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学设计优秀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黔之驴教学设计优秀

黔之驴教学设计优秀 篇1

2、理解故事的深刻寓;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多角度探究寓意,把逼真、细腻的动作、心理描写寓于表演中。

教学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设想: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知的《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导入,并介绍:

1、寓言:用通俗浅显的故事阐明深刻的道理。可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2、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二、朗读感知全文

1、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然后全班同学评点朗读情况,再齐读以下字词:

黔好事者窥遁骇啮狎不胜跳踉

2、听朗读,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注释理解全文。

3、全体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4、体会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1)、“蔽、窥、稍”→体现虎的好奇、急、害怕

(2)、“憖憖然”→体现虎的小心谨慎

(3)、驴叫→体现虎心有余悸

小结:

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

5、形象:

虎:机智勇敢

驴: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6、成语积累:

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三、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虎和驴,模仿虎、驴特有的动作和心理即兴表演,然后教师小结、指导,再请学生扮演。

五、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注意虎驴的形象。

六、领会寓意

1、将原文结尾的内容及译文材料印发给学生阅读:

原文: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者是焉,悲夫!

译文:哎,外形庞大的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如果不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却疑虑畏惧,最终不敢进取。像今天这样,可悲啊。

2、引导学生从虎、驴及作者的遭遇谈寓意。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此文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无才无能,外强中干而又毫无自知之明的上层人物。

八、布置作业

理解、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

柳宗元

驴 虎

形态:庞然大物 —— 以为神 畏驴

声音:鸣 —— 甚恐 ↓

黔之驴教学设计优秀 篇2

1.把握词义, 疏通全文。

2.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3.寓言的深广含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释文题

二、听朗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勾出生字。

三、词语解释

小试身手 (多媒体展示)

1.船载以入 (用船) 2.稍出近之 (靠近, 接近) 3.蹄之 (用蹄子踢) 4.尽其肉 (吃尽) 5.蹄之 (代词, 代老虎) 6.计之 (代词, 这件事情) 7.然往来视之 (然而, 可是) 8.庞然大物 (……的样子) 9.以为且噬己也 (认为) 10.以为神 (把……当作) 。

四、学生结合注释, 试译课文

1.学生自译。

2.指名翻译, 师生纠错。 ( 多媒体友情提示)

五、赏析句子

认真阅读课文, 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描写老虎或者驴行动和心理的词句, 然后选择几句, 做一点赏析。

教师举一例分析, 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同时幻灯片展示。

1.蔽林间窥之。 (蔽”这个动词表现虎怕驴, “窥”既反映了虎好奇害怕迫切希望了解驴的心理, 又反映它的谨慎)

2. 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跳踉、断其喉。 (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虎怕驴、识驴、吃驴的过程, 也刻画了老虎机智勇敢和善于斗争的形象)

3. 以为神。 (心理描写, 形象地写出虎初见驴的敬畏警觉心理)

4. 觉无异能者。 (心理描写, 表明老虎对驴的认识开始由表象向本质深入)

5.驴一鸣……蹄之 (动作描写。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六、寓意探索

提示思考的角度,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同时幻灯片展示。

1.从老虎的角度分析: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 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就一定能战胜它。

2.从驴的角度分析: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 有了真知识、真本领, 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不能做只有外表, 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学会变通, 主动适应环境)

3.从虎驴之争的角度分析: 要正确估计对手的实力, 知己知彼才能获得胜利。

七、对照板书, 总结全文

八、学生再读课文

九、拓展——分组开展辩论

辩题:正方观点:黔之驴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驴自己造成的。

反方观点:黔之驴的悲剧的根本原因不是驴自己造成的。

写出自己小组的观点和论据, 反驳对方的论据, 总结本方的观点。有辩论的形式, 重点是让所有学生在辩论中更明事理, 更受启迪。

附板书:

害怕 庞然大物

机智警觉 小心谨慎 鸣 外强中干

仔细观察 心理

善于斗争 虎 用计探究 动作 蹄 驴 不辨形势

内心大喜

黔之驴教学设计优秀 篇3

一、讲点文言常识,明明白白学古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是生疏的,既读不懂更谈不上兴趣,这时讲有关文言文渊源的常识及典故,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非常必要。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先讲授文字的演变。自然引入文字起源——甲骨文。古人“写”甲骨文时用的龟甲兽骨面积小且贵重,又“贵”又“重”当然不能多“写”。用刀“写”了几百年的甲骨文到了汉代成了竹简木牍,它们比甲骨文不“贵”但仍笨重。据说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上书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得起,武帝读了二个月才读完,其实不过几万字。成语“学富五车”到底有多少字?“学富五车”,五头牛才能拉着走,实在也没有多少字,“颂二十万言”什么的,就差不多有“五车”了。看看我们的语文课本字数15万多字,要按这个标准看看我们发的各科教科书,一学期学完个个都是“鸿儒”了。(学生笑)

正因为写字不容易,古人不得不把文章写得“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所以古文以单音节词(单个汉字)为主。后来发明纸张可是这种写作法则已经超过一千多年,形成标准,无法撼动,因此一直流传下来直到1919年鲁迅等倡导白话文运动。文言文有几千年的历史渊源而白话文(现代文)才百余年。可见,文言文积淀大量极富表现力的经典文章、典故、词汇、词章等等,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我们理应要学好文言文。(主要强调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举例:“驴一鸣,虎大骇”现在应说是“驴子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教师可以再举几例让学生基本掌握古文翻译技巧。

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学习文言文之前先给学生讲些有关古文的常识、典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重视字词积累,踏踏实实做学问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古诗文的积累是语言积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积累并非仅仅为了考试,而是以长远发展的观点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积蓄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如在《黔之驴》一文要重点积累以下知识:

(1)常见的实词和虚词。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要积累3500-4000个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积累也不可忽视。例:以为且噬己也:认为将要咬自己。 且:将要。 噬:咬。以为:认为。 然往来视之。 然:表转折,然而,但是。 往来:来回来去。 视:观察。 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习:熟悉,习惯。益:渐渐地。计之:盘算这件事。 计:盘算。之:代词,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这些都是课文中基本的词语。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3)词类活用现象。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指用船。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稍出近之:渐渐出来接近它。稍:渐渐。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靠近。断其骨,尽其肉: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吃尽,吃光。

(4)通假字。技止此耳:止,通“只”,仅。

当然还有一词多义,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等。总之,学生从初一开始积累文言文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可以为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循序渐进读课文,熟读精思解文意

初读课文,必须读准字音。读《黔之驴》,教师可先让学生借助字典,分组把不认识的生字读音查出来。如慭慭(yìnyìn) 远遁(dùn)噬(shì) 狎(xiá ) 跳踉(liáng),还有个别多音多义字等。读准字音,是读书的第一步。

再读课文,断句精准。在学习文言文中,由于古今语法习惯的不同,古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文以双音节词为主,因而在断句上存在差异。

如:“蔽/林间/窥之。”“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断句准确便于学生理解文意,对学习古文有很大益处。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古文的学习也如此。教师应向学生多介绍一些读书方法,如读书“三到法”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一本书法”: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长期计划法”: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笔记法”:心有疑,随札记。“求问法.”:就人问,求确义。老师将这几种读书方法详细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做到“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始阶段。只要引导得当,就会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好文言文,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黔之驴》教学反思 篇4

为了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求等各种活动有机结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小组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部分学生未能注意到叙事线索的重点所在,部分学生能够细心地找出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针对这两种情况,我加以点引、指导,最终确定了同学们认同的最佳答案。

这堂课的学习,让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则寓言不仅仅交给了他们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更教给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些生活哲理,我相信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是异常宝贵的财富。教学活动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我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使我记住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以达到感悟的效果。

《黔之驴》教案设计1 篇5

1、 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 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 出示教学目标 :

1、 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 说说本文的寓意。

三、 目标的实施:

1、 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 自由朗读。

3、 齐读。

4、 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 检测。

6、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 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 驴的结局如何?

(4) 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 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

7、 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 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 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 总结:

《黔之驴》教学设计的思考 篇6

《黔之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寓言故事。关于《黔之驴》教学设计的思考是怎样的呢?

苏教版语文教材把《黔之驴》放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动物世界”。

一、《黔之驴》教学研究情况分析

我到中国知网查阅,搜集到142篇与《黔之驴》相关的文章,其中有14篇是《黔之驴》的教学设计和案例。然后,我还在网上搜集到若干篇《黔之驴》的教学案例。经过搜集、筛选、摘录、整理,我将研究情况具体阐述如下。

(一)考据类

基于《黔之驴》文本内容研究,我在知网上搜集到的考据类的文章有45篇。经整理发现,学者们主要从注释、句读、寓意等方面来研究:首先,“黔”地非贵州。游生考认为“黔”在今湖南西北部分。杨经华认为“黔”是当时的黔州黔中郡。刘林、廖以爱、高贤芳、杨宗义等也认为“黔”非贵州。其次,教材编写有不足之处。郑承祚指出标点的错误。黄举山质疑教材对“荡,倚,冲,冒”的注解。鲁芳芳认为把《黔之驴》归入“动物世界”单元,位置安排似乎有些欠妥。梅桂香还指出教材把原文的结尾删掉,影响学生对原著的解读。最后,研究者对《黔之驴》寓意的见解不一。他们大多认为《黔之驴》的寓意是:“弱者要学会自我保护,要善于藏拙才能求得生存之道。”茅田认为《黔之驴》是政治性寓言。余祥生认为“驴”就是那些“不知推己之本”而“出技以怒强”的小人,是柳宗元“恒恶”之人。胡佳华认为文章寓意并非指向那些官高位显的“上层人物”,而是有着“驴脾气”的封建文人的悲剧。

(二)教学类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活动所要达到的质量规格和要求。大多数教师在设计《黔之驴》的教学目标时,基本都是围绕文章的语言、寓意、描写手法三点。朱美兰、王德勇、张帅、杨t老师写出了教学重难点,数量在1―2个之间。朱美兰、张桂兰、张帅、杨、龙宇等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的流程可以归纳为:导入――掌握字词音义――疏通文义――形象特点――寓言特点与内涵。刘娟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以学生自读学习为主,还设计了自读点拨和自读思考,与“非指示性”教学中基于自主梳理的教学设计相近。陈建源则用三种模式对《黔之驴》进行教学设计,分别侧重语言、内容与写法、读的训练。

二、本色课堂:黄厚江《黔之驴》教学课例分析

黄厚江老师曾执教的《黔之驴》,彰显了他的“本色语文”的理念,以简朴的风格呈现出精彩的课堂。黄老师的教学流程是由浅入深的`,每个环节相互关联,构成整体。黄老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一篇寓言,三个故事,六个‘成语’”。首先,黄老师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在文本解读的时候能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具有探索精神。其次,黄老师保持朴实的教风,抓住文章的“症结”,用寓言的方法教寓言,研究三个形象、三个故事、一个道理。再次,黄老师在教学中以“成语的积累和创造”为线索,将学生的思维由分析性思维逐步引向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最终达到了在言语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最后,黄老师懂得“倾听”学生,对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有积极的回应。如果学生难于回答问题,他不是设下“问题陷阱”,而是耐心地指导学生思考,重在让学生感受思考的过程。

三、启示

经过搜集、整理、分析有关《黔之驴》的资料,参阅《黔之驴》的一些教学案例,基于相关教学设计理论,我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教学目标――教学的“指南针”

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也就是预期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身心诸方面应发生的变化[3]。以《黔之驴》为例,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细读文本,对本文故事情节、形象、意义作个性化解读。第二,本文为寓言类文言文,要依据本文体式确定教什么。第三,了解授课班级的学情。确立教学目标时,在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维度不冲突的情况下,我从语言、内容、方法三个方面入手,使教学目标清晰完整:(1)语言。学习《黔之驴》的重点文言词句,积累与本文相关的成语,品味柳宗元生动凝练的语言风格。(2)内容。分析故事中“驴”“虎”和“好事者”的形象特点,探讨《黔之驴》深层寓意。(3)手法。学习本文对“虎”畏“驴”、识“驴”、食“驴”细致的动作、心理描写手法。

(二)教学流程――不以形式为目的

教学流程是教学正在进行的状态。教学流程重内容,重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交往互动活动[4]。上述是从横向来看的,从纵向来看,教学流程是由浅入深、逐级递进的。因此,我就《黔之驴》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预习――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故事――学成语,分析形象――讲故事,探讨寓意――总结与评价学习――写故事。本教学流程设计了3个教学环节,主要环节是第二和第三个环节,用时在15分钟左右。教学环节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的活动”。我设计的后续活动是学习作者描写“虎”的心理过程的写法,尝试写一篇寓言故事来促进学习迁移。

(三)学习评价――并非可有可无

《黔之驴》寓意新说 篇7

在我看来, 柳宗元笔下的似乎不像高官显贵, 也没有“仗势欺人”, 更谈不上是什么“上层人物”了。就其悲惨的遭遇而言, 它更像是弱小的受害者, 最终落下个喉断肉尽的下场, 这也是值得同情的。联系作者柳宗元的人生经历, 这更像是作者本人乃至类似作者这样的封建文人们的写照, 而并不像是讽刺那些“上层人物”。

驴, 体态瘦弱, 骨架却大, 喜欢叫吼, 以性子执拗出名, 人称“驴脾气”。也正是因为脾气不好, 又喜欢叫吼, 甚至还用蹄子踢了老虎, 才落得被“喉断肉尽”的悲惨下场。而柳宗元的经历, 却与他笔下的驴有颇多相似:柳宗元生活在中唐时期, 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日渐没落, 朝政腐败。年轻时的柳宗元就疾恶如仇, 勇敢正直, 走上仕途以后, 更加锐意进取, 与王叔文、刘禹锡等人投入永贞革新, 积极施行罢宫市、免进奉、打击贪官污吏等措施, 成为永贞革新集团的核心成员。革新失败, 他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生活的十年间, 他深入接触社会现实, 了解民间疾苦, 写下了许多揭露腐败、讯刺现实、同情人民、寄托忧愤的作品;后来应召赴长安, 但随即又被远贬柳州, 最终落得个客死柳州的悲惨结果。究其原因不就是柳宗元看不惯贪官污吏, 看不惯官场的黑暗, 看不惯仗势欺人的上层建筑, 想劝皇帝励精图治, 想富国强兵, 想让老百姓生活得好一点吗?没想到他的革新举措却得罪了腐朽的官僚、昏庸的皇帝, 遭到了贬谪, 被贬到永州做司马了。尽管如此, 他仍管不住自己那张嘴, 还要写文章去揭露腐败、讽刺时政, 仍然对腐朽的统治阶级不依不饶。柳宗元的这种性格, 不正和执拗的驴脾气很相近吗?而被远贬他乡、客死抑州的结果与驴被“断喉尽肉”的下场相比也好不了多少, 也许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后就认清了自己的悲剧, 这都是自己执拗的文人脾气所致。

其实像柳宗元这样的封建文人还真不少, 只要我们翻翻中国的文学史就能发现。战国时期, 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不就是一例吗?他只是想要改革内政, 壮大楚国, 他只是对顷襄王做秦王的女婿感到愤概, 对楚国的前途命运担心, 却遭到郑袖、子兰、上官大夫等旧贵族的诋毁、诽谤, 而昏庸的顷襄王更是把屈原逐放到荒僻的江南。楚国被秦国吞并, 屈原却只落得个怀石投江的悲惨结局。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他不也是因为上书为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 触怒了汉武帝而被捕入狱的吗?结果遭到了宫刑, 受尽凌辱。“建安七子”中的孔融, 天下闻名, 因为不满曹操窃取汉朝政权, 对曹操多有不敬, 多有侮谩之辞, 激怒了曹操, 所以被杀。“竹林七贤”中的稽康, 他拥护的曹氏大权旁落了, 却不肯与取而代之的司马氏合作, 甚至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公然表示与司马炎政权决绝的态度, 最后因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激烈言论而被司马昭所杀。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 嘉佑三年上万言书, 提出变法主张, 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 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他强调“权时之变”, 反对因循守旧。他写了大量的诗文, 揭露时弊, 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变法期间, 因保守派反对, 新法遭到阻碍。于是, 他遭到辞退。晚清时期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龚自珍, 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 他弃绝考据训古, 一意讲求经世之务, 一生志于变革。青年时代所著《明良说》《乙丙之际著议》等文, 对封建专制的积弊, 进行强烈的揭露和抨击, 他强调富国强兵, 不拘一格降人才。但他的这些主张都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高官们的利益。于是, 他的主张得不到认可。相反, 他遭到终生不得用的悲惨遭遇。类似的事在文学史上比比皆是, 不胜枚举。为何这些文人都仿佛与柳宗元笔下的驴如此相像?是因为他们多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深知人间疾苦, 他们用笔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一旦为官, 就想着如何救民于水火之中, 如何使国家富强, 如何消除社会矛盾。他们疾利的言辞、为民的主张, 无疑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于是, 如果不向权贵妥协, 那么他们就可能遭到贬、辞甚至引来杀身之祸。这些文人都是与柳宗元笔下的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大有“不平则鸣”的“驴脾气”, 而他们却没有一个善终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与柳宗元笔下的驴有相似脾气和经历的封建文人大有人在, 可能柳宗元上是基于历史上文人们的不幸以及自己的痛苦经历, 才写下这篇意在劝诫文人通道的寓言, 让他们懂得一些全身远祸的为人处世之道。

《黔之驴》教案 篇8

——柳宗元

课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教学过程

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驴,在人们眼中,仿佛只知整天拉车、拉磨,是一种驯良的动物。但是它也曾让百兽之王老虎心惊胆寒而远远逃遁,只不过因为它没有把握这大好机会,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最终成为老虎的盘中餐、腹中食。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作者

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他的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多用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传》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讽刺艺术。

 整体性点拨

1、感知全文

(1)齐读全文,矫正字音,如慭、狎、踉、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3)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蹄:用蹄子踢(n.作v.)句式:判断句、省略句(4)重点词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船:用船,n.作状语 以: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至:到了 则:却 可用:能用到的地方 以为神:以(之)为神,把(它)当作神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它是什么东西)相:动作偏指一方 且:将要

然往来视之:然:但是 往来:走过来,走过去(5)文章分析

①虎、驴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虎:①动作:见、窥、近、遁、视、近、荡倚冲冒、跳踉、大阚、断、尽;②神态:慭慭然、大骇、甚恐、喜;③语言:技止此耳 驴:①动作:一鸣、蹄之;②神态:不胜怒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②驴与虎的关系变化(即虎是如何一步步进逼,驴是如何一点点丧失自己的优势的)

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③虎与驴的形象分析

虎: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勇于出击,战胜对手。

驴:没有自知之明,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2、深入体会

(1)请学生评论故事

要求: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说几句议论的话,谈谈自己的感想,揭示故事的寓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②从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③从虎与驴的关系角度——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2)品味寓意,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遇到的“驴”和“虎”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3、课外拓展

(1)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2)《蝜蝂传》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作品。文章先描写小虫蝜蝂的生态,突出善负物、喜爬高的两个特性;然后笔锋一转,将“今世之嗜取者”与蝜蝂作比较描写,刻画出他们聚敛资财、贪婪成性、好往上爬、至死不悟的丑态,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腐败官场。

全文前后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将小虫和官僚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用语精警,立意深刻。

原文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阅读柳宗元《三戒》中的《永某氏之鼠》(见《教师用书》)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1)概括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2)比较《永某氏之鼠》与《黔之驴》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内容上:①为非作歹者终将受到惩罚

② 姑息养奸必将招致祸患 ③ 要做嫉恶如仇、锄暴惩恶的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阐发)

写法上:①通过简短的故事表现深刻的寓意

②善于运用动物形象,起到讽刺的效果

《黔之驴》 篇9

1.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4.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

(1)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2)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突”这两个成语。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

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

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

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

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导语

本文也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

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

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

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

刻的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有好事者船载以人”“船载”:用船载。以:连词,相当于而。

“放之山下。虎见之”这两个“之’奖代词,指驴。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以为:以为神。把(它)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因:虎因喜因而

因跳踉大阚于是

3.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

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

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

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

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

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

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

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

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

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

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

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

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

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

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

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4.提问: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讲论并归纳: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

奇的东西。

5.提问:虎后来为什么吃掉驴?

讨论并归纳: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

“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6提问: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用一个成语表示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黔驴之技或黔驴技突。

7黔驴技穷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着穿。多用于贬义,讽刺入技

能低劣,无法解决窘境方面。请几位同学给这两个成语造句。

例句: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但实际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

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句: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

眼睛。

例句:小明夸大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

他黔驴技穷,束手无策。

四、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

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

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描写把

它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代化设计

(一)解释了列加点字。

A蔽林间窥之()

B.稍出近之()

C.虎大骇()

D.益习其声()

E.尽其肉,乃去()

(二)翻译下列文盲句子。

1.以为且噬己也。

2.驴不胜怒。

(三)造句。

《黔之驴》阅读答案 篇10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蔽林间窥之 ( ) (2)稍近益狎 ( )

(3)驴不胜怒,蹄之( ) (4)断其喉,尽其肉,乃。(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小题4】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2分)

【小题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C

【小题3】略

【小题4】以为神 技止此耳

【小题5】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对虚词的运用能力。A中“之”的意思为“代词”,B中“之”的意思为“代词”,C中“之”的意思为“结构助词”,D中“之”的意思为“代词”。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出老虎队驴子的认识经历即可。

改写《黔之驴》作文 篇11

驴子正在吃草,突然看见草丛中有个阴影心想:我在这驴生地不熟的,结交朋友应该是可以的吧,于是它大喊:“嗨,我们做好朋友吧!”那个阴影一听马上跑了,“怎么这么快就跑了,也真是太不礼貌了”驴子心里想。

日子一天天过去,有一天驴子大叫了一声,老虎还以为是要来吃自己,吓的逃地远远的。

渐渐的老虎觉得驴子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就开始戏弄驴子,驴子很生气,对老虎说:“兄弟,你再这样别怪我生气了。”老虎还是这样对待驴子。驴子抬起脚对准了老虎的嘴,一脚踢过去把老虎的门牙都踢掉了。

老虎被这一脚踢的发怒了,它也知道驴子根本没什么特殊的本领。它咆哮着对着驴子跑来,驴子见事不妙赶紧逃跑。它跑到河边眼睛轱辘一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它装作一副哭得很伤心的样子,老虎走到驴子身旁说:“怎么拉,是不是因为要进我的肚子所以害怕啦?”“不是这样的,我爸爸是一位跳远健将,他能跳过比这条河更宽的河,我和他比起来真是遥不可及啊!”老虎知道驴子哭不是因为怕自己,就想来挑战这条河,谁知,这条河它也是过不去的,结果就淹死了。

黔之驴续写 篇12

驴族中,有一只驴特别愤懑不平,只因自己家族出了这么一只蠢驴,整个家族的驴都要跟着蒙羞!于是,它暗下决心要教训下那只虎,为了整个家族的名声。当然,这不能只是想想而已,需要真本事!从此,它开始了刻苦的训练,不间断的苦练搏击技能。它就是后来的黔二驴。

黔二驴忍辱负重坚持苦练两年本领,终于练就一身绝技,决定去黔地找那只虎报仇。经过一路有惊无险的漂流,他来到了黔。真是冤家路窄,刚上岸正巧目睹那虎与牛正在大战,那虎果然凶猛!庞大的牛竟分秒间被扑倒在地,挣扎不到十秒,便一动不动了!原本信心满满的驴不禁打了个哆嗦。此后的一个月,黔二驴总是偷偷地跟着虎,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悄悄地观察它。驴清楚地知道,在没摸清对方时,不能贸然采取行动。

可冤家又路窄了,一天傍晚,黔二驴正在湖边喝水,虎恰巧出来寻晚餐,就这样,两冤家终于在湖边正面碰上了!暮色下,驴看到虎那健壮的身影,眼看躲不了了,驴便大胆迎了上去。虎也看到了这头驴比上次那只更加庞大健硕的身姿。血红的夕阳把它们的影子在这昏黄的土地上拖得长长的,湖面泛着余辉,树叶“沙沙”作响。

“你们驴可真蠢啊,以为上次会给你们一个深刻的教训,没想这么快又来一个傻瓜!”虎先打破僵局。“你们虎也是真骄傲啊,以为打败了一只蠢驴便沾沾自喜!”驴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一场殊死搏斗在即,双方互相对峙着。骄傲的虎大吼一声,摆起架子来,张开血盆大口朝驴飞扑过来,驴早已摸清了虎的这项技能,忙侧身躲过,一边又顺势竖起身子,一招连环蹄踢在虎头上,只怪老虎太轻敌,它头部忽然受到强烈地打击,竟一时站立不稳前脚跪倒在地,还没来得及挣扎起来。驴已返身冲上去,趁老虎没站稳前,用自己庞大的身体用力撞击它,老虎又一次重重地摔了出去。驴看准时机,竭尽全力使出连环蹄朝老虎头部踢去,顿时脑浆迸发,鲜血四溅。驴这些年果然没有白练功夫,反应之快,动作之迅猛让旁观者眼花缭乱!

黔之驴原文翻译 篇13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

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上一篇:青春 责任 梦想下一篇:业务培训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