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通用11篇)

在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篇1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要与国际形势接轨,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步向领先,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是必备的人力资源。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一再被强调的重要环节,同时,人是社会动物,必须在群体中体现自身价值,而且只有将个体的力量联合起来才能实现工作目标,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这就需要人们常说的“团结”,也就是“团队精神”。所以,怎样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结合起来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中,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觉得有效的方法是,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一、竞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我们的社会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知识和信息的多元化要求有不同个性和专长的人才,层出不穷的意念将之赴诸实践,竞争成了选拔人才的必然形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是促使他们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力、才能及先天限制。他们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杰出的、有思考力、觉察力、创造力的有价值的人。竞争教育便是在教育各环节中以比较的方法,通过引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自我的欲望,激发他们观察、思考、尝试、创新等能力。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孩子们可以感知周围环境的平均水平,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产生提高自己的欲望。更有价值的是,与因教师或家长的要求而产生的学习欲望相比,学生因希望在竞争性的学习中取胜而产生的学习欲望更具有自发性,因而学生也更容易在其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只要教师在设计和实施竞争教育的具体形式、措施时,确实发挥重视实践能力、确保良性竞争的指导作用,学生表现自我的勇气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比传统教育方式更大的锻炼。

二、在竞争教育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曾经有人觉得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和重视竞争会与我们一直提倡的团结精神相矛盾。其实任何层面单一的教育形式都是不完善的,一种健全的竞争教育模式不单应该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间的竞争,更应包括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竞争。利用校、级、班、组等不同的组别,开展集体间的竞争不但是竞争教育的形式多样化,还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要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首先要巩固他们心中的集体观念,更具体的办法就是尽量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入帮助下真正地当家作主。在让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应注意分工明确、群众监督,力求让集体中的所有学生都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同时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求同存异的思想。现在的小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照顾、被包容的珍宝。特别有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好或有家庭问题的孩子,由于有优越感或对周围的人缺少信任感,更不容易做到宽容待人,团结同学。竞争并不是攀比,更不是抬高自己、轻视别人。在竞争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让孩子们认识到集体中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和缺点,只有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慢慢地学生学会了接受不同个性的同伴,也更能接受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点,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集体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当自己的集体要参与竞争时,就会把尽自己的一分力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让集体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让集体中的成员自觉、有效率地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工作,这正是团队精神的实质所在。

三、竞争教育中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结合和互相促进

竞争教育中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又可以结合和互相促进,形成一个积极的循环。首先,在民主的学习气氛和个体与个体的竞争中,学生往往在不自觉中表现、发挥出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对于个体来说的创新。当个体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参与集体间的竞争,他们个人的智慧会集中起来,完成从个体创新到集体创新的过程:个体意念+个体意念——集体讨论——反馈个体——集体调整或个体调整——得出集体意念。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思考水平又同时得到提高。再进一步看,集体之间的竞争、比较使集体各成员有更多机会合作、切磋,反过来又促进了集体内团队精神的巩固。

四、在竞争教育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一个小实践

在新学期的第一节班队课上,我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老师收集各组同学的生日。游戏的要求是同组同学按生日的顺序排座位,按怎样的顺序由自己组决定,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可以按年月日,也可以只算月日,看哪一组最快完成,但重点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不可以发出声音,否则就丧失参加游戏的资格。

结果有的组很快就排好了,有的组却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游戏有结果后我让优胜的组介绍一下他们的方法,再让其他同学回忆自己的做法,与之比较。发现,很快达到目标的组都有一套方法,有的看嘴型,有的用笔写。我接着让他们回忆这种方法是怎样产生的。发现都是其中一两个组员想到的,这种情况的组有两个。最后我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情况下,其中一组会优胜呢?原来这组的同学都很有秩序地听从一位同学的指挥,按顺序坐好,而另一组有的同学只顾手舞足蹈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反而影响了排位的速度。然后,我让全体同学想一想,通过这次小比赛,能不能说出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一项工作。最后得出结论:要高效率地完成一项工作,必须有以下的条件:科学、创新的方法,有力的领导者和团体协作的精神。

这个小竞赛看起来只是游戏,但它的可操作性很强,学生在愉快的实践中领会到比较抽象的道理,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向,同时也显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篇2

为此,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 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工作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总体上具有“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高素质”基本特征的同时, 侧重“上手快, 后劲足”, 并在知识上做到“业务精, 学识广”, 在能力上做到“适应强, 转型快”, 在素质上做到“作风实, 口碑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学生在校期间, 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创新项目训练, 在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训练中,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重要性

近年来, 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 目前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 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针对时代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现状, 我校结合自身条件, 采用切合实际的途径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因此提出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中,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教学办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1、通过实践创新训练来培养创新性人才, 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

要在短期内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在我国教育的大背景下, 学生不具有创新能力的“惯性”很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实践创新训练可谓为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本领而“量身定做的衣裳”。

2、实践创新训练是架起传统教学方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桥梁。

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是中国式应试教育。这样的教育培养出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少之又少。实践创新训练针对性强, 从学生实际出发, 调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 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 对困难的探索欲望,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践创新训练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宽广的思路。

人才的专长也不只是限于本专业, 学生在实践创新过程中需要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 也需要吸收很多非专业的知识。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

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的动机, 有创新的欲望。但目前大学所能提供的创新环境有限和创新气氛缺乏, 大学生的创新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创新思维是创新的经验, 也是方法, 其本身是一个在创新过程中不断积累的过程。有这么句话“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由于缺少创新实践, 缺少实现过创新过程, 因此, 目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处于“纸上谈兵”阶段, 要取得提高不进行实践是很困难的。

2、传统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障碍

(1) 侧重于知识传授, 忽视能力的培养。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 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 学生学得较被动, 学习积极性不高。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 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 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2) 专业课设置过细, 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范围狭窄, 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 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 大学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 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3) 重视认知发展, 忽视情感教育。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 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 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 这种过程对培养创新人才极为不利。

3、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的对象是人, 而人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 这既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高等教育的归宿。

人才来源于教育,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能力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能力、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 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培养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 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

三、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1) 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 其潮头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相互间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 分工更为细密;同时, “信息和知识资源只有通过人们之间的合作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 人们之间也只有通过相互的友好合作和交流才能更快更多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因而对相互协作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 实践团队协作精神,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性人格。团队协作精神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有利于提高与人共事时奉献、进取、团结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作风, 养成民主意识, 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 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能创造出一种增加工作满意度的氛围, 使人们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 通过发扬团队精神, 既有利于个人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也有利于人们通过合作来共同创新和发展。

3、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实现集体主义教育

团队精神要求人们通过实现团队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 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团队价值的实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使得团队成员必须具有整体利益观念和随时随地维护团体利益的自觉性, 必须要有集体荣誉感, 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说, 对大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教育, 可以说是一种伦理道德强化教育。

四、大学生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人们头脑的印象中, 管理通俗上是对一个组织的管理。在这里, 大学生管理能力包括两方面, 其一是自我管理能力, 其二是对他人或组织的管理。其中, 对自我的管理能力往往容易被忽视, 而对于他人或一个组织的管理往往片面强调。大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应在注重培养对管理自己的能力, 同时逐步培养起对他人或一个组织的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生活和学习的基本保障。湖南“神童”魏永康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他13岁考上重点大学, 17岁考上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一路“考”来, 神勇无比, 但到19岁却被学校退了学。其中重要原因, 是“魏神童”智商虽高, 但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严冬穿拖鞋, 酷夏穿长衫, 还闹出在校园里迷路的笑话。诙谐作家杰克森·布朗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比喻:“缺少了自我管理的才华, 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眼看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 还是原地打转。”由此可见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大学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 在里面学会管理他人和组织是以后能够走上更快适应管理角色的重要基础。管理能力是学生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培养这种管理能力是培养一个人包括专业技能, 人际关系, 协调能力, 洞察力, 创新能力等,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将来成材做好准备。

五、结束语

我校现在每年都举办一次大学生科技节活动, 学生从二年级开始, 就可参加高年级组织的各种层次 (省级、校级、各社团等) 各种各样的竞赛, 每个参赛作品, 如“导盲机器人”、“一种多功能的康复椅”、“家庭安全服务机器人研究制作”、“创业计划竞赛”、“创新创意比赛”等都要经过方案讨论、机构设计、电路设计、编程控制、加工制作等过程, 需要多人团结协作才能完成, 团结协作还体现在高年级同学辅导低年级同学, 达到了传、帮、带、促的效果。通过这些活动,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毕业以后能很快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以及将来社会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需求, 提出了在大学期间, 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重要性;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尽早参加创新项目的训练,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和创业精神,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创新实践,创新精神,团队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党跃轩, 李洪智, 康维新等.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国冶金教育.2006.215-17

[2]邓庆阳.应用型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299-100

在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篇3

一、竞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我们的社会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知识和信息的多元化要求有不同个性和专长的人才,层出不穷的意念将之赴诸实践,竞争成了选人才的必然形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是促使他们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力、才能及先天限制。他们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杰出的、有思考力、觉察力、创造力的有价值的人。竞争教育便是在教育各环节中以比较的方法,通过引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自我的欲望,激发他们观察、思考、尝试、创新等能力。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孩子们可以感知周围环境的平均水平,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产生提高自己的欲望。更有价值的是,与因教师或家长的要求而产生的学习欲望相比,学生因希望在竞争性的学习中取胜而产生的学习欲望更具有自发性,因而学生也更容易在其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只要教师在设计和实施竞争教育的具体形式、措施时,确实发挥重视实践能力、确保良性竞争的指导作用,学生表现自我的勇气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比传统教育方式更大的锻炼。

二、在竞争教育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曾经有人觉得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和重视竞争会与我们一直提倡的团结精神相矛盾。其实任何层面单一的教育形式都是不完善的,一种健全的竞争教育模式不单应该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间的竞争,更应包括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竞争。利用校、级、班、组等不同的组别,开展集体间的竞争不但是竞争教育的形式多样化,还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求同存异的思想。现在的中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照顾、被包容的珍宝。特别有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好或有家庭问题的孩子,由于有优越感或对周围的人缺少信任感,更不容易做到宽容待人,团结同学。竞争并不是攀比,更不是抬高自己、轻视别人。在竞争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让孩子们认识到集体中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和缺点,只有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慢慢地学生学会了接受不同个性的同伴,也更能接受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点,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集体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当自己的集体要参与竞争时,就会把尽自己的一分力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让集体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让集体中的成员自觉、有效率地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工作,这正是团队精神的实质所在。

三、竞争教育中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结合和互相促进

竞争教育中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又可以结合和互相促进,形成一个积极的循环。首先,在民主的学习气氛和个体与个体的竞争中,学生往往在不自觉中表现、发挥出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对于个体来说的创新。当个体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参与集体间的竞争,他们个人的智慧会集中起来,完成从个体创新到集体创新的过程:个体意念+个体意念——集体讨论——反馈个体——集体调整或个体调整——得出集体意念。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思考水平又同时得到提高。再进一步看,集体之间的竞争、比较使集体各成员有更多机会合作、切磋,反过来又促进了集体内团队精神的巩固。

四、在竞争教育教育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一

个小实验

在新学期的第一节班会课上,我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老师收集各组同学的生日。游戏的要求是同组同学按生日的顺序排座位,按怎样的顺序由自己组决定,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可以按年月日,也可以只算月日,看哪一组最快完成,但重点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不可以发出声音,否则就丧失参加游戏的资格。结果有的组很快就排好了,有的组却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游戏有结果后我让优胜的组介绍一下他们的方法,再让其他同学回忆自己的做法,与之比较。发现,很快达到目标的组都有一套方法,有的看嘴型,有的用笔写。我接着让他们回忆这种方法是怎样产生的。发现都是其中一两个组员想到的,这种情况的组有两个。最后我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情况下,其中一组会优胜呢?原来这组的同学都很有秩序地听从一位同学的指挥,按顺序坐好,而另一组有的同学只顾手舞足蹈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反而影响了排位的速度。然后,我让全体同学想一想,通过这次小比赛,能不能说出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一项工作。最后得出结论:要高效率地完成一项工作,必须有以下的条件:科学、创新的方法,有力的领导者和团体协作的精神。

这个小竞赛看起来只是游戏,但它的可操作性很强,学生在愉快的实践中领会到比较抽象的道理,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向,同时也显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  实践活动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下面我将谈谈从数学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二、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了小学实践活动“做数学”的内涵,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有书本上提供的,如在教完“人民币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实践活动“我去买东西”,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不管是书上的,还是师生自行设计的,这样的实践活动的特点是时间短、见效快、紧密结合教材;重点是解决单一课堂教学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类的活动一般安排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之后,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如二年级下册的《统计》,学生统计20分钟马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统计的认识,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精心组织活动,焕发主体活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我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

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然后老师要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防止出现小组内的单干户。

其次,注重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问题由学生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三,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活动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数学小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四、活动是张扬个性、体现创新的媒体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张扬不可能完全相同,由此便产生了不同的特点,这便是个性。活动便是使个性外显的一种方式,有个性才可能有创造。就这点来说,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将“钥匙”交给学生,创造性地教,要解放儿童,让儿童创造性地学。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课堂,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在活动中,我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拓展思维的空间和思维发散的可能性,为学生创设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同中求异,异中求优。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创造性,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活动是开放的天地、实践的场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这一教学理念是针对长期以来的封闭性教学而提出的,其实质是强调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行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只有采用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才可以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性教学过程。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性教学过程。因此, 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应把自我发展的空间交给学生,使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形成自由开放、整体发展的机制,力求使数学活动课成为问题解决的“汇报课”,解决问题的“研究课”,学习动力的“激励课”,知识用于实践的“指导课”。

1、体现活动的开放性,促进全面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慧”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从具备多方面的智慧、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舞台,以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发掘。因此,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开放,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需要的开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的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单是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在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尽可能的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时,我设计了“为我们的学校设计合理布局图”的实践活动,在教学生初步学会辨认东南西北方位,并会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以后,问学生:你们想成为一名规划设计师吗?请每个小组拿出一张学校平面图和“教学楼”、“操场”、“实验楼”、“厕所”、的图形,请你们想一想,学校的这些设施建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布局?再说说这些设施的方位。由于活动问题的开放,学生们的设计也五花八门,而且非常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

六、突出活动的实践性,培养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数学活动的实践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的重要信息途径。”由此可见,新课程是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可以这么说,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数学活动中,突出实践,加强感悟,努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我们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或实践不到位,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就不能形成技能,数学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例如:教学“体和体积”的概念,教师在一个盛有水的正方体缸里放入一个圆柱形铁块,让学生观察到水面上升了,这样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物体具有占据空间这一特征。然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悟出了圆柱形铁块的大小与上升水的体积有关,它们是相等的。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角度得出计算液体体积的多种方法。由于学生对认识客体的考察没有脱离实践,因此对“体”这种概念的认识就比较深刻,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在认识“体”这一概念以后,学生能主动借助与固体的体积去研究液体的体积。这种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的愿望及能力在实践中诱发出来,并得到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当学生领悟到实践的价值时,就会自觉地萌发出再创造的动力,这样循环往复进行下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也会不断发展。

四、活动是课外实践的载体、数学价值的再现

英国教育学家萨德勒认为:“学校以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以内的事情更重要。”可以说,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适当的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课本知识的延续和拓展。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信息、参观调查、体验生活,增加了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这些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了判断能力与推理能力,帮助学生提高了综合的数学素养,扩大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考的空间也增大了。在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丰富了自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我的具体做法是: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来收集数学信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这样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发展数学才能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开展社会调查是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因此,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消极应付为积极参与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经常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去到课外收集一些相关信息:例如,教学“可怕的白色污染”,告诉学生“白色污染”是个现实的问题,它对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以环境污染的实例出发,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他们通过网上浏览收集信息、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了解白色污染的定义、成因、危害等,学生通过自己对网络以及日常生活中各种媒体的接触,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收集平均每个家庭1天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并利用这个平均值去算一算育红小学学生家庭每天、每周、每年使用塑料袋的个数。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认真地收集与白色污染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有的说,我家占地面积大约是120平方米,把全校师生的家庭每年用掉的塑料袋铺开相当于550个家庭的占地面积。有的说,体育场占地面积1公顷,把全校的家庭每年用掉的塑料袋铺开相当于7个体育场的面积等等。各小组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数据信息形成学习体会和探究成果:学生体会到白色污染的可怕性,消灭白色污染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该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调查研究的气氛是合作的、认真的。学生能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大胆的设想,积极参与,敢于发言。充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提高了学生收集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篇5

(石家庄市长安区第一幼儿园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创造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活的真正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类心理学家创始人马斯洛认为:创造性是从我们呱呱坠地时便已形成,遗憾的是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因此,我们要正视孩子们那种与生俱来的创造天赋,挖掘、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我们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启发幼儿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把深藏在孩子们身上的潜在才能开发出来。而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它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面素质的主要手段。我们要运用不同的游戏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将孩子看看、听听、玩玩、想想、做做的活动,变成其活跃思维、学会思考、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通过长时期的诱导、培养,将他们的各种潜能、创新意识很好地开发出来。

3-6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朦胧期,好比是一块璞玉,需要我们去进行雕刻、琢磨。而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我们就要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加以启发、诱导,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我们的期望和追求,更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1.善于质疑、提问 孩子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是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在孩子们的心里有问不完的问题,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启发孩子勇于质疑,引导他们取敢于提问,并诱导他们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自己先去找找答案,看谁答案好。如在游戏活动中,就要重视思维的过程,要让孩子充分显示其思维过程,要为他们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多问一些你怎么想的?你觉得该怎么玩?有哪些玩法?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地想象,自己去探索玩的方法。同时,教师更要精心设计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既要富有艺术性,更要体现创新性,有时可让孩子们“有机可乘”,鼓励他们质疑问难提出新见解,训练思维的批判性,通过求佳思维的训练,以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2.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积极的互动评价,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游戏受幼儿的喜爱,也取决游戏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教师与同伴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游戏活动中,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多给幼儿说的机会,交流的机会,采用叙事性和表现性评价。这样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创造性。

3.注重启发、诱导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游戏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乃致教师的穿着,都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他们以模仿的余地。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讲解、示范性动作,都是孩子们进行仿照的对象。我们就要抓住这一过程,启发、诱导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独立思考,促使幼儿见解独到,标新立异,有自己的独创性意识。如在游戏的讲解中,教师要尽量简洁明了,给他们有展开想象的空间;在游戏的示范中,教师要富有变化,给他们以“我也能做好,并能比老师做得更好”的余地。在游戏活动中的“一物多玩”、“多物多玩”等,教师只提供一种玩法,启发、诱导幼儿开动小脑筋,比谁玩得花样多、花样新。这样,孩子的兴趣浓了,思维也拓展了,久而久之,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记得那次美术活动――设计自己喜爱的住宅楼。为了上好这堂课,事先我带领孩子们到附近住宅区进行了参观。回来后,我就组织他们开展结构游戏,教师先示范构建一幢一般性的建筑物,然后让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自己进行设计构建,并诱导他们:看谁设计、构建得比老师好?能不能几个小朋友一起来构建一座有一定规模的住宅群呢?在我的启发下,小朋友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了:有的在纸上设计、有的在几个人商量、有的正在构建。你看――好多小朋友都设计出了与众不同的小住宅楼:有尖顶的、有圆顶的、有三角形的、有梯形的……有的小朋友还进行了颜色的搭配、图形的组合;你看这边几个小朋友通过分工,在各自构建零部件的基础上,正在组装一座儿童游乐城呢!……这次美术活动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在模仿老师的基础上,孩子们大胆想象、大胆实践,都有了自己的创新,设计出了与众不同的建筑作品。整个活动过程,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联想、想象,促进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又不同程序地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所以收到了预料之外的效果。

4.重在发现、捕捉 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会突出奇想,说出与众不同的话语;出现与众不同的想法;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假如我们不加留意,也就这么转瞬即逝了。而作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精神的教师,我们就是要善于发现和捕捉这些求异思维的火花,并加以引导,使其成为我们对孩子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好材料。在一次桌面游戏活动中,我给每个组分配了不同的活动材料,如:积木、拼图、小棒、橡皮泥、纸片等,活动到一半时,突然听到有些小朋友在惊呼:啊,太美了!我回过头一看,原来有一个小朋友把搭成小别墅的积木放在了另一小朋友用拼图拼成的花园里。这虽然是两种不同玩具材料的组合,但那位小朋友却打破了陈旧的玩法,进行了不同的组合,可产生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篇6

1.在教学目标上, 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3.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在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篇7

为加快教育改革步伐, 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 是中学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学好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能力, 不仅使学生适应目前的岗位竞争, 更要适应未来职业竞争和广泛意义上的生存竞争。职业教育是职业导向性的教育, 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 培养职业道德, 提高职业能力, 是主要任务。中学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实践环节薄弱的状况, 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造成资源浪费和授课形式单调。

一、开放实验室, 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根据《机械制图》课的学科特点和需要, 增加实验和实践课程, 向学生自由开放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活动中, 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完成某一实践任务,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并自觉地获取新的知识。而且能够使其他同学找到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 从而使全体学生得到共同提高。例如, 在《机械制图》课的教学中, 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比较复杂组合体的三视图, 课堂枯燥的讲述是不够的, 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和明白。要想让学生真正弄懂组合体的三视图是如何得来的, 根据什么画出来的, 单纯的说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一些立体感较差的学生, 真正理解是很难的。因此, 必须使学生真正走到实验室, 通过观察教学模型或自己亲自动手做一些教学模型, 使同学从视觉和感官上去了解, 并提出疑问,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立体感,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因人制宜, 因材制宜

在《机械制图》中还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巩固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 把课上老师讲的, 自己不是特别明白的地方, 到实验室去做一些实验, 做一下该组合体模型, 通过观察这个模型, 对问题加以解决, 同时也增加了立体感, 提高了学习兴趣。这样,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传授了知识, 在练习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 在完成任务后, 可深入更深层的知识, 自主到实验室, 而后进的同学, 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 教师也可花较多的时间加以辅导。后进同学, 既保证了课容量,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组织学生去参观和实践

学习《机械制图》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准确、清楚、工整的画出图纸和能够快速、准确的读图及制作出图中要求的零件, 这单纯的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 因此必须多组织学生去参观和实践, 学习知识, 锻炼技能。例如, 学校联系一些机械加工厂, 定期的让学生去实习, 首先看工人们是如何读图的, 了解怎样才能便于读图, 帮助他们画一些图纸, 甚至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把图纸做一下改进, 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组织实践教学时, 学生在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实践中完善了知识结构, 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实践提高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形成自己的创新思想。教师们在辅导学生训练的过程中, 提高业务素质, 认识到在教学中贯穿综合考虑解决问题的思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 分散教学难点。只要点击鼠标, 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是非常适用的。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多么善于表达, 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 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 清楚明了且效果良好, 轻松解决了很难说明的易错问题, 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 更加具体的反映《机械制图》的思维过程, 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灵感, 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使得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多样的教学形式又常常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训练了思维的发散性, 实现了创造的可能。

五、组织各类竞赛, 激发创新热情

组织学生系参加一些系列化、多层次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比赛, 教师在培训、竞赛、总结等环节上认真指导, 给学生在知识上、精神上以最大的支持, 使学生在活动中既充分发挥了个人特长, 又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素质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 其视野由"点"拓展成了多维立体的空间。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独立分析能力, 设计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多阶段、多层次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思维情景, 巧妙设计疑点, 采用多种方式, 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产生各种猜想和疑问。例如, 《机械制图》中, 同一张组合体的三视图, 可能会让同学们想的各种不同的组合体, 这都有可能, 我们不能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要敢于去想, 敢于和老师去争论, 这才能把知识学透, 把问题搞懂, 才能会学, 才会学好。

为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以实验室开放为基础, 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指导下, 各种实践活动有机地组织到一起, 并有意识地进行引导活动的开展,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更好地解决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长期脱节的难题。

在当前职业教学方式不能充分利用资源、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情况下, 实施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多方位的教学理念、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充分重视占用大部分资源的现有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教师的主导地位, 使学生得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这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在其它的实践教学模式中, 应该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 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以平等的姿态, 以参与者的身份同学生一起参加这些实践活动, 通过引导、讨论、协作, 甚至争论, 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地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模式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使其成为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个性化培养、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 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高艳:《关于“教”与“学”的思考》,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8.5。

[2]王丹:《试论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教师的作用》, 《学科教育》, 1998.10。

[3]殷红:《浅析新教学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制图课教学》,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04) 。

[4]杨志英:《研究型实践教学探讨》, 《中国远程教育》, 2002.8。

[5]曹小玲、程琳、沈诗佳:《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4) 。

[6]胡夏生:《管窥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水利科技》, 2004, (04) 。

在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篇8

一、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兴趣的方法

1.以美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面点制品本身具有形态各异的造型、斑斓丰富的色彩、精彩纷呈的用料,再加上老师丰富多样的手法和方法,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就感受到大自然中的“万物”,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2.利用实用性来促进学生的兴趣

在面点操作课上,所学到的每一制品都能在家庭中逐一实现。每当学生返校时“骄傲”地告诉老师他的作品又在家中得到表扬后,别说学生,就连笔者也有心花怒放之感。

3.以成功的体验来指导学生的兴趣

一次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情感,从而增强其学习信心。有时一个制品由于复杂的操作过程,很难一次取得满意的效果,经过多次练习成功后,学生的喜悦真是难以言表,甚至会将它作为一件艺术品保存好长时间,经常拿出来欣赏。

4.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例如:中包的制作,有少数同学的接受较慢,我让他们注意观察我的慢动作操作,然后再自己用心揣摩,制品成型后,再将前后制品进行比较,从而领悟到自己的操作手法。

5.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模仿

老师细心地教,引导学生用心地观察,开展一些技能观摩操练及技能模仿式比赛,相信学生的观察能力一定会提高很快。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当评委,再加上从众的竞争效果,收效极为明显。

6.多表扬,促进学生的兴趣

老师不经意间一句真诚的表扬,往往会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尤其是平日里毫不起眼的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教学的发展。烹饪是一门流动性较强的学科,对任何菜式和点心而言,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训练形式,巧妙地设计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营造宽松、自由而又和谐的学习氛围

宽松、自由而又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质疑、尝试发现,从而进一步开发创造潜能,实现创新愿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的环境,以鼓励的手段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灵感。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创新的行为,要加以表扬和肯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营造学习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学习提供充分发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建,真正做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并获得预期成功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和强化自信心,让他们遇事敢想、敢说“我能行”,有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大胆质疑问难、探索,从而一步步在体验成功之中,逐步走向自信。

4.确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教师不能因为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认为自己是教学的主人,不能唯我独尊,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而应该让学生主动思考、判断和发挥自己的见解,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做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出他们的创新潜能。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只有树立创新观念,运用创新教学策略,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意识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有效、持续的发展。

在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篇9

在英语教学中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构成智力教育的各要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着核心地位.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强调通过联想和迁移对同一个问题形成尽可能多的答案并寻找多种正确途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

作 者:孙家新 诸葛继学 作者单位:临沂市水利技工学校,山东,临沂,276002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2)分类号:H3关键词:

在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篇10

摘要: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就需要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学目标开始逐渐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转变。想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需要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在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的来解决实际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布置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主,这也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了解学生学情,并根据学生整体素质水平来制定课堂教学。因而教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做好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完善。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重点,课程教学也要围绕这一重点展开。

一、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学生兴趣

对一个普通高中学生而言,高中物理内容多,知识系统复杂,联系紧密,而高中生对生活感性认知薄弱,物理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找不到学好物理的成就感,逐渐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引导,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物理的课堂学习和探索中。教师需在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比如在《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这节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陌生的安培力产生兴趣,可以让密封在透明玻璃盒中的金属薄片放在U形磁铁磁场中,通以电流会发现金属薄片“突起”或者“凹陷”让学生感受到金属薄片受到一种未知的动力。?φ庵至Σ?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追究这种力的来源,探究它的大小和方向。这样的课堂引入新颖别致,让学生产生事物探究的兴趣,会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索。

二、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关键。首先需要的是信息的输入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来进行思维模式的构建,实现教学探究,物理知识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留心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和事物,就能够从中悟出物理概念和解题思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器材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来提高学生观察兴趣。

高中物理鲁科版的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形变与弹力》教学,学生对于弹簧弹力的产生,发现弹簧发生明显的拉伸或压缩的弹性形变,学生有感性的认知,但有些材料的杨氏模量较大,施加压力同时物体也产生了弹力却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形变,对弹力产生条件之一必须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疑惑。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实验器材,如图用横截面为椭圆形的墨水瓶、激光通过微小形变放大演示实验。这种科学而又直观的方法,会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兴趣观察,消除心中疑惑,找到弹力产生共性。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首先教师可以制定出一个问题,通过物理设备来进行实验,将整个场景模拟出来,让学生进行有兴趣观察,观察前要为学生制定观察目标和观察任务(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同时,教师要做好教学指导,让学生了解观察方法。观察完成后,要组织学生对发现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

三、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必备条件,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口,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为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物理学科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不管是新课教学还是习题课的教学,教师都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想象力。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将学生从传统的古板思维中解脱出来,更好地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教师要制定教学引导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进行学习。

四、总结

教学的开展要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其课堂的主人地位,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教学内容的制定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机会。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学设备来进行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技巧,实现操作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养成长为一个有着科学依据想法的创新人。

参考文献:

[1]刘永志.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理化学习,2016(07):24-25.[2]冯蕊娟.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J].好家长,2017(56):80.[3]管生.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4):139.作者简介:

在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篇11

一、激发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当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时,积被情感就会从内心迸发出来,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这样,学生就会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标新立异,打破陈规,努力创新。

为此,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一旦学生创新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在讲中国分区地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我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然后,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分别派代表列举本区域的发展优势,其他同学可补充。接着,我让学生分别指出对方区域的发展局限,并要求对方提出解决的措施。顿时,教室里热火朝天、此起彼伏,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完全放飞了。整个课堂充满了热烈讨论和积极探究的气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立足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相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自己得出结论。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觉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为达此目标,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例如,在讲北美洲的气候时,教师在介绍了气候的一般规律后,话锋一转,便问:“北美洲西部为什么温带海洋性气候仅限于西部沿海的狭长地带?”接着又问:“假如北美洲西部的山脉呈东西走向,那么北美洲的气候会和哪个大洲的气候相似呢?”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给出正确的回答时,教师可继续提问:“这说明北美洲的气候受什么因素影响显著?(要求学生讨论)”经过研讨,学生对北美洲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的观点,很快就达成了共识。然后用类似方法,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有关欧洲的问题:如果阿尔卑斯山脉呈南北走向分布在欧洲西部,那么欧洲的海洋性气候特征还会显著吗?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并给出答案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感受思维创新的成果,享受学习的乐趣。

一节课下来,学生在知识方面收获不少,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思考,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但应当强调的是——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而学生又是通过何种途径来探究的——问题的设置很关键。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信息资源多种多样,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去搜集或者制作有用的教学课件。例如,在学习区域位置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直接呈现给学生——这个地区的视频、文字介绍等现成材料,让学生直接通过观察、倾听等活动认识有关区域,开展探究性学习。可见,多媒体技术不仅辅助教师传授知识,更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化了地理认知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和推理。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还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介绍中东地理位置时,可用“闪烁”效果来突出“五海三洲”之地。这样就可以克服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中东石油分布时,可用“闪烁”来突出波斯湾、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位置。这样,为学生建立准确地理空间概念,有利于更有效地激活其创新潜力。

四、授人以渔,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使学生从有指导的学习转向独立学习,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我们要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的过程,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另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性劳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因此,地理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做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做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并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我们还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上一篇:小学生民族教育下一篇:新员工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