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本学期我教的是一年级。现在孩子各种各样,性格智力身体发育程度都各不相同,有很多学生还像幼儿园小朋友一样,根本没有做好上小学的准备。有的性格内向腼腆。一上课就想小便。上课如果是老师点名回答其问题,声音很小,有时还发抖,只有自己充分准备好了才敢回答。有的在老师讲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眼神飘忽不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玩各种文具等等。还有的下课总是自己一个人转悠,看其他小朋友玩,研究各种教室里的物品。仔细想一想,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学前培训,孩子在心理和生活学习习惯上都没有做好准备。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差,信赖心太强,没有主见,以至于他们缺少信心。学习行为不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不够集中,缺少训练和培养。
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一开始难免会有不适应。但是有些学生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可是有些学生就迟迟难以达到一个小学生的标准。这跟每个学生的心理都是息息相关的。有的学生会产生缺少信心的心理现象。缺少信心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收到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这种状态持久持续下去,就会产生相当大的心理阴影。有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缺少训练和培养。
为什么会有差距,我想这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是有关系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里少有人和他勾通,经常一个人在家里玩。平时跟外界的交流也很少,自己做自己的事。我和几个这样孩子的家长沟通过,家长们给出的答案是大都这样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家里,白天夫妻都上班,孩子白天都是和老人一起的,老人不怎么和孩子交流,孩子都是自己做游戏、读书,久而久之孩子的思想就开始脱离实际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孩子的心里没有沟通这个概念,除非有什么实际的需要,否则很少有孩子能主动的开口。而且老人带的孩子,往往比较溺爱,自主能力比较差,在心理上有依赖别人的现象。我班有个学生对妈妈的依赖性很强,离不开父母,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包办。导致她他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她的妈妈抱有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教育理念,在幼儿阶段没有对孩子进行过任何常识知识方面的教育,入学前也没任何学前培训教育。导致现在孩子不知道上学应该做些什么。学不好时,会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就形成自卑心理,不安、烦恼、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这样就会使孩子没有自信心。而家长更加包庇,形成恶性循环。要解决孩子心理上的缺乏自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环境与方式。而且关键在于她的父母,因此我通过电话,经常和家长沟通,反馈情况,共同商量对策。比如:在家里,多给孩子发表见解的机会,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平时周末多带孩子出门,走访同龄同学或参加社交活动。多鼓励做家务,提高自理能力,从自己做事的实践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及时对她的进步表扬和肯定。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并说明自己这样做的原因。
在班里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取得好成绩就给予表扬得喜报。多给孩子和同学交流的机会,比如让她发作业本,管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她感受到自己在班里还是很重要的,使他慢慢地放大胆子。学校给孩子们组织的集体活动种类多样,集体活动让孩子的课余生活更丰富多彩,每个孩子似乎因为这些活动更加活泼。刚开始时让活波的同学带带这样的孩子一步步,鼓励其主动参预到活动中。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协调能力,更是提供了很好的同学间交流的机会。有些孩子比较内向,不愿意和同学老师交流的问题,于是我开始经常和他们谈心,并鼓励其他小朋友找他玩,但更多的是让其它小朋友主动的带动他们,慢慢的我发现他们开始主动的找其它的同学玩了。
1.1教学内容(知识点)分析
《各人眼中的20》是一年级下半学期数学《整理与提高》单元的最后一课。它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一组一组地计数,并会把所给的数分拆成相同数连加,能让学生利用加法的策略来找到乘法题的答案,为二年级上半学期学习乘法计算做好准备。简简单单一页纸的教学内容,却起着承上启下的教学作用。
1.2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33名学生,在经过差不多一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实践后,大都适应了学校的作息要求,具备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注意力比较集中,语言表达较好,能跟着教师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能正确和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法,连加的运算顺序也非常清楚。对于学具的使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已克服好奇心能规范操作。对于数学语言的表达,学生也已能用简洁完整的句子形式说出思维过程。学生的这些品质为本课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有利于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建立自信,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1.3教学目标
1)能一组一组地计数,会用各种方法来描述20的集合(个数20的集合),为建构乘法做准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会从不同角度思考,用各种方法分割数的集合。
难点:建构几个几,用语言描述分割的结果。
1.5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教学策略的运用将最终影响到每个学生的成长。此教学内容是针对一年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他们掌握知识相对较少,自主性差些,对知识的认知依赖于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和教师不断地启发和引导。但他们好奇心强,具有潜在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动力,是有待发展的主体。因此,我采用主题探索策略把真实世界的知识内容按照活动主题的形式进行设计,让学生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从关心和解决现实问题着手,慢慢探索和思考抽象的数学知识和规律,在由浅入深、有形象到抽象的思考过程中实现学生思维方式上的真正飞跃。
当然,一年级的学生毕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学习活动较多的是依赖模仿与记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探究数学问题,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中我采用了动手操作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更好、更顺利地完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教学过程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掌握的知识相对较少,自主性较差,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但他们好奇心强,具有潜在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动力等特征。对于导学案的设计和导学课的实施,我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2.1情境激趣,亲近学习
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小丁丁过生日请客:
1.小丁丁有8个桔子,想全都分给2个好朋友,他分给一个小朋友3个,分给另一个小朋友5个,这样分好不好?
生:不好!每人分4个,这样比较公平。
2.那小丁丁给每人分3个呢?这样两个小朋友分到的桔子个数也是相同的,你们觉得这样分合适吗?
生:不合适,没有全部分完。
每个学生都因为生日请过或被请过客,他们信奉公平原则,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全部分给好朋友们。运用这个符合学生心理的情境,我在他们思维中建立起这节课的要求:每人分到东西的个数相同且要正好分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2操作实践,体验学习
人们常说:听了记不住,看了印象深,做了记得牢。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生经历了“小丁丁眼中的20”这个教学片段,知道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10个一圈,圈了2圈,就是2个10”这个环节后,就让学生操作实践。
小朋友眼中的20:
1.小丁丁眼中的20是2个10,那么你眼中的20会是几个几呢?请小朋友用双色片代替糖果,自己来分一分,说一说。
要求:需要几个圈就拿几个圈,每个圈里分的要一样多,要分完。
2.学生分完后,反馈并板书
这个环节的教学能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他们从不会到会,从学会到会学,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逐步深化过程,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潜能外化的规律。整个实践操作过程,既让学生体验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乐趣,又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2.3达标反馈,感悟学习
练习是达标反馈的基本途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巧的方法。练习的设计要立足课本、抓住重点、循序渐进、生动新颖、训练思维。练习的层次要适合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难点,我设计的习题难度由“思维表象”渐进到“数学抽象”。
1)基本题
动手圈画:20块蛋糕,一个要大家圈4个5,另一个要大家圈5个4。
2)变式题
A.如图1,小胖:4个3是12()小丁丁:3个4是12()
3)综合题
圈一圈,填一填(图3)
2个()()个3()个()
4)拓展题
用眼睛看着来圈一圈,说出你看到了几个几(图4)。
数学在本质上研究的就是抽象的东西,练习设计所依据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由形象合理到达抽象。一年级学生虽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练习中越早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就越能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就越能回归数学本质,感悟数学。
3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首先学生已能根据题意按要求分割数的集合,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分割的结果;其次学生在脑中已树立了“几个几”的建模,并能用相同加数连加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二年级乘法学习做好了铺垫;最后,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从学生已有体验出发,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学生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和发展。
3.1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激活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周围的生活情境,充分挖掘已有生活经验的素材,创设情境帮助他们去经历和体验生活,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事物,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拉近他们与数学的距离。
3.2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灵活思维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方法。通过实践,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从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操作实践。通过实践,还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在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好的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充分锻炼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3让学生在练习的解答中系统思维
教师要遵循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形式,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拓展题,要有层次、有梯度,兼顾差异,有效地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应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展开系统的、全方位的思考,以达到形成能力、发展自我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学科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内涵 策略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88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可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都要自觉承担起的义务。小学阶段是儿童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科教学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深刻理解了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掌握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才能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心理,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心理潜能,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新的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学科教学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一方面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掌握要以人的心理发展为基础,要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无疑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学科课程目标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科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从这个层面讲学科课程教学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在小学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实现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双轨式”的统一。这就需要教者在制定学科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心理健康教育课来上,也不能只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形成的良好氛围。只将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开展心理治疗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势必孤掌难鸣。只有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活动相统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得以有效开展。
二、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一,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小学生在校期间与教师接触最为频繁和密切,根据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儿童最易模仿和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科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有的专业优势和角色优势。首先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高思想水平,做学生思想行动上的榜样,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其次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能够包容理解学生,能用心去爱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错误看成一种教育资源,面对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一个缓冲期,不以粗暴的方式去压制。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国家、爱社会。最后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变化,要对学生的苦恼和疑惑及时进行疏导,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第二,充分利用学科课程资源。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内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各门学科本身都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侧面蕴含、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语文、英语、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教材中,包含了大量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等方面的内容。数学、科学课程对学生思维、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追求真理和坚强意志的良好品质。体育课程教学可以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生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音乐、美术等课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心理的陶冶,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就更为丰富。这就需要教学者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心理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三,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积极、和谐愉快的心理氛围能促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导,有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往往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又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和提高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情绪饱满,坚持面带微笑。教师是课堂氛围中最大的情绪源,教师要通过微笑,激励的语言,把快乐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奠定心理基础。其次要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感兴趣的事会积极参与,乐于接纳,反之就会被动应付,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创设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最后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小学生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杨和肯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
第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这需要教师以情感沟通为桥梁,以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学生交往,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一是保持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有儿童般的纯真。童心,表现为纯朴、真诚、自然、率直。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二是尊重和理解学生。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难免会遇到不守纪律的调皮学生,这时教师需要慎重选择批评方式和方法,不要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要发挥教育智慧与才能,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三是关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聪明、活泼,性格外向,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关注,这类孩子的学习潜能容易得到较好的发掘和培养。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胆怯,不善于表达自己,这类孩子的潜能往往被湮没。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和爱,对他们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获取信心,积极向上,学习潜能不断得到发展。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范围,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真正实现了全员性策略,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得以全面落实的最佳途径。
学生是否存在这些问题?
上课能听懂,作业也会做,但考试不理想; 各科不差,就是成绩不拔尖; 记不住,苦学无效,成绩下降;
很聪明,但学习不自觉、不主动、贪玩; 性格叛逆,不善沟通,成绩忽高忽低; 粗心、马虎、厌学、做事拖拉;
没有目标和动力,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活动场所从家庭或幼儿园转到了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该期间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很快,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具体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发展表现。
(1)身体的发展.一般来说,学龄期指从入学起(约满6周岁)至12~13岁这一阶段,相当于小学年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身高、体重等的发展是不规则的,生长发育相对缓慢,但女孩在9~10岁左右可能会出现身高、体重在原来落后的基础上较快超过男孩,标志着学龄末期女孩发育的突增期的到来。11~12岁的孩子,大脑的重量可以达到1400克左右,几乎达到成人大脑的重量。大脑的兴奋功能逐渐减少而抑制功能逐渐增强,大脑功能的自控能力也渐完成。
(2)语言的发展。儿童时期,是语用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所谓语用技能,就是语言交流的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主要包括听和说两方面的技能。
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小学阶段都有明显提高。从口语到书面语掌握的过程,要老师讲解、指导,才能认识、阅读和书写,掌握书面语表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阅读、拼写的技能如果在学习中不能正确掌握,则容易表现为相应的学习技能障碍,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到小学后阶段,语言就全向更高级的语言形式——内部语言或默语发展,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是大声朗读课文而是默读课文。由于词汇量进一步增加,同时与掌握的句法、写作技能相结舍,使小学阶段的书面表达可达到相当的程度,这一过程与思维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
(3)想象、思维的发展。小学生的想象从片面、模糊逐步向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观性。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以具体形摩思掺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力较慢、理解的内容较少,要靠具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概念,往往学习语文比学习数学要容易得多。高年级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理解力加强,可运用简单抽象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判断。
(4)注意力的发展。小学期间,学生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都有很大的发展,随意注意的时间和注意范围渐长、渐宽,注意的转移也逐渐灵活。一般来说,主动注意的保持时间:7~10岁为15~20分钟,12岁以后为30分钟或以上.注意的保持时间与老师所讲内容、教学方式是否生动,有否吸引力、学生的兴趣等密切相关。
(5)情绪的发展。小学生情绪变化的原因多与学校生活、老师、同学及学习成绩有关,家庭中引起学生情堵改变原因多为父母对学习成绩的过高期望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距。小学生的情靖变化仍以较外露、易激动、不深刻、持续时间短为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堵反应向集体荣誉感、责任心、友谊感等高级情感活动发展。
(6)个性的发展。小学时期学生的个性特质越来越固定,个性倾向越来越明显。心理专家认为,小学期间是形成自信或自卑的关键时期,学业成败、社交能力、同伴关系、老师的评价都是影响其今后个性倾向成型的重要因素。陕飞一小
(7)社会化行为的发展。小学生喜欢过群体生活,常常几个同学一起上学、回家、做功课等,此期被称为“集团时期”.这种集团或集体的形成与老师的正确引导有关,也是形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必然过程,在此期间对学生正确引导十分重要。
小学生心理特征也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
1.知觉的有意识性、目的性发展,但水平有限。
2.记忆,由不随意记忆占优势到随意记忆占优势。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
3.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
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因材施教等原则。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二)小学生注意和意志的特点 注意的特点:
1.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2.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3.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4.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5.有意注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
意志的特点:
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
管理上应重视对小学生的纪律教育、课堂常规教育,正确理解和处理小学生的违犯纪律的行为,教育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
(三)小学生的情感特点
1.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2.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3.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做出做人的榜样,要关心爱护学生。
(四)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小学生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 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一年级 四年级
1离开父母的怀抱,迈向新的环境;
1难以指导的时期;
2父母照顾得过于周到的儿童;
2开始喜欢看书;
3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感觉突然增加
3自我”观念开始成型; 了!
4开始把字写得工工整整;
二年级
5四年级是十分重要的时期;
五年级
1逐渐表现安定感;
1尊敬功课好的人;
2逐渐产生好胜心;
2竞争心日渐增强;
3开始组织小团体;
三年级
4单纯的口头褒奖派不上用场了;
1明显的外向型;
六年级
2即使被骂也不会放在心上;
1开始会讲道理;
3容易分心;
2记忆力大有进步;
4开始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3开始对报纸感兴趣;
5崇拜力气大的人;
4开始了解自己的实力;
5会在生活中动用策略陕飞一小
(一)小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
1.知觉的有意识性、目的性发展,但水平有限。
2.记忆,由不随意记忆占优势到随意记忆占优势。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3.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
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因材施教等原则。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二)小学生注意和意志的特点 注意的特点:
1.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2.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3.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彩。4.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5.有意注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
意志的特点: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管理上应重视对小学生的纪律教育、课堂常规教育,正确理解和处理小学生的违犯纪律的行为,教育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
(三)小学生的情感特点
1.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2.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3.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做出做人的榜样,要关心爱护学生。
(四)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小学生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小学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1、兴趣缺乏: 主要原因:
A、学习内容脱离生活: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生活的,尤其是儿童的生活,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老师的教学方式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是成人强加给他们的,这是导致孩子兴趣缺乏的根本原因。B、需要得不到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由低到高: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属于较高层次的认知需要,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安全需求也有保障,但他们往往都缺乏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尊的需要。例如:家长过于严厉,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爱,或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与生活中总遭遇挫折,缺乏自尊自信,还有性格原因不合群,不善于与同学相处缺乏归属感。所以要他们自发产生较高层次的人只需要,比较困难。
C、家长期望值太高: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带有功利色彩,并把孩子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孩子平时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等,不能及时有效的鼓励孩子,孩子成绩一旦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对孩子施压,在城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
D、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学生感到很茫然,不知道为什么而学,该怎么学,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近些应对,没有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
A、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家长要有这样的意识:不要将孩子的学习与他们的日常生活隔离,应当将学习贯穿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要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帮助和引导儿童。
B、让学生体会成功:尤其对于学习成绩较差,而又缺乏自信的孩子更应如此。切忌用孩子的短处去比较别的孩子的长处,家长应该随时注意到孩子的微笑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将孩子的目标细化成阶段计划,让孩子看到自己进步的希望,保持激情。陕飞一小
C、促进兴趣转移:使孩子广泛的兴趣中的积极因素迁移到学习上来,当孩子对功课意外的事物产生兴趣时,一味的阻挠是不明智的,最好的办法是采用兴趣迁移,将孩子对体育,文艺,收藏等方面的兴趣因势利导迁移到学习上来。
D、知道学习方法: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很多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恰当。所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方法知道是有必要的,如:指导孩子如何听课,如何回答问题,如何解题,如何复习等。
E、欲速则不达,不能强迫孩子学习逼得太紧,孩子会焦躁,不耐烦,潜意识里产生反抗情绪。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带孩子去博物馆,动物园图书馆等地方。同事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首先要爱学习,求知欲强,不断进行学习活动,为孩子对知识保持兴趣做出榜样。
2、记忆不佳:
记忆的技巧:A、培养学生以意义教育为主,很多家长让孩子死读书,死记硬背,心理学称为机械记忆,让孩子去反复背诵一些他们不理解的东西,会搞得孩子筋疲力尽还记不住,所以应该提倡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机械记忆的比例很大,尤其是对于一些如数学公式、定义、诗词、历史人物等,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所以我们强调教师和家长陪养孩子意义记忆的同时,培养必要的机械记忆。
B、及时复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要想经可能多的保持首先要复习,尤其是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家长要督促孩子及时复习。实验证明:学习后9小时复习10分钟比5天后复习1小时效果要好,同时,还要让学生在一定时间间隔后,回过头再将记忆的材料背诵一遍,这样经过反复的滚动式复习,记忆的材料才牢固。
C、过度记忆:在记忆学习材料是很多孩子刚刚能背诵就停止记忆,认为已经记住了,其实这样的记忆效果并不佳,家长应该在学生刚刚能背诵的情况下,要求孩子多背两遍,即“过度记忆”。
D、试图回忆:学生在背诵某些材料时,如果某一部分暂时想不起来,不要急于翻书查看,而应该努力去试着回忆,一旦经过这样的努力回忆,想起来的部分以后就很难忘记了。
E、整体与部分结合:以背诵为例,如果把较长的课文作为整体记忆很难,但是如果将他分段背诵,记得速度就快的多,但要注意分段记忆和整体记忆结合着用,从整体上把握要记得材料。
F、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既要用眼看、耳听、口讲、手写多种感官协同来记忆,这要比单纯靠视觉或听觉效果要好,这样可以更多的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线索从而提高回忆。
G、交叉记忆:在记忆材料多的时候,将相似的材料分散复习,不同的材料互相交叉,例如:背诵半小时英语课文,休息十分钟,在复习半小时数学公式等等。
3、注意力不集中:比如上课时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内容上,关注教室 内或外的某些无关事物,或者在书桌上乱写画,随便说话、上课瞌睡等。怎样对待这样的孩子?
A、教室或自习室应经可能的单纯化,力求简洁,切记色彩过多,教师的穿着也应该力求朴素大方,减少装饰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B、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或者学习开始之前准备好所有的书籍和文具,避免上课时在课堂是翻书,找文具等。
C、限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以形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包括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
D、阅读时做一些动手的事情,例如做注解、划重点、写要点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思想集中在阅读的内容上。
谈初中生心理特征及相应引导策略
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使初中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导致产生挫折感。总之,由于此阶段身心发展不平衡,使初中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
一、初中生处于“人生的第二反抗期”
1、产生前所未有的独立要求。成熟与成长给少年提出独立要求的基础和条件。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陕飞一小
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的追求中,他们感到各种困惑。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发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份,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在主观意识中不存在着过多的顾虑,常能果断地采取某种行动;其次,由于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
2、亲子关系的分化——初中生具有反抗性与信赖性。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信赖,只是信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信赖多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存在于少年身上的反抗性也带有较复杂的性质。有时是想通过这种途径向外人表明,他已具有了独立从格;有时又想撑起个样子给自己看,以掩饰自己的软弱。实际上,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3、少年期学生的自立能力逐步发展。初中生身体发育的很快,其身高、体重、体型及面部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初中生的体内各种机能都在迅速增长并逐渐达到成熟,这些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此外,初中生的活动圈也比儿童大多了,他们会通过中学课程扩大了自己的眼界,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和生活上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到初中生心理上的变化,刺激了初中手独立性的发展。不过,从总体来看,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生理的发展速度缓慢,但他们的心理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自立能力也在发展。
常见的表现有:这阶段的初中生常采用夸张和偏激的形式来表达反抗和独立的愿望。①与父母的冲突:往往是家长的要求严格一点,孩子就表现出不愿接受、反对或是消极对待;②抽烟:这个年龄的孩子常常会学大人抽烟,因为他想向别人表明自己长大了,用抽烟的形式来选炫耀;③染发(留长发):孩子要向大家展示我的与众不同;④服装怪异:认为这样才有个性,才能表明独特的我、与众不同。⑤常说,我是大人了,不要管我。⑥孩子爱扮演成人社会角色,如:在同伴之间称呼老公、老婆、老爸、老妈等,表面上看幼稚可笑,实质上是孩子要求独立的一种体现。
引导策略:①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刺激,如:为孩子买书;带孩子参观城市;促使孩子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的知识。②充实孩子的情感生活,使之形成高尚的道德理想,一般少年未必“多愁”,但确实“善感”,少年大多会在想象和体验中产生较为完备的道德认识。所以老师、家长一方面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满足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周围的英雄人物事迹,如,学生中学习勤奋的模范;生活自立的典型;或是家庭周围乐于助人邻居;勤劳致富的能人等。但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告诉孩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③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让孩子有一定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可使少年旺盛的精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④开展体验成人角色的活动,如:小品表演,请学生来演父母、老师等成人角色;组织家庭状况调查;举办《我的父母》征文等,这既能满足孩子渴望了解成人社会的愿望,又正确引导孩子面对现实。⑤通过家长叙述或引导孩子了解的方式,让孩子真正知道家长的生活,真正清楚自己家里的状况(如家庭收入等)。⑥让孩子尝试参与“管理”家,(如让孩子买一天的菜或是独立完成某项家庭工作)。
二、关注孩子的“心理闭锁”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
1、主动积极“闭锁自己”:表现为许多初中生喜欢上带锁的日记本;不愿意与家长进行交流。
2、又渴望“开放自己”。初中生在“闭锁自己”的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还会通过迷恋明星偶像作为寄托,或是上网找朋友聊天等,总之,此时的孩子反而最不爱向亲人诉说心里话。陕飞一小
3、“心理闭锁”存在的消极性与积极性。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心理闭锁”,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诸多的不良影响,比较容易导致少男少女的孤僻与偏激;如果孩子能单独思考一些问题,如“我是谁”、“我能做些什么?” “我要做什么?”,变“闭锁”为动力,这有利孩子在成长。
常见的表现有:①一方面渴望与社会与别人交往,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另一方面,他们对朋友和周围世界的选择也较为苛刻,然而要找到完全符合自己愿望的人和事并不容易,这就会使得少年的心理失衡。②喜欢与异性交往,往往在自己苦恼困惑时更加依赖向异性朋友倾述。
引导策略:①老师、家长不要夸大这种心理特征的消极影响,这样会给孩子们增加压力,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给孩子创造自己的空间,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气氛,不要千方百计地套问,不要“逼供”,而可以采取温和与冷静的态度,作为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②家长往往表现出非常想了解孩子的内心,然而所采取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如“偷”看孩子日记、“偷”听孩子电话、“偷”翻孩子的书包等)这些行为更会刺激孩子的“心理闭锁”,孩子更不愿与家长交流甚至厌恶家长。建议家长:坐下来与孩子谈谈,对孩子说一说自己孩时的情形,向孩子表明愿意帮助他分析等,如果孩子愿意让家长看一些信件或日记时,家长要认真对待,真诚帮孩子分析。③对于孩子与异性的交往活动(如通电话、写信、互赠像片等),家长、老师要重视但不必过度紧张,首先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其次要尽量防止孩子单独与异性相处的时间(可为孩子几个伙伴的活动提供更多的方便),如果孩子与异性单独相处时,家长也应适当提醒(如借送水的时间问候孩子的异性朋友并聊聊天等),最后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在交友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事(或是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允许的)。
三、正视“代沟”冲突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度时期;由于辩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由于初中生的这种心理状况,就容易导致产生与老师、家长 的“代沟”。
1、两代人同时踏入的世界。当今的世界发展很快,在许多方面父辈们不再是权威,孩子也不再是永远的“黄毛小子”,要解决好“代沟”问题,父辈们要正视孩子的存在,重视他们的“长处”,作为教师,也不要轻易说自己一定比学生厉害。
2、传统价值的失重。传统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过去,往往是“非黑即白”,判断起来较简单,现在,在我们面前的道德空间非常广阔,要允许孩子独立的个性,学生有独立选择的权利,我们教师、家长不能只让学生选择一种价值观,既要尊重孩子,又要帮助孩子,尽量让孩子少走弯路。
常见的表现有:①面对与家长的不同意见,孩子首先觉得是家长不理解自己,而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②孩子对传统东西的视而不见,凡是传统的都要批判,只要家长一提传统就生气,就说是“代沟”。引导策略:①理解和平等对待孩子。家长对孩子应真诚、耐心听取孩子的反映,收集孩子的意见,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主动接触孩子,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所求。②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和方法。当孩子某一方面犯了错误时,要考虑他犯错误的原因和环境,进行批评教育时,家长应放下架子(尤其是父亲)就事论事地进行分析,帮助孩子指出错在哪里?一般情况下,孩子心情愉悦时,乐于接受别人的教育管理,即使批评得重一点、要求严一点,也不会怎么计较,而当孩子心情不好时则相反。③家长、教师尝试接受孩子的某一项兴趣爱好,与孩子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与孩子一起进行娱乐活动,请孩子来当老师。④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工作,培养家长与孩子的共同语言。如:一起种一盆花;一起为果树施肥或是让孩子参与家庭某项重要问题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认真指导孩子完成工作,⑤造成“代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面对孩子上网吧的情况,许多家长开始时都能好言好语地对孩子说“上网不好,不要去网吧了。”,一般情况下孩子是听不去的,随着时间久了,家长的情绪也发生变化了,发展到只要看见孩子上网就进行打骂,甚至不准孩子进家门等,问题更加复杂了,新的“代沟”又产生了;建议家长、老师:一是听孩子说说理由,孩子做任何一件事都有自己的原因,家长应冷静下来听孩子说说想法,认真分析根源陕飞一小
(如有孩子是觉得别人上网吧,我也上网吧;有的是觉得孤独,想上网找人聊天;有的则喜欢上网络游戏等。),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动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家长要有较好的耐心来对待孩子犯错误。
四、初中生中重要的群体——同辈群体
1、同辈群体——是初中生自我认同的参照群体。青春期的孩子对群体的归属感特别强,一个孩子一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群体,而且他很乐意为这个群体服务,并有希望成为这个群体领袖的愿望。处在这个年龄层孩子的同辈群体的行为认同形式并不稳定,且还阶段性,如:刚进入初中时,体现为:男生应高大、充满阳刚之气,体育运动水平高,时尚、懂的东西多。女生则要能歌善舞,时髦会打扮;到了初二时就有所变化,就推崇讲义气、出手大方、还敢顶撞老师;往往那种学习好,守纪律听话的好学生反而不受欢迎;当然,孩子们的同辈群体的行为认同也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班主任的行为和魅力也是重要因素,所以怎样营造班级的文化氛围,引导少年的价值观就显得非常重要。
2、同辈群体亚文化的强化及认同功能。初中生往往用偏激的方式来寻求群体的认同功能。比如,有一个班级的部分男生理了光头,其余的男生觉得这是一种时尚,一种趋势,结果争相模仿。
3、同辈群体的压力。孩子害怕被同辈群体拒绝,所以他必须取得群体的喜欢与接纳,因此,他可能会做出认为符合群体要求的事来,如你们旷课,我也敢旷课;你们留长发,我也要留长发;
引导策略:①加强班集体建设。班集体的文化建设应当做到能吸引学生、留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到快乐。老师要像太阳一样,把阳光撒向每一个学生。差生得不到班级、得不到群体的认同接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恨,对班级所有人的恨,甚至感觉到社会都对他不公平。所以千万不能把孩子赶出班级,要知道让学生“滚出去”,学生是不会回家的,学生离开学校后,他要去找接纳他的群体,就会参加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群体。②学校多开展文化活动,如剧团、球队、兴趣小组、文学社等,鼓励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案例分析:马加爵案件的惨痛教训。据专家调查分析马加爵案的发生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马加爵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中没有形成健康的心理。一个明显的表现在于,马加爵的小学、中学时期内心封闭,缺少与同龄人进行交往,没有朋友,没有友情。从此案中我们或许应得到启发:①孩子需要与人交往,特别是同龄人的交往;家长应鼓励他们积极、正确与人交往;②扩大“健康观”,改变孩子能吃、能睡、没病就是身体好的观念,健康的孩子除此之外还要会说、会笑、会哭、想唱、想跳;③改变传统的“好孩子”标准,处于青春期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充满着困惑与矛盾,表面上看似听话、守纪律的好孩子,其实他在隐藏内心的困惑与矛盾,如果没有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他述说或表露,那么他总有一天要“暴发”,到时后果可能会更遭。所以建议老师、家长,也应多关注那些平常我们认为的“好学生”,引导他们诉说心理话,这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少年越轨的八个高危因素:
1、逃学旷课,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等级最高)
2、结交社会不良友伴,出入成人娱乐场所
3、脱离学校班级活动,不与同班同学交往
4、追求高消费,成人化服饰与打扮
5、沉迷于性兴趣,追求异性,与异性单独交往
6、说谎不诚实,不遵守学校纪律
7、学习无兴趣,学业落后
8、惟我独尊,孤僻退缩,息我封闭
青少年期孩子共同的特点:
1、对现有的社会地位欲求不满,由于“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
2、与大人之间有一些观念上的碰撞:开始对自然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人际关系等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但由于他们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动,偏激,局对性。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大人的想法和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观念。
3、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矛盾麻烦常常让他焦虑情绪中,遇到不满和不平陕飞一小
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控制。
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
孩子长大了,就不能像管理和教育小孩子那样去对待他们,如果父母总是老一套,老调重弹或频繁的提出某种要求,那么在教育子女上可能出现三种情况:A、引起冲突:父母的过分照顾或反复说教命令斥责是孩子感到是对他的不尊重,不信任。因而表现出对立情绪和抗拒行为,孩子的反抗又会引起父母的愤怒和不满,进一步去斥责孩子,这样下去会影响父母和孩子的感情,造成关系紧张。B、对家长敬而远之,有的父母给孩子的压力过大,孩子无法反抗,就采取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敬而远之的方法,或另找知心朋友是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很差。C、屈从于父母的压力,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压抑了孩子独立性发挥,孩子可能会没有发展前途。
所以父母要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长变化改善自己的管理和教育方式:
一、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
a、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观点,不管这个想法和观点在你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和不现实,都一定要耐心和很认真的听完,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b、不要随意指责和草率的对孩子的观点给予否认和评价。
c、要对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做一个积极的反应,让孩子充分的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作出积极的姿态:“你的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改变一点就更完善。”家长积极的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
二、批评孩子是切记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a、分清场合和措辞:切莫当着孩子在孩子的朋友或老师面前言辞激烈的批评孩子,批评措辞要适当,切记“你简直无可救药”“你怎么不如某某学习好”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b、对事不对人,批评孩子时不要用你怎么从来。。你怎么总是。。等言语,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c、适当冷处理:当孩子情绪反应强烈,言辞激烈冲动的时候,家长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孩子冷静思考,平息冲动后在做沟通或教育。
三、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家长干涉过问孩子的行为,应当直截了当的说出自己的担心和忧虑,让孩子知道家长的爱心,如“妈妈理解你,但你这样妈妈真的很担心,相信你能理解妈妈的心情,自己能处理好这件事情”希望孩子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和体会家长的爱心和不便(不易)。下面介绍下初中阶段暑假学习的重要性
初一升初二学生要在暑期学习哪些知识?
初一的孩子要在暑期进行结合各科针对学校所学知识点的拓展学习,从而可以轻松的应付各重点中学在初二开学时的一次分班考试。
另外由于初二年级物理知识对初一孩子是个全新的领域,孩子们可以在暑期提前学习以更好的做好迎接两极分化的初二的准备。
同时,现在各个学校的实验班基本上都要求在初二结束把初中的内容讲完,因此学习的进度很快,如果我们不能够提前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在知识点比较难以理解的时候,就很难跟上实验班的步伐。
家长们都知道这个暑期是连接“不分上下的初一”和“两极分化的初二”的关键时期。在暑假进行“超前学习”能够让同学们领先一步,有效分担初二学习的难度和进度。
初二升初三学生在暑期该学习哪些知识?
这个暑假是进入初三系统总复习前的关键时期。在暑假进行“结束初中课程”能够让同学们领先一步,为初三上学期进行系统总复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即将进入初三的学生一定要重视暑假这段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学习。
初三毕业生在暑期该怎么做好“初升高衔接”?
大家都知道,暑假时初三毕业生已经告别初中生涯,即将迈入高中的大门。初三的毕业生已经奋战了三年,这时候是不是应该休息彻底放松的玩一个暑假呢?建议千万不要这样!
小班:了解身体的外形结构,认识并学习保护五官;了解并遵守在幼儿园及家中的基本安全常识与规则。
中班:认识身体外部主要器官、功能及其保护方法,注意用眼卫生和牙齿保健;能辨别安全与危险的事和物,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并遵守最基本的交通规则。
大班:认识身体内部主要器官、功能及其保护方法,注意换牙期的牙齿保健;认识并理解常见的安全标记及其含义,能自觉遵守各种安全常识和规则,有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并初步掌握遭遇自然和人为灾害时的自救方法。
各年龄阶段自我认识与保护教育的侧重点
小班:
认识身体的外形结构(头、躯干和四肢)
五官的认识与保护
幼儿园集体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常识
与成人外出时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安全规则
中班:
认识并学习保护关节、皮肤等身体部位
手及五官的主动保护(特别是眼睛和牙齿)
辨别安全与危险,防止幼儿园与家庭中的意外伤害,有自我保护意识
了解并遵守最基本的交通规则
大班:
认识并学习保护骨骼
身体内部主要器官及其重要功能
换牙卫生和用眼卫生
案例上个学期初,我班转来了一位新同学张伟。他是我多年前邻居张先生的小孩。张伟在许多人的眼里是不折不扣的笨学生。记得他上学的第一天放学时,她母亲问:“这天老师教什么?”他想了半天说:“脚板印。”母亲不解,便问一齐回来的同班同学。同学言辞清晰地回答:“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旁人听到后,都朝他大笑。在一年级放寒假时,他母亲看到其他同学个个喜洋洋的拿着奖状回家。便问张伟:“你得奖状了吗?”他回答道:“老师说买的不多,不给我了。”从小学到中学,老师都说其“不行”、拖班级后腿,甚至有的老师找张先生发牢骚,说小孩“智力有问题”。再加上贪玩,张伟的学习成绩总不理想,每况愈下。
教师的评语我在张伟进班的第一次课外作业上打了批语,没想到短短的一句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将张伟周记中一段话摘录如下:
当我怀着对自己的些许肯定和对以前不务正业的否定的情绪,交上我上高中以来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做好的数学作业时,我就在等待着。我明白老师如果还有一丝情绪想管我的话,就会对那前半本不著一字的“风流”好好批判一翻,而对我后面的努力,也会有一丝满意。
期盼中的我翻开了练习册,在那个别人都打“优”的地方,老师给我写了个“好”字,还加了一句评语:“坚持下去,必须会有好收获。”这是对我的肯定,这是我多年来首次得到的老师的肯定啊!那时的我几乎百感交集,我想起天真幼稚的过去,此刻的感觉竟如此的相似。麻木了这么久的灵魂最后有了一丝触动,如果当时旁边没有同学的话,我必须会哭的。虽然按时做作业对别人来说,是如此稀松平常,但是我,我很久没这么认真了,我真的很高兴。
我明白我的感觉也许很幼稚可笑,可我终究要写出来,就为那心中好久不曾荡起的涟漪。
多一点鼓励在新学校,没有人明白张伟曾是“弱智生”,老师和同学们像对待普通学生那样对待他。张伟的自信心恢复了,他刻苦努力,很快就赶上了大家。老师对他很满意。不仅仅如此,他还在同学中荣获了“聪明人”的雅号。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语文老师利用最后的几分钟时间,给大家出了条谜语,活跃气氛。并且说,谁要是先猜对,那他就是这天班里最聪明的人。谜面是:楼下客满。打一成语。
谁知,张伟第一个站起来答道:“之后居上!”
老师满意地笑笑说:“对,张伟是我们班这天最聪明的人。”
我们班的老师耐心个性好,不仅仅不批评学生,相反,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老师就会给予适当的称赞表扬。在每一次考试之后,老师总要和每一位同学进行谈话,帮忙他们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给予鼓励,促使上进。张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步个性快,不但成绩到达中等,而且在期末还破天荒捧回了一张“学习用心分子”奖状。张先生感慨地对我说:“看来不是孩子的智力有问题,而是老师的态度有问题啊!”
探究原因为什么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学校表现却判若两人呢?从教育心理学看,张伟的经历,体现了“心理惩罚”对青少年求学带来的“隐性障碍”。如今体罚已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但“心理惩罚”由于对学生的伤害不易被人察觉而长期被忽视。“心理惩罚”主要是指由于学校老师教育方法、管理方式、措施等不完善或失当,给学生精神上带来的伤害,最常见的是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据了解,这类事件在学校平时教学中并不少见。正是如此,虽然面临着考试、升学等压力,但学生在校最害怕的并不是考试,而是“被老师批评”、“被人瞧不起”,尤其是被老师瞧不起。因为老师的行为与态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导向性,被老师瞧不起,在同学中就会受到轻视或遭冷遇。
本次案例研究选取的求助人为闫旭(化名),年龄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女,汉族,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做杂工,麻将成瘾,对孩子关心极少。
通过她母亲了解到,闫旭在初中阶段一直成绩较好并顺利升入高中。但是由于从初中开始闫旭就在封闭式管理学校就读,过早的严谨管理压抑了她的自由个性,升入相对管理宽松的县高中后从心理上感到自由了。由于初中学习基础很好,步入高一后就逐渐放松学习,不到一学期就开始了早恋,并渐渐地跟随男友偷偷外出上网、游玩等。老师也反映闫旭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久而久之,她的学习成绩远远落下。几个月后,出现了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一上课就会头痛,并主动要求退学。
主诉人闫旭心理陈述表明:以前初中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步入高中后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学习不能带给她成功感,而父母只忙他们自己的,很少关心她。但是恋爱的对象很爱她也很照顾她的感受。在谈话中她反复强调男朋友需要她,在他心目中她很重要,使得她感觉自己是有需要的。整个诉说过程中,求助者神情自然,说话条理清楚,在叙述过程中有些自卑情绪,而且似乎在以自己的叙述来说明自身的想法,有一种要说服别人的感觉,但是形式过于腼腆。闫旭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悲观、厌学和早恋。
通过心理访谈活动和长时间的隔离开导,并以多个早恋、弃学的案例来说服引导,求助人的早恋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厌学状态依然没有改变,不断诉求要求弃学。访谈共3次。
二、案例分析
1.案例实施的成功点
本次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主要采用了访谈的方法,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到被访者的主观感受、态度、情感等,从而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访谈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互动性。本次访谈的过程中,我充分体现了尊重未成年人的原则,因为这些未成年人也是人,尽管还不成熟,但是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有了自己的尊严,因此我给足孩子面子,让她觉得我是尊重她的,这样我才有机会和条件与其对等交流。在交谈的过程中,我重视对闫旭进行情感教育,和孩子交流对爱情乃至婚姻的看法,同时交换青春期的成长感受。笔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闫旭谈心,肯定她的一些想法的同时引导她认识到有些想法是不现实的,这个岁数还不成熟,不懂得保护自己。健康的爱恋是成年人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及奋斗目标为前提的相互爱慕,而现阶段我们还是未成年人,身心有待发展成熟,对感情无法把握,还会影响学习。不好好学习,没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这样的“爱情”势必是惨淡的。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多数发生早恋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生活并不温暖,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孩子才会用异性交往来代替情感温暖,虽然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完全替代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后者却可能乘虚来填补前者的空白。通过访谈法的合理应用,本次案例的求助人闫旭轻松地解决了早恋的问题。
2.案例实施的不足之处
从本次案例解决的结果可以看出,针对闫旭厌学的情况仍然没有转变。不足之处在于:(1)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厌学心理主要是教与学双方面的问题,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从教师与课堂的角度进行心理纠正。因为闫旭表示:学习不能带来成功感,反而让人感觉烦躁。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全面实施鼓励教育,但是本次心理辅导没有实施。(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反复调整才能获得预期的心理辅导目的,并在辅导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心理测试和评估。同时,对每次的访谈与心理干预的结果进行记录,但是本次辅导没有实现这些内容的设计。
三、指导建议
针对案例中提到的现象,本人提出合理化的解決办法如下:
1.制订心理辅导计划
针对每个心理辅导的对象应该制订更为周密的心理辅导计划,保证心理辅导的内容能够有周期性、长期性和实效性。计划的宗旨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一般来讲,计划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计划。第一,近期目标。尽快建立情感通道,让心理求助人能够与辅导教师倾诉心声,让求助人有观察的机会和途径,然后才能与其亲属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远期计划。要以培养求助人健康心理为主要目标和方向制订具体的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其重新定位人生观。
2.心理测试评估
心理学为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因此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心理测试内容。本次案例中厌学的情绪为求助人闫旭带来了明显的焦躁、抑郁和生活不满意的心理反应,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辅导后这种心理反应必然会有所改善,而通过心理学的测试能够更为明确地看到这种心理变化。如可采用HAMD(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和HAMA(Hamilton anxiety)为主的调查方法。HAMD和HAMA分别代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生活满意程度,能够针对厌学、焦虑、抑郁等情况作出很好的测试。心理辅导教师应该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心理评估,计划下一步的心理辅导内容。一般来讲,第一次测试评估,要初步整理求助者的问题,通过测试结果来分析求助者问题形成的原因、爆发的原因、演变的过程、心理的隐患等问题。第二次测试评估,这次评估之前已经对求助者进行了相应的心理辅导干预,因此在进行评估时要鼓励求助者正确面对问题,深入地剖析自己内心的想法。第三次测试评估,要鼓励求助者能够勇敢地讲出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渴望,然后辅导教师能够从求助者的渴望心理分析其心理表现,实现最后一步的情感填补和心理辅导。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测试评估的结果都应该让求助者知晓,让他们有知情权,并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3.采用多种心理辅导方法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有代表性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诸如厌学、焦虑、自私等问题都有长期影响的背景。在进行纠正辅导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单纯靠某一种方法是很难转变的,例如本次研究单纯依靠“访谈法”就不可能让求助者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基于此,针对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尝试采用如下的心理辅导方法:第一,模拟疗法。未成年人有较强的模仿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要联系班级教师给学生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让更多有较强心理表现的人来与厌学症者交朋友,通过模仿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而榜样的力量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和范例,获得内心的自我鼓励,跨过厌学的困扰。第二,运动疗法。体育运动对于纠正心理问题来讲至关重要,尤其是厌学的求助者,他们往往不愿意运动,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的心理表现之中。运动疗法要坚持进行,教师可以鼓励家长或者是朋友与其一同运动,或者选择一些体育运动中心,通过体力运动来使得求助者有心理满足感,进而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而且体育运动的成功能够带给求助者自信心。体育干预强度要逐步提升,心率保持在130~150次/分。
四、资源拓展
本次研究的资源内容包括:(1)社会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年)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分析研究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到集体干预的心理学作用。(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这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最常用的量表,其内容可作为基本的抑郁情况的分析和评估。也是心理辅导内容与医学指标相结合的主要手段。(3)体育运动和生理卫生学。研究体育卫生学能够在进行运动辅导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内容。如运动后要进行整理活动。由于运动时,机体需氧量比不运动时大很多,氧气往往供不应求,运动时欠下的氧债要在运动结束后偿还。(4)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生物性成熟和社会性成熟之间存在“剪刀差”,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处于身心逐渐完善的青春期,是对异性产生好感的敏感期,同时也是心理、兴趣、爱好及社会基础的急剧变化期,这就决定了该时期“爱情”的不稳定性,所以青少年应该引以为鉴,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二中)
一、现状分析:
1、师资情况
该校美术老师是一名只有两年教龄的年轻教师,素质较好,工作热情很高,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认真,所许需各项资料齐全,符合相关要求,勇于在新课改方面不断尝试。
2、教师对美术课改及教学的认识与作用的调查分析
通过市教研室统一发放的教师问卷对第煤指学美术教师进行调查,初步掌握了第煤指美术教育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求情况。
问卷的基本情况分析(选择比率最高的项,以此说明问题):
(1).学校执行新课程标准情况、没开足课程。
(2).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的地位、作用有什么影响、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3).对新教材的看法、比老教材差。
(4).所教学科的校本教研开发情况、正在开发。
(5).教师对新课改的疑虑、没有疑虑。
(6).对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掌握
(7).课改实验过程教师得到的最多的专业指导、教研员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
(8).现阶段课改实验学校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的方式、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自己实际参与讨论。
(9).课改实验以来,您和同事间的讨论和交流、明显增加。
(10).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有利的形式是、外出培训。
(13).平价学生的方式、考试成绩为主,参考平时表现。
(14).学校组织的教研次数、四次。
以上问卷反映出该美术教师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基本适应新课改,教学心态较好,是一名较优秀的美术教师。
3、学生对美术课的看法:
教学是要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就几个主要问题统计如下:
(1).是否喜欢美术课、喜欢(85%)
(2).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知识面广、幽默、有亲和力的老师(100%)
(3).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性强,能发表自己观点的课堂教学(80%)
(4).美术课有没有被其他学科挤占的情况、没有(100%)
(5).学校的现有条件能否满足美术课的需求、能够(100%)
(6).体育、音乐、美术三课喜欢哪一课、体育(57%)音乐(30%)美术(0)另有13%的同学没有选择。
(7).家长重视学生的,a只重视学习(12%)b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75%)
从以上问卷结果上看一方面煤指对美术课还是比较重视的,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普遍喜欢互动性强的教学形式,尽管从单选上看有85%的学生喜欢美术课,但是与体育、音乐相比较时美术课的地位便让人尴尬了。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发现如下问题:
(1)、模块教学问题、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学校和任课老师尽管制定了很完善的模块教学计划,但都很难开足开全模块教学,走班和学生的模块选修教学更是难以做到。因此很多计划都只是些应付检查不切合实际的书面文章。
(2)、教研问题、教师尤其美术教师年轻化现象近几年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由于很多学校只有一名教师很难开展教学研讨,因此老师们只有自己摸索。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经过调研发现如下问题:
(3)、教学评价问题、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别,学校只有一位美术老师,一个学校中没有横向比较评价依据。因此学校对美术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只是根据教育部门组织的竞赛来下定论,但是竞赛获奖的毕竟是少数老师。而如此评价方法较挫伤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再加上美术学科的特殊性,所以很难拿出一套完整合理的美术教学质量考核的办法,对美术教学工作很难评价,不利于保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 几点建议
1、通过专题研究、研讨等方法澄清思想上错误的认识
种种制约因素制约了我市美术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在学校领导重视的前提下,才能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可以通过以下专题研究,基本澄清思想上错误的认识。从而解决如高中美术教师对自己的发展报无所谓的态度等问题。
必须要求美术教师理解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永远是“在路上”,要求教师记住一个学校的美术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位美术教师的素养。
2、尽快解决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
煤指现在只有一名美术教师,由于师资不足课改计划流于形式。学校可采取增加教师数量或与兄弟学校资源共享的方式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使美术课改的模块教学得以落实,促进美术教学的进一步提高。
3、帮助教师明确自己近期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向
为了避免综合素质评定脱离美术课堂教学,必须努力研究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使综合素质评定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课堂教学,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4、美术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是实施美术专长教育的有力保证
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教师进行写生培训、专业离职进修等,短期内就能收到成效。
5、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搞美术创作
鼓励教师组织、参加其他有益的美术团体,促进美术教师的多元发展,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以此展示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形象,赢得同事、学生尊重,提高社会地位。
每年教师都将举办教师个人画展,教师联展、巡回展。以展览的激励方式弱化残酷的竞赛,激发每位教师的创作热情,使美术教师队伍更快乐。
6、学校还须进一步完善美术教学条件,激发教师专业成长,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⑴硬件条件
煤指已有良好的教学硬件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配置更先进的教学设备。
网络是一个新兴的文化艺术环境,学校要合理的运用这一部分教学资源,建立健康的符合师生特点的美术教育教学板快。利用抚顺教育网积极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交流。
⑵软件环境
【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推荐阅读: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计05-24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年级09-11
八年级上心理健康教育11-08
心理健康教育课八年级09-25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二年级09-29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11-15
一年级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10-25
小学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10-04
家长教育心理案例解析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