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29课时教案(共10篇)
【教学内容】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第22章)【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深刻领悟修养真诚的道理。【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教学难点】
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并背诵上一章节的内容。
二、诵读训练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尝试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同学每人一句读。
三、出示古文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四、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齐读课文
五、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为什么说君子以真诚为贵?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点?
2、你怎样看待仁和智?
六、学以致用
结合实际,学了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七、小结
八、课后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完善自我(真诚
完善事物 3
仁)
【教学内容】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12)!”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23章之三,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23章之三。
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真诚是没有止息的”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第23章之
一、之二的内容及主题思想。
二、学习新课:
1、学生看教材,标记出不懂的字、词。
2、教师诵读,学生体会的节奏。
3、理解难懂字词及句子的意思:
维,语气词。於(wū)语气词。穆,深远。不已,无穷。不显,”不”通“丕”,即大;显,即明显。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
4、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①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②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③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吟诵并尝试背诵。
三、谈收获:
今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分小组说说。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用了三节课的时间学习了“真诚是没有止息的”的这一道理,老师也相信你们能拿出一颗赤诚的心对待别人。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三年级第六周第一课时教案 3月29日 星期二
unit 3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Part B Let’s learn and let’s play Part C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学生能听、会说1-20个数字。 2.让学生体会到快乐。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小组交流、游戏等方法巩固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数字的发音 教学难点:数字的发音 教学准备:教学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Warm-up warming up: greeting: Good morning class! Good morning ,Miss Ma! How are you today? Im fine ,thank you.And you? Im fine,thank you. 1.Everyday exercise. Revision the sentences: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Who’s that/ this boy/ girl/ man/ woman? He’s …. She’s …. 二.Presentation. 1.Game one―Listen to the phone number. Give them some number to write down, which people can write it the fastest, he/ she can get on point for their group. The group that can get the most points can win the game.――In order to review the numbers from 1 to 12. 2.Game two―Find the neighbour. I give them some numbers and who can find the neighbour the most quickly can get one point for their group. 3.Teaching the numbers from 13-20. I put them in two lines to learn. 1) Thirteen, fifteen, twenty 2) Fourteen, sixteen,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 4.Game three―Plus game. Give them two numbers and they should plus them together, and just tell me the answer they get. The one who get the answer the most quickly can get one point for their group. 5.Game four―Line up. I wanna 10 students each game. And let them dismiss at the very beginning, when I say “Line up” then they should be in a queue quickly and count the numbers as I give them the first number. 三.Practise. 1.How many… can you see? I take out some school things, for example: pencils, pens, erasers… Ask and answer: How many… can you see? Then they give me the answers. 2.Assessment. Activity book P14
考点一 学习西方、寻求变革(必修3 P68~71)
1.了解林则徐、魏源的“师夷”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________的第一人。他设立译馆,编译出《各国律例》和《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源:1842年,编撰出《__________》,此书中阐述了魏源“____________”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____________,对当时的______________有重要启迪作用。
2.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______、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他们肯定____________,同时主张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维护清朝统治。
3.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康有为:创办________,宣传维新思想,撰写了《新学伪经考》《____________》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______________,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发表《____________》,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________的思想。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____________,王侯将相是人民的__________。
4.认识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近代艺术的发展变化情况为何?(提示学生结合第28课近代绘画、音乐、建筑回答)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指出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地出现巨大变化,导入新课。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板书)
指导学生着课本第142―143页第29课第l、2段,总结原因如下:
l.资产阶级革命(板书)
资产阶级革命是引起欧洲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重要原因,资产阶级是新兴力量的代表,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工业革命(板书)
工业革命是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有一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快应用于社会生活,一系列重大发明的出现,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那么具体变化情况为何呢?用课件展示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用数字展示由于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推进作用。
二、欧洲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板书)
l.城市建设(板书)
向学生说明第143页第2段主要解释了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即城市里的问题日益增多和严重。
第143页第3段介绍具体建设和改善情况。(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有一定认识)
2.社会发展(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
三、欧洲日常生活的变化
指出日常生活变化是与工业革命和殖民地的扩大密切相关的。
让学生回答具体变化有哪些?(咖啡、服饰、饮食等)与欧洲一样,近代亚非拉美地区社会生活也出现了巨大变化。
四、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亚非拉美社会生活的变化。
1.非洲(板书)
3.美洲(板书)
最后教师要对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做出恰当的评价,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小结 本课继近代文化以后从地区、领域等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分析了这些变化的原因;同时对欧洲殖民者入侵亚非拉美地区而产生的影响作了客观而准确的评价。
六.布置作业
思考题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为何看待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美等地区的侵略?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1、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①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③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④有感情齐读本段。
2、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①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③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④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3、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①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②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④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
4、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①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②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③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①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②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出示《明日歌》 ①自读。
②浅谈自己的体会。
2、分发资料学习梁实秋的《时间即生命》,思考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以及在表达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课外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4、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断)
五、课外延伸,结合实践。
以“时间”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散文。(体会文章感情,学习散文写法)
【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围绕重难点,落实教学的实效性,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
二、读写结合:
叶圣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怎样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呢?著名作文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因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仿写,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而要真正学会仿写,关键是老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品评其中的好词佳句,学习其立意和写作技巧等,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课堂练习中,我让学生将自己说的句子写下来,落实了写。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平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佳径。在本堂课中也得到了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2.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回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重点难点】
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指导】
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概念较多,教学时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百分率、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实际问题。再如,百分数和分数虽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意义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5课时:折扣1课时 成数1课时 税率1课时 利率1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折扣
【教学内容】
折扣(教材第8页的内容,练习二第1~3题)。【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新课讲授】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电脑显示)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3)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5)讨论,找规律。
A.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B.学生汇报寻找的方法: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6)归纳,得定义。
A.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八五折呢?
B.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C.通俗来讲,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八五折就是85%,九折就是90%。一般情况下,不把折扣写成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形式,写成分数时,有时会出现小数(例如八五折就会写成(7)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④九二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问题(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① 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② 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原价×85%=实际售价
8.5),不便于计算和理解。10
③ 学生独立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80×85%=153(元)
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
出示问题(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① 导学生理解题意: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以谁为单位“1”? ② 学生试算,独立列式。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第一种算法:原价160元,减去现价,就是比原价便宜多少钱。160-160×90% =160-144 =16(元)
第二种算法:原价160元,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160×(1-90%)=160×10% =16(元)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知道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0%。3.典例讲析。
例
在某商店促销活动时,原价800元的某品牌自行车九折出售,最后剩下的几辆车,商家再次打八折出售,最后的几辆车售价多少元?分析:原价800元,第一次打九折出售,价格是原价的90%,再次打八折出售,价格是第一次打九折后的80%。可以先求出第一次打折后的价格,再求出第二次打折后的价格,即为现在的售价。
解:800×90%×80%=720×80%=576(元)答:最后的几辆车售价是576元。【课堂作业】
1.(1)爸爸买了一个剃须刀,原价240元,现在只花了八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A.打八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B.学生试做,讲评。
(2)判断:
①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②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练习题。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3题。
说明:第1题是一道开放题,有多种可能,应注意给学生提供交流自己想法的机会。练习后可指出“五折”也可以说成“半价”,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2题,要注意指导学生理解9.6元表示的实际含义,它与八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确9.6元就是打折后比原价少的钱数,它相当于原价的1—80%,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方程或算式。
答案:1.(1)240-240×80%=48(元)(2)① √ ② ×
2.第8页“做一做”:52
73.5
30.8 3.练习二第1题:
(1)1.5×50%=0.75(元)2.4×50%=1.2(元)1×50%=0.5(元)3×50%=1.5(元)
(2)(此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买一种面包,也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合买。单独买各种打折后的面包:
①3÷0.75=4(个)合买各种打折后的面包: ②3÷0.5=6(个)
33÷1.5=2(个)○④3÷1.2=2(个)„„0.6(元),再买1个打折后0.5元的面包。⑤可以买3个0.5元的面包,买2个0.75元的面包。
可以买1个1.5元的面包,买2个0.75元的面包„„第3题:分析:按原价的八折买,优惠价占二折,9.6元占原价的20%,求出原价,用除法计算。解答:9.6÷20%=48(元)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折扣
八五折180×85%=153(元)
九折160×(1-90%)=160×10%=16(元)
总结: 解决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在分析折扣时,不要把打折后的价格当作定价,正确区分定价、进价和售价是解决折扣问题的关键。
第2课时 成数
【教学内容】
成数(教材第9页内容)。【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的含义。
2.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1.成数的理解。
2.成数的计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教师: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学生汇报相关报导)【新课讲授】
1.介绍成数的含义,会把成数改写成分数,百分数。(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1)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
成数
分数
百分数 二成 十分之二
20%(2)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这里的“三成”表示什么?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这里的两成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2.运用成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教材第9页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②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
③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④全班交流。
方法一:350×(1-25%)=350×75%=350×0.75=262.5(万千瓦时)方法二:350×(1-25%)=350×75%=350×75/100=262.5(万千瓦时)【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答案:15000÷(1+20%)=15000÷1.2=12500(人)【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成数
第3课时 税率
【教学内容】
税率(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练习二第6、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重点难点】 1.税额的计算。2.税率的理解。【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30×5%(4)学生尝试计算。(5)汇报交流。
30×5%这个算式有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1: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30×5%=30×=1.5(万元)100方法2: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30×5%=30×0.05=1.5(万元)【课堂作业】
1.巩固练习:教材第10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答案:
1.(5000-3500)×3%=45(元)2.300×3%=9(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14页第7题。
第3课时 税率
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税率=应纳税额÷收入额×100%30×5%=1.5(万元)
答: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 1.5万元。
第4课时 利率
【教学内容】
利率(教材第11页有关利率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来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来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新课讲授】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4,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例如:王奶奶2012年月8月1日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两年,到2013年8月1日,王奶奶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50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50元,共5150元。)(注:这里不考虑利息税)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王奶奶存入的5000元就是本金。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2)计算方法:
若按照2012年7月的银行利率,如果王奶奶的5000元钱整存整取,两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5000×3.75%×2=375(元)
加上王奶奶存入的本金5000元,到期时她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一共5375元。
【课堂作业】
本题是有关“打折”和“纳税”的问题,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在练习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并进行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什么叫利率?如何计算利息?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14页第9题。
第4课时 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任何一种存款,在计算利息时,都要乘以存入的时间,如果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单位应是年,如果存款的利率是月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单位应是月,不要一律按年计算。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材第12页例5)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口头列式。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5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2)爸爸这个月工资由原来的6000元涨了一成五,爸爸现在工资是多少?(3)爸爸的月工资是6000,扣除3500个人免税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4)小云将压岁钱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4.25%。到期支取时,小云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师:这几道题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学生交流,汇报。【新课讲授】 教学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教师:“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板书:A:230×50%=115(元)B:230-2×50=130(元)A
提问: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A商场更省钱,在什么时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反思:看起来满100减50元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差不多了。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答案:A商场:120-40=80(元)B:120×60%=72(元)B商场更省钱。【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第11―12课时
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63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使学生能够根据加、减法的含义,理解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的图意,并能正确地列式计算。 3、使学生初步了解求总数,求剩余和求另一个加数表格形式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根据条件和问题正确地列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难点:加法及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20根小棒 课时数:63课时左右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上的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四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能正确地计算9+2、9+3、9+4。 教学准备:复习和练习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1、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写得数。 9 +( )=10 9 + 1 + 1=□ 9 + 1 + 2=□ 9 + 1 + 3=□ 2、 看卡片口答。 2 4 6 8 9 1 1 1 1 1 二、新课。 1、 教学例1。 教师拿出装皮球的纸盒。 提问:纸盒里一共有多少个格子?教师指着让学生数一数。(10个格子) 教师在盒里放9个皮球,盒外放2个皮球。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皮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2= 提问:9加2得多少?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如果学生回答是数出来的,是从头数的或从9接着往下数的,教师可以先说这个方法是可以的。 然后提问:如果我们不数实物,该怎样想呢? 盒子里有9个皮球,想一想,还差几个皮球就凑成10个?从盒子外边的两个皮球拿出一个,装到盒子里去,盒子里现在有几个皮球?(要学生说出盒子里有10个皮球)盒子外面2个皮球,拿了其中的1个到盒子里后,还剩下几个皮球?(剩1个)现在盒子里是10个皮球,再加上盒子外面的1个皮球,一共是多少个皮球?(10加1是11)想一想,为什么要先拿1个皮球放在盒子里?(9添1是10) 教师着重说明:要把9凑成10,就想9加几得10。9加1得10。先放进去1个和9个凑成10,盒子外面的皮球分成1和1,盒子里有10个,再加上盒子外面1个就是11个。 9 + 2 =11 1 1 10 9加2得10,10再加1得11,所以9+2=11。 2、 教学例2。 (1) 教学9+3,教师边讲边贴出小棒图,同时让学生仿照老师在左边摆9根小棒,在右边摆3根小棒,接着在小棒的周围画上一个集合圈。 教师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计算:先想9加几得10,9加1得10,就把3分成1和2,9加1凑成10,10再加2得12。在启发学生说计算过程的同时,教师在算式下面注明“凑十”的过程。 9 + 3 =12 1 2 10 (2) 教学9+4时,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教师作指导,指定一两名学生说摆的过程。同时教师在算式下面注明“凑十”过程。 教师边小结边板书想的过程:9加( )得10。 10加( )得( )。 三、巩固练习。 做“做一做”的两道题 (1)先让学生用图片仿照书的.图摆一摆。 (2)根据摆的过程,在算式下面填写“凑十”过程和得数。 (3)说一说“凑十”的推想过程。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的一部分题目(即9+2、9+3、9+4),教师板书“9加几”,怎样计算这种题目呢? 五、作业。 练习四第1、2题 课后记: 本节课教学了9加几部分内容,初次接触到进位加法,初步接触了“凑十法”。在一方面教学中通过图示说明,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感受凑十的方法和过程。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了感知。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上的例3~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及练习四的第3、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凑十法”,能正确地计算9+7、9+8、9+5、9+6及9+9。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指名学生板演。 做完后,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9+2、9+3、9+4的凑十法过程。 二、 新课。 a) 教学例3:9+7、9+8。 教师分别出示电池图和鸡蛋图。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示想计算过程,并说出“凑十”过程。 要想把7个电池分成1个和6个,把1个放进盒里,盒子里面就是10个再和盒子外面的6个合起来,一共就是16个,所以9+7=16。 b) 教学例4:9+5、9+6。 教师引导学生想怎样用“凑十法”来计算。 教学生说一说9+5和9+6的凑十过程。 c) 教学例5:9+9。 让学生独立想一想说一说怎样用“凑十法”来计算,然后再填出结果。 三、 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的习题。 四、 小结。 五、 作业。 练习四第3、4题。 课后记: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教案第51―54课时
第7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完成练习十一第11~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有关7的加、减法正确率和速度,更熟练地解答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练习。 2. 数的组成练习。 二. 课堂练习。 1.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1题。 教师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把每一题算一遍,然后,教师任意指一道题让学生说得数,以复习、巩固有关7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3题。 3.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4题。 4.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5题。 三. 补充练习。 四. 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11、12题。 课后记: 通过几天6以内数的复习,学生对7的认识和加减法学习比较6的加减法相对好些。由于基本素质较差,教学中难度很大,进度慢,教学质量不太好。特别是图画式应用题,懂的更是廖廖无几。 8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8的认识,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知道8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8以内数的大、小,掌握8的组成。 教学重点:8的组成。 教学准备:动物磁铁若干,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从1到数到7,再从7倒数到1。 2. 口答7的组成。 二. 新课。 1、8的认识。 出示计数器,引出课题:“8”。 出示主题画,教师和学生一同数出图上人物的个数。 领读数字"8"。 2、教学秩序8以内数的顺序。 教师出示直尺图,让学生先读,然后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顺序,再提问。 3、比较7和8的大小。 让学生看点子图,比较7和8的大小,先引导观察图得出“7〈8”、“8〉7”。 4、教学8的组成。 让学生用小棒摆出8的组成式,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教师让学生齐读8的组成式。 5、区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引导学生看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6、指导写数字8。 三、课堂总结。 四、巩固练习。 让学生独立做练习十的第1~3题。 五、作业。 课后记: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第2课时 教学内容:8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用8的组成计算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通过学具图画演示,使学生知道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教具准备:8个正方形,5个黄色圆形,3个红色圆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算式说得数。 2、学生填8的组成式。 二、新课。 1、教学7+1和1+ 7;8 C 1和8 C 7。 (1)教师出示8个正方形。 □□□□□□□ □ 让学生先看左边的7个,再右边的1个,提问: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7+1=8。 再换位置看,列式:1+7=8。 (2)教师在7个正方形和1个正方形之间画上虚线,让学生说出算式:8 C 1 = 7、8 C 7 = 1。 2、教学6+2和2+6;8 C 2和8 C 6。 让学生通过学习摆正方形列式得出:6+2=8、2+6=8、8 C 2 = 6 、8 C 6 = 2。 3、教学5+3和3+5;8 C 3和8 C 5 。 让学生拿出5个黄色圆形,3个红色圆形,仿照上面摆正方形的方法,边摆边在书上例题里填上数。 4、教学4+4和8 C 4 。 三、巩固练习。 1、做事78页上“做一做”的第1、2题。 2、做练习十二的第5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十二的第7、9题。 课后记: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第3课时 教学内容:8的加、减法巩固练习,完成78页“做一做”的第3题和练习十二的第10~15题。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练习薄提高学生计算8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1、 8的组成。 2、 看图列式计算。 二、8的加、减法练习。 1、做78页“做一做”的第3题。 2、练习十二的第10题。 先引导学生看左边图,要求学生说明图意,并启发学生思考,把这个图表示加减法法算式时各应怎么想,还要提醒学生第2小题缺一个加数,第4小题缺一个减数,要根据图的含义和上一个算式填写出来后,再进行计算。 学生做完后,先提问第2小题是怎么做的,引导 学生回答,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右边的题目,算完后,全体对得数。 3、做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师说明题意,让学生3人分别板书。 4、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第1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练习十二第11题。 课后记: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教学内容:混合练习,完成练习十五的第9~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顺序,提高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
指名学生口答,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二、混合练习。
1、做练习十五的第10题。
先指名学生说一说每小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最后集体批改和订正。
2、做练习十五的第11题。
出示第11题的前两题:(1)035乘以6的积加上24,和是多少?
(2)45加上72的和乘以54,积是多少?
3、做练习十五的第12题。
要求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根据线段图列式解答,尽量用两种方法解答,最后集体核对。
4、做练习十五的第13题。
要用两种方法解答,集体核对,指名说一说解题思路。
5、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三、作业。
【《中庸》第29课时教案】推荐阅读:
《中庸》第2课时教案09-12
中庸教案11-13
孝经第2课时教案06-11
元素教案第2课时09-21
第1课时 折扣(教案)10-26
《孝经》第7课时教案02-15
读《中庸》读后感09-23
日本第一课时教案教案10-07
泉城教案第二课时07-20
数列教案第三课时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