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策划总体思路(推荐8篇)
“旅游开发有风险,投资规划需谨慎”。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利润、高风险的“三高行业”,中国旅游行业70%的项目不盈利说明其行业开发的盲目性,大多数景区投资是否有盈利潜力在其项目初期已现端倪。项目所处地段与城市,项目资源及开发类型组合对后期开发是否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科学论证,细致评估异常重要,将风险尽量控制在开发之前。
二:景区市场调研及品牌诊断——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销售的成功来源于对市场的了解,通过市场研究及对自身情况的准确判断。景区营销调研及品牌诊断就是帮助旅游景区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系统诊断分析景区前期运营情况,为未来战略规划、品牌规划、产品规划等系列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景区战略定位及品牌规划——打造旅游品牌,用品牌占领游客心智
制定景区未来的营销战略目标及实施的路径,明确其盈利模式及战略发展方向,使之成为景区未来营销工作的指导性纲领。品牌竞争是现代旅游景区竞争的最高层次。景区品牌是景区的身份和名片,是景区独特的魅力所在。策划就是从品牌竞争层面定位景区未来的品牌核心价值、核心传播语,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四:提炼一句话战略——给游客一个清晰的游览理由,驱动游客体验
将所有传播提炼成一句话战略。找寻景区灵魂,直击游客内心,驱动其首次体验。洞察游客游览某项景区的内心需求,找到扣动游客心弦的核心利益并转化成品牌核心价值,给游客以心理层面的利益承诺是驱动游客首次尝试及重复消费的关键。如:借你一天,还你千年;繁华都市开心地„„。
五:景区“八大运营体系”建立——建立和完善的景区运营体系
建立旅游景区8大运营体系:服务体系、导游体系、视觉体系、价格体系、管理体系、培训体系、投诉处理体系、应急保障体系,系统支撑景区运营。让景区迅速正常运营,最大限度节省人力物力,降低运营风险。
六:景区开业(开园)活动策划——借势引爆游客群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景区开业(开园)的成功对景区长远运营至关重要,优秀的开业及开园活动能最大限度释放景区魅力,形成好的口碑,促使游客主动传播及二次消费。七:激活传统景区,提升人气策划——让游客没来过的想来,来过的还想来
关键词:体育教学,选择制与主导教学,教学改革
总体思路
根据当前学校教学发展趋势和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要切实贯彻“两个思想”, 即一是快乐体育的思想, 让学生在一节课中, 充分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在愉快的情景中进行体育活动;二是终身体育的思想, 让学生在最后学段的学习中, 学会一至二项体育运动, 达到能参与、会欣赏的终极目标。
为了将“两个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 应突出完成“三个任务”,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练习, 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要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会合作、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学会体育运动的基本运动技能和基本的裁判知识, 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学习能力。
改革内容
1. 精选教学内容, 重视基础
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中专, 体育课就一直陪伴着我们, 是伴随学生时间最长的课程, 体育教学在培养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多年来各级学校和教育部门都强调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但现在回过头来反思, 体育教学也确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体育教学的层次不明显。由于中专学生体育基础参差不齐, 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很难保持“齐步走”, 对基础好的学生而言, 是初中教学的单调重复, 对来自农村, 尤其是偏远农村来的学生而言, 体育教学又太难, 很难达到一定水平。
二是内容单一。田径、篮球、排球, 从小学到中专, 几乎没有变化, 好像体育运动就这么几个项目。而深受学生喜爱的羽毛球、乒乓球等由于各种原因在教学中几乎不涉及。
三是强调一致性, 忽视个性。传统体育教学强调教材固定、计划统一、手段一致, 而对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运动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却很少考虑, 因材施教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由于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脱离, 导致学生的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相脱节, 体育课似乎成为游离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之外的东西。常常有这种情况:体育课上的项目学生不喜欢, 学生喜欢的项目体育课却又没有;加之中职学校就业竞争的压力和生源的现状, 各校多次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 已将每学年80学时的体育课削减为50学时, 体育教学任务更是难以实现。
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课题》的调查, 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每人平均为3.45项, 喜欢参加的项目前10位依次为:1、散步、跑步;2、羽毛球;3、足、篮、排球等球类活动;4、乒乓球;5、交际舞、体育舞蹈;6、体操;7、台球、保龄球;8、游泳;9、气功太极拳;10、其他。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 精选的原则是重视基础基本的学习内容, 削减重复的教学内容。见表:
各学期的教学基本内容及考试内容:一年级以篮球为主, 二年级以排球为主。如:第一学期:主学篮球, 运球、传球、投篮;选学, 武术、田径、乒乓球、健美操或羽毛球;第二学期, 主学篮球比赛, 选学, 武术、田径、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或板羽毛球。而选学考试:任选一项进行。
2. 主导教学与“选择制教学”相结合
体育教学实行选择制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实现终身体育的有效途径,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教学从中学开始基本都采用“选择制教学”, 效果较好。为此, 我们也根据我校现有的师资和场地情况, 在保证基本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 允许学生根据季节和兴趣在本学期中选择一个以上的运动项目作为选学项目并计入成绩, 使教学活动内容更加多样化、兴趣化。
例如, 一年级, 可从武术、田径、乒乓球、健美操或羽毛球这几个项目中选择学习;二年级, 可从上述几个运动项目中选择1至2个进行学习, 但原则上必选武术、羽毛球、乒乓球项目中的1个。教学以自然班为单位,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选择运动项目, 明确学习进度和教学计划。通过选择制学习, 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 改革教学方法
一是将枯燥的技术教学游戏化, 不要过分强调它的竞技性特点, 如排球比赛降低网高或采用十人制等;二是将竞技项目教材化、生活化, 增加了趣味性。
4. 改变考试方法
一是适当降低或调整考试的难度和标准。例如, 排球的发球对女生有一定难度, 我们就缩短发球距离;又如, 排球垫球考试过于单调, 我们就采用双人对垫的考试方法;二是对考试时间、形式灵活处理, 只要学生基本学习态度端正, 本学期任何时间段均可考试, 但每个考试项目的次数不得超过三次。
5. 增加理论教学的针对性
增加了对几个重点运动项目的竞赛方法、运动创伤、体育运动欣赏和科学健身方法等的理论教学,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6. 增加体育锻炼内容
因田径各项目的锻炼价值高于学习价值, 我们将其作为身体锻炼手段来组织, 选择学生喜爱的形式来开展, 如冬季越野长跑活动、趣味接力比赛等。不作为考试之项目。
小结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 学生在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技术的同时, 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 为终身健康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采用了选择制教学活动,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参加、自主管理, 从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密切了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感情, 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同时, 我们将篮排球的比赛作为考试项目, 培养了学生在比赛中勇敢拼博精神、良好的团体意识和竞争意识, 同时也提高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挑战性。
参考文献
[1]燕国材著.《素质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11.
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为目的,通过采用公共政策或市场化手段将生态保护的经济外部性内部化,调节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地区与地区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需要说明的是,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区域,既可能是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等同行政层级的行政区之间,也可能是省与市(地级市)、省与县、市与县等不同行政层级的行政区之间。
一、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流域,按照生态服务有价的理念,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加快完善“五位一体”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确补偿主体和对象,参考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生态服务价值“三要素法”通过市场谈判的方法合理确定横向生态补偿标准,积极探索资金补偿、技术培训、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共建园区等多元化的补偿方式,通过公共政策和市场化手段,将生态保护的经济外部性内部化,合理调整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但生态利益关系十分密切的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受益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
横向生态补偿是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因保护生态所进行的投入以及损失的发展机会等方面的补偿,其实质是生态产品在不同地区间的平等市场交换。因此,必须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基本原则,形成对生态供给者的长效激励机制和对生态受益者的约束机制,改变以往受益区普遍存在的公共消费“搭便车”心理,帮助其树立“谁受益,谁就必须付费”的生态消费观念。
(二)坚持补偿方和受偿方之间区际公平原则
具有生态利益关系的上下游之间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由不同地区组成的大区域系统。实施横向生态补偿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是要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相关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在保障生态产品供给区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生态受益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对待生态补偿问题上,要有系统的观念和整体的观点,补偿制度与机制的建立要体现出对待不同地区、特别是上下游地区间的公平与公正。在补偿的方向上,不仅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为保护生态所付出的代价与贡献要进行补偿,而且上游地区因不合理开发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后果要对下游地区进行赔偿。在补偿的标准上,要体现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基本准则,补偿额度要与区域因保护生态或遭受生态恶化影响所造成的损失至少相等或具有更大价值。
(三)坚持补偿方和受偿方之间责权利对等原则
横向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方不仅仅局限于政府,而且还包括生态受益和受损的个人、企业和单位,只有做到责权利的对等,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才能真正保证生态补偿保护生态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双重目标的实现。按照责权利对等的要求,生态产品的受益方在享受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感,把对生态产品和服务提供方的补偿当作一种应尽的义务,成为自觉和自愿的行动;与此同时,生态产品的提供方也要切实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在接受补偿的同时,要保证所受补偿优先和主要用于生态保护和建设,在此基础上,适度兼顾对相关受损企业的补偿和对当地居民民生的改善。
(四)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地的悲剧”,是市场失灵的表现。生态补偿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手段,约束经济活动中的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行为,激励人们对生态系统进行维护和保护,解决由于市场失灵造成的生态效益外部性问题。在现行的区域发展制度框架下,政府必须在生态补偿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分别对生态环境损害者、受益者和保护者予以界定,设立具体的收费和生态补偿标准,加强对生态补偿政策的监督管理等,保障生态补偿依法有序进行。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基础上,还需要发挥市场的力量,通过市场机制调动各生态利益相关方积极性,使生态环境产品的使用各方提高内部运行机制的绿色效率,从而确保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得到保护和提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利益相关群体、公众等的广泛积极参与,从而实现政府调控和市场化、社会化的有机结合。
(五)坚持因地制宜、先行试点、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横向利益协调牵涉到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开发方与保护方、受益者与受损者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且生态受益范围及外溢效应又很难精准确定和计量,因此,构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针对不同地区的灵活多样的补偿方式和标准,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必须按轻重缓急有序地进行。根据横向生态补偿涉及面广的特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该按照先易后难、先行试点、分步推进的基本思路,先选择多种类型、不同特色的区域,进行单要素补偿和区域内部补偿,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多要素补偿和全国补偿。
三、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的总体思路
(一)以流域生态补偿为主要领域,加快完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框架
生态产品所涉及的要素很多,而在诸多的要素中,水(河流)是上下游地区间生态关系最为密切、相互间影响最为显著、区域覆盖面最广的因素,以河流为纽带的流域也是系统结构相对比较独立完整、区域间生态关系相对比较明确的地域类型,因而是当前国内外开展横向生态补偿的主要载体。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河流众多,高差悬殊的地势和丰富的地貌类型使得因河流流动性而产生的流域上下游关系普遍存在,同一流域内上下游地区在流域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与生态环境外溢效应的非对称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特征,决定了统筹协调流域生态关系对于优化生态环境系统、保障水资源安全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流域生态补偿也成为我国当前横向生态补偿实践的主要领域。按照党的“十八大”做出的“开展流域、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要求,未来要继续保持以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为重点的流域生态补偿在横向生态补偿中的主体地位,在对现有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进行全面总结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跨省市流域生态补偿的覆盖面和规模,开展南水北调工程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加大原有政策整合和新政策支持力度,率先实施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通过流域的先行先试带动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逐步向其他生态领域拓展。
(二)以完善自然资产产权制度为前提,实现生态资源的资产化化管理
我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尚不健全,资源环境产权不清、权利义务失衡、产权交易困难等,不仅是资源环境外部性产生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解决当前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法理基础、政策导向、动力机制、竞争机制、绩效考核等方面问题的重大障碍。在国家推动自然资产管理和监管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适应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要求,未来要将资源和环境产权制度的改革作为自然资产产权改革的“重头戏”,加快完善以“五权一体”为主要内容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为推进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保障。优先推动自然资产的所有权制度建设,通过统一确权、登记、颁证,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的归属做出明确界定,为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奠定法理学基础。规范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建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体系,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的用途管制,保持具有生态效益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的长期稳定。保障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权,提高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收益所占比重,切实保障自然资源资产使用人的收益权,提高自然资源资产使用人保护自然资源资产的动力和积极性。激活自然资源资产转让权,探索在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在生态保护领域引进竞争机制,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交易市场,不断拓宽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取得途径,扩大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交易范围。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监管权,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并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可为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提供绩效考核保障。
(三)以生态保护投入、机会成本、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合理确定生态补偿的标准
补偿标准始终是生态补偿机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区域生态补偿实践中的难点之一。生态补偿成本是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基础,既保护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如河流上游地区)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的直接投入,也包括因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损失的发展机会及其所引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代价。对生态成本的量化评估——货币价值估算是其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按照生态经济学的理论,生态效益价值的量化评估,就是意图将生态系统融合到社会经济系统之中,将生态系统的产品及其服务功能转化为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货币单位,使生态服务也具有市场价格,从而直观地反映生态系统的价值,为生态补偿提供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然而,从当前横向生态补偿实践的具体情况来看,在生态补偿项目评估中,全面、准确地计算损失者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发展成本比生态服务价值评估远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横向生态补偿标准的设定依据,要以保证受偿方生态环境保护的稳定投入为首要前提,并把对其发展机会成本的补偿作为重要关注点,同时兼顾生态服务价值因素。着眼于横向生态补偿规范化、标准化的长远发展要求,未来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前提下,完善分类和测算方法,加快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标准体系。为了全面反映生态补偿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既要发挥政府在补偿标准设计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又要尽可能吸纳社会团体、企业和居民公同参与,以保护那些实实在在提供生态服务或遭受外部性损失的基层民众的利益。
(四)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采取灵活多样的生态补偿方式
生态补偿的本质是一种制度安排,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生态保护成本与发展机会成本能够被承受的前提下,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实现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的目的。从理论上来说,相对于公共财政资金的有限性而言,社会资金在生态补偿机制中有其潜在的无限性优势。国际经验也表明,公共支付并非政府财政支付的唯一实现形式,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鼓励政策,如税收减免、生产项目资金支持、债券融资等措施吸纳社会团体和公众的资金投入到生态补偿支付体系之中,作为政府公共支付体系的有力补充。从我国已经实施的带有生态补偿性质的生态建设和保护项目来看,公共财政支付发挥着主导作用。尽管说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无论从实施的过程还是从实际的效果来说都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但是在当前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下确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从长远发展来看,以市场化为导向,采取灵活多样的生态补偿方式,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公共支付体系应该成为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主要方向。今后,要在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继续加强和完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实施产业补偿、异地开发式补偿、绿色技术及教育援助等其他补偿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将横向生态补偿的重点转移到推进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的市场化机制和水资源、排污权交易市场建立的轨道上来,并最终依托市场的作用,有效缓解“政府失灵”的困境。
(五)以健全生态监管评估体系为支撑,构建动态调整的补偿机制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横向生态补偿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大的发展形势要求下地方政府相互博弈的非自愿选择。同时,生态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相互间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导致横向生态补偿标准会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现有认识水平的局限、体制机制的约束和科学技术手段不相适应也决定了科学完善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横向生态补偿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以生态监管评估体系为支撑的动态调整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抓紧建立生态补偿效益的评估机制,制定和完善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及时提供动态监测评估信息,逐步建立生态补偿统计信息发布制度,特别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使之成为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另一方面,要根据生态环境状况和区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的变化以及生态补偿过程中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横向生态补偿制度预先做出动态调整的机制安排,从而保障生态补偿的持续有效性。
四、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的主要目标
(一)近期目标(到2020年)
到2020年,以流域为主体的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建立,横向生态补偿作为纵向生态补偿的有益补充,补偿规模和空间覆盖面不断扩大,在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效应开始显现;阻碍横向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自然资产产权制度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的法律基础有所加强;生态评估的技术手段相对比较成熟,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横向生态补偿标准和监管体系形成;灵活多样的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的方式趋于成熟并得到广泛实施,市场机制和手段的作用得到加强。
(二)远期目标(到2030年)
到2030年,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的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全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作为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和区际利益协调的重要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中发挥显著作用;主要流域的区际生态关系趋于协调,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市场机制在横向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确立,以多主体、多形式的公共支付体系为支撑的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格局形成;动态化生态评估、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体系趋于完善,横向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一、司法所工作
1、指导以司法所为重点,深入开展处置突发性群体民事纠纷工作,完善预警、预案预防工作机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经常性工作,不断强化司法所在化解、预防、减少和处置突发性群体民事纠纷的能力。
2、加强指导,进一步强化和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依照《宁波市新一轮规范化司法所创建标准》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抓好司法所硬件和软件建设,推进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年内争取司法所全部达标,1-2家达到省“示范司法所”标准。对司法所实行工作目标考核。司法所要积极参与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在加强综治工作中心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司法所建设;通过司法所建设确保综治工作中心中有关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的实施。
3、抓好队伍建设。利用综治中心建设的契机,努力争取配好配强司法所工作人员,同时做好培训工作。首先是加强对司法所长的培训,到经验丰富,工作先进的单位参观学习,开拓眼界,拓宽工作思路;其次继续做好司法所内勤的业务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省厅开发的司法行政系统电脑软件的应用,分别指导,确保其正常应用。第三是抓好司法所新上岗的工作人员的培训,就工作职责,业务技能和工作方法进行系统培训。
二、人民调解工作
1、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要认真贯彻中办、国办转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大力加强人民文章版权归文秘写作网作者所有!调解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结合“综治进民企”活动,指导民营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调整充实调委会力量,逐步将一些年龄偏大、素质不高的调解员进行调整,聘请一些有威望、年纪较轻、素质较高、责任性强的人担任调解主任,对工作不力的调解员也要做到及时调整。发挥街道、镇调委会作用,提高涉法纠纷、群访纠纷和群体纠纷的调解实效。
2、加强调解干部的业务培训。按照司法部《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组织骨干人员参加培训、以会代训、以案析法、现场观摩等方式抓好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和调解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继续协调江北区人民法院,分批组织人民调解干部参加民事案件庭审旁听。
3、认真抓好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首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农村调委会建设。要规范调解委员会的调解纠纷活动。积极开展调解室的规范化建设活动,搞好调解室的软件、硬件建设。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学习、例会、登记、考评、统计、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严格按照市局确定的书面调解协议制作范围、内容和要求,规范制作调解协议,协议书一案一档,按规定备案。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奖励机制,对人民调解员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和典型的宣传力度。出一期十佳人民调解员风采宣传画册和十佳人民调解协议书样本宣传册。
三、安置帮教工作
按照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努力形成规范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好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1、继续深入开展省府150号令和市政府127号令的宣传和落实工作,充分发挥区安置帮教工作协调小组作用,理顺关系,加强衔接与协调。
2、积极探索安置帮教有效途径。继续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帮教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做好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会议期间归正人员的走访帮教工作。努力把重新违法犯罪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年内帮教率达到95%,安置率90%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内。
3、狠抓安置帮教工作八项制度建设,实行对归正人员的分类管理,组织对全区安置帮教工作情况检查考核,对先进进行表彰。
4、继续抓好“三项”工程的落实。筹集使用好安置帮教专项经费,落实好安置优惠政策,创建安置基地。
一、树立“五种意识”,乘势而上谋发展
做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必须牢牢树立“五种意识”:
1、树立“项目立区”意识。实践证明,要实现区镇经济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必须以大招商拉动大开发,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大发展定位、大招商突破、大项目推动、大环境保障”的思路,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举措。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一门心思引进项目,加速提力建设平台,千方百计服务企业。更
加注重招商引资质量,更加注重提升安商水平,更加注重产业集群发展,更加注重园区功能配套。按照“二产三产并举、内联外引并重、园区城区并进”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平台建设,加速产业集聚,着力打造“机械制造、新型材料、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六大产业集群。着力建设现代工业新城。全面提升城市功能配套承载能力,加快推进物流中心、专业市场、220千伏电站、二水厂、二污水厂、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文峰公园、老县河改造、村民集并小区和商住小区建设,着力建设秀美城市新区。
2、树立“争先进位”意识。在当前市场经济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开发区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加快发展,必须知难而上,迎难而上,跳起来摘桃。各项工作都要奋勇争先,争创一流。各部门、各单位范围内选择竞争对手,瞄准赶超目标,比速度、比贡献、比位次。要增强危机感、紧缩迫感和使命感,坚持摒弃安于现状、盲目乐观的自满思想,大力弘扬敢于超越、争做第一的精神。今后几年,开发区要拉高标杆,确立率先发展新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仍然要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规模工业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要保持40%左右的增幅,财政收入要保持40%左右的增幅。力争挤身全国全省先进开发区行列,2011年进入孝感二十强乡镇前五名。
3、树立“富民亲商”意识。富民是建设小康社会最核心的任务,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探索富民途径、打造富民载体,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
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牢固树立“招商是生命线、环境是兴衰线”和“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围绕项目的落户、建设、生产和经营,提供全程跟踪服务,保姆式服务,以真诚的态度、热忱的服务、优良的环境亲商、护商、安商。实现“以工补农,以工带农,以农支工,以农促工”的辩证统一。
4、树立“和谐发展”意识。在大开发、大建设中,和谐是前提、是基础、是根本。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否决,努力实现生产和生态的和谐双赢;着眼于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统筹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心齐气顺的干事氛围,以人文精神促进和谐发展,形成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关注民生,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保障各类民生工程的投入,加大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加强信访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创建平安区镇。广泛开展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村组、和谐家庭创建及共建活动,实现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5、树立“率先垂范”意识。组织保障是我们工作的生命线,干部是决定的因素。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建立健全“五个基本、七个体系”,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加强区镇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村两委班子队伍建设。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要带头改革创新、开拓进取;要带头廉洁自律、勤政廉政。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行,大兴艰苦奋斗之为,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选拔作用机制,让甘于苦干、乐于实干、善于巧干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地位、干成事的有实惠。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教育和引导干部思想防线,严守行为红线,把住做人底线,做到干大事、干成事、不出事。
(二)抓好“十大工程”,大干快上求发展。
做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重点要抓好“十大工程”。
1、招商引资工程。2011年全区地完成引进投资额过亿元项目10个,完成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
2、项目建设工程。2011年全区要新开工建设项目10个,竣工形式8个。
3、征地运迁工程。2011年全区要储备运作土地1500亩;完成要民集并400户、动迁面积8余万平方米的任务。
4、基础设施工程。2011年基础设施计划投资8亿元,全面拉开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建成主次干道10条,拉开园区骨架,形成更多可供开发的“熟地”,实施完成黄滩刘垸桥改造工程。
5、功能配套工程。建设南区横五路以南给水工程、220千伏电站工程、二水厂工程、二污水厂工程。启动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大楼建设。
6、安居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规模约20万平方米的农民运迁新城,2011年要建成5万平方米,确保运迁群众全部住上高质量的安居房。
7、美化亮化工程。守成三纵九横路等道路的绿化和老一纵五横道路的亮化以及老县河环境整治。
8、保障工程。出台被征地农民新型社会保险制度,确保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8%、失业保险覆盖面达95%,养老、失业保险金发放率达10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达95%,低保覆盖面达100%。组织劳动力培训,向区内企业输送工人3000人。
9、社会事业工程。要确保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8%以上;计划生育率达96%以上。
总体思路:
根据区教育教学工作精神,以教学质量提升年为契机,高效、健康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努力促进学校稳定有序发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三个中心工作展开。
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新课改精神的学习,全面提高全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
2.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交流平台,探索网络教研新模式,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实施以教研组为主的“集体备课——上课——评课——再上课”专题式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改进和加强对教学常规的过程管理,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的意识和备课的实用性。
4.落实全面、全程质量监控措施,健全和完善教学考评奖惩制度,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主要项目及抓手
一、抓好常规教学的管理 落实常规,有效监控,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教务处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常规工作,它最能体现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水平。本学期,学校将以学校制度建设为契机,以各项规章为标准,努力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切实抓好教学质量流程的每一个环节。
重点工作:
1.在提高备课实效上下功夫。备课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和优化教学方案,以保证学生顺利有效的学习。在备课时,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尤其不同学科要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重点突出的备课。语文要加强学生的读写能力的指导和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数学学科要把握学例所蕴含的数学思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其他学科要注重过程的规范,抓好综合能力提高。
要求分节备课,环节齐全,重难点突出,方法明确,详略有致。教后反思认真总结成败得失,书写清晰。各科必须按新课标的要求,明确“三维目标”。教学设计要注重备学生、备教法、备知识,实用性强。本学期备课检查每月检查1次,每次划分等次,学期末汇总,计入绩效工资。
备课时要注意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在共案的基础上,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修改,形成自己的个案。上课后,要写出自己的教学反思,反思内容务实有效,切不可三言两语,图以应付。
2.抓课堂教学。实行候课制,每位任课教师必须提前在教室门口
等候上课,不得有迟到现象。上课期间(包括辅导期间)要求教师尽量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要认真处理好“学、教、练”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为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教务处将继续加强天天公开课的深入开展,加强指导与沟通,正面引导,促进提高。同时,实行执勤领导巡课制,将对每天的课堂教学情况打出等级,按照等级记入每月考评。对课堂秩序自由、混乱的教师也将提出警告。
另外,加强体育、音乐、美术、微机课等小科教学工作。由于小科科目的特殊性,本学期学校特提出以下要求:要求音体美微等小科教师的教案齐全,上课内容充实、明确,明确每节课内容,严禁教师上课期间组织学生看无关的电影、视频等,严禁提前下课,学生进入教学楼道里吵闹影响其他任课教师。尤是体育课严禁无秩序的教学,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整队,下课前也要统一整队,清查学生人数,体育教师要始终在场,防止发生意外安全事故,利用有限的场地和器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逢雨天和沙尘暴天气,教师随堂在教室里面上课,严禁体育课时间学生在校园游荡。
3.抓布置作业。作业布置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注意作业的开放性的实效性,注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作业当堂完成,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数英外,不留书面作业,语数英家庭作业每天不超过一小时。作业:强化学生作业的收交与批阅的检查。作业检查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作业分为学校作业和家庭作业。作业批阅要求注明时间,划分等次,作文须有批语。从批阅次数、认真、规范程度、是否如实等情况进行划等。学期终了汇总本学
期的检查,作为最终评定,考核成绩。
4.加强教研活动。每双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每次由各组长负责主持,专人记录。注明时间、地点、教研主题、主持人、教师发言、活动总结等。各教研组遇到问题集体研讨,形成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协同作战的和谐氛围。提倡同一学科、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课活动,要求每位科任教师本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构建“校本教研”、“网络教研”互为融合的教研新机制,提高教研有效性。扎实开展“备课——上课——评课——再备课——再上课——再评课”的二轮循环式教研活动及“同课异构”、“一课多评”的课堂教学研讨方式,抓实行动研究。
5.重教学调研。继续实行质量监控制度,严格按照《教学常规明白纸》规范教学行为。
严格教学常规管理,注重落实:第一:计划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开学第一周制定教务处工作计划,第二周收交检查教研组计划,并随实际变化不断修正,加强落实,责任到人,确保每项工作有人做、人人知道怎么做,以科学细致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第二:教学常规检查制度落实到位。加强平时的教学过程管理。检查以教研组为主,教研组长要配合教务处认真落实检查工作,并做好记录,交教务处。教务处每月统一进行一次全面常规检查。第三:继续搞好检测工作,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强化质量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重视“减负”,向课堂要质量。要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放在作业练习的精心设计上,放在培优补差上。“因材
施教、分层推进”使各类学生得到发展。要按照要求开展单元教学质量检测,通过检测来调控教学质量和教学行为,真正实现“轻负担高质量”,有效促进各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特别强调说明一点:为了配合区教育局质量年的工作部署,我们学校本学期将增加一次期中测试,工作程序同期末测试一样,交换监考,交换阅卷。考试成绩纳入考核。(考核方案,另行再订)
6.重视体育、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本学期,将以“武术操活动进校园”活动为契机,加强学生体育与艺术训练,并开展评比活动。同时,将在四五月份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
二、搭建平台,提高师资力量,不断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本着培养一支觉悟高、业务精、爱心强的教师队伍为出发点,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务处将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开展研讨和备课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务处将大力创造机会,不断搭建平台,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培训等,努力争取为名师和骨干教师展示才华的机会。
重点工作:
1.着力青年教师培养,促进师资均衡发展。本学期继续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适合学生发展、个体需求、家长要求优秀教师队伍,以科研、校本教研为抓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利用名师和骨干教师示范课、观摩课,充分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重视青年教师的梯队建设,有针对性的指导青年教师上好公开课、研究课和比赛课,在动态教学中生成青年教师的教学实力。拟在三月底、四月初举行青年教师课堂大赛。
2.着力高效课堂构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本学期以区教科研培训中心组织的各项教学比赛活动为契机,不管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务处将根据教科研培训中心的安排,提前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展示活动。希望我们的教师要积极准备区组织的教学活动,积极参与挑战,通过好课多磨、集体备课、同题备课、主题研讨等形式,让教师参与教学研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积淀素养,整合资源,不断创建课改特色
(一)着力学习素养积淀,促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1.着力学生素养积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语文以读好书、练好字、写好文为突破口,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本学期,将根据区有关部门的安排,提前组织经典诵读大赛、写字比赛、作文竞赛等;数学以“提升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的训练为切入口,不断强化学生的审题习惯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训练,本学期继续组织计算能力大赛和数学阅读大赛;其他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动口、动脑和综合能力。英语学科、艺术体育类学科、信息技术学科,将分别在四、五月份组织有关比赛、展示活动。(具体时间见通知)
2.继续深入开展主题阅读和经典诵读特色课程实验与研究,做好过程监控。上好主题阅读和经典诵读课,继续研究实施大阅读教学,以推动特色学校的建设。加强主题阅读和经典诵读的监督力度,启动主题阅读与经典诵读达标抽测制度。
3、进一步加强到校即读书和到校即练字管理。实行周通报制度,一周一公示读书、写字星级优秀班级。重点抓好写字工作,写规范字、说普通话。高度重视写好字的重要性,全体教师在意识、行动上要高度统一。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单词、句型过关;特别加强英语朗读、对话、演讲等工作的落实,提高学生英语、经典诵读的整体水平。
(二)着力特色资源开发,促课程资源整合。
1.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积极开发和初步实施舞蹈校本课,确保舞蹈校本课程实施时间。继续完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构建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2.建设学校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开设现代化媒体辅助课程,构建现代化教育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现有教育信息技术,进行集知识教育、娱乐为一体,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交融的综合课程的探究。
一、前期准备阶段
(1) 成立专门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校长亲自挂帅, 担任组长, 组织相关的行政、财务、后勤采购等人员参加。特别强调一定要有上级教育装备部门技术人员和历史教学的一线人员参加, 负责对设计施工的具体内容和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2) 聘请相关专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对项目进行预估, 并参考各地的数字化历史专用教室建设经验, 在选址、工程总体设计、工程预算、施工单位选择和后期的项目评审验收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3) 在充分尊重和吸取各方面的指导和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建设指导方案, 尽量全面地考虑到建设环节可能遇到的各方面问题, 并做好处理临时出现问题的预案;落实领导小组人员的分工, 要求每名成员拿出所负责工作的实施方案。
(4) 对项目的设计和建设进行公开招标, 要求投标方必须是具备一定的项目设计建设经验和在国家工程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合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营业执照经年检有效、无不良施工记录的设计施工单位, 以确保工程能够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
(5) 进行建设方案的设计。
方案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充分考虑高中历史课程及学科教育特点, 专用教室以为历史课程及学科教育服务为主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可更新的学科信息, 并具备及时将最新成果纳入教学过程的能力, 兼顾日常教学和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需要。
(2) 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历史教学环境, 满足学生探索历史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历史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
(3) 支持、支撑依托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环境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式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完善接受式学习。
(4) 遵循实用性和安全性原则。严格参照上级教育装备部门对此类工程的各项基本要求, 结合本校的实际教学需要和项目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设计。
基本要求如下:
(1) 多功能操作讲台要求采用绝缘、仿古、可移动式的设计, 方便进行历史舞台剧的表演和历史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实践活动。学生桌椅采用仿古式设计, 并要求移动方便, 采用耐磨、耐刻划的高质量防火板材, 要求造型美观, 经久耐用, 可不设抽屉。
(2) 两侧墙壁布景栏中的布景要求是可拆卸的, 可依据教学进度定期调换其中的防潮纸质压膜布景,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线索引领、知识总结和营造相应的课堂气氛。有条件的学校也可设计成电子历史长廊, 既能满足高中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需要, 也能满足课程标准中拓展型和加强型课程的要求。黑板上方留有字块粘贴处, 粘贴如“以史明志、鉴往知来”之类的字块, 黑板两侧墙壁可做书法、绘画、史学家或历史名人肖像等其他布置。后墙可设计为宫殿式的历史长河展示区, 以客观的历史时间为脉络, 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导向, 以重大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事件为架构和主体, 宏观展示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历程。
(3) 黑板和投影幕布的设定要以投影幕布正常悬挂时不遮挡黑板为标准。书写板也可配成当下较为先进的液晶电子白板。既节省了大量空间用于其他布置, 又使计算机、黑板、投影仪三者合为一体, 非常实用。
(4) 教室侧面和后部设有以单元专题教具为主的各种展示橱窗。除专题教具之外还应包括师生自制教具、教师科研成果与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橱窗, 并单独留有地方史展示橱窗, 精选典型历史文物或仿品, 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历史,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地方史的兴趣。
(5) 顶棚也可以适当进行与教室整体氛围相协调的图案式设计, 以不影响照明、防火、投影和监控设备的安装为原则。
(6) 配备专门的资料室, 方便教师和学生查阅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各种基础性历史信息和资料;与图书馆电子索引系统联网, 方便学生进行其他相关书籍和资料的借阅查询。
(7) 配备专门的备品室, 负责存放教室展柜内轮换展出的教学模型、实物、展板等教学用具。
(6) 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工程预算和工程款项的筹措。
二、建设施工阶段
考虑到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特点是时间跨度大—上下五千年, 空间范围广—纵横几万里, 内容繁多—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 因此数字化历史专用教室的建设必须以全新的教学观念为指导, 能够演绎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 满足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需要, 在具体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要求有:
1. 功能要求
历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教学系统, 所以要求历史专用教室能够实现利用多媒体组合优化学科教学, 强化历史德育内容的意义, 达成历史教学目标的功能;改变中学历史教学中缺乏承载知识的实物、媒体, 片面认为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是历史课程唯一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 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和成果展示, 能够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历史教学提供条件;通过声音、模型、实物信息的传递, 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简明扼要地展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能够将历史科学发展的前沿成果渗透于课程教学中, 力求达到科学性、思想性、生动性和前瞻性的统一。
2. 建筑基本要求
(1) 地面:专用教室地面不设置台阶, 地面应便于清洁, 地板要求耐磨、防滑、反光性弱。
(2) 门窗:要有前后两个门, 要求宽度不低于120 cm, 门框上部设通风、透光小窗。各个窗台的适宜高度应在90~100 cm, 窗户之间的墙壁宽度不应大于120 cm。专用教室的门窗开启后以不影响走廊通行的安全、便利和室内空间的正常使用为标准。
(3) 墙面:专用教室的三面墙应为实体、墙面平整, 以便于相关设施的安装和情景的布置。
(4) 线路布设系统:专用教室中的电源必须设置总控设备。墙壁电源与照明电路应分别设计、分路控制。新建专用教室应预留出布线系统的竖向贯通井道及设备位置, 以备日后设备增减而产生线路改装的需要。
(5) 用电负荷:配电线路和设备功率容量在设计上必须预留出增加空间, 以满足设备不断增多、更新换代后功率加大的需要。
3. 环境基本要求 (见表1)
4. 施工过程要求
整个建设过程要公开透明, 全程要有上级主管部门和建设领导小组及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和群众的监督, 遇到重要问题由建设领导小组例会讨论解决, 并定期公布财政支出和工程进展情况。
三、评审验收阶段
(1) 工程完工后, 由上级主管部门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验收, 对不合格的部分及时调整。
(2) 对工程决算情况进行详细审查, 并将预算方案与决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以积累建设经验。
(3) 将工程准备、实施、评审阶段的所有材料分类建档保存。
(4) 对环保要求落实到位, 确保使用时室内空气质量达标。
以上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投入使用。
四、结束语
关于数字化历史专用教室的软件建设, 如对任课教师和管理教师的培训、建立专用教室的管理和使用制度等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必须在工程项目启动后同步进行。总之, 不可把数字化历史专用教室作为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 建设好后长期闲置不用, 一定要使其充分发挥功用, 为本校现代化历史教学服务。另外, 这项建设建议率先在省级示范校层次和经济发达地区推广, 以确保工程建设的资金能够落实到位。在细节设计和设备选择上要结合校情、学情, 不要一味追求现代化、高层次, 达到实用、够用、好用的标准即可。
参考文献
一、构建薪酬水平平衡比较体系的内部任务
平衡比较机制的内部任务主要有三个:
(一)建立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的调整机制
从目前薪酬的调整方式来看,我国主要采取的是行政命令的手段对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进行改革和调整,薪酬调整受政府行为影响较大,劳动力要素的价格被严重扭曲,偏离了劳动力价值和人力资本价值,从而人为地割断了薪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而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通过集体谈判、立法程序或是完善的行政程序等方式来实现薪酬的调整,使薪酬增长与经济增长联系密切,让薪酬水平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使薪酬调整得到法律的保障。因此,与薪酬平衡比较机制相配套,首先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薪酬调整机制,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的调整水平和幅度与国民经济、财政、物价等因素相适应,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的激励机制
众所周知,工资具有保障、激励和调节三大职能,因此我们在注意工资平衡比较的同时,要关注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激励机制的建设。但是在薪酬管理过程中,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影响,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在这一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在如何发挥薪酬的激励职能方面显得办法不是很多,未能充分调动起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系统,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水平与本人绩效水平挂钩,并随着其业绩、贡献大小而浮动,这才有利于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激励公平性的实现。同时,考核为薪酬分配提供依据,可以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激励机制的实行提供参考依据。设计合理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绩效评估体系会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系统的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而有效的发挥。因此,需要在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系统内设立科学的绩效考核目标、建立规范的考核标准、组建科学的考核机构、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及时反馈考核结果,不断的完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绩效评估机制,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绩效能够真正在薪酬中体现出来,从而真正体现出薪酬的激励作用。
(三)建立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的运行机制
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制度一定要建立正常的运行机制,即应随社会经济发展有相应调节薪酬水平的机能,实行定期增加薪酬的制度,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年年有所增加,并不应为短期的政治经济政策左右,更不应受个人意志的干扰,以保证公共部门工作人员队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否则,这种薪酬体系也会逐渐僵化和被否定。同时,在薪酬运行过程中要有法律作保障,具体操作体现规范化,并且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保证运行的阳光透明,并接受相应的监督。
二、构建薪酬水平平衡比较体系的外部任务
薪酬水平平衡比较体系的外部任务是:健全物价补偿机制。
在平衡比较原则下,定期提薪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实际薪酬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就很难顺利实现这一目标。物价补偿机制是政府根据物价的上涨情况,通过给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增加薪酬的形式,以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会因之而受到影响。
我国对物价进行补贴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第一,通过“暗补”的方式,也就是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某些商品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从而使之保持一种较低的市场价格,换句话说就是把物价补贴给生产者,以抑制物价的上涨;第二,采取“明补”的方式,是指国家根据消费品上涨的情况,等额发放给每个职工一定的物价补贴,国家掌握对职工进行价格补偿的主动权;第三,利用“暗挂”的手段,就是指当物价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由国家统一规定,按照每个职工各自的等级标准,在原来的工资标准基础上向上级升级,即普调工资。
为了确保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稳步上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力图寻找一个更为合适的办法来解决薪酬增长与物价之间的关系。西方国家对于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物价补贴,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物价的变动情况,调整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或薪酬增长幅度,如德国,每年有五个著名的研究所对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及通货膨胀率作出预测,政府以此为依据确定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增长的比例;另一种是根据物价的变动情况,给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以物价补贴,这种方式以瑞典最为典型,每年年底联邦政府人事局和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工会举行谈判,根据全年物价上涨率计算出物价补贴费,一次补清,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职工的实际收入不会因物价上涨受损。
按照国外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可以实行一种工资指数化,主要是指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按照物价变动状况自动调整工资的一种价格补偿机制。通过法令或法规规定具体的挂钩方法和挂钩的各种指标的计算,定期对职工工资进行物价补偿,也称为“明挂”。这种方式以法律形式把工资同物价挂钩,可以使职工有可靠的价格补偿,从而消除了职工对物价上涨的忧虑,同时将补偿物价影响和提高实际薪酬两部分分开来,有利于发挥薪酬的经济杠杆作用。
三、薪酬水平平衡比较机制的建构思路
完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制度必须建立起平衡比较机制。构建这一机制至少应包括以下系统:即定期进行薪酬水平调查、薪酬水平比较,以及按年进行的薪酬趋势评估等。
(一)建立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调查制度
建立薪酬调查制度、薪酬收入水平决定机制和调整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和调整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许多国家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薪酬调查制度。在確定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时,通过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调查和企业水平调查,将薪酬调查结果作为调整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的依据,既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有利于较好地体现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劳动和贡献,形成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薪酬调查机制包括薪酬评估和确定机制,由薪酬评估方法的运用和运行方式的设置两方面的内容组成,评估方法包括综合比较法和分类比较法两种方式。综合比较法主要是用于总体水平的确定上,如将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的总体水平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进行比较。分类比较主要是用于公共部门职位工资、档次工资的设计方面,如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各个职位工资的标准和水平比较。运行方式的设置包括统计数据的获得、评估专家的组成、评估的频率和时间设定、工资方案的咨询和实施等具体的内容。作为薪酬水平比较的一种辅助手段,“工资趋势评估”则通过两次薪酬水平调查之间的年份调整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的分析,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规划提供了参考。可以成立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评估委员会,专门从事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评估工作,并提出薪酬调整的建议;也可以通过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来进行评估,并由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薪酬调整方案,评估的频率一般是一年评估一次。
(二)定期进行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比较
薪酬水平比较是利用薪酬水平调查搜集到的薪酬数据,在按照统计标准进行整理与评价之后,将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与其相当人员薪酬进行科学比较,并评价两者“基本平衡”的程度。
将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水平与私营企业中从事相似工作、相近职位、同等年龄、同等学历人员的薪酬水平进行比较,每年对企业各类人员的薪酬状况进行抽查,并与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水平进行比较,找出二者差距,从而提出修订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的建议,这种办法能够及时补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与企业人员的薪酬差距,以保证薪酬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三)完善物价指数的调查制度
不同地区物价对于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生活费用产生直接影响。物价上涨造成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实际收入的下降是各国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制度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政府都采取不同的补偿办法,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增长率高于物价指数上涨率,至少保证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实际薪酬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在具体做法上,有三种方式:一是实行工资指数化。如法国、意大利、台湾等。二是参照物价上涨水平,调整工资标准。如日本、美国等大部分国家。三是发放物价补贴,定期计入薪酬标准。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建立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平衡比较机制就要定期对物价进行调查,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实际生活费用根据物价指数不断调整,使之成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平衡比较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进行薪酬调整论证
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不仅要建立调查制度,而且要建立听证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公民,因此,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努力以及政绩,公民最有发言权。
在进行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和企业人员薪酬调查后,取得了相应的数据,同时考虑物价指数,这时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提出合适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调整幅度。这一调整幅度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因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是来自于纳税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水平的调整属于公共行为,在确定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时有必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纳税人的意见,吸收各利益相关群体意见对于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调整是非常必要的,最终将征求意见用于修正薪酬水平的调整。
(五)调整不同类别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
将平衡比较的结果和征求社会各界纳税人意见结果作为对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的调整依据,据此提出调整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的建议。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而确定不同的薪酬标准。平衡比较的科学性在于能够对于不同类别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平衡比较的结果,进行不同幅度的调整,即可以同步调整也可以不同步进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如对于高级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和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分别进行平衡比较,以期及时对市场劳动力市场作出灵活反应。
(六)提交人民代表大会讨论
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所有的经費来源于国家财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包括每次薪酬水平调整,应当接受立法机关与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由政府提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增长变化的预算,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批准,这是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制度步入合法化、规范化的基本前提与保证。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调整应该作为我国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仅事关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