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通用12篇)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 篇1

民 族

节日名称

主要活动内容

时间(农历)

彝族

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节

插花、对歌

二月初八

彝族赛衣节

歌舞、鲜艳服饰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节

跳虎笙、虎舞

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节

祭神仪式

牟定“三月会”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族

大理三月街

物资交流、赛马、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族青姑娘节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绕三灵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会

祭祀、栽秧、对歌

芒种节令

白族火把节

树火把、赛龙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宝山歌会

庙会、对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会

梨园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开时节

白族本主会

祭祀、歌舞、洞经音乐

各村寨不同

傣族

傣族泼水节

赛龙舟、泼水、歌舞

阳历四月中旬

傣族送龙节

祭祀、歌舞

公历一月

傣族关门节

琰佛塔、歌舞

阳历七月中旬

傣族开门节

串寨、放高升、歌舞

阳历10月中旬

哈尼族

哈尼族阿玛突

祭祀、歌舞、摆街宴

农历二月属龙日

“苦扎扎”(六月年节)

打秋千、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玛主”节

歌舞、摔交

阳春三月

哈尼族捉蚂蚱节

捉蚂蚱来食用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节

秋千、歌舞

农历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龙日/新米节

鋩锣、牛皮鼓,巴乌、四弦琴

农历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节

秋千、歌舞

哈尼族苗爱拿节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族

苗族花山节

爬花杆、芦笙、歌舞

正月

傈僳族

傈僳族澡堂会

温泉沐浴、赛歌

正月初二

傈僳族“盍什”节

吃团圆饭、射弩比赛

正月初一至十五

傈僳族刀杆节

爬刀杆、下火海、丢包、歌舞

二月初八

纳西族

纳西族米拉会/棒棒会

野炊、赛马、歌舞、农具交易

二月初八

纳西族三多节

祭祀、对歌、斗牛

六月二十五日

纳西族骡马大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农历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纳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纳西族七月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夏历七月中旬

纳西族祭龙节

物资交流、文体表演

正月十五

拉库族

拉祜族库扎节(年节)

象脚鼓舞、对歌

傣历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芦节

篝火、歌舞

农历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阳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佤族

佤族拉木鼓节

祭祀、歌舞

佤历“格瑞月”/公历12月

布朗族

布朗族冈永节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独龙族

独龙族卡雀哇(年节)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景颇族

景颇族目脑纵歌

祭祀、歌舞

农历正月

怒族

怒族年节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鲜花节

采集鲜花、歌舞

农历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

阿昌族会街

耍白象、跳象脚鼓舞

农历九月中旬

普米族

普米族“大年”节

荡秋千、赛马、歌舞

腊月初六

普米族转山会

游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族

藏族草地藏民节/藏历年

赛马、野餐、跳锅庄

农历正月

藏族“花儿”会

对歌

农历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会

祭祀、歌舞

藏历除夕

藏族赛马会

赛马

农历五月初五

回族

回族古尔帮节

团拜、宰牲

回历十月

回族开斋节

礼拜、颂经、歌舞

六月

回族肉孜节

减食

五月二十三日

回族宰牲节

宰杀一些牛羊、祭祀

回历的+月十二月

回族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

基诺族

基诺族特懋克节

歌舞、串寨、打陀螺

基诺历法一月

瑶族

瑶族盘王节

祭祀、歌舞

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干巴”节

跳铜鼓舞

十二月下旬

瑶族“夕九节” 歌舞

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达努”节

歌舞、武术、球赛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歌堂”节

男女谈情说爱、唱歌求偶

农历十月十六

瑶族倒稿节

斗牛赛

农历十月十六日

瑶族掌肉待客节

纪念始母密洛院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赶鸟”节

对歌

二月初一

瑶族姑娘街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

壮族

壮族陇端节

戏剧、杂耍、歌舞

六月

壮族六郎节

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农历六月初一或七月初一(根据地域不同)布依族

布依族跳月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布依族三月三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每年三月初三

布依族“六月六”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六月初六

布依族跳花会

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

水族

水族节日

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农历6月初一

德昂族

德昂族泼水节

泼水、歌舞

清明节后7天

德昂族节日

满族

满族颁金节

祭祖、歌舞

十月十三日

蒙古族

蒙古族鲁班节

祭祀、歌舞

四月初二

维吾尔族

萨依勒节

游玩

五月间;

六、七月间;八月

白雪节

娱乐活动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 篇2

一、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简析

所谓中国传统民族声乐, 顾名思义是指区别于现代中国民族声乐而主以传统戏曲、曲艺演唱和民间演唱等表现方法为演绎形式的一种声乐概念。现阶段, 一些学者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归类为20世纪初至改革开放前期的中国民族声乐, 这种分类方式显然将政治背景作为了评断标杆。但是实质上, 声乐的发展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结合多方观点, 笔者由社会文明发展形式和社会转型这一角度出发, 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中国古代传统声乐衍生及发展时代, 这一阶段时间横跨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晚期。第二阶段, 新民主主义时期至改革开放前期, 这一阶段为转型期, 即中国传统民族声乐逐步向现代化中国民族声乐发生转变的特殊阶段。

就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展情况来看, 其于宋元之际已经形成了以戏曲、曲艺、民歌等诸多形式表现的声乐系统, 其中尤其戏曲表现最为完善, 而其中的一些戏曲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均保留至今。当时民众的审美更趋于唱腔上的“字正”, 明时《曲律》对此就有言明:“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 腔纯为二绝, 板正为三绝”, 而古人所言的“以字行腔”及“声随字发”等无不验证了古人对于“字”的重视。而这也可能与古时主流的大众文化传播方式存在一定联系, 严格来讲, 口传文化为当时主要的文化传播途径, 故而, 人民群众于欣赏声乐时, 更为倾向于歌词及其含义方面。这便也造就了传统民族声乐多为一琴、一人、一板一眼的演唱模式。发展至近现代, 传统民族声乐开始突破既往的表现形式, 融合多种演唱方法并开始注重舞台效果和舞台表现力。但是受限于传统思潮的禁锢和观赏声乐心理倾向的差异, 传统民族声乐还未完全脱离宗法社会伦理法则对其产生的钳制作用。

二、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浅论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是指于保留我国民族语言、风格及气概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声乐表演形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声乐概念。现代声乐艺术的形成可追溯至上世纪初期, 即学堂乐歌的兴起。严格意义上来讲, 上文对于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归类中的转型期也应当是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 传统民族声乐开始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尝试与西方声乐文化以自然融合, 符合国人审美需求的同时形成完善的演唱体系。就以通俗唱法而言, 经过长期的尝试和演变,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民通、美通、民美结合、边说边唱等多种表现形式。

虽然多数学者明确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和现代化民族声乐明确区别开来, 但是笔者始终认为, 所谓的现代化民族声乐是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一种传承和流变, 从真正意义上而言, 它们都属于中国民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现代化中国民族声乐更为符契合当前民众审美观念, 更为符合时代文化发展诉求。

就现阶段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情势来看, 微观上现代民族声乐继承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演唱精华, 于吐字、发声、润腔、韵味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于宏观处观瞻,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衍生于自我批判和精髓继承之上。西方声乐表演于共鸣、呼吸、音色等方面的表现更为注重统一和规范, 具有科学且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练声方法, 较之于中国声乐采取的“口传心授”方法更具优势性。于十九世纪初期至上世纪末, 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化文化冲击下遭受冲击, 而正是在这一阶段,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成为一种为多数民众可接受的且具多种风格、唱法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

三、两者的结合与联系

结合上文所述可知,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及现代化中国民族声乐之间的衔接点为19世纪初期及上世纪改革开放前这一转型发展阶段。两者是一种继承和延伸的关系, 或者言,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和现代民族声乐的一个分水岭。20世纪初及其以前各历史阶段, 以民间歌曲、戏曲、说唱、歌舞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声乐文化引领了我国文艺潮流, 但是自从西方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全面侵入, 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开始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演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和变革。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新旧文化、中西文化及雅俗文化的冲撞、交流、吸收及融合形成了当前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一种全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而这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新音乐”, 我们将之称为现代化中国民族音乐。

四、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趋势

纵观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形式和内容表述形式, 均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发生变革, 继而以一种熟悉却又包含诸多新元素的形式呈现于我们面前。细致分析现阶段我国民族声乐可以发现, 不论是歌词本身还是歌词中所表达的含义, 抑或是曲调、舞台表现效果等等均吻合多元审美需求, 但也皆保留着中国民族音乐原本的样式。

面对新世纪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崭新的世界格局, 可知今后的世界文化发展不再是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来区分, 而是趋向于综合发展及内部交融态势。在当前多元化的声乐文化氛围里, 于声乐实践中, 中国民族声乐只有吸收各种声乐艺术文化优势, 结合已有声乐实践, 方可将现代化中国声乐中的中西元素转化为多元化中国特色元素, 最终以崭新姿态面向21世纪。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经过长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融合, 去其糟粕, 取它者之精华而发展成为现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现代化中国民族声乐。为了于文化艺术发展徇丽多姿的21世纪继续传播和深入发展中国民族声乐文化, 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对待它。故而, 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以继承、吸收、借鉴、发展和创新的方式为中国民族声乐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加强与他国声乐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 以走向多元化和全球化奠定基础。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风格独异, 具有鲜明的多元化色彩。传统民族声乐构筑于中国传统戏曲、民歌及原生态歌曲的基础之上, 而现代化的中国民族声乐则融合了西方美声、说唱等演绎方式,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殊声乐表现形式, 铸造了迥异的艺术品格。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及现代化中国民族声乐的细致阐述, 以解析两者之间的文化联系和当前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传统,现代化,民族声乐,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周丽娜.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现状探究[J].艺术百家, 2011.

[2]梁娜.传统民族声乐的传承及流变[J].音乐大观, 2012, 6.

[3]杨莉莉.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探析[J].艺术科技, 2014, 5.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国传统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构成要素,一个民族的服饰反映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文化,湘西服饰图案是时代的产物,其民族服饰图案的起源及内涵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本身来说,民族图案是一个历史范畴,本民族的历史历程和生活的条件决定了的图案艺术创作特色,这种特色往往在图案的表现手法和图案内容运用时,形成某种固定的规范和审美倾向。从现在的设计角度来看,一切造型是先建立在视察,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只有当人们的感观和认识到一定程度,才开始了主动提取创造。湘西各少数民族世代流传图案的造型一方面在时间的洗礼中采纳或消亡、传承或淘汰,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具有完美构图、和谐色彩的图案才留下来,最终成为千百年来世代流传的经典;另一方面只有在满足一种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图案才会被它的民众所接受,这种接受主要是在情感上,它中间含蓄某种文化的精髓。湘西民族服饰图案的视觉情感语汇极其丰富,洞察民族服饰图案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民族服饰图案造型的特殊性意义,民族服饰图案文化的历史源流。在此基础上研究湘西少数民族服饰路图案文化的视觉情感语义传达,捕捉民族服饰图案情感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以及通过其造型、色彩、材料等呈现出来的浓烈、粗犷、直白、简朴、纯真等特有的性格,多视点、多视向反映潜在的情感意蕴。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民族图案,流传的中国太极阴阳哲学的宇宙观、中华民族习惯、中国传统等对民族服饰图案文化的深远影响。阐述湘西民族服饰图案文化体系与中国传统美学哲学的互溶性。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乃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 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湘西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造型及色彩搭配,反映了勤劳智慧的湘西各少数民族超凡的艺术概括和对装饰艺术的大胆追求,成为视觉情感语义传达的重要元素之一。

一、湘西民族服饰色彩表现特点湘西民间美术的色彩情调与该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观念相重叠,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親和力。正是这种对民族文化的亲切认同感,使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和文化内涵的民间美术色彩有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它的应用,将进一步折射出人们的审美心理和习俗,体现出人们的化设计需求。

二、色彩表现的自由性、主观性中国天人合一的思维意识决定了在中国绘画中表达的一种悟性的出现,并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具有自身独特意义的艺术特点。这一点在湘西少数民族的色彩表现手法上表现得也更为淋漓尽致,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一大特征之一。湘西少数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是来自于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大自然中的事物,但是在具体的表达上,却又没有任何一个刻画对象是在对事物真实的模仿基础上实现的。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大地上,56个民族劳动创造,生生不息。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艳、花样之繁,无不让人惊叹,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星星,一直闪闪发光。

服饰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别族群的标志,它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不可分割。少数民族民俗服饰其独特的背景、特点、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形态,充分揭示了蕴藏在少数民族服饰中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审美情操和精神追求等深层次的寓意。

参考文献: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 篇4

日——春节

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中心完小四(3)班梁宏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端午节、春节等。如果要数我喜欢的,那肯定就是中国最隆重的春节啦!

每逢春节,人们总要贴春联、贴福字、放爆竹。你瞧,家家户户都一派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景象。大年三十我们一家老小忙开了,妈妈和奶奶忙着准备年夜饭,我和爸爸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对联贴好了,我拿起“福”字正要贴在门上,爸爸连忙阻止我说:“‘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幸福光临我们家了。”哦,我明白了,于是我高兴地把“福”字倒贴在门上,还高兴地说道:“福到了,福到了!”晚上,该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了。厨房里弥漫着香气,桌上摆放着丰盛的晚餐,使人看了口水直流。桌中间有一条鱼,那就表示年年有余。我们全家欢欢喜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年夜饭,全家人都其乐融融,屋子里充满了幸福的气氛。我一边吃一边听大人们聊天,听着听着我的好奇心又来了,就问奶奶:“奶奶,为什么春节每家都要贴对联,放鞭炮呢?”奶奶就讲起了春节的来历。

原来远古时期,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年”,老虎、狮子见到它都会吓得扭头就跑。但是,“年”怕响、怕火、怕红色,人们知道它的弱点,就可以抵御它了。一次,几只“年”跑下山来去村庄滋事,村民燃起篝火,“年”听到响声就跑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等好吃的东西一起吃,相互祝贺。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天,家家户户就会贴红春联,燃放炮竹,点红蜡烛,穿红衣,以“红”为吉利的象征。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 篇5

李晓东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55个少数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极大的精神价值。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抢救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思想文化交流、加强民族情感、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

由于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自1984年全面开展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以来,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硕果累累,为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开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198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中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国务院在1984年转发《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的通知中强调:“少数民族古籍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 作者单位:国家民委古籍整理办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些指示从宏观的高度指明了包括少数民族古籍在内的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古籍工作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同年,我国成立了首个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古籍的机构——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并下设办公室(1989年改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人中编函[1989]55号),负责 “组织、协调、联络、指导”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由此,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并取得相应成果,为形成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搜集、整理、出版、研究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 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开展情况

(一)少数民族古籍的定义及特点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古代书册、典籍、文献、碑刻和口传古籍。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经济、文字、艺术、医学、法律、哲学、农技、宗教、历法、军事、政治、碑铭、拓片、文书、档案、方志、谱牒、民俗以及乡规民约和口传古籍等等。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分为两类:一是文字类,二是无文字类。有文字类的古籍包括:各种少数民族文字及少数民族古文字记载的文献典籍和历史文书;用汉文记载的有关中国少数民族资料的古代文献。无文字类的少数民族古籍主要是口碑古籍,指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以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具有历史和文学价值的各种史料,大多反映本民族的民族起源、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民族性格,主要有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时间断限与汉文古籍一样以1911年为下限,但由于各民族的历史特点和古籍存世情况的差异,应不受1911年下限的限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有的民族古籍时间下限可以延伸到1949年。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主要特点包括:主要散藏在民间、边远民族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历朝历代都未大规模地进行过整理;文献和口传古籍资料内容丰富,数量巨大,浩如烟海;民族成份多;民族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多;流失现象严重;缺少相应的法律保证;部分宗教色彩浓厚。

(二)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主要成就 1.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首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和国家法规中得以确定 2005年5月,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进步表彰大会上,在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决定》的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把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作为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之后,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令第435号文件,即《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其中第二十五条规定“上级人民政府支持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支持对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

上述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得以确定,就以政策和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在党的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责任。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少数民族古籍机构,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古籍人才的培养

1984年,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展开。根据中央精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建立、健全并完善了少数民族古籍的机构设置。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百余个州、地、盟(含县)建立了相应的少数民族古籍机构,还有14个民族建立了省区协作组织。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从上到下逐步理顺了关系,扩大了信息交流范围,取得了工作上的主动权,从而使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全面组织与宏观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少数民族古籍机构建立和不断完善、古籍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还有组织地吸引和带动一批社会和学术界的研究力量投身到少数民族古籍事业中来,努力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专业人才的培养,经常举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少数民族古籍培训。中央民族大学还设立了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本科班,为少数民族古籍队伍不断增添着新鲜血液,从而提高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整体水平。

3.制定规划,确定目标,确保了少数民族古籍事业有计划地稳步发展

自1986年,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就先后制订并实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 “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的四个五年计划,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局面全面铺开,并呈现分阶段、有计划、稳步发展的态势。

“七五”规划是在机构初建、白手起家的情况下制定的,针对抢救任务繁重、专业人员少、经费不稳定的情况,提出把“救书、救人、救学科”作为民族古籍工作的基本任务,把抢救、收集作为重点,力争在五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内,基本摸清少数民族古籍的品类、数量,为整理和出版奠定基础。同时努力保持全国重点项目总数和经费的基本平衡,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为整理出版准备了必要的后续力量。在计划部署上提出先抢救、收集,再编目,再整理和出版的步骤。此外,针对回、满、蒙古、藏、朝鲜、壮、彝、苗、白、瑶、侗、土家、畲等民族的古籍跨区域分布的特点,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有关省区开展有组织的合作,酝酿、研究、策划了一些较大的联合攻关项目,从而打开了省、区协作的大好局面。由此看出,“七五”规划加强基础建设的基本目标是符合实际的,计划安排也是妥当的。

“八五”规划以整理、翻译、出版为重点,以综合研究和适时宣传为辅,对收集任务重的一些省区,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各有侧重。“八五”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突出了“先整体,后局部”的思想,稳定、充实、调整、改善已有的总体方案,有领导、有步骤地适时扩大规划任务的内容和范围,加强实施对策;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各地专项经费基本列入了当地财政预算。

“九五”规划是按照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纲要》精神,结合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实际制定的。规划共落实国家项目37个。其中由国家民委组织牵头编纂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形成了国家民委民办(文宣)字[1997]114号文件这一跨世纪的民族文化重点项目。在国家民委党组领导下,组织京内外少数民族古籍专家学者,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历时两年多联合攻关,方告立项。

2000年,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组织制定了《“十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重点项目出版规划》,全国50个项目列入规划。同时,《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这一项目作为“十五”规划的重点内容被纳入到国家民委“十五”计划中。

上述四个五年规划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总体原则是根据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并以抢救、整理为重点制定的。四个五年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是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由于规划合理,目标明确,统筹兼顾,实施有力,故而效果明显,有效地推动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稳步发展。

目前,国家民委的“十一五”规划中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也已经确立五个项目。

4.编纂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

200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中办发[2006]24号),在《纲要》的第七部分“民族文化保护”中确定了 “加强民族古籍和文物抢救工作,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编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这一国家级的民族文化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这一项目的确立,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将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整理工作列入国家的五年发展规划。也是继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首次在中央文件和国家法规中确立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又一件大事。

编纂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是现阶段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20年来民族古籍工作取得成果的一次全面汇总。收录我国55个少数民族及古代民族文字的现存全部古籍目录和内容的提要,将真实反映出我国各少数民族现存古籍的全面情况。全套《提要》共60余卷,约110册,每册收书目约3000条,共收书目30余万种。

作为重点文化项目,该项目于1996年第二次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上提出,1997年正式立项。国家民委1997年下发《关于印发〈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写纲要的通知》(民办(文宣)字[1997]114号),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3年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纂出版工作的通知》(民委发[2003]157号),对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全国28个省区均在全面落实并实施总目编写工作,成立了领导机构和编写小组,在人员培训、经费落实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2003年11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首卷《纳西族卷》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在社会上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标志着《总目提要》编纂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05年4月,《白族卷》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裕固族卷》、《东乡族卷》、《保安族卷》出版。2007年2月,《撒拉族卷》、《土族卷》出版。《锡伯族卷》等近十个民族卷编纂工作已进入尾声,部分民族卷将进入审稿、审订、出版阶段。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它将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件盛事。不仅对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其功在当代而惠泽千秋。

5.有力地推进了少数民族古籍事业的发展进程

按照中共中央1981年《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整理古籍,把祖国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的精神,国家民委于1983年在国务院古籍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北京香山首次召开了全国性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座谈会。1984年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的通知。其后于1985年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1986年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出版规划会议、1993年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座谈会(分片)。上述会议对推进少数民族古籍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1996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在我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史上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这次会议上,国务委员兼原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同志作了《做好民族古籍工作,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的重要讲话,原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晋有同志作了《统一认识,整体推进,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古籍工作》的工作报告,领导的讲话和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性,确立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我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步入了新的里程。会议认为,少数民族古籍应纳入国家“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编纂一部全国性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条件已经成熟。2003年11月,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这次会议全面总结交流了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整理、出版、研究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纂出版方面的经验。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成绩,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次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年来,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通过组织召开的数百次省级古籍工作会议、相关民族古籍专家协作工作会议和业务工作会议,有力地保障了少数民族古籍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6.跨省区少数民族古籍协作工作全面展开

众所周知,加强各地少数民族古籍“组织、联络、指导、协调”工作,尤其是协作工作,已成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深入开展,以民族为单位跨界的多省区古籍协作小组,日益成为开展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全国已建立起14个民族的古籍协作小组,形成了一省牵头,有关省区在共同项目上统筹安排、共同运作、整合资源、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7.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工作成绩显著 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年来,我们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古籍,配合有关部门对一些因年深日久或纸质脆变、虫蚀蠹蛀的少数民族古籍进行了保存技术处理,部分地方还花大气力改善了收藏条件,严格了管理。就收集品类而言,从结绳记事、说唱口碑到碑铭、石刻,从贝叶经文、竹木简策、丝帛素书到活页函本、线装典籍;从经、史、文、哲到天文、地理、医药、佛藏、工艺、美术;从契丹文、女真文、吐蕃文、西夏文、和田文、察哈台文到我国现行的各民族文字古籍,品种繁多,包罗万象。收集到的民族古籍版本极为珍贵,有刻本、印本、抄本、写本,还有更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孤本、珍本和善本。

在整理研究少数民族古籍的具体工作过程中,我们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抢救挖掘少数民族古籍的同时,择优整理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精品少数民族古籍。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抢救、整理散藏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 约百万种(部、件、册)(不含馆藏及寺院藏书),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孤本、珍本和善本,并公开出版了5000余种。

在所出版的少数民族古籍中,数百种少数民族古籍获得了诸如国家图书奖等奖项,云南省出版的《纳西东巴古籍艺术全集》引起国际的广泛关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四川省出版的《显密文库》、《德格印经院藏传木刻版画集》等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等;四川巴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集成》获得国家有关图书奖项;西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西藏通史》获得国内最高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广西民族古籍办出版的《布洛陀经诗译注》获广西第二届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和广西民间文学作品二等奖;内蒙古古籍办出版的《四部医典》获得国家卫生部二等奖、《江格尔》获8省区蒙文图书奖;宁夏的《清真指南》、《正教真诠》、《西夏纪》等5部图书获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奖;甘肃省《安多政教史》等7部书籍分别获得15省市(区)图书出版金质奖等;中央民族大学古籍办整理出版的《西域同文志》等9部民族古籍被评选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中华古籍节”。

纵观研究、整理、出版的这些少数民族古籍,均具有坚实的功力和精彩的创见,蕴含着各类知识和巨大的信息量,其民族特色浓厚,版本珍贵,极具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反映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的综合实力,集中体现了当代出版少数民族古籍的专业层次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表明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研究体系已初步形成。

四 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

我们在工作中感觉到,各地民族古籍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地方领导重视不够、部分跨省区项目协调协作工作难度较大,当前民族古籍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救人、救书、救学科”的“三救”任务十分艰巨

如“三救”中的“救人”问题:纳西族的东巴、彝族的毕摩等民间知识分子,有的年世过高尚无传人,有的年迈谢世时将古籍带走,因而后继乏人现象极为严重,救人及培养人才已成为民族古籍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由于缺少过硬的抢救、搜集手段,少数民族古籍在民间的毁坏和流失也相当严重。

(二)由于少数民族古籍具有其特殊性所导致的抢救保护工作的异常困难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古籍留存方式各不相同,尤其是有大量的无文字民族口碑古籍(非物质文化),使抢救任务十分繁重。同时由于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相互依存关系,又加大了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与保护的难度。

(三)少数民族古籍事业人才匮乏日益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少数民族古籍专业人才目前只有千余人。如,满族历史悠久,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满文古籍,但由于精通满文并能整理翻译满族古籍人才寥寥无几,导致大量珍贵古籍,特别是成千上万件珍贵的满文老档只能是束之高阁。类似的当然不仅仅是满文古籍。面对民族古籍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政府不断给予重视,我们也在不断努力,但仍解决不了燃眉之急。

(四)经费严重短缺

经费短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态势,都直接影响着全国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的进度,大大加剧了民族古籍工作的难度。

五 “十一五”的发展思路

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三大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作为少数民族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是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政策的体现,是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对增进各民族的相互交流和了解,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十一五”期间,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持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抢救、整理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的有关论述和指示精神,为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为建设和推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与此同时,在逐步完善和实施有利于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管理模式和运作形式。在 确保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探索合理利用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的多种形式。逐步建立国家保护为主,动员有关各级政府、研究机构、社会力量等积极参与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的新体制。根据国家民委有关要求,确立了“十一五”期间少数民族古籍的重大项目。

(一)以抢救为主,继续做好全国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

(二)完成《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编纂出版工作

编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是现阶段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对20年来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取得成果的一次全面汇总,它将展示我国各少数民族古籍的丰富宝藏。“十一五”期间,将完成余下各民族卷的编纂出版任务。

(三)建立民族古籍学科

为了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古籍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医药、旅游等领域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为了延续、传承民族古籍的功能,建立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学科,并将其纳入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是非常必要和急需的。

为切实建立和推进“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学”的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来带动我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将在组织专家进行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就开展“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出其设想和工作计划。争取在民族学一级学科下,增设“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学”二级学科(专业代码030406)。这一设想对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保护、研究与利用,对这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对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以及探索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学学科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完善民族古籍的管理体系

加强协作,密切合作,形成合力。认真实施组织、联络、指导、协调全国各省区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认真组织跨省区民族古籍协作小组;加强同各地各级政府的协作、加强对社会力量民族古籍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使这项工作获得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形成合力,构建 10 民族古籍的管理体系。

加强人才的培训和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采取培训、考察、专题讲座、学术交流、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提高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专业人才和民族古籍工作干部的研究水平、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加快民族古籍人才的培养,力争“十一五”期间在全国民族系统和有关部门中形成一支能够完全胜任民族古籍工作、具有较好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工作队伍。

(五)建立民族古籍信息数据化工程

建立少数民族古籍信息数据化工程——国际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目录数据库协作中心,是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古籍文化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从而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少数民族古籍信息资源,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推进民族古籍管理信息化进程。

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建立民族古籍信息数据化工程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该项目的实施可以实现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这对保护、整理和利用这些独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六)制定民族古籍保护法

建立和完善民族古籍各项保护法规体制,制定《民族古籍保护法》,做到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对调整民族古籍保护与大规模经济建设关系的法规进行调研论证。

(七)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办发[2007]6号文件精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古籍工作高度重视的重要体现,同时文件也对民族古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全面保护与发展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决策。

2013年节日一览表 篇6

3月

全国两会 3.5雷锋日 3.8妇女节 3.12植树节 3.14国际警察日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3.16第一车展

3.25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频道周年庆

4月

博鳌亚洲论坛 亚洲女子沙排

清明节

全国交通反思日

5月

第一车展发布会 5.1劳动节 5.4青年节 5.19全国助残日 5.31世界无烟日

全省政法单位大接访及政法领导带案

下访

6月

爱心送考 端午节 儿童节 6.26反毒品日

7月

第一车展直播 暑期策划

8月

暑期策划

9月

第一美差总决赛中秋节

10月

国庆节

11月

观众节 万宁冲浪节 光棍节 119消防宣传日

12月

反思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设计的未来 篇7

传统民族服饰图案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美学通则有:简洁与夸张、对比与形式、抽象与象征。传统民族服饰纹样常出现在领口、袖口、摆围、胸口、背部等能较好展示人体美的重要部位, 服装造型所强调的节奏感、韵律感即被创造。传统民族服饰图案注重形式美, 讲究条理、次序、节奏、异色相间、线面结合、松紧有度的形式。传统民族服饰图案中的象征符号具有两大特征, 一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归纳与总结;另一个是它的想象和象征性。象征是传统民族服饰图案的重要特征, 如石榴象征多子多孙, 桃子象征长寿, 牡丹象征富贵等。[1]

民族图案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是附于物质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 是古代社会审美纹样的表现。传统植物图案有梅花、菊花、兰花、竹子、牡丹、荷花、松树等, 创作上讲究神似。传统动物图案飞禽走兽有鱼、鸭、鸡、蝴蝶、狮子、龙凤等, 动物的四肢角、头、麟、爪的图案组合富有丰富的内涵, 具有威武、庄严、尊贵的象征, 帝王权威的象征, 是古代皇家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传统人物与其他形态结合的图案, 人物、动物、花卉的组合。人物源于神话故事、传说、戏曲等。图案的造型有社会功利性与审美愉悦性, 传统图案的审美特性是内涵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民族图案是一门手工绘画艺术, 图案源于生活, 在创作中以生活作为图案的素材, 体现对单纯美好生活的向往。[2]

2 民族服饰图案的认同感

服饰首先要起到遮羞保暧的作用, 和生活实用性。苗族服饰或者一般的服饰都具备这样的功能, 但是为什么没有能广为运用到现代生活的不同民族中?因文化的不同导致审美不同, 不能普及, 但是为什么苗族服饰能保存在当今的社会且还在使用当中, 而别的很多服装却消失不见了?

3 对民族服饰图案设计的反思

怎么让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图案的结合, 应用出现在当今的设计中, 且不落俗套又有新时代的感觉, 又可以做到易识别易理解图案的寓意?中国的传统服饰图案元素会开发完吗?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也在影响服装文化, 说明时代在变图案设计也应该改变。中国有国服吗?单独的研究某个民族传统服饰来做设计是否有长久性?每个民族的传统服饰都不同, 单独研究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或者服装图案是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服饰样式, 也不能代表中国的国服。当研究完不同民族服饰或者图案后, 未来的中国传统服饰图案设计师该何去何从?如果一直盲目的把民族传统图案应用到服饰上, 会不会没起到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反而因传统民族服饰泛滥而引起受众的反感。当民族传统图案不再流行后, 怎么在应用中做到更好想宣传与保护?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快, 生活节奏快, 人的审美更新快就如同喜新厌旧的心里。传统民族服饰图案设计要结合当今消费者审美与需要来设计, 不做花哨的设计, 可以多考虑结合功能性方面来做设计, 比如在关键领子或者袖口做刺绣民族服饰图案, 以局部精致点缀达到雅致的效果, 而不是一味的像拿来主义那样直接用原有的图案或者寓意来做文章做服装设计。

4 思考传统民族服装图案的未来

未来中国传统图案设计应用到服饰上, 能不能做到引导消费者去关注设计背后的文化。是否能让服装图案就像音乐的音符一样, 让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能看懂其中的意义。图案设计师是不是考虑多与音乐、舞蹈、考古学、生物植物学、化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多接触与多交流学习?当别的领域找到更好的突破, 比如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就很好看, 能不能想办法用来做与传统服饰图案结合的图案设计?或者很有韧性的植物的分子结构会不会设计制造出不会破的布料或衣服?当然设计师的手绘能力很重要, 裁缝的手艺与刺绣也重要, 面料和印染技术也不言而喻。但最重要的还是了解民族文化, 服装图案文化, 还要了解设计的语言与消费者的社会心里。当图案设计好, 应用到服装上的款式与形式很关键, 图案应用的布局好看与否直接影响到成品的效果呈现。中国传统服装图案的设计与再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的市场大值得研究。多了解中西结合文化, 可以多往做传统民族服饰图案中西结合设计探讨与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上, 才能做到传承保护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图案文化。

5 总结

学会反思图案设计。民族图案源于生活, 学会细微的观察生活, 用内心的眼睛看世界, 用心感悟生活。要做出有内涵的图案设计就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了解世界艺术史、世界设计史等, 那样才能更好的展示本民族的图案与欣赏不同文化领域的艺术图案作品, 从而才能更加准确的看懂设计, 才能更好的把中国民族图案应用到设计上, 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与图案设计。从而继承与发扬的使得民族图案与现代生活环境相同步。

对民族图案反思将有利于民族传统图案设计的更好结合现代服装设计来发展, 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弘扬传统民族图案文化。民族图案有象征性, 做有内涵的有思想的图案设计, 要了解不同材料不同媒介上图案应用后的效果, 学会控制颜色的应用,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做不同的新的民族图案应用设计, 在满足视觉盛宴的同时达到具有新时代新意义的目的。作为设计师要有设计师的责任感与社会环境保护意识, 而不是像有计划的废止制那样不断用服装更新来刺激消费挣钱, 要考虑一下旧衣新穿或者环保回收, 做到正确引导消费者的心里, 改变消费者过度消费与盲目从众的心里, 提倡中华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段卫红.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图案与现代服装设计[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 , 31, 1.

传统中国节 铸就民族魂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 幼儿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52-02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孩子们受着速度的影响,大量气息的包围,存在德育缺失现象越来越多,对传统节日文化也不甚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从孩子入手,让传统节日文化的种子深埋在幼儿的心里,让它在时间中扎下民族的根,铸就民族魂,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浓郁的中国节日文化传承,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丰富幼儿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需要给孩子童年留下一份传统节日文化的记忆。

一、进行多领域渗透,弘扬博大精深中国节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珍惜自己的节日,使节日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将传统节日文化渗透于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中是幼儿德育的有效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幼儿了解一些常见的节日及基本的节日特色。为了让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所了解,传承中华民族魂,我们将传统节日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渗透在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教师是幼儿参与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在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传统教育的价值,增强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中国传统节日对幼儿并不陌生,但其中的意义,需要在耳濡目染的一日教学中体现。为了让孩子了解节日的来历,我们在语言活动中多以故事、神话传说的形式,激发幼儿兴趣,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如阅读《革命烈士英雄事迹》、《嫦娥奔月》、《屈原的故事》等,要求孩子讲述节日小故事,感知节日的来历。在美工教学中,运用多种材料绘画、制作节日美食,如“各种各样的月饼”、“红红火火中国年”、“浓浓粽香情”,体会传统节日的民俗。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团结合作,懂得了谦让,共同欣赏作品,学会赞美他人。在音乐教学中,为幼儿提供歌表演的舞台,在传承着节日文化同时增强孩子自信心。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幼儿学习包粽子、编织长命缕,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氛围。

二、创设生动、真实的园所文化情系浓浓中国节

将传统节日文化渗透于幼儿的活动空间是创设生动、真实园所文化情系浓浓中国节的要求。节日结点班级主题墙饰的定期更新,在布置主题环境时,努力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拓展、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索欲。如在过年的快乐气氛中,像红红的春联、中国结、灯笼,噼噼啪啪的红鞭炮等,让孩子把庆新年中的各种民间风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或画、或捏展示到主题墙上,体验节日欢快的情绪,加深对春节的认识,萌发团圆祥和的情感。让主题墙由静变动,让幼儿与环境进行有效对话,在“中秋月儿圆”的环境创设中,张贴月象变化的图片,搜集中秋节诗歌,展示关于中秋各地节日风俗的图片,了解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分享全家福照片,体验中秋团圆的意义。园所各功能室设置合理、材料丰富,美工室的充分利用,为幼儿提供了制作传统节日工艺的天地,宝宝书吧投放了关于传统节日的民间故事、传说、童谣让幼儿欣赏、了解节日的来历及相关活动。在表演舞台,为幼儿提供了传统节日的服饰、头饰,民间节庆装饰,幼儿可自由选择,大胆表演。让传统节日文化在功能区中延伸,充满节日气氛的环境更能引发幼儿对节日的期盼和向往。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中国节

我园利用各种节日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孩子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春节时,让幼儿了解民俗,倾听“年”的故事。师幼共同布置充满节日氛围的教育环境,开展剪纸活动,为迎新春贴上具有传统文化的剪纸,表现忠孝的内容。在中秋来临之际,品尝月饼的味道,合作水果创意拼盘,体会与同伴分享的快乐。清明节,在体育馆开展了“七彩童年、放飞梦想”放风筝暨踏春活动。使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春天的气息,懂得爱护环境。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敬老爱老活动,为让幼儿从小树立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思想,我园师生为嘉峪关福利院老人带去了一场生动活泼、童真童趣的文艺汇演。随后孩子们给老人捶背,围着爷爷奶奶说笑着,老人的感动溢于言表。让孩子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人需要我们去关心、去帮助,从小培养他们有一颗“关爱”之心,能用自己的行动孝敬、尊重长辈。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一些方式和方法,有效的促进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在传统节日中融合新的元素,渗透德育的理念。优化教育环境,努力将德育教育与主题活动相融合,帮助幼儿了解节日的文化背景、价值,挖掘其中隐含的教育因素,突显德育教育。

四、关注家园共育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根”

以《指南》科学保教为依据,加强对幼儿传统节日的教育,感受节日文化内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亲子活动,让小朋友在浓浓的亲子氛围中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传统节日文化的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材料的搜集,家园活动在开展需要充分发挥家长助教的力量。我园在清明节“登长城 放风筝 参观博物馆”系列活动中,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并学习清明节相关习俗,由家长助教团的成员向幼儿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理解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伟大情怀,萌发幼儿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端午节我们开展了“快乐端午粽飘香”家园活动,引导幼儿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乐于参加包粽子、制香包、编长命缕、赛龙舟等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由家长代表妈妈或爸爸“划龙舟”绕障碍前行赛龙舟接力。在“巧手妈妈大比拼”中亲子一起包粽子,一起做香囊,编织五彩线。加深小朋友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在传统文化节日德育理念的传承中,家长成为活动开展的有效支柱,让家人回味节日的快乐,让孩子传承节日文化的“根”,体会中华民族的情。

师幼互动、家园共育,丰富幼儿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含义,通过节日相关的主题活动,结合家园共育的实践机会,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认识,加深幼儿在道德和文化修养方面认识,让传统节日文化根植于幼儿幼小的心灵并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 任晓萍. 让传统节日文化在区角游戏中延伸[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年第14期.

小学英语节日一览表 篇9

New year’s Day 元旦Jan.1st

Valentine’s Day 情人节Feb 14th

Women’s Day 妇女节Mar.8th

Tree-planting Day 植树节Mar.12th

Easter Day 复活节春分(3月23)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April fool’s Day 愚人节Apr.1st

Labor Day劳动节May 1st

Mother’s Day母亲节May

Father’s Day父亲节June

Children’s Day 儿童节诶June 1st

Independence Day 独立日July 4th

Army Day 建军节Aug.1st

Teachers’ Day 教师节Sept 10th

National Day国庆节Oct 1st

Halloween 万圣节Oct.31

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Nov.Christmas Day 圣诞节Dec.25th

中国传统节日(农历)

Spring Festival春节正月初一

Dragon Boat Day 龙舟节(端午节)五月初五 Mid-Autumn Day 中秋节八月十五

2022年所有节日时间一览表 篇10

2022年所有节日时间一览表

一、元旦:2022年1月1日至3日放假,共3天。

二、春节:1月31日至2月6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29日(星期六)、1月30日(星期日)上班。

三、清明节:4月3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2日(星期六)上班。

四、劳动节:4月30日至5月4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4日(星期日)、5月7日(星期六)上班。

五、端午节:6月3日至5日放假,共3天。

六、中秋节:9月10日至12日放假,共3天。

七、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10月8日(星期六)、10月9日(星期日)上班。

节假日安全注意事项

一、用电安全。春节期间大功率电器使用机会较多,安全用电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①不要让孩子随意乱接电线,避免灾害发生;

② 检查一下家用电器是否有漏电、老化的现象,以免对老人和小孩直接构成威胁;

③对于取暖器材做到人离电断。

二、动火安全

①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要注意选择一个宽敞的地方,注意周围是否有易燃易爆物品,近几年由于燃放烟花爆竹而引发的火灾不在少数,同时更要注意燃放中的安全问题;

②防止住宅火灾,不要卧在床上吸烟,离家外出时要关闭煤气、拉掉不必要的电源,对易燃物品要妥善处理好;

③熏制辣制品时,注意火候,防止油温过高起火;

④发生意外时懂得如何自救或求救。

三、居家安全

①即使是人在家里,也不要存放大量的现金或金银首饰;

②注意安全使用燃气或煤气,使用安全合格的燃气器具,防止泄漏;

③注意安全使用热水器,使用煤气热水器时务必保障通风;

④建议您在家里放置灭火设施;

⑤出门前检查门窗是否全部锁好;

⑥检查您家里的阳台、窗户是否容易让他人侵入,如翻越、攀爬等;

⑦任何未经核实的送货上门/维修人员,先通过观察,再打开门确认,尤其要提醒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任何时候,不要给上门推销的人员开门;

四、交通安全

①春节期间外出的人比较多,要注意交通安全,按交通规则走好自己的路。横穿公路先看两边200米内是否来车。②进入春运的忙碌时期,各地的车票尤为紧张,回家的迫切感受让人理解,但千万不要乘坐无牌无照的“黑车”,这样您的安全和权益得不到保障;③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道路交通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提醒大家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不要酒后驾车和疲劳驾车。④发现或发生不良情况要及时报警,治安管理是动态的,发生了事情不必大惊小怪,要沉着冷静,争取更多人的配合。

五、饮食安全

①建议您能注意饮食卫生、要细嚼慢咽、不要暴饮暴食,要少吃油腻的食品,少饮酒,应多吃些蔬菜和适量的粮食,让吃进去的营养达到相对平衡,其代谢产物达到酸碱平衡,防止出现高血脂、体重骤增及其他不良后果。

②防食物中毒,过节每家都会多买些食品,餐桌上冷盆热炒、各色点心品种繁多,如果在操作时生熟交叉污染或未烧熟煮透,或是当天吃不完,隔天又未再彻底加热,就可能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

③防传染病,春节正值感冒、病毒性肝炎易发季节,而现今大多数家庭都没有使用公筷的习惯,餐具也不能做到顿顿消毒,在频繁的交叉接触中,通过食品、食具以及唾沫常使这些传染病得以传播。

④防美味综合征,在多吃鸡、鸭、鱼、肉等富含麸酸钠的食品后,在体内会被分解成谷氨酸和酪氨酸,它们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又会转化成能干扰大脑神经细胞功能的有毒物质,通常会在餐后0.5至1小时间突然出现头晕、心慌、脉搏加快、血压上升、气喘、下颌颤抖、上肢麻木的所谓美味综合征。

⑤防酒精中毒,酒精实际上是一种毒物,饮少量低度酒一般不会产生明显的健康损害,但饮酒过量或酗酒则会出现语无伦次、行动不稳、意志失控等酒精中毒症状以及“乐极生悲”的不良后果。

春节放假通知模板

_公司春节放假通知:

一年一度的农历春节已经近在眼前,在此先预祝全体职工新春愉快,万事如意!20__年春节公司放假安排如下:

一、放假时间

20__年_月_日至20__年_月_日止,共__天。(因工作需要,财务部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为20__年_月_日)。

二、留守值班人员安排

值班人员:

姓名及电话:

值班时间:20__年_月_日至20__年_月_日。

工资待遇:月工资x200%

节日补贴:__元

伙食补贴:__元

三、注意事项

放假期间,请大家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并按时返回。如遇非人为原因无法按时返回,请及时向主管部门告假。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过个欢乐、祥和的春节,虎年平安!

六月国际节日一览 篇11

June 4th, International Day of Innocent Children Victims of Aggression

受侵略戕害的无辜儿童国际日(6月4日)

Shocked by the great number of innocent Palestinian1) and Lebanese2) children victims of Israel3)'s acts of aggression4), on August 19th, 1983,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5) decided to commemorate6) June 4th of each year as the International Day of Innocent Children Victims of Aggression. It reminds people that there are many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different forms of abuse7), an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children.

June 5th, World Environment Day

世界环境日(6月5日)

World Environment Day was establish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in 1972 to raise worldwide awarenes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nhance8) political attention and action. It can be celebrated in many ways, including street rallies9), bicycles parades , green concerts, essay and poster competitions in schools, tree planting, recycling efforts, clean-up campaigns and much more.

June 12th, World Day against Child Labor

世界无童工日(6月12日)

The World Day against Child Labor, inaugurated10) on June 12th, 2002, aims to motivate11) public opinion to fight against the worst forms of child labor. It is to help spread the message that child labor remains an international problem and to increase support for an international campaign against child labor.

June 14th, World Blood Donor Day

世界献血者日(6月14日)

June 14th is dedicated to celebrating and thanking voluntary non-remunerated blood donors.12) It builds on the success of World Health Day 2000 with the theme "Blood Saves Lives. Safe Blood Starts With Me". It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commemorate the birthday of Karl Landsteiner, the Nobel Prize winner who discovered the ABO blood group system13).

June 17th, 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As part of its campaign to deal with global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in particular by combating the degradation of dry lands,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has selected June 17th as 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14) It also marks the anniversary15) of the adop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June 23rd, Olympic Day

国际奥林匹克日(6月23日)

Celebrated each year on June 23rd, Olympic Day commemorates the foun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n Paris on June 23rd, 1894. Then since 1987 the annual celebrations by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 (NOCs) around the world have been based on the Olympic Day Run.

June 26th,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ug Abuse and Illicit16) Trafficking

禁止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6月26日)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 篇12

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方向

在任何一项事业中, 人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对于中国传统体育资源开发来说也是如此, 因此, 我们需要从人力资源的方向来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方向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1 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

中国的名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 如木射、击壤、狮舞、彩莲船、连筲、蹲斗、打陀螺、摔跤、武术、龙舟、围棋、象棋等, 都是为人们所熟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其中如摔跤、武术、龙舟、围棋、象棋等还成为了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其规则也变得越来越规范。但也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为参与的人少, 流传范围较小, 虽然独具特色, 具有独特的文化蕴含, 却处在濒临失传的境地中。针对这样的现象, 我们需要加大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力度, 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 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 由这些人才来带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 才能够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 才能够发动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建设与发展中来, 才能够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 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代代相传下去。

1.2 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

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分布广, 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无法单独承担起保护和继承民族传统体育这一重任, 因此, 在民族传统体育的管理上, 需要上下一心, 共同管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各地的体育工作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在国家体委和国家民委的积极领导下, 对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略民族传统体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例如职责不清、激励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 直接制约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 我们必须要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首先要认清自己的职责, 对于自己的职责范围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激励制度, 明确奖惩的细则, 对于做出成绩的个人和单位要予以奖励, 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单位和个人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可通过培训、相互交流等方式来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 让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实处。

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

在中国, 很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带有地域特色的, 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 这是因为, 当地的人们需要根据自己生活、生产实践的环境去寻找相适应的健身方式, 只有这样, 才能够实现健身的目的, 进而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这对这一特点,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 发展带有本地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的地域特点来发展适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例如在东北寒冷地区, 可以进一步开展冰雪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南方和中南气候湿润的地区, 可以进一步开展水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西北和北方的草原地区, 可以进一步开展马术、射箭等适合在开阔地带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西南高山林立的地区, 可以进一步开展攀登、与狩猎活动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选择适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发展, 形成自己的特色, 这样不仅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拥有新的活力, 还会吸引其他地区的人, 扩大本地区的影响力,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在其他方面旅游资源匮乏的地方, 可以通过宣传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发展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来吸引游人, 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2 发展可在各种地域下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

除了针对本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民族体育项目外, 也可以发展那些不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或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较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例如武术、摔跤、打陀螺、舞狮等, 丰富本地名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 使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既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精神效益, 又可以为我国各民族传统活动的传播、交流和开发打下基础。在这个方面, 政府的体育工作部门和民族部门要相互配合, 选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共同促进这些项目地发展。

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方向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族风格, 融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为一体,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团结, 提高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随着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 中国的学校成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传承渠道。学校是各种人才培养的摇篮, 把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纳入到学校教育中, 无疑会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带来巨大的好处。因此,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要想得到更好地开发, 是离不开学校教育资源的, 另外, 民族传统体育也可以丰富学校体育课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说,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 可以从学校教育入手,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加入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内容

目前已经有学校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有些体育教师还能对民族特色浓厚的民族体育进行改编, 并创编新的活动形式,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 我们也需要看到, 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普遍性还不强, 随着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健身作用、文化作用以越来越为人们所认知, 因此,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 加入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是大势所趋, 只有依托学校教育, 开展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培养出更多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 才能够使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而选择时,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考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还要考虑选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否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是否有利于对他们进行终身体育锻炼, 要注重这些项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2 营造民族传统体育交流环境

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来说更是如此。在学校里, 应该为民族传统体育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 例如可以举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 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讲座等, 既可以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出校园, 也可以让校园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来, 是学校内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学校外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相结合, 以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 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

3.3 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师资培养

在学校中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 我们需要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视, 加大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目前, 受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还不够高, 从而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缺乏, 进而影响到了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面对这样的问题, 对于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来说, 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主动对民族传统工艺体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进行深入的思考, 并进行相应地创新,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学校来说, 应该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提供相应地培训与交流机会, 为他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供相应的途径, 并要对他们的科研活动予以相应地支持。

总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需要继承、发展和创新, 离不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只有在开发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时找准正确的方向, 才能够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欢迎, 才能够继承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这颗瑰丽的明珠。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历史悠久, 在这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德的民族传统体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全球交流的加剧,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问题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民族产同体育资源的发开向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方向

参考文献

[1]沙燕.试析在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

[2]吴泽萍.民族传统体育危机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3) .

[3]李卫国.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0 (4) .

上一篇:中国梦策划下一篇:总经理试用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