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名师教学设计
1、结合课文情境理解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思考和发现。
3、领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体会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
难点: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36年前,也就是1974年春天,在西安临潼,当人们掘开那厚厚的黄土,发现了一支沉睡了千年的军队,这个发现震撼了整个世界,这就是(板书:秦兵马俑)。
2 “俑”是什么意思?俑是葬墓中的陪葬品。齐读课题。
(让我们震撼的`秦兵马俑到底是怎样的,学了课文我们自然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秦兵马俑到底是怎样的?课文中有一句话也可以说是一段话概括的非常好。请大家迅速默读课文一遍,找一找,用笔画下来。
1、交流。据学生汇报写板书。(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2、读读这句话;(据学生汇报出示这段话课件)圈画关联词语“不仅…… 而且”。
3、轻声读,思考这段话是——句,在文中起——作用,——承上,——启下。(课件出示)(高段教学把握篇章训练)
4、想一想,课文中哪些文字在写规模宏大?哪些在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划分段落,理清思路)。
5、交流;点明课文就是从这两方面来具体介绍兵马俑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1、抓关键词、句,感悟规模宏大(学习第2自然段)
请大家拿起笔,用心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最能让你感受到规模宏大的词语或句子,一会交流。
2、生读书,师巡视。
3、交流。(根据学生交流,在咀嚼文字中感受规模宏大。)
(抓住坑的总面积19120平方米,与教室面积相比较,让学生做除法,算出大概是教室的多少倍,闭眼睛想象教室面积的10倍,20倍,30倍,50倍,100倍,150倍,200倍,250倍,300倍,350倍,400倍,450倍……能看到边沿吗?能想象到有多大吗;和篮球场比,是正规篮球场的50个大;和足球场比,是其的2.5倍;抓住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我们学校有八百多个学生,兵马俑数相当于十个我们学校的学生数;抓住一号坑长230米,宽62米,还以我们教室长8米,宽6米进行比较,大胆想象是教室的多少倍?抓住鸟瞰,一行行,一列列,排列整齐,感受其排列有序,军纪严明,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威武之师,
4、引导学生归纳,秦兵马俑规模宏大主要表现在:(1)占地面积大;(2)兵马俑数量多;(3)军阵排列有序。
5、引导学生说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列数据。倡导以后在习作中运用)
6、放视频真实感受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师相机介绍,坑总面积;坑内俑数量;一号坑长宽及面积;排列有序的军阵。)学生交流看后感受(出示课件)
7、练读本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8、展示读;师评价,生评价。
(兵马俑面积之广,俑数之多,规模宏大,让我们赞叹不已,那他们又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出示课件)请看将军俑,说说自己感受;(用一个词语或句子都可。)
(2)、读课文中文字;
(3)、评议读书,抓住将军个性特点说;(可用文中词语)
(4)、男同学齐读,读出将军的神勇与气势。
(三)学习5—9自然段:
1.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5-9自然段,完成:
(1)读一读,画一画,看看兵马俑各有什么特点?你从哪看出来的?
(2)议一议,演一演你喜欢的兵马俑。
2、学生学习,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3、交流;概括各类俑的特点;读读。
件件兵马俑都是珍品,都是宝物,真让人惊叹啊!据说在这成千上万的兵马俑中竟然找不到两个神态一样的陶俑。不信,请看第10段。
(四)、学习第10自然段
(1)、找找看,有几个分号?写了几种姿态?点明是排比句。
(2)、师生对读写姿态的句子。(提示大家把文字想象成画面读)(3)、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学习运用。(课件出示)
(4)、就这几种神态吗?(提示学习中标点符号也不应该落掉。)(5)、仿写一、两个句子。(提供神态图片,课件出示)
(6)、交流或展台上打出;评价学生。
(透过呼吸声,你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文中下段词语“惟妙惟肖”并板书。(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齐读;思考,前边哪个词语与“绝无仅有”相照应?引导学生说出并板书: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兵马俑,你最想感谢谁呢?生发言,师归纳,感谢劳动人民;感谢秦始皇;感谢发现兵马俑的人。(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现课件,世界伟人对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评价。(相机板书:劳动人民了不起中国自豪)
五、读写结合,布置作业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十二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状物散文, 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本课进行的是第二课时,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
目标预设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利用网络资源, 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整理、加工信息,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秦兵马俑”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想象中感悟兵马俑类型的众多, 个性的鲜明。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体会兵马俑艺术的博大, 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重温“规模宏大”, 导入新课
1. 上堂课, 咱们走进了西安, 走进了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说说看, 你们了解了什么?
2. 今天这堂课, 我们继续踏上兵马俑之旅, 借助网络感受兵马俑鲜明的个性。
二、依托网络, 自主学习
1. 点击“走进课文”, 大声读课文4-9节, 看看课文重点写了什么?你又最想研究什么?
2. 生交流。
▲交流“将军俑”。
(1) (出示文字) 自由读读这段文字, 看看将军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说说感受。
(2) 打开网站, 点击将军俑, 亲眼目睹将军俑栩栩如生的形象。
(3) 生交流阅读感受。
(4) 刚才我们通过文字、通过网络都感觉了将军鲜明的个性。我相信, 你们还能通过琅琅的书声把将军俑鲜明的个性表达出来。
(5) 指名读, 生评价, 再指名读, 再评价。
▲交流“武士俑”。
1.威风凛凛、神态自若的将军让我们记忆深刻。武士俑一定还有更多发现等着你。点击网站进入武士俑, 在友情提醒下, 自己去研究研究。
2.生交流。
(1) 交流两者区别。
(2) 交流个性。
(3) 指导朗读, 生练习, 朗读表演, 评价。
三、细细观察, 模仿创作
1. 咱们一起重点研究了将军俑、武士俑鲜明的个性。每一件兵马俑作品都让我们感受他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让我们随作者去仔细地端详、细细地品位这一件件艺术珍品。
2. 指名读第10节。
3. 点击网站, 让我们进入“表情特写”, 这里有各具特色的图, 细细观察, 如果找到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 请用朗读告诉大家。
4. 打开网站, 欣赏其他的神态图, 选一幅你最感兴趣的, 学着作者的想法展开想象, 重点描写他的神态。
5. 屏幕广播, 师生现场创作。
6. 交流、评价留言。
四、播放录像, 感情升华
1. 播放录像:是啊, 有人说, 不到兵马俑, 不算到中国, 今天, 让我们再次伫立于秦俑坑前, 来检阅这支所向披靡的军阵吧!
2. 齐读最后一节。
解读与反思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信息技术赋予教育新的生命, 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崭新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根本上说, 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借助网络环境去获得一定的知识, 而更侧重于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 培养学生整合课本内外的知识, 并运用知识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拿着教材, 我反反复复读。从学生的角度看, “秦兵马俑”离他们的生活较远, 在他们心中很神秘, 这份“神秘”是他们最想揭开的面纱, 最想解读的疑惑。于是, 在设计教案时, 我执着这样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拓展文本, 让他们在网络的海洋中尽情畅游, 自主探究, 了解心中所想, 解答心中疑问。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在课堂上适时地进行反馈与交流。
用不用网络, 在什么时候用, 怎样用网络都要根据课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设计理念来确定, 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应当因“材”施教, 基于此, 我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用好教材, 回归文本。
再次拿着教材, 反反复复地读。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化的探究欲望, 每个学生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在信息的海洋里快乐地畅游, 但又不使得课堂零零碎碎, 我在《秦兵马俑》专题学习网站中提供大量经过归类、整理、加工的信息源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专题学习网站中,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有了主动探究的意识, 然后围绕问题去自主探究。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互相补充, 甚至有学生在交流、探究后对书本提出了质疑,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过程中, 紧紧扣住欣赏——感悟——朗读这条线,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依旧是书声琅琅。
2.用好网络, 享受教学。
在“留言板”这个环节中, 调整后的教学设计也真正体现了网络的交互功能。并不是让学生空洞地抒发几句感想, 无病呻吟, 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建成的“交流平台”, 而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表情特写图中, 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图, 仿照作者的写法, 课堂上进行创作, 每一个同学都有创作的机会, 每一个同学也都能欣赏到其他同学的创作, 并有机会进行评价, 评评自己最欣赏的创作,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关键词:秦兵马俑;智慧;民族;艺术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21-01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1征伐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然而,在战国时期生产力落后,各国军队人数均衡秦甚至更弱一些的情况下能把全国统一起来非常之伟大,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秦始皇,在当时发展的非常好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除了秦皇的睿智和秦军的英勇还靠什么呢?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西杨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秦代大型地下兵马俑军阵,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些形同真人真马的陶俑陶马依次排列在3个俑坑中,相辅相成,错落有致,模拟着当时战争时的布阵和设施:一号坑东面有三组横向排列的武士俑,手握弓弩远程兵器,推断是前锋部队,二号兵马俑坑主要由骑兵、步兵、弩兵和一些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的军阵。可以分为弩兵阵、驷马战车阵、车兵骑兵俑混合长方阵、骑兵俑方阵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三号坑的兵马俑平面呈现出凹字形,它与一号坑、二号坑是有机的统一体。是统帅三军的指挥所。
当我们置身队列严整、肃穆端庄的军阵之中,凝视着这些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陶制兵马形象之时,大概无不要被这千军万马的,浩大工程所撼动。从这些赳赳武夫的化身上,我们得到一的第一个强烈印象不仅仅是数量和艺术的感染力,,更重要的在于留于后世的人文艺术价值和民族精神。这种内涵深沉的尚武精神不仅是秦兵马俑主体思想的一个侧面,而且也是秦国一以贯之的基本国策和核心精神。这种精神几乎成为别无选择的唯一的思想统治方针,并鼓舞和激励着秦的统治者们为之孜孜不倦地奋斗和拼搏,直至实现横扫六合,一匡天下的雄伟大业,更重要的在于留于后世的人文艺术价值和民族精神。
在兵马俑博物馆保存的部分兵马俑不难看出,这些兵马俑展示的是秦时作战时勇猛辉煌的情景,从秦俑其中的一个弩兵部队的佣兵布局来探索秦时的军队训练有素,团结协作的宝贵精神,秦俑博物馆里有一个至今已覆满黄土的俑坑,周围都是立姿射俑,其身旁出土有青铜弩机和箭镞;中间是蹲跪式射俑,身旁仅出有青铜箭镞,木弓遗迹已看不清楚。说明这个方阵是由弩手和弓箭手共同组成的射兵小阵,二者配合布阵,正好有利于克服各自弱点而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这显然是秦弩兵作战的一个瞬间。然而,在秦军之后将近2000年,欧洲人还用类似的方法组织火枪手,秦军很有可能开创了这种经典的连续射击方式。
我们从布阵方式可以看出秦军的胜利并不只是依靠君王的睿智和战士的英勇善战,还需要集体的协作分工配合的默契、开拓创新、勇往直前。
领军作战好的兵器和好的军队是分不开的,在秦皇陵不难看到持拿兵器的佣兵,在秦俑中最多看到的是弩、箭镞、青铜剑、兵马车等作战工具,汉刘熙《释名·释兵》中说:“弩,怒也,有执怒也。”从汉人对弩的名称含意的解释,可以看出它从出现在战场上后即被认为是声势威响如怒势的兵器。秦代军队之所以能叱吒风云,统一六国,与其有杀伤力极强的弩机不无关系。本文将从秦俑弩和箭镞的设计原理和设计理念来探索秦时人民的伟大智慧。
在弩的使用中,弩机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秦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无疑是弩对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的创新,切克服了拉弓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性的改良。由此可以想到,秦弩机在对弓的造型改良创新设计后,在战场上是发射既准确威力又大。从秦时工匠对弩兵器造型与结构的创新改良设计,我们可以看出秦人在设计中不仅已经能够将产品的功能性与人使用的便利性结合,而在设计中已经懂得运用原动力。这表现出了秦国在军事工具上创新的精神和智慧。
在战国时代与弓弩匹配合使用的箭镞的种类很多,而秦的箭头造型却是三棱形的。比较这秦兵所用的箭头与普通箭头相比可以看到,秦军的三棱箭头改良了普通带翼箭头容易受风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的弱点,使射击更加准确,而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会形成切割力,使箭头更具穿透力。有研究人员在对这种三棱造型进行分析时还看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今天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然而,在秦皇兵马俑坑中发现的箭头三个弧面几乎相同,每个箭头大小相差甚微,如果没有标准化分工流水线制作,任何一个能工巧匠都不可能制作出如此大小、形状一致的物品。我们今天的设计中,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批量生产和使用互换,保证整体质量,从而极大限度的提高其使用价值。也就是说,秦人在那个时候已经懂得运用我们现代仍旧认为效率高、质量高的标准化流水性分工,众所周知,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
综上分析一个国家的兴与衰并非某一个因素某一个人所促成,是需要集体智慧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勇往直前的力量等。纵观我国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设计发展却难如人意。理论上讲后现代主义之后,设计开始注意审美与使用功能的结合,设计的目的是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然而这些道理从秦皇兵马俑出土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已经明白其中的妙处,作为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如何让设计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助推器?首先应把设计纳入国民教育发展战略的范畴,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应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发展创新,继承发扬古人团结协作整体性的凝聚力,总结应用当代新技术新科技让中国的设计行业如秦时军队一般战胜阻碍,迅猛发展,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
《秦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 感受其宏伟气势, 激发民族自豪感, 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案例背景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进入了我们的课堂。信息技术支持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课教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是读文识字, 而是要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一本教材就是一本小百科全书, 从书中我们可以学到不少知识, 但这些知识多数是文字介绍, 即使图文并茂, 插图也是很有限的。农村的孩子受条件的制约, 想进一步了解知识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通过网络资源,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可以得到充足的课堂教学资源, 让这些资源在课堂上与学生共享。
●案例片段
1.谈话, 导入新课
(板书:兵马俑)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 我们脑海中很自然地会浮现哪些画面呢?
生:老师, 我知道我国有一个很大的兵马俑坑。
生:兵马俑是秦始皇的, 是他的陪葬, 一个个都和我们真人的大小一样, 而且非常多。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 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板书:在“兵马俑”前加“秦”字) , 谁看过兵马俑?
生:我在电视上有看到过, 但是当时没特别注意, 具体怎样没记住。
师:是的, 我们班的同学对兵马俑了解较少, 没有人真正看过兵马俑。老师今天就给你们带来了兵马俑, 大家试着去了解他吧。
2.结合多媒体, 学习课文
(多媒体播放经过剪辑的“秦始皇兵马俑”纪录片, 通过看、听去体会秦兵马俑给全世界带来的震撼。)
(1) 学习第1自然段
师:看了刚才的介绍, 你对兵马俑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
生:秦兵马俑位于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 1974年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 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
生:秦兵马俑, 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生:……
(2) 学习第2自然段
师:兵马俑有太多的奇迹了, 现在大家和老师一起边看课文边看老师的演示。
师:兵马俑规模宏大。 (多媒体视频与图片相结合, 由远至近、从整体到局部, 进一步详细地讲解一号坑。)
……
(3) 学习3-8自然段
师:兵马俑类型众多。 (通过视频中播放的一个个实体模特, 学生对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的着装、神态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
(4) 学习第9自然段
师:秦兵马俑, 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来看看, 兵马俑不是随意地站立在坑中, 是有严密布局的。兵马俑排列起军阵, 只要一声号响, 就会立即投入到战斗中去。
(通过视频介绍, 不同的兵种所站立的位置不同, 他们守卫的阵地, 具有不同的任务。)
●案例分析
文章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
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笔者用网络上收集到的秦始皇兵马俑的视频资料, 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令人震撼的“世界第八大奇迹”。
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 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笔者结合视频与图片具体地讲解不同类型的兵马俑具有怎样不同的着装, 他们的神态表现出当时他们的心情, 个个栩栩如生。
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动并存的优势, 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 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示范课;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61-02
2013年12月7、8两天,学校选派我到北大附中云南实验中学参加昆明中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为期两天的会议,聆听了四位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及其讲座。
一、12月7日上午,韩军老师
韩老师是全国著名中学语文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
韩老师上了《背影》的示范课,他带来的讲座是新语文、新课标与高效课堂。
无论是示范课还是讲座,韩老师都在为我们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传递一个信息“文本要静心地去读,读出自己最接近作者的原意”。
在讲座中韩老师指出当前老师们的三种不好的现象:“1、文本解读不够,多媒体来凑;2、文本解读不够,煽情来凑;3、文本解读不够,外加来凑。”我觉得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尤其是课文太长的时候,放一个课文录音,少则十多分钟如《绿色蝈蝈》(13分钟),多则三十多分钟如《皇帝的新装》(35分钟)。一节课只有45分钟,可是一个范读就占去了很多时间,那么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就会少得可怜。如此少的时间怎么可能练就学生的真本事?
韩老师说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树立的观念是:“1、文本不厌千回读,千回都有千回新;2、语文教育乃情怀,悲悯博大显真魂;3、上课应试本一事,备课就是备考分;4、且深且新且有趣,语文乐趣抓心魂;5、语文课堂要瘦身,语文再长一课论;6、语文观点乱纷纭,咬文嚼字和准本;7、枝繁叶茂成大树,多颂文言扎深根。”
讲座中,韩老师紧扣朱自清和《背影》来分析语文教学的心得:用心、用情才能把语文教好。
二、12月7日下午,吴丹青老师
吴丹青老师,著名特级教师,曾任初、高中语文教师,现任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学生发展研究中心语文科研员,兼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国培计划”中西部远程培训项目2011年度北京大学初中语文学科网络培训中,担任教学团队核心成员。
吴老师上的示范课是《用色彩描绘,用声音表达》,她带来的讲座是为“写”而“读”----诗歌教学漫谈。
吴老师的示范课及其讲座都是围绕诗歌来展开的。用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来评析诗歌教学,上了戴望舒的《雨巷》的示范课。在课上吴老师教我们如何去教学诗歌。在备课的时候,你要明白三个问题:这首诗歌是什么?教什么?和像什么?诗歌的美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在教学诗歌的时候要注意五个步骤:朗读——体会抒情性、韵律美和节奏感;品位——咀嚼精美隽永的语言,掌握字词的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你和音乐性;联想、想象——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仿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模仿,学会诗歌;知人论世——挖掘诗歌的深层意蕴。
诗歌教学贯穿初中语文的始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具体去体会诗中的画,领会诗的内容,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吴老师无疑为我们上了一节诗歌教学的成功的示范课。
三、12月8日上午,程翔老师
程翔老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附中语文副校长。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高初中教材编写工作,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会一等奖获得者,主要著作有《语文教改探索集》、《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等,曾应邀到全国各省市及香港、澳门、马拉西亚作报告并执教公开课,深受好评。
程老师为我们带来《伤仲永》的示范课,他开展的是谈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
在示范课上,程老师一直都是处于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到课文里面去学习,抓住朗读,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从对课文的无知到知的提升,包括文言文的字、词、句、篇的理解,都是在程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的。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上,让学生学有所得。
程老师的讲座是从回答参会教师的疑问开始的,参会教师平时的教学疑问在程老师的讲座上得到答疑。综合程老师的发言,我从中得到以下的启示:1、对所教内容的把握要准确、深刻。只有你准确深刻地把握好所教内容,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知识。2、善于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分析研究并组织发表。积累课堂作品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要对所教文本做深入研究,拒绝浅尝辄止,多而不精。3、要看教育研究的杂志。看别人的教学教研成果,能够成为自己教学理念上的支撑,更全面地掌握课程教材教法。4、课堂教学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推敲,这样就能明白自己的定位。5、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组织教学和启发引导。课堂上老师千万不要奉送答案,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展示学生思维变化的过程,这是学生学习的本质。6、学习的发生:学生产生问题——老师引领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明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懂文本的意思还需要研究学习的本质。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教什么和怎样教。8、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学会说半句留半句,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9、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对学生的关爱,语文课应该是情感的绿洲不该是情感的沙漠。一个老师要学会爱护学生、保护学生,老师要不断地去强化学生的信心。
程老师的讲座无疑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的盛宴,他讲座的内容涵盖了教学、教研、课内、课外,从各个方面给予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有力的指导。(下接第62页)
(上接第61页)四、12月8日下午,赵谦翔老师
赵谦翔老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称号及香港的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育硕士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客座教授。
赵老师上的示范课是《曹刿论战》,带来的讲座是母语的悲哀。
读,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读,贯穿整堂课。通过自读,抽读,教读,带读,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会贯通。老师始终扮演导学的角色,让学生学习、领会、品味文言文的特色与魅力。
【关键词】新知 巩固 策略 强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27-01
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的精巧,需要教者的个人智慧。下面略谈对几位名师课堂练习设计智慧的感悟。
一、新知学习前的引新练习
导入新课的习题既是教师和学生上好课的知识、心理准备,又是学习新知的坚实基础。其练习过程就是在新旧知识间架桥铺路的过程。设计时要讲求艺术性,还要尽量简单化,最好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或日常的经验就能解决的问题。
比如:黄爱华老师二月份在中心小学上的《互相垂直》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能在一起上课就是朋友了,“朋友”意思就是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我们互相成为朋友。(讲完后在黑板上用箭头表示甲乙互为朋友。)
师:你能用“互相”组词吗?
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师:“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你是怎么理解的?“互相垂直”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黄老师上课一开始就与学生互称朋友,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又为下面学习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a和b互成垂线”做好铺垫,以师生的朋友关系类推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其所知,喻其不知”,降低了学生理解和表述的难度,随之也很自然的进入新课教学。
二、探究新知的尝试练习
该练习是放手让学生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去探究、摸索规律,以获取新知识。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获得真知,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华应龙老师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设计了下面这样的尝试练习,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探究出新知。
学生开始把目光集中在“谁进球最多”上。有学生反对:“这个不公平,15号进球数最多,可是他踢点球的机会也最多呀。”于是,大家改变了思路,从看“进球数谁最多”改为看“失球数谁最多”,来决定由谁去踢。全班同学都同意了这个办法。
师:如果教练让我去踢,我只踢一次,而且踢飞了,失球数是1,最少。让我去踢合理吗?
同学们都笑了,笑过之后,陷入了沉思。
这时有同学发言:“如果每人都踢100次,那么1号按‘踢25个进22个计算,100次会进88个;6号按‘踢20个进18个计算,100次可进90个;15号照‘踢50次进43个计算,踢100次可进86个。这一比较,我主张安排6号去踢,把握更大些。”这个发言博得了满堂彩。
掌声过后,另一个学生抢着说,用数学的眼光看,这个问题就先要求进球总数与踢球总数的百分比,1号是88%,6号是90%,15号是80%,6号进球的把握最大。循着同学的回答,老师把这些百分数填在表上,并给出进球率。看了这张表,大家一致同意派6号去踢点球。
在学生初步构建起百分数的基础上,老师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明它的含义。
这是华应龙老师的数学课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探究新知的课堂练习。他不仅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华老师的突破与创新,而且生动而艺术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这种课堂练习使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三、理解、运用新知的巩固练习
例如:吴正宪老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探讨出方法和策略后出了下面的巩固练习。
出示洋娃娃12元,汽车比娃娃多8元,一共要多少元?
在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是这样评讲的。
师:看懂了吗?
师:你看见啥就说啥?
生:我看见布娃娃12元。
师:你还能看见什么?
生:汽车比布娃娃多8元?
师:那求什么啊?
生:一共有多少元啊?
师:如果你是智慧人你会求什么?
生:先求汽车的钱,再把它们合起来
师: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仔细想一想,这位小朋友用圆圈表示可以吗?
请你大声的告诉我多少钱就可以。
这是吴正宪老师《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新授后的课堂练习,吴老师用智慧人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让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培养了学生有联系性的思索,使条件与问题的结合在自我思索中悄然形成。
四、促进思维、提高智力的强化练习
这类练习面向优等生,他们对巩固新知的练习感到吃不饱,未能充分满足求知欲望。这样,不仅加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像这样有梯度的知识性、有发展的思维性的课堂练习在刘老师的每堂课中都会看到。刘老师在《跳出数学教数学》的讲座中谈到: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在“当堂训练”的过程中,拓展题的难度应该落在所教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练习时体验“跳起来正好够得着”的感觉,在“跳一跳,摘桃子”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
总之,教师要考虑练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课堂练习要根据教学的要求而定,不同的教学环节,所采用的练习题的难度和数量各不相同。另外,我们还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教师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内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黄爱华老师的《互相垂直》课堂实录
[2]华应龙老师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课堂实录
[3]吴正宪老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堂实录
[4]刘德武老师的《小数乘法与学习策略》课堂实录
这本《名师课堂教学专辑》凝结了名师和专家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心血与精华,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的47个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及其精到的点评。广大教师不仅可以学到名师在课改背景下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设计,还可以从中学习思想、智慧和特色以及怎样解决各种教学难题。
第一,学习课堂教学的改革与价值。我们要改革单纯传授知识和“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价值转型——激情、启智、养能、创新、立德,落实“三维目标”。每一位教师要设计和上好每一堂课,呈现每一堂课所特有的即时价值;每一个教研组要制订好学科教学计划,体现课堂教学的学科系统价值;每一所学校要编制好学校教学计划,关注学科的纵向衔接,各学科间的横向配合,整合学校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和学生的终身价值,展现学校教学和育人的特色。
第二,学习对课程标准和自己学生的研究。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课程标准是体现国家意志和学科教学必须努力达到的基本标准;课程标准的落实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要从内容和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地加以落实。学生是有个性差异和认知差异的,我们要尊重差异,确定重点和难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作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研究好课程标准和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教师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设计课堂教学。
第三,学习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及其教学方式的选择。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与精髓、继承与创造、风格与成功等的所在。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从三要素发展到四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课堂教学从单一知识传授过程发展到三个双向过程,即认知过程、情感思想交流过程、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过程;从单一的讲授方式发展到三种互动对话的方式,即认知对话、实践对话、人际对话。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资源,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并构建教学的纵向结构(步骤与节奏)和横向结构(教学要素的配合)。
课堂教学大致有两大类方式:一是直接式教学,即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将具体内容对学生直接进行教学,例如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启发分析法等,适合于描述性、验证性、复习性内容的教学;二是间接式教学,即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问题及其解决过程为内容的教学,例如发现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活动式教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适合于重点的概念性、原理性、应用性内容的教学。当然,这两大类方式需要的时候还可以综合应用。
第四,学习名师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施与反思。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设计仅是课堂教学的预设,在课堂中师生心理是在变化的,教师需要去生成和调控课堂,并在课后及时反思和不断调整设计。我曾经归纳过好课的“五有”标准:有效,即互动对话;有质,即回归到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度,即适度的活动、思维、作业、节奏;有变,即预设与生成结合;有神,即质疑、批判、探究、创新等精神。
江苏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学派林立,教学思想多彩纷呈,教学名家群星璀璨。近现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教育大家,如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叶圣陶等。在苏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苏派的名师们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对苏派名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苏派教学的特点及其优势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从而进一步促进苏派教学的发展和繁荣。现以中学语文为例,对苏派教学风格尝试作初步的梳理。
特点一:以生为本,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
这是新世纪以来包括唐江澎、董旭午、袁菊等在内的苏派名家的共同追求与共有特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情境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情景为学生而创,为学习而设”,课堂中的学习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研究的世界。苏派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比如南通市著名特级教师袁菊老师,其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创设课堂情境。她认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经典意义”,就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学生就是在“与情境的互相作用过程中学会学习的”。
特点二:重视互动,积极实践“对话式”教学
以高万祥、黄厚江、蔡明等为代表的苏派教学名家,注重在教学中科学地营造“对话场”,使教师与学生处于言语同等地位,改变传统教学中“我问你答”的单向传递,把传统教学的“提问”演变为“对话式”探讨,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演绎成双向甚至多向的“对话”了。苏州市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老师认为:一个人有了浓厚的对话兴趣,有了众多的对话关系,有了广阔的对话领域,那么在长期的对话场景中,会变得乐观、合群、机智、成熟……在对话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满足于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特点三:轻教重导,积极营造“生成式”课堂
谢友明的主体性阅读教学、陈杰的人格语文教学、薛法根的组块教学,都让我们体验到苏派“生成式”课堂的魅力。课堂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预设是教学的内在要求,生成是教学的必然结果。宿迁市著名特级教师谢友明老师认为:“生成”应该是有机的,不是随意的;“生成”应该是开放的,不是放任的;“生成”应该是对教学的超越,但不是丢弃教学目标去任意拓展。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需要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教师的教学智慧是预设与生成有效性的根本保证。我们的教学预设,只有与课堂生成有机整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有血有肉、丰满鲜活的,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特点四:深入挖掘,积极培养“逻辑化”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基础。苏派教学名家王栋生、严华银、王学东等人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价值,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鼓励学生不断尝试,由此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在苏派语文课堂上,教学者注重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累经验,打开思路,求精求细,获得收益,实现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幸福的人生奠基。比如扬州市著名特级教师黄正瑶老师,从她的“语言、思维、审美、创新”的八字教学观中,就可得见。她从事语文教学30年,在扎实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国宾访华,大多会把参观秦始皇兵马俑作为行程中的重要一站。他们有的是在位期间来访,有的是卸任后慕名而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德国总理默克尔、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等都曾来此参观。
秦兵马俑名扬四海
1976年5月14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我作为礼宾司工作人员随行。当时兵马俑刚被发现两年,他是第一位来此参观的外国领导人,当地官员十分重视。李光耀参观了40分钟才离开。离开时李光耀发出了他的肺腑之言:秦兵马俑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随后多年里国宾纷至沓来,他们访问西安时把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当作重要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又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据说,在这个坑内埋约有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那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它把2200多年前秦始皇强大的军队场面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每次我跟国宾来访都有温故知新之感。秦兵马俑无愧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是秦代写实艺术的完美体现,我仔细观察那形体高大、比例匀称、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的兵马俑,感慨万千。那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这些铜锡合金兵器虽然埋在土里两千多年,出土依然刀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秦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希拉克与“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参观秦俑博物馆的众多国宾中,给人印象最深是法国前总统希拉克。1978年9月希拉克以巴黎市长的身份第一次参观秦俑博物馆,参观之后他感慨万千,由衷地赞叹说,这才是真正的奇迹,兵马俑可以说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过中国。
希拉克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历史古迹兴趣甚浓,从小就受亚洲文化的熏陶,对秦俑博物馆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其夫人又专攻考古学,两个人有很多共同话语。13年之后希拉克再次访华,又提出参观秦俑博物馆的要求。参观时他认真听陪同人员讲解。
当他和随行人员进入博物馆隋唐展室看到唐代长安城图时,还用法文向随行人员讲解中国汉唐的丝绸之路、唐朝的三彩马、法门寺秘色瓷和唐朝的故事。他讲得眉飞色舞,随行者听得津津有味。人们称赞希拉克,钦佩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造诣。他说,西安在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可同古罗马、雅典和拜占庭并列,并说必须提高西安的知名度。
离开前希拉克在留言簿上题词:“参观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一奇迹以其强盛、文化和悠久历史堪与罗马、雅典和拜占庭相媲美。”这就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由来。
里根趣事
迄今为至,秦俑博物馆已接待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贵宾约有200多人次。美国总统里根、克林顿,法国总统密特朗、德国总统替尔佐克、总理科尔、日本首相竹下登、村山富市,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等都榜上有名。
1984年4月29日,美国总统里根和夫人南希专程从北京到西安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当他们下到一号俑坑内时,里根和夫人在坑下仔细观看着神态各异、造型逼真的兵马俑,一边认真听着讲解,一边不断提出疑问。在陶马面前,里根抬起右手试探地问道:“我可以摸一下马吗?”得到同意后,里根轻轻地把手放在马身上,慢慢向后移动,一直摸到马的屁股。突然,他拍了一下马的屁股,又猛把手抽回,神态严肃地说:“这匹马会不会踢我?”众人被里根的幽默逗得捧腹大笑。
1986年10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抵达西安时,正下着蒙蒙细雨,女王车队经过市中心钟楼时,欢迎群众放出数百只鸽子,女王看到天空可爱鸽子飞翔情景,激动万分。她站立在敞篷车内频频地热烈向群众挥动双手致意。她向中方陪同人员说,这样的震撼场面使她实在太感动了。
当天中午英国女王“检阅”兵马俑。英国女王和丈夫菲利普亲王冒雨来到秦俑馆。她一出车门,看见展厅门前站着一排整齐的“武士俑”,就向“武士俑”走去。突然,她发现“武士俑”在动,女王停住脚步,惊疑地望着这群朝她微笑的“武士俑”。当她知道这些“武士俑”是西安市歌舞团《秦俑魂》剧组的演员在欢迎她时,开心地笑了。
下到一号坑内,她凑近一个陶俑,从头部一直看到脚底,并说:“过去对兵马俑只是听说,见过照片,现在亲眼一看,真是惊人的奇迹!”她认真欣赏着表情各不相同的秦俑,看看这个的发饰,看看那个的胡须,反复比较着。当她走近一件将军俑时,很为他的身材魁伟而惊讶,她不由自主地惊叹道:“啊!真是将军俑,脸上很胖!”
“真希望能在这里当个馆长”
1998年6月2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一家来到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前。克林顿在这里停留了很长时间。在一号俑坑前,面对伸手可及的兵马俑,克林顿夫妇获得和前总统里根一样的“特权”,下到秦俑一号坑里。馆长向总统说:“现在让我们去看一看2000多年前的地下军阵吧!”翻译在译这句话时,巧妙地告诉总统:“现在就请总统阁下检阅这支地下部队吧!”总统也幽默地点头说:“对,这正是一个总统应该做的。”
克林顿站在高2米左右的秦俑面前,显得很兴奋。在参观完一号坑时,克林顿夫妇还兴致勃勃地来到秦俑修复中心,馆长将刚刚修复好的俑头请总统安装在俑颈上,并说这是最后一道工序,请总统完成。总统高兴地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举起俑头,轻轻地放在脖子上,成功地为一名秦俑安上了修复俑头。随后他大笑说:“我很高兴,自己能参与一次兵马俑的修复。我真希望能在这里当个馆长。”
2004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到兵马俑博物馆,他说他看到两千年之前中国人民很有知识,在悠久的历史基础上,现代化中国的发展是那么快,那么好!
2008年8月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说,秦始皇兵马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2009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参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用中文留言,留下了“人间奇迹,举世无双”的评价。2013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来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结束之时,朴槿惠欣然提笔,在留言簿上用韩文题写:“我在兵马俑,亲身感觉到了悠久中国文化的真髓。”
国宾走进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都为这支地下大军惊叹不已,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磅礴,一种神秘的魔力恍惚间把他们引入战马嘶鸣、鏖战在即的历史画面。这些兵马俑大军“醒来”之后,活动筋骨,神采奕奕,在现代文化和外交舞台上向他们展示出淹没两千多年的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篇章。历史寻踪,别有一番情趣。
一、教学主张引领下的教学风格追求, 是名师成长的重要抉择
许友兰一直研究名师成长的路径和规律, 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她向徒弟们提出“六个一”的要求, 其中一个“一”是逐步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 追求教学风格, 我十分赞同。教学风格是一种境界, 一如歌德所言, 这是“艺术可以向人类最崇高的努力相抗衡的境界”;教学风格可以带领大家走向未来, 一如雨果所言, “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教学风格可以让人永葆专业的青春, 一如余光中所言, “我风格多样, 所以长寿”。教学风格的内核是教学主张, 没有教学主张, 教学风格就没有方向感、力量感, 就缺失深刻与厚爱。教学主张引领下的教学风格的追求, 应当是名师成长的核心与关键, 如能突破, 必定带来名师成 长的一次 极大提升, 以至一次重大的自我超越。许友兰和她的徒弟们的抉择是正确的。
可以回顾一下她的徒弟们的成长。记得五六年前, 特级教师姜树华就为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而苦苦思索, 反复求证, 不断修改。在一次又一次的学习、讨论后, 他“突然”提出了“言意共生”的教学主张, 他把所有的研究和实践聚集在“言意共生”上, 有了魂, 有了方向, 形成了自己教学的特点和优势。说“突然”并不突然, 说“突然”只不过是言其无数思考、论证后的顿悟。特级教师朱爱华同样如此, 她从自己阅读的经验以及她女儿这位小 作家的成 长的历程, 尤其是从她学生发展的轨迹中提炼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认为小学生的阅读应是“大阅读”, 小学语文是“大语文”。说其大, 是说语文不能局限于一本书, 不能囿于语文课堂, 而应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与生活相融通, 有大视野、大格局。这是她的语文教学主张, 因而形成了她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风格的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许友兰和她的徒弟走的路是正确的。
二、风格是特殊的人格, 名 师 成 长 要 以 道 德 成 长 为先, 锻造自己的人格
法国博物 学家布封 认为, 风格是关于人的;吴冠中认为, 风格是人的影子;孙孔懿认为, 风格是特殊的人格。这些论述告诉我们, 教学风格的追求与形成, 绝不是一种教学技术, 也绝不只是一种教学艺术, 而首先是健全、良好人格的养成, 是德性的生长。名师首先要学会做人, 做一个真正的人。没有健全、良好的人格就不会有真正的风格, 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令人尊敬的名师。
许友兰带领名师成长, 她反复要求名师要立德, 要有德。她本人就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名师工作室中去, 不是为了给自己添名加分, 而是为了徒弟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长。她心中想的是徒弟们的发展, 所做的一切都是指向徒弟们的成长。当然, 这一切的背后, 是为了家乡的教育, 为了孩子们接受真正、良好的教育。这就是德, 是个人之小德, 也是无限崇高的师德。在她的影响和严格要求之下, 她的徒弟们都老老实实, 兢兢业业, 踏踏实实, 不矫情, 不虚假, 把“德”装在心里, 化在行动中, 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孩子们的爱渗透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然, 这不只是开始, 人生之路还很长, 对他们的考验还在后头, 但是有这样的底色, 是可以经得住挑战和考验的。
三、思想是教学风格的血液, 提炼教学主张让自己站到自己发展的制高点上去
教学风格是教学的整体风貌和鲜明的独特性, 它需要思想作支撑。思想是教学风格的内核或曰灵魂。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萧伯纳也说:“一个人要是没有什么主张, 他就不会有风格, 也不可能有。一个人的风格有多大力量, 就看他对自己的主张感觉得有多么强烈, 他的信念有多么坚定。”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是由思想引导的, 风格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所以, 有人说“思想是风格的血液, 风格是思想的雕塑”。在这里, 主张与思想是同一语, 教育思想体现在教学中, 就是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是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是独特的, 又具有普遍性, 反映了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它所追求的不是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教学, 而是“大同”中的“小异”。所以, 教学主张不可刻意追求所谓的独特性。“许友兰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正在探索自己的教学主张, 而且有了不少很好的想法。如李继东老师就是从游戏的角度切入进行教学研究。荷兰的胡伊青加的著作《人:游戏者》, 把游戏当作“生活的一个最根本的范畴”来论述, 最终得出了“人是游戏者”“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两个惊人结论, 而且, 他还把游戏当作酵母, “真正的酵母, 灌注到生活的所有方面”。游戏对于人类文明有如此重要作用, 那么, 肯定对语文教育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酵母”。这一“酵母”既指游戏形式, 更指游戏精神。仿照他的话来表述, 可以表述为“语文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而且可“灌注”到学生的语文生活中去。找到“游戏”这一关键词, 李继东就会逐步形成一个鲜明的准确的表述, 抽象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四、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的形成永远是一个过程, 要慢慢来, 要在过程中有沉淀
王蒙先生曾经批评过风格追求过程中急功近利的现象, 他主张不能浮躁, 更不能浮华。我也持这样的观点:教学主张、教学风格的追求与形成, 既要积极, 但不能心急;既要刻苦, 但不能刻意。这永远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永远的过程, 需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实事求是, 一切都在自己的刻苦勤奋之中, 又在自然中。主张、风格是不期而至的。
教学主张、教学风格是一个逐步提炼的过程。一开始, 应当让自己有点想法, 有点自己的想法, 有了想法, 就有了希望;然后, 在“想法”的基础上, 有自己的一些见解, 见解是想法的提升, 有了见解, 有可能是主张的雏形;之后, 在见解的基础上, 形成一些核心观点, 把见解聚焦到核心处, 走向深处;最后提炼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这是一个首先确定方向的过程。教学主张, 包括教学风格, 首先要寻找一个方向, 有了方向 就有了大 体的目标。王志刚老师把方向定在“道德与人文教育”上, 朱圣宏老师把方向定在“儿童哲学与儿童语文”上, 徐丹阳老师把方向定在“语文和儿童的可能性”上, 陈培娟老师把方向定在“最佳路径”上, 鞠僖格老师把方向定在“真学课堂”上, 张瑞芬老师把方向定在“汉语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上……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秦兵马俑名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模仿名师教学11-02
出塞名师教学设计09-28
《采薇》名师教学设计01-14
太阳名师教学实录11-10
三峡之秋名师教学设计09-28
学弈名师教学设计10-19
梅花魂名师教学设计12-15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06-06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09-15
詹天佑名师教学设计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