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有机化学一轮复习中我们主要是针对有机物的性质复习。并分小点让学生练习有机合成题。一轮复习完后学生对有机物的性质和有机合成题都有较深的理解,这时应该让学生好好的看看高考到底如何考有机知识。并强调让学生规范表达能力,争取在高考中不因为表达的不规范而失分。
二、复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有机知识在高考中出现的三种题型并学会解题技巧。同时让学生建立规范表达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同学我们已经进行了有机化学一轮复习,相信大家对有机物的性质和有机合成题都有一定的理解,今天我们要好好的看看高考到底如何考有机知识。【教学引入】:(多媒体呈现)
(一)近三年广东高考选择题分析
【真题呈现】
1、(2009年广东高考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等物质的量的乙醇与乙酸完全燃烧时所需氧气的质量相等 C.纤维素乙酸酯、油脂和蛋白质在一定条件都能水解 D.葡萄糖和蔗糖都含有C、H、O三种元素,但不是同系物 【学生思考】:本题考查了什么?出现在哪本化学书?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本题考查了烃,乙醇、乙酸燃烧耗氧量质量比较;(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年有机大题中就考了耗氧量的计算);蛋白质、酯、油脂的水解;同系物的概念。全是必修2的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
【真题呈现】
2、(2010年广东高考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烯和乙烷都能发生加聚反应 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肽 C.米酒变酸的过程涉及了氧化反应
D.石油裂解和油脂皂化都有高分子生成小分子的过程
【学生思考】:本题考查了什么?出现在哪本化学书?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性质:烃—乙烯、乙烷的性质,蛋白质的水解(与09年相似)、乙醇最终氧化成乙酸、石油裂解、油脂皂化。基本概念:加聚反应、氧化反应、多肽、高分子。基本是必修2上的,选的点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真题呈现】
3、(2011广东高考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纤维素和淀粉遇碘水均显蓝色 B.蛋白质、乙酸和葡萄糖均属电解质 C.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生成乙烯 D.乙酸乙酯和食用植物油均可水解生成乙醇
【学生思考】:本题考查了什么?出现在哪本化学书?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知识点:纤维素、淀粉的性质;蛋白质、乙酸、葡萄糖与电解质的关系;乙酸乙酯、食用植物油的水解(这个点三年都考到了)。A、B、D选项属于必修2的内容,且考查的知识点的组合—知识块;C选项考了必修5里面的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小结】:
(一)近三年广东高考选择题分析
命题规律:考查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必修2,涉及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三大营养物质、石油化工、烃、乙醇、乙酸等知识,还考查了一些核心概念,主要考查有机物的基本性质,属简单题。
变化趋势:对比10年、11年的试题,11年考的知识跨度更大,涉及了无机的概念电解质,既考查了必修2内容,还考查了选修5上的知识;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都考查了知识块的组合,说明选择题的综合度加大了。估计明年的高考选择题会沿用这种命题思路。复习应对:同学们要通过对比,准确记忆知识,理解基本概念;另一方面,要注意知识的前引后联,尤其关注有机知识与无机知识相联系的部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相似知识中的不同点,不同知识中的相似点来建构知识板块。并加强这种增大知识跨度、增大知识综合度方面试题的训练。
【课堂练习】:(2011山东高考11)下列与有机物结构、性质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乙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可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B.蛋白质和油脂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C.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
D.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 碳双键 【解析】:乙酸属于一元羧酸,酸性强于碳酸的,所以可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A正确;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属于酯类,但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选项B不正确;
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以及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都属于取代反应,C正确;只有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就可以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从而使之褪色,D正确。
【创设情景】:第二种呈现形式可能是有机小实验,虽然10、11广东高考没出现,但在我们11年的全国卷中却出现了。【多媒体呈现】
(二)有机小实验
【真题呈现】(2011全国II卷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金属钠可区分乙醇和乙醚
B.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可区分乙烷和3-乙烯 C.用水可区分苯和溴苯
D.用新制的银氨溶液可区分甲酸甲酯和乙醛 【学生思考】
【解析】:乙醇可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而乙醚不可以;3-乙烯属于烯烃可以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苯和溴苯均不溶于水,但苯但密度小于水的,而溴苯的密度大于水的;甲酸甲酯和乙醛均含有醛基,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小结】:注意一些课本上出现的实验装置,可能会被改头换面,让你去判断是否正确,如乙烯、乙炔的制备,乙酸的酯化反应等。
【创设情景】:第三种呈现形式是有机合成题。
【多媒体呈现】
(三)近三年广东高考有机合成题命题规律及变化 总体上说,难度不大,归纳起来,以下几个方面最值得注意:
1、每年的设问都有5问,第(1)、(2)问比较简单,属于送分问,第(3)问属于中等难度,第(4)、(5)问比较难,都涉及新信息的提取、整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区分度,层层深入具有阶梯性。
2、每年必考的点(1)有机方程式的书写;(2)结构简式的书写;(3)同分异构体的考查;(4)官能团性质的考查;(5)新信息的提取、整合、应用;(6)分子式的书写。【思考交流】我们要记住什么? 【小结】:总原则:抓住核心、夯实双基、规范表达、提升能力 理解官能团的性质
1、明白每个官能团中哪些键可以断裂,发生哪些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产物,反应条件是什么。
2、对比反应物和生成物在组成上的差异,搞清旧键的断裂处,新键的形成处,为提取、整合、应用信息做好思维准备。【课堂练习】:(2011安徽高考26,17分)
室安卡因(G)是一种抗心率天常药物,可由下列路线合成;
(1)已知A是 的单体,则A中含有的官能团是(写名称)。B的结构简式是。
(2)C的名称(系统命名)是,C与足量NaOH醇溶液共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X是E的同分异构体,X分子中含有苯环,且苯环上一氯代物只有两种,则X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有、、、。(4)F→G的反应类型是。
(5)下列关于室安卡因(G)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发生加成反应 b.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 d..属于氨基酸
答案:(1)羧基和碳碳双键 CH3CH2COOH(2)2-溴丙酸
(3)(4)取代反应(5)abc 【思考交流】还有些题会给出一些新的信息再让你去解题,那我们又该怎么做? 【小结】:我们还要做的是: 培养信息化处理能力
广东高考有机大题中一定包含信息化处理的考点,新信息的提出都会在题干中,形式一般有三种:从未学过的未知方程式、文字叙述的未知的转化关系、有机合成路线图中一种未知的转化关系
(1)对方程式进行信息化处理的方法(提取、整合、应用)
A、提取新信息:①对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找出其差异,进而找出旧键的断裂处和新键的形成处(可以确定反应类型);②看C链结构的变化,无外增链、减链、成环、开环;③看官能团的变化,官能团的种类和个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将其梳理出来。
B、整合新信息:与题设的情景进行整合(有时还需要与脑海里储存的已知知识进行整合)。将设问中要解决的新问题,比对信息化处理提炼出来的上述3点进行整合,找出其相似的地方,再行处理。
【课堂练习】:
(2011广东高考30,16分)直接生成碳-碳键的反应是实现高效、绿色有机合成的重要途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是近年备受关注的一类直接生成碳-碳键的新反应。
(5)1分与1分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类似反应①的反应,其产物分子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__;1mol该产物最多可与______molH2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创设情景】: 可能有简单的有机计算。【课堂练习】:
该物质发生燃烧时消耗 molO2
该物质最多能与含 molBr2的浓溴水发生反应 该物质最多能与
molNaOH发生反应 答案:9.5 3 2 【思考交流】我们该掌握的知识已经掌握了,但如果因为书写不规范而失分值得吗? 【小结】:我们还要规范表达能力 【多媒体呈现】第30题:(11年)有机化学
评分要求:结构简式或化学方程式中的结构简式,凡出现任何一种原子数目不正确或化学键连接错误的相应给分点都给零分。
(1)化合物 1 的分子式为_______, 其完全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注明条件)评分:(a)C5H8O
4分子式有错误给0分;C、H、O的位置不能调换,顺序不对给零分。
(b)(配平及反应条件有错误共扣1分)
(给2分)
(注意:配平及反应条件有错误共扣1分)
只给1分,配平及反应条件有错误给零分。
(2)化合物 II与足量的浓氢溴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注明条件)。评分: 共2分
HOCH2CH2CH2OH + 2HBr
BrCH2CH2CH2Br + 2H2O(配平及反应条件有错误共扣1分 ;写“一定条件”扣1分;写“催化剂”扣1分;用“NaOH”作条件给0分)
(3)化合物III没有酸性,其结构简式为___;III的一种同分异构体V能与饱和NaHCO3反应放出CO2.V的结构简式为____.⑶ 共4分,每空各2分
Ⅰ、OHCCH2CHO 或
CH2(CHO)
2或
(常见错误的写法:HOCCH2COH
HCO-CH2CHO HOCCH2CHO
CHO-CH2CHO等)Ⅱ、CH2=CHCOOH 或 CH2=CHCO2H 或
(常见错误的写法:CH=CHCOOH
CH2CHCOOH
2HC=CHCOOH等)(4)反应式中1个脱氢剂VI分子获得2个氢原子后,转变成1个芳香化合物,该芳香族化合物结构简式为_____.⑷ 共2分
或若键线连N、连H给零分
(5)1分子N,N-二甲基苯胺与1分子苯乙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①的反应,其产物分子的结构简式为____;1 mol该产物最多可与___mol H2发生加成反应。⑸ 共4分
2分
2分
四、教学反思:
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学科类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各类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方法及其有机合成上的应用,与医药有关的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来源和用途,了解有机化学的最新成果和发展,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后续课程,继续深造或今后参加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分子结构复杂,化学反应繁多,理论抽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同时在教学中常存在工程学校专业特点体现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课外实践环节薄弱等不足,使得该门课程即没有体现最新的学科发展,也没有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另外,随着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该学科知识更新迅速,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在信息化环境日渐成熟的条件下,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对有机化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1《有机化学》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1.1 前期分析
1.1.1 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因此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除了一般的特征分析和学习风格分析之外,还应通过查看学生档案,分别与辅导员、班主任、承担其他教学任务的老师沟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是否具备混合学习的能力,如背景知识、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等。有机化学课程是针对大一下的学生开设,先期课程中已开设了无机化学、高等数学、计算机等相关课程,基本具备了混合学习能力。所面临的困难是大一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差,比较依赖面授,缺乏自主性,喜欢由教师控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惯于表面学习;但也发现学生思想活跃,对于网络学习具有好奇心,通过合理的指导和引导,可以成为我们利用的有利条件。
1.1.2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课堂讲授主要集中在掌握各类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反应、来源、合成方法和反应历程;初步掌握立体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解释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一些常见化合物的用途有一般的认识。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中,这些内容仍然是教学的重点。但有机化学是后续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生物化学等的基础,在混合教学中还涉及到一些小论文小课题的完成,因此,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的需求,除了上述内容外,还有对该课程与其他药学专业课程相关性的需求,对理论知识实际运用的需求。在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应注重这些需求的实现与满足。混合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仅限制于教材,更多的时候还来自于网络中的各种多媒体资源,使得教学内容来源多元化。另外,在混合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再是单独由教师提供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获取,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扩大。
1.2 教学资源的设计
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材料,是混合式学习中在线自主学习实施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处理好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解决“学生用网络学什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课堂教学如何与网络学习有效结合?如何保证学生网上学习效果?”等问题[9]。教学资源的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除了考虑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之外,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为基础差的学生提供一些自学资源,放在学习平台中供他们课前自学,或者单独组织他们进行针对性培训;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提供一些拓展能力的资料,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学习愿望。通过利用这些资源,学生才能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保证混合式学习的正常开展和质量。教师还需要通过交流随时了解学生需求,并不断补充更新辅导材料,以满足学生需求。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沟通、协作、评价等交互工具,比如:电子邮件、虚拟白板、BBS、电子档案袋、角色扮演等,保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经常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分享各类学习资源。
1.3 学习活动的设计
在学习活动的设计环节,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明确了总体的教学目标和各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后,课前预习以网络自学为主,如在有机化学第一章绪论的教学中,为了将有机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拉近学生与有机化学的距离,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及视频,如糖类的作用、核酸的结构及功能、青霉素的发现之旅、芳烃与白血病等等。结构、理化性质、合成、反应机理以教师课堂讲授和网络学习为主,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以课堂或网络练习、讨论来实现;部分内容也可通过小组协作的模式共同完成某一文献综述、或制作课件和视频,在课堂或论坛上交流。如在烷烃构象的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烷烃的分子结构模型,使他们从感性上建立立体化学观念,让他们从平面的化学走向立体的化学,这对学生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一个突破。如在对映异构体的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综述“手性药物研究进展”,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展示。课后复习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通过制作每一章思维导图的方法,把看似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利于学生归纳总结。讨论答疑采用课堂讨论答疑或QQ、邮件等为主要交流形式,可将讨论主题、学生的观点,以及一些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发布在讨论版中,学生可以继续在讨论区发表新的见解,实现了讨论的纵向延伸。课后作业除了常规的课后习题之外,还包括一些小论文,如“有机化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苯的发现之旅”等。
1.4 学习评价的设计
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由于综合了多种学习活动,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学习过程更为具体和细致,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达到它的评价要求。在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评价中,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考查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在学习中的探究过程,如利用平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参与问题讨论的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登录到平台的次数、在线学习时长、为学习平台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的情况;结果评价则通过卷面测试考查。课程成绩评定一般由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口头与笔头、过程与结果等部分组成。具体可分为:课堂参与、测试、问题与案例、任务设计、小论文等。
2 结语
混合式学习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是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但其在具体课程中的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10]。对教师来说,关注的是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技术。无论如何实施混合教学,都不能偏离混合教学的核心。提高学习的效益和效率,这才是混合教学的目标所在。
摘要:混合式学习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并从前期分析、教学资源的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学习评价的设计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
《化学教学》是改革开放以来,创办较早的中等教育类学术期刊,正如她的办刊理念“探索化学教学改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一样,成为中学化学教师研究教学、研究考试、共同提高业务水准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书。阅读和研究她刊出的关于教学研究、实验研究、原创试题研究的文章,对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及高考备考等都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
2008年高考上海卷第12题:取一张用饱和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两根铅笔芯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a电极与试纸接触处出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圆为白色,外圆呈浅红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电极是阴极
B. a 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C. 电解过程中,水是氧化剂
D. b 电极附近溶液的pH变小
《化学教学》杂志2008年第4期,陈凯老师等撰写的“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1], 详细阐述了在pH试纸上浸泡Na2SO4溶液、NaCl溶液,在湿的碘化钾—淀粉试纸上用铅笔芯做电极进行电解的实验现象。指出:“在pH试纸上浸泡Na2SO4溶液,发现铅笔芯与试纸接触端各呈现两个微小的有色同心圆,其中阳极附近极内圈pH约为3,外圈pH约为5;阴极附近pH约11,外圈pH约9”;“在pH试纸上浸泡NaCl溶液,阳极附近极与试纸接触处呈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圈为白色,主要是由于C
漂白的原因;外圈为红色,pH约为1,主要是Cl2溶于水产生H+所致,阴极呈现深绿色,pH约13”。
阅读“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题设情景及所给的选项中,D选项自然符合题意。
还是在这一期,“好题赏析”栏目刊登了余方喜老师的“无机消毒剂制备的化工生产流程题(二)”[2], 以高锰酸钾的工业制备的一种方法为知识依托,而设计的一个原创实验题,本题框图及第(4)问如图2所示。
“(4)若不考虑物质循环与制备中的损失,则1 mol MnO2可制得_____mol KMnO4。”
这个题恰好也与2008年理综全国I卷的第26题有很大相似。相比之下,有如下差异:其一,一个是实验室制备,一个是工业生产;其二,在流程上,一个是用空气做氧化剂,一个是用KClO3做氧化剂,在解题思维方面,一个着重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化学用语及化学基本计算;一个重点考查化学实验原理、实验基本操作,与化学基本计算相联系,余方喜老师的题所涉及的知识比高考题广,高考题的设问比余方喜老师的问题深,更有冲击力,两个题在设问上可以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转化。有一点是要指出的,余方喜老师的原创题是刊登在08年第4期上,认真研究这个题,其中所设计的“问题(4)“与2008年高考题26题第(2)小题就计算的核心问题可以说是高度相似,即:3MnO2—2KMnO4。如果能够及时地将本期《化学教学》加以研究,对问题进行适当改造之后,熔入综合训练中去,对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只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及时收集和整理《化学教学》杂志上的各个栏目,在“课程改革”和“教师论坛”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或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个人的教学实践中去;在“实验与创新”中学习和研究新的实验方法,力争取得更佳的实验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借鉴他人对新课标、新教材展开研究的优秀教研成果和课程资源,通过再创造而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把别人的“研究性学习探索”成果创造地应用课外探究活动中去;通过学习和研究“考试研究”、“试题研究”,将新信息、新题型、新实验等优秀科研成果,根据具体实际加以改造和转化,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去,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只要我们平时注重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就能达到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凯等.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化学教学,2008(4):10~11.
[2]余方喜.无机消毒剂制备的化工生产流程题(二),化学教学,2008(4):封三.
向玉耀 余文芝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及相关理论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含有机化学实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学会利用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分析其物理性质及化学反应性能;能够对一般的化合物进行合成分析;掌握分离、提纯、鉴定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能对简单有机物进行合成。
学生掌握这些基本规律和理论及相关的实验技术,不仅能够为更好地学习后续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与技能。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科学素养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合物
2.有机结构理论及有机物结构表示法
3.共价键的属性、断裂方式及有机反应类型 基本要求:
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及研究对象,掌握有机物的特点及其分类
2.了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掌握共价键属性及共价键断裂方式 第二章
饱和烃与脂环烃
1.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与结构
2.烷烃的物理性质
3.饱和烷烃的性质:卤代、氧化、异构化及裂化
4.小环烷烃的结构和开环反应 基本要求:
1.掌握烷烃及烷基的命名方法,尤其是系统命名法
2.掌握烷烃及小环烷烃的结构,会进行构造异构和构象异构分析
3.掌握烷烃及小环烷烃的主要化学反应;掌握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及自由基反应机理 第三章 不饱和烃
1.不饱和烃的命名及结构
2.加成反应
3.聚合反应及塑料与橡胶
4.氧化反应
5.α-H 及炔氢的反应
6.双烯合成------Diels-Alder反应 基本要求:
1.掌握烯烃、炔烃、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2.掌握不饱和烃的系统命名法及烯烃的几何异构现象
3.掌握不饱和烃的化学性质;通过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及自由基加成反应机理的学习,掌握马氏规则、过氧化物效应及反应产物构型的选择 第四章
立体化学
1.烷烃与环烷烃的构象分析
2.顺反异构(几何异构)3.对映异构 基本要求: 1.掌握构象分析,尤其是环己烷的构象;掌握几何异构的命名
2.掌握手性、比旋光度、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等概念;学会用R/S法和D/L法进行构型标记;会使用Fischer投影式 第五章
芳香化合物
1.苯的结构、芳香性的定义及Hückel规则
2.芳香化合物的命名及物理性质
3.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加成反应、α-H反应
4.单环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
5.多环芳烃
6.芳杂环化合物 基本要求:
1.掌握芳香性的内涵与Hückel规则的应用
2.掌握苯、萘、呋喃、吡咯、噻吩、吡啶、吲哚和喹啉等的结构、命名及其主要的化学性质,并从结构上分析掌握它们在化学性质上的异同
3.掌握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定位规则,学会用电子效应和共振论解释定位规则,并熟练利用定位规则指导取代芳烃的合成 第六章
卤代烃
1.卤代烃的结构与制备
2.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3.亲核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反应机理
4.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 基本要求:
1.掌握卤代烷烃、卤代烯烃及卤代芳烃的结构和化学反应
2.掌握SN1与SN2、EI与E2反应的反应机理,会判断化合物的结构对反应机理和反应活性的影响
第七章
醇
酚
醚
1.醇酚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醇酚醚的制备
3.醇、酚、醚的反应 基本要求:
1.掌握醇酚醚的命名、结构特征、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
2.了解有关重要化合物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八章 醛 酮 醌
1.醛、酮的结构和命名
2.醛、酮的制备
3.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α-H反应、氧化、还原
4.醌的结构与性质 基本要求
1.掌握醛和酮的结构、命名、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
2.掌握羰基亲核加成反应和醛酮缩合反应的反应机理 第九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
2.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3.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4.β-二羰基化合物 基本要求:
1.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命名及制备方法
2.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以及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3.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章 含氮化合物
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制备及化学性质
2.胺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制备
3.胺的反应
4.重氮及偶氮化合物
5.腈的命名、制备及性质 基本要求:
1.掌握硝基化合物、胺及腈的结构、命名、制备方法及化学性质。重点是胺
2.掌握重氮盐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碳水化合物
1.碳水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
2.单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3.二糖与多糖的结构与性质 基本要求:
1.重点掌握单糖及二糖的结构特征;了解变旋光现象、差向异构、苷羟基等概念;会书写Haworth式及构象式
2.了解淀粉、纤维素的组成与性质 第十二章 氨基酸
蛋白质
核酸
1.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氨基酸的制备与性质
3.蛋白质、核酸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基本要求:
1.掌握α-氨基酸的命名、制备与性质
2.了解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化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1、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一批“合格+特长”的四有新人。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一期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规范的解题技巧,形成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对规定的化学实验能很好的完成。
3、知识传授目标
本学期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内容,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重要的原理的应用。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集体备课:坚持每周一次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程序:个人自备→集体讨论→形成讨论稿→个人修改使用。
2、教学案的设计:
新授课教学案设计环节:课前预习(基础部分)→课中学习(重点部分)→课后提高(应用部分)→学后反思(总结部分)
讲评课教学案设计环节:效果点评→存在问题→知识回顾→自主纠错合作探究→学法指导总结提高→反馈练习→学后反思
在集体讨论前提下,教师轮流执笔编写教学案。
3、作业布置: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形成,狠抓作业数量和质量
4、批改辅导:尽量全批全改,利用课余时间和自习时间加大对辅导对象的辅导力度
5、教学进度安排:
2 篇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进度计划表
x x x中学至
教师: 任教班级: 科目: 化 学
教 学 进 度 计 划
篇三:《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教学计划
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
一、教学简析
一、研究物质层面:
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他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和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二、从认识水平、能力和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和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三、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和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体现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科学教育为大众”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课程目标的维度;实现了与课程结构的对应。了解化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系,对教师合理、全面的设计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是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更有系统、有层次加深认知程度。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设置在于学习有机化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广泛的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基于此设置意图,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更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学目标中就加大关注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生活经验的相互关系的联系和应用。
三、措施
1、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开展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世界的进步与化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让他们知道只要他们认真学习也许下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人就是他,从而学生们就不会认为他们每天学习的知识都是与生活毫无联系,将来都用不上的东西,也就不会觉得乏味无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教师教学中要围绕这一主线对各类有机化合物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虽然有机化合物种类多,数目巨大,但有规律可遁,有方法可用,并不是生搬硬套,主要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例如:讲到乙炔时,因为之前讲过乙稀,老师可以引导让同学们自己推测出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通过实验让学生能自行得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区别,重点认识到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加成、氧化、聚合反应。得出乙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总就出乙炔的用途。通过乙炔的讲解的,得出炔烃因为都含有所以碳碳三键性质与乙炔相似。
3、是要重视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立体化学知识在有机化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这方面知识涉及较多。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如果准确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由于学习此模块之前学生未学习过《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其中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模象直观手段。
4、重视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总结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自己能做的实验一定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做,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更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结实验的规律,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也常常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思维的严谨性。比如做乙醛的银镜反应时,银氨溶液的配置,用何种加热方式,反应中注意的事项,反应后试管的洗涤方法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
要知其所以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论证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5、充分了解学生,事半功倍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部分存在着如下缺陷: ⑴对各类主要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和反应掌握不牢,容易混淆。
⑵知识网络化程度差,对大型推断题没有思路,不能很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应用。
⑶书写方程式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四、优差生辅导计划
对后进生的辅导方面,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三好生”更为重要、更有价值。我要按照成绩排出了化学后进生和较差生的名单,对于较差生,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多提问,多加注意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而对于差生,我则决定利用课后给他们经常补课,经常给他们布置一点任务,利用课前上课的几分钟检查。每天给他们一点任务,完成后大加赞扬,不完成的哪怕留到晚自习结束也要当天过掉。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并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测测清”:要求学生每天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三步。并积极检查.把当天的功课在当天解决。周周有总结。在测试中检查出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再及时把进行讲解和解决。利用辅导时间,加强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教学进度安排
篇四:高二化学教学计划
《有机化学基础》 模块
高二化学组
2013-1-22 《有机化学基础》 模块
一、指导思想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近几年高考都非常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主干知识内容的考查,化学高考对课本实验的考查力度在加大,突出了中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查。课改以来,化学考试说明中都非常重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的考查。重视与此相关的化学题目,注意搜集高考前与化学相关的新闻、科技、发明创造等,特别关注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有机物的结构。了解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的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4、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二)、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2、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应用。
4、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5、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6、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4、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3、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4、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基本情况:高二年级共有20个教学班,其中14个理科班,本学期化学教学内容为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必修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材分析
《有机化学基础》是为了对化学反应原理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本期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熟悉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掌握重要的有机物的制备,使学生能够运用有关有机化学的原理及有机物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具体工作措施
1、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工作。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2.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
树立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①利用每周三下午的备课组活动时间,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②加强集体备课,认真听课,落实课堂教学,提高“优质课”百分率。
③还要探讨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及采用的教学方法、制定学案和周周练的习题。④学案的制定要符合学生实际以利于课堂的实施,⑤选择最优的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益,使本学科 的教学稳步推进。
4、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对每一位任课教师而言,一定要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
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认真实施分层教学
注意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防止两极分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要注意知识的深化,为高三教学作准备 在确保尖子生的情况下,要做好补差工作。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促优补差工作可在晚自习或周六周日进行。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应对日益加深的学习内容。6,精选每周的测验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并且要注意习题的讲评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和不同试题间的关系,将各类习题和知识板块进行归纳、归类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以方便学生掌握,并有利于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的应用。选修教学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总结,不孤立的进行教学,把握当前内容为主,连带复习前面的知识,最好以练习的形式出现,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讲评。
7、教学组织上,学生活动和教师引导并重。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的下降,或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特别是在新知识的教学时,学生还有许多化学知识没有接触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太少而否定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因为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就会妨碍知识的获得。综合两方面的因素,比较好的教学策略是既重视学生的活动,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引导。
8. 灵活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图形、图片、声、光等。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选修3 这一模块探索到物质微观结构,学生的感性认识不强,并且这一模块的理论艰涩、隐晦、难懂。学生不易掌握,教学过程中最好采用模型教学法实施教学,但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型较少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所以实施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克服这个缺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理论的理解水平,提高学习效果。
六、具体落实措施 1.坚持至少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同时坚持选修小组、必修小组每天讨论制度,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2.在每一章新课开始之前,由备课组长进行分工,组内老师轮流备重点、备难点、明确新教材难度的把握,并提供详细的教案、课件,为全组成员提供资料,共同探讨,提高效率。当然,虽然任务分到了各个负责主备的老师处,但全体成员都会提前熟悉教材,做出自己的思考。
3.精心筛选题目,适当补充典型例题,精讲精练,力争做到减负增效。认
真出好每周一次的限时训练。认真落实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4.做好单元过关和查漏补缺工作,每章完后进行一次单元小考,每节课前5分钟,做一些巩固练习。5.认真做好阶段考出题、审题、考试阅卷工作及分析总结,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6.结合本年级的现状,对于文科班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要求在上学期将化学与生活的内容全部结束,本学期开始化学
1、化学2以及《化学与生活》的复习,准备迎接下学期的学业水平测试。对于理科班的学生争取在本学期内将选学的《有机化学基础》全部结束。并准备学业水平测试。
7.认真开展“培优补差”活动,本学期,在高二年级竞赛班的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加强对学生的竞赛辅导,培养优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争取在下学期的化学竞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下学期的学业水平测试做准备。
8.教师要树立全局观念,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和教辅用书。注重考试质量和试卷分析。定期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及时解决,确保年级科学课程的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9.坚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积极探索研究性实验的实施方案。
七、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篇五:《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教学计划
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
一、教学简析
(一)研究物质层面:
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和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
(二)从认识水平、能力和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
(三)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是在初中化学和
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更有系统、有层次加深认知程度。
三、措施
1、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开展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世界的进步与化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让他们知道化学源于生活,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教师教学中要围绕这一主线对各类有机化合物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虽然有机化合物种类多,数目巨大,但有规律可遁,有方法可用,并不是生搬硬套,主要是学习方法的掌握。
3、重视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总结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自己能做的实验一定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做,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更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结实验的规律,思考实验中出
现的问题。我也常常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思维的严谨性。
4、充分了解学生,事半功倍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部分存在着如下缺陷: ⑴对各类主要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和反应掌握不牢,容易混淆。⑵知识网络化程度差,对大型推断题没有思路,不能很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应用。
⑶书写方程式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四、优差生辅导计划
对后进生的辅导方面,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三好生”更为重要、更有价值。
初中化学上学期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2、常见的物理变化有,化学变化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
3、物质的物理性质要是描述物质的、、、、、、。
4、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1)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溶于水;(2)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层,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3)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变,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在蜡烛火焰上方放一白瓷板,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4)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变化,又有变化。也说明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也会发生物理变化。
5、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结论: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含量高。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
一、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现状
多年来, 我院的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实验大体上是“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课后学生完成报告、教师评阅”这样一个过程。这种类型的实验有利于强化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但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对学习的帮助不大, 有少部分学生抱着应付态度进行实验。我们在2012年3月到7月的医学检验本科《有机化学》实验中开展了部分综合性实验, 发现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提高, 获得的实验现象为开始有目的的交流, 发现问题也乐于与老师讨论, 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针对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综合性实验中学生出现的积极信号, 我们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索, 结合现代实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锻炼, 提高自主学习和科学实验能力,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
1. 实验内容的层次性和全面性改革。
根据医学不同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已储备化学知识的情况, 结合多年来化学实验教学开展的经验以及化学实验教学的客观规律, 对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式、实验考核办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合和设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开展“一体化, 多层次”构建, 加强基础练习, 减少重复性实验, 按比例设置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总化学实验学时中的比重。由于实验教学学时较少, 针对部分优秀学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验内容由浅到深, 由基础到综合, 由设计到科研, 具体内容为:第一层次, 基础验证性实验, 占总实验学时的三分之一。训练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强化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可在原来的验证性实验中选择和保留一部分, 计划开设的验证性实验如: (1) 醇、酚、醛、酮、羧酸、胺类、糖类的性质实验; (2) 有机物的熔点、沸点测定等。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 占总实验学时的三分之一。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并了解相关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 教师讲解示教并介绍各种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最后学生分组操作, 通过合作交流分析, 完成多步骤的实验过程, 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计划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如: (1) 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和重结晶; (2)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等。第三层次:设计创新性实验, 占总实验学时的三分之一。实验的选题来源于与医学或生活相关的问题, 由老师给出实验选题, 或限定一定的知识范围由学生自拟题目。学生以2~4人为一个小组, 确定选题和指导教师。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化学知识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医学上的应用有更广泛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知识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如: (1) 阿斯匹林药片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测定; (2) 番茄中番茄红素的提取和分离等。
2. 改进实验教学方式:
(1) 强调课前预习。制定严格的预习制度, 在实验前预先通知实验项目, 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实验教材, 书写实验预习报告, 教师实验前检查并记录作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2) 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在实验开始前除了内容讲解, 并对仪器设备进行示范性操作外, 还结合学生已掌握的化学知识提出思考问题, 让他们在实验中去找到答案, 使学生除了规范操作, 还要仔细观察、及时记录, 进行分析;设计性实验中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事先设想, 对学生发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时交流解答, 从中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科研教改课题。 (3) 重视实验总结。在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后需及时完成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则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教师指导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 并把实验的整个过程制作成PPT汇报。
3.
根据不同化学实验类型, 设计不同的综合考核办法, 科学测评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我们的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分别在2012级生物技术专业、2012级预防医学、2013级临床医学卓越医师教学改革班共三个班中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探索。针对本次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项目组设计了调查问卷, 对收回的189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四、制约有机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因素
1. 实验课学时较少。
我校大多数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学时均较少。以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为例, 有机化学实验为18学时, 但设计性实验在开展的过程中, 学生选题、资料查询、实验设计、确定方案到实施实验, 所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6学时 (总实验学时的1/3) , 不仅老师用了许多的课外时间来指导, 实验也不能得到充分开展。
2. 实验室设备老化陈旧。
多年来, 化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一直没有更新, 并且缺乏一些重要的仪器, 造成了学生中一些好的设计方案无法进行。
3. 实验经费不足。
若要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实验成本和经费开支必然加大。实验经费短缺,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需要昂贵试剂实验的开展。针对上述的制约因素, 我们采取以下对策来缓解经费不足的问题:申请学校实验教学的投入;争取更多教改基金的支持, 同时把设计性实验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结合起来;以科研项目为载体, 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学生可自愿组成课题小组, 由指定的指导教师在科研方面进行培训, 并在正常教学时数以外 (暑假或周末) 参与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或教学研究。
实践证明,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
摘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探索了有机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改革内容, 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对制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参考文献
[1]李巨秀, 白雪莲, 刘邻渭, 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 2011, (6) :79-82.
[2]林光彬.推进实践教学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7) :70-72.
有机化学教学快乐教学法案例快乐教学法,是通过教师引导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采用亲切、风趣、幽默的语言或者动作,营造轻松愉快、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模型,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一、快乐教学法分析
1.快乐的教师。教师从走向教室的那一刻起,应该抛弃一切烦恼,带着笑容走上讲台,展示乐观开朗的形象。要精心搞好教学设计,融会贯通知识,充分预见教学困难和问题,设计好应对的策略,不至于在出现意外情况时手足无措。讲课过程要心态平和,有耐心,不要因为个别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较慢,多问几个为什么而生气,或者引起情绪上的波動,更不能流露出厌烦的情绪。
2.快乐的学生。快乐教学要有一大群快乐学生的参与,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把愉快带进课堂,并互相传递,尤其要感染一些情绪低落的同学,像蝴蝶效应一样,形成一整个活跃欢快的课堂。学生还要有足够的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有韧劲和钻劲,自信坚定,坚决战胜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3.快乐的师生。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应,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快乐教学法,就是要努力形成并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快乐情绪。首先,教师要把自己乐观的情绪传递给学生,形成师生共同快乐的氛围,建构一个完整的快乐的课堂。其次,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再次,要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得到满足。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实现学习目标,体现自身价值,在自我实现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满足。
4.快乐教学法的比较优势。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内容抽象,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教与学没有完全融合,有的学生虽然奋力追赶但还是掉队。久而久之,就会觉得化学枯燥乏味,认为化学难学。快乐教学法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用愉快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细致入微的关怀下,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快乐教学法的本质要求
1.深入地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就快乐教学沟通而言,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等,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正确分类,哪些学生外向开朗,个性活泼,哪些学生内向文静,为实施快乐教学打下基础,做好准备,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
2.教师要把握好度。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备课,特别是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因素,并把这些快乐因素运用到教学之中。快乐因素必须是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形式都要健康。要把握好快乐的度,不能因为快乐而快乐,不能因为快乐影响知识传授,快乐的目的是为了教得有效,学得轻松快乐。
3.娴熟的教学技能。快乐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把握教学内容的全局,更要熟悉每个难点的突破方法,还要熟知学生对知识领会的障碍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
4.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快乐教学法内容多种多样,十分丰富,要根据教学的实际灵活运用,不能一成不变,僵化教条。如直观教具;讨论探究;歌声引入课堂;有趣故事;巧设悬念;诗歌朗诵;游戏活动;竞赛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等等。
三、快乐教学法案例
案例一:歌曲突破难点,建构知识网
教学中,学生对酯的命名难以把握,醚和酯的结构特点是骨架链有非碳原子——氧,醚的命名是以氧原子为起点,看两边的基团,两边都是甲基叫甲醚,两边都是乙基叫乙醚;酯的命名除了要看两边还要问来源,有碳氧双键的一侧的基团根据酯化反应规律是从酸中来,酸是什么酸?数数碳原子就知道,另一侧连同氧原子是从醇中来,醇是什么醇?数数碳原子也知道,即可命名为某酸某酯(把醇字改成酯字)。这样的命名方法特点是“左看右看”。结合这个知识点播放歌曲“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来每个女孩都不简单……”“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歌曲会加深学习的印象,这样,通过知识点的联系,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系统化掌握知识。
案例二:游戏演绎高分子,微观物质宏观化
乙烯聚合反应难理解,可以让学生做游戏来演绎:选6个学生分成3组,每组学生4手相牵,随着音乐的节拍走进了教室。教师旁白:这是1个乙烯分子,有碳碳双键,接着又走进1个乙烯分子,2个乙烯分子开心地跳啊跳啊,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Π键断裂(学生把4手相牵中的2手松开),每组的碳原子不稳定,需要形成更稳定的化学键,组与组之间可以成键吗?可以。接着4个碳原子手拉手形成更大的基团。基团中两端碳原子没有稳定还要成键。第3个乙烯分子进来了,Π键断裂,又多了2个不稳定的碳原子,可以成键吗?可以。如此循环,基团大到一定程度,就成为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分子有多大?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生手拉手形成一个大分子。通过游戏演绎把微观的分子宏观化,把抽象化学变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高分子化合物。
案例三:探究实验,动手制作镜子
几乎每人都喜欢照镜子,在镜子里人们会发现自己越照越漂亮,越照越自信。化学实验有银镜反应,何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面镜子?在糖类化合物的性质实验中,可以对葡萄糖还原性实验进行改进,改成探究式小组实验:做镜子。当学生实验制作镜子成功后,一定会欢呼雀跃,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快乐教学法取得的实效
1.学生的反馈。快乐教学法的实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他们开心地对我说:“有机化学是现在所有学科中最好学习的,我们喜欢学习有机化学,我们期待有机化学课。”“我们能读懂有机化学书了”“我们重新喜欢化学了”“我们的学习压力减轻了”。
2.同事的评价。同事观摩了我的快乐教学后,反映受到了启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要尽可能地运用快乐教学法,让自己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
3.自我评价。快乐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需要,重视情意因素的开发和培养,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让知识轻松地同化到他们原有的知识中去。课堂活跃了,学生更快乐了。学生在快乐中成绩得到提高,能力更强,思维更活跃。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斯洛著.马良诚译.动机与人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有机化学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药用有机化学基础教学大纲06-24
有机化学期末06-10
有机化学要点总结05-31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09-20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10-12
有机化学专业英语词汇06-26
有机化学中常见缩写09-21
有机化学期末考试题05-29
有机化学的发展和应用06-03
有机化学实训感想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