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问题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问题

论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问题 篇1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约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2%[1],这一绝对性的数据决定着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在整个教育信息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然而地方性高校资源建设存在着重复性建设、整合与共享难度大、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本文意在指出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

1 地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的数字化建设备受关注,鉴于地方高校的特殊性,地方高校的数字化建设的质量和数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水平。近年来,地方高校在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网络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加,校园网络设施比较完善等。但是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仍然存在着重复性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整合与共享难度大等问题,致使资源建设的总体质量不高。综合来讲,地方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1 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管理体制不顺畅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是什么?对此至今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在中国知网搜索栏中输入“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相关的检索,仅查阅到9篇相关的文献。可见我们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探讨相当匮乏。基础性研究尚未做好,研究的深度也不够,这是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管理体制不顺畅,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体制不健全。地方性高校部门配置不完善,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机构的参与,没有能够将本校的教育技术方面的人力资源的潜能发挥和挖掘出来。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明显缺乏,对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了解甚少,管理人员是整个资源建设中的重用领导角色,管理人员自身的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

1.2 资源建设的标准缺乏统一性

2000年,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颁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3],但从对十几所地方性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调查来看,仍然存在着建设混乱、缺少规划的现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只是从技术功能层面上作出指导、参考,但在资源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执行度和可行性有多少,仍然有待实践的检验。另外,地方性高校的显著特点就是带有地方特色,所以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结合其自身的特色。如何处理资源建设的标准与地方特色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一旦处理不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将有可能导致地方高校在资源建设中出现重复性建设的现象。再者,常年以来地方高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那么如何检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成效,目前仍然缺少相应的评价标准。

1.3 缺乏交流合作的经验

这里所指的合作,包括与国外的合作、国内高校间的合作以及高校与其他单位的合作。目前,各个高校之间的合作甚少,都是孤军奋战,仅仅依靠自身的薄弱力量建设所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这种现象势必会造成资源整合共享难度大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些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如聊城大学与天空教师合作开发出来一系列的网络课程,这些成功的案例值得推广借鉴。但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往往忽略了其自身作为教育部门的重要优势,高校应注意将其自身的教育资源设计的优势与企业公司的技术有事相结合,打造真正的“双赢”。

1.4 追求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

据相关数据显示超过90%的高校,约6%的中小学(38000多所),约35%的中职学校(近6000所)的校园网络设施较为完备。[4]但是这些硬件资源的功能却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各校对外宣传中,校方人员通常以我校拥有多少台计算机,拥有多少个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等硬件条件作为评测学校信息化程度的标准,这些硬件设施可以从直观上展示该校的雄厚实力,但是硬件资源却不是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全部,信息化资源还有一个重要部分——软件资源,不少高校在资源建设时忽视了软件资源的建设。他们倾向于将更多的资金投向硬件设施的建设上。上文提到人力资源是通过软件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为标志的,忽视软件资源建设就是削弱对人的潜能的挖掘,严重影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1.5 知识产权和安全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问题愈来愈受关注,到目前为止知识产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如何处理资源的开放共享与著作权之间的关系,做好既实现资源的共享,发挥其更大的价值,又尊重开发者的原创权,避免侵权事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性问题也令人担忧,虽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资源的安全性会得到更好的保障,但一些隐藏在背后的漏洞仍然令人担忧。

2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对策

2.1 标准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策略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同样如此,没有标准化的约束,就难看到资源建设的整齐和谐。我国2000年出台的《教育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它标志着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的巨大进步,其为各高校资源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有利于资源建设的规划、共享与整合。在高校进行资源建设时,首先要分析规范中所提出的要求,组织教师学习规范,最好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来培训,做好资源建设前的准备工作。目前,高校提供教育资源多是一些文字型的文件、课件、网络课程等,只是将书本上的东西呆板生硬转变成电子文档,缺乏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全然无法体现。开发人员就是要开发多种形式的资源,充分发挥视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多媒体素材的表现形式,调动学习者的多重感官,让学习具有趣味性。资源建设的标准化,一方面可以避免资源重复性建设,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多个库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避免资源库成为信息孤岛。

个性化就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要兼顾学校和专业的特点。它有双层内涵:一是要兼顾学校的特色,在统一的标准下,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自身优势,建设有特色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二是要兼顾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个性化可以使开发人员灵活地开发,具有专业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至于缩手缩脚、生搬硬套。

2.2 强自身、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

强自身是指挖掘本校的潜力资源,充分挖掘本校人力资源,调动不同岗位教学和技术人员,积极投入到资源建设中,实行各尽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资源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教学人员主要负责资源的收集,并且参与技术性开发,在技术性开发中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技术人员则根据教学人员提出的要求及相关资源建设的规范,进行自主研发。管理人员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他们要对资源建设做出科学的、前瞻性的总体规划,从整体上把握资源建设前进的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在资源建设完成后,要注意不断更新完善与维护。为了充分体现出人力资源的价值,可以设置相关的措施来激发和鼓励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引进来是指加强对外合作,吸收校外资源建设的经验。一方面,可以从社会各个渠道吸收外来投资,与企业合作,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其中社会上的开发公司可以为学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可以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吸收、借鉴国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经验。走出去是指将本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广出去,树立开放的意识,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建立更好的共享机制,增加可利用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性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本校的知名度,方便招商引资。麻省理工学院的院长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曾说:“教育是可以不断扩展接触信息的途径,并不断通过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来得到发展的。”[5]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建设,需要不同人的积极参与,参与者在自己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取更多的资源。这才是网络环境下教育的最大优势之一。地方高校应树立一种“共享文化”,开放意识。

2.3 加强理论研究,组建专业团队

正确处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团队。鉴于数字化资源建设理论研究深度不足,地方高校应抓住时机组建团队,争取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理论研究的提升,在应用中就能更好的指导本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实力,同时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做出贡献。注意,理论研究应从实际问题出发,避免脱离实际需要。另外,鼓励教师参与,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对获取或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员给予嘉奖从而激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4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信息安全

在政策上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侵权现象,要给予严肃处理,以规范网络行为。在思想上要加强版权保护的意识,尊重他人的原创权。网上教育资源是开放性的,树立开放的态度是正确的,但要注意保护原创人的利益,使用他人的成果要注明出处。随着新技术的更新,其将为信息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机制。地方高校要及时做好查找漏洞、更新防护软件、备份文件资源等安全措施,尤其要注意数据库的安全防范,防止网络攻击。

3 结束语

地方高校要建设具有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就必须解决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期的设计开发和后期的更新维护等工作,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仅能为我国数字化建设添砖加瓦,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提高本校的办学质量和竞争力,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2]曹卫真.地方高校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8).

[3]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EB/OL].http://www.caac.net/new_web/keyan/xdycjygf.doc.

[4]王运武.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

[5]邢红宇,杨庚宇,钱辉镜.美国远程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4(,8).

[6]戴洪霞,程达武.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1(,5).

[7]马玥桓,曹靖,程超.高效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探讨[J].办公自动化杂志,2008,(1).

论数字时代文献资源的存取与拥有 篇2

存取与拥有的定义

在网络环境下,拥有是指通过购买等手段实际拥有文献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通过实体收藏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行为;存取是指,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取信息资源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行为。存取也叫开放存取,它是一种信息自由传播、公平获取的思想,存取的文献资源是一种虚拟馆藏,图书馆对此文献只有使用权。

当前存取与拥有的情势分析

一直以来,图书馆界对于存取与拥有都各持己见。有美国学者威格纳、安德斯、林登等的存取论,也有美国学者莫希尔、韦思琳等的拥有论,还有美国学者辛普森的存取和拥有总和论等。

2009年12月25日,亚马逊宣布,当日kindle电子书的销售量首次超过了实体书籍。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4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一方面,国民图书阅读率6年来持续走低,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2005年的48.7%,有1/4的人读书时间在减少;另一方面,网络阅读却连续6年成倍增长。

种种数据显示,数字阅读时代的进程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正如存取论观点所提出的,存取正在逐步替代拥有成为文献资源建设的主要目标。那么数字时代下,文献资源建设真是发生这些转变了吗?其实不然,在数字时代的今天,人们愿意接受、乐于使用新的文献资源方式,那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这种虚拟馆藏的运用可以给人们带来新的阅读观感,体现着更加积极的图书馆发展观念。但是,传统的实体馆藏的运用也有它存在的意义,它有着一种寻根问源的意味。拥有实体馆藏可以使图书馆的服务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导致文献的变化或丢失。因此,虚拟馆藏和实体馆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是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

存取与拥有并存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就很好地阐述了文献资源建设的这种变化。定律的第五条: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机体。是说图书馆应不断寻求发展变革,通过用户体验、用户的参与创造,促进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就数字时代的今天而言,存取和拥有应该是长期共存、良性互动的关系。图书馆在馆藏建设过程中,不能单方面思考是采取拥有还是存取来进行文献资源的再建设,而应该把拥有与存取同时置于资源共享的大背景中去综合考量,图书馆所蕴藏的信息资源无论是拥有还是存取,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注重存取与拥有文献资源建设的平衡关系

存取与拥有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两种方式,在处理拥有馆藏资源与存取馆外信息之间,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存取与拥有是互动的,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图书馆的实体馆藏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面对日益增多的读者需求,仅靠本馆的拥有是无法实现图书馆目标的,而数字时代背景下衍生出的虚拟馆藏正好可以弥补图书馆拥有的不足。存取的出现和运用验证了阮冈纲赞的图书馆学定律,是更加积极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观念。

作为文献资源建设的两种方式,存取与拥有又会根据各自图书馆的性质、经济情况、区域读者的阅读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存取与拥有需要能动性的保持动态平衡,对于利用率低的文献应该采用存取模式来降低成本,对于利用率高的文献资源可采用拥有模式,对于有些文献资源适用于拥有模式,而对于有些资源有可能仅适合于存取模式等。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成熟发展,图书馆要不断地进行调节整合,使之能处于和谐的动态平衡状态,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协调运用存取与拥有关系

存取与拥有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图书馆馆藏文献发展理论与实践运用中的重要课题。由于各馆情况不一,对于采用统一的方法机制来合理运用存取与拥有是不可取的。各馆应明确自身图书馆的定位,注意存取与拥有的比例分配,确定什么样的文献信息采用存取方式,什么样的文献资源采取拥有方式,以便协调运用两者的关系,开拓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新局面。

1)通过经济费用的分析思考来调整存取与拥有的比例。由于图书馆经费有限,而图书的价格日趋高涨,各馆都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再加上实体书籍、期刊等文献资源的购置,图书馆馆舍的容量、设备,以及人力的投入等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各馆因根据自身情况分析是否能以最少的花费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数字环境下的虚拟馆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实体馆藏的不足,在信息资源的提供方面缓和了因实体馆藏不足所造成的供需矛盾。因此,通过充分考虑经济费用问题来调整实体和虚拟馆藏,使两者能相辅相成,从而发挥馆藏经费的最大效用。

2)根据用户知识层次,需求特点来调节存取与拥有。用户年龄层次、知识层次、兴趣爱好、使用习惯等的不同都会影响到文献资源的利用。年青的读者比较容易接受新兴事物,对于存取功能的运用相对比较得心应手,而年长些的读者相对较多的会选择固守传统的阅读方式。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就有一条:书是为了用的。这就要求各馆在设置馆藏资源时要注重符合馆藏的优化调整。另外,“每个读者都有其书”是说,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要区别对待,要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各馆要了解读者的需求,经常性分析用户的反馈信息,通过合理配置存取与拥有来尽可能地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除此之外,在文献资源建设当中,还要注意虚拟馆藏的信息过滤问题、信息的时效性分析、资源的易用性分析等。随着数字时代的进步,图书馆正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前行,如何处理好存取与拥有,各馆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综合考虑,以便确立适宜的拥有与存取模式,为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勇,宋秋水,牛贵兰.存取抑或拥有:兼论当前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1):44-45.

[2]张静,张淑芬.有效的资源共享是存取和拥

有的总和[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5(1):

22-23.

[3]范志毅.图书馆有抵制不良读物的责任[J].图书馆学刊,2008(5):41-43.

(作者单位: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论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问题 篇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在960万km2国土上,民族自治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64%,大部分是边疆地带。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在我国历代的政治、经济、边防和多元文化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少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加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大力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对繁荣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增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思考 篇4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工作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搬上网。它除了对各类文字印刷品通过计算机扫描以数码形式的图形文件方式保存到计算机内,再由专用软件将其转换成数码形式的文本(TXT)文件外,更重要的是对内容的.扩充与品质的提升。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是要投入后期的编辑力量的,它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字编辑到编辑体例的创新工作。它是综合的、组合的、多维的表述,而不是单一的、平面的叙述。要充分考虑资源与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按一定的知识体系将资源重组,建立资源间的关系网。图书馆的网上资源不能和新闻网站等同,否则这种数字化工作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越。如:我馆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做的“晋祠”专题数据库,除了用文字介绍各景点并配以图片外,还应对晋祠的民间传说、典故、特产、名人的题词、题字、诗作以及历史上发生的相关信息进行选择、整理、组合,形成纵横对比,图文并茂,使信息更具广度和深度,报道更有立体感和厚度,造成一种恢宏的叙事效果。这样的网上信息将会在读者中留下鲜明的印象。对各种地方文献手稿、碑帖、照片、图片等资料,则可以采用光学扫描或转换的方式变换为数码化的图形存贮格式,以BMP、JPG、JIF等多种形式保存在光盘或海量存储器上,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将地方古籍文献数字化时可同时处理为文本文件和图形文件两种形式,读者不但可以阅读文献内容,还可以通过图形文件考证地方文献的版本、笔迹等。

浅谈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 篇5

地方文献是记载一定区域内自然、社会和人群存在、发展变化及影响的特定文献[1]。海南地方文献作为海南省珍贵的文化和知识遗产,在海南省整个文献资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对海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它是海南人民长期以来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的宝贵财富。一个地区地方文献的积累越多将对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海南建省以来,地方文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利用的工作上了新的台阶,地方文献工作受到了政府的重视。但地方文献整理工作的手段大多数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建设步伐较慢。随着海南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愈显迫切。

论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问题 篇6

一、数字文献资源存储形式及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数字文献资源存储形式。数字文献资源的存储有电子文献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存储两种形式。其中电子文献出版物指用声像存储与检索技术、数据存储及压缩技术、文字扫描及识别技术将图像、视频、音频、文字等存在软盘、VCD、ROM、CD等上的数字型多媒体资料。电子文献的优点包括检索便捷、传播范围广且速度快、声文图交互性强、信息容量大、保存期长、体积小、可复制存储和共享、加工处理比较简单等。随着图书馆馆藏数目的增多, 在有限的物理容量下, 需要将传统的纸质文献转化为电子文献, 提高图书馆信息存储能力。网络信息存储即指从网络上获取的虚拟资源, 将其整理后可增加到本馆的电子文献中, 扩大本馆电子文献的资源存储量。

(二) 数字文献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地方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主要包括普通馆藏目录信息和特色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开发网络信息、建立专业数据库、引进数字化馆藏文献等。其中普通馆藏目录信息包括馆藏的电子文献、科技会议论文文献、学位论文文献、期刊文献和图书文献等。地方图书馆在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时的基础性工作即为将所馆藏的文献目录信息录入到电脑中, 便于查阅。特色文献数字化工作指认真研究所馆藏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分类, 根据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实用价值、学术价值和馆藏价值不同, 确定地方图书馆的特色和核心馆藏, 同时将纸质版文献转化为数字版;同时也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建立专业数据库。地方图书馆是为满足当地读者需求而建立的, 通过对进馆读者进行调研和分析, 选择对当地建设和教育、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专业领域, 逐步推进建立具有前瞻性、权威性和专业特色性的全文数据库。在此基础上, 如果经费允许的话, 也可以购买各种娱乐性、资料性、科技性和学术性的多媒体资料。一直国内外大型数据库的数字化馆藏等。

二、地方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策略

(一) 遵循两个原则。地方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目的为实现资源共享、方便读者的使用。因此, 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需求性分析原则和规范化原则。其中, 需求性分析原则指在建数据库前应该系统分析读者的需求、社会需求、馆藏结构需求和功能需求。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用户为读者, 因此首先一定要满足用户的需求, 故需要对读者信息和成分进行调查和分析。其次就是社会需求。地方图书馆的建设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和教育等的发展, 因此一定要清楚本地的社会环境和信息需求, 了解本地各行业在其领域内的需求情况、技术水平和信息自愿建设情况, 以及当地各领域发展在国内外的发展水平和趋势、技术现状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同时, 在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为减轻数字转换的工作量, 应该认真分析馆藏结构, 选择符合地区或本馆特色、行业特色的文献进行系统的处理, 将本地图书馆建设成为具有针对性和权威性的专业领域图书信息。最后要考虑可维护性、共享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等, 从而确定专题的总体目标、水平和规模, 确定数据来源、范围和总量以及数据的存贮形式、结构和类型。并对数据的检索方法和手段、检索项目和输出类型等明确规定。在转化数字信息时要规划数据格式、描述语言和标识语言, 使其与国际接轨。

(二) 避免两种倾向。在进行地方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时候要避免闭门开发和重建设轻维护这两种倾向。由于数字图书馆是为了与世界接轨, 实现全球共享。因此, 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避免重复低水平建设, 避免建设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弊端, 加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馆际间合作, 适应大环境的发展, 在大行业北京到引领下统一规划,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散建库”, 发挥数字图书馆的整体优势。由于数据资源不断的更新要求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如果不能跟上数据资源更新的步伐, 则数字图书馆就如人没有鲜活的血液注入。因此, 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数字图书馆中失效或陈旧的信息提出, 加入新概念和新技术, 保证数字图书馆的实用性、正确性和权威性。这就需要地方图书馆设立专门的岗位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 确保其所储存的信息真实有效且最新。

(三) 加强两个培养。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维护, 这就对其工作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读者在获取信息的时候也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应用工具为自己服务。因此要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读者检索信息能力的培养。地方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为地方服务的, 是地方储存信息量最大的地方, 其内容比较庞大, 这就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人来担任此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 可采用各种方式培训员工, 使其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通过短期培训、函授教育或高校深造的方式提高员工的信息学知识教育、网络技术知识、计算机知识、数字图书馆专业知识等, 同时也要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提高其职业素质, 保证工作人员可以较高的效率维护图书馆的正常运行。为提高读者检索能力, 可组织员工为读者讲述最新的检索方法等, 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效率。

三、总结

总之,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地方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必然的趋势。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需求性分析原则和规范化原则, 避免闭门开发和重建设轻维护的倾向, 加强对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读者检索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文献资源的存储形式和建设内容, 其中存储形式包括电子文献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存储两种形式, 建设内容包括当地馆藏目录信息和特色文献数字工作、建立数据库、开发网络信息等, 然后从需要遵循的原则、避免的倾向以及需要加强培养的方面提出地方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春梅.试论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现代情报, 2009, 8 (1) :22-24.

[2]张珍.特色资源数字化与图书馆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 16 (1) :30-32.

论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问题 篇7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数字化建设 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 着自人類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 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 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 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 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 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 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 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二、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 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 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 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 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 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 国 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 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 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 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 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 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 资源的准备。

三、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 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 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 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 松阅读和下载。

四、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 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 即 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 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 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五、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 。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 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 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 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 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

六、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论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问题 篇8

公共图书馆在新形势下要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就必须办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图书馆。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从书刊市场上认真采选购进本地需要的书刊等资料外,还应眼睛向内,认真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这是建设好具有地方特色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使图书馆办得具有生机活力、成为本地区文献信息交流中心的一个关键问题。1收集、整理、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抢救和保存文化遗产、发展图书馆事业的需要1.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纷纷办刊办报,修志立传,著书立说,产生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这些文献有的是正式出版物,但多数是未经正式出版又非秘密的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有的称这部分为“灰色文献”)。这些文献散藏于各个单位的档案柜或个人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流散、丢失,有的被卖到废品回收站。如见之于新闻报端的珍贵美术摄影作品被识货人高价从废品站买回来:“两件毛泽东墨宝从废纸中得救”(1997年7月29日第三版《中国社会报》等。因此抢救保存这部分文化遗产的责任就历史地落在了各级公共图书馆身上。1.2公共图书馆应设专门厅室和精干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加工、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把它列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这样还可以在目前图书馆经费紧张、不足的情况,用较少的钱获取较多的文献资料,或者不花钱也能获得文献资料,为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3通过募集、整理、利用地方文献的活动,可以增加我们与当地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各单位和有关人员的交往,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利用图书馆,关心、支持图书馆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同时也促使我们改变工作作风,更广泛地了解我们服务对象的情况,了解他们对文献信息资料的需求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服务工作,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2地方文献就是记述地方情况,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献,大致可包括以下几方面:2.1政治方面。地方上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宗教派别斗争、阶级斗争、抵御外侮的民族斗争的详细记录、专著;反映人事、组织、制度的历史沿革,人口变迁、地方行政的地方志;反映英雄,模范、优秀人物的传记;反映本地历史名人的记事、年谱、家谱、族谱等等。2.2经济方面。经济发展的历史概况,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建设成果的资料或专著;反映当地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乡镇企业的企业名录;工业、农业、林果、畜牧水产及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工艺品的产品名录;专利发明人及专利产品技术目录等。2.3文化方面。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料及介绍;山川名胜、民间传说、神话、文化名人的作品;名医、特方、名药、科技成果、传统及现代的文体项目,盛事,乡上教材、名师名校;各部门、行业的方志、名志、名人传记、文史资料、回忆录等。2.4社会方面。风俗民情,反映社会新风貌、新道德的好人好事,新闻要事,奇闻趣事;社会治安概况,各类典型案件始未;社团组织或有关人士对当地社会各方面问题的考证、评论、建议,解决的方案及结果等。3地方文献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存在3.1正式出版物。由出版社、期刊社,报社出版的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的图书、期刊、报纸;经国家出版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出版发行的期刊和报纸,包括本地区的单位、组织或个人编著出版的书、报、刊,也包括外地单位或个人编写出版的反映本地区内容的书、报、刊资料。3.2非正式出版物。经当地出版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出版的,不在市场上流通的图书期刊和报纸资料等,即内部图书报刊资料。多数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学校、人民团体为指导工作,交流经验、宣传辅导、学术科技成果交流而编印的。3.3报告、提案、公告和简报类。有保存收藏价值的工作报告、形势报告、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专题报告、统计报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重要价值的提案、议案;政府或其它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发布的公告,重要通知、简报、信息交流等。3.4广告宣传品类。宣传企业产品、服务项目、介绍企业、事业单位概况,招生、招工、招商,招标竞标,宣传名医、新药等的小册子,折叠页或单页的广告、宣传品。3.5会议资料类。工作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报告会、各类的学会、协会沙龙、年会,交流会、演讲会等的会议资料。主要有论文、讲话稿、演讲词、讨论纪要、决议和会议通知等。3.6多种载体材料的文献、信息资料。主要有音像制品,软件、光盘、机读缩微资料、电子出版物等。4收集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方式、渠道公共图书馆是全民性的公益事业,它基本上是无偿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地方文献资料的征集应是无偿的,或基本上无偿的。其征集的基本渠道主要有:4.1依靠本地的党和政府的领导,广泛开展捐献、募集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活动。必要时图书馆应与上级领导邀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直接参与,以奉献、光荣和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为基调。4.2依靠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出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呈缴的方式取得,或代为出版行政部门设立样书库的形式收集地方文献资料。4.3依靠上级主管部门,派人参加有关部门或组织、单位举办的各类涉及产生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会议、活动,及时收集文献资料。4.4通过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了解当地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出版文献资料的信息,及时联系收集文献资料。4.5对于成本费较高的文献资料,可以经过协商付予一定的成本费,或以互利的方式收集。文献的收集可根据开发利用及本身价值情况,要有一定量的夏本。5开发利用好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古人云:“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根据人们重乡土观念和地域属性意识,普遍具有关心自己家乡事情的心理,有了解自己熟悉的地方(主要是出生、成长、学习、工作的地方)的人和事的意愿。地方文献信息反映的是该地区的人和事,就是身边或近邻发生的人和事,因其自然,地理,社会情况等环境条件近似,具有可比性,经验容易学到,教训容易借鉴。所以这些文献信息更具有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5.1为各级领导提供信息,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如三级(省,市、县)地方志和多种专业志、部门志、乡镇村志,全面地记述了一个地区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各方面的情况,是各级领导了解所辖地区各种情况的最佳途径。如果再加上亲自调查研究多方论证,就会使领导的决策更接近实际、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5.2为企业做好咨询服务,提供多种市场经济信息。通过当地的企业名录、产品名录,专利产品技术目录及科技、管理人员名录等可以为企业提供多种咨询服务,促使产品结构合理和技术进步、促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促进产品、技术就近流通,避免产品、技术因无效的位移而产生的巨大浪费。如有的企业到外地或国外买回本地的产品、技术,或买回同类的产品、技术还不如本地的先进,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图书馆要当好这个信息聚散的中介。5.3为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著名作家浩然扎根三河,培养了一批为农民写书的新人,其新作在《苍生文学》等刊物上刊登,将这些新作和反映他们的事迹收集利用起来,推动整个廊坊文学事业的发展,不是很有意义吗?大厂回族自治县农民剧作家赵德平为农民写戏演戏,创作了大量的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农民生活变革主旋律的戏剧和小品,如《嫁不出去的姑娘》、《啼笑皆非》、《男妇女主任》、《水墙》等。在全国很多剧团陷入困境的状况下,他把一个县级小剧团搞得生机盎然。他的这些作品和反映他业绩的作品,应是我们收集的重点。5.4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爱祖国首先要爱家乡,爱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通过地方文献这种实实在在的真实的家乡具体的记录,就可以了解家乡各方面的历史及现状的整个概况,如义和团廊坊大捷、冀中军民“五·一”反扫荡这些震惊中外的近、现代史上反抗外侮,英勇悲壮的史实,是教育广大青少年最生动、具体、形象的教材。通过这种教育,激励青少年早日成才报效祖国。5.5对外宣传的窗口。不仅是本地人了解当地综合情况的窗口,也是改革开放对外宣传的窗口,是上级领导、外地客人先从理性上了解该地区的窗口。如辽宁省凌源市图书馆举办地方文献展览,有近万人参观,有众多的在外地工作或海外赤子回来参观向家乡父老汇报,扩大了宣传,使地方文献收集成倍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展览成为本地与外地连接的桥梁,为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做出了贡献。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从收集到利用是个系统工程,收集务求全面、真实;加工整理务求检索方便快速;开发服务务求准确实用全方位。收集整理着眼于服务,与用挂上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梳理,及时剔除虚假过时无用的信息资料,形成以不断收集整理加工为手段,以利用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为目的的良性循环,并不断加深开发层次,开拓新的服务项目和领域,使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成为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出处〕图书情报通讯1998.(1)

论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问题 篇9

大连市图书馆历史悠久,藏书丰富,至今拥有馆藏200多万册。其中,古旧籍55万册,并逐步建设成了与本地经济与发展相适应,学科结构合理、文献类型齐全、载体形式多样,颇具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馆藏中地方文献尤为丰富。多年来,大连市图书馆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加大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广泛收集,建立大连地区文献收藏中心

地方文献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风土民情、人物传记、物产资源、名胜古迹等方面内容的文献资料。收集和保存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馆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

1.1建立市、县(市)二级收集中心,全面系统地收集本地区各种地方文献。

1.2成立大连地方文献协调委员会。制订《大连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协调方案》,研究、制订地方文献工作的.整体规划和落实措施。

1.3成立大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领导小组。馆长亲自挂帅,设置专职工作人员,全面收集和采访地方文献,切实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组织工作和领导工作。

1.4确定收藏范围和重点。包括:地方资料。即本地区新旧县志、厂志、方志及其它志书;有关本地区革命历史文献,出土文物记录、有影响的人物或重大事件、风土人情资料等;各种铅印统计资料;土地、矿产资源调查和地图、图片、图表等。

地方人物及其著述。尽力收集本地区有关的知名人士的著述,包括革命烈士、作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的传记、手迹、手稿、著作等有关资料;

地方出版物。尽力收集本地区编辑出版的各种报纸、杂志及专著。

1.5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由地方政府下发文献呈缴的文件,用政府行为保证地方文献的系统收藏。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提供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权威保障。

1.6建立“大连文库”,专门收集大连作者(包括大连籍在外地或国外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的传记、文学艺术作品及手稿。

1.7广泛收集,灵活多样。以发掘馆藏来补充馆藏。在开发馆藏资源中发掘、补充、完善地方文献并根据市场信息,跟踪征集。

2 系统整理,建立大连地区地方文献科研中心

2.1集中保管,统一使用。成立大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设专人负责管理,并对外开放。

2.2整理研究,揭示馆藏地方文献。我馆先后编制了《馆藏善本目录》、《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馆藏满铁藏书目录》、《馆藏旧期刊目录》、《馆藏报纸目录》、《馆藏舆图目录》、《大谷光瑞藏书目录》、《帝国主义侵华图说》等。

2. 3完善地方文献检索体系,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同步并举。

3 综合开发,建立大连地区地方文献开发中心

3.1成立大连地方文献专题阅览室,开辟“生活百花园书屋”、“大连地方文献阅览室”、“大连文库”、“爱国主义教育阅览室”等专题阅览室。开展阵地服务,以满足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需要。目前,已接待读者上万人次。

3.2设专人专职服务,开展参考咨询服务9860人次。

3.3编辑二三次文献,开展专题课题服务。目前,已完成272项578条次。

3.4走出阵地,开展上门服务。根据读者的科研课题,将有关地方文献资料送到读者手中。办理电话预约、来信来函等服务。

3.5开发数据库,服务读者用户。先后开发了《大连地方企事业名录数据库》和《上市公司数据库》、《大连地方产品样本数据库》等。

3.6建立大连市地方文献服务协调网络,共同开发大连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大连地方经济建设。

4 面向社会,建立大连地方文献服务中心

4.1为党政机关领导决策服务。先后开辟了“决策参考”、“借鉴与参考”专题,为市、县两级政府领导决策服务,在“东北之窗”开辟“东北大事”专栏,为东北地区三省一区党政领导决策服务。

4.2接待海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以地方文献阅览室和历史文献阅览室为主,每年接待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并为其提供代查、代译、义务咨询、电话解答、信函咨询服务。该项工作先后两次获省文化厅1991-1993年度、1995-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

4. 3为经济建设服务。利用大连地方文献,为企业、生产单位提供有科学价值的文献资料服务,在大连市经济建设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4.4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我馆先后举办了各类专题书展、文献资料展。组织大规模读者活动,请我市著名专家、学者讲学,签名售书。大连市图书馆曾被西岗区政府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中心,大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论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问题 篇10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图书馆员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20-02

引言

数字信息时代,信息资源从传统的简单文本和图片形式,拓展成为大规模、复杂电子化的多种形式,如:视频、音频和多媒体等。信息服务的物理地址和宿主也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信息资源以电子的形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资源库。读者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家庭就可以通过数字设施在线实时访问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现代化的搜索引擎会直接提供给读者所想要查询的信息资源,读者可能会认为信息资源的查找并不需要分类、目录、交叉引用、来源报告等。

丰富多样的因特网信息资源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不同要求,传统的服务和工作模式已很难适应数字信息资源环境的新需求。图书馆员的传统技术已经落伍,所提供的服务已难以让读者满意。剖析数字图书馆的特征,了解数字信息资源的特点,及时掌握相关技术和知识,对于图书馆员拓展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数字信息资源环境下图书馆员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数字图书馆及其特征

传统图书馆中,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接入点是图书馆员手工制作的、印刷形式的图书馆藏目录和编目。自动化图书馆中,读者对信息资源获取以及图书馆员的管理操作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计算机化,如:信息资源的条形编码。但是,这种图形记录依然是纸质印刷形式。数字资源信息环境下,读者访问信息资源的接入点、信息资源自身以及资源编码的图形记录已成为了电子或数字形式,图书馆逐步实现了数字化。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尤其是因特网,数字化的图书馆实现了互联,称之为数字图书馆。

Wiederhold指出:“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的电子化,其中的馆藏资源为数字化形式,允许读者直接访问,并获得和复制相关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复合,允许远程访问,消除了资源间的物理障碍。” Ian Whitten指出:“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对象(文本、视频、音频等),用户访问和检索方法以及图书馆员选择、组织和维护技术的集合。数字图书馆不仅仅是信息管理工具的数字化,也包括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创建、传播、使用和展示整个生命期内的一系列收藏、加工、服务等活动。”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是存储在本地服务器、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的信息资源,如:电子图书、网络课件、教学题库等。外部资源是本地服务器存储以外的信息资源,如:在线杂志、在线数据库、在线电子图书等。外部资源由不同的出版商来提供,如:ASME、ACM、IEEE/IEE、Kluwer、Elsevier Science、Taylor and Francis、John Wiley、SIAM、Springer、Ebrary、Safari、PQDD、中国知网、清华同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书生数字图书、方正Apabi电子图书、万方学位论文等。这些外部资源通过出版商授权许可的用户名和密码或者IP地址两种方式实现信息资源的全文访问。

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大量的文本、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源的收藏和访问。它不需要物理空间来搭建馆藏资源,能够实现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的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同一个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具有如下一些优点:能够实现珍贵文档、图书和档案等的长时间馆藏;提供世界范围的馆藏目录访问;通过单一界面帮助查找学术论文和图书的物理和数字化版本的具体收藏位置;优化查询,能够实现因特网、商用数据库以及馆藏目录的同时查询;提供在线学习环境;缩小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节省了信息资源加工和收藏的成本、空间及资金;实现了多种形式信息资源的统一形式访问。

数字图书馆具有上述优点的同时也具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建设成本、技术更新(硬件、软件)、存储媒体、数据加工和出版商的垄断、图书馆员培训、用户培训、信息资源安全等。

二、数字信息资源的新要求

丰富和便捷的因特网信息资源为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开发人员需要图书馆员提供相关的帮助;另一方面,图书馆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适应更新信息资源加工和访问技术。图书馆员要适应电子信息资源的要求,具备信息加工、管理、维护和服务的能力,兼具多种信息相关的职业工作:首先,除了图书管理外,要承担馆藏开发、技术加工等工作(图书馆员);其次,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应掌握如何管理和提供恰当的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员);再次,确保用户知道如何访问相关的信息资源(信息顾问员);最后,开发和设计恰当的系统以合适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网络系统员)。

图书馆员职业的基本职能是为需要信息资源的用户提供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完成这一基本职能的活动内容在不断地演化和更新。信息存储、知识的表示和分类、知识的组织、馆藏开发、计算机化信息检索等方面的技术进步,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员的职业活动内容。一方面,图书馆员需要从事信息采集、存储、检索和替旧等工作;另一方面,要承担起以计算机化的方式来实现信息服务。为了胜任数字图书馆下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图书馆员需要通过培训来获得一些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图书馆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包括:信息资源的类型(图书、杂志、因特网等)、技术设施(计算机、在线编目、局域网文件服务器等)、通过知识资源的用户交互、信息管理、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UNIX、LINUX等)、字处理系统、图形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程序编程、网络管理、网页开发和内容管理、在线信息检索、CD-ROM信息检索、因特网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工具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丰富和便捷的信息资源对信息的访问、加工和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图书馆员要充分意识到技术和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参加必要的技术培训以适应数字信息资源环境下图书馆员职业的新要求,进而开展好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图书馆员的服务职能更新

在数字信息资源环境下,图书馆员职业不仅是一个服务性职业,也是一个研究性职业。服务是图书馆员的天职,但评价一个图书馆员是否称职,不是看她/他提供了多少次服务,而应该看她/他解决了多少问题。图书馆员的工作与信息化的采编、阅览、典藏等有关。图书馆员必须深入理解数字信息的价值,具有敏锐的数字信息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更新服务理念,为读者解答各种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咨询专家。

当今社会处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人类知识急剧膨胀。面对繁多、混杂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员不仅要有图书馆学的理论与方法,还要具备管理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计算机为工具,网络为途径,除了发挥传统图书馆中替读者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资讯/信息服务功能外,而且还要在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新、知识组织和知识扩散三个核心层面发挥作用,承担起知识导航员的职责。

图书馆员的社会服务职能在当今数字信息资源环境下发生了较大转变。由于信息量的日益增多,只是简单地输入主题已无法准确地得到满意的结果,这就需要图书馆员扮演重要的顾问角色,成为用户与网络的介质。通过分析问题,在交流沟通中发现用户的信息要求。然后归纳思路,利用图书馆系统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为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服务。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的内涵、结构及形式,逐渐实现了手工操作到机器操作、数据加工到知识加工、单机系统到网络系统、局域网络到无限网络、文本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等的转移。这些转移使得信息资源的存储、加工、馆藏和访问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图书馆的理念也带来了明显的变革,产生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等。图书馆员的职业特征在数字图书馆时代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图书馆员是信息技术影响较大的职业之一。因此,图书馆员适应信息技术进步的要求,掌握数字信息资源加工、访问和服务的必要知识,显得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Wiederhold,Gio. Digital Libraries: Value and Productivity[J]. Communication of theACM,1995, 38(4).

[2]Witten, Ian H. et.al. Greenstone: Open-Source digital Library Software[J]. D-LibMagazine, 2001,7(10).

[3]毕强,沈涌. 数字图书馆网格信息资源组织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8).

[4]郭晶,宋海艳,余晓蔚. 从数字图书馆管理体系建设看未来发展[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0, (3-4).

[5]Sreenivasulu.The role of a digitallibrarian in the management of 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s (DIS)[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00,18(1).

[责任编辑:左芸]

论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问题 篇11

一、加大收集力度是社会治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前提

1.加大社会治理档案收集整理力度,需要把握档案资源的连续性。社会治理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工作,包括连续收集和持续利用两个方面。具体看,一方面是不断拓展收集新产生的社会治理档案,另一方面是不断提升利用已经归档的社会治理档案。以辽宁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社会治理档案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有大量的新档案需要收集和利用,如1993年12月28日省委、省政府发布《辽宁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12月6日省政府印发《关于〈辽宁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2006年6月1日省政府下发《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2010年12月,省委、省政府下发《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进一步看,社会治理档案的“加法”工作需要强化资源的前端控制,严格执行社会治理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加强对各种社会治理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确保社会治理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准确、系统。但是,由于地方60多年的社会治理工作在机构和行政区划问题上发生很多调整变动,为了防止有关档案发生流失问题,必须及时规范社会治理档案的归属与流向,妥善进行档案处置。从行政区划调整的角度看,1949年10月24日—29日辽西省第一次中等教育会议文件,1950年12月15日辽西省人民政府发出《进一步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等等,都属于辽宁省社会治理档案的组成部分。从机构变化的角度看,1968年9—10月辽宁省革委会政工组教育组关于《从松山小学的成长看农村办学的方向》的调查报告,1970年开始废除录取考试制度,实行招收“工农兵学员”制度,特别是1971年8月25日—9月25日辽宁省革委会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也都属于辽宁省社会治理档案的组成部分。后来,改革开放开创了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新时期,1977年辽宁省恢复高考制度,1983年6月11日省教育局向教育部呈报《辽宁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情况汇报》等等,反映了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的新变化。上述不同时期不同机构的相关文件,都需要列入社会治理档案收集整理的范围。

2.加大社会治理档案收集整理力度,需要把握档案资源的完整性。例如,关于医药卫生领域社会治理档案的收集,必须做到全面覆盖,注意在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监管体制综合改革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相关文件,而且要特别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档案,才能为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方面,辽宁省的相关档案很丰富,其中有1988年7月9日省政府批转省卫生厅《关于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明确了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则、改革重点,并对加强预防为主,培养卫生人才,卫生经费和医疗收费,城市支援农村等提出具体要求。1997年1月6日为解决农民医疗保障滞后,看不起病和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省政府发出《关于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解决农民看病难等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从辽宁实际出发,引导农民互助共济,发展合作医疗。2004年5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方案》,确定2004年在桓仁、阜新和大洼三个县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4年7月26日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上述文件,已经成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医药卫生监管、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方面的重要档案资源。

3.加大社会治理档案收集整理力度,需要把握档案资源的同步性。例如,在加快公立医院改革问题上,各级党委和政府成立专项工作机构或协调机构时,应该吸收档案部门参加,确保建立档案与开展专项工作同步进行,有利于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从1989年1月14日省政府批转省物价局、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医疗收费管理坚决制止滥收费的意见》,到2006年11月16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都有大量的档案工作需要做。其中,省政府组织省卫生厅、物价局等单位,对市县区及其医院进行联合检查,先后取消了56项医院自行确定的乱收费项目,降低了20项擅自提高的收费标准,查处384件乱收费严重的医疗违纪案件档案材料,档案部门需要收集齐全。从2006年末全省各市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到2008年末全省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设备、人员等基本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再到2010年全省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设备、人员等基本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服务诊疗的人次占城市居民就医总人次50%等方面的档案材料,档案部门需要及时归档整理。特别是2009年8月7日省委、省政府下发《辽宁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包含了具体的档案工作内容,要求“2009年,启动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实施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到2011年,全省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建档率农村达到50%,城市达到90%以上。”因此,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专项工作的档案收集齐全,对于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等项重点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归档制度是社会治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基础

1.完善社会治理档案的归档制度,需要调整馆藏结构。调整社会治理档案的馆藏工作,包括三个方面的“减少”,体现了社会治理档案工作的新需求、新探索、新监管。

第一个“减少”是,减少未建立社会治理档案的单位数,减少未纳入档案部门管理的社会治理档案数,减少应进馆而未进馆的社会治理档案数。可见,“减少”的实质是要着眼社会的新需求,加强档案的接收、征集工作,扩大档案收集范围,其结果必然导致改善社会治理档案的馆藏结构。就业问题是我国社会治理长过程永不淡化的问题,过去的60多年里,相继形成大量重视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的档案。1954年3月19日辽东省人民政府颁发《辽东省劳动力统一调配实施细则》,1954年8月16日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进一步解决初中、高小毕业从事劳动生产和学习问题的指示》,1960年11月25日辽宁省人民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委员会议关于加强和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劳动力的意见。因此,社会治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要向民生领域的档案资源延伸,向新成立的就业机构档案资源延伸,向促进就业创业的社会组织档案资源延伸,向就业创业的新载体档案资源延伸,向创业就业的新形态档案资源延伸,向创业就业的新专业档案资源延伸。加大进馆单位创业就业档案的创业就业接收力度,确保所有档案应进尽进。

第二个“减少”是,减少未整理、编目、鉴定、数字化、开放的档案数。这个“减少”的意义在于,需要积极进行社会记忆工程和典型个体全宗建档工作的新探索,加大对社会记忆工程、重大历史事件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地方特色档案的收集整理。例如,在就业工作中曾经发生误入歧途的沉痛教训,特别是1969年10月28日省革委会《关于认真学习,推广江西省干部插队劳动经验的决定》,导致全省共有103117名干部、9304名工人,连同25万名家属被下放到25个县(旗)516个公社“插队落户”,这种负能量方面的档案资源也是不能忽略的。

第三个“减少”是,减少社会治理档案的安全隐患,强化监督管理。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过程中,监督指导有关方面及时建立相关档案,对于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1999年4月1日省政府印发《辽宁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要求将原分散在有关部门的医疗保险管理职能统一划转到省劳动厅,各市要按照辽编发(1999)7号文件要求,尽快统一本市医疗保险行政管理职能,确定机构、编制、人员,明确职能,做到领导、机构、人员、工作四到位,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档案工作。对于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不断健全的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的档案材料,也需要积极收集,依法监管。

2.完善社会治理档案的归档制度,需要明确时空规范。社会治理档案归档的时空规范,主要是指社会治理类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即空间规范)和保管期限表(即时间规范)。对于这些规范,各单位档案机构需要及时制定或修订,并且需要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实施。过去这类规定可能不全面、不科学、不合理,不利于完善社会治理档案的归档制度。明确上述时空规范,需要各单位档案部门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或修订社会治理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例如,1979年4月4—11日辽宁省统筹安排城镇待业青年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会议文件,8月5—12日省革委会召开全省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工作会议文件,1986年3月23日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1994年7月25日省政府批转省劳动厅《关于在全省实施再就业工程意见》,1998年10月4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关政策的通知》,2003年3月14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2006年5月20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意见》,2009年2月24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标志辽宁省在积极实施就业政策,广开门路解决全省城镇待业人员安置问题,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特别是在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都具有重要的档案价值。

二是将社会治理档案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并在审核批准后实施。做好收入分配领域社会治理档案的归档就需要按程序办事。例如,1955年9月17日辽宁省人民委员会转发《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1955年9月24日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加强全省劳动工资工作的领导、贯彻中央的劳动工资政策的决定,1957年4月2日辽宁省人委《关于改革新公私合营企业职工工资的决定》等等,都是收入分配领域重要的社会治理档案。这些档案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健全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保护劳动所得,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具有重要的经验启示和教训借鉴价值,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认真、大胆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实施规范化收集整理。

3.完善社会治理档案的归档制度,需要积极补救损失。社会治理档案的损失包括损毁和丢失等情形,不论是哪一种损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要依法查处,并督促档案形成单位积极予以补救”。2004年4月23日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十一方面五十三条具体措施。实施上述措施过程中,如果因各种原因把涉及个人权益的档案、涉及本单位历史的档案损毁了或者丢失了,将使很多人的权益受到损害。2006年9月9日,省政府下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就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及劳动管理、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维护权益的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以及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等问题,制定了十方面四十一条具体规定。2007年11月29日省政府下发《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这是辽宁省第五次上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全省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2008年7月14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200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的通知》,这是辽宁省自1994年以来第六次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也是调整幅度最大的一次,调整后的工资标准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实施上述措施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和防止发生损毁、丢失档案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三、做好民生工作是社会治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重心

1.做好社会治理中的民生档案工作,需要关注群众疾苦。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档案归档范围问题上,必须看到我国很多地方的社会保障事业是从社会救助和优抚工作开始起步的。在辽宁,早在1949年11月22—24日沈阳市第一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就通过关于处理劳资关系三个条例和救济灾民的决议,1950年2月6日辽西省人民政府颁布《灾区生产救灾方案》,1953年4月25日辽西省政府第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加强救灾工作的领导问题等决定,1960年8月21日辽宁省生产救灾委员会成立的文件,1979年2月到7月末,省民政局在全省城乡组织开展优抚对象普查登记工作,查清全省共有烈属、病故军人家属、失踪军人家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等200多万人,逐户建立了档案。特别是结合普查落实了政策,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叛徒”、“特务”、“反革命家属”、“假荣军”的3783名优抚对象平反昭雪。进一步看,由于地方的社会保障事业是通过扶贫工作得以推进的,因此,建立地方社会保障档案体系要把与扶贫工作相关的各类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的档案文件相当多,1980年3月省政府批转省民政局《关于积极开展扶持农村困难户摆脱贫困的报告》,1983年1月11—15日省委、省政府在沈阳召开全省农村扶贫工作会议的文件,1984年12月29日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1994年5月28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的文件,2003年8月9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促进辽宁省西北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民族自治县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意见》等等。上述材料是加强涉及民生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具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价值,对于建立起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做好社会治理中的民生档案工作,需要增进人民福祉。各级国家档案馆要积极接收各类民生档案,把民生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在构建社会保障档案体系时,必须注意积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档案资源,其中1997年11月6日省政府在葫芦岛市召开全省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会议文件,12月17日,省政府发出《关于在全省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2001年2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同年7月6日省政府印发《辽宁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2002年9月29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辽宁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范(试行)》,2007年8月6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的意见》,2009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的通知》,2010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标准的通知》,都是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志性档案资源。

3. 做好社会治理中的民生档案工作,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目前,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文件材料收集中,突出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档案资源,一定要按照有关规定管理、提供利用和移交。其中,地方是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逐步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档案体系建设。从辽宁看,1987年开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起步,1992年5月13—14日省政府常务会议作出《关于全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的档案资源。同年6月18日省政府发布《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养老保险金完全依赖国家和企业负担的传统做法发生变革。1995年10月24日省政府下发《关于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同月,省政府还先后发出《关于妥善解决困难企业特困职工基本生活问题的通知》、《关于调整企业离休干部生活补助费的通知》,着力解决企业职工生活困难问题。1997年3月26日召开了辽宁省社会保险工作会议,全省开始了社会保险制度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在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市级统筹、实施按一定比例提取养老保险基金、扩大多种用工形式的劳动者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化服务管理水平五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1998年5月20日辽宁省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确定辽宁解决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工作重点。2000年6月25日,省政府印发《辽宁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方案》,就确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顺利进行等七方面,提出二十八条具体措施。2001年7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2003年6月16日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办法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2005年5月16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全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工作的意见》。2006年6月27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2008年4月15日省政府批转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可见,完善民生档案管理体制机制,需要构建以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为主体,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民生档案工作格局,扩大民生档案覆盖范围。

总之,构建立足民生的多元化社会治理馆藏档案资源体系,需要不断增加民生档案馆藏比重,并建立区域性、多层次、规范化的民生档案目录中心和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不断完善民生档案服务体系建设。

摘要:开创社会治理档案工作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需要建立健全社会治理档案资源体系。首先,加大收集力度;其次,完善归档制度;第三,做好民生工作。总之,要立足民生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馆藏档案资源体系。

上一篇:争做思想的引领先锋下一篇:猪八戒减肥记童话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