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图书馆研究现状(精选8篇)
浅析国内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研究现状
从文献计量分析和文献内容分析的角度,通过对论文的`年代、主题、布拉德福分布、被引次数等的统计分析,简述了国内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研究热点、核心论文、常用的评价方法等,指出了以往研究的局限性,并预测了读者满意度的研究趋势.
作 者:王玲玉 WANG Ling-yu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01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201020(6)分类号:G350关键词:读者满意度 图书馆 文献计量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
一、云计算
(一) 云计算的基本理论。
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 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 使用户能够按需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云计算是一种IT基础设施与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 将会深刻地影响未来互联网的运作和服务模式。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可分为三类: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 (Iaa S) 、将平台作为服务 (Paa S) 、将软件作为服务 (Saa S) 。Iaa S为用户提供具有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的硬件资源,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动态地申请和释放资源, 并按使用量付费。Paa S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Saa S为用户提供具有特定功能的应用软件的服务。
云计算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动态扩展性和使用费低廉的特性。
1、超大规模。
云计算是由几十万台、几百万台的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集群, 具有极强的计算能力。对用户可提供的计算能力几乎是无限的。
2、虚拟化。
用户申请的服务在云中运行, 但用户并不知道在程序运行的具体地址, 也无需知道。同时, 用户可在任意地点和各种终端上申请服务。
3、高可靠性和动态扩展性。
云计算采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换等措施来提高可靠性。云计算的规模可通过动态伸缩来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4、费用低廉。
由于云计算的构成特性以及自动化的数据管理使得云计算的构建和管理成本远低于传统技术投入, 同时云计算具有的公用性和通用性使得云资源的利用率大幅提高。用户可以按需使用、按需付费, 并且可以使用低配置的终端来实现应用, 而无需自行建构服务器。
Google、亚马逊、IBM、微软和雅虎在世界各地已经建立了云计算中心, 并为用户提供基于不同平台的各种类型的服务。云计算的建设和应用也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 云计算应用。
云计算能够为企业或者机构提供简便易行、低成本、按需支付的IT设施和应用。在云计算环境中,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有能力和资金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所带来的超强能力, 开展自己的业务。
Amazon是提供云计算服务的领导企业, 主要的云服务类型有弹性计算云 (E-lastic Computer Cloud, EC2) , 简单存储服务 (Simple Storage Service, S3) , 简单队列服务 (Simple Queue Service, SQS) 和Simple DB, 这些服务之间密切协作, 共同提供在云中存储、处理和查询数据的能力。
微软 (Microsoft) 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为Azure Services Platform, 该平台为个人或企业用户提供应用程序的构建。允许用户在Microsoft的在线计算平台上构建软件程序时建立用户身份、管理工作流, 同步数据以及执行其他功能。Windows Azure是基于云计算的操作系统, 该服务允许用户运行Windows应用程序和使用Microsoft的数据中心存储文件和数据的操作系统。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对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有着深度依赖的现代图书馆业逐步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营中。
二、国外图书馆应用云计算现状
图书馆应用云计算技术的领导者当属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OCLC成立于1967年, 是一家提供计算机图书馆服务的非营利性会员制研究机构, 其宗旨是实现促进世界信息访问和减少图书馆成本这一公共目标。现有会员图书馆72, 000多家, 遍布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OCLC现已建成五大数据中心, 美国两个, 澳大利亚悉尼和英国伦敦、加拿大多伦多市各一个。OCLC通过Worldshare平台并且基于Worldcat数据库为遍布欧洲、澳大利亚、非洲和美国的5, 000多家图书馆提供本地部署且基于网络的图书馆管理系统。
Worldcat是OCLC的在线编目联合目录, 可以搜索112个国家的图书馆, 包括近9, 000家图书馆的书目数据, 是世界最大的联机书目数据库。OCLC及其成员图书馆相互协作, 建立并维护World Cat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图书馆资源搜索数据库。通过共享数据驱动的合作网络, 进行诸如采购、编目、资源共享、馆藏管理等操作。该项目被认为是图书馆应用云计算的开端。
OCLC World Share应用与服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合作管理图书馆工作流程, 包括集成的获取、编目、流通、用户管理、资源共享和电子资源管理。该应用消除了传统运营方式的弊端, 以全新高效的方式进行图书馆管理, 使图书馆能够摆脱本地硬件和软件条件的束缚而把更多精力用于服务用户和社区。
World Cat馆藏分析 (World Cat Collection Analysis) 是一项基于网络的服务, 根据World Cat数据库中的馆藏信息, 对图书馆提供分析和比较。World Cat Selection通过优化图书馆的新资料挑选和订购过程, 交付相应的World Cat记录, 为会员节约时间和金钱。
美国Dura Cloud项目是检测云计算技术在维持数字内容的保存时间和被访问的有效性的一项云计算研究。由美国国会图书馆和Dura Space公司共同参与试验, 纽约公共图书馆和生物多样性历史文献图书馆也参与其中。
俄亥俄州图书馆与信息合作网 (Ohi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Ohio LINK) 使用了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 主要使用云计算服务进行公共数字资源的管理。匹兹堡大学的图书馆网站托管在亚马逊的弹性计算云 (EC2) 上, 并且使用亚马逊的S3服务备份图书馆集成系统, 并将数字馆藏资源的管理依托在亚马逊的弹性计算云 (EC2) 上。
加州理工学院图书馆使用Google公司提供的云服务应用进行图书馆部分信息的管理。例如, 运用Google Docs服务收集图书馆与用户进行互动的信息, 使用Google Analytics来获取其他图书馆目录、相关网站的数据信息。Google Docs是Google推出的一款在线办公软件, 可以进行文档、表格、幻灯片的管理和使用, 并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用户共享。Google Analytics是一项免费的Web分析软件, 该软件能够提供详细丰富的图表式报告, 可以进行用户需求的分析, 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美国东部州立大学将图书馆流通数据库和政府出版物管理数据库放在Google App Engine上。在Google运行环境下使用互联网上的应用服务, 用户也可以运行自己的应用程序, 而不需要管理服务器的运行。用户在使用Google App Engine服务时, 只需为使用的服务付费。
三、我国图书馆应用云计算现状
中国图书馆界应用云计算技术的典范首推由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 (China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 承担的分布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系统三期项目。该项目在建设中提出结合云计算、Saa S、Web Z.O、SOA等技术打造CALIS数字图书馆云战略。CALIS云服务平台被称为Nebula平台, 该平台可以为各高校图书馆提供本地化的私有云方案, 并可构建多级的CALIS云服务中心。
CALIS云平台包括四个部分, 即CALIS数字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 (构建CALIS云服务中心) ;CALIS数字图书馆Saa S (Software as Service) 服务平台, 为图书馆提供Saa S服务;数字图书馆本地服务平台, 包括本地应用基础平台和本地应用系统;CALIS云联邦服务平台, 集成不同的图书馆本地服务、CALIS公共服务以及第三方公共服务。
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适合于构建大型分布式的公共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 能将分布在互联网中各个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整合成为一个整体, 形成一个可控的自适应的新型服务体系, 通过对各种服务进行动态管理和分配, 来满足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数字图书馆需求, 支持馆际透明的协作和服务获取, 支持各馆用户的聚合与参与, 支持多馆协作的社会化网络的构建, 支持多馆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具有自适应扩展的能力。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以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规范为基础, 以OSGi标准对各个服务进行统一封装, 为服务提供者提供统一的服务发布功能, 为服务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提供统一的通信方式。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分为五个层次:基础层、开发层、核心服务和通用服务层、应用层、门户层。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能提供标准化、低成本、自适应、可扩展的数字图书馆统一服务和集成解决方案, 为CALIS及其成员馆提供了灵活的部署和应用方式, 既能满足CALIS构建公有云服务中心的需要, 也能满足图书馆构建私有云服务的需要, 还能实现对这两类服务云的整合。
广州图创开发有限公司推出的Interlib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了云计算技术。该系统通过互联网或城网络把区域内各个图书馆联合起来, 构成一个区域性的虚拟图书馆群, 从而建立了一个基于区域图书馆群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虚拟信息服务平台, 终端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即可实现所有图书馆业务工作, 同时通过开放的体系结构, 能够实现与国内外其他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
2010年7月20日, 盛大文学正式推出了“云中图书馆”。“云中图书馆”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互动、智能、开放的电子图书馆。该平台利用强大的云计算能力, 提供了良好的交互功能, 能便捷地实现作者、读者、评论者和分享者的互动。读者可以通过“评论、分享、推荐”等功能使作品增加附加内容, 并互相分享阅读体会, 进过阅读体会的集成, 可以为其他读者提供阅读参考和指南。
“云中图书馆”可以在多种终端 (如PC机、电子书、手机) 上使用, 能够实现一处订阅、处处阅读, 并且为保护作品的版权, 该平台设计了一套完善的版权保护系统。
四、研究总结
从以上图书馆应用云计算技术的案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发展特点:
(一) 政府的推动与资助将极大地促进图书馆应用云计算技术的进程。
美国的OCLC、Dura Cloud项目等众多云计算项目都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资金资助和技术支持。我国的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则完全是由政府主导下的云计算应用该项目。
(二) 图书馆之间的战略联合和共建共享机制是图书馆应用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模式。
OCLC和CALIS的云计算平台都采用了共建共享的机制, 其成员图书馆在获得资源和服务的同时, 必须向组织贡献自己的部分或全部资源。
(三) 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状况。
图书馆云计算项目必须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等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服务。因此, 其发展状况依赖于当地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和应用范围。但同时, 云计算技术能够提供低成本的计算能力和软件使用费用, 将会增加互联网用户数量, 从而促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1.9.
[2]Anthony T.Velte, Toby J.Velte, Robert Elsenpeter.周庆辉, 陈宗斌译.云计算实践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OCLC.OCLCWorldShare[EB/OL].[2013-4.20].http://www.oclc.org/zhcn-asiapacific/worldshare.html.
[4]OCLC.图书馆管理[EB/OL].[2013-4.20].http://www.oclc.org/zhcn-asiapacific/services/library-management.html.
[5]孝童.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
[6]乐天.存储领域的新角色:云计算[N].计算机世界, 2008.2.25.
[7]王静一.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架构研究[D].吉林大学.
[8]范并思.云计算与图书馆:为云计算研究辩护[J].图书情报工作, 2009.11.
[9]王文清, 陈凌.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模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10]王晓楠.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SNS;高校图书馆;互动服务;现状及发展
【分类号】G258.6;G252
SNS是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服务平台,也可以指社会中成熟的信息载体[1]。SNS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熟人与熟人”,而是将贴吧、Facebook等平台进行融合,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连接。大多数SNS是在网络上进行在线服务,让用户利用网络进行互动,实现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图书馆作为高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师生提供快捷的资源服务至关重要,所以基于SNS在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分析互动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基于SNS的国内高校图书馆互动服务的作用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SNS技术不只具备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由于面向用户特殊性,又具备针对性互动服务。由于高校图书馆主要面对高校学生、教师及科研人员,所以SNS的互动用户结构相对稳定;根据高校的专业需求,图书馆的SNS互动服务平台能够涵盖各个专业的纸质资料、电子资料,为师生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系统,保证信息资料的综合度;SNS互动服务还具有信息开发特点,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到图书馆发展中,吸取用户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储备、信息共享等起到推进作用。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能够充分实现资源互动、个性化管理,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互动平台。
二、基于SNS的国内高校图书馆互动服务应用现状
(一)互动服务理念落后
目前SNS技术虽然被大范围推广和使用,但是在国内各大高校图书馆中SNS的应用还不成熟,对互动服务造成了一定影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受到传统服务模式影响,仍然存在落后问题,从而与先进模式、网络激进、信息管理出现矛盾。虽然高校图书馆愿意尝试新鲜服务模式,但是却不能根据先进模式做出理念改变,依然延续传统服务理念,导致SNS在高校图书馆中无法发挥价值和作用。
(二)服务无法满足需求
在高校中知识的更新换代非常快,所以图书馆要根据高校学科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所以要求SNS互动服务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新鲜、准确的资源服务。如果图书馆管理人员对SNS技术不重视,不能够及时根据高校现状做出相应的更新,会导致SNS互动服务平台失去效果,让用户失去对互动服务平台的新鲜感,导致互动服务形同虚设。
(三)用户隐私保护不够
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应用SNS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实名制[2],所以对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互动服务实名制,所以会不可避免的泄露用户相关信息,对用户造成困扰。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对用户隐私保护工作提高重视,对用户相关信息提供有效保护措施,降低泄露风险。
三、基于SNS的国内高校图书馆互动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互动服务内容作为发展主体
SNS技术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所以不断完善和更新互动服务信息内容是发展的核心任务。
图书馆互动服务发展要保证全面的资源和方便的服务。例如,可以在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学校书友会,主要发布图书馆资源信息及相关政策,让用户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搜索图书馆的链接,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在互动服务平台查阅资料和沟通交流。通过在高校图书馆采用SNS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全面迎合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弥补传统资源紧张的弊端。SNS技术可以将图书馆资源全部收录呈现在用户面前,通过在互动服务平台浏览就可以找到所需资料,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率。
(二)用户信息需求作为发展基础
高校用户对知识的需求量较大,所以要提高互动服务平台的信息组织,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粘度。
高校图书馆互动服务平台的用户群体比较稳定,对信息资源需求的规律性较强,所以可以根据用户特殊性对SNS技术进行创新。例如,可以在图书馆互动服务平台开设以院系、专业方向、班级为群组的小型读者圈,提高用户的参与意识。在读者圈中由于师生相互比较熟悉,所以可以充分实现信息共享、交流互动,将图书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由于专业知识相通,图书馆可以通过SNS技术向读者圈输送相关信息,有利于专业之间的学术交流。
(三)保护用户隐私作为发展要求
根据相关调查,OCLC报告对高校图书馆SNS互动服务平台进行统计,调查显示愿意在平台中分享信息、参与讨论、咨询等用户不超过10%[3],大多数用户都是因为个人隐私保护不到位而拒绝在互动服务平台发表言论和分享资源。
由于高校图书馆SNS技术互动服务平台采用实名制,导致很多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提供产生排斥心理,这种情况给图书馆互动服务造成了一定影响,所以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要以保护用户隐私为发展要求。例如,用户向图书馆管理员咨询时,工作人员可以有选择的回答,对用户婚姻状况、政治面貌等隐私可以拒绝回答。在SNS互动服务平台注册中,可以选择隐藏个人信息,对隐私问题设置可填可不填形式,登录平台可以通过密钥进行身份认证。我国目前针对网络平台个人隐私也提出了相關的法律政策,所以高校图书馆互动服务平台可以依照我国法律设置科学的隐私保护措施,将SNS技术的保护功能不断完善和改进,让用户在利用互动服务平台时没有其他顾虑,实现SNS技术的应用价值,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还有很大空间,所以建立科学合理互动服务平台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基于SNS技术互动、汇总等理念,将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不断扩大,紧跟社会信息化脚步。SNS技术对图书馆资源、服务和管理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利用价值和用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贾建瑞,徐恩元,付亮等.国内外高校馆SNS信息服务比较[J].图书馆论坛,2015,66(5):105-109.
[2]王永新.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探讨[J].文教资料,2013,76(3):121-122.
[摘要]基于CNKI检索结果,探讨国内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对研究的发表时间、发表刊物和研究者进行统计。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图书馆价值评估的必要性、评价方法、评价对象研究等是该领域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价值评价;成本效益;价值回报;图书馆
用户信息和知识获取途径变得丰富而多样,图书馆知识和信息中心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其社会价值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同时,受到新公共管理运动思潮的影响,西方国家中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服务机构均着手采用企业管理的方法与技术,通过产出控制和引入竞争来提升公共事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此背景下,图书馆服务价值评估成为国外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而国内图书馆价值和成效评估研究还较少,尚处于国外经验推介和个别实证研究的探索阶段[1]。为了解国内图书馆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现状和成果,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对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1检索基本情况
考虑到论文题目是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笔者以“价值评估”“价值评价”“投入产出”“成本效益”“效益评价”“投入回报”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子库中进行检索,得到文献136条(检索时间为2013年12月1日),剔除不相关或与主题联系不紧密的文献,得到相关研究文献123篇,其中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6篇,期刊论文116篇。
1.1 时间统计
对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统计得图1。1)国内首篇图书馆服务价值评估的论文为张蕾撰写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效益评价》,该文于1987年3月在《黑龙江图书馆》(现为《图书馆建设》)上刊出。作者围绕图书馆为何要进行效益评价、图书馆效益评价应包括哪些方面、应怎样开展效益评价等三个问题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这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基于国外的经验和研究逐步关注图书馆价值评估。2)研究文献总量偏低,虽然总体上来看,相关研究成果量逐年增加,但前期增长缓慢,自2010年后增加较为明显,这与国内图书馆财政拨款、缺乏企业管理思维和绩效评价意识相关。3)硕博士论文均出现在2009年以后。这说明由于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的兴起,尤其在财政危图1图书馆价值研究文献时间统计
机的背景下,公共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变革迫在眉睫,西方国家大力建设企业型政府,推动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和服务配置,图书馆的效用和价值评估备受关注。受此启发和影响,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并系统深入对图书馆的绩效和价值进行全面考量。4)考虑到检索日期,2013年的文献统计量不具有计量意义,但仍将其纳入统计范畴,只是为全面了解价值评价研究内容的变化。
1.2来源期刊
116篇期刊论文发表在54种刊物上,按照载文量统计排名前十的期刊见表1。1)这10本期刊发表了相关研究的近一半成果,但研究成果发表相对仍较分散,文献聚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这10本期刊均是中文核心期刊,由此说明,一方面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主题较新,且符合国内图书馆未来建设和发展方向,核心刊物在做积极引导,希望更多学者关注图书馆服务绩效和价值,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关学者在国外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国内图书馆特点,研究体系较为完整,层次较为深入。
表1载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统计情况
序号刊名发文量
(篇)发文量占比(%)1图书情报工作97.762图书馆建设97.763情报杂志86.904情报科学65.175图书馆学研究65.176大学图书馆学报43.457图书馆工作与研究43.458图书馆杂志43.459图书馆32.5910图书馆理论与实践32.59小计5648.281.3 作者分析
116篇研究论文的作者共141人(包括合作者),其中发文3篇者1人(贾国柱)、2篇者5人(何志兰、汪徽志、向林芳、殷沈琴、赵伯兴),由此可见,如其他主题研究一样,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的核心作者和团队尚未形成,研究成果呈点状和散状分布,对研究者而言,尚未建立完整和系统的研究体系。
2研究内容分析
当前研究文献关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图书馆价值评估必要性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场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变革运动席卷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让政府着手管理改革为国民提供更优服务。对图书馆最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管理方法的应用。基于管理普适性的原则,企业管理领域的项目预算、业绩评价、用户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管理。2)绩效管理被引入。图书馆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文化服务机构,由于资金一直靠政府直接投入,长期以来,忽视了对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的评价,而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全过程和服务质量被列为公众监测和评价的对象,图书馆的3E标准,即经济、效率和效益备受关注。3)关注产出控制。图书馆也逐步开始制定预算、核算成本、控制产出,并以此为基础向公众证明其价值,向政府申请资金投入。4)竞争引入。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之间、公共部门各机构之间展开竞争,通过用户检验,优胜劣汰。5)重塑用户为中心。虽然图书馆始终将用户和读者视为第一位的,但现实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和绩效考核,往往只会流于口号,而新公共管理将公众视为顾客,公共部门是否应该提供服务以及如何提供服务必须根据顾客的需求而不断调整,这种调整的明显特征就是政府财政投入的不同配置。
归纳起来,图书馆价值评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根据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要求,应关注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估。2)图书馆始终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那么理应关注图书馆服务对用户影响的成效评估。3)图书馆是重要的文化服务阵地,既然强调的是服务社会文化,那么关注图书馆服务对社会贡献的价值评估。4)图书馆面临用户减少、信息中心地位削弱等挑战,自身有开展价值评估研究的诉求,通过评估结果向公众和社会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
2.2 图书馆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目前比较成熟的图书馆价值量化评估方法主要有3种:CBA(Cost-Benefit Analysis)成本收益分析法、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条件价值分析法和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分析法。
2.2.1 CBA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Cost??Benefit Analysis),顾名思义,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看似简单,然而运用于图书馆价值评估绝非易事。首先,图书馆的收益包含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直接收益包含用户使用文献资源、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空间服务产生的收益,间接收益包含用户使用图书馆服务对其工作、学习产生的收益,间接收益的隐蔽性导致其计量的困难性;其次,图书馆组织的非盈利性,导致对其直接、间接收益货币化衡量的困难性。正如Neal K.Kaske所述,利用成本―收益评估图书馆的价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必须这么做,Neal在IMLS(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资助下,组建项目团队,进行CBA法的开发与测试,该方法首次被应用于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后又被推广至众多大中型图书馆,整个项目历时10年(1993―2004年),构建了适应图书馆的CBA理论模型和方法体系并形成著作“衡量图书馆的价值:如何为图书馆做成本―收益分析”[3]。
2.2.2 CVM条件价值分析法。条件价值评估法是评价非市场物品与资源经济价值的一种常用工具,又称意愿调查法。最初由Ciriacy Wantrup S.V.于1947年提出,它采用效用最大化原理,以得到商品或服务价值为目的,通过调查方式确认该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其基本思路是假定存在一个市场或者存在一种支付方式,把被调查者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量来获得某种物品或服务称为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简称WTP),把被调查者希望得到最小补偿货物量才愿意放弃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称为补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简称WTA),从而揭示被调查者对该物品或服务的偏好,确认其非市场价值[4]。该方法应用的具体流程包括:1)确立调查对象和范围;2)设计调查内容和问卷;3)开展调查;4)汇总统计调查结果;5)对调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5]。美国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率先于1999年应用CVM对图书馆价值进行评估,随后大英图书馆、新西兰国家图书馆等也应用CVM进行价值评估。国内的袁顺波对国外CVM的应用案例进行介绍,汪徽志对CVM方法在国内图书馆界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殷沈琴运用CVM方法计算出上海图书馆每年产生的经济价值为3.65~9.82亿元[6]。
2.2.3 ROI投资回报分析法。ROI(Return on investment)即投资回报率,指通过投资而获得的回报。1982年,Dona H W.King率先将ROI应用于能源数据库的价值评价,后续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ROI在图书馆定量评估中的可行性和操作流程。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图书馆基于文献借阅和使用量计算出学术型图书馆的ROI最具影响力。UIUC图书馆试图通过详细数据计算出图书馆投入相对项目基金收益的投资回报,该项目历时三年,分为两个阶段:1)建立图书馆ROI模型,并核算出2006年UIUC每一美元的图书馆经费投入可以换来4.38美元的项目收益。2)项目组将UIUC模型推广至8个不同国家的8所不同图书馆,验证该模型的普适性,并算出这8所高校的ROI为15??54:1~0.64:1,揭示了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科研、立项中的重要性[7]。国内图书馆人自2008年后关注图书馆ROI研究,钟丽华对数字资源建设的ROI进行分析,李晟光针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ROI进行探讨[8]。
2.3 图书馆价值评估对象研究
目前图书馆价值评估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信息资源价值评价,包括纸质资源建设评价、特色资源建设评价、数据库建设评价和数字资源建设评价。研究者结合具体资源的购买成本和使用情况,按不同读者群分类计算,最后核算出信息资源的价值,并通过案例数据库进行数据检验[9]。2)工作内容价值评估,包括采编流程效益分析、期刊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和图书馆技术支持效益分析,该类评估围绕图书馆工作内容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分析展开[10]。对图书馆工作内容的效益进行评价,有助于馆员和用户认清图书馆各类工作的投入、产出及其与期望目标之间的关系,并以评价的结果为基础形成改进对策。3)用户服务价值评估,这是图书馆价值评估的重点。为用户服务并产生效益是图书馆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用户服务成本包括信息生产成本、服务流通成本、人才培训费和馆员智力成本;而用户服务的效益除了显性的信息和知识提供,更包含用户信息需求被满足的感知价值[11]。4)图书馆管理价值评价,包括图书馆服务营销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效益分析。图书馆管理的成本是在用户服务支持活动中的各项投入或消耗的资源,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而高效管理带来的效益更多体现在用户成本的节约和用户收益的放大两个方面[12]。
2.4 其他相关问题
现有研究除了关注图书馆价值评价的必要性、评估方法和评价对象等内容,对图书馆价值评估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趋势也进行了探讨。由于图书馆服务价值取决用户的感知和体验,因此存在部分主观因素,而当前流行的3种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陷,比如CBA方法源于对企业短期获利能力的评价,因此对图书馆提高用户信息素养、开展文化教育、辅助教学等长期社会效益无法评测。而CVM的评估理念较难理解,且评估过程对技术手段的要求高,导致评估活动的成本增加,不利于图书馆使用,同时这种建立在市场假想基础上的评估不可避免会造成各种偏差,影响评价的准确性。而ROI只是局部诠释了图书馆的价值,比如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价值等,且在评估图书馆带来的隐形价值和隐形收益方面略显不足。因此,图书馆价值评估方法系统化是今后图书馆评估的发展方向,只有考虑各种评估方法和手段的系统化集成,才能构建图书馆全方位的价值评估体系。
3结语
国内学者在国外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国内馆情的价值评价模式和方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价值评价,多角度、全方位向公众证明图书馆的社会价值。随着图书馆价值评价研究的持续深入,研究者应用其他专业领域的理论与思想不断丰富图书馆评估体系,形成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评估活动和研究,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明显得以提升。图书馆人将会继续努力,逐步建立起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促使图书馆服务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贾国柱,熊伟.国外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0(1):84―88.[2] 张蕾.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效益评价[J].黑龙江图书馆,1987(1):18―22.[3] Measure your library’s value[EB/OL].[2010-09-20].http://libraryacademicvalue.org.[4] 胡莲香,杨卫红.国内运用条件价值法(CVM)评估图书馆价值的研究述评[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2):70―75.[5] 殷沈琴,温国强.图书馆物有所值吗?――国外图书馆应用CVM测量投资回报率的实践述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80―83.[6] 殷沈琴,赵睿杰.公共图书馆价值评估实证研究――运用CVM评估上海图书馆的价值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1(2):17―20.[7] 陆萍.国内外基于投资回报的高校图书馆价值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3):39―43.[8] 金洁琴.国内外基于投资回报的图书馆价值研究对比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3):60―63.[9] 赵霞琦.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数字资源建设价值评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0):70―73.[10] 张文惠.基于灰关联分析的图书馆采编流程效益评价[J].情报杂志,2008(4):31―33,36.[11] 胡国芳.图书馆开展主动信息服务的成本效益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1):66―69.[12] 谢春枝.图书馆联盟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决策选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25―30.[收稿日期]2013-12-23
[作者简介]陈方锐(1987―),女,本科,助理馆员,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图书馆,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研究。
(上接第49页)
11月7日至9日,广西图书馆学会韦绍芬参加了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由文化部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等单位承办的“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图书馆展览会”。2013年3月,接到《2013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通知》后,学会秘书处及时通过信函和网站进行了转发,宣传动员全区会员积极撰文参加年会的征文活动,并在“2013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向主办方提交论文37篇,其中2篇获一等奖,3篇获二等奖,15篇获三等奖。为让基层图书馆员能有机会现场体验新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盛况,了解与图书馆相关的最新技术、资源、设备及服务,聆听业界专家的学术报告,学习先进图书馆的实践经验,学会秘书处配合理事长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资助了10个县级图书馆的馆长到上海浦东参会。
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在开展自然资源连续定期调查的同时,相继着手建立土地利用监测体系,加拿大是世界上应用遥感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从60年代开始建立土地利用监测体系,到90年代初期加拿大已经建立了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系统,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全国资源状况进行周期性调查与更新。法国土地利用监测实行分级管理,采用地理分层为基础的二阶抽样调查法,监测土地类型达l00多种.除了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国,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把遥感技术作为关键技术在土地利用与监测中采用。总之,遥感技术在全球土地利用与监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内研究现状:
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教育内容及其京城的一种课程形态。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思考探究、体验感悟能够有效地解决围绕在学生身边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此,无论从育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着想,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系统规范的开展德育活动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焕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真正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这正是现代德育的观点。在进行了认真的大量相关文献的收集和研读发现,目前国外道德教育注重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注重个性化教育,在道德实践中,认为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是开放的、多样的,生活体验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外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方式方法给我们的德育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我国1992年国家教委首次将活动课纳入学校课程,1993年开始了实施,但把活动课程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不多见。我省早在1995年,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始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实验研究》,编辑出版了《德育活动课概论》和《黑龙江省中小学德育活动丛书》,“丛书”围绕“明理、知事、激情、导行”等环节,宏编而撤成。教材贯穿小学、纯种、高中三大学段,包括12个年级24个学期。课本共24册。如此恢弘的活动性德育课程教材工程,国内实属罕见。在“十一五”期间,省教育学院综合研培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研室发起的“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黑龙江省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的实践研究,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省“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实验研究”的延续和深化。2000年,我们青冈县开始在小学生中进行《实事实做、实话实说、实情实写”(已下简称“三实”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研究》,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黑龙江教育》2000年12期全文刊登了教育局长王东阳撰写的《开展“三实”活动,办出青冈特色》和实验教师韩诗哲撰写的《扎实开展“三实”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素质》二项研究成果,2001年至2003年,青冈电视台、绥化日报、黑龙江省少儿电视台、黑龙江日报要闻版,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主题搬到了该项试验成果,2013年《黑龙江教育》7·8期刊登了芦河中心小学《努力实践、积极开创“三实”活动新局面》的经验。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利依据。
德育教育重在体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应重视体验。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永生不忘。所以,德育体验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课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研究“活动课设计”,强调体验的生产与情感的丰富,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德育生活化,重视探究性学习,它是教师按照预定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主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传统德育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长期以来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低下,“学而不信,知而不行”,这就直接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果。教育学专家发现:使用传统式的学习方法,学员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和探索更有效德育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通过活动形式,学生亲身体验的互动式学习”是采用最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使学生通过活动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思考和提升。
一、“活动体验式”教学与结构
体验是指个体亲历某种情境或事件,在对情境或事件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获得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的活动。所谓活动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地亲历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学生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感受性、知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在进行活动体验式教学时使学生置身于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或经历活动、情境,用感官和心灵直接去感受和把握,才能获得。学生总是以亲历、想象、移情将自己溶入、沉浸于认识对象之中,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去反思。这是一种直观性、灵感性、猜测性和整体性的思维。因此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教师对中职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强、理论说教无效的教学困扰。
关于体验式道德教育,我们的同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深入的探究,例如:“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研究”、“体验式教育策略的研究”、“情景体验教育法研究”、“情感体验教育的研究”等等。我们的课题是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与探索。首先,我们将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体验式德育教育资源,即围垦教育资源。其次,这些教育资源开发集中体现的是一种围垦精神,通过体验之后,拥有的是这种精神。最后,由这种精神主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明显转变。问题提出(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坚持德育为先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而深远。从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德育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德育教育的过程脱离学生的主体发展;德育教育的形式脱离学生的现状实情;德育教育的结果与学生的行为严重脱离;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主题班会和主题德育活动也有着零乱,随意,即时、低效、无序等问题。实践证明,现有德育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已难以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急需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道德成长需求,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开放性和序列性的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以最新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钻研支撑性文献,有针对性制订研究方案。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中,注重对德育对象的常态研究,采用活动观摩、活动设计、课程开发等形式获取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
3、经验总结法。
依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通过各阶段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及时了解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成败,及时总结经验克服不足,随时撰写经验文章。研究的步骤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筹划阶段 2012年3月—2012年7月
(1)组建课题组,设计、申报课题实施方案。
(2)制定学校本课题研究计划。
(3)进行德育课题研究方面的师资培训、开题。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2012年9月—2013年12月
(1)对各种校本德育资源进行归类分析,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因素。
(2)开展主题教育,探索、总结,编撰校本德育教材,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组织开展相关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尤其是课题组成员的校本课观念,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
第三阶段:提高总结阶段 2014年1月—2014年7月
(1)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收集德育论文、德育案例、音像资料等,整理课题研究成果。
预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本着普遍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预计三年完成。
第一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课题准备阶段:
1、制订方案和组织筹备,申请立项,准备实验研究工作,主持人负责。
2、主持人指导,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德育工作和主题班会相关知识的定向培训。
3、课题组长负责确定实验班,课体组全员参与对实验班进行摸底调查,完成实验初期基础资料。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14年7月)课题实验研究阶段:开展实验班工作,根据初期基础资料,设计系统性的主题班会,并按计划开展,每节课课题组全员参加,听评结合,强化总结提升作用,形成统一意见后,可被其他实验教师引用,组长负责评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第三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课题汇总结题阶段:整理个案分析及研究论文,准备结集。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
将研究成果形成具本土特色科学、系统、实效,可操作性强的校本教材。实验教师对个人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论文,并结集。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改变以往的学科研究为主题班会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在研究过程中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理解接受程度,确定设计方案,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更利于学生对主题班会深度的挖掘,强化教育功效。
主题班会是既成熟又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教育形式,对主题班会的探究也无止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和科学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才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并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自主性、生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特征:,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以系统的德育知识的灌输为基础,避免空洞的说教形式,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形式。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对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产生一种认可,于是吸引力就转化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以创设情景为导入,诱发感悟;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认知;以导行为目的,促人格健全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基本吻合,通过活动体验统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学生自我体验和领悟、自主判断和选择以及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德育内容正是通过这一有效方式深深的植根于学生心灵之中。
何谓体验式德育?目前教育界尚没有明确的定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所谓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体验式德育就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它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
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听到的记不住,看到的容易忘,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麦克菲尔曾说过:“个体体验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才能被体察和领悟。” 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情感是不能命令的。它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发、启动、传感,靠主体的自主感受和体验,才能促使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如果在教育中不重视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不染上相应的情绪色彩、道德知识、道德观点,对学生来说就会变得枯燥,情感得不到激化,认识得不到深化,心弦无法拨动。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德育实践活动课
德育实践活动课是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学生道德学习特点,在传统主题班队会基础上按照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它是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它以教学过程为基本过程,紧紧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课型。它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它是主题班团队会的拓展,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是把学生德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德育实践活动课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以系统的德育知识的灌输为基础,避免空洞的说教形式,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形式。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对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产生一种认可,于是吸引力就转化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认知;以创设情景为方法,诱发感悟;以导行为目的,促人格健全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基本吻合,通过活动体验统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学生自我体验和领悟、自主判断和选择以及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德育内容正是通过这一有效方式深深的植根于学生心灵之中。
德育主题教育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的基础上,引导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力求做到目标多元整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教育空间,它既破除了传统德育的灌输,又解决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种种弊病,通过主题活动教育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
德育实践活动课开展实效性差的原因
现阶段,德育实践活动课这种教育形式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教育功能,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很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那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目前德育工作所面临的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现状。好多校长拿德育撑门面,但骨子里却认为没有什么用。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学业成绩的天枰上还是倾向于学业成绩。
二是对德育实践活动课功能的认识还有欠缺、还需深入,没有认识到德育实践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时间被挤占是常见现象。
三是对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认识还停留在原有班会课的层面上。班主任教师没有掌握组织好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专业技能。好多老师一种倾向完全放手推给学生做,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握不好,起不到真正的自我教育的目的。另一种是没有摆脱原有形式上说教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实效性很差。
所以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在对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上多下些功夫去研究,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如何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
德育实践活动课从主题的确立到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冲击力,能够震撼学生的灵魂。德育实践活动课从整体的结构上来看最基本的清晰的大环节就应该是提出问题(或者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
德育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我们都能想象出是从实践出发,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而课只是所有活动的最终端呈现。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德育教育重在体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应重视体验。
德育体验有利于克服“说教式教育”的弊端,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德育工作都是以说理为主,我们往往把学生当作“美德袋”、“德育容器”进行灌输。这实质上就是重“灌输”,轻“感悟”;重“接受”,轻“体验”的“说教式教育”。它以教师为主角进行单一的说教和训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无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永生不忘。所以,德育体验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体验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国家课程标准既包纳了学生必须把握的知识与技能,还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知识与学生的活动、体验交织在一起。德育课中的体验式教育改革了传统的说教方法,强调体验的生产与情感的丰富,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德育生活化,重视探究性学习,它是教师按照预定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主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以及市场的需要, 我国图书情报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图书情报学发张趋向多元化。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网络信息化进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特色的栏目、网站, 极大地方便读者、编者和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就读者而言, 除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相关信息以外, 还可以真正做到对信息的“各取所需”。由此,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网络信息化不但面向国内读者需求, 更应提高期刊的国际知名度, 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国家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之下, 以我国目前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形成的完备、规范的编辑网络作为质量控制的基础平台, 以中国期刊网等各大型专业数据库的协同运作作为我国学术信息传播的网络发行平台, 由全国范围内遴选各学科各专业权威专家组成的专门机构作为学术成果的评价平台, 实现开放出版、开放获取, 促进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二、2000年以来, 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研究的概况
在我国, 高校是图书馆情报学发展的主要阵地, 也是促进国内图书馆情报学科不断发展的核心力量。数据统计显示, 《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十六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2000—2007年, 《图书与情报》和《现代情报》分别入选北大图书馆2000年版和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在这八年期间这16种期刊共刊登论文368670篇, 其中载文量最高的为《图书馆论坛》, 占4%, 载文量最低的为《情报学报》, 仅占0.29%。区域结构分布:刊发文章的作者分布于除西藏、青海以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显示出地区上的广泛性。像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强、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也很发达的地区, 如广东、湖南、浙江、天津、江苏等地的作者发表论文比较多, 说明这5个省市的高校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方面较强, 在某一方面处于领先水平。职称结构分布:高校是科研平台和科研队伍相对集中的单位, 职称是评价科研人员工作能力与水平的最客观的指标。作者是论文的生产者和创造者, 作者的状况直接决定着论文发表的数量、质量和水平, 其中核心作者更是作者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对于整体研究具有积极的带头和促进作用。可以说, 高校是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科研成果产出的核心基地。合作研究也是现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也得到了体现。
三、我国情报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多年来, 国内外图书情报层面从各种角度给“情报”这一概念下的定义, 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 人们对情报有着不同的理解, 这种长期的不确定性也成为情报学发展的一种危机, 没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1、情报与信息的激烈对抗
在现代生活中信息化已经成为情报事业和情报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在促进情报事业和情报学大发展的同时, 也引发了一场观念的大变革, 即情报与信息相互渗透与演变。尽管目前情报信息界仍对情报与信息的概念争论不休, 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但至少在这一点上是统一的, 即情报包含于信息, 信息的范围涵盖了情报, 因此, 信息取代情报是理所当然的。实质上, 情报不同于信息, 情报学也不同于信息学, 它们各自有自己的领地并大有用武之地, 不应该被相互取代或取消。情报学发展的这种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俨然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危机。
2、情报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断更新
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先后大致经历了二次巨大的变革, 即从文献到信息再到知识, 并形成了以三大研究对象为核心的情报学研究内容体系。 (1) 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情报学; (2) 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情报学; (3) 以知识为研究对象的情报学。情报学研究对象的变革, 使情报学研究内容不断更新。
3、情报学理论基础的动荡
情报学理论基础是情报学学科确立的根本。然而, 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 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像一叶飘来飘去的浮萍, 无法落定, 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什么理论都可以成为情报学的理论基础, 又好像什么理论都无法成为情报学的理论基础。
4、情报学相关学科的演变
情报概念不明确, 情报学对象和内容的飘乎不定, 情报学学科出身的狭窄, 使得情报学在众多的学科之中飘来飘去。情报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维系自身文献学、文献与图书馆学方面的发展, 有充分吸收了信息科学、数学、经济学、新闻传播、信息管理学和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的营养来丰富自身, 形成了一个大综合的学科, 同时又与这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展开激烈的竞争, 并面临众多相关学科的分割蚕食, 如信息管理学与知识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就使情报学学科发展又面临巨大生存危机。随着近年来情报学对信息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等的研究的渗透, 就形成了相互间互相渗透、分割和蚕食的冲击。
5、我国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明确了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 就为情报学发展树立了坚强后盾, 但只有发展动力是不够的, 还要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指引, 必须有正确的、与之相适应的情报观作指导。通过良性的循环发展, 情报学才能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确立要根据情报学当前所处环境及发展现状, 结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 寻求可长远发展之路, 而不是一时流行的、温和的、非激进的发展途径。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持续的协调发展, 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等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情报观要求人们树立新型的、综合性的、系统化的、科学的观念来指导其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能手机 移动图书馆 信息技术服务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 G250.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3-0118-03
随着通信网络及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以手机图书馆为代表的移动图书馆迅速成为了图书馆人的关注焦点之一,其产生是图书馆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由传统图书馆服务向兼具知识、科技双重内涵的现代化服务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单一书籍服务媒介和时间与空间限制,因此,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已逐渐被图书馆所重视并进行实践建设。同时,自手机图书馆问世以来,图书馆学界对移动图书馆也注入了极大的关注与研究热情。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主要的移动图书馆相关研究观点,以期分析这些研究的特点与缺陷,从而为将来移动图书馆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1 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现状
1.1 国外移动图书馆研究现状
智能手机及其它智能移动终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使得移动图书馆成为用户喜爱的一种服务媒介,也使得移动图书馆成为近年国外业界研究的一大热点,一些图书馆学期刊如Computer in Library、Reference Service Review曾在2009年和2010年就移动图书馆分别出版了专刊;从2007年开始,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每两年一届,至2013年5月已经召开了四次会议,与会代表来自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印度、中国、南非等几十个国家,这说明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和研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业界今年的热点问题[1]。纵览国外学者对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其成果主题主要有: ①对移动图书馆的实践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归纳与总结。如美国图书馆协会于2008年5月和2011年3月先后出版的两个移动图书馆研究专题[2-3]和M.Farkas[4]在2010年的演讲报告中针对国外移动图书馆特别是美国图书馆界的总体发展情况进行阐述,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情况、移动手持设备功能、移动服务内容和方式等进行分析,提出了移动图书馆建设的相关策略、存在问题及当前正在采取的措施等。②移动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应用情况调查与研究。如美国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移动设备用户研究项目2010年9月份推出的系列调查报告[5]和英国JISC2010年12月对英国大学图书馆用户所做的调查[6]等研究。此外,还有一些针对移动图书馆的用户需求,采取了从调查与分析用户特别是大学图书馆的在校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利用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去为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决策与预测依据,如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针对对移动图书馆服务使用意愿和使用情况对用户进行了调查与分析[7];美国加利福尼亚数字图书馆进行了一项手机用户研究项目[8],为学校开发一个全新的面向手机的数字图书馆网站提供参考依据。③移动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网站建设、系统开发等实践与升级研究。如M.Ken[9]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图书馆网站如何转化调整,使建成的移动图书馆网站基本上支持原有网站的全部服务功能;G.Kim等[10]讨论设计了开发移动图书馆网站的技巧和原则[11]。
1.2 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移动图书馆”作为主题词,对历年发表的学术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82篇文献(检索日期:2013年4月12日)。从研究成果的数量看,尽管于2005年6月开始服务的基于短信提示的上海图书馆是全国首家移动图书馆,但我国的移动图书馆学术研究可追溯至2003年以前;从成果的年份分布来看,2009年之前的研究成果只有三篇, 2009年开始大批涌现,2010年起逐年递增,到2012年达到了峰值(全年发表78篇),由此可看出我国近几年对移动图书馆极为关注;从研究的主题分布来看,在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初期,多以移动图书馆的国外实践介绍、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移动图书馆的功能与设计实现等为研究内容,如曾瑞、赵跃龙[12]通过WAP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的思想,提出了一种采用WAP网站技术来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技术方案;陈路明[13]介绍了国外移动图书馆的服务类型、服务方式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到了移动图书馆阵营之中,我国图书馆界的移动图书馆学术研究也逐渐出现了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实践、服务改进、中外对比等文章,如高春玲[14]通过对中美各排名靠前的20所高校以及公共图书馆进行调研,对中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共性和差距进行了对比分析;史艳芬、陈欣[15]通过从移动阅读认知与需求调查,以及移动服务推广两个方面,介绍同济大学移动图书馆建设的经验。随着智能手机等终端的普及应用与3G网络的发展,我国的移动图书馆研究也出现了技术应用终端的开发、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移动图书馆的拓展技术应用等研究。如张蓓等[16]在介绍清华大学图书馆在OPAC、迎新导引、读者手册获取和密集书架控制等场景中广泛应用二维条码技术的具体实践基础上,研究指出应用二维码技术时应注意在呈现方式、应用场景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张蓓、窦天芳[17]以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为基础,设计了基于MetaLib系统及其X-Server接口的异构电子资源移动检索功能;朱雯晶等[18]以上海图书馆新近推出的智能手机客户端程序为范例,总结了手机客户端研发中,前台界面设计、架构和业务逻辑设计以及后台服务平台设计和探索的实践和经验,并探讨智能手机如何利用其优势整合图书馆业务。此外,我国图书馆界也开始注意移动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应用研究,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读者问卷调查了解读者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相关情况,如上网时间、利用移动图书馆的主要功能、需求的资源类型等[19]。可以说,我国关于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主题随着移动图书馆在我国的认识、引进、应用、改进而变化,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研究水平,不仅停留在对其的认识、实践等阶段,研究主流已延伸至对其的人性化、个性化设计与改进。
nlc202309022347
2 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的学术研究现状述评
2.1 国内外研究主题基本保持一致,但国外研究更注重实践与应用
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国内外对移动图书馆的学术研究进展、主题基本一致,都经历了对其的创新认识、实践应用、设计优化等阶段,研究既有现状总结,也有设计优化;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探索;既有基于技术开发的优化设计,也有基于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创新。但从对比中还会发现,国外的相关研究更注重实践研究,不管是相关机构如美国图书馆协会发布的相关报告还是发表的学术论文,或从整个图书馆界的移动图书馆的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与展望,或从图书馆员的移动图书馆建设、服务出发,对其遇到的问题、服务功能的缺陷都会进行优化与设计。反观国内的相关研究,其中不乏占有较大比例的基于移动图书馆服务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但很大一部分论文是基于移动图书馆的理论认识、对图书馆的机会与影响、国外实践与研究的进展等选题,相比较而言距。
2.2 对移动图书馆的服务与开发研究有余,资源建设研究稍嫌不足
移动图书馆的应用与服务,不仅涉及到了开发平台、应用技术、用户服务等方面,就基于数据资源服务的平台来说,资源的建设与分类更是决定移动图书馆是否吸引用户的一大主要指标,而很显然,目前的研究对移动图书馆建设的资源建设明显偏弱,对于移动图书馆的数据资源配置、整合与开发缺少深层次研究。随着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种类愈加复杂、数量愈加庞大,特别是大量的异构数据、元数据、科学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进入到图书馆服务数据之列,如何对这些数据的科学整合、检索、存储,以及灵活的运用到移动图书馆服务之中,都将是未来移动图书馆的研究重点。
2.3 只关注移动图书馆的服务与自身建设,相关的隐私保护等研究尚属空白
对移动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只关注其自身的用户服务、个性化服务及推送服务等无可厚非,但移动图书馆若要在未来真正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方式,其对应的相关研究还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就是移动图书馆的用户隐私保护问题。移动图书馆的终端设备通常是用户私有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移动图书馆如何避免用户在通过WIFI等网络访问时受到黑客攻击、窃取存储于这些设备的文档、照片、cooki等隐私信息,这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其次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尽管经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数字资源、虚拟馆藏等被用户的获取与利用并不会构成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但在版权保护期内、只允许作者浏览而不允许复制与传播的作品,如何进行科学的保护也将会是移动图书馆的未来研究内容之一。
3 结语
从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的研究现状可明显感受到移动图书馆带给图书馆的机遇,显示了其在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巨大服务、应用价值。对现有研究现状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发现我国与国外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还可以发现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之处。笔者比较一些图书馆所应用的移动图书馆还能发现,由于移动图书馆还处在发展阶段,不同移动图书馆之间的功能设计、服务接口等还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许多移动图书馆更是由于直接从之前的手机图书馆发展而来,功能简单,缺少用户所希望的个性化服务与信息推送等服务,容易降低用户继续应用意愿。这些都有待在日后的移动图书馆学术研究与服务实践中继续完善,从而使其在为服务用户、延伸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与时间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胜华,李书宁.走向移动互联时代的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1,(23):74-78.
[2]Kroski E. On the move with the mobile Web: Librarie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EB/OL].[2012-12-20].http://eprints.rclis.org/bitstream/10760/12463/1 /mobile_web_ltr.pdf.
[3]Cody W H. Libraries and the mobile Web[M].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2011.
[4]Farkas M. The library in your pocket: Mobile trends for libraries[EB/OL].[2012-12-20].http: //www.Slideshare.net/librarianmer/the-library-in-your-pocket-mobile-trends-for-libraries.
[5][EB/OL].[2012-12-20].https://wiki.ucop.edu/display/CMDUR/Home.
[6]Mobile Library Survey Report[EB/OL].[2012-12-20].http://lorrainepaterson.Wordpress.com/2010/12/15/mobile-library-survey-report/.
[7]Bazillion, R.J. Academic libraries in the digital revolution, libraries in the midst of revolution need new ways of thinking about their mission[J].EDUCAUSE Quarterly,2001,(24):51-55.
[8]Walsh, A.“Mobile phone services and UK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what do they want from the library?[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earch, 2010, 106(34) : 2513-2525.
[9]Ken M. Building a library mobile website[EB/OL].[2012-12-20].http://www.Usq.edu.au/~/media/USQ/m-libraries/MacAlpine.ashx.
[10]Kim G,Laurie M B,Hannah G R. library/mobile: Tips on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mobile Web sites[EB/OL].[2012-12-20].http://journal.code4lib.org/articles/2055.
[11]刘松柏等.移动图书馆建设的难点与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13,(4):79-80.
[12]曾瑞,赵跃龙.基于WAP技术的移动图书馆研究与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09,(21):108-111.
[13]陈路明.国外移动图书馆实践进展[J].情报科学,2009,(11):108-111.
[14]高春玲.中美移动图书馆服务PK[J].图书情报工作,2011,(9):65-68.
[15]史艳芬,陈欣.同济大学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推广实践[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2,(1):9-13.
[16]张蓓等.二维条码在移动图书馆服务拓展中的应用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3,(4):23-26.
[17]张蓓等.基于MetaLib X-server 的异构电子资源移动检索服务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0,(12):70-75.
[18]朱雯晶等.图书馆手机客户端的探索实践[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5):13-19.
[19]聂华.图书馆的技术环境发展趋势与应用策略[EB/OL].[2012-12-20].http://www.docin.com/p-437109836.html.
【国内外图书馆研究现状】推荐阅读:
网球国内外研究现状05-26
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写05-23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10-18
往来账款国内外现状06-02
内部审计国内外现状06-23
国内外消失模铸造现状07-25
品牌国内外研究07-05
对国内外空调系统现状的分析05-30
源品汇整理:国内外食品追溯系统现状对比07-27
水土流失国内外研究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