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学科教研计划(精选11篇)
一、指导思想
以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为突破口,促进课程改革理念与行为的统一,促进我校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的优质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
1、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工作平台,积极开展教学目标、过程、策略、评价等子课题的研究,深入推进课堂改革。
2、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工作抓手,加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带头人的培训,提高校本教研的研究水平。
3、继续调研小班化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的主题调研,促进教育发展。
4、积极探索新课程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机制,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和激励作用,推进教学评价向纵深发展。
5、以星级教研组建设为载体,推进全校品德学科建设向制度化、规范化优质均衡发展。
三、工作措施
以科研为抓手提高教学质量
1、落实点面结合的课题总结深化研究。以寻找道德学习的`规律为指向,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小学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全面进行分课题的规划研究,以期提高教师科研意识与能力,了解分析各自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升个体素质,得到均衡发展。
――以教师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差异性研究为载体,探索品德学科教师开发针对性教学资源的规律,达到教学内容丰富性和针对性的有机整合;(朱)
2、继续落实教学规范,了解本校常态教学实情,发掘品德教师的工作亮点,寻找分析存在问题,确保教学质量底线的落实,明确提高教学质量的增长点。保证科研时间,扎实开展研究工作。做到“五定”。定时:保证每月一次教研活动;定内容:认真研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解读中的有关教学目标的陈述;定地点:校会议室;定形式:以面对面地讨论学习为主,网络(博客)交流为辅;定人:全体品德教师参加学习交流。
以课堂为基地提高教学质量
1、组织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实践,善于总结和反思,针对我校各学科研究的实际情况和研究水平,深入课堂,精心组织全校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参加“第三届小学品德教师综合素养大奖赛”,为全校教师提供高质量教学研讨的学习机会。)
2、参与协作片研究交流活动,加强教学交流与互动,促进研究深入发展;在各级各类研究活动中,认真探索并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以有效引导教师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教学行为。
以星级教研组为目标评价教学质量
积极参加星级教研组考核活动。以教研组长学习日活动为锲机,交流经验和困惑,提高管理经验,保证校本教研的积极开展;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一、充分利用德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 大到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教育, 小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新教材中选取了包括生活中、学习中如何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质以及面对各种考验时我们应如何去做等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师可以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例如, 演情景剧、辩论、演讲比赛、军训、爬山等有意义的活动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畏缩的意志品质, 使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 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长了才干, 教育也变得更加自然, 学生接受得也更加主动。因此, 一定要从多种丰富多彩的、学生喜爱的活动入手, 适时、有效地运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大力加强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
思想品德课作为思想品德德教育的“主阵地”, 发挥了它应有的理论导向作用, 而要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一定要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应用。此时, 其他学科就承载了这样的使命。例如, 语文课上的品德教育无处不在, 课文中的人物优秀品质就是品德教育的最好素材, 而且这种教育不空洞, 有血有肉, 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再如, 在数学教学中, 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三、正确认识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社会、家庭
品德教育必须与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 有时候学生在学校接受了正面的教育, 在家庭中或社会中却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相互矛盾, 学生不知所措。因此, 学校、家庭、社会要通力合作, 共同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 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品德教育的巨大作用。
总之, 我们不仅要把以上几项工作做好, 更要从点滴小事抓起, 为搞好品德教育工作而共同努力!
摘要:今天的小学生将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 要成为高素质的接班人, 品德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 加强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 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 使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我们认为,评价不仅是为了儿童的学习,其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描述活动过程、解释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正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因此,评价内容应更加重视过程化、多样化,重视质性评价。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不是只重视活动结果的验收式评价,而是重视儿童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在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程度,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创意、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与同学合作学习讨论等。
为此,我们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全部纳入学业评价内容范畴,立足每一个儿童品德的发展,将品德课程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视为一个整体,尝试构建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综合评价体系。
一、学习态度和能力评价
“态度”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努力探索、大胆质疑、主动与同学讨论、愿意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等学习品质。“能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所表现出的观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评价方式为观察评价、质性评价、模糊评价(见表1)。
二、儿童行为评价
“行为”主要指小学品德课教材所涉及的道德行为和社会性行为。小学品德课对学生的行为指导和评价不包括学生的所有行为,课程所涉及的行为要求,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和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代表性行为。
据此,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某一单元或某一课教学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后行为实践活动(即实践性作业)。教师对实践作业要进行具体行为指导,让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学生根据作业要求在生活中践行;学生行为实践半月或一月后,组织一次行为评价活动课。
课例:“我的岗位,我的责任”行为评价课(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执教老师:重庆市巴蜀小学 包莉
师:同学们,在《我的角色与责任》单元学习后,每个同学都选择了一项班级服务岗位进行“我的岗位,我的责任”行为实践。老师来采访一下,你们选择的是什么岗位?(学生回答略)
师:看来我们人人都有自己的班级服务岗位。下面,我们来认识几位和我们一样的三年级同学,看看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怎样呢?(课件出示视频《我当清洁值日生》)
师: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哪一位同学在清洁值日岗位上的表现?这里有四个等级的评价,哭脸、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你想把它们分别送给谁?为什么?(板书:主动做、认真做、坚持做)
同学们,通过刚才咱们的评价,我们可以梳理出本次“我的岗位,我的责任”行为实践评价标准,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学生齐读评价标准:完全不做,尚需改正( )需要他人督促才偶尔做,做得马虎,尚需努力(☆)经常做,但做得不够认真或能认真做,但有时需要别人提醒(☆☆)主动做,认真做,坚持做(☆☆☆)。
师:接下来,我们就参照这个评价标准开一个“我的岗位,我的责任”行为实践自评互评会。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一下自己的岗位及岗位职责,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邀请三名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自评、全班共同评价、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明确评价标准。)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汇报了自己的行为实践情况,并根据评价标准作了自评,同学们也根据他们的汇报和平时的岗位表现作出了评价。接下来,咱们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开展自评互评,请看要求!(出示自评互评要求,学生默看)请小组长组织小组自评互评会,开始行动!
小结:同学们,一个岗位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主动做”“认真做”“坚持做”,才是真正有责任心的孩子。
师:下面,咱们就来做一个“找一找”的游戏,找一找咱们身边有责任心的同学。
……
师小结:看来,咱们班的同学都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是啊!正因为有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在一件件小事上尽职尽责,才让我们的集体人人有事做,事事做得好。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寻找我心中的巴蜀榜样”,咱们年级要求在每个班级推荐出在这次“我的岗位,我的责任”行为实践中表现最优秀的4名同学,作为我们的“巴蜀榜样”。谁来推荐?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推荐自己心中的巴蜀榜样,并说出其事迹(略)。
师:咱们推荐了这么多人,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巴蜀榜样。接下来咱们进行投票选举,一会请捧着你的选票走到你要选的同学面前,郑重地将选票递给他;如果你觉得自己能称得上是巴蜀榜样,也可以为自己投上一票……
投票结束,请同学们数一数自己手中的票数!老师统计票数,得票最多的前四名同学成为“巴蜀榜样”。
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4位巴蜀榜样上台!并请各小组为他们写一段颁奖词。(4名“巴蜀榜样”在台上准备获奖感言)
师:接下来,我们举行颁奖典礼。(略)
师小结:同学们,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把自己该做的事情“主动做”“认真做”“坚持做”,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让我们喊响我们的巴蜀口号——巴蜀形象,向我看齐!巴蜀榜样,我最闪亮!让我们再一次把掌声送给台上的“巴蜀榜样”!请回位!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行为评价课,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我的岗位,我的责任,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行为实践,在评价中还学会了欣赏别人。今天我们还有一些同学只评了两颗星,有的只评了一颗星,你们想让自己的星更多一点吗?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星呢?(引导学生给自己提出努力目标,教师随机鼓励)
nlc202309040826
师:有目标,付出行动,一定会有收获!此时,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咱们三年级学过的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让我们一起跟着视频拍手唱起来。
师:同学们,让我们都向蜗牛学习,虽然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缓慢地爬着,但是它一直坚信自己的目标就在前方,相信只要主动做、认真做、坚持做,就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职责,老师将根据同学们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的观察进行最后的总评,并记入你们本学期品德学科行为实践成绩。咱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以上课例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品德课上学到的道德知识正慢慢通过行为评价活动,浸润在班级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实践之中,并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我们的行为评价正构建起“学”与“行”之间的桥梁,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悄然形成。
在实践基础上,我们提炼出行为评价活动课的范式:总结开课——明确评价标准——自评与互评——榜样示范——激励践行。老师们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总结出各年段评价课例的特色:低年级为“学习评活动”,重在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评价自己和他人;中年级为“学会评活动”,重在引导学生会准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高年级为“自主评活动”,重在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见表2)。
三、儿童作品评价
“作品”是指在小学品德课学习中,伴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带来的学生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其中,主要以手工作品、自制图表、自编小报、主题画册、故事集、主题课件、考察报告、研究报告等方式,反馈学生在品德学科学习中成功和进步的作业形式。
学生通过“作品”制作,不但培养了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还提高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通过对各种作品的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发展状况以及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等。作品评价方式为质性等级评价。评价频率为半期评一次或期末评一次,原则上一学期不超过两个作品的评价。
四、纸笔测试评价
纸笔测试评价以品德课涉及的知识为评价的基本内容,含道德认知、社会认知、社会常识,生活常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评价方法采用书面测评方式,题型为选择题(含单选和多选)、判断题、分析题、创意题、读图题、情景题、道德两难题等。纸笔测试内容重点考虑与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相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教材为蓝本,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考点命题。试题注重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通过纸笔测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抉择能力和道德敏感性。
我们的做法是,一、二年级不采用纸笔测试,重点评价孩子的行为实践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四至六年级在期末测试一次,评价权重在整个学业评价中占20%。
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基本构建了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综合评价体系,填补了非分数评价的空白,实现了立体式学业水平发展性评价的突破。这一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促使小学品德学科的学业评价达到道德认知和行为表现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相统一,实现用多元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深入学习和贯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县教研室与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围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提高教研组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借助网络教研这个平台,寻找与开拓更宽视野的教学研讨活动,使我们学校的品德学科的教学水平能更上一个台阶。
二.工作重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品德组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拓展学科视野,加强内外融合,努力使品德课堂生活化,品德教学科学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生活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工作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工作措施:
(一)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深入实施课程改革。
1.校本培训
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并要求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作为教研组长,我将带头努力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组不断强化学习教育,一开学,就要求我们每位老师认真研读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了解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2、教研活动
(1)确保每学期一定次数的教研活动,学习教育科学,科研理论,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探讨教学方法,互相
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品德组的实际,要积极参加兄弟学校的互动交流,积极发挥同伴合作,努力使教学水平达到最高。
(2)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活动,组内加强集体备课,上好校内公开课,通过课后评价和反思把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备课方面,倡导“高效、共享、反思”的集体备课方式,特别要注意教学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渐在反思中进步。重视听课学习,有计划的对教法进行探讨,形式不拘一格,通过上互助课,互相研究,互相探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使老师们在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重视学科育人,促进学生发展
本学期德育综合课程教学要更好地发挥德育综合课程育人功能,成立“校园文明小分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来优化校园活动和环境氛围,强化队员言行举止,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三、以考核评价为载体,形成良好教学氛围
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1、自检——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2、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
四.具体活动安排:
九月份:制定教研组计划
十月份:集体学习讨论:组织教学。
十一月份:参加校本培训
并且组织讨论写好教学反思与案例。
十二月份:撰写品德论文,为参加县级论文评比。
一、工作思路:
品德学科教研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引导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贯彻落实学科教学建议,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中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学习和贯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县教研室与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开展教学组工作,加强组风建设,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思品教学研讨活动,以进一步提高教研组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
二、具体教学研究目标:
1、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课内外相结合、师生相协调的课堂教学优化模式,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2、低年级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自信、诚实、求上进”的思想情感。使他们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中年级组的《品德与社会》要根据小学中段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4、高年级组的《品德与社会》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会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文明行为的习惯;综合性生活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了解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理想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三、工作要点:
(一)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深入学习课改新理念,认真积极稳妥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积累经验。
1.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品德与生活课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以此为指导,改革品德课教学,尤其要加强新教材的集体备课力度,使教师尽快适应、把握新编教材的特点,搞好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2.着重开展未成年人道德文明建设研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研究,、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教育研究、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等,使课堂成为教师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平台。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改研讨和教学观摩活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研活动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师发展
强化学科教研组建设,不断健全教研组工作常规,努力做到教研活动制度化、专题化和系列化,促使教研组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1、加强教研组建设。针对德育课程变化大,学科教师兼职多的状况,要重视学校思品教研组建设。要努力把思品教研组建成课题研究组、课改实验组和备课研讨组,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组织。
2、每位思品课任课教师要认真制定期初的教学进度计划,合理落实全学期的课时安排。
3、加强教师教学“六认真”工作。倡导集体备课、合作备课。要让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新教材,探讨新方法,开展和收集教学资源,制作优质高效教辅材料。落实课堂延伸活动的运行过程。
4、继续组织教师开展对课堂教学有关问题的讨论,努力探索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探讨活动课教学的原则和评价体系的建立等问题。带动青年教师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
5、学期初,教研组组织教师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在教学中留意观察和思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记录;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学习、梳理,教研组共同商讨确定两三个重点问题,作为本学期所重点研讨的问题,即校本教研的主题。注重课后反思。做到一课一得。
6、关注品德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关注品德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
四、本期教研活动安排:
三月:
1、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2、品德组教师制定学科教学计划以及确定教研主题。
3、品德组教师设计优质教学设计。
4、品德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四月:
1、组织教师参加网络教研。
2、品德组教师进行新课标学习。
3、品德组教师集体备课。
五月:
1、青年教师不断磨课,开展组内互相听评课。
2、品德组教师集体备课。
3、准备参加县品德学科大赛。
4、组织教师参加网络教研。
六月:
1、组织讨论写好教学反思和案例。
2、组织教师参加网络教研。
德教研组工作计划
XX
新课程改革已为思品教育开展了新天地。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挑战的教育时代。第四年的新学期开始了,这学期我们思品教研组在学校教研室直接领导之下,全体教师积极进取,锐意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努力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而努力。现将本期教研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突出教学质量这一工作中心,切实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学质量的提高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因此,本学期的重点工作仍然是“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契机,以深入研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评价意见为起点,以提高学校常规管理水平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重点,扎实工作,务求实效。
二、主要工作思路:
1、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加大推行教研力度,深入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写作活动。
3、坚持“以课题推动课改,以课题提升课改”的工作思想,以教科研指导课程改革。
三、教研组工作目标、要求:
本学期主要工作: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探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深入学校调研,研究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将合作自主探究引入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组织教师探讨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问题;开展对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效益研究,引导教师开展“活动即发展”的课题研究;组织思想品德课课改信息交流。
1、继续学习有关课程理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从教师的不同需要出发,采取“参与式”、“研讨式”等多种学习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3、思想品德教研组长在期初要制定好学期工作计划,平时经常对照检查,期末写好小结;切实加强思品教研组建设,以点带面,提高面上的课堂教学质量。
4、组织教师开展对课堂教学有关问题的讨论,努力探索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研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全体教师要加强师德、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上好一节课题观摩交流课或示范课;写好体现教师角色转换、师生互动的教学案例;撰写一篇教育教学研究经验论文;提前编写好一周课时计划并在备课组上交流;听课不少于18节。
6、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学习过程、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环境。
7、教案的编写采用电子备课的形式,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体现师生合作交往、积极互动、教师角色的转换,并写好反思性教学后记。继续征集教学设计典型案例,积极发现、总结、推广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成果并组织教师撰写论文。
三、周工作安排:
周次
工作要点
第一周
思品教研组会议:学习新课标,新理念
第二周
讨论新学期工作计划制订要求
第三周
交流新学期制订的学期计划和周计划
第四周 交流课后反思
第五周 国庆放假
第六周
探讨思品课堂“学生评价”方式方法
第七周
观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改》光盘
第八周
探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九周
教研组集体备课
第十周
探讨学生学习评价策略
第十一周 周云教师说课
第十二周
评课。(主评人:徐荣玉)
第十三周
组织学习课改资料
第十四周
教学常规调研
第十五周
征集典型教学情景案例
第十六周
交流典型教学情景案例
第十七周
征集“教海探航”论文
第十八周
交流实施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心得体会
第十九周 学期工作总结
一、创设生活情境, 拉近教学距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倡导学科教学要回归生活, 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教学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来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教学内容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与生活事物来展开新知的学习。如在学习“购物有学问”这一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拍摄市场购物的照片与视频, 以熟悉的生活场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 让学生来讲述自己与家长一起购物的经历,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价格的秘密。这样的教学更加真实, 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科与生活的关系。这对于提高学生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二、创设活动情境, 营造愉悦氛围
好动爱玩这是孩子的天性, 游戏、竞赛等活动是学生的最爱。将活动引入教学中, 设计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 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氛围,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乐。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我们的学校”这一内容时, 我在全班开展“我眼中的学校”绘画活动, 让学生选取所喜爱的校园景观, 如花坛、操场等, 展开自由创作, 融入自己的想象, 发挥绘画天赋,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创作的激情, 以及对学校的热爱。学生绘画完成后, 在学生之间展开传阅与交流, 这样可以让学生向他人表达自己对学校的畅想与热爱, 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 激起学生之间的深厚的友谊。这样更能让学生以更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激情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来。
三、创设表演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掌握基本的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些并不是教师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 而是需要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来自我体会与感悟。为此,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 思考的深入,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表演, 以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在表演中来丰富学生的体验, 从而使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的理解由记忆上升为理解与情感层次。如在学习“我的家”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与家人相处的细节, 如吃团圆饭、一起旅行等, 并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将大家一起带入自己温暖的家中。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 提升学生的情感。
四、创设音乐情境, 引发情感共鸣
音乐是一门语言艺术, 更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具有很强的渲染效果, 更能引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互动。这是激发学生情感, 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的重要手段, 是传统的语言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取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 或欢快或悲壮, 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使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学习。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情感的提升。如学习“伸出爱的手”时, 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残疾人歌曲《感恩的心》, 让学生来感受残疾人无声的手语中所传达的信息。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 更能激起学生对残疾人的关注与理解。
五、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学习“伸出爱的手”这一内容时, 我先让学生欣赏精彩的千手观音的影像资料, 使学生被精彩的表演所折服。此时, 我提问:你知道这个精彩的节目是哪些人表演的吗?由此引出残疾人, 引入教学, 使学生知道残疾人往往需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他们更加需要得到帮助, 进而换来学生对残疾人的关注、理解与帮助。
一、全息理论与小学品德学科教学
1.全息理论简介
全息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全息”。所谓全息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1848年,德国物理学家盖柏(Gabor, D.)和罗杰斯(Rogers, G. L.)发现波前再现的两步无透镜成像现象,从而提出了全息(Holography)概念。全息现象作为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所有物质系统和非物质系统中。因此,研究一切科学领域的全息现象与全息规律的理论,就是全息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着能映射整体特征的信息,这个部分就被称为全息元。全息元是整体的缩影,具有胚胎性、发育性和重演性等特征,它通过各种确定性关系或是通过继承母系统的某些信息去反应整体。基于全息元,全息理论所探讨的全息规律包括以下三大方面:(1)客观世界的任何系统都是全息系统;(2)整体缩影率,即指在全息系统内部,任何子系统都包含着母系统的全部信息;(3)重演进化率,意指各全息元的发育过程简明地重演着整体系统发展的历史;同时全息元又以自己的进化促进整体系统的进化。
2.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的全息性
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活动的全息性具体表现为品德教材自身所具有的全息性。教材作为一种文化资本,传递和复制社会文化,同时也受其规范和制约。小学品德学科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程的主要载体,它以螺旋上升式的编排设计,寓时代现状、社会问题、道德伦理等信息于教材之中,是当今社会和时代生活的整体缩影。对品德教材的激活,意味着教师要把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元素融入课堂,把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想法引进课堂,避免在使用教材时存在的“照搬照抄”“看图说话”等误区。此外,品德教材的全息性是由课本中的文字、图片、留白、情境等各类文本素材的全息性决定的。教材中,每一篇德育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课文中又生成多个小话题;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的主要思想和观点;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境对话则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还有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形式的图标,是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讨论、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任何部分都是整体中的部分,都反映整体,就是一句名人名言,一张照片,甚至是一个词也都是全息的。
二、基于全息理论的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策略
全息元的三方面特征在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该理论,品德学科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新策略:
1. 资源提炼,寻找全息元
全息元是构成系统或整体的基本单位,它不仅是整体控制下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还是相对独立的自主发育单位。当我们把一篇德育课文看成是一个整体时,该课中的文字、图片、情境等素材则成了该系统的部分,其不止能折射知识与内容方面的信息,还能成为“能力元”“情感元”“价值元”,且随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而相应变化。我们的教学若能紧扣这样的全息元,就能以最佳的视角将德育素材有血有肉地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达成有效教学。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不说话的“朋友”》一课,课题中的“朋友”一词,就是激起学生关心和保护公用设施意识的情感元;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初步形成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的公德意识……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几乎都囊括于“朋友”这个看似寻常却内涵极其丰富的全息元之中。
2. 遵循“整体缩影”,开发德育主题
根据全息元的胚胎性与发育性特征,每一课的品德教学内容总是按照全息的规律而产生的,是对比它更高一级的系统的“整体缩影”。然而,必须承认的是教材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有局限性的,教材不能穷尽所有信息;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也不能全面做到与时俱进。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使用课本时可对教材内容和编排顺序作适当调整,要不失时机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来充实教材。这就需要教师提升学科教学敏感度,学会从“整体”理解“缩影”与从“缩影”理解“整体”,在教学中适度挖掘和拓展课本中的素材,引领学生与多个文本信息精神交汇,促进富有个性的教学信息的生成以及课程资源的全息开发。我们利用品德课程资源的胚胎性特征,就可以以“一斑”窥“全豹”,扩大德育素材信息域,进而让课堂教学发育“丰满”。
如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可爱的家乡人》一课,可将其与同一单元的课文有效结合,亦可融入地方课程中的内容,组成一个教学主题,之后教师再紧紧围绕主题,带领学生高屋建瓴地学习教学内容,提升品德教学有效性。
3. 重视体验性学习,完成高速重演
根据全息元的重演性特征,学生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学习过程应该就是对德育素材的高速重演。学生只有亲历某件事,从中获得真切感受,才能激发起相应的道德情感。小学“品生”“品社”课中的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在不同的实践及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促进道德成长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信息领悟过程中,努力建构有意义的理解。而建构的前提是对文本的激活,激活各类文本素材所映射出的关于生活和社会的信息,让学生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中,开展“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与自己的好伙伴拉钩许下承诺,帮助孩子们重演真实的诚信生活。
4. 全息建构,多角度探究学习
信息的提取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全息视野下的教学信息重构,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形成兼容的整体。对于学生来说,文本是一个全息元,学生必须调动自身的已有经验来学习它。教师可以将文本看成一个研究主题,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探究的思维向四方辐射,进而获得更好的全息元。学科知识、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可以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得以全息地建构与发展。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同样是学习》一课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用红黄蓝三种颜料调试出紫色。在活动中,有的学生多加了一些红色,有的学生多加了一些蓝色,还有的同学多加了一些水,结果每一小组调出的紫色都不一样;学生就在这样的探究中完成对本课“做一做也是一种学习”的德育主题全息建构。
全息理论思想丰富,并逐渐运用于教育领域。本文仅是对全息理论与品德学科教学的结合做一粗浅的尝试,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品德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的讨论与探究,从而为品德学科教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南京市双塘小学
江苏南京 210004)
思想品德课教研工作计划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研组
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引导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贯彻落实学科教学常规,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切实抓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而努力。
本学期主要工作: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与新的课程标准,探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深入学校调研,研究政治教师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政治课课堂教学;组织部分教师探讨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问题;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学习中考政治科考试说明与要求,指导初三政治教师有效地指导复习教学;引导教师把握间的重大热点问题,组织好两次模考阅卷及评价工作;继续开展对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
一、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届人大的有关精神,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理论,研究新的课程标准,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以此为指导,改革政治课教学,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认真学习学科教学常规,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
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加强新教材培训工作的力度,使教师尽快适应、把握新编教材的特点,搞好教学工作。
2、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时力求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情感、备手段等,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3、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常规,在评价课堂教学时,严格遵循学科教学常规的要求,使教师的教学能按照教学常规进行。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工作以市、镇教研工作精神为指导,以镇教研计划为参考进行本教研组计划。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1、加强学科培训,提高课程意识。组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位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等,切实抓好这门课程的建设。
2、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广泛开展研讨,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问题和需要出发,加强专题研究,创新研讨形式,提高研讨质量。
3、以“和谐高效课堂”为旗帜,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一是要加强小课题研究,切实制定可操作、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效标准;二是按照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的原则,大胆进行教学常规改革,切实实现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有效地突破课程改革的难点。
三、月活动安排(与全镇品德教研同步进行):
九月份:
1、制定本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2、各学校各年级制定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
3、进行全镇第一次教研活动。
十月份:
1、常规听课、进一步落实品德与社会教学和谐高效课堂的研究。
2、根据镇里的安排开展本学科活动。
十一月份:
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十二月份:
拟定期末试卷。
元月份:
一、教师是提示者
小学思品课的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值得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式学习,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领悟道德观点,认同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提示者,多为学生发现问题搭设台阶。例如讲授《节约每一滴水》前,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先了解水、认识水,课中自由地说水,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水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处,但可能没有学生谈到水资源、水的利用等问题,这时教师就得设法提醒学生从多方面去探究。
二、教师是促进者
促进者,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在新课程中,师生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如教学《让诚信伴随着我》这一单元,教师要建立探究平台,让学生们走进社区,积极主动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公司老板与职员之间的诚信,商店店员与顾客之间的诚信,长辈与小辈之间的诚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诚信,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诚信等等。学生们在探究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对诚信的理解不很透彻,对探究的目标不很明确,探究的兴趣不很高等等,都需要老师去帮助、协调、激发、培养。
三、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作为引导者,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同时,要求教师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教师在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时,也要注意学生们的探究动向。我在旁听《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一课时,发现一开始就有几个学生懒洋洋的,很不乐意与同学合作,觉得大家的事情与我无关,甚至认为这很无聊。这时教师就要设法引导他们,使其认识什么是大家的事情,大家的事情指的是哪些事,努力解开他们的症结。引导后,这几个学生很快就按自己的意愿与组长会合,听从组长的指挥,与伙伴们唧唧喳喳地商量着探究的主题、订计划。
四、教师是观察者和倾听者
由于教师的特殊地位,在很多时候,教师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阐述观点的,带着自己的主观倾向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更方便引领教学的方向。但是,我们也看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或者教师只听到了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误解了学生的本意。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把“教师”称为“指导员”,“教师应教的少观察的多”,所以在探究式活动中,教师首先是一个观察者和聆听者。
在旁听《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一课时,我发现执教教师能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其中“探究大舞台,组组展精彩”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学生们在舞台上神采飞扬,自信十足,表现优秀,体验深刻,把自己在探究中最精彩的片断向观众们展示。其中第六组“净化污水我第一”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分别讲述了体验与收获,讲到了污水对自然、对人民的危害,越讲越气,并生动描述了自己做实验的全过程,拿出了自己的发明创造“超级净水器”。它分为五个缸,第一个是“沉淀过滤缸”,水经过第一次沉淀过滤后进入第二个“沉淀过滤缸”,再进入第三个缸“净化过滤缸”、第四个缸“消毒过滤缸”,最后,洁净的水流入了营养池,这样净化的水就可以直接使用了。他们在沉淀缸里装了废物利用处理器,沉淀的垃圾等物质经过加工后,可制成化学肥料,免费为农民服务。他们的思想、创新精神,征服了所有的目光,掌声喝彩声汇成一片。
五、教师是设计者和提供者
探究式学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如探究情境的创设、探究资源的提供等。为学生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做好了探究活动中的物质准备,适宜有效地创设了探究情境,学生才能进入情境中探究。探究的学习资源准备充分,学生才能深入发现和解决提出的问题。为了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教师还应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的来源是多渠道、多方面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储备的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选择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问题进行探究,以保证探究的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提供有关的参考书目及文献资料,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的搜集资料的手段、途径及处理信息的方法,让他们积累判断和识别信息价值的经验。
六、教师是参与者和合作者
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深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借助进行论证,教师可以参与角色的扮演,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生参考。有了教师的合作与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如教《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教师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们一起玩游戏,一起扮演自己喜爱的动物,带头讲有关动物的故事等等,设法架起探究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动物、了解动物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对动物的保护等等,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七、教师是学习者和欣赏者
探究式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要求和自我学习的要求,进行探究式活动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很多问题出乎我们的意料,也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其实在探索型活动中,教师很多的教育灵感、教育思路都来源于学生。发现学生的发现并加以扩展引导,是深入开展探究式活动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探究式学习不仅重视探究结果,更注重探究的过程。如在《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一课,有个学生这样描述他探究时的情形:早上,在活动中我发现有位叔叔丢垃圾舍不得多走几步,隔得老远就像运动员一样,做一个准备动作后,抛出一个很漂亮的弧线,垃圾也享受着空中旅行的快乐,在风中有的像降落伞似的飘飘摇摇,天女散花般撒落在小区的空地上,有的确实也落在垃圾堆的附近,唉,这种景致真的太“美妙”了!不到5分钟,我又看见一个叔叔提着垃圾,我急忙跑过去:“叔叔,让我……”话都还没说完他却抛出去了。我说:“叔叔,你这样不行哟,你看到处都是垃圾,多不卫生哦。”他却说:“我出了垃圾费。等一会就有人来搞卫生啦。”“小区是大家的,不是某个人的,我们要共同注意才是。不然,蚊蝇孳生,病菌蔓延,还会有登革热……”叔叔只好点了点头。老师站在讲台前静静地听,不停地点头微笑,与同学一起鼓掌。在探究中,学生们很勇敢,人生观、道德观已成雏形,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扮演好欣赏者的角色,充分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发现,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探究热情。
八、教师是评价者
在良好、平等的氛围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应使学生感受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进一步地学习。托兰斯认为:“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批评和挑剔学生的独特想法,使其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探究创新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不随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对回答错误或通过探究得出错误结论的学生,教师更应注意他们发生错误的原因,允许他们再思考再实践。一个民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时,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得到正确的探究结果。
探究式活动,无论是作为一种课程样式,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加拿大有位学者形象地把教师比作一把钥匙,实际上教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本身成为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以上简要阐述了在探究式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应该说教师角色的表现是多样的,但是归根到底应该是以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我们从自身角色的转变开始实现育人的目标吧。
【小学品德学科教研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思想品德组教学教研计划07-04
小学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工作总结11-09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09-14
小学品德与社会复习计划06-17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1-04
品德与社会远程教育教研计划11-02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下期)06-18
第一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计划07-22
小学四年级品德教案上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