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高一化学说课稿(精选7篇)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金属,学好钠的性质可为后面学习其它碱金属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目标分析
2.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阶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导学生去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为以后学习其它族元素作一个铺垫。
2.2在能力方面,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气中会变成什么呢?把钠投入水中有什么现象?会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钠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钠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浮”、“球”、“游”、“消”、“红”。(课本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方法效果不好,我对此进行了改进: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三)分析现象,深入探究
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而钠在空气中燃烧后又呈现淡黄色,这些说明了钠在常温下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钠、点燃则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条件不同,产物不同。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当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会发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
(四)总结性质,得出结论
通过钠的性质得到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结合钠的性质去解释钠的用途,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用途。、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化学性质。从钠的性质可以类推其他碱金属的性质,这样,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对钠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下课后小组研究: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要想上好一堂课, 课前充分地研究教材, 钻透教材是首要条件。
1.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油脂的物理性质”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食品化学》 (阚建全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中第五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以已学的脂肪的结构和组成为基础, 既是对这部分内容的延伸, 同时又为脂肪的氧化、油脂加工储藏中的其他化学变化、油脂加工化学等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1]。
1.2 教材编写特点
教材首先介绍油脂的气味、色泽、热性质, 然后讲解油脂的结晶特性和熔融特性, 最后介绍油脂的液晶态和乳化特性, 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 教材紧密联系日常生活,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2]。
1.3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同时, 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为出发点[2~4], 将本节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 知识目标。
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油脂的结晶、塑性和乳化特性;熟悉油脂的热性质和液晶态;了解油脂的气味和色泽。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鉴别食用油脂质量优劣的能力。 (2) 运用理论知识推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食品化学问题, 增进或改善含油脂食品的口感、外观及风味等感官特性。
(3) 情感目标。
(1)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与交流的态度, 相互帮助、鼓励,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养成严谨、细致的学风。
1.4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油脂的结晶特性、塑性和乳化特性。教学难点:烃亚晶胞的堆积、油脂晶型的转化、乳化剂的乳化作用。
2 说教法与学法
2.1 学情分析
(1) 认知分析。
学生已具备油脂结构和组成的相关知识, 这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2) 能力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在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尚需进一步锻炼提高。
(3) 情感分析。
部分学生对食品化学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程度不高, 尚需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加以带动。多数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缺乏, 集体观念、团队荣誉感淡泊, 有待加强。根据以上分析, 在教学中合理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 通过有效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学生在摄取新知的同时, 既培养了学习能动性, 又培养了认真学习的态度, 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合作意识[2]。
2.2 教学方法
(1) 总体构思。
先复习上节课内容, 接着引出本节知识点, 对本节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给以框架式勾勒,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 带着问题与思考去学习, 然后再逐步细致讲解, 最后总结提高, 并提供进一步阅读文献资料指导。教学中, 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分析、领会相关知识点。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师生互动[5,6]。
(2) 具体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已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前期课程 (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 所奠定的基础, 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拟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5,6]。
(1) 对比法、引导启发法:利用学生所熟悉的食用油脂,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 激发兴趣。 (2) 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举例, 投放图片, 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教学流程。 (3) 讲授法、演示法:教师向学生亲自呈现所需掌握的知识难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 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4) 练习法:课后安排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并布置适当的作业, 注意难易程度的结合。
2.3 学习方法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要了解所任教学生的基础, 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 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本节知识点的概念、图表等内容比较多, 学起来比较枯燥, 记忆比较困难, 而基本概念是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关键。故学法指导上, 首先强调概念的重要性, 再结合学生所学的有机化学的知识, 通过概念的剖析和图表规律性的探讨, 引导学生对油脂物理性质本质的理解,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动眼看, 动口说, 动脑想, 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从而达到学生自学的目的[3,5,6]。
3 说教学过程
3.1 教学思路
整体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2]。
3.2 教学环节安排
根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 对本节作如下安排。
(1) 创设情境, 设疑导入 (10分钟) 。
以层层设疑的方式导入新课, 如教师先问学生日常的油脂呈现怎样的物理状态?学生回答是固态和液态。教师再问烹饪过程中, 猪脂加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是先融化, 再冒烟, 最后会起火。教师又问高品质的巧克力具有怎样的感官性状?学生回答是口感润滑, 入口即溶。教师接着讲为什么奶油可以塑造各种图案?是与塑性脂肪有关, 为什么牛奶加热静置后有脂肪上浮?是与油脂的乳化性有关。最后, 通过“如何辨别花生油掺假?”, “怎样防止巧克力起白霜?”设疑,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接着引出油脂物理性质在食品加工中的重要性, 并由此导入本节——“油脂的物理性质”的学习。此处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法, 由现实生活引入知识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探寻, 实习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使他们把学习当作自我的需要, 自然渐进新知的情境。
(2) 深入实例, 获得新知 (70分钟) 。
(1) 说明油脂物理特性的内容, 列出相关的6个知识点。 (2) 由日常生活中油脂的物理状态入手,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利用图片、表格展示油脂的性状, 导入油脂的气味和色泽、熔点和沸点、烟点、闪电和着火点等内容。 (3) 由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差异, 引出同质多晶定义, 说明油脂的结晶特性, 通过图片、示意图、板书, 根据学生前期对油脂结构和组成的基础知识, 导入油脂的晶型及变化规律, 并通过巧克力的加工, 引出油脂晶型变化对产品品质的重要性。 (4) 由固体脂熔化过程中温度、体积的变化, 引入油脂的熔融特性, 通过不同油脂涂抹效果的比较, 导入油脂的塑性、影响油脂塑性的因素等内容。 (5) 由油脂的相态引出油脂的液晶态,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示意图, 导入油脂呈现液晶态的原因及液晶结构分类等内容。 (6) 由牛奶加热中的脂肪上浮, 引出油脂的乳化及乳化剂, 通过学生自学、板书及多媒体示意图, 导入乳浊液失稳机制、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及乳化剂的选择等内容。
(3) 自主探索, 应用反馈 (5分钟) 。
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 即“如何辨别花生油掺假?怎样防止巧克力起白霜?”, 这样, 在内容安排上能够前后呼应, 内容连贯。另外,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在学法上,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其语言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而这些素质对于学生今后面试、实习、就业乃至更大的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
(4) 归纳小结, 首尾呼应 (3分钟) 。
新课内容结束, 再次回到油脂物理性质的几个知识点, 对应各点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并强调油脂结晶、塑性和乳化特性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 (2分钟) 。
由于在一个教学班中, 个体素质差异较大, 为了避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类型。必做题:难度低以复习、巩固为主, 进行巩固练习;选做题:难度较高, 以应用型为主。此外, 以小组合作形式, 布置课外阅读题, 让学生结合本堂课知识点, 任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查阅国内近年文献, 仔细阅读后, 提交文献的题目、摘要、文献来源等信息, 锻炼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2,5,6]。
4 说板书
板书可分为黑板板书与多媒体展示两种。黑板板书的主要内容是本次课的提纲, 随着课程的进展, 以树形形式展示。其中, 油脂的物理性质作为本次课的主线, 其包含的6个知识点板书在最前面。多媒体展示的主要是概念、理论、照片、示意图、表格等。
摘要:本文针对《食品化学》中油脂物理性质的内容, 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说课设计, 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化学,油脂,物理性质,说课
参考文献
[1]阚建全.食品化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161-167.
[2]吴刚.“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说课稿[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0, 2:186-187.
[3]韦带莲, 王莉莉.生物化学说课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J].时代教育, 2009 (5) :72.
[4]戴丰珍, 董新姣.“酶”说课稿[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2 (3) :90-91.
[5]韩秋敏.生物化学说课稿一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8:103-10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承前启后意味着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而所谓提纲挈领则是与新课程内容设置的方式改变密切相关。大家知道,新课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主线,就在这样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这种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掌握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两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尝试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分类在,生产社会中的作用,领悟分类在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中的意义,体会科学探究的价值。
3、教学重点:交叉分类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模块,即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意义。
模块1:生活中的化学——分类的含义(思维的发散阶段、分类方法形成的感知阶段)
【问题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比如垃圾的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在2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分类的意义。
【学生学习活动】1、1观看垃圾分类广告,尝试对垃圾进行分类;
1、2感受广告内容,认识分类及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1、3举出生活中分类的实例,讨论生活分类的意义
设计意图:以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形成思维的发散,感受生活中的分类所带来的便捷,并且通过对大量对分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分类标准的理性认识,为更好的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做好了铺垫。
模块2:从生活到化学——分类的方法
【问题情境】拉瓦锡对元素是如何分类的?
【提出学习任务】任务1:对拉瓦锡元素表中已学过的元素进行重新分类;
任务2:对一组化学物质的探究分类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组汇报,学生的分类形式会有多种。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得出分类的概念。我让同学对一组化学物质的探究分类活动是想要学生明白,其实分类它本身并不是重点,而是我们如何根据分类对象的特点去寻找分类方法才是关键。
模块3:分类的意义
问题情境: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提出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体会和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同时能训练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对于两种方法的特点,要求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可通过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概括。
五、板书设计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对同样的事物按照不同标准进行重复分类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物质进行分类
六、教学评价方式
本节课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纸笔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碱金属
第一节
钠
●从容说课
本节课从四个方面分别就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存在及用途作了论述说明,并安排了有关钠的性质的论证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钠的重要性质,认识钠是一种活泼金属,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的本质,对钠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
本节课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的教学法施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活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另外,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做实验看热闹”的倾向,教师要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有选择地观察和进行认真思考,同时利用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钠、玻片、小刀、镊子、滤纸、盛有水的小烧杯、酚酞试液、盛有稀CuSO4溶液的小烧杯。
酒精灯、火柴、石棉网、铁架台(附铁圈)、玻璃钠柱、大头针、带活塞的空塑料瓶、小烧杯。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金属投入水中,是否一定会沉到水底?有没有像泥一样软的金属?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水一定能够灭火吗?等我们学了第二章的知识,可能会得出一个与大家现在的回答相反的结论。
[板书]第二章
碱金属
[师]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碱金属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8的有关内容进行回答。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教师板书]
锂:Li 钠:Na 钾:K 铷:Rb 铯:Cs 钫:Fr
[讲述]钫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在中学化学中一般不讨论。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碱金属中有代表性的金属——钠。
[板书]第一节
钠
[师]提到钠,可能大家觉得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天天吃的食盐主要成分就是NaCl,但氯化钠中的钠是钠的离子,与钠单质的性质截然不同。
[展示]用玻璃钠柱内钠的样品。[师]下面请用镊子从你们桌上盛钠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割,感觉一下钠的硬度如何?并仔细观察其断面处的变化,并把现象记录下来。
[学生操作并记录]
[过渡]我们知道,铁、铝、铜都是易导电、易导热的,钠也是金属,它能不能导电、导热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演示]Na的导电、导热性实验(具体做法参考备课资料)。[师]请大家根据实验现象,总结钠的物理性质。[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一、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是电和热的良导体,质软。[问]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璃管内的钠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而我们刚才切割的钠却不能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玻璃管内的钠是与空气隔绝的,而刚才切割的金属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以致变暗。
[师]很好。事实上,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在常温下与钠反应生成了氧化钠,从而使金属钠失去光泽。纯净的氧化钠是一种白色粉末。
[过渡]下面,我们改变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观察现象是否和刚才一样。
[演示]在球形干燥管中,放入一小块钠加热。
[师]请大家注意观察钠着火时火焰的颜色和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并把现象记录下来。
[生]钠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在烧杯壁上有淡黄色的固体出现。
[讲解]烧杯壁上出现的淡黄色固体物质是过氧化钠,它是一种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物质。这说明,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不同,得到的产物也不相同。
[板书]2.钠的化学性质
(1)与O2反应
[师]在Na2O2中O元素显-1价,请同学们判断以上两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标出电子转移情况,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指定学生板演]
两反应中还原剂都是钠,氧化剂都是氧气。
[师]钠除了可与O2反应外,根据大家初中学过的知识,还可与什么非金属反应? [生]氯气。[板书](2)与Cl2反应:
点燃
2Na+Cl22NaCl
[讲述]另外,钠还可与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硫化钠。[板书](3)与硫反应: 2Na+S====Na2S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有关钠的实验。请同学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些现
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演示]在盛水的小烧杯中滴几滴酚酞,取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用小刀切去表面氧化膜,投入小烧杯中,盖上表面皿。
[演示后学生讨论现象,教师板书](4)与H2O反应: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钠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熔点低,比水轻。[教师在钠的物理性质中补充板书] 熔点低、密度比水小。
②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响声——说明有气体放出,推动小球四处游动,且反应剧烈。
③小球逐渐变小,最后消失,溶液变红色——说明生成了NaOH.[师]那么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演示]课本P29 [实验2—4]
[学生描述现象并得出结论]有爆鸣声,说明生成了H2。[师]请大家写出Na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定学生板演]2Na+2H2O====2NaOH+H2↑
[展示]保存在煤油中的钠。
[问]盛钠的试剂瓶中的液体是否为水?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钠与水要发生化学反应,可它是什么呢?
[师]它是煤油。这是由于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大,钠沉在煤油下面,将钠与氧气和水隔绝。
[师]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显示]
1.钠着火时,可否用水来灭火呢?
2.能否用手直接取用钠?为什么?
3.钠与盐酸反应和钠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4.钠能不能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汇总讨论结果:
1. 钠着火时,不能用水扑灭,因为Na与H2O反应生成易燃的H2,会增强火势。2. 不能用手直接取钠。因为手上有汗液。钠与H2O反应生成强碱NaOH会把手灼伤。3. 钠与HCl反应比与H2O反应剧烈。因为Na与H2O反应的实质是钠与H2O电离出的H+反应。盐酸溶液中溶质电离出的H+浓度远大于水电离出的H+浓度。4. 钠不能置换出CuSO4溶液中的Cu,因为Na与H2O反应生成的NaOH可以与CuSO4反应。
[师]钠投入CuSO4溶液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生]钠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同时溶液中生成蓝色沉淀。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大家亲自用桌上的CuSO4溶液和钠做一下一步实验。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其存在形式和用途,那么钠怎样存在于自然界中?又有哪些用途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0内容。[学生阅读课本]
[板书]
二、钠的存在及用途
1.钠的存在[问]自然界里的元素有几种存在形态?怎样判断?
[生]自然界里的元素有两种存在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以单质形态存在,为游离态;以化合物形态存在,为化合态。
[问]钠以什么形态存在于自然界?其存在形态与它的性质有关吗?
[生]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所以它在自然界里不能以游离态存在,只能以化合态存在。
[问]钠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生]主要存在于氯化钠中。另外,也以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钠等形式存在。
[师]请同学们总结出钠的用途。
[板书]2.钠的用途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板书]
(1)制过氧化物
(2)钠、钾合金用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3)制取钛、锆、铌、钽等金属
(4)制高压钠灯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了钠的性质,知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布置作业]
1. 写出Na与水反应、Na与Cu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 课本P
31一、二、三、四。●板书设计
第二章
碱金属
锂:Li 钠:Na 钾:K 铷:Rb 铯:Cs 钫:Fr
第一节
钠
一、钠的性质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化学性质
(1)与O2反应:
4Na+O2====2Na2O 2Na+O2Na2O
2(白色)
(淡黄色)(2)与Cl2反应: 2Na+Cl22NaCl
(3)与硫反应: 2Na+S====Na2S
(4)与H2O反应:
2Na+2H2O====2NaOH+H2↑
二、钠的存在及用途
1.钠的存在 2.钠的用途
(1)制过氧化物;(2)钠、钾合金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3)制取钛、锆、铌、钽等金属;(4)制高压钠灯。
点燃点燃 ●教学说明
本节课是以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为中心组织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到感性知识,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和归纳的思维过程,掌握钠的性质,同时运用启发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钠与水及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学生实验可预先训练个别学生,以使实验更安全地进行。
●参考练习
1.钠着火时,能采用的灭火物质是
A.水
B.砂子
C.煤油
D.湿布
答案:B
2.将一小块钠投入下列物质的溶液中,既能放出气体,又有沉淀析出的是(A.BaCl2
B.MgCl2
C.CuCl2
D.NaHCO3 答案:BC 3.将一小钠投入到NH4Cl溶液中,产生的气体是()A.O2和H2
B.只有H2
C.只有NH3
D.H2和NH3 答案:D 4.钠应用在电光源上,可制出高压钠灯是因为()A.钠是活泼金属
B.钠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
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现在由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 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 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Interpretation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It’s my great honor and pleasure to be here sharing my lesson with you.
I have been ready to begin this representation with five parts.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aims,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the studying methods, and the teaching procedure.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The content of my lesson is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Book___ Unit____________________. This unit is about____________________ (topics). By studying of this unit, we’ll enable students to know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d develop the interest in___________________. At the same time, let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____________________ (functional items). From this lesson, it start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tructures). (As we all know, reading belongs to the inpu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put has great effect on output, such as speaking and writing.)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is unit. If the Ss can master it well, it will be helpful for them to learn the rest of this unit.
Part 2 Teaching Aims
According to the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and the syllabus (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and after study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aims are the followings:
1.Knowledge objects (语言目标: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1)The Ss can master the usage of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2)The Ss can use the __________________ (grammar) in the proper situation.
(3)The S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lesson, talk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formation) and get their own idea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ility objects (技能目标:听,说,读,写)
(1)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 To guide Ss to set up effective studying strategies.
(3)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especially their skimming and scanning ability.
(4) To train the Ss’ abilities of studying by themselves and cooperating .
3.Emotion or moral objects (情感目标:兴趣,自信,合作,爱国,国际视野)
(1)By completing the task, the Ss increase their interest in ____________________and set up self-confidence in _____________________.
(2)Teach the 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ut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language study.
Part 3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yllabus.
The important points a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uch as ______________.
The difficult points a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r example_____________.
Part 4 Teaching Methods
As is known to us all, a good teaching method requires that the teacher should help Ss develop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r achieving these teaching aims,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eaching aims,) I will use the follow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soci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theories(现代社会交际教学理论) .
1. 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教学法)
2. Whole Language Teaching(整体语言教学法)
3.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务教学法)
4. Total Situational Action (情景教学) a “scene — activity” teaching method , it establishes a real scen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s. At the same time, CAI (电脑辅助教学) can provide a real situation with its sound and picture, it can develop the Ss creativity in learning English.
Part 5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Lead-in. (_____m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urpose of my design: (1) to catch Ss’ attention about the class/topic/passage.
(2) To set up suspense/develop interest in _______________.
Step 2. Pre-reading
Task 1.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Let 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sk 2.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w, let’s see what happened to the_______________/ let’s check whether it is right or not.
Purpose of my design: (1) to ge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_________________.
(2)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3. While-reading
Task 1.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Skimming: Ss should read the material fast to find out the main idea/topic sentence for each paragraph.
Para 1 ___________________
Para 2 ___________________
Para 3 ___________________
…
Task 2.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Scanning: Listen to the tape part by part to finis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sk 3.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Scanning: Guide Ss to read the material carefully and take some important notes,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ask 4.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Scanning: Ask Ss to read the material carefully and find out the correct answers to finish the following chart.
Purpose of my design: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given material better by using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And proper competition can arouse the Ss’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used here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also their ability of co-operation will be well trained.
Step 4. Post-reading
Task 1.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接task3)Ask Ss to close books and finish the summary according their notes.
(接task4)Retell the story /Sum up the passage in Ss’ own words according to the chart.
Task 2.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Discu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ith other group members and then choose a reporter to share their opinions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ith the whole class.
Purpose of my design: I think If the Ss can finish this task well, they will benefit a lot in their spoken English. Most Ss can take their parts in the activities, especially for the Ss who have trouble in English study.
Step 5. Homework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钠》高一化学说课稿】推荐阅读:
高一政治说课稿11-16
高一英语说课稿范文unit06-26
高一化学必修一05-27
高一化学试题06-05
高一化学教案07-25
高一化学化学式必修一10-30
高一化学竞赛试题07-19
高一化学浓硫酸教案07-20
高一化学下教学计划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