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南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精选8篇)

海南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供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研产结合,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重要途径。

第二条 实践教学基地应为学生完成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勤工俭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必要的服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和规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

第三条 实践教学基地分校外和校内两类

1、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学校有关部门或学院与校外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联合在校外建立,为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相关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1— 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场所。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经学校批准在校内建立,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场所。

第四条 实践教学基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有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的科研、生产项目和技术装备,适度的生产经营规模及较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职工队伍,能满足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各项要求。

2、基地建设双方应坚持互惠互利、义务分担的原则。

3、就近设点,相对稳定,节约实践教学经费开支。

4、能满足学生食宿、学习、劳动保护和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第五条 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的途径

1、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应由有关教学单位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具备相应实践教学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共同协商建立,原则上每个专业应保证有3个以上实习基地。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依托学院建立,由学校审批,学院派专人负责其教学运行与日常管理。

第六条 学院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学院在人才培训、委托培养、—2— 课程进修、咨询服务、信息交流、学生就业等方面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优先提供服务。

2、学院应主动取得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的协作,结合该单位实际和发展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推荐选聘兼职指导教师,共同组织、实施学生实践教学任务的落实,加强学院与本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的联络工作。

3、在教学期间,学院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应确保学生、指导教师及生产人员的安全,对相关人员进行纪律、安全教育。

第七条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的签订

1、在符合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基地共建双方有合作意向,经协商可由学院与基地所在单位签署明确双方有关合作内容、权益和职责的合作协议书。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合作年限根据双方需要协商确定,一般不少于3年,协议到期时,根据双方合作意向与成效,可办理协议续签手续。

第八条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挂牌

学院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挂“海南大学××学院××××基地”标牌,具体名称由学院与基地共建单位确定,并报教务处备案。

—3— 第三章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第九条 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校、院两级管理,以学院管理为主的原则。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及相关职能部门统筹管理,负责制订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协调有关事宜。学院依据学科及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大纲等要求,具体实施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第十条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要纳入学校教育事业总体发展规划,实践教学基地的立项、建设、撤销等需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备案。

第十一条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应采取多种渠道筹集的办法,学校提供有一定比例经费用于基地的基本条件改善和保障工作。

第十二条 实践教学基地应实行科学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应建立工作日志制度,对教学工作、人员、经费、物资、环境等基本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及时准确填报各种报表。

第十三条 教务处会同有关部门和教学单位不定期到实践教学基地检查、评估教学情况,或给与必要的协助和指导。对基地建设管理、运行成绩突出的学院予以表彰;对建设成效不大、不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地,提出整改要求。

—4— 第四章 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人员

第十四条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可根据需要聘任管理人员,在学院领导下负责基地的具体工作。实践教学基地管理负责人待遇由学院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并报教务处备案。

第十五条 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1、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人员全面负责基地管理工作,坚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工作宗旨。

2、负责编制基地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

3、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大纲内容,负责组织完成基地教学工作任务。

4、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场所和相关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力量,加强基地作为学生实习、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场所的重要作用。

5、贯彻实施基地管理有关规定,全面负责基地相关设施和物资的保管工作,保证各类设施完好及水、电的正常供应。负责基地清洁卫生、安全、环境等工作。

6、负责接待和安排参加实践教学的师生的住宿,解决好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事情。

7、按时完成基地各种信息数据的登记和上报工作。定期总结和向学院汇报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遇特殊情况应及时汇报。

—5—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 各学院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备案。

第十七条

海南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篇2

关键词:大学教育,经济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社会竞争的更加激烈, 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是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 它能够有效弥补校内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 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 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和实际工作[1]。虽然现有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少, 但由于实际运行机制的制约, 致使这些基地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高素质的经管类人才的要求。

一、高校经管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

高校经管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指非高校投资或高校投资不占绝对主体建立的、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供高校学生开展经济管理实践学习的组织。实践教学基地包含但不限于以下经济管理实践教育资源:由具有一定规模由相对稳定的专门场所及其配套设施组成的场所设置资源;由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先进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和相应经济管理控制仿真软件组成的仪器设备资源;由具有经济管理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教学技术支撑的技术人员、协调实践教学的行政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教育人力资源;由适合开展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科研、生产或服务等真实或模拟项目构成的项目运营资源;由规范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与管理的相关制度构成的管理制度资源等[2]。

二、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体制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般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而成, 由于参与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各单位分属不同的系统, 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工作关系、人事关系等也不在同一个系统, 给基地的实际运行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 如何设计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 打破单位壁垒, 有效地整合校企双方的现有资源, 围绕基地目标开展实践教学和应用研究, 提升经管类人才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 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急需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 缺乏利益补偿和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问题是目前制约基地建设的另一个关键性问题, 也是调动校企各方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下的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而企业接收学生实习不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因此企业主动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与人力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实现校企多方的互利共赢, 有效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必须设计较为合理的利益补偿和利益分配机制, 通过利益补偿平衡各方利益关系, 减少合作的不确定性, 降低实践教学的协调成本, 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 缺乏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目前, 各高校通过政府、行业协会、校友会、教职工等渠道建立了一大批可以开展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校外单位, 虽然校企双方签订了共建协议书, 但不少校外基地仅是只有一纸协议的“纸上基地”或光有牌子的“挂牌基地”[2]。即便可以接纳学生实践, 但实践教学的形式多为参观, 能让学生直接顶岗实习的很少, 使大学生无法从这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得到所需的经验, 实践效果不佳。因此, 如何整合和凝聚校企各方的教学和实践资源形成经管类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 基地资源共享程度不够

现有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多为各个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 因资金投入、师资规模等方面的限制, 建设规模普遍偏小, 只能安排本校或本院的实践教学任务, 校际之间难于开放共享;有的基地虽然规模较大, 能接纳较多的学生, 但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基地信息收集和发布、实习需求预约、审批等信息化共享平台, 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也难以共享。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及运行机制创新

通常来讲,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硬件方面的建设问题不大, 要保证基地的良好运转, 关键在于基地的机制体制的完善。校企各方只有积极探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力争突破校企双方内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 改变实践基地“管理分散、运行低效”的现状, 才能实现基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一)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作为一个多方参与的复杂系统,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既不能单纯纳入高校的运营机制, 也不能靠企业的单边思维或政府的指导运作[3], 而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基地运行的管理体制机制, 通过不断改革来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一是规范基地管理, 构建高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 由校企双方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 构建校企共同负责与管理的教学管理体制, 总体指导基地的建设和协调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通过制定学生实践学分、学生日常管理、基地绩效考核、学生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为基地的良好运转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建立校企合作的经费保障机制, 校企双方应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 共同设立基地建设的专项基金, 支持和保证基地的日常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建立校企合作目标责任制, 由校企合作委员会统筹基地的建设, 每年对照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考核评价, 实行末位淘汰, 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 沟通协调机制创新

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是管理协同的前提, 信息缺乏和不对称已成为组织良好运转的主要瓶颈之一, 校企双方良好的沟通协调可以降低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 增强彼此间的合作, 有助于增加基地运行的稳定性。在基地的实际运行中,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增强校企间的信任关系:一是通过完善规章制度, 明确校企双方的利益分配, 做到事前预防, 有效地消除主体成员的防备和顾虑, 减少冲突, 促进信任产生;二是定期召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发展协调会, 通报各方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使校企各方能够加强信息沟通, 及时共享校企合作的最新信息, 减少合作中的误解;三是如果双方在合作中出现分歧或矛盾, 涉及到双方利益时, 要及时沟通, 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采用协商手段或者第三方调节手段等消除隔阂, 减少负面和消极因素的影响。

(三)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 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各方在实践过程中可积极探索多方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是实施校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依托区域内各高校共同承担教改项目、互聘师资、共享课程和共享校外实践基地等途径, 共同搭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平台;二是实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在培养标准上, 高校要按照经管类人才培养的规律, 与企业一起共同制定培养标准, 以便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企业的基本要求;在培养方案上,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等;在培养过程中, 积极组织教师会同企业编写能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实习指导书等, 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调整和充实培养方案;三是探索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引进国外成熟的原版经管类实践教材及教学软件, 聘请境外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4], 把握经济全球化对经管人才的根本要求, 构建满足国际化和未来需求的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推动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四) 利益分配机制创新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以各自的利益和需求为导向, 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开展的合作, 由于基地的人才、资源等来自于不同的主体单位, 相关工作的开展势必受到各单位的制约和影响, 为了调动不同主体的积极性, 需要建立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 将校企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维系基地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对企业而言, 高校可在社会实践中增设企业产品营销内容, 为企业带来直接利益, 在对外交流中可展示企业的信息和双方合作的内容, 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同时可在毕业生定向培养、企业发展决策咨询、科研项目攻关等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的支持, 为基地单位的人员岗前培训、在职学习和继续教育等提供便利等;对高校来讲, 基地企业一方面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具有丰富工作经历的企业人员担任兼职导师, 为培养高素质的经管类人才提供良好的设施和优秀的师资。

(五) 资源共享机制创新

资源共享机制就是打破过去封闭的管理模式, 使本地区高校可以共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施、师资等资源。基地资源共享是一项较复杂的工程, 涉及到区域内各高校及高校与企业间的多方关系。因此, 基地有必要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打破各单位的界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协调处理资源共享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5]。一方面, 各单位要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和意识, 主动把能提供共享的基地资源贡献出来, 通过深化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形成区域资源共享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 可由教育主管部门搭建资源共享交流平台, 企业可通过信息发布平台不定期公布校企双方实习实训供求信息, 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对接。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对基地利用率较高、使用效益好的单位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并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以提高企业开放基地的积极性。

四、结语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良好运行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如何多方式、多途径地探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规律, 进一步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 建立适应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理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才能保持基地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婷.高校经管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12, 256 (10) :66-67.

[2]乔兴旺, 纪晓丽.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37-38, 46.

[3]杨霞, 张继河, 张宏玉.基于“协同效应”的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31 (8) :225-228.

[4]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19-21.

海南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篇3

[关键词]实习;校企合作;实践基地;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38-02

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目前众多高校正在采用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1] [2] [3]但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通常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学校缺少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保障机制,企业缺乏与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教师缺乏到校外实习基地工作的积极性和实际工作经验,特别是缺乏校企双方的利益契合点和驱动机制,很难形成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并不欢迎。[4] [5] [6]

如何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已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工作,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于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7] [8]

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方正科技工程实训基地为例,阐述在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本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果。

一、充分调查研究,找到双方利益的契合点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有13个专业学院,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8000余人,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投资建设了工程实训中心,各个学院建设了各具专业特色的工程技能综合训练中心,同时学校鼓励各个专业学院积极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化工与材料学院作为学校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专业学院之一,设有材料、化工、应化(化学制药与电化学工程)、环境、生物、安全、食品7个专业。学院拥有4361平方米的实验教学区,设置各类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研究室40多个,拥有各种教学仪器、设备500余台(件),其中价格超过10万元的大型精密仪器20台。学院具有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条件及建设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的条件。

珠海方正集团珠海PCB事业部(方正科技)于1986年在广东珠海成立,隶属于北大方正集团,是中国领先的印刷电路板制造商之一,拥有六家电路板生产企业和一家电路板研究院,在方正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背景下,公司对人才特别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并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化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而且对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高级人才需求也不断扩大。

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到该企业属性和学校学生实习内容相一致,企业有条件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平台,而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双方找到了利益契合点,为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奠定了基础。

二、签署校企双方合作协议

基于方正科技公司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条件和我院对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2009年3月24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与珠海方正科技多层电路板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方正集团PCB珠海事业部正式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在共建产学研基地、建立战略联盟、联合申请国家或省市的科技攻关项目、建立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大学生工程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协议首次签订期限为3年,2012年到期后双方又续签了长期合作协议。为落实协议精神,2009年4月双方又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方正科技工程实训基地”协议书》,并同时挂牌成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方正科技工程实训基地”。

三、建立健全基地的组织机构,明确人员分工和职责

在“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方正科技工程实训基地”成立之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成立了工程实训基地办公室,同时建立了实训基地的组织机构,由学校和企业最高领导者担任主任和副主任。办公室负责工程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校企双方各自选派数量适当、思想品质好、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能力强和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员担任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明确了人员分工和职责。

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为保证基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和高效运行,基地建立和逐步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主要有:培训中心运行制度,基地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及考勤制度,学生实践守则和注意事项,基地档案记录制度,基地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基地低值材料、化学药品领用和保管制度,培训中心与基地安全制度,基地实践岗位操作规范,导师制度等。

五、明确建设内容和目标,制订详细的建设计划

(一)加强基地功能建设

在工程实训基地建立之初,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依托公司现有生产车间,学生在企业实践时看得多、听得多,具体动手操作的比较少,解决企业生产和技术难题的机会也比较少。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生产实践之中,双方经过协商决定共同出资在企业内部建设一个面积近300m2的专门用于生产实习的车间,由我院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该车间同时还用于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和客户样品制作,使学生实习操作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二)建设培训中心

本工程实训基地在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还设立了培训中心。该培训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定期对承担基地教学任务的指导教师和企业员工进行生产、管理、安全等知识的培训以及对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学生的指导工作。

(三)联合建设仿真实验室

仿真教学是运用数字化动态模型,深层次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新方法,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高级阶段。2014年,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设了仿真教学实验室,配备了45台电脑和6套专业教学软件。仿真实验室使生产现场操作与工程仿真技术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生产实习效果,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创建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本工程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之一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工程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非常重要。为此本基地根据我院专业特点和企业生产实际,联合开设“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电镀工艺学”、“电镀添加剂理论与应用”等课程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限选课,同时还增加相关的“企业管理”、“工业管理”等课程供在校学生选修。

六、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和辐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方正科技工程实训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基地的运行模式、建设规模、建设成果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肯定和赞誉,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目前,该基地除服务于校企双方外,还辐射到其他领域,逐步发展成为广东省PCB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以及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

基地建设以来,校企双方联合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其中“应用于无线通讯的高频微波印制电路板制造技术”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该工程实训基地已打造出市级“印制材料协调创新平台”项目,获得了当地政府300万元的资金资助,同时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300万元的奖励性资助。

七、结论与体会

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已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做了深入的研究,也有不少实践者给出了经验和指导。笔者认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规划,重点落实,讲求实效,以达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目的,从而形成长效机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 注 释 ]

[1] 刘长宏,戚向阳,王刚,张恒庆.实践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161-163,167.

[2] 林文生,谢萍萍,陈玲.本科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运行成效研究[J].海峡科学,2015(2):59-63.

[3] 彭勤革,孙春,张瑶,等.地方本科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的问题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2):116-118.

[4] 蔡敬民,董强,余国江.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9(2):77-78.

[5] 杨艳秋,李伟凯.地方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机制与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158-160.

[6] 管军军,杨国浩,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现状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8):110-111.

[7] 张今朝,朱海燕,谢林明,朱耀东,潘安远.高校转型期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能力孵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27-230.

[8] 胡麦秀.中国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26-27.

海南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科普工作,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向广大公众进行有效的科普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是指依托教学、科研、生产、传媒和服务等资源载体,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机构。主要包括:

(一)科技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是指专门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科技、文化、教育类场馆,分为综合性科技馆和专业科技场馆。综合性科技馆包括科技馆、自然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专业科技馆包括天文馆、气象馆、地震馆等。

(二)公共场所类科普教育基地,是指具有科普展教功能的自然、历史、旅游、休憩等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动物园、植物园、生态旅游区、森林公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地质遗迹、自然遗产、文化保护地、旅游景点、人文景观等。

(三)教育科研类科普教育基地,是指依托各类教育和科研

机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如教育和科研机构中的博物馆、标本馆、陈列馆、天文台(馆、站)、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推广)中心(站)、野外站(台)等研究实验基地,医院等。

(四)生产设施类科普教育基地,是指企事业单位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场馆、设施或场所,如生产设施(或流程)、科技园区、科普展厅等。

(五)信息传媒类科普教育基地,是指以网络、电子、印刷品等为载体,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机构,如科普网站、科教电视频道、科普报刊等。

第三条

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省科协”)认定命名。省科协是科普教育基地的业务指导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第二章 认定标准

第四条

各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或受法人正式委托,能独立开展科普活动的单位,且所在单位领导重视,设有专门的科普工作机构。

(二)重视科普工作,具备开展科普工作的制度保障,有科普工作的规划和计划,将科普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及表彰奖励范围。

(三)具有专项科普经费,列入本单位财务预算,并实行专款专用,能确保科普教育工作正常运行。

(四)具备开展科普工作所需的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并有计划地开展科普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五)能够积极参加大型科普活动,并结合基地实际组织特色科普教育活动。

(六)建有基地科普教育网站或在主管单位网站设有科普栏目,并做到内容及时更新。

第五条

各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标准细则详见附件。

第三章 申报与认定

第六条 申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需获得设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与命名。对部分科普教育业绩突出,社会影响力大,且符合第二章认定标准的科普教育基地,可由省直相关部门、省级学会直接推荐申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第七条 申报程序。

(一)申报材料。申报单位应提供以下材料,并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申报表》。

2.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单位的基本情况、申请理由和工作成效。此外,以附件形式提供:科普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表、科普工作管理制度(包括经费制度)、本科普工作总结、下科普工作计划、以往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和从事科普工作的影像等相关材料。

3.申报单位认为需要补充的其他材料。

(二)申报受理和推荐。由省直相关部门、省级学会或设区市级科协受理本系统或本地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填写推荐意见后报省科协。

(三)组织评审和公示。省科协组织专家评审,评审结果面向社会公示。

第八条 认定命名。经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后,由省科协发文确认并颁发“黑龙江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牌匾。

第四章 管理与服务

第九条 省科协是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日常管理部门。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推荐单位承担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日常工作指导职责。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应自觉接受工作指导和考核。

第十条 省科协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实行动态管理。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认定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有效期限为5年。到期后需重新申报,经认定后可被继续命名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第十一条

各推荐单位要加强省科普教育基地日常活动和相关工作的业务指导,重视和关心省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省科普教育基地每向推荐单位提交科普工作计划和总结。省科协每两年组织一次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考核检查,并支持考核优秀的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第十二条

省科协定期组织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交流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第十三条

省科普教育基地是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 — 4 —

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是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享受国家给予的相关优惠政策。

第十四条

科普教育基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一)严重违法违纪行为;

(二)宣传邪教、封建迷信以及反科学、伪科学活动;

(三)损害公众利益行为;

(四)不能达到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或不能履行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义务;

(五)不接受省科协的业务指导和科普任务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省科协。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1.科技场馆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2.公共场所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3.教育科研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4.生产设施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5.信息传媒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附件1

科技场馆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科技场馆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场地设施

(一)有专用参观场所。综合性科技馆用于科普展教活动的室内展厅总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专业科技馆馆用于科普展教活动的室内展厅总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

(二)有互动体验类展品。除常规科普展品外,综合性科技馆应有数量不少于总展品60%可供观众演示、体验、互动展品,专业科技馆应有数量不少于总展品20%可供观众演示、体验、互动展品,同时要根据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定期更新、补充科普展品,展品总完好率保持90%以上。

(三)有场馆科普教育网站。科普教育网站内容应做到及时更新,每月更新不低于3-5篇文稿或图片。

二、开放接待

(一)常年对外开放,并向社会公布开放时间。年开放天数综合性科技馆不少于180天,专业科技馆不少于240天。年接待参观人数综合性科技馆和专业科技馆不少于5000人。

(二)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等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期间基地能对公众开放。

三、经费投入

每年科普经费能保障日常运行,并以不低于 5%的比例逐年递增。

四、科普队伍

(一)有专门的科技场馆领导机构,单位建立的科技场馆,其正职应由该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担任。

(二)配备不少于5名的专职科技辅导员或讲解员,并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人数30人以上。

(三)有科普队伍继续教育制度,科普工作人员每年业务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

五、科普活动

(一)经常性开展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科普教育活动,保证活动频率和活动规模。

(二)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及当地科协、科技部门组织的重大科普活动。每年开展4次以上重大科普活动。

(三)针对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结合本单位特色,每年开展6次以上有新意、特色明显、讲究实效、形式多样的专题品牌科普活动。

(四)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线上和线下科普教育活动。

(五)与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部队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固定联系和工作制度,经常开展科普活动进社区、进学

校、进乡村等社会化科普活动。

(六)基地拓宽创新科普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每年市级以上媒体公开报道2次以上科普工作信息。

附件2

公共场所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公共场所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场地设施

(一)科普教育基地有一定规模、固定用于科普教育展示及活动的室内外场所。其中科普展示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并备有开展科普活动所需的演示设施设备等。

(二)具有基地的科普教育网站(网页),其内容要做到及时更新,每月更新不低于3-5篇文稿或图片。

(三)有较为完善的基地说明牌、解说牌、导览牌等,科普内容科学准确,通俗易懂。

二、开放接待

(一)能常年向公众开放,年开放天数不少于180天,受气候等外在因素影响的基地可酌量减少。

(二)每年接待观众不少于2万人次。

三、经费投入

每年科普经费能保障日常运行,并以不低于 5%的比例逐年递增。

四、科普队伍

(一)由热爱科普教育工作、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中层以上干部担任负责人,并配有不少于4名的科普专职人员。

(二)建立长期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人数30人以上,定期或不定期为受众提供免费咨询或科普讲解服务。

(三)有科普队伍继续教育制度,科普工作人员每年业务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

五、科普活动

(一)经常性开展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科普教育活动,保证活动频率和活动规模。

(二)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及当地科协、科技部门组织的重大科普活动。每年开展3次以上重大科普活动。

(三)针对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结合本单位特色,每年开展4次以上有新意、特色明显、讲究实效、形式多样的专题品牌科普活动,如科普教育专题展、各类科普讲座或报告、夏(冬)令营、专题实践活动等。

(四)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线上和线下科普教育活动。

(五)积极促进科普与旅游的结合,扩大科普教育的影响面,并与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部队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建立 — 10 —

固定联系和工作制度,经常开展科普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等社会化科普活动。

(六)基地拓宽创新科普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每年市级以上媒体公开报道2次以上科普工作信息。

附件3

教育科研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教育科研类科普教育基地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场地设施

(一)科研院所中的博物馆、标本馆、陈列馆、天文台(馆、站)、医院、中小学展教场所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野外站(台)等研究实验基地展教场所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

(二)建立面向公众的科普教育网站(网页),并及时更新内容。

二、开放接待

(一)科研院所中的博物馆、标本馆、陈列馆、天文台(馆、站)、医院、中小学科普设施全年开放在90天以上;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野外站(台)等研究实验基地全年开放在40天以上。

(二)年参观接待人数不少于3000人次。

三、经费投入

每年科普经费能保障日常运行,并以不低于 5%的比例逐年递增。— 12 —

四、科普队伍

有开展科普活动的科普工作机构,科普工作人员1人以上,并建立15人以上相对稳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五、科普活动

(一)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及当地科协、科技部门组织的重大科普活动。每年开展2次以上重大科普活动。

(二)针对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结合本单位特色,每年开展4次以上有新意、特色明显、讲究实效、形式多样的专题品牌科普活动,如科普教育专题展、各类科普讲座或报告、夏(冬)令营、专题实践活动等。

(三)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教育活动。

(四)基地与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部队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固定联系和工作制度,经常开展科普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等社会化科普活动。

(五)基地应拓宽创新科普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每年市级以上媒体公开报道1次以上科普工作信息。

附件4

生产设施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

生产设施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场地设施

(一)基地具有可供公众参观学习的生产线、科普展示厅等参观活动场所。企业生产线(车间、生产场所)或科普展厅应不少于500延长米(平方米),能完整展示产品的生产全过程或部分重要过程,供公众参观学习相关科普知识。

(二)建立面向公众的基地科普教育网站(网页),其内容应做到及时更新。

二、开放接待

(一)企业具有经常接待公众参观的能力,企业生产线年开放日应不少于30天,企业室内科技展厅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180天。科技周、科普日期间开放,平时每周设开放日,接待有预约的团队参观。

(二)企业年接待公众参观人数应不少于2000人。

三、经费投入

每年科普经费能保障日常运行,并以不低于5%的比例逐年递增。— 14 —

四、科普队伍

(一)由热爱科普教育工作、有较强组织协调查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中层以上干部担任负责人,并配有2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并配备规范的讲解词。

(三)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人数不少于10人,能够满足企业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及参观接待的需要。

五、科普活动

(一)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及当地科协、科技部门组织的重大科普活动。每年开展2次以上重大科普活动。

(二)针对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结合本单位特色,每年开展2次以上有新意、特色明显、讲究实效、形式多样的专题品牌科普活动,如科普教育专题展、各类科普讲座或报告、夏(冬)令营、专题实践活动等。

(三)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线上和线下科普教育活动。

(四)基地与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部队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固定联系和工作制度,经常开展科普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等社会化科普活动。

(五)基地应拓宽创新科普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每年市级以上媒体公开报道1次以上科普工作信息。

附件5

信息传媒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信息传媒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阵地设施

(一)有固定的栏目或版面从事科普宣传,做到内容及时更新;

(二)将科普信息传媒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日程,业务量不少于本单位业务工作的30%。

二、开放接待

面向公众积极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培养公众崇尚科学理念,并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期间配套相关服务。

三、经费投入

每年科普经费能保障日常运行,并以不低于 5%的比例逐年递增。

四、科普队伍

(一)设有中层以上干部担任负责人。

(二)有专门从事科普内容策划、制作、编辑等职能的部门,有不少于5名的专职人员。

五、科普活动

(一)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及当地科协、科技部门组织的重大科普活动。每年开展2次以上重大科普活动。

(二)针对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结合本单位特色,每年开展4次以上开展的有新意、特色明显的专题品牌科普活动。

海南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篇5

建设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是推动有机食品发展、保障食品安全、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的重要载体。为规范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的考核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一、适用范围

凡在我国境内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单位或组织均可申报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二、申报条件

申报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应符合以下条件:

1、基地应具备有机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在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秸秆综合利用率为100%;农膜回收率为10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为95%;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推广率达100%。

2、基地所在单位或组织已制定有机食品发展规划,包括生产基地建设目标、生产基地建设年度计划及运作模式;具备规范的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操作规程;有科学的作物轮作计划和基地生态保护与建设方案。

3、基地所有耕作土地或养殖品种全部获得国家认可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包括有机转换认证)。土壤环境质量不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不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Ⅳ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不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4、已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决策、技术支持和质量监督体系。建立完整的文档记录体系和跟踪审查体系,并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有机食品技术规范》(HJ/T80-2001)组织生产。

5、基地应具有一定规模。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在0.5公顷以上的地区,大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少于500公顷,水果种植面积不少于10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不少于50公顷,其他基地面积不少于4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在0.1公顷以下的地区,大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少于100公顷,水果种植面积不少于2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不少于10公顷,其他基地面积不少于10公顷。畜禽养殖存栏量(以猪为计算单位)不少于1000头,水产养殖年产量不少于50吨,茶叶和蜂蜜年产量不少于10吨。

三、申报原则、程序、内容及时限

1、申报原则。按照自愿原则由申报单位或组织自行申报。

2、申报程序。拟申报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单位或组织经自查完全符合条件后,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可向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有关文件和材料。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收到书面申请、有关文件和材料后,组织有关人员对材料进行初审。如有必要,可进行实地核查。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收到书面申请、有关文件和材料后的30个工作日内,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报送初审意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收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初审意见及有关文件和材料后,委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组对材料进行复核和实地核查。专家组应在收到有关文件和材料后的30个工作日内,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报送书面核查意见,并将核查结果通报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3、申报内容。申请报告须附有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工作总结包括基地基本概况、建设过程和取得的成效;技术报告包括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申报表(见附件)、申报条件中所要求的各项内容完成情况的证明材料(包括地、市级以上检测、监测部门出具的检测、监测报告)。

4、申报时限。一个单位或组织在一个年度内只能申报一次。

四、审批、命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专家组报送的初审意见和核查意见进行审议。对符合条件的,命名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并颁发证书、标牌,允许其使用专用标志。“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证书、标牌和标志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组织制作。证书、标牌和标志有效期四年。

五、监督管理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实行动态管理。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委托负责“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经常性监督工作,每2年组织一次全面复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群众有反映的基地和省级环境保护部门上报的复查结果进行抽查。根据复查和抽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和要求,逾期未整改或整改达不到要求的,撤消命名。

2、获得命名的基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被取消命名:(一)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二)严重违反《有机食品技术规范》(HJ/T80-2001)要求的;(三)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发生重大环境污染或生态不良影响的;

(四)产品未获得认证机构有机认证而以“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名义销售的;(五)销售的有机食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六)被认证机构吊销认证证书的;

(七)非有机食品以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名义进行销售的;(八)被命名的“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在生产种类发生变更后已不符合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规模要求的。

3、获得命名“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单位或组织满一年后,应于每年的1月31日前向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上年度基地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应包括基地有机食品生产情况(种类、数量、经营状况以及内贸和外贸出口情况)、环境管理及环境质量状况、有关考核指标变化等方面的情况。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于每年的2月28日前将有关材料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海南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篇6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逐步建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具有激励和竞争机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特制定我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

一、学分结构与计算

第一条 学分制的内容包括学时学分和学分绩点。学时学分是衡量学生所完成课程学习的数量,作为学生毕业的依据;学分绩点是衡量学生课程学习的质量,作为授予学士学位和对学生奖惩的依据。

第二条 学时学分由理论课学分、实验课学分和实践课学分三部分组成;理论课、实验课每18学时记1学分,实践类课程每周记1学分;学生所修课程经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该课程所规定的学分。

第三条 学分绩点为课程学分与其质量绩点的乘积,质量绩点分为5级:

90分以上

(优秀)

绩点为4 80~90分

(良好)

绩点为3 70~79分

(中等)

绩点为2 60~69分

(及格)

绩点为1 60分以下

(不及格)

绩点为0 第四条

学生在某段学习期间内,所修读的全部课程的学分绩点之和即为该生在该段学习期间内的总学分绩点叫学分绩点除以同期修读课程的总学分即为该生在该段时期的平均学分绩点。

二、课程设置 第五条

我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所修课程分为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

第六条

公共课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外语、公共体育、计算机基础、军训及劳动课;公共选修课主要为素质教育类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

第七条

学科基础课为按学科门类设置的基础必修课,一般由各学院或直属系(部)根据其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来确定。

第八条

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专业必修课为本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课;专业限选课是指按专业方向或人才分流培养原则开设的课程组(模块);专业任选课一般应为介绍新思想、新方法及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研究性课程。

第九条

本科专业总学分一般分为180~200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50学分左右,公共选修课约12学分,专业必修课60~80学分、专业限选课约16学分,专业任选课约20学分,教学实践8~12学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12学分。专科生毕业学分一般为135~150学分。

第十条

学分制教学计划由学院、直属系(部)负责组织制定,经教务处审核,报主管校长批准后执行。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及其相应的学分、教学进度及课时分配表、考核方法、学制、学位授予、主要课程介绍等内容。

三、选课程序 第十一条

各学院、直属系(部)要对学生的选课进行指导。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只能按教学计划修读规定的课程;从第二学期开始可按要求进行选课,有严格先后关系的课程,要按顺序修读,选定一组专业限选课之后必须把组内的全部课程修完,各课程组(模块)之间的课程不能互相代替。

第十二条

各学院、直属系(部)在每学期的第十四周向学生公布下学期拟开课程,学生可通过校园网进行选课。选课人数不足20人时,原则上不开课,选课人数超过开课能力时,按抽签方式确定选课学生名单。因故学生不能按自己意愿选课时,由学院、直属系(部)通知学生在第十六周内改选其它课程。

第十三条

教务处及各学院、直属系(部)汇总学生选课情况后,要及时调整选课并预排课,在第十七周公布选课学生名单及开课时间和地点,并将授课通知书和选课学生名单下发任课教师。学生选课后一般不得更改,如确需改选,要在开学二周内提出申请并办理有关手续,过期不予办理。

第十四条

各学院、直属系(部)要增加开课门数和合理安排开课时间,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课机会,学生跨系选课时应征得有关院、直属系(部)的同意。课程结束后,各院、直属系(部)要严格按照学生选课名单安排考试并及时将考试成绩报教务处。

四、学籍管理

第十五条

我校本科专业学制为四~五年,专科专业学制为二~三年。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在学制规定年限内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取得毕业所需的学分,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第十六条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间内,未能取得毕业所需的学分,经本人申请,教务处同意,可延长在校学习时间,但最多不超过两年。延长期按学分收取学费。若本人不愿延长学习时间,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第十七条

提前修满毕业所需学习,平均学分绩点在3.0以上的优秀学生,经学院、直属系(部)和学校批准,可提前获得毕业资格。同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提前授予学士学位和报考硕士研究生。如本人愿意,经学校批准也可提前进入人才市场。

第十八条

学生累计有五门以上(含五门)必修课未能取得学分或一学年内所获学分不足所修课程总学分的二分之一时,不得重修,作退学处理;按教学计划修完全部课程但未修够毕业所需学分或在修业期间考试作弊两次以上(含两次)者,按结业处理。

第十九条

取得毕业资格,学分平均绩点达到2以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我校有关规定者,可授予学士学位。修业期间内平均学分绩点小于2,或因成绩原因、修业年限超过该专业学制年限者,不授予学士学位。

第二十条 除个别经批准的公共课外,学生考试不及格一般不组织补考。考试不及格没有取得学分的课程可申请重修。学生重修需向开课学院、直属系(部)提交重修申请,经开课学院、直属系(部)批准并办理有关手续后由开课学院、直属系(部)安排其重修。重修课程的考试在下学年相应学期随下一年级统一进行,不得另外开考。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山西大同大学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执行。

五、其它

第二十二条

海南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篇7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 实训基地的建设分为两个部分, 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定位:不单单是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场所, 也是学生职业习惯、团队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养成的主要场所。因此,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术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于更好地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而深远。自从学校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后, 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作为“校级示范性重点建设项目”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更好地促进了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一)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术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式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的一项重头戏, 可以通过学校单独出资建设, 也可以由政府、企业多方共同出资, 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等。如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之初研究了独资和多方出资等几种不同的形式。经过学校的多方考察, 一致认为在建设初期采取学校独资的模式效果更好。首先在建设初期, 学校各方面条件有限, 如酒店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数量有限、师资力量有限、培养方案仍在摸索中进行, 并且对实训室要求也不高, 出资数额学校可以承受。由学校独资, 可以充分运用学校的自主权, 根据现有多方条件, 建成符合目前学校教学需要、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的校内实训基地。其次, 对于校内实训基地未来的建设规划, 可以尝试采取学校、企业等多方出资的建设方式。随着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扩招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发展, 一方面可以缓解学校资金紧张的压力, 另一方面, 通过产学研结合、与企业接触, 可以逐渐把酒店管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生产性的实训基地, 甚至是建设成为酒店, 由在校学生充当各职能部门的角色, 更好地确保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真实性。

(二)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术教育校内实训基地的运用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术教育校内实训基地投入使用后, 在讲授完理论课知识以后, 实践教学课程安排在酒店管理实训基地授课和操作训练。除此之外,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术教育校内实训基地也可以具有盈利功能, 可以把实训基地打造成一个生产性的实训基地, 甚至是一个真正的酒店, 可以对外接待, 从而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和学生服务, 做到边实践、边盈利。让学校对实训室的扩建有更广泛的资金来源, 并让学生有偿实习, 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 更加有动力提升自己。

(三)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术教育校内实训基地的人员结构配置

根据真实的酒店组织机构设置情况, 结合校内实训基地设计相关的需求, 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 进行相应的人员配置。如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实训基地设有部门经理、领班、服务员等来模拟真实的酒店,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学生组成了各岗位人员, 模拟真实的酒店全面安排实习, 模拟日常的管理和酒店接待工作。在未来的实训基地规划中, 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计划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对外服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生的角色扮演就可以成为现实出演。同时, 为了更好地使其正常运转, 可以由专业教师担任实训指导老师或酒店总经理, 使实训基地日常经营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更加规范化。

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满足学校在校内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完成一定的理论和校内实践课程之后, 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第一步。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践型人才是主要的目标, 除了校内理论课程的学习, 校外实训基地的探索与研究, 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酒店管理专业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此形势下在经济管理系全新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 按照“高起点、高规格”的培养方针, 于2011年9月, 迎来了酒店管理专业的第一批学生。2011年5月, 酒店管理实训室, 包括餐厅实训室和客房实训室等实训室正式建成, 2011年9月, 投入使用,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截至目前, 学校已经与远洲集团 (大连远洲酒店、宁波远洲酒店) 、大连敦豪国际酒店、大连不夜城大酒店等多家高星级酒店达成了合作意向。其中与大连远洲酒店的合作已经初见成效,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部分理论课程如《康乐服务与管理》, 就以大连远洲酒店的康乐部为实训基地, 进行参观实践, 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反响较好。除此, 学校也与大连远洲酒店和宁波远洲酒店签订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协议, 学生将进行第一阶段为期6个月的酒店顶岗实习 (第二阶段为期6个月的酒店顶岗实习将安排在最后半年) 。既解决了学校校内实训基地条件有限的问题, 又满足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酒店实践操作的需求, 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同时对于酒店来说,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人的需要, 达到了学校、学生、酒店三方共赢的目的。

结合目前学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以及对此进行的研究分析, 提出几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注意事项。

(一) 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作用, 一是弥补校内实训基地条件的不足, 进一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为了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真实感,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 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 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的产物, 是双赢的选择, 并不是学校推脱对学生继续教育责任的借口, 也不是学校和学生用来赚钱的工具。

在考察调研的过程中, 发现有些院校以实习的名义, 将学生推给酒店后, 就疏于管理, 推卸责任,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性, 不仅仅是学生工作实习的场所, 也是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教育的场地, 对于学生实践技能和认知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很多学生认为实习就是去赚钱, 就是去酒店充当廉价劳动力, 这种消极的想法需要学校正确的思想引导和观念教育。总之, 由学校和酒店分别对学生的管理进行适当的责任分配, 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二) 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要审慎, 要进行多方面的考核与评价

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 也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星级、大品牌。首先要注重酒店的区位分布。要结合学校教学实训的真实需要, 合理进行选择。其次, 要注重酒店的管理体制, 追求高星级、大品牌固然重要, 但酒店内部的管理体制也是不可小觑的。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 不是走形式, 也不是充当酒店的廉价劳动力, 是用“人”而不是用“工”。有些院校在选择酒店的资质方面, 没有仔细把关, 或是没有对学生在酒店的实习做好进一步的管理与监督工作, 导致学生大多被分配到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岗位, 并较长时期从事该岗位工作, 根本无法达到实习的基本目的。通过多方面的考核与评价, 选择合适的酒店进行合作, 是实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目的的重要保障。

(三) 与酒店签订合作协议, 充分保障学生的各项权益

在与酒店的合作过程中, 要认真签订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协议。将学生送至酒店进行校外实训, 是学校教学管理任务的一个新的开始, 为了充分保障学生的各项权益, 签订合作协议意义重大。在合作协议中, 要明确学校和酒店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如学校指派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跟踪辅导和帮助, 酒店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岗位, 并定期进行轮岗, 满足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在较长时期的顶岗实习中, 酒店要保障实习期内学生的工作、生活安全等等。

综上所述, 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来说, 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酒店管理专业也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 不断地成长、进步, 对于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也会不断地丰富。加强建设学校和酒店的实习考评模式、产学研深度结合模式, 以及与用人单位的评估就业模式等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摘要:在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而言, 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基于此, 以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研究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以期进一步提升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质量。

关键词:酒店管理,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张煜.“双证书”导向的实训基地建设[J].太原大学学报, 2011, (12) .

[2]饶雪梅.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经济师, 2010, (9) .

海南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篇8

关键词: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思路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行动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粤府函[2015]338号明确提出广东省要加快发展旅游服务贸易,进一步推动入境旅游业发展,巩固旅游出口领域的规模优势。2015-2020年,广东省接待过夜游客总量年均增幅7.5%以上,至2020年,全省接待过夜游客总量达5亿人次。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作为培养入境旅游、出境旅游接待服务人才的主阵地,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依然存在[1]。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化校企合作,这是培养符合我省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根据我院旅游英语专业的实情及省教育厅质量工程建设的精神,我校旅游英语专业与广州市尊享国际旅行社(以下简称尊享国旅)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一、基地建设的基础

我校游英语专业与尊享国旅的合作得到双方领导的大力支持,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外语系与尊享国旅在实训实习、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尊享国旅创立于2012年,自创立以来,尊享以“专业、专注、专心”的经营理念、“与员工共同成长,与客户共同成长”的企业文化及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和竞争力的福利待遇吸引了众多行业精英,其专注产品和服务质量,具备大学生校外教学基地所需条件。

1.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强。

公司拥有专业团队服务出境定制、国内定制、商务会议、入境旅游市场,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能较好地满足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现场导游、带团技巧、计调业务、签证手续办理、个性化旅游定制等多项专业技能的实践,通过各岗位的实践,提升学生综合旅游服务能力。

2.组团能力强,实践岗位较充分。

出境业务涉及欧洲、美洲、大洋洲、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英语口译、笔译、出境领队、签证业务岗位充分,学生运用英语解决旅游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加强。

3.成立专门的高校运营团队,服务大学生旅游市场。

2014年9月成立公司高校运营团队,成员均来源于广东不同高校,在大学期间开始参与公司的旅游业务,对旅游产品采购、开发、推广、客户的营销、旅游团队操作有独特的管理模式(产品开发—团队成员培训—营销—售后服务一体化)。

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尊享国旅多次安排专人负责与旅游英语教研室教师交流,并安排旅游英语专业教师现场考察工作环境,双方就人才培养方案的学生实训实习、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充分交换意见,同时就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安排等确定初步方案,经双方多次探讨论证,签订校企合作协议。2014年、2015年,根据《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安排28位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到尊享国旅社会实践,从事的岗位有前台接待、导游、入境游线路策划、秘书、计调助理等。同时2014年、2015年安排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到尊享国际旅行社进行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旅游英语专业在尊享国旅实习实训的学生逐年增加。

二、基地建设思路及目标

1.建设思路。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以广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引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共建”为形式,以课程体系改革及实践教学内容为载体,突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分段逐步深入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发挥基地的辐射功能,为广东旅游经济发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基技能型人才。我院旅游英语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充分调配各方资源,校企双方深度合作,通过基地共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双方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品牌,提升服务地方旅游经济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两年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成为学院的旅游英语专业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基地、教育教学改革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科研成果推广基地。

2.建设目标。

(1)满足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后,校企共建专业课程标准体系,改革实践教学设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共同培养符合国际旅行社需要的专业人才,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质量。

(2)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通过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实习、双师型师资培养、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管理能力提升的需要,校企双方在项目研发、员工培训、企业管理、企业营销、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3)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

钟落潭是广州高职院校未来的大学城所在地,目前已有十多家高职院校进驻,利用基地建设的平台,加强与周围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推广基地建设经验。

三、基地建设的内容

1.优化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与尊享国旅开展校企合作、联合育人的过程中,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从工作岗位核心能力出发重构课程体系。分析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及专项能力,科学安排入学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能力拓展课、人文素质课、就业系列讲座等,紧跟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人才培养方案既保持稳定又兼顾与时俱进。部分课程安排注重课证融通,既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又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

2.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

定期组织校企教师研讨会,梳理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基础、导游业务、中英文现场导游、政策法规、旅游英语、旅游翻译、旅游营销等课程教学内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手册,以保证各实训模块的有效性,学生在校完成理论学习,然后到尊享国旅进行旅游综合实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尽可能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3.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旅游英语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实践任务和考核目标,持有导游资格证的教师到尊享国旅担任兼职导游、签证助理,未取得导游资格证的教师跟刚实习,熟悉旅行社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及工作职责,搜集编写实践教学案例,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加强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选聘专业能力强、职业资格符合要求的企业兼职教师,校企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岗位选题,校企双方对学生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评审,毕业设计过程校企导师共同指导完成,保证每一篇毕业设计都有实用价值,学生在毕业前真正做到梳理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教学相长,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进一步熟悉个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校企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校企教师的整体水平。

4.产学研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科研课题为载体,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目前校企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多项,内容涉及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团队建设、实训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课题由校内旅游英语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合作组建团队,共同研发,教师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力求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题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校内实训环节,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水平,以促进校企合作关系稳定发展,与学科专业教育形成有机联系。

四、结语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连接社会的桥梁和合作办学的重要平台,随着高等教育功能和价值的不断显现,高等教育早已走出“象牙塔”而进入社会的中心舞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举办者、实施者,自然要打开校门走向社会、进入行业企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就是高校面向社会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要求[2]。广东青年职业学院与尊享国旅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了稳定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实践能力,今后双方还将继续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旅游英语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兆夏,吉东风,张晓东,等.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农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96-99.

[2]张学洪,王敦球,徐建平,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4.

上一篇:邀请专家邀请函下一篇:论孔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