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专题专题

2025-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代汉语专题专题(精选7篇)

古代汉语专题专题 篇1

1、图画文字:图画文字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为原始文字,它是文字画经过长期发展而来,这是一次人类文明史上质的飞跃。它与有声语言有直接的联系,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

2、籀文: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叫籀文,即大篆字体。也叫史籀大篆。

3、甲骨卜辞:甲骨卜辞及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汉子体系。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所以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

4、钟鼎文:古代称铜为金,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为钟鼎文。

5、隶定: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来写古文字的字形,人们称之为“隶古定”。后来有人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为“隶定”。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判定汉字所属类型?

①文字所属的类型,是由构成这种文字的字符的特点来决定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字符的特点,判定他所属的类型。

②从汉字字符的性质看,主要是表意字符和表音字符,某些记号字本来也是从表意字和表音字变化来的。所以汉字从其所属类型看,是意音文字。表音字符大多含有意义,因此,汉字也可以径称为表意文字。

2、为什么教材也认为“汉字也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这和西洋学者所说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什么不同?

①因为从汉字字符的性质看,主要是表意字符和表音字符,某些记号字本来也是从表意字和表音字变化来的。所以汉字从其所属类型看,是意音文字。表音字符大多含有意义,因此,汉字也可以径称为表意文字。

②这种提法和西洋学者所说的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西洋人认为的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形态。但我们认为表意、表音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西洋学者的文字发展阶段论是以研究印欧语的文字体系为标准而得出的理论,不是一般文字的发展规律。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的秦书八体是从什么角度划分的?

①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②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类的。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

4、汉字字体演变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特点是:笔画圆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小篆形体正齐。

② 从小篆变为隶书,这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特点是: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半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这一阶段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形成。③从隶书到楷书,除用笔有些变化,字体结构基本没有变化,不再有波势挑法,笔画横平竖直,一般以顿笔收笔。

5、隶书是怎么产生的?隶书在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的意义是什么?

①隶书是在战国末期产生的,它是在秦国篆书的基础上产生的。秦地处宗周故地,文字较保守,但到战国后期,文字应用越来越多,而隶书笔势圆转,费力费时,人们书写时,为求快,多有草率急就之处,久而久之,形成所谓草篆。其实,其中所孕育的新字体就是隶书。它是在战国末期秦国篆文草体的基础上形成的。隶书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使广大民众应时代需要共同创造的,并不是某个人独自创造的;是民众创造后被官府采用,而不是官府制成施之于民众。②意义:篆体演变成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变化。隶变的结果是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符号性大大加强了。

6、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三种情况是什么?

甲词本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为甲词另造字。如,“我”、“而”。

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如,“辟”、“戚”。

表示乙词意义的词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如,“孰”、“莫”、“然”等。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假借字并说明是属于那种情况的假借?

1、说(悦)属于由本字的假借

2、耳 属于无本字的假借

3、之 属于无本字的假借

4、辟(劈)属于无本字的假借

5、辟(僻)属于无本字的假借

6、戚 属于无本字的假借

7、止(只)属于无本字的假借

8、剥 属于有本字的假借

9、蚤(早)属于有本字的假借

10、厌 属于有本字的假借 何 属于无本字的假借

五、写出下列加横线字的本义,如果属于分别字,则说明属于那种情况的分别字。

1、栗:本以为树名。后来加形旁,为其假借义造新字“慄”。

2、鲜:本义为一种鱼。借为“少”义,后为假借义造分别字“赻”。

3、采:本义为采摘。假借为色彩,后加形旁为本字造新字“採”;又为假借义造新字“彩”。

4、竟:本义为乐曲终了。引申为“国界终了”,即边境。后加形旁为引申义造分别字“境”。

5、解:本义为分割动物的肢体。引申为“松懈”。后加形旁为引申义造分别字“懈”。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0分,每题2分)

1、《中华大字典》给“奋”列出的一项意义:“振也,振去尘也。”其中“振去尘”不能看作一个义位。因为归纳义位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将语言义和言语义区别开来。即按语言义来归纳义位。而“振去尘”是个言语义——振去什么,是很具体的言语义。

2、“臭”可以指香气,也可以指臭气,但不能因此而归纳为两个义位。因为我们把词的每个意义称作义位,气味分为香、臭等不同气味,这是事物本身的区分(这种区分有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显示出来),而不是意义的区分,不能因此就分为两个或几个义位。

二、将下面两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文中的很多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后成了双音词,举例说明:(20分,每题10分)

1、张仪是魏国人的后代,将去秦国游说,路过东周。门客中有人对昭文君说:“魏国人张仪是一个人才,他将要去秦国游说,希望你以礼待他。”昭文君见了张仪,并对他说:“听说你要到秦国去。我的国家很小,不足以留你。即使你西游,难道一定能遇上用你之人吗?你要是遇不到这样的人,请你为了我而回来吧,我的国家虽然很小,也请你和我一同治理。”张仪又回身走了,向北拜了两拜。张仪临行时,昭文君送他并且帮助他,到了秦国,没多久,秦惠王很高兴就使之为相。周,是千乘之国,胜过了万乘之国,使秦王以张艺为师,逢泽之会上,魏王曾为他驾车,韩王为其车右,秦之名号至今令人不忘,这是张仪的功劳。(《吕氏春秋·报更》)

很多单音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变成了双音节词,如:将(将要)、过(路过)、语(告诉)、秦(秦国)、虽(虽然)、岂(难道)、说(高兴)、力(力量、功劳)等。

2、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他小时候很好学,广览群书,擅长于文辞。二十多岁时,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和他交往的人多以为他是一个奇才。并州的刺史高渥,是袁绍的外甥。平素很有名,他招纳四方游士,世人很多都归附了他。仲长统拜访他,高斡盛情款待他,咨询当时的政事。中长统对高斡:“你虽有雄志但无雄才,喜欢招纳人才但不能选择任用人才,因此我以为你应以此为戒。”高斡一向因名声好而很自夸,他不接受中长统的话语,仲长统于是

就离开了。没多久,高斡率领并州人反叛,最后终于失败了。并州、冀州的是人们都认为仲长统是个奇才。(《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很多单音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变成了双音节词,如:好(喜欢)、学(学习)、赡(擅长)、青(青州)、并(并州)、徐(徐州)、冀(冀州)、甥(外甥)、素(平素)、择(选择)、败(失败)、以(以为、认为)等。

三、指出下边句子中的偏义复词(5分,每题1分)

1、寒暑:意义偏向“寒”,“暑”无义。

2、动静:意义偏向“动”,“静”无义。

3、公姥:意义偏向“姥”,“公”无义。

4、作息:意义偏向“作”,“息”无义。

5、寒温:意义偏向“寒”,“温”无义。

四、解释下面成语中加横线字的意义 膺:胸,胸膛。文:即纹,画花纹。然:即“燃”,燃烧。的:箭靶子的中心

鼓:击鼓 假:借

给:富裕充足。度:估计

羁:绊马索,这里指约束薄:接近,迫近。

穷:彻底追究,即钻研。

素:平常,平素。

五、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相信:古:相互信任。今:信任。

2、伤心:古:使心受到伤害。今:难过。

3、当时:古:正当那个时候。今:指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

4、由于:古:凭借于。今:即因为,表原因。

5、虽然:古:即使这样,虽然这样。今:表转折的连词。以上各词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

六、写出与下面的简化字相对的繁体字,说明与它们表示的是不是一个词(10分,每题2分)

1、丑——醜,它们不是一个词。“醜”指丑陋,“丑”指地支第二位。

2、表——錶,它们不是一个词。“錶”指钟表,“表”指外面、外表。

3、制——製,它们不是一个词。“製”指裁制衣服,“制”指制度、法制。

4、厂——厰,它们不是一个词。“厰”指宽敞,“厂”指 山石之崖。

5、了——瞭,它们不是一个词。“瞭”指明白、懂的。“了”指完结。或作助词。

七、写出与句中加线词相对应的现代汉字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1、昏—婚 是古今字关系,“昏”是本原字,“婚”是其区别字。

2、竟—境 是古今字关系,“竟” 是本原字,“境” 是其区别字。

3、反—返 是古今字关系,“反” 是本原字,“返” 是其区别字。

4、取—娶 是古今字关系,“取” 是本原字,“娶” 是其区别字。

5、保—堡 是古今字关系,“保” 是本原字,“堡” 是其区别字。

八、阅读古注,说明句中的假借字:(10分,每题2分)

1、“务”是假借字。借“务”表示“侮”。

2、“生”是假借字。借“生”表示“性”。

3、“时”是假借字。借“时”表示“莳”。

4、“信”是假借字。借“信”表示“伸”。

九、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是什么意思?这些字后来在字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10分,每题2分)

1、知:智慧。后来在此义上加形旁,造新字“智”。

2、要:腰身。后来在此义上加形旁,造新字“腰”。

3、说:高兴。后来在此义上加形旁,造新字“悦”。

4、弟:尊重兄长。后来在此义上加形旁,造新字“悌”。

5、辟:法度。后来在此义上加形旁,造新字“避”。

十、下面几句话中的“鄙”是什么意思?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

1、鄙:边邑。

2、鄙:朴鄙,指民风淳朴。

3、鄙:见识短浅。

4、鄙:鄙视,瞧不起。

一、填空(20分)

1、判断句谓语,状语。

2、第三。

3、数,单数和复数

4、述宾结构。

5、“有”。

6、状语。

7、及物动词。

8、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

9、动态变化。

10、词序,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

11、连词。

12、词类活用、语序、被动句。

二、名词解释:

1、意动动词:是及物动词的小类,它的语义特征是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认为宾语是某类人或事物。它都是由名词或形容词活用而成的动词,不可能是本原属于动词词类的动词。意动动词所带的宾语称为意动宾语。

2、无定代词:有“或”和“莫”。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指代对象,“或”是肯定的,意为“有的”“有人”“某人”;“莫”是否定的,意为“没有什么”“没有人”。它只能作主语。“或”单用一般都是指人;“莫”单用一般指人,表示广泛的否定。

3、表敬副词:它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副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敬辞向对方表达敬意,另一种是用谦辞表示自谦,这是间接向听话人表达敬意的方式。

4、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由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就“提取”了原

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

5、自指:指谓词性成分没有转指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只是自身一般地事物化了,不再是一个陈述。

三、问答题(30分)

1、举例说明判断性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1)形容词后带有宾语: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形容词后面有宾语说明它活用作动词了。

(2)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代词是不受别的词修饰的,形容在代词前,只能构成述宾结构,由此可判断出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以„„为奇”义。

(3)形容词出现在助词“所”之后:助词“所”经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行为的对象,因此“所”字后面的形容词,也就活用作动词了。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认为高的”义。

(4)形容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足”等后面,活用为动词:因为助动词一般只修饰动词,所以,可判断出它后面的受它修饰的形容词也就活用作动词了。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使„„贫”。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荀子·修身》)——“枯竭”义。

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成为显贵”义。

2、举例说明助词“之”和连词“之”的差异。

“之”是一个很特殊的连词,只之大致能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但二者有明显的差别,“的”总是粘着于其他成分,是定语的后附性成分,而“之”是介接性的,总是插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也就是说,连词“之”的语法分布是“定语+之+中心语”。如: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逍遥游》)

而助词“之”的语法分布是“主语+之+谓语”。“之”字结构是指称化的主谓结构,它不会提取与谓语核心动词相关的成分,只是表示原主谓结构自身事物化、事件化,因而“之”字结构都是自指的,它的语法性质是谓词性的。如: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3、举例说明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同类,如:

陈胜者邮电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如: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3)表示比喻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达式的人或事物一样,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即说话人把复杂的表达式内容,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求达到强烈确认的表达效果,如: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5)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庄子·养生主》)

4、举例说明如何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察和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

(1)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那么,这个句子是被动句,如“草犹不可除”,动词“除”表示人有意识的动作,而主语“草”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所以句子是被动意义。

(2)谓语是及物动词,从表面上看主语也可以认为是这个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但是谓语动词后没有宾语,并且也无法补出宾语,在这种情况下,句子是被动意义,如“文王拘”“屈原放逐”,“拘”和“放逐”都是及物动词,主语“文王”“屈原”脱离具体语境也可以认为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但是两个句子动词后都没有宾语,并且在具体语境中也无法补出宾语,因此,“文王”和“屈原”只能是受事主语,两个句子都表达被动意义。

(3)在主动宾完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达自身的一部分,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又是对主语不利的,句子一般也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中,“孙子膑脚”是主动宾完备的句子,宾语“脚”是主语“孙子”的一部分,“膑”是刑罚动词,表示对孙子不利,孙子不可能对自己施以“膑”刑,所以句子是表示被动意义的。

以上所列的三项识别标准不是绝对的,各自都有一些例外,但这三项标准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绝大部分无标记的被动句。

5、举例说明介宾结构作状语的单句的类型。有三类:(1)介宾结构表示原因,如:

左右以君同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上例介词“以”连同后面的谓词性成分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原因,整个句子是单句。(2)介宾结构表示假设条件,如: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

上例的“若”有人认为是连词,它连接的是假设条件分句。本教材把它处理为介词,这个介词同后面的谓词性成分一起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修饰句法核心,因而整个句子不是复句而是单句。

(3)介宾结构表示让步条件,如:

纵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诸乎?(《左传·定公元年》)上例的“纵”意思是“即使”“虽然”,一般认为是让步连词,连接让步分句。本教材把它处理为介词,“纵”同后面的谓词性成分一起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修饰句法核心。

四、分析题(40分)

1、指出下文中的于、以、其、所的用法,是什么词,意义或作用是什么?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引介与事对象。(2)敢以烦执事:介词,引介凭借(文中省略“之——亡郑这件事”)

越国以鄙远:连词,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越国”、“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亡郑”、“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引介凭借(文中省略“之——郑国”)

阙秦以利晋:连词,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阙秦”、“利晋”(3)君知其难也:代词,其+名词“难处” 共其乏困:代词,其+名词“馆舍和资粮的不足”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其+名词“西面边界”

(4)君亦无所害:所:助词,“所害”是转指化的结构,语义为“害的东西”,这个偏正结构的中心语是动词的宾语,定语就是动词本身。

君之所知也:所:助词,“所知”是转指化的结构,语义为“知的东西”,这个偏正结构的中心语是动词的宾语,定语就是动词本身。

2、指出下文中的“之、者”的用法,是什么词,意义或作用是什么?

(1)诚有百姓者:代词,“名词+者”。(2)故以羊易之也:代词,代指“牛”。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助词,“百姓之以王为爱”即为“主语+之+谓语”格式(4)彼恶知之:代词,那件事

(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代词,代指“牛”。(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助词,“百姓之谓我爱”即为“主语+之+谓语”格式

(7)君子之于禽兽也:助词,“君子之于禽兽”即为“主语+之+谓语”格式

3、指出下文中“者”的词性及用法

(1)凡吏于土者:助词,“者”字结构发生转指,指“在地方上做官的人”,表示施事,句中做主语。

(2)凡民之食于土者:助词,“者”字结构发生转指,指“靠种田吃饭的人”,表示施事,句中做主语。

(3)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助词,“者”字结构发生自指;指“受其直,怠其事”这种情况,谓词性成分自身事物化、事件化,句中做主语。

(4)有达于理者:助词,“者”字结构发生转指,指“有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表示施事,句中做主语。

4、指出下文中的判断句和被动句,并分析其形式和功能。(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被动句:固见负于世,必见骜于民,构成“见+及物动词+于+施事”组合,靠介词“于”来引介施事者。(2)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判断句:用“„„者,„„也”构成。

二、解释下列名词(20分,每题2分)

1、音类:指分析出的语音单位。汉语里的音节是天然的独立单位,音韵学的研究基本上就是对音节以下的单位,即音节内部的构成成分进行分析。一个音节可以包括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种成分,音位也主要指这些单位及其组合。

2、韵目: 韵的构成成分是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韵的名称叫韵目。

3、反切:这是我国古代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标注读音的一种方法。其形式为:X,AB反或X,AB切。其原理是:把反切上字的声母和反切下字的韵母、声调相结合,组成被切字的读音。其前提是:反切上字和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4、韵书:韵书是专门的音韵著作,是以分韵和注音为功能的工具书,也是现代人研究汉语古音的主要依据。它的优点是完整地记录一个语音系统,划分声、调、韵内的同音字组,并且每部书的编纂时间大体明确。不同时代产生的韵书在编排体力上有所不同,表现音系的细致程度也不同。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

5、等韵图:简称韵图,是用汉字编排的声韵调配合表。约产生于唐末五代时期,盛行于宋元明清。宋元为前期,明清为后期,都以层级分类和交叉分类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示汉语的音节结构。

6、韵基: 传统音韵学的分析方法中,把“韵腹+韵尾”看成一个单位,人们把这个单位称为韵基。

7、韵部: 以韵基为标准,把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归为一类,不同声调的字都包括在内,这样的音类通常称为韵部。

8、小韵: 中古韵书中的第三层分类是同音字组,一韵之内读音完全相同的字划为一组,这样的同音字组通称为小韵。

9、韵摄: 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几个韵系被归为更大的单位,这样的单位在最早的韵图里叫“转”,在稍晚一些的韵图里叫“摄”。

10、字母 古人用一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声母的代表字叫“字母”。如,三十六字母。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40分,每题8分)

1、汉语古音分为几个时期,各期的特点是什么? A、汉语古音分为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三个时期。上古音从西周初到汉末,代表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

先秦的声母系统。

B、中古音从魏晋到隋唐五代分前后两期。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汉人发明番茄,汉语音韵学产生。南北朝时期与以韵母“繁化”,韵部也比以前分得多。中古四声体系确立了,有很多上古时收塞音韵尾的入声变为去声。五代时,韵母系统向简化发展,韵部减少。

C、宋元明清时期,共同语的中心方言发生转移,出现等韵图,以《中原音韵》为代表音系。

2、《韵略易通》各层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韵略易通》采用的是“四级分类法”。

第一层分类:以韵基为标准,把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归为一类,不同声调的字都包括在内,这样的音类通常称为韵部。第二层分类:以声调为标准,该书音系将20个声母概括为“早梅诗”。见课本358页。第三层:以介音为标准分四等。第四层:以声调为标准,分到了小韵。

3、反切系联法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反切系联有三种基本方法:①同用。几个反切共用一个上字,则这几个被切字 的声母属于同类。如,冬,都宗切;当,都郎切;登,都滕切。几个反切共用

一个切下字,则这几个被切字属于相同的韵类。如,东,德红切;公,古红切。

②互用。两个字互相作对方的反切上字,是切上字的互用。如,当,都郎切;

都,当孤切。“当”和“都”为互用。

③递用。三个以上的反切,每个被切字依次作另一个反切字的上字,是切上字 的递用。反之,是切下字的递用。例见 课本363页。

5、三十六字母比较,《中原音韵》的声母有什么重大变化? ①全浊声母消失,原全浊声母字变成了清声母字。②舌上音知、彻、澄跟正齿音的照、穿、床、禅合流,成为卷舌音声母照母和穿母。

③轻唇音“非敷奉”三母合一,都变成f。

④喻母的全部和疑母的大多数字并入影母,即变成了零声母字。

5、宋词押韵的特点和依据是什么?

特点:宋词不按照某种现成的韵书押固定的韵部模式,而是押自然韵,其实际的韵部数目比唐代古体诗的韵部又少了很多。

古代汉语专题专题 篇2

随着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2013年新课程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将在“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返璞归真”中与时俱进, 可以预见, 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改精神将在新课程高考中进一步体现。为了配合全国新课程高考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考生做好高考文综历史第二轮复习, 本刊编辑部集中全国各地新课程高考研究中的名优教师资源, 根据新课程历史《考试大纲》和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趋势,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第二轮通史复习的特点, 将新课程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时政热点整合为九个专题, 以期帮助考生达到高效备考的目的。此第二轮复习系列专题, 兼顾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等版本的教材, 精讲精练, 准确把握核心考点, 试题的命制突出原创和改编, 将成为考生笑傲高考、迎接金色六月的利器。

【命题规律】

1.近三年高考涉及本专题的重点知识

(1)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 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一方面侧重于行政机构职能的变革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另一方面侧重于汉至元的行政机构, 如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制、内阁制和军机处等。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13题考查了分封制, 2010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5题考查了郡县制, 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10题、北京文综卷第13题考查了三省六部制, 2012年江苏历史卷第21题考查了科举制,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4题考查了刺史制,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8题、江苏历史卷第4题和广东文综卷第14题考查了内阁制, 2012年天津文综卷第2题考查了军机处等。

(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 主要考查了古代农业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以冶炼和纺织业为代表的古代手工业发展, 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经济政策的影响。如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12题和2010年浙江文综卷第14题考查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2012年江苏历史卷第2题考查了古代的手工业发展,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6题、北京文综卷第12题和安徽文综卷第14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2.考情预测

(1) 从题型来看。本专题仍将以选择题为主, 且试题引用材料多为文言文, 难度较大。

(2) 从命题趋势来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方面, 视角多变。一是注重对政治制度创新的考查;二是对政治文明建设中特色内容特别关注, 如对监察制度的考查;三是侧重对体现以史为鉴知识点的考查, 如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及影响, 制度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将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机构的设置联系起来进行考查。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方面, 仍将结合当前的“三农”问题等热点命制试题。一是古代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的兴修, 联系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二是将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和相关政策制度结合起来综合命题;三是古代手工业成就对当今立足创新、发展高新科技、增强国力的启示;四是古代商业的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五是封建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对今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启示;六是将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3) 从命题方式看。本专题仍将通过设置新情境、新材料来考查主干知识, 侧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

【复习方法】

1.运用表格归纳法复习早期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发展, 把握基本脉络、发展规律和阶段特征。

2.运用比较分析法对重要的概念和重大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如分封制和宗法制,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郡县制和行省制, 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内阁制和军机处等。

3.采用线索归纳法从宏观上掌握本专题的基本线索。如复习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史, 就要抓住一条线索、两对矛盾、三个趋势、四种主要制度等。

4.运用史论结合法来探究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现象, 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探究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小农经济形成的内在联系。

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认识和评价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象的影响, 如自然经济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历史作用。

6.重视将主干知识与现实生活、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复习, 如选官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联系等。

【综合解读】

一、政治文明史

1.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 历代主要政治制度的演变:

(2) 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二、经济文明史

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农业:

(1) 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 (2) 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3) 从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角度看, 使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4) 从经营方式的角度看, 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5) 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 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2) 手工业:

(1) 历史悠久, 技术精湛, 持续发展, 长期领先于世界。 (2) 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 规模不断扩大, 分工日益细密。 (4) 长期远销欧、亚、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享誉世界, 如西汉有“丝绸之路”且被称为“丝国”, 唐朝又被称为“瓷器大国”。 (5) 地区分布广泛, 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作相应的变化。

(3) 商业:

(1) 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相辅相成。 (2) 阶段性特征明显, 其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极不平衡, 但始终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发展艰难。 (3) 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 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古代金融发达, 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了, 有利于商业发展;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限制和时间限制, 国家对商业的控制逐渐放松;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4) 封建社会后期,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5) 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中外交流。

2.古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政策

【热点链接】

热点一

材料:2012年3月14日,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会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从我上任的那一天起, 就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目标。第一, 就是要建立科学民主决策的机制。第二, 我们政府还要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第三, 我们要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解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吸收与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政治文明成果, 包括古代中国优秀政治文明, 特别是制度创新。试题的设计, 可以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经验教训对今天政治民主化进程、机构改革的启示的角度进行考查, 如监察制度与反腐倡廉, 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与国家统一等。

热点二

材料:2012年11月1日, 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统计, 2012年报考国家公务员人数高达152.6万人。公务员考试依然是高烧不退, 报名者趋之若鹜, 这与20世纪80、90年代的下海潮形成鲜明反差。

解读:公务员报考热折射了时代变迁, 可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相联系, 要抓住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标准和方式的演变来掌握。试题的设计, 可以从科举制的影响和对科举制的认识角度, 考查今天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东西方官员选拔制度的差异。

热点三

材料1:2012年2月1日,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这一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一半篇幅涉及农业科技。

材料2:2012年9月19日, 据海关统计, 10年来, 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21.7%, 较同期全球贸易额年均约10%的增速高出1倍多。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上升至2011年的10.2%, 自2009年起连续三年稳居全球对外贸易第二大国的位置。

解读:本热点涉及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高考对此考查多采用综合题的形式。考查的视角主要有:一是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农田水利兴修对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启示;二是将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影响、相关制度政策与当今热点“三农”问题、粮食问题等结合起来命题;三是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对当今立足创新、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增强国力的启示;四是古代商业的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五是封建国家采取的政策对今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启示。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4分, 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 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 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 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 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个概念, 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和服从中央的制度

B.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社会机制

2.秦朝“在政府组织上, 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 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 而无力作巨大改变。”由嬴政大帝独创的“权威性的规范”是指

A.皇帝制

B.丞相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3.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 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 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对该论述理解错误的是

A.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

B.君主专制具有极端的残暴性

C.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人性”

D.君主专制总体上是有害无利

4.20世纪90年代中国“省管县”改革悄然进行, 有人说这吸取了中国古代某个朝代地方管理制度方面的经验教训。“某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5.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 唯门调户选, 征文射策, 以取禄位, 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 兄教其弟, 无所易业, 大者登台阁, 小者任郡县, 资身奉家, 各得其足……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 咸出于是。”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1) 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唯一途径 (2) 有助于提高读书人的影响力 (3) 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 (4) 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的风气

A. (1) (2) (4)

B. (2) (3) (4)

C. (1) (2) (3)

D. (1) (2) (3) (4)

6.据《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四·职官一》记载:居其官不知其职者, 十常八九。其官人受授之别, 则有官、有职、有差遣。……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 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 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此现象直接导致了

A.中央集权削弱

B.行政效率降低

C.腐败现象丛生

D.积贫积弱局面

7.《明史》卷一六八《陈循传》记载:在比孝宗还要早的景帝时, “帝欲易太子, 内畏诸阁臣, 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 江渊、王一宁、肖镃半之。比下诏议, 循等遂不敢诤 (而遵旨票拟) ”。这主要说明了内阁

A.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B.是法定的中央一级决策机构

C.与皇权相互勾结易导致腐败丛生

D.对皇权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8.有人说, 军机处的设立, 是清朝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 标志着清朝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下列言论不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

A.军机大臣“掌书谕旨, 综军国之要, 以赞上治机务”

B.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 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C.军机处“凡有旨存记者, 皆书于册而藏之”

D.军机处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9. (清) 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记载:“金宝庐舍, 转瞬灰烬, 惟有田者, 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 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赢十百金, 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

B.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实行

C.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居于主导地位

10.某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时, 找到下列材料:“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 “工匠之子, 莫不继事。” (《荀子·儒效》)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唐六典》) 分析上述材料可知

(1)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是以家族内传承为主要形式 (2) 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封闭性制约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 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制约了技术的传播 (4)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不利于中外手工业技术的交流

A. (1) (4)

B. (2) (3)

C. (1) (2) (3)

D. (1) (3) (4)

11.2012年10月31日, 北京盈时国际2012年秋季拍卖“古韵奇赏——古董珍玩专场”举槌。——皇家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以9775万元成交, 这是内地19年来拍出的最高价格的瓷器。据你推断该瓷瓶

A.最早可能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制作

B.是吸收波斯、印度风格文化的结晶

C.将帝王的威武与神秘隐喻化地呈现

D.是青瓷技术与白瓷技术交融的结果

12.明《万历志》张宁序中指出:“维扬古九州之一, 江都为附邑, 袤延数百里, 北枕三湖, 南抵大江, 今昔称海内一大都会, 且为南北襟喉, 漕运盐司, 关国家重计, 皆莅斯土”。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1) 漕运、盐运的兴盛使扬州成为“海内一大都会” (2) 便利的交通是扬州兴盛的重要原因 (3) 明中期, 在盐业等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 扬州呈现空前的盛况, 有“海内文士, 半在维扬”之说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13.某学生从图书馆借阅《宋元以来城市分布的特点》、《苏州府志》、《明清中西经济的比较分析》三种书, 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有可能是这篇论文主题的是

A.明清苏州的社会风俗

B.明清的海外贸易

C.明清新经济现象探析

D.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

14.乾隆四十一年《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会馆碑》中说:“商贾捐资, 建设会馆, 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或存货于斯, 或客栖于斯, 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可见修建会馆的直接目的是

A.使“士商之游处四方者, 道路无燥湿之虞, 行李有聚处之乐”

B.使“明其约, 释其疑, 主客交孚, 民物充赖”

C.使“联乡谊, 敬神庥……定规则, 抑行商”

D.使“通信息, 保交通, 中外贸易顺畅流通”

15.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 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两者比较分析可知其

A.都是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开始实行

B.都侧重于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的发展

C.都是自然经济形成或者发展的产物

D.都是为了抵御外来侵扰的消极手段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 其中第16题25分、第17题15分, 共40分)

16. (25分)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发展曾经在世界上独领风骚、辉煌灿烂、光照四邻, 这对现今构建和谐城市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城镇的发展过程中, “礼制”成为其空间整体格局维新式演变中的主导机制, 并形成了礼制为尺的空间层级组织, 或表现在城市的规模大小、城市的级别的高低;或表现于城市中宫殿、府邸的尊卑等级;或表现于建筑的屋顶形式的差别, 色彩的不同;甚至建筑的踏步亦有等级的表示。总之, 礼制的制约体现于一切可见的形式中。唐长安棋盘格式的中轴线布局出现 (如下图) , 是统一王朝权力达到高度集中的一种表现。城市中轴线由宫室为对称轴的终点, 到以后皇宫位于城市几何中心, 使礼制的、伦理的观念深入人心。当然具体的城市形态同时要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及技术条件的制约。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和艺术表现之中, 反映为一种对空间的理解和向往。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及其规划思想》

(1) 依据材料一, 概括分析中国古代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4分)

材料二“关中寓内西、偏天下, 劳于转输”, “长安、洛阳虽云故都, 然地险而隘, 去东夏辽远, 故汉之吴楚七国、唐之山东、河北往往强悖, 良亦远而难制也。加其转漕非便, 仰给四方, 常苦牵费”, 所以在此形势之下, 长安难以继续为都, 故 (宋) 太祖弃之。洛阳虽处长安之东, 但仍有与上述差不多的不利之处, 也不宜建都。同时相对于汉唐, 因为西北匈奴相对势小, 东北契丹民族的强盛, 燕云十六州难以收复, 国防重心和政治重心已然转移, 西北之地已经不适合建都。相比于长安、洛阳, 开封不仅水运方便, 漕运发达, 且地处中原, 有前文述说之种种优势, 所以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定都开封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乃是必然选择。

——摘编自《北宋东京城市建设探讨》

(2) 依据材料二, 分析宋太祖建都开封的原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比较分析唐长安与宋开封在城市布局方面最大的不同点。 (6分)

材料三以苏州论, 明清时期城市格局的变动反映了私人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清时, 苏州私人棉布纺织、踹染业大都麇集在阊门外, “苏布名称四方, 习是业者在阊门外上下塘, 谓之字号”。阊门一带成为生气勃勃的新工商业中心, 并与其他三个市区形成对立。杭州城区也有类似变化。不够发达的东城区在明清时期被纳入市内, 成为工商业飞跃发展的集中区域。苏、杭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其周围的卫星市镇经济有关。环杭州的塘栖、临平、览桥、瓶窑等众多大小市镇及集市, 与杭州城一起组合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市场体系, 形成连锁的群体效应。

——摘编自《明清江南商品市场结构与市场机制探析》

(3) 依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8分)

材料四下面是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所编制的关于中国与欧洲城市化发展的对比表。

中国:

欧洲:

(4) 对比材料四中的中欧城市发展, 你能得出哪些有效信息? (4分)

(5) 综合上述材料, 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3分)

17.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中, 科举是一种只会造就腐儒的没落的取士制度, 甚至认为科举制严重地禁锢了整个民族的创造思想和创新精神, 是阻碍中华民族进步的罪魁祸首, 是过去中国腐败落后的根源。在1998年华侨出版社出版的《黑二十四史》中, 科举与缠足、宦官、酷刑、盗墓列在一起, 足见科举制度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有多么的黑暗。……很少有人知道, 在科举制废止不久就有人提出要为科举制平反。最早提出为科举平反的著名人物是戊戌变法时期极力批判科举制的梁启超。在游历东西洋国家作过比较之后, 梁启超幡然悔悟, 说“科举非恶制也”, 并公开提出了为科举平反的主张, 甚至公然提出恢复科举的建议。民国建立后, 伟人孙中山也在各种场合一再赞扬科举。他在《五权宪法》等演说中强调: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拔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

——摘编自《“科举制”盖棺百年涌风烟重新评价观点成为学术界思潮》

评述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D 4.D 5.B 6.B 7.D8.C 9.D 10.C 11.C 12.A 13.C 14.A15.C

二、非选择题

16. (1) 主要特点:“礼制”成为其空间整体格局维新式演变中的主导机制;布局严整、等级森严, 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任答两点即可, 2分) 原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和发展, 并实现了大一统;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居于统治地位;思想上封建儒家思想处于统治地位, 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思想;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及技术条件的制约。 (任答两点即可, 2分)

(2) 原因:长安、洛阳存在“地险而隘”、“转漕非便”等不利之处;宋面对强大的契丹, 国防重心和政治重心已然转移, 开封具有交通、地理等方面的优越条件。 (4分) 不同点:宋朝时, 打破了城市布局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

(3) 特点:城市中新的工商业中心不断兴起, 其生产和商业功能日益增强;城市不同市区分工相对明确;卫星市镇兴起, 与中心城市一起组合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市场体系, 形成连锁的群体效应;在江南某些城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任答两点即可, 4分) 原因:工商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社会长期保持安定统一局面。 (任答两点即可, 4分)

(4) 信息:欧洲在公元1000年时还不存在城市文明, 而中国已经出现了城市文明;在此后1000年间, 中国的城市发展没有显著的进步, 而欧洲城市却在这段时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1800年, 中国清朝的城市化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而欧洲的城市发展水平不仅经历了从无到有, 还超越了中国。 (任答两点即可, 4分)

(5) 特征: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规模扩大;明朝中后期,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分)

17. (15分) 第一种观点:

积极说:扩大统治基础和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公平、公正社会风气的形成;将选官任官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二种观点:

消极说: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加强了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使社会发展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第三种观点:结合上面两种观点进行全面评述。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 篇3

例1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解析 解第(1)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的内容。从“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和历史学家李洵的观点可以总结出,许多士大夫通过科举来振兴家业。“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结合徐阶从事纺织业的例子可以看出,士大夫家主要通过发展工商业来致富。

第(2)题的解答技巧应该从审题开始,找到关键词——“江南社会风气”,那么材料中有关社会风气的描述内容就是答案要点, 如“导奢导淫”“伦教荡然,纲常已矣”“好讼致穷”,将它们的意思意译出来即是答案。

第(3)题是开放性问题,难度稍大,需要有机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首先从“既是”“又是”这样的问法来看,策略上一般都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即解释促进与阻碍的具体内容。促进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阻碍方面,材料只揭示了不利于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现象——热衷于购地消费、奢靡成风;追根溯源本质在于自然经济下重农抑商观念影响,不可能扩大再生产,这就需要结合课本知识。

答案 (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例2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解析 回答此题的前提是要读懂材料中文言文的大致含义。其次,同学们要知道整个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的大前提。

第(1)问主要考查对宋代商业发展原因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考虑。

第(2)问考查对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的掌握。根据材料一、三、四可以从货币、市场、商业城市、市民生活、商人群体的出现等方面作答。

第(3)问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到了必修3中关于宋代的思想文化的知识。主要考查对商业发展、思想、文化的联系的理解。同学们可以从市坊限制的打破、理学的出现、市井生活、宋词的出现等方面作答。

答案 (1)增加财政收人;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例3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 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 商品经济活跃

C. 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材料提到交通路线,但未体现十分发达,主要目的是反映商品流通的繁荣,故排除A项;只提吴越,未涉全国,故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体现为雇佣关系出现,而材料没有看出雇佣关系,故排除D项。

答案 B

例4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 农民生活艰辛

B. 土地兼并严重

C. 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 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读懂这首诗的大意。“粜”的意思是卖出的意思。前一句的意思是二月卖出新丝,五月卖出新谷,C选项正确。“丝”代表手工业,“谷”代表农业,所以D项正确。材料中“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急救,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所以A项正确。B选项,材料中未提及。

答案 B

例5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的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解析 明代虽然实行海禁,但是不能完全说明没有民间海外贸易,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古代中国政府历来推崇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史料描述的是明代的海禁政策,与D项无关,排除。

nlc202309030734

答案 C

【思路点拨】

复习中国古代经济这一专题时,同学们需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方面来复习。农业是我国古代的立国之本,我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把它视为本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耕作技术和水平的进步,公田制逐步转变为私田制,集体劳动逐步转变为个体农耕。至此,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各个时期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以及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变革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春秋战国之前都是官营手工业,所谓“工商食官”。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到魏晋时期受到摧残,到隋唐得以恢复发展。明代中后期,在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形式和特点,与手工业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官营手工业由官府组织,不计成本,产品供应宫廷,满足贵族需求。为了制作质地上乘的手工业产品,工匠不断钻研技术,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但不利于规模生产和扩大影响;民间手工业兴起较晚,产品的使用对象下移为普通大众,需求量较大,商品化程度高,这促进了商业繁荣,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二者的差别是出题的一个关键点。官营与民营的力量对比,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大致是官营逐渐失势,民营后来居上,正是这种变化使得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最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了解这一变化过程应该是同学们解答相关题目的基础。

关于中国古代的商业,其发展的大致脉络是掌握具体知识之前提,中国古代的商业起源很早,早在商朝就有很多人从商。商业政策的转折点在战国时期,之前大体上顺其自然,之后主要是遏制态度。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来,国家推崇“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但当时的从商之人仍然很多,商人地位也比较高。秦以后的重农抑商力度加强,汉代的大商人与国家争利,受到统治者的压制,政治地位相当低下,所谓“士农工商”,此后历代,商业基本上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然而,商品经济发展毕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统治阶层的导向没有遏制住商业的发展,随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到唐、宋、元时期,商业逐渐繁荣起来,元代海外贸易也较为发达。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各种因商业而繁荣起来的城市越来越多。此外,整个古代具有对外贸易性质的商业活动基本上都由官府控制,厚往薄来,不计成本。

中国古代大多数统治者推崇“重农抑商”政策,即农业为本业,手工业和商业是末业。明清的统治者们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以及东南沿海外敌侵扰的情况下厉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这种政策不仅减缓了商品流通,而且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也是中国近代一直落后于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从此,对商业的忽视成为中国逐步落后的重要原因。

本专题知识的理论性比较强,对同学们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再加上题目多以文言文材料的形式承现,读懂材料就显得十分关键。一方面要求同学们要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关于文言文的阅读,同学们不需要逐句逐字的翻译,只需明白关键字词的意思,以及整句或整段的大致意思就行。如:“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如果不理解“粜”的意思,对于整句话理解都很困难。从构词法上看,“粜”是由“出”和“米”构成,直观的意思是把米放出去,那当然是“卖”了。这样才能顺利理解本句话的意思,从而顺利作答。另一方面需要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将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相关知识点对应起来,知道考什么,然后再归纳总结出答案,这也是新课改高考一向推崇的理念。此外,在解题过程中审准题干内容,合理排除干扰信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切过往皆成历史,对历史知识的考核也会涉及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该放宽视野,勤学习,多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日积月累之后自然水到渠成。

【专项训练】

1.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封建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C. 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需要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 唐诗《田家》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 )

A.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场面

B. 农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

C. 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D. 唐代重农抑商的政策

3.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的传奇故事。晋商、徽商等商帮在明清时期活跃的根本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明清统治阶级一改以往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安徽、山西等地有悠久的经商传统

D. 安徽、山西在明清时期农业欠发达,转而发展商业

4. 明代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由此可知( )

A. 江南地区已是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 原因是因为明政府实行重商主义

C. 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江南地区农业经济衰落

5.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 民贵君轻 B. 重农抑商

C. 固民安邦 D. 闭关锁国

6. 《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 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 工商业在西周占有重要地位

C. 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 工商业在西周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7.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这反映了(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依然很强,没有减弱 ③佃农有权支配自己的部分劳动产品 ④商品经济已经代替了自然经济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8.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B. 宋代宽松的经济政策

C. 统治者完全改变过去重农抑商的政策

D. 宋代都城打破坊市分离格局

9. 中国有位皇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通过阅读史料我们可得出( )

A. 通过工商业致富是不义之举

B. 统治者倡导重农抑商的政策

C. 统治者认可工商业所带来的利益

D. 与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思想本质一致

10.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nlc202309030734

A. 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 私田主人的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

C. 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D. 土地私有制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11. 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女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值。”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明代松江地区高度商业化

B. 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松江地区商品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

D. 表明松江地区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12. 王士祯《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了徽商( )

A. 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B. 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C. 注重多样化经营

D. 注重买田置地

13. 宋代吴处厚曾说:“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阂疟之发,则其俗又以冷热发歇为市喻。”这段话反映的是( )

A. 宋代草市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B. “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C. 宋朝的草市有了明显的发展

D. 宋代蜀地经济发展落后

14.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国家的税收制度有重大变革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15. 某同学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

(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

(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

(1077年)&2021.3&5117.2&28∶72&]

A. 北宋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B. 北宋工商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C. 北宋商品经济有很大的发展

D. 北宋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16. 汉武帝时期,创造了开隧洞竖井施工的井渠法,这种办法至今还在新疆的干旱地区流行,被称为“坎儿井”,井渠法是在修建哪一段河渠时第一次采用( )

A. 郑国渠 B. 龙首渠

C. 漕渠 D. 白渠

17.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精耕细作,这离不开人们对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下面哪种生产工具出现的时间最晚( )

A. 耒耜 B. 耦犁

C. 耧车 D. 曲辕犁

18. 清初地主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财”,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 小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C. 不少农民成为雇佣工人

D. 手工工场规模受到限制

19.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 )

①缴纳租税的需要 ②商品交换的需要 ③男耕女织④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20.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

A. 封建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生产关系

B. 生产力的发展

C. 土地私有制出现

D. 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制,……最有条理,城中有几坊,每坊各有墙围如子城,然一坊共一门,出入六街,凡城门街角有武侯辅,卫士分守,日暮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成阵,坊市门皆启。

——《朱子语类》卷九十

材料二 唐初,崔某饮酒归而犯夜,被武侯执缚街头。次日晨,长安令刘行敏遇而释之,因而作诗嘲曰:“崔生犯夜行,武侯正严更。蹼头拳下落,高髻掌中擎。杖迹胸前出,绳文腕后生。愁人不惜夜,随意晓参横。”

——李昉《太平广记》

材料三 大历二年(767年),唐代宗下诏规定:“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如有犯者,科违救罪,兼须重罚。”

——王溥《唐会要》

材料四 入宋之后,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规定:“京城夜漏未及三鼓,不得禁止行人。”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五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寻常四梢远静去处,夜市亦有猪胰胡饼、和菜饼……之类。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通过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总结出唐代“市”的特点。

(2)通过阅读材料四、五,结合所学总结出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有何变化?

(3)结合所学,请总结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22.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自给自足的国家,然而这并没有使它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失去联系,中国自古就有对外贸易,并且处于不断发展过程当中,呈现出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汉政府规定,私商未经政府许可而与外商私市者处以重刑。公元前121年,匈奴王浑邪王等贵族和长安商人私自贸易被汉武帝诛杀的汉商达五百余人。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面至。

——《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公元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颁布诏令:“可因诸舶番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续文献通考》

材料四 推动这个新的王朝(指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指闭关锁国)的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指满洲人)征服以后的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由于这些原因,外国人才被禁止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在后世中有无类似的情况,请举例。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回答,中国的对外贸易之路线,经历了什么样的转变?

(3)材料四中马克思对于闭关锁国的观点,你赞同吗?为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有什么特点?

专题中国古代各种制度 篇4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朝:

(1)、皇帝制度的确立:

①由来:三皇五帝的传说。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②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③本质:君主专制(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②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2、汉朝

①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③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②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北宋

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②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④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4、元朝: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③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明朝

(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2)设内阁:

①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②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③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④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6、清朝:

(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3)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①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内容: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③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

④影响:军机处的设立,导致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1、秦朝:郡县制

①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郡、县长官全部都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乡、里、亭: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2、汉朝: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

③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2、隋唐:道、州、县

3、北宋:“路”、州、县

4、元朝:

5、明朝: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

6、清朝:省、道、府、县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1、世官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

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6年之后,他再次下诏策试贤良,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察举制度虽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

1、秦代:大夫,地方有监御史。

2、汉代: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唐代:

4、宋朝:

5、清代:高监察机关。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

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权限日益减少,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典型例题:

1、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3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 C.南北朝D.唐朝

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5、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7、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8、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

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9、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0、“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11.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12、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

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辛亥革命B.商鞅变法C.靖康之变D.光武中兴

1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1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

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0分)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2011年江苏)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2.(2011年海南高考)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3.(2011北京)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4.(2011北京)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2011年海南高考8题)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B.枢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 6.(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7.(2011年上海)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8.(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9.(2011年江苏高考2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10.(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3题)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11.(2011年海南高考4题)《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

12、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B.中央集权制C.专制主义制度D. 君主立宪制

13.(广东文基)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清B.明C.汉D.秦 14.(辽宁文综)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握的主要是A.决策B.行政C.监察D.司法

15.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6.(重庆文综)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17.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8.(江苏历史)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9、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20.(2008江苏单科,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21.(2008宁夏文综,2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22.(2008上海单科,7)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A.西汉B.隋朝C.宋朝D.清朝

23.(2008海南单科,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36.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24.(2008天津,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37.(2004海南,全国Ⅲ,1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25.(2007广东,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8、(07上海)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26.(2007宁夏文综,26)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27.(2007宁夏文综,2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28.(2007宁夏文综,28)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狱,死在监狱里。仍与唐代相同的是()问题:(1)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2)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思想上有什么不同? 29.(2007宁夏文综,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3)案例一如果发生在唐朝,是否会维持原判?为什么?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答案(1)负责司法。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2)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30.(2007上海单科A,4)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法的指导思想。

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3)不会,中华法系至唐朝完全形成,触犯皇帝罪不可恕。或者,会,因为我国古代司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府兵制、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科举制、均田制 法具有“人治”的特征,遇到开明君主或明智的司法官会维持原判。31.(2007上海单科B,4)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39.(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6题)(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卢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 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32.(2007全国)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事。——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A.秦始皇B.汉武帝 C.唐太宗D.清康熙帝 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33.(2007全国文综Ⅱ,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由化。——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4.(2006广东,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35.(06天津)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8分)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

答案:

(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汉语词汇专题考试版 篇5

Good-luck---2014-01-09 大熊猫

填空:

1、词汇也叫语汇,指语言中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组成句子的基本结构单位。

2、词是语音、语义相结合,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词汇中的主要成员。

3、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是构成词和固定短语的语言单位。

4、汉语词汇分类,从结构角度可以分为单一词和合成词。

5、复合词的主要语法类型:根据构成复合词的语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并列式(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6、汉语新词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化、词义色彩的改变。

7、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从交际功能可分为:代词称谓、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名字称谓、亲昵称谓、戏谑称谓。

8、词汇系统以语素和单音词为核心层。

9、词汇教学中两个占关键地位:常用语素、单音节。

10、扩展性阅读是“偶然词汇学习”的主要途径。

11、语法功能对语素进行分类: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12、词汇教学中字义和词义关系,导向是教学中语素分析原则。

13、汉语中的文化词,指那些直接反映中国独特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词语。

14、解释词义的三种方法:形象说明、母语对译、用目的语释义。

15、对比两个词语用法的异同,如,出售-出卖,主要是感情色彩不同。

16、称谓系统,用于自称:小弟学生属下老朽鄙人

17、妻子、夫人、太太,哪个用于外交场合?夫人

18、常见的偏误类型:误代、误用、杂糅,从例子判断出是那种?

19、单音节语素和单音语素,汉语是以单音节语素为主的。

20、实词:具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成句的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或范围。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从例子能够判断出是实词还是虚词? 语用教学内容:词语使用的语境、词语使用的对象、交际对象。

22、词语的解释三种非语言手段:实物法、演示法、场景法。

名词解释:

1、同素反序词,AB两个语素用反序的方法组成两个不同而有联系的合成词。如:语言-言语

2、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指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所指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这个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这个词语的文化义。如:“狼”:像狗、面部长、耳朵直立、毛黄色或灰褐色、尾巴向下垂的哺乳动物。凶狠、残忍、贪婪、没良心。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

3、放射状词汇教学法,指在词汇教学中,注重从汉语汉字独特的形、音、义关系及其词法、句法特点出发,以所学词语为射点,分别向词汇的形、音、义及构词法、句法方向放射串联已学或将学词语,引导学生在词汇形、音、义及句法表征间建立起精确而丰富的连接网络。这一教学法以心理词典理论、心理语言学理论和汉语汉字系统理论为依据。如老:老王、老人、老朋友、老儿子、老办法、老地方、老韭菜、炒老了、老迟到、老贵、老油条。放射状词语教学法每学一个新词都要打破学生原有的心理词典格局,重新建立包括现学词语的词典排序。正是这样的一破一立,可以保证学生的心理词典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增编、逐步精确、渐趋成熟的动态建构中。

4、教学模式,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指课程的设计方式和教学的基本方法。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广泛使用的是一种分技能教学模式,以结构-功能的框架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交际法和听说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总的来说,教学模式略显单调,似嫌陈旧。

5、离合词,汉语中有一类词叫“离合词”,如“睡觉、散步、结婚、洗澡、游泳”。这类词从意义上说,大多数并不是两个词意义的简单相加,但是在用法上,有时像词,有时又像短语。它们有时是以一个词的形式出现,如“小王想洗澡”、“孩子睡觉了”。但是当要表示动作曾经发生过,表示动作发生过的次数或持续过的时间时,就必须在这些词中间插入一些成分,如“洗过澡了”、“结过一次婚”、“散了一个小时的步”。

6、简缩法是把短语的形式通过简缩而改变成词的造词方法(也称缩略法)。如,高校——高等院校,进出口 ——进口、出口,简缩词是对固定语形式的简化缩略,并不改变固定语的基本意义。简缩词虽然脱胎于短语,但在句子中的作用相当于一般的词。简答:

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揭示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跨文化交际冲突几乎是随着语言学习的开始就产生的一个必然需要面对的问题。在初级阶段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往往对它采取宽容的态度,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要求语言和交际并重,文化知识也逐渐渗入,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文化附加义,防止产生交际误解成为中、高级阶段词汇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师可以在讲完指称义后,通过使用环境来及时提醒这一词语蕴含的文化信息。比如:教师在讲到龙的时候,可以通过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古代帝王宫殿上大都刻有龙来说 明龙的文化附加义:象征中华民族,象征帝王。

配合一些图片或者是视频,联系实际的生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它,运用它,避免发生交际冲突。

2、汉语词汇的特性,对于汉语教学的意义 汉语词本身无形态变化:名词没有数、格(主格、宾格、所有格)等的区分和变化,也没有阴性、阳性的区分;动词没有时、体、态的变化;形容词没有级的变化。句子的主语和动词之间也不存在对应的一致性关系。如:名词“书、公共汽车”,我们可以说:一本书、一辆公共汽车;五本书、十辆公共汽车、很多书。“书、公共汽车”汉字和词语本身没有形式上的变化。而在英语中:book-books;bus-buses.再如:汉语的“好、比较好、最好”,在英语中有“good/better/best”的区别,而汉语形容词“好”却不因为级别上的变化而在汉字上有任何变化。汉语的动词也不必在数和时方面跟主语相一致,如可以说:

我喝咖啡,你喝咖啡,他喝咖啡,他们喝咖啡,今天喝咖啡,昨天喝咖啡。汉语动词“喝”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汉语常常通过附加相关的助词来表示时态和体态。如“看”,可以说:我看了电影、我看过电影、我正在看着电影呢。

汉语词语的无形态变化这一特点,对刚刚接触汉语的初学者而言,是有利于他们尽快掌握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因为学习者不需要在学习汉语的初始阶段去记忆各种复杂的性、数、格、态等的变化,这样就可以将学习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汉字的辨识和词义意义的掌握上。2 同构性

汉语的词、短语、句子结构具有一致性:汉语“从词到词组,再从词组到句子,再从单句到复句,它的结构形式是基本一致的”(郭绍虞,1979)如:复合词中的并列式,兄弟、喜欢、朋友;短语中的并列式,哥哥和弟弟、研究并讨论、漂亮又聪明;句子,并列的,哥哥喜欢画画,妹妹喜欢唱歌。正由于汉语词、短语、句子这三个语言层次的构造方式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特点,因此教学中可以前后一贯,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通过词汇学习就可以了解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同时,通过句子语法结构的学习和分析又能更透彻地理解构词法。复合词具有一定理据性

汉语的绝大多数是复合词,复合词由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从复合词的结构类型及构成词的语素义(大多为字义)和词义之间的关系看,很多词具有较强的理据性。尽管复合词有固定的整体意义,但是可以通过各自的语素义以及构词方式来了解词义。

不少词的意思只要了解组成词的汉字的意思,就基本上能猜测出词的大概意思了。如:

朋友、道路、天色、皮鞋、洗衣机、心疼、众多„„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充分利用汉语复合词的理据特征,就可以更加清晰地解析词义,从而使学生更快地理解词语的含义,也便于记忆。

甚至一些外来词,因为采用了音译兼意译的方式,其中有汉字语素意译,所以也具有了可猜测性。如:保龄球(bowling)、啤酒(beer)、芭蕾舞(ballet)。汉语单音节语素的使用频率高

单音节语素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使用频率也比较高,同时是词语理解的核心。在固有语素中,有90℅以上为单音节。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语素同词的比例是1:6,汉语词汇系统中有几千个语素,而这几千个语素就可以构成几万个合成词。

此外,单音节语素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特点,在合成词中,即可在前,也可在后,甚至可以在中间。如:

学:学生、学习、学校、学院、学费;小学、中学、大学、同学、开学;留学生、奖学金。

单音节语素有成词和构词两个功能。其中大部分和使用频率最高、生命力最强的是那些既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构词的语素。很多常用的单音节词除了可以独立成词单独使用,还可以作为单音节语素构成大量的合成词及成语。如,在供对外汉语本科一年级留学生使用的《汉语教程》(杨寄洲,1999)中,以“心”这个语素构成的词语多答40个,其中包括:

心情、心地、心里、心灵、心思、心疼、心愿、心理、心酸、心甘情愿、关心、散心、担心、放心、小心、用心、中心、精心、决心、疑心、诚心诚意、提心吊胆、小心翼翼、一心一意。

因此,在词汇教学和习得中,应该对于单音节语素给予重视,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者的语素意识。这样可以“由旧知新”,也有助于词语的集中归类学习和操练。汉语类词缀构词、类推力强

在提及“附加式合成词”时蹭举过一些“词根+词缀”的例子。(老王、老师)“词缀”是表示附加的虚的意义。这个定义本身比较模糊。汉语的实际情况是,有一些语素是介于词根和词缀之间的,很难确定它们究竟是词根还是词缀。对于这样一些语素,吕叔湘(1979)提出了“类语缀”。也有学者称作“类词缀”。

类词缀可以居前,也可以居后。如: 前类词缀,可、好、难、不; 后类词缀,生、家、法、性、化。

类语缀构词能力强,常常能与不同的词根构成很多结构类型相同的词。而且,类语缀的位置比较固定。如:

前类语缀“可~”,~怕、~爱、~靠、~叹、~怜、~疑、~气、~人、~贺、~贵、~观、~口、~悲、~行、~控、~视电话、~持续发展、~操作性。

后类语缀“~生”,~医、~学、~考、~实习、~研究。

相比较而言,英语词汇构造中的前缀(prefixes)和后缀(suffixes)数量较多,派生法(derivation)是英语最主要的构词法之一。很多留学生往往习惯于用英语的构词法与汉语的构词法进行比较。因此对于类词缀一般比较感兴趣,对以词根加类词缀的方式所构成的新词语,掌握起来也比较快。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习得中,应该充分利用类语缀的构词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类推和归纳,从而扩大词汇量。

3、字母词语的教学原则

1.必要性原则2.循序渐进原则3.规范性原则 定形、定音、定量、定序

4、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引起的文化交际冲突、误解情形有哪些?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所以,跨文化交往中,产生相关的障碍是必然的。具体表现有:两种语言中指称义相同的词语,一个有文化附加义,另一个没有而产生交际冲突。如:中国餐桌上,一个外国朋友说:我可喜欢吃醋(vinegar)了。大家会大笑。这是因为嫉妒(多指男女感情)。汉语中“松”(pine)有“人品高洁”的文化附加义。所以,外国人看到中国家里、饭馆、餐厅里总有松树画儿时,不会有此联想,甚至会感到不可思议。

两种语言中指称义相同的词语,二者都有文化附加义,但是文化附加义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而产生交际冲突。如:狗。所以,英美人在学韩语时,往往依照英语中的“dog”的文化附加义来表达思想,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

A 我们在一起生活得太好了,他就像我的狗一样。B 这狗像是我的孩子。走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再如:龙(神圣吉利、凶猛);猫头鹰(不祥、俄罗斯“智慧”)。不同语言间的词语文化附加义的不同往往造成交际冲突。

5、在对外教学中,构词教学的意义:

联系带给学习者的是自然感和熟悉感,这有助于淡化生词的陌生感。如:在学习《生活119》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含有“火”字的词。有“防火、火警、火灾、灭火、救火”等,这样就形成一个词群,便于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区别和辨析。

结构义也是词义的一部分。也利于歧义的化解,如“炒(动宾,偏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如:清晰、飓风、寂静。猜词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过程,猜词训练也是对学生用汉语进行思维训练的尝试之一 6关于词汇教学的设想 1.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

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培养民族的差异意识。

在初级阶段还可以使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新此表,需要注意:

(1)课文中出现的不是有关词语的主要意义,在新词表中应该补出主要意义。(2)最好用汉语进行解释。可以举例。2.中级阶段的语汇教学

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的词语各方面差异的认识,并学会更正确地运用这些词语。结婚:marry。不及物,及物。离合词。*我结婚她。*他结婚过两次。

在此阶段,可以适当讲一点构词法,介绍一些常见的近乎词头词尾的成分。如: 非-:非法、非官方、非卖品 可-:可爱、可变、可恨、可靠-性:可靠性客观性柔性积极性母性-化:现代化具体化绿化

此阶段可以考虑适当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这些词语不同于现代汉语词语的用法。

3.高级阶段的语汇教学

主要任务: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的“原义”的理解,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词语差异之处的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词语的能力。词表可以直接由词典代替。给学生介绍几本相关的词典。文化因素加强,成语的出处。

归纳多义词语。原义、引申义、比喻义。和母语对比讲解。练习和分析,讲解。

高级阶段的语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在这方面也就很难有一成不变的处方。

文化附加义的定义 形成及特点

定义:指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所指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这个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这个词语的文化义。形成和特点 是社会统一约定的,不是个人的。是特定的社团心理上的一种约定:将某些抽象的主观认识、感受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如:汉族,红豆-爱情。鸿鹄-志向远大者。狮-勇猛者。俄罗斯,喜鹊-饶舌者、贼。猫-家庭幸福。注意:说到一个词语,人们先想到其所指,紧接着就联想到依托在其上的主观认识、感受。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大多是基于对词语所指称的事物特性、特点的主观认识。如:“狐狸、黄鼠狼”(狡猾、多疑)就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认识了这两个词语所指称的动物的“狡猾多疑”的特性而赋予的。“竹”(正直、有骨气)是由于人们发现竹子这种植物有“高耸挺拔、冬夏常青、中空有节、质地坚硬”的特点而赋予的。

有些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由谐音而形成的。如:鲤鱼(富裕)鲤(利)鱼(余)梨(离)离别还有的文化附加义是出于文学作品、典故,如:“蜡烛”(无私奉献教师)由唐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生发出来,“红叶”(老当益壮、永葆青春的精神)唐诗“霜叶红于二月花”。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在各种语言中,主要依托在动物词、植物词和颜色词上。注意(1)不是每一个名词性词语都有文化附加义,如“马”“牛”“羊”“驴”有,骡子没有文化附加义。“梨、杏、桃”有,苹果、香蕉、荔枝没有。(2)在同一种语言中,同一个词语可能会有好几种文化附加义。(产生方式有好几种,同一事物有各个方面的特征)如:白色(纯洁、死亡、反动、阴险)俄罗斯中,“柳”有“忧伤”、“少女的美丽”两种文化附加义。分阶段教学的任务

第一阶段 基础阶段词汇教学 综合课的词语教学

学生学过约1200个汉语生词。按照目前北语基础系的进度,一个留学生要花三个学期(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基本学完汉语普通话的常用词。以语法句型教学为中心,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单句表达能力,简单的交际技能为目的。第二阶段中高级词汇教学 中级:2000-3000左右的词汇量。词语的语义内容和语法意义

第三阶段 高级汉语阶段的词汇教学。3000个常用词汇,具备了一般的交际能力。

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篇6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撰稿教师:赵利剑

审稿老师:李明赞

责编:陈敏

专题概述

中国古代思想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体系,其基本学理和精神都产生于先秦百家争鸣这个伟大的轴心时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局面。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则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专题结构 阶段 特征 内容 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产生众多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的学派 诸子百家的兴起及“百家争鸣 秦汉 文化一统时代;儒家逐渐替代法家、道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 文化多元时代;宗教盛行,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道教和佛教兴盛 隋唐 文化隆盛时代;儒家继续面临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遇到挑战。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宋元 新儒学产生,向内省、精致趋向发展 理学兴起;心学产生 明清(鸦片战争前)沉暮与开新的时代 心学广泛传播;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专题梳理

一、儒学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形成 ①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的社会现实,他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苛政暴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

孔子对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他整理编订古代文献,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②孟子的儒家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代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以“性善论”作为其思想理论的基础,并发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观点,提出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要求统治者停止兼并战争,减轻赋税,制民之产,尊贤使能;他还提出了以“民贵君轻论”为代表的民本学说,成为其思想体系中最为宝贵的成份。

③荀子的儒家思想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他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后天的教化可以教人向善。他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提出礼法兼治、王霸并用的主张以适应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2.秦汉时期: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秦朝推行以 “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文化专制政策,以儒家为首的先秦各家学派(法家除外)遭受沉重打击。

汉初借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恢复经济。随着汉朝进入鼎盛时期,汉初很多社会遗留问题如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具备了解决的条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便对统治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董仲舒是汉代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借鉴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学说,对儒家进行重大发展,其理论核心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他宣扬“天”是万物主宰,以天子统治人民,后者应无条件服从天子,而天子须听命于“天”。这套理论为皇权披上神权外衣,使君王行使权力有了合法的依据,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他还提出了“大一统”的理论,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迎合了汉武帝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因此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隋唐:儒家面临佛道挑战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随后道教也在民间兴起。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生痛苦,人民易接受宗教。汉、唐儒学偏于训诂、注疏,墨守定论,对古代经典不敢有所突破,面对魏晋乱世也束手无策。而由于佛、道长于对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为儒家所不及,也吸引了大量社会上层人士。其间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也曾大力扶持宗教。自汉以来儒家唯我独尊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4.宋明理学:儒学的复兴

①理学

背景: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致力于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又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人生的关怀结合起来。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观点:

“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则是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因此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 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即“格物致知”。

②心学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理学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明中期以后,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天生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即可恢复良知。他提倡“知行合一”,用良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③评价

理学以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但也重视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有积极作用。5.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①背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发展;君主专制加强,禁锢思想,吏治腐败,积弊丛生;理学盛行,推崇孔子。

②代表人物

明朝思想家李贽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开朴学先河。

王夫之继承并发展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

二、不同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1.儒家之外其它重要思想

①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他以“道”为万物之本原;主张“无为而治”,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可获得精神自由。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国力衰弱,恢复经济成为统治者当务之急。提倡“清静无为”的道家受到重视,成为“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基础,故道家名重一时。但随着西汉国力增强,对匈奴威胁和王国问题的解决日益提上日程,道家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地位逐渐被儒家所替代。

东汉后期,道家学说的某些内容与阴阳五行之说以及民间流行的巫术结合,逐渐形成道教,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颇为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②法家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等人。战国时期李悝、商鞅等人均以法家思想指导变法。战国末年韩非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汇集了早期法家“法”、“术”、“势”等派学说,主张三者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法家推崇君主的地位及权力,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政治需要,因此成为战国时的“显学”,后来成为秦统治天下的政治理论。但法家提倡的“严刑峻法”也使秦朝政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点,是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汉代以后,儒学独尊,但法家学说仍在政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历代统治者多采取儒法并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方术。

③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出身于平民阶层。他的主张有“兼爱”,即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爱人;“非攻”,即反对兼并战争;“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尚贤”,即反对任人唯亲,主张选举贤能。他的主张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战国时代具有很大影响。

2.思想交流与融合

①儒家对法家的影响: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以礼乐教化使人向善。其学生韩非子继承“性恶论”,但认为礼乐教化吾无力约束人性中的“恶”,而应以强制手段,如“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西汉时期,董仲舒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大一统”等主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③宗教对理学、心学的影响:汉朝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在民间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对儒家独尊地位造成严重冲击。北宋时,儒家学者为复兴儒学,一面抨击佛道,一面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理学的“天理”说、“格物致知”说、心学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等观点,均受佛道影响。

④北宋时期,王安石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精神领导变法,具有鲜明的“援法入儒”的特点。

三、重要的文化现象及文化政策 1.百家争鸣

①背景

战国时期是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井田制彻底崩溃,土地私有制在各国先后确立,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官僚集权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百家争鸣正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这些巨大变革。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思想素材。

春秋以来,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为知识分子流动和思想自由创造了社会环境,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造就了一批有见解的思想家。

战国时社会变革也促使阶级关系变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化,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寻找自己的代理人,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抨击批评对方,以确立自己的学说,这诸多因素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②表现

诸子:各种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百家:泛称,形容诸子之多,有儒、墨、名、法、阴阳、道、纵横、杂、农等家。

百家争鸣:诸子各家之间所展开的互相驳难、互相论辩的学术局面;士对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

③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2.焚书坑儒

①原因

秦朝建立了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集权体制,以政治手段压制战国以来繁荣发展的诸子学说。由于儒家具有厚古薄今的历史观,儒生以古非今的言论被秦统治者认为不利于其统治,故有“焚书坑儒”之事。

②过程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下令追查,活埋460名儒生。

③后果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原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的遗留问题如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必须加以解决。汉初所推崇的道家“无为”主张落伍于时代。而统治者的“有为”势必加重人民的负担,使阶级矛盾上升。儒家“仁政”、“民贵君轻”等学说则可以缓和矛盾,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更进一步适应了神话和加强君权和防止分裂的政治需要,有利于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

②表现

汉武帝启用儒生参政,以儒家推崇的“孝、廉”等品德作为选官标准,又以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设五经博士,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各郡县设学校。

③影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年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利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自由活跃与竞争。

4.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明清沿用科举选官制度。由于科举发达,对考试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严厉控制读书人的思想,明朝规定科举命题集中于四书五经范围内,考生答卷不得有个人见解,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使儒生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一旦考中大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八股取士败坏了明清两代的学风,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文字狱指因文字著述和言论而得祸、立案入狱的案件。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为巩固统治,加紧进行文化专制,打击异端,钳制思想。知识分子或因具有“反清复明”思想而获罪,或因触犯皇帝权威而招祸,更有大量穿凿附会之事。清代的文化专制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埋头于古书堆中做考据之学,学术思想死气沉沉。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对其教育活动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讲学的教本是四书五经

B.孔子讲学注意“因材施教”

C.孔子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D.孔子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

4.有关老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主张在政治上“无为而治”

②主张进行社会改革

③开始对宇宙本源的探讨

④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条件

C.周王室衰微,思想控制不力

D.各诸侯国政府的大力提倡

6.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A.儒、道、墨、法

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7.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称他为“亚圣”,并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观点中,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的是

A.“奖励耕战”

B.“崇尚自然”

C.“民贵君轻”

D.“无为而治”

8.一对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外偷了东西,如果按照荀子的理论,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应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只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因畏惧而不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误不是恶,“大盗窃国”才是恶

9.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

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0.“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是下列哪一思想家的主张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庄子

11.下列主张属于墨子提出来的是

①选举贤能 ②今胜于昔 ③无为而治 ④兼爱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③④

12.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13.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曾言:“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1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①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②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③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④“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16.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17.儒家思想在战国受到冷落,秦朝遭到封杀,自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思想。这表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③事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逐步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18.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9.下列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②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 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统治 ④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王阳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免犯错

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

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

21.明清的民主思想将抨击的矛头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A.束缚和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22.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可否再嫁?”程颐答:“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下列思想家中,观点与程颐对立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3.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的观点,其社会根源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24.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②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③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的背弃 ④顾炎武主张废弃儒家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A.都反对君主专制

B.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反映

D.都代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6.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进步性在于

A.反对私有制

B.反对君主专制

C.反对中央集权的制度

D.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27.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8.儒家思想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统治者的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④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9.下列我国古代反映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包括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春秋》 ④《天下郡国利病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下列说法,可以代表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的是

①“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③“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

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第31、32题12分,第33题1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原因何在?(2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的统治者和学者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些措施?(7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唐代学者颜师古对此的解释是:“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春秋公羊传》„„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材料三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何本质区别?(2分)请结合韩非子、董仲舒和黄宗羲三位思想家所处时代的特点,分析造成三者思想区别的原因。(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6分)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的基本主张是什么?(2分)

(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根据材料与所学的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4分)

(3)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2分)

(4)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史实,说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各派别是如何对待传统儒家学说的?并分别指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6分)

(5)运用哲学观点,简要回答在新时期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D

7.C

8.A

9.A

10.B

11.C

12.D

13.B

14.B

15.D

16.B

17.C

18.C

19.B

20.D

21.A

22.A

23.C

24.B

25.A

26.B

27.B

28.B

29.B

30.A

二、非选择题

31.(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分)

(2)战国时期,诸子力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

(3)均是以思想统一实现和维护政治统一。(2分)秦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1分)西汉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推动了教育和儒学的发展,但不利于思想的自由发展(2分)

32.(1)韩非子主张法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有利于以思想统一加强政治统一;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后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有一定影响(6分)

(2)前两人的思想客观上为君主专制服务,而黄宗羲的思想则带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2分)韩非子:战国时期,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董仲舒:西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巩固与发展时期;黄宗羲: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专制制度强化,传统社会逐渐衰落(4分)

33.(1)“仁政”,省刑罚,薄税敛。强调忠信的伦理道德。(2分)

(2)儒家的“仁政”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能适应统治者需要。而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为核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和大一统的需要。(4分)

(3)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其将“天理”引入儒,强调“天理”是世界的本原。(2分)

(4)维新派的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革命派提倡民主共和,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批判儒家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

维新派力量弱小;为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袁世凯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6分)

古代汉语专题专题 篇7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近年来, 新课程高考越来越重视对此内容的考查。从题型看, 以选择题为主, 尤其是2012年均为选择题。从命题角度看, 主要是从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制建设着手, 联系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考查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将雅典的民主政治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对比, 分析形成两种不同文明的原因, 说明古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近年来, 新课程高考对此内容考查较多。从题型看, 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 以选择题为主, 而2012年浙江文综卷和北京文综卷各出了一道非选择题。从命题角度看, 主要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特点, 突出各国民主政体的特色, 突出代议制度民主政治的一般特征;考查过程中, 强调政治现象背后的经济根源, 重视对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横向联系的能力的考查, 尤其重视政治与经济的横向联系。

3.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近年来, 此内容不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从题型看, 以选择题为主, 总分值相对较低。从命题角度看, 对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考查较多, 对十月革命考查偏少, 专题内综合试题是主要考查形式。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近年来, 这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从题型看, 选择题、主观题均频繁出现;图文并茂的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既有学科内的选择题、材料解析题, 也有学科间的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2011年有三道非选择题, 2012年均是选择题。从命题角度看, 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近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所在, 往往与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命题。对两次工业革命的考查, 要求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工业革命联系起来分析, 尤其重视工业革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经济布局、大国崛起等内容的综合考查, 强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复习方法】

1.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复习时, 要形成一种认识, 理清两条线索。一种认识, 即古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律制度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两条线索, 一是希腊城邦的兴起, 雅典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的过程;二是罗马法的起源、发展、确立和完善的过程。

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其核心内容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英、美、法、德四国的代议制民主的核心是各国的政体。复习时, 要比较分析四国政体的特点;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及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英国政治制度确立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美国政体对中国近代政体的影响。

3.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复习时, 抓住一条线索和两个重点。一条线索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和革命实践;两个重点是实践的失败 (尝试) 即巴黎公社和实践的成功即俄国十月革命。具体而言, 比较分析法国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与时政热点问题结合, 说明各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本国的实际并与科学理论相结合的道理, 分析俄国和中国选择不同的革命道路的原因。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复习时, 一要抓住一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二要掌握三个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三要全面理解一种观点:西方殖民扩张的双重影响。重点把握: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尤其应注意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的变化;结合史实, 分析说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综合解读】

1.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2.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上的特征及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 统一性的表现。 (1) 一个核心即代议制民主。在如何解决人民行使权力问题上, 代议制民主是在直接民主难以实现的情境下的一种最先进的选择, 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实行和完善普选制。 (2) 两种政体。一种是君主立宪制, 一种是民主共和制, 两种政体均以防止专制统治为目的。 (3) 三项原则。一是民主化原则, 二是法律化原则, 三是制度化原则。

(2) 多样性的表现。法德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典型国家。 (1)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颁布宪法, 确立共和政体。但其与美国的共和政体又有差别, 法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而美国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 (2) 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 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但其与英国政体不同, 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而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皇帝与首相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3)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 否定了专制制度, 避免了少数人独裁, 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 形成了具有先进性的民主精神, 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 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 缓和资产阶级不同集团间的矛盾, 有效防止封建势力复辟, 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3) 在这一制度下, 无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法斗争, 有助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合法权益, 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3.近代列强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的新特点

(1) 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 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 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 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 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 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2)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工厂的规模比较小;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重化工业, 生产规模都很大, 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 生产社会化趋势日益增强。

(3)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 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 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 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 但是, 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 工业革命的浪潮同时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出现, 发展也比较迅速。

5.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1) 背景:巴黎公社爆发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 十月革命爆发时俄国是帝国主义阵营中最薄弱的环节, 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性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兼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取得胜利, 但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看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 领导:巴黎公社没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均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4) 对象:巴黎公社、十月革命是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统治,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5) 方式:都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道路:巴黎公社是夺取首都这一中心城市, 十月革命是从城市到农村,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农村到城市。

(6) 措施:推翻旧的政权或国家机器, 建立革命武装。但巴黎公社没有注意建立工农联盟, 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土地改革, 发动农民。

(7) 结果:巴黎公社失败, 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8) 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教训;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 人类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使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热点链接】

1.材料

2012年是个不折不扣的世界大选之年, 也是重大政治活动频繁发生之年。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均有重大的政治事件, 中共十八大召开, 俄罗斯、法国、美国总统大选, 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等。

2012年3月4日, 俄罗斯总统选举开始。5月7日, 新总统普京宣誓就职。

2012年5月6日, 法国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在第二轮总统选举投票中战胜时任总统萨科齐, 当选为法国新总统。

2012年6月4~5日, 英国迎来了隆重的女王登基60周年的钻禧庆典。自1952年登上宝座以来, 86岁的伊丽莎白二世是除维多利亚女王之外在位时间最长的英国君主。虽然她头戴着帝国的王冠, 但国家的权力却掌握在其他人的手里, 不过她始终是大不列颠这个古老王国走过60载永恒不变的象征。

2012年11月7日, 美国迎来四年一度的大选。美国实行总统制, 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两位候选人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结果, 奥巴马成功连任当选第57届美国总统。

2012年11月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摘自新华网等

2.解读

热点材料涉及当今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尤其是各国的选举制度。高中教材与此有联系的是必修一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其中,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与此关系最紧密, 该单元也是高考主要考查的内容之一。

高考试题会从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 (含选举制度) 的创立与具体内容入手, 要求分析相关国家的政治体制, 造成其异同的主要原因, 政治制度的创新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民主平等、法治思想及其实践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4分, 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原创)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 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 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 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 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 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雄。”柏拉图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A.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B.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C.反对雅典抽签选举

D.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2. (原创)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 材料中罗马法主要强调的是

A.保护弱者B.父权至上

C.公正合理D.保护私产

3.“ (原创) 罗马帝国一方面吸收了清除形式主义以后的公民法规范, 另一方面吸收了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法规, 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公民法的规范。”罗马帝国创新法律的直接原因是

A.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维系帝国统治

C.罗马帝国统治范围扩大

D.罗马帝国建立

4. (原创) 英国史研究专家程汉大教授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 英吉利民族是开路先锋, 其贡献可谓首屈一指。”英国在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开路先锋”的角色最主要表现在创立和发展

A.政党及政党制度

B.内阁及内阁制度

C.议会及议会制度

D.分权和法治原则

5. (原创) 1839年9月, 英政府接到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关于中国禁烟的报告。第二年初, 曼彻斯特等地商会要求对华施用武力来保护其贸易利益。4月10日, 英国议会下院通过对华用兵军费案, 随后发动了鸦片战争。英国下议院能通过对华动武的议案主要取决于

A.中国的禁烟运动侵犯了英国的利益

B.英国曼彻斯特等地商会的极力推动

C.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 成为工业国家

D.1832年议会改革, 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6. (原创)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的建立, 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 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材料中“独立的共和国”最早是指

A.美利坚共和国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英格兰共和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7. (改编) 钱乘旦先生形容大革命后的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 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 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该材料主要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强调兴民权的重要性

C.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

D.反对大规模社会变革

8. (改编) 1905年, 清廷派出五大臣出洋考查各国宪政, 最后提交的考察宪政报告中写道:“君权未尝减少, 而此间接政治, 既可以安皇室, 又可以安国家, 元首为其总揽机关, 皇室超然于国家之上, 法之完全, 无过于此者。”追根溯源, 该报告赞赏的最有可能是

A.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B.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D.法国的民主共和制

9. (原创)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 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材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主要历史使命是

A.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D.发展社会生产力

1 0. (原创) 曾出使过欧美的张德彝在日记中记叙了亲历的一件事:“昨夜叛勇已入巴黎, 约千万人, 哗言鼓噪, 声言将吏、兵二部大僚, 并民勇将军、巴黎提督、按察司皆改用其党。各官畏惧, 皆避往凡洒 (凡尔赛) 等处, 巴黎遂无主矣。”此事件应是

A.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巴黎公社革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1 1. (改编)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向布尔什维克党祝贺:“你们摧毁了俄国资本主义和俄国资产阶级富丽堂皇的大厦。你们首先向全世界发出‘和平属于人民’的呼声, 你们首先向全世界无产者伸出手来, 倡议签订和约, 接着就开始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大业”。上述材料最能体现

A.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B.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C.坚决退出战争的正义性

D.俄国工人阶级的壮举

1 2. (原创)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 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材料中的现象首先出现在

A.西班牙B.葡萄牙

C.英国D.荷兰

1 3. (改编) 观察下图, 四条曲线代表的是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四个国家的制造业产值。其中B线代表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

C.英国D.德国

1 4. (改编)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1870年以后)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 装备着昂贵的仪器, 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 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B.欧美国家间同时发生

C.电力的广泛使用

D.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1 5. (改编) 下图是某一时期欧美国家报刊上刊登的一幅漫画 (图中大树意为自由贸易, 树底下坐着的是英国人, 而正在采摘果子的为美、法、俄、德等国人) 。材料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出现在

A.工业革命前B.19世纪中期

C.20世纪初期D.二战后的初期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 其中第16题25分、第17题15分, 共40分)

16. (改编)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 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 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 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 (作为常设机构) , 每部落抽签选出50人参加, 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 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雅典民主政治初探》

材料二“辉煌属于希腊”, 古雅典为近代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试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全世界都说, 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 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却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 但依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材料三巴黎所追求的, 是建立共和国获得城市应享有的特权, 它衷心希望能为法国的其他城镇做出一个榜样。如果说巴黎公社超出了它正常的职责范围的话, 很抱歉, 那是它要回答凡尔赛政府的战争挑衅。巴黎只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 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

——《巴黎公社公报集》第二集

材料四俄国当前的形势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 而要从上到下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的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 并且可以随时撤换, 他们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没收一切地主土地, 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 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列宁《四月提纲》

(1) 依据材料一, 概括公民大会体现的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指出近代西方社会借鉴了五百人议事会所遵循的哪些政治运作方式。 (8分)

(2) 依据材料二, 分析美国的做法是如何突破古代雅典民主的局限来维护民主制度的。 (6分)

(3) 根据材料四, 指出材料三所述“巴黎……希望能为法国的其他城镇做出一个榜样”中“榜样”的含义。分析与材料三相比, 材料四在政权性质和人民权利方面有何变化, 并谈谈你的认识。 (11分)

17. (改编)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15分)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我只能推断, 英国结束长达一个世纪的动荡后, 在斯图亚特王朝的末期无意间开启通向现代发展的秘密之门, 这一切纯属碰巧, 而非刻意。”正如历史学家所言, 英国是一个“原生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 不列颠的崛起和现代化, 是英国历史自然发展而远非外力强迫的结果, 也是英国人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自然完成的, 以至于拿破仑将英国称为“小店主的国家”。

——《大国崛起》解说词

(1) 黄仁宇说“斯图亚特王朝的末期无意间开启通向现代发展的秘密之门, 这一切纯属碰巧”。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并简述理由。 (9分)

(2) 你如何理解拿破仑称英国为“小店主的国家”?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C 5.D 6.A 7.C8.A 9.D 10.C 11.B 12.D 13.C 14.D15.C

二、非选择题

16. (1) 特点:主权在民 (把权力交给所有合法公民) 、直接选举 (抽签选举) 、轮番而治。 (4分) 方式:法制基础上的选举制, 集体领导的议会制, 任期制, 比例代表制。 (4分)

(2) 做法: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联邦制民主共和国, 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实行代议制民主, 突破了直接民主的限制;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 (6分)

(3) 榜样是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实现城市自治, 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3分) 变化:政权性质方面, 要求建立工农苏维埃共和国;人民权利方面, 规定了官员的权利和对土地的支配方式, 以及对社会产品生产和分配的监督方式。 (4分) 认识:这一变化说明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与巴黎公社相比其认识更加成熟, 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4分)

17. (1) 第一种答案:不同意。 (1分)

理由:此处英国的现代化是指政治上确立君主立宪制, 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新航路开辟以来, 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兴起和发展, 并深入农村, 资产阶级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新贵族强大起来, 其经济实力的增强, 必然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从中世纪开始形成议会传统, 其在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成为英国人民同英国王权进行斗争的重要场所;16世纪开始的英国国教运动, 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战胜封建王权的一面重要旗帜。 (8分, 任答两点即可)

第二种答案:同意。 (1分)

理由:光荣革命后, 英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君主立宪制, 它的出现有其偶然性。这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及封建势力强大的产物;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经历了资产阶级 (以克伦威尔为代表) 与封建旧贵族 (以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二世复辟为代表) 的殊死较量, 最后, 在双方的妥协下, 建立起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较强的民主性的君主立宪制度。 (8分)

(2) 理解:新航路开辟后, 英国通过商业革命和奴隶贸易等多种手段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金) ;资产阶级革命后, 又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 生产大量产品 (货源) ;然后以商品为媒介, 以武力为后盾, 打开世界市场 (销售) 。所以, 英国被称为“小店主的国家”。 (6分)

上一篇:加强国企党风廉政建设下一篇:erp沙盘模拟口号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