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精选5篇)
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重阳节里,我们应该给老人送上一句祝福,递上一张贺卡。在那个重阳节里,我做了这样一件事。重阳节到了,我寻思着要给爷爷奶奶送什么礼物。一边的小王启发我:“重阳糕怎么样?”我想了想,装出生气的样子:“拜托,我爷爷奶奶又不在上海,寄过去不发霉才怪呢!”突然,一个念头清晰地从我脑海中闪过:有了!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两张精美的信纸和一只小鱼暖手袋。我记得奶奶曾说过,她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脚冰凉,要是我给了奶奶一只暖手袋,奶奶的手脚就不会冷了。接着,我摊开精美的信纸,在上面写满了我的祝福和一直想对爷爷奶奶说的话。我的真心,装满了两张薄薄的信纸。我署上自己的名字,把信装进了信封,我要把我的思念和敬爱,送向远方的爷爷奶奶的家……小鱼暖手袋被我用一个装礼品的盒子包了起来,又在盒子四周围上了金丝带。傍晚,在爸爸的帮助下,我把礼物和信寄了出去,也把我的牵挂寄了出去。我坚信爷爷奶奶收到我的礼物,必然是开心与激动的……我喜欢吃鱼。周末,和往常一样,妈妈到菜场买回几条肥大的鲫鱼,回家后开始忙碌。先剖鱼、洗净、准备配料,再入锅煎鱼。当煎鱼的香味飘来的时候,我就已经垂涎欲滴。当妈妈把我最爱的“红烧鲤鱼”端上桌时,我早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伸向自己最爱吃的鱼肚,妈妈却说:“慢点,小心鱼刺!”她仔细帮我剔去鱼刺,才把鱼肉夹进我碗里。看着我津津有味地吃着鱼肉,妈妈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我说:“妈妈,真好吃!您也吃点吧。”妈妈却说:“儿子,妈妈喜欢吃鱼头。”我有时趁妈妈不注意夹起鱼头吃了一下,觉得并没有鱼肚肉好吃,可这一直却是她的最爱。似乎在我的记忆中,每次吃鱼,她都会说同样的话。也许是大人和小孩的口味不同罢了,我一直这样以为。直到有一天,我上网阅读,偶然间发现一位作家的文章,题目竟是《妈妈喜欢吃鱼头》。饱满深情的文字,阅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妈妈精心编织的“谎言”居然“欺骗”了我那么多年。
“空巢”现象不仅对老人心理健康有害, 还会威胁到老人的身体健康。有研究表明, 单独生活的冠心病患者第2次发病的概率是与家人共同生活者的2倍。特别是在节假后, 成为心血管疾病高发的时间, 因为节日期间, 子女回到身边, 老人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忙前忙后, 再加上高兴以致饮酒量大增, 饮食也偏油腻, 老人原来的生物钟被打乱;节后, 愉快气氛陡然消失, 老人心理上产生失落感, 这种抑郁情绪往往会影响到老人心血管健康, 从而引起心脏病及脑血管意外。因此, 社区医务人员在长假前后更应该加强老人健康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
1 社区医务人员为老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每年为他们进行至少1次的体检, 对高危老人要定期随访, 每月至少1~2次。
2 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宣传栏、发传单或者在随访老人的时候加强健康知识宣教, 特别在节假日前后要加大宣传力度。
3 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要加强和“空巢老人”的沟通, 使他们理解子女长大出去工作生活, 这是必然趋势, 自己要学会调整心情。有一句话说得好, 老人的心情就是老人的免疫力。在节假日前后要加强与“空巢老人”的沟通, 稳定他们的情绪, 避免情绪急剧变化, 增加心脏负担, 而引起突发性心肌梗死或脑溢血等。另外, 也要和老人的子女沟通, 让他们常回家看看。
4 社区医务人员在“空巢老人”家里建立健康园地, 并且放置在家中最醒目的位置。园地内容包括:老人服药的名称、剂量、时间及用法等;每人每天的食盐量不超过6 g, 食油量每人每天30~40 g;餐后1 h才可以洗澡, 水温在24~29℃左右;记录此次随访时所测的血压值、血糖值等;下次随访的时间等等。
5 春节期间子女回到身边, 老人心情高兴, 食欲大增, 这时要注意饮酒适度, 不能大鱼大肉, 饮食要清淡, 多食水果、蔬菜, 少食多餐。过量地饮酒可以引致交感神经兴奋, 导致心脏病发生。
6 让健康快乐伴随老人生活, 快乐每一天, 促使老人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好处, 比如:书法、绘画等。鼓励老人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集体活动, 有助于保持开朗的心情。
7 生活要有规律, 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要适量运动, 宜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较缓和的运动。冬天早晨室外温度低, 要等太阳升起之后再运动,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另外, 要保持大便通畅, 不喝浓茶和咖啡。
通过宣教、沟通、指导及身体状况的检测, 尤其是在做好诊疗工作的基础上, 协助老人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以真正达到降低疾病发生, 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为什么九月九日称为重阳节
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这一说法,认为“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九”在中国文化中也特别被看重,“九”也有了神圣的意思,古代帝王常把自己同“九”联系一起,称为“九五之尊”。
在《易经》中,“六”被定为阴数,“九”被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重九”。古代人们认为这是个大吉大利、值得庆贺的好日子。于是,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有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段记载生动地描述了重阳节的起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被沿袭至今。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重阳节名称由来
1.“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根据XXX《关于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的通知精神,我办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了“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主题活动,现将此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开展活动
为确保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办领导高度重视,结合我办实际情况,制定了活动的具体方案,及早部署,把“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主题活动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以“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主题活动为契机,抓好经典诵读活动和尊老敬老主题教育,大力培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风尚,努力营造欢乐喜庆、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增强重阳节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开展活动基本情况
(一)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经典诵读活动
我办结合“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于10月11日下午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XX会议室开展了“幸福重阳〃感恩孝亲”为主题的“我们的节日〃重阳”经典诵读展演活动,通过诵读《孝是万事的纲纪》、《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著名经典诗文,弘扬了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二)开展尊老敬老主题教育
重阳节期间,我办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大家积极为父母、长辈做家务,为老人送上祝福语,通过开展孝老爱亲活动,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回报父母和长辈做起,逐步推及到其他社会老人,形成“感受亲情、争做敬老事、争当敬老人”的浓厚氛围。
(三)开展重阳节网上寄语活动
以“幸福重阳〃感恩孝亲”为主题,借助网络、短信、微博、微信等现代技术平台开展重阳节网上寄语活动,引导全体职工干部抒发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同事之情,向亲人、同学、朋友传达节日的问候,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取得成效
【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推荐阅读:
关爱老人重阳节的致辞06-24
重阳节节日的诗句04-05
重阳节适合给老人的礼物02-14
给老人重阳节的祝福语07-01
重阳节祝福老人的诗句有哪些02-01
九九重阳节祝福老人的话04-07
我们的节日重阳节活动总结06-02
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禁忌11-28
重阳节祝福老人的暖心话语07-17
重阳节致社区老人的慰问信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