的关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学学半

3.学习效果的评价: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4.作业、时间安排: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5.施教顺序:

示敬道——尊师

官其始——学而优则仕思想

孙其业——严肃学习态度

收其威——惩罚方法

游其志——自由、主动学习

存其心——主动、用心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不躐——循序渐进

6.施教方法: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不凌节而施之谓孙;

相观而善之谓摩。

豫时孙摩:预防、及时、循序、切磋。

7.教的误区: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8.师生与同伴影响: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9.优秀教学的标准:

道而弗牵则和——师生关系

强而弗抑则易——乐学

开而弗达则思——会学、善学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约而达——简洁、通达

微而臧——精微、完善

罕譬而喻——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

10.教学失败的原因: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防患于未然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关键期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按照规律教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切磋、榜样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友谊的作用

11.学生差异: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易后难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答其所问、从容等待

不善答问者反此。

12.学之四失:多:贪多—博

寡:知识狭窄—专

易:见异思迁—新

止:半途而废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

1.1903,《教育心理学》,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1877年 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二)发展时期(20年代到50年代末)

1.20年代,吸收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2.30年代,学科心理学发展;

3.40年代,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生理卫生问题(弗洛伊德)

4.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三)成熟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

1.内容体系出现某些变化

(四)深化拓展时期(80年代以后)

(布鲁纳,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

1.主动性研究: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反思性研究:学生对内容意义的内部理解和学习的自我调节

3.合作性研究:充分利用资源,同伴辅导、合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等

4.社会文化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三、教育心理学在中国

(一)20世纪上半叶,教育心理学的引入与早期研究

1.引入

(1)1908年,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

(2)1924年,廖世承编写的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3)1926年,陆志韦翻译的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2.研究

(1)语文学科心理的研究(2)教育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应用

(3)教育试验探索:20、30年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扩充:陶行知打油诗系列

《人有两个宝》:“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自力歌》: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都不是好汉。

《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小先生》: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糊涂先生》: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问到底》: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他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努力》:努力,努力,努力向前进,努力向上进。先把脚跟儿站稳,再把方向儿认定。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近。千万不要转身回过头,别人的闲话也不要听。前进道路崎岖不平坦,战胜困难全靠有自信。努力,努力,创造个好命运,自己的力量要尽。

(二)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教育心理学的改造、发展与曲折以马克思主义改造教育心理学理论,开始向苏联学习

(三)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恢复与发展

(1)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修订后正式出版;

(2)1981年,冯忠良出版《学习心理学》和《智育心理学》;

(3)1982年,高觉敷翻译出版《教育心理学》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

(二)研究领域上日益纵深发展

(三)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趋向

小学体育教育概述研究论文 篇5

小学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少年儿童接受体育教育信息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起点,事关一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本文从特点、功能和价值意义三个方面对小学体育教育进行简要论述。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授体育基本知识和体育技术能力,培养体育道德品质和体育运动习惯,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和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体育性和运动性。小学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是少年儿童接受体育教育信息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起点,事关一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就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功能和意义进行简要概述:

教育督导概述 篇6

2015年6月29日,一年一度的ISTE(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特别会议在美国费城召开。新媒体联盟(NMC)和学校网络联盟(CoSN)联合发布了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该报告描述了可能对教与学最具影响力的新兴技术,主要涉及新兴技术下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面临的挑战,以及基础教育未来技术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为:学生需要在新的支持和机会下,从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与合作者。

以前的地平线报告主要关注技术的展望,但今年的报告则聚焦在教与学的趋势,以及技术发展对其有什么影响上。为这份基础教育版地平线报告工作的团队成员是来自六大洲、22个国家的56位教育和技术专家。

● 促进基础教育学校采用技术的六大关键趋势

1.远期趋势

重新思考学校的运作――主要关注学校重塑传统课堂范式和创新安排整所学校的体验,这一趋势主要是由创新学习方法的影响而驱动。例如,基于项目和基于挑战的学习方法,要求学校结构能更灵活地使学生从一个学习活动转移到另一个,解除传统的铃声、时间表的限制。学习方式的改变也需要转变学校的运作模式,使其变得更加敏捷,乐于尝试新方法。当学习变为学生为中心、学校时间表安排得更灵活时,就促使了学生真正地学习,营造了足够、独立研究的空间。

转向更深度的学习方法――在教室里有更深层次的学习方法是另一个远期趋势。这是由卓越教育联盟定义的,即以创新的方法传递丰富的核心内容给学生,让他们既能学习,又能学以致用。不管是在教室内或外,基于项目的学习、问题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更多的类似方法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经验,且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技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来连接课程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中期趋势

越来越多地使用协作学习方法――教师或学生之间通过一对一或小组活动进行协作学习在学校中日益重要,这是基于社会建构理论的观点。协作学习活动开展通常围绕着四个原则:①把学习者置于中心;②强调互动和实作;③分组工作;④为真实世界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协作学习模型已经被证明是成功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通过同伴协作受益,促进他们参与职业发展和跨学科教学的机会。另外,这一趋势越来越聚焦于通过网络的“全球协作”,现在更多的数字工具被采用,使世界各地的教师协同支持课程目标及跨文化理解。

学生正在由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某种转变正在全世界学校普遍发生:学习者探索学科主题的方式,即创造行为比内容消费更频繁。目前,不断增强的移动技术功能使媒体制作和原创内容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人们越来越喜欢采用照片和视频片段的形式交谈和标注非正式内容。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这些技能使用能使学习者产生深度的学习体验,学生通过调查、讲故事和生产作品成为学科的主人。这一趋势的其他方面还包括游戏开发和制作、学习编程,以及培养学习者成为发明家和企业家。

3.近期趋势

日益增加的混合学习――对在线学习的深入认知越来越有利于更多学校体验混合式学习的好处。作为在线学习和面对面教学融合的最佳蓝图,混合学习的采用在基础学校呈现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和研究使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使用混合学习模式的学校发现,在线学习环境提供的不同功能是对实体环境的有益补充,它能释放上课时间以用来开展面对面的交互活动。此外,这些新兴模式支持个性化学习,从而使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并自主学习。当设计和实施有效时,通过在线学习模块和自适应软件,混合模型让学生按自己的步伐练习和掌握内容;教师随后则可释放讲授时间用于关注需要更多支持才能成功的学生小组。这个过程把学习分析、自适应学习以及前沿的数字平台组合起来,将继续推进这一趋势朝着集成在线学习和保持注意力方向发展。

STEAM学习的兴起――近年来,发展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课程和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这些学科广泛地被视为推动创新和支撑国家经济的手段。在响应STEM学习趋势的同时,学校和学区两级的教育领导者认为有需要有一个较为平衡的课程。于是把艺术、设计、人文科学整合,演变成STEAM学习运动,其中A代表“艺术+”。STEAM这个组合教育概念扩展其定义的基本理念是所有学科可以而且应该相互关联,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大的图示,即在真实的世界中各种知识和技能如何相互绑定渗透的。换句话说,技术使用并非仅仅涉及科学与工程发展;STEAM教育是激发学生在多样化和跨学科学习的背景下,重视人文和艺术活动;同时也打破了过去传统观念下不同班级和学科之间的藩篱。

● 影响学校应用教育技术的六项重要挑战

1.可解决的挑战

创建实景学习机会――实景学习体验,尤其是带着学生接触现实世界的问题和工作场景,这在很多学校仍然罕见。实景学习被看作是需要保护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其巨大的潜力是让学习者沉浸在学习环境中,使他们能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方法包括职业培训、学徒、模拟和档案袋评估。实景学习的倡导者强调元认知反思的重要性和自我意识为基础。许多学校已经开始通过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关系来跨越学术知识和具体应用之间的鸿沟。同时,通过学校与地方组织积极的合作,学习者可以体验到学校外的场景。所有学校都要把实景学习纳入课程,让学生能更好地为以后的继续教育和职业生涯做准备。

在教师教育中整合技术――教师培训手段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数字媒体素养的重要性继续上升,且在每一个学科和职业都是一个重要技能。尽管数字能力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同,但在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职前培训中,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学方式仍然很罕见。另外,数字素养不是学会使用工具而是更多地思考工具的应用。因而,基于工具和平台的技巧和标准被证明是短暂的。

2.困难的挑战

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指的是运用一系列的教育方案、学习设计、教学方法、理论支持策略等,以解决个别学生具体的学习需要、兴趣、志向或文化背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推动着新技术不断发展,使差异化教学成为焦点。先进的在线学习环境和自适应学习技术使得自动化处理一个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成为可能。当前,关于基础教育的个性化学习讨论的重点是重新设计学校是如何运作的。毕竟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颠覆了传统的模式。另外,个性化学习的最大障碍是浓缩多种方法和技术到一个流线型的策略中,让学校可以执行、测量及复制。

重塑教师的角色――技术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使世界各地许多学校都在反思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传统的角色无法继续维持,他们更多地被期望能熟练掌握多种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内容分发、学习者支持和评估;他们在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中充当向导和导师。

3.艰难的挑战

扩展教学创新――大多数学校一般允许那些自上而下的变化,并不鼓励教学创新。

教学复杂的思维――通过学习计算机编程来培养学生的复杂思维。

● 基础教育六大技术展望

近期展望:自带设备和创客空间在1年内会普及到基础教育学校。

中期展望:3D打印和自适应学习技术在2~3年内会被更多的基础教育学校采用。

成人学历教育经费情况概述 篇7

一、成人学历教育经费体制

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多渠道筹资的教育经费体制。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以征取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集资收入和建立教育基金制度等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成人学历教育学生的款项,其经费来源仅仅是收取学生的学费。成人学历教育收费由政府部门进行定价,其学费标准自1999年北京市发改委确定后,12年来没有丝毫变化。本科为4.5元/学时,专科为4元/学时,在所有教育形式中是最低的。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成本不断增大,很多学校还把成人学历教育的学费收入当成了学校创收的重要来源,不断要求其扩大收入。

成人学历教育成本逐年增加,但学费标准却十几年不变。低学费不仅仅造成高校的困难,同时使得学生对于成人学历教育的学籍不是那么重视。每年流失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其在经济方面几乎没有损失。但对于学校来说,流失的学生必然造成经济损失,且目前政策不允许办学单位补充流失学生数,所有的损失不得不由办学单位及本来有机会上学的学生来承担。

二、成人学历教育经费预算与经费支出

(一)成人学历教育经费预算

教育经费已经纳入国家行政预算当中,但当前我国教育预算管理体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主要来源于财政管理体制。在旧的预算编制中,只是按功能分类,预算没有细化到二级单位,教育事业费属于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类中的款级,因此,教育经费在人代会上不能被直接审议,形不成统一的教育预算。

目前,各高校所办成人学历教育也纳入到预算和决算机制中。根据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学费收入全部上交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委再按照一定的比例下拨返还。而办学部门如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处等将当年预算情况报请学校审批,预算方法多采取的是经费=学生学费×学生人数×比例。

高校承办成人学历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一方面学校要求降低成本,一方面办学的学院必须考虑办学中各种必要的支出。很多时候,学校在审批办学学院经费时缺乏科学的计算过程,仅仅以一个给定的百分比就决定了其预算多少,而不考虑实际的问题。诸如成人学历教育的课程是否计入教学任务,在教师晋升职称时有无作用,成人学历教育教师休息时间上课所得回报,上课教师之间学时平衡的问题等。

(二)成人学历教育经费支出

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特点是:一是两个支出: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是衡量公共教育支出的重要指标。我国目前公共教育占GDP的4%,占财政支出的17%。二是三个增长:教育费用、教师工资、学生人均公用费用。三是教育经费在小学、中学、高等教育之间分配不均,高等教育过重。四是教育支出的项目结构仍需进一步合理、规范。

成人学历教育经费的支出在项目结构中仍需进一步规范,获得审批的成人学历教育经费主要分为教学经费和管理经费。教学经费的使用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按照各学院所承担的学时数进行经费的拨付,即教学经费的形式。二是由办学学院全部外聘教师进行教学,支付教师酬金的形式。前一种形式比较适合综合类院校,学院建设、学系建设比较健全的高校,它完全可以自己消化全部专业学生的教学。后一种适合教育教学资源缺乏的办学单位,它通过外聘或者说是一种转包的形式将教学活动商品化。三是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这也是目前高校采取较多的方式,在考虑成本的情况下,部分课程自己承担,部分外包,综合运用来降低成本。当然在给予教师酬金的时候,需要考虑上级财政部门对办学单位的要求,例如,在人员经费支出上的比例控制等。

三、成人学历教育经费使用面临的问题

(一)盲目扩招导致的恶性竞争

近年来,成人学历教育的生源人数逐年小幅下降,对于办学单位来说,没有生源就没有生存。因此,各办学单位想尽办法招揽生源,出现了违规招生,不实承诺等现象。同类型成人学历教育办学单位彼此之间抢夺生源,采用低分录取、放松出口等方法吸引学生。恶性竞争使得成人学历教育的社会形象有所下降,其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二)追求利益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根据支出函数和成本函数的有关内容,成人学历教育的学生其支出和成本相对简单。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档案不进入高校,仅仅是到校上课,其与学校的关系相对游离,而学校对其的管理力度也确有不足。在考虑其成本时,除了学生培养的成本,科研成本、社会服务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高校对于成人学历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单纯追求其经济利益,甚至将成人学历教育当成高校行政经费的重要补充。

各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采取扩大生源,增大学费收入的办法来保证办学的“不亏”,这就导致了近年来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理论授课成本相对降低,实验课成本很高,以至于绝大部分高校在成人学历教育课程设置上取消了实验课的学时,或采取不做实验、光盘教学的方式,使得上课效果大大下降。

然而成本越低并不代表教育效率越高。有些成人学历教育院校片面追求降低成本,过分扩大合班规模,使得教师授课情绪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而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将在未来带来更大的问题,学生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补充他本应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且这一点将在其未来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

(三)预算与支出之间的差别

多数院校预算的方法与支出的方法是不同的。预算以学生人数和学费情况决定,而支出则是具体的内容。因此,很多院校在做预算的时候,宁可多预算,绝不少预算,年初紧着花,年底大把花,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在经费使用上,可支出的范围应是涉及成人学历教育教学活动的各方面,如印刷费、监考费、评审费等。其中有小型建设的项目必须政府采购,而初衷本是好的政府采购却成为浪费财政拨款的地方。同样的电子设备,政府采购的价格往往比市价高出20%-30%,大型设备更是如此。或者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家的政府采购本是规范采购的行为,但却为此承担了很大的经济牺牲。学校并未从中获益,本可购进三套设备的经费只够购买两套,中间的差额全部被政府采购的单位赚走,这与政府采购的初衷是不相符的。

四、结论

成人学历教育的学生均为社会在职从业人员,其学习动机清晰。作为有社会经历的成年人,其学习首先是自主选择的。因此在这种形势之下,应当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学费标准放开,采取政府指导价,引入竞争机制。如其所公布的学费标准与其社会地位、教育质量不匹配,那么必然没有学生报考,长此以往将自然淘汰。去芜存菁后,有竞争力的学校不但聚集了生源,还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当然为了避免形成垄断,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偏移或扶植。对于那些确实质量好、生源足的学校予以政策支持,对于那些社会需求迫切,必须开办的专业或学校给予财政支持。

总的来说,成人学历教育的经费情况有自己的特点,在不可避免谈及成人学历教育经济利益问题的情况下,办学要取得教育与利益的双赢。在预算、决算原则上更清楚,范围更明确。在节俭办学的基础上开发潜力,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成本的最大化、效益的最优化,促进成人学历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成人学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费情况有自己的特点。根据成人学历教育经费的体制、预算、支出等方面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应在节俭办学的基础上开发潜力,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成本的最大化、效益的最优化,促进成人学历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成人学历教育,经费预算,经费支出

参考文献

[1]王千.我国成人高校办学理念创新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2]崔玉玲.经营理念视域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7,(1).

[3]梁仕云,黄婧.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回顾、比较与分析[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1).

中国职业教育的研究概述 篇8

关键词 中国 职业教育 研究概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11-02

基于文献统计,学术界普遍认同我国职业教育起始于清末、民初。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在《请变通科举折》中,率先提出“智农工商”的思想;1917年,他参与了由黄炎培发起创建中华职教社。“五四运动”前后,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实业救国的主要途径之一。黄炎培第一次系统地提出职业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1917年5月黄炎培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启了与实业界联合举办职业教育的先河。他的主要思想是:教育救国的和实用主义,“提倡爱国之根本在职业教育”,“普通学校能注重生计最合余意”。其论著有:《黄炎培考察教育团日记》《实用主义教育法》《国难中的职业教育》《空江集》等。同期,蔡元培、陶行知、陈嘉庚、陆费逵、顾树森、李梦鳞、江问渔等人对中国职业教育,做出了卓越的理论和实践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创办技工学校,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教育超出了当时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教育规律,造成教育质量低下。同期有价值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较少。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召开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研究也进入了新轨道。在关注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起步,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名词在中国属于独创。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有以下几个主题:

一、注重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发展动因、内涵和办学途径为焦点的主题研究

其主要学者和理论观点如下:关于职业教育发展动因的研究,多数研究把原因归结为经济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导致了对人才知能结构需求的升级是根本动因。关于高职内涵与办学途径的研究,杨金土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并借助人才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说明。关于人才类型,他们认为社会人才主要有四类:即理论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高层次的技术类人才、有一定实践技能又有一定专业技术的“技师型”人才和管理人员。江汉大学的张微之概括短期职业大学的特点为:“走读,收费,短学制,职业性,不包分配”。1986年,我国第一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文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文集》出版,该《文集》介绍了部分职业大学办学工作的情况和经验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等内容。1987年我国第一份高等职业教育专刊《高等职业教育》创刊,期刊著文,对高职的地位、作用、特点进行密集的研究探讨,形成了高职教育的理论基础。王千弓、张微之主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探索》,综述了“中国职业大学的兴起、毕业生质量、专业设置、管理体制与经费问题、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与效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等。”尤其提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李蔺田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该书内容上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主,也兼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不合格和当时政策上“分流说”的影响,高职院校数量明显减少,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有所消沉。

二、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制改革的主题研究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做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系列决定,教育部从1999年起,每年出版《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文件资料汇编,迄今已经出版到2006年。从2002年起,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大会。经过三次会议的凝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研结合”被高度认同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高职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促使了高职研究的升温。这期间出版了一些有价值的高职教育理论著作,如吕鑫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名称,在我国虽于80年代提出,但是,就其培养目标的人才特征和工作岗位的内涵分析,这类教育实体自清朝末年以来就早已存在”。葛锁网主编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从概念的界定到培养模式的特点做了全面的研究。俞克新、黄春麟提出了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包括由职业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应变能力三部分组成的“以能力为中心”的模式;2004年7月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把高职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高技能人才,有研究者采取了综合观点,认为21世纪初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包括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杨金土、孟广平等在对一、二、三产业的部分企业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再次进行了定位,认为高职培养目标不应仅仅定位在“技术应用性”人才上。王前新在2003年出版了《高等职业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著作对高等职业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论、德育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可以认为是高职教育在新的发展时期的概括和总结。

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构、经济贡献、就业贡献、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市场化改革等领域

關于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建构问题,职业教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实现。基本研究取向是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比较大的是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徐国庆是该领域的学者之一。他认为项目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在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2003年,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著书《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从教育领导者的高度提出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力求实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编的《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新文集。书中提到“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双证书”教育等观点。在其他方面,叶春生主持并出版了《高等专业人才通向农村研究》,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通向农村的问题,并提出深入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任君庆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研究我国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东西部高等职业教育要协调发展”。高校博硕士研究生是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从2000年至今,在校的硕士、博士以职业教育为自己毕业论文主题的居多。已通过答辩的有140篇之多。

目前,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都在向一个更加合理和理想的发展,表现在办学主体多元、学历层次齐全、办学功能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特点的开放式、高水平的高职教育办学体系。

上一篇:主治医生报考条件下一篇:幼儿园环境创设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