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重要知识点(精选11篇)
(1)定义:磁感应强度是表示磁场强弱的物理量,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叫做通电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定义式B=F/IL。单位T,1T=1N/(A·m)。
(2)磁感应强度是矢量,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即通过该点的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3)磁场中某位置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及方向是客观存在的,与放入的电流强度I的大小、导线的长短L的大小无关,与电流受到的力也无关,即使不放入载流导体,它的磁感应强度也照样存在,因此不能说B与F成正比,或B与IL成反比。
一、编织知识网络, 使知识系统化
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学基础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心理学认为, 结构化的知识是最优化的知识, 有利于我们记忆和理解.通过前期第一轮的复习, 大多数学生并不缺乏知识, 但由于一轮复习分章、分节, 所以往往缺乏系统的知识, 造成部分学生不会调动所学的所有知识解决问题.二轮复习就是要树立系统意识, 把前面分散、独立、分割的知识通过某条线索像穿珍珠似的把知识编织成网, 形成知识体系.当然, 根据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及第二轮复习以专题为主的特点, 并不要求通过一条线索把所有知识结构成一个网络.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标准, 寻找几条线索来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
1. 以知识内容为标准
以知识内容为标准, 可以以“力与运动”“功和能”“场物质”“电路分析 (包括电磁感应现象) ”“波动理论”“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等为线索, 打通各章、各块内容, 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例如“功和能”知识网络, 这是高中物理主干知识之一, 它贯彻了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各部分的内容.根据高中物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其知识网络 (用框图形式呈现) 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构建.
(1) 功的计算式:
W=F·lcosα、W=q·U、W=UIt.
(2) 能的种类:
机械能 (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电势能、内能 (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光量子能、氢原子能级、核能等.
(3) 功能关系: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 典型关系式:
合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动能定理) W=EK2-EK1;
势能变化与对应的力所做的功的关系ΔE=-W;
除重力、弹性力外其他力不做功时, 机械能守恒EP1+EK1=EP2+EK2;
内能变化与做功和热传递的关系ΔU=W+Q;
氢原子能级跃迁hυ=Em-En.
(2) 典型过程:
系统克服滑动摩擦力做的功, 量度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在电路中, 电流做的功, 量度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 克服安培力做的功, 量度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 以物理模型为标准
以物理模型为标准, 可以以“物质模型”“过程模型”“问题模型”等为线索, 构建知识和方法网络.例如以“过程模型”为线索, 根据高中物理学习内容及教学要求, 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
(1) 机械运动.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典型实例: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简谐运动 (典型实例:弹簧振子) ;
曲线运动:抛物线运动 (典型实例:平抛运动、斜上抛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 、圆周运动 (典型实例:人造卫星和天体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
机械波 (典型实例:声波) .
(2) 感应电流的产生:
“感生”过程、“动生”过程.
(3) 理想气体状态变化:
等温变化、等压变化、等容变化等.
(4) 内能的改变:
做功和热传递.
(5) 玻尔氢原子能级跃迁:
辐射或吸收光子.
(6) 原子核反应:
α和β衰变、人工转变、重核裂变、轻核聚变.
3. 以高考的能力要求为标准
以高考的能力要求为标准, 可以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为线索构建起知识和能力网络.
例如“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考试说明中是这样要求的:“能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之间的关系式, 进行推导和求解, 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形进行表达和分析.”所以, 以此来构建物理知识网络, 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研究和学习过程中, 应用数学工具、构建数学模型是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以“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为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
(1) 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物理量的定义式、物理量的决定式、物理量间的关系式.
(2) 物理图像.
(3) 几何图形:矢量的合成与分解、物理模型的描述 (包括物质模型的描述、过程模型的描述和状态模型的描述) .
二、以“物”论“理”, 使解题理性化
笔者在教学中, 常常让学生总结每次考试的得失, 其中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失分原因就是:没有仔细思考, 只是凭感觉解题.事实上, 学好物理没有“感觉”不行, 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 知识的丰富, 要越来越有感觉, 但感觉终究是感觉, 仅凭感觉, 亚里士多德也会出现很低级的错误.所以, 物理还是要以“物”论“理”, “物”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理”就是你要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来历、现状、发展趋势说得出个道理来.因此, 在第二轮复习中要注意在提高学生解决物理命题的理性化程度上下功夫.
1. 什么叫解题理性化?
下面举一个例题来说明.
某消防队员从一平台上跳下, 下落2m后双脚触地, 接着他用双腿弯屈的方法缓冲, 使自身重心又下降了0.5m, 在着地过程中地面对他双脚的平均作用力估计为 ( )
(A) 自身所受重力的2倍
(B) 自身所受重力的5倍
(C) 自身所受重力的8倍
(D) 自身所受重力的10倍
本题是一个以实际事例为背景的题目, 理性的解题就是:首先是构建物理模型, 把事例中实际的研究对象———消防队员, 视作“质点模型” (构建物质模型) ;把实际的运动过程———“下落2m”和“双脚着地……, 使自身重心又下降了0.5m”, 视为自由落体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 (构建过程模型) .然后选择牛顿运动定律或动能定理来解决.
理性化解题, 就是解题者 (不是旁人) 自己说得出:解题中构建了什么物理模型 (通常包括物质模型、状态模型、过程模型三类) 、应用了什么物理原理和规律.事实上, 高中物理命题千变万化, 但高中所学的模型不多, 我们所学的物理原理和规律都是与经过简化以后的物理模型相对应的.只有找到题目所述的是什么模型才能用这个模型所对应的物理原理或规律来解决问题.
2. 如何提高学生解题的理性化程度?
(1) 要重视物理模型的教学
要让学生认识到, 物理学中的很多概念、定理和定律的形成, 都是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概括, 对研究过程进行简化的条件下, 即构建出“物理模型”的情况下得来的.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 也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需要采用的方法.尤其是现在的高考题中, 纯“模型题”数量减少, 以实际情境为背景的题目越来越多.解题时, 不会建立物理模型, 可以说寸步难行.
例1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横截面的液体体积叫做液体的体积流量 (以下简称流量) .有一种利用电磁原理测量非磁性导电液体 (如自来水、啤酒等) 流量的装置, 称为电磁流量计.它主要由将流量转换为电压信号的传感器和显示仪表两部分组成.
传感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 圆筒形测量管内壁绝缘, 其上装有一对电极和c, a、c间的距离等于测量管内径D, 测量管的轴线与a、c的连线方向以及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场方向三者相互垂直.当导电液体流过测量管时, 在电极a、c之间出现感应电动势E, 并通过与电极连接的仪表显示出液体流量Q.设磁场均匀恒定, 磁感应强度为B.
已知B=2.5×10-3T, Q=0.12m3/s.设液体在测量管内各处流速相同, 试求E的大小 (π取3.0) .
一新建供水站安装了电磁流量计, 在向外供水时流量本应显示为正值.但实际显示却为负值.经检查, 原因是误将测量管接反了, 既液体由测量管出水口流入, 从入水口流出.因水已加压充满管道.不便再将测量管拆下重装, 请你提出使显示仪表的流量指示变为正直的简便方法.
显示仪表相当于传感器的负载电阻, 其阻值记为R.a、c间导电液体的电阻r随液体电阻率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会影响显示仪表的示数.试以E、R、r为参量, 给出电极a、c间输出电压U的表达式, 并说明怎样可以降低液体电阻率变化对显示仪表示数的影响.
根据本题提供的物理情境和条件, 至少需要把实际情境简化为两个简单的物理模型:一是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二是由存在内阻的电源和一个电阻构成的闭合电路.在此基础上求解本题就显得很简单了.
(2) 引导学生记住所学知识对应的物理模型
引导学生在记住物理知识的同时, 记住所对应的物理模型, 而不单单是记住文字和符号.这是因为物理学概念、定律、实律和公式都是对物理模型的刻画, 同时每一个模型的建立也都有一定的条件和使用范围, 只有记住相应知识点对应的物理模型及使用条件, 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模型和应用知识.例如, 在学习玻尔能级跃迁公式:hυ=Em-En时, 就要记住玻尔的原子模型及能级图模型.
(3) 重视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是一种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能力.解题理性化程度高的学生, 审题能力往往较强, 而凭感觉解题的学生往往会出现题目看不懂或看错的情况.实际上, 审题过程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这一步迈不开, 具体的解题就无从谈起.
例2天文观测表明, 几乎所有远处的恒星 (或星系) 都以各自的速度背离我们而运动, 离我们越远的星体, 背离我们运动的速度 (称为退行速度) 越大, 也就是说, 宇宙在膨胀.不同星体的运行速度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 即, 式中为一常量, 称为哈勃常数, 已由天文观察测定.为解释上述现象, 有人提出一种理论, 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 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 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 则速度越大的星现在离我们越远, 这一结果与上述天文观测一致.
由上述理论和天文观测结果, 可估算宇宙年龄 (写表示式) _______________.
根据近期观测, 哈勃常数H=3×102米/秒·光年, 其中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行进的距离, 由此估算宇宙年龄约为_____年.
求解本题并不难, 第一问是一个“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问题, 第二问是个单位换算问题.但许多同学却无从下手, 原因在对题目所给的信息不能正确地理解, 他们无法把“不同星体的运动速度v和离我们的距离r成正比, 即v=Hr”与“各星体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两句话统一起来, 并认为“向外运动”使“r”增大, 而“v=Hr”, 星体的运动就不可能是匀速的.实际上题中“r”的含义是:各星体“现在”离我们的距离, 对某个星体来说r是个定值, 对不同星体来说r是不同的.
一般对审题的要求是:逐字逐句认真仔细读题, 抠关键词 (可以划出) , 明辨题设条件, 挖掘隐含条件, 明确研究对象和制约环境 (在平面上还是在斜面上;在水平面上还是在竖直面上;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绳牵还是杆牵;是独立场还是复习场;是匀强场还是非匀强场……) , 构建正确的时空关系, 画出合理的过程与状态草图并标上相应字母, 注意可能的边界点、临界点, 构建物理模型, 选择物理规律, 拟定解决方案等.在复习教学中, 分析例题或讲评试题时, 我们要多给学生审题的机会, 从读题开始, 独立完成解题全过程,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审题、解题的能力.
(4) 提供学生讲题的机会
有一种说法:听一遍不如看一遍, 看一遍不如做一遍, 做一遍不如向别人讲一遍.在二轮复习教学中, 很大一部时间是习题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解题的理性化程度, 让学生讲题, 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学生讲题一般有以下几种机会, 一是学生问学生, 这是每天都在发生的, 教师无法掌控的.二是学生问教师, 这时教师要抓住机会从审题开始让学生先讲给你听, 讲不下去时再恰当提示或启发, 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学生讲着讲着自己就弄懂了;三是课堂上在教师组织下同桌之间或就近几个同学之间相互讲解;四是请学生到讲台上来讲题.后三种情况下要求学生以“物”论“理”, 从审题到构建物理模型, 再到解题依据一一说清楚, 加上教师的点拨、启发和补充, 学生解题的理性化程度会明显提高, 这比教师一遍一遍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显现理性解题过程) 更有效, 尤其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
关键词: 物理 数学 习题
物理学发展受数学知识影响颇深,无论是物理学数量分析、运算,还是物理理论概念定义、推导换算,数学知识都起到不可替代的工具性作用.由此可见,在解决物理习题中,数学知识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于是,下文即结合教学实际,从多个角度阐释数学知识解决物理习题中的重要性.
一、数学思想为解决物理习题提供思路
在日常解决物理知识过程中,可以发现解题过程并非物理公式的套用及堆砌.因为诸多物理习题并不是直接考查有关物理知识点,而需要清晰的思路,联系各个知识点从而构建起物理解题模型.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解题模型,以及基础数学知识,并设定未知数、组合公式、换算公式等.总而言之,数学思想是构成物理习题解题思路的重要条件,下面我们举例作为佐证.
例1:三个质点A、B和C,质量分别为m,m和m,用拉直且不可伸长的绳子AB和BC相连,静止在水平面上,如图2所示,AB和BC之间的夹角为(π-α).现对质点C施加以冲量I,方向沿BC,试求质点A开始运动的速度.
通过分析上题,首先是确定该题考查的理论概念对象,显然此题是考查动量定理有关知识点.鉴于此,首先需要利用有关物理公式建立解题模型.但是从本题主体信息来看,很难直接利用已知信息构建有效的解题模型,倘若直接套用物理公式那么根本无法达到解题效果.此时就需要学生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搭建起解题模型的框架.具体到此题上讲,要建构解题模型,首先应设定有关未知数,从而为套用物理公式奠定基础.通过分析此题可知,绳拉直瞬间,AB绳对A、B两质点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可设两点质点冲量为I,同理设B、C两质点冲量为I;此外还需设定构成冲量公式的有关物理量,譬如设A获得速度v(由于A受合冲量只有I,方向沿AB,故v的反向沿AB),同理设B获得速度v,且通过分析可知B质点所受合冲量矢量方向既不与BC同向,同时又不沿AB,那么从此角度可设出B质点获得速度V与AB绳的夹角为(π-β),此外还需要设定C质点获得速度为v.将构成物理公式的诸多因素设定完毕后便能引用物理公式构建解题模型了.
如应用动量定理即可得出AB绳的冲量为:
I=mv①
同理不难得出B的冲量公式,为I+I的矢量合,可转化为两个标量关系:
Icosα-I=mvcosβ②
Isinα=mvsinβ③
质点C的动量定理方程为:
I-I=mv④
AB绳不可伸长,必有v=vcosβ⑤
BC绳不可伸长,必有vcos(β-α)=v⑥
分析:从上述解题过程不难看出,数学知识在解决物理习题上能够提供一定的解题思路.倘若解决此题时,学生无法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设定解决所需的未知量,那么很难建构科学合理的解题模型,显然无法有效解决上述物理习题.
二、数学基础是推动物理解题流程的关键
正如上文所述,运用合理的数学知识,能够在解决物理习题时,提供科学的解题思路,从而搭建起高效解决问题的模型.解决物理问题不能仅以建立解题模型为终点,切实有效解决物理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才是关键.我们谨以上文案例的解题技巧为佐证,于下文进一步阐释其道理.
据上文建构的解题模型可知,该模型共有6个方程式,同时具有6个未知量(I、I、v、v、v、β),这就意味着需要利用6个方程式解决6个未知量.从数学原理讲上述要求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解决此题就给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提出了挑战.需要学生拥有较好的数学解析方程的基础,同时在运算过程中还需具备良好的思维调理性,如此才能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科学的解题步骤可如下:
1.先用⑤⑥式消掉v、v,使六个一级式变成四个二级式:
I=mv(1)
Icosα-I=mv(2)
Isinα=mvtgβ(3)
I-I=mv(cosα+sinαtgβ)(4)
2.解⑶⑷式消掉β,使四个二级式变成三个三级式:
I=mv(一)
Icosα-I=mv(二)
I=mvcosα+I(三)
3.最后对(一)(二)(三)式消I、I,解v就方便多了.结果为:
v=
分析:上述解题过程,需要运用到解方程组及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倘若学生该环节不能有效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势必会对其解题造成不可估计的阻碍力量,换言之,在物理习题解题过程中积极运用数学知识是推进解题流程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物理知识是与诸多自然科学存在内在联系的科学,尤其与数学学科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研究显示,在物理习题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解题思路,同时推进解题流程,最终获得正确答案.因此日常教学中为着实有效提高学生解题效率,应该认知数学知识在物理习题中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夯实数学基础,并在物理习题解答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及技能.
参考文献: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电场中两点的电势之差叫电势差,依教材要求,电势差都取绝对值,知道了电势差的绝对值,要比较哪个点的电势高,需根据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的正负判断,或者是由这两点在电场线上的位置判断。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
场强方向处处相同,场强大小处处相等的区域称为匀强电场,匀强电场中的电场线是等距的平行线,平行正对的两金属板带等量异种电荷后,在两极之间除边缘外就是匀强电场。
在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场强之间的关系是U = Ed,公式中的d是沿场强方向上的距离(m)。
高三物理知识点整理1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2)速率:
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5.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
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2)速度图像(v-t图像):
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高三物理知识点整理2
一、功的定义
是力沿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功是与每一个力相对应的,每一个施加于物体上的力都有对物体做功的可能,功代表一种力的作用效果,最终物体所承受的功应是各力做功的和。由于功等于力和位移两个矢量相乘,根据向量四则运算规则,功是标量,各力所做的功实际上都排在与位移的平行线上,有正有负,按数轴叠加得出总功,即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二、功的单向性。
不同于力的成对出现,功是不对称的。
三、力与位移的夹角
物体实际受力方向经常与位移方向构成一个夹角θ,无论是力线向位移线转还是位移线向力线转都是旋转θ角,之间的关系都是cosθ,当θ=0,cosθ=+1,力对物体做正功。当θ=π,cosθ=-1,力对物体做负功。当θ=π/2时,cosθ=0,力对物体不做功。但合外力必然与位移方向相同。
四、两种机械能,动能和势能,它们的概念
五、能量研究的体系的概念。
能量是在体系内进行研究的,只有在一个特定完整的体系中才能应用机械能守恒定理,既然是体系,可以是两个以上的物体。
六、能量研究的适用范围
优势是可以解决一些变力情况,缺点是不能解决有关加速度的研究。
七、搞清功和能的关系。确定什么时候用机械能守恒,什么时候用动能定理。
1功和能的关系
能量的转换通过做功来实现,换句话说,做功产生能量(做正功),或做功损失能量(做负功),功有三种含义:一是等于物体单一能量的改变,如动能增加或减少。二是可以看作不同能量转换的传递中介物,如增加或减少的动能通过做功可以转化为势能,从而实现机械能守恒。三是可以表示出机械能以外的能量,从而可以传递给电能、热能、光能等。
2动能定理
应该这样描述: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该物体动能的变化。这里有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A必须是合外力做功,即所有力对物体做功的总和,也只有用合外力,动能定理才能成立。单个力可以对物体做功,但无法计算其贡献的动能。由于合外力与位移方向永远相同,所以没有cosθ。
B因为功是以研究对象为范围,与前面相同,即只针对一个物体,当两个质量分别为m1、m2的物体叠加时,需要像前面一样根据需要进行整体和隔离,必须分开讨论。
3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应该这样描述,体系内各物体运动前总机械能等于运动后总机械能。机械能等于动能加势能。这里同样有两个关键问题,A能量的研究范围是体系,既然称为体系,应包括所有参与的物体(包括地球),以及整个的变化过程。既然所有物体都参与研究,因为能量是标量,多个物体的能量就可以进行累加,形成系统内总动能和总势能,进而形成总机械能。
B这里不采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公式描述是因为它只适用于一个物体,没有充分发挥体系的优势,由于动能定理解决多个物体问题比较复杂,因此这个问题显得比较重要。
高三物理知识点整理3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高三物理知识点整理4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分子模型:主要有两种模型,固体与液体分子通常用球体模型,气体分子通常用立方体模型.(2)分子的大小
①分子直径:数量级是10-10m;
②分子质量:数量级是10-26kg;
③测量方法:油膜法.(3)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NA=6.02×1023mol-1
2.分子热运动
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1)扩散现象
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2)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3.分子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较快.二、内能
1.分子平均动能
(1)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2.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在宏观上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在微观上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3.物体的内能
(1)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2)决定因素:温度、体积和物质的量.三、温度
1.意义: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标志物体中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2.两种温标
(1)摄氏温标t:单位℃,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作为0℃,沸点作为100℃,在0℃~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一份表示1℃.(2)热力学温标T:单位K,把-273.15℃作为0K.(3)就每一度表示的冷热差别来说,两种温度是相同的,即ΔT=Δt.只是零值的起点不同,所以二者关系式为T=t+273.15.(4)绝对零度(0K),是低温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所以热力学温度无负值.高三物理知识点整理5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叫做热现象。
2、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3、温度计: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就要使用的专用测量工具。
4、温标:要测量物体的温度,首先需要确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叫做温标。
(1)摄氏温标:单位:摄氏度,符号℃,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中间100等分,每一等分表示1℃。
(a)如摄氏温度用t表示:t=25℃
(b)摄氏度的符号为℃,如34℃
(c)读法: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2)热力学温标:在国际单位之中,采用热力学温标(又称开氏温标)。单位:开尔文,符号:K。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273K。
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t+273)K。0K是自然界的低温极限,只能无限接近永远达不到。
(3)华氏温标: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32℉,水的沸点为212℉,中间180等分,每一等分表示1℉。华氏温度F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F=5t+325、温度计
(1)常用温度计:构造:温度计由内径细而均匀的玻璃外壳、玻璃泡、液面、刻度等几部分组成。原理: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常用温度计内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6、正确使用温度计
(1)先观察它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刻度的位置。实验温度计的范围为-20℃-110℃,最小刻度为1℃。体温温度计的范围为35℃-42℃,最小刻度为0.1℃。
(2)估计待测物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3)温度及的玻璃泡要与待测物充分接触(但不能接触容器底与容器侧面)。
(4)待液面稳定后,才能读数。(读数时温度及不能离开待测物)。
一、一轮复习策略
第一轮复习:2014年8月—2015年3月中旬, 按照高考大纲及说明的要求, 分章节对各个部分知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 夯实“三基”。这个阶段主要着眼于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复习并注意基本物理方法的掌握。全面复习是指要复习全部知识, 不要遗漏;系统复习是指在对每一部分知识复习中要注意整理知识, 使之形成一定规模的知识网络和结构主线, 将知识条理化。
(一) 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明确把握复习方向和重点
深入了解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核目标、内容题型示例, 对“知识内容表”及其要求掌握的程度要进行透彻的研究, 帮助学生熟练、全面地掌握高考物理的内容, 对比研究当年考纲和上一年考纲的变化。
(二) 研究近几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的特点, 把握复习的深度
2014年河北理综 (物理) 试卷整体难度分布合理、层次分明, 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突出对物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 体现STS思想, 试题源于课本、往年高考题以及历年竞赛试题;实验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对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注重物理学史有关内容的考查等。
(三) 研究学情, 把握复习关键点
高三学生复习中常存在的问题:对概念理解不透彻, 对规律的应用不灵活, 只会硬套公式, 审题时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对平衡状态理解有偏差、对瞬时问题分析不清楚、对临界问题条件分析不准确而出错;考虑问题不全面导致一些问题被错解或漏解导致的错误;不会运用整体思想分析问题而出错;对物理情景或者物理过程分析不清导致出错;对知识点不善于归纳;解决问题的速度慢、准确度低;做题步骤不规范, 书写凌乱, 表述不会用专业术语, 等等。
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关心学生, 发现学生在物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了解学生的疑问和难点, 及时与学生沟通, 解决问题。
(四) 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夯实三基, 将原来的基础知识结构、基本概念规律进行强化温习、理顺成纲
第一轮的复习要理顺各章节的纲领关系, 归纳每部分知识的处理方法。在此过程中, 要弄清每个章节需要加深的知识点有哪些, 以及这些知识点在新高考中是什么样的要求;要了解基本规律的来龙去脉, 知道不同章节内容之间的关联;不仅要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还要弄清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通过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梳理归纳, 连成线、结成网、形成知识树。
秘藉就是错题本。归纳错题比闷头做题更重要, 把在平时的练习和测验时做过的题目中不会做的题和做错的题归纳整理起来, 认真分析出错的原因, 搞清楚是自己一时疏忽看错了题, 还是属于知识缺陷、理解错误, 或是计算失误、书写不当等, 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以备以后查看。积少成多, 就知道学生哪一方面没有掌握, 哪一方面容易出现问题, 经常翻翻看看, 加深在头脑中的印象。
(五) 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掌握物理学科的解题思路
审题是指从题目的陈述中正确辨析出题目所给的条件或具体要求的过程。审题的关键在于转化, 把题目文字转化为物理情景, 把物理情景转化为物理条件, 把物理条件转化为数学条件。一字一句地读题, 深刻理解题目的含义, 挖掘题目隐含的条件, 要能够把题目转化为清晰的物理情景, 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 必要时需要画出受力示意图、过程示意图, 帮助理解题意, 选择合适的规律, 列出方程, 求解并验证。
(六) 注重实验的复习
注重主要实验仪器的使用和读数, 关注实验细节, 重点关注图像问题。提高拿实验分的信心。提高运算的一次性成功率。要注意实验解题规范。把过失性失分减小到最小。
(七) 教师集体备课
发挥团队力量, 加强协作合作交流, 进行集体备课, 做好实验班和普通班的教学, 对症下药, 追求教学的实效和升学目标完成的最大化。
二、二轮复习策略
2015年3月中旬—2015年5月初, 首要的任务是发展能力, 侧重发展分析综合能力;重在理解的基础上, 综合各知识点内容, 进行专题突破, 训练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专题复习, 题型归纳, 抓本质, 重方法。列出重要考点、能力技巧, 选取适当的专题, 筛选例题。例题内容应该跟专题主题吻合、贴切, 有时需要对题目进行改造, 例题要渗透学科的思维方法。
进行限时训练、专项训练, 强化学生解题能力, 进行综合训练, 重在能力提升。
三、三轮复习策略
2015年5月初—2015年6月, 目标是通过强化训练, 提高解题能力。
1.分子平均动能
(1)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在宏观上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在微观上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3.物体的内能
(1)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决定因素:温度、体积和物质的量.
温度
1.意义: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标志物体中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
2.两种温标
(1)摄氏温标t:单位℃,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作为0℃,沸点作为100℃,在0℃~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一份表示1℃.
(2)热力学温标T:单位K,把-273.15℃作为0K.
(3)就每一度表示的冷热差别来说,两种温度是相同的,即ΔT=Δt.只是零值的起点不同,所以二者关系式为T=t+273.15.
19,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8,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1909-19,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15m。
19,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18,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68、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我要学”的需求
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诚心诚意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 建立合作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某些问题让学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 摒弃那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向交流形式, 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或做出的怪异的回答, 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不是生硬的否定, 要精心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 力求使学生体会到今我胜昨我, 真正体验自己的进步。学生由不敢发言到勇于站起来, 教师要首先对这种行为给予肯定, 至于回答正确与否则是第二位的, 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 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教师尤其要鼓励、尊重基础差的学生, 做到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这样的课堂会使全班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 学生愿意把教师当做生活中的朋友和学习上的助手, 教师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我要学”的良好需求。
二、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刚进入高三物理总复习时, 教师反复强调这样一句话:“听讲不等于听懂, 听懂不等于听会, 听会不等于会做, 会做不等于做对。”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两年的学习, 问题究竟出现在哪一环节, 激发学生向自己挑战的斗志, 树立学好物理的决心。另外, 在第一轮总复习过程中,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复习宜细不宜粗, 例题的选讲宜易不宜难, 这样做可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体验到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有, 在平时的考试、测验中, 试卷中编入一些历年来比较容易的高考题, 通过考试让学生认为高考不是那么神秘、高深莫测, 有助于学生考出自信、考出兴趣, 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坚持“精选、精讲、精练”原则, 注意重点内容的分散与重复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需有一桶水。”要做到精讲、精练, 就要求教师精选一些练习题给学生。精讲不是少讲, 而是该讲的要讲深、讲透。精练也不是少练, 而是该练的要练全、练足。通过精选、精讲、精练, 复习过程中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从而获得理想的复习效果。对于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概念、规律或题型, 注意做到分散讲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重复练习。
四、强化记忆,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战胜遗忘
记忆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前提, 物理学科也不例外。但对物理学科来说, 应该在记忆过程中渗透更多的理解内容, 学好物理的标准是牢记知识、掌握规律、明确思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当然记忆方法有多种, 结合学生实际常用以下三种:1.死记硬背。对于那些要求学生识记、了解的知识点, 如:物理学史、单位制、电磁波谱等,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记死、记牢。2.对比记忆。在物理学习中, 有些概念、规律极易混淆, 如功和能、机械能与内能、机械能守恒与能量守恒等。只要把他们的特性进行准确对比, 找出区别及联系, 采取对比记忆的方法, 最终准确掌握知识。3.总结记忆。对于重点内容、重点题型, 总结出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然后要求学生记住思路。例如: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我总结了“定点、找心、求径、求角”的八字方针, 通过反复考查, 学生可较好地掌握规律。
五、强化实验复习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点之一是加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主要体现在试题的设计结构上, 因此物理学科的复习更需强化实验。在高三复习阶段学生要重做高中阶段的重要实验, 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审视已做过的实验, 探求新的发现和收获, 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以下要求: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 会控制条件, 会使用仪器, 会观察分析, 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 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在实验中进一步树立动手操作意识, 安全规范意识, 创新质疑意识, 以实验带复习, 设计新的组合实验, 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 提高实验解题能力。
总之, 通过以上尝试, 能帮助学生把握复习的方向, 增强学习的信心, 提高物理复习的效率。
摘要:记忆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前提, 物理学科也不例外。但对物理学科来说, 应该在记忆过程中渗透更多的理解内容, 学好物理的标准是牢记知识、掌握规律、明确思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即ΔΦ≠0。
(2)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无论回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线圈平面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路中就有感应电动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3)电磁感应现象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回路闭合,则有感应电流,回路不闭合,则只有感应电动势而无感应电流。
2.磁通量
(1)定义:磁感应强度B与垂直磁场方向的面积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定义式:Φ=BS。如果面积S与B不垂直,应以B乘以在垂直于磁场方向上的投影面积S′,即Φ=BS′,国际单位:Wb
求磁通量时应该是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的净条数。任何一个面都有正、反两个面;磁感线从面的正方向穿入时,穿过该面的磁通量为正。反之,磁通量为负。所求磁通量为正、反两面穿入的磁感线的代数和。
3.楞次定律
(1)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适用于一般情况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而右手定则只适用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此种情况用右手定则判定比用楞次定律判定简便。
(2)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①谁阻碍谁---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磁通量。
②阻碍什么---阻碍的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③如何阻碍---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增反减同”。④阻碍的结果---阻碍并不是阻止,结果是增加的还增加,减少的还减少。
(3)楞次定律的另一种表述:感应电流总是阻碍产生它的那个原因,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②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③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
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表达式E=nΔΦ/Δt
当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为E=BLvsinθ。当B、L、v三者两两垂直时,感应电动势E=BLv。(1)两个公式的选用方法E=nΔΦ/Δt计算的是在Δt时间内的平均电动势,只有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恒定不变时,它算出的才是瞬时电动势。E=BLvsinθ中的v若为瞬时速度,则算出的就是瞬时电动势:若v为平均速度,算出的就是平均电动势。(2)公式的变形
①当线圈垂直磁场方向放置,线圈的面积S保持不变,只是磁场的磁感强度均匀变化时,感应电动势:E=nSΔB/Δt。
②如果磁感强度不变,而线圈面积均匀变化时,感应电动势E=Nbδs/Δt。
5.自感现象
(1)自感现象: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2)自感电动势:在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取决于线圈自感系数和本身电流变化的快慢,自感电动势方向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
6.日光灯工作原理
(1)起动器的作用:利用动触片和静触片的接通与断开起一个自动开关的作用,起动的关键就在于断开的瞬间。
(2)镇流器的作用:日光灯点燃时,利用自感现象产生瞬时高压;日光灯正常发光时,利用自感现象,对灯管起到降压限流作用。
7.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
在电磁感应中,切割磁感线的导体或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回路将产生感应电动势,该导体或回路就相当于电源,将它们接上电容器,便可使电容器充电;将它们接上电阻等用电器,便可对用电器供电,在回路中形成电流。因此,电磁感应问题往往与电路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与电路相联系的电磁感应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2)画等效电路。
(3)运用全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性质,电功率等公式联立求解。
8.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力学问题
(1)通过导体的感应电流在磁场中将受到安培力作用,电磁感应问题往往和力学问题联系在一起,基本方法是:①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求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②求回路中电流强度。
③分析研究导体受力情况(包含安培力,用左手定则确定其方向)。④列动力学方程或平衡方程求解。
(2)电磁感应力学问题中,要抓好受力情况,运动情况的动态分析,导体受力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通电导体受安培力→合外力变化→加速度变化→速度变化→周而复始地循环,循环结束时,加速度等于零,导体达稳定运动状态,抓住a=0时,速度v达值的特点。
9.电磁感应中能量转化问题
导体切割磁感线或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机械能或其他形式能量便转化为电能,具有感应电流的导体在磁场中受安培力作用或通过电阻发热,又可使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或电阻的内能,因此,电磁感应过程总是伴随着能量转化,用能量转化观点研究电磁感应问题常是导体的稳定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或匀速转动),对应的受力特点是合外力为零,能量转化过程常常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2)画出等效电路,求出回路中电阻消耗电功率表达式。
(3)分析导体机械能的变化,用能量守恒关系得到机械功率的改变与回路中电功率的改变所满足的方程。
10.电磁感应中图像问题
电磁感应现象中图像问题的分析,要抓住磁通量的变化是否均匀,从而推知感应电动势(电流)大小是否恒定。用楞次定律判断出感应电动势(或电流)的方向,从而确定其正负,以及在坐标中的范围。
【高三物理重要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11-02
高三物理功能关系12-02
高三物理备考复习计划06-25
高三物理复习课研究07-06
高三物理如何快速提高10-11
物理教学计划 高三11-28
高三物理详细复习计划01-04
高三物理教学计划汇总07-22
高三物理教师工作总结06-12
高三物理教师心得体会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