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共11篇)
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案例教学的深入分析,倡导案例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案例中提炼出理论依据,再验证实践的`思维,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作 者:王扬 作者单位: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00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24)分类号:G42关键词:案例教学 精炼提取 实践能力 技巧 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戏剧这一艺术门类也已深入人心, 并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观众的群体也越来越低龄化。作为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融合了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 黑格尔说“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 所以应该看做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在古代希腊, 艺术被划分为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与诗, 戏剧被划归诗的范畴。但是, 真正的戏剧艺术应该包容诗 (文学) 、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 因而被称为综合艺术。众多的艺术成分, 是戏剧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 而每一个元素本身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可能以及彼此之间多样的配合关系, 则构成了戏剧多元的艺术面貌。“这些艺术元素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为学生的审美人格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同时戏剧文化中所折射出来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情以及独具魅力的舞台表演艺术, 也是戏剧教学培养学生审美人格的独特优势。”
幼儿戏剧是戏剧的一部分。在我国专供幼儿欣赏的戏剧起步比较晚, 最初发展也很缓慢。直到20世纪初, 一些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在革新学校教育的时候, 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于是才开始引进当时只有在西方学校设立的音乐、美术等课程, 并提倡儿童戏剧的创作与表演, 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儿童戏剧活动。这样专供幼儿欣赏的戏剧才得以出现。
幼儿戏剧是一门适合幼儿欣赏和表演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主要以3—6岁的幼儿为接收对象, 以人物对话为主, 辅以动作、表情等手段进行舞台表演, 供幼儿观看或直接参与表演。常见的幼儿戏剧种类有幼儿话剧、幼儿歌舞剧、木偶剧、故事表演、等。幼儿戏剧因其独具的综合性、普遍性和包容性, 所以幼儿戏剧的教学将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人文内涵, 以及从师素质的全面提高等方面起到积极地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化的戏剧类型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千百年来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以直观的形式、鲜明的人物形象, 触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 同时又因其特殊的艺术手段, 影响着最普遍的民众。所以, 戏剧的教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新课标中提出了戏剧教学应该发挥的作用:“从优秀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 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 提高文学修养”。幼儿戏剧的种类非常丰富, 包括话剧、歌舞剧、木偶剧、皮影戏等, 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例如, 歌舞剧以唱歌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话剧以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木偶戏专门用木偶表演故事;皮影戏则用驴皮制作、雕刻造型夸张艺术性很强的人物, 运用灯光使影像投射的屏幕上。丰富的内容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更把市井百态浓缩于三尺舞台之上, 沉浸于其中学生的情感也会随着情节的发展宜喜宜嗔, 引领他们走进戏剧的世界, 体验世间百态。
二.优美的戏剧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语言是戏剧表演的重要因素, 戏剧的感染力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的优劣。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两种。作家通过人物语言展开冲突、塑造人物, 揭示主题。幼儿戏剧文学的人物语言纯粹是个性化的口语, 个性化指这种语言必须符合戏剧人物的身份、品格和品质, 能够生动地刻画戏剧人物的形象。例如在《小熊请客》中, 开头部分狐狸的一段独白:“我的名字叫"狐狸", 一肚子的坏主意, 人人见我都讨厌, 说我好吃懒做没出息。太阳升得高又高, 可我肚子里还没吃东西, 饿得我呀两条腿一点劲儿都没有了, 嗨!还是让我到大树底下歇一会儿吧!”把这段独白起到了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的突出效果, 在情节还未展开之前通过这段独白就已经塑造出了狐狸好吃懒做的鲜明形象。舞台说明是剧本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人物语言密切配合, 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幼儿戏剧的语言不仅精彩还富有韵律感, 优美的语言同生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戏剧强烈的感染力, 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鉴赏力。
三.生动的戏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
幼儿戏剧教学中, 戏剧的排演是一项重要内容。学生根据剧本, 几人一组排演幼儿戏剧, 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认真分析剧本、揣摩语言, 不断丰富内容, 通过感受、理解与想象, 把文字变成舞台上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 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手势表达对剧本的理解和认识, 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学习内容的再创作, 同时也深化了学习体验, 产生愉悦的情绪, 这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过程。黑格尔指出“艺术家必须是创造者, 他必须在他的想象里把感发他的那种意蕴, 对适当形式的知识, 以及他的深刻的感受和基本的情感都熔为一炉, 从这里塑造他要塑造的形象”。
四.多元化的戏剧风格健全学生的审美人格
审美人格是人格发展的一种境界, 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人格。“审美人格构建的目标在于, 通过教育促使人格中的审美特征不断丰富、充实、增长和提升, 达到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 艺术教育可以作为提升人格修养的手段, 艺术教育可使蕴藏于生命深处的“情”得以发掘出来, 用这样的一种真情去审美人生, 审美生命, 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审美人格。
戏剧的欣赏与表演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审美享受的过程。所谓审美享受, 是指读者欣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时, 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精神上的自由、超越和愉悦的过程。戏剧作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蕴藏着人生的理趣, 通过虚拟的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生通过欣赏戏剧可以扩大其审美视野, 满足审美期待, 获得审美享受, 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戏剧反映现实生活, 以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作为主要线索塑造人物、展开情节, 观众能够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集中识别他人的特征与情感, 认识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学习社会固有的行为规范, 所以幼儿戏剧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角色定位, 在社会性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中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戏剧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振兴民族精神, 彰显民族艺术, 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何齐宗, 走向审美人格: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2.15
[2] .刘婷, 中学语文戏剧教学与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硕士论文, 西南大学, 2010.4
关键词:小学数学;知识运用;提升;具体措施
小学阶段数学科目的主要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展开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并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等。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提出,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集中在数学应用方面,即教师要通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运用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优化教师的教学。
一、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概述
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具体是指学生在数学科目的学习中,在认识和了解数学科目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知识,并建立一定的数学知识体系,构建数学知识网络。在这些基础上,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体系或网络来具体应用到数学问题上,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大小是学生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大小,直接代表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等。
二、提升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能够在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运算能力以及更高一层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建设和完善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
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能够使得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中不断发现自己解决问题时所面临的数学知识卡壳点,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将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查漏补缺,了解自己知识网络的漏洞,不断进行弥补,从而织密学生的知识网络,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
2.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小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尝试将数学知识、数学运算结合起来应用到数学应用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运算的准确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不断寻找最简便的运算方式。
3.为学生未来其他方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阶段的数学科目是作为学生的必须科目来开展教学的,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未来一系列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的基础,只有学生提升了自身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才能够有益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通过教学来提高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具体措施
1.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通过数学教学,提高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搞明白数学的知识结构,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不断开展总结,将各个章节、各个知识点系统联系起来,进行一定的梳理,帮助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能够有助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
2.对同一类型题目进行分析比对,引导学生攻克细节
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的不断练习,纠错以及总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同一类型的题目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分析比对,对比这些题目的相同点,这些相同点具体应用了哪些知识点,怎么应用等,还要分析题目之间的不同点,将这些不同点进行细分,了解各个不同点所引起的解决问题方式的区别,从而引导学生攻克细节。
3.丰富教学模式,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通过丰富教学模式来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感兴趣,能集中注意力,另外,丰富教学模式,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模式等。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在改革的要求下也不断发展变化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题目中所涉及的具体知识运用方式方法,并对不同题目中间细节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攻克知识细节。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丰富小学阶段数学科目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方面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从而优化小学数学科目的教学,提高数学科目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袁晓丽.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J].学周刊,2014(7):10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一直以来,所谓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题目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而不重视计算过程,学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甚至连老师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
新课程实施以来,计算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计算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显然我们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虽然活跃起来了,场面也显得热热闹闹,但是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之后,我们却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了,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对此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明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明确指出:“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共同的活动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学生是否愿意学。学生不主动地去学,单凭老师硬灌是不行的。所以“教学”必须把教师的认真讲解与学生的积极投入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所以,任何教育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校就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学生兴趣的情境教学法;呵护学生的心理分层次作业布置;让学生充满自信的竞赛激励法等等。
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大都有较高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增加数学教学时间进行“计算的反复训练”。
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的经验与理论,在国内外已有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前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讨论,力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学生目标
①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目标,自觉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②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体计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教师目标
①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②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校特色。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采用这样的模式:基本训练(铺垫练习)——例题教学(总结法则)——反复操练(形成技能)。在这种 “纯粹的计算” 课堂上,教学目标总是定位于牢记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于是计算教学的课堂成了单调、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为深化教学改革,把切实有效的计算教学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4大块: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就草草了事。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着手,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方法。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学生练习、学校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的研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许多教师奉行“熟能生巧”原则,实施计算教学中的“题海战术”,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计算、害怕计算。认真阅读新课标,不难发现对计算的要求提到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位于计算本身存在的思维历程,定位于如何开展计算课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因此,我们将研究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中展开,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
3、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寻解题的方法,已得到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实践。我们将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
4、加强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数学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指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在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在学生的日常口算和笔算过程中,无论是计算前估算或者是计算后估算,都有一定的价值,通过研究,提高小学数学教材实施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初步形成一套有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支撑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六、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前期探索阶段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初步探索,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课题论证及课题申报。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组织开展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培训课题研究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2)研究阶段
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样本,制定具体可行的分阶段研究计划,有序开展活动,深入研究。课题组教师依据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开展测试评价、竞赛活动,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专题活动,研讨课堂教学模式,并收集过程性资料,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
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展示阶段。各负责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课题组负责人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出结题报告,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展示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实验,边反思,边完善。组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实施本课题确立的研究内容。
2、调查研究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计算课堂中态度与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状况,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3、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围绕研究课题,结合研究实践,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及时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经验理论,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经验体系。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组织机构的保证:我校有强有力的教科研组织机构,课题组郑运华老师为福和希望小学数学教研组组长,拥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为课题的理论支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课题负责人周丹丹老师是福和希望小学数学名师,多次参与数学相关课题的研究,积极撰写教学教育论文,主动主持课题。
2、学习的保证:课题组成员年富力强,都通过新课程培训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活动,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新课程教学理念都有全新的认识。参与成员都是大专、本科学历,在文化水平上有保证。学校多为实验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并采取走出去,带进来的做法,提高研究效果。
3、每天坚持5分钟地口算训练,一个学期后明显地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明显提高。每年组织一次口算、计算比赛,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案例、论文、研究报告
九、主要参考文献:
①《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与教学》胡光锑
晋泉新 光明日报出版社 ②《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入门》
陶家荛
西门大学出版社
③《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 富秀美、陈启新 北京教育出版社 ④《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朱秀芳
北京教育出版社 ⑤《小学数学教育》李光树 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社
所谓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的程度,能在实践中自觉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分数轻能力,重计算轻实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教师,这种“唯分数”的评价观,使得“一切为了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的应试教育观很难转变。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只是学生表面的成绩,而相对忽视了学生内在能力的发展;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而相对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封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习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以至于只会计算不会运用。因而,形成了学生、家长、学校围着考试转的怪圈,使学生缺乏数学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方法很多。笔者经过自身的实践与探索,体会到:以数学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改革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体性和主动性,显然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探究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实践探究环节。因此,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显得很有必要。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将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以结果形式呈现,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死记硬背;如以过程形式逐步呈现给学生,能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愿望,从而对知识具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如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则往往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如果教师直接出示圆周长=圆周率×直径,学生就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把公式记下来,而对于理解公式的含义则根本无从谈起;若教师能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把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用动态的过程逐步演示出来,再引导学生推导出
圆周长的公式,那么学生对圆周长的公式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如果教师能在课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究,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则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这是“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富有好奇心、求知欲,对什么事都想亲自去探究、去发现。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倡导了“再创造”的数学教学方法,甚至他强调“再创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他告诉我们,数学教学应“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为学生设计一些能自主参与实践探究的活动,因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皮亚杰)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改革作业形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习惯与能力。
传统的作业形式是学生做教材或教师早已编制好的类似于例题的习题,学生可以不动脑筋的依样画葫芦的解答完所有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已部分地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而只是成为考试的附庸,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为此,我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为弥补其不足,往往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不定期的为他们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所谓实践性作业,是相对于课堂作业、回家作业等一些书面作业而言的,它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完成的作业。这样,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一次秋游,我组织六年级学生游公园。我改变了以往由教师组织的方式,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让他们去了解公园门票的价格,团体优惠的措施等,而后要求他们具体算出每位同学在本次秋游活动中所需的钱数等等。这样,学生自觉地运用了百分数的知识,比老师出十道题的效果要好的多!不仅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实践性作业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相反使学生树立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用到数学的思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内容的确立和安排”中明确指出“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改革传统的作业形式,有利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与运用能力的提高,需常抓不懈!
三、设计“生活数学”系列活动,养成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与能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取向。国外一些专家提出“用数学于现实世界”的口号,对实用性的知识十分重视,力求学不在多,而在有用。为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掌握实践中常用的一些数学知识与方法,会用书本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和初步具备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我为学生开设了“生活数学”系列活动,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往往以不同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所以,我总是配合教学进度,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数学”的系列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去完成,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参与,完成其中的某一方面。比如六年级学生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与生理卫生老师联系,让他们来配制酒精消毒液;与常识老师联系,让他们配制浸制动物标本的福尔马林溶液等。又如让他们通过观察、调查,学校食堂每天做饭用去多少米,学生吃剩倒掉的又有多少,并经过百分比计算,作出数据统计,在晨会课上向全校学生公布,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等等。还可开展如“购物”、“租车”等生活数学活动。这样,通过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发现数学问题,设计“生活数学”系列活动,为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于现实生活之中,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搭设一个舞台。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与能力,更重要的是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生活情境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让数学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听仿训练;二声部歌唱;音准;策略研究
从事了多年的音乐教学工作,总是面临同样的困扰,学生唱歌时音准存在很大问题,跟着钢琴演唱音准稍好一些,离开钢琴大部分学生跑调现象非常严重,多声部教学在课堂上甚至无法进行。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提高学生音准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从“听、仿”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音准能力
美国著名作曲家艾伦?科普兰曾经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学生音准不好往往是没有听准确,表达出来更不准确,学生没有经过循序渐进科学的音准训练,演唱水平难以提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从“听、仿”训练开始。“听”即听力训练。“仿”即节奏模仿。我所面临的学生大都是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孩子,因此我在每节课的5~10分钟进行听力和节奏模仿训练,第一节课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听下面的两组音一样高吗?如有不同,哪个音发生了变化?
这条练习非常简单,学生容易分辨,但老师可以表扬学生很好,学生自信心增强,也就有继续学习的愿望。听音的难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加。
2.听标准音,演唱音阶,建立音高概念。
多声部演唱的音准训练可以适度地加强视唱练耳的技巧训练,首先从c大调音阶开始坚持长期的训练,音阶练习也做变节奏的练习,例如加上附点,三连音节奏等。这种变节奏练习对音准练习很有好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稳定音高,对提高音准能力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3.同一节奏卡农模仿训练
奥尔夫教学法认为:音乐元素中最能吸引孩子的是节奏,身体是最先对节奏包括声响做出自然反应的。这条练习可以从拍手训练开始,熟练之后可进行变化练习,先齐拍,再分二、三、四声部进行卡农练习。还可以进行音色变化的练习,拍的位置、力度不同就会产生更加丰富的效果。最后加入母音进行同一节奏的卡农模仿练习,对学生多声部的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结合教材做节奏练习,例如: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海啊,故乡》教师可提炼歌曲的难点节奏进行二部节奏练习:
这样练习,学生既感受了歌曲的节奏特点,又有了二声部体验,对理解作品情感也有很好的帮助。教师还可以设计更多的节奏进行卡农模仿,或多声部节奏训练学生既有兴趣又很好的教学效果。二、二声部听唱训练
著名的合唱指挥家杨鸿年在《童声合唱训练》一书中讲到:合唱团员对旋律音准掌握得好坏,以两个条件为依据:一是内在听觉,二是掌握处理音准的规律性。在实践中,最根本的还是对内在听觉的培养。例如,人音版八年级上册《雪绒花》,这首歌曲是一首二声部合唱作品,虽然作品难度不大,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二声部音准,我一开始并没有让学生学唱主旋律,而是先让学生跟着三拍子音乐做律动,在不知不觉中教师加入低声部旋律的演唱,学生在多次聆听后跟着钢琴用lu演唱低声部旋律,教师在学生熟练演唱低声部的同时,加入高声部旋律,学生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他们熟悉的《雪绒花》,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
多声部的听唱训练,不能脱离教材,教师要挖掘教材作品,有的能直接做多声部训练,有的需要老师去设计。例如,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二三四歌》,既有轮唱,又有二声部节奏合唱,是一个训练多声部很好的作品,这首歌曲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学生易于演唱,二声部合唱旋律性较强,音准较为容易把握。在练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多听,尤其是合唱部分,既要拍节奏,还有二声部的演唱。教师可让学生跟着录音先拍节奏,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两个声部的旋律也进一步的熟悉,演唱起来就会容易一些。
有人说,世界上人与人沟通最好的语言是音乐,世界上最纯净、最美妙的声音是孩子们的歌声,准确有感情地歌唱对学生性格情操的熏陶,形象思维的丰富,艺术修养的形成,音乐视野的扩大,聪明才智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音乐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会唱歌,更要让学生唱好歌,坚持最基础的音准训练,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在美妙的歌声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总结了比较优化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框架,下面将结合实例从以下几方面作介绍。
一、通过实验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实验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
1. 惊奇现象导入法。
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例如:大气压强———易拉罐压瘪实验导入
在一易拉罐内装入少许水,用铁丝圈箍紧易拉罐口,将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待灌口冒气时,迅速将易拉罐倒扣入装有冷水的水槽中,立刻会听到一声巨响。看到易拉罐瘪得非常厉害,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 配合故事导入法。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做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3. 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竞赛导入法。
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如:简单机械———撬木板导入
在讲新课以前,请同学们帮老师完成一件工作。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但怎么也扳不开。)看来仅凭我们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类似这样的工作很多,好在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定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难题。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一般来说,优秀的课堂实验导入方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和谐,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课题意识明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衔接自然,能调动学生知识、方法上的准备。
二、设计实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例如:“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教学,由于学生对螺线管比较陌生,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用一根绳子代替导线,将其顺次绕在一只圆筒上(如用筒状保鲜膜等),可以有几种绕法呢?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出两种绕法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前面所学“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知识,用电源、螺线管、小磁针等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动手绕线并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学生从中得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与条形磁体相似的结论。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影响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的因素有哪些。再做实验,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最后,归纳得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而改变电流方向的方法有:改变电池两极和改变螺线管绕法两种。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由教师介绍安培定则,通过启发诱导,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安培定则来解决通电螺线管的相关问题。
三、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探究方法的多元化
物理实验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
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 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以及电路中的总电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总=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各部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了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
2. 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
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总=1/R1+1/R2,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还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四、巧用突发实验,加强学生有问必究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自己在课前并没有想到的实验现象,而恰好学生却非常感兴趣,如果条件许可,完全可以巧用这些“突发事件”,出奇制胜。
例如:在利用灯泡、凸透镜和投影仪屏幕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演示实验时,教师偶然移动了一下灯泡,突然有学生举起手来提出问题:灯丝的像移动的方向似乎和灯泡移动方向相反。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出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便再次向左右、上下移动灯泡,观察像的移动方向;又只移动凸透镜,也让学生观察像的移动方向。结合作图,和学生们共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又一特点。并向他们提出问题,如果像在光屏的左上方,该怎样移动物体或者凸透镜才能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呢?
在讨论声中,学生的思维在拓展,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五、学以致用,让学生从课堂实验走向生活探究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系统各部分能否协调运转,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那是难以达到目的的。而许多与生活实际很贴近的物理实验,往往更能使学生感兴趣。正如课标基本理念中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学的最根本目的并不只是“做好题、考好试”,更重要的应该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从课堂实验走向生活实验和应用,既增强了观察身边现象的意识,又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使探究式教学得到了升华。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和课题研究中,我发现新课程改革与“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是如此一致:“做中学”的核心就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中做”的核心就是让孩子们充分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科学素养;而在新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它们都倡导科学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英语写作 日记 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是学生学习英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需要学生能够恰当地选择词汇、语法和句型,促进学生对于语言的综合运用。教师要善于对语言进行分析和把握,通过不断地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进步。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够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得心应手,写出出类拔萃的文章。
一、灵活选择词汇,拓展学生词汇量
在学生写日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选择词汇,把学过的词汇进行练习,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教师的引导会让学生不断地对学过的词汇进行练习,从而做好复习和巩固,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的灵活应用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词汇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英语词汇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在需要的时候灵活地选择词汇,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为了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学生要对进行阅读,读写不分家。通过广泛地阅读,学生会积累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大词汇量,为写作吸收积累更多有用的句型和素材。如果只是阅读没有应用,那么,学生很快就会把看过的词汇忘记的。通过写日记的形式,学生会把学习过的词汇进行练习,从而夯实了学生的词汇基础,保证了学生可以自由表达。
二、注重叙述顺序,清楚文章的逻辑
在学生写日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叙述的顺序,使学生能够把一件事情讲诉明白,形成连贯的文章。这种写作的顺序在学生进行英语写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写作中也要关注文章的前后顺序,从而使文章能够连贯、通顺、一气呵成。为了使文章能够连贯,学生在平时日记的书写中就要注重恰当连词的选择,通过连词来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促进学生写出表意清楚地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连词来进行英语语句的连接,使文章能够轻松地读者读懂。英语中的连词是非常多的,常用的有表示顺序的:firstly...secondly...finally, 因果的:because, thanks to, owing to,递进的:furthermore, in addition, moreover, on the other hand等等。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选择连词会增加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使学生能够写出更加清晰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促进学生灵活地使用连词。在日记写作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保证整篇日记的组织结构、句与句之间的并列、转折和因果等关系,通过合理的选择和科学的布局,做到巧妙地描写日记中的时间或空间,使日记可以有一定的顺序流畅地记录下来。
三、选择变化句式,掌握不同的语法
学生写日记也要注意句式的灵活和多样性,避免使用单一的句式结构和句子,如此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写出生动、形象的句子。变化的句子会改变文章单一句式的枯燥感,给读者以生命的动力,促进学生写作的引人入胜。这种对于句式的灵活应用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写日记时能够多多地进行练习,首先写好日记的内容,之后通过多次阅读不断地对句式进行改变,使日记能够变得生动而富有灵气,激发学生进行日记写作的积极性。变化的句式需要用到不同的语法,这就需要学生在练习中关注对于语法规则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语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学生在写作中可以用一个定语从句,一个强调句,一个倒装句,一个主语从句等等不同的句式。这些变化的句式使学生在使用中可以探究其中的语法规律,探究语法知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关注日记连贯,使文章一气呵成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中要注重文章的连贯性,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使学生能够写出语意连贯的句子,从而形成完整的文章。教师要注重对于文章结构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学会构思。英语写作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三段式的文章既简单又清楚地表达了思想。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利用这种简单的结构就可以了。关键是学生要能够清楚地表达思想和主旨,使每一段的内容都可以清楚地表达思想。通过学生在日记中的每日锻炼,学生就会逐步地掌握规律,形成自己清楚地认识,在英语写作中也可以轻松应对了。
在写作中学生还要注意把学习过的短语、句型、语法都有效地联系到日记的内容,使日记可以内容丰富。学生通过写日记会接触特有的表达法、习惯用语,在逐步地练习中会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生的日记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要能够表达思想和要点就可以了。英语写作需要学生写出的字数也不是很多,可是很多学生却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他们看到英语写作就在搜肠刮肚,不知所措。其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十句话”的原则,每一句话大概是十个单词,这样学生就能够写出通顺、连贯的语句就非常轻松了。文章开头学生用一两句话来进行介绍;正文部分分三点来进行介绍,每一点用两句话,这样一共就是六句话了;之后就可以继续用一两句话来进行结尾。这样的结构就是十句话了。学生恰当地连接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了。
总之,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与其掌握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用能力密切相关。教师要通过平时的写日记来夯实学生的基础,让学生能够成为写作的中心,具有英语写作的意识。通过学生在日记中的不断积累,学生的会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从而达到在写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张世伟.高中英语写作能力滞后的原因及提高的对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3(1).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音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新课程,给高职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单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致使学生艺术素养普遍偏低,既影响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也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高职音乐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而应当更具有针对性,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机地贯穿到音乐教学结构中,使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高职音乐教育的审美活动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还可以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使大学生自身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基础较差,对音乐还处在“不完善的感知”状态,因此,在于如何培养其感受音乐语言方面的能力,强化学生审美感官的感受能力,即感受节奏、旋律、韵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能力。音乐欣赏单就感官而言,音乐的外在形式美,能直接唤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反应,使之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主体的审美要求。
三、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各个学科体系和教学思想都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也成为重点。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着手,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爱学、乐学。
1.用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思维的花朵,是艺术的精灵,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因此,音乐教育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其他教育所不及的,它更能促进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通过巧设提问、启发、对比、讨论、解析和表达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依据学生所感知的社会、自然、艺术、生活的科学态度以及学生理解掌握的音乐知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科学认知和审美情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展示自己的个性。例如,在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时,为了更好地感受中国音乐中“意境”的美,在介绍此曲创作背景及技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讲解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及通过幻灯片播放“月夜”、“春江花潮”等相关图片,把音、诗、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此情此景的音乐感染中产生强烈的联想冲动,激发想象的欲望,在音、诗、画交融、视听互补中,想象思维不断升华。
2.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在教学中,教师采取音画交融、视听互补、即兴创作等教学手段,把各种知觉心象和记忆心象重新化合,孕育成一个全新的心象,激发起学生更深层的情感反应,达到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四、音乐教育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
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学生更好地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体现其社会交往价值,通过上课、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1.培养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自信是成功的社会交往的前提,但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缺乏自信,他们不敢在公开场合露面,更谈不上落落大方地与人交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运用音乐这门独特的情感艺术,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表露自己的学生,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音乐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内心的感受,从“当众、自信、有表情地表现”开始,在自由的表现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重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和勇气。教师要学会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挑剔,帮助他们找到自信的“支撑点”,为他们鼓起自信的风帆!
2.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社会交往中,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人与人才可能平等互助,可以说,尊重是成功的社会交往的基石。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关注自我相对较多,因此容易造成“惟我独尊”、漠视他人甚至傲慢无礼的现象。这也是造成某些学生在社交活动中受挫的原因所在,因此,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十分重要。
音乐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还应理解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音乐文化。在这些教育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互相尊重的意识会逐步提高,能自觉地以尊重他人的态度投身到音乐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高职院校中,音乐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也大多是以集体方式进行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同龄人之间的特殊情感经常组织开展合作学习、互动配合表演等集体活动,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包容,乐于交流,互为依靠。共同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形成一种民主、互利的学习关系。合作学习不仅能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与人合作协调的能力,更让学生充分体会合作的乐趣,体会到集体合作带来的成就感。
4.培养学生的分享行为
为了使学生的行为适应社会交往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境,让学生体验被人羡慕时的喜悦、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等多种内在情感,教育学生重视别人的要求、珍惜别人的赞美,学会尽力满足别人、主动赞美别人,共同分享成功和快乐,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分享、共享是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必须具有的意识和基本的行为,这种意识和行为将伴随他们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勿庸讳言,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完善人格的形成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摘 要】:写作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词汇、基础语法,并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情景和要求,写出切中题意、内容连贯、文理通顺的文章。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度较大的任务。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实施初中英语写作有效性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英语写作 写作能力 培养
初中英语写作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写作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把写作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更加突出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情感表达的要求。但目前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一、学生英语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阶段学生基本上没有进行正规系统的写作训练。英语语言的基础也比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汇贫乏且运用能力差
词汇是英语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要写好一篇作文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以足够的词汇量为基础,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掌握的词汇量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因而在写作时也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出现的问题往往有拼写错误,影响理解;词语误用,表达不准确;某一词语反复使用,语言表达缺乏变式,文章显得单调乏味;文章中出现大量“造词”,让人看了啼笑皆非等。显然词汇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学生写作的瓶颈。
(二)句式单一枯燥
文章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形式也不容忽视。然而很多同学作文中的句子都是同一句式,长短相近,所用句型也多是些there be类的句子,而且全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的单一顺序,缺少变化,读起来乏味、枯燥;平时学到的 很多语法、句法,如分词、强调句型、倒装、虚拟语气等等在单项选择题中很顺手的东西这时却派不上用场,仿佛它们只是用来对付选择题的。
(三)段落、文章的逻辑性差
传统的英语教学把语言知识放在首位,忽视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段落,因此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信息感不强,逻辑性差,很少有主题句,偶尔有了主题句,下面的支持细节也不能很好地说明主题句。文章整体内容缺乏一致性,连贯性,内容安排上也无主次之分,所以读完之后有时甚至全然不知所云。
(四)中句式差异分辨不清
英语句子中的状语可以由很多成份来充当,而且位置也很灵活。另外,修饰语和插入语的使用都与汉语有很大的差别,而很多同学都是按汉语的习惯来组织句子的,这样就显得语言很不地道。
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阅读,丰富词汇量。
写作离不开句子,句子离不开单词。要想学好英语,提高写作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了解词义,并能正确拼写和熟练运用,否则,写作就会受到限制。可见,词汇量的多少及正确运用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表达能力。然而,任何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除了记忆单词外,还应结合一些词组、同义词、反义词来加强记忆,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写作时运用这些知识来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生动性。
阅读与写作二者关系密切,相互促进,阅读能丰富词汇、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是写作的基础。从阅读入手学习写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思想,也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素材。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揣摩原文的语言特点、用词造句、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找出主题句,分析扩展句,总结概括文章大意,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遇到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就要求学生背诵,既能有效地减少文章的错误,又能给文章增色添彩。
(二)区分英汉差异,克服“中国式英语”。
在进行英文写作时,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对英语语篇组织规律的认识,缺乏对 2 英汉语言差异的了解,往往会把汉语的语篇组织规律,语言使用习惯等迁移到英语写作中去,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和汉语的习惯来组织英文句子,结果造成句子逻辑混乱,写出来的句子非常生硬,甚至令人费解。如学生常把 “我很喜欢英语”译成I very like English,在英语交际中套用汉语交际习惯使用Teacher Zhang(张老师)作为称呼语,Have you eaten up?(你吃过了吗?)作为打招呼用语。这种句式虽没有语法错误,却不合英语文化习惯,“中国式英语”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意识,培养英语语感,同时注意英汉表达和文化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各自有自己独立的词汇体系,词汇含义不可能完全一一对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但是由于各国、各民族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和思想观念的不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即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汉语中有“像老黄牛一样耕作”,而英语则用“马”来表示:work like a horse。学习类似表达时,提醒学生注意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不仅能够加深理解双方的文化,而且有助于英语学习和英文写作。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有很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和积累有关知识,正确运用英语表达式,养成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使写作更加规范,提高表达能力和文章的质量。
(三)指导背诵,发挥范文的作用。
英语是结构语言,具有其自身的固定搭配、习惯用语和基础句型。为了让学生大脑中输入和储存更多的语言信息,以便写作时灵活应用,应让他们在熟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对话和课文,做到脱口而出,经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培养语感,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此外,还可以多背一些格言和谚语,写文章时能正确使用,会使文章更加生动。常见的谚语有: ① No pains,no gains.②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③ 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④ Nothing is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因此,背诵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背一些好文章、好句子、好段落,使学生深刻了解英语的句子结构和变化规律,掌握地道的英语 3 表达方式,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众所周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坚持让学生背诵一些好文章、段落、句子、谚语等,在写作中注意引用和借鉴,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教师应尽量提供各种文体的范文,范文不仅要在格式、内容要点、语法修辞上给学生树立样板,而且要考虑到英语的多种表达方法,让学生多接触正面的东西。学生可通过范文比较一下自己的习作,找出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快速掌握英文句子的写作技巧,使文章语句行文流畅,结构规范、语义清晰,符合英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教给语篇分析方法,训练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四)加强语篇项目的分析与练习,提高语篇衔接能力。
外研版新标准这套教材十分注重语篇的安排,并设置了大量语篇项目的练习,于一些连接词、副词或词组的衔接在语篇分析中也是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在分析语篇时,可以列出有关中心句、关键词和语篇标志词的表格,让学生熟悉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同样,教师还可以找出每个段落的中心句,把他们打乱次序,然后给予一些关键词,让学生重新安排,这也不失一种较好的语篇训练。
加强语篇连接的训练,帮助学生理清语篇脉落。坚持“句、段、篇”的训练程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写作训练的开始阶段,要狠抓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训练句子时,可以采用连词成句、模仿造句、回答问题、换词改写句子等形式。在学生掌握的简单句之后,再根据课文体裁训练写各种类型的小段文章。这项练习能有效地增进学生句法的熟练程度,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
(五)培养写作习惯和加强写作运用技巧。
教师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如切题,抓住全部要点,不能遗漏有用信息,但也不能加一些不着边际无关紧要的内容;要抓住不同的文章体裁对时态选用的特点。如:介绍性文体、说明文、书信体的等在表达时常常以一般现在时为主,穿插对过去的回忆(一般过去时态)和对未来的展望(一般将来时态);记叙文、日记等常以一般过去时为主,因为他们常常记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包括即时的感受,也用一般过去时表达;通知、便条等在表达时常常以祈使句为主,用将来时态交代要做的事情,另外,还要注意选用适当的表达方式;留意直接引 4 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在写作时要多从交际角度来考虑。如:在写信时,就要考虑写信的目的,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是对方已知或未知的信息等等。对写出的每句话,都要考虑是否能明白的传递信息,是否符合英语的习惯,是否符合写信人的身份;认真对待书写效果。定稿前要打草稿,认真检查无误后再定稿。书写要整齐规范。
(六)坚持写作训练,持之以恒
写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和思维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奏效。只要通过大量的写作知识的学习和写作训练,掌握写作技巧,英语知识就会不断得到巩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坚持每天动笔,比如写一篇日记、记一件事、谈一点体会、或者背一些好段落等。
“Rome is not built in one day”,英语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勤能补拙”,只有持之以恒的进行写作,才能熟中生巧,真正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才能掌握各种写作技能,而且写作技能也只有在不断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才能达到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得到提高和完善。总之,提高写作能力是一项艰苦的双向劳动,不仅在于教师科学的教育和引导,更在于学生不断的写作与实践。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实践,才能取得进步。
我们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按照《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思路上求实创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 操作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50
数学实践训练设计要摒弃习惯做法,提升可操作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方式,开辟新视角,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从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获得最真切体验,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
一、训练设计,摒弃习惯做法
教师在设计学生的实践训练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解读、文本生本衔接等因素,摒弃习惯做法,寻求不同角度切入,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成更深刻的认知。实践训练内容要体现生活性、实践性、趣味性、探索性、阶梯性,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非常规解析,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并通过对比归纳、知识重组等方式,完成训练认知体系的构建。
小学数学实践训练内容设计需要考量的因素众多,如教材具体要求、学生接受实际、实践操作环境等,都是影响实践训练效果的重要变量。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为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感知体验,教师设计了一组多向思维的训练题:(1)用三种不同方式做三个三角形。(2)利用不同长度的六根小棒,最多能够围成多少种不同的三角形?(3)你从家里到学校可以走不同路径,能否运用三角形原理来证明直线距离最近?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都积极思考起来,迫切地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室里探索气氛比较浓烈。上述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多维度探索性题目,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说明训练题目的设计是成功的。如用不同方式做三角形、用小棒围三角形等活动的实践性很强,学生需要调动思维进行多方向操作,这对建立三角形立体概念有很重要的帮助。其中,用三角形原理证明直线最短,这是对学生思维进行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训练,有效激发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维活动。
二、操作引导,回避传统思维
教师在学生实践训练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的认知形成网络,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有重要帮助。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先对课例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根据课例进行能力迁移,实质上就是“依葫芦画瓢”。这种训练度太低,导致学生形成的认知过于简单,根本不可能实现认知上的飞跃。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为帮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更直观的认识,我通过大屏幕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这些图形,判断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哪些图形是梯形。学生非常认真地观察,但还有很多学生面露难色,于是我故意在图上移动直尺,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感知。这时,有学生提出要求:“老师,我能不能到屏幕前看一看?”我点头答应了。这个学生拿个三角板在大屏幕上量了又量,然后兴奋地跑了下去。接着,又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上来观察时将一张纸铺在大屏幕上,画了图形的几个角。就这样,有好几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了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思维,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体现个性,寻求更多创新的角度,自然给思维训练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实践评价,促成曲径通幽
学生在数学实践训练中,根据教师的引导,能够找到更多的解题思路,从而使自身的实践体验更丰富,对数理认知更深刻。因此,教师在数学实践训练中要注意给予学生多方鼓励,在评价方式选择和评价语言运用时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个体给出不同的评价,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助力。同时,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发挥求异思维,这是学生建立科学认知体系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时,我要求学生用身体摆出一个对称图形,这下可热闹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交流展示时,第一个学生伸出双臂,好似大鹏展翅,我点头赞许。第二个学生来个标准的蹲马步,其他学生都笑了,我也给予高度评价:“不错,有创意!”第三个学生歪着头一瘸一拐打着转来到台上,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我对这个学生伸出大拇指,说:“好,很精彩!”这时其他学生都愣住了,以为老师是讽刺这个同学。我对学生说:“刚才这位同学的动作是我教给他的,目的是想让大家知道什么是不对称、乱移动、歪旋转,这是从反面给大家举例,大家应该感谢这位同学。”学生这才恍然大悟,纷纷鼓起掌来。不管是不是教师故意安排的,这位学生的反例表演,让其他学生对对称、平移和旋转有更深刻的认知。上述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其激励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总之,数学训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发性散思维进行实践探究,一定可以获得常规训练无法企及的效果。
【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荐阅读:
如何通过审计提高银行财务管理能力07-22
通过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初探论文05-26
如何通过广告练习英语听力06-20
如何通过美剧学习英语11-07
如何通过人生价值观实现理想10-21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探究论文11-25
如何提高实践能力09-13
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