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际贸易论文(通用8篇)
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是过河卒子,只进不退!
生命清单,其实就是人生计划。一个人如果没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且不清晰自己的目标,即使他的学历很高,知识面很广,那么也只能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人,又或者只能一辈子做别人的跟班,做一个等着时间来把自己生命耗尽的人。生命清单是必需的,它能使人树立一种精神、理想和追求。
所以,我要策划自己的人生,正确对待自我,成功地发现自我,客观地分析自我,圆满地超越自我。
(一)自我剖析
1.我的简历(大专)
优点乐观向上、兴趣广泛、适应力强、上手快、勤奋好学、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坚毅不拔、吃苦耐劳、勇于迎接新挑战
爱好
踏青,羽毛球,书法,看小说,听音乐
2.自我分析
个人特征:我的控制欲强,希望控制生活与学习环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事;我很自信,对待每一件事都充满信心,决定有能力将它做好,且做事有始有终,坚持到底;我很内向,在同学和亲人面前总是有所约束,不敢在大众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显露自己的理念;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相信自己将来一定有所作为。
人际关系:我平时喜欢与人交往,以诚待人。和同学相处采用“等边三角,中心突出”的政策,所以从小到大和同学朋友都保持良好的友谊,尤其是好多个知心朋友,更是经常保持沟通联系,这是我非常巨大的财富。
价值倾向:我渴望能力能受到肯定,有强烈的掌控支配欲,希望能享有不受拘束的发展
空间。我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在大学的学习,使自己具备良好的的价值倾向。
3.同学分析
优点:待人真诚,随和,有一定的亲和力;学习积极,勤奋刻苦;生活乐观,向上;有强烈的进取心。
缺点:处理问题不够果断,考虑事情不全面。
4.家长分析
优点:懂事,为人诚实,心地善良;学习勤奋,不怕挫折。
缺点:不喜欢讲话,容易发脾气。
(二)环境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
家庭成员不多,是一家五口——相对轻松的家庭环境给我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家里就剩下我一个还在读书,所以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爸爸妈妈都是农民,社会阅历浅,但他们的行为处事教会了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还有哥哥姐姐的帮助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我会努力去实现他们对我的希望.2.学校环境分析:
高校的核心工作是培养人才。对人才要素的界定和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同步加剧,知识化与信息化的全面展开。这一时代特征是我们确立科学的培养模式的根本立足点。
我认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应着力于加强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人才培养应当努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需要,即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针对我读的三年套读模式,学校提供学历+技能+就业保障的学习模式,要求我们定位自己,选定成才方案。学校的校训“经世致用”,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感触到中南大学特别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人文精神。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这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农业科技、医学图书、艺术类图书等各学科门类,我们可以很方便从图书馆网站和馆藏室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
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直接实施者。我们的老师都是各门科的专业人才,具有丰富的教师资源,经过严格挑选,聘请过来的。相对优越和便利的教学资源为我们的职业基础的培养提供
了条件。
3.社会环境分析: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WTO后,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将走出国门。
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通信和广播三大传统信息系统领域的融合,产生了基于数字互动的媒介汇流和产业整合现象,数字媒体附加的“创意经济”时代正在到来。中国数字媒体相关产业等,已经蓄势待发,时不待我。国家经济和数字媒体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4.职业环境分析:
行业分析: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银行、进出口贸易单位、物流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从事经贸业务的管理、策划、国际商务、进出口业务以及各种国际经济合作项目的谈判等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职业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逐步体现,国际贸易在当今贸易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可以看到周围越来越多的进出口贸易公司,随着地球村这一观念的提出,国际贸易正成增长的态势,而我们的专业正是这一方面的,以后能够从事在进出口公司做国内与国外贸易之间中介的贸易活动,或者是从事与外汇有关的工作,有着很好的前景,跨国的贸易正一步步的发展与壮大。
(三)职业定位
1.外部环境因素:国贸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加,国际贸易法不断规范。
2.内部环境因素:有上进心,对工作有足够的信心,平时勤奋,擅于归纳总结错误;工作时有时候缺乏主动积极性,交际技巧不足,有时候较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顾及别人的想法与意见,有时处理问题不够深思熟虑;协作性不够。
3.预期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学习,学得一伎之长,获得日语一级证书,英语四级
4.职业发展路径
〈短期目标〉第一阶段:学好各门课程,顺利通过三年中的各门考试
第二阶段:拿到专科毕业证书顺利从学校毕业。
〈长期目标〉第一阶段:积累相关工作经验,熟悉专业
第二阶段:对该行业进行市场分析,学会自主创业
(四)制定计划与措施
1.第一期:2008年9月——2009年1月
任务要求:考取英语四级证书
2.第二期:2009年2月——2009年12月
任务要求:通过各们考试
3.第三期:2010年1月——2011年6月
任务要求:学语言,学技能
执行方案:
学习其他的外国语言,日语,韩语。为专业服务,更为自己在同一平台上竞争获得创造的条件。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地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上。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要积极锻炼自己得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积极常识并加入校友网络,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五)反馈与调整
如果在每一期的计划中未能达到预期,那就尽力而为,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好。2011年6月以后若拿到毕业证了,却考不了研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的长期目标有可能就无法实现,这样我的整个人生目标也就发生改变,其具体的阶段目标也会随之而变。到时候我会临时调整我的计划,再具体规划自己的时间。
(六)结束语
这就是我对自己的规划,有计划固然是好事,但要做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过只要有努力就一定会有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的实现还是要靠自己的,不管你的理想有多美好,没有辛勤的汗水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美丽的花朵背后是枝叶的风霜雨露,参天大树的下面是纵横百错的根系,成功人士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和多少个不眠夜„„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小刀,雕刻着理想、信心、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睡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
很多人都说,人生像一场戏。但我认为,真实的人生没有办法像演戏一样,戏演得不好可以重演,但真实的人生走歪了就不能“重演”。
因此,人生规划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至关重要。生命无法再来一次,一个人也没有权力去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个人生涯是可以改造的,我们人生的剧本是可以自己编写的。职业是跨越一个人一生的事业,规划职业其实也就是在规划自己的一生,认真规划,并加以实施,你的人生便会充实。但只会说华丽的言语是没用的,只有用实际行动才能取得成功。我相信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我,期待收获的季节。
后记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但是,无论眼底闪过多少刀光剑影,只要没有付诸行动,那么,一切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成功,不相信幻影。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得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 博、奋斗。我相信,未来,只掌握在自己手中。我的大学我的路,挑战自我!永不言败!
陈玲玲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前世界高等教育促进国际理解的核心路径。换言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深刻影响着国际理解的深度和广度。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举办了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该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其中第一条的第四点为“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1]
(一)国际理解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题中之意
“国际理解”作为一个富有根基的教育理念,重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具有国际责任感和全球意识[2]。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前,国际理解更是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的题中之意[3]。把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思想和全球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重点,已成为当前诸多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和具体举措[4]。
国际理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它实际上包括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在其通过的大会建议和宣言中,多次直接涉及国际理解及其教育的主题,例如,1948年第11届会议通过的《青年的国际理解精神的培养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教学》第24号建议;1968年第31届会议通过的《作为学校课程和生活之组成部分的国际理解教育》第64号建议;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关于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教育的建议》,明确了国际理解教育的任务。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了《国际理解教育指南》,确定了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标[5]。1994年第44届会议通过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的宣言(第80号建议)及其《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其中,1994年宣言和行动纲领的提出,标志着“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在理论与政策上的确立,这种价值观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精神。可见,通过高等教育的途径来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与精神的交流,达到各国人们的相互理解,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所在,也是今天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应有走向[6]。
(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促进国际理解的关键
国际理解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价值,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促进国际理解的关键和有力保障。就理念意识层面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构筑离不开多元、交往与理解。换言之,文化的责任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必然走向理解。在国际化的浪潮中,在趋同与趋近的发展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多元的意义,谁也不愿意看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可能付出代价———特别是丧失多种多样的遗产”[7]。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让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人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互助。
其次,就世界各国政策而言,许多国家的政府在应对全球化挑战时,相当重视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高至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并加以资金投入和法律上的保证[8]。尽管各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广度和深度表现不一,然而日益增多的国家已开始将国际理解作为当前和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理念,甚至有些国家已把“国际理解与合作”置于大学教学、科研与服务的中心。譬如,美国通过国际教育服务计划(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Service)开展国际教育,发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教学,重视在教育工作者之间发展国际理解教育。可见,如何借助国家的国际化教育政策来呼应国际教育理念,以及如何真正有效地引领本国大学的教育发展以促进国际理解,这些无疑是近些年来各国高等教育实践发展的重要议题[3]。
二、大学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加速国际理解的主导思路
大学国际化已经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口号,而且已成为一项具体的实践,关键思路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引领,充分重视大学国际化促国际理解。此外,借助各地方的积极响应,借助多元途径积极促进学生、大学、政府各个层面的相互理解。
(一)相关教育政策的引领:重视大学国际化,促国际理解
伴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大学国际化已日益成为一种有效促进国际理解的关键方式。这与大学国际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培养国际性人才,提升学生学者的国际理解力”是紧密相关的。
就国家层面而言,我国教育部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命题[10]。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将实施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之后,教育部公布了一份指导未来10年来华留学工作的《留学中国计划》[11]。该计划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
此外,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宏观引领下,包括上海市在内的诸多城市已经制定了可行的配套政策和策略。例如,上海已经出台了“上海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2],指出“教育国际化: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包括: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还提出发展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基地,增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受等。如今,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市,是继北京市之外我国最大的国际学生聚集的城市,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学生来此求学。
(二)国内大学的响应:大学国际化的主要实现路径
虽然通过政策指南、融资、规划、监管框架和部门政策协调等,在国家、部门一级能够对大学国际问题发挥重要影响,但国际化活动的开展仍在大学层次(OECD, 2010)[13]。近年来,国际理解已成为我国大学国际化的核心价值和理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本质和目标。其中,主要的实现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语言教学是基础。
语言教学主要是指“对内的外语教学”和“对外的汉语推广”两大方面。语言的掌握,是了解和理解他国文化并展开深入合作的前提。第一,对内的外语教学。就国内学生而言,主要体现在加强外语教学方面。例如同济大学对其在校就读生(非德语专业的普通本科生)开设了长达一年之久的德语学习班,实施集中和系统的德语学习;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的中法联合办学,向本校国内学生开放选修法语的课程。第二,对外的汉语推广。就对海外学生而言,主要体现为汉语教学的推广,比如,国家汉办2007年建立“孔子学院”,秉持着“全球的视野,本土的行动”,旨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14]。
2. 大学内部多元课程的开发。
扩大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设置。譬如,增设国际关系、地区文化、国别史等更多的国际教育课程,使学生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学会独立”,“挑战自我”,“学习新文化”是留学生用来描述自身最佳体验的词[15]。华东师范大学等近些年来在提升大学国际化的过程中,先后开发了提升国际学生国际理解力的多门课程,包括《中国都市发展》、《中国电影与社会》、《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当代中国外交》、《中国语境下的学校领导》等,这些课程促进国际学生更为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
3. 其他类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这里特别强调新技术背景下“开放课程”的推广和应用。新信息技术在当前大学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组织视频会议讲座,邀请一流的学者参与,或将新兴通信技术作为国际化研究合作的基础等。其中应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用于支持远程教育。具体而言,学生可以参加其他国家的大学远程教育课程,增强国际文化交流和理解[16]。这种途径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消除了人类交往的地域障碍,从而打破了人们在观念、文化上的界限,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交流和理解。
三、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化的个案:提升国际理解的重要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国家985重点建设的大学,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不断拓宽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校际交流和合作,增进国际理解。
(一)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增进国际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以“开阔国际视野,引进优质资源,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增强交流能力,扩大国际影响”作为基本工作思路,推进与国外大学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2009年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呈现出不断蓬勃向上的新局面”,许多国际知名大学率团来访。在亚洲,新加坡教育部长、亚洲协会副主席、韩国庆星大学校长等率领的代表团来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双方就国际交流、教师教育、对外汉语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会谈,并签署了合作项目。在欧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英国艾克赛特大学、德国美因茨大学等大学的代表团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本科生互派、博士生联合培养等方面签署合作协定。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领导也率团走出国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大学进行校际交流。校领导先后访问了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和英国的艾克赛特大学、纽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等大学,访问期间,宾主双方达成了许多合作项目,增进了国际理解。
此外,主办、承办或参与国际会议是华东师范大学承担大学责任,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交流,加深国际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每年都会举行很多国际性的大会,也会参加很多国际会议。以2009年为例,在学校国际交流中心统计的报告中就提到了组织和参加的国际大会18次。其中,多数是学校作为主办方组织的国际性会议。比如,“东亚社会工作国际论坛”、“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的发展”研讨会、“现代视域中的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计量逻辑与程序量化国际学术会议、“全球化、创新与城市—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师教育论坛暨亚太国际教育研讨会”、“跨国公司、创新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动与重构国际会议等。此外,华东师范大学代表团也出席了许多国际大会,很多代表在会上作了比较有影响力的发言,比如,参加了欧洲高等教育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三届APEID年会、第六届国际“工作与学习研究”大会等。
(二)多元化的项目设计,加深国际理解
在合作项目设计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成果颇丰。截至当前,华东师范大学已经与多所国际大学建立国际合作项目,包括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国际项目、教育学领域的国际项目,这些项目无疑推动了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加深了国际理解和交流。
一方面,华东师大与法国高师(巴黎高师、加香高师、里昂高师、文学与人文科学高师)的合作已经开展了九年。从2002年起,双方在多学科领域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在人才培养方面,截至2009年,双方已招收了八届共计177名研究生,已毕业了六届123名学生,他们都获得了由五校共同颁发的证书,其中有65人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赴法国学习。从2006年起,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正式接受法国高师的学生来华东师范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教师交流方面,9年来,法国高师先后派出61名教授来华师大授课,许多教授都是法国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的著名学者,其中还包括两位法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也先后有近20位教师受邀赴法国高师进行讲学和进修。在科研合作方面,双方教授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渠道,在生命科学、化学、社会学、光学和电子科学等学科,双方教授已开展了共同申请课题的深度科研合作。在学术交流方面,以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为纽带,双方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
另一方面,华东师大积极探索和尝试与国外知名大学联手的新型合作方式,即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建立国外大学的海外校区,称为国际教育园区,此举开创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模式的先河,成为华东师大国际交流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自2006年以来,纽约大学、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简称CIEE)、弗吉尼亚大学以及法国里昂商学院先后在华东师大建立了他们的海外校区(上海校区/中心)。这一创新的合作模式,加强了双方学术及管理等多方位的联系,同时双方在课程、研究、教师发展等诸多领域的合作也更为紧密。由于国外大学的海外中心都配备独立的管理人员,双方管理互相借鉴,有利于共同发展为国际化水平的管理模式,从而孕育能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创新人才。华东师大与他们的实质性合作,诸如留学生汉语修习、课程共享、MBA学员培养、教师发展等各项目和计划也处于逐步展开和推进过程之中。
摘要:当前, 大学国际化是我国大陆高等教育加速国际理解的主导思路, 这不仅包括我国教育政策强调大学国际化促进国际理解, 而且我国大学正在通过实践行动积极践行。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个案, 指出该校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和多元化的项目设计, 是其提升国际理解的重要途径。
国际化——共同的追求
康奈尔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虽然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管理理念和风格,但国际化是他们共同的追求。
张杰校长说:“中国正在快速地走向国际化,作为大学,要快速给我们国家准备足够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上任仅一年,张杰已经和不同国家的45位大学校长进行过沟通和交流:“国外一流大学的校长是我最好的学习对象,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教学理念。”
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化建设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教材,并且享有“东方MIT”的美誉。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交大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组成教师代表团访问美国,上海交大的教师代表团被誉为“破冰之旅”。2000年开始,上海交大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到2006年为止已经培养了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新加坡研究生院、中欧工商管理学院、与MIT合作的中国制造业领袖项目等500个联合办学模式,使上海交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印杰副校长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必须是国际化的学生。国际化不仅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式,同时还是一个目标。”
“我们希望康奈尔大学是国际化的大学,而不仅仅是美国的大学。”创建于1865年的康奈尔大学是美国常春藤盟校之一,其校训是“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自己想学的科目”,学科和课程设置都非常国际化,“让老师和学生接触到全球各地的文化、经济、商业的运作,而不仅仅只是了解美国的情况,这是我们主要的目标之一。”康奈尔大学校长师国伟说,“我们也有很多合作的项目具有创新性,非常期待未来能够和中国的大学在人文、科学、艺术、教学还有其他的一些高科技领域有更多的合作,能够加快国际化的速度。”
优秀生没有固定模式
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是优秀生”的提问,张杰校长和师国伟校长对“优秀生”的看法非常一致:“优秀生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欢迎具有国际视野、思维开放的学生,也需要工作更加勤奋的学生。”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依然明显,在过去3年的时间里,上海交通大学招生的分数线在全国排在第三,在认可学生学业上的出色成绩之外,张杰坦言:“最看重的是感恩的文化。”张杰说:“感恩其实是责任,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有责任感。大学是人生的最后一个教育阶段,希望‘饮水思源’的校训深入到我们每个同学心中。”而师国伟校长则更强调学生“精力充沛”、“充满好奇心”。对此,印杰副校长表示,“我们学校对国际化那么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目前,该校本科生约有14%在大学四年中有海外游学的经历,学校计划让这个数字在3年后达到25%。
在康奈尔大学的校董中,有一个名叫叶茂的29岁中国留学生,“我见到他的时候叫他‘老板’”,师国伟幽默地说。目前,康奈尔大学的近2万名学生中,有400名中国留学生,“中国学生非常热情,非常开放,又特别懂礼貌,对过去的传统非常尊重,又与现在的发展保持平衡。”康奈尔大学校长表示,非常欢迎优秀的中国学生到康奈尔大学学习。
更重要的是教师和管理团队的国际化
师国伟校长说,康奈尔大学的教师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康奈尔大学治理学校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制度,“教授和学生都可以加入到我们的委员会当中”,参与学校的管理。
张杰校长则表示:“大学的国际化不仅是学生要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大学教师的国际化和大学管理团队的国际化。”上海交通大学在过去十年时间里一直非常注意教师队伍的国际化,采取了一些新的人才培养政策,吸引在海外已经学成的学子,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回到交大或者以其他的形式为交大的教育服务。另一方面也鼓励交大的老师到外面去,尤其到国际一流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者进修。这些措施使上海交通大学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了11.5%。张杰充满信心地表示:“这是一个起点。我们非常希望在不太长的时间,比如五年左右的时间把这个比例大幅度提高,那一天我们国际化的程度要高得多。”
在注重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同时,上海交通大学也非常重视国际化管理,该校行政部门规范化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2007年年底进入实施阶段。张杰强调:“希望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使得上海交通大学行政部门运转效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人性化。使得我们交通大学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同学在交通大学生活得越来越愉快。”
暨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考研复试经验
一、关于复试要花多少时间的问题。
我初试的分很低……低到自己都没有抱任何希望,所以是知道分数线后才开始找书复习的,前后不到两个星期,当然我本科是国贸专业的。
二、关于书目和重点内容。
国贸复试内容包括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四部分,个人觉得国际贸易理论考得比较少,但重点概念要知道,也不排除结合当年热点出题的可能。国贸实务今年考的量也不少,主要是重点概念的记忆,各个术语的区别,还有一些原则类的东西。国际经济学和国际金融是重点!这两本书必须细看,尤其是克鲁格曼书里模型的逻辑要理清楚,选择、命解、问答、论述都有国际经济学和国际金融的内容。不知道是不是对今年生源没信心,我感觉今年的题出的不难,都是比较简单的模型,所以简单的内容一定要熟悉不难出错。
另外关于指定的几本杂志,感觉不怎么考,时间少的同学就不用看了。倒是那本文成暨大考研网的复习精编有出过类似里面的题目,可以看一下。
三、关于笔试
笔试开始前让我们用30分钟做一个心理测评~内容是画一幅画,有人有树有房屋,最蛋疼的是,尼玛不让画火柴人!太坑爹了,这辈子除了火柴人没画过别的人啊~硬着头皮上,画了几个圈圈和几根头发,再配合画出来的诡异笑容,越看越像暴走漫~我自己笑趴了!然后改来改去还是暴走漫的感觉,只是表情不一样,于是我把自己笑抽了!
回归正题,提醒什么的都不用说,要注意的还是时间,跟初试一样时间依然非常紧张,我还差一点答完时间就没了,大家要算好每题时间,时间超就放弃,书写也最好写工整一点~如果你能兼顾到的话。
四、关于面试
面试分上午和下午组,到学校后先在主楼某教室等候,然后4~5个人一组去学院办公地点,面试的地方是个会议室,对面坐着五个老师,据说中间一个是学院院长。进屋子之后坐到位置就开始抽题,没有自我介绍,抽两个题然后读出来,读的时间就是思考的时间,有点压力测试的赶脚。
题目内容有名解的,有简单的问答,还有分析我国经济状况的,两个题10分钟,难度不一,看运气了~
转自:文成暨大考研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核心优势
--------------------------
全国唯一的国家级 重点学科 排名第一
国际贸易领域最强师资阵容
课程设置前沿实用
特色一:全国首批211重点高校
对外经贸大学1951年建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1960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成为当时仅有的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9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被列为国际教育部首批211重点建设高校。
特色二:国际贸易专业全国排名第一
198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获得国际贸易专业博士授予权,是我国第一个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点。在2001年,对外经贸大学成为入选国际贸易学重点学科的唯一院校,并且在应用经济学全部27个二级重点学科中名列第一。
特色三:发展方向科学前沿、课程设置细节实操
经过长期教学研究,对外经贸大学因材施教,以科研和就业为向导,根据其占据优势地位的研究方向对在职硕士研究生人员进行分轨培养。开设有五个方向
校内报名地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学楼1322室010-6449428
2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国际贸易实务与实务方向、进出口管理与战略方向、国际项目管理方向、现代物流管理方向、海关事务方向。
如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方向课程班是我校最早开设的在职研究生课程,课程设置经典、系统、全面,深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进出口管理与战略方向课程涵盖了国际贸易方方面面的内容:法则法规、运输、保险、如何创建进出口贸易公司、贸易融资等等,教师运用大量案例教学,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应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本专业的课程是最细节、最前沿、实操性最强的在职研究生课程班。
现代物流管理与实务方向课程班不仅包括传统的采购、仓储、供应链管理,还包括了物流系统的设计开发、战略成本控制、国际营销等最前沿的相关知识。
特色四:最强师资队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拥有国际贸易专业最雄厚的师资力量,海外留学归国比例全国第一,并且同时担任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顾问、指导等职位。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在职研究生的师资与统招硕士研究生是一模一样的师资。不仅拥有薛荣久(国际贸易学科带头人)、王家骁(国际贸易、商业政策专家)等老一辈的教授,还拥有像赵忠秀(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学院院长、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领域专家)、冷柏军(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国际贸易实务领域专家)等多位中青年教授。这些优秀教师都会为在职研究生授课。
特色五:学术成果领先
一直以来,对外经贸大学承担“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常设秘书处的主要工作,为中国国际贸易学科的建立和科研教学领域发展作了杰出的贡献,发展了近10个研究方向。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在物流管理与操作模式、供应链、采购运输、国际贸易实务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步,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瞩目,在全国范围内属于领先地位。
同时,外经贸承担国家未来50年能源战略的国际经济合作和融资框架研究课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项目),并引进美国注册商业房地产投资师(CCIM),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和经验,开设国际项目管理方向的研究,在项目管理、投融资、工程和国际法律研究方面的有着巨大优势。
特色六:构建网络交流平台,课外活动丰富
a.请根据以上条件,按照封闭、分工、贸易、所得(用所学过的两种方法进行分析)的思路对两国间的交易进行分析。优势的判断请用机会成本法。
b.画出两国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c.贸易前,本国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
d.画出苹果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要求有具体的分解过程)
e.假定世界相对需求的表示如下:
对苹果的需求/对香蕉的需求=香蕉价格/苹果价格
请在相对供给曲线的同一张图上画出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并求解世界市场上苹果的均衡相对价格是多少?按此价格,两国的贸易模式如何?获利情况如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国际贸易以其低风险、低成本和高收益的融资业务被银行和企业所广泛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和一体化进程, 加剧了我国对外的贸易发展和竞争, 尤其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严重的环境下。不够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 使得国际贸易的环境不断的日趋恶化, 因此, 建立有效规范的防治措施, 探索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政策, 对于现今条件下, 国际贸易形式不断变化情况下, 大学生的创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伴随着近些年来, 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 国际贸易以及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形成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得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同时, 创新了国内企业以及银行的应收账款的融资项目和超前的科学管理模式, 使得贸易融资更加的电子化。改革开放的决策为我国的银行业以及各大企业在国际贸易的融资方面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由于我国在国际贸易的融资方面业务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在很多工作上存在着缺陷问题。使得我国国际贸易的融资模式比较落后, 而融资的对象也过于集中。而国际贸易的融资市场相对比较混乱, 存在不规范竞争等各项状况[1]。在当下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 对于大学生们来说, 创业显然是最能实现其自身就业以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并赢得经济价值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但与此同时, 在国际贸易大形势下的大学生创业也会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考验。
二在国际贸易形势下大学生的创业方式如何改进
大学生创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尤其在当下, 国际贸易形式下, 大学生创业存在着利弊相对的种种问题。高速发展的经济, 使得大学生在国际贸易的大形势带动下拥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与此同时, 大学生也将面临国际贸易形式下带来的种种考验。因此, 如何在国际贸易形式下, 实现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发展, 就成为当下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想要在国际贸易形式下, 改进大学生的创业方式, 就需要在大学生之中全面的开展国际贸易形式下的创业教育理念, 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向大学生不断提供各种创业知识和机会的同时, 加强对人才的综合性教育, 构建专属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 全面培养大学生在新时代新环境下的创业所应具备的各种心理素质, 全面锻造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当然, 创业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和想法, 因此, 积极培养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自主性意识, 也是十分重要的。树立大学生们的创业信念和创业目标, 积极自觉地结合各种实践情况, 培养大学生们的经营管理和组织协调等各项能力, 全方位的培养大学生们的创业能力。同时, 也要不断地更新大学生的创业观念, 广泛地开展各种融资渠道, 利用国际贸易下的各种有利条件, 在规避各种不利因素的同时, 有效的利用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各种优势[2]。要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环境之中, 充分的认识当下条件下的利弊关系, 利用现有的各项保障性制度和政策, 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其次, 要努力地寻找资金方面的雄厚支持。国际贸易环境下的融资渠道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 具有很大的优势。
最后, 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需要充分地了解当下市场的发展行情以及国家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虽然, 推动大学生在当下国际贸易形式下的创业是我国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艰巨工程, 它不仅需要当下大学生以及整个社会的全面努力和配合, 而且也是经济发展环境中一股全新的动力的注入, 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大学生创业问题是当下, 国际贸易形式下, 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存在着利弊相对的种种问题。高速发展的经济, 使得大学生在国际贸易的大形势带动下拥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与此同时, 大学生也将面临国际贸易形式下带来的种种考验。想要在国际贸易形式下, 改进大学生的创业方式, 就需要在大学生之中全面的开展国际贸易形式下的创业教育理念, 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 也要不断地更新大学生的创业观念, 广泛地开展各种融资渠道, 利用国际贸易下的各种有利条件, 在规避各种不利因素的同时, 有效的利用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各种优势。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 国际贸易以其低风险和低成本以及高收益的融资业务被银行和企业所广泛关注。当然, 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和一体化进程, 同时加剧了我国对外的贸易发展和竞争, 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严重的环境下。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 对于那些以创业来实现其自身就业以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大学生来说, 这也是赢得经济价值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但与此同时, 在国际贸易大形势下的大学生创业也会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考验, 经历着生命的另一次洗礼。
关键词:国际贸易,大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1]张蕾.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22) :17-18.
摘要: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传播学会2014国际新媒体高峰论坛的盛况、主题、重点、内容等基本情况,阐述了“大数据与技术创新”、“新媒体与社会发展”、“传播理论与媒介融合”、“社会转型与网络舆情”、“影视传播与创意产业”五大分论坛专家学者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新媒体高峰论坛;大数据;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6)01-0137-05
2014年10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传播学会2014国际新媒体高峰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比利时等国的著名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等港台著名学者,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及新华社、凤凰网等新闻媒体的300名专家学者与会。
本次论坛围绕“大传播 大融合:新媒体传播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重点探讨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产业的融合发展。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数据与技术创新”、“新媒体与社会发展”、“传播理论与媒介融合”、“社会转型与网络舆情”、“影视传播与创意产业”等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见解。
一、大数据与技术创新
当今时代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给新媒体研究与发展带来了哪些新变化?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些变化?这是出席本届论坛的专家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国际传播学会现任主席Peter Anton Vorderer教授高度强调了大数据对于媒介研究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Peter Anton Vorderer指出,新媒体正在改变世界,我们处在一个随时连接、随时沟通的时代,时代的变革促使研究者适应新的环境,采用新的方法不断推进新媒体的融合,大数据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研究来源,是未来各类研究的基础,可以说数据就是未来。
凤凰网内容总监王建新教授从技术层面对IT引发的媒介变化进行了分析。王建新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程,是耕地资产价值变低、工业资产价值变高的过程;而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过程,则是固定资产价值变低、信息资产价值变高的过程。在生产力层面,工业社会是机器加手工劳动,而信息社会是数据加大脑。在价值层面,工业时代是产品与消费者,而在信息时代是应用与使用者。虽然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都是使用者导向,但在工业时代却不知使用者在哪儿,而在信息时代,使用者就在眼前。在组织内部,工业时代是编辑服务导向,是领导者决定,是固定资产;而在信息时代是使用者服务导向,是产品管理者决定,是信息资产;在组织外部,工业时代是报纸、电报、电视等传统媒体;而在信息时代,是大数据、大脑和因特网等信息,是生产、消费和反馈之间的转化。
上海交通大学“大数据与传播创新实验室”主任禹卫华团队对微信用户阅读行为进行了眼动仪实验。该团队筛选不同类型的45张微信图片,经过细致分类后进行测量,通过对眼球滚动的路线与距离测量微信阅读过程中的被试用户的认知行为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微信订阅号的“小红点”并不能吸引被试用户关注,真正引起用户注意的是标题。
上海交通大学朱金玉副教授对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探讨。他以对受众的认识和对受众研究的变迁为论述依据,从想象中的受众到看得见的受众来分析传统媒体内容的移动应用和大数据如何帮助传统媒体实现新的发展。朱金玉认为,大数据可以帮助传统媒体获取详尽的受众资料,并且从这些资料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在迎合中引导受众。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何睿以新浪微博为对象,探讨了“大数据”及其相关概念在社交媒体语境下是如何被理解和传播的,构建了“大数据”及其子群的微博社会语义网图谱,探讨了“大数据”在社交网络中的认知现状及存在问题。
重庆大学汤天甜副教授通过分析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驱动下传媒业的变革,将数据挖掘课程与学习分析系统引入新闻传播教学,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与教学格局、教学实践应用、师资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探索了大数据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路径。
复旦大学博士生田新玲对“公共数据开放”与“个人隐私保护”的悖论进行了反思。田新玲认为,“公共数据开放”作为人类开源精神的弘扬,却在各种目的驱使、各种算法运用的数据挖掘中侵犯了个人隐私。这种数据隐私权的侵害,既与大数据技术上的原因有关,也与结构上的因素相连:被操纵的公共领域与内心领域的融合趋向、技术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公众网络社会的抗争、不同文化价值的冲突。田新玲认为,在现实中我们还应还原开源精神,尊重个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数据存在方式,尽快出台隐私保护政策,制定大数据产业的行业自律条例,更新公众数据开放观念,提高公众的大数据技术素养。
南京大学的党明辉采用文献计量学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大数据研究学术进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已经成为大数据研究的主要阵地,云计算是与大数据研究最密切的数据处理方法,物联网是大数据研究中最主要的数据来源,通过数据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挖掘是实现大数据价值的最主要手段。
二、新媒体与传播发展
台湾世新大学副校长陈清河教授对台湾新媒体的发展与趋势进行了探析。陈清河教授在简要回顾台湾媒体发展进程中重大事件的基础上,将台湾新媒体的发展轨迹概括为三个过程:从无线到有线、从有线到网络、从网络到行动。
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武、张隐玉通过对国内外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进展的比较研究发现,国内外传播学者对社会化媒体的研究存在显著差异:在研究主体方面,通过合作方式发表的国际论文显著多于国内论文,而受资助的国内论文显著多于国际论文;在研究方法上,国际论文更多采用实证方法,尤其是问卷调查、实验法和观察法;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内论文更多集中在研究社会化媒体自身层面,而国际论文更多集中于社会化媒体的受众分析和传播效果研究方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刘超副教授基于整合型科技接受与使用模型,以豆瓣网为研究对象,对网络社群的参与行为进行了实证考察。考察结果表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信息化需求、娱乐性需求、社交化需求、个性化需求正向影响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意愿;促成因素、使用意愿正向影响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四种需求因素对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无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刘超向豆瓣网内容服务商提出了四项管理建议:优化信息组织模式、优化系统界面设置、增强用户交互体验、加大对用户的授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贾哲敏以内容分析法和框架理论为分析工具,对官方场域与公众场域在议题建构中所使用的六项通用框架(事实认定、冲突、责任归因、对策建议、道德判断与人情味)与三项主题框架(政治行为、政治评价、政治发展)进行量化分析,发现两大场域存在多层次的差异性。贾哲敏认为,公众场域往往能够在事实层面影响官方场域,具有向官方场域输入议程的能力,而在行动层面的影响力相对有限。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周洋同样以戈夫曼的“框架理论”为分析工具,对新媒体在社会运动集体认同建构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媒体在社会运动集体认同建构中主要起到范畴化、唤醒并生产集体记忆、生产和再生产意识形态和提供不同类型话语间充分竞争可能性的作用,这些作用在认同形成的“聚合”、“融合”和“磨合”三个环节中均有体现。周洋认为,新媒体的作用均是依附于既有的现实展开的,对这一问题更为深入的讨论应该对阶级、个人利益、文化等因素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司格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社会化媒体的用户产品评价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司格通过研究发现,用户对产品的评价取决于用户对产品的使用经验、产品对用户需求的满足、在线社交影响等。此外,产品已售时间的长短、用户发表评论的时间及用户所在地区等也对用户评价有着显著影响。而且,上述影响因素的作用在不同产品类型中表现不同,对于“搜索型产品”,其他用户的评论对用户产品评价无影响;而对于“体验型产品”,社交因素则显著影响产品评价。中国人民大学的熊壮同样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研究框架,实证分析了使用者的动机及其对使用时长和更新频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主要基于五种动机:自我展示、社会互动、信息寻求、娱乐和消磨时间。在这五种动机中,社会互动和消磨时间能很好地预测使用时长。
厦门大学的张鸿对社会化媒体在国内外政府中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对社会化媒体的积极效应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用好社会化媒体新工具的政府对策:搭好“门” 与“窗”、培育合适的把关人。
三、传播理论与媒介融合
上海交通大学的闫峰副教授对计算新闻学和数据新闻学两者在概念、理论与实践中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闫峰通过社会影响、技术特征、参与者的分析发现,两者虽然在概念、内涵上有所区别,但并不明显,它们所描述的工作内容、流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现实的大学所开设的相关学位骨干课程也彼此有很大相似性。
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崔迪对新闻媒介的“致知效果”进行了文献综述。崔迪细致梳理了英文文献中关于媒介“致知效果”研究的缘起与发展,列举相关影响因素,并对相关研究的拓展和可能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张玲玲通过梳理媒介间性的概念历史及其在欧美人文社会科学中形成的研究路径,探讨了媒介间性在传播学中进行理论建构的可能。张玲玲认为,随着媒介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媒介间性将成为理解新旧媒介之间动态融合关系的独特视角,媒介间性理论将每种媒介视为主体,考察新旧媒介在冲突中对话、在协商中共谋的动态,以及两者互相合作共建主流价值体系的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刘展通过对东北J村的实地研究后发现,在媒介化社会环境的现实下,外出生活工作的村民“主体”,经由媒介的连接,实现了新形式的“离土不离乡”和相对村子而言的“主体”在场。刘展主张,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研究应跳出“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
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李耘耕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以生活方式、满足获取、媒介现状满意度及社交媒体使用作为关键变量,构建了两个分别针对时事思想类和兴趣分享类网络独立媒体使用的结构模型,以探寻影响受众网络独立媒体使用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结构模型虽然更好地预测了兴趣分享类网络独立媒体的使用,但对时事思想类网络独立媒体使用的预测力较弱。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郑保卫教授对媒介融合提出了独到见解。郑教授认为,媒介融合战略决策的出台,是政府期待、社会需求、媒体需要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在推进媒介融合过程中,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和新常态思维。此外,郑教授还对传统媒体实现媒介融合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剖析。
华东师范大学媒介融合研究团队分别从如何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内容、渠道、产业融合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集群发展、平台发展,如何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主流媒体,如何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如何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等方面对媒介融合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
南京政治学院的滕浩、王传宝,以媒介融合为宏观背景,着眼于新媒体的功能特征,分析了众包新闻的三重角色:弄潮儿、解构者、领跑员,探讨了众包新闻报道的优势和劣势,并对众包新闻的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四、社会转型与网络舆情
华中师范大学的喻发胜教授对传媒预警进行了探讨。喻教授认为,传媒预警是大众媒体的重要社会责任,在大数据时代,传媒应通过突发事件数据库建构的路径,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多维的相关关系和风险演化规律,以及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影响作用机制,从而实现突发事件的“随机预警”和“趋势预警”相结合、“应急管理”和“远谋管理”相结合。
重庆邮电大学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博士后郑兴刚从网络政治参与的表现、成因及危害三个方面,对网络政治参与非理性化进行了论析。郑兴刚认为,网络政治参与非理性化主要表现为参与极端和参与盲从两种形式;网络政治参与非理性化主要缘于网络技术特点、网民结构失衡、群体极化效应、现实中负面情绪在网上的折射等;网络政治参与非理性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戕害政治民主、侵蚀政治稳定、危害社会和谐三个方面。
清华大学的博士生游淳惠以共识动员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台湾反贸服学运为例,探讨了在网络社会中,受众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吸引大众关注话题、如何提高追随者的人数和效忠度、不同的新媒体在学运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网络动员的影响力。暨南大学的陈韵博博士以深圳“小小草”遭遇逼迁事件为例,对劳工NGO的微博赋权进行了分析。陈韵博通过研究发现,微博起到了直播事态发展、与传统媒体互动、利用“话题”功能进行深入探讨和社会动员等作用,同时在个体、人际和社会参与三个层面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赋权。此外,陈韵博还探讨了微博在劳工NGO维权过程中得以赋权的原因以及存在的局限等。此外,上海交通大学的季丹还对NGO组织形象传播价值、新媒体在NGO形象中的优势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NGO组织形象的塑造、巩固、日常维护、修复等四种传播策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洪婧茹通过对社交媒体在上海大学生的环保参与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的信息性使用和环境行为之间,个人的环境意识发挥着中介作用,而表达性媒介使用则主要与公众的公共环保参与有直接正向关联。
中国人民大学的何梦炜以新疆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为对象,从公共危机产生和谣言的新闻生产伦理两个方面,探讨了新疆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现象,揭示了事件背后谣言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和国际影响因素,并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提出了管控谣言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虹等从媒介使用时长、信息获得媒介依赖两个维度,对大学生政府信任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公共事件中,相信新媒体平台的高校学生对政府信息发布的信任度相对较低;高校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广播媒介的使用时长、对所在地政府官方网站、政务微博的关注度等显著影响高校学生的政府信任度。陈虹等建议,应从人员配置、不同新媒体平台互动、新旧媒体联动等方面加强地方政务新平台建设;在公共事件发生时,应采取政府联合专家的积极主动话语策略以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五、影视传播与创意产业
西北师范大学的陈积银副教授对便携式移动3D电影的运营策略进行了研究。陈积银认为,3D电影的发展之路在于生产、传输、播放全民化、微型化、私人化、多平台化、移动化、跨国化和互动化。在此基础上,陈积银提出了便携式3D电影的概念,并从其运营终端、传输网络、内容运营与评估等方面提出了便携式移动3D电影的运营策略。
北京联合大学的崔亚娟副教授对新媒体语境概念进行了新阐释,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体的生态环境、发展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视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路径:品牌引领、练就内功,回归根本、创新发展,改变思路、占领先机。
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张洋通过对性别差异之于叙事型视频广告情感共鸣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性别差异会对叙事型视频广告情感共鸣产生影响,且女性比男性的情感共鸣更强。在使用意愿方面,性别、情感认知、感情移入三个变量均会对使用意愿产生影响。在购买意愿方面,除情感认知外,性别、感情移入、使用意愿三个变量均会对购买意愿产生影响。
武汉大学的周夏宇以YouTube 、HULU、Google TV为例,研究了这三者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和传播特色,对国外的网络电视台进行了多方对比,并就其对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的借鉴意义提出了四点建议:网络媒体要加强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打造王牌内容、拓宽盈利渠道、丰富视频网站的嵌入性功能。上海交通大学的薛可、张漪通过对微博关系强度、微博口碑信息传播量、微博口碑信息价等三个变量进行控制实验,对受众在不同实验情境下的收视意愿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1)对于综艺节目而言,网络口碑传播的量是正向影响收视意愿的重要变量;(2)正、负面评价对收视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微博口碑信息的传者与受者的关系强度传播对(1)中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关系强度提高,传播量对收视意愿的影响就会减弱。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的江凌、盛佳怡还探讨了网络视频产业中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及用户等主体的治理职能,对该产业治理结构现存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优化上海市网络视听产业治理结构对策建议。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推荐阅读:
暨南大学国际新闻专业12-05
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求职的自我介绍10-10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06-08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0-04
武汉大学国际企业管理10-14
华北理工大学国际结算11-12
河北大学国际经济学12-01
国际大学生节由来及意义06-30
曲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07-18
大学生职业规划书-国际经济与贸易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