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篇1

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重要性,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会正确运用数学符号才能学好数学。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浅薄认识。

一、首先要让学生深深懂得符号的意义及作用

在数学中,有许多的符号,学生要想记住、会用这些符号,首先就必须了解符号的意义及作用,为便于记忆,教学中要对对数学符号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五类,1、概念的符号。

2、关系的符号

3、运算的符号。

4、分组的符号。

5、辅助的符号。这样学生才能在计算或逻辑推理中灵活运用数学符号。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字母究竟能表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学生如果认识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符号的认识和学习,因为这是学生刚开始对字母的初步认识,这个基础一定要打牢。我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字母可以代表一切,让学生自己举例子,生活中哪些是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的。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如买铅笔、作业本、瓜子等,让学生认识、理解、接受字母,进而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在有理数的学习时,学会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如果把a看作正数,学生容易知道-a是负数;如果把a看作负数,学生还是把-a当成是负数。这一错误的观念如果得不到纠正和正强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对于相反数、绝对值、开平方、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学习。

学生在解方程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移项不变号”。这一错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并改正,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自经历这一过程;也可让同桌互相查找错误,或通过验根的过程让学生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切实理解移项不变号就求不出方程正确的解。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就开始注意项包括前面的符号跟数的绝对值,养成符号跟着数走的好习惯。可以在数下面划上横线先标出数然后再变符号或者移项,这样就不容易出错。

学生在做因式分解、分式运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一是符号问题。学生在分解因式时容易出现结果的正负号错误问题,本来该是正(负)的,学生会写成负(正)的。这是由于学生在去、添括号时学习的不扎实而导致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对学生的去、添括号进行强化练习,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二是分解不到位、分式化简不到位。在因式分解时要让学生细心、认真检查,看这个式子究竟还能不能再分解,有没有公因式。分式的运算离不开因式分解知识,化简不到位的原因是找分子、分母的公因式不彻底,分式的结果不能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教师在教学时,要强化练习,可采用小游戏让学生互动,查找问题,纠正错误。

二、其次要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符号及运算存在的困难

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符号和符号运算可能存在的困难,掌握学生学习发生困难的地方和根源。

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同时要做到知识的联系,在教七、八、九年级的有关知识时要做到前后联系,并强化练习,这样可减少学生出错的概率,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符号运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

教科书对符号演算的处理尽量避免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和记忆,而是加入了实际背景、探索过程、几何解释等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学生符号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全过程、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层次的提高而逐步发展。

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篇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和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二、如何理解数学符号意识

符号感和符号意识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符号感就是指人们对符号的敏感程度,符号意识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对符号的敏感获取和理解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构架,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常见的数学符号,理解符号的内涵和意义;(2)能够鉴赏数学符号的精美及魅力,进而体会数学的美;(3)自觉运用符号去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观念);(4)在具体情境中具有选择合理符号的预感,选择最恰当的符号;(5)具有识别符号信息,并能正确运用符号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

三、小学阶段数学符号归类

按照主要作用来分,数学符号有以下几大类:元素符号、关系符号、运算符号、集合符号、性质符号、多用符号。具体如下: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表示

阿拉伯数字0~9,中文数字一~十,百分号%、千分号‰,负号“-”,用数轴表示数。

2.数的运算

+、-、×、÷、( )、[ ]、{}、平方米m2、立方米m3

3.数的大小关系

>、<、=、≈、≠、≥、≤

4.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5.方程 ax+b=c

6.数量关系

时间、速度、路程s=vt,数量单价总价a=np、反比例关系xy=k、正比例关系y=kx、用表格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图像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图形与几何

1.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

长度单位km,m,dm,cm,mm

面积单位:km2,m2,dm2,cm2,mm2,hm2

体积单位m3,dm3,cm3

容积单位L,m L

质量单位t,kg,g

2.用符号表示图形

用字母表示点;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角∠1、∠2、∠3;

两线段平行AB//CD;

两线段垂直AB⊥CD。

3.用字母表示公式

三角形面积:S=(1 /2)ab

平行四边形面积:S=ah

梯形面积:S=(1/ 2)(a+b)h

圆周长:C=2πr圆面积:S=πr2

长方体体积:V=abc正方体积:V=a3

圆柱体积:V=sh圆锥体积:V=(1 /3)sh

(三)统计与概率

1.统计图与统计表用统计图表述和分析各种数学信息

2.可能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四、加强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的途径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符号的内涵和实质,并能正确获得符号 所传达的信息

小学生在解题时,很多时候是遇到一些专业数学术语和符号, 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和实质,从而导致不会做题,害怕做题的现象。那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专业术语和数学符号的内涵实质是正确理解题意的前提。做到讲清符号的由来以及它所表示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符号。

2.注重数学活动实践,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 学,建立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好动,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所以,动手操作是帮助小学生建立数感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又由于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操作活动,意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数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可忽视动手操作这部分内容,教师要创造多种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好奇探究过程中建立和发展数感。

3.注重估算教学,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提升估算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估算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第一阶段能在具体情境中解释估算的过程并进行估算;第二阶段能在具体问题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并养成估算的习惯。所以,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还要提升他们估算的能力。

4.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加强学生符号的选择和运用意识,同 时注重算法多样化学习以及加强变式教学

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符号选择、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反过来再解决数学问题,如此反复巩固。解决问题通常先审题,提取数学信息将问题用符号加以表示,即“符号化”,然后进行符号运算,选择恰当的符号技巧可简化问题,提供问题解决的最终结果。学生想要既迅速又准确地完成这一系列的数学行为,数学符号的选择,数学方法的比较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著名数学家杨辉在《习算纲目》中这样描述:“先念九九合数,一一如一至九九八十一,自小至大,用法不出于此”,这充分说明了九九乘法表的背诵与掌握对于学数学至关重要。华中师范大学周教授提出这样的说法:“孩子在上学前班前可让他们背九九乘法表,培养孩子的数感,”这说明背诵九九乘法表对于培养孩子的数学符号意识,加强小孩子的数感是非常重要的。重点探讨了什么是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意识?小学数学符号到底有哪些?又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在解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的途径。

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符号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7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等,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在表述中丰富符号语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符号,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来表述自己所了解或认识的符号,以丰富学生的符号语言。在具体操作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具体事物——个性化的符号表示——数学的表示”的符号化表述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符号意识将会在无形中得到培养。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断:

师:(出示大树下男女生玩的情境图)假如女生比男生多15人,你们猜,女生有多少人?

生1:X人。

生2:女生的人数应该是▲+15人。

生3:α+15人。

师:你们觉得哪种表述比较好呢?为什么?

生4:我觉得▲+15与α+15都行,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关系,并且相较于文字描述来说更为简洁明了。

师:这一节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如何用字母表示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猜一猜中学生通过用字母表示数,不仅丰富了符号语言,而且在这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原因、经过与结果,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打下基础。

二、在转换中加深符号理解

对于数学符号来说,每一种符号都有它产生的原因以及符号本身所蕴含的特定的含义,正确理解符号含义既是学生能够正确运算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必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符号,而且通过数学符号之间的转换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符号意义的深刻理解。

例如,“5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师:圣诞节快到了,“4×5”准备开个化装舞会,它想让大家帮它设计一下如何化妆才能使它的样子虽然变了,但是所表示的意义仍是“4×5”本身。

生:4+4+4+4+4  5+5+5+5  4×4+4   5×3+5……

师:如果把它转换为线段,你会表示吗?

师:从刚才的数学符号的转换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不同符号表示的意义不同,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它们也可以相互转换。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以及乘号与加号表示意义的不同,教师主要通过转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4×5”的认识,这样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符号的理解认识,有助于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

三、在运用中感悟符号优势

要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离不开让学生亲身经历符号的产生、运用、推广与建模的过程。同样,数学符号也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凸显出它的数学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符号进行运算与推理,使学生真正领会到符号的简洁性、抽象性、模型性、优越性等。

例如,“含小括号的两步计算题”教学片断:

師:妈妈在商店买一个闹钟花18元,买一个台灯花22元,妈妈付给售货员50元,你能算出售货员应该找回妈妈多少钱吗?

生1:用50元依次减去闹钟和台灯的钱数,就是应找回的钱数。

生2:先算出妈妈总共花了多少钱,然后用50减去花的钱,就是应找回的钱。

50-(18+22)=50-40=10(元)

师:这样计算简便吗?为什么简便?

生:因为他用上了小括号,并且18+22刚好凑成整数,因此,计算起来更为简便。

师:说得非常好,学会灵活运用小括号,可以使你的计算更加方便。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一步步的计算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小括号的优势,这样一来,学生在头脑中就会自然形成符号意识,并逐渐学会灵活运用各种符号,增强符号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要想使学生的符号意识得到有效培养,就要让学生亲近符号、表述符号、运用符号,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简洁、方便、美观等优越性的时候,符号意识也就开始真正地深入学生心中。

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篇4

数学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教学时应依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从而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领着学生去观察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理解这样用的好处。有如教学“统计图表”后,让学生统计自己一个月的零花钱。同学们每天认真记载,再统计汇报,有的学生说:“真没想到,我一个月竟然用这么多钱?”既运用了数学的知识,加强知识的理解、巩固,又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又大大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在我们身边,再我们生活中间,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培养学生自觉参与数学学习和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5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你怎么理解“责任”、“责任意识”?

2、你认为责任意识在自主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责任教育包涵哪些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5、对于责任教育,您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大家交流?

很高兴今天晚上能够参加初中群关于责任意识的讨论,今天的讨论题目很好,在我们的自主化实验中,我们八自教育就有一个重要内容——责任自

知,学生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责任,责任对他们有什么意义,这个责任自知教育才能够进行下去。

我看了老师们今天的讨论,大家发言很不错,主题也很集中,尤其是“理想教室10条”,收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和赞赏。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就是对咱们极有收获的。

在老师们的讨论基础上,我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责任自知教育,必须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

责任教育,老师们大多说要从小开始,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要引用名言警句……我觉得这些都不错,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责任教育要教给孩子什么内容?然后是怎么教育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尤其是第一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会失去教育的方向。我认为,责任教育,首先要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责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我

认为,责任,首先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责任是一种担当的精神,是一种自律的品格,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天赋的使命,是一种道德的承载,是一种内心的忠诚,是一种纯粹的坚守,是一种对人生、理想的完美追求,是一种无可推脱的义务。那么,我们就要把握几点:

1、培养孩子敢于担当的精神;

2、培养孩子自律的品格;

3、培养孩子凡事认真的态度;

4、培养孩子骨子里的使命感;

5、培养孩子公德意识;

6、培养孩子忠诚的性格;

7、培养孩子坚守的品质;

8、提倡做事情精益求精。

9、培养学生的义务感。这些都是责任教育的内容。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是一样的,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够不备课,我们必须首先对教育的内容有深入的思考、琢磨和研究,明白所教内容的具体内涵,才能够给学生明白的教育。如果我们老师自己思考都不清楚,教育的内容都不明白,关是说什么方法,那样的教育是没有作用的。

所以,我对大家提第一个要求,深入理解责任教育的具体内涵,明白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东西,然后我们才能够去做好这个内容的教育。

一定要采取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德育教育,要采取知识性理解教育和行动活动操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能够偏废。以前,我们老把德育当课程教育,一说德育,老师们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恹恹欲睡,采用灌输式教育,效果当然不好。可是,现在又完全相反,认为德育就是做,不是说,结果,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又有什么需要。做了之后仍然不明白。让学生摸索,是我们的教育一个好办法,但是不能够老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啊,老师之所以需要,就是在关键的时候要给学生以点拨。所以,德育教育,责任自知教育,一定要采取知行合一的办法去做,一是明白事理,深化、细化责任教育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明白事理。二是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让

孩子在具体行动中明白责任的价值,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责任,明白责任更多的是一种义务。而且,这些最好是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去理解,这样效果才好。说和做,两者不可偏废。

三、要有长期坚持的毅力和韧性。任何教育,不要只做一次就算了,教育是农业,不能够急功近利,如果幻想一个教育内容,只要进行一次就能够解决百病,那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要把他们贯穿到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去,要穿越孩子的整个生命,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现在提倡穿越,小说作家经常穿越,我觉得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概念,提一个德育要穿越到学生的整个生命成长中去,实现德育的生命价值,这才是长远的德育教育观念。所以,我们的责任教育,要结合学生个人实际,穿越到他们的生命中去。

四、把握责任教育的度。推责和担责,这一直是孩子心灵的两个对立矛盾,始终存在,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同时,又要让孩子学会有限担责,不要让责任成为善良孩子的枷锁,成为他们一辈子的负担。责任塑造的是美好生活,但是,如果责任变成一种一辈子无法摆脱的负担,这样的责任教育也是失败的。有限担责,有限责任,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掌握的度。过分夸大责任的重要性和义务性,过分夸大一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对个体生命的不尊重。量力而行、尽力做好,这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把握的度。因此,我建议老师们,在责任教育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有限责任,学会有效担责。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

学生要产生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保证他们的心理轻松、愉悦,无外界压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使每个学生在心理上很自由,很轻松,无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些,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思考时学生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常常会令我们惊喜,同时,在这样的气氛下,老师还可创设一些特别情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的思维火花得到充分的闪耀,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方法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像概念、公式、定理、重要结论等这类的教学,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但又容易犯错,有时还会手忙脚乱地,对于这些方面的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点。

为了让学生对这些观念、公式、定理、重要结论又更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应多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地参与到这些探究活动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他们去体会探究过程中的苦与乐,去体会那种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被解决的成就感。

这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会产生极大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极大地启发他们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训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同时,当他们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鼓励他们沉着冷静,分组进行讨论、探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得出各自的结论,组与组、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协调、交流的能力。

方法三、积极进取,坚忍不拔。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必须具有积极进取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创新的过程,而情感是维系这一过程的纽带。

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渗透内容,而且也具有丰富的情感教育功能,而这一情感教育功能的很大一部分要求具有积极进取、不怕苦、不怕难以及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

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不思进取,不积极思维,那就会变成学习上的“废人”,不思维,不探索知识的产生,就没有自己的见解,就没有思维的火花产生,更谈不上创造,怕吃苦,遇到困难临阵退缩,不拼搏,就不会取得成功。

因此,通过学生的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等意志的磨练,那么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就会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这一体验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升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

方法四、彰显个性,发散思维。

一位不知名的教育家说过,“培养个性就是培养创造性”的确如此。

如果没有独立的个性,他的头脑不是他自己的头脑,这头脑受别人的限制,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人云亦云,完全受制于别人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思想,

这种因循守旧的思想,能发现新问题吗?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吗?能迸发出思维的新火花吗?如果有了独立的个性,他就会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保持极大兴趣和激情,有了激情,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事物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惧权威,彰显自己的个性。

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的个性。

现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有很多开放性的题目,这类题目往往不止一种解法。

小学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 篇7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 数学世界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 数学作为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符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数学有了符号, 才使得数学具有简明、抽象、清晰、准确等特点, 也促进了数学的普及和发展;国际通用的数学符号的使用, 使数学成为国际化的语言。符号化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 是一个建立符号模型的过程, 具有普遍的意义。

数学课程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用符号表示数及其运算的理解和感受。可见,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对于数学语言表达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需要。那么, 在小学阶段, 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笔者结合案例做简要解析。

一、培养符号化思想,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感

在西师版小学数学2001版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统计苹果、香蕉和梨的个数”时,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 学生有的写数, 有的画竖线, 有的画图形, 还有的画√, 有的用画“正”字的方法……,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 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继而追问: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呢?从而优化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培养符号化思想, 让数量关系符号化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数量关系符号化, 有时能使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得比较直观, 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 注意把数量关系和符号结合起来考察, 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形, 把图形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或者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问题,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 化难为易。比如, 在学习完分数加减法后, 我设计一道题:“一杯牛奶, 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 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了上一次剩下的一半。问小明喝了五次后, 一共喝了这杯牛奶的几分之几”。学生一般把五次所喝的牛奶加起来。列式后通分求得五次共喝一杯牛奶的几分之几。这并不是最好的解题策略。这时, 有学生敢于创新提出画一个正方形, 并假设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学生从图中直观地得出。从第一次开始每喝一次都减少一半。所剩的数量依次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 最后, 计算结果为一减三十二分之一等于三十二分之三十一。在这里, 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充分利用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使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了。学生正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体会“数学知识符号化”的思想, 达到了一次从“方法”到“思想”的飞跃。

三、培养符号化思想, 提升建模能力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数学教学四大总体目标之一。而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于通过探索, 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建立数学模型。所谓建模, 就是用数学符号语言或图象语言刻画表达某种实际问题的数学结构。数学模型的构建是离不开数学符号的。如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欧拉就是通过符号处理, 把一座桥看作一条线, 而不重复地通过七座桥就是要一笔画出七条线所组成的图形, 欧拉将“七桥问题”转化成为“一笔画”问题, 从而使“七桥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不难看出, 在小学数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将数学符号和数学概念或者数学命题相对应, 可以帮助学生着眼于问题的本质, 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操作转化为对符号的操作, 这有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数学知识符号化在小学数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符号化思想指导下, 运用符号化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性质、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策略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课堂效率, 促进了数学课堂的高效。

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感。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符号语言准确表达出量化关系, 借以来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具象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而言, 简便的符号更能帮助其进行知识记忆, 并帮助他们渐渐地从具象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培养符号化思想, 提升建模能力。

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篇8

2011年版数学课标把实验稿课标中的“符号感”改为“符号意识”不仅仅是一种名词的变化,更赋予它的实际意义:使用符号可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本文结合新课标学习和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一、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将会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符号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应当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并从中体验到符号表示的优越性,从而激发新奇感,强化学生的认知动机。

例如,教學“认识=、>、<”时,教师将学生喜爱的“动物运动会”场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学生能快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通过排一排、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发现兔子和猴子一个一个正好对完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同样多”,从而引出符号“=”,即上下两横对齐且一样长。同样,教学“认识多、少”时,仍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交流,得出5>3、3<5。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符号比语言明了,同时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符号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又如,在教学“6的认识”时,教师可通过实物或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数出“6”个人,“6”棵树,“6”只鸟、“6”朵花……,它们的数量都是“6”,我们可以用“6”个圆片来表示6个人,6棵树、6只鸟、6朵花,还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当我们看到数字“6”时,就会和数量是6的具体实物联系起来。当学生理解了数字6的实际含义后,进一步扩大其外延,数字6还可以表示顺序,如同学们排成一横队时,从左往右数,小明在第6个;数字6还可以表示代号,如6号运动员是王小刚。

再如,学习除法时,可以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通过平均分实物、图片、小棒等,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5个;10个苹果,每个人分2个,可以分给5个人。这都是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几部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10÷2=5来表示。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用符号来表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

结合具体的情境,学习常用的数学符号,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符号的产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体会使用符号能清楚、简洁地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实际问题或现实情境的创设,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的意义,或引导学生对现实情境问题进行符号的抽象和表达;对某一特定的符号表达式,要启发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现实意义的填充和解读。这种建立在现实情境与符号化之间的双向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数学表达和数学符号思维的变通性、迁移性和灵活性。

二、采用逐步渗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必须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各年级的教学之中。

例如,我们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可以用( )、□、◇、△、?等代替变量x,让学生在其中填数。如4+2=□、6+( )=10。一些逆向思维的题目,也允许用这种填空的方式完成。如:树上有30只鸟,飞走了一些后,还剩17只,飞走了多少只?可以列式为30-( )=17。

到了中年级,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基本字母,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在具体情境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来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等。教师不能只把数学符号当作“一种规定的记号”简单地教给学生,应当把符号化思维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可通过儿童熟悉的(数青蛙)儿歌,引出用字母表示数,即n只青蛙n张觜,“n×2”只眼睛“n×4”条腿;通过妈妈和淘气年龄关系的情境,引出淘气年龄用字母a表示,妈妈的年龄可用a+26表示;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个数,用a×3表示小棒个数。通过不同内容的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用字母表示数的机会,运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及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在表示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利用它表述规律和公式简洁明了。

到了高年级,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联想活动,提高他们驾驭数学符号的能力。

例如,由符号“1”可以联想到 、单位“1”、“0.5+0.5”、一个事物的整体等,由“÷”可以联想到乘法,由“-”可以联想到加法等;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格等解决小学数学中的有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自创符号(图形、标记)来表达题意,还可以加强数学语言符号与日常语言符号的互译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措施逐步渗透。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的培养仅靠一些单纯的符号推演训练和模仿记忆,是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符号抽象和表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用符号进行运算、推理和数学思考)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运用符号的数学活动经验,更好地感悟符号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本质,逐步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发展。

例如,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这样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吗?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如,有的学生用A表示红气球,B表示黄气球,C表示绿气球,则按照题意气球排列顺序可以写成AAABBCAAABBC……,还有的学生画出了不同的图形:△△△□□◇△△△□□◇……;●●●○○◎●●●○○◎……;□□□■■◇□□□■■◇……从中找出第16个字母或图形,由此推出第16个气球的颜色。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自创符号(图形、标记)来表达题意,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或用图表来分析、解决有关数学问题。如“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千米,比大象的2倍还多30千米。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千米?”这类题目,如果用常规的算术思路解,部分学生无从入手,但如果采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利用方程进行解答,学生很容易找到其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图表分析、讨论交流,不但可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时也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逐步体会到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熟悉了符号的使用,也感受到了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简洁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符号意识的发展。

四、整理归类,形成数学符号网络系统

数学符号是丰富多彩的,而且随着数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扩大更新。从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看,数学符号可划分为八大类:1.对象符号。又可分为个体对象符号和可变对象符号。个体对象符号如数(小学中有自然数、分数、小数)、∞(无穷大)、π(圆周率)等。可变对象符号,如用x、y、z表示未知量或变量,用字母表示几何中的点、直线、平面等。2.运算符号。如+、-、×、÷等,这些在小学数学中经常出现,属个体运算符号(小学数学中只涉及算术运算,没有出现可变运算符号。)3.关系符号。小学数学中也只有个体关系符号。如=、>、<、≠、≈、∥、⊥等,有的读物中有≡(恒等)这一符号。4.结合符号。它规定了算术运算进行的次序,如()、[]、{}等。5.标点符号。如:逗号(分节号)、省略号(无限小数)、问号(未知数)等。6.结论符号。如:公式、定律、数量关系等。7.性质符号。如:正号、负号等。8.缩略符号。如:∵、∴等。这样整理归类,使数学符号作为一个知识网络的直觉信息储存于大脑中,便于帮助学生记忆,激发学生有意义的联想。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9

一、在情景中诱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机。而动机则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而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契机。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于形成动机有重要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就要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历险故事(板课题),故事的主人公是鲁滨逊,有一次他乘船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浪,同伴们死了,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后来,他居然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贴出鲁滨逊在孤岛上生活的挂图)。那么,鲁滨逊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这篇课文的导入,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利用挂图,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中去,提出一个他们都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们一上课就深深被吸引住了,起到了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在情境中营造创新氛围。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精选) 篇10

一.关于责任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责任感呢?我查了教科书,比较严谨的阐述是,真正的责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责任感有什么意义呢?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作为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天天向上,对家庭社会敢于负责。所以说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二.初中生现状

在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存在令人担心和焦虑的现象,就是学生身上普遍缺乏责任感.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自我,轻社会,不热衷集体活动集体。

过分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需要片面宣扬:“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对这一集体应承担的责任。如班级的值日工作、公益劳动等活动,有 的同学就借故不参加,或者去了也是站在—边看别人干;更多的是对班里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作为人生惟一追求。

2.重利益,轻抱负,爱慕虚荣。

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除了希望吃好穿好玩好出人头地外,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不重品位与人格。

3.重索取,轻回报,不能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只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我各种需要,而不考虑他人,自己间的回报关系。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任何人都缺乏一种责任感,所以他们有时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如有的学生,父母很辛苦地供他读书,但他却并不珍惜父母的劳动,学习不努力,花钱很浪费,只顾自己享受,根本不考虑父母劳动生活的艰辛以及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孩子常常理直气壮的对父母说:“我想要的东西你们都能给我,就连我想不到的,你们都替我想到了,做到了。你们辛苦不就是为了我们现在不辛苦吗?我还那么辛苦学习干什么?”

三、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 中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很多。

1. 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周围是全方位呵护,自己不需要对他人负责

2.父母忙于挣钱养家,疏于管教,孩子缺少责任意识。3.亲家庭或无父母,无人有效管理,孩子不愿负责。

4.商品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使人情冷漠,父母故意不让孩子对他人负责。

所以我认为学生责任意识薄弱关系重大,是社会的危机,民族的危机。

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重于泰山。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班主任责无旁贷,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可以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工作:

(一)认识自我,唤醒学生责任意识

我班围绕责任意识的话题召开了两次主题班会,第一次主要给学生讲述责任意识的概念意义和举一些生动的案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如,当今青少年外出务工与父母们挣钱的原因和意义。父母务工是为了养家,挣钱的百分之九十要寄回家,而青少年到外地是为了玩、找刺激,挣钱的百分之九十在外地就地消费;某学生向父母要名牌服装和电脑等,当得不到时,骄横的对父母说“生我就得让我享受!生我就得让我幸福!”我们身边更是常见这种言论:要不是我妈妈硬让 我上学,我早就不上了。而身边更常见感人案例:信义兄弟——孙水林 孙东林,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演一场悲情接力,“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壮语传遍大江南北。

第二次班会,为了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围绕责任话题,设立了四个子话题分组讨论,各组推举发言人当堂发言。四个子话题是:1,学习责任;2,班集体责任;3家庭成员责任;4,社会责任。令我没想到的是,面对这样理性而严肃的话题,同学们讨论异常热烈,发言

非常踊跃,提出的责任要求也很现实:赵倩提出在家中无人约束时应自觉学习;王明亮提出学生间要友好相处;李环提出,体谅父母辛劳,不提过分要求,关心父母健康;叶婷提出,要有公德心,乘车应给老年人让座;范秉祯提出,班级里的课桌凳就是同学故意破坏的,必须爱惜。等等。班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班长李环倡议当天回家把自己的卧室认真打扫整理,替父母分责,尽家庭成员责任。全班一致通过。

通过上面活动可知唤醒学生责任意识并不难。

(二)创设情境,以课堂教育为渠道

在平常对学生做思想工作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换位思考”。针对学生不愿学习的情况,也可以让他们设想自己做了父母,假如孩子不愿读书怎么想怎么办。室内已经很亮了,八盏灯还亮着,该怎么办?,看到水龙头哗哗流水,看见了当作没看见,那如果是自己家的水龙头呢?人们的这种心理说明了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换位”思维方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部分,在课堂上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完全可以把我们教学中的五项教育变成六项教育

(三)从小事做起,体验责任的艰辛和收获

老子说:“天下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之大事必做于细”,把责任感教育具体化为在学校、在家庭以及独处的时候的行为要求,学生就不会觉得那么盲目。比如要求学生在学校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

他人、善于合作;在家里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在社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在公共场所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独处时胸怀开阔、自信积极、勤奋自立、勇于创新;比如还有些容易做到却往往不注意的细节,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上楼梯靠右行等。

(四)教师言传身教,践行责任行为。

教师要经常地向学生宣传责任的重要性。,让学生头脑里经常绷紧责任意识的弦。教师要始终做到身教重于言传。在孩子面前必须时刻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教师要学生不乱扔果皮纸屑,自己首先做到不乱扔烟蒂、面纸;要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必须认真工作,尤其不能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消极情绪;要学生关爱社会,自己必须热心公益;要使学生信守若言,自己必须说一不二。责任心的培养,是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从而主动、积极地养成学生的责任习惯。

(五)营造正面舆论,促进责任的持久。

要为孩子营造人人讲责任,个个守承诺的氛围,形成“担责任光荣,弃责任可耻”的荣辱观。可以在班级中张贴责任榜,开展责任竞赛,利用黑板报、壁挂等多种渠道宣传责任。使学生已有的责任得到一贯保持而不一曝十寒。

(六)与家长沟通配合,多方面提供责任空间,形成多方面角色责任。

学生角色责任形成,还只是片面的,不健全的,还应与家长沟通,在社会实践活动等诸多场合设置锻炼机会,使学生养成全面的责任意识,具有责任体验。

总之,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使学生理解责任感、体验责任感,并且能担当起建设未来中国的责任。也就是让责任感成为一种习惯,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他就会自然而然担负起责任,而不是刻意去做。这也就是我们做教师的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有西方的腐朽思想的冲击;有身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有影视中自私自利、腐化堕落的熏染等等,常了导致一些孩子生活草率、做事不认真、学习马虎、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感缺乏,较少责任行为。他们只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对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全然不顾。如果这些负面影响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成为主流,势必会使他们形成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这将会极大地制约着社会发展。因此,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使学 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榜样激励,培养责任意识。

1、用典型事例、影视、书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人的可贵,令人敬佩,身边的榜样,最让人鼓舞。周总理在上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并为之奋斗一生,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这是一种爱国责任感,这是一种民族大义。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坚守阵地、救死扶伤。把救人当作自己最伟大的责任感。教师还应有选择

地让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少年中国说》等;观看一些优秀的影片,如《闪闪的红星》《狼牙山五壮士》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和观看影片故事情节的同时,应引导他们理解课外读物和影片中榜样人物的行为动机,吸收榜样人物思想中的营养成分,学习他们的责任心,特别是学习他们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获得精神上满足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其形成责任意识。

2、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

重视对学生身边榜样力量的挖掘既是很好的行为的导向,又能消除学生认为责任感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偏见。教师发动学生寻找身边体现责任感的好人好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小报张贴于班级或学校的公告栏。阶段性的评选班级之星,并以此为契机让每位学生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只有当学生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时,才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尊自律。榜样不仅起到示 范作用,全班整体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二、通过集体活动,把责任感落实到责任行为习惯上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不能靠说教,有了责任意识还不行,要通过集体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把责任落实到行动上。让学生从小就有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因此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责任意识。

1、培养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

要教育学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健康负责、生活负责、意志品质负责。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要做好,要对事情本身负责。要求学生在家写完作业自己整理文具、书桌、书包;早上起床自己叠被子,自己穿衣服;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比如低年级可开展整理书包比赛、洗手帕比赛等等,高年级可开展长跑竞赛,爬山比赛等。总之,责任感的培养首先要从孩子自己的事情做起,将责任感落实到责任行为习惯上。培养他们自理、自强,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和品格。

2、培养学生对他人具有责任感。

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比如利用有教育意义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等,能亲身体验的最好让学生体验一次,喊一百遍口号不如亲身体验一次。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老师的辛苦,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责任意识。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比如,手拉手献爱心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助人为乐,与人友好相处的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

3、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包括对学校、对社会、对环境、对人类负责。可适当的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向街道,清扫垃圾。植树种草、绿化环境。积极宣传节能减排。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教育学生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做到在学校在社区表现一个样,爱护

花草、树木,遵守社会公德,热爱大自然,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热爱全人类。

三、让学生始终参与,承担响应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最重要的一点要勇于承担责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错误时,老师常会大声呵斥,总是通知家长来校处理。我认为,教师在处理学生过失时,应实事求是讲清道理,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态度,明确指出过失和弥补过失的办法,尽量不要通知学生家长,不要大声呵斥,更不要夸大其辞恐吓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有深刻的心理体验。这样,他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主动体会到对方的感觉,考虑到事情所带来的后果。

当然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老师们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让我们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在有责任感的氛围下快乐地成长吧!

回复 引用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通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学习不负责,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拖拉;遇事推卸责任;逃避劳动;对他人不负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关心他人;同学间不会相互合作等等,这些都表明学生缺乏责任心。这些行为反映在班集体中,导致班集体凝聚力不强,学风不浓,直接影响了每一个学生的自身发展和

班级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我们班主任做好其他班级管理事情的前提。从我多年的班主任经验看,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促使学生责任心的形成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一份子,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以身作则,身先士范,能春风化雨,无声胜有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也要当天批改作业并发到学生的手中,不得隔日。要求学生进校门后不骑自行车,教师在校门口就应该下车推着走,等等。常言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学生的责任心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

二、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入手,促使学生责任心的形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的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容易改变,如果从小就坚持反复不断地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今后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抓住这个好时机,逐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所以要注重抓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

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略高于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并且阐明举左手的宜处,即不影响上课记笔记。同时讲明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是对老师的尊敬,同时也是对同学的一种礼貌。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十分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反复训练日常行为,养成自觉自控行为的习惯。如有些学生总是忘记戴红领巾,一般情况是因为换衣服时不注意取红领巾下来,或者取下来随地一扔,第二天上学匆忙就把此事忘了,针对情况,一些同学建议放学回家后就把红领巾放书包里,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三、借助各种活动,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

精心组织各种班级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责任心。如,我抓住节日契机开展活动。如“三八”妇女节前夕,我要求学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给妈妈一份惊喜。以此增强学生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学会关心长辈,关心一切需要关心的人,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老师,您辛苦了!”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讲述各个老师认真传授知识和耐心教育同学的事迹,讲述伟人们尊敬老师的故 11

事,并引导学生懂得是老师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其他形式的如演讲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班级联欢会等。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而显得五彩斑斓,而且学生在活动的参与和竞争中,学会了表现自己,达到了培养责任心的目的。

四、家庭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重要渠道

现在的孩子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普遍不会做家务,不关心父母的疾苦,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他人,另一方面家长相对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品质方面的培养,而且有些家长一些时候给孩子起反面作用,导致他们不负责任行为的出现。为了让学生做到家里学校一个样,一方面,我积极与家长沟通,征得家长的配合,另一方面我要求学生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洗漱、整理书包、整理房间„„逐步自理,不给父母增加负担。我还建议学生在家中养养花,养养小动物,看谁养得好,养的时间长,通过这些事情,学生懂得了做事不负责任,连一棵花也养不活的道理。

上一篇:贯彻六项基本规章制度下一篇:甜蜜浪漫情人的专属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