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 教案(共10篇)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区分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 的气候特征。

2.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天气图,逐步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 报的习惯。

3.知道空气质量报的基本内容。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能通过简单的天气图,判断某地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并能对其结果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就源于生活,懂得“处 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同时,让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和卫星云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共看《2008年国内外十大天气和气候事件》视频

理解气候和气候的含义,并找出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了解天气和气候对我们人类的影响

知道获得天气信息的途径

学会看简单的卫星云图

识别简单的天气符号,并学会表述简单的天气预报 了解一些我们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活动设计: 看视频,谈感想

1、自学:从书本中找出两者的含义

2、通过小组活动找出两者的本质区别

3、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让学生们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讨论交流天气和气候对我们人类的影响

1、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获得天气信息的途径

2、通过连线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可以观察就能获得天气信息 自学:卫星云图中各种颜色的含义

1、师生共同观看一段天气预报

2、自学:识别各种天气符号

3、交流互动,共同识别难认的天气符号

4、用天气符号表述简单的天气情况

5、播报简单的天气预报

1、讨论交流我们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

2、展示一份环境质量日报,了解环境质量日报中的几个项目间的关系

1、学生自己谈收获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织游戏,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了解,感受科学精神的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难点:识别卫星云图。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复习一:

问题

1、天气和气候区别 问题

2、天气和气候的语言描述。

问题

3、在日常生活中的你是怎么谈论天气的呢?(学生讨论,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描述现在的天气。例如: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昨天的天气呢?)

师小结:描述天气就是描述该地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此外还有雪、冰雹、雾、沙尘暴等天气状况。它是短时间内的,可以时刻变化的。

做一做:找出下列描述属于天气的?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明白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天气和气候的特点。

复习二:天气的影响

那我们为什么还经常谈论天气呢?那是因为天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会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出示几组图片并且观看视频,让学生明白天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归纳:天气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了我们的衣食住行,还影响到了农业、交通、军事等。由此可见,天气的变化能引起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所以,我们才很关心天气情况。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及早作好各种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的危害。【讲授新课】 讨论活动:天气预报

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通常的方法是什么?(电视、网络、电话、广播、农谚、报纸、看云识天气。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收看天气预报)。播放视频:天气预报

(承转)如果没有这位预报员,电视上出现卫星云图和符号,你能看明白吗? 教师讲解:卫星云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意思不同,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课件展示常用的天气符号图 【学生活动】

1、找不同:将上述常用的天气符号分成四组,找出每组内各个天气符号之间的不同点,以便于学生识记天气符号的含义。

2、课堂活动一:挑战一下自己的记忆力吧。

3、课堂活动二:尝试做一名天气预报员。

4、课堂练习:不同天气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

(承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每天关心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要求重点城市必须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大家看看以前的蓝天白云,在看看还适用于现在的天空吗? 图片展示: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自主探究式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图,回答多媒体上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空气污染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影响健康、影响农作物产量、酸雨腐蚀金属。

问题二:空气污染源有哪些?

学生:燃烧秸秆、汽车尾气、烧煤做饭、取暖、工厂废气。

问题三:如何防止空气污染

学生:使用新能源、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减少使用煤做燃料、工厂废气达标排放、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小结: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知识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

2、学会阅读天气预报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篇3

溪角中学 严晓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2)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天气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看天气预报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找同学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讲授新课:

一、天气及其影响

1、提问: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的六幅图,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内容。(抢答)总结归纳: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2、朗诵:《第一场雪》

思考:这段文字中描述天气的词语有哪些,说明了天气具有什么特征? 总结归纳:天气特征:

1、时间短

2、多变

3、判断:以下句子或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

1、阴转多云

2、明天大风降温

3、昆明四季如春

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设计:对比练习与天气的特点,引导学生区别天气和气候:气候:反映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活动:

1、观看短片然后交流:天气如何影响生活?

2、请同学们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分析天气对人类的影响:

过渡: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来知道明天中山的天气会怎样呢?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多媒体展示:播放短片《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1、认识卫星云图

思考:你能分析绿色、蓝色和白色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吗? 你能分析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雨天吗?

拓展:你能判断此时中山是晴天还是阴雨天气吗,四川呢?

2、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3分钟的时间记忆常用的天气符号然后“比一比,谁最棒”

雾大雨台风冰雹雷阵雨雨夹雪晴沙尘暴晴转阴中雪多云转小雨

3、风的符号

重点:认识风的符号级)风向:风的来向。风力:风的强弱,共分18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活动:让我们来当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过渡:播放短片《气象专家:广东空气质量日益好转 广东新闻联播》

提问:我们每天都同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相接触,那么你们觉得现在的空气质量怎样呢?

活动:考考你:请你找出空气质量为优的城市。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越小,级别越低,空气质量越好空气质量级别一级二级三级三级四级四级五级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1~5051~100101~150151~200201~250251~300>300优良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中度重污染重污染

知识拓展:

1、PM2.5监测指标

2、小调查

五、板书设计

本课小结

时间短天气的特点多变天气预报空气质量卫星云图常见天气符号污染指数越小,级别越低,空气质量越好

天气和气候教学反思 篇4

一、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二、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湘教版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篇5

天气和气候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出发,选择安排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天气及其影响,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本节内容是全章的入口,是学习天气与气侯的基础,学好本节内容对以后认识气温、降水等天气要素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对天气变化的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完整、很透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多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脑,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我,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侯”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够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和气侯。

2、通过对天气特点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看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懂得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天气和气侯术语的正确使用;

2、学会看电视天气预报。难点:读懂卫星云图;掌握预报天气技能。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

中央电视台做过调查,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天气预报》。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收看《天气预报》的人这样多呢?

学生先思考、然后同桌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设计说明: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的收视率高,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亲切而又新奇。

怎样描述天气:

多媒体展示图片,看每幅图各描述了什么天气现象?除此以外还可以用其它什么词语描述?你能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吗?(展示图片)

学生分析描述,教师补充,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此外还有雾扬尘等。

设计说明:让学生感到地理课并不神秘,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天气有什么特点(多媒体展示)

1、天气反映的时间长度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实际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尺度,举例说明 设计说明:通过对天气特点的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

2、有人这样说:“天气就像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这是描述了天气的什么特点? 设计说明:多媒体展示散文,找同学朗读,感受天气的变化。

3、“东边日出西边雨”反映了天气的什么重要特点。选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散文

设计说明:通过对散文,诗句的分析,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 如何描述气侯

气侯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主要注意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一个地方的气侯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展示不同温度带的景观照片,看几位小朋友对当地气侯是怎样描述的,归纳气侯所关注的时间、要素:学生概括深州气侯特点,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自记事以来,这种气侯特点有没有改变过。

设计说明: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气候及其特点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区分天气和气侯。

知识竞答

多媒体展示竞答题,辨别天气和气侯。把全班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采用必答和抢答的形式比赛。设计说明:加深对天气和气侯概念的理解,也体现了地理和语文的学科整合。大家谈:

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受着天气的影响,也就是说“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学生分组完成活动题1、2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补充其它资料

设计说明:向学生渗透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体会学好天气的重要性。巩固练习

同学们,老师有件事想请大家帮忙,明天我要去北京学习,谁能告诉我明天北京的天气?(学生回答:不知道如果。)老师一定要知道明天北京的天气情况怎么办?(学生回答:看电视天气预报)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看谁答得多

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电视、电话、手机、广播、报纸、上网,看云识天气……… 学生们各抒己见

设计说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设计说明: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合作探究

收看央视天气预报:(多媒体展示)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并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卫星云图中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含义?

2、你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吗?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3、城市旁边相邻两种天气符号表示什么含义?

4、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报天气预报的?

5、天气预报主要描述大气的哪些状态? 学生讨论后让1名同学指图讲述。

设计说明:通过对比天气符号,让学生以竞赛形式认识天气符号。通过对比、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加深学生的记忆,寓教于乐。

当堂训练

过把瘾: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 选四名同学,做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老师点一个城市,学生播报一个,先播报市名,再说天气状况选出最佳天气预报员。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大屏幕展出知识要点

设计说明:用提问的形式有助于启发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反馈,不但巩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作业(课外活动)

1、大周假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浏览“中国气象在线”网站,了解更多的气象知识。

2、留意周六晚7:30中央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将预报的内容与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对照。

设计说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后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节范文 篇6

备课时间:2010.3.5上课时间:2010.3.8 教学思路

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讲授和自主比较一下实际的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五带划分的分界线、范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经纬仪、有关课程课件(自制)、学案(基础知识)、练习题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出示中考说明的考试范围,叮嘱学生把四册课本准备好。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古代人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板书:1.地球的形状: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法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下面来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纬线和经线。板书:

三、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

四、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教师: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

教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教师引导: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教师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学生回答)教师巩固总结此课。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天气与气候地理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天气和气候,天气和气候的特征选择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天气的 特征 通过天气预报的符号,气候特征通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分析气候的时间分布规律,通过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来分析气候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成因。贯穿始终的是天气、气候和人类的关系。

学情分析

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 能力 。

学生在小学及中学数学课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图表能力。但是在中学地理课中还是第一次接触绘制和阅读曲线及柱状图。而且,数学的折线图与地理气候图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如何使学生树立信心,掌握曲线及柱状图的绘制方法,及分析规律是教学的关键。详细分析、反复练习、重在落实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 “ 天气 ” 和 “ 气候 ” 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学生能识别 天气预报 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通过分析天气、人类的关系,学生能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自然现象,初步建立起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 教案 篇8

教学重点: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的生命是异常的脆弱,人生路上又不可能始终艳阳高照。所以,当病痛、甚至是残疾等不幸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之神对你极尽捉弄时,你将作出何种选择?因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还很难作出抉择。那么,就让经历了风雨的史铁生来告诉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我与地坛”,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可能写“我”与地坛的一段经历、一种关系、或由此而来的一种感悟。因此,我们对本文的研习大致可以由此而展开。

三、初读感悟:(学生带以下问题快速阅读文章)

1、“我”去地坛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教师补充关于史铁生的经历: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黄金年华,正是生命力旺盛之时,却不幸残疾了,这打击有多大啊!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他的精神几乎完全崩溃,是否生存下去成了他不能回避的严峻问题。

因此,他当时的心态应该是痛苦、消极、颓废。去地坛的目的就是逃避。

明确:①“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荒芜、破落)②“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③“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四、课外拓展:通过回顾已经学习过的海子和川端康成,由学生自由阐发对生命的认识,尤其是对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和重新定位。

五、精读品味语言:

①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像小雾一样,给人以一种美感,给人以希望。④“露水在草叶上流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其它内容略)

第一节 疆域_教学设计_教案 篇9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

3.教学用具

地球仪、《中国疆域示意图》《中国政区拼图》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同学们心中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那么,你们为什么会感到自豪呢?

学生:地大物博、美丽富饶、人口众多、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南北跨纬度近50度。

教师归纳:我们伟大的祖国所拥有的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人民,使得我们更加为她感到自豪。爱她,就要了解她;了解她,才能更好地建设她。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地理了。

二、新课教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看图知位置

由于七年级已经学过如何去描述一个地区的位置,因此先请学生回顾,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国的地理位置?再分别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三方面结合地图或地球仪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半球位置,可利用课本图1.1《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在图上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至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请学生自己对照课本图1.2或地图册中的《中国疆域图》归纳出来就可以了。

位置问题讲完后,以一句“那我国所处的位置好不好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过渡到课本P3“活动”.2.讨论知优越

对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可以组织学生分两大组针对课本P3“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对比分析,在讨论中得出结论。归纳如下:

(1)纬度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南北纬度的气候差异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觉得比较抽象,也可举一些例子,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别,北方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甜菜,而南方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苹果、梨,南方盛产柑橘、香蕉、菠萝等。

(2)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①东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②沿海地区也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③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如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现在的“亚欧大陆桥”都经过我国西部与中亚相通。

(二)海陆兼备的大国

包括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

陆地国土中要求掌握:一是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二是四至点;三是陆上疆界;四是陆上邻国。

1.歌诀记四至

四至点的教学,采用结合图1.3再归纳成歌诀的形式让学生速记:“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说明:曾母暗沙只是一个暗礁。)很形象,学生立刻就可记住。然后结合P5页“活动”让学生动手量算东西端距离和南北端距离。

读课本中图1.4《中国领土南北部的气候差异》。

(师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答)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读课本中图1.5《中国领土东西端的时间差异》。

(师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教师总结: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上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洒满金色的晨光时,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2.彩笔描疆界

陆上疆界和海上疆界。请学生在图1.3《中国的疆域及邻国》中用笔描画出来。用红笔沿逆时针方向描出陆上国界线,用蓝笔由北向南描出大陆海岸线,并且将它们的长度与赤道相比,再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疆域之“大”的印象。

3.口诀记邻国

邻国的教学,先让学生沿逆时针找出陆上邻国和自北向南找出海上邻国,老师再介绍一个口诀记忆:“十四邻国陆上环,俄国蒙古和朝鲜;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尼不丹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然后让学生比赛记忆口诀,看谁记得又快又准确。增强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4.广阔的海洋国土

海洋国土中要求掌握东临四海一洋、领海和内水面积、管辖的海域面积、主要的岛屿和群岛、大陆海岸线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渤海和琼州海峡属于我国的内海。领土、领海、内水和管辖的海域面积等这些概念,也应向学生稍作介绍。领海、内水是完全享有主权的,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后者则享有管辖权。我国可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1/3,说明我国是个海洋大国。它们是我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要树立寸土必争的领土观念,寸海不让的海洋观念。

三、课后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说明其优越性。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0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如下: 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

第二课时:

【复习】

(1)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请举例。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基因?

(2)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什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基因又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我们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

(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

(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

【新课】

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

上一篇:新形势下新农村的统战工作下一篇:统计学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