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共8篇)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 篇1

——地球与地图(地图的三要素)

自从工作来,一直都在上高中的课程,所以很多的区里面组织的初中地理教研活动都没有参加。但是今天,听说是汇报课,我想这堂课应该是一堂相当精彩的课堂,因此,再忙,也值得去学习学习。

上课地点:十二中分校;上课老师:年轻的龚老师;上课内容:地图三要素

今天下午听完这一堂自己曾经上过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因此听了这位老师不同的上法,有不一样的感受,另外听了很多资深老师对本堂课的评论与提出的建议,收获不少,主要感受有以下几点:

1、教学中的术语的运用:地理教学中,在表述方面不仅要求语言精炼,而且在教学中掌握地理术语的使用,这一堂课中,讲述地图上方向的辨别,因此在课程讲述中,尽量使用方位词,而少使用上下左右的语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方位的情景;初一地理还没有学习坐标,学生对坐标的理解较难,所以课堂上,指向标就是指向标,不是坐标,语言表述,教学用词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中还应该注意敬语的使用,是对学生的尊重。

2、起引导作用的板书:板书在教学中必不可少,四十分钟,学生不可能达到每分钟都高度集中,都有精神不集中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会突然间反应不过来,课堂的进度到哪里了,或者说现在学习的是哪个内容,而板书就可以起到引导,提醒的作用。是一堂课知识的框架,知识的结构,有引导,总结的作用。

3、教学辅助作用的课件制作:多媒体不是黑板,它起到的作用应该是黑板不能够完成的,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例如:动态的过程展示,视频的播放,不同地图的对比分析,地图中重点的表达、强调等;同时课件制作中,要有逻辑性,比如地图三要素中,一定要把三要素体现出来,例如:(1)、方向;(2)、比例尺、(3)、图例和注记,这样有总结的作用,学生学完就能感到地图有三个基本的要素。

4、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入,去一个新的学校,利用学校新环境的资源来作为引入的话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关注度,引入的语句精炼,并且要起到课堂提纲的作用,让学生在一听引入话题就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本堂课应该学习什么;课堂教学环节中,各部分知识点的时间把握要分配得当,把握清楚;教学过程中的过度语言,过度情景一定要自然得体,体现出知识点间的联系是自然的,必然的;课堂结束的时候,布置作业才算得上是一堂完整的课堂。

5、教学激情与教学:教室在课堂上一定要充满激情地面对课堂,用阴阳顿挫的语言来提起学生的注意力与精神,用加重的口气来表达出一句话的重点、关键词。只要老师自己充满激情地对待课堂,学生大多也会充满激情。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 篇2

关键词:生活理念,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地理湘教版教材地理优质课大赛, 是一次高水平的教学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 江苏徐州树人中学的刘剑老师获得了初中组特等奖的好成绩, 同时该课还作为示范课例刻录成光盘随《教师教学用书》一并全国发行。欣喜之余, 笔者更多的是对“什么样的地理课才算是一堂好课”进行了深入思考, 并且重新梳理了整个备课过程, 希望从中得出一点启示。

一、课堂重播

环节一: 生活引领, 预热课堂

一首歌曲: 课前播放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叮当猫》主题曲配以和日本相关的图片展示。

一句问候: “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ねがいします” ( 初次见面, 请多关照) 。

水到渠成: 从播放的音乐和刚才的问候中大家肯定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国家。

环节二: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探究1: 自我感知, 整体把握

学生快速浏览课本, 说出从哪些方面介绍日本。

探究2: 查阅地图, 认准位置

合作探究: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邻国位置。

纬度位置: 北纬22度到北纬48度左右, 东经130度到东经145度。南北狭长, 东西狭窄。

海陆位置: 东临太平洋, 西临日本海, 亚洲的东部, 太平洋西岸。

邻国位置: 北面隔海与俄罗斯相邻, 西南以朝鲜海峡与韩国为界, 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探究3: 描画轮廓, 记住地名

教师板画日本轮廓图, 学生描绘日本轮廓图 (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 并标出以下地名:

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太平洋、日本海、濑户内海、津轻海峡、朝鲜海峡、东京湾、富士山、关东平原等。

探究4: 研读地图, 分析地形

日本地形图: 看地形图颜色 ( 图例中的海拔高度) 探究出日本地形特点。

探究5: 查找资料, 归纳气候

提供世界气候、亚洲气候分布图,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图。探究得出日本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探究6: 模拟防震, 学以致用

( 1) 视频《3. 11日本大地震》片段 ;

( 2) 板块学说分析日本多地震、多火山;

( 3) 讲清“十六字”防震口诀: “保持镇静, 灭火断电, 就近躲避, 抱头闭眼。”

( 4) 防震演练。模拟地震发生时, 学生在教室就地躲避的情景。

环节三: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日本自然环境诗歌

日本四大岛本州面积大

海岸曲折长人稠地狭小

山地丘陵多地震活动频

温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

森林水力丰矿产资源少

环境是基础要点要记清

环节四: 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1. 试题设计原则: ( 1) 按照认知规律, 面向全体, 由浅入深, 有简单到复杂。 ( 2) 尊重生活理念, 设计真实的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热情。

2. 比赛规则: ( 1) 采用快速抢答的方法, 当老师读完试题后, 说“开始”方能抢答, 否则无效。 ( 2) 抢答时不必举手, 只需站起或走上讲台作答即可。 ( 3) 评选出优胜小组和先进个人, 颁发奖品。

3. 试题设计: ( 1) 日本是岛国还是临海国? 中国呢? ( 2) 日本领土主要有哪四大岛组成? ( 3) 日本的最大的岛是? ( 4) 日本地形是以山地丘陵为主还是以山地平原为主? ( 5) 日本的气候具有大陆性质还是海洋性质? ( 6) 日本的最高山是? ( 7) 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就近演示? ( 8) “在我国的东北、华北, 可以看到广阔的原野, 可是在日本却发现很多农田面积都很小, 这是为什么?”日本人种地只能用一些小型的农业器具? 这是为什么?” ( 9) “每年的9月1日, 我国的中学生都背起书包进入新的学年, 聆听老师的新学年的教导, 可是在日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 ( 防震演习的图片) : 为什么?”

二、备课历程

第一环节: “三路”合一, 自主备课

备课首先要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 即“编路”;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即“学路”; 凸显自己的教学特色, 即“教路”, 做到编路、学路、教路“三路”合一。基于此,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研读课标, 领会精神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课标是根, 教材是树, 无论大树怎样枝繁叶茂, 始终是和根相连的。关于课标认识国家自然环境部分的内容标准:

( l)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 2)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 3)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 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 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课标精神: 第一, 厘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第二, 无图不成课,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 地图是学习的重要工具。确立本节课要以地图为探索主线; 第三,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国家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2. 钻研教材, 突出重点

教材是个例子, 教材内容不应该等于教学内容, 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必须对教材进行必要地增删、取舍、重组、包装和加工, 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生活性、实用性。我们对教材做了细致的分析, 和认真的研究。

第二环节: 构思环节, 创新备课

有人说, 课堂教学就像一部电影。结构上要有起伏: 铺垫、过渡、高潮、结局等。而教学重在思考, 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果有人硬是说课堂像电影的话, 那么我想课堂的演员应该是学生, 教师是跑龙套的服务生, 课堂当中的结构就是教学场景的组合和变化。教学中心问题是逐层展开的: 有引入、有铺垫、有深入, 是逐层展开的过程。过去讲授国家地理时, 就是按照自然和人文两方面, 从位置与范围、地形、河流、气候、自然资源与灾害, 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民族、地区文化等方面逐一分析, 分析的时候大多的情况就是拿一幅地图让学生阅读,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人归纳为“地理八股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地理八股, 我认为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 错就错在严格按照以上罗列的几个方面逐一分析, 学生们不爱学习地理的主要原因就是内容陈腐, 与生活关系不密切, 体会不到知识的价值, 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这节课我在内容上虽然基本上是按照上面呈述的几个方面来考虑的, 但是出现的先后顺序, 轻重详略, 而是按照日本国家的具体特点有所侧重取舍的。起初我们设计三个环节: 环节一: 地理观察;环节二: 地理探究; 环节三: 地理新闻。后来经过斟酌, 我们改为四个环节, 六大探究主题, 从逻辑上讲是合理的,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环节: 课堂演练, 反思备课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备课因反思而永恒。课堂是天然河, 而不是人工渠: 基于教案, 高于教案。教案是预设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还没有发生, 教师按照对学生的分析, 对教材的分析, 对课程标准的分析, 然后在假设的情况下制订的教学方案。教案是教师上课的基本要求, 没有教案不能上课, 因为编制教案的过程就是充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的过程, 无论是在知识的准备上, 重难点的处理上, 还是在教法的的设计上都事先精心考虑, 周密安排。如果你把教案的每一句话, 每一个环节都原封不动的在课堂上实行, 这样就僵化了师生的思维, 肯定是失败的课堂。很多经验欠缺的教师不是他教案设计得不好, 而是教案实施的不好。只知道忠诚地完成教案, 不关注课堂的生成。如在探究日本位置时, 惯性思维是, 大部分学生说纬度大约是从30°N ~ 45°N, 经度大约是130°E ~ 145°E。这时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 不是30°N ~ 45°N, 而是24°N ~ 45°N, 琉球群岛南端在24°N左右。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 鼓励其他同学要向他一样要仔细认真地看图, 不放过任何死角。学生的及时发现, 老师的简短表扬, 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在教案的再设计过程中我就注意这一问题。另外, 在课堂演练过程中, 我们还注意到: 简案的书写问题、姿体语言的运用、教师的站位、走位、时间的调配问题、教鞭的使用、主板书和副板书搭配问题、彩色粉笔的使用、课堂气氛的调控、抢答问题的组织等这些细节, 我们都做了认真的准备和调控。

三、心灵感悟

1.“虚实”结合, “色香味”全

评优课也好, 家常课也罢, 我们既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掩饰下, 我行我素; 也不能在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下, 固守着知识的本位; 地理课既要有“恋人”般的浪漫, 还要有“夫妻”般的朴实; 既要一招一式“练武”, 还要扎扎实实“练功”, 即“虚实”结合, “色香味”俱全。做到尊重生活理念, 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识、有智慧、有亮点, 从而达到三维目标 ( 知识技能———学生学会了吗? 过程方法———学生会学了吗?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得愉快吗) 的和谐统一。

2.“声气”和谐, “喜烦”明显

无论什么类型的地理课, “四声、四气”不能少, “四声”即师生的掌声、笑声、讨论声、质疑声不能少, 老师的勇气、底气、大气、精神气即“四气”不可无。不论什么地理课, 都有“喜烦”之别。即喜现代, 烦传统; 喜生成, 烦教条; 喜动, 烦静。

3. 做毕福剑, 不做易中天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 篇3

关键词:地理优质课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48-01

近年来,为配合推进地理新课程改革,激励和提高广大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成长,各地纷纷进行各个级别的地理优质课比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与此同时,一些专家学者和基层教师也提出质疑,认为优质课评选活动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笔者也曾经观摩过各个级别的地理优质课,发现以下问题应引起重视:

第一,“含金量”不足。在笔者旁听的几次优质课评选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潜规则,那就是基本上按照承办优质课评选的学校的教学进度选课题,而且课题通常难度都比较小、内容相对完整,参赛教师基本不会出现什么教学失误,也很难体现出参赛者之间实力的差距,结果被质疑“含金量”不足。

第二,功利色彩严重,只讲技巧忽视了内涵。由于优质课证书对评职称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一些参赛教师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处心积虑地想着如何取悦评委和学生,在教学技巧方面狠下功夫,片面追求组织形式活跃的效果,而在知识储备、提问技巧、语言艺术、教材整合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教学过程中出现知识讲解简单化,提问幼稚化,表扬廉价化的倾向,课堂气氛虽然十分热闹,可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结果仅仅完成了认知目标,没有完成能力目标。

第三,对多媒体课件的定位不科学。不可否认,多媒体课件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增强了地理教学的直观效果,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但是,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阐发和学生的思考。但是在优质课比赛中,仍有部分教师迷信课件,整堂课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影响了教学效果。

第四,评价体系存在问题。“以学生发展为本”核心理念产生的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理应成为地理优质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但是在优质课评比中,多数评委还是忽视学科特点和课堂生成性,生搬硬套地强调师生表面互动,片面强调所谓创新,由此出发进行课堂评价,根本不考虑最终的效果,也让那些善于做秀的老师取悦评委有了机会。

以上这些问题是目前地理优质课比赛中出现的问题的集中反映,说明地理优质课评比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笔者依据自己的研究与心得,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参赛教师要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上好一节地理优质课,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任课教师拥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地理综合了天文、地质、测绘、气象、土壤、水文、环保、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且涉及政治、历史、文化、交通、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广大地理教师广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注意知识的积累,教学技巧可以通过不断研究和借鉴,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可是知识积累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学识渊博的教师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加强教学基本功的优化。要想上好一节优质课,仅仅有丰富的姿势储备是不够的,还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方面:

(1)研习提问技巧,融洽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提问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笔者认为,教师要有效的设置问题,就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系列教学问题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发展与提升,而这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总结。

(2)研习语言艺术。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悦耳的语音、起伏的语调是提高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地理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引用一些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并富有地理特色的歌诀、民谣、谜语等来配合教学,可以很好地活跃学习气氛。

(3)整体把握教材,优化教材处理。新课程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进学生对课程教材、对学习本身的能动性和作为方向和导引,教材不再是权威,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打破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顺序,但是整合教材并不简单,需要教师对内容整体把握,依据课标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对一些内容进行合并与调整,以更好的反应所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4)恰当使用激励性语言,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勇气。中肯而又不缺乏创意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将有着重要的引导与鼓励的作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的给予评价,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探究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5)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传统的地图教学无论是板图还是电子地图都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电子白板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与此同时,电子白板也有利于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是地理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比较理想的工具,要上好一节优质课,掌握上述两种技术不可或缺。

第二,完善评价体系,评出货真价实的优质课。笔者觉得真正的优质课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它应该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所以,优质课的评价标准应由追求形式转变为追求内涵,由强调多媒体的运用转变为突出教学手段的实效,由关注教师的表演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收获。在优质课比赛中,评价标准应提前发给参赛教师,使其按照要求备课和上课。

在比赛前,先要选好评委,笔者认为,地理优质课的评委最好是科班出身,这样才能尽可能保证评比的公正。同时,评委们应提前开会,讨论课题及统一思想,以达成共识,要求评委在评课时要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及最大努力保证评比的公正。

总之,虽然优质课评比中还有不足,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对它全盘否定,我们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正确认识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程的特点及要求,深入分析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的影响因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推动地理优质课的完善,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京鸿.课改花缤纷 璀璨还待时[J].地理教学,2010(4):34-35.

[2]仲小敏著.我国现代中学地理课程价值与实现[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2007,7.

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初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皮衣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教学重点

1、平行线性质的探索和对性质的理解

2、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写出推理的过程。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 教法

:引导、探究、学法

:研讨、探究 教

程 情景导入

(一)动手操作:(1)利用一块三角板和一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a、b;(2)画直线c使它与直线a、b均相交;

(3)写出一组同位角、一组内错角、一组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

(4)观察各组角度数的关系,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二)交流、探究 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请你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说明成立的理由。如图 因为a∥b,所以∠1=∠2 又因为∠1与∠3是对顶角 ∠1=∠3 所以∠2=∠3 类似地、请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成立的理由,并与同学们交流。学生画图板演 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

(三)应用、提高 如图AD∥BC,∠A=∠C,试说明AB∥DC 解:因为AD∥BC 所以∠C=∠CDE

又因为∠A=∠C 所以∠A=∠CDE 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可以知道AB∥DC 练一练:

如图a∥b∠1=

55、∠2=68,求∠

3、∠

4、∠5的度数

(四)总结升华

老师画了一个△ABC,他问同学们∠A+∠B+∠C等于多少度? 你能有几种方法得到结论、画图并简述你的理由。

(五)布置作业:P23、(3、4、5)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1.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组织合作交流,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尊学生需要,关注学习过程。,更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去作、比较、争论、分析归纳,课堂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在上课过程中,担心学生由于基础差,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新课教学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短。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 篇5

感悟一:参加省优质课的老师,仪态大方优雅、善于运用手势语等肢体预言、普通话水平很高。

教师的激情投入,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场效应”。许多教师的语言、体态、动作、情感充满了魅力,充满激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力极强,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声音抑扬顿挫,始终充满激情。

感悟二:参加省优质课的老师,都很重视课前与学生的沟通和课堂导入。

无论整节课最终上的如何,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课堂导入实在很精彩、各有千秋。有的播放视频,场面宏大、震撼人心;有的播放图片配以音乐,美丽温馨、不自觉间进入情景;有的以故事引入,直入话题,思考层层递进;有的以诗入境,尽显教师的磁力嗓音,在感叹中回味;有的以材料带出课题,承接旧知、启发思考;有的以国家、人物的简介扣题,顿生对本课的兴趣和疑问探究;有的以不同地市文化习俗的相似和差异导入课题……

感悟三:师生角色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部分参赛教师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理念。有的教师用学案,有的教师用自学提纲、导学卡等。学案的设计科学、条理,体现了任务引领和问题引领的教学策略,如注重导学问题和学生活动的设计、注重即时训练和课堂巩固训练题目的设计,都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深层次的思考。师生在教学中地位的悄然改变,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导演,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位主体”。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书、绘图、思考、探讨、交流、展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小小设计师,参加情景剧的表演,亲自动手做地球公转的实验,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感悟四:参加省优质课的老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

教学设计不是万能的,更何况是在不熟悉的外地讲课,任何小的问题都有可能出现,有时甚至会影响全局。这就需要老师具有敏锐的直觉、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更要有灵动的应变能力来转化课堂的气场。在讲课过程中就出现过冷场,灵机一动,话锋一转,就转化了尴尬局面,课堂随之良性进行。

感悟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转变了传统的教材观。

参赛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尤其是不局限于一个版本的教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条理、有层次、有深度。他们在执教过程中或更变教材的顺序;或将教材叙说式改为探究性实验研究;或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将方法的掌握寓于知识点的学习之中,同时,体现了地理课的开放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有的教师还特别注意挖掘乡土地理素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现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地理知识,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

感悟六:课件制作精良,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得当。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案 篇6

标题 水资源 课时 2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包括“空间分布差异大”、“不同季节变化大”、“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三部分。

教材首先用图表说明目前比较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

“空间分布差异大”,通过读图活动和阅读知识之窗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解决分布不均的措施为调水工程。

“不同季节变化大”,通过对长江、黄河、珠江年径流量变化曲线图认识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其措施主要是兴修水利工程。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通过让学生进行“学校用水情况调查“,树立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我国淡水资源的数量及存在形式。

2、使学生认识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3、使学生知道我国水能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我国水能资源的利用和分布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我国水能资源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同地形、气候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淡水资源的危机意识。使学生能够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有限的淡水资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2、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二)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中以旧带新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不是孤立、零散的,指导学生要学会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形成——个有机的整体。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起床后首先要做的卫生工作是什么?

你们口渴了需要什么?

【承转】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水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水与人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人体70%的都是水。从这里大家就可以知道,水对人类生存是何等的重要性。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含义 【展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及干旱地区的图片。

【提问】从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个蔚蓝色的星球,在这里蓝色代表的是什么?(海洋)

【提问】我们曾经了解到地球表面是七分是海洋,三分陆地,可是大家看看,既然地球上有这么多水,为什么任然还有许多地方在闹水荒呢?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能被我们人类完全利用呢?

(指导学生阅读p54图,引导学生得出水资源的含义)

【师生小结】水资源主要是陆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的水,浅表地下水。而地球上绝大多数水,我们暂时难以利用。

人们常用多年平均径流量作为淡水资源多水的指标,而多年平均径流量与降水有关。一般来讲,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比较充足,降水少的地方,淡水资源比较贫乏。

二、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承转】接下来我们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现在,我国河流的径流量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不足。除了这点外,水资源还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读图讨论】读p55中国水资源分布图,讨论归纳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归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提问】为什么我国水资源有这样的分布?

【学生回答】与我国降水变化有关,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展示】我国南方、北方耕地与径流量对比图

【提问】我国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配置合理吗?这种配置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不合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南方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承转】北方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要大量水资源,但北方水资源缺乏,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阅读】阅读课本《知识之窗.跨流域调水工程》,讨论、交流和回答。

1)你知道有哪些跨流域调水工程?

(引黄入晋、引滦入京、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2)找出南水北调工程的线路?

(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方案)

【小结】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跨流域调水。 三、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活动】读课本p57 3.11“长江、黄河、珠江年径流量变化曲线图”

1、比较这三条河流径流量的相同之处?

★ 七年级地理期中测试题

★ 初中地理期中试题

★ 语文期中复习测试题

★ 地理教案

★ 初一地理复习策略

★ 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教学计划

★ 复习教案

★ 八年级地理下册期中复习提纲

★ 初二地理期中试卷分析

观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有感 篇7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

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提出了“主问题”阅读教学手段。“主问题”的教学手段, 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上, 减少过去课堂上“连问”、“追问”和“碎问”过多的现象, 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 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 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活动中, 充分而主动地与文本、同学和老师进行对话, 形成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使之对课文内容进行更集中深入有效的思考和探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内容清晰了、学习环节也简单了。

(一) 找到牵动全身的“发”。

主问题的设计要深, 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 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找到牵动全身的“发”呢?

1.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丽水钟老师和衢州的郑老师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抓住了“壮”。问学生从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关键词是哪个词?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雄壮”?真的只在表现辛弃疾的“雄壮”吗?

2.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金华张老师执教《杨修之死》, 问学生预习后你对杨修怎么评价?文中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惇是怎样评价杨修的?学生找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真知”曹操文中表现在哪里?杨修“真知”曹操吗?真知……思索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通过“真知”这一突破口展开了对文本的阅读, 对人物命运的思索。

3.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杭外黄老师的《孤独之旅》抓住“诗意”探索文本。她先把文中的一段文字改写成诗的形式, 让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得全情投入时, 黄老师说:“其实这不是一首诗, 而是文中的一段话。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段落, 你把觉得最有诗意的语段找出来, 读一读。”从品读诗意的语言到用诗意的语言写作。抓住曹文轩的小说的语言特色入手, 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从作者的作品风格入手设计主问题。这种设计适合那些主题深刻, 理解较难的文章。可以借助作者本身要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或他人对他作品的评价为突破口设计主问题。如当初我在执教《孔乙己》时, 抓住了“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展开对文本的理解。明白可怜之人孔乙己既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也是一位不懂思变、不求上进的人, 是社会的腐朽物。不能一味地同情, 立体式地看待人物, 加深对文本地理解。

总的来说,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 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 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 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 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 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二) 牵“发”动“全身”。

我们找到了牵动全身的“发”, 那又如何动“全身”呢?

省级优质课就做了很好的解答:有整体感又要有节奏感。整体感:课堂是一个整体, 不能让它支离破碎, 缺乏联系。要任务集中, 脉络清晰。有了主问题的设计, 教师的课就有了主题, 线索, 教师往往可以把握住课的整体感。所以我想多说一下节奏感。

节奏本是音乐上的用语。歌曲演绎要有轻重缓急, 高亢低沉。引之用于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不能做平面滑行, 而要由浅入深式地探究。并要形成跌宕起伏, 错落有致, 韵味无穷的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语文课教学就应如一篇美文:享受中又能引起思索。

杭州李老师在节奏感的把握我认为是非常到位的。《香菱学诗》中通过文本看到人物的内心是教学的难点。上课伊始, 李老师以原著题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与文章的题目对比。领悟原著题目表明了香菱学诗的态度“苦”, 文中哪里道出了苦?香菱自己觉得苦吗?透过香菱的笑, 觉得她以苦为乐, 学诗到了痴迷的程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可改为“慕雅女雅集痴吟诗”。如此痴迷人人欣赏吗?引入对香菱的身世、死因的了解。再读“笑”, 慕雅女雅集吟苦诗啊。苦吟诗———痴吟诗———吟苦诗, 学生、课堂都在随之笑、悲。学生起初读描写香菱笑的语句, 笑逐颜开;再读香菱的笑, 感同身受, 脸色凝重, 声音低沉。

课堂有起有伏, 教师很好的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掌控全局, 把握节奏。在教学设计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抽象的原则设计。对知识点的安排承上启下, 循序渐进, 对教材内容的解析披文入情, 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体悟情感。此外, 教材的处理也立足于教材, 却又高于教材, 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以一篇课文走进香菱的内心, 以《香菱学诗》开启了阅读《红楼梦》的一扇窗。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西方教育理论上, 有一种木桶理论, 就是说人的成长发展像木桶盛水, 往往受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限制。一个人的知识必须尽可能的全面。

没有教师的成长, 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 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 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 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 鲜活, 细腻和温柔, 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 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 是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每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的见解, 有些还颇有思想性。可总归有些零碎, 缺少体系。理解上也往往会存在局限性, 就事论事, 只绕着文本, 缺少思考问题的深度。所以教师对文本必须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才能做好引导的作用。

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乡村教师的课, 非常赞叹。问这位教师:“你备课用了多少时间?”老师说:“我用一辈子时间备课, 如果说是这节课的直接备课时间是15分钟。”这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 让年龄与学识成正比。不要在吃老本, 不要让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掏空自己。

听课后常有老师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究竟何处不同呢?就是教师们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营造出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形成了一个气场。教师不再是“授业、解惑”, 还在馨香中“传道”。

三、春风化雨点“心灯”。

(一) 春风化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润心灵, 却要做到无声无息, 适时而来。教师有自己的水平见解, 又怎么让学生也深有同感引起共鸣呢?

学生理解有迹可循。教师们很好地立足文本, 激发思维。老师的思路源自文本, 学生的理解也出自文本。不会对教师的理解感到高深莫测, 而把自己拒之门外。文本是形成师生“对话的”依据, 也是平台。每堂课都能听到老师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文中有证据吗?”“把这个词圈起来。”“如果我把这句话改成这样可以吗?”把学生的眼光拉回到文本。品味语言, 概括内容, 体会情感。使学生站在与作者同一纬度上, 把情融入在文本中。琅琅书声萦绕课堂, 老师范读, 学生自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全文, 读段落, 读句子, 读字词。读中悟情, 以情促读。不再是以繁华掩盖空虚, 以形式替代内容。

适时补充加助理解。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浮光掠影, 浅尝辄止, 要掘地三尺深挖、深探。但也不能止步于文本, 缺少教学的延伸拓展。就需要根据课文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 适时适度地引入课外材料。有时把它放在作者的著作中整体理解, 有时把它放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加助理解。学生临场的各种反应, 都成了教师素质的展示平台。杭州的李老师提到香菱的死, 学生中有人说是扶正后难产而死;有人说是被薛蟠的正室夏金桂害死的……李老师没有以权威的姿态介入而是引入了曹雪芹的判词:

“根并莲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学生通过对第三句拆字诗的理解, 明白是被夏金桂害死的。对学生没有以简单的对错去定论, 在课外资料中自己领悟。

衢州的郑老师在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 在体会题目的“壮”时讲了辛弃疾弱冠之年率50骑直闯5万之众的敌营, 将叛贼张安国当众处置。然后鼓动万余名士兵反正, 长驱渡淮, 奔向南方。往事中理解辛弃疾当年金戈铁马, 驰骋沙场的“壮”又以《鹧鸪天》和临死前大喊:“杀贼!”“杀贼!”理解辛弃疾空有壮志却华发早生的“难酬”。课外材料的引入自然营造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无需多讲, 早已不是教师能力的体现。教师的满腹诗书此时化作春雨, 在无声无息中学生在受到了熏陶, 得到了提升, 激发了思维。

四、点燃心灯。

用言语感染学生。语文课堂不应是平淡冷漠的, 而应该是充满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内容所决定的, 教师的教学语言如同讲演一般, 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 而要让自己情感为之所动, 惟一的办法就是投入, 投入地去讲, 因课文内容而喜而悲, 因文章情感而情绪化, 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 外化为语言、表情、眼神, 以及肢体的动作, 置身其中, 融入课堂, 全身心去演绎教学的内容, 倘能如此, 学生怎么会不受感染呢?衢州郑老师在教授《破阵子》时, 辛弃疾的壮志难酬透过她或低沉, 或高亢的语言;或振奋, 或忧郁的表情;丰富的肢体语言最形象地表现出来。使我们如临其中见证他的人生历程, 触摸他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听课老师都被感染了。

印象最深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朗读式结尾。打破了以往一贯的课堂总结模式, 教无定法, 适合就是好方法。优质课评比中的结尾, 就有推波助澜, 意味深远的作用。师生的情感再次碰击, 思维在延伸, 火花在闪烁。

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应用多媒体, 这当然不是稀奇事。以往课件就像教案本, 教师就在读教案。教师被课件牵制着, 思维也凝滞了。早就设计好的答案也套住了学生的思维。可这次多媒体成了一个助手, 教师没有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设计以文本为基础, 色调、字体、版式都用心良苦。杭州李老师大篇的采用魏碑体, 来加重香菱不幸的身世。丽水钟老师的课件从头到尾六张片子, 黑底白字, 凸显词的悲壮。杭外黄老师用黑白底色承载了杜小康的成长之旅。课件中适时响起的合适音乐, 使课堂中洋溢着和作品相吻的气氛。学生在配乐中, 很快地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提高了朗读水平, 加深了情感理解。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 篇8

谁偷了我的肥料-省初中化学优质课教案

谁偷了我的肥料 鲁山中学  哈正 【教学背景】 《谁偷了我的肥料》是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知识的拓展。课本中关于碳酸氢铵知识的描述较少,本节课则详尽的介绍了碳铵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和保存、使用注意事项。 碳铵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肥,但城市学生几乎没有接触,所以引导是难点。另外,九年级学生虽然在《分子和原子》一节的实验(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中接触过氨气能使酚酞变红的现象,但还不具备氨气性质的相应知识储备,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不会得心应手。 然而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科学探究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和一般实施步骤,并且掌握了进行实验探究所需要的实验技能。所以,在此基础上设置该活动,可以让学生围绕着农业生产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展开科学探究。 本节课学习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化学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在实践中优化化学思维方式、掌握实验方法与科学探究。 【教学策略】 1、设计思路 创设以探案的形式探究碳铵消失原因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和沟通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只有学好化学,才能更好地利用化学为人类服务;只有通过掌握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2、教学流程 激发破案兴趣(激趣导入)→创设探案背景(提出问题)→提供破案线索(查阅资料)→学生分析案情(提出猜想)→重回案发现场(排除猜想)→设计探究案情(设计实验)→查阅历史档案(提供资料)→继续追查案情(探究产物)→案情真相大白(得出结论)→网络发布公告(表达交流)→探案反思汇报(共同小结)→受邀继续探案(课后拓展)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辅助 【教学目标】 1、了解碳铵的性质、用途、使用和保存的注意事项; 2、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碳铵化学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体会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方法,学会更细致地去设计实验方案; 4、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感,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并增强对生活及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 通过探案的形式探究碳铵的性质、用途和使用保存注意事项;并通过对碳铵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教学难点】 城市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化肥,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所以引导较为困难。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教师演示实验 ①仪器:试管、细口瓶、配滴管的滴瓶; ②药品:氨水(置于细口瓶中)、酚酞试液(置于滴瓶中)。 3、学生探究实验(14套) ①仪器:100 mL烧杯、配滴管的滴瓶、广口瓶、试管(2支)、酒精灯、试管夹、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乳胶管、玻璃导管、药匙; ②药品:干燥的碳酸氢铵(置于广口瓶中)、新制澄清石灰水(置于100 mL烧杯中)、酚酞试液(置于滴瓶中); ③用品:滤纸条、火柴。 【教学过程】 激发破案兴趣(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好!很高心能有机会来到这风景秀丽的黄山脚下和大家共同探讨化学问题。同学们都认识大侦探福尔摩斯吗? [投影]  福尔摩斯沉思的照片 生:认识…… 师:最近这位大侦探遇到了一桩棘手的案件,想请大家帮忙破案,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创设探案背景(提出问题) 师:非常好,谢谢大家!事情是这样的: [投影]  (图片加文字说明)一个大晴天,福尔摩斯先生发现自家菜地里的大葱叶色发黄,就打算给它们施一些肥料――碳铵,想让他的大葱生长得更茂盛一些。他一边挖着沟,一边埋入化肥,还不时地有一些肥料被洒落在干燥的土地上。等他做完这一切后却发现散落在土地上的碳铵不见了! 师:福尔摩斯先生很纳闷:谁偷了我的肥料? [投影]  (课题)谁偷了我的肥料?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有这种肥料――碳铵,请先观察了解! [板书]  (课题)谁偷了我的肥料?――碳铵初探 提供破案线索(查阅资料) ――得出碳铵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师:哪一小组的同学愿意为大家描述你们所看见的碳铵。 生:[讨论]  回答…… 师:再请其他小组补充,直到基本完整。(注意用掌声鼓励学生) 师:这是福尔摩斯先生为了探案查阅到的一些资料: [投影]  碳铵的简介:碳铵是一种化肥,全称碳酸氢铵(NH4HCO3)。白色晶体,有时会有氨味,易溶于水。受热不稳定。能被农作物较快地吸收,并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板书]  一、碳铵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学生分析案情(提出猜想) 师:究竟是谁偷了福尔摩斯先生的碳铵呢?结合案情,请各组讨论分析。 [板书]  (副板书)碳铵消失的原因: 生:[讨论]  提出猜想……,以下是学生可能提出的猜想:(注意引导) [板书]  1、被农作物吸收;   2、溶于水; 3、由固体变成了气体; 4、受热分解……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有道理,那碳铵消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福尔摩斯先生重回案发现场又做了更细致的勘查…… 重回案发现场(排除猜想) [投影]  福尔摩斯先生说:“那天,阳光很刺眼,我又仔细地勘察了现场,发现深埋的化肥还在,但散落在干燥土地上的碳铵消失了!” 师:看了这一段勘察,同学们认为我们的猜想有没有不成立的呢? 生:有。1和2,因为深埋的还在,散落的就不可能被农作物快速吸收;土地是干燥的,所以碳铵不可能溶于水消失了。 设计探究案情(设计实验) 师:剩下的两条猜想大家觉得哪一条最有可能,也是你们最想探究的? 生:[讨论]  第四条……(引导学生说出此条) 师:老师也这么认为!(追问)你们认为它分解后可能生成了哪些物质?(提示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来推断) 生:可能有CO2和H2O…… (个别学生有可能会猜测NH3、H2、O2、N2等,要注意处理。如:据有关资料记载可能是;其它的我们留待课后讨论……   师:同学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接下来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吧!这是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仪器、药品和用具: [投影]  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及用具名称 师:结合这些仪器药品请各组讨论设计实验探究分解产物中可能有CO2和H2O的存在。 生:[讨论]  设计实验…… 师:引导补充、评价、提供参考装置图: [投影]  实验装置图 师:结合装置图,同学们发现桌子上缺少了什么? 生:铁架台 师:那你们打算怎么做? 生: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加热。 [投影]  (实验报告的第一个步骤)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适量碳铵置于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和导管,将导管的另一端置于澄清石灰水中,然后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并置于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师:非常好,动手吧!实验时请小组内同学注意分工合作,并参考操作步骤。 生:动手实验…… 师:指导实验…… 师:分组让学生说明实验现象及结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 生:试管中有水雾证明生成了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有新的物质生成说明碳铵受热分解了。 师:再请其他组同学做补充 生:补充并同意实验结论(注意处理意外现象) [投影]  (实验报告第一个步骤的现象和结论)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适量碳铵置于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和导管,将导管的另一端置于澄清石灰水中,然后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并置于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试管中有水雾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大家是否都同意他的观点? 生:同意……(也可能有学生说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师:那么同学们在实验过程有没有注意观察到其它的现象呢?我们可以试着打开橡皮塞,闻一闻有没有什么气味? 生:有。 师:那么这是哪一种物质产生的气味呢? 查阅历史档案(提供资料) 师:这是福尔摩斯先生在历史档案馆查阅到的一些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来分享。 [投影]  氨气的性质: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继续追查案情(探究产物) 师:其实我们在第三单元中就接触过它。 [投影]  第三单元中‘分子不断运动’实验装置图 师:那么这种气体有没有可能是氨气呢?为什么? 生:[讨论]  有,因为碳酸氢铵中含有氮元素。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氨水和酚酞,想和同学们分享一个小实验。 [演示实验]  氨水使酚酞变红 师:可是同学们手中没有氨水,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使酚酞和可能存在的氨气接触,从而探究有没有氨气呢?(提示:还有什么没有用上,例如滤纸条) 生:[讨论] 设计实验(以下是可能的情况) [投影]  (实验报告的第二个步骤)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酚酞试液滴在滤纸条上,并将滤纸条置于试管口,加热试管,观察现象。     师:请其他组学生作补充。 师:请同学继续动手实验。 生:继续实验。 师:观察指导。 师:请某组的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生:滤纸条变红了,说明产生的气体是氨气。(注意处理意外现象) 师:同学们都同意吗? [投影]  (实验报告第二个步骤的现象和结论)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酚酞试液滴在滤纸条上,并将滤纸条置于试管口,加热试管,观察现象。 滤纸条变红。 刺激性气味气体是氨气。 案情真相大白(得出结论) ――得出碳铵的化学性质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所做的实验: [投影]  碳铵分解实验的视频 师: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我们不难得出碳铵消失的原因,请同学总结一下碳铵是如何消失的。 生:碳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师:同学们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其实我们的结论就是碳铵的化学性质。 [投影]  实验完整的结论 [板书]  二、碳铵的化学性质   NH4HCO3  NH3

上一篇:我的幸福日记 作文下一篇:安全小卫士大班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