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设计(精选11篇)
教材内容:新课程第二册教科书P9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彩笔、水果图片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提供原始数据
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
电脑出示配乐动画:
(画外音)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住着一直叫聪聪的猴子。明天就是它的生日,有许多的好朋友来为它祝贺生日,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二、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1、提问:聪聪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有几只?
2、(没看清)电脑再放动画片
3、提问
A、五种动物各有几只?谁同时数出来了?
B、没有数出来(大家数的只数不一样),看来光靠数还不行,还要用笔记一记,我再给大家放一遍,但你们要想出一个又简便又好记的记录方法把小动物的只数记下来,行不行?小组讨论一下,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好。
4、报告整理数据的方法。
谁来说说你们组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A、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好记就用哪种方法,好吗?
B、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记下小动物的只数,开始!
5、电脑再放动画片。
6、展示整理数据的方法。
A、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你能把自己记录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吗?
B、大家同意吗?
C、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7、小结。
同学们真棒!想出了用各种符号记录每一种动物的只数。大家知道吗?这些方法,就是数学中的“统计”!(出示课题)
8、比较。同样是用符号来统计,哪种统计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三、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1、出示统计表。
2、提问。
A、这个同学统计出的每种动物各几只?学生说教师在表中填出数:6、3、7、2、3
B、聪聪的朋友各有几只?这个同学统计得对吗?你能来说一说吗?
3、这样一张用来统计各种数据的表格我们就叫统计表。
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1、根据这五种小动物的只数,请你在这幅图上涂上颜色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对又快。
2、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3、展示条形统计图,集体订正。
A、你涂了几个格子?为什么这样涂?
B、他涂得对吗?
C、我这儿还有几个同学的作品,请看!
D、他们涂得又对又漂亮!你们涂对了吗?
4、刚才这样的表格叫统计表,那么这张图叫什么呢?观察这幅统计图,你能发现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五、练习应用
1、明天就是聪聪的生日了,老师也调查了我们班小朋友的生日是在哪个月份,并制成了一张统计图。从统计图上,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大家帮了聪聪这么多忙,聪聪非常高兴,它想请小朋友们也去为它祝贺生日,你们愿意吗?
电脑播放聪聪的话:小朋友,很高兴你们也能来我家做客。我想去买一些大家喜欢的水果来招待你们,可是我又不知道你们喜欢吃哪些水果,你们能帮帮我的忙吗?
4、学生填调查表,在自己喜欢的水果下面做上记号。
5、老师读数据,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填出统计表中的数量。再根据各类水果的数量,在统计图中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
6、展示、评价
(1)谁愿意跟聪聪说说我们班小朋友喜欢吃哪些水果?
(2)看着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六、小结
1、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小猴聪聪:谢谢小朋友的帮助,我今天有好多的收获。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2、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统计的知识,你发现了吗?
根据问题的不同, 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可能不同, 但是要建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采用能够获取“好”的数据的方法。为了获取好的数据,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对于实际背景已有的先验知识。比如, 希望知道学生的身高, 先验知识是“年龄之间差别很大”。因此, 最好是根据年龄段学生数的多少按比例抽取样本, 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分层抽样”。可以看到, 统计方法的直观想法是很明显的。如果对于实际背景一无所知, 那么, 一定要随意抽取样本, 这便是“随机抽样”。当然, 也可以用“分层抽样”, 但是要麻烦得多。第二个基本原则是:采用简单的方法。能够基于上述两个原则的方法就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不要小看第二个原则, 一个好的方法往往能够节省很多调查经费。这就是为什么咨询公司非常欢迎统计学家的原因。
样本实质上就是数据, 但是, 统计学中涉及的数据往往是具有随机性的。还是回到“学生的身高”这个问题上来。在抽样之前, 我们并不可能知道具体数据的大小, 这些数据对于我们是随机的;为了讨论出一个好的方法, 我们假想能够得到这些数据, 并且假想这些数据的出现是依据某种规律的, 这种规律就是数据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 我们称之为“概率”。但是, 只有当抽样之后, 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数据, 才能进行实质的计算与分析。这样, 我们所要研究的数据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真实性。为了方便起见, 我们称这样的数据为样本。
基于以上论述结合我校实际做出以下统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静态情境的创设, 学生学会用不同方法记录数据, 认识简单的条形图和统计表, 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 能根据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渗透可能性预测的思想。
(3) 在合作, 交流中学会倾听, 尊重别人的意见, 并培养合作意识。
(2) 教学重难点。
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3)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空白的动物、水果统计图和统计表彩色笔
(4) 教学流程
(1) 课前谈话
T:这节课我们四组来赛赛, 看哪组积极动脑, 积极举手发言。
1创设静态情境, 初步感知统计
a.故事引入激趣。
T: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 将要举行一场跑步比赛, 很多动物都来了, 其中有谁? (小猴、小狗、小免、小松鼠) 它们排得这么乱, 如果想知道它们各来了几只?怎样又对又快的数出来?
学生在此过程中都用到了先分类, 再数数的方法。
b揭示课题。
T:下面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涂小格的方法分别表示出小松鼠, 小猴, 小兔, 小狗的只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教师有意识的巡视, 搜集不同的表示方法展示。
T:像刚才我们先数出每一种动物的只数, 并用涂小格的方法表示出来,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是在统计,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研究统计。 (板课题, 齐读两次)
4创设动态情境, 理解统计的不同方法
d根据需求, 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记录
T:跑步比赛要开始了, 参加跑步比赛的运动员要到大象那儿报到, 在大象点名之前, 老师交给小朋友一个任务, 请你竖起耳朵仔细听, 参加跑步比赛的小动物各有几只, 待会儿告诉大家?
第一次报完:学生记不下来。
T:光用脑袋记不下来, 怎么办? (同桌讨论......汇报)
汇报: (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的) 。
S 1:我是用数字来记的。
S 2:我是用打勾来记的。
S3:我是用画三角形来记的。
(如果学生没想到正字)
老师介绍用“正”字来记的方法。
第二次报:学生选取认为方便的方法进行记录。
展示: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的, 结果又是怎样?
学生汇报各种方法。
T:有没统计的结果不一样的? (渗透统计要细心, 统计的数据要准确)
b.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T:虽然统计的方法不一样, 但是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让我们将答案填在这样的表格上。 (学生填统计表......汇报)
再独立填统计图。
T:看着这张统计图, 你能知道什么? (指名)
小结:看来统计图不仅能知道参加跑步的每种小动物的只数, 还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b学以致用。
学了今天的知识, 让我们来解决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
T:再过一两个星期就是六一儿童节了, 老师准备在我们班开个联欢会, 想买些水果, 怎么买好呢?谁能来帮帮老师? (统计)
小组分工合作。
提要求:选取自己一项最喜欢的, 用上你身边的三份材料, 统计自己组里喜欢的水果。
展示。
T:通过这张统计图, 谁能告诉大家老师怎么买水果呢?
(4) 总结。
T:这节课学了什么?统计在生活中还可以统计什么?
其实老师今天也在统计, 瞧, 你知道哪组表现最好啊? (黑板的四组星星比赛)
假如我们得到了数据, 由于数据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 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整理, 整理的实质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压缩”。根据问题的不同, 压缩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 希望知道学生的平均身高, 称之为“总体均值”。我们可以计算样本的平均数, 然后用样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均值。样本平均数就是对于数据的一种压缩方法。当然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比如计算中位数, 或者计算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平均数。那么, 哪一个方法要好一些呢?虽然我刚才谈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使用条件, 但这仅仅是一种描述性的。对于数据压缩也有一个原则, 就是不能失去我们所要研究问题的信息, 满足这个条件的压缩后的值被称为“充分统计量”。这个原则的数学表达需要借助“条件概率”, 涉及很深的数学。因此, 统计学需要哲学的思考, 也需要严格的数学推理。事实上, 对于总体均值, 上面的三个压缩后的量中只有样本平均数是充分统计量。直观地想, 样本平均数以局部的特征估计总体的特征, 可能要好一些。这是因为, 虽然样本平均数依赖样本的选取也是随机的,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 当我们反复取样本计算时, 这些样本平均数应当在总体均值附近摆动。当然, 我们还可以建立其他的准则来判别方法的好坏, 只要这个准则是合理的。
摘要:统计已经成为当今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小学统计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的主线应该是, 体现从收集数据到统计推断的全过程, 建立统计直观。
教师:李汝萍
一、回顾旧知
问题: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完成:1.按形状分一分,在教材上涂一涂。
2.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二、分类计数,认识简单统计表
(一)借助情境,按不同标准分类
(二)分类计数,填写简单统计表
问题:你想按照哪种方法分组?数一数每组各有多少人?
介绍:我们可以把数的结果填写出来。
(三)认识简单统计表
介绍:刚才我们把分类的结果整理出来了,大家一起填写的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问题:观察2个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分类整理下面的图形
问题:1.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
2.请把分组的结果表示出来。
(二)动脑筋,做一做
问题:1.如果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
2.你能在表中把分组的结果表示出来吗?
3.观察统计表,你都知道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作业:第31页练习七,第5题、第6题。第32页练习七,第7题、第8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72页主题图,认一认,说一说,73页练一练和数学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大面额人民币及换算关系。
2、体会人民币的.用处。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教学难点:能正确清点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看人民币认读。
2、听币值,找出或组成相应的人民币。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看主题图,理解图意。
2、提问
想买一件衣服和一条裙子需要多少钱?
你能用刚才学过的人民币支付吗?
你有别的办法让付钱更简单吗?
(用大额人民币)
三、认识大额人民币
1、说说自己认识的大额人民币
2、师举生认
四、开展购物活动
1、交流,大额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下面老师要看看谁会用这些大额人民币购买主题图中的衣服。
3、抽生购物
4、同桌互相进行购物活动。
五、练一练
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六、讲故事
感受银行和储蓄功能。
七、本课小结
设计说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经历“探究――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构建,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长方形包装纸
学生准备 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0除外),也知道了整数除法的意义。今天我们将学习分数除法。那么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它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否相同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探究一下几个小朋友分饼的问题。
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
(1)每人吃张饼,4个人共吃多少张饼?
(2)把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
(3)有2张饼,每人分得张饼,可以分给几个人?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三道题,并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揭示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3)题中涉及了分数除法,想一想,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组题的探究和对比,使学生发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这样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可以使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55页例题。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包装纸)老师想用这张漂亮的包装纸把送给妈妈的礼物包装起来,可是这张纸太大了,把它的平均分成2份就够了,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2)动手操作,分一分,涂一涂。
师: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一张长方形纸的平均分成2份,想一想,是把哪一部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3)观察发现。
师: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涂色的过程吗?
预设
(教师利用课件配合学生汇报)
生1: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小格,占这张纸的。
生2:里面有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是,即÷2=。
设计意图:通过涂一涂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分数除法的意义。
2.初探算法。
师: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2吗?你能提出大胆的猜想吗?
预设
生: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的商作商的分子。
提出质疑,验证猜想,理解新知。
(1)尝试验证,发现问题。
师:科学的验证不是仅通过计算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的,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道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计算题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
《看一看》教案设计
师:看到小朋友们做的这么直,我决定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森林里住着两只小蚂蚁,有一天,两只小蚂蚁去散步,碰见了一头牛,于是他们讨论起了牛的样子,一只小蚂蚁爬在牛的蹄子,看着牛蹄子说:牛是圆的,有碗那么大。一只小蚂蚁爬在牛角上,看着牛角说:不对,牛是弯的,长短和黄瓜差不多。孩子们,你们觉得两只蚂蚁说的对么? 生:它们说的都不对。他们只看到了牛的一部分,不是牛的全貌。师:你说的很对,那这两只小蚂蚁为什么只看到了牛的一部分呢?
生: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一只是爬在牛蹄子上看的,一只是爬在牛角上面看的。师:你说的非常准确,完整,两只小蚂蚁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所以观察到牛的形状就不同。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看一看》这一课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2.观察实践
(1)看一看。观察前面:明确观察哪一面就要站在哪个位置。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做豆豆,这节课张老师请豆豆陪小朋友们一起上课,今天豆豆要请小朋友们来仔细观察她,她说观察的最认真孩子,就是今天的最佳观察员,下课可以和她一起合影拍照。(出示豆豆,正面朝前摆放在讲台上。)现在请小朋友们看看,你们在这个豆豆的哪个位置? 生:我们在豆豆的前面。
师:既然你们在豆豆的前面,就请孩子们从前面来观察一下豆豆,要从前面观察豆豆,应该站在哪个位置观察最合适呢?
生:要站在豆豆的正前面,眼睛正对着豆豆。
师:张老师,把豆豆移动起来,让孩子们从正面,看一看,你从豆豆的前面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豆豆的眼睛、嘴巴。眼睛是圆形的,嘴巴是半圆形的。生2:我看到了豆豆的眼镜,眼镜是方形的。生3:我看到了豆豆的衣服,上面还有桃心。生4:我看到了豆豆的眉毛,眉毛是弯弯的。
生5:我看到了豆豆的背包,有长长的带子,带子像长方形。生6:我看到了豆豆头上的花,是圆形的。
师:孩子们观察的真仔细,就像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从前面观察到了豆豆前面的很多形状,请你伸出右手,跟我一起来从上往下隔空摸一摸从豆豆前面可以看到的所有形状。……..(2)想一想。观察侧面:发现侧面观察到的和前面观察到的不同,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
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师:我们除了从前面来观察豆豆,还可以从哪些方向观察豆豆呢? 学生:还可以从侧面观察。
师:从你们右边的这个侧面观察,那我要观察在你们右边的这个侧面,我应该站在哪里观察最合适呢?我请一个孩子上来做小小观察员,看他站对了么?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豆豆的头、身体、手、脚。
师:看看,小小观察员观察对了么?我们隔空来摸一摸。孩子们,想一想,我们从侧面观察到的形状和我们刚才从前面观察到的一样么?哪里不一样了? 生:从这个侧面不能看到豆豆的眼睛、嘴巴、眉毛了。
师:明明就是观察的同一个物体,为什么观察到的形状不一样呢? 生1:因为观察的方向不同。生2:因为站的位置不同。
(师转动豆豆,让豆豆背面朝前,让学生观察。)
师总结:也就是说我们从不同方向去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比一比:两个侧面观察到的形状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师:那我们再来观察在你们左边的另外一个侧面。请你比一比,从你们左边这个侧面观察到的形状和从你们右边观察到的形状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1:这个侧面观察,可以看到小书包,另一个侧面观察就看不到小书包了。生2:这个侧面可以看不到头上的蝴蝶结,另外一个侧面看得到蝴蝶结。
(4)猜一猜:从后面可以看到什么?哪些又看不见了呢? 师:我们还可以从哪个方向来观察? 学生:后面。
师:这一次,张老师不请小小观察员,我要请你来猜一猜,从豆豆的后面可以看到什么?哪些又看不见了呢?(同桌讨论一下)
师:请一个孩子来当小小观察员,看看你猜的和他观察到的一不一样。生1:我猜可以看到豆豆的头、背。生2:我猜眼睛、鼻子、嘴巴这些看不到了。
师小结:来看看你们说对了么。我们从后面观察到的豆豆身上形状和前面、侧面观察到的都不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要想真正的知道豆豆长什么样子,一定要认真地从多个方向去观察。
3.练习巩固
师:孩子们,现在你们学会怎样来观察物体了么?那我要来考考你!数学书第18页。(引导 2
学生学会看书)完成练习题。请你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出小霞观察到的是哪幅图的? 生:因为小霞坐在小兔玩具的后面,所以她看到的是小兔子的背面。师:你的回答很精彩,很准确,很完整。
4.小组合作,观察玩具
师:好了,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熟悉的物体,你仔细观察过吗?现在请1号小朋友静静的把你准备的玩具正正的摆到桌子上。在观察之前,老师想问一问,你们一会儿打算怎样来观察你们组的玩具呢?
生1:先观察它的正面,再观察它的侧面和后面。
生2:观察他的正面时就要走到它的正面,观察侧面时就要走到它的侧面去观察,观察后面时就要走到后面去观察。
师:现在咱们就按照你们说的方法做,请看活动要求:①小组内有礼貌、有顺序的观察玩具。②观察后,说说你从这个方向观察到了什么?③小组长做好汇报安排,汇报时一个小朋友汇报一个方向。
(学生分组看一看,说一说,教师巡视。)
师:现在请各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么样观察的,观察到了什么。(4组汇报,学生从哪个位置观察就站在玩具的哪个方向。)
生1:(汽车小组)我从正面看时,可以看到车头,只能看到前面车轮的办个轮子;当我从后面看时,看到的是车尾和后面的两个车轮的半个轮子;从左侧面看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车身,还有左侧面的两个车轮整个都能看见;从右侧面看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车身,还有右侧面的两个车轮整个都能看见。生2:(娃娃组)
师:刚才大家观察了这么多,老师想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这四个小朋友都是观察的同一个物体,为什么他们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呢? 生1:因为他们观察的方向不同。
生2::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师:一定是不同的吗?
生:不一定,就像我们观察一个正方体,不管从哪一面观察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师:所以,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4.练习+游戏巩固。
教学内容:用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两位数(每位乘积不满10)以及相应的除法;比较熟练地笔算用一位数乘、除多位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包括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先让学生回忆本学期学过的乘、除法口算,再让学生做P108的第2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2题.
教师可提出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把时间控制在3分内.
做完的错误较多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做一些补充练习.
二、复习笔算
1.做第108页的`第1题.
教师先把三道乘法题写在黑板上,请三名同学到前面计算,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特别要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笔算乘法的法则.对被乘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要特别强调.还要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计算可以用简便方法.
做完乘法之后,再出示三道除法题.可以采取与乘法类似的方法,对笔算除法进行复习.还可以让学生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和验算.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题.
教师控制时间6分.可以指明哪道题需要验算.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3题.
让学生先审题,再列式计算.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4题.
我们已经学会了制作条形统计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用统计图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条形统计图
(1)出示我校1998~2002年人数统计图。
(2)观察这张条形统计图你认为在制作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统计图要标明统计图的名称、制作时间、统计项目等。统计图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每一小段长度都相等。
2、制作全校各年级人数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
将课前调查的全班同学体重的情况制成条形统计图。
四、小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已经知道了关于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
五、课内作业
1、练习题。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知识、小组合作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在统计表中填数,在统计图中画条形图来表示数据。
策略选择: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从而获得新知。
二、教学过程:
预设的学习材料与教学途径
预设的学习活动与备设活动
每个环节效果自评
(一)创设情景,收集原始数据,引入统计。
(出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1、谈话: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大家,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老师该怎么买?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你们能给老师想办法吗?
2、收集原始数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3、用什么方法把收集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4、汇报得出一些常用的整理记录方法。
5、教师报,学生进行记录。
6、比较:哪种记录方法比较简单?
7、小结: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统计数据更加简便、清楚。今天我们记录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全班交流,得到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名学生上来进行记录,其余学生在纸上进行记录。
通过创设“六一儿童节”购买气球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整理,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不同的体验。
(二)1、(出示统计表):我们可以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以备查找。
(1)引导学生完成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写。
(2)说一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统计图):我们不光可以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
(1)观察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根据喜欢红气球的人数如何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接着把喜欢黄气球、蓝气球、绿气球的人数也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
(3)老师收集学生中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4)小结,揭示条形统计图。
(5)提问: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3、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有什么不一样?
你喜欢统计图还是统计表呢?
4、由各组组长交流汇报。
5、教师小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点、好处。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中的填数。
学生用数学语言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描述。
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学生同桌议一议,发表一下自己的感觉。
三、人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教师向学生提供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处理,及时地点拨,通过亲身操作获得处理信息的两种方法和统计表、图各自不同的特点。并设计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收集到的数据这样一个开放的环节,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多种能力的提高。
(三)练习应用:
1、六一儿童节那一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来请小朋友吃。(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呢?
2、提问: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买哪一种呢?你们七嘴八舌地说我该听谁的呢?
3、用学生交流过的“排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
4、收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5、把收集到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
6、展示评议作业。
7、你们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来吗?
学生选择后快速地排好队,由排头点清本组人数并向老师汇报。
学生用水彩笔在图中涂色,老师巡视指导。如果数据大了向学生提供另外一班的信息进行涂色。
分组提出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各组代表汇报交流。
练习应用还是利用“六一”这个情景,安排了大家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活动,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积极参与,分析交流中再一次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了统计的必要性,也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四)今天老师的收获可大了,知道了各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还知道了要买的水果是哪一种。现在请大家来谈谈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师生共同对所学的知识作一个整理,有利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记忆。
四、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渡过一个“五一”长假,又将迎来一个什么节日呢?
生:六一儿童节。
师:这是大家都盼望着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每个小朋友。(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气球的图片)你们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呢?
生1:我喜欢红气球。
生2:我喜欢绿气球。
„„.师:大家喜欢的颜色都不一样,那老师该怎么买呢?各种颜色的汽球分别要买多少呢?谁能给老师想想办法?
生1:如果喜欢红颜色气球的就举一下手,老师就知道要买多少了。
师:对,老师只要把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问一问大家,通过举手数一数就知道要买多少了。但这种方法在操作中可能要出现重复举手的现象。
生2:可以排队分组,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都走到一起来。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分别排好队,然后数一数就知道了,而且也不会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
生3:可以统计一下。
师:是的,我们在上一学期已经接触到了统计的知识。因此我们首先要来收集喜欢各种颜色气球的人数分别有多少?为了能收集到大家选择的结果,除了上面大家说的两种方法,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老师发下的纸上,然后请各组长收齐交到老师地方来。
(学生操作后收上来。)
师:现在我们要根据每个同学的选择分别在各种颜色的气球下面。用什么办法来记录呢?请大家来想想办法。
生1:老师报一个,我们打钩。
生2:画三角形。
生3:画圆。
生4:画方块。
„„
师:除了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一个人进行记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生4:可以写“正”字。
师:对,大家可以看书第94页,有三位同学正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收集数据。你们也想参加吗?
生:想!
师:那好,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报颜色,你们就在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另外再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来记录。
(老师报,学生进行操作。结果这两位学生用图形的方法进行记录。)
师:全班学生喜欢哪种气球的结果都已经记录完毕。现在请大家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在旁边写上数量,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这时候,我发现用划“正”字的叶**小朋友数得最快。)
师:你们看叶**小朋友数得这么快,他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的呢?
生(叶**):我用的是划“正”字的方法。因为一个“正”字正好是5画,这样数起来就快了。
师:说得真好。其实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眼就能看出结果是多少。不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数,而且记录起来比较整洁、清楚。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再来试一试吧!
(老师报,学生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次。)
师:最后数一数结果,你觉得比你第一次数放便了吗?
生:方便了。
师:所以今后大家来记录收集到的数据时可多用画“正”字的方法这样更清楚,也更有利于统计出结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2、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师:我们可以把统计出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出示统计表)
气球
人数
红
黄
蓝
绿
这个统计表有两项内容:一是气球,二是喜欢的人数,你能把刚好统计到的数据填入
表中吗?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表中进行填表,教师巡视学困生,最后集体校对,教师板书。)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1:我知道了喜欢红气球的有9人,喜欢黄气球的有5人。
生2:喜欢红气球的人最多。
生3:喜欢黄气球的人最少。
生4:都没有超过9人。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也知道不同颜色的气球该买几只了。今天我们不光可以把统计到的结果填到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出示统计图)
你们发现统计图中有什么?
生1:有数字。
生2:有很多的格子。
师:对,这些数字和格子可是很有用的。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格子可以表示一个人,那么这些数就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找到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画好格子。这样一个条形就出现了。(教师边讲边演示)现在请大家把喜欢黄、蓝、绿气球的人数也像老师一样在图中画出来。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图中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好的作业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师:看这就是大家完成的统计图。这“一条一条的”就是表示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生1:很美!
生2:很漂亮!
生3:高高低低的。
师:为什么会高高低低的?
生:因为喜欢各种颜色的气球人数不一样,所以就高高低低的。
师: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各自的理由。
(学生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1:我们四人都喜欢条形统计图。因为我们四人都喜欢画画,可以边学边画很有意思。
生2:我们喜欢统计表。因为它很简单,不用画图,直接把数据填上去就可以了。
生3:我们也喜欢统计表。因为统计图老要画错,画到格子外面去。
生4:我们喜欢统计图。因为它很漂亮,高高低低的,很美!
师:大家各说各的理由,很有自己的主见。统计表查找数据比较方便、快捷。而统计图比较直观形象,从条形的“高高低低”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虽然画的时候老要涂到外面去,但只有多加练习,仔细一些就一定能画好。
3、练习应用
(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的图片)
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呢?
(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大家都兴奋地说着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师:但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听谁的呢?我该买什么呢?
生:哪种水果吃的人最多就买哪一种?
师:那现在老师不知道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那怎么办呢?
生:统计一下。
师:刚才统计的方法比较适合无记名投票,如评选三好学生,竞选班长等,但比较花时间。现在就用大家讲到过的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请大家思考一下,确定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说开始,大家就跑到这些水果地方去有秩序地排好队。
(学生进行排队,并由排头数出这一排的人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回到座位上,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请一个小朋友来汇报一下。
生:喜欢吃西瓜的有19人,吃草莓的有3人,吃苹果的没有,吃葡萄的2人,吃菠萝的4人。
师:你知道老师该买哪种水果了吗?
生:西瓜。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吃西瓜的人最多.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你有困难吗?
生:吃西瓜的不够画了。
师:对,因为这里一格只表示一个人,所以不够画了。但等我们读二年级知道一个格子可以表示更多的人了,那就可以画了。
(学生略有明白,教师马上出示隔壁班学生喜欢这些水果的信息统计表:吃西瓜的有7人,吃草莓的有5人,吃苹果的有2人,吃葡萄的5人,吃菠萝的9人。)
请大家帮隔壁班的同学画到统计图中去好吗?
(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并把好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能根据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分组进行提问,再汇报交流。)
生1:吃西瓜的比吃草莓的多几人?
生2:吃葡萄的比吃西瓜的少几人?
生3:吃葡萄的和吃菠萝的一共有几人?
生4: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哪种水果的人最少?
„„
4、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的收获可大了,我知道了不同颜色的气球要买几只,还知道了该买哪种水果。你们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1:学到了统计的方法。
生2:会画条形统计图。
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3能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的预测。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
认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板题明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统计图的选择》,齐声朗读学习目标。
三、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本9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内容?
2第一部分内容。
3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8分钟后,比比谁能做对类似题。
(二)学生自主学习
四、后教
(一)检测
完成本60页练一练第1题。
(二)展示交流
、展示、核对学生作业
2、讲解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
3、小结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的表示出各项目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反应出项目数量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表示出了总体与部分的关系。
五、当堂训练。
、花卉开花期统计表
植物园为举办国庆花卉展览,对一部分花卉的开花期做了调查:
若清楚反映花卉开花时间,宜选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位置教案设计07-17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说课稿10-18
小学六年级数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06-07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教案06-08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2-06
小学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06-01
小学一年级上数学教案10-07
小学一年级数学搭积木教案12-12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小括号》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