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篇1

出色的设计很好,但是用户体验最重要。Path 2.0的设计就很出色,但从作者自己的感受来说,Path实际并没有没有什么用户,其本人称自己仅用过两次,周围使用Path的人也是寥寥(当然他的感受不一定就代表所有人)。这个就好比是时装表演上的衣服,大家都很欣赏,但没有几个人会穿。

仅有好看是不够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用户体验。

今天所谓的web设计实际上并非真正的设计,仅是样式、像素颜色之类的拼凑。真正的设计必须解决问题。真正的设计必须比摆弄一下PS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应该致力于营造深思熟虑、引人入胜的用户体验。然后才是让美学设计来锦上添花。

因此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大抵如此,采用的都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设计,可以去看看Facebook、Google、Amazon的网站,他们所专注的是营造极佳的体验来取悦用户,并带来附加价值。Instagram的设计就是相当的实用主义,虽然没有Path那么性感,但是它让拍照、分享的过程简单、愉悦,这就够了。为什么Wesabe会败给Mint?

个人财务管理网站Wesabe成立的时间比同类的Mint早了10个月,但最后却败给了这个后起之秀。为什么?其CEO Marc Hudlund写过一篇反思文章。篇幅很长,但其总结的要点是:我专注于尽可能提高数据编辑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而Mint关注的重点却是如何做到让你无需编辑。

也就是说,Mint所做的事情是引入你所有的数据,然后自动替你组织起来。这个才是箭头上的毒药,找到这一剂毒药是真正的设计师的核心工作。Dropbox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击中的?

作者谈到了以前给自己的一位设计师朋友推荐Dropbox时对方的感受。对方感到很错愕。Dropbox用到的是一种跟web历史一样老的图标样式:FamFamFam。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实在是糟糕透顶。但是,从把握设计的精髓来看,Dropbox实在是极具天分,尽管当时他们并没有什么设计师。

把一个文件夹放到你的桌面上。OK了。虽然在屏幕背后,隐藏着如此之多的技术和功能,但这没有关系。有个文件夹放在那里就够了。这就是Dropbox的毒药。设计迷思

设计的本质是什么?不是去寻找什么很酷的调色板,不是去追求什么灰度和阴影效果,不是制造出虚有其表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这些东西不能够喧宾夺主,设计的本质在于营造引人入胜的杀手级用户体验。而要想成为杀手,你得找到自己要射出去的那支箭的箭头上的毒药。(http:///blog/2012/05/582 —————————————————————————————————————————————————————

苹果首席设计师:简约主义并非简单了事

国外媒体报道,苹果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Jonathan Ive)在谈话中经常会提到简约主义,他在产品设计中也始终追求简约的风格。但是,他反复强调,简约主义并不是简单了事。设计追求简约主义

“设计这个词的含义既可能非常丰富,也可能一无所指。我们并不会真正谈论设计,而是谈论提出创意和生产产品的过程。”苹果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说。

他在1998年设计的iMac,彻底改变了苹果的命运,当时该公司已濒临破产。在2001年,iPod更进一步,彻底变革了整个唱片行业。在2007年iPhone推出之时,它同样影响了整个手机业务。而在2010年,iPad的问世更是引领了一个全新的计算机类型的发展。乔纳森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设计和开发任何东西都非常富有挑战性。”他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尽力将简约主义融入到你不知道答案,不知道有多难的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在乔纳森的谈话中,简约主义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词汇。但是,他总是会反复强调这个词具有的特殊含义。“简约主义不是没有一点凌乱,它本质上描述的是一个对象和产品的功能和位置。不凌乱的产品只能说是一个整洁的产品,但不是一个简约的产品。简约主义并不是简单了事。简约主义的要求必须渗透到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去。它是最基础的东西。” 硬件中的简约主义并不总是与软件中的简约主义相一致。自从iPad、iPhone和iPod touch的操作系统iOS崛起以来,简约主义被打上了所谓的“复古”的烙印——也就是在新的设计中保留古典设计的装饰特点。于是,苹果Mac电脑和iOS设备中的日历中就出现了假冒的皮革纹理,甚至假冒的针脚。

当笔者就此征询乔纳森的意见时,他拒绝对此发表评论,只是用外交式的口吻作答,“我关心的问题是与其他团队精诚合作,提出产品创意,然后设计硬件,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至于你谈到的这些元素,我并没有留意过。” 寻找创意关注细节

在设计了如此众多成功的产品之后,乔纳森早已对他及其同事提出的各种创意熟视无睹。但是,他仍然惊叹于创意的产生过程。“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他说。如果要理解乔纳森,你就需要认识他的热情和诚实。这绝不是空洞的词汇,而是他一生追求的东西。乔纳森说,他往往会用他和他的团队努力解决的问题来衡量他过去20年中的生活。在寻找创意的过程中,乔纳森及其团队经常会苦思冥想、学习新东西、创造全新的流程以及向其他行业的专家请教。例如,在设计第一代iMac的过程中,乔纳森及其团队曾向糖果行业的人请教,如何在生产糖果颜色的电脑外壳的同时,保持其一贯的半透明度。

为了在设计上精益求精,乔纳森还专程前往日本,观摩了武士刀的制作过程。网上曾有传闻称,苹果iPad 2的设计灵感就部分源自于此。但是,乔纳森对此予以了否认。这个故事之所以让人深信不疑,是因为乔纳森和苹果均以注重细节著称。“有时候,我们会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来解决最不起眼的小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影响产品的功能。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这就像„完善抽屉的背面‟。你可以说人们永远看到不它,因此没有必要完善它。我很难说清楚这样做为什么很重要,但是我就是认为它重要。只有这样,你才能证明你真正关心你的产品使用者。我们认为自己有责任做到这一点。这样做是对的,我很难解释为什么。”

对于细节的关注最终让苹果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公司,并让人们形成了该公司永远不会失败的印象。其实,苹果也有很多不成功的产品,例如2000年发布的Power Mac G4 Cube,以及2007年推出的苹果电脑。“在一个项目实施的大部分过程中,我们通常并不清楚自己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甚至不知道是否应该放弃某个创意。无论是iPod、iPhone,还是iPad,情况都是如此。”乔纳森说,“很多时候,当一个项目进入成熟期,我们也拥有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却深感不安,因为你需要向你自己和别人推销它的价值,这种推销过程本身总是让你感觉你的产品还不够好。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实事求是地告诉自己,„它还不够好,我们需要停下来。‟这样做是极其艰难的。”乔纳森还说,知道何时叫停一个项目是“我的一项重要职责”。团队是苹果未来成功的关键

乔纳森称,在苹果内部,每个员工都有一个很强烈的信念,那就是专注于各自的专业领域。但是,当一个产品进入开发过程中时,这个过程会是相当的流畅。他说:“当我们坐在一起开发一个产品的时候,你将会很难确定谁是电气工程师,谁是机械工程师,谁又是工业设计师。”

团队合作是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苹果工作,弥足珍贵的事情之一就是我们设计团队中的很多人在一起共事了15年多,而且作为一个团队在一起学习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一起犯错也是其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没有尝试过大量的新想法和遭受大量的失败,是不可能学到什么东西的。”

去年是苹果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新的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接管该公司才几个月,苹果的原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就离开了人世。乔布斯的离世使得一些分析师预言,苹果公司将会出现不可避免的衰退。正如你所预料的那样,乔纳森不以为然,“我们开发产品的方式与两年前、五年前、十年前完全相同。并不只有我们几个人保持着相同的工作方式,我们整个公司的团队都保持着相同的工作方式。”

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篇2

这个问题重要吗?很重要:如果连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都不知道, 那就等于不知道干嘛要搞音乐教育, 就等于迷失了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那么音乐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坚持自己一贯的看法:它是情感教育。

为什么不是情绪教育呢?

因为按照心理学的严格界定, 第一情绪不等于情感;第二人的情绪和情感中是由情感为统帅的;第三音乐教育的宗旨在于打动情感。

我收集了若干心理学论述, 它们之间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重大分歧, 所以只需引用其中三条就可基本说明问题:

“情绪和情感是两个难以分离而又有区别的感念。情绪通常是有机体在自然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体验。……因此, 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低级而简单的体验 (当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它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短暂性, 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 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体验。它是人类所特有的, 高级而复杂的体验。……情感与情绪相比, 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 (第399-400页)

情绪和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很难区分。即使是那些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 也不同于动物的情绪。人的情绪都能由所赋予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人的生理需要服从于社会性需要,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统一在人的社会本质之中。为此, 有些心理学家不得不把无限纷繁的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affection) 。 (第400页)

新近的学者们已不再象詹姆士和兰格那样, 相信生理激动是构成情绪体验的主要条件。人们通常认为个人对自己身体变化感受的解释, 才是构成情绪体验的主要原因。七十年代初,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 (S.Schachter) 提出了“情绪三因素学说”。他认为情绪的产生不单纯地决定于外界刺激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而是外界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过程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其中认知过程起决定性作用。 (第413-415页)

(引自《心理学概论》, 荆其诚、林仲贤主编, 科学出版社1986年7月第一版, 其中“情绪与情感”一章由许宗惠撰写)

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动物, 既然人的情感统率着情绪, 当然音乐教育就不能以打动情绪为目标而应以打动情感为目标;音乐家之所以作曲, 决不是为着打动养鸡场的鸡、达到多产的目的, 并且因而只讲究表现动物性的情绪, 而是为着表达自己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受与思考所激荡出的情感。——而让学生感受、领悟、共鸣作曲家那丰富、深刻、强烈的情感才应该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目的。

一位老师提醒我, 从音乐教育的目的出发, 当然应该把情感教育作为它的本质;但有的专家说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感觉教育或感官教育, 那是从音乐教育的过程这一角度出发的。

这当然引起了我的反思, 不过反思的结果我还是坚持原来的看法不变。

原因有二:

首先, 音乐学习的过程是先用耳朵听, 即起始于听觉的心理活动和耳朵这个感官的生理活动。但如果就以这个理由确定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感觉教育或感官教育的话, 那会产生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从某一种或某几种感官 (眼、耳、鼻、舌、身即皮肤) 的活动并产生各种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开始的, 在哲学认识论上我们称其为“认识从感性认识始”。如果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感觉教育或感官教育, 那任何一门课程的本质都可认定为感觉或感官教育, ——那这些“本质” (即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又怎么谈得上是本质呢?

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上, 把它的本质认定为感觉教育或感官教育, 势必诱导我们的教师只重视“视唱练耳”之类的听觉训练, 而把音乐教育贬低到“听觉康复”、“特工训练”之类的低档次去。

其次, 前面所引的心理学“情绪三因素说”已经说的很清楚:人们对音乐的反应决不是纯生理的或纯情绪的, 认知因素 (包括纯认知因素如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价值观等, 还包括情感中的社会性因素) 会对这种反应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就算不是决定性作用, 至少总有作用吧?把认识过程分解为初级阶段的感性认识和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 这只是为了我们理论分析的方便而采取的一种“一厢情愿”的抽象做法, 实际上任何人的认识过程都是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同时地、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已经是现代哲学认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性常识, 以为音乐感受活动只是从耳朵的听觉活动启始, 那只是一种误解, ——于是把音乐教育的本质认定为感觉教育或感官教育, 也只能是一种误说。

那为什么音乐教育的本质不能说是“美学教育”或“美感教育”呢?

说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学教育, 是从音乐教育内容的角度来考虑的。但美学知识在音乐教育内容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中小学尤其如此, 仅以美学来界定音乐教育内容的特征显然显得狭窄, 所以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很少。

至于把音乐教育的本质确定为“美感教育”, 我倒是很有些赞同的。

把音乐教育的本质确定为“情感教育”, 而情感是极为丰富多彩的, 其中有着一类很重要的“高级情感”, 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因此说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感教育”与说其本质是“情感教育”并不全面冲突。再说音乐教育确实高度强调美感在学生发展目标上和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要性, 把音乐教育的本质确定为美感教育确实对教师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遗憾的是, 尽管培养美感非常重要, 可这种美感在音乐教育中是必须迁移的, 要迁移为“美德”、“美体”、“美言”、“美行”等等, 也就是说音乐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全方位高雅情感特征的培养、熏陶, 于是把音乐教育的本质只定位于“美感”, 同样显得狭窄, 用它来指导音乐教学实践, 则有可能使我们陷入“唯美主义”的误区。

把音乐教育的本质确定为情感教育, 还应该作两点补充论证。

第一, 美术教育不也可以说本质是情感教育吗?

的确如此。所以, 我实际上想表达的观点是:艺术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如果在艺术教育各门课程中再去寻找区别它们的各自本质, 那就另当别论了。

第二, 如何运用这个本质去区别艺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

曾经有位专家的说法:相对于人的三个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而言, 智育的本质是认知教育, 德育的本质是意志教育 (让学生有遵循道德规范去行为的自控意志力) , ——而美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 旨在熏陶、养成学生丰富、细腻、深刻、健康、高雅的情感特征。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于是它的本质同样应该是情感教育。之所以美育于是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各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 原因盖在于此。

在界定艺术教育的本质时, 我认为还是先把它与智育、德育区别开来再说。因为若干年来就是因为没由做很好的区分, 导致美育进而艺术教育总是沦为智育、德育甚至体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附庸, 正如一句很流行的口号所说的:“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

在完成了上面这个历史性的重要任务之后, 再来选择精细的概念为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美术教育认定不同的本质, 同时为智育、德育、体育直至劳动技术教育的各门课程认定各自不同的本质, 应该再说不迟。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 篇3

关键词:语文 课程 性质

语文性质问题是关乎语文教育工作“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核心问题,是指导语文教育工作的基础。语文性质问题也是我国学科性质上争论最为持久的一个问题。笔者就当前处于主流地位的语文性质观进行初步梳理,发现当前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主要存在以下七大“流派”:

一、工具说

“工具说”是语文性质问题争论的开端,也是关于语文性质学说中最持久的一种观点。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1]吕叔湘先生对此也有相关论述,“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吕叔湘先生的论述表明了,叶老语文工具说的核心思想,点明了语文工具说思想的来源。吕叔湘先生认为,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2]吕老的“语言文字”所指的就是语文。之后,张志公先生多次论述“语文是工具”这一思想,并在其文章《说工具》中对此进行了专门论述,“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张志公先生还准确地指出了语文工具性的概念,“传统语文教学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3]。经过三老的论述,语文工具说的思想也逐渐稳定下来,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

这里需要注意,三老主张要掌握语文这种工具,就需要经过科学的训练。这种训练并不是机械的掌握字、词、句法就足够。他们认为,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是与思想紧密相关的。叶老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4]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不是生产工具,而是人们用来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这就道出了三老语文工具论的特殊之处,语文工具是“活”的,是具有“思想”的工具。在工具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中不能丢弃思想,要注意工具本身承载的意义。但是,目前语文教育界将语文教学过度强调机械训练,死板、毫无生气的现象归咎于语文工具说,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语文工具说的本质。

二、人文说

语文当中有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仅仅以工具而论无形之中忽视了语文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为了追寻语文“美”的境界,学术界也有诸多学者对语文的人文意义进行了探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文说的观点。

王尚文立足于语文等于语言,从听说读写的动机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来论述语文人文性,认为人文性一直都存在于语文之中。此时,王尚文关于语文性质的论述尚未深入到语文课程内部。之后,他又提出了“语感中心说”,认为语言是人精神的表现,是人的精神生活。在此基础上,他对基于工具论的“知识中心说”进行了批判。在对“知识中心说”的批判过程中,他引入了“言语”的概念,并通过对语言和言语关系的论述,使得人文说对工具说的反驳进入课程内部,对语文性质的论述更加接近语文课程性质的本质。他认为,只有从言语形式上来把握语文的人文性,才能够真正理解语文,才能真正理解语文的人文性,人文才能够真正照亮语文,激活语文。[5]

韩军同样是基于“语文等于语言”的基本理念来论述语文的人文精神的,但是韩军比王尚文进步的地方在于,它通过对语言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论述,分析了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他提出了“新语文”的主张,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对人来说,语言是人精神意义上的存在,没有语言人的精神就没有依靠。语文教育的本体论是“立人的精神为本,先精神、后应用,精神第一、应用第二”。韩军还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工作思路,“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所有媒体,由阅读一本小书到阅读众多大书,纵身跃入语言(‘交往)的汪洋大海”[6]。他对语文人文精神的论述更加全面,并且自成体系,对于语文教育的改革中重视语文的人文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尚文和韩军的语文人文说为理解语文以及语文课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是他们都是立足于语文等于语言,这样不免会引起质疑“语文是否完全等同于语言”,有些学者认为语文包括语言,有些认为语言包括语文。总之,进一步思考,会发现在论述语文性质的问题上,语言与语文的关系成为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来说,探讨语文的性质却站在语言的角度来进行论述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

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还有一些学者主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本质。于漪认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结晶,教学生学习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7]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学科,主张二者要有机融合。董菊初认为,在当前语文教育研究中要力求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8]巢宗祺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体,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这两个目标。官方文件的表达也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主流,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性质的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是以辩证的方法来看待语文性质的,是对语文进行的全面解释。它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双重属性,指明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作为一门语言实践课程有工具性,同时也有人文学科的共性——人文性,这两种属性不能简单的分开,而是统一的关系。从基础教育的角度上来看,它为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如何具体体现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基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观点来看语文教育,应该在语文的听、说、读、写等训练过程中体现语文的人文意义,而不是将两者分裂开来,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该是相互融合,统一于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的。endprint

四、言语说

“言语说”以潘新和、李海林、李维鼎为代表。潘新和认为言语性道出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本质不同,言语性使语文教学回归到了语文的本体。他认为,人文性是语文与其他课程共有的特性,并进一步论述了言语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用言语性去容纳、彰显人文性。良好的言语性势必内隐着丰富的人文性。”[9]李海林从语文教育与人的关系角度论述了言语性,认为语文教育通过语言与人产生联接、产生关系。[10]李维鼎认为,语文课就是言语课,是在学生对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言语行为”的内化,逐步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他明确的提出,言语不论是行为,还是作品,都是“言”与“意”的矛盾统一。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求得“言”与“意”的互相转换。这种互转性便是语文课的性质,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11]

言语说将语言与言语分开,将语文教学等同于言语教学,认为言语性就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这种观点概括出了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对于进一步认识语文教学有重要作用。但是完全将语文等同于言语不免引起质疑。如果承认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言语作品,那么这些言语作品也都是含有人文思想的言语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些人文思想从本质上来看并不是言语,这样来看,言语只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的载体,并不能称之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归为言语性的观点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五、文化说

“文化说”的代表人物是曹明海。他认为,语文教育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他从两方面对此观点进行了解释,“一是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和存在形式,它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是存在的家园。语文与文化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民族情感、精神和智慧的凝结;二是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人文性特质浑然天成,有如血肉同构的生命机体,二者是语文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相互渗透和融注的整合体。”[12]文化说认为语文是文化的存在,语文就是文化。其从文化的角度探求语文的本质,是追求语文精神的代表,为解释语文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更好的理解语文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但是文化视野下无形之中扩大了语文的含义,从语言领域一跃来到了文化的主要“阵地”,语文的覆盖范围太宽泛了。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仅依据此就将其本质视为文化,不免存在概念泛化的问题。若按照此种说法,历史、地理、社会等学科都可以列入文化说的行列,文化说并不能区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本质不同。

六、悬置说和消解说

王荣生和甘其勋是“悬置说”的代表人物,王荣生主张避开语文性质的问题,以“课程取向”的概念来开展语文教育研究,并提出了“层叠蕴含”的解释框架。甘其勋也主张不直接谈论语文课程性质,应该注重对语文教学目标的研究。“消解说”的代表人物是于源溟、荣维东等。荣维东提出,语文学科性质不是唯一的,企图给语文学科进行唯一的定位可能是徒劳的。他认为,语文学科性质问题要转化成语文课程理解问题。于源溟认为,语文学科性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学术假问题,要消解语文学科性质这一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13]

“悬置说”和“消解说”是在语文性质长期存在争论但是并无统一认识的情况下产生的。无论是“悬置说”还是“消解说”,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避开语文性质问题。“悬置说”将其暂时搁置,转而探讨其他方面,“消解说”直接否认语文学科存在性质,认为关于语文学科的争论是一个伪问题。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课程,长期存在于我国的教育工作之中。作为我国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语文必然有其特殊性,也与其他学科有本质的不同,否则语文学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消解说”和“悬置说”只是为我们关注语文教育的其他方面打开了一扇窗。关于语文性质的探讨仍旧是始终不能忽略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就像一杆旗帜引导着语文教学。

七、结语

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语文,导致了语文性质的多方争论。其实,探究语文的本质应该从语文本身出发。长久以来,语文一直是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的。从教育的角度切入,以课程论为基点来探究语文性质应该是最接近语文本质的一种视角,而不是将语文扩大为“文化”或者缩小为“工具”。这样的扩大或缩小,不免会存在语文概念的泛化或转移。所以,抓住语文的核心关键在于从课程论角度再出发探究其性质。

注释: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张志公:《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全国中语学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北京:开明出版社,1985年版。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4页。

[5]王尚文:《人文原在语文中》,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2期。

[6]韩军:《“新语文教育”论纲——兼论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的三重误区》,语文教学通讯, 2000年,第5期。

[7]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8]董菊初:《坚持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9]潘新和:《语文到底姓什么?——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

[10]李海林:《关于“新语文教育”的通信》,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3期。

[11]李维鼎:《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再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起》,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 ,第1期。

[12]曹明海:《论语文教育的文化特性与情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 ,第6期。

[13]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聊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内容营销的本质是什么 篇4

相信不少人看过《从0到1》 ,从0到1怎么样?在Internet操作中,有三个主要操作,内容操作(laXin)+活动操作(提升)+用户操作(保留)。创意内容立即实现第一个种子用户,并通过活动推荐和补贴刺激第二个用户。当有一定数据和用户积累时,用户操作逐渐成为核心。

2.病毒式传播

为什么微博微博的内容可以成为焦点,节日,社交热点,甚至星星的丑闻都会让人感到尴尬。许多名人都发生了意外。人们不去看新闻,他们去看杜蕾斯的内容,因为杜蕾斯的内容更有趣,更有激情,产品属性和内容营销一脉相承。艾瑞斯在《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中表示,公共关系更适合新品牌,并且是点火功能;和广告更适合老品牌,是一个催化剂。许多国内机构将公共关系视为事件营销,新闻发布会,媒体平台炒作或在线水军营销。如果有太多的欺骗行为,这里不是一个例子,但有一个事实告诉我们“广告正在下降,内容正在上升”没有人喜欢广告,但每个人都喜欢内容。

3.构建画像—精准营销

在传统营销中,我们经常说目标客户的定义。这个定义过于宽泛,是一种实证营销。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贡献数据,每个人都带有标签,人们的行为会慢慢记录在与内容的持续互动中。通过浏览项目获得的个人标签非常有限。例如,浏览尿布的产品详细信息页面并阅读文章《0—6个月的男孩如何选择纸尿裤》,获得的信息非常不同,后者将立即告诉系统您在家中有一个男孩,并且在0-6个月,这是只是一句话。单词的标题,而文本中的数百个单词获得更多标签,这有助于构建全方位的用户肖像!作为标题编号的作者,作者今天参加了会议标题,他们的标签达到惊人的220万。

4.停留时间—提升转化率

互联网战争既是流战又是时间战!正如罗源的演讲《时间的朋友》所说,为什么巨人们争分夺秒,因为每个人都有时间限制。今天的标题是76分钟的停留时间让业界感到恐惧,因为这个停留时间意味着除了使用微信之外,它还有所下降。

线上零售停留时间与转化率密切相关 。通过后台,您可以看到产品停留时间,活动停留时间和主页停留时间,从而不断改进页面内容。住宿时间越长,购买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真有趣。对于停留时间,内容取决于内容,离线基于餐饮。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商场,便利店和其他餐饮业越来越火。甚至宜家和米其林也在做餐饮,他们做得很好。火。

5.潜在消费挖掘—提升客单价和总量

人们占主导地位的消费约占20%,80%是隐性消费。许多人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但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找到他们需要的更多产品,因此搜索淘宝已成为淘宝。搜索是人们的主要需求,内容可以挖掘潜在需求。随着内容的不断扩大,您会发现搜索的频率正在下降,内容是通过标签获得的,因此算法推荐系统,推荐越来越准确。因此,公司非常重视内容,因此公司更愿意向付费高薪的人寻找内容营销,而不愿意花高价购买广告。早期不是一次性消费,而后者是一次性消费,对输入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最好在内容营销上花更多钱。

【拓展阅读】

成功的内容营销策略有一些共同点,使它们如此强大。本文概述了受最佳内容营销策略启发的五个基本要素。您可以学习,并将这些经验应用到您自己的内容营销策略中。

1.有明确的受众

在概述您的内容营销策略之前,您需要清楚了解目标受众,只是说你的观众是对你的业务感兴趣的任何人都过于笼统。另一方面,试图瞄准每个人都会让你无处可去。相反,尝试将您的受众范围缩小到非常特定的一群人。针对利基市场将帮助您跟上竞争对手,特别是如果您是一个相对较小的企业。

针对特定人群,您可以更轻松地将品牌和营销预算与有效市场保持一致。这将使您的努力和资源得到回报,因为您将接触潜在客户并更有效地创造业务。

如果您刚开始或想要提升您的内容营销赌注,您需要从定义您的利基开始。您需要做的只是一些市场调查,如何做?

a.深入了解您当前的客户群

在您继续前进之前,请重新评估您对客户的了解。弄清楚谁是你的客户的基础知识?他们为什么要从你这里购买?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将使您更容易向潜在的新客户展示他们也可以从您的产品或服务中受益。

b.评估您的竞争对手

查看竞争对手的目标对象可以帮助您找出您的利基受众群体。了解他们当前的竞争对手是谁以及他们忽略了哪些潜在客户。他们的损失可能是你的收获。

c.匹配您的受众特征

要制定成功的内容营销策略,您需要了解受众的受众特征。这将帮助您将您的产品与可能从中受益并且最有可能感兴趣的人匹配。考虑以下因素:

年龄阶层

性别

地点

收入水平

教育

从长远来看,了解客户平均年龄这么简单的事情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d.获取个人信息

一旦确定了基本人口统计数据,就需要向观众迈进一步。

接下来,您需要熟悉目标受众的个人特征。这些通常在商业中被称为心理学。

价值观和信仰

个性/态度

行为和在线活动

生活方式

兴趣

这些特征都是关于如何启动内容营销策略的线索。

此时,您可能想知道:我如何找到这些信息?

了解观众的想法比听起来容易,别担心,没有必要进行间谍,窥探或思维阅读。弄清楚你的观众的心理状态只需要一点研究。

必然会有其他人针对类似的受众撰写文章和博客文章,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论坛还将为您提供其他营销人员的真实意见。

直接与当前客户进行调查和互动也将帮助您了解您的受众需求(以及您的用户参与度)。关键字研究还将让您深入了解您的利基正在寻找什么以及他们提出的问题。

2. SMART目标的内容营销策略

在启动营销活动之前,您需要设定目标。这些将帮助您监控您的成功和进步。

无论您是想产生潜在客户,培养潜在客户还是增强用户参与度,目标都会为您提供衡量行动有效性的方法。明确定义的目标将为您提供一些目标,让您保持动力,并确保您采取的每一项行动都是迈向理想结果的一步。

仅仅为了它而设置模糊或不切实际的目标是完全浪费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说你想在三个月内拥有300万观众,这是行不通的。在你尝试过之前,你会让自己失败,这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相反,你需要具体,目标需要是聪明的。

SMART目标是什么意思?

SMART目标是目标;

避免含糊不清的术语,如“增加参与度”或“增加流量”。

详细说明您的内容营销目标。将您的目标细分为细节。如果您的目标是“增加流量”,请详细说明事实和数据。为每篇文章设置一些每日访问者,喜欢和分享。形成一个清晰的图像,表明成功实现这一目标的样子。

例如,如果你想“增加参与度”,这个结果会是什么样的?此目标的结果可能是有效的评论部分,或确保及时回复每个客户的查询,评论和投诉。

使您的内容营销目标清晰可衡量将有助于您保持专注。“go”这个明确定义的目标将引导您达到您想要的结果。

衡量营销策略的影响可能是一项挑战。特别是准确测量它,首先问问自己是否拥有实现内容营销目标所需的资源,可实现的目标是您拥有必要的工具,技能,知识和预算的目标。

如果您发现自己没有必要的技能,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完成一些培训,打电话给专家,或投资一些新软件来帮助您(例如SEO作家或自动社交媒体发布,例如)。

如果你的目标仍然无法实现,那么就该重新评估它们或暂时缩小它们的范围。

设定现实目标意味着了解你的极限。问问自己,你正在做什么约束并诚实地回答。雄心勃勃但要务实。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

评估您企业的现状可以帮助您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从内到外了解您当前的流量,转化次数,潜在客户等统计数据。

谈到目标,截止日期是你最好的朋友。这意味着制定计划并坚持下去。这将帮助您避免拖延并让您的团队(和您自己!)负责。

每次设定目标时,都应该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测量。如果没有勾选每一个方框,你应该重新考虑。通过提出满足SMART标准的目标,您的内容营销策略将更加强大和有效。

3.明确的价值主张

内容营销是一个竞争的地方。如今在网上完成了如此多的业务,很难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通过明确定义您向其他人提供的内容来最大化您的机会。这意味着要强调您在做什么,做得更好,更好,以及什么使您的业务与众不同。

您可能想知道如何向客户证明自己的价值。为了有效地展示好处,您需要为他们提供明确的价值主张。

一个明确的价值主张 是一个声明,解释了您的产品如何解决客户的问题或改善他们的情况,提供特定的好处,并告诉理想的客户他们应该从您而不是竞争对手那里购买的原因。

如果你没有目标,你就无法得分。没有明确的价值主张,实现营销目标将非常困难。

它将向您显示如何正确执行此操作。

4.品牌推广

建立强大的品牌标识将在您的内容营销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使您是一家小型企业,您也应该努力建立一个带有清晰品牌信息的数字身份。在线建立身份意味着考虑视觉,标语,徽标,网页设计和独特的声音。

一旦您创建了您希望品牌拥有的图像,您就需要将自己定位在更大的领域。这意味着成为您的利基社区的一部分。为了成功地与目标受众进行整合,您需要先进行一些市场调查。

他们使用什么社交媒体平台?如果他们使用Twitter,您需要在这里积极发推文和互动。Twitter是一个让您听到品牌声音的好地方。

如果他们最常使用Instagram,您应该花更多时间进行品牌的视觉表现。如果您的目标受众群体位于Reddit上,请参与这些讨论。记下您的目标受众如何互动并跟随他们的领导。

讲故事也是建立品牌的重要部分。所以你已经概述了你的道德和精神。分享您的品牌如何形成的故事将有助于建立更强大的身份。讲故事使在线企业能够对其品牌进行个人化处理。这将使您领先于人群,因为在线业务中往往缺乏这一点。讲故事也增强了参与度,兴趣和透明度,有效的讲故事意味着让您的品牌在所有渠道中保持一致和可信。

5.成功指标

度量标准是成功的标志,并提醒您缺乏努力的地方。衡量指标可能看起来像是一件苦差事,但它会向您展示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需要改变。

然而,许多营销人员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即衡量指标并不能让他们清楚地了解他们的网站的真实表现。您衡量的指标必须与您的目标一致。例如,新闻博客可能会衡量访问者的数量,因为这是他们基于广告收入的基础。但是,此指标可能与其他业务无关。

穷人和富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篇5

穷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赚钱或如何才能赚到钱,他们更多的想如何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生活;富人有强烈的赚钱意识,他不会局限于某地某时,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是他的家。

一、社交:穷人喜欢走穷亲戚,穷人排斥与富人交往,久而久之也成就了穷人的心态和行为模式;富人多是邀请富人,话题也是如何赚钱的门道经验。

二、业余生活:穷人在家看电视,被肥皂剧感动得痛苦流涕,还要按照剧里的时尚来打扮自己;富人在外跑市场,就是打球时也不忘记带着项目和合同。

三、时间:穷人的时间是不值钱的,他们在空闲里手脚都在忙,忙着去打牌,忙着去麻将桌上摸几把,赌运气;富人的闲时也是一种工作方式,修身养性,以利再战,脑子一刻也不闲着。

四、激情:穷人只有激动没有激情,上司表扬了他会激动,商店打折了他也会激动;富人总有这样的激情:每个人都终将不是穷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五、归属感:穷人是颗螺丝钉,他们迫切希望自己从属并依赖于某一团体,并以这个团体的标准要求自己;富人总是一方面向穷人灌输团体精神,一方面又暗地招兵买马,培养新人。

六、自信:穷人的自信来自外表,来自外界的眼光和评价,穷人的自信往往不是发自内心和自然天成的;富人李嘉诚说:光景好时决不过分乐观,光景不好时,也决不过分悲观。这种自信来自内心,它决不会被外力所左右。

什么是煤矿企业的本质安全型矿井 篇6

本质安全这一概念最初用于区别煤矿电气、仪器设备的隔爆构造设计。若将其内涵扩大,将人、装备、作业环境上升到本质安全范畴内,就形成了全新的本质安全理念。

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它是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核心。

二是物装备、设施、原材料等的本质安全。

三是系统工作环境的本质安全,煤矿有提升、运输、通风、压风、排水、供电等主要系统及分枝的单元系统,这些系统本身应该没有隐患或缺陷,且有良好的配合。

四是管理体系的本质安全,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

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倍的认识”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情境操作交流回顾

孩子们, 其实只要用心去听、去发现, 你会发现拍手中也藏着数学。

(1) 师第一次拍2下, 第二次拍6下。

问:你听出了什么?要想知道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 也就是6里面有 () 个2, 用什么方法计算?

(2) 师:第一次拍3下, 第二次拍4个3下。

第二次拍了几个几下, 是几下?

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说明】简单的拍手游戏在拉近师生心灵距离的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 同时又为今天的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作了铺垫。

一、探究比较, 建构模型

1. 出示例题情景图

(1) 从两个小朋友的交流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两个条件,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 要算柳树有多少棵?根据以往的经验, 我们可以摆摆学具, 也可以在草稿纸上画画或者直接说一说、算一算。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 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3) 汇报交流。

(1) 摆小棒的台前演示, 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师:你为什么摆2行? (根据学生说的板书:杨树、柳树) 为什么柳树是这样的5棵一份?[是以杨树的5棵为一份, 柳树有这样的……, 柳树有 () 个 () 。]

(2) 出示学生图示法。

(这两种只是符号不一样, 柳树也是5棵5棵画的, 都有3个5。)

(△看做一个整体, 柳树有这样的3份, 也就是3个5。这样的画法更简洁、更抽象。)

(4) 有没有不画图直接说思路、列算式的?

(5) 看来根据杨树有5棵, 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 要求柳树的棵数, 就是求3个5棵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算式:5×3=15 (棵) 。

2. 举例

(1) 如果杨树有8棵, 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 要算柳树有多少棵, 就是求几个几?

(2) 如果杨树仍有5棵, 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6倍, 柳树有多少棵, 怎么想?

(3) 你还想杨树有几棵, 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几倍?自己说一说, 在作业纸上记一记、算一算。

3. 观察比较

横看。你从每一横行中发现了什么?要算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竖看。从每一竖行我们知道了杨数的棵数, 柳树是杨树的几倍, 是求柳树的棵数, 还是求 () ?

教师小结:不管横看还是竖看, 我们都知道了一个数, 也知道了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 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用乘法。

【设计说明】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 学生在读题收集信息后能直接列式解答。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问题用乘法”, 我在这一环浓墨重彩, 在学生探究后分析交流, 再举例建构这一数学模型。而后为使学生对应用模型更加清晰、明朗, 我又让学生观察比较横看发现了什么?竖看发现了什么, 最后总结得出方法。

二、练习反馈, 巩固深化

1. 画一画、想一想

(1) 第一行画3个○, 第二行△的个数是○的2倍, 要求△的个数就是求 () 个 () 是多少。

(2) 第一行画2个○, 第二行画8个★, ★的个数是○的 () 倍。

2.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成年人的脉搏每分钟大约跳70次, 刚出生的婴儿每分钟的脉搏跳大约是成年人的2倍。刚出生的婴儿每分钟脉搏跳动 () 次。

A.35 B.140

(2) 新生儿身高是头长的4倍, 我那时头长12厘米, 你知道那时我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吗? ()

A.48厘米B.46厘米

(3) 人在地球上的体重是月球上的6倍。我在地球上的体重是30千克, 我在月球上的体重是 () 千克。

A.180 B.5

学生独立选择每一题后, 分题同座位互换对答案。找出错误原因。

3. 学生完成书中作业第2~5题, 限时3分钟。汇报交流, 教师针对孩子的一些习惯适当地评价。

【设计说明】练习的安排上重点深化了学生关于本节课“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问题”的解决, 用乘法计算这一模型建构, 同时在每一题组里又加入一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在纠错中更好地理解应用。

三、情境游戏, 拓展延伸

你能猜出老师的年龄吗?

老师的年龄比你们的 (9岁) 3倍大, 但又比你们的4倍小, 老师今年最大是多少岁?最小是多少岁? (年龄数每一数位上都是单数, 并且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数的1倍, 个位上数也是十位上的1倍。)

孙骁骥:什么是贫穷的本质 篇8

有一个穷人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起了善心,想帮他富起来。富人送给他一头牛,嘱咐他好好地开荒。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谁知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穷日子比以前过得还艰难。这时穷人就想了:一头牛吃我家三口人的口粮,这事不能干!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救救急,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羊。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即可以好转。穷人的计划又如愿以偿了。但日子并没有改变,等不到鸡生蛋,日子又艰难了,又忍不住杀鸡吃,终于杀得只剩最后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破灭。

看明白了吗?贫穷不仅是穷人思维观念的落后,更重要的在于他们没有充足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来把财富转化为资本。穷人的经济条件养不活那头能生财的牛,于是只好坐吃山空,改变不了贫穷的本质。

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曾提出:贫穷的表面原因是因为财富的匮乏,但其深层的原因是因为社会机会、资源的不平等。而这种机会的不平等会让那些原本有可能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改变经济状况的穷人失去重要的脱贫机会。这一观点直接继承自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中,深邃的社会洞察力让森将贫困视为一种“权利的不足”,而不单纯是供给不足。这种权利,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机会均等的权利。

什么叫做机会不公平?现实中的实例很多。比如,当人道组织为非洲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化肥援助时,使用化肥的贫农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但第二年持续使用化肥的贫农数量却远远低于预期。调查人员一询问,才知道很多获丰收的农民第二年依旧难存下足够的钱购买化肥。越是贫穷的人群,意外开支越大。

“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家庭的琐碎开支让他们鲜有储蓄、投资,乃至思考规划未来的机会,尤其奇怪的是,当收入增多时,这些意外开支往往也会增多。原本就不多的利润,经过它们的分食之后,很难有效地投入再生产。而在这方面,政府并没有为穷人提供足够多的机会。例如更优质的医疗、社会保障的提供,就可以明显减少穷人们的家庭开支,而更方便获得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渠道。

在世界上的相当一部分地区,穷人意味着社会竞争中被淘汰的那一批人,或者说是一群经济上的“失败者”。在社会“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下,失败者的增长肯定是远多于成功者的。而在一个成功学泛滥的社会,穷人阶层往往被主流文化所先天忽略。长此以往,贫富差距的问题愈加显著。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财富流向的不合理源于国家分配体系的不公正。因此,制度层面的不合理是导致一个社会贫富阶层固化直接原因。正因为这个巨大而不合理的制度存在,一个国家里的绝大部分穷人被挡在富裕的大门之外,或者说被剥夺了可能致富的机会。

我们再以教育为例。众所周知,富人通常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教育程度低造成穷人就业的困难,因此,不得不谋生的穷人们只好跻身为城市非正规经济大军的一员。地摊、小贩、打零工等等活路成了这些人主要的谋生手段。但这些价格低廉的工作实际上无法让他们积累足够的储蓄和资本,他们的后代实际上也没办法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也没有经济能力独立创业,如此,贫穷的恶性循环依旧世世代代在延续。

因此,为改变命运,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励志书里边如何致富的动人故事,而是要学会:怎样积攒下人生的第一笔社会资源。

上一篇:中秋小学生作文350字下一篇:物业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