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论文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散文教学论文(精选9篇)

散文教学论文 篇1

小学教材中,散文占很大比重,有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还有少量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文质兼美,既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典范,又能给予学生文化熏陶、情感熏陶和审美的愉悦。教好这些散文,对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如,六年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

共性着眼于叙事性文章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文体不具体分类,只是粗略地分为叙事性文章和说明性文章,一般的记叙文、小说、散文,都视为叙事性文章,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把文章中的场景、细节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但有所感悟,还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感悟。

个性着力于散文特点。这也是本课教学的特点。

1.从语言切入

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形即外在的形式,语言是最基本的外在形式,(诸如材料、结构、表达方式与技巧的载体。)神是文章的灵魂,或是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是蕴含的哲理。散文教学要披文入情从语言入手,由形求神。怎样从语言切入呢?可以从线索切入,可以从文眼切入。

本课教学是从文眼切入。文眼是一篇文章构思的焦点。文章围绕这个焦点,把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统一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文眼,可以是揭示中心的一个词语或词组,可以是深含哲理的一句或一段话,还可以是饱含激情或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也可以是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文眼何处寻?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或重点段中寻找。

从文眼切入,由点及面纵深突破课文的重、难点。《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美丽的具体表现在内在美,即:执著追求,献身科学,淡泊名利,课题中美丽就是文眼,从美丽这一词语切入,就能牵一发动全身。本课从文眼切入,课文研读的重点是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什么是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仔细读读课文,结合课文的事例或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从意境突破

意境是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人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要读懂散文,就要走进散文所营造的意境。怎样引导学生走进走进散文所营造的意境。

抓住典型描写,还原场景。很多散文,由一个个特写镜头组成。教学中要抓住这些特写镜头,还原为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使散文的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跨越百年的美丽》对居里夫人的美丽聚焦了几个特写镜头的描写,因此,抓住这些典型描写,引导学生想象其情景。

2.1抓住提炼镭过程中艰苦的特写镜头的描写,引导学生想象还原其情景。比如课堂教学中的片断: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居里夫妇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我们看居里夫妇从他们发现到最后提炼镭用了多长时间?

折算成天数那就是1300多天,想一想这1300多天里,他们都在进行着搅拌、溶解、沉淀、分析,假设他们一天工作10个小时,经过多少小时才提炼出了镭?

经过了13000多个小时啊!提炼过程漫长而艰辛。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成吨是多少

那0.1克镭是多少?你们猜猜?

请关注你们的笔尖,笔尖上的一小点那么大就是0.1克。要提炼笔尖这么大的0.1克镭,他们至少提炼了成吨以上的矿石残渣,多么不容易啊,我想居里夫人的这份执著的追求一定深深打动了你,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提炼镭的这段话。还原了居里夫人为科学执著追求的感人的场景。

2.2抓住课文中隐含的两个看似矛盾的地方:一是居里夫人有端庄美丽的容貌,但是她投身于科学研究不在乎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二是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在这看似矛盾的背后是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人生追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从而让学生理解能够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是她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使居里夫人的崇高形象栩栩如生。

&&等等。

引导学生走进散文所营造的意境,领会居里夫人的精神魅力,加深对美丽的理解。

3.于情感处落脚

从散文自身看,它有质的规定性,这质的规定性就是情感。散文教学在情感上落脚,是对散文特质的把握,(也是在落实课标学段目标;感受文章给自己的如喜欢、憎恶、向往、同情等情感体验。)怎样指导学生体验散文的情感呢?

3.1从叙写中体验。文章不是无情物。别说那浓墨重彩饱含情感的描写,即使是再客观的描写也带有作者主观的色彩。

如: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就在这描写中蕴含着作者对居里夫人敬佩的情感。张岩教学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反复诵读,感悟作者的充满崇高敬意的思想感情。

散文教学论文 篇2

一、散文贵在处处有“我”。

1. 散文中有“我”的存在:

正因为散文中有“我”的存在, 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每一位作者、每一篇散文情思的独特与深刻, 切忌出现肤浅化、概念化、标签化的“主旨”。

对于《背影》这样的经典作品, 要破解文本, 就要从文章的最后一段开始。这是文章的收穴之处, 隐藏着《背影》之所以“好”的秘密, 也蕴涵着《背影》文学经典性的最重要的潜质。因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第一, 在主题内容和思想上, 朱自清虽“只是写实”, 却真切地写出了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 会有摩擦, 也会有波折。由此可见, 《背影》不像一般同类作品那样简单、浅显, 即便失去了“纯情”, 却收获了家庭、人生等多个角度的复合的厚重的体验。第二, 只有发现了《背影》中轻易不露真容的“豹尾”, 才能发现《背影》在艺术上的讲究与到位, 即对文章结构、情感表达、语言选择等多方面的控制, 这种控制是那样强大有力, 又收放有度, 浑然天成, 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 处处可见“我”的身世经历, “我”的情感所在。

2. 散文中没有主人公的问题:

散文教学的关键不是抓人物, 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即便是叙事性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也要有别于小说的人物分析。有的老师在对《背影》进行教学设计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写环境下的典型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手法。这些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教学策略, 属于小说教学的范畴。散文中的“我”是“我之情”“我之意”“我之志”———“我”之思想感受, 只有抓住“我”之情感所在, 才是散文教学的重点。

二、现代散文越来越重视思想、理性、理趣。

“情”是散文的命脉和魂魄。因此, 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散文“思想”, 不要止于简单抒情、议论, 还要结合文中的“形象”来感染读者, 体会其中的哲思。

例如《囚绿》一文, 作者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 为“囚绿”铺垫;接着用繁笔写“囚绿”之执著, 最后却不得不放“放绿”。“放绿”部分是文章主题所在。有前两部分的恣情抒写, 步步“放纵”, 到这一部分文意逆转, 猛然收住, 不仅造成了文势的变化多姿, 在主题的揭示上更是发人深省。“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珍重”一词, 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 以及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三、精读文章, 品味文章的语言。

著名作家柯灵说过:散文的文字虽小道, 却是探察内心的窗口。品味散文的语言, 主要是品味散文的重点语句。把握关键句, 对于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至关重要。

1. 重视文中反常的语言:

散文中有些语言看似反常, 实则含义深刻, 我们一定要重视这样的反常性语言。例如《家》一文, 作者把家分别比喻为“一只船”、“温暖的港湾”、“永远的彼岸”。这三个比喻层层递进, 表达了家不仅是港湾, 而且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 家还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 又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2. 重视对文章结构有影响的语句:

有重要代词的语句;运用修辞的语句;能揭示文章主旨、概括段意的语句等。因为这些语句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一文, 教学中要真正把握作者的构思之美, 就要帮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要语句。一是要抓住一些直接抒情的句子。如“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 似水流年, 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等。二是要抓住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有所剥夺, 也有所增添”。三是要抓住在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如第2段中的“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 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这一句引发了联想, 引起了下文。

3. 重视文章的结束语:

很多散文都采用了“卒章显志”的写法, 这样的语言是文章的神, 要言不烦, 以一驭万, 如果说全文是“画龙”的话, 那么这样的语言就是“点睛”。例如《废墟的召唤》的结束语:“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唁这一段凝固的历史, 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篇末点题, 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 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 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思索。

四、抓线索, 理文脉, 理解作者情思。

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 知天下脉络。”就散文而言, 线索最重要, 材料是依赖线索展示的, 思想是随线索发展的, 事理是循线索演绎的。

写人叙事类散文, 所叙事情虽不完整, 但总有一定的情节性, 因此应当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例如《永久的悔》一文, 通过记叙“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家庭的基本情况, 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及母亲的艰苦生活三方面, 达到扣题———作者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

写景状物类散文, 或寄情于景, 或托物言志, 物象和情感在文中总是具体可感的, 所以抒情散文的线索可以从面面展开的层次或从作者与借托物之间的关系方面寻找。例如《白杨礼赞》一文, 要引导学生明白本文赞树的目的是赞人, 但不直接说, 而是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 采用含蓄的形式用白杨树表现对北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纵横决荡、誓死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紧密团结、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的讴歌。

议论哲理类散文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 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例如《更浩瀚的海洋》一文, 作者用七个相同的行文思路, 为读者描绘了七个场面和在其中活动的七个人物。作者在描述每一种人后, 都用“我”和“我的心”的对话, 对那种人进行否定, 并以“不配看见我的身体”为理由, 继续理想之所追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中描绘的七种人生状态进行归纳、讨论, 体会作者执著追求理想境地的精神品格。

散文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客家题材;散文阅读;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结合客家题材散文的选材特点,激发学生阅读散文兴趣

教材中散文选文的选材广泛,题材多样,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等,是以景物描写为主的散文;史铁生《我与地坛》等,是对自我历程描述的散文。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散文取材的多样性有较大的差距,反映到教学课堂当中是不愿意深入理解。所以首先要激发的就是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学生对客家散文取材的认知感,激发了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前,先让学生阅读客家题材散文,陈桂峰的《故乡的叫卖身》和杨丽平的《客天下 客家情》。这两篇散文所描述的是围龙屋的情景、客家民谣及其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述作者对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由于学生对客家题材散文中所写的人物、景色、情感都非常熟悉,因此能够较好地把握客家散文主旨及情感。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故乡的榕树》。有了客家题材的散文阅读基础,学生发现两者的手法和主题具有高度的相同性,都是借助了对儿时生活、村民习俗的描写来抒发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于是对阅读课文《故乡的榕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客家题材的散文,借助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题材,让学生在散文这种文体的作品中找到自己身边的、熟悉的题材,在降低了学生阅读散文的难度同时,激发了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大力促进了散文有效教学的开展。

二、结合客家散文的意象特点,指导学生体会散文美境

散文是侧重表现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字里行间充溢着真切诚挚而浓郁之情,具有一种意境美。一篇散文是否韵味独特,是看该文有没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说到底是看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

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者所设置的“地坛”这个意象,是被作者细节化了的景物与细腻传神的虚写,是作者把自己的生命痕迹中蕴含的活力再现,更体现的是作者内心感受的体现。

同样,客家题材散文中的意象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如陈彦儒的客家散文《印象兴宁·春天的味道》,文章所设置的意象“萝卜糕”,不仅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怀,更是对客家妇女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精神的赞美。通过这些熟悉亲近的意象,学生容易体会到散文特有的意境美。

例如,粤教版课文张洁的《捡麦穗》,作者设置了两个意象,即“烟荷包”和“红柿子”,但是较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扒开迷雾,看不清两个意象所蕴含的感情,更不用说体会课文的内涵了。

于是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陈彦儒的散文《印象兴宁·龙灯》,让学生思考意象有何作用,蕴含怎样的深意。文中写到“舞龙灯舞醒狮,是老家广东兴宁市过年的娱乐节目。春节时分只要一听到铿锵锣鼓声,我们往往会抛下玩得正起兴的游戏,冲到围龙屋前的禾坪,抢到最佳观赏视角。”因此,文中“龙灯”这一意象,传承了客家人祈福消灾的古旧方式,以示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历经千百年的流传。

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意象“龙灯”是客家人心中的传统文化象征,寓意客家人对祖辈文化的传承。如此可见,文中的意象是一种情感体验。散文中的意象,其实就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寄托的外化体现。

借助这一点,回到课文《捡麦穗》,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因此我们结合课文可知“烟荷包”既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的缅怀,又是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追念。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握散文的意象及感情了。

三、结合客家散文的审美品格,提高学生的散文赏析能力

散文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讲究真实性的文体,这是散文最重要的审美品格特征,也是散文创作自我性的体现。例如在粤教版中的散文冰心的《巴金这个人》等,除了在材料的剪裁、细节的描写上作必要的艺术加工以外,散文中的写实仍占主导地位。在客家题材的散文中,陈彦儒的《印象兴宁·龙灯》对“舞龙灯”这一古老风俗的场面描述,杨永强的《月光下的围龙屋》对客家人在月光下的劳作场景描写,都是作者切实的体会,都是较为真实的。由此可见,讲究真实,体现自我的审美品格在散文中是较为典型的。

提高散文的有效教学,必须要使学生对散文的审美品格有一定的了解,而客家题材的散文具有的审美品格与现代散文是相一致的。在散文教学中结合客家题材的审美品格,有利于提高学生赏析散文的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粤教版散文老舍的《我的母亲》这一课时,在课前让学生阅读客家题材散文,如陈彦儒《印象兴宁·春天的味道》。文中描述的客家人酿酒的场景:黄酒酿造无非是选料浸泡、蒸糯米、加酒饼、红麯发酵,燃谷壳炙烤酒坛等流程。作者儿时观赏舞龙灯的场景:元宵时节,我们跟着表演的醒狮队串村走巷,一直走到高碑里。学生阅读后,最大的感触是“太真实,太贴切,太熟悉了”。学生都说原来散文创作如此真实。

在此基础上,我再讲授老舍的散文《我的母亲》。这篇散文集中展现了母亲与“我”几十年的生活。作者通过描写母亲为支撑家庭帮人家洗衣服,帮人做针线活的苦难与艰辛,借助母亲生活忙碌但还保持了勤快、好客、热心助人等优良品质,来说明母亲对“我”生命的教育以及对“我”性格的影响。文章的审美品格如同《印象兴宁·春天的味道》一样,贴近生活,感情真挚,自然流畅,很快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结合客家题材散文的选材广泛、多样的特点,激发了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结合客家题材散文熟悉、亲近的意象特点,指导学生体会了散文美境;结合客家题材散文讲究真实、体现自我的审美品格,提高了学生散文的赏析能力,实现了高中散文阅读有效教学。

课题:此论文为梅州市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专项课题“客家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挖掘、整合与运用”研究成果。

散文教学论文 篇4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误区一:眼中只有形象,忽视手段创造 创造怎样的形象?怎样创造形象?

我的理解是,不仅是创造怎样的形象,还应是如何创造形象。如《项羽之死》,既要通过阅读,分析出项羽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要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误区二:眼中只有文没有诗,忽视诗与文的有别。

学习本单元有两个重点,既要求在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的“形象创作”,同时又要求让学生理性地区别“诗文”是如何“有别”的——因为前三个单元学习的全是诗歌,而这个单元正好是由诗歌到散文的过渡,十分有利于区别。A、创造形象

1、散文类别不同,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不同

①山水游记类散文——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过小孤山大孤山》)②人物传记类散文——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项羽之死》《西门豹治邺》《大铁椎传》)③说理类散文——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④叙事类散文——细致生动的事件(《项羽之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⑤抒情类散文——真挚感人的情感(《祭十二郎文》)

2、形象不同,方法不同

山水游记类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情景交融的意境,灵活多变的笔法,多角度多侧面细致真实的描绘。

哲理型散文——《庖丁解牛》——用寓言故事来讲道理,生动的场面和传神的神态描写。史论散文——《阿房宫赋》——铺叙、夸张、渲染的赋体特征,形象描写对说理的重要作用,描摹形象的手段(如繁笔和简笔的配合,运用排比、对偶、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人物传记类散文——《项羽之死》——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形象刻画;精湛典型的场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B、诗文有别

注意教材“赏析指导”第二段中“诗文有别”这一教学提示,重视赏析示例文后导引分析的这一段文字:

作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与用诗歌写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别的。文贴近山水的本来面貌,而诗则是写意的,境象与情思都升华得更为高远一些。在陆游之前,苏轼有咏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陆二家,一诗一文。苏诗凌空飘扬,所展现的形象,真有“山苍苍,水茫茫”“沙平风软望不到”的感觉,而陆文脚踏实地,从多种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苏诗能启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陆文则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对比之下,可以显见其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体现着文学艺术手段的丰富多样,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在此建议在教一个单元、乃至一册书之前,悉心地去研读教材,去吃透教材的编排体例、意图,以及教学要求。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要提醒学生: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 1 体味方可。

如何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 提要钩玄

因声求气→仔细理会 沉思力索 融会贯通(探究•讨论)反复推敲

关于提要钩玄: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语出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指学习记载史事的书(资料性的书)必须提出它的要领,学习立论的书(理论性的书)必须探究它的精义。这是一种在阅读中抓要点、找本质的读书方法,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读书过程中抓知识的要领,抓精髓之所在,探索其精神实质。如此,所读之书就是再多,也能若网在纲,被系统掌握。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的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了什么。

1、注重章法。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章有章法,读有读法。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比如《六国论》和《祭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把疏通词句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对这些文章的品读。

2、注重学法。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的方法,练习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比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文章的结构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都是以画竹及苏文二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

3、注重积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比如苏家的一些情况等。这不仅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需要,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需要。

4、注重比较。本单元所选文章都较为经典,可以在比较中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体味作者的感情,尤其要充分重视文后的比较类型的“探究•讨论”题。

5、注重模仿。本单元是一个非常适合学生写作模仿谋篇布局的好散文!

本单元的六篇文章都很典型,结构完整,感情充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欣赏这种“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妙处,还要教学生尝试着去模仿。

议论文性散文可尝试学写《六国论》和《伶官传序》的框架结构和论证过程。如《六国论》,虽然我们在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已经学过,学科指导意见里也没有要求上,但本文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如文中的总分式结构,对比、假设、举例等论证方法,其论证周密、说理清晰的逻辑性和文中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的沉痛激切的抒情文气完美融合,对那些不会写议论文的人来说,再带着新眼光来读肯定是不一样的,定会在温故知新中提升。

抒情性散文可尝试学写《祭十二郎文》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抒情线索。如《祭十二郎文》以情感领起全篇,以骨肉至情贯串始终的写法。记叙性散文可整合第三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叙事)《项羽之死》(写人)的写法。

(六)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散文在我国,与诗歌同样历史悠久,样式多样,风格众多,写作手法更是屡翻屡新。就笔法而言,前人就有“对偶” “借影”“写照”“进步”“虚托”“巧避”等说,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属于“旷达”一类,《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无中生有”一类,树立这一形象明理以托讽,《侍坐章》“一字立骨”,《苦斋记》“就题字生情”,《游沙湖》“奇异”,《项脊轩志》则为“感慨”不一而足。

从体裁上看,有传、语录、序、志等样式。记人记事、抒情、议论、描写都有,既有散体,也有骈体。就内容而言,有的重形象美和文辞美;有的侧重于情;有的侧重于理;有的则情理兼用,互相渗透;有的则是表现一种趣味。文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篇目,值得反复研读品味。前面已经学习了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两方面把握古代散文的方法。本单元鉴赏角度是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同时也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编写者的意图是想将古代散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与散文文体本质属性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韩大胜)

三、对教材内容调整的想法,意在“抛砖引玉”

一是选择——从各单元(专题)中选择最经典或最具学习价值的篇目;二是选择后重组——打破原来单元或专题的安排,选择相关篇目自组单元或专题,可以选择后重组来教学。选择相关诗文,组成如下单元:

散文教学 篇5

对于怎么教,我也有一些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1.散文美教。散文又称美文,我们可以美文美教,宋老师这节课对于此法体现得尤为突出,她引领孩子们充分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言之美。

2.散文散教。在整体感知后,引领学生理解感性词句,品读欣赏语言,合聚感悟文章主旨,最后视情况进行迁移训练。这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万涓成水,顺序的语文综合法,我个人觉得宋老师本节教学便是一种顺序的语文综合法。

3.散文聚教。同样是在在整体感知后,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文眼等方式直奔文章书面上直白表达的道理,进而引领学生到文中去佐证道理,其间学习语言,感悟表达,直至透析散文主旨。这是追根溯源,倒序的语文分析法。

后两者更多地是在形式上的教,但它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利于学生形成阅读分析的一般方法。当然,散文教学亦属于语文阅读教学范畴,上述方法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皆可尝试使用。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浅薄看法,现场论坛时,传贤老师也谈到了从学生角度更多地去思考,在此,愿意向论坛中各位名师和教育同仁更多的学习散文教学的新策略和新思考。

“走到课文之外”,也就走到了“语文”之外,所谓“把语文上成了非语文”。因为抛弃了作者的“语文经验”——把作者的言语表达当作跳板,或者仅仅关注其“所指”,而漠视其独抒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或者把章法、表达方式、语句与“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独特的认知情感”分割开,而演变为语言表达的所谓“知识”、“技巧”。

而抛弃了作者的“语文经验”,实际上也就远离了作者通过独抒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所表现的“人生经验”,势必“走到作者之外”。

“走到作者之外”,则意味着走到“人文”之外——把作者细腻、复杂的“人生经验”,剥离为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往往导致空洞地谈论,往往导致教师及被教师牵引的学生在课堂里说些假大空的话,比如“不惧怕任何困难”、“任何困难都能克服”等,因而也是“把人文上成了非人文”。

学生在课文中散乱地找东西,教师在课堂里额外地讲东西,“向外跑”或“走到„„之外”,既跑出了“语文”,也跑出了“人文”,这种现象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量地存在着。不但是散文阅读教学,殃及小说、诗歌、戏剧教学,并延伸到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教学。

四、对策:阻截、分流与正面应对

综合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散文教学的问题,可以尝试以下三个对策。

(一)阻截:限制散文,促使语文课程教材中语体散文的比例大大下降

首先在课程与教材层面谋求解决。以散文为主导文类,发端于语体文进入语文教材之际,在大陆定型于1963年,这是由历史的机缘造成的,是受制于当时可选文本的现实条件而不得已的选择。随着可选文本的条件大大改观,以及语文教育研究的觉醒,中小学语文教学以散文为主导文类的现状,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事实上也开始改变。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走在前列,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的整本书阅读,在许多地区和学校蓬勃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建设已经起步,以“整本书阅读”为主要形态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格局已露端倪。在教材方面,以儿童文学为主导文类的读本、学本已领风气之先,如朱自强主编的《快乐语文读本》、《经典儿童文学读本》、《新理念语文读本》,王荣生、方卫平等主编的《新课标小学语文学本》。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只占2.5个学期,这势必要大大压缩课文的量,因而客观上限制了散文。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2007年版)共五册,计20单元,其中古诗文8个单元,12个语体文单元(含混编)中,小说2个单元,诗歌、戏剧、论说文各1个单元,计15课,剔除混编单元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4课,剩11课;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的散文”压缩到了7个单元21课。“文学性的散文”虽在32课语体文中仍占66%,但绝对量无疑减少了。

选修课程占3.5个学期,《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新闻阅读与实践》、《演讲与辩论》等选修课程,大大扩展了其他文类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占据半壁江山,其散文教学,也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势必要体现“选修”、凸显“欣赏”。

阻截是以退为进,但却是解决语文教学困境的根本办法。对传统的文学体裁四分法,有必要重新认识。“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长期以来,人们把叶圣陶的这一说法,理解为文学体裁的四分法,即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这种理解看来不甚妥当。妥善的理解,似乎应该是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如果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连续性的谱系: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电影剧本等为一大类,纯文学;“文学性的散文”权作一大类,杂文学;新闻、学术文章等,则是另一大类,实用性文章。这种分法,在学理上成立与否,倒在于次,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好处,则显而易见。“文学性的散文”与纯文学、实用性文章,三足鼎力,要求我们按三大类作品的发达状况、阅读教学的现实功用和中小学生的学习必要,在语文课程与教材中重新布局。

(二)分流:以读法为纲,细析小类,分化散文,把已经能明确解说的文类从“文学性的散文”中剔除而专门对待

“文学性的散文”自成一大类,既不混同纯文学,也不混同实用性文章,这提示我们对“文学性的散文”需要作专门的研究,包括文本的状况、解读的方式方法乃至适合于中小学生的教学方法。

大类的三分法,容易将传统上被包笼在“散文”里的有些文类区分出来,而采用相对应的解读方式。

凡是体裁和文体特征比较清楚,已形成相应读法的,皆宜从“散文”中分化出来而专门对待。比如通讯、特写、报刊言论文章、传记、回忆录、序言、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

有些在体裁和文体特征有明确解说的,如散文诗、杂文、报告文学等,也宜按独立小类而专门对待,至于在大类上如何处理,对语文教学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分流依然是以退为进,但却是目前最为可行的办法。在“文学性的散文”占课文绝大多数的既定条件下,对仍以教课文为主要形态的中小学阅读教学来说,关键是把文本解读的理论研究已经提供了相应的解读方法,因而我们能够教对的或应该教对的,教对了。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为例,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的散文”7个单元,可以分流出去的有5个单元:第一册1个单元,按新闻通讯教(《短新闻两篇》等);第二册1个单元,按演讲辞教(《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等);第三册1个单元,按科普文章教(《动物游戏之谜》等);第四册1个单元,按杂文杂感教(《拿来主义》等);第五册1个单元,按实用文章教(《咬文嚼字》等)。

这样,真正需要按“散文”对待而正面应对的,是剩余的2个单元,一共6篇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分流的结果,是分化了难题,也降低问题解决的难度。

(三)正面应对:关注“散文”文类的解读方式,强化文体意识,不同体式的散文做不同对待

阻截、分流之后,尚余下的篇目,便需正面应对。正面应对,目前的努力是从文类和文体两个方面着手,有如下三个关键点:

1.关注散文的文类特征,形成与“散文”文类相匹配的解读方式,或散文解读的基本取向 为了有效应对当前中小学散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散文解读的基本取向: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从“外”回到“里”,也就是从“外在的言说对象”回到“散文里”;从被抽象化的“精神、思想”,回到“作者的独特经验里”。已出现体现散文解读取向的探索课例,如李海林教授执教的《幽径悲剧》。

2.强化文体意识,根据文体特征,分野小类,形成可依循的相应的解读理路

正如有专家指出的:“散文文体研究的缺乏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理论研究的弱势状态。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失去了文体特征规范的散文,对其文类特征及其内部各亚文学样式的研究,应成为眼下散文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关于散文的小类分野,如孙绍振关于“审美散文”、“审智散文”、“审丑散文”及其解读范例,钱理群关于“说理的散文”、“描写的散文”、“纪实的散文”、“抒情的散文”及其解读范例,在散文史研究和作家作品评论中所提炼的作家流派、风格等,均给我们提供理论的资源。

3.细化文体研究,揭示散文文本的最要紧处,努力形成可操作的具体解读方法

关于散文文体的细化研究,目前只有一些个案,包括孙绍振等专家的文本解读范例、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课例、“共同备课”等教研活动中出现的典型案例等。可操作的具体的解读方法,尚需从个案研究中寻觅、探测。

我们在“共同备课”及“课例研究”中,对一些课例有较深入的探讨。比如,从叙事散文、回忆性散文、励志散文这三个角度解读《走一步,再走一步》,从回忆性散文、鲁迅的散文、《朝花夕拾》系列散文这三个角度解读《藤野先生》,都有一些深刻的收获。但离形成能被一线教师较容易把握、有较强可操作性、具体的解读方法,目前尚有距离。

散文文体的理论研究亟需跟进。散文教学所处困境,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几乎日日都要遭遇的困境。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散文解读的抓手和工具,是笔者的愿景。在此,也呼吁文学、文章学、语言学专家伸出援助之手,共同攻克这一难题。

四、介绍作家,推荐文章。

先秦诸子散文教学 篇6

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学习先秦的典籍都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引导青年一代深刻领悟先秦诸子散文具有义不容辞的义务。

因为时隔久远,诸多的障碍给我们的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散文教学的感悟 篇7

一、重视朗读感知课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教师不仅要自己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还要引导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可以采取个体读、集体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形式使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达到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精彩而准确的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各抒己见展示个性

在熟读散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在学生谈论自己的看法之前,教师切忌灌输教参书上的或教师自己的理解,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让每个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对文本进行品读、分析,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感受文本,读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比如鼓励学生针对文章的语言、修辞、结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思想情感等方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有动力做,忙着思考,忙着倾听,忙着表达。整个课堂以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颤,进而迸发个性阅读的火花。

三、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散文在结构上多种多样,材料头绪纷繁,看似很散,但作者在组织材料时,总有一定的线索将其贯穿起来,从各个侧面来反映主题,只有把握了散文的线索,才能理清脉络和思路,进而深刻理解文章主旨。那么如何寻找文章的线索呢?我引导学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注意文章标题;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三是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散文的线索一般有:①事物线索;②人物线索;③情节线索(事件线索);④情感线索;⑤事理线索;⑥空间线索;⑦时间线索。

四、品味语言赏析词句

散文的语言或简洁明快、或绚丽激情、或质朴典雅、或清丽婉约、或含蓄凝重……表现出作者不同的艺术情趣和艺术追求。品读散文的语言风格,重在品读字、词、句,研究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细致体会文、意、情的妙处。《背影》,写父子亲情,事多话少,平淡质朴,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味之潸然,自有一番动人心弦的情致;《安塞腰鼓》运用排比、比喻,夸张、反复等修辞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对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要慢慢培养,使学生感悟到文字所表达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回环之美、形象之美、色彩之美和声音之美等诸多方面,多方面结合体味文章其中的深刻内涵。

五、分析意境把握主旨

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正如王昌龄先生所说,文章有三境:物镜,情境,意境,其中最高的要求就是意境。学习散文要在领悟散文的意境上下功夫,散文的思想一般不直接表露,常常是寓于“物”或“景”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情景的和谐统一中,理解景中所寓之情和物中所托之志。

《唐宋散文选读》教学反思 篇8

生什么?再度翻开教材和自己的教案以及课后反思,课堂教学的一幕幕在脑中闪回。我多次反问自己:这门课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其实,这三个问题,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所有选修课的共同困惑。

一、教什么

《唐宋散文选读》应该教什么?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只把它当作文言文来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文言知识的学习上。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

这门课程的开设宗旨是什么?教材编写“前言”明确指出:“在思考与练习方面,本课程将思想性、艺术性与语言训练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与设计,将古文学习的特点落到实处。”“在必修课初步了解古代散文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感悟揣摩,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从而提升阅读兴趣,拓展文化视野,达到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目的。”“我国古代散文的辉煌成就是我们古代文化的骄傲。唐宋散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是时代与社会生活的记录和折光,也是作者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的写照。它是唐宋社会的‘百科全书。”因此,《唐宋散文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文言、文章、文化。文言层面上,理解和积累古代汉语知识,读懂文章及意蕴;文章层面上,分析和鉴赏章法技巧,注重能力培养;文化层面上,评析和传承文化传统,提升思想高度。

二、怎样教

自主诵读课。自主诵读课是精讲课、探究课的必要前提,也是学生学好文化经典的入门之举。而且,我们都知道,学习古文最为朴素的方法就是诵读法。这也符合本册“坚持贯彻阅读的三个层级,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水平的杠杆”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把阅读分成基本阅读、扩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层级,强化阅读,加大阅读量,适应了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本册教科书,所选20篇唐宋散文,有10篇基本阅读、10篇扩展阅读,另有《唐代散文选读》和《宋代散文选读》的推荐阅读。篇目多,容量大。因此,在阅读中,必须强调自主的阅读态度,让学生灵活运用朗读、品读、熟读、悟读、欣赏性和探索性阅读等方法。无论是文体阅读部分,还是表达交流活动,在对作品的解读中都应该强调自我的理解,自我的发现;对某些要朗诵、熟读、默记、背诵的文言文,都要反复阅读,熟读成诵,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语感,并使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潜入学生心底。自主诵读的时间可分两段来进行:一是在这门课准备开设之前,让学生利用早读反复诵读;二是在精讲探究之后,安排诵读课,这是在对选文有了一定程度理解的基础上,再诵读,再体悟,让诵读升华到“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甚至达到背出选文的句、段、章篇的目的。

教师精讲课。《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有一大难题,那就是有限的课时与学习内容过于丰厚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是教师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讲。(一)精讲学生没有掌握的文言知识。《唐宋散文选读》是训练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最好教材。教师的精讲不应逐字逐句解析,而是要对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收集、归类、整合,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将裹在文章表层的坚硬的语言外壳剥去,让学生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这包括精讲文本中学生对照注释读不懂的实词的古今异义、使动和意动等现象以及虚词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等。(二)精讲学生难以把握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风格。《唐宋散文选读》入选的作品各有风采,但学生很难在自主阅读中真正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综合比较、整理归纳,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如,韩愈的《原毁》论述了士人的自我与节操,王安石的《兴贤》把任人唯贤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进行阐述,欧阳修的《与尹师鲁第一书》則与友人以气节相互激励鼓舞,张九龄的《荔枝赋》通过描写岭南风物以彰显士人的自我意识,陆羽的《陆文学自传》以冷峻的笔调回顾自己的一生,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撷取自娱的乐趣表明自己的心态,王勃的《滕王阁序》抒发青年士子的不遇之悲,而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和白居易的《与微之书》則从大自然的怀抱当中寻找心灵的调适和纾放。讲清了这些文章内涵,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精讲在阅读中常见的文体特征。本册选修的主要是唐宋散文成就最为突出的游记、传记、书信、辞赋、议论等五种文体的文章,这是本册的教学重点,教师应精讲,并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探究交流课。指导学生学习专题研究,以个体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交流展示。研究专题可以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五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为主。探究交流课是在自主诵读、教师精讲之后,或由教师给定研究课题,或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发研究课题,在合作探究中拓展,凸显学生的求思与理解过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来解读课文,而不是盲目地将别人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照单全搬。

三、教得怎样

《唐宋散文选读》的教学效果不可能一步到位。对此,我分三步构建起学生心中传统文化的三“度”空间。

走近作者,感受温度。这本书涉及唐宋作家共15位。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一流的作家。他们资质聪慧,文才出众,杰出博学。他们或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或宦海沉浮,历尽艰辛,但创作却“愈穷则愈工”;或有浓厚的儒家思想,或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教师要引领学生真切地感受他们的生平、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快乐、他们所遭受的苦难、他们立身处世和生存发展的人生态度。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尝他们那脍炙人口的文章时,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他们心灵的温度。

读懂文本,体悟深度。这是学习文本的最难处,不仅要读懂文言字词,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字词背后的思想与文化。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只有这样,才能体悟到文本中的思想深度。例如,苏轼的《后赤壁赋》描写在历史景观中思想的突围和和灵魂的升华;而在韩愈的《原毁》、苏洵的《心术》、柳宗元的《鞭贾》、王安石的《兴贤》中,我们则可以体会到古人对于思想深度的追寻等等。

融入自我,获取高度。引导学生读唐宋名人作品,不只是让他们体认我们的文化传统,更要让他们传承与弘扬。所以,当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们对话后,还得与自我对话。如,作家们的忧国忧民、刚正直言以及人格魅力与道德风范,我们有吗?我们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追问之后,再到文本中去寻找,最后从先贤那里获得自我成长的智慧,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审美态度和人生理想。这才是学习《唐宋散文选读》的最高追求。

教学随想抒情散文 篇9

我大学毕业,到现在任教已经近6年了,在这近6年教学工作中,我当了5年的班主任,众所周知,现在的老师难当,班主任却是很多教师不敢碰的高压线,我当的这几年班主任,可谓有苦有乐,有感受也有困惑,感受比较深的就是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发扬长处,克服短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才是我真正的追求。

一直以来,我认为当班主任首要有一条就是管住学生。要想管住学生,就得先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不然的话,学生不怕你,以后你的工作就开展不下去了。那是我刚刚接初一班主任,我的个子不高,很多学生的个子都和我差不多,我决心在班级同学面前树立自己一下的`威信。我在班上教的是语文,一次,我正在兴致勃勃地讲课,大家说得头头是道,我也暗自高兴。我请一位同学回答我的问题时,我发现他的同桌正低着头,瞧他的神态,思想早飞到九霄云外。顿时,我的内心深处涌起一丝不满,决定借此机会杀鸡教猴。于是,我放慢讲话速度,慢慢走到他的身边。全班同学都明显感觉到我的变化,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凝固起来了。这个同学也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看到我就站在自己的身边,脸一下子涨得通红。我立即请他重复一下我的问题,他听到我叫他,他连忙抬起头环顾四周,然后扭扭身子,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低头看了看书,又抬头看了看我,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很明显,他思想开小差了,不知我们讲到哪题了?我暗自思索:是让他坐下去了事呢?还是继续?我耐住性子说:请你把题目读一遍。我原以为教学即将顺利进行,可谁知他脸涨的通红,牙齿咬住嘴唇低下了头沉默不语,周围也响起了窃窃私语声。我暗自提醒自己:耐心!那你刚才在干什么?我拼命压住心底的怒火,你能把题目读一遍吗?我知道,我的声音变得严厉了。快说呀旁边的同学也觉察到了不对劲,开始悄悄提醒他。可他抬了一下头,看了看我,又低下了头。最后,我以坐下吧,下课自己好好想想!结束了这段对峙。

我反思到今天的一幕,应该说是在情理之中,可我为什么非要逼着他说话呢?是为人师者的脸面吗?还是我的杀手锏用错了对象看来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不仅仅需要学校、老师的不离不弃的智慧教育,还需要我们教师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宽容。

上一篇:学习美术专业的自我介绍下一篇:受捐群众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