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青蛙捉害虫》教案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班音乐《青蛙捉害虫》教案(推荐10篇)

小班音乐《青蛙捉害虫》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活泼欢快的声音及动作来演唱和表现小青蛙。

2、探索用动作表现小青蛙捉害虫的情景。

活动准备:

小青蛙的胸饰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歌表演

难点:跟着音乐做动作

活动过程:

一、在情景中学唱第一段歌词创编动作,初步用动作表现歌曲《小青蛙》

1、根据教师的提问,胸饰的暗示创编歌词。

2、学唱歌曲第一段,创编与歌曲相对应的动作。

3、集体模仿反馈的动作。

4、两两结伴坐在池塘边随音乐边唱边做动作。

二、探索用动作表现小青蛙捉害虫

1、说出青蛙的本领,并模仿小青蛙捉害虫。

2、根据老师的体态的暗示,在乐句句末处捉害虫,;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并尝试用语言描述捉害虫的动作。

3、在池塘里,有节奏的捕捉害虫,体验捉虫带来的快乐。

三、完整的进行表演

1、在池塘边和老师的暗示下,听音乐用歌声、动作、表情表现小青蛙、仔细听害虫的声音以及捉害虫的情景。

2、完整的进行结伴歌表演,进一步的体验与同伴游戏、劳动的快乐。

教学反思:

此次音乐活动是创新的,给予孩子的是全新的体验,是值得提倡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是音乐教学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主动学习。

小班音乐《青蛙捉害虫》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小班幼儿活泼可爱,他们喜欢爬行、蹦跳、奔跑……,并喜欢在一定的情景游戏中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达到快乐的目的。本次活动创设“小青蛙捉害虫”的情境,以扮演小青蛙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热情参与活动,通过学习小青蛙捉害虫学习点数1到4,以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

活动目标

1.认识小青蛙,知道小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1到4,并能说出总数。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小青蛙图片,小害虫图片。

2.幼儿学习资源5第9页及操作卡,教师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2.师与幼儿一起做模仿动作:听《小蝌蚪找妈妈》音乐,轻声哼唱。

3.“小蝌蚪要长大啦,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跳一跳,细尾巴没有了,变成了谁”?

(二)基本部分

1.出示青蛙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了解青蛙的特征:“头上一对大眼睛,宽嘴巴,长着四条腿,穿着绿衣裳,露着白肚皮”!

2.教师问幼儿:小青蛙不仅会唱、会跳,而且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呢,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青蛙捉田野、庄稼地里的害虫,是农民朋友的好帮手,青蛙是益虫,大家都保护青蛙)。

3.教师出示四张青蛙图片,请幼儿观察这几只小青蛙有什么不同,说出它们的明显区别(每只青蛙身上的数字不同)。

4.请幼儿根据青蛙身上的数字,取出相应数量的“小害虫”,分别贴到小青蛙嘴巴里。

5.引导幼儿互相观看并讨论作品,数一数,看看做得是否正确。

6.请幼儿帮小象套圈,复习1到4的点数。

(三)结束部分

1.游戏:“小青蛙捉害虫”

2.幼儿学青蛙跳。儿歌:我是一只小青蛙,捉虫本领大。胳膊伸一伸,腿儿蹲一蹲。腰儿转一转,眼睛仔细看,害虫找到了,<来.源快思教.案网>跳起来吃掉它。

“一跳、两跳、跳得高,抓住一只大坏蛋,你抓住了什么”?

3.幼儿自由回答“苍蝇,蚊子…………?

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体育游戏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使幼儿学习、掌握青蛙跳的姿势,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并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小班幼儿对模仿动物比较感兴趣,幼儿一般模仿的都是小白兔、大老虎等,模仿小青蛙对幼儿来说比较新颖,可以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兴趣,在选材方面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活动前我准备了大荷叶和“害虫”。在准备部分,我扮演青蛙妈妈来找我的蝌蚪宝宝,带领宝宝做手部、腰部和腿部的运动,宝宝从蝌蚪变成了青蛙。准备活动是为内容服务的,我设计的准备环节与内容一致,这是比较好的;但也有不足之处,青蛙喜欢蹲跳,如果加上了蹲跳动作,准备活动可以更好。

基本过程我主要设计了小青蛙练本领,我先带领幼儿去荷叶上玩,先示范青蛙怎样跳,然后再进行动作讲解,边讲解的时候幼儿边做动作,然后幼儿自由练习。运动后请幼儿坐到荷叶上面休息,休息时告诉青蛙宝宝最大的本领是捉害虫,请幼儿学习捉害虫的方法,幼儿学的非常认真,积极性很高,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性,在幼儿练的过程中有些幼儿姿势做的不到位,我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情趣中,使气氛达到了**。整个活动比较符合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发展了孩子的协调能力,齐心合力消灭害虫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这次体育活动,孩子们感受到了快乐,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身体,掌握了技能。

本节课始终贯穿于游戏中,使活动生活化,便于孩子接受,避免了枯燥乏味,把体育活动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活动。

不足:

1、过平衡桥时教师没有示范,幼儿比较三随意。

2、语言不够童趣化。

3、害虫贴的太高了,幼儿很难捉到,应该降低高度。

《青蛙捉害虫》教案 篇3

1、在游戏中归纳、总结、学习5的组成。

2、在操作活动中探索5的四种分法,用语言表达,并学会记录。

3、分享数的组合经验,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大、中、小塑料圈若干,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一个游戏,叫做《老狼老狼几点了》。小朋友们都玩过这个游戏吧?但是今天的这个游戏和以前不一样哦!

二、教师出示小圈,请2组各5名幼儿游戏,并说明游戏规则:

1.小羊只要站到圈内,就不会被抓住;2.每个圈内只能站一只小羊;小结:每个圈里站1个人,有5个圈,合起来一共是5只小羊。

三、教师出示中圈,请5名幼儿游戏。

1、师:如果拿掉一个圈,还剩几个圈?

(幼儿回答:4个)小羊还能都站进圈里吗?(不能)那想个什么办法呢?(幼儿讨论发言)2、教师出示中圈,并且说明中圈能站2只小羊。

3、教师提问:小圈和中圈各用几个能站下5只小羊。

幼儿思考并回答,回答后请幼儿游戏检验看是否能刚好站下5只小羊。

小结:可以用3个小圈,1个中圈;也可以用2个中圈,1个小圈。

4、填写记录表。

(1)师:刚才小朋友都发现可以用3个小圈和一个中圈就能够站下5只小羊,3个小圈代表数字宝宝几?

幼儿:3一个中圈代表数字宝宝几?

幼儿:23只小羊加上2只小羊一共几只小羊?

幼儿:5那么5可以分成几和几呢?

幼儿:5可以分成3和2。

师:小朋友们真棒!那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数字宝宝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教师在黑板示范,幼儿填写。

(2)师:小羊还可以怎样站?(幼儿:2个中圈,1个小圈)师:2个中圈代表数字宝宝4,一个小圈代表数字宝宝1。

加起来是5只小羊,所以5可以分成几和几?

幼儿:5可以分成4和1。

教师在黑板示范记录,幼儿填写记录表里。

四、教师出示大圈,5人游戏。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大圈能站3只小羊。

2、教师提问: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用小圈、中圈或者大圈来保护5只小羊,可以怎样放圈?

幼儿:可以放1个大圈,1个中圈;可以放1个大圈,2个小圈,3个小圈,1个中圈(教师和幼儿一起巩固:5可以分成3和2)幼儿:可以放2个中圈,1个小圈;(教师和幼儿一起巩固:5可以分成4和1)3、师:怎样用最少的圈把5只小羊都保护起来?

幼儿思考:用一个大圈,一个中圈。

五、结束活动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最少的圈保护了小羊。现在大灰狼还没有离开,我们一起送小羊回家吧!

(幼儿排队出教室)

活动反思:

这是一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大班开展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掌握10以内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所分得的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又是原来的数,引导幼儿探索、体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如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互换关系、互补关系、分合的有序性。“小青蛙捉害虫”这一游戏情境,旨在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5的组成,积累关于数的组成的经验。

一、操作在先,自主体验

我们知道学习组成最好的办法是让幼儿操作,通过自身的体验去发现数的分合规律,进而掌握数的组成。而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完全来自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是幼儿产生兴趣、参与学习、获得快乐的划桨,因此幼儿数学教育必须创设游戏情境,充分利用幼儿的求趣心,寓教于乐。设计有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可以将“就事论事”地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青蛙捉害虫这一游戏情景,能立刻吸引孩子的兴趣,并愉快、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在引导幼儿学习捉虫本领的过程中,我让幼儿用捉虫的工具“刀”将虫子一分为二,从而发现其中总数与分成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同时,每个孩子在记录的过程中,感受到将以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数时,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在这里,我让幼儿操作体验在前,教师的引导归纳在后,这样有助于幼儿对组成要领的理解和掌握。

二、归纳规律,提升概念

“数的组成”教学中的互补、互换规律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游戏中孩子除了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活动后教师与孩子的互动无疑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在关键时刻的“提问”能起到一种“支架”的作用。因此,幼儿在交流归纳“捉虫经验”的过程中,我的问题呈阶梯式地抛出。首先设计了一个初步性问题:“你是怎样捉到虫子的?怎么记录?”通过这样的提问,帮助幼儿梳理记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接着设计了一个关键性问题:“找出两组相似的记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引导孩子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多组分合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交流讨论、自己操作,来体验互换关系。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怎样的`记录最容易让人记住,又不会漏掉和重复呢”,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排列更有序等。这些问题无疑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与讨论、互动与思考的有效平台,提升了活动的内涵。让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的探索、发现,学着自己来归纳数的组成中几个重要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但符合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重在运用,迁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对于数的学习,我更加重视经验的迁移,运用在生活中,我通过“找朋友”活动——游戏情境的延续,让幼儿在找朋友过程中迁移自己的已有经验,“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数字卡片,宝宝们要找和自己的数字卡片合起来是5的宝宝当舞伴”,巩固对5的组成的理解。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幼儿都在快乐地学习,能力得到更加自主的发展。

不足:

1、目标的制定偏低,应考虑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三方面来制定,制定得更为全面、具体、适宜些。

2、在提问环节只顾及到个别幼儿,不能面向全体。

3、自己在总结5的组成时语言可再简练、规范些。

4、设计时内容略显单薄,如能稍加充实会更好。

小班音乐《青蛙捉害虫》教案 篇4

1、在听听、讲讲、议议的基础上展开积极的想象,积极大胆的在集体面前说出各种能带给别人快乐的方法。

2、学会关心他人,初步体验把快乐带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快乐。

3、初步学会关心别人爱别人的方法。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问:

1、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可怜的大熊我快乐吗?

孩子们都说愿意去帮助别人。

2、你想用什么办法让大熊变得快乐呢?

教师:谢谢小朋友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开心的微笑,可是小朋友总要有离开我的时候,那我又变得不快乐,不会笑了。

二、教师提问:

1、小朋友你们愿意永远和大熊在一起,不上学,不回家,好吗?为什么?

幼:因为这样才能够让大熊有朋友,有朋友才会互相快乐,但是我们不可以不回家,这样爸爸妈妈会担心我们的。

2、没有了你们,我该用什么办法让自己快乐呢?

3、出示仙女图,引导幼儿分组自由讨论仙女与大熊的对话,并能在对话中学会让自己快乐的方法。

三、围绕中心话题拓展交谈内容:帮助别人是最快乐的事情。

1、出示图片“给兔奶奶搬萝卜到地窖。”引导幼儿交谈。

幼儿开始互相交流,帮助兔奶奶也是帮助我们自己,因为兔奶奶年纪大了,应该要帮助她。

2、出示图片“帮小松鼠过河。”引导幼儿交谈。

幼:小松鼠年纪小,我们身为大哥哥、大姐姐要帮助她。

3、帮助孩子总结:你快乐,我也快乐。

四、教师用提问的形式隐形示范新的谈话经验

1、小朋友,你们想把快乐带给别人吗?

幼:我们愿意把快乐带给别人,别人快乐我们也会快乐的。

2、你想把快乐带给谁?

幼:我要把快乐给爸爸妈妈、给老师、给我的好朋友。

3、谁最需要我们带去的快乐?

幼:那些不开心的人,我们可以给他带来快乐。

4、你想用什么办法给别人带去快乐。

幼:如果他们希望我们陪他们玩,我们可以陪他们玩,或者我们还可以把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和他们分享,这样他们就会微笑了。

活动反思:

小班音乐《青蛙捉害虫》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游戏应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小班幼儿活泼可爱,他们喜欢爬行、蹦跳、奔跑……本次活动创设“小青蛙捉害虫”的情境,以扮演小青蛙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热情参与活动,通过学习小青蛙捉害虫学习点数1到4,以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

活动目标

1.认识小青蛙,知道小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1到4,并能说出总数。

3.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小青蛙图片,小害虫图片。

2.幼儿学习资源5第9页及操作卡,教师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2.师与幼儿一起做模仿动作:听《小蝌蚪找妈妈》音乐,轻声哼唱。

3.“小蝌蚪要长大啦,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跳一跳,细尾巴没有了,变成了谁”?

(二)基本部分

1.出示青蛙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了解青蛙的特征:“头上一对大眼睛,宽嘴巴,长着四条腿,穿着绿衣裳,露着白肚皮”!

2.教师问幼儿:小青蛙不仅会唱、会跳,而且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呢,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青蛙捉田野、庄稼地里的害虫,是农民朋友的好帮手,青蛙是益虫,大家都保护青蛙。)

3.教师出示四张青蛙图片,请幼儿观察这几只小青蛙有什么不同,说出它们的明显区别(每只青蛙身上的数字不同)。

4.请幼儿根据青蛙身上的数字,取出相应数量的“小害虫”,分别贴到小青蛙嘴巴里。

5.引导幼儿互相观看并讨论作品,数一数,看看做得是否正确。

6.请幼儿帮小象套圈,复习1到4的点数。

(三)结束部分

1.游戏:“小青蛙捉害虫”。

2.幼儿学青蛙跳。儿歌:我是一只小青蛙,捉虫本领大。胳膊伸一伸,腿儿蹲一蹲。腰儿转一转,眼睛仔细看,害虫找到了,跳起来吃掉它。

“一跳、两跳、跳得高,抓住一只大坏蛋,你抓住了什么?”

3.幼儿自由回答。

教学反思:

基本过程我主要设计了小青蛙练本领,我先带领幼儿去荷叶上玩,先示范青蛙怎样跳,然后再进行动作讲解,边讲解的时候幼儿边做动作,然后幼儿自由练习。运动后请幼儿坐到荷叶上面休息,休息时告诉青蛙宝宝最大的本领是捉害虫,请幼儿学习捉害虫的方法,幼儿学的非常认真,积极性很高,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性,在幼儿练的过程中有些幼儿姿势做的不到位,我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情趣中,使气氛达到了**。整个活动比较符合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发展了孩子的协调能力,齐心合力消灭害虫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小班音乐《青蛙捉害虫》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游戏,在游戏中增强自信心。

2、灵活的运用单、双脚交替蹦跳的方法进行游戏,并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经验:

练习双脚立定跳远(距离不少于40厘米)

活动准备:

小青蛙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半数以上幼儿带头饰当青蛙,站在家中,其余幼儿当小虫,站在“稻田”(画一个圈)里。“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游戏开始,“小虫”在田里跳来跳去,“小青蛙”在家中边跳边说儿歌:“小青蛙,呱呱呱,捉害虫,本领大”。念完儿歌双脚立定跳过小沟,去捉害虫,小虫被捉完,游戏结束,互换角色。

教学反思:

基本过程我主要设计了小青蛙练本领,我先带领幼儿去荷叶上玩,先示范青蛙怎样跳,然后再进行动作讲解,边讲解的时候幼儿边做动作,然后幼儿自由练习。运动后请幼儿坐到荷叶上面休息,休息时告诉青蛙宝宝最大的本领是捉害虫,请幼儿学习捉害虫的方法,幼儿学的非常认真,积极性很高,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性,在幼儿练的过程中有些幼儿姿势做的不到位,我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情趣中,使气氛达到了**。整个活动比较符合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发展了孩子的协调能力,齐心合力消灭害虫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小班音乐《青蛙捉害虫》教案 篇7

在整个活动中游戏贯穿始终。一开始,我以“青蛙妈妈”的身份引入,激发幼儿兴趣。以“帮农民伯伯捉害虫,要学习跳田埂的本领”的形式让幼儿明确活动目的,从而对“立定跳远”有了学习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由组合垫子练习跳田埂,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逐渐增加难度与练习密度。最后,游戏“小青蛙捉害虫”提供不同难度的田埂让幼儿挑战,进一步提高幼儿动作协调能力,从而突破难点。这样的安排不仅能通过游戏达到教学目标,而且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各环节层层推进地完成目标,帮助幼儿掌握动作要领,克服动作难点。从自由探索跳的方法(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到教师的示范再到幼儿集体练习跳一个方垫(便于教师观察幼儿是否能按动作要领练习),再到幼儿自由结伴,合作将垫子拼起来散点练习(分散练习的方法使幼儿的练习密度加大,有利于幼儿掌握新动作),最后自由选择跳几个不同难度的方垫(有的加宽了,有的加高了),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激发幼儿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采用了“分散、集中、再分散、再集中”这种交替循环的形式组织教学,不仅使教学气氛活跃,而且使幼儿的练习机会增加,活动密度逐渐加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中教师能随机观察,适时指导。比如:在挑战更高、更宽的田埂时(特别是4号田埂)一些孩子选择挑战后却不能用标准动作跳过,老师鼓励其不要气馁,建议他们去挑战难度低的田埂,在降低难度后他们基本上都能成功。对于挑战成功的孩子及时表扬并鼓励他们继续挑战难度更高或不同的田埂。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适当的鼓励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能抓住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如:让孩子懂得帮助了农民伯伯捉害虫自己也得到了快乐。保教结合,运动后提醒孩子擦汗、喝水。游戏结束后还鼓励幼儿在平常活动中继续探索垫子的多样玩法,让本次活动得以继续延伸。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猫捉老鼠》 篇8

《猫捉老鼠》是一首充满童趣、富有情景、节奏鲜明的儿童歌曲。我们根据小班幼儿思维处于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以及情感外露、不稳定的特点,在设计活动时注重游戏化、情景化,让幼儿扮演小老鼠在玩耍、吃米、睡觉等不同情境中反复感受音乐旋律和歌词,学习分辨乐曲的快慢,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目标:

1.熟悉音乐旋律,乐意用动作进行表现。

2.能听辨音乐中的滑音部分并作出反应,学习遵守游戏规则。

3.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场景中主动地参与游戏。

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学过歌曲《猫捉老鼠》的前三段,由配班教师扮演大猫。

材料准备:活动场地内摆放自制的立体的树木、花朵、蘑菇等,《猫捉老鼠》音乐完整版及分段版,猫和老鼠的胸饰若干。

过程:

一、小老鼠吃米

1.明确角色,提炼动作。

师(戴上鼠妈妈的胸饰,给幼儿戴上鼠宝宝的胸饰):宝宝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嗯,我是鼠妈妈。你们是……

师:听,鼠宝宝们在做什么?(播放《猫捉老鼠》前三段音乐。)

师:你会跑来跑去吗?谁会轻轻地跑来跑去?(幼儿个别及集体相结合做动作。)

2.跟着音乐做动作。

师:哎呀,我的肚子好饿。你们饿吗?我们一起出去找点米吧!(引导幼儿在场地中间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动作。)

师:米的味道怎么样?你是怎么吃米的?(请个别幼儿示范。)

3.再次表现。

师:你还想吃点什么米?我们一起去找一找。(鼓励幼儿尝试运用不同动作表现“吃”这一行为。)

师:宝宝们,吃了这么多米,让我们回去休息一下吧!

师(小结):刚才有的鼠宝宝会轻轻地跑来跑去,找到米还会一口一口地吃,这些鼠宝宝真能干!

(析:教师和幼儿分别扮演鼠妈妈和鼠宝宝,引导幼儿通过倾听产生与音乐情绪相一致的体验。)

二、大猫来了

1.听辨音乐。

师:听,谁来了?它来做什么?(播放歌曲的第四段。)

师: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师:大猫是在什么时候发现小老鼠的?(再次听辨第四段音乐中的滑音部分。)

2.明确游戏规则。

师:听到大猫的叫声,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师:对,我们要一起快快地逃回家。

(析:此环节包含了游戏规则:听到大猫“喵”地一声,鼠宝宝才能四散逃开。这个滑音给了幼儿重要提示,教师需引导幼儿认真倾听,逐渐掌握游戏规则,这也是游戏能够顺利开展的保证。)

三、游戏:猫捉老鼠

1.由教师扮演大猫,师幼共同游戏。教师鼓励每个幼儿参与游戏,观察幼儿能否遵守游戏规则,即听到滑音后逃回家。

2.由幼儿扮演大猫,师幼共同游戏。

师:大猫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它是什么时候去捉老鼠的?(帮助幼儿梳理游戏情节,将其与音乐进行匹配。)

师:谁想做大猫?

3.引导幼儿变换躲藏地点进行游戏。

师:如果我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找米吃,大猫来了,我们还可以躲在哪里呢?(如大树后面、花丛后面等。)(游戏进行2~3次,教师逐渐退出游戏。)

(析:大猫和老鼠之间的“抓”和“逃”富有情节性,饶有趣味,幼儿很享受追与逃的过程。教师在此环节中适时退出,鼓励幼儿扮演大猫。为了增强趣味性,教师又引导“鼠宝宝”选择不同地方进行躲藏,既避免了幼儿拥挤,又提示幼儿想出如何不被大猫抓到的方法。)

师:宝宝们,现在我们到更远的地方去找一找还有些什么米可以吃。

反思:

第一,创设情境。活动中教师用自制的立体的、色彩鲜艳的树木、花丛等道具布置成森林的场景,分散在场地四周,形象而生动,深深地吸引了幼儿的视线。这样的场景不仅能使幼儿主动参与、融入游戏,而且能够帮助幼儿逐步制定和完善游戏规则。

第二,变化玩法。本次活动的环节层层递进,在巩固歌词、熟悉歌曲最后一个音为抓、逃信号的规则后,教师通过变化玩法来调控游戏的节律。首先,是师幼共同游戏,由教师扮演“大猫”,幼儿扮演“老鼠”;接着,由一位幼儿扮演“大猫”,其余幼儿扮演“老鼠”;最后,引导幼儿根据场地特点任意躲藏在自己觉得隐蔽的地方,增加游戏难度。教师通过变化玩法,不断添加新的刺激与挑战,使幼儿在游戏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

小班音乐《青蛙捉害虫》教案 篇9

活动背景: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游戏的乐趣。“捉小鱼”是根据民间音乐游戏“捕鱼”与主题“甜甜蜜蜜”相融合而产生的一个主题背景下的民间音乐游戏活动,这个游戏的旋律优美,内容比较简单,适合小班年龄幼儿,而且游戏的趣味性较强,能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伴之间的甜蜜美好,并体验民间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因此设计了这个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能配合歌曲音乐初步掌握游戏的玩法。

2.体验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

3.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

能配合歌曲音乐初步掌握游戏的玩法。

活动准备:

事先学会许多小鱼游来了歌曲、许多小鱼游来了音乐、小鱼头饰、捕鱼人、鱼网、呼啦圈。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带领幼儿学小鱼游进入活动室。小鱼们池塘到了我们休息一下吧!(模仿小鱼游进入活动室使幼儿能够融入小鱼的角色。)

2.捕鱼人进场:看,那边有两个捕鱼人,他们拿着渔网想要和我们做游戏,我们跟捕鱼人打个招呼好不好?(跟捕鱼人打招呼主要是为了能与下面的环节相衔接。)

二、学习游戏,掌握玩法。

1.捕鱼人示范捉小鱼。

2.刚刚捕鱼人是用什么来捕鱼的?(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认识游戏时所要用到的道具,不但增强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同时这样的方式能让幼儿更好的了解道具的使用方式。)

3.当歌曲唱到哪里的时候捕鱼人要来捉小鱼呢?根据幼儿情况进行再次示范。(这是游戏的难点,因此在这里我又重新示范了一次,这次是用清唱的方式来示范的,唱到“快快捉住”的时候刻意放慢了速度并将动作夸张化,让幼儿更加清楚的知道唱到这里时要将渔网放下来捉住小鱼。)

4.被捉到的小鱼哪里去了?(我将抓住的小鱼带到了呼啦圈里,让幼儿清楚的看到小鱼被抓住之后要游到这里来。)

5.请个别幼儿示范。(在老师的帮助下示范的比较顺利。)

6.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做捕鱼人呢?请部分幼儿做捕鱼人,部分幼儿做小鱼进行游戏。(当音乐唱到“快快捉住“要放下渔网时幼儿还有点反应不过来。)

7.教师强调游戏规则:捕鱼人一定要等到歌曲唱到“快快捉住”时才能去捉小鱼。

8.集体游戏。

三、结束活动

天黑了,捕鱼的人回家了,小鱼们我们也回家吧!幼儿离开活动室。通过幼儿模仿小鱼来引入活动,让幼儿能够在扮演小鱼的情境中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在教具的准备上还是比较充分的,我利用了现实生活中捕鱼的渔网,再在渔网的四周用兰花布围了一圈,使民间气息更加的浓厚。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兴趣一直很浓厚,游戏的后半部分孩子们基本能够掌握游戏规则来进行游戏。但是由于在活动中我没有过分强调小鱼游的动作,因此在后来到达游戏**的时候孩子们没有模仿小鱼游,都在那里兴奋的跑来跑去。<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池塘外面的圈圈也没有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很多孩子进去了之后又马上出来了,没有停留到规定的时间。整个活动的游戏都是幼儿听音乐进行游戏的,因此“捕鱼人”在捉小鱼的时候被限制住了,如果是幼儿自己清唱的话“捕鱼人”在捉鱼的时候可能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小班音乐《青蛙捉害虫》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能随音乐自由的表现鱼儿游动的动作,感受音乐的停顿。

2、有初步的角色意识,愿意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事先引导幼儿观察鱼儿游的动作,理解捕鱼的意思。

2、物质准备:音乐《捉小鱼》。播放器。

活动过程:

(一)以小鱼游的游戏引入,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

教师:小朋友,小鱼是怎么游的?谁来表演小鱼游?我们一起来学学小鱼游吧。

(二)介绍游戏的玩法。

玩法:请两个幼儿双手上举,碰在一起做“网鱼”,其他的幼儿扮演“小鱼”,跟着音乐有节奏的游动,一个接一个用碎步从网下钻过。“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当唱到“快快捉牢”的捉字时,渔网迅速地放下,开始“捕鱼”,把“小鱼”套进网里。被捉到的幼儿排到尾末,游戏继续进行,等音乐反复多变到结束时捕到的两只“小鱼”,与“渔网”交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三)提出游戏要求。

(四)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1、引导幼儿随音乐学“鱼儿”游动的动作,让幼儿享受自由随音乐运动的快乐。

3、引导幼儿充分感受歌曲,感受音乐结束前的休止。

4、鼓励幼儿创编各种表现鱼儿游动的动作,让幼儿随音乐进行游戏。

5、开始时教师可以当捕鱼人,幼儿熟悉玩法后,与幼儿交换角色。

(五)教师简要评价后,幼儿自由做鱼游动作结束活动。

三、户外活动:

1、体育游戏: 小刺猬 见领域活动指导P23。

2、分组活动:(见周计划表)

教学反思:

1.本游戏不是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环境和手指游戏先让幼儿进入活动状态,逐步吸引幼儿参与游戏。

2.游戏不是死板的让幼儿去做,而是通过自我模仿和识别进行,对幼儿在音乐的识别能力,及自我理解上有锻炼和提高。

3.游戏主旨体现幼儿间的互相帮助,从他们能理解的活泼可爱的小鱼身上学到互相友爱的道理,使他们对互相帮助理解的更深。

上一篇:交通事故伤情鉴定标准下一篇:我喜爱枫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