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随想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生随想(通用9篇)

人生随想 篇1

时间

问时间为何走得匆匆?朱自清也无言以对。

我漫不经心地向前努力,遇到一个垂死的人,他说:“给我点时间,让我再看一眼。”遇到一个垂暮亡年的老妇,她说:“给我点时间,让我重温一次青轻年华的精彩。”走着,又看到一位牧师,他说:“主啊!给苍生一点时间去忏悔吧!”无论你是笑还是黯然忧伤,它都无声无息地匆匆走过,一切也无法让它驻足,它就是――时间。

疾病

疾病?有何可害。上医院治一下不就可以?像我们给电脑杀毒一样,易如反掌,毫不留情,就是时间上也不会记录下来。

难道不是吗?

那么在悲与欢的世界又得到了什么?浮躁、欺骗、冷漠、密密麻麻地获取,以及不计其数的失去与拥有。这个时候,我们又在想什么呢?

但是疾病、消极以及不存在的疯狂。被误会,被肢解,被融化,仍是健康的介词。

寂寞

年龄的愈增,愈佩服那些成功者,那些千古风流人物。纵观其寂寞因素,也是多有几分相似。

在某种意义上说,孤独是一杯浓茶,猛喝一口,很苦,只有少数人坚持喝,慢慢地饮,饮着饮着,便在苦涩中品出味来。寂寞也像一棵树,傲然屹立于天地之间,被狂风袭过,被暴风蹂躏过,风雨过后,抖掉一身残枝败叶,树不是树,依然顶天立地。但愿我能学会品寂寞,品那即苦涩又香甜的人间奇珍。

山水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何等秀丽之景可以止息一个人的心!山,那一座青山,高插云天,青树挺拔,云遮雾缭,飘然胜似仙镜。千古墨客骚人无不为之震撼,留下千古名篇。留于后世,而山依然如我,依然不变。水――清澈见底,一览无余,它透明的骨质律动着诚恳真实的心,它纯洁而毫无杂质的身躯流露着明净淡泊的心志,时而阴柔,时而清新,时而淡雅,时而婉约……

笼子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鸟在孤独地徘徊;同样,也有许多空空的笼子在静静地等待。等什么?等鸟钻进笼子呗!是那魔鬼撒旦在作祟吗?鸟居然发现了笼子,并钻了进去。有的`钻进了“名”;有的钻进了“利”;有的钻进了“享受”;还有的拒绝了笼子,找了些清静的地方,躲起来。

不知怎的,上帝给它们改了名字,“鸟”改成了“人”,“笼子”被换成了“红尘”。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现实随想人生哲理 篇2

如果说贪婪源自于忧虑,但仅仅只是忧虑,并不足以促使一个人去贪婪。只有极度的恐惧,有极度的需要,才能促使一个人冒着枪毙的风险去谋财害命。那些犯罪的人,往往并非胆大包天,而是极度恐惧,也是因极度恐惧,才能胆大包天。人的恐惧并不一定是像一个嫌疑犯已经坐在审判台前的被告席下,恐惧不一定是拿到一张来自于医院的有关于自己癌症的检查报告。

——题记

在“现实”的冲击下,往往连亲情也土崩瓦解。这种现象自古就层出不穷,源源不断,而且还变化多端。亲生的兄弟血虽浓,君子的相交淡似水,妯娌的一寸士地一寸心,姑嫂的猪啃柴梗夜来毒,婆婆的锅里媳外碗……这都是“现实”的表现方式,是它存在的表现方式。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必有存在的表现方式。有了表现方式,即使人用肉眼不能见,肌肤不能触,但一样确切的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如今现实的表现方式,已经像天上的星星和海里的沙子一样,数也数不清。不但多,也各式各样。

现实,就是指那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客观现实。也不知从何时起,它便被人们做为贬义词使用,形容一个人的势力,贪念虚荣!也形容有很多人都势力的社会现象。当然,这种现象又千变万化,所以它不单单指一个人很势力。

由于“现实”一词的含义很多,所以我加上双引号,表示可以广义的理解为某种社会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个体行为。即是当下人们常说的:“这个社会很现实”,“这个人很现实”中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其实并不单单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严格来说,人情冷暖,世态严凉只是“现实”发展中的其中一种表现方式。“现实”是一个什么东东?这并不是我关心的事,我且做好我自己的事,本不该在这种永远想不透的问题上花费时间,恰是午后闲暇时间,百无聊赖之际,随便想想,也就是想想而已。

所谓“随想”,便是肤浅的谈上一谈,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系统的分析。只是心情的分享。

如果人与“现实”是敌对关系,那“现实”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为“现实”不与人争斗,乃是借着人的手,叫人与人争斗。

现在有话说:“接受现实吧”,其实就是接受“现实”的差遣,听从“现实”的旨意。

我们不能不明不白的接受“现实”,不能傻傻的领受了“现实”的差遣,便一无反顾的行了出来。年少不“现实”的行为,谁没有过?但我们接受了现实,不能就这么语重心长的说一句:“哎!这个社会就是这么现实”!然后就拜入“现实”的门下,从此它老人家只要是有什么吩咐,然后我们都照办了。结果我们失去的付出的一切,“现实”不会给我们报销,而且它老人家不报销自会有一翻有舍有得的解释,只怕“现实”不给你解释,而是再下一道旨意,叫你自己给你自己解释。

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娱乐自己,也供人娱乐。

我依循万事都有因,万物皆有源的自然规律,推断出“现实”也必有根源,并设想:“现实”起源于人类之初,从人类的始祖亚当犯罪开始。因为上帝耶和华造了亚当后,把他安置在伊甸园,对亚当说:“园中各样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结果亚当吃了禁果,上帝把他和他的妻子夏娃赶出了伊甸园。

这就是“现实”啊!

“现实”就是不如人愿!不如你所愿,也不如我所愿。“现实”往往就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你不能既要多得到一些份外的利益,又不损害自己原来的利益。你不能既要伤害别人的利益,又不许别人来讨还他的利益。人生,本就常常不能两全其美。上帝明明告诉亚当不能吃,明明告诉他吃的日子必定死,他总不能既要吃禁果,又揣着侥幸的心理想赖在伊甸园吧。

但人性是贪婪的,从人类的始祖亚当就开始了。

贪婪,是“现实”的第一个组成的部分。

我们常常说,我们抵挡不住诱惑。眼目的诱惑,生理的需求…然则这些诱惑折东西是否我们所需要的呢?如今天下间尽出了一些什么人生观,价值观,大放*屁观,统统都臭不可挡。谁不懂得衡量价值呢?人真的不懂吗?其实我们内心深处都是心如明镜的!亚当和夏娃不懂得衡量吃那悦人眼目的禁果,要用死、要用被赶出伊甸园的代价来换取是否值得吗?也许诱惑下,没有衡量价值,但是在伊甸园这个天堂里,他们缺什么呢?

就是因为贪婪嘛。

你又缺什么呢?为何要强占我家的四分田地呢?好,你家缺地,可我家就不缺吗?你夺走后我们家不就更缺了吗?好,四分地给你,然后你就不缺了吗?

就是因为贪婪嘛。

也许有人会说:是的,你虽然还是会缺,但岂码你抢夺了的别人的两万块钱,可以补你一时之缺!

对啊,所以才叫贪婪嘛。如果我强占别人的一亩田地,便可以从此什么也不欠缺,那贪婪就不是贪婪了,简直就成了真理。因为抢来后我们就什么都不缺了!

问题就在于,我们现在不缺,但将来会缺啊!

这就是人类贪婪的动机!也就是说,人类的贪婪,源自于人对明天对将来的忧虑与恐惧。

贪心,是有程度的。有轻微、明显、严重……等多种层次。而一个人贪心的程度,取决于他对将来忧虑与恐惧的程度。贪得无厌是因为喜欢而去贪的吗?我们往往因为忧虑,因为恐惧。但是贪心的意念和行为,并不能减少我们对明天的忧虑与恐惧。盗窃的人能因盗窃得手,便减轻他对自己将来的忧虑吗?不能!盗窃来的钱财,可以解决他将来的其中一个忧虑,比方说解决了他将来温饱的忧虑。但是他盗窃的行为本身,却又给自己的将来增添了忧虑。

忧虑,是“现实”组成的第二个部分。

“现实”是广义的一种社会现象,并非单单指某一种“现实”的`行为,“现实”的行为是“现实”的表现方式,表现方式有很多很多种,比方说现在人们常说的“借钱”的问题,这也是“现实”的一个典型的表现方式,一种社会上的普遍存在的现象。

说“借钱”的问题吧,假设我们对自己的明天没有存在钱财的忧虑,何以亲朋友好问我们借钱,我们明明有,却纵使对方多么迫不得已,有时候我们也只是抱歉的说:“我爱莫能助”。这个“爱莫能助”不一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且抛开感情深浅等各种不同因素的层面,常常我们口袋里有,也有多余,但是就是不愿随意帮助别人。因为我们自己尚有忧虑啊!现在也许是没有,可是将来的事,谁知道呢?于是,人类因自己的将来都有忧虑,很多“现实”的行为,便被我们理所当然了!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如此了。

忧虑,是轻微的恐惧,但不同于恐惧。

而恐惧,是“现实”的第三个组成的部分。

人虽有忧虑,毕竟忧虑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说贪婪源自于忧虑,但仅仅只是忧虑,并不足以促使一个人去贪婪。因为贪婪,诸如:偷抢拐骗蒙……等等一切念婪的意念和行为,本身就俱有忧虑与之同生。人贪婪的意念一生出来,便又有轻微的恐惧也随之而生了!只有极度的恐惧,有极度的需要,才能促使一个人冒着枪毙的风险去谋财害命。那些犯罪的人,往往并非胆大包天,而是极度恐惧,也是因极度恐惧,才能胆大包天。极度恐惧不是充满恐惧,人心中的恐惧,哪怕是极度的恐惧,往往自己并不晓得。因为肉眼不能见,肌肤不能触,五官不能感应。人的恐惧并不一定是像一个嫌疑犯已经坐在审判台前的被告席下,恐惧不一定是拿到一张来自于医院的有关于自己癌症的检查报告。相反,如果我们走进了死刑的监狱,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已经到了癌症晚期,那反而不恐惧了,这时的恐惧不过只是对死的恐惧。而这时,虽然我们还活着,但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已经死了,或者当自己经死了,那恐惧便不再是恐惧了,它已经成了事实。

恐惧,便在于我们知道我们都会死,可是怕现在会死,虽然死是一定的,但那都是将来的事,将来的事即使我们知道会发生,但未发生时,还不是事实了,还没成为事实。所以现在不恐惧,因为现在还活着,活着就会恐惧将来,将来才恐惧,因为将来会死,恐惧在将来是会成为事实的,成为事实后是不恐惧的,恐惧在于还没成为事实!

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恐惧,是与死无关的。换句话说:恐惧是因为我们还活着,虽然人都会死,也因为人都会死,所以恐惧往往不是恐惧死,是恐惧活得不好!每一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活着不好,岂码我们会知道有人过得比我们好,而且有很多人。

所以说,恐惧,是“现实”的其中一个组成的部分。

那么,什么是恐惧呢?

那得知道恐惧本身都有哪些表现方式。什么是“表现方式”?就好比我坐在我家里面,而你站在我家门口,我看不见你,也不知道你在我家门口,甚至也不知道有一个你。这时,你对于我来说,你是没有表现方式的。这时,你在我家门口大喊一声,或者走进我家里面来,那这时你在于我,就有了你的表现方式,你存在的表现方式。而我辨别你的声音,或者看到你的容貌,便认出是你。于是你就存在了!在于我,你就存在了。但其实你一直都存在,只是你还有没表现出你存在时,我没有形和式可以发现你的存在。

恐惧便是如此!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将来的恐惧都是存在的,就像站在我家门口的你一样。然后又各自不同。而我们对于未来的恐惧其实已经有了表现方式,只是人们其实还没有从这个形式里面,辨别出是恐惧而已。甚至也不相信!

《随想录》之随想 篇3

知道巴金是从中学开始的,不过当时也是指偶尔听老师提及,大体了解了他的经历。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说‚在中国近代文坛史上之所以称巴金为一代伟大的作家,是因为只有他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无论是中国还是从世界上来说,一个真正为伟大的作家,一定是一个敢面对自己本真的作家。西方的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卢梭的《忏悔录》,俄国的托尔斯泰的《忏悔录》,都是伟大的哲学家面对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现。而巴金就是中国较少的敢于面对自己的大家,而《随想录》就是中国的《忏悔录》。他用他时而犹重的笔注,构筑了一个真实的心灵世界。

读巴金,最让我吸引的地方是他经历过‚文革‛,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文革岁月不是太遥远,在长辈言词熏陶下也知道红色袖章、毛主席语录、牛棚和‚霸王餐‛。尽管曾对‚文革‛有些评价和人事,也是肤浅、浅薄的。由于对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认识的模糊和陌生,根本无法对‚文革‛有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年轻的我总是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那么多人狂热于批斗,那么多人被打倒,包括那些位居高位者;为什么那些‚牛棚‛‚黑老K ‛‚臭老九‛等这些粗俗的文字会成为通用的语言?所谓的样板戏又是如何成为政治的工具?为什么那个时期没有作家?为什么如此混乱的局面会坚持整整十年?难道真有人当时相信了?也正是抱有这样的心态开始拜读《随想录》,于是思想和心灵被抽走。

总序摘录: 我年过七十,工作的时间不会多了。在林彪和‚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我被剥夺了整整十年的大好时光,说是要夺回来,但办得到办不到并没有把握。我不想多说空话,多说大话。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我先从容易办到的做起。我准备写一本小书:《随想录》。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变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对于这篇总序,我感觉到,巴金之所以伟大亦是由于他只是最真实地描述了自己生活和心灵感受,他没有对这种激进生活的叫喊,没有对社会动潮的评价,而是将这种评价和叫喊留给了世人,留给了后来者。

读过《随想录》,我从‚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中看见了‚求知‛,他主张要多读书,无论是好的坏的,扭曲的正统的,书是死的,但理解是个人的,书的好坏必须去读以后,才能全面了解,才能从根本上做以理性的判断,而不是一味的进行焚书,极端只会产生更多的扭曲。

从‚怀念萧珊‛中看见了‚求真‛,从他的语言中,看见他对妻子中肯的评价,以及在语句中对妻子包含的感情。从这篇回忆中,我也从整个社会彻底裸露的本性中看见了人的本性,从彻底颠覆的生活中看见了精神的信仰,从彻底的丑恶中看见了永存的善与美。巴金从生活中,看见了中国文化的断裂,看见了中国紧缺的民族性。

从‚长官意志‛中看见了‚求变‛,巴金在尾篇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三十年代的上海,出现了文艺活跃的局面,鲁迅、郭沫若、茅盾同志的许多作品相继问世,而在‚四害‛横行的时期,文艺园中却只有‚一花‚独放、一片空白,绝大多数作家、艺术家或则搁笔改行、或则给摧残至死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从整片的描写中,我正感受到这些作家、艺术家及人民的呐喊。人说乱世出英雄,乱世亦是精神思想的大发源地,可是在文革期间,却是相反,故我觉得他在呼吁求变,求人文、求社会、甚至求中国的改变,他简而易懂的阐述了一个道理,融则万通,只有包容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意见,才能真正的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

整本书从一个角度上说是巴金心灵上的解剖,他在文中说:‚我做了我可以做的事。我做了我应当做的事。‛‚分是非、辨真假,都必须先从自己做起,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别人,免得将来重犯错误。‛《随想录》是来自于苦难的经历。巴金在文中说:‚只有在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我也应当象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在写作的过程中,巴金先生体会到‚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越往下写越是觉得笔不肯移动,我时而说笔重数十斤,时而讲笔有千斤重,这只是说明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他又说:‚我没有想到就这样我的笔会变成了扫帚,会变成了弓箭,会变成了解剖刀。要清除垃圾,净化空气,单单对我个人要求严格是不够的,大家都有责任。‛由此可见,巴金先生随想思考的深入,已经意识到,解剖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加入。

随想 篇4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原计划晨练,一觉醒来已经8时多。家里静悄悄的,公公和婆婆肯定出去了。我懒洋洋地坐起来,靠在床背上,似乎忘记了节日的到

来。

起床后,我和女儿洗澡。接着洗换下来的衣服。我拼命地洗,唯恐洗不干净。偶尔从厨房传来婆婆的说话声,炒菜声。我没有什么想法,一直在洗。

洗衣机正在甩衣服,传来婆婆的声音:“吃饭了,吃罢饭再洗吧。饭要凉了。”我说:“知道了,马上就好。”

来到餐桌前,一桌丰盛的菜肴早被孩子围住,看到孩子那可爱的吃相,一丝微笑挂在我脸上。

沈阳故宫参观随想 篇5

车停在博物馆院前的广场上,下车,远远望去,只见高高的红墙、露着金色琉璃瓦屋顶的宫殿,庭院深深,气象森严,院墙内似乎透射出一股阴森之气。

说实话,我对满清没有什么好感,准确地说,从内心对它充满了厌恶。想想吧,数万万汉族同胞竟被这个人口不足百万的塞外游牧民族奴役长达近300年之久,这是何等的耻辱?!满清的统治者知道,以自己区区不足百万人口的异族身份,要想实现对明末近万万之众汉人的统治,除了用高官厚禄收买明朝的变节官员外,必须狠狠地镇压反抗者。自1644年满清入关以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还有灭绝人性的“文字狱”,残暴的满人将有血性、有骨气不愿臣服的汉人杀戮殆尽。在满清的残酷统治下,汉人可以说被一下抽去了脊梁骨,失去了血性,失去了尊严,成为奴隶、奴才。血腥的屠杀加精神虐杀,造成了汉人的严重退化,春秋时期的灵动与活力一下消失的无影无踪,变成了一群面无表情的“呆鸟”、“木鸡”。我以为,对创造了人类早期灿烂文化的中华文明而言,满清的所做所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它的反动,中国近代之所以落后挨打,在很大程度上是满清进行残暴统治的结果。试想一下,在一个思想被禁梏,身体被奴役,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的国度,能指望它社会进步,文明昌盛,兴旺发达吗?很自然的,在近代工业文明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这个貌似强大的庞然大物露出了原形,它不堪一击,动辙望风溃逃,割地赔款,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纷至沓来。蒙受百多年屈辱,令人不忍卒读的中国近代史,不就是那个来自关外祖先号称爱新觉罗氏的族群造成的吗?不过,这也没有办法,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谁让汉人自己不争气,使满人有机可趁呢?

现在,来到了300多年前满清兴起的发祥地,站在它的面前,我的心情是复杂的。

据史载,满清兴起的鼻祖即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16年在辽东建州一带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以赫图阿拉为都城,就是今天的辽宁新宾县。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并开始兴建宫殿作为王宫,也就是今日之沈阳故宫。

据导游介绍,沈阳故宫先后经过三次大规模建设,形成了东中西三路格局。其中东路为努尔哈赤进沈阳后修建;中路为皇太极继位后兴建;西路则为清朝中期乾隆皇帝东巡和存放《四库全书》而修建。全部建筑70余座,300余间,组成20多个院落。

我们从中路大清门进入。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穿过大清门,北边是崇政殿。

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从外观上看,崇政殿规模不大,只有一层,面积大约百十来平米,比起北京故宫里的太和殿来显得寒怆许多,就像一土财主的堂屋般,考虑到这是一刚刚兴起的少数民族首领的办公场所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正门前至大清门北边的御路两侧,是举行典礼时王公官员排班站位之处。殿前有石制的测时用的日晷。

殿正门上方挂有一蓝底金字的牌扁,上书“崇政殿”字样,左为满文,右为汉文。进入殿内,只见正前方有一个像戏台子一样的楼阁,前面的两根彩绘立柱上方各有一只张牙舞爪的飞龙,相互对视。只不过这个小楼阁不是戏台,里面是一张巨大的龙椅,木制雕刻的,褐色金边,很宽,那是皇帝老儿的宝座。龙椅后是一面很大的金边带有雕刻的屏风。楼阁上方悬挂有一块金字牌扁,上书“正大光明”四字,据说那是顺治皇帝的御笔亲书。龙椅高高在上,下面是几级台阶。

1636年,皇太极即在这里登基称帝,将“女真族”改为“满族”,将国号“金”改为“清”。遥想当年,此人就居高临下坐在那里,甚威严,下面是奏事的臣下,一副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的模样。皇太极为什么要改国号和族称呢?据说有个在深山出家的老和尚,法号无然。他给皇太极出主意:明朝的“明”字光辉灿烂,属于“火”,要想灭火,就得用水,族号叫“满”,国号叫“清”,这满清二字都带有三点水,六水灭火,可得中原天下。皇太极听了感到很有道理,随即听从之,不但改了国号、族称,干脆连罕王的称号也放弃了,像明朝的朱氏一样改称为皇帝。

满清的兴起,由努尔哈赤奠基,他统一了女真各部,创立了生猛的八旗军,为满清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础。他本野心勃勃,率部觊觎关内,妄图取代大明一统天下,可惜他没有这个命,在关外的宁远一战,被守城的袁崇焕的红夷大炮一炮击中,狼狈败走,结果不久便一命呜呼。其后,皇太极继任。皇太极年少丧母,没有同母的兄弟姐妹,势孤力单,这使他从小养成了独立、慎言的性格。在太祖手下的四大贝勒中,他年纪最小,资历最浅,本来继承汗位没他什么事,可本来最有希望继位的大贝勒代善因与太祖的大福晋关系嗳昧导致失势,而他颇有心机,善于拢络人心,在连年的征战中战功卓著,声望渐显,结果在太祖死后,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他被众人推举继承了汗位。继位后,他发誓要报父仇,后来采取绕道山海关,攻打北京城的计策,调动袁崇焕“勤王”,最后实施反间计,使明崇祯帝“自毁长城”,杀死了明朝后期的封疆大吏也是满清兴起死敌的袁崇焕,为满清后来顺利入关扫清了道路。不过,同其父努尔哈赤一样,皇太极也是寿考不长,1592年,当他梦想着有朝一日杀进关内入主中原时,时值壮年的他却身罹病患命丧黄泉。不过,虽然他死了,但通往关内的屏障已被翦除,趁明朝的后院起火,其后继者不久终于实现了其宿愿。

离开崇政殿,来到了一座高大的建筑面前,名曰凤凰楼。据导游介绍,凤凰楼为皇帝计划军政要事、举行宴会和休憩游玩之用。此楼建筑在一高台之上,高三层,是当时沈阳城内最高的建筑物,建于天聪年间。与许多古代传统建筑一样,其楼顶为黄琉璃瓦铺盖,镶绿剪边,四角上翘。楼周围有回廊,内部雕梁画栋,绚丽夺目。凤凰楼为通往后宫的大门,想来皇太极偶尔会在掌灯之后,率后妃们登上凤凰楼,彻夜欢宴,于拂晓晨曦初露之时观赏日出。沈阳古称盛京,凤楼晓日是当时盛京八景之一。据说,凤凰楼一度允许游人登楼参观,现在已经不再对外开放。

穿越凤凰楼,走下二十多级台阶,来到了后宫-------皇太极与后妃们在一起的居所。后宫院是一个五宫格局的建筑群,其中清宁宫居中,住的是皇后,东边为关雎宫、衍庆宫,西边为麟趾宫、永福宫,分别住着皇太极的四位妃子。还有一些面积较小的耳房,住着一些不太知名的傧妃。

在中国历史上,后宫历来是一个与世隔绝,波诡云谲,充满神秘色彩的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朕所有,女人当然也不例外,皇上恨不能将天下美色一网打尽,然后金屋藏娇,供自己享用。在这里,皇帝老儿可以随心所欲,和自己钟爱的女人夜夜狂欢,醉生梦死。物以稀为贵,粥少僧多,皇帝老儿就一个,且是高高在上,拥有天下的所谓“天子”。在此处,后妃们为了取悦皇上,能像杨贵妃那样“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为了“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不惜费尽心思着力打扮自己,她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察言观色,曲意奉承,为取悦龙颜,无所不用其极。勾心斗角,争风吃醋是少不了的。漫漫封建社会长夜,在后宫内发生了多少像“人彘”、“狸猫换太子”那样的悲惨故事啊!

不过,皇太极的后宫里好象没有发生什么骇人听闻的故事,他本人倒像唐明皇一样成了一个多情种子,痴迷地爱上了一个叫海兰珠的女人。尽管他还有不少其它女人。据史载,在其后宫里,有名有姓的后妃不下十五人,未留下姓名的则更多。皇后叫哲哲,是蒙古科尔沁草原上一个王公贵族的女儿,居住在正宫------清宁宫。尽管哲哲贵为皇后,地位甚高,但她似乎缺少魅力,皇太极在她身上没费多少心思。皇上的一门心思都放到了关雎宫里的宸妃海兰珠身上。据说,海兰珠是皇后的亲侄女,是个寡妇,皇太极娶她时26岁,已非豆蔻年华。不过,美与年龄并不成正比,一个美人,哪怕到了60岁、70岁,即便脸上已刻满无情岁月留下的痕迹,也会风韵犹存,依稀找到当年美的影子。海兰珠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天生丽质,决不亚于那些“二八佳人”。更兼她有一种少女不具备的成熟美,还有一双多情的勾人魂魄的眼睛,加上她那贤淑的作派,更是迷倒了粗壮彪悍的皇太极。其时皇太极已年过40,比宸妃大16岁。美色难当,他一头扎进了这个天生尤物的怀抱里,从此二人情投意合,形影不离。皇太极封她为“东宫大福晋”,地位仅次于皇后,位居四妃之首。东宫也赐名为“关雎宫”,因为《诗经》中有“关关之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取名关雎是对海兰珠姣好容貌的赞美,又是对她贤惠温柔为人的歌颂。宸妃弥留之际,皇太极正在松山战场上指挥作战,他得知宸妃病危的消息后,立即兼程赶回盛京,当他进入关睢宫时,宸妃已驾返瑶池了,终年33岁,正是风华之年。皇太极悲恸欲绝,寝食俱废,乃至昏死过去,经抢救,才渐渐苏醒过来。为表示对爱妃的悼念,皇太极为宸妃海兰珠举行了隆重的丧礼。宸妃死后不到两年,皇太极也命归黄泉了。

从对感情的投入而言,这个皇太极堪称一情种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这东西不得了,竟然有如此魔力,能够把本来凶悍的杀人不眨眼的魔头摇身一变,变得多情善感,不能自拔,乃至在海兰珠死后一直陷于精神恍惚之中,并结束了其40多年的戎马生涯,此后再也没有上战场。由此看来,天生尤物的魅力大矣,只可惜她寿命不长,只活了30多岁。

在这个院子内,值得一提的还有西侧永福宫的庄妃,在皇太极的一后四妃中,庄妃的地位是最低的,但在有清一代的后妃中,庄妃的声望是最大的。虽然晚清时出了个西太后,名声同样不小,但那个西太后除了会玩弄权术把持朝政满足私欲丧权辱国外,实在是乏善可陈,以她为首的顽固势力对旨在救亡图强的戊戍变法的扼杀,完全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而庄妃与之多有不同。庄妃是宸妃海兰珠的亲妹妹,论容貌与气质,庄妃显然不及后者,不像后者那样在皇太极面前受宠爱。但她有一个好处,也是她最大的资本,那就是她为皇太极生下了一个儿子,即后来成了顺治帝的福临。母以子为贵,在皇权至上的后宫中尤其如此。正宫娘娘皇后自己没有生儿子,宸妃虽然为皇太极生了一个儿子,但八个月时便夭折了。很快,庄妃的优势发挥出来。皇太极病死,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争夺皇位时,最有权势的庶出皇长子豪格与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势均力敌,相持不下。没办法,多尔衮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让幼小的皇子福临继承皇位,此方案被各方接受,福临继位成了顺治帝,庄妃一下成了皇太后,从此走向权力的中心。而多尔衮则成了摄政王,掌握了实权。福临命薄,顺治十八年,才24岁的他即病死。这时,作为太后,庄妃已有相当的权势,在她的支持下,由年仅8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即康熙帝。她被尊为太皇太后。康熙在清朝的十几个皇帝中可算是出类拔萃的,这同庄妃对他的培养与支持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庄妃的培养与支持就没有康熙。作为**,她克己奉公,支持儿孙成就大业,在康熙平定三番之乱时,先后拿出宫中银两、缎匹犒赏官兵。这同西太后用北洋水师的经费为自己修颐和园祝寿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者贤,后者贪,两人不可相提并论。

东北气候寒冷,注意到皇宫同普通的民居一样,即便是皇帝与后妃的居所也是睡的火炕。无论是清宁宫还是关雎宫、麟趾宫等,里面的“暖阁”,也就是皇帝与后妃的卧室,都是如此。那火炕即“龙床”,只不过其尺寸比普通民居的要大一点,估计材质要好罢了。究竟是用的什么材料不得而知,因为“暖阁”的门紧锁,对外不开放,游客只能隔着木栅栏好奇地往里瞅两眼而已。思衬,龙床乃是龙体舒展与后妃雨露滋润行大礼之处,是产出龙子龙孙的所在,私密得紧,神圣得很,岂能对外展露无遗?

继续参观,向东,来到了一个很大的地面铺砖的广场,北边尽头是一座宫殿,叫大政殿,说是宫殿,其实形状是一个亭子,只不过是体形较大装饰较华丽而已,那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呆的地方。它是一座双层建筑,呈八角形,正面门前的两根立柱上各自雕刻着一条相对而视张牙舞爪的盘龙。看来龙这个图腾不仅为汉族统治者所崇拜,也为满族统治者所青睐。大殿内,地坪正中为木雕金漆宝座,背倚巨大的木雕金漆屏风。殿内还高悬乾隆、道光等皇帝东巡盛京时题的匾联。大政殿是清初汗王、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仪式的地方,诸如宣布军队出征,颁布重大政令,皇帝赏赐大宴等等,均在此举行。

大政殿前,东西分列着10座方亭,俗称“十王亭”,这是给左翼王、右翼王和八旗的头儿(称为贝勒)所建的。据介绍,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实行军事民主,凡重大事情由君主与各旗的贝勒在一起商议决定。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延续这种制度,在建筑布局上,将君主呆的大政殿与各旗贝勒所在的亭建在一起,这叫君臣合署办公。在举行大型典礼时,君主升坐大殿,八旗各级官员都各自排列在所属旗的亭子前,直到清朝迁都北京后留在陪都盛京的官员在此“坐班”、“朝贺”时仍是如此。在平时,十王亭则是八旗官员处理本旗行政、民事、诉讼等事务的办公场所。

在一座亭子里,陈列着各种冷兵器,有利剑、大刀、长矛等。望着这些寒光闪闪的兵器,心里猛地一紧,不知道这是仿制品还是古董文物,如果是古董文物的话,那上面一定沾有汉族同胞的鲜血。

站在十王亭的广场上,想象着300多年前的1643年,一代枭雄多尔衮就是在这里行使他的摄政王权力,向八旗贝勒及黑压压站满广场的八旗军发布命令,杀气腾腾,冲向关内。早期的满清八旗军是生猛的,骠悍的铁骑,手持利刃,纵横驰骋,在战场上似乎无敌。

曾经的军旅作家,现在的高级将领刘亚州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甲申年的历史是用汉民族的鲜血书写的......满清贵族踏着汉人累累的尸体步入他们最辉煌的事业的祭坛......少时读史,为汉人落泪。长大读史,另有滋味。甲申年的历史为何这么悲?一个大国亡于一个小国,怨谁?军队不可谓不多,武器不可谓不精,地域不可谓不广阔,为什么只会望风退?满清入关的时候,满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兵力加起来才十七万。李自成就有百万大军,更遑论明军正规军。汉人上亿。可就是这十七万人,竟斩关夺将,一路凯歌。他们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奇迹。谈及此,作为军人,我几乎忍不住要对八旗军膜拜和顶礼。与此同时我也痛思,我们的祖先怎么了?如何懦弱至极? ” 甲申年,不堪回首的一幕幕。有清一代,汉人的梦魇。

如同蛇吞大象,尽管不可思议,可它确确实实发生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曾经勇武的在春秋秦汉时期不知什么叫逆来顺受什么叫归降叛变的汉人,面对严酷的史实只能做一番自省。民族传承的制度、文化、包括明朝后期统治者的所做所为,等等,应该说都有迹可循。

可以说,明朝的覆亡,在很大程度上败在它自身。民为国本,本不固,则国危矣。执政者,当以民为本,努力为民谋福利,让民众过上好日子,如是,人民才能拥护之。有了危难,人民才能挺身而出,为之赴汤蹈火,奋力拯救之。最低标准,不扰民,不折腾,得让人民能够生活下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失人心者失天下。若视人民为草芥,为路人,鱼肉百姓,草菅人命,人民怎么能不奋起反抗呢?当危难来临之际,又怎么能指望人民为其赴汤蹈火舍身拼命去拯救它呢?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到了明朝晚期,绝大多数农民被剥夺了土地,变成官绅地主的佃仆,或者被迫四处流亡。这种情况在当时人的笔下屡见不鲜,有人说:“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由”。横征暴敛,两极分化,加上自然灾害,饥荒,官逼民反,终于暴发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加上早在关外虎视耽耽的满清政权,还有一个“冲天一怒为红颜” 的吴三桂,在内外交困中,里应外合,明朝末期这个貌似强大的泥足巨人终于轰然倒下。

在分析文化传统对明朝覆亡的的影响时,刘亚州对传统的儒家学说提出了质疑。他谈到,“儒教全部学说的核心在于它的‘崇圣性’,所有的思想到圣人那儿已经到头,不能再有了。所有的权力到君主那儿已经到头,不能更换。社会只存在着一个思想,那就是君主的思想。只存在着一个声音,那就是君主的声音。在一个国家,某种思想一旦成为‘惟一’,而且‘法定’,这个民族就休想再有什么想象力和灵性了。”刘亚州由此得出结论,“甲申年失败就败在这一点上。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奉儒教为宗教的民族则肯定是要堕落的。”他 说的有一定道理,儒家学说中的愚民思想,还有其君君臣臣不分是非的忠君思想,固然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糟粕,但如果以此将儒家学说大加鞭挞,全盘否定,未免失之偏颇。毕竟,儒家文化有其合理内核,否则,它不会两千多年来流传至今。至少,它有一些可取之处,比如“施仁政”、比如“仁者爱人” 等理念,就有其积极的一面。

还去了西路,那里有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溯阁、皇家戏台等。

经典美文中秋随想 篇6

小时候的记忆是无价的,时光会带走我们的忧伤,但同时也会抹去美好的记忆。从前再熟悉不过的一些东西,经过岁月的洗礼也会变得陌生。那个时候的中秋节我们在外婆身旁听嫦娥奔月,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吴刚伐桂。这些都是我们心底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我们以为忘记了,其实它还一直停留在那里。而如今的中秋之夜总有人坐在电脑前排遣寂寞、寻找共鸣,很幸运我的网络文章也有不少的读者。坐在电脑前我送走过许多个日暮晨昏,我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认识了一些朋友,他们通过这样的平台慢慢地与我靠近,成为不见面的朋友。有的短暂停留,然后擦肩而过。我很珍惜每一次相遇的机会,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这样的相遇总能够带给我温暖。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你过得好吗?与谁共度花好月圆?似乎关于中秋佳节的美好记忆我都定格在童年时代,那个时候每到中秋节父母就会买好月饼和水果,在不富裕的年代能够吃到与平日不同的饭菜,我觉得是幸福的。在中秋的傍晚父母会把月饼摆在院子里的小桌上,那个时候的月饼是一筒筒的,不像现在卖的包装比月饼还贵。工作后我很少再吃月饼了,除了太甜太腻还有更严重的是上火,但曾经香甜的记忆却铭记于心。

中秋节是一个表达怀念和爱的节日,能够表达的人很幸福,但怀念着的人却有些孤单。和月亮有关的歌曲数不胜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不胜枚举。时间在圆缺当中默默地溜走,而我们的年华也在一天天的老去。我们过着日子忘记了时间,很多往事越来越黯淡,像月光一样不再夺目。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有些可怜,抬头可能会看见闪烁的霓虹,月亮在霓虹的映衬之下变得不那么明显。以至于许多诗词当中提到与月亮有关的思绪,现在的孩子已经体会不到。但我想我们是不是把月亮有点过度的解读了,以至于让我们沉溺在月亮的美丽温柔当中、沉溺在月亮给我们带来的片刻安详之中……

青春随想话题 篇7

“我多想成为天上的一朵白云, 忘记一切的痛苦和悲伤,去往那天蓝色的彼岸,成为快乐和自由的化身。” ——题记

十二月的一天,我向父母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在紧张乏味的学习中去感受一下久违的窗户外的世界。

我悠哉悠哉地在路上走着,到了一个花园里,我掸了掸上面的灰尘,坐下来。我仰望着天空看,这是今年最后一天的白云了,我心中有多少眷恋和不甘。眷恋一年快乐和悲伤的回忆,不甘心一年的美好时光就这样逝去,还有很多事应该在这一年结束,不想把这一年的痛苦带到下一年去。

我感慨:人生不该如此短暂啊,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我还没来得及回首,人生已过了十分之一。不要小看仅仅这十分之一啊,有些人认为不就才过了十分之一吗?不就才过了五分之一吗?不就才过了三分之一吗?但你可否曾想过,人生可并不是就一定按步就班得过下去,你浪费了今天就不能保证明天是否还属于你。

我刚上了初一不久,却已经感到了人生的苦短,我希望能用自己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自己并告诉自己你没有浪费今天。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我努力的学习,和其他同学互相取长补短,只是„„

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我为自己的失败而流泪,为自己的懦弱而流泪,我不甘心,我不甘心,但事实就是如此。

不过我想,世间万物也许都会有自己的苦衷吧,白云也有消失的那/ 2

一天,也有变成乌云的那一天,那我为什么就不能有重朔自我的那一天呢?可能说得有些严重了,但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渴望改变,成为优秀的学生,这是我目前最主要的任务。在我眼里,每个人的是好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那么优秀。

如果你问我心中的英雄是谁,那我会坚定的说:“云!”对,正是白云。是它给予了我信心,是它给予了我勇气,我不再是懦弱的人,因为我敢于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了,是白云的精神给了我启发,它不论天寒地冻,还是风霜雨雪,都能坦然面对。即使在天空中找不到它的踪影,但它的精神仍在,他一定会在明天或后天,或大后天,还是几天后重新露出笑脸。对吗?

虽然你可能听不见也看不见,但我的心一直和你在一起,不管你有没有感觉到,我只是想说:如果你有一天为我的逝去而难过,你可以抬头看看天空,因为那时你看到的我是天空上的一朵白云。

青春随想2 篇8

一.教学目标:

1、搜集与“青春”有关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及名人事例。培养搜集信息、分类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实行分组负责制、每组确定自己的表演方式,课前进行准备。

3、从文学作品、名人事例中体会青春的可贵,享受青春,珍惜青春,热爱青春,热爱生活。为人生目标努力奋斗。二.教学重点:

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感受青春的可贵,引导学生善待青春,珍惜青春,并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三.教学难点:

组织协调学生间合作,让学生充分参与、大胆表达、充分感受。四.课前准备:

1、按照学生特点,进行分组,做好分工。

2、准备与“青春”相关的歌曲、文学作品等。五.学生准备:

1、搜集资料,与青春相关的诗词,诗歌,散文,歌曲等。

2、准备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编排小剧目等。六.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不知不觉中,我们从天真稚嫩的孩童,长成了如今的少年少女,步入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花季,在这期间我们将会品尝到成长的酸甜苦辣,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今天,让我们一起搭乘青春的列车,开始一段愉快的青春之旅。

第一站:青春的知识

进入青春期以来,你有没有留心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可从生理和心理方面说。(联系实际,了解青春期的知识)

第二站:青春的心愿

青春里有欢笑,也有泪水,有烦恼,更有渴望。即将成年的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小小心愿。下面请同学们将你的心愿写在心愿卡上,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吧?(学生发言)

第三站:青春的座右铭

谈一谈你知道的名人故事,并用一个短语来概括他的青春。在小组内分享一下自己查阅的资料,然后在全班展示。。。。

这些名人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领域。但他们的青春里,都充满了奋斗,热血,磨难,和抗争!都给了我们深深的启迪。除了这些故事,你还搜集了哪些相关的格言或诗句呢?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大声朗读出来。(接龙回答)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人人都有青春,有的人将有,有的人曾有,有的人正在拥有。每个人对青春的感受都不一样。有人把青春比作朝阳,比作旗帜,你认为青春是什么?(提高仿写能力)

青春美好而热烈,但青春也会偶有风浪和波折,我们要扬起自信的风帆,乐观地面对我们的人生。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对青春进行宣誓。

全体同学起立,右手握拳,举上头顶,让我们一起庄严起誓:

我微笑、乐观、自信、坚强; •

我轻松、积极、不卑、不亢; •

我健康、豁达、心胸宽广; •

我将百折不挠,去实现理想;

我要不断超越,走向明天,走向辉煌!

青春如此美好且珍贵,让我们一起为青春歌颂。

四、青春的颂歌

1诗歌朗诵《 青春 》 2演讲《

青春之歌 》

3歌曲表演《 阳光总在风雨后 》

4《我们的青春》班级纪念册PPT展示。5.诗歌朗诵《青春》

青春

青春是一条路,充满坎坷与迷雾。

青春是一本书,需要用心品味和阅读。

青春是一首歌,音阶总是起起伏伏。

青春是一幅画,用奋斗和汗水的画笔去涂。

趁我们年轻

怀揣着希望,碾出一条远行的路途。

尽管青春的书中,也会偶有孤独。

但请不要被野花和迷雾,绊住了前行的脚步。

一如既往的付出,朝气和蓬勃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当有一天,我长成参天大树,回望青春的土地 没有荒芜,那是耕耘换来的幸福。

通过这节课,相信大家对青春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请你将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写一首小诗。字数不限。

(时间允许课堂完成,也可作为课下作业)

教师结语

教育随想 篇9

非常高兴能成为乡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的一员,能够有机会向大家学习。我一直认为像教学流派、教学主张这样的词语应该是教育名家、特级教师才有的特质,因为这种特质是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前瞻性的教学理念才能具有的,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则离谈教学主张非常的遥远。接下来我就以后的教学工作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就目前而言,我要努力做到的是以下的三个方面:

一、用心做教育

一直很喜欢这样一句话,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这里,把“认真”和“用心”两种态度作了比较,得出了两个结果。认真做事,就是按照规定去办,只要不违反规则就可以了,这样至少不会把事做错,一般也没有人去说你不对,只能说你已经认真完成了本职工作。而用心呢,我认为用心是除了认真之外,更多的是对事情的投入,专注与痴迷。用心做事除了有认真层面的意义外,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用心智做事,是对事情的一种热爱,不但要按照事情的规则去做,而且还要有发现和创新。那怎么样才算用心教育呢?我想应该具备“三个心”童心,爱心,恒心。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树立一颗恒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二、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

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觉得数学课不是枯燥呆板的,而是新鲜有趣的。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进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并且长久地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这样做就自然能够让学生更爱学习数学,也就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了。

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想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灵活运用赏识和激励的评价手段。这种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让学生在课上学到东西,在课后感觉良好。

应用艺术语言,让学生学得快乐。学生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课堂上教师亲切和蔼的语言是增进师生感情,沟通师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力求表达得生动、形象、甚至幽默并充满热情,因为热情是可以传播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他们也会回报给教师更多的学习热情。数学课的的教学内容很严谨,说一就是一,所以语言往往比较单调容易使学生产生疲乏。我们绝对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教师一定注意语言抑扬顿挫,或者采用故事性、游戏性的谈话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当学生学习产生疲劳时,教师几句风趣的语言、一个幽默的小故事能给学生带来欢乐,在几声哈哈的笑声中学生的疲乏少了许多。总之,现代的课堂不是呆板的,是生动的、活泼的、快乐的,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就是一个快乐的场所、一个学习的乐园。

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使他们在教师的表扬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每个人都喜欢成功,小学生也不例外,当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再接再厉,以期获得更多的成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一点点地获得成功,让他们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体验到这种“成功”的喜悦,就一定能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教师在学生获得成功时对他们给予肯定和表扬,就会促使他们更爱学习数学,进而产生“越学越爱学”的现象。因此数学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学生回答的对错都要找到他的可取之处,对他进行表扬。要多用“你真棒”、“你真会动脑筋”等表扬鼓励的话,使每位学生都感到“我能行”,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对他们的评价应适当降低标准,要侧重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另外。数学教师在选择练习时也要注意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来选择练习题,在作业测评时尽量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这样就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相信只要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三、勤于反思

记得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其教学能力和水平最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其教育智慧才会随之不断增长。众所周知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手段。那么教学中我们究竟反思哪些内容呢?? 反思教学的闪光点。我们在教学中的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定会出现许多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语,可以是有效问题的设计,可以是对学生赞赏的评价语,可以是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一个练习题,也可以是使学生思维放飞时的智慧火花等。凡是能让我们激发、振奋、甚至有些得意之处,都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珍珠”,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经典内容。

反思教学的遗憾点。在我们的教学中,总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它可能是教学中的一个疏漏点,可能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知识处理,可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一种较为沉闷的课堂氛围,可能是对学生学习创造积极性的一次挫伤,也可能是期待精彩而现实糟糕的一个教学设计。捕捉并记录课堂中的“遗憾”,反思诊断“为什么激发不起学生的思维?”“为什么课堂教学会失败?”“为什么教学内容处理会显的不妥?”寻找原因,改变策略,可以避免重复自己的错误。同时不断审视自己,发现不足,找出差距,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实现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的不断提升。

反思教学的疑惑点。在我们教学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疑惑,这些疑惑可能是来自于教材的编写方面,也开能是来自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可能是来自课堂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可能是来自一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是来自学生的异常表现等等。俗话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以疑促思,有利于促进我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教育理论,促进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方式转变,有利于我们追问疑惑,捕捉灵感,透彻全面地把握教学内容,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的尽善尽美。

反思设计的空白点。空白点,就是事先没想到、没估计到,可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却发生的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中出人意料的不遵守纪律的表现,又如学生提出了一个令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再如教师对知识讲授出现卡壳现象等。抓住空白点进行反思,一方面能促进我们钻研学生,钻研教材,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可以在反思中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机智,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养分,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反思学生的错误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可能是教师讲不清造成的,可能是教学不到位、引导铺垫不够而引起的,可能是学生粗心大意的原因埋下的,也可能是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含糊茫然而产生的。教师要诊视这来自学生一线的错误,善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或学生作业的形式了解学习中的困难、错误所在。反思这些错误,引导学生思考,会对教材的处理更准确、对学情的把握更到位,对课堂的驾驭更加有效,从而对症下药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更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颁奖大会致辞下一篇:小学端午节的优秀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