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题及答案(精选9篇)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下列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又何间焉()(2)小惠未徧()(3)必以信()(4)公问其故()(5)牺牲玉帛()(6)望其旗靡()
5.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6.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7.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8.“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10.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
11.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13.文字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
14.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15.选文中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
16.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曹刿论战》答案 1.C;2.C
5.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6.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7.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8.交代了战争的时间,交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9.因为民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
10.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11.(1)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1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曹刿请见
1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肉食者鄙 神弗福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①政治方面:
②军事方面:
参考答案:
小题1:鄙 :鄙陋,这里是目光短浅。 福:赐福,保佑。
小题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会以实情判断。
小题3: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分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抓关键字的解释,“狱”“虽”“情”等字的解释。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神弗福也()4.小大之狱()..5.战于长勺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公将驰之________遂逐齐师_______ ___ .....6.小惠未徧()小信未孚()公问其故()望其旗靡()....7.既克,公问其故()()8.彼竭我盈()9.忠之属也()....10.何以战()11.弗敢专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____________
第 1 页
和__________。
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时(用原文填空)。
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训练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1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
第 2 页
是:。3《渔家傲》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的句子是。
4、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5、《观刈麦》中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__。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6《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 ______。
7《观刈麦》中直接表现农民劳动繁忙辛苦的句子 _____。
8、《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请在《观刈麦》一诗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句 子。
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出的后汉衰败的经验教训是。10《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叙本志的句子是:。
11《出师表》中诸葛亮叙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
13.①《破阵子》是
为
写的一首表现作者
词风的词。②表现练兵场面的词句
③运用比喻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是
④写作者爱国激情的诗句是
写出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慨。⑤辛弃疾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写出了许多体现豪放风格的词,请再写出两句并写出表现的是什么?
表现。
表现
。14“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
(作者)
; ”诗人借酒抒发了怎样的心情 如(作者)“
,诗人借酒抒发了怎样的心情。
15《陈涉世家》中,表现陈胜远大志向的句子
。16《出师表》中,表现形势危急的句子
①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的句子:
②表明诸葛亮志趣的句子
③表明诸葛亮一生写照的句子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勤劳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拾麦者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抱子拾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对重负赋下的农民深切同情和关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描写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塞外秋景的词句是
,第 3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思乡和建功的矛盾心理,抒发爱国情怀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以便御敌立功、报效祖国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辛弃疾在《破阵子》中追忆军营生活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21杜甫的<<望岳》中,诗人想像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22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沙漠景象的两句诗是:。
2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后两句诗,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了极致.这两句诗是: ,.24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盂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进一步阐述孔子的思想,表明儒家的生死义利之辨:。
25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涵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26清代郑板桥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描绘了一幅听竹的画面,我们学过的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也有一句描绘类似情景的诗句:。27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 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 28.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也有反映劳动者这种复杂矛盾心理的诗句
29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中,赵朴初先生借用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为“冰心馆”题了词。你觉得最有可能的一句是:。
30在我国古代,很多文人身处逆境还关心着社会,在他们的诗文中表现出了博大的胸怀,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有: 31《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品质高洁质朴的句子是:,32<<黄鹤楼》一诗中表达诗人浓浓的乡愁的句子是:,?
3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
是:。
第 4 页
《曹刿论战》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参与 2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3赐福,保佑 4案件 5.在 击鼓 驱车(追赶)
于是;追赶、追击 6.同“遍”,遍及(普遍);为人所信服(信服);原因(缘故);倒下 7.已经;战胜 8.“充满”或“士气正旺盛”.9.尽力做好本分的事10.凭借 11.独自占有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3.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4.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5.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6.当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7.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8.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9.(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三.简答题
1.政治上取信于民 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3.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4.(1)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7.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9.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10.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1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2.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1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17.语言描写 议论
18.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肉食者鄙
(2)既克,公问其故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在分析鲁庄公形象时,很多同学都认为他是一个“鄙人”。小红却说鲁庄公也有可取之处,如“齐师伐我。公将战”,一方面他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决定应战,有些鲁莽;另一方面,面对强敌他决定亲自统兵参战,勇于担当。老师肯定了小红。请从文中另找一例,对鲁庄公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
(1)见识浅陋
(2)已经(……之后)
2、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说明:“虽”翻译成“虽然……但”或是“即使……也”都得分。“小大之狱”1分。“虽不能察”1分,“必以情”1分,句意连贯1分。)
3、
示例①:如“既克,公问其故。”一方面看出鲁庄公缺乏军事谋略、指挥才能,另一方面看出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示例②:“公将鼓之。”这一段一方面看出鲁庄公不懂战争,没军事才干,另一方面也说明鲁庄公亲临战场,指挥作战,鼓舞士气,不畏牺牲。
示例③:战于长勺时,一方面看出鲁庄公不懂战争,没军事才干,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能及时和虚心地听取曹刿的建议和意见,用人不疑、虚心纳言。
示例④:“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一方面他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决定应战,有些鲁莽,另一方面他以国君的身份接见乡人曹刿,并接受和采纳了曹刿的质疑和询问。能礼贤下士,(任贤任能,虚心纳言)。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又何间焉 参与
②阡陌 田间小路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分析】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乙)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尹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地里派自己的下属到中牟县去视察。(袁安派去的那个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两人一起坐在桑树下面。忽然,从远处飞来一只野鸡,在他们旁边落下,野鸡旁还有一个小孩。那个人问那个小孩:“你为甚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这个季节正是野鸡培育它们的鸡雏的时候,不能抓。那人听了,对鲁恭说:“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教化的恩泽施之于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这就够了,我不在这里久留了,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说完就回去向袁安汇报去了。
【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又为什么参与呢?间,参与。
②句意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阡陌,田间小路。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字词: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句意:(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重点字词:闻,听说;疑,怀疑;使,派遣;视,查看,观察;阴,暗地里。句意: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其实就是提取文章的中心论点。由甲文中“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看出最能体现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由乙文中“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可以看出最能体现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的句子是:重德化,不任刑罚。
答案:
(1)①参与②田间小路。
(2)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点评】文言词积累:
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以
1112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勿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13者也。
【注释】①夺气:挫伤士气。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②夺心:动摇决心。心,指决心。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锐,旺盛。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惰,懈怠。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治,掌握。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治,治理、有序。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哗,喧哗,指躁动不安。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心,指心理。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邀,邀击、迎击。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堂堂,壮大的样子。阵,阵容。
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变,指机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公将驰之 驰(2)望其旗靡 靡 ....(3)三军可夺气 气(4)朝气锐 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均用句中原文回答)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①,易置②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③,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①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②易置:撤换。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1)小惠未徧(2)牺牲玉帛 ...(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三)【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四:“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注释】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u):吸欲。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1)公将鼓之(2)一鼓作气,再而衰 ..(3)如是者三四次(4)果腹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
3、甲文中吾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有利时机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4.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5.甲、乙两文提示了一个共同道理是
(四)【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0”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用兵之法:高陵①勿向②,背丘③勿逆④,佯北⑤勿从⑥,锐卒勿攻,饵兵⑦勿食,归师勿遏⑧,围师⑨必缺⑩。穷寇⑩勿迫⑩。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①陵:山头。②向:仰攻。③丘:高地。④逆:迎击。⑤佯北:假装失败。⑥从:追逐。⑦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⑧遏:阻击。⑨囤师:包围敌方部队。⑩缺:让条出
路。⑨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⑥迫:逼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公与之乘(2)公将驰之 ..(3)既克(4)望其旗靡 ..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根据甲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话叙述)。
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5.甲文中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乙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6.结合“长勺之战”,对乙文“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五)【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丛分人。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②处广门之官,夜叩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门人入通。董安于③侍奉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④吾君骡,请即杀之。”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⑤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⑥。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人主安能不好士? 【注释】①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②阳城胥渠l.复姓阳城,名胥渠。③董安于:赵简子家臣。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⑤庖人:厨师。⑥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名。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增加)B.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同“遍“,遍)C.夫杀人以活畜(使„„存活)D.人主安能不好士?(爱惜)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肉食者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辍耕之垄上 C.董安于侍奉于侧/躬耕于南阳 D.夜叩门而谒曰/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
4.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甲、乙两个文段,反映了两位政治家共同的思想,这种政治思想用我们课内学过的孟子的一句名言(或两个字)来概括,就是:。6.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样看待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
(六)【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当③。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难⑤,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赵⑧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⑨,悉更约束⑩,易置⑩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⑥,佯败走,而绝⑩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①少时:小时候。②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③以天下奠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⑤难:驳倒。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⑦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⑧赵:赵国。⑨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⑩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⑨易置:撤换。⑩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⑩绝:截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小惠未偏(2)牺牲玉帛 ....(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七)【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周武王克殷①,召邵公问曰:“殷之士众,奈何处之?”邹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武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②入。武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③,无变旧制,惟仁是亲。"武王曰:“善哉!”乃从周公之言。
【注释】①殷:殷朝,即商朝。②周公:周武王的弟弟。③田其田:耕种他原来的田地。第一个田,名词活用为动词,种田;第二个田,名词,田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无罪者活之(2)为之奈何 ...(3)乃从周公之言.(4)惟仁是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
3、乙文中的周武王听从了周公的建议,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从上面甲乙两个文段可以看出,古代谋士认为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老百姓?
(八)(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②同欲:目标一致。③虞:戒备,准备。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2)既克,公问其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
(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九)(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曰,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曰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望其旗靡(2)会匈奴大入塞 ..(3)俄而,斩首数百级(4)范兵不敌 ...2.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1分)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⑫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4、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 之时,第二次是在 之时(用原文填空)。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5、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十)[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弗敢专也()(2)忠之属也()....(3)遂逐齐师()(4)阻而鼓之()..2.翻译下面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4.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十一)【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曰之粮。三曰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曰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2)公令疏军而去之()..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曰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3.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4.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乙文写的是。(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十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1.解释加点的词。肉食者鄙 忠之属也 ....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 ..2.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3甲文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
(十三)【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 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3.用原文语句答题。
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十四)[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曰远⑥?”答曰:“曰远,不闻人从曰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曰,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曰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曰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曰,不见长安。”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曰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⑧邪(yé):同“耶”。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____(4)元帝异之 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具以东渡意告之。
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 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参考答案: 1.(1)驱车(追赶)(2)倒下(3)士(元)气④锐利(饱满)2.(1)他们的勇气淌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④无沦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②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③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等。
【乙文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二.参考答案:
1、(1)同“遍”,遍及,普通。(2)古代猪、牛、羊等祭祀品。(3)截断(4)动词,活埋。2.(1)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纸上谈兵;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乙文译文】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三.参考答案:
3、辙乱旗靡 以首俯地 4.这是道开放性试题,回答合理即可。
5、示例:①我们遇事要三思面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③弱者如果能抓住机遇,那么弱者也能战胜强者。
【乙文译文】(我)曾看见一蜘蛛在墙壁间作网,蛛网离地约二三尺上下,有一大蛇从蛛网下经过,抬起头想吞吃蜘蛛,它的力量却够不到蜘蛛;过了很长时间,大蛇将要离去,蜘蛛突然悬丝而下,垂身在半空中,好像要追赶大蛇;蛇大怒,又抬起头来想吞蜘蛛,蜘蛛引丝迅速回到网中,又过了很长时间,大蛇又将要离去,蜘蛛又赶忙悬丝而下,蛇又抬起头待机吞吃蜘蛛,蜘蛛仍又回到网中’,像这样三四次;蛇精力疲惫了,把头趴在地上,这时蜘蛛乘其不备,迅速悬丝垂下,盘踞在蛇的头上,拼死不动;蛇(被吱得)乱跳乱颠,以至到死。蜘蛛于是吸饮其脑,吃饱肚子才离去。四.参考答案:
1、(1)(共同)乘车(2)(驱车)追击(赶)(3)战胜(4)倒下。2.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3.不设统一答案。示例: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点到鲁师凭旺盛的士气致胜即可。用现代文回答亦可。)4.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示例:“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原指在战场一}二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指挥进军,丽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才熊振作军队的士气,后面几次就差了。所以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作”是振作。使用中发生错误,大多是不理解成语意思所致。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用错了。5.第一次,与“锐卒勿攻” 9 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一致(文中有“惧有伏焉”句)6.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意思对即可)【乙文译文】所以,用兵作战的法则是:不要仰攻已经占据高山的敌人,不要正面攻击背靠丘陵屏障的敌人,不要追击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进攻士气正旺的敌人,不要理睬用小部队作诱饵的敌人,不要拦截撤退回本国的敌人,包围敌军时要留缺口,不要过于逼迫已经陷入绝境的敌军。这些都是用兵作战的最基本的法则。
五.参考答案:
1.A 2.B 3.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4.用董安于杀人以活畜的主张,反衬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鲜明地突出了赵简子爱惜人才(即“好士”),目光长远,以人为本。(意思对即可)5.示例:(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4)得道。(其出其中一点即可)6.开放性题目,能围绕文章内容阐述,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同意赵筒子的做法,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施行仁政是古代政治家应该具有的思想等。不同意赵简子的做法,万物平等,不可任意剥夺动物的生命权等。
【乙文译文】赵简子有两匹白骡,简子特别喜爱它们。一天夜里,任广门邑小吏的阳城胥渠来到简子的门前,叩门申述说:“主君的家臣胥渠病了,医生告诉他说:‘如果弄到白骡的肝吃了,病就能好;如果弄不到,就必死。”’负责通报的人进去禀告赵简子。董安于正在一旁侍奉,恼怒地说:“嘿!胥渠这个家伙!竞算计起我们主君的白骡来了。请允许我去把他杀掉!”简子说:“为使牲畜活命而杀人,不也太不仁义了吗?为救活人命而杀掉牲畜,不正是仁爱的体现吗?”于是呼唤厨师杀掉白骡,取出肝,送给阳城胥渠。过了没多久,赵简子举兵攻狄,广门邑的小吏,左队七百人,右队七百人都争先登上城头,并斩获敌方披甲武士的首级。由此看来,君主怎么可以不爱士呢? 六.参考答案:
1.(1)同“遍”,遍及,普通。(2)古代猪、牛、羊等祭祀品。(3)截断(4)动词,活埋。2.(1)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纸上谈兵;只淡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乙文译文】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讲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得上他的。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攸关的场合,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用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七.参考答案:
1.(1)使„„活下来(2)怎么办(3)就(4)亲近2.让士兵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种自已的田,不改变原来的制度。3.周武王听从了周公建议,因为周公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老百姓安居乐业,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4.君主应该爱护老百姓,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天下。
【乙文译文】周武王灭掉了殷,召来邵公问道:“商朝的这些人,怎么处置?”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无罪的放一条生路。”武王说:“不可取。”邵公出去,周公进来,10 武王问他:“你说这事怎么办好?”周公回答说:“让他们还住原来的房屋,耕种原来的田地,不要改变体制,只是亲近仁爱。”武王说:“这很好!”于是听从了周公的建议。八.参考答案: 1.(1)击鼓(1分)(2)战胜(1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九.参考答案:
1.倒下 正遇上 一会儿 抵挡 助词,无实义 就 2.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3.(1)第一次击鼓气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怠尽。(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4.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5.知己知彼 或抓住战机。十.参考答案:
1.(1)独占(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4)击鼓(进军)2.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3.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4.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泓水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5.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十一。参考答案: 1.(1)参与(2)离开,离去。2.B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4.(1)远谋 鄙(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十二。参考答案: 1.(1)击鼓(击鼓进军)(2)已经 2.(1)(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3.齐人三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既济而未成列员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加点的词
间: 鄙: 安: 偏:
牺牲: 福: 狱: 虽:
2、给本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3、表明战争性质的句子是 。
4、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
5、曹刿在和鲁庄公对话时,否定了什么?肯定了什么?
6、曹刿和庄公的对话,体现了曹刿 的战略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
鼓: 作: 盈:
测: 伏: 靡:
2、翻译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什么?
答:
4曹刿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克敌制胜的语句是:
5、这两段文字表现出曹刿 的才能。
6、成语出 自本文段。
翻译下列句子:
1. 何以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忠之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
曹刿论战《左传》
【作者小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对这书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闻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划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题 解】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原文】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5)。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陈必祥)
【注 释】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复习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10-17
曹刿论战习题11-29
曹刿论战练习答案10-05
曹刿论战习题大全07-14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02-14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赏析07-26
《曹刿论战》01-16
曹刿论战 评课07-27
《曹刿论战》改写作文10-23
曹刿论战微课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