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音乐欣赏论文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国音乐欣赏论文(推荐9篇)

外国音乐欣赏论文 篇1

编号:120 姓名:李初 班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1501班

一、欧洲古典音乐简介

欧洲古典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欧洲文化的结晶,它包括交响乐、管弦乐、歌剧、协奏曲、器乐独奏等。欣赏欧洲古典音乐可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审美能力。欧洲古典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近代主义乐派四个时期。情感欣赏是进一步的古典音乐欣赏,也就是通过感受音乐的各要素,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加以了解分析,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奏是音乐中重拍弱拍的周期性,有规律的重复进行,基本的节奏所表现的音乐风格我们应该要了解,如慢

三、慢四一般表现抒情、优美,圆舞(快三)表活泼,进行曲表现有力量等;旋律也称曲调,高低起伏的音乐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我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思想一定要跟着旋律走,基本的感觉一定要找到,如水平进行时表现的是柔和和优美、宁静、级进和跳进时就是主题推向高潮,下行一般表现激烈转为平静;和声也称和弦的运用,一般欧洲古典音乐都是多声部的音乐,如果说旋律是横向进行,和声就是纵向进行的,如此以来,音乐就丰满起来,也有了气势;音乐力度、速度等这些要素我们可以适当学习一些音乐常识得以掌握,欧洲古典音乐作品的曲式、和声、织体是十分规范严谨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体验理解,再加上兴趣进入欧洲的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是不难实现的。

二、我感兴趣的乐曲及其作者

在诸多欧洲古典乐曲中,也许是传言中的听了莫扎特的作品智商普遍提高的莫扎特效应的原因吧,我选择了欣赏莫扎特的一些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我选择了知名度较高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1760年,莫扎特开始学习作曲。1763年至1773年,莫扎特随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在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演出。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

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莫扎特善于把艺术中美好的东西和渗透生活的深刻性结合起来,再把强大的力量、直率的气质和刚毅的意志以及现实意义的感觉结合。其作品具有古典乐派的严谨,对称的特点以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令人称道的是诗与音乐完美的结合,贯穿了他的创作时期的始终,因此也体现出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点。他的音乐作品主题完整,有着鲜明的轮廓,细小的结构单位之间也有精致的、动机的联系。

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之一,其大量作品涉及各种体裁,其音乐博采德、奥、意、法诸国精华,风格典雅,感情真挚,朝气明快。后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富于创新精神,思维活跃。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美妙动听、晶莹剔透、充满幽默感。

莫扎特的作品主要包括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交响曲、歌剧等。在这其中,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欢愉畅快、旋律优美、合声简洁、情绪明朗乐观,洋溢着青春活力,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无忧的世界。如《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331)中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其主题简洁而极其节奏化。八分音符均整一贯的节奏,加上十六分音符来提高活泼感,全曲表现出一种带有童贞般的单纯。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中更多强调的是明暗法而不是对位法。在他的钢琴协奏曲中,富有创作精神并且思维活跃,也是其器乐协奏曲的精华,齐奏声部和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莫扎特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595)中可以感觉到有种“与世辞别”的性质,但是在这种与优美、深远的钢琴协奏曲的“告别”之中,它显得豁达而超然。在交响曲方面,莫扎特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自然流畅的旋律和精致复杂的技巧引人入胜。因受到不同风格的影响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是莫扎特写过的最阴沉、最豪放、最狂暴的一部作品。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调就是抒情加上悲怆,同时又充斥着愤懑激昂,倾诉了作曲家的哀怨、生活的无奈。而莫扎特所作的歌剧朴素、生动、有力,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费加罗的婚姻》是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之一,莫扎特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巧妙地使用音乐形式,使音乐与戏剧的高度融合。

三、对莫扎特作品的欣赏

g小调是莫扎特音乐中世人最熟悉也最珍爱的,而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成为了超越了一切时代的纯音乐典范、整个音乐史上真正完美的杰作之一。很多人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它是作为流行曲《不想长大》的前奏部分出现的,这首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可以说是在莫扎特的众多作品中我最为熟悉的一部。

通过查询资料我了解到,莫扎特的创作是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的,当时作曲家的妻子患病,没有钱买药,饥饿的孩子没有面包。莫扎特在纸上写的首先不是乐谱,而是乞求借债的信件。正是在这种困窘悲愤的状况下,天才作曲家写下了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同时,莫扎特将曲调定为他很少使用的象征伤感和痛苦的g小调。这是一部最阴沉,但也是莫扎特写过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调就是抒情风格加上悲怆气氛,同时又充满着悲愤激昂的精神,这部作品倾诉了作曲家的哀怨之情,但这并不是作曲家当时贫寒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深深地凝聚了一个贫困作曲家的生活体验,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是莫扎特含着泪水的微笑。

外国音乐欣赏论文 篇2

一、让学习内容单纯而集中。

《外国小说欣赏》是选修模块, 与必修模块相比, 选修模块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它提供的是一种资源, 一个平台, 能让师生尽情地挥洒才华, 因此, 自主地处理教材、灵活地安排课堂成为了一种可能。

教材前言中说到“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外国小说思潮迭起, 流派纷呈, 一部小说史源远流长且又头绪繁杂。叙述这样一部外国小说史, 不是本教科书之所能, 对于高中生而言是, 现在就系统接受这方面的知识似乎也没有必要”。因此, 我们不妨解读为:这门选修课程并不是大学课程的“下放”, 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是形成完整的外国文学知识体系, 它只是以小说的基本元素为抓手, 以教材提供的话题为平台, 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例如, 教材的第二单元所提供的文本是《丹柯》《炼金术士》, 话题是“主题”, 那么学习的重点就是了解欣赏作品的主题。可以形成这样的学习过程:

第一步, 肯定初读文本《丹柯》的第一印象, 即“丹柯将自己的心掏出来高高地举过头顶照亮前行之路”, 并由此欣赏丹柯这一形象的特点。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基本上能自己独立或小组共同完成。这样学生既享受到了自主欣赏成功的喜悦, 又为切入话题做了铺垫。

第二步, 探讨作者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力图表达怎样的主题。这样第二层次的学习直奔话题“主题”, 探究形象特点背后的深刻, 学生也完成由表及里、由此 (人物形象) 及彼 (作品主题) 的思维过程。

第三步是, 探究形成作品主题的途径, 更深一步地将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文本达成主题的途径, 同时完成能力迁移, 学会自己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主题。

三个步骤, 三个问题, 三个层次, 紧紧围绕“主题”逐一展开, 传统小说教学中的“三要素”并未逐一讲解突出, 文本与话题很好地融合为一体。

第四步, 学生自主学习《炼金术士》, 归纳概括主题, 并从中发现《炼金术士》主题的达成的途径——以情节为抓手。《炼金术士》的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学习成果的反馈。

同理, 其他的单元也可以根据话题, 结合文本, 做出相对简洁单一的学习设计。“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单纯的学习目标, 能为外国小说的学习欣赏提供更多的契机。

二、让学习方式活跃而有趣味。

《外国小说欣赏》的选修性质和欣赏的定位,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因对“欣赏”的敬畏, 学生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于“听众”的位置。当一个人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时, 其学习兴趣难以持久, 更何况是意志力处在成长与多变的高中生。因此, 主动地欣赏学习需要学生走进文本、交流文本、表达文本, 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自己的欣赏建构。比如, 第一单元的话题是“叙述角度”, 学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自主学习文本《桥边的老人》和阅读话题, 自主完成知识的温习和新知识的触摸;一是用有限视角的“我”或“老人”这两个叙述者分别再写名作《桥边的老人》。学生有的加入了“我”对老人猜测的心理活动, 有的加入了老人对家乡生活的回忆, 将有限视角的特点尽情地展现, 尝试再写名著的学生站在海明威的肩膀上展示了很好的文学素养。

学生发现自己再写的作品与名作家的名作品相比, 别有一番滋味时, 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大增, 外国小说欣赏的课堂也引入了一股活水。

《外国小说欣赏》之教学思考 篇3

小说教学一贯就有,但像《外国小说欣赏》这样的新角度、新编排,绝对是高中语文课改中的创新点。因此在新的教学实践中有困惑,有问题,也会有全新的教学感受。

困惑一:授课该以话题为中心还是以文本阅读为中心。

从《外国小说欣赏》整本书的编排来看,很显然,该书以话题为中心。一个单元一个话题,两篇小说。先有话题,然后选择最能体现该话题的小说辅以说明解释。比如第三单元,话题是“主题”,文本阅读分别是高尔基的《丹柯》和戈埃罗的《炼金术士》;比如第八单元,话题是“虚构”,文本阅读分别是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与卡夫卡的《骑桶者》。从传统的阅读习惯来看,作家是伟大的作家,但作品未必是该作家的代表作品,只是这些作品非常典型地展现了话题。因此可看出,四篇小说分别完全为话题“主题”和“虚构”服务的。

但是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以话题为中心,那就行不通了。首先,高中学生的文学认知水平还处于简单作品积累的阶段,尚未达到接受文学理论的高度。其次,本教材也不是一般的小说选本,更不是用于讲授外国小说史的资料选编。那么,我们必须根据高中学生实际的文学认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文本阅读为教学重点,以话题为欣赏切入角度,把一些抽象的话题深入浅出地在具体的作品中反映出来。

教学感受一:以文本阅读为主,以话题解说为辅。

困惑二:每个单元话题应该是独立教学还是渗透教学。

以往的小说教学我们也会提到小说的要素,比如人物、情节、环境等,但把小说各个要素完全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话题绝对是该选修教材的新亮点。本教材归纳出小说的八个要素,分别是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话题还分基本话题和延展话题。

那么如何来安排话题教学呢,无非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文本,后话题,即独立教学;另一种是边文本边话题,即渗透教学。教材的“前言”和相关的资料告诉我们:“本教材话题设置的目的不是话题的概念化,而是给学生一些解读作品的方法,使之对小说的分析推向纵深。”就目的而言,话题教学应该采用渗透教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也只有边讲文本边讲话题,才能让学生既在话题指导下鉴赏文本,又能在文本学习中理解话题。

教学感受二:采用渗透教学方法,用话题来辅助鉴赏每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来指导学生自读第二篇小说。

困惑三:文本阅读中的小说不足以充分解释话题中的新概念时该怎么办。

话题概念多,文本例子少,是本教材的特点。每个单元话题中新概念不下五六个,但小说只有两篇,而且课内重点讲读课文只有一篇。很显然光靠文本阅读中的小说来让学生理解话题概念是远远不够的。比如第四单元话题中有两个概念: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但第四单元只有两位主要人物:娜塔莎和素芭。根据本教材少纠缠术语,多举例的原则,学生对以上两个概念的理解显然是很不充分的。

话题中所举的小说例子大部分学生没阅读过,这又是本教材的一个特点。比如第二单元有关“场景的功能”的话题,话题与例子分别是:

1给全篇“定调”…………《约翰•克里斯朵夫》(课外)《欧也妮•葛朗台》(课外)

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安东诺夫卡苹果》(课内)

3导引人物出场…………《简•爱》(课外)

4揭示人物的性格…………《欧也妮•葛朗台》(课外)《素芭》(课内)

5作为象征…………《老人与海》(课外)

除了《安东诺夫卡苹果》、《素芭》是课内的文本,其它例子都是高中教材里没出现过的,所以用这些例子来解释话题很模糊。

例子的稀少和陌生给教师上课带来不少难度。既然课内的文本阅读不足以充分解释话题,那么我们自然就把思维拓展到众所周知的课外小说,延展到学生已学过、见识过的外国小说,甚至中国的小说中去。比如在区别“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时,可以列举奥楚蔑洛夫(《变色龙》)、贝尔曼(《最后的常春藤叶》)、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斯梅拉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等。比如在讲到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时,可列举莫泊桑的《项链》,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等。

当然,随着《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进程,可以用来解释话题的例子也越来越多,我经常拿教材后边的小说帮助学生理解前边的话题。我想,当学生完成这本教材的学习,回过头来复习的时候,对话题的理解肯定会更深入一层。

教学感受三:搜索已学的或皆知的小说来辅助理解,用后边的小说补充解释前面的话题。

困惑四:传统小说教学观念在新教学理念中如何运用。

本教材从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外国小说,这里包括欣赏小说的基本元素: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而传统小说特别是中国小说欣赏的基本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那么我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是不是要完全抛弃旧事物呢?我想,不是的。传统小说教学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中国小说的三要素已经成为外国小说基本元素中的一部分。

比如中国小说非常重视分析的小说人物性格特点已成为“人物”话题中的一部分,而且我们还可以拿“人物”话题中的其它概念重新审视中国小说。比如中国传统小说十分重视的小说情节,在外国小说“情节”话题中也有所论述,并且外国小说的“情节”话题丰富了中国小说的传统情节。又如中国小说中的环境,在外国小说那里变成了“场景”话题等等。

其实无论是中国小说还是外国小说,就小说的艺术而言,其道理是相通的;不管小说的要素如何变化,也不管小说欣赏角度如何变化,从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开始这种传统的解读方法是始终改变不了的。

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欣赏外国小说,也不能仅仅完全停留在小说的圃苑内,仍然得综合运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中各种文学知识来多方面鉴赏小说。

教学感受四:新教材教学仍然要灵活化用传统教学方法。

外国爱情诗欣赏 篇4

我曾经爱过您;爱情,也许,

The flame, perhaps, is not extinguished; yet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失;

It burns so quietly within my soul,

但愿它不会再去打扰您;

No longer should you feel distressed by it.

我也不想再使您难过悲伤。

Silently and hopelessly I loved you,

我曾经默默无语地,毫无指望的爱过您,

At times too jealous and at times too shy;

我既忍着羞怯,又忍受着妒忌的折磨;

God grant you find another who will love you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的爱过您

As tenderly and truthfully as I.

外国民歌欣赏教案 篇5

刘奎华

【年 级】 高一

【课 型】 综合欣赏课

【教学内容】

一、欣赏曲目

《樱花》、《阿里郎》、《铃儿响叮当》、《伏尔加船夫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我的太阳》

二、音乐知识

【教学目的】

一、通过欣赏外国民歌,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个国家民歌的风格和特点。

二、结合欣赏外国民歌,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速度、力度在表现内容与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结合欣赏外国民歌,讲解外国民歌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感受外国民歌的特点、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感受歌曲的基本情绪及其变化,体验歌曲的基本风格及特点。

【教学方法】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声像、视听相结合。

二、充分发挥欣赏教学的“通感”,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参与和感受音乐。

三、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并独立地进行音乐的再体验。

【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旅游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一种时尚,谁来说说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大家想不想出国旅游?(学生交流自己曾经旅游过的地方,通过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兴趣)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国外去走一走、瞧一瞧,了解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与民歌特点。(板书:外国民歌欣赏)

二、新课

(一)欣赏日本民歌《樱花》

了解日本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其民歌特点。

了解日本国家的民歌特点。

1、地理位置

第一站日本,谁能指出日本国家的地理位置?(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关于日本民族你都了解哪些?(学生回答)让我们来听听导游的介绍。(课件:日本简介)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但日本的经济却走在世界的前列,日本传承的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唐朝的文化,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固本强国的本领。接下来,让我们欣赏日本民歌《樱花》,感受一下她们的音乐特点。(点出课件)

3、分析日本民歌特点

欣赏时请大家再思考两个问题:①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②与我国民歌旋律进行有何不同?欣赏后回答问题。

(二)欣赏朝鲜民歌《阿里郎》

了解朝鲜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其民歌特点。

了解朝鲜国家的民歌特点。

1、地理位置

第二站朝鲜,谁能指出朝鲜国家的地理位置?(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关于朝鲜民族你都了解哪些?(学生回答)让我们来听听导游的介绍。(课件:朝鲜简介)

3、人声类别

朝鲜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典雅多姿,歌声更是令人回味,让我们欣赏朝鲜民歌《阿里郎》,感受一下其音乐特点?(出示课件)

4、民歌特点

歌曲中反复唱到“道拉基”,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道拉基”这三个字?道拉基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下面的音响画面中寻找答案,欣赏时请大家再思考两个问题:①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②与我国民歌中哪种体裁相似??欣赏后回答问题。

5、即兴表演

朝鲜人民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欢迎我们,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入乡随俗,即兴表演一个节目?让我们一起演唱《阿里郎》,哪些同学愿意伴舞?(表演歌伴舞《阿里郎》)

(三)欣赏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

了解美国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民歌特点

1、地理位置

朝鲜一游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将飞往第三站美国,谁来指出美国的地理位置?(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谁来介绍美国?让我们听听导游的解说。(课件:美国简介)

3、民歌特点

美国汇集了各大洲100多个民族的后裔,有“民族熔炉”之称,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美国民歌独特的风格。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感受那里的音乐文化欣赏一首大家较为熟悉的美国儿歌《铃儿响叮当》,欣赏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歌曲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②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四)欣赏俄国民歌《伏尔加船夫曲》

了解俄国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其民歌特点

了解俄国的民歌特点听后回答问题。

1、地理位置

继续我们的旅游,到达第四站俄罗斯(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谁来介绍一下俄罗斯?

3、民歌特点

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一条河,俄罗斯人民称它是“母亲河”,伏尔加河流域自然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两岸人民勤劳勇敢,用双手建立起美好的家园,现在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在过去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们又是怎样的生活呢?(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各小组讨论画面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俄国一位作曲家用了这样一个动机53 6 3 创作了一首世界着名的表现纤夫劳动的歌曲《伏尔加船夫曲》,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伏尔加船夫们的心声。(播放歌曲《伏尔加船夫曲》)

听后回答问题: ①歌曲的力度有什么变化?

②歌曲表达了纤夫们怎样的心情?揭示了什么?

(五)欣赏爱尔兰民歌《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了解爱尔兰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其民歌特点

了解爱尔兰的民歌特点听后回答问题。

1、地理位置

继续我们的旅游,到达第五站爱尔兰(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谁来介绍一下爱尔兰?

3、民歌特点

爱尔兰是一个西欧国家,有着5000多年历史,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爱尔兰为北美通向欧洲的通道。首都位于爱尔兰岛东部的都柏林。爱尔兰共和国也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因经济发达赢得了“欧洲小虎”的美誉。

这座翡翠岛国,摄人心魄的自然美景,不失现代都市的热闹繁华,风风雨雨的曲折历史,从大河之舞到激情的流行音乐,整个岛屿处处弥漫着艺术气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欣赏《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感受一下她那浓烈的艺术气息。(播放歌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听后回答问题: ①歌曲的速度有怎样?

②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六)欣赏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

了解意大利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其民歌特点

了解意大利的民歌特点听后回答问题。

1、地理位置

继续我们的旅游,到达第六站意大利(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谁来介绍一下意大利?

3、民歌特点 意大利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民主共和国,亦为欧洲民族及文化的摇篮,曾孕育出罗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服务业、旅游业及对外贸易尤为突出,同时也是北大西洋公约和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意大利在艺术、科学和技术上拥有悠久的传统,拥有47项世界遗产并位居世界第一。

意大利在欧洲具有社会、政治及军事上的重要影响力,也在政治、文化、科学、医疗卫生、教育、体育、艺术、时尚、宗教、料理、电影、建筑、经济及音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约和欧盟的会员国,也是20国集团之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欣赏颇具影响力的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感受她那浓烈的艺术气息。(播放歌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听后回答问题: ①歌曲的速度有怎样?

②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同学们,我们的国外之旅即将结束,临行前热情好客的外国朋友托我给大家带来三个音乐盒,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民歌?

第一个音乐盒:《莫斯科郊外的上》

第二个音乐盒:《桔梗谣》

第三个音乐盒:《哎哟,妈妈》

加深学生对各国民歌风格的了解提高其听辨能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国外旅游转眼就结束了,谁起来说说这次旅行都有哪些收获?总结: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歌,我们要多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旋律的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开阔你的音乐视野,使你感受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

谈论本节课的收获

外国民族音乐课程复习 篇6

一、论述题:

1.简述欧洲传统音乐特征。

(1)每个乐音都有固定的音高,音与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和缝隙,这些空间和缝隙不用音腔来填满。音过程中没有有意运用的音成分的某些变化。(2)比较典型的欧洲音乐的调式,是以四音音列作为基础的。这些四音音列中,都包含两个全音音程和一个半音音程,由它们之间以不同方式排列,可有三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

(3)虽然也有自由节拍的非均分律动节奏,但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功能性均分律动节奏,强弱有规律地反复交替。

(4)除了单声性织体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多声性织体,在注意横向旋律流畅的同时,十分讲究声部之间的纵向关系,伴奏多采用传统和声进行。(5)欧洲的乐器以风笛、提琴、吉他、手风琴为特色。

2.简述鼓及其音乐在黑人非洲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音乐特点。

对社会:在有的民族中,还用鼓来象征国王的地位和权力,用鼓的语言来传承民族的历史,并用鼓的语言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对文化:鼓的多种打法可以用来模仿语言的声调,创造鼓的语言。

对生活:普遍地用鼓来作为舞蹈伴奏,以独奏、对奏、大型合奏的形式来烘托情节气氛;也可以作为一种音乐形式。

音乐特点:(1)以鼓为代表的打击乐器在黑人非洲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2)复杂多样的节奏。在鼓合奏的情况下,由于每一个鼓所演奏的音高、音色不同,各自固有的旋律、节奏以及由于演奏场合不同而具有的和声,所以形成了复合性的形态。

3.简述北美因纽特人音乐主要的音乐体裁形式

(1)舞蹈歌(2)动物歌(3)竞赛游戏

4.简述马卡姆音乐文化

在音乐领域,乌兹别克及其邻国塔克吉承续着过去的宫廷音乐传统,保持着谢西玛卡姆的音乐形态。普兹尔克、罗斯特、纳乌奥、多科夫、塞科夫、伊罗克6首曲调,各自基本部分都包括姆西基罗特的纯乐器部分和纳斯尔的声乐部分。纯乐器部分再细分为五个乐章,各乐章依次变化,由变奏的何纳乐句和不变的波兹库依乐句交替构成,形成一种回旋结构。玛卡姆是在即兴部分以及其对比的具有鲜明节奏的声乐部分,或者具有舞蹈节奏的纯乐器部分中,以相互交替的形式展开,现在也有人将各个部分作单独演奏。

5.简述拉丁美洲传统音乐的构成因素与整体性特征。

构成因素:(1)印第安因素,印第安人的音乐很多和生活密切相关,与宗教、劳动、舞蹈紧密结合,一般来说,他们所拥有的旋律单纯而带有独特的表情。(2)欧洲(伊比利亚)因素,伊比利亚在节奏、旋律、和声方面都给予拉丁美洲以基本影响。

(3)非洲黑人因素,黑人具有十分独特的音质,唱法是以独唱和合唱、齐唱通常是相互交替进出,以一呼一应的对答形式为特征,他们还拥有与生俱来的良好而丰富的节奏感。

特征:是对于多元化音乐文化相互混成的音乐美的追求,也即以多元化音乐文化的混合为特征。

6.谈谈你对外国民族音乐的整体认识是怎样的?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何看法

用写作推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 篇7

一.通过专题写作训练,落实小说元素的教学。

在教材的学习分析中,我们发现,编者把小说的基本元素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元素,并以此为专题从八个方面选编小说。小说元素的本身就表达着主题,或帮助表达着主题。而我们教师教学的责任和教学的价值是尽可能地把它们的魅力解读出来,引导学生加以体会和认识。而教材也在每个单元后面配上了一题写作实践,我想编者的意图就是希望通过它能有效地落实这一环节的教学。因而我在具体教学中有意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

以“场景”为例。场景,是教材第二单元的话题,教材对它作了较明确的界定: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在本单元的《炮兽》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明确场景的类别和场景“以人物为中心”的含义。课文上完后,要求学生写关于场景的作文:校门口接子女的家长。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已经多日不曾放晴了,似乎是老天爷看不惯这尘埃遍地的城市,阴沉着脸淅淅沥沥地下着雨丝。接近放学时分,校园的四周渐渐聚集了一些或着自行车、或擎着伞、或坐在小车中的家长,都使着劲伸长脖子向那笼罩在雾气中的校园张望,企图看到些什么。时间在此时似乎十分漫长,他们或许是累了或许是焦急,转而向周围的人聊起天来,不管是否认识,不管上级下级,不管坐车还是走路都分外投机,“哎,你也是来接孩子的啊!”成了共同的语言,而说话的双方眼睛却始终不曾远离校门,带着一抹焦急。“铃……”的一声,顿时场面有点混乱起来,他们的眼中光芒更盛,似乎无视了雾气与昏暗,在第一时间找到了他们孩子的身影。于是天也变得不再阴沉了。

这篇短文,学生都非常明确在这个场景中“以人物为中心”的含义,凸显了人物的主体地位,也由此进一步了解了“场景”这个小说元素。当然像“情节”、“情感”等元素也是训练的着眼点。

二.通过整篇仿写训练,落实小说表达技巧的教学。

写文章应该从模仿开始。学生读着别人的文章,看看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写的,然后自己模仿着写,模仿的多了,就想自己编着写,自己创造着写。我们知道,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章写作的典范,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学习伍尔夫《墙上的斑点》后,学生大致了解了意识流叙述是打破了传统的有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的作品。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以人物意识流动为主的文章。例文:

一个夏日的午后,偶尔看到墙上的一个光点。盯得久了,竟发觉它在燃烧,越烧越旺。火的那头,我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历程。因为需要它,人类开始学会钻木取火;因为有了它,人类知道了熟的食物比生的更为可口。我又似乎看见它在转动,如同浩瀚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在上帝的支配下,有规律地转动着,渐渐地,星球上出现了生命,而生命又是那么多渺小,在上帝的眼里,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黑点。在雪白的墙壁映衬下,它似乎又穿透一切,能够带领我们走进未来,走进人的内心世界,走过那些黑暗的地方。一瞬间,它又变成了母亲晶莹剔透的泪,一颗心疼孩子而掉下的眼泪。当人类遭受洪水、台风、沙尘暴时,大地母亲落泪了。这滴泪如同一颗钻石,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外国音乐欣赏论文 篇8

目前高中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是作文。新教材中作文教学包括片段作文、命题作文、课外练笔三个部分,如果完整地进行一次全程训练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而现阶段的课堂可用于作文教学的时间太少,课外学生也很难找到时间完成作文,因此,新教材的作文训练目标在实践中基本上难于实现。加上大多数训练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或命题太俗,或限定太死,或与过去训练重复,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于执行。

新课标对中外小说(含选修课)教学则提出了明确要求:“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这样高难度的教学目标,想要达成,更是谈何容易啊!而高考又没有对欣赏水平作专题的检测,许多教师把它当做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教可,不教也可。这种定位的模糊性使《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变得随意,欣赏教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为此,笔者针对学生实际,进行了一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是一个既能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又能提升写作水平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 让“场景”专题指导作文的丰富性

一篇好的作文决不是泛泛而谈,它往往具有吸引人的具体的细节、具体的画面,在小说中,称之为场景。场景可给文章定篇,可营造意境和渲染氛围,可引导人物出场,可揭示人物性格,可作为象征。如《炮兽》一文,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描写的特定场景:“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弦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船舱里一转眼人都跑光了。”这是全景描写,作者尽可能给我们描述一个大视野、一个宏观的场景。这个场景里,人是怯懦的、渺小的、无能的,而大炮是凶猛的、庞大的、威力无穷的。两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接着,作者给我们创设了两个宏大的场景:老人制服炮兽,老人惩罚炮队队长。这三幕连续的场景组合起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富有戏剧性地将故事推向高潮。又如《丹柯》一文中,丹柯带领大家走出丛林前黑暗令人窒息的环境描写、走出丛林后清新舒畅的环境描写,也令人印象深刻。笔者在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运用的方法,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在进行《那时花开》作文训练时,根据场景专题指导,学生的文章中出现了很多精彩的语段,而且描述得非常细腻,富有表现力。

(1) 伴着些许凉风的早春,鸟儿的一声脆鸣打破了校园里原本的静穆。风缓缓地吹来,一股令人心旷神怡的清香在风中飘荡,几株玉兰在窗前静静地绽放,独显一分华丽与高洁,从容与大度,以不变的笑靥,装点生命的绮丽,用柔曼清逸的身姿点缀这个季节。

(2) 看着你从最初的如细小月牙,迎风扶摇稚态可掬,到现在满树玉碗摇曳枝头,朵朵亭亭玉立,交相辉映。几个欢笑打闹的同学轻轻地触碰,便教万瓣飘落飞舞而下。放学时的一场细雨,玉兰便收尽千样妆容,可仍遮不住你在细雨绵绵中的异常妖娆。

二、 让“情感”专题指导学生创作的真实性

《文学是人学》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除了思想的力量外,情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情感的存在,使小说超越了知识水平、地位教养,被广大的读者所理解。一篇渗透着情感的文章,可能比一篇思想深刻、复杂多义的文章,更能打动人。

目前高考作文要求最主要的是感情真挚,而当前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真实的感情以及真情的艺术表达。《山羊兹拉特》描绘的是阿隆和兹拉特之间,即人和动物之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它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贫困和窘迫,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和动物之间永远的温情和慰藉。《礼拜二午睡时刻》是小偷和母亲之间的亲情。从表达的角度看,我们能从《山羊兹拉特》明确感受到文章传达出的感情信息,而《礼拜二午睡时刻》作者的感情是躲在幕后不出场的,我们只能从人物的言行里,从小说内容材料的安排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因此,小说写作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并不是作者花在煽情上的力气越大,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相反,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人物和情节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节制胜于放纵”“蓄势待发”这两种处理情感的方式,并运用到学生的创作中,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收藏昨天》一文,学生真实地写出了自己对长大的发现。

昨天还那么高不可及挂在那里被编织着蜘蛛网的窗,今天我已可以透过那繁密又有些许破败并打成卷的蛛网中看到窗外柳枝在风中被轻轻吹抚。昨天仿佛还要努力踮起脚尖才能摸到的门铃,竟什么时候静静爬到了胸口。那昨天还挂过我的身体的门把手,今天却只能跟我握手。昨天还在被人称呼着小胖子渡过,今天的镜子前,我的脸不再臃肿反而是显得棱角分明。

三、 让“情节”专题指导学生作文的生动表达

与有一定长度的情节相比,短小的细节描写更显具体,也更有针对性。它是作者对情节一点一滴地补充与落实。如志贺直哉在写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时,选取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将“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错看成葫芦;每次上街时,看到店家的葫芦“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正是这些细节,才使得整个小说情节丰满充实起来,小说也活了起来。

同样,一篇好文章,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情节如何曲折怪异,而是富有表现力的动人细节。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重视对细节的指导,引导学生去关注老师的典型动作、父母关爱的细节等,让这些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细节,对情节和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有学生在创作《思念之尘》一文,通篇用生活的细节加以组接,让人感觉到思念无处不在。

我又没有很想你。

我只是在经过大饼店门口时会想起你,想起那个为我买咸豆浆的你。

我只是在经过校店时想起那个曾经陪我风雨无阻买奶茶的你。

我只是在精品店里看到Jay的贴纸时想起那个疯狂迷恋它的你。

我只是听歌时、看到歌名时想起那个写下歌词教我唱歌的你。

我只是在上QQ看到你的头像时想起那个跟我聊天的你。

我只是看到校园里的凉亭时想起那个和我晚上一起散步的你。

我只是看到车棚里停着你那辆橘黄色的自行车时想起那个陪我拖车的你。

四、 让小说的人文思想提升学生思考的深度

在《外国小说欣赏》中,很多文章有着丰厚的人文思想。而目前的中学生很少有时间去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关注自我,加上近几年浙江省高考则明显加大了对学生思考的考查力度,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能引导学生思考的文章,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放眼世界,提升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山羊兹拉特》描写人与山羊患难与共,最后达到一种超越人与动物界限的真挚情感,表达了人道主义情感。笔者就让学生讨论人到底该怎样和动物、自然相处的问题。

《丹柯》表达了对自由誓死捍卫,对困境中向死而生的实践。丹柯面对族人的诘难和质疑,毅然掏出红心的无私奉献和无畏的拼搏精神。笔者就引导学生对英雄和普通人的践踏进行深刻自我批判。

《清兵卫与葫芦》是对教员和父亲为代表的武士道专制强权扼杀清兵卫喜爱葫芦为象征的自然、心灵的抗议和批判,笔者引导学生反思家长、学校、社会对学生兴趣的扼杀。

在《在桥边》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每天在为生存而进行数数字工作的机械枯燥日子里,给自己保留2分钟的心灵时间,并提出了心灵栖居的思考,我们可引导学生关注精神救助和物质救助的区别。

《桥边的老人》《牲畜林》都是有关战争的题材,表达作者对和平的向往,笔者则让学生关注当今全球的战争,人民的苦难。

外国小说欣赏结构单元教案 篇9

结构单元教案

教学时间7学时。

第一学时: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旁批作注,读懂了什么,(注意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情节,情感,场景等)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然后以6个或4个同学为小组讨论。第二至四课时:探究提升,学习《牲畜林》和话题结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题,是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 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 体会“延迟法”对小说的推动作用。教学重难点:《牲畜林》中几次“延迟”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研究《牲畜林》的和人物和结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在新闻报道里、电影电视上、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面对战争,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沉重、愤怒、悲伤、无奈……)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轻松、搞笑、诧异……)

二·探究提升

具体品读课文

(一)品读人物。学生提问:

1.朱阿是怎样一位人物形象?德国兵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从外貌来看, 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 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

德国兵是个贪婪愚蠢无知的形象。

2.为什么把朱阿塑造成枪法很不准的劣等猎手?有何蕴意?

朱阿不是英雄, 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 就像在马戏表演中, 小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 还是一头牲畜:母牛“花大姐”, 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 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

这样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教师发问:我们说,战争是沉重与残酷的,那么,卡尔维诺为什么要写这么两个人物呢?

也许,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所揭示的关于生活的态度能让我们理解卡尔维诺的这种“减少沉重”的努力:

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

(二)品读结构

3.为什么每次当朱阿举枪射击时,就会被阻止?

这是小说的创作方法。在情节上称为“摇摆”,在结构上称为“延迟”。“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详见书本78页)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

教师提问:朱阿一共举了几次枪?找出来齐读并分析朱阿举枪时的表现和人们的反应。

第一次:“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朱阿手中的枪跳起了塔兰泰拉舞”;这是借喻,孩子说你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第三次:“朱阿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这是夸张。第四次:姑娘的话和朱阿眼中像烤肉的铁叉一样的猎枪暗示了乐观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第五次:小姑娘宁愿失去财产,也不忍心看到兔子丧命,可见她淳朴善良,热爱生命。第六次:朱阿终于射击成功,可惜没打到鬼子,反倒把可怜的吉鲁米娜的老母鸡给打死了。

4.为什么最后朱阿射死是一只最老最瘦的母鸡,而打败德国兵的是却是一只野猫?

正是这种充满自然和谐,充满自然生命力的氛围、基调的要求,致使小说在高潮处理上具有轻松幽默,具有喜剧色彩。(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 , 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 它不是牲畜, 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 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勺, 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 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教师提问: 这些童话式的情节连缀起来在结构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这种童话式的情节的起伏所形成的结构像一条在风中飘舞的丝带,于无形中消减了严肃与沉重。在这只“诺亚方舟”上,善良的人只关心动物的安危,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财产,他们要带着它们等待大洪水的退去。阅读P77-78,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小说结构是一个“容器”?

寻找一个合适而满意的“容器”——故事结构。

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是生活之水的一个“容器”。

2、好的结构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①能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 ②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

3、结构是怎样构成的?

(1)依靠情节的力量——在情节上设置危机(2)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

4、常见的结构有哪些类型?

(1)线性结构——层层推进的结构《牲畜林》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延迟”小说的进展,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环环相扣,实现结构的张力。

(2)截取生活的横断面 《桥边的老人》

桥边这个老人就是一个合适的容器,战争的创伤、人性的坚强,都在老人个人经历的小小范围之内体现出来。

(3)以心理为中心的结构(意识流)《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这个容器使漫阔的遐思,都不至于散乱。第三课时:品读课文,总结主题

5、“延迟”法的使用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

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

第三,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6.《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牲畜林”在文中有何蕴意?

“牲畜林”是一个意象,一种象征。既是小说结构的要点,也是小说主题的要点。

(1)结构要点:“牲畜林”是一个“容器”, 装载了反法西斯战争这一现实生活之水。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2)“牲畜林”是充满自然和谐,充满自然生命力的地方,正如诺亚方舟,带给人们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就是战胜战争的源动力。

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总结:卡尔维诺这篇小说之所以读起来轻松诙谐,除了形象和语言的特别,关键在于结

构的独特:

一、让牲畜林成为一个“容器”;

二、在情节上设置危机;

三、运用“延迟”手法层层推进

同时,对于结构分析延迟法鉴赏,回答问题时,我们要准备的几句话:(使用延迟法的作用)

1).层层推进线形结构小说的发展,制造了小说阅读的波澜,使小说不至于总是平缓地前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不至于产生阅读的疲劳。

2).给人物足够时间和空间表演,从而展现人物性格、心理,揭示小说主题等。

其他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以“牛、猪、山羊、火鸡、兔子、母鸡”这样的顺序来写?能调换顺序码?

2.朱阿跟踪德国兵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救“花大姐”,后来“花大姐”跑了,为什么他还跟着德国兵?

3.为什么德国兵抚摸那只野猫,还说聊以自慰?

鬼子的贪婪、愚蠢,造成他在森林里迷路,而在转悠时看到的奇特景象,让他产生“诺亚方舟”的幻觉。所以,当他最后面对凶恶的野猫时,也“已毫不奇怪了”;朱阿胡乱开枪给他造成了惊吓,使他产生要主动上前抱住那只“家猫”欲“聊以自慰”的念头,最终他把增加送下了石崖。可见,最终的偶然其实时事出有因的,是情节发展的必然。4.朱阿没有打死德国兵,怎么还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5.p73倒数第三段中“走进干草棚,在草堆下翻找起来。那里藏着一杆老式双筒猎枪和子弹袋。他把两颗打野猪的子弹推上膛,子弹袋系在腰上,平端着枪,悄悄地走到牛棚门口。”.p74最后的“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他连忙伸手去抓,但火鸡轻轻一跳,跳到更高一层的枝上,尾羽依然展开着。德国兵放开了山羊,开始爬树。他每向上爬一层,那只下巴垂肉鲜红的火鸡,就跳到更上一层的树枝上,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p75 “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这些句子是不是不太严谨?

这让我想起了卡尔维诺的《通向蜘蛛巢的小径》,男孩把他从德国兵那里偷来的枪藏在了只有他知道的蜘蛛巢里——蜘蛛网的轻逸将枪的沉重遮蔽了。朱阿把猎枪胡乱地藏到了干草堆里,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呢?

沉重的德国兵爬上“越来越细”的树枝,掉下来后竟然“摔在松软的树枝上”,着实让人费解——我想,勇敢无谓的抗日民众肯定不会原谅作者如此低劣的道德情操!然而,正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恰恰是因为卡尔维诺深切地认识到战争的沉重,所以才去努力追求语言的轻逸,在悖逆中飞入另一个世界。卡尔维诺就像那只在枝头轻快地跳来跳去的“火鸡”,“挺起胸膛,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让所有的沉重都落入自己的脚下,然后高傲

地审视。

第四课时:处理作业 练习:

一.对下列微型小说作结构上的评论

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波兰︼

格罗津斯卡

“你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评论家赶忙更正。

部长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别力的人。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这衣领真别扭”

这篇小说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线性结构,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作者往往故意延迟小说的发展(总评)。

(分析)部长的频频摇头是作者给小说设置的障碍,在评论家一次次对这一个动作的误读中延迟了小说的进展,而非常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一次次的延迟使评论家得以有机会表演,从而揭示人物见风使舵、摇摆不定的性格,也揭示了官僚主义对人性的戕害这一主题。二.精讲精练中《牲畜林》练习。

五六节课学习《半张纸》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3、了解“生活的横断面”这一小说结构方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

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

【教学难点】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询问了解学生预习感受,引出作者介绍。

19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尤金•奥尼尔。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奥尼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什么要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呢?

作者相关知识:瑞典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间》等。

一.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你们从内容主题结构等方面来交流一下你们的看法。

二.探究提升

1、深入探讨“半张纸”上的内容

爱情

工作

交际 ①讨论爱情情况:恋爱——新婚——将为人父——丧妻夭子

总结明确:作者享受过爱情的甜蜜和即将当父亲的喜悦,也承受了妻儿丧亡的不幸。

情感线索 :“相爱的甜蜜――蜜月的幸福――为父的喜悦――失亲的悲恸” ②半张纸上还写了他的工作有怎样的变迁?

银行倒闭,失业,穷困――后来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手头很宽裕”――现在,搬出房子,可能意味着生活的困顿。

总结:除了爱情不幸,生活上也起伏不定。③小说除了写主人公外,还提到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这个人物的出现对表现小说的主题有何意义?

这个“朋友”与主人公命运极其相似,有力地映衬了主人公的命运,丰富并深化了主题:荣华富贵及人生的不确定性!2.探讨小说的主题 ①从刚才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他工作的变迁,和朋友的盛极而衰,你觉得有和共同点?

对生活总是变幻不定的,可能给你带来幸福,也可能给你带来痛苦。我们的主人公就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交替着幸福和痛苦。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的态度。

②那么我们的主人公在回顾了这二年的生活后,他是怎样对待的?你能揣摩出他这样选择生活的心理活动吗?

主人公读完这张纸后,“吻”它,“折“好”,“收”在胸前,反而“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显然,主人公的情感并未消极下去,相反的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尊重和直面现实的生活态度。

心理:他从两年的生活里感悟出,这两年他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许多遗憾的,“有许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所以,相对于这“许多人”,他是多么幸运的呀!人要珍惜“曾经拥有”,把握“现在”,开拓“未来”。这样你的人生将不断地被充实。倘若,你永远停留在这两年,消沉下去,哪怕你活了100岁,你实际的生命长度只有“这两年”。幸福是值得欣喜,痛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主题: 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指著追求。

6、从小说结尾可以看出“年轻房客”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小说结尾时,主人公收藏起那弥足珍贵的半张纸,“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告诉我们主人公将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奋然前行,去开拓新的人生。他勇敢地面对命运,承受人生的一切幸与不幸,在生活面前保持着骄傲与快乐的姿态,主人公是一位达观而又坚强的人。

启示一:幸与不幸,都是生活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既要积极地追求人生的幸福,也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不幸。

启示二:人生的幸与不幸,都只是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阶段而已,重要是的学会从中获取经验与启示,得到力量与智慧,以向前看的健康乐观心态走好人生的下一步。

3.探究小说结构 ①我们理解了小说主题,那我们回头思考一个问题,“半张纸”有何作用呢?

小说《半张纸》结构艺术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家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作品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段,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深化作品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主题。半张纸成了小说中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成了小说的灵魂。

②纸张很小,但涵括的内容呢,是浅薄还是丰厚的?

主人公只读了二分钟,但实际却回忆了两年的时间,又给人以很深刻的人生启迪。可谓是“小容器,小切口,短时间”(即横断面),但实际却是“大容量,含义丰,长时期”(空白,借助读者的想象,感悟),把大量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想象、填实。这是结构的另一种方式“生活的横断面”。文中借助“半张纸”以小切口,做出大文章。情节简单,却含义丰富。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那怕是小小说,也极具文学魅力。

横断面结构特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发生的事情,内涵可以很深厚。半张纸的横断面就是主人公在搬离寓所的那一霎那阅读到半张纸的二分钟,而从中我们窥见了主人公两年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人生感悟,以及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熟知的“以小见大,以实入虚,以点代面”。

横断面手法,不光小说中有,而且在其他艺术创作上也在运用,试举例加以说明。

1、诗歌艺术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横断面即是“那一枝红杏”,读者可以根据那“一枝红杏”而联想到“满园春色”,进而联想到整个春天的生机勃勃,还可以联想到姹紫嫣红的春天美丽景象。入口小,可内涵丰。

2、绘画艺术上

白石老人的虾画。横断面即是画面上上畅游的“虾”,可你感受到的却是 “波澜壮阔的大海”,大海中的生机勃勃。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3、民族传统舞蹈

横断面,舞台上艄翁手中那只划船的木桨。虽然既没有水,也没有船,但观众会据此联想到人在船上,船在江中,眼前会浮现出白发红颜,青山绿水的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被注意,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饶有新意。

小说开始于搬家车辆的离去,男主人公被独立留在曾经的家里,作最后的一瞥。作家以哀婉平缓的笔调,描写主人公即将离开这居住两年的房间时的复杂心情:哀婉留恋,若有所失。它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男主人公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仅仅是如此吗? 也许更深的,还是对这里的眷恋,故意找个借口再待一会儿;马上一转,说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连续重复,暗示主人公的故作镇定,这是写浅层心理;接下去,叙述他决定再也不去回想在这里的往事决定一词,更是显露出他心理上的脆弱,如果真的可以不去回想,还需要如此郑重其事地决定吗? 往事就像无孔不入的空气,又岂是一个所谓决定能够阻挡得了的;下面,用一个但是,把镜头转向我们更本质的主人公那半

张记录电话的纸条。这样简单的几句话,表面上波澜不惊,而内里却意义摇曳,语言非常有层次感。

在只有一千多字的小说中,作家却不惜笔墨,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半张纸便凸现出来,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而主人公也被这小小的纸头强烈刺激着,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因为那上面浓缩了他一生中两年里的最美好的时光。然而爱之愈切,痛之愈深,竟然使他决定要忘却。4..总结小说结构鉴赏:

5.讨论练习三: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持续了多长时间? 这种安排有什么意义 ?

半张纸作为结构的要点,使得小说的叙述时间和主人公的记忆闪回时间发生较大的交错,从而得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从外部而言只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但是从内部深层而言,持续了两年的时间。这使得人生如梦、人世无常的主题得到有效表达。三

能力拓展

试从小说结构的角度给下面一则短评做简单的评论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法] 哈巴特•霍利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参考:

这篇微型小说淡化故事背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是战后的恋人相遇的生活场景,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出轰隆隆的战争已经停止,硝烟已经散去,但战后的残骸还在,废墟依旧。离别、失散、流离失所、屈辱,留下的一切只会让人长久的伤感、痛苦。一篇200多字的小说竟然给人带来无穷的空白的想象之美,并让人深受启发。

上一篇:总监第一次例会讲话下一篇:放飞梦想诗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