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保护实习报告
徐汇中学高一(6)班 夏瑀
建筑是营造空间形体的艺术,由于建筑形体在空间中的组合变化带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又常被称为凝固的音乐。欣赏经典建筑能给我们无穷的想象和创意,在欣赏建筑的空间形体设计和构造中,感受建筑形式的韵律美、节奏美。
——摘自高一上册《艺术》
在区政协的组织下,我们分别于7月22号和8月10号参观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和上海音乐学院及其附中。
工艺美术博物馆周围没有林立的大厦,没有先进的写字楼,相反是各种近代的欧式建筑,在上海市区内可算的上难得的“闹中取静”之处了。四面八方通来的窄窄的街道更可谓曲径通幽,便也因此,很难让人想象到在这样的地方会有一个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民族工艺美术品的博物馆。也许正是周围环境十分安静,展馆内的展品并未显得特别珠光宝气、耀眼夺目,相反,仿佛和谐地融入了这样一所洋楼,这样的“中西结合”也没有使得某一方的文化显得更突兀。于此之中,也能让人感受到上海这海派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而馆方对于建筑的保护还是令人敬佩的,曾经的翻修都在不损坏建筑原来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馆方的煞费苦心,这同样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尊敬与保护。据馆长所说,三楼浴室的淋浴器至今还保持着它原来的“风貌”,未曾改动过。博物馆同样为人们做出了榜样,告诉人们如何提高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识。然而,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需要人们的道德意识,也少不了法律意识的约束,《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于2002年7月25日通过,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通过《条例》的颁布,相信人们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也会不断提高。
通过参观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我们所看到及收获的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工艺艺术的博大精深,我们更能体会到这样一所优秀建筑,所体现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它华丽的外表,更从中渗透着一种建筑的灵魂与智慧,更加体会到保护这类优秀历史建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由于在上音学院并未做更多的了解,我们便来到了上音附中。
上音附中则是位于东平路9号的一所老居,曾是蒋介石住过的地方,为西班牙式建筑,据说砖瓦均由铜丝连接,建筑难度可见一斑。外墙上的爬山虎也好像栽植多年,都牢牢地吸附在墙上。校园内有花园、水潭、假山。假山上有蒋介石的亲笔题字。走进楼内,便会被一种艺术气息深深地感染,无论是楼梯上精致的扶手,还是顶上奢华的吊灯,都显示着一种欧式的华丽与气派。楼内每间琴房都设有两架钢琴,这也充分体现出校方对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视。透过三楼的阳台便可看到在房顶上嬉戏的鸽子。
从上音附中到上海音乐学院的路程不过五六分钟,然而在上音学院出来的路上,所经过的地方大部分都是琴行、音乐书店等和音乐有关的店铺,这又给整条街道添加了几分艺术气息。
从建筑的外观上看,建筑被保护的很好,建筑内部也多次进行过重新修整。听说校长还为此购进了一批同9号楼相同的瓦片。
每一座城市和城市中的建筑,都是文化与历史的结晶,历史建筑更是城市精神和人类文明的象征。历史建筑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上海这座有着700多年建城历史的城市不但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又汲取了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方文化以及中国广泛的地域文化交融的场所。
曾经的那一段历史我们不应忘记,上海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也为上海留下了一批宝贵的“遗产”。经过这次活动,使我们了解的不仅仅是上海的一批优秀近代历史建筑,更让我们懂得要保护这些优秀的历史建筑,不仅仅是我们的文化需要它们,更因为上海这座城市离不开这些历史的见证。我想,经历过这次活动之后,还会有更多的人会加入到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行列,不仅为了铭记上海的昨天,也为了建设上海璀璨的明天而努力。
参考网站:上海市政府网站、名城肇庆网、中国环保网
徐汇中学高一(6)班 姜辰龄
暑假已经进入了尾声,在这个有史以来高温天最多的暑假,我有幸参加了由市政协、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南洋中学和我们徐汇中学参与的有关徐汇区优秀历史建筑的考察活动。
在一些专业问题上,比我们优秀的多得专家已经研究过了,我想我再说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就说说我在这一系列活动后的一些体会和感想。
我是我们学校第一个知道这个活动的,也是我们学校的大组长,说实话,刚开始第一次老师打电话让我去参加那个座谈会还真有点不乐意,要知道那天是38度又是下午,可想而知冒着高温出门是一件多么让人感到无奈的事,到了座谈会现场终于对我们这次的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了解到我们徐汇区的优秀历史建筑一共有90处,我们的任务是去实地进行拍摄,并且收集这些建筑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最后上传到网站上。而且巧合的是南洋中学的大组长正是我的初中同学,而且与我们共同协作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博士,虽然作为女生我对建筑这方面的东西没什么很大的兴趣,但是也充满了期待。
我们第一次正式的活动是7月中旬,前去位于汾阳路上的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参观考察,由于对那一带不是太熟,于是就打车去,本认为像这样的优秀建筑又是博物馆应该是很出名的,可是没想到司机也不认识,于是我们只能根据门牌号码找,幸好在远处就看见了同学,不然肯定不会注意到这幢建筑,从外面根本看不出建筑的主体,白色围墙里种满了绿色,把整幢建筑全部包围,给这幢历史建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整撞建筑是白色的,显得非常大气,漂亮大方
我们首先参观了整个博物馆,馆内有微雕、玉器、刺绣等,非常不错。让我们大开眼界,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馆内还有一些手艺人在制作。
其中一部分展品是出售的,在馆长给我们讲话时也谈到了博物馆的生存问题,也是迫不得已才把博物馆弄得有点商业化的。在参观中我更多的还是关注建筑上的一些特色,特别是立体淋浴装置和彩色镶嵌玻璃窗,在实用和美观上,90年代就到达了这样的水平,的确让人惊叹!
在交谈中,馆长和政协的领导都提到对保护建筑的修缮按照“修旧如旧”的宗旨,可是由于年代的问题,很多材料都没法再找到,于是只能在不损坏大体风格上进行修缮,在内部装饰上,也只有一盏灯时保留了原貌。
整个参观过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历史建筑的魅力所在,让我对于为什么要保护这些建筑有了认识,因为这些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这些建筑拥有了更深的内涵,它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这些建筑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们能更好的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才会有未来!
接下来的一次大型活动是前往同样是位于汾阳路上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院得到了较好的维护,院长也介绍说他们花费了很大的费用和精力在维护这些建筑上,随后,我们参观了东平路9号蒋介石、宋美玲故居,可以说那是一栋很经典的建筑。四壁已爬满爬山虎,显示它悠久的历史。室内的装潢非常精美,不论是门上的花边、把手,或者天花板上的吊灯,楼梯的扶手,各有各的特色,却也形成了整体的统一。房子有许多的壁炉,可是每个都不同,每个都很精致。
同样我们也得到了院长的接见。在院长的介绍中,我们了解了这幢建筑的历史,它的一些故事,特别是有关在保护改造这撞建筑是遇到的一些趣事,这幢建筑也得到了很好的维护,我想它是幸运的,可是有多少建筑能那么幸运呢?我想我们就是要让更多的建筑“幸运”,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到这些历史建筑的现状,从而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保护建筑的行列中!
另外,我们小组也进行了我们组的拍摄工作,我们主要拍摄的是淮海路上的一些建筑,整个拍摄过程非常的顺利,我们很方便找到了拍摄的目标,可是在拍摄过程中,我们都感到许多的建筑现在还有人在居住,在保护上都不加注意,外表就显得肮脏不堪,何况淮海路还是上海比较著名的马路之一,有很多的外国游客,这样对于我们上海的整体形象都是与一定的影响的。
除了,这些活动我们还参观了我们学校的保护建筑崇思楼。听了马校长的介绍,让我们对我们学校保护建筑的特点和现状有了更大深入的了解。
总体来说,通过这个暑假的一系列活动,我从一个原本根本不了解建筑的学生的角度看到了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所有的保护建筑的现状,通过我的眼睛,我深刻的了解到对于保护建筑我们应该放上更过的关注,因为,首先这些建筑是很好的向我们展现了历史上的上海,这些建筑中大都是欧式风格的,它们见证了当年上海被侵略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受到侵蚀,至少建筑是这样的。它们警告人们,只要文化还在,民族就会屹立不倒,文化收到侵蚀,民族就危在旦夕了。其次上海事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是中西方文化的集合,而西方文化中建筑就是一个很直接的体现,各方的游客来到上海最先有的对于上海的印象就是通过建筑,他们从建筑中线认识了上海,了解了上海,看到了上海的面貌,而如果我们不保护这些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建筑,那么如果这些建筑将来不复存在,那么人类再也看不到一格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上海,上海也就是去了她最大的特色,最大的魅力!
所以,对我来说参加这次的活动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我想以后我一定会更加的关注保护建筑。因为它们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徐汇中学高一(6)班 陈诚
学校要我们进行社会考察,研究优秀历史建筑。据说我还是顶替我班另一个同学的。
要研究历史建筑,首先就要先找到建筑。还好辅导老师给了一张建筑的地址,那天我们组三人决定一同去淮海路找优秀建筑。
到淮海路,按门牌找,而眼前的楼房和民宅没什么两样,很难让人相信这竟然是优秀历史建筑。可门牌旁的金色大牌子上明明写着“优秀历史建筑”几个大字,怎么会这样?我们虽然不大相信,但还是按下了快门,拍下了照片。沿着淮海路继续前进,一路上和民房差不多的建筑尽收眼底,偶尔有几栋建筑旁边也挂着金色大牌子:优秀历史建筑。大家全都看傻了眼,但还是硬着头皮,举起相机,来了张特写,继续寻找,我们都觉得别人是星探,我们是房探……
其间我们还有幸找到了法国领事馆和它对面的美国领事馆。法国领事馆大门紧闭,门口也没有中国军人,我们从门缝中窥探,这栋楼还马马虎虎称得上历史建筑,但也算不上优秀,它看上去没怎么修护过。我们想拍张照,可……好高的围墙。组长想:到对面拍个屋顶也不错。就一个人过去了,没想到对面美国领事馆门前的中国军人却管起我们来:不要拍!他不好好给人家看门反而教训起我们来了!任凭组长怎么解释,他仍旧听不进去。算了,不就少拍一幢建筑嘛,没什么。
拍摄工作接近尾声了,我们草草吃完了午饭,立刻赶到了位于汾阳路上的音乐学院,有讲座听。
满心欢喜地以为他们会热烈欢迎我们,没想到一个人影也没有,还要让我们欢迎他们,呆等了四十分钟后,人们陆陆续续地来了。我们走进音乐学院的一个房间,音乐学院的副院长给我们作了演讲。
他给我们讲了音乐学院的过去,讲了这些历史建筑的来历,讲了这些历史建筑优秀在哪,还讲了许许多多个小插曲小故事。虽然我们对历史建筑不太了解,但听了他的演讲我们也感觉我们应该向他们一样来保护优秀历史建筑,把这美丽的瑰宝来传下去。
副院长讲的小插曲中有一个小故事格外能让人铭记在心。他讲到许多优秀历史建筑年久失修,要重新整修一下,可屋顶的瓦片碎了不少,这是一种特殊的瓦片,国内一般没有。据说是不知哪国人来上海建房子时从他们国家运来的。没有瓦片,那可怎么整修,难道用国内一般瓦片顶替?那可不行!整修一定保质保量,决不可以马虎!正犯愁时,有消息说附近施工队正拆房子,从房顶运下来的瓦片和这种瓦片一模一样,他们片刻也不耽误,直奔工地。看见瓦片完好地堆在一起,他们就想向施工队买走这些瓦片,但施工队狮子大开口要价很高,经过讨价还价,定在八元一片,副院长他们买走了三千片瓦片,完成了对优秀历史建筑的重新整修。
听副院长讲了许多,他也带我们参观了许多地方。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来到蒋介石曾住过的九号楼,这楼是有些年龄了,墙壁上已经爬满了爬山虎,连窗子也不放过。走进这幢历史楼房,感觉好象进了快要倒的危楼,走在楼梯上都“吱嘎吱嘎”地响。这里现在是音乐学院附中的教学楼,每间房间里都放了两架钢琴,一架老师用,一架学生用,条件在上海算是好的。在这幢楼里也可以看出整修的痕迹:粉刷一新的墙壁,重新上漆的扶手,连地板,也都油光上亮的!相信副院长及其他爱护优秀历史建筑的人士也一定在这维护上下足了功夫,才有这如此另人骄傲的成绩!
前不久,又有活动,这次是在我们学校。对呀!我们学校也是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也算是历史建筑了。在校长室,马校长为大家讲了关于我们学校的历史,我们徐汇学子听了,自豪之心油然而升。校长在讲解中也道出了维护历史建筑的苦处:虽然校长有心想把优秀历史建筑维护得更好,但学校微薄的资金和庞大的维护费用相比,仍旧是杯水车薪!市区领导也关心这项举措,不过所给的活动经费也是少得可怜,因此目前学校也只有尽自己所能,走一步是一步了。
之后,在校长等人的带领下,我们跟着前进的步伐,把这平时很少有的机会进入的崇思楼走了个遍。正如校长所说,以目前的状况,只能把崇思楼的外观修整一新,内部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已经顾不上了,到处是天花板和墙上掉下的装潢粉,更有几处还出现大窟窿呢!
此次研究优秀历史建筑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看到了以前忽略在一边的历史建筑,发现了这些优秀历史建筑的独特的魅力:它们美观、典雅、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实在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最无价的宝物!
这次活动使我们了解历史建筑,使我们觉得也应该尽力保护这些历史建筑,虽然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但这也是我们的一份心,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应该为保护先人留下的遗产而尽责!
徐汇中学高一(6)班 陈佳
在2个月的漫长假期里,身为徐汇中学的学生,我们很荣幸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们一起投入到“面向公众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开发与利用”的活动中。尽管夏日炎炎,但依旧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毕竟在空闲时更细致地了解这个城市是平日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所没有的机会。现在假期也即将接近尾声,对此次考察活动也颇有感触。下面就来谈谈建筑的人与事和活动中的感受。
记得我们徐汇中学第一次活动是来到了武康路,在指导老师王美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那条路上的黄兴故居等几栋名人故居。那天下着小雨,我们陆续地找到了指定处并进行拍照、参观,老式的房屋、楼梯似乎把我们领到了旧上海,那一砖一瓦更突显着真实,看惯了高楼大厦的我们像剖析房子一样看到了本质,而在繁荣的城市里我更想用朴素来形容这儿。这一路并不是非常顺利,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第一次体验到了非正式考察团的难处——参观无门。其实本来看门的老伯和我们“介绍”的挺好——“本来是演戏的地方现在好象要用于政府开会……”可不知哪来的负责人用婉言把我们拒之门外,我们无奈离开。当然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项称得上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不得随意参观。至于连拍照也不允许的理由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而更让我开眼的是东平路9号上海音乐学院附中。7号楼是校长办公室,9号楼用的是西班牙瓦片,11号楼是宋子文房,更显赫的是围墙里静默着的那幢典型的西欧花园洋房。那是宋美龄的陪嫁。一进门就看到绕着墙面的蔓藤,又多又长,几乎快要覆盖了一侧墙。一楼有客厅,据介绍原来的布置是非常风雅的。我们沿着宽敞的楼梯上到二楼,来到了蒋宋夫妇的卧室,两台大钢琴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但陈旧的摆设和保持原样的墙仍然让我们感觉到沧桑。一条秘密通道把我们心里的新鲜感再度提升,像看电影一样,据说应该是通向楼外的,不过由于时间太久和未得正式批准,还没人进去一探究竟。在二楼我们看到墙顶出现的一些脱落、发霉的痕迹。站在阳台上仿佛把很多风景尽收眼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面那块小花园,我们顺着小花园往前走有一汪池水,池水旁有一前一后、一大一小两座假山,在一块突兀的假山石上,镌刻着蒋介石亲笔题写的“爱庐”两个大字,今天依然非常清晰。再加上庐山的“美庐”、杭州的“澄庐”鼎足而三,可见蒋介石对上海这所住宅的喜爱。而今“爱庐”已归为学校所有,穿梭飘荡于这幢楼里的身影和声音也改成了学生和琴声,虽然现在已看不到“爱庐”昔日的华贵,但却为今日的师生们缔造了更典雅的环境,而他们深邃的眼神里预示着未来更美妙的生活。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东平路上有很多不同风格的建筑,有的是餐厅,有的是酒吧,有的是家具店,而从这所住宅沿陕西北路朝南走不过百米左右,就是繁华的商业大街——南京西路。当人们经过时,也许只会陶醉于商店的精品或是在餐厅里奢华,很少会想到身边就是蒋介石宋美龄的旧宅。也难怪,红砖头白瓦片早已引不起人们驻足,但在繁华后是否能反朴归真,去欣赏一下历史建筑的另一番风味。更何况他们是一对历史上著名的夫妇,只作为谈资是否可惜了呢?
一、历史建筑的认定
1. 提名来源
历史建筑的提名来源应开放、多元, 至少包括: (1) 历史建筑普查, 在普查的基础上保持多种渠道的开放性的提名, 才能保证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不被遗漏, 如广东省发文要求各地市组织对本地优秀历史建筑进行调查, 并给出了具体的标准, 调查结果将公布为历史建筑; (2) 所有权人申请; (3) 源自文物普查线索, 在共享文物普查信息的基础上, 将不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登录文物且符合历史建筑认定标准的纳入历史建筑予以保护; (4)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时认定,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在编制上述保护规划时要对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进行详细的调查; (5) 公众提名, 为了调动和动员全社会保护历史建筑的积极性, 保障公众的提名权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广州2012年以来多次由公众首先发现和提名, 形成了“市民报料—媒体跟进—专家评估—政府公布”的模式, 有助于形成官方与民间的合力。
另外, 在施工和拆迁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现历史建筑的线索。有的历史建筑被其他建筑遮挡或者外部已被改建, 在施工或拆迁过程中才得以“重见天日”, 被发现其价值, 这时要有类似抢救性发掘的“申报绿色通道”, 先紧急停工, 由专家鉴定评估, 符合条件的纳入历史建筑保护。
2. 认定标准
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一般也分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几方面, 但是不宜责备求全。因为如果一幢建筑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都很高的话, 往往已经被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就笔者曾参与过的历史建筑综合评定量化打分体系来看, 无论权重如何设置, 运用到实际案例上都有很大局限性, 所以应该是仅凭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之中任一项达到标准即可认定。同时, 历史建筑一直在使用, 很多建筑 (尤其是工业遗产) 的外观体量和平面格局、内部装饰都曾改建, 对于这些价值受损的建筑要适当放宽标准, 一则与不可移动文物的较高标准拉开一定差距, 二则也为将来再利用留下了多种可能性, 做到“应保尽保”。
3. 评审程序
现在各地历史建筑的认定普遍采用专家评审、政府审定公布的方式, 可以较好地吸纳各方面意见, 保证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专家组成方面, 除了建筑、规划、文物方面人士外, 应有更多的本地文史、地方志和民间保护人士, 很多历史建筑的价值不能仅从建筑艺术或技术的独特性考虑, 更多与地方文化和社区认同密不可分, 专家的本地化有助于维系这种纽带。
4. 所有权人意愿
与文物建筑一样, 历史建筑的认定和公布无需所有权人同意 (1) , 但所有权人却要因此而承担保护的责任。在此情况下, 如何保障所有权人的权利—主要是合理使用和适当改造的权利, 防止公权侵犯私权就变得极为重要。公布为历史建筑后不得拆除, 但只要不影响其正常使用, 就无需对此进行补偿, 而在其他方面多采取鼓励性的措施, 尽可能减少对正常使用的限制是十分重要的。
二、保护原则与措施
1. 反拆除的原则
历史建筑保护首要原则就是反拆除, 只有禁止拆除, 才能为其他的保护措施和再利用提供基础。现在提出反拆除原则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大规模旧城改造中一般不敢拆文物建筑, 但是历史建筑经常被拆掉, 或被改成统一风貌的“假古董”。其原因主要是历史建筑反拆除的法规层级较低, 违法成本很低;另外很多城市尚未进行历史建筑的普查,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也没有正式发文公布, 导致拆除不会受到严厉处罚。
2. 区别于文物的价值保护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文物建筑的修缮、保养、迁移等应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 而历史建筑的保护则是“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7条) , 以及“历史建筑的维修和整治必须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12条) 。另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建筑的维修、改善都要坚持不改变外观特征作了原则规定。正确理解并坚守这些原则并不意味着历史建筑外观丝毫不能变, 历史建筑保护的主要是有价值、有特色的部分 (通常是正立面或者主要立面外观) , 次要的、不影响原有外形和风貌特征的地方是允许改动的。有时出于保护或其他目的将历史建筑旁边的其他建筑拆除后, 历史建筑有些原来隐藏在内部或者与相邻建筑之间的隔墙暴露出来, 这些立面往往非常简单甚至简陋, 即使出于保护的目的也要加以改变, 这种改变显然是必须和合理的。历史建筑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同样也要防止“风格性修复”, 那种为了追求建筑风格纯正或者一条街风貌统一, 任意抹掉历次改扩建信息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对于历史建筑内部, 虽然允许适当改造以适应当代生活或新的功能, 但是对于有价值的室内铺装、装饰、楼梯乃至门窗五金构件等都应保护。总之, 全面准确的历史建筑保护原则应该是“价值保护与价值体现”—保护历史建筑有价值的地方, 包括但不限于外观特征, 并采取合适的创造性的方式将其价值展现出来。
3. 简化保护规划和措施
为了在大拆大建的年代保护尽可能多的历史建筑, 保护的程序必须简便、快捷。历史建筑量大面广, 大多数还在正常使用, 保护规则不要复杂化—除了图则式的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相应措施外,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像文物保护单位那样编制面面俱到的保护规划。历史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保护应服从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外的历史建筑则要在公布之后尽快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价值所在, 明确要保护的风貌特征和具体建筑部位。
4. 历史建筑不宜按行政层级分级
历史建筑的认定和保护都是典型的地方性事务, 在保护责任、保护措施和资金投入没有根本区别的情况下, 不宜依据价值大小像文物保护单位那样分为国家、省、市、县级。即使一定要分, 也只需把那些有争议的或建设活动中新发现的划为暂定级, 这些建筑在未来建设活动中如要拆除必须经过论证。
三、历史建筑保护制度建议
1. 尽快开展历史建筑普查
普查是建立历史建筑保护的基础工作, 也是避免今后被动的关键。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 历史建筑普查的重点首先在于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核心保护范围, 以及近期重点开发建设的区域和旧城旧村旧厂改造区域。
2. 责权利的对等
政府公布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就应承担起相应责任,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最终都要落实到大量历史建筑的保护上。历史建筑所有者在其房产公布为历史建筑后, 除了获得荣誉, 更关注有何实惠。历史街区内历史建筑的划定、历史环境要素的确定、公共财政的投入和对产权人的奖补机制都需要精巧的制度设计, 使得各利益相关方既有投入, 也有收获。
3. 财政资助要与历史建筑的开放挂钩
保护历史建筑是为了展示和弘扬其价值, 得到财政资助的历史建筑所有者有义务向公众开放 (至少是有限时间段的预约开放) 。在没有普遍开征物业税的情况下, 如何实现对历史建筑所有者在房产持有环节的税收优惠和减免, 以及有效的财政支持, 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4. 对历史建筑的“弱干预”
文物因其价值显著, 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宜采取“强干预”的措施, 如征收建筑作为博物馆或对所有人进行大额的补贴。而历史建筑价值和年代一般不及文物建筑, 再利用可能性则更多样, 应该在反拆除的前提下多采用技术指导、再利用指引、鼓励嘉奖等“弱干预”手段, 资金补贴只是辅助手段之一, 领取补贴手续简便才能有效激发历史建筑所有人的保护积极性 (2) 。
5. 改进双部门管理
目前对于建筑遗产的文物和建设的双部门管理体制是按照对象划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归文物部门, 历史建筑的保护归建设规划部门。保护对象的身份未来会变化, 随着历史建筑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之前的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和相应的保护区划都要随之修改, 至少需要“转译”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和保护区划。
理想的管理体制是按照事权划分, 对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在内的所有建筑遗产, 文物部门管理其修缮、维修, 规划建设部门管理其周边建设控制和风貌协调。历史建筑名录也应该是动态的, 应有筛选、甑别和退出的机制, 这里的“退出”既指转入文物保护单位, 也包括一些经过严格论证和审批允许拆除的。目前在双部门体制下至少要理顺“双向划转”机制, 及时将文物普查得到的不适合作为文物保护的线索提供给建设规划部门, 同时将符合文物条件的历史建筑纳入文物名录。
结语
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的建立需要全社会逐步形成共识, 既需要政府转变GDP导向的粗放式城市建设思路, 也需要历史建筑所有权人以及全社会提高保护意识。在这个过程中, 专业人士和媒体运用专业知识和影响力, 通过普及知识和观念、进行个案监督推动制度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何姗, 任磊斌.受损的百年红砂岩墙被挂牌保护.新快报, 2013-02-07 (A13)
[2]刘晖, 梁励韵.历史建筑的认定和保护.南方建筑, 2011 (2) :23-24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周边环境;研究
1、引言
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对历史建筑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历史文化遗产不断受到损失,使它们的保护与修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人们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对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恢复,从某一个历史建筑,到某一片文化街区,再到某个历史小镇,或是修复,或是对历史建筑空间再利用,范围越来越广,层次也越来越深。
2、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复的基本要求
文章中提到的“历史文化建筑”,是现今还保存在城市中的城墙遗址等等,它们伴随城市历史的变迁,使整座城市拥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成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因此,对城市中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和修复的要求有四点:
(1)整体性: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修复应该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建筑景观相统一。
(2)原真性: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修复应该还原它真实的历史风貌。
(3)可读性: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修复应该可以拥有观赏的价值,从中能够解读到城市的历史。
(4)可持续性: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修复在满足短期效益的同时,应该更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3、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与周边环境保护要点
(1)充分利用原有周边环境的特点,着眼于统一城市整体风貌,烘托出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风格特色。
①对历史文化建筑周围环境原先的环境风貌应给予保护并科学地利用,保持历史文化建筑与邻近社会生活环境的整体性。
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行动正进行地热火朝天,然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整体城市景观却没有能够完整地保持,只是对某一个或某一片历史文化建筑单一地给予维护,没有注意到历史文化建筑周围的历史环境特点,就造成只保住了点,而没有保住统一的整体,使城市历史文化建筑给人们的感觉十分孤立,缺乏整体的效果。所以,充分理解和把握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所涉及的范围,让其和周围环境自然地过渡,是构成城市整体历史文化景观的要素。
②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复与周边环境保护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处理影响到整个城市的风貌。
市的历史文化建筑承载着城市和文化的发展,它与城市整个整体密不可分,如果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更加地紧密,所以,如果只是就历史文化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而论历史文化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处理,忽视了城市风貌这个整体,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同时,历史建筑保护区域往往就位于城市的中心,原先的城市构成和氛围难免受到城市现代建设的影响,比如可能会造成交通,功能等方面的破坏,这种影响存在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步,所以,怎样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完整地保存历史文化风貌和个性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2)维护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区域周边的自然环境,坚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
①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突出历史文化建筑周边的地域个性与环境氛围。
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只有和周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才能够形成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与其周边的自然风貌密不可分。比如苏州园林的那种模拟自然风光,创造的“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又林泉之致”的理想空间,为现代城市留下了一片安宁,恬静,绿荫从从的生态空间。
②遵循生态环保的科学理念,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复的积极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
目前,对于国际上来说,生态环保是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式,尽量保护和修复那些历史的传统的生活环境和氛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且相对简单。例如,建设路面时不要统统使用水泥材料,也可以适当在街道铺些石板路,它的透气性能好,十分有利于城市的水循环;另外可以积极推广使用天然制品。绿化方面,除了加强种植各个种类的植物,同时,要注意对古木古树重点保护,特别是一些历史建筑旁的参天大树,高大的古树不仅与历史景观彼此呼应,成为一体,使历史建筑意韵更加深厚,而且浓密的树荫也能够净化空气,调节微气候,生态效果不容忽视。
(3)确立以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完整性,突出景观品牌效应为目标的主从关系。
①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完整性和历史原貌是处理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与周边环境关系的基本要求和责任。11l
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是历史留下的城市古老印记,是一种亲切的历史文脉的延续,它是人们可以感受到城市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使居于城市中的人们有强烈的文化和精神归属感觉,正因为此,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存在形式和状态在人们心目中早已经有了认同感和根深蒂固的意向概念,在处理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与周边环境关系的问题上的首要原则就是应该尽量保持历史文化景观的“原真性”状态。
②景观品牌是靠历史文化景观打造出来的,必须明确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和周边环境的主从关系。
正处在文化的自我调试,恢复时期的中国,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日益受到民众和政府的重视,人们纷纷对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周边环境进行或改造,或扩建的活动来增强区域的景观文化辐射强度,扩大景观影响范围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发展旅游。但是由于在认识上的欠缺或受某些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在改造或建设历史文化景观周边环境的过程中,有时做出实际上对历史文化景观品牌起破坏作用的错误行为。国内比较典型的有两种情况。a.意识制造假古董。在没有对历史文化景观的历史做深入研究的情况下,不负责任地在周边环境大兴土木,建造质量粗糙的假古董。b.喧宾夺主。人们为发展旅游而增加历史文化景观周边的文化和旅游设施时,对历史文化景观于周边环境的主次关系,新旧关系颠倒的建设行为屡见不鲜。
(4)强化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内涵特征,营造城市地区性民俗文化氛围的延续特性。
①深刻全面地了解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并使隐形的文化内涵得到显性的物化表现。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迅速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动辄就要在历史文化景观的周围建造某某古城,某某仿古接到的大型微缩景观。其实这种对景观的肤浅理解方式和处理手段,也许可以在兴建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一些游客量,但终究会因为缺乏真实的,有鲜明文化特征的内涵而很快地被人们所遗忘。景观真正内在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的独特性。抓住特色,强化特色,并使隐形的文化内涵得到显性的物化表现,才能取得在文化和经济的双赢效用。
②对于历史文化建筑与周边文化地域个性的内在联系,挖掘地更进一步,更深一层,保持和延续地方民俗特色文化。
展现且延续地方民俗特色文化的重要平台之一就是当地历史文化建筑。因此,延续地方民俗特色文化理当成为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因为有了人们的行为活动,城市历史文化建筑才拥有了生命力。现在,人们之所以热衷于对城市历史景区的游览,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之时,还能够见识到特别的地方民俗特色文化活动,还可以参与其中,感受那份特别的乐趣。
4、结束语
当代博物馆艺术
Facing page:The former Hamburger Bahnhof in Berlin is a distinguished example of the neoclassical style of the 1840s;it ceased to be used as a station as long ago as 1904.面对页面:Hamburger Bahnhof在柏林是1840年代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例子;早在1904年它已不再是用作站。
In some countries,such as the USA and Britain,redundant railway buildings have posed problems of reuse,which are usually exacerbated by their grand scale.In Germany,the railway heritage was decimated by wartime bombing.Berlin suffered badly.(One of the major casualties,the splendid Anhalter Bahnhof,was left as a gutted shell and was torn down by the DDR in the 1960s.)The original Hamburger Bahnhof,the terminus for trains from Hamburg,was built in 1845-47,the iron and glass sheds being prefaced by a handsome neoclassical frontage in stone by Ferdinand Wilhelm Holz.(The plan of the station was unusual,in that tracks ran through arches in the terminal building to turntables,used to turn around locomotives.)The building was a key monument of the first German railway age,but after less than 40 years of use it was closed and trains were diverted to a new station.In 1904-6 the building was converted to a museum of transport and engineering,a use which continued until the Second World War,when it was damaged but not destroyed.The museum conversion,designed by Ernst Schwartz,included the construction in 1912-15 of gallery wings flanking the main frontage,which were in keeping with the original building.在一些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多余的铁路建筑已经构成重用的问题,这种问题通常加剧了其规模宏大。在德国,铁路遗产被战时炸弹摧毁,柏林受到严重影响。(一个主要的伤亡,富丽堂皇的安哈尔特巴赫夫,被烧毁的外壳,在1960年代被拆除的DDR)。最开始的Hamburger Bahnhof,建于1845-47年,列车的终点站起始于Hamburger,铁和玻璃棚被一个英俊的新古典主义者费迪南德威廉霍尔兹点缀在临街石头上。(空间站的计划是不寻常的,在这个追踪中,穿过航站楼的拱门到转盘,用于扭转机车。)建筑是德国第一个铁路时代的一个重要纪念碑,但不到40年的使用它就关闭了,火车转变成一个新车站。在1904 到1906年,建筑交通和工程转变成一个博物馆。,当它被破坏而不是摧毁的时候,这种使用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博物馆的功能转换,包括建设191295),苏黎世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为了新泰特美术馆而引起战争。伦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位于前电站南岸,这令那些认为建筑(1963年由贾尔斯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完成架构包层)值得被保留的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很高兴。当其他竞争对手(特别是亚军大卫Chipperfield)对建筑提出了激进的改变措施时,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计划却使其外部基本完好无损。另一方面,一些批评家认为建筑强加了一个强大的但不一定是正面的过去机构形象,而这个机构曾致力于研究现在和未来。
Bankside,just across the Thames from St Paul‟s,was controversial when first built,but it provided a highly practical container for the new Tate,a key millennium project funded by the National Lottery,and expected to attracted two million visitors annually.The vast interior included a huge turbine hall,152 meters(500 feet)long and 26 metres(85 feet)high,and scope for providing 11,150 square metres(120,000 square feet)of gallery space-larger than the total area of the existing Tate Gallery,Millbank.The transformation project,ranking in scale alongside Paris‟s Parc de la Villette and Turin‟s Lingotto,aims to retain the best qualities of the old building while infusing it with elements that are entirely new and innovative.The project is seen to be as much about regeneration as it is about reuse in that it will transform the long-neglected South Bank(see pages 124-127).The Bankside Tate will be linked to the City by a new bridge,designed by Sir Norman Foster and Sir Anthony Caro.跨泰晤士河南岸,穿越圣保罗,在初建时,是有争议的,但是它为新泰特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参考,这个重要的千年项目由国家彩票资助,预计每年吸引二百万名游客,其中包括一个巨大的涡轮大厅,152米(500英尺)长,26米(85英尺)高,提供11150平方米的范围RES(120000平方英尺)的画廊空间,大于现有的泰特美术馆总面积,Millbank。这个转换项目,它的规模与巴黎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德·拉·维莱特和都灵的会场相排名,旨在保留老建筑的最好特性而注入全新和创新的元素。这个项目被认为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和重用,它将改变长期被忽视的南岸(见124and the centrepiece of92年已经恢复的主要的候诊室里,在这个项目中有充分体现。1996年,开始翻新其余复杂的部分,操作支持是2亿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资金,主要解决的是平衡建筑的各种角色中的问题。1980年代恢复联合车站,华盛顿特区,在那里乘客更稀疏,把公共建筑变成一个购物中心,与原车站的功能几乎都不一样。BBB的设计宗旨,在于使车站工作更好地通过商业开发为乘客创造收入。但后者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允许占主要地位。
The main concourse is the centrepiece,as ever.Under the completely renovated ceiling,painted with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night sky, the concourse has been given a much extended use,with restaurants and cafes along the three sides of the first-floor gallery.Previously,gallery level was accessible only by the grand west staircase leading to Vanderbilt Avenue.BBB duplicated this staircase in replica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concourse,reviving an unexecuted plan by Warren &Wetmore.The ramps leading to the lower concourse,long sunk below inserted floors of offices,were now removed to allow daylight to penetrate the lower level.The suburban concourse itself has become a food court for informal eating,supplementing the historic Oyster Bar.(Escalators,unobtrusively slotted in,provide additional access for train users.)New retail outlets have been concentrated in a „market‟ area between the upper concourse and the much improved entry from Lexington Avenueat the insistence of city planners and landmark Commission officials-adhered to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even to the extent of dusting off 80-years old plans),it has inaugurated a new era for the terminal,anchoring it more firmly than ever in the business and social life of the metropolis.The transformation of Grand Central reflects New York‟s pride in its past and faith in its future.中央车站曾在美国保护法律上做了测试。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作为权力转换的纪念碑。尽管BBB的翻新,坚持着原来的风格,但仍对城市规划者和委员会官员具有里程碑意义。(即使在80年的旧计划的范围内),它创立了一个新时代的终端,在商业和社会生活的大都市中,锚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定地。中央车站的转变反映了纽约骄傲的过去和对未来的信心。
Grand Central remains a dominant monument in central Manhattan,despite the presence of the Met Life(formerly Pan Am)building constructed on an adjacent site in the 1960s.在1960年代,尽管Met Life建筑(原名泛美)曾在相邻网站上出现,但中央车站在曼哈顿中心仍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纪念碑。
长城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也是古代人民劳动艺术的结晶,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公元1407—14)时间建成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城墙环绕,周长3428米,城墙高7.9米,底部宽8.62米,上部宽6.66米,上部外侧筑雉牒,内侧砌宇墙。城墙四角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宫城辟有四门,南面有午门,为故宫正门,北有神武门(玄武门),东面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它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天坛
天坛在北京市东南部,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今日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当年皇帝祭祖的地方,西侧的中山公园是祭祀丰收神即五谷耕地之所。
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巨,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西北的布达拉山上,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后经历次扩建,是西藏最大的宫堡式建筑。建筑分白宫和红宫,白宫的东大殿和日光殿分别是历世喇嘛举行重大宗教活动场所和寝宫。红宫为灵塔殿和佛堂,其中高14.85米的的五世灵塔包金镶玉,璀璨耀目。宫殿内部装饰金碧辉煌,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宫殿依山而建,现占地41公顷,主楼13层,高117米,东西长360多米,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磅礴,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被誉为高原圣殿。
布达拉宫分为两大部分:红宫和白宫。居中央是红宫,主要用于宗教事务;两翼刷白粉的是白宫,是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场所。1994年12月初,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孔
孔庙、孔府、孔林
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遥县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图再现了这一风采。
其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行为,维护腾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腾迁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按照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计划,实施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并需要对被腾迁人进行补偿安置的,适用本办法。
腾迁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被腾迁人给予补偿安置;被腾迁人应当在腾迁期限内完成腾迁。
本办法所称腾迁人是指市政府授权并取得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的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机构(以下简称整理机构)。
被腾迁人是指承租公有历史风貌建筑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或者私有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
第三条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合法和有利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国土房管局)负责对本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风貌办)是编制并组织实施保护腾迁计划、受理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和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裁决的办事机构。
区、县房地产管理局按照规定的管理权限,负责协助做好本辖区内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工作。
第二章 编制计划
第五条
根据历史风貌建筑、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规划,结合本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实际,市风貌办编制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计划草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六条
市风貌办应当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项目的建筑坐落、建筑面积、占地面积、产别、户数、所有权人、使用单位,以及因周边环境建设需要拆除的房屋数量等情况进行调查,为制定保护腾迁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第七条
保护腾迁计划应当包括拟腾迁的历史风貌建筑的坐落、建筑面积、占地面积、产别、幢数、户数等基本情况及因周边环境建设需要拆除的房屋的幢数、建筑面积、占地面积、产别的基本情况,以及腾迁责任单位、完成时间等内容。
第八条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承租人、经营管理人应当按照保护腾迁计划的要求,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扰保护腾迁计划的实施。
第三章 腾迁许可
第九条
整理机构按照保护腾迁计划对执行政府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进行腾迁的,应当取得市国土房管局颁发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后,方可实施腾迁。
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由市国土房管局统一印制。
第十条
申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应当到市风貌办办理具体手续,填写《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申请书》,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保护腾迁计划 ;
(二)腾迁安置方案,包括建筑坐落、建筑面积、居民户数或者单位数量、产别、现状平面图、腾迁期限、腾迁资金落实情况、货币安置计划补偿标准、异地房屋安置的安置房屋情况;
(三)历史风貌建筑评估报告、现状照片。
历史风貌建筑评估报告需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在留存的复印件空白处加盖核对无误专用章。
第十一条
申请人提交申请要件齐全的,当场受理申请,并向申请人出具加盖专用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受理通知书》。
申请人提交申请要件不齐全的,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并出具加盖专用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补正事项告知单》。
第十二条
受理申请后,市风貌办对提交的要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内容是否齐全、规范进行审查,同时派专人到现场进行核查。
第十三条
符合条件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
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向申请人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不予许可决定书》,并说明理由,同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四条
市国土房管局自颁发《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其载明的整理机构、腾迁的历史风貌建筑坐落、建筑面积、占地面积、腾迁期限等事项,以公告形式通知当事人。
第十五条
整理机构应当在取得 《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腾迁方式、安置方案等事项,书面通知历史风貌建筑的承租人。
第四章 腾迁安置
第十六条
腾迁安置的方式可以实行货币安置,也可以实行房屋安置。被腾迁人可以自行选择其中一种。
第十七条
整理机构应当在腾迁历史风貌建筑前,对被腾迁房屋进行房屋市场评估。
第十八条
整理机构应当进行腾迁动员,向被腾迁人宣传腾迁政策、解释安置方案,并与被腾迁人协商腾迁安置方式。实行货币安置的,应当告知安置补偿费用;实行房屋安置的,应当说明安置房屋基本情况。
第十九条
执行政府规定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机构对承租人实行货币安置的,安置补偿费应当高于被腾迁房屋的市场评估价格;实行异地房屋安置的,安置标准应当高于原居住水平。
执行市场租金标准的历史风貌建筑,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出租人与承租人解除租赁关系后,整理机构应当与出租人通过协商方式签订腾迁安置协议。
整理机构对私有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腾迁的,应当与所有权人通过协商方式签订腾迁安置协议。
第二十条
实行房屋安置的,新安置房屋所处地级低于承租人原处地级的,其级别每降低一级,新安置房屋的计租面积比被腾迁人原房屋的计租面积增加5%,最高累计不超过20%,最低增加面积不得低于1平方米。
新安置房屋所处的地级高于或等于被腾迁人原房屋所处地级的,新安置房屋的计租面积比被腾迁人原房屋计租面积增加2 %,最低增加面积不得低于1平方米。
新安置房屋的共住户数应当少于或等于被腾迁人原房屋共住户数。新安置房屋的燃气、暖气、自来水等配套设施标准不得低于被腾迁人原房屋配套设施标准。
第二十一条
提供的安置房屋带产权且被腾迁人购买房屋产权的,应当按照公房出售标准出售。
第二十二条
整理机构应当与被腾迁人订立腾迁安置协议。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被腾迁房屋的建筑面积;
(二)补偿安置方式;
(三)货币补偿金额或安置房屋的情况;
(四)腾迁期限;
(五)违约责任;
(六)争议解决的方式;
(七)当事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三条
腾迁安置协议订立后,历史风貌建筑被腾迁人在腾迁期限内拒绝腾迁的,整理机构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期间,整理机构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先予执行。
第五章 腾迁裁决
第二十四条
整理机构与执行政府规定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承租人对腾迁安置达不成协议的,当事人可以向市国土房管局申请裁决。
第二十五条
申请裁决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是发生腾迁纠纷的当事人;
(二)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三)有具体的裁决请求和事实依据。
第二十六条
整理机构申请裁决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申请书》;
(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三)《房屋租赁合同》或者其他能够证明被申请人合法使用房屋的凭证;
(四)市场评估价格报告;
(五)货币安置或房屋安置方案;
(六)当事人双方的协商记录;
(七)《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
(八)市国土房管局认为应当提供的与裁决有关的材料。
以上第(二)、(三)、(四)、(七)项要件需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在留存的复印件空白处加盖核对无误专用章。
其中申请书应当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
第二十七条
承租人申请裁决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身份证明;
(三)《房屋租赁合同》或者其他能够证明被申请人合法使用房屋的凭证;
(四)市国土房管局认为应当提供的与裁决有关的材料。
以上第(二)、(三)项要件需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在留存的复印件空白处加盖核对无误专用章。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裁决申请:
(一)对《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合法性提出裁决的;
(二)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不是腾迁当事人的;
(三)腾迁当事人达成货币安置或者房屋安置协议后发生合同纠纷,或者裁决做出后,当事人就同一事由再次申请裁决的;
(四)人民法院已受理或已做出判决、裁定的;
(五)依法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对裁决申请不予受理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出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不予受理通知书》。
第二十九条
经审核,材料有效、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受理通知书》。
申请裁决材料不齐全、需要补充材料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补正,并出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补正事项告知单》。受理时间从申请人补齐材料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条
裁决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向被申请人送达《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申请书》(副本)及《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调解通知书》,并告知被申请人的权利和义务。
被申请人在调解时应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材料;被申请人不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材料的,不影响调解的进行和纠纷的裁决。
(二)审核相关材料、程序的合法性。
(三)核实货币安置或者房屋安置标准。
(四)当事人对房屋评估价格有异议的,以天津市房地产专家评估委员会的鉴定结果作为裁决依据。鉴定时间不计入裁决时限。
第三十一条
事实不清,需要调查取证的,市风貌办应当组织调查取证。调查采取询问当事人、核实证据、对争议房屋勘察等方式。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被申请人与被申请裁决房屋的关系;
(二)腾迁当事人达不成腾迁补偿安置协议的主要原因;
(三)核实货币安置补偿费或房屋安置标准是否合法。
现场勘察应通知当事人到场,市风貌办应当派2人以上勘察,做好记录并签字。
第三十二条
裁决工作人员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或者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三条
市风貌办应当就当事人申请的事项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调解,并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通知当事人到指定地点;
(二)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三)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
(四)告知当事人调查结果,听取当事人意见;
(五)当事人在调解记录上签字。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裁决:
(一)发现新的需要查证的事实;
(二)裁决需要以相关裁决或法院判决结果为依据的,而相关案件未结案的;
(三)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中止的。
中止裁决应当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中止行政裁决通知书》。中止裁决的情况消除后,恢复裁决。中止时间不计入裁决时限。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终结裁决:
(一)受理裁决申请后,当事人经调解或自行达成协议的;
(二)发现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不是裁决当事人的;
(三)申请人撤回裁决申请的。
终结裁决应当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终结行政裁决通知书》。
第三十六条
经调解,腾迁当事人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或一方拒绝调解的,市国土房管局 依法作出裁决决定。
裁决应当自受理裁决申请之日起30日内依法做出裁决。裁决规定的腾迁期限不得少于15日。
《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书》应当包括:
(一)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二)争议的主要事实和理由;
(三)裁决的依据、理由;
(四)裁决决定;
(五)告知当事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权利;
(六)裁决日期并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公章。
《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书》应当根据裁决当事人数量确定,每人一份,市风貌办存档一份。
第三十七条
市风貌办应当在《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书》作出后3日内向当事人送达,当事人应当在送达回证上签名。
当事人不在或拒绝接收裁决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送达:
(一)委托其同居的成年家属或所在单位送达;
(二)当事人拒绝接收的,送达人应当张贴《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书》并照相留存,即视为留置送达;
(三)用挂号信邮寄当事人。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九条
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腾迁期限内拒不腾迁、不申请复议又不起诉的,市国土房管局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按照保护腾迁计划需要拆除历史风貌建筑占地范围以外房屋的,执行本市房屋拆迁有关规定。
第四十一条
关键词: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城市变迁,建筑保护
天津市近年来社会经济稳定增长, 城市建设与规模发展不断扩大。给城市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国内一些城市相比, 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街区遭到的破坏相对较小, 但城市特色也还是在逐渐消逝, 这是不争的事实。天津现存的各类历史风貌建筑, 展现了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和艺术, 建筑本身体现了难得的建筑艺术智慧, 同时也讲述着天津的人文历史。这些建筑凝缩了近现百年的中国代史, 记载着天津城市的变迁。这些有形的建筑构筑了天津的城市特色, 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我们天津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上述背景下,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开发具有深远意义。一是, 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历史风貌建筑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和资源。这些历史风貌建筑承载着近代中国100年发生的大部分重大历史事件, 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在这些建筑中找到这些事件的缩影。天津的历史文脉厚重而久远。同时也派生了多元文化, 引进了西方的建筑技术和智慧, 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文脉和宝贵的文化资源。二是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凡是历史文化名城都拥有大量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潜力巨大。如天津的“近代历史人文景观休闲游”中, 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深入挖掘天津近现代历史文化底蕴, 天津小洋楼、名人故居观光游成为最受欢迎的精品线路。此外, 旅游业能够给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思想认识和资金保障:不仅提高了历史文化遗产本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还能加强人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使得保护工作更容易开展;同时它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从而使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需要的经济资金保障得到落实。三是要处理好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既需要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与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 又要解决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资金高投入与回收之间的矛盾。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不是孤立的, 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是天津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天津走向世界的一张精美的名片。因此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应与天津的整体城市发展相统一。做好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是天津城市建设和管理面临的迫切任务,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也是我们提高天津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为了更好地了解天津城市的特色文化, 我们把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和利用开设到现场教学课堂中, 加强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保护历史建筑的法定名词。天津市的历史建筑按建造年代分为古代历史风貌建筑 (1860年前) 分布在蓟县和老城厢50余幢和近代历史风貌建筑 (1860-1950) 在中心城区海河两岸。天津市历史建筑在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公司的管理下, 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 五大道即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在以庆王府、静园、和先农大员为现场教学基地的过程中,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 大家亲身感受到我市风貌建筑保护工作取得的实质性进步。
但同时, 我们还发现有关风貌建筑的开发和利用实践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文化资源的历史和人文资源挖掘不够。历史风貌建筑作为天津市特色文化的见证者, 应该作为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城市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历史风貌建筑作为天津市城市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这些集有形的建筑资源与无形的人文资源于一体的历史遗存, 有关风貌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挖掘不够。二、天津市文化资源的宣传相比其他城市, 力度不大。除了五大道做了纪录片, 其他的宣传很少。无论是普通市民, 还是文化行业的传播从业者缺少对文化遗产的深层了解。三、社会成员对天津市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不高, 市民缺乏城市文化自信心。一些城市服务窗口行业的从业人员, 缺乏对本土文化资源的热爱, 有时传递负面信息。四、相关旅游业、服务业内容单一, 没有更好地把文化资源合理有效利用, 繁荣起来。学习国外的文化名城如巴黎、伦敦等这些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的城市, 如何打造标志性的形象。以及欧洲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欧洲文艺复兴中心, 产生世界名人但丁、达芬奇的地方, 如何靠历史文化资源而名扬世界。美国的文化名城如何靠“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城”形成了惊人的影视及音像制品业和文化旅游业。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历史风貌建筑利用管理机制。首先, 要确立政府在文化资源利用中的角色和地位。政府应当充当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指导者和保障者的角色。其次, 通过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文化宣传来提高城市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市民的文化参与意识, 拓展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还要, 充分引入激励机制, 注重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激励。定期培训讲解员, 并规范导游行业。最后, 大力走城市文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道路, 通过旅游业等相关行业来挖掘这些资源的经济价值, 合理地把文化资源推向市场, 协调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天津市是我国环渤海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港口城市, 因此为了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 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和知名度, 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展现天津市使历史文化资源。“以文气聚人气增名气”, 天津不仅要成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明珠, 也要努力打造好具有国际影响和知名度的文化天津。
参考文献
[1]马奔腾:《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2]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建筑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剧增,兰州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对城市历史及文脉的保护,导致相当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兰州位于我国陆域版图几何中心,是甘肃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城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
兰州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确定的首批先建的四个重点城市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布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建国60年来,兰州土地面积增长到13085.6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的面积从16平方公里增长到221平方公里,已扩张了将近14倍,市区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万增加到现在的210万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兰州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和环境改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忽略了对城市历史及文脉的保护,导致相当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已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一、兰州(建筑类)历史文化遗产现状
综合考虑保护兰州(建筑类)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可以从城市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和发掘历史文化内涵五个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划出十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九片自然风景及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环境风貌保护区,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有影响近代建筑、园林、名镇、名街等的保护范围。
现在全市范围内,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有四处:①鲁土司衙门②兰州黄河铁桥③明肃王墓④永登红城感恩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共14处;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共9处;市级待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共87处。
二、兰州(建筑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对于兰州来说,兰州(建筑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城的历史格局被破坏,各个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类)未形成有机联系,布局形态呈分散特点
目前,根据对兰州中心城区主要历史文化遗产节点的现状调查和从上表可以看出,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系统,孤立和缺乏连贯性的保护使得历史文化遗产节点互不联系,使用效率低下。查询城建资料可以发现:在《兰州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1954-1978)》、《兰州市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第二版(1978年~2000年)》、《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0)》中涉及到兰州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较少。
作为省会和特大城市的兰州没有专门的“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没有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打好基础。兰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规划中基本处于无序的状态。这种散乱的分布格局为城市空间的高效率使用带来了很大困难,也为今后的开发和利用造成较大障碍。
(二)由于解放以来未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界定而被挤占,不加甄别地拆迁,使历史街区风貌荡然无存
二十世纪50年代期间,兰州市地面古遗址和古建筑曾经大面积被损毁,主要人为原因和城市用地两个方面,至少有30余处古建筑在这个阶段消失,曾经一次性拆下的古建筑部件建成了今天白塔山的三台阁。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发生在1952年10月6日的“万里金汤”事件,该事件在当时轰动全国,兰州古城池代表性建筑“皋兰门”在人为的一场火灾中化为灰烬。“皋兰门”位于现今南关什字,是古兰州城内城正南门,因正对皋兰山而得名,是明清两代内城最大的城门,门口高挂的匾上写着“万里金汤”,寓意兰州城池固若金汤。据史料记载,在当时的城市规划中,本保留“皋兰门”并拟建兰州城观礼台,但却遗憾的从此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三)不注意对文物古迹周围历史环境的保护,有些文物建筑被高楼围合,失去了存在的环境,影响了环境风貌
兰州市文物遗存经历的另一场灾难就是文革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五泉山卧佛寺、西北4大清真寺之一的西关清真寺、兴隆山整个道教建筑群、兰州古城墙上的所有建筑、金天观部分古建群其中包括著名的壁画“老子七十二画”等都被人为的毁掉,兰州古城墙也仅剩内城南城墙(今庆阳路)、西城墙一段和东城壕一段。
21世纪初期,随着城市道路的扩建,南城墙北侧的一大片传统民居被拆除,著名的明朝兵部尚书彭泽故居就在其中。近年来,庄严寺、文庙、五泉书院等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迁建保护,其中还包括世界闻名的工业遗产甘肃制造局。城市用地和文物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文物遗址和古建筑在无保护措施的拆除下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四)拆毁了一些尚未列入保护等级的遗迹,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一些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甚至也遭到损坏或迁移
兰州因为人口密度高而平地少,在人与古建筑争取空间的过程中,许多的文物遗迹逐渐的消失,仅剩的古建筑也都“生存”在天井中,被高楼大厦所包围(如兰州市静宁路附近的白衣庵、白衣寺塔等)。
三、兰州(建筑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
第四版城市规划期限拟定为2011-203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应该以此为契机,加紧城市地下空间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状况,并且将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纳入到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之中,这样才能避免城市建设与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矛盾的情况,使得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协调发展。
(二)将旅游产业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由于西北地区文物分布较为分散而经济相对落后,资金投入上应采取适当倾斜的政策,降低群众出资比例,特别是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市级及以上文保单位,应由政府全额投资进行抢救性保护。至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更是要突出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公共政策支持
在21世纪初期,兰州市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保护兰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府文件和规划:《兰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已经2007年9月29日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予以公布。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2007年11月29日,《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通过专家评审;2008年7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兰州市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今后,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街区恢复性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届时将对区域内核心保护建筑物、构筑物采取分类保护措施,使兰州这座有着独特黄河文化、厚重传统历史文化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昂扬的姿态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挺进。
总之,兰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客观规律,符合(将要完成的)兰州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更要和与兰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相结合,这样的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现代城市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第2版)——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3)
[2]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志第六卷(城市规划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历史建筑保护实习报告】推荐阅读: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管理办法11-12
建筑的历史背景喝意义10-30
保护历史古迹作文07-25
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06-2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07-24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11-14
南通历史文化保护规划11-21
建筑物保护管理12-05
古建筑文物保护方案09-17
城市现代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