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名言(通用10篇)
1.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2.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3.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4.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5.自己摸索得来比向别人学更重要。
6.“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7.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8.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9.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0.“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11.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12.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13.„„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14.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15.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6.“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的纯技术的准备,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的流淌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叶圣陶 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叶圣陶 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叶圣陶 教师要使自己的教育活动真正有益于学生,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之间就要团结合作,互相配合。
叶圣陶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叶圣陶 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教师不负责,有的因为对教学本无兴趣,当教师只是暂局。这种人只有严加淘汰一法。
叶圣陶 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一生着想,要想想学生将来怎样一辈子做人,想想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品德。
叶圣陶 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都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国文科在训练思想,养成使用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理化科在懂得自然,进而操纵自然之类;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
叶圣陶 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叶圣陶 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现在,有的教师对自己所教的那门功课不大懂,今天听别人讲,自己没有好好领会,明天就去教学生,这样讲课不会给学生太多的益处。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讲课,在理解知识和掌握学习上给学生实际的益处。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早年试验新式教学。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建国后任出版、教育、文史等部门领导。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叶圣陶只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及教育家,事实上,他的小说非常出色,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叶圣陶主要作品集目录
《叶圣陶文集》(1~8卷)
【短篇小说集】 《膜》《火灾》《线下》 《城中》 《未厌集》
【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叶圣陶散文》
【诗集】《存集》
【童话】 《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象》,【理论】《叶圣陶论创作》
住在上海“弄堂房子”里的人对于月亮的圆缺隐现是不甚关心的。所谓“天井”,不到一丈见方的面。至少十六支光的电灯每间里总得挂一盏。环境限定,不容你有关心到月亮的便利。走到路上,还没“断黑”已经一连串地亮了街灯。有月亮吧,就像多了一盏灯。没有月亮吧,犹如一盏街灯损坏了,没有亮起来。谁留意这些呢?
去年夏天,我曾经说过不大听到蝉声,现在说起月亮,我又觉得许久不看见月亮了。只记得某夜夜半醒来,对窗的收音机已经沉寂,隔壁的“麻将”也歇了手,各家的电灯都已熄灭,一道象牙色的光从南窗透进来,把窗棂印在我的被袱上。我略微感到惊异,随即想到原来是月亮光。好奇地要看看月亮本身,我向窗外望。但是,一会儿月亮被云遮没了。
从北平的人往往说在上海这地方怎么“呆”得住。一切都这样紧张,空气是这样龌龊,走出去很难得看见树木,诸如此类,他们可以举出一大堆。我想,月亮仿佛失掉了这一点,也该列入他们为上海“呆”不住的理由吧,假若如此,我倒并不同意。在生活的诸般条件里列入必须看月亮一项,那是没有理由的。清旷的襟怀和高远的想象力未必定须由对月而养成。把仰望的双眼移到地面,同样可以收到修养上的效益,而且更见切实。可是我并非反对看月亮,只是说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罢了。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那时在福州的乡下,地当闽江一折的那个角上。某夜,靠着楼栏直望。闽江正在上潮,受着月亮,成为水银的洪流。江岸诸山略微笼罩着雾气,好像不是平日看惯的那几座山了。月亮高高停在天空,非常舒泰的样子。从江岸直到我的()楼下是一大片沙坪,月光照着,茫然一白,但带点儿青的意味。不知什么地方送来晚香玉的香气。也许是月亮的香气吧,我这么想。我心中不起一切杂念,大约历一刻钟之久,才回转身来。看见蛎粉墙上印着我的身影,我于是重又意识到了我。
那样的月色如果能得再看几回,自然是愉悦的事,虽然前面我说过“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挨挨挤挤、翩翩起舞、饱胀、花骨朵
3、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理顺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导入新课
1、形容花香的:沁人心脾清香弥漫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啊,好香啊,那甜润的滋味一直流到了我的心里。
形容花的形状的:含苞欲放傲立枝头蓓蕾初绽
你看,那刚展开几片花瓣的,多像一个个小酒杯呀,它们的心里一定装满了同学们的欢笑。
像小米粒,像豆芽儿,还像一只只紫色的蝴蝶。这小小的花儿竟让我如此迷恋,久久不愿离去。
形容花色的:洁白如玉翠色欲滴五彩缤纷白里透红涨红了脸金灿灿
宛如一片朝霞降落人间,每一朵都是粉嫩粉嫩的。
形容花姿的:亭亭玉立娇羞欲语大大方方
有的三五朵聚在一起,像在说着悄悄话。有的躲在绿叶丛中,好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则亭亭玉立,像大自然展示着它迷人的风姿。
2、出示一组荷花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的感受。
3、让我们看看,叶圣陶老先生又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描写了荷花呢。
二、检查汇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
2、同桌读课文。
3、展示自己读得最好的段落
4、理清课文思路
闻花香观花形赏花姿享花乐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指导评价
2、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学习本课生字,完成课堂扩词。
板书(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2——5自然段,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介绍校园中的一种花。
二、教学重点
借助图片和文字,感受荷花的美,想象荷花的美。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吟诗导入
1、荷花清香、娇嫩、妩媚、多姿,它是美和纯洁的象征。所以一直以来,它成为诗人吟诵的对象,你能把你读过的赞美荷花的诗句吟诵给大家听吗?
2、出示三句诗句,学生齐吟诵
这三个句子都是古人来赞美荷花的。叶圣陶老先生又是怎样来介绍荷花的呢?这节课就让我。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感受荷叶的特点
(1)出示图片,说说的荷叶
(2)指导读描写荷叶的句子。
出示,指名读,评价。
2、感受荷花形状的多样。
(1)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说说“冒出来”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
(出示词语卡片:争先恐后、精神抖擞、喜气洋洋、生机勃勃)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
(2)观花形
A自读课文,看看作者介绍了荷花的几种形状呢?指导学生概括
板书:刚开的全开的未开的
B老师范读,猜猜老师最喜欢哪种形状的荷花。
C指名读。
3、小结荷叶翠色欲滴,荷花形状各异,多美的画面呀。齐读。
(1)师范读。(呈现一组画面)
(2)学生背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课文,教师引读。
2、质疑
(1)荷花有哪些姿势呢?
(2)这位画家是谁呢?
3、看画面,说说你看到了荷花的几种姿势。
看看这一朵,高高地伸出水面,亭亭玉立,正向我们展示着它迷人的风韵。
同桌互相说说、猜猜。
交流
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次说。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你看这一朵,,真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快看,这边一朵,,真让人心醉;那边几朵,多么亲密呀。难怪作者说: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满池的荷花洁白如玉,千姿百态,再加上袅袅的清香,怎能不令人陶醉呢?
全体起立,让我们都来变作一朵荷花,享受荷花的乐趣吧。(出示课文内容)
3、还有谁也来跟你打招呼啦。(指名说)
4、太阳越升越高,强烈的阳光唤醒了我,这时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5、让我们跟荷花道声再见吧。
五、习作的天空
我们更应该感谢大自然,是它孕育了万物,看,它又为我们捧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读叶圣陶先生著作有感
苏州旅游财经高职校江文
提到叶圣陶先生,我脑海中第一个跳出的关键词便是“爬山虎”。不光是我,也许所有上过人教版语文教材的80后都会对这篇小学课本的文章记忆犹新。学童时期的我,在学到叶圣陶先生的这篇《爬山虎的脚》时,曾经充满着对自然和对生活的美妙憧憬。在兴致勃勃的去找寻家乡老屋人家墙上爬山虎的踪迹的同时,也懵懂得能感受到先生朴素淡然的文笔下那份对爬山虎的深情厚谊和寓意悠远。
而今光阴荏苒,一晃眼已是十几年过去了,我离开家乡的满墙爬山虎已经很久了。现如今的我已经成长为了先生家乡苏州的一名人民教师,今日重读圣陶先生的文集,重观先生的生平,感慨良多。“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多么朴素而富有哲理的一句话。而叶圣陶先生一生默默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不正像这片片爬山虎一样,一点一点积累,从而给后人们带来满墙和满夏的绿荫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的回答是: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在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做编辑还是做教员,都与青少年的教育有着不解之缘,他把教育人才作为自己一生中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先生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期间,以极大的热情进行着编辑出版和文化教育的工作,他参加了《新学制国文课程标准》编制,还和顾颉刚先生一同编制了当时的初级中学教科书《国
语》。又比如先生殚精竭虑倾力支持的“立达事业”,开创了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而纵观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体系,德育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叶圣陶先生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他的著名论断——“一切的知识的根源就是道德”,教育是学习科学的“必要的和正当的动力”,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作一个合格人”,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那就是“都是为了达到不教”。为了不教而教,这表面上似乎看来相互背离,但仔细研究就会觉得并不矛盾。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当然必须,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会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
二、叶圣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的今后的发展,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思想正是关注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如何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呢?通过读先生的教育著作,我发现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教师心中有学生,要想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想到学生今后的不需要教也能终身学习这个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可能
时时处处考虑到,现在的每一堂课,都将使学生获得一辈子的能力。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的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而言,这一点更加重要。我们的学生日后都是社会的普通劳动者,只有用心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才能让他们以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另外,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该肯定学生的差异,而绝对不能强求一律,强求整齐划一;应该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不能用 “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个性是千姿百态的,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丰富多样。
最后,对待学生要有一颗爱心。叶圣陶先生就是一位非常富有爱心的大教育家。作为后辈的我们也要努力做到把微笑带进课程教学中。积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适时地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和神态,来激发学生的新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我们要具有一颗“童心”,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情感世界。我们要有同理心,时刻想着如果我处在学生的位置会有怎样的情绪感反应,不然就可能以教育的名义伤害了学生而不自知,在动机和结果之间出现巨大反差。
三、叶圣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所谓教学相长,教与学互为前提而存在,一个理想的课堂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叶圣陶先生提出,实现不教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从需要老师到逐步不需要老
师的过程中,老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学生最终走上不需要教的道路是不可通达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个论断,闪现出人性的光芒,人类的睿智,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努力的方向。
陶渊明和刘柴桑诗有一句云:“良辰入奇怀”,这个“入”字下得突兀,但是仔细体会,却非“入”字不可,你能换个什么字呢?“良辰感奇怀”吧,太浅显太平常了;“良辰动奇怀”吧,也不见得高明多少。而且,用“感”字用“动”字固然也说出了“良辰”和“奇怀”的关系,然而决不及用“入”字来得圆融,来得深至。
所谓“良辰”,指外界一切美好的景物而言,如山的苍翠,水的潺[yuan],晴空的晶耀,田畴的欣荣,飞鸟的鸣叫,游鱼的往来,都在里头;换个说法,这就是“美景”。“良辰美景”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不过这个“良辰美景”自身是一无知觉的,它固然不会自谦他说“在下蹩脚得很,丑陋得很”,也不会一声声引诱人们说“这儿有良辰美景,你们切莫错过”。所以有许多人对它简直毫不动心;山苍翠吧,水潺[yuan]吧,苍翠你的,潺[yuan]你的,我自管耕我的田,钓我的鱼,走我的路,或者打我的算盘。试问,如果人们全都这样,哪还有“良辰美景”呢?可是全都这样是没有的事,自然有人会给苍翠的山色潺[yuan]的水声移了情的。说到移情,真是个不易描摹的境界。勉强地说,仿佛那东面迎我而来,注入我的心中,又仿佛我迎着那东西而去,注入它的底里;我与它之外不再有旁的什么,并且浑忘我与它了。这样的时候,似乎可以说我让那东西移了情了。山也移情,水也移情,晴空也移情,田畴也移情,飞鸟也移情,游鱼也移情,一切景物融合成一个整体而移我们的情的时候,我们就不禁脱口而出,“好个良辰美景啊!”这个“良辰美景”,在有些人是视若无睹的,而另有些人竟至于移情,真是“嗜好与人异酸咸”了,所以把这种襟怀叫做“奇怀”。
到这里,“良辰”同“奇怀”的关系已很了然。“良辰”不自“良”,良于人的襟怀;寻常的襟怀未必能发见“良辰”,必须是“奇怀”;中间缀一个“入”字,于是这些意思都含蓄在里头了,细心读诗的人自会悠然地这样寻思。假如用“感”字或者“动”字,除了没把“良辰”所以成立的缘故表达出来之外,还有把“良辰”同“奇怀”分隔成两个东西之嫌,一个是感动的,一个是被感动的,虽然也是个诗的意境,但是多少有点儿索然。现在用的是“入”字,看字面,“良辰”是活泼泼地充溢于“奇怀”之中;翻过来,不就是“奇怀”沉浸在“良辰”之中么?这样,不就是浑忘“辰”与“怀”的一种超妙境界么?所以本篇开头说用“入”字来得圆融而深至。
作诗的人未必这()样多所推究。神来之笔,自然佳胜。而我们读的时候,正不妨细心推究,只要不往牛角尖里钻。
──读《叶圣陶文集》有感
郑楼小学俞勤
翻开《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大书,我心中充满惊喜与震撼,深感这本书的实用性,同时也被叶老这样的“一代宗师”深入浅出的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论述所折服。对于像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应该如何来教学,他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的许多观点与我们当前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一致的,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体味,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同样,叶圣陶先生也十分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是来自生活的,是为了生活服务的,是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他说,“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语文教学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而且这一思想贯彻于他一生。
学生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生活的需要,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与课文对话,建构课文的意义;阅读的收获,又提高了生活的品位。阅读教学自始至终离不开生活,所以教学中要沟通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如《乡下人家》一文第一节,“„„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
爬上屋檐。”让学生理解作者怎么把瓜藤写活的?用了哪些词?.
学生由于平时观察过喇叭花的蔓,有的同学家里还种过丝瓜,一下子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就找到了“攀、爬”,怎么攀,怎么爬?有的说:争先恐后地攀、争先恐后地爬,有的说:爬上屋檐后又横着爬、竖着爬、斜着爬„„一下子就把瓜藤写活了,通过再现生活画面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化了。
再如《风筝》一文,“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找出放风筝愉快心情的句子。(1)放风筝最美的是“„„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配合默契,这是第一美。(2)“一紧一松”逗引风筝,看它越飞越高,心里高兴,是第二美。(3)“翩翩飞舞”是第三美,风筝飞得轻盈、漂亮,村里人的夸奖。只有把语文课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激活学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叶老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他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引导之后,学生能自己理解,要在学生走不通的时候,才给他们扼要点明。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是叶老教学思想的精髓。当然,叶老并不是否定教师讲的作用。他认为“当讲则讲,而且要讲透。把文章讲透了,就也是‘文’与‘道’兼顾了”。叶圣陶先生对教学方法的论述对于当前我们正确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其实有着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有一个词“不约而同”,学生根据字典的理解说:没有经过约定而彼此行动一致。我又问:结合上下文看看都那些行动一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又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时,我抓关键词句来品悟小村庄的风景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想像、去理解。如“郁郁葱葱”一词,学生很快就说出:树很茂盛,也很绿。再让学生去想象一下,就像绿色的海洋。学生的头脑中一下子就会浮现出一望无际、长势茂盛的森林来,丰富了学生的意象。《林海》的“云横秦岭”一词我还让学生画图来理解。老师交给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想象、画图理解等方法学习词语,那么以后学生再遇到类似的词语就可以自己解决了。这就是“授人以渔”呀!
三、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叶老对此问题也有颇多论述。
叶圣陶谈阅读与写作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只有养成了习惯,才能终生收益。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写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人家认做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勉强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它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要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中有少数或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作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无所为的胡作妄为。学校里有作文的科目。学生本来不想写什么文章,老师给出了个题目,学生就得提起笔来写文章。这并没有不得不写的缘故,似乎近于笔墨游戏,无所为的胡作妄为。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要做些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不越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是经过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这样就跟其他作者的写作过程没有什么两样,学生也是为了有可写,需要写,才翻开他的作文本的。以上的意思为什么必须编明白?自然因为这是一种正当的写作态度。抱定这种写作态度,就能够辨别什么材料值得写,什么材料却不必徒劳笔墨。同时还能够辨别人家的文章,哪些是合于这种写作态度的,值得阅读,哪些却相去很远,尽不妨搁在一旁。接着我要告诉读者,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岂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儿?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的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从前人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技能,那种技能奥妙难知,几乎跟方士的画符念咒相仿。这种简介必须打破。现在咱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间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店员,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以上的意思为什么必须辩明白?自然因为这时对于写作训练的一种正当认识。有了这种认识,才可以充分利用写作这一项技能,而不至于做文章的奴隶,一辈子只在文章中间讨生活,或者把文章看得高不可攀,一辈子不敢跟它亲近。这本小书中选录的二十四篇文章可以作为前面的话的例证。第一,这些文章都不是无聊消遣的游戏笔墨,各篇各有值得一写的价值才写下来的。第二,这些文章都不是魔术那样的特殊把戏,而是作者生活的源泉里流出来的一股活水,所以那样活泼那样自然。我觉不说这些文章以外再没有好文章,我只想给读者看看,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了。要写好文章绝不是铺一张纸,拿一支笔,摇头摆脑硬想一阵就能办到的事儿:读了这二十四篇之后至少可以悟到这一点。我在每篇之后加上的一些话,性质并不一致。有的是指出这篇文章的好处,有的是说明这类文章的做法,有的是就全篇说的,有的只说到其中的一部分。读者看了这些话,犹如听老师在讲解之后作一回概说。于是再去读其他文章,眼光就明亮且敏锐,不待别人指点,就能把文章的好处和做法等等看出来。如果文章中有不妥当的地方或者不合法度的地方,自然也能随吃看出来,不至于轻轻滑过。这不但有益于眼光,同时也有益于手腕。自己动手写作的时候,什么道路应该遵循,什么毛病必须避免,不是大致也有数了吗?总之,我编这本小书的意思跟认真的老师同其志愿,只希望对读者的阅读和写作方便有些帮助。末了还得说明,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觉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势该怎么样。必须养成坐得正站得直的习惯,连“生理学”和“健康”都想不到,这才可以终身受用。阅读和写作也是这样。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么样,写作应该怎么样,岂不是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读者看这本小书,请不要忘了这一句:养成习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叶圣陶
【叶圣陶名言】推荐阅读:
叶圣陶《瀑布》教学设计09-30
叶圣陶的旅行家启示06-09
叶圣陶小白船读后感10-12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说课07-01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演讲稿07-24
成功名言(二)_励志名言07-09
关于读书名言名句--经典读书名言10-14
关于感恩父母的名言警句,名言名句09-11
成功规划人生名言_规划人生哲理名言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