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12篇)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学难点:
1、朗读课文,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相应投影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050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生字。课时目标:
1、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2、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进程:
一、扣题导入。
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
读了课题,你脑海里有什么问号?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
(2)对于难读的句子,要反复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2、检查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随时提醒、纠正。
(2)根据刚才纠正的情况再练读。
3、听课文录音,听后引导学生交流刚才审题时提出的问题。
如: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不要求说全面)
作者是怎样来讲这个道理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充分发言。
5、根据以上交流相机引导分段。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指读要求会写的生字,区别易写混的字。
2、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3、交流自学情况。
4、教师范写,指导描红、临写。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坐姿。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描红、临写,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展开的, 为下面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 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年幼好动, 有强烈的好奇心, 注意力分散, 因此, 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2. 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的学习, 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 是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知识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结构, 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方程的含义, 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四、重、难点分析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 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方程的含义。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存在着很大困难, 所以将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 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 在学法中, 让学生通过“感知交流→观察比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过程去发现新知, 从而达到发展思维, 提高能力的目的。
2. 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 我采用以小组合作观察探究为主, 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在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 我将按创设情境→观察探究→知识运用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图, 通过“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 引出“50+50=100”的等式, 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 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 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 观察探究——形成概念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突出这个重点。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图, 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通过展示图片,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观察比较】接着, 我提出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 认识到列出的式子中, 两个式子是等式, 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等式与前面的等式不同, 它们都含有未知数。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程的特点, 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 从而得出方程的概念, 即“像x+15=150, 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为突破这个难点, 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础上, 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 帮助学生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体会方程就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 知识运用
“试一试”通过列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体会方程的思想, 并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一些准备。
“练一练”安排了三道题。第一题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 通过判断题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引导学生体会等式与方程之间的逻辑联系, 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第二题通过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用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 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方程的模型, 内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题采用全班交流的方式, 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维特点, 又有利于学生对方程含义的理解。
4. 引导小结
本课的小结采用学生小结的模式, 这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小结进行总结。
5. 布置作业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我布置了必做题:要求学生每个人写一篇数学日记, 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布置了探究题。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初中化学初步介绍了“化学与能源”,在上一节已经介绍了化学能与热能,在选修模块四将系统深入地介绍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对前一节课的补充和完善,又为学习选修模块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到了生活中常用的电池,是学生熟悉的物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有关知识,也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这就为原电池原理的探究储备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化学的有用性,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指导阅读法
六、教学过程
从生活中电能的重要性切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火力站工作原理示意图,通过分析火力发电中的能量转化过程,让学生感到为了提高能源的效率,减少能量损失,必须要减少能量转换步骤,使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这样顺利成章的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原电池。在导课的过程中使用阅读指导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新课讲解时,首先,通过Zn-Cu-稀H2SO4实验装置的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出原电池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对Zn-Cu-稀H2SO4原电池分析,探究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外电路电子的定向转移和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产生了电流,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最后,通过改变Zn-Cu-稀H2SO4原电池装置中的一个条件,探究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板书: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课文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呢?(板书:举例证明)课文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中心论点,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4.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学习作者说理的方法。
二、走近名人,读悟明理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一小节,指名读
2.课文第一小节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里的桥梁是什么意思?(途径)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途径 3.比较一下这两种表达方式,你觉得哪一种表达好?为什么?(设问,突出了勤奋之重要)4.所以作者说: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你觉得这一句话应该怎么读?(“古今中外——时间跨度、不同地域;每一个——包括了所有的成功者、都——无一例外”强调“勤奋成才”为古今中外无数事例所证明。)5.让我们一起把作者的观点牢记心中——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第2自然段
事实胜于雄辩,作者例举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例子来加以证明。
1.自读课文,找一找: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成就?用直线画出。学生自读课文(大屏幕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2.出示句子:(司马光取得成就的句子)
他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3.指名读
4.司马光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板书:编成《资治通鉴》)
5.《资治通鉴》资料介绍
6.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字词中读懂了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9年”、“终于”、“巨著”
(时间很长,非常的不容易、成就大)
7.师:他的成功靠的是-----“勤奋”。(学生齐读)8.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司马光的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用波浪线线画出 9.学生交流,出示相应句子:
(1)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一遍又一遍 滚瓜烂熟(指读到什么程度?记得非常牢固,念得或背得很流畅。)
(躲:惜时;一遍又一遍:读的遍数多;一直:时间长;滚瓜烂熟:程度深)师:同学们,这就是-----勤奋!(学生齐读)谁能读出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
你能想象一下用这种枕头会舒服吗?
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
这里的警枕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
师:用“警枕”挤出睡觉的时间读书写作,这就是----勤奋!(学生齐读)是勤奋使他完成了《资治通鉴》。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师:司马光的成功向我们证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学生齐读)
(6)让我们拿起语文书,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7)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从小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1.师:文章除了写司马光勤奋的事例外,还写到了童第周。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
要求:找出描写童第周取得成就的句子。(用直线划出)
哪些句子体现了童第周的勤奋?(用波浪线划出)
3.学生交流
4.出示句子:
童第周取得了什么成就?
(1)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板书: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蛙卵剥离——资料拓展
童第周的勤奋又表现在哪些地方?
(2)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理解:“毫不气馁”:气馁:失掉勇气和信心。一点儿也不灰心,充满信心。表现了他在学习上有一种怎样的精神?(不服输的精神)
他为什么而“急”?(17岁进中学,成绩差)指名读句子
(3)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4)教师引读:童第周17岁进中学,成绩比别人差。于是他在学习上不断地追赶其他同学,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经过半年的努力()。
5.师:童第周成功了,他不仅在国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国外更是勤奋好学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句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出示句子)
(1)指名读、齐读
(2)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
(3)出示句子: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指名读句子(4)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童第周的成功背后与别人有一点不同的是什么?
(板书:基础差)
6.拓展升华,产生效应
(1)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司马光的事例,他和童第周都是通过勤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下面我们把他们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2)学生自由读,思考
(3)交流:
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
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仍然继续勤奋成才的,一个是基础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板书:天资聪明)
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论是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都离不开勤奋,只有勤奋,才可以成才。
(4)你现在应该明白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两个故事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例子吧(5)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名人勤奋成材的事例?
(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了解进行交流)
(6)再次出示句子: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指名读
理解:鲜花指什么?(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勤奋)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师引读课文第4自然段
2.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感想写在自备本上,再交流。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远大的理想。
四、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说勤奋
论点: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举例论证:古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成了巨著《资治通鉴》
今
童第周(基础差)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结论:
《忆铁人》是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铁人在一次检查托儿所工作中知错就改的事。全文结构清晰,先概括介绍铁人的特点,再通过具体一件事来表现铁人关心群众,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课文多处细腻含蓄地写了铁人的实际言行,教学时根据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抓人物言行想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从这些平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体会铁人不平凡的心灵美。
这堂课的目标我定为: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一个多音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能力目标:懂得阅读写人的文章,要注意人物的言行,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情感朗读,特别是抓住描写铁人言行的句子感受铁人关心群众生活,勇于改正过错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剖析人物的品质
二、说学生:
“抓人物言行想人物特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没有这方面研读的经验。而对于人物的特点学生一般能感受到,却无法用合适的词语来概括。今天,五甲班上篇课文是本单元第二篇写人的文章,此前第九课已由郭老师带领他们学了。
三、说设计意图:
在引导学生自读体会中体现主体意识。四十分钟是刚性的,课堂教学容量必须恰当。在教学设计中,我不盲目追求“完整”,不分散精力四面出击,而是牢牢抓住第二自然段中描写铁人言行的语句,以重点句:“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为中心展开教学,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好,体会铁人的高尚品质。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情,再以情促读。
本课时设计力求体现“抓人物言行想人物特点”来展开教学过程,以领悟怎样抓言行想特点的学习规律为教学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朗读――体会为学习的基本行为方式展开训练过程;以体会人物内心想法与言行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思维核心,体会人物特点。
四、说教学流程:
1、揭示课题,初步了解铁人。
五上时在同步练上学生曾经做过一篇课外短文,就是讲铁人为了压井喷用身体当搅拌机而被誉为“铁人”的事。根据这一学情,我课前发了一份有关铁人的资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看看。因此,课堂上我就直接让学生自己介绍铁人。我认为这比老师讲学生听更能让学生走进铁人。
2、疏通课文,初步感受人物品质。
这一环节我仅反馈“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而没有反馈“铁人是怎样一个人?”,主要是因为我觉得此时学生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如果亮出的观点有偏颇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3、抓住言行研读,体会人物品质。
研读时我是从教学的重点句也是难点切入,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次仅停留在字面理解到铁人惊讶的心情即可。第二次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通过补白铁人的想法,体会铁人“惊讶――醒悟――后悔――自责”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我从这句切入除了为突破难点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认为这句中所体现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正是这件事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识字写字是教学低年级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首先由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趣的成语》引入新课,让学生对有故事的成语产生兴趣。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本,把学生带入识字情境中,初步感知汉字,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其次注重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大致了解其中某些成语所包含的故事,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3、有主动学习,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16个生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积累成语的兴趣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成语故事。
2、课件和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曾经学过《有趣的成语》还记得吗?那些成语有趣在哪里?对,它们都是由数学开头的,你能说上几个这样的成语吗?其实在我们汉语言中的成语是相当多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今天我们又来学习成语,这些成语,同学们会更喜欢的,因为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好听的故事。
板书课题:有故事的成语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有趣的成语》引入新课,既能发挥已有的经验对学习新知识的积极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还等什么呢?赶快读一读这些有故事的成语吧!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就拼一拼它字上的音节。
2、出示课件,学生自读成语。
3、检查学习情况。
4、出示课件:(有拼音的生字),由同桌小声地拼读。
5、有哪些字娃娃的名字容易叫错;请你来当小老师给大家提个醒。
6、怎样才能记住字娃娃的样子呢?谁愿意把自己的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
7、玩愚公移山的游戏: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的“教师死教硬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关于启发学生通过读读,说说,记记来识字,以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学习动力。
三、精读成语、领会感悟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成语,边读边想,你听到过或看到过哪些成语的故事?
2、在小组里将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讲给伙伴听,组内推举一个讲得棒的在班上交流。
3、交流,老师讲述大部分学生都不了解的成语故事。
4、知道了成语里的故事,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练习使用这些成语。(做“送成语宝宝回家”的游戏)
5、指导朗读成语
①齐读
②个别读(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
③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拍手读
6、做课后练习第2题。
7、鼓励学生将成语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本课学习的成语都是具有一个深刻内容的故事,引导学生说故事,既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了解中华民族有历史悠久,数以万计的成语既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国宝,又是中文的一大特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累成语的兴趣。
四、自主实践,拓展延伸
1、谈谈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有故事的成语。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这方面的书,如《成语大王》、《成语故事》、《成语词典》等,收集更多的成语故事,在班里开一个成语故事会。
设计意图:成语言简意赅,能够帮助我们以最简洁的语言,把思想盛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从中了解,积累一些成语,对他们今后的说话,习作将大有好处。
一、说教法:
“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朗读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课教学较注重朗读训练,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之前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论语》的语言特色:每节短小精悍,内容前后无联系。在点拨时读,使学生加深对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同时朗读训练避免单一,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另外教师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音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句式相似,要注意读出对称的感受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三句话中的“之”的用法时,让学生复习回顾《童趣》一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归纳总结本文中该词的用法。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如组织学生探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人们的`道理,以及我们现在用的意思与之相近的俗语,探究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探究中,有的学生甚至对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与教育界“左真右假”的故事提出质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时常有新发现。
教法依据:(1)、因材施教,本文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下有注释,利于组织讨论、探究。(2)、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新理念,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观测这一做法,这是语文适应新形式的需要。(3)、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原则,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4)、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前一课时学习前五则。由<论语>的影响地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层层推进,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2、说说感受:和前篇文言文《童趣》有何不同?引出《论语》及孔子的介绍。学生说,教师补充,强调《论语》及孔子的文学地位。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二)、教师引导,学法探讨。
在学习前篇文言文《童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1)读准字音;(2)注意句读;(3)把握句意;(4)提出疑问;(5)朗读背诵;(6)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三)、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师生对话,解答疑难。
对于一些在小组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中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交流学习体会。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说一说你最喜欢文中哪句格言,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需如何改正,哪些方面有新体会,介绍一下。
2、这一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摘抄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2、说说下列字与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否相同?(省亲、反省)(诚信、书信,信用)(可以)
教后记:通过多遍朗读课文,以老师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第一自然段:( 1 - 5 ) 写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第二自然段:( 6 - 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第三自然段:( 12-14 )写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石头书的作用可大了。
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化石的作用,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刨根问底”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设计: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借用实物(语文书和石头),形象对比,引起学生兴趣,导出课题后,读题设问,让学生质疑问难。
2、图片展示,感知石头书 。
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程当中,而图片正是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学生规律,因此更易于激发小学生兴趣,易于接受知识。
3、以读为核心,读中感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教学中贯穿这一宗旨,始终把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4、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由图到文,再由文到图,图文结合,遥相呼应,把文中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5、渗透写字指导,培养书写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所以在最后一点时间里,我让学生自己发现字的间架结构,同时给与适当指导、评价,让学生想写好字、能写好字。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精讲精问,让学生自己多读多练,重在积累和感悟。课堂上努力做到扩大训练面,让每个学生多读多练,重在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反馈和调控,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学生细细的读书,静静地思考,展开适当的讨论,给学生学习和自主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引导,扶持,点拨,“到位”而不“越位”。
六年级《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原》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为“景物聚焦”。本单元重点是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本单元教学主题以及教材特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写景抒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对于我们这些大多数没见过草原的山里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学会运用,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最后,由读延伸到写,以读促写。让学生从读懂、欣赏草原美景到领悟写好美景的方法,再到会写一处美景,形成读写的完美结合。真正落实一课一得。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并写下自己的感受,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一)直入主题,导入新课
因为六年级孩子,对于生字词已经能自主学习了,因此我安排学生在课前扎实预习,完成初读。我只在本环节作一简单的检查和强调。
《新课标》指出,写字教学应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因此,我又重点指导了学生书写最易写错的“襟”。并编写了这个字的书写要诀:一点写端正,两木紧靠拢,左捺变成点,右捺写舒展,下横拉长托上边。这样孩子记忆深刻,就能把字写好。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从“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这个问题切入,很快就能让学生领悟到文章主要写出了草原的景美,人更美。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一环节我以两个问题为依托,展开教学。一是看看作者写了那些景物。学生就能很快地从大量句子中检索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增强了学生阅读的敏感性和阅读效率。二是让学生找出写得美的句子,说出自己的理解。重点抓住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及比喻句来解读文本,领略草原的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熟读积累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草原的自然风光,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积累语言,记忆更加深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落实教学目标。
(五)读写结合
学生有了上一环节的深度解读,接下来顺势让学生总结写好一处景物的写法即按顺序写,写出特点,写出感受,用上修辞手法。这样学生既得意又得法。孩子们有了方法,再放手让孩子们去写,就不难了。在此环节,我特意出示了孩子们熟悉的丹江公园照片,加上一组相关词语,让他们看着图片去边想象边写,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写作兴趣,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六)总结全文。本环节与其说是总结不如说是两节课之间的过渡,我在小结了本节课的内容后提出让学生看看“这么么美的地方生养的人又是如何呢?”引起学生学习下一节课的好奇心。
(七)作业: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和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背诵第一自然段。2.完善小练笔。3.完成配套练习册本课内容。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重在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写作顺序。草原
天空 上
景美
小丘
草地 下
羊群
人美
六、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精美的课件让我费了好多周折,几经修改删减,最终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过程中我也尽全力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了孩子,所以大家对本节课的评价都很好,但是我却深深地明白本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积淀还不够深厚,稍有外界干扰心里就有点紧张,慌乱,当外班的学生在门外吵闹的时候,我以为下课了,就比较慌张、急躁,或多或少影响了教学效果。加之,课前我给学生们说了本节课的重要性,给他们施加了压力,导致孩子们都比较拘谨,放不开,连平时积极、踊跃的孩子也不敢开口说话了,课堂气氛还没有平时好。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人”道理。
3、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4、能用自己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道理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人”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道理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赞颂花生顽强生命力语句。
【教学准备】
老舍《落花生》和《白杨礼赞》《松树风格》《梅花魂》等文章;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类比导入,揭示主题
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人。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抒发自己不畏磨难铮铮铁骨。比如陈慧英《梅花魂》中外公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他们就像梅花一样!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文章《落花生》,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1、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提示重点字词读音与结构,如茅、榨、榴等。
(要求会书写,会组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1、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文学习。
2、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⑴ 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⑵ 种了就是想收,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没想到什么?为什么没想到?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生命力。
四、品读课文,研析重点
1、花生顽强生命力令我们惊喜、赞叹,同样也让母亲高兴。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母亲高兴,谁能帮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过渡:是啊,一次没想到收获,也要过个节来庆祝,可见这一家人对生活是多么热爱。这收获哪里是花生,分明收获对生活热爱和积极乐观生活态度啊!
2、读一读4~15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
读“吃花生、议花生”内容。
过渡:兄妹们所说花生好处是显而易见,而父亲指出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恰恰是花生最可贵好处。
3、默读父亲话:
(出示演示文稿──父亲一段话:花生好处很多,……)
要求:读这段话,你能读懂什么?还有没有不懂?
⑴ 根据你对父亲话理解。完成下面表格:
比较花生苹果、石榴、桃子
不同点
相同点
启 示
⑵ 反复读一读“我”说话:“那么,人要做有用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人。”联系生活,先想一想“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各自含义,再深入体会父亲对我们期望。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话给“我”很深印象。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话对“我”一生影响。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食品都吃完了,父亲话却深深地印在我心上。”许地山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这句话:
出示演示文稿:
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人,有用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六、作业
语文能力提高仅凭课堂上学习和看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要做有用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人”,更多了解借物喻人写作方法,老师推荐几篇文章和几首乐曲,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能选择自己喜欢认真读一读,听一听,相信你一定能从中享受到书籍和音乐带给你震撼、快乐以及幸福。
书籍(文章)。
老舍《落花生》、茅盾《白杨礼赞》、陶铸《松树风格》、陈慧英《梅花魂》、周敦颐《爱莲说》,读一读这些文章,把点明中心句子画出来。
乐曲:《小草》、《劳动者之歌》。
〖板书设计
落花生 顽强生命力
借
物 有用
喻
人
默默地奉献
结合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并能运用“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结合身边的数学,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组数量关系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根据我确定的三维目标,重点为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我将采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含义及数量关系。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数量关系并掌握,以及用术语能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将采用通过解决简单问题,引导自主探索。
四年级的学生活泼,思维敏捷。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将用创设教学情景,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结合学生的特点,依据数学新课标,我将本节课环节确定为一下五方面: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展示学生展示搜集的超市购物的信息。
2、如果我想买一件商品,应该要知道些什么条件?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例4(1) 、(2)
(二)教学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及数量关系式
1、观察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求什么问题?
2、小结:每件物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3、出示学生收集的物品价格标签,说一说单价是多少?
4、你发现单价、数量与总价有什么关系?
5、小结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基础训练)
四、拓展练习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解决下列问题。
五、课堂小结
大家好!
“艺术”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门较为综合性的课程,它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表达形式为一体,集中地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进行有机地熏陶和训练,在课程改革中具有较为特殊的地位。
一、说教材
《来自草原的故事》是教科版小学艺术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民族乐器的传说》中的一个课题。
二、说教学目标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把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所确定的总的教学思路、教学定位的反映和教学效果的体现,包括对结果的预测和对教学环节的识制,以及在达成过程中的体现。
因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族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
第二,通过欣赏歌曲、乐曲及其他一些活动,使学生对马头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透过马头琴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艺术精华。
三、说教法、学法:
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呢?下面,我说说教法和学法。
1、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
2、让学生搜集图文资料、欣赏歌曲乐曲、听辨乐器音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了解蒙古族和马头琴。
3、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用故事、律动、音乐、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4、制作教学课件,课件包括音乐、图片、歌曲、风光短片等内容,有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小学艺术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识马头琴
1、播放蒙古大草原的风光短片,了解蒙古族
2、观察马头琴的图片,了解结构特点
3、听音乐故事《马头琴的传说》
4、听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二胡演奏的乐曲
(二)、学唱歌曲,感受音乐
1、区辨马头琴图片
2、学唱民歌《嘎达梅林》
(三)、欣赏舞蹈、模仿表演
1、认识游牧民族的蒙古包
2、学蒙古族舞蹈
(四)、师生互动、载歌载舞
师生共同跳起蒙古舞,在马头琴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融形、声、画为一体的优美教学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大胆表现。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体验迈向成功的欢乐,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18
大家都说普通话第一课时教学教案06-10
9《穷人》第一课时说课稿09-15
《父亲和鸟》第一课时说课稿05-28
16说勤奋课件07-19
67《说勤奋》案例分析09-12
鸟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06-26
《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07-24
《心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10-03
《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