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精选14篇)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 篇1

<1>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要提出正确的害虫防治途径,必须弄清楚虫害发生的原因,造成虫害的条件有三条:第一,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这种环境条件主要指温湿度和其他生物因子; 第二,有大量的害虫来源,而且必须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害虫种群数量发展到足以造成为害农作物产量或质量的虫口密度时,才能造成虫害;第三,有适宜的寄主作物,且寄主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的盛期吻合。

针对以上害虫发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第一,恶化害虫的环境条件。在研究清楚农业生态系的基础上,实施两个改变:一是改变非生物环境,使农田环境有利于作物,不利于害虫。二是改变农田生物群落,通过人为控制,引进或保护天敌,从而增加天敌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减少害虫。

第二,控制害虫来源及其种群数量。害虫的来源不外有两种:一是本地虫源,二是外地虫源。首先应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危险性害虫的传入和蔓延。其次,对本地虫源,主要是通过越冬防治压低虫源基数,加强虫源基地内的防治工作,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在造成经济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第三,调整作物品种及其生育期,实施“一选一调”。一选是选用非寄主作物或抗虫品种,以达到抗虫免害;一调是调节播、植期,使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错开,以减轻或避免作物受害。

<2>怎样全面理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首先,应以“预防为主”是我国植保工作的指导思想进行理解。害虫防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类防治措施的综合运用,害虫防治技术水平的衡量,从预防作用体现的程度来作出评价。要判断“预防为主”体现程度,先要弄清“防”与“治”的区别界限:“防”就是在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以前采取措施,使害虫种群数量较稳定地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体现在稳定、持久、经济、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以及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治”仅是要求做到在短期内控制害虫的为害,指采取措施控制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之前。

其次,应从综合防治的具体内容和所包含的主要观点来全面理解。所谓“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是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综合防治应从农业生态系整体观点出发,以预防为主作前提,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而有利于作物及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在设计综合防治方案时,必须考虑所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的影响,这就是从全局观点(或生态观点)来理解方针。同时,应以综合观点,去认识各种防治措施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期望单一的措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也不是各种措施的简单累积。必须因时、因地、因虫制宜,协调运用各项必要的防治措施,达到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项措施最大威力,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最后是经济观点和安全观点,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防治害虫的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受影响,因此,我们把害虫压低至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这就达到了防治目的,而不是要求把害虫绝灭。

<3>病虫害农业综合防治主要措施

农业防治就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定向改变某些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的生存繁殖,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消灭或抑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达到保证作物丰产的目的,称为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包括的主要措施:

1、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些措施往往影响农田生态系的改变,引起害虫种类、数量发生深刻的变化,减少或消除害虫的滋生基地。

2、轮作:正确的轮作,可提高地力,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使食性较狭窄的害虫营养条件恶化。

3、耕犁:对地下害虫或以作物遗株越冬的害虫有直接杀伤,或使害虫翻出土面被捕食或捕杀。

4、调节作物的播、植期:使作物容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严重为害的盛发期错开,减轻或避免受害。

5、清除杂草和清洁田园:杂草常常是害虫的越冬场所或寄主,从而成为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桥梁。遗株和枯枝落叶中往往潜藏不少害虫,所以清洁田园及除草对防治害虫有很大作用。

6、排灌水:可以恶化害虫的生活环境,尤对水湿性害虫更为显著。

7、施肥: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提高抗虫力施肥还可提高作物受害后的恢复能力;但施肥不当则降低作物抗虫力。

8、作物抗虫品种的利用:可以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能较长时期内控制害虫的发生。

农业防治措施与作物增产技术措施是一致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态条件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即可达到控制多种病虫害的目的,花钱少,收效大,作用时间长,不伤害天敌,又能使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因此,农业防治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根本措施,它在整个病虫害防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

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

<4> 植物抗虫性在害虫防治上有何作用?

作物抗虫性是作物本身具有能够减轻害虫危害程度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具备这种特性,抗虫品种与感虫品种在同样栽培条件和害虫数量的情况下,抗虫品种不受害或受害较轻。抗虫品种比感虫品种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

栽培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措施,它符合“预防为主”的植保工作方针,有预防作用。近年来国外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发展很快,已成为“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物抗虫性是害虫与寄主作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关系的集中表现。抗性品种能够抵抗害虫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由于品种具有某种特性,使害虫不在其上栖息、产卵或取食;或虽能栖息、产卵、取食,但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有的虽能栖息、产卵或取食,但对产量并不能造成损失。因此,抗虫性的机制类型可分为三类:不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

抗虫品种在害虫防治上的作用是:

抗性能避免或减轻虫害的损失,压低害虫种群数量,特别是大面积连年栽种,效果可以累积,更为稳定、显著。耐害性品种可以放宽经济阈值。可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抗虫品种无不良副作用,易与其他防治措施相协调,且不需增加防治成本,起到预防作用,完全符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5>生物防治对害虫防治有什么意义?生物防治包括哪些内容?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各种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使其对作物不造成损失的方法。简言之,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称为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份,且能直接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是一种稳定的自然控制因素;大多数天敌对人、畜和植物均安全,不会污染环境;害虫对天敌不会产生抗性,在自然界中,天敌一旦建立种群,就能较长期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生发展。

我国是生物防治应用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一千多年前果农就懂得利用黄蚁防治柑桔害虫,开创了生物防治的先例。随着综合防治的提出,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已成为综合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源丰富,天敌利用的潜力很大。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 篇2

1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

一是有可供病虫滋生和食用的寄主植物;二是病虫本身处在对农作物有危害能力的发育阶段;三是有使病虫进一步发展蔓延的适宜环境, 其中气象条件是决定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

2 农作物病虫防治中存在以下误区

2.1 盲目防治:在没有弄清病情虫情就施农药。

2.2 农药选择不对口:见到虫就用杀虫剂, 见到病斑就用杀菌剂。

2.2 抓不住常规病虫的最佳防治时期。

2.4 农药配制方法不当。

2.5 喷施农药方法不正确。

2.6 施农药时间不当。

由于以上原因贻误了防治的时期, 造成防治成本过高, 防治效果较差。针对以上的问题, 结合生产实际提几点建议供生产中参考。

3 针对问题, 结合生产实际, 加强防治

3.1 弄清病虫情况, 对症下药

认真辨别病虫的危害症状, 多种病虫混合发生或病虫辨别不清的情况下, 请教科技人员, 摸清病情虫情, 选择高效对口的农药, 对症下药。

3.2 抓住防治适期, 组织现场培训

农业科技人员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勤检查, 在病虫的最佳防治时期, 开展现场培训会, 以最简单的方式使农民最快掌握不同的病虫防治时间和方法。

3.3 严格按标准浓度配制药液

在药液配制时, 认真阅读使用说明, 严格按比例配制农药浓度, 严禁随意加大用药量或浓度, 不用井水和污水兑农药。兑农药前用清水清洗干净桶和喷壶, 先在桶里加入少量的水, 按标准面积称量好药剂并加入桶中, 加水稀释, 搅匀备用;再在喷壶内加入1/3的水, 按药液浓度将配好的药液平均分成几份, 任取一份加入桶中, 加足水搅匀即可喷施。

3.4 掌握施药技巧, 送药到位

喷农药时调整喷头, 让药液从喷嘴喷出时形成一层薄雾粘附在作物的茎杆和叶片上。施农药时要掌握好速度, 不快也不慢, 做到不漏喷重喷。施农药时还要根据病虫的危害和发生部位不同选用不同的农药和施农药的方法, 送农药到位。如对危害根部的病虫, 就把药剂施入植株根部, 沟施、塘施或浇施;在叶背面取食的就将药液喷施到叶的反面, 如防治蚜虫、稻飞虱、叶蝉选择内吸性强的杀虫剂将药液由上到下, 由下向上反复均匀地喷施到茎叶上。

3.5 适时施药

施农药时要选择晴天, 根据虫的活动规律, 做到有利的时间施农药。病和多数害虫施农药的时间以下午4时以后为宜。如金龟子、地老虎等夜间活动的虫要傍晚施药。

4 根据综合防治的原则和当地生态的特点, 以作物及新的防治技术进行组装和协调运用

(1) 保护利用有益生物, 结合农事操作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 注意合理用药, 减少天敌杀伤, 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2) 以农业防治为主的预防系统, 如有利控制的高产耕种、轮作制度, 种植抗 (耐) 性强的优良品种及其合理的品种布局;培育无病虫的种苗, 针对性的种子消毒、土壤处理。

(3) 科学使用农药, 有节制地合理用药, 多讲究防治策略;修改偏严的防治指标, 贯彻达标用药;合理安排农药, 采用对天敌影响少的选择性农药, 提倡有效低剂量, 抓好挑治、兼治, 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的组装, 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 保护天敌促平衡的作用。最小限度地使用化学农药,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天敌作用, 把病虫危害损失降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并使病虫发生量维持在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中。

总之, 要加强对综合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将其上升到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高度来认识, 只有我们不懈地努力, 不久的将来综合防治问题才能真正广泛地实施于农业植保工作当中。

摘要:我国是自然灾害严重多发国家, 农作物病虫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它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 因此,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 并针对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李绍杰, 鲁秀芝, 李华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2)

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3

【关键词】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病虫害频发的国家。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不断加快以及农作物种植方式及其技术的改变,我国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为确保国内粮食产量的相对平衡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平稳上升,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时,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病虫害预测体系、制定了较为标准的预测方法等,但仍需要进一步的防治,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

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环境、农作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在农作物种植之前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定期的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如对种子进行提前的药物浸泡以及对田地进行提前的种植清理等,以此确保种植环境的卫生,预防虫害的滋生。与此同时,在每年的秋天定时的对耕地进行翻新,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耕地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活性,还可以加快落叶枯枝在土壤中的腐烂速度,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除此之外,农民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对农作物进行种植,提前避开重茬以及硬茬的位置,缩小病虫害的生存空间,做到提前预防。当病虫害已经发生时,农民则可以通过喷洒农药进行除害。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病虫害特点、农作物特点以及土壤性质等进行喷洒,在确保农作物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杀死病虫害。

2 田间管理方式的防治

田间管理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对农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进行适当的改进,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但不适合病虫害生存的环境。这主要包括:

(1)加强耕地间的管理工作,如及時的清除田间的枯枝败叶以及杂草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卫生的环境;

(2)对农作物进行有效地灌溉以及施肥,增强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如在相对干旱的秋季,勤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可以有效降低螨类虫害以及蚜虫等的存活率,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作物的生长;

(3)实施合理的农作物耕作制度,如进行水旱轮作方式的种植,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寡食性以及单食性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有效恶化了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且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3 物理方式的防治

物理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借助众多的物理因素对影响农作物种植以及生长的病虫害进行处理的方法,如人工捕杀病虫害、晒种、药物浸种、毒饵诱杀病虫害、烧土消毒以及覆盖银灰色薄膜避免蚜虫侵害等。相对而言这种防治病虫害的方式简单易行,绝大多数的农作物都可以采用此种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且不用担心会对农作物本身造成伤害。

4 植物检疫

对植物进行检疫是众多防治病虫害方法中一种相对特殊的手段。随着农作物种植方式的改变以及农作物品种的不断更新,病虫害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异,其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对农作物的危害性也在逐渐的加重。因此,为确保农作物的安全,国家规定要对农作物进行整套程序的检疫。需要进行检疫防治的病虫害一般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对作物的危害性大,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日常的防治工作对其无效,主要是通过人进行传播。随着国与国之间进出口物品流通的加快,对农作物进行植物检疫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有效预防境外病害侵袭我国农作物的有力手段之一。

5 化学方式的防治

化学方式的病虫害防治是现今农业种植中最为常见的方法,它具有适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等特点。但是,由于病虫害的种类繁多且数量相对庞大,在用化学药物对其进行防治时,很容易出现人、畜中毒的现象,且会影响土壤的质量并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当长期使用某种药物时,病虫害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异,对药物产生抗性,造成更大的病虫侵害。因此,在进行这一方法的应用时,必须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并结合作物生长特点以及虫害发生的规律进行防治,也可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一方式的长远应用。

6 生物方式的防治

生物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借助干扰激素抑或病虫害的天敌对病虫害进行处理的方法。主要有:

(1)借助昆虫不育的原理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如在作物上涂抹BT乳剂,可以有效预防食叶性病虫的的侵害;

(2)借助昆虫激素诱杀病虫害,如昆虫的性外激素可以有效干扰病虫害的繁殖并能将其诱杀,又如昆虫的保幼激素可以有效干扰病虫害的生长,从而将其扼杀于摇篮中;

(3)借助脊椎小动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借助鸟类以及青蛙等捕食病虫害;

(4)借助益虫或其它的节肢动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赤小蜂、七星瓢虫以及草蛉等;

(5)借助微生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借助病菌、细菌以及真菌等诱发病虫害感染疾病,从而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这种生物方式的病虫害防治,对人、畜以及作物都不具有危害性,且能有效地保护环境,能够起到较为长久的效果,但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7 结语

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确保作物生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种植生产中,及时进行耕地卫生的处理、适当选用抗病性的作物品种以及对作物实行一系列的防治工作,如农业方式的防治、物理方式的防治、生物方式的防治、化学方式的防治以及植物检疫等,这些方式都将有助于病虫害数量的减少以及农作物产量的增收,并能从一定程度上挑选出较为优质的作物品种,从而为今后的农作物种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红,李前海.浅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J].大科技,2012(14)

[2]杨普云.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环境和社会成本[J].中国植保导刊,2012(23)

[3]李永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

[4]杜增杰.浅谈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17)

[5]郭德洋.浅谈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1(17)

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论文 篇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病虫害频发的国家。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不断加快以及农作物种植方式及其技术的改变,我国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为确保国内粮食产量的相对平衡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平稳上升,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时,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病虫害预测体系、制定了较为标准的预测方法等,但仍需要进一步的防治,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

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环境、农作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在农作物种植之前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定期的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如对种子进行提前的药物浸泡以及对田地进行提前的种植清理等,以此确保种植环境的卫生,预防虫害的滋生。与此同时,在每年的秋天定时的对耕地进行翻新,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耕地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活性,还可以加快落叶枯枝在土壤中的腐烂速度,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除此之外,农民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对农作物进行种植,提前避开重茬以及硬茬的位置,缩小病虫害的生存空间,做到提前预防。当病虫害已经发生时,农民则可以通过喷洒农药进行除害。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病虫害特点、农作物特点以及土壤性质等进行喷洒,在确保农作物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杀死病虫害。

2 田间管理方式的防治

田间管理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对农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进行适当的改进,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但不适合病虫害生存的环境。这主要包括:

(1)加强耕地间的.管理工作,如及时的清除田间的枯枝败叶以及杂草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卫生的环境;

(2)对农作物进行有效地灌溉以及施肥,增强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如在相对干旱的秋季,勤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可以有效降低螨类虫害以及蚜虫等的存活率,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作物的生长;

(3)实施合理的农作物耕作制度,如进行水旱轮作方式的种植,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寡食性以及单食性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有效恶化了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且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3 物理方式的防治

物理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借助众多的物理因素对影响农作物种植以及生长的病虫害进行处理的方法,如人工捕杀病虫害、晒种、药物浸种、毒饵诱杀病虫害、烧土消毒以及覆盖银灰色薄膜避免蚜虫侵害等。相对而言这种防治病虫害的方式简单易行,绝大多数的农作物都可以采用此种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且不用担心会对农作物本身造成伤害。

4 植物检疫

对植物进行检疫是众多防治病虫害方法中一种相对特殊的手段。随着农作物种植方式的改变以及农作物品种的不断更新,病虫害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异,其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对农作物的危害性也在逐渐的加重。因此,为确保农作物的安全,国家规定要对农作物进行整套程序的检疫。需要进行检疫防治的病虫害一般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对作物的危害性大,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日常的防治工作对其无效,主要是通过人进行传播。随着国与国之间进出口物品流通的加快,对农作物进行植物检疫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有效预防境外病害侵袭我国农作物的有力手段之一。

5 化学方式的防治

化学方式的病虫害防治是现今农业种植中最为常见的方法,它具有适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等特点。但是,由于病虫害的种类繁多且数量相对庞大,在用化学药物对其进行防治时,很容易出现人、畜中毒的现象,且会影响土壤的质量并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当长期使用某种药物时,病虫害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异,对药物产生抗性,造成更大的病虫侵害。因此,在进行这一方法的应用时,必须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并结合作物生长特点以及虫害发生的规律进行防治,也可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一方式的长远应用。

6 生物方式的防治

生物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借助干扰激素抑或病虫害的天敌对病虫害进行处理的方法。主要有:

(1)借助昆虫不育的原理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如在作物上涂抹BT乳剂,可以有效预防食叶性病虫的的侵害;

(2)借助昆虫激素诱杀病虫害,如昆虫的性外激素可以有效干扰病虫害的繁殖并能将其诱杀,又如昆虫的保幼激素可以有效干扰病虫害的生长,从而将其扼杀于摇篮中;

(3)借助脊椎小动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借助鸟类以及青蛙等捕食病虫害;

(4)借助益虫或其它的节肢动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赤小蜂、七星瓢虫以及草蛉等;

(5)借助微生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借助病菌、细菌以及真菌等诱发病虫害感染疾病,从而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这种生物方式的病虫害防治,对人、畜以及作物都不具有危害性,且能有效地保护环境,能够起到较为长久的效果,但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7 结语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 篇5

2把生物、物理、机械防治技术作为技术研发的全新方向

顺应品质化、标准化、品牌化、精致化的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把生物、物理、机械防治领域技术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和重要专利战略布局的重点方向。把具有发展前景的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作为重点领域,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加强对相关领域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根据生物、物理、机械防治技术的扩张趋势,强化研发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应用性,提升技术研发的集成创新水平,并对技术成果及时进行专利申请,巩固技术竞争力。

3把企业作为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与专利申请的核心主体

按照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决定作用的战略思路,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积极引导资金、人才、平台、政策等相关创新要素向农业龙头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和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制度,推进研究技术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引导企业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专利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企业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与专利申请的核心主体地位的全面形成。

4把配套的政策支持作为病虫害防治专利发展的环境条件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特别是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专利申请具有前期投入较大、变现周期较长、准公共物品属性等典型特征,迫切需要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和扶持力度。把创造良好的配套政策、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制度环境条件作为推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的重要条件保障。从发挥政府政策导向的作用出发,把专利资助、补贴、税收、立项、贷款等配套扶持政策和产业政策、用地政策、人才政策、科技政策等配套保障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提供政策支撑和激励保障。本文来自于《浙江农业科学》杂志。浙江农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5把构建专利战略作为农作物病虫害专利发展的有效保障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 篇6

关于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知识回答

1、为什么要成立建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

答:因为近年来流行性、爆发性病虫害,呈逐年加重态势,及时、快速、高效地防控农作物病虫害,植保专业化必须走科持集成,机械作业之路,做强做大合作社,植保统防统治必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什么叫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

答:是指具有一定植保专业技能的人员组成一定规模的服务组织,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手段,根据农业植保部门提供的农作物病虫害情报和防治意见,为农户开展统一防治。

3、为什么要统防统治?

答:这一新的服务方式,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①由于单一防治时间不准确,延长防治时间,错过了最佳时机,幼虫的时候不防治,等到结茧的时候再防治为时已晚,如再次防治,增加农药成本。

②农户单一防治有很多误区,如田埂上和沟渠边,害虫可以继续产卵,所以害虫难扑灭。盲目防治,单独使用一种农药,造成害虫的抗药性。

③然而统防统治是根据县植保站提供的病虫情报,由专业防治人员利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机械化操作,能及时快速的达到灭虫效果,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成本,增产增收。

④统防统治以各个自然村为单位进行防治,规模大覆盖面广,对各个角落的害虫都可以有效防治。

⑤统防统治,每亩可以增收100斤稻谷。能有效地禁止各种高毒农药在农业上的使用。

四、为什么要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

答: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保障粮食、农产品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余江县建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简介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建议 篇7

关键词:农作物,病害,防治,技术

1 防治原理

在农业发展中, 导致农作物减产的原因中, 最主要的来源于农作物的病虫害, 那么常见的病虫害我们知道的是昆虫, 当然微生物也会对农作物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由于植物在大田中所处的环境为农田生态系统, 因此所组成群落从生态学的角度上而言, 为一个特殊的生物群落, 但是在这个特殊的生物群落中, 每一个有害的生物都扮演着非常特殊的角色, 这些对于我国农业会造成非常大的威胁。

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 每一个生物群落的生物之间存在互相依赖和互相竞争的关系, 如果一种生物在这个生物群落中出现了变化, 其他的生物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这个物种变化的过程中, 整个生态系统就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 农作物病虫害的数量和种类也会出现非常大的变化, 这样最终达到了治理的目的, 因此生物治理技术是目前在农业上非常推崇的技术, 虽然我国很多地区目前依然采用化学技术作为农作物病虫害治理的主要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农作物病虫害的出现, 但是对于农作物以及粮食安全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2 防治技术

2.1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借助于积极的生物以及代谢产物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一种技术, 生物本身的存在或者是生物代谢的产物能够抵御这些农作物病虫害。例如在生态系统中, 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天敌, 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 因此大自然才处于平衡的状态。而生物天敌具有抑制农作物病虫害增加的能力, 因此病虫害天敌的引入对于农田虫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生物防治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在生物防治技术的过程中, 需要做好保护农作物病虫害天敌的工作, 做好保护工作就是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病虫害的控制。农药在我国农业是不可避免的使用,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 因此减少农药的使用是未来我国农作物的发展趋势。

2.2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试剂发展以来, 就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而我国长时间以来, 农药对于农作物的防治就是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最主要的技术。农药的使用在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效果, 但是对于农药防治而言预测预报的准确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农业防治之前, 需要对田间进行详细的调查, 了解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和发生的规律, 这些是作为病虫害防治的依据, 在了解到这些数据以后, 采用网络测报方式, 对病害进行积极防治;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使用农药是否对粮食安全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以及农药是否会危害环境, 同时农药的混合使用是否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农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保证合理性, 严禁出现随意使用农药, 农药需要在有效期内进行使用, 方能达到防治效果。

2.3 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物理机械防治通常是指借助物理机械设备与工具等来进一步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新时期下, 机械光学以及放射物理等是比较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3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建议

3.1 采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技术都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发展, 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也是这个道理, 要想对农作物病虫害取得更好的效果, 引进先进的技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且最大程度的发挥新技术。例如在农作物病虫害生长繁殖问题是昆虫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繁殖期采用措施进行扼杀, 无疑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2 不断完善农药产品市场

长期以来, 我国都在使用化学试剂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 这是因为化学实际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较好的功能, 但是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 农药乱使用的现象屡见不鲜, 从而导致了预期效果和理想效果相差甚远, 甚至会出现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 要加大农药生产和监管力度, 提高农民科学使用农药的能力, 保证农民利益。

3.3 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作用

新型农药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新型农药能够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对于环境以及对于粮食的污染较小, 因此需要积极的普及对新农药在广大农民之间的使用。做到这一方面的工作时,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正确的引导, 结合病虫害的知识, 做好示范点的推广, 方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4 结束语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及技术浅析 篇8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20

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原理

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病虫害现象很常见,且危害巨大。一些有害生物有害虫和微生物等,有害生物都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生物之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生物群落,其中农田生态系统就处在这个群落中,有害生物也是这个群落的一部分,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其中一部分出现了变化,都会影响其他部分,最终影响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使农作物病虫害种类或者数量或减少或增多。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产的有机整体之一,单一的病虫害处理及防治,效果甚微。采用单一的化学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虽然可减少病虫害的数量,但如果使用时间久了,便会影响农田生态系统,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农作物的生产效率。所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原则,把握并利用自然规律,各种防治技术搭配使用,将病虫害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将农作物病虫害降至最低。

2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相关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采用了许多方法,使用单一的方法,效果甚微,只有综合使用各种防治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才能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水平,将病虫害产生的损害降至最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生物防治技术

对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通过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可实现目的。生物防治技术又被称为生物新陈代谢的防治剂[1]。采用这项技术是借助生物新陈代谢的生成物,配合各种基因产品以控制病虫害,实现最终防治目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天敌,为了维持生态的平衡,天敌的存在是合理的。巧妙借助病虫害的天敌,可将病虫害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减少农作物病虫害。

2.1.1 加强保护和利用病虫害的天敌

农业病虫害防治要保护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天敌,以此实现对病虫害数量的控制,从而少使用化学药剂。在前期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可以加大化学药剂的使用,从而有效杀死有毒生物。农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就要改变用药对策,对一些出现病虫害威胁的局部区域,喷洒农药不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要进行隐蔽施药。

2.1.2 加大各类农药的使用力度

生物农药危害性小,所以一定要加大生物農药的使用力度。此外,还可借助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和一些微生物进行病虫害防治,这种方法十分科学,已经普遍应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农药,如日丁农药与阿维菌素等池可提升病虫害防治水平。农民以稻田养鸭或者养殖青蛙等的方式也可减少田间病虫害。

2.2 微生物防治技术

微生物防治主要利用一些微生物会侵入病虫害体内,抑制病虫害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将病虫害杀死。例如,紫云金芽抱杆菌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病虫害的微生物,仅仅对鳞翅目的幼虫,如蝶类有效。该微生物进入幼虫肠内释放溶解毒素,释放的毒素可杀灭150种鳞翅目幼虫。研究昆虫病理学,为了获得和化学杀虫剂先相同的防治效果,调整昆虫密度,不超过危险限度,实现病虫害防治的长期性,天敌本身会受到病原体的攻击,如蚕和蜜蜂。

2.3 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物理机械防治利用物理因子、机械设备和工具等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如通过放射物理和机械光学等开展病虫害防治,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首先,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采用各种物理机械捕杀病虫害,如采用粘虫板和粘虫网等对病虫害进行捕杀;其次,通过诱杀控制病虫害,于实践操作中,结合病虫害的趋性,诱集病虫害进行捕杀,如采用糖醋液和性诱剂诱杀糖醋液与棉铃虫等[2];再次,病虫害防治采用阻隔防治法,在实践运用中,结合病虫害生活规律,预设障碍,控制病虫害数量,如采用防虫网和果实套袋等,都能有效防止病虫害蔓延;最后,加强田间管理工作,如经常清洁田间和土翻耕地等,都是有效控制病虫害数量的措施。

2.4 采用化学防治技术

采用化学方法防治病虫害,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化学农药见效快、成本低廉及无时间和空间限制,多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然而化学防治技术本身存有缺陷,农民采用化学试剂防治病虫害要注意以下问题。

2.4.1 事先检测与预报

采用化学试剂防治前,相关人员一定要对认真观察农田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与趋势,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病虫害防治,效果才更突出。不仅要预测病虫害发病趋势,而且要加强对预报网络的完善,改进预报条件和手段。

2.4.2 科学选购农药

科学选用农药能够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水平。如今市场上农药种类繁多,农民在选用农药时往往非常被动,因此在选用农药时,农民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化学农药。首先,要看清选用农药的名称;其次,选用的农药要具有“三证”号证明,即产品标准号、批准文件号和农药登记号;再次,要看农药的使用范围,选用的农药要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相适应,尽可能使用毒性小及安全性好的产品;最后,查看农药净含量、生产日期和批号,观察产品外形及形态,同时还要对产品价格进行比较。

不当的使用方法无法获得有效的防治效果,严重时,甚至影响农作物生长;选用恰当的农药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当不清楚何种农药能够杀死病虫害,选择农药时,根据病虫害种类和数量来定,不可盲目选用农药。

2.4.3 合理使用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结合农药性质及病虫害发生规律,以最小的用药量,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不仅利于节省成本,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农民选用农药时,要选择合适的农药,合理配比农药,重视农药品种和药剂的选用,考虑作物生长发育对农药的产生的反应,防止出现药害,处理好农药和天敌之间的关系,注意农药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农业生产选用的农药切忌将不同的化学农药混同使用,使用新农药品种,交叉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如此使用的化学农药,才能起到化学防治效果。

3 结语

农作物病虫害一定程度影响了农作物生产效率及产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可缺少。病虫害防治综合采取多种技术,配合田间管理,逐步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率,将病虫害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防止病虫害蔓延。

参考文献

[1]和丽荣.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J].北京农业,2013(36):120-121.

[2]樊爱娟.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探讨[J].现代园艺,2015(20):65-66.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 篇9

一、主要病虫发生防治概况

1、为了汇总统计方便,请将病虫归为以下几类:

小麦病虫、玉米病虫、棉花病虫、蔬菜病虫、果树病虫、马铃薯病虫、暴发性病虫(包括蝗虫、粘虫、草地螟、高粱蚜等)、其它常发性病虫(如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等)。

2、先对每类病虫发生的总体情况进行概述:包括发生程度、发生面积(病害发生面积),虫害发生面积)、防治面积,挽回损失(吨)、实际损失(吨)、主要特点(与常年相比)等。

3、在每类中选取主要病虫害详述。包括具体病虫发生面积(万亩)

防治面积(万亩)

挽回损失(吨)

实际损失(吨)发生区域(县数)重点发生区(地(县)名)发生程度

与上年比增减(%)(发生面积、防治面积);发生情况、特点、防治概况等;

二、全年病虫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概括当地全年病虫发生特点。

从虫菌源因素、气象因素、生态环境、人为因素等方面出发对病虫发生原因做详尽分析。

三、在侧报工作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包括

1、常规工作:病虫监测情况、预报发布(份数、准确率)、虫情汇报情况等

2、可视化工作(电视预报)进展与突破等

3、宣传培训工作

4、小麦条锈病勘界工作

5、…………………… 目前测报工作中存在问题 下年测报工作计划

四、在防治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技术措施

1、防治示范

国家级(个数、面积)

省级(个数、面积)

市、县级(个数、面积)

示范区效果

保产效果:对照产量

综合防治区产量

示范区增产量

生态效益:减少农药使用次数

示范区总产投入农药量

节省人工(个)经济效益:按最低保护价折算保产量效益、农药按市场价、人工按当地劳动秘市场价计

2、专业应急防治

投入专业防治队人数

出动机械台套数

防控制面积(万亩)

主要防控对象

3、技术储备或开发

新农药试验

品种数

试验数

效果简述

新药械应用试验:药械名称、试验数、效果简述 综合防治技术:

(二)防治资金筹措

中央补助(万元)

省级财政(万元)

地、县投入(万元)

(三)组织保障措施

领导批示(次数)

督导组(省、地县)(个)

文件(省厅、地县)

(四)防治行动和宣传培训现场会(次数)(省、地县)(份数))

林业病虫害防治理论知识试题 篇10

1.林业是以绿化荒山荒地。扩大森林资源、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特别是天然林资源,科学地经营管理和开发利用人工林为目的的事业,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包括()两大部分。

A 人工造林和森林经营 B 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C 林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D 营林和森林工业

2.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相当大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A 生物群落 B 林分 C 群体 D 植被

3.至1993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要求达到()%。A 13.92 B 14.92 C 15.92 D 17.00 4.由病毒引起的病害()。

A、有病状无病症 B、有病状也有病症 C、无病状有病症 5.半知菌无性繁殖产生()。

A、游动孢子 B、分生孢子 C、子囊孢子 D、接合孢子 6.花叶病一般是由()引起的。

A、类菌质体

B、病毒

C、螺旋体

D、类病毒

7.为避免梨锈病的发生,梨园与桧柏的距离不得小于()。A、5km B、7km C、10km D、12.5km 8.下列天敌昆虫中属于寄生性的是()

A.瓢虫

B.猎蝽

C.赤眼蜂

D.寄蝇 9.有机磷杀虫剂的作用机制为()

A.抑制昆虫脱皮 B.抑制神经传导 C.控制中枢神经 10.下列哪种植物栽植一起会发生锈病。

A、落叶松与黄菠萝 B、油松与栎树 C、海棠与桧柏

四、问答题(回答下列各题。每题8分,共40分)1. 举例说明昆虫食性?

2. 使用农药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 金龟类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4.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有哪些?

5. 试述植物病害诊断的方法及步骤?

一、填空题

1.蛴螬、蝼蛄、地老虎

2.根据环境预测、根据害虫基数预测、根据害虫形态指标预测 3.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 4.动物、节肢动物、昆虫

5.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6. 变温

四、简答题

1.按昆虫食物性质分成植食性(鳞翅目幼虫)、肉食性(螳螂)、腐食性(粪金龟子)、杂食性(蜚蠊)。

2.既要做到用药省、效果好、又要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伤天敌,不产生抗性。

3.①林业技术防治,苗圃地秋末深耕可增加蛴螬的越冬死亡率;避免使用未腐熟的厩肥;在蛴螬危害高峰期灌小,可溺死部分幼虫。②人工防治,在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诱光,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于傍晚振落捕杀成虫。秋季耕翻时人工捕捉幼虫。

③化学防治,种子与50%-75%辛硫磷2000倍液按1:10拌种防治蛴螬。成虫盛发期喷25%西维因粉或15%的乐果粉1000-1500倍防治。

4.松材线虫、红脂大小蠹、椰心叶甲、松突圆蚧、杨干象、薇甘菌、苹果蠹蛾、美国白蛾、又钩异翅长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松疮锈病菌、蔗扁蛾,枣大球蚧、落叶松枯梢病菌、杨树花叶病毒、红棕象甲、青杨脊虎天牛、冠瘿病菌、草坪草褐斑病菌。

5. ①林木病害发生状况及发生环境的调查。②林木病害的症状观察。③林木病害的显微镜鉴定。

④林木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和接种。其他

一、填空题

1、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识以“盾形纹章、树、医疗十字符号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英文字符”等基本元素组成,于 年 月 日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备案。(答案: 2008;1;22)

2、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识体现了 “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和 的防治理念。(答案:绿色无公害)„„„„„„

二、简答题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分几类? 答: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地,按照项目性质可划分为新建、迁建和改扩建项目;按照项目建设内容可划分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林业生物灾害治理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管理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管理就是为了使项目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达到预期目标,对项目不同阶段的所有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

4、目前国家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行业的资金投入有几类?分别是什么? 答:两类;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5、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项目是哪年开始启动的?首次启动了哪几个国家级项目?治理成效如何?

答: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项目是2000年启动的,首次启动了6个国家级工程治理项目,分别是松材线虫病、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杨树天牛、松毛虫和森林鼠害国家级工程治理项目。经过有效治理,全国主要森林病虫害成灾率由1999年的7‟降到2003年的5‟。工程治理项目的实施,强化了政府行为,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投资效益。

6、我国是从哪一年开始启动实施森防国债项目的?首次启动了哪几个项目? 答:1999年。首次启动了4个森防国债项目,分别是:国家级森林病虫鼠害中心测报点一期工程、松材线虫病防治体系一期工程、主要食叶害虫防治体系基础设施一期工程、林木蛀干害虫防治体系基础设施一期工程。

7、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何划分?

答:按照功能和任务,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划分为监测预报、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救灾和支撑保障项目,每一类项目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子项目,如监测预报项目包括国家预测预报中心、国家测报点、地(县)级测报站和乡镇监测点等。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 篇11

关键词:西峰区;农作物病虫害;草鼠害;发生现状;防治策略

西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董志塬腹地。全区辖5乡2镇,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17个社区;总面积996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34万亩;人口34.5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约12万人。西峰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1421米。地形呈扇形,南北长约47.7公里,东西宽约34.8公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四季分明,年日照2400—2600 小时,年降水400—600毫米,年均气温9.9℃,无霜期175 天。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糜子、黄豆、胡麻、油菜、马铃薯、苹果、蔬菜等。其中,小麦面积22万亩,玉米面积10亩左右,苹果面积15万亩,蔬菜面积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

1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现状

西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干旱是制约西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病虫草害则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危害西峰区农作物的主要病虫草鼠害有100多种,其中造成灾害性的病虫草鼠害有20多种,年发生面积100多万亩次,全区每年因病虫草害损失粮食2000多吨,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

从西峰区的历史上看,60年代至70年代小麦条锈病,小麦黄矮病曾多次大流行,造成严重损失。80年代以后,小麦条锈病虽然流行次数有所减少,但危害仍很严重, 1985年小麦条锈病特大流行,小麦减产在50%以上,1990年、2002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小麦减产25%左右。经过大力防治,小麦黄矮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小麦条锈病流行次数和危害损失明显减少,但近年来,气候变暖的趋势明显,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的越冬,小麦条锈病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流行;常发性害虫麦蚜、麦红蜘蛛、条沙叶蝉年年发生,减产5%至10%;二代粘虫是危害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的主要害虫,80年代至90年代曾有5次较大发生年份,即:1983年、1987年、1991年、1996年、1998年,玉米平均减产20%以上,其中,1983年特大发生减产50%以上,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发生频率有所放缓,但危害程度不容忽视,2002年、2012年中度偏重发生、减产仍在20%左右。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病虫害的发生呈多样性,据统计,全区果树面积已达 20万亩,其中挂果面15万亩,蔬菜面积2 万多亩,特别是日光温室蔬菜发展迅速,药材面积也再不断地扩大,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保障,但却是我区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发生了多样化,危害逐年加重,如:苹果树腐烂病、锈病、斑点落叶病、苹果食心虫、叶螨、苹果黄蚜、金纹细蛾等,危害损失率达5%至30%; 黄瓜霜霉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西红柿、辣椒灰霉病、白粉虱、蚜虫、危害损失率10%至30%以上;一些过去次要的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如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疫病,根结线虫、苹果绵蚜等,危害损失率在20%左右;地膜玉米全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膜下杂草已成为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危害损失在5%至30%以上;鼠药的兴起,天敌杀伤严重,生态失衡,致使西峰区害鼠曾在80至90年代初危害猖獗,农户储量损失严重。90年代以后,由于养猫灭鼠措施的兴起和不断深入,鼠害得到了全面有效的控制。

从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峰区的植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摸清了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对影响我区农作物产量的主要病虫草鼠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制定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建立了病虫草鼠害测报网络,制定出了测报技术,为新世纪西峰区植保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础。先后开展了小麦、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小麦膜下除草试验示范、生物灭鼠示范等20多项次科技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提高。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有效的防控措施得不到及时推广和全面落实。一是大多数农户缺乏对综合防治的认识。二是乡、村两级植保技术力量薄弱。三是费不足,新技术、新措施覆盖面小。四是信息不畅,时效性差。

2 新时期西峰区植保工作发展策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长期以来,人们防治病虫草鼠害过多的依赖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大量使用,许多害虫和病原菌随之产生了抗药性,既降低了药效又增加了防治成本,并且环境污染、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单一的化学防治很难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必须堅持和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绿色植保的新理念,加大无公害技术的推广力度,制定符合现代农业的技术标准,推广科学、合理、规范的植保技术。二是提高测报手段和测报水平,及时准确发布病虫监测预报信息。三是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和抗病新品种,保护利用天敌,制定科学的防治指标,坚持病害“防重于治”、虫害“达标用药”的指导思想,协调运用生物、物理、农业、化学防治措施,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适时开展化学防治,对重大病虫害抓住防控的关键时期科学防治。四是深入开展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引用,推动植保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实现防治措施与丰产栽培的统一。五是加大植物检疫工作力度,严把种子调运关。六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七是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在病虫害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大力推行统防统治、联防联治,特别是发挥村级植保专业合作组织的主导作用,增强重大病虫害的应急控制能力,不断提高病虫综合防治组织专业化水平。八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上述八点措施推进西峰区植保工作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在科学的防控体系的推动下将各项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实现各项措施的协调发展,促进植保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实现西峰区农作物的良性发展。

3 结束语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及技术浅析 篇12

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病虫害现象很常见,且危害巨大。一些有害生物有害虫和微生物等,有害生物都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生物之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生物群落,其中农田生态系统就处在这个群落中,有害生物也是这个群落的一部分,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其中一部分出现了变化,都会影响其他部分,最终影响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使农作物病虫害种类或者数量或减少或增多。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产的有机整体之一,单一的病虫害处理及防治,效果甚微。采用单一的化学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虽然可减少病虫害的数量,但如果使用时间久了,便会影响农田生态系统,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农作物的生产效率。所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原则,把握并利用自然规律,各种防治技术搭配使用,将病虫害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将农作物病虫害降至最低。

2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相关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采用了许多方法,使用单一的方法,效果甚微,只有综合使用各种防治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才能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水平,将病虫害产生的损害降至最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生物防治技术

对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通过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可实现目的。生物防治技术又被称为生物新陈代谢的防治剂[1]。采用这项技术是借助生物新陈代谢的生成物,配合各种基因产品以控制病虫害,实现最终防治目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天敌,为了维持生态的平衡,天敌的存在是合理的。巧妙借助病虫害的天敌,可将病虫害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减少农作物病虫害。

2.1.1 加强保护和利用病虫害的天敌

农业病虫害防治要保护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天敌,以此实现对病虫害数量的控制,从而少使用化学药剂。在前期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可以加大化学药剂的使用,从而有效杀死有毒生物。农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就要改变用药对策,对一些出现病虫害威胁的局部区域,喷洒农药不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要进行隐蔽施药。

2.1.2 加大各类农药的使用力度

生物农药危害性小,所以一定要加大生物农药的使用力度。此外,还可借助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和一些微生物进行病虫害防治,这种方法十分科学,已经普遍应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农药,如日丁农药与阿维菌素等池可提升病虫害防治水平。农民以稻田养鸭或者养殖青蛙等的方式也可减少田间病虫害。

2.2 微生物防治技术

微生物防治主要利用一些微生物会侵入病虫害体内,抑制病虫害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将病虫害杀死。例如,紫云金芽抱杆菌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病虫害的微生物,仅仅对鳞翅目的幼虫,如蝶类有效。该微生物进入幼虫肠内释放溶解毒素,释放的毒素可杀灭150种鳞翅目幼虫。研究昆虫病理学,为了获得和化学杀虫剂先相同的防治效果,调整昆虫密度,不超过危险限度,实现病虫害防治的长期性,天敌本身会受到病原体的攻击,如蚕和蜜蜂。

2.3 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物理机械防治利用物理因子、机械设备和工具等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如通过放射物理和机械光学等开展病虫害防治,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首先,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采用各种物理机械捕杀病虫害,如采用粘虫板和粘虫网等对病虫害进行捕杀;其次,通过诱杀控制病虫害,于实践操作中,结合病虫害的趋性,诱集病虫害进行捕杀,如采用糖醋液和性诱剂诱杀糖醋液与棉铃虫等[2];再次,病虫害防治采用阻隔防治法,在实践运用中,结合病虫害生活规律,预设障碍,控制病虫害数量,如采用防虫网和果实套袋等,都能有效防止病虫害蔓延;最后,加强田间管理工作,如经常清洁田间和土翻耕地等,都是有效控制病虫害数量的措施。

2.4 采用化学防治技术

采用化学方法防治病虫害,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化学农药见效快、成本低廉及无时间和空间限制,多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然而化学防治技术本身存有缺陷,农民采用化学试剂防治病虫害要注意以下问题。

2.4.1 事先检测与预报

采用化学试剂防治前,相关人员一定要对认真观察农田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与趋势,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病虫害防治,效果才更突出。不仅要预测病虫害发病趋势,而且要加强对预报网络的完善,改进预报条件和手段。

2.4.2 科学选购农药

科学选用农药能够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水平。如今市场上农药种类繁多,农民在选用农药时往往非常被动,因此在选用农药时,农民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化学农药。首先,要看清选用农药的名称;其次,选用的农药要具有“三证”号证明,即产品标准号、批准文件号和农药登记号;再次,要看农药的使用范围,选用的农药要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相适应,尽可能使用毒性小及安全性好的产品;最后,查看农药净含量、生产日期和批号,观察产品外形及形态,同时还要对产品价格进行比较。

不当的使用方法无法获得有效的防治效果,严重时,甚至影响农作物生长;选用恰当的农药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当不清楚何种农药能够杀死病虫害,选择农药时,根据病虫害种类和数量来定,不可盲目选用农药。

2.4.3 合理使用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结合农药性质及病虫害发生规律,以最小的用药量,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不仅利于节省成本,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农民选用农药时,要选择合适的农药,合理配比农药,重视农药品种和药剂的选用,考虑作物生长发育对农药的产生的反应,防止出现药害,处理好农药和天敌之间的关系,注意农药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农业生产选用的农药切忌将不同的化学农药混同使用,使用新农药品种,交叉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如此使用的化学农药,才能起到化学防治效果。

3 结语

农作物病虫害一定程度影响了农作物生产效率及产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可缺少。病虫害防治综合采取多种技术,配合田间管理,逐步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率,将病虫害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防止病虫害蔓延。

摘要:改革开放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种植结构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病虫害对农作物造成了极大危害,不但不利于作物的生长,而且对作物产量和数量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对农业发展造成影响。所以,对农业发展而言,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义重大。在这种背景下,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谈一下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及技术的认识,希望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和丽荣.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J].北京农业,2013(36):120-121.

农作物病虫害综防技术 篇13

(一)、制定病虫防治历,及早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因地制定当地病虫防治历,及时汇报各级领导,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及早做好防治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我市病虫防治历基本如下:

三月份做好蔬菜作物:灰霉病、疫病、蔓枯病、霜霉病、美洲斑潜蝇、斑枯病;果树作物:腐烂病、花前用药;粮食作物:小麦根腐病等病虫防治工作。

四月份做好蔬菜作物:菜蚜、瓜蚜、小菜蛾、菜青虫、白粉虱、枯萎病、角斑病、根腐病;果树花后用药;粮食作物:小麦苗蚜、小地老虎、地下害虫等病虫防治工作。

五月份做好蔬菜作物:番茄叶霉病、脐腐病、茎基腐、一代棉铃虫;果树作物:红蜘蛛、顶梢卷叶蛾、蚜虫;粮食作物:小麦苗蚜、小地老虎、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小麦黄矮病、黄叶病等病虫防治工作。六月份做好蔬菜作物:蔬菜白粉病、早疫病、二代棉铃虫、小地老虎、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虫;果树作物:红蜘蛛、梨小食心虫、梨木虱;粮食作物:小麦穗蚜、小麦白粉病、二代粘虫、土蝗、草地螟、玉米螟、粟灰螟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七月份做好蔬菜作物:三代棉铃虫、烟青虫、白粉虱、豆野螟;果树作物:红蜘蛛、食心虫、梨木虱、葡萄病害及果树病害;粮食作物:高梁蚜、三代粘虫、玉米红蜘蛛、玉米螟、蝗虫及谷子病害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八月份做好蔬菜作物:白菜病毒病、甜菜夜蛾、草地螟、白菜霜霉病;果树作物:红蜘蛛、食心虫、葡萄病害及苹果树病害;粮食作物:高梁蚜、玉米螟、粟灰螟、三代粘虫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九月份做好白菜黑斑病、甘蓝夜蛾、白菜软腐病、白菜黑腐病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二)、积极推广综防技术,经济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加强预测预报的前提下,采取以“植物检疫为前提,农业措施为基础,优先应用和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在必须采用化学防治技术时,要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1、农业防治技术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避开病虫发生高峰期;合理轮作倒茬,改善蔬菜生态条件;深耕晒垡,减少田间病虫基数;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改变病虫生存条件,提高作物抗逆力;培育壮苗,注意防治苗期病害;合理施用生物肥料,促进作物生长,产生有益菌群,防止病害产生。

2、物理防治技术

一是利用频振灯诱杀多种害虫;二是利用防虫网拒避害虫;三是利用黄板诱杀害虫;四是使用镀铝聚酯反光膜增温,降湿,防止病虫害发生;五是采用晒种、温汤浸种等高温处理种子,减少病害的发生;六是利用生态防治法防治黄瓜霜霉病等病害;七是利用嫁接法防治黄瓜、西瓜枯萎病等。

3、生物防治技术

一是以虫治虫在害虫发生时,一方面保护利用飘虫、草蛉、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进行田间自然控制;另一方面温室可释放一定数量的寄生蜂防治害虫。

二是以菌治虫可使用微生物制剂即BT乳剂喷雾或灌根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棉铃虫、豆野螟、根蛆等害虫;可使用农抗120、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黄瓜、甜椒等细菌性病害;利用弱毒疫苗N14、卫星病毒S52防治茄果类病毒病。

4、化学防治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 篇14

工作方案

一、目标

目标是确保重大病虫害不爆发成灾,重大疫情不恶性蔓延,不出现因农药使用不当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二、实施防治的作物

实施防治的主要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小麦、蔬菜、果树等。

三、实施防治的对象

实施应急防治的对象主要是玉米粘虫、马铃薯晚疫病、小麦条锈病、蔬菜霜霉病、果树白粉病和鼠害,以及一些突发造成严重损害的病虫。

四、保障措施

(一)技术措施

根据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重点危害区域和主要危害期不同的实际情况,抓住关键病虫,关键区域,关键时期,实施分类指导,分区治理,科学用药。

1、玉米

(1)小地老虎:为害盛期在5月上中旬,重点防控晚栽直播玉米地和绿肥聚垄玉米地。

防控措施:在幼虫1—2龄,卵孵化盛期每平方米卵虫量5头以上时,用90%晶体敌百虫0.1千克加水1千克稀释,与饼料拌匀即成。傍晚施用,并覆以薄土,每亩施毒饵2-3千克。大田中亩用90%敌百虫晶体40—60克,或用2.5溴氰菊酯20—30克灌根防治,第1次防治后,隔7天左右再防治1次,连防2-3次。

(2)玉米粘虫:以第二代为主害代,为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重点防控买套玉米、三类苗比例较大的玉米地。

防控措施:当玉米百株虫量达100头以上时,在2龄幼虫盛发期进行应急连片防治。可选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40%辛硫磷800倍液喷雾。

(3)锈病: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

防控措施:在发病初期,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7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

(4)玉米大小斑病: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防控措施:在发病初期,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5%代森锌600倍液,或70%多.福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对大斑病发病重的地块,8月上旬还需防治。

2、马铃薯

(1)马铃薯早疫病:发生盛期在6月上中旬。防治措施: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8.75%银法利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用2—3次。

(2)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盛期在6月中下旬,种植感病品种费乌瑞它和宣署3号等地块发病将较重。防治措施:在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时,选用58%甲霜灵锰锌600-800倍液灌根,或用30%霜星疫宝800倍液喷雾,或用68.75%银法利1000倍液喷雾,间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2-3次。

(3)马铃薯蚜虫:为害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防控措施:可选用10%吡虫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0%毒死蜱1000—1500倍液喷雾;在迁飞期可用黄色板涂上机油诱杀,没目的使用20—30块,其高度应在植株上方约20—30厘米。

3、小麦

(1)小麦白粉病、锈病 :防治时间为小麦拔节期以后至灌浆期(4~5月份)。

防治措施:可根据发病情况,一般在病叶率5%时,选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或5%烯肟菌胺乳油20ml/亩,25%嘧菌酯 5-10ml/亩,或20%三唑酮50克/亩,或12.5%烯唑醇30克/亩,或25%丙环唑30-50克/亩,加水喷雾。

(2)小麦穗蚜: 小麦抽穗以后(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当百株蚜量1000头时, 可进行药剂防治。

防治措施:可用10%吡虫啉乳油1500倍,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或3%啶虫脒乳油2000倍喷雾。

(3)小麦吸浆虫 :小麦抽穗50%~70%(4月中下旬)是防治吸浆虫成虫的关键时期。

防治措施: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亩,或10%顺式氯氰菊酯,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ml/亩,配成水溶液对小麦穗部均匀喷雾,保护小麦不受吸浆虫危害,并兼治蚜虫等其他虫害。

(4)小麦赤霉病:最佳防治时期是小麦齐穗至盛花期(4月中至5月初)。

防治措施:可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亩、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 100ml/亩,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克/亩、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或加水喷雾。

4、蔬菜

(1)蔬菜霜霉病: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7—10天1次,连喷3次。

(2)蔬菜白粉病:发病初期可喷粉锈宁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7—10天1次,连喷2—3次。

(3)蔬菜软腐病:发病初期选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或新植霉素3000倍—4000倍液喷雾,7—10天1次,连喷2—3次,或用75%百菌清500-600倍液,30%菌必克600倍液,每隔7-10天1次,喷药时以轻病株及其周围植株为重点,着重喷施接近地表的叶柄及根茎部。

(4)番茄晚疫病:发病初期可使用2%的农抗120水剂200倍液喷施,每7天一次,连喷2~3次;或用58%甲霜·锰锌600-800倍液灌根,或用30%代森锰锌悬浮剂200—00g400-600倍液喷雾,或用68.75%银法利42~51g兑水喷雾,或50%施得益(氟吗啉·锰锌)40-53g兑水喷雾。

(5)辣椒疫病: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连续用药2—3次,7天—10天一次。

(6)辣椒褐斑病:在发病初期或挂果初期用75%百菌清500~600倍液,50%代森锰锌600倍液喷雾,7天一次,至少2次。

(7)辣椒炭疽病:发病初期选用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交替喷雾,7天—10天一次,连续2—3次。

(8)蔬菜苗期猝倒病、立枯病: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连续用药2—3次,7天—10天一次。

(9)小菜蛾:用20%氰戊菊酯2000—4000倍液、5%毒死蜱2000-3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等。使用时应在发生初期进行,并要喷到叶背面或新叶上,每隔5~7天一次,连续喷3~5次。

(10)菜青虫: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又名敌杀死);5.7%氟氯氰菊酯乳油2500-4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等喷雾。(11)烟青虫: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80%敌百虫晶体等各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

5、果树

(1)苹果树轮纹病。果树发芽时,喷80%一世功800倍液保护;80%果丽奇600倍液喷雾保护;10%美世2000-25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70%好白津600倍液发病初期喷雾。以上药剂注意交替使用。

(2)苹果树炭疽病(红点、黑点病),又称苦腐病、晚腐病,潮湿条件下产生肉红色分生孢子团块,后期变黑色小点。谢花后半月的幼果期(5月中旬),喷布80%一世功800倍液;10%美世1500-2500倍液;80%果丽奇600倍液;洁斑600倍液。以上药剂根据药剂残效期,每隔10-15天交替使用一次,每次降水后,均应喷药预防。

(3)苹果白粉病。10%美世2000倍液;12.5%腈菌唑1500-2500倍液;30%洁斑2500-3500倍液;25%龙金敌力5000-7000倍液。以上药剂视病情一般每10-15天喷药一次,共喷2-3次,注意药剂交替使用。

(4)苹果斑点落叶病。春梢生长期可使用:80%一世功800倍液;洁斑3000倍液;10%美世3000倍液。以上药剂主要起保护作用。发病初期可使用30%洁斑3000倍液治疗,7-10天1次,共喷3次。(5)苹果褐斑病。发病前7-10天喷10%美世4000倍液;12.5%腈菌唑3000倍液;0%洁斑4000倍液;25%龙金敌力5000倍液。

(6)苹果树腐烂病。刮治:春季刚发芽时,用快刀将病变组织彻底刮除,然后使用70%好白津1份加植物油3份调匀涂药,也可用好白津100倍液涂抹。

(7)苹果花叶病。春季发病初期,可使用20%毒泰40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续2-3次。

6、农区鼠害

为害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防治措施:选用0.005%溴敌隆毒饵,农田田鼠室外:15克毒饵/10平方米(采用毒饵站饱和投饵),室内家鼠:30~45克毒/15平方米(采用毒饵站饱和投饵),农田田鼠室外:100~150克毒饵/亩(采用毒饵站饱和投饵或穴施),室内家鼠:60克毒饵/15平方米(堆施或穴施)。

(二)组织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防控措施。

建立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的原则,落实防控资金和物资,落实防控关键措施。特制定防控方案,分作物、分病虫提出防控对策措施。强化常规防控与应急防治措施协调配套,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相结合。开展防控督导检查,采取日常联系和在重大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实地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了解田间病虫动态和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加强宣传发动,适时召开防控动员会和现场观摩,确保各种防控措施落实到土。

2、全面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控害能力。(1)科学布点。在经济发达,科技水平较高的乡村组建立不同类型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组织,积极发现和培育典型进行大面积辐射推广。探索推广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组织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

(2)整合项目。结合农业产业化、粮食高产创建、粮增工程和阳光工程等项目,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专业化统防统治领域,扩大专业化防治规模和成效。

(3)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开展统防统治现场观摩活动,加强典型案例的总结和宣传。

(4)强化技术指导服务。适时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培训,及时结合专业化组织提供病虫情报,推荐、引导、专业化组织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升对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水平。

3、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在全镇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优势产区、科技农业示范区及蔬菜生产基地,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标志性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大力示范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控、物理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植保技术,辐射带动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提升绿色控害水平。

4、加强病虫害预警控害监测、防控信息反馈,提高指导防控到位率。(1)加强农作物重大病监测。完善粘虫、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的监测预警。

(2)加大病虫预报信息发布力度。适时开展病虫发生信息电视、手机和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发布工作,确保中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

(3)推行重大病虫害周报制度。3—9月份对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粘虫等重大病虫实行信息周报制度,确保重大病虫检测及时、预报准确。稳步提高病虫实时预警和防控决策指挥能力,及时指导大田防治工作。

(4)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每周一将重大病虫特别是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和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病虫,如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马铃薯晚疫病等的发生于防控信息报上级业务部门和有关政府领导,争取重视和支持,杜绝迟报、和隐瞒不报现象。当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爆发危害时,实行日报制度,特殊情况,要随时上报。在防控关键时期和关键区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发现,及时防控。

上一篇:圆的认识获奖说课稿下一篇:中考物理复习:物理公式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