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八单元复习(精选7篇)
复习目标:
⒈掌握本单元的重要字词 ⒉梳理说明文阅读方法 ⒊把握说明文答题技巧。复习内容:
㈠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补充完整成语
翩.然()孕.育()繁衍.()蟾蜍..()脊.椎()遗骸.()褶.皱()劫.难()追溯.()藩.篱()归咎.()绮.丽()殷.红()()声匿迹()草连天 草长()飞()耳不闻 冰雪()化 风雪()途()临绝种 物()天择 天衣无()五彩斑()无动于()束手无()日()西山 气息()㈡说明文知识: ⑴说明文分类:
⑵说明顺序:
⑶说明结构:
⑷说明特征:
⑸说明语言:
㈢方法策略:
⒈常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 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④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⑤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⑥引用说明:①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②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⒉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A、“×ד词好在哪里? 例如:“(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分析“在当时可算”一词的妙处。
★答题模式:
B、“××”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专项训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细菌与安全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再多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也改变不了有害细菌让我们寝食难安的事实。人们吃出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中毒或者对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
③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72度左右15秒。经过这样处理,细菌量会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也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温灭菌,则把牛奶加热到135度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如果对着瓶嘴喝一口,这些处理几乎就算白做了,其中的细菌生长速度会大大增加。其他食物也是如此。
④无数食品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不计其数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热更好的杀死细菌的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最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中餐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西方的蔬菜多数是生吃的,所以从种植、运输、保存到分销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监控。否则,沙拉吃下去,就开始拉肚子了。
⑤对于个人来说,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厨房、冰箱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经常清洁(比如用酒精、醋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并且保持厨房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繁殖提供广阔的天空。尤其是很多特价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1.细菌与安全有什么关系?(2分)
2.第②段中“到目前为止”一词好在哪里?(2分)
3.本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4.第④段将中餐和西餐的做法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3分)
5.本文认为应该保持怎样的良好卫生习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称
①对称,是自然界一种普遍而又奇妙有趣的现象。镶嵌天际的恒星、行星呈球状对称;小巧玲珑的雪花,精巧细腻的蜂巢呈平面对称;大多数花朵呈辐射对称;有中央叶脉的叶片呈左右对称,人和鸟兽虫鱼的五官、四肢左右无不对称。
②“对称”能给人以整齐、沉静、稳重的美感,但由此也造成变化少、不自由,限制了灵动和飞跃。曹雪芹是古代第一个对“对称”显得不安分的人。如他笔下的芳官,连戴耳环也是一边大一边小的,显得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韵。事实上,正如古代有位哲学家所说,世界上没有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仔细观察有中脉叶子的细微结构,两边叶脉的数量和分布、叶缘缺刻或锯齿的数目和分布都是不同的。绝大多数人的面部发育也不对称,66%的人左耳稍大于右耳,56%的人左眼略大,59%的人右半侧脸较大。人的躯干、四肢也不完全对称,左肓往往较高。75%的人右侧上肢较左侧长。人的两手的掌纹,不但细脉络不同,粗蚊也不完全一样。可以说,生物界里的不对称是绝对的,而对称是相对的。实验研究证明,这是由于细胞内原生质的不对称性所引起的。从生物体内蛋白质等物质分子结构可清楚地看到,原生质一般呈不对称的结构形式。研究发现,不对称原生质的新陈代谢,比起左右结构相等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由此可见,不对称性对生命的进化有重要意义,自然界的发展,正是一个对称性不断减少的过程。
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这就是瑰丽多姿的自然界。
1.第1自然段摆出自然界对称的主要类型有几种?正确的一项是()A.3种 B.4种 C.5种 D.6种.
2.造成生物界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飞机遇险的时候》《千里跃进大别山》“积累·运用七”
【教学目标】
这节课学习两篇课文、“积累·运用七”中的一首古诗和一篇略读文章。要求能理解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当堂积累一些句子和段落, 感悟写作方法;加强小组合作, 促使学困生跟上学习步伐。
【教学过程】
一、学文
1.学习《飞机遇险的时候》, 先“开火车”朗读课文。思考:飞机遇到了什么危险?在飞机遇险的紧急关头, 周恩来同志是怎么做的?
(生回答, 师指导朗读。)
2.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 快速默读。思考: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历时20多天, 但课文重点写了什么时间?哪句话在课文中多次出现?
(板书:狭路相逢勇者胜)
再读课文, 思考:“狭路”在课文中具体指什么情况?战士们是怎样勇敢作战的?战斗的结果怎样?
(生回答, 师指导朗读。)
3.学习“积累·运用七”中的古诗。
“开火车”读。回答:王维干了一件什么事?送别元二时的环境如何?他跟元二说了什么话?
读短文, 思考:李四光为什么能成为地质学家?
二、积累
1.透过云层, 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____, 好像____的大海。
2.飞机像__________, 沉甸甸地往下__________, 还失去了__________。机翼__________过一座座山峰, 眼看就要__________着山尖了。
3.周恩来同志__________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 还__________地鼓励她。
4.飞机__________升高了, 继续__________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__________。
5.周恩来同志__________站起来, 从__________的机舱一头, 几步__________小女孩面前。
6.情况确实很严重, 大家__________地望着刘邓两位首长。
7.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上冲了上去, 大军像__________, 向西南方向__________。
8.他叮嘱旅长说:“要记住, 现在是‘__________’, 要勇, 要猛!”
9.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像__________。
10.春天的郊外美极了, 柳条儿在__________中__________, 麦苗在__________下__________, 小鸟在__________。还有那满山坡的鲜花, 像给山冈__________。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个单元共安排了四篇主体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和《花的勇气》,一个“阅读链接”,一个语文天地。《生命生命》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对生活中极为普通的“飞蛾奋力挣扎逃生”、“小苗顽强从墙缝里钻出来”、“倾听自己的心跳声”作了深深地思考,表达了“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要让自己获得更加光彩有力”的人生哲理。
设计理念:
真实体现生本理念进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生命。读、写、交流相结合,融汇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推动教学进程,促使简单的教学环节,孕育“惊喜的发现”;开放的合作交流,反馈无穷的文化积淀;敏捷的思想碰撞,催开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努力构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朝着预期的目标迈进。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妙词佳句。2.熟读进而背诵课文,体会感动自己内心的句子。3.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培养珍爱自己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4.培养关心热爱自然界一切生命、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5.仿写有关生命的段落或者文章,阅读交流搜集有关生命方面的名言警句,体现大语文教学观的内涵和好处.
教学重难点::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生本理念进课堂,前置性作业是关键,老师指导学生做好前置性作业,搜集资料,做课堂交流的充分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导入,老师放<<千手观音>>的舞蹈课件。
师:欣赏舞蹈后,你想说点什么?
生:演员舞姿真优美,让人拍案叫绝。
生:悠扬的舞曲优美的舞姿绚丽的背景,简直让我如醉如痴。
...
。 师:是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婀娜多姿的姑娘,她们都是聋哑人,21个聋哑人,在舞台上尽情挥洒,在残缺中追求完美,在无声中激荡生命。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抒写着华美的乐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杏林子的文章,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9页19课<<生命生命>>,齐读课题2遍。(出示课件2,背景课题。)
2.披文入境,自主阅读.
<1>同学们:我们学习快乐吗?(快乐)!是的,我们要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这节课,你们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把课堂交给你们,把自由和快乐交给你们好不好?希望你们好好珍惜表现的机会。
<2>学生自由朗朗读文,充分读文2遍以上.师:成功的快乐,大家分享更快乐!学生也说一遍,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3>学生先把自己做的前置性作业和自己的笔记进行熟悉梳理,做到交流胸有成竹。
3.愉快交流,分享收获。
<1>师:成功的快乐大家分享更快乐!生又说一遍.进入小组交流环节。
好,大家都是会读书的孩子,刚才你们在读文时,我发现大家都很好的完成了昨天布置的前置性作业,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等等都做了读书笔记。跃跃欲试的孩子们,现在小组分享你的学习收获吧。
<2>.学生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是课文的主要内容,234自然段等重点段的感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和体会。读文后,你想说点什么,你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观有怎样的思考和判断等,在再次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自由交流,披文入情畅所欲言。
4.全班展示,激情飞扬
成功的快乐,大家分享更快乐!师生同说,进入全班交流环节。
<1>.抽一小组上台前: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学生上台.就课文的主要内容,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等重点段落做了细致深入的体会和感受的交流,有一学生还出示三段话,探究总结写法:
读了“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一句,仿佛我也感受到那种生命力,种子不怕困难,用自己的嫩芽冲破坚硬无比的外壳,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它知道自己生长在一个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但它并不难过,而是勇敢地面对,虽然只活了几个小时,但是我很敬佩它那种不屈的精神。(先读后感的写法)小飞蛾的“挣扎”,是在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时的一种抗争。“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可是那双翅膀在我手中挣扎”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逃生,他都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挣扎着的飞蛾让我分明感到: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极其诊视自己的生命。小小的昆虫也竟然如此,更何况是人呢?(夹叙夹议,叙中有感,感中有叙的写法。)一想到自己,觉得很惭愧。以前,我看见一只小蚂蚁都要把这条小生命弄死。现在,每当我发现有一只蚂蚁在咬我,想弄死它的时候,就想起它毕竟也是一条小生命啊!我打消了这个念头,轻轻把它放到地上,让它回到自己的家。(想象联想,抒发情感的写法)。
还有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生读,谈喜欢的原因.不一而足。
<2>.台上学生交流的问题,如果不充分,台下同学进行补充说明。
(整个课堂是惊喜不断的课堂,是学生心灵自由放飞的课堂,是学生生命价值不断升华的课堂。)
5.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好样的!小小年纪学会了读书和感悟,学会了表达和交流,老师由衷地高兴。一起夸夸自己:我们都是好样的!学生齐夸。
<1>.出示课件3(见板书的内容).师:是的,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脉搏的跳动等,他们都是生命最崇高的体现,是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告诉我们生命无价,生命就是拼搏,我们要心怀感激,感谢生命之旅的无限风光。
<2>.师要求学生把手放置在医生把脉的地方,静听自己的脉搏跳动,和血液涌动的声音。师问:感觉到它的跳动吗?它是什么?(我们的生命)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它?(生:课文最后一段话给了答案,不要白白浪费它,要让生命活得光彩有力。从现在起都热爱生命,好好学习,做个有出息的人)其他学生做补充,旁征博引,口若悬河说出了生命价值,理应怎样去珍惜。
<3>师: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想起了许多与生命相关的美文、小诗、名言,以及故事,把昨天搜集的资料,也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吧。先小组交流,再自由发言。学生畅所欲言。(整个课堂是精彩纷呈的交流舞台,是学生分享阅读乐趣的自由天地。)
6.小结全文,引起阅读期盼。
师:同学们真是棒极了!个个精彩!个个都是会读书的好孩子!相信以后大家都会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阅读更多更大的乐趣。
师深情地:是啊,小草把绿色献给春天,它的生命更精彩;红日把温暖送给隆冬,她的生命更精彩;我们把爱心献给人类,我们的生命更精彩!愿我们都拥有精彩的人生,怒放的生命!(放课件4,汪峰歌曲<<怒放的生命>>)学生在歌声中走出教室。 飞蛾求生----生命可叹
19 生命生命 { 瓜苗生长---生命可敬 } 好好珍惜 光彩有力
倾听心跳---生命可贵
附: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以生命生命为线索,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理解课文,交流阅读感悟,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充分自由的交流中分享阅读的乐趣,在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自从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理念,我就试着把这些理念运用于课堂,甚至贯穿课堂的始终,当我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把文本内容让学生当成艺术珍品去欣赏,把过去的一言堂变成一溪活水时,我内心充满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欣慰。当我看到孩子们童真的脸上充满分享的喜悦和阅读的幸福时,我真正体会到生本课堂是激扬学生生命的课堂。我需要继续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时间和空间交给这些不可小觑的,未来的莘莘学子们。
1、会认会写本课的9个生字,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
2、在读中想象、感悟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描写事物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随同作者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桂林,刚刚走入,同学们就陶醉其中,留恋不已。今天,就让我们荡舟漓江,共同领略桂林山水的美丽与神奇!师板书课题。师:浏览课文,说说课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 生:先总----分------总的写法,师板书。生:先写水,再写山。师板书。
师:那谁来概括一下水有哪些特点? 生:(多人回答)静、秀、绿、清„ 师:说对了,但是顺序不对 生:静、清、绿。师板书。
师:山呢?一起来说。生:奇、秀、险。师板书。
[设计理念:教师以优美的语言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回顾旧知,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突出文章重点内容,为本节课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导学达标
1、紧扣重点词,在读中想象、感悟漓江水的特点。
师:课文先写水,我们就先来读读写水的段落,看看哪些语句写出了水的特点? 生自由读,交流。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水的静?谁来读? 生读描写静的句子。(没感情)师:还有谁想读? 生再读。(较有感情)
师:看到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服吗? 生再读。(很有感情)师:能再静一些吗? 生再次朗读。(很有感情)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读描写水“清”的句子。(较有感情)
师:水清得能看到江底的沙石,你不激动、不惊喜吗?怎样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呢?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江底的沙石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可真够清的!展开想象,清的还可以看到什么呀?
生1:嬉戏的小鱼。生2:打闹的小虾。生3:走来走去的螃蟹。
师:用眼睛看看四周,再看看水里,你能看到什么? 生4:水中有山的倒影。
师:抬头看看天空,再看看水里,你能看到什么? 生5:天上飘动的白云。
师:看来漓江的水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谁能读出这种美? 多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师:哪些句子写出水的绿? 生读描写绿的句子。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呀?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比喻句。师:什么叫无暇? 生:没有瑕疵。
师:翡翠,玉石中的一种,十分名贵,再加上无暇两个字,你感觉怎样? 生:绿的透亮,美得高贵。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生读。
师:漓江的水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概括?生:又清又静又绿。师:谁能完整地读读这三个句子? 生读。
师:学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既然作者写的是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呢?我觉的是多余的,谁能帮我解答呢?
生1:它没有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但比水平如镜的西湖美。师:你说的是它没有大海美,却比西湖美,好像不是这个意思吧。生2:突出了漓江的水非常好。
师:你突出了一个“好”字,能不能换一个词? 生3:美。
师:那大海美不美? 生:美。
师:西湖美不美? 生:美。
师:漓江的水呢? 生:美。
师:大海有大海的美,西湖有西湖的美,漓江的水也有自己的美。那你在告诉大家,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美,其实就是各自有各自的? 生:特点。
师:漓江水的特点就是? 生:又静又清又绿。
师:这种写法叫做作比较,拿大海、西湖同漓江的水相比,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的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的水平如镜,漓江的水有一种独特的美!这么美得景色,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真该美美地读一读!谁来读?(配乐,师引读,生接读。)
[设计理念: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教师紧扣 “静、清、绿”这三个重点词,指导学生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在读中想象,清晰地在头脑中再现漓江水的特点,并适时地指导写作方法,将听说读写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地提高。]
2、在读中想象,在动手作画中再现桂林山的特点。
师:欣赏了静、清、绿的水,再来看看奇、秀、险的山,作者是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生默读。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的特点?谁来说? 生读描写山“奇”的句子。(读出惊奇)师:桂林的山还像什么呀? 生1:像孔雀。生2:像狮子。生3:像小狗。生4:像宝塔。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生: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兔子,像孔雀,像小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除了用读来体现山的奇,你还会用什么方式?(画一画,画,也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好方法)
师:奇突出的是山的形状,那秀描写的则正是山的什么? 生:颜色。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谁来读读描写险的句子? 生读。
师:“栽倒下来”,你不怕吗?用夸张的语气再来读读!读的让人心惊,读的让人害怕!
生再读,很有感情。师小结:这就是桂林的山,既不同于峰峦雄伟的泰山,也不似于红叶如火的香山,桂林的山是那样的别具一格!想让这别具一格的山永远留在你记忆的深处吗?(板书峰峦雄伟、红叶似火)生:想。
师:背一背,圈住这些关键词,你一定背得更快,大家来比一比。生背诵。指名背。
[设计理念:本段的教学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展开,除了抓住重点词体会桂林山的特点之外,注重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并练习说话,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背诵,让学法得到真正迁移。]
3、在品味语言中,在欣赏画面中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
师:那迷人的水,那迷人的山组合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多美呀!“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作者连用了四个“这样的”,去掉不行吗?
生1:去掉就不能体现桂林的山和水的美。生2:去掉就写不出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
生3:这样的山是桂林的山,这样的水是桂林的水。师:只有桂林的山配上桂林的水才怎样?桂林的山离得开桂林的水吗?桂林的水离得开桂林的山吗?这就叫做山水相依,山水相依才最美!(师板书“山水相依”)
师:山水相依的桂林才给人什么感觉?用文中的话来说。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谁来读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桂林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重山复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真不愧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师出示桂林山水的美景。
师: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墨客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的词,其中陈毅元帅就题下了“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精彩之说,唐代诗人韩愈也留下了“江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的诗句。下面大家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山水。出示:赞桂林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山水,可是写广告词,可以吟一首小诗,可以画一幅画„„ 生交流。
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机会一定到桂林亲自去看一看。
[设计理念: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 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 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风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写话,作诗来升华情感,陶冶情操。]
4、布置作业: 想做就做:
1、收集有关桂林山水风景名胜的资料,编写一则导游词。
2、模仿文章描写桂林山水的段落,写家乡的山水,如“青天河的水”、神农山„„
3、为桂林山水画一幅宣传画。
[设计理念:开放性的作业设计为学生留下了广阔地选择空间,为下一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作好准备。] 刘娟老师评课意见:教学流程十分清晰,紧凑。紧紧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尤其在指导学生朗读漓江水“清”的特点时,教师点拨十分到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漓江水的清,学生朗读感情投入,十分动情。杨琳老师评课意见:这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给足了时间,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教师及时点拨,语言简洁明快。如:在读漓江水的 “静”时,学生读过一遍后,感情较平淡,教师问:“谁还想读?”学生再读,较有感情。教师点拨:“ 看到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服吗?”学生再读,感情投入。教师认为感情还没有完全释放,此时教师适时范读,学生再读,感情充沛,而且完全是自然流露。
曹西兮老师评课意见:整节课重难点突出,从漓江的水到桂林的山,再到桂林山水整体的美,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再现美丽画面,感悟到桂林山水是整体的美,不可分割的独特的美。学法多样,学生兴趣盎然,整节课不觉疲倦。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和书写“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通过“金钥匙”的提示,进一步体会通过描写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方法。
3.积累格言警句。
4.读通、读熟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明白它告诉我们的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5.合理想象,以“我学会了七十二变”为题续编故事。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语海拾贝以及自主阅读部分
2.围绕“假如我学会七十二变”展开丰富想象教具准备
1).词语卡片
2).《论语》相关资料
3).孙悟空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开火车读词语超市中词语,读完后集体正音。
2.教师强调容易读错的字,并强化读。
3.看第二部分的要求会写的词语,说一说记住这些字形的方法。
4.听写第二部分词语。
二、金钥匙
1.读“读钥匙”的内容,说一说告诉我们什么写作方法?
2.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代出通过描写传神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句段。
3.试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4.展示对话,学生评价。
三、格言警句
1.出示三个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学生自读。
2.说说三个句子的大概意思。
3.小结三个句子一般用在哪个方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学生谈谈自己对《论语》的了解。
四、自主阅读
1.学生自读古文寓言《叶公好龙》,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对照下面的字词注释和大意,了解文章的意思。
3.《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叶公这样的人吗?
5.在学习上、特长培训方面,你有没有类似的情形呢?你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
6.写出你读过的寓言故事的题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围绕“假如我学会了七十二变”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可能遇到的人和事,编故事,说给同学听。教具准备:孙悟空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在你们美好的心灵世界里一定装满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当你看到孙悟空变幻无穷的非凡本领时,也许会想,假如我会七十二变该多好;当你学习感到疲倦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片自由自在的云该多好;当你看到病魔夺去一个人的生命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名神医该多好……让你的愿望今天就能实现,当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将你的愿望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幻想,在自己的`作文中成为现实,是完全可能的。同学们,你们是否愿意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写下来呢?
二、引导领悟写法为了帮助学生领悟假设类想象作文的写法,教师课前先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假设类想象文章,并在浏览的基础上做好摘录笔记,然后组织课堂讨论,提示其规律。
1.课堂讨论,激活记忆 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搜集、阅读了有关假想类想象作文,想一想:在你读过的这类文章中,哪些人或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呢?假想类想象作文与一般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2.归纳小结,揭示写法 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要写好假想类想象作文,必须把握哪几点呢?在组织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并提示以下写法:
(1)根据自己的愿望,推测有理有据,情节要生动有趣。
(2)想象要大胆、合理,推测有理有据,情节要生动有趣。
(3)所写的理想中的人或物,都应当有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要让他们像人那样说话、做事。
三、启发点拨,指导选材
1.启发谈话,开拓选材思路 同学们,写假想类想象作文,写什么都可以。如果你对流逝的时光、对古老的历史有一种“揭开谜底”的欲望,你可以把时光想象成可以倒流;如果你学习感到困倦了,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一条鱼,一只老鹰……如果你看到一位身患癌症的病人在死亡线上挣扎,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盒药丸,一位名医……每个人的兴趣受好不同,生活经历不一样,因此,每一个人想象的内容应该是程式各样、丰富多彩的。
2.独立选材,分组互议 出示题目《假如我会七十二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印象将题目审清,然后引导学生分四小组讨论,说说自己选择这个材料的理由。四、扶放结合,培养能力为了减缓训练的坡度,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采取“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写→独立构思表达”这一由扶到放到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假设类想象作文。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材料独立构思表达。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指导学生练习写毛笔字教具准备:毛笔、墨水、纸教学过程:
一、出示要写的字,掌握结构
学生读一读
指名说说这三个字的结构
指名反馈,教师强调
二、指导写好毛笔字
1.教师示范写,学生观察
2.指名说说书写要点
三、集体评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从此,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美国等对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政策,中国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断绝外交关系二十多年。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辉煌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习建议
○注意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着重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通过了解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智慧和事迹。加深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认识。○通过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新中国外交成就展以及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相关知识。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曾义愤填腐地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的辉煌。
材料解读:
1.新中国必须实行新外交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作外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解读】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与137位工作人员在北京外交部街的一幢3层小楼召开外交部成立大会,开启了新中国通过外交手段捍卫新生人民政权的艰苦历程。这是周恩来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节录,其要点是:
①旧中国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②新中国必须制定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外交政策。
③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基本之上。资料还显示:
①由于过去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旧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没有独立性,依符于帝国主义。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拥有了独立的国家主权,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因而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制定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间的关系。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诞生。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上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 “一边倒”。
资料回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新中国刚刚成立,就积极开展候,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但是,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年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外交活动。那时国采取政治上不围威胁的政策,新中国冲破了美里,就同苏联等历史纵横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底,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举行中苏会谈。第二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苏联政府还贷款给中国三亿美元。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个宣布承认中华◎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当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会上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历史纵横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指颠覆活动。人们担心会议会发生激烈争论,走向歧途。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在会上作了补充发言。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桌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固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周恩来提出,亚非各国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已来掌握,吁吁亚非国家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圆满成功而努力。周恩来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使会议取得积极的成果。后未,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本课要旨
○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二、学习延伸
○弱国无外交。
○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而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
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不同地位与作用,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提案通过时,会场一片沸腾,许多人离开座位,非洲国家代表在过道上兴奋起舞,还有人振臂高呼;而一些西方国家代表却在一起交头接耳,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强打精神,有的故作镇静。美国代表也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起舞来的代表们 “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
◎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按照国际惯例,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但是,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共却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进人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历史纵横 考虑到第25届联合国大会的表决情况,美国政府知道已很难再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因而与日本一起向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出“双重代表权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同时保留台湾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这实际是搞 两个中国“。1971年B月,中国外交鄙发表声明,指出恢复申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同驱逐国民党集团的代表出联合国,这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中国绝不允许在联合国出现”两个中国 或“一中一台”的局面。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否决了“双重代表权案”。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肋中国。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隔绝。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学思之窗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思考: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公告的发表,震惊了整个世界。
历史纵横 1971年4月,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结束后,中国邀请部分国家的乒乓球代表团来华访问。由于中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主管部门将拒绝美国代表团访华的请示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得知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运动员科恩在日本友好接触的情况后说,现在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他请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尼克松总统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电示美国队:“运动员务必去北京。”就在周恩来接见美国运动员的当天,尼克松发表了声明,宣布对华新步骤。他把打通中美关系比作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这就是被称为“乒乓外交”的一着妙棋,通过 “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毛泽东抱病会见尼克松。周恩来同尼克松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这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接着,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际。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纵横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府派人前往中东买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中国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力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9位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与会成员达成广泛一致,形成了“上海共识”。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第12、13、22、23、24课;必修3第17、18、19课。
本课要旨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使我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与维护世界与周边和平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二、学习延伸
Unit 9When was it invented?
Teaching aims1、Important points
① Key vocabulary:
invent, be used for, heat
② Target language
——When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
——It was invented in 1876.——What are they used for?
——They’re used for seeing in the dark.2、Difficult points
①Learn to talk about the history of inventions.② Listening practice
Teaching steps1、Study independently
① Finish the exercises on Page 115.②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words “invent, discover, find and find out”.③Check the answers.2、Group work:
Discuss 1a、1b and finish them.And then talk about the history of invention.3、Cooperative inquiry
① Discus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ive voice.② Work in pairs to finish 2a and 2b.③ Make up conversations in pairs.4、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link
①()(2012河南)
Have you heard of Earth Day?
Yes.The first Earth Day ________ in 1970 to educate us to protect our planet.A.celebratesB.celebratedC.is celebratedD.was celebrated ②()(2012 江西)——Oh,my God!I can’t find my key to the office.——Don’t worry.Perhaps it ________ at your home.A.leftB.has leftC.was leftD.had left5、Target test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class on Page 115.Teaching reflection
Unit 9When was it invented?
Teaching aims1、Important points① Key vocabulary:
Helpful, annoying, light bulb② Target language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helpful invention> I think the most helpful invention is the light bulb.2、Difficult points
① Talk about the most helpful and annoying inventions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s that they are learning.② Listening practice
③Improve their listening ability.Teaching steps1、Study independently
① Discuss and make a list of five helpful inventions and five annoying inventions.② Discuss your opinions in 3a with your partner.③Make up conversations like 3b.2、Group work
Imagine that you are alone on a tiny island.Choose five inventions you would like to have on the island with you.Tell the group what you chose and why.3、Cooperative inquiry
①Talk about what you would like to have on an island with you and why.②Then tell the class.4、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link
()(2010安徽)——Are you going to the party?
——No, I ________.A.have askedB.haven’t asked C.have been askedD.haven’t been asked Teaching reflection
Unit 9When was it invented?
Teaching aims1、Important points① Key vocabulary:
crispy,salty,sour,by mistake,chef,sprinkle ② Target language
They were invented by mistake.They were invented in 1853.2、Difficult points
① Improve their listening ability.②Learn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you hear.Teaching steps1、Study independently
①Finish the exercises(1、2)on page 117.②Check the answers.2、Discuss
①Collect some wards like sour, sweet, hot, salty and crispy.② Use the words to describe how food tastes.③Finish 2a and 2b.3、Cooperative inquiry
Collect some important items.by mistake, thin enough, in the end, a chef called Gorge Crum, sprinkle on4、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link
()(2010 江西)——Can you tell me how to make apple juice?
——Sure.Please watch carefully and you will see how it ________.A.is madeB.is makingC.makesD.will make
5、Target test
Finish exercises(1、2)on page 118.Teaching reflection
Unit 9When was it invented?
Teaching aims1、Important points① Key vocabulary:
beverage, according to, ancient, legend, fall into, remain, notice, produce, pleasant, mixture, in this way, pie, throw
② Target language When was it invented? Who was it invented by? How was it invented?
2、Difficult points
①Learn to write an article.② Improve writing skill.Teaching steps1、Study independently
①Do the exercises(1-3)on page 123 before new class.② Check the answers with each other.2、Work in pair
①Read the article and writ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② Practice writing articles using the notes in the box of 3b.3、Cooperative inquiryHow to write an article well.4、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link
()(2010黄冈)——Which sport are you in at the school sports meeting? ——No decision yet.I think it ______ after discussing with my P.E.Teacher.A.will be decidedB.will decideC.was decidedD.is decided
5、Target test
Finish the exercises(1、2)on page 122 in class.Teaching reflection
Unit 9When was it invented?
Teaching aims1、Important points① Key vocabulary:
active, indoors, create, wooden, knock, divide, aim, basket, metal, below, towards, develop, rise,② Target language
When was basketball invented? It was enjoyed by many people.It is said that the first basketball game in history was played on December 21st 1936.It tastes too sour.The abacus was invented in the sixth century.2、Difficult points
Improve their reading skills.Teaching steps1、Study independently
①Read the article by themselves and finish 3a after the text.② Then discuss them with each other.2、Work in groups
Collect the useful expressions in groups.3、Cooperative inquiry
Finish 3b using what you remember from the mind-map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4、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link
()(2012南京)——Can you sing this English song? ——Of course, I can.It _______ many times on the radio.A.taughtC.is taughtB.has taughtD.has been taught
【人教版第八单元复习】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复习02-07
人教版第六单元教案12-11
5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五单元作文11-16
人教二下数学第八单元教案03-01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07-02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学反思07-17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10-01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03-21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06-29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第八单元小结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