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手势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手势(共12篇)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手势 篇1

吴兴昌

卡乐·奥尔夫,德国人,20 世纪伟大的艺术家,他为儿童精心设计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师及音乐爱好者所一致肯定与推崇。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是适合于儿童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整体。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艺术等视觉艺术相联系的。他们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奥尔夫音乐教学所追求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借音乐去寻找人类已遗失或将要丧失的本,心灵中可贵的东西,奥尔夫说: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音乐家,但我们可以人人都成为音乐欣赏家”。奥尔夫教学法成为了教师教育儿童通向艺术殿堂的一架坚实的桥梁,特别契合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让学生主动发展”三个基本要素,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一、节奏为主导,注重综合性

节奏本身能独立地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又是音乐、舞蹈和语言共同的基因,从节奏入手,可以通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也可以把三者贯通起来,融为一体。对于基础音乐教育,节奏训练显然占有许多独特的优势,节奏活动与孩子们的生理、心理节律有着直接的联系,它比较单纯,直感强,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器具,仅用肢体活动来表现,易于被感受和领会,使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难度降至最低的限度。节奏为主导,具体在每节音乐课,常以节奏开始,或与该课主要内容相一致的节奏内容,作为其后教学的前引。

在音乐教学中,把语言的节奏、体态的节奏、大自然的节奏、敲打出的节奏(身体、打击乐器)经常综合运用到音乐课堂中。在上欣赏课时,采用多变的活动形式:声势、走动、舞蹈、乐器演奏、独奏、伴奏、合奏、轮奏、齐唱、合唱、轮唱,几乎调动了音乐的一切手段,即进行了丰富多彩的练习,又高度统一于欣赏;在上唱歌课时,如在上小学音乐第二册歌曲《小雨沙沙沙》一课时,我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1.从歌词的道白节奏入手,每一首歌的歌词都是合辙韵的,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创作出不同的节奏型来。2.尝试着用打击乐器配出伴奏(二声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3.进入旋律,水道渠成。4.启发学生创编律动或舞蹈动作,创编打击乐器伴奏,让学生有的唱、有的伴奏,有的综合表演自己感受的音乐。

二、注重创造性,培养创造能力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即兴演奏是一大特点,由于打击乐器的技术简单,和声单纯,而且伴奏的各声韵以固定的节奏为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让低年级学生一开始就作即兴性演奏,这对培养他们奏乐的灵活性、创造性以及合作能力极其有益。

孩子的生活经验少,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听到一首乐曲,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象力。当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来对音乐进行演奏。如小学音乐第二册活动《春光好》,我启发学生根据课本插图,利用生活中的声音表现图画的内容,并分组创编表演用声音编织的故事。

音乐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在一般教学形式(舞、奏、唱、律动、游戏)中的情感表达外,主要应用于音乐创作的练习,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发展和增强自尊、自强、自信精神。同时,使孩子们对音乐艺术的特性,基本表现手法和基本结构原则,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在音乐创作练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创作成果多加鼓励,关键是要孩子们去“做”,至于“做”的怎样则是无关紧要的。先是由朗读入手,让学生选出名词类二字词组、三字词组、四字词组和五字词组为节奏原形,进行各种节奏创作练习,逐步加进小节、节拍、音调、旋律的创作练习,可以是标准的记谱法,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新的记谱形式。

三、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培养,现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当音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有的小孩子,听到电视里面唱歌或者跳舞,也扭动小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所以,不论是唱歌、欣赏,还是音乐活动,我都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自己感受的音乐,比如演唱、创编歌词、律动、舞蹈、打击乐器伴奏等。

四、从本土文化出发,从学生出发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重在理念,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他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其中,这样虽然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也给各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

从本土出发,中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通俗性,人们更易懂。因此,各国的奥尔夫教学法理念相同,具体内容却不同,不局限在某一时代、某一国家,而是不断创新,从学生出发,让他们从小懂得节奏、韵律,了解音乐语言,世世代代发展下去。

例如,小学音乐第四册音乐活动:“童谣说唱会”,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中国的童谣,然后自编表演动作、打击乐器伴奏有节奏地朗读或演唱。地方童谣还可以用方言读。例如,《螃蟹歌》用四川方言读就很有特色。

五、注重游戏性,使学生玩中学

按照奥尔夫元素性音乐教育的观点,音乐教育首先是“育人”,要求在音乐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材中的内容是易被孩子们所接受的,并且最好带游戏性,不能用成人的尺度去要求和衡量。根据这一特点,结合现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奥尔夫体系中大量的与培养音乐素质有关的游戏,使音乐教学不限于音乐学科本身,也不限于只是智力因素的开发,而是注重于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感、结构感、美感、敏感反应能力、注意力的集中与合理分散能力、平衡能力、记忆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训练,特别明显的是由于把教材内容载入游戏之中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游戏中边玩边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

例如,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节奏练习,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先练习节奏,练习按节奏朗读,再练习拍手、拍腿,最后三个声部同时进行,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游戏中边玩边学动作、声音、节奏要整齐准确。

六、课内器乐教学以打击乐器和口风琴为主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器乐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显著区别于其它教学法的特点。注重多声部的音乐:

常以分组合奏、大合奏等形式,尽量不搞大齐奏,尤其要重视分组的练习和演奏。总体的演奏效果比较丰富和复杂,但其中每人的演奏都是比较简易的,这样去培养学生互相合作、配合协调的习惯,同时掌握了常用的歌曲伴奏形式以及较复杂的打击乐合奏形式。例如,响板、沙锤等:三角铁、碰钟等。

由浅入深,融合贯通。由于奥尔夫器乐课堂教学是从最简单的肢体活动开始,逐步引伸到接近人体的乐器,再发展为口风琴吹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开始器乐学习时,接触的是最易感受和领会的形式,完全消除了学生的各种学习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并且保证在其后所进行的每一项内容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完全熟练掌握前一项的基础上发展延续的,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力所能及的状况之下,使学生的参与面达到百分之百。目前,学生无论在校内或校外,音乐的学习都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乐趣之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手势 篇2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1.综合原理。艺术的进步有赖于科学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又促进了艺术门类的划分, 分门别类的艺术一直是独立而又密切相联的体系。音乐发展到今天, 早已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的, 它是一种系统的整合, 歌唱、跳舞, 再加上乐器的演奏, 才能表达音乐丰富的内涵, 方能体现音乐真正的魅力。奥尔夫指出:原始的音乐就是从反映人类本来状况中产生的, 是人们原始活动的综合表达, 是人类外在活动和内在心灵的紧密融合。人类发明音乐, 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形式, 音乐总是和语言、动作、舞蹈以及劳动等人类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 音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2.创造原理。每个人都是从小长大成人的。面对纷繁多彩的世界, 每个孩子都有天然的敏感性, 好奇心驱使孩子时刻在思考, 感受所能接触的一切。对世界的理解, 每个孩子因环境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见解。小孩看到图画, 是有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达图文内容的。小孩接触音乐, 是有可能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表达音乐含义的。在没有受到社会环境过多污染的情况下, 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体验, 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这种不同其实就是创造, 所以, 孩子有天然的创造性。作为音乐教育者, 我们的责任是挖掘孩子的潜能, 引导孩子从事艺术家的工作, 指导和鼓励孩子用音乐去创作, 发挥他们天赋的想像力。

3.人本原理。情商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人们智力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人们往往不知道怎样去培养情商, 其实, 奥尔夫教育法就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奥尔夫倡导, 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 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来开发孩子的潜能。原始的音乐就是要求人必须自己参与其中的, 音乐的作用是使人们成为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并乐在其中, 仅仅作为聆听者, 不是音乐活动的目标。以人为本, 释放孩子本能, 营造一种氛围, 让孩子自然地置身于音乐意境中, 亲身体验音乐, 在看、听、感中, 引导孩子学、做、唱, 在孩子跳和唱中, 促进其情感的宣泄, 培养音乐感, 推进情商发展。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既可以达到音乐就学的目的, 也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4.融合原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强调理念, 不搞固定的模式, 没有标准课程。它解开框框的束缚, 提倡音乐教育工作者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本国的文化, 结合民族的传统, 落地生根, 发出新芽。它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给各国各民族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 形成各具特色的奥尔夫本土化特点。

按照融合原理, 奥尔夫音乐教育工作者就可以结合本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语言、各种民歌童谣甚至是地方方言来进行音乐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音乐, 更容易被理解, 被接受。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音乐形式总是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因此, 即使具体内容不同, 只要理念相同, 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就不会受时代、国家、民族、地理的局限, 而是可以不断融合, 推陈出新。

5.平等原理。平等原理就是平等的看待和对待每一个孩子, 认为每个儿童都是有艺术本能的, 都能体验和感受音乐。从这个原理出发, 不预设前提而扼杀孩子的天性, 不认为哪个孩子有音乐细胞, 哪个孩子没有音乐细胞。在音乐教学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这与圣人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异曲同工。奥尔夫强调要引导每个孩子对音乐语言的理解, 从小培养儿童的节凑感, 体会乐曲韵律, 让孩子的天性在音乐世界里尽情挥洒。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优势, 也是它的可贵之处,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面向全体学生。音乐教育不为培养贵族, 而应重在启迪儿童心智, 开发人体潜能。要真正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 就必须面对大众, 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感受音乐, 学习音乐, 表现音乐。

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开放式教学。它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死记硬练”, 把孩子从吹拉弹唱的固定模式中解脱出来, 不再被动地只是听老师教, 教后自己练。而是造成一种环境, 把孩子由被动变主动, 老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 把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和音乐基础知识融入到学生主动参与, 自然学习之中, 尽最大可能使孩子感受不到学习音乐的无聊、无趣、乏味。

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它不提倡孩子老是被动地学习固化的音乐知识, 而是在传授本源音乐的基础上, 让孩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体验而有所“悟”, 创造性地学习音乐。

4.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团结合作。它通过活动、表演、比赛等形式把孩子集中起来进行学习或演奏。由单纯的个体化训练引向团体合作、互学互帮的天地, 让孩子早早地体会主导与协助、团体和个人的关系,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孩的集体荣誉, 感受团结的力量。

5.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寓教于乐。它让学生“玩”音乐, 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 在“玩”中产生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 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群体协调能力, 玩中乐, 乐中学。

当然,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不是学习高深音乐技能的好方法, 只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在利用奥尔夫教育法教学时, 既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也要明白其局限,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手势 篇3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当今世界上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学体系之一,对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奥尔夫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将学生的音乐技巧和音乐天赋发挥到最佳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将奥尔夫教学法融入到教学,对发展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学事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概述

1.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本质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强调的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让音乐教学“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具体来讲,就是让学生摆脱枯燥的课堂一对多授课模式,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自身的感性音乐充分发挥出来,以快乐的形式利用语言、乐器、歌唱、舞蹈等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法。

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优势。传统的音乐教学教师是作为知识传授主体进行授课,奥尔夫教学法老师只是课堂的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这种教学方法将音乐从枯燥的课程回归到音乐本源的情感特性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将教学任务巧妙地贯穿到教学课程当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先进的音乐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对学生音乐天赋的引导和挖掘,还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更轻松、快速、稳固。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1. 节奏和语言。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语言对于音乐节奏和意境的掌握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汉语作博大精深的语言系统,昂扬顿挫本身就是朗读的基础,汉语发音有着自然的优美和节奏性。将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内涵引入到汉语朗誦中,通过朗诵的过程提取节奏基石,不仅为课堂教学增加了趣味性,打击乐器所奏的优美旋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汉语朗诵过程中必然会带有韵律,这种韵律结合着打击乐器的音乐具体表现就是旋律的形成。节奏和旋律作为音乐教学的两大重要任务,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任务。

2. 音乐与形体动作。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动作包括反应训练、体操练习、动作练习、动作组合和动作游戏。使用音乐将动作进行联系,能起到增加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作用。将音乐的节奏、旋律、音高用具体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基本属性的理解,还能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抽象性较强的音乐这与现实性强的形体动作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3. 乐器与音乐。利用简单容易学习的乐器促进音乐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要特色之一,这些乐器一般都不需要专门的乐器演奏训练就能够掌握。将这类乐器始终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能够和乐器进行更亲密的接触,不仅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乐器对音乐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单乐器的学习和掌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自信心,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同声部、不同音高乐器的协同演奏,还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得到拓展和提高。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

1.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音乐教学新课标的联系。音乐新课标的中心内容所体现出的理念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教学优势的基本体现之一。我国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我国音乐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外先进音乐教学理念进行了一定的吸收和借鉴,与传统的音乐课程标准有着很大差别。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刚好契合了我国音乐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义务音乐教育领域的运用,对我国音乐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我国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新时期的九年义务音乐教育应该以“感受与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与文化”几大要素为基础,充分加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演奏能力、歌唱能力、音乐创作能力、音乐表演能力。这些培养任务都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学成果的基本体现。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到新课标的音乐教学体系当中,不仅对达成教学任务有帮助,还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当前的音乐教学模式,从而使新时代的义务音乐教学达到国家和社会的要求。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概述 篇4

目前这种音乐教学法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普及,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奥尔夫受到了达尔克兹体态律动以及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采用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既具有原始风格又富有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教育理论思想。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模式一直采用以歌唱、乐理知识教学为主体的陈旧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及情感激发,也忽视了幼儿在音乐学习方面的主动性、主体性以及创造性,所以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不会将学习音乐当成是一种负担或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孩子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世界当中,用他们的音乐能力来自由地演绎,从而以独特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音乐、对世界的感悟。当音乐成为孩子的一种本能需求时,孩子们对音乐理论、音乐情感、音乐表演、乐器演奏等,就会掌握得轻松自然,而且非常扎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强调对精神的塑造,在音乐课堂上孩子们会用各种简单的乐器来拍打节拍、演绎节奏,当一群孩子在一起运用不同的声部进行表演时,那种动人而悦耳的交响乐声就这样诞生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带给了孩子们集体表演的乐趣,使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内容 篇5

教学目的:律动、歌唱与创作 教学内容:

范画或玩具导入,讨论小猫的叫声特征、听音乐学动作记歌词 学唱歌曲,歌词创编

内容《蒲公英》

教学目的:意境体验、感受三拍子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歌词创编 乐器打击三拍子

内容《库企企》

教学目的:听音乐创编动作,图谱创作 教学内容: 故事导入 教师图谱示范 动作创编

内容《小鸭嘎嘎》

教学目的:律动、歌唱与创作 教学内容:

故事导入《小鸭找食物》故事 听音乐学动作记歌词 学唱歌曲,歌词创编

内容《蜻蜓睡觉觉》

教学目的:体验抒情歌曲的意境 教学内容:

故事导入《蜻蜓》 学蜻蜓在空中轻轻的飞

快乐从教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总结 篇6

—快乐从教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尝试在音乐舞蹈和表演中,以节奏为基础要素进行训练,通过节奏教育,使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课堂中以“即兴和创作”为主要内容。在所欣赏的塘尾老师的课堂里,我感受到了奥尔夫音乐教学的魅力。

“唧唧”“喵喵”“童谣”,一个歌唱的小活动,第一堂课开始就充满了热闹的气奋,让学生感受和领悟生活中的音乐声。接着又以《布谷鸟》这首歌曲来发挥音乐的和声效果,春雨的“沙沙”声,春雷的“轰隆隆”声,布谷鸟的“布谷”声融合在一起,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然后把歌曲和声响融进乐器中,用乐器来代替人声,让学生既识别了各种乐器,也能感受合奏的魅力。

第二堂课开始,老师带动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舞,轻松幽默的动作,即兴的发挥让学生即紧张又开心。然后进入音符和乐器的学习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很好的用她的肢体语言区表达,如:左手代表竹木类,右脚代表金属类等,让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肢体语言而进行乐器的合奏。

两位老师进行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一、将“语言”训练引入音乐课堂,语言,就是利用说话作为起步音乐教学,不需要专门的训练和技能技巧的准备,因此在课堂中把诗词、童谣、儿歌和歌唱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能让学生容易的进入教学中,达到教学效果。

二、将“动作”训练引入音乐课堂,通过动作来发展对节奏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如:拍手、拍腿、跺脚等。

三、将“乐器”训练引入音乐课堂,一件小的敲击乐器,从最简单的节奏即兴表演开始,就能让学生进入充满神奇、幻想的创造天地。不同的节奏型可配上不同的乐器,如散响类的声响特点是比较急促,可用来代表十六分音符。运用各种乐器的特点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同时训练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

奥尔夫音乐的教学,我觉得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教师本身,教师快乐学生便会分享和体会到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我觉得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带着微笑进入课堂,当学生们看到老师的微笑,心中的紧张感便会少很多,同时心情会随之而欢快起来。

二、保持一颗“童心”,能在课堂上融入学生们的思想中去,和学生们玩他们的游戏,进行适合他们所在年龄阶段的教学。

三、课堂要大胆、放开。如果作为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将自己所释放,那么就无法带动学生们,课堂动作拘束、紧张、不灵活,只会让学生的模仿生硬,所以课堂间要大胆的进行发挥自己的身体动作和语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手势 篇7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琵琶教学,启示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引进和推广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 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启发各个领域的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去寻求更加合理有效、适应不同艺术门类的教学方法。琵琶作为一个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 教学形式以师徒相传为主, 教学内容以琵琶演奏技法的练习和琵琶曲的演奏为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推广应用, 对琵琶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有了很多启示。

一、奥尔夫教学法综合性的特点, 为琵琶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1. 对于综合性的认识不能是教条、片面的, 音乐不仅和语

言、舞蹈融为一体, 它甚至和文学、绘画、动画、雕塑相联系, 任何有助于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知识都可以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影响。就与琵琶本身密切相关的知识来说, 琵琶教学应不局限于演奏技巧技术的训练, 要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琵琶的历史沿革、历代名家、各个流派。

2. 奥尔夫认为:

“音乐教育是培养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灌输和技术训练, 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习琵琶的儿童中, 今后从事琵琶专业演奏的是为数不多的, 更多的儿童只是培养一种爱好或特长。从另一个角度说, 将来社会需要的, 将不是仅在琵琶演奏上表现杰出的演奏家, 而是有很高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的人, 因而琵琶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专”的演奏者, 而是要培养“多能”的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 琵琶教学就更应该脱离局限性, 广泛地吸收各个艺术门类的优秀成果, 为我所用, 丰富充实琵琶教学的内容。此外, 要增加欣赏课, 选择各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即兴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为枯燥的乐器学习打开了一扇窗

当代琵琶创作领域的现状显示, 由于琵琶演奏技术的复杂以及丰富的表现力, 对琵琶了解较少的作曲家是很难写出优秀的琵琶作品的, 因而琵琶曲的创作大多是由琵琶演奏家兼任的。这就给现在的琵琶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演奏与创作并举。

每一个儿童都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即兴地演奏、创作自己的音乐、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会帮助儿童形成用心灵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习惯, 也为今后的乐曲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 每一个教师都应尝试着做一个具有创造力的老师, 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或教学形式的设计上都应出新出彩。在某些时候可以做一些有益的示范。比如为一段动画或故事配上简单的音乐, 利用琵琶的各个部位的不同声音做一些声音、情景的模仿。只有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教师, 才能更好的引导儿童, 从而开发他们的潜能, 最大限度地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乐在其中。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琵琶教学的形式、内容提供了新思路

1.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节奏的重要性。

在学习琵琶之初, 首先面对的两个问题是如何认识琵琶和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本身这两个学习任务是枯燥的, 但当这两者相结合时, 课程就会变得生动有趣。首先教师可以让儿童自己去研究琵琶的构造和发音原理, 让他自己探索琵琶各个部位敲击的音色差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推崇“元素性”的教育思想, 提倡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 将这一理论推广到琵琶中, 就可以将琵琶作为打击乐器, 利用其各个部位的丰富音色、编排各种动作学习节奏, 同时儿童可以跟随节奏、韵律做简单的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学会了很多乐理知识, 同时建立和琵琶之间的“感情”, 增强了对乐器性能的了解。

2.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音乐更多追求的是听觉与视觉

等各种感官的多重感受, 传统琵琶的演奏风格及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感受音乐的能力, 长期律动、舞蹈的教学实践, 会让儿童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 对音乐的理解主动而敏感, 表现在具体演奏中, 就会融演奏于表演, 增强乐曲的表现力、感染力, 对乐曲的诠释更多表现的是内心情感, 而非演奏技术。

综上所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推广运用, 在琵琶教学领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它不仅为我国传统乐器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同样, 对其他艺术门类的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教育理论的推广, 必将经过一个接受、融合、发展的过程, 正是这些矛盾的产生、解决, 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奥尔夫.学校音乐教育——回顾与展望[J].奥尔夫学院年刊, 1963.

[2]卡尔·奥尔夫和他的创作 (第三卷) [M].美茵兹:德国朔特出版社, 1963.

[3]奥尔夫.在“音乐生活”会上的演说[J].奥尔夫学院年刊, 1966.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手势 篇8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钢琴教学 心理感知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32-01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在发展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在各类教育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音乐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发展素质教育是创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重要教学策略。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结合了动作教学,在培养学生身心的自控把握能力和发展富有动力的生命力等方面,是其他任何教学课程都难以做到的,所以他更有利于素质教育。奥尔夫教育体系体现了综合性教育观念,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并将综合能力素质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中,要同时具备会唱、会弹、会表演、会舞蹈等多方面的艺术表现能力。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实践从朗诵入手,将语言应用在音乐教学中;从动作入手,将动作应用在音乐教学中;从器乐教学入手,将器乐表演应用在音乐教学中;从听力训练入手,将听力训练应用在音乐教学中。由此,可看出奥尔夫不是单纯地训练学生的演奏技巧,不是单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不是单纯培养学生情感表现,不是单纯重视节奏训练与听力训练,他是想让学生做一个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提倡创设完善的教学体系

首先,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目前,真正做到全方面综合能力均衡发展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好多学生在某一方面能力比较突出,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在这一点上,奥尔夫音乐教育中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根据音乐作品内容,从美学、文学、历史等方面向多视角、多元化方向做知识的延伸,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培养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包括作品背景知识、创作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形成个体的、独特的理解。

其次,从曲式、和声、旋律、织体、调性等构成音乐作品各种元素的不同构造中了解作品,感受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当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的音乐知识后,才能使演奏更具有说服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上,都是一套较为系统而完善的教学体系。他确立了明确的教学目的,清晰的理论观念,具体的实践方法,为世界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奥尔夫音乐教育完善的教学体系使它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力。学习与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与本国的实际音乐教育情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奥尔夫的教育理论指导本国的音乐实践。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从儿童音乐教育开始,并且其主要实施对象也是儿童。但是,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最终面对的,是包括音乐家在内的所有音乐教育。在杨立梅与李妲娜的《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观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内容丰富、教法生动活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是孩子,连成人也会情趣盎然”。由此可见,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仅适合儿童,还适合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因此,我们应打破以往的奥尔夫教育体系只针对于儿童教育的研究,将研究的视角扩大到高等音乐教育中来。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都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单纯会弹几首钢琴曲,唱几首歌是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要。从目前各高校的音乐教学内容上来看,在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的能力上略显欠缺。因此,笔者建议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中增设音乐综合知识课程。

在高等院校音乐系中开设的各门音乐理论课程,都是很严谨地将每门课程单独开设,这样开设的好处是值得肯定的,可以很系统地将每门理论知识学得更透彻。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保留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再加设一门综合音乐知识课程,这样可以将相关的音乐知识很好地融会贯通,也方便于学生翻阅以及查找资料。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原本性、整体性、本土化的核心理念(思想精髓)在我国音乐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基础上,认真吸取其理论精髓必将为我国音乐教育教学发展带来新的气象。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心理反应状态以及音乐对人的重要影响力;从美育的角度分析审美教育对促进钢琴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怎样创设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提倡素质教育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核心理念,提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强调合理、完善的教学体系对音乐教学发展的至关性作用。

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传入我国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因此其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专家学者对其教学体系的研究已颇见成效,笔者在积累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对其进一步展开与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一套适应多种音乐教学课程的体系,因而,笔者认为对于某些与钢琴教学联系不大的内容方法,在论文中能未能全部考虑到,有待笔者今后进一步研究。

幼儿英语奥尔夫音乐艺术教学目标 篇9

音乐部分教学目标:

小班:节奏感增强,对音乐求知欲增强,思维活跃,身体平衡性能增强。●激发宝宝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1、知识目标:(1)律动利用愉快的律动感受匀速拍子(4/4拍)

(2)学习儿歌说白、听唱、律动表演和美术,发展宝宝的音乐感。

(3)演奏简单的打击乐器,并为音乐做拍子的伴奏(1种)

2、能力目标:培养节奏感和匀速拍子感

3、情感目标:培养对音乐的喜爱和注意听音乐的习惯

4、亲子目标:家长了解教学形式,更新教育观念。●帮助宝宝挖掘其潜在的音乐性

1、知识目标:(1)模仿节奏问答,体会乐句和节奏组合。

(2)学习歌曲的表演与律动,感受音乐中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高的不同。

(3)乐器、演奏不同的简单乐器,进行简单的齐奏,并能分辨音

色(2种音色)。

2、能力目标:启发宝宝对音乐的认知能力

3、情感目标: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

4、亲子目标:家长帮助宝宝回忆教学内容,同时要赞扬和欣赏。

中班:表现欲望强烈,能够按自己思维展示音乐,能够用固定节奏分声部进行乐器演奏。●在游戏上渗透音乐的内涵

1、知识目标:(1)透过即兴模仿动物走路的律动,亲身体验音符的时值对比。

(2)通过游戏进行音符的组合

(3)用固定节奏型,分声部进行乐曲的演奏。

2、能力目标:指导宝宝在活动的探索中引发相关的体验与联想

3、情感目标:积累宝宝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4、亲子目标:家长帮助宝宝对音符的认识和听辩,共同体会艺术修养。●欣赏世界名曲,拓宽音乐视野

1、知识目标:(1)使用精心设计的图形、线条或符号,辅助欣赏教学加深理解。

(2)用肢体动作参与欣赏,培养宝宝跟随及反应能力,感受情绪。

(3)为乐曲做多声部的节奏乐的伴奏,培养合奏能力。

2、能力目标: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3、情感目标:发展音乐性、肢体性及情感性的感应力。

4、亲子目标:家长与宝宝共同欣赏、教学活动,提高欣赏品味,加深亲子感情。大班:对音乐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能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结合音乐律动舞蹈和演奏进行初步的即兴创作。●逐步认识节奏谱,进行戏剧表演,激发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知识目标:(1)采用各种教具的演示,引导宝宝进行节奏谱的认识。

(2)为歌曲进行多声部固定节奏型的伴奏,培养合奏能力。

(3)利用戏剧的主题,结合音乐律动舞蹈和演奏进行即兴创造。

2、能力目标:(1)培养认识节奏谱的能力。

(2)参与戏剧表演活动,引发宝宝创造思考及创造行为,发展宝

宝的音乐表现力。

3、情感目标:在演奏、表演和创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4、亲子目标:家长创设各种机会,参与和鼓励宝宝进行音乐活动,共同分享音乐的乐趣。

●培养宝宝的音乐综合能力

1、知识目标:(1)运用游戏引导,将音乐与语言动作、唱歌、演奏和美术结合,进行多层次多声部,多形式的综合表演。

(2)引导宝宝进行旋律谱的认识。

(3)利用童谣、儿歌、配合语言说白及五声音阶进行音块和音条

乐器的多声部合奏。

2、能力目标:培养宝宝对音乐的听辩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音乐综合能力,为步入音乐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亲子目标:在学习音乐的基础上,家长帮助宝宝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形成 英语部分教学目标:

单词秀(小班):熟练掌握50个以上英语单词,能进行简单对话与造句,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会话通(中班):英语儿歌,歌曲,绕口令等较为熟练,能即兴为英语童话小故事配音,发音纯正,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初步培育小朋友英语语感。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手势 篇10

中班音乐活动《母鸡孵蛋》来源于奥尔夫音乐活动《母鸡孵蛋》。原活动重点在于让幼儿在捡鸡蛋的游戏过程中感知鸡蛋的数量。而在本次活动中,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体验出发,运用了原歌曲的旋律,为三个鸡蛋设定了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歌曲中的棒棒鸡、打嗝鸡、害羞鸡。让幼儿在趣味的游戏中学习歌曲、亲身感受体验有趣的小鸡形象。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鸡蛋数量的变化、

2.理解、感受不同节奏的小鸡叫声,在游戏中感应小节末拍节奏。

3.能用(轻、慢)和洪亮的声音表现歌曲中害羞、自信的情绪。

活动准备:

1.母鸡孵蛋的音乐,鸡蛋三个,三种不同形象小鸡的图片

(棒棒鸡、打嗝鸡、害羞鸡)。笔。

2.铃鼓、丝巾每个小朋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母鸡叫咯咯》音乐律动进场。

二、熟悉歌曲《母鸡孵蛋》

1. 教师用彩蛋示范歌曲。

(1)师: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母鸡的叫声)。

(2)师:今天母鸡要孵蛋了,我们来看看母鸡孵了几个蛋。

2. 幼儿学唱并动作表现。

师:母鸡孵了几个蛋?

三、认识三个不同特征的小鸡宝宝,并能模仿各种形式小鸡的叫声。

师:你们看看母鸡的蛋都一样吗?

1.棒棒的小鸡——感受1/4小鸡的叫声,能用洪亮、有力的声音表现自信。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为什么?

(2)倾听棒棒小鸡的叫声,教师用简单图示表示,幼儿模仿。

(3)用大鼓帮助幼儿唱出有力的声音。

(4)想象自己是身体很棒的小鸡并演唱。

师:你们平时怎样才会很棒?可以吃什么?

2.打嗝的小鸡——感应小节末拍节奏。

(1)听出打嗝小鸡在小节末拍打嗝的规律,教师用笔画出打嗝鸡的叫声。

师:听,它在干什么?(打嗝的声音)谁来给他取个名字?

(2)幼儿学会在结尾处做打嗝动作。

3.害羞的小鸡——用轻、慢的声音进行表现害羞。

(1)用拖小尾巴的图示表示害羞鸡的慢。

(2)师:害羞鸡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是这么样的?他的声音呢?

4.集体歌唱,模仿三种小鸡的叫声。

四、介绍铃鼓和丝巾的特点,用铃鼓和丝巾表现各种特征的小鸡叫声。

1.师:你们觉得丝巾可以用来表示什么小鸡?铃鼓呢?

2.幼儿熟悉道具。

五、借助乐器、道具表现歌曲《母鸡孵蛋》。

六、给三种小鸡分组,结合乐器进行歌曲游戏。

(1)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鸡来进行表演。

(2)合音乐演唱并表演。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手势 篇11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学前教育;儿童

一、学前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有利影响

让孩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获得感悟和自己对于万事万物的态度。经过准备工作后笔者认为其实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为了下文的阐述,本文的儿童年龄也限定在3~6周岁。

(一)学前音乐教育研究背景

对于国外的学前音乐教育来说,十八世纪已经对此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而且随着科学理性主义思潮的发展,相关工作者对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更上一层楼,相关的理论也逐渐的得到了完善,尤其在二十世纪之后的时间里,相关人员注重对学习儿童的心理研究,也促进了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作为国外“发现儿童”心理研究的第一人卢梭,他的教育理念基于“人的发展”,同时注重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作用。他也认为儿童对于世界上事物的看法、想法、感触等等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儿童的音乐教育和成人的音乐教育有很大区别,其中儿童的音乐教育中主要是鼓励儿童进行自由的创造。在随后的专家学者的探索和研究中也不断的提出了,学前音乐教育也重新挖掘了人们自身艺术的闪光点。

在国内的十九世纪,陶行知先生也将国外的先进儿童教育理念传播到国内来,其中包括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观点,其中包括:通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来达到培养儿童能力的目的。同时他也认为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具创新精神的栋梁。陶行知先生认为通过创造有力的环境来教育儿童,并且培养优秀的教师,在这各环节中塑造儿童的能力。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学习和实践也是不可分割的,儿童的培养不光需要引导儿童学习,还需要鼓励儿童实践。其次陈鹤琴先生也是儿童心理学方面的音乐教育部分中的先驱,并且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在儿童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文献。总而言之,人类科技的发展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思维,虽然我国相对与欧美国家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起步较晚,但是通过积极探索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也会有很大的发展。

(二)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通过实践和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其实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也具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也并不是新的问题和目标,其实很多专家学者在这个领域中都有很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学前音乐教育的根本是为了激发儿童的创意能力;其次对于儿童来说创意思维包括天赋也包括后天的培养,因此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的规律是遵守儿童本身特有的创造性;而且通过学前音乐课程,儿童的交际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这个理论中笔者发现,专家是将儿童放在在学前音乐教育的中心地位。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原理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在二十年代二十年代初出现的,这个教学理念也是认为,音乐并非进行学习的唯一目的,但是通过学习音乐有助于人们了解自身的精神世界。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光仅限于音乐知识的传授,还有语言和舞蹈的结合,而且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原本性”,让学习的人通过学习音乐慢慢的回归人的生命,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只有基础知识的传授、技术的训练,还需要学习者自主的进行参与、自然而然的获得。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无忧无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并且这样的学习并没有映音乐风格、音乐民族的限制,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正是我国非常需要的,让孩子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还非常注重“即兴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非常古老和自然的音乐表现方法,也是情感表达最为直观的方式。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的运用

(一)注重儿童天性、因材施教

儿童天性好动,充满好奇,具有探究倾向,拥有和成人不一样的观察视角与思维特征。例如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总会让一些孩子在全体成员面前唱歌,但是很多儿童非常的羞涩就比较抗拒这个环节,所以教师需要对“热身”阶段的音乐活动进行创新,比如组织一个接歌的游戏,准备更多具有趣味性的音乐游戏,这样既进行了教学的“暖场工作”,又提高得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更多的参与进来,不要望而却步,儿童才能在这个广阔的音乐世界里肆意生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儿歌、谚语、童话故事等等,这样更加符合孩子的天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二)培养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造力

笔者认为在音乐教育中,很多专家学者也非常注重对孩子心理的研究,通过研究便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一个人进行探究和创新的动力,如果一个孩子非常喜欢音乐,那么孩子就会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去学习音乐的相关知识,这也有利于孩子在音乐的学习中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孩子在音乐领域中将具有更加敏锐的直觉,积极的思考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塑造出自由、愉快、民主的学习环境,这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被激发的基础。

而且教师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也可以利用音乐、体育、文学等手段来发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动力,让学生在创造中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果教育的思维过于单调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是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训练学生的基本功,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爱动手、爱动脑提高学习的效率、效果和质量。通过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课堂中的独立思考、课外中的独立解决困难,都在一定范围内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并不限于创造力和基本功,还包括学生人格与品格的养成,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具有自信心,敢于面对挑战,激流勇进。教师也需要创造出更加和平与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就是遵循上文中的“自主性原则”,让学生各抒己见,增强与他人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四、结语

根据对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背景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原理以及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运用,笔者发现奥尔夫音乐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原理之上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体现不同地区的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1]黄文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1(36):112-114.

[2]黄亚萍,王源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 2012(10):75-75.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手势 篇12

第一,以发展运动能力为目标,以打击乐器为训练工具,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节奏训练,培养提高智障儿童的自主生活能力,发展智障儿童的协调性,从而达到康复治疗效果。

智障儿童的康复治疗首先应该体现在自主生活能力上,使其具备能够自理简单生活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节奏训练,以打击乐器为训练工具,发展智障儿童运动能力,从而促进其协调性的改善。奥尔夫节奏教学重视智障儿童的参与性,强调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充分体现智障儿童的主体参与性,并以此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通过打击乐器节奏来吸引智障儿童,迎合其对节奏的掌控来带动智障儿童自主进入教学活动中,并通过反复的训练让智障儿童掌握音乐节奏,使之成为其身体协调性训练的有效帮助。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训练与课外交流要充分结合起来,社会关爱与家庭关心要同步协调,才能使其认识到节奏训练对康复的作用,从而更配合老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节奏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运动能力、自理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笔者曾以节奏训练为主,辅导其他教学手段和工具,让部分智障儿童在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上有很大的进步,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获得学校和家长的赞誉。自主生活能力是智障儿童接入社会的端口,也是融入社会的必备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节奏训练有助于智障儿童获得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康复作用的典型表现。

第二,以口语交流能力为目标,以音乐旋律为训练手段,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旋律音乐,提高智障儿童的交流能力,改善智障儿童的情绪调节,从而达到改善智障儿童自我评价的目标,使其树立更强的信心。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旋律训练,是智障儿童记忆能力和情绪调节与管理的重要训练形式。音乐教学包含丰富的语言体验,通过音乐旋律与歌词的反复训练,再加入智障儿童特殊的经历,很容易成为智障儿童记忆的素材,从而增强其记忆力,增加交流词汇的储备。音乐老师还可以通过音乐旋律训练,编出特殊的音乐旋律,并加入视听效果,把智障儿童日常接触的人和物串联起来。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智障儿童的交流交际能力,又能丰富口语表达词汇,加强记忆力的训练。比如以学校、教室周围的事物,以及同学的人名作为对象,通过特殊的音乐旋律和音乐节奏,在反复练习中让学生把内容记忆下来,并与同类型的同学进行交流,这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促进脑部与智力开发; 另一方面更能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获得学习成就感,从而为改善自我评价、调节与管理自我情绪奠定扎实的基础。不难看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特殊的旋律训练,可以增强智障儿童交流能力,改善情绪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修正自我评价,从而促进智障儿童心理健康。

第三,以自主编曲能力为目标,以音乐游戏和舞蹈结合为训练手段,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原生态创作,鼓励智障儿童自我创作,提高智障儿童主动性,改善其依赖心理,从而达到提高智障儿童学习能力的目标。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音乐游戏和舞蹈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而将两者结合使其成为自主创作的训练手段,不仅符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初衷,更是改善智障儿童自主创作与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智障儿童由于其对音乐、游戏、舞蹈等节奏感强、有律动的形式,有更强的吸引力,音乐教师就要充分应用这些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智障儿童在教学活动中自我发现。通过音乐游戏与舞蹈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也无形中强化学生节奏与音乐的合拍,训练其节奏感与协调性。在这一前提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更鼓励原生态创作,通过学生自唱自舞,来观察智障儿童的发展情况与阶段,不仅可以为下一步康复教学提供依据,而且可以提高智障儿童的主动性。智障儿童原生态创作,能更好地反映其内心活动,教师与家长针对此进行鼓励,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而使智障儿童获得到心理愉悦感和成就感,改善其依赖心理,提高其自主能力和主动性。

总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训练手段非常丰富,音乐教师要从智障儿童的特点出发,通过与之相适应的训练,有针对性地从发展运动能力、交流能力、自主能力出发,以提高并改善智障儿童协调性、自我评价及学习能力来达到康复治疗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自理能力培养,从而从根本上为智障儿童融入社会扫清障碍。在特殊教育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更能彰显以人为本、以智障儿童为本的宗旨,从智障儿童身体发展到心理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康复作用,值得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原本性音乐教学,集节奏训练、律动训练、交流能力、培养创作等为一体,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康复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性及自主能力培养、改善自我情绪管理及自我评价、自我创作及创造发展等方面,来推动智障儿童融入社会。

上一篇:公共安全卫生应急预案下一篇:素质教育论文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