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调整工作汇报

2025-0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构调整工作汇报(通用8篇)

机构调整工作汇报 篇1

总经理:

2004年5月12日——2004年5月27日我们根据您的指示,到公司的各部、处、站,对机构调整后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年初的机构调整是成功的。

2月18日公司机构调整和人员整合后,公司领导分工部门负责人以及人员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动,运行三个月后,一些新任职的部门负

责人认为自己对新任职部门的具体业务还没有完全熟悉,一些部门的负责人认为他们遇到一些新问题,需要接受一些新观念。但是负责人几乎所有单位的负责人都谈到,本部门在调整后运

行状况良好,员工透着崭新的精神面貌,干劲十足,效率提高。总体上看,年初得当机构和人员调整是成功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各个供气处,“形象工程”初见成效,处容处貌焕然一新,受理业务的员工对前来办事的用户热情周到服务,即使是用户态度急躁,员工也能耐心答疑,直到用户满意;户内维修改线回归到各处后,缩小了维修服务的“半径”,加快了维修速度,缓解了维修任务积压排队的矛盾,维修直接解决查收发现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效率。

工程部实行用户安装咨询“一站负责制”经过培训,推行挂牌服务,施工现场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同时开始执行新的工程承包基价,双管齐下,形象年、效益年的学习任务。

开发部改变以往派人到开发公司做用户发展工作的做法,由“上门求人”变为“开发商求我”,发展业务由被动变主动。

调度中心组建后,积极协调调度输气、抢修、点火等生产活动,微机中心开发的收费软件系统已

投入使试用,门站的站容站貌整饬一新,“形象工程”建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增压站、储配站的“形象工程”也在设计中。

维修中心运行调度密切配合,查漏、出险到位及时,员工们经常在恶劣的条件下超时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多次较大型的维、抢修任务,巡线实行“”责任制,有效地保证了巡线到位率。

材料设备部组建后,进入角色快,研究修订了设备、车辆管理制度,尤其是在车辆管理上,费用控制效果明显。通过公福用户的计量表普查,找到了一些差量居高不下的症结,对公司“降差”做了很好的基础工作。

安技部的安全和技术工作有序展开,稽查和“内保分局”联合查处了一批“老大难”的“拒查户”,与行政执法局联合处理了处违章占压管线的历史遗留问题。

二、机构调整后发现的新问题

机构调整是成功的,但在运行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综合起来主要有:

1、“户内维修”回归各供气处后,各处领取材料“用途”无法控制。

公司规定用户的户内改线,材料费由用户支付,但各供气处领用“维修材料”后是用在“户内维修”上,还是用在“用户改线”上,界限不清。如用在“用户改线”上,向用户收取材料费后,沉淀在供气处,似不合理。

2、“户内维修”回归各供气处,各供气处与维修中心在维修上的时间界限、业务界限、范围界限(以墙为界),已经明确,但是执行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明确:夜间能够从根本上处理的户内维修,给白天维修留下尾巴;夜间维修不便于或不具备根本上维修的,第二天此事由谁来做不明确;维修中心处理后的户内维修,供气处不清楚,重复派人上门。

3、调度中心的运行组织权威还需加强,指挥系统还需完善,一些时候仍有指令不畅现象发生。现场协调有的不能及时到位;维、抢修后,用户二次点火责任不清。

4、车辆管理还需强化,行车单检查个别人不配合,一些司机出车记录填写含糊,造成耗油量过大,刚过半月,全月油量耗空;出

私车现象仍有发生;车况不佳,运行成本较高。

5、材料管理由工程部部分离出来后,目前执行的工程决算方式有可能造成施工单位多领材料。如:施工单位领料后,由于客观原因未完成“标内”任务,就很可能发生工程材料沉淀在施工单位的问题。

6、一些公福用户计量表不准确,有的影响了公司效益有的则造成不良影响。吉化、物贸等公福用户计量表不准确问题尤其突出,但喊了这么长时间,到现在仍没有解决。

7、个别用户拒查,工作做不通,一直拖着,查收员催急了人身安全又受到威胁,可行的办法。

8、巡线的工程资料不全,是个问题。机构调整后要求加强巡线,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这个问题喊了多少年,至今未解决,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缺少督察是一个方面,差在哪里,抓在哪里。哪个部门不当回事,没按时按规定完成,就该处理哪个部门,缺少处罚,有些工作就是怎么喊也都不出结果。类似的问题还有设备档案,吉美成

立5年了,到现在还是没有完善起来。

三、问题分析

分析以上问题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历史遗留下来问题

上述问题中的第6、7、8条,如巡线资料、设备档案不完善、计量表不准确、“拒查户”的查收问题,是前多年留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研究多次,虽有进展,但进展缓慢。

二是部门间的沟通与统筹不够

机构改革工作汇报 篇2

一、基本情况

***位于县城西部11公里处,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全乡共辖***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人,总耕地面积****亩。全乡共有干部职工**人,其中;男***人,女***人;公务员***人,事业人员***人,临时人员**8人。政府机关***人(含厨师、司机***人),财政所***人,农业中心*** 人,计生站***人,兽医站***人,文化广播中心***人,林业站**8人。大学生村官**人。

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成立领导小组。

按照县上机构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为了切实加强对机构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乡上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人大主席****、乡长***、副书记**88副组长的***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兼任办公室主作,负责机构改革工作的日常事务。通过成立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机构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合理制定实施方案。

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汇报材料 篇3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芷江侗族自治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芷发[2009]19号)文件精神,作为全县乡镇机构改革的试点乡镇之一,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编办的指导下,经过乡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现已圆满完成机构改革试点任务,实现了确立转变乡政府职能,理顺县乡事权关系,整合事业站所,精简机构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确保乡镇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目标,整个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平稳。回顾我乡机构改革工作,现将主要做法和成效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宣传发动,积极营造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良好氛围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势必涉及多方利益的调整,必须得到各个层面的理解和支持,必须转变人们的观念,营造一个良好氛围,使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对改革形成共识,并积极参与改革。在接到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任务后我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改革前的宣传发动工作。首先,统一思想,每次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主要领导逢会必讲改革。同时,对事业单位人员,及早宣传改革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和典型经验,使全乡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得到统一。二是在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职工中宣传改革。通过调研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在宣传上级有关改革的要求和文件精神同时,认真听取基层干部职工对改革的意见建议,让他们参与到改革方案及有关具体措施的制定过程中,对他们提出的好的意见、建议充分采纳,并设身处地为他们的利益考虑,使他们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三是动员发动,明确任务,营造改革的声势。在深入调研,反复听取意见,充分做好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乡委、政府及时召开全乡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机关干部、乡属各单位干部职工参加会议,营造出改革的声势和良好氛围。

(二)认真调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心设置改革方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调研工作。为做好此次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禾梨坳乡党委、政府成立了由党委书任记任组长、乡长任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派专人赴麻阳、公坪等地学习调研,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

二是围绕职能,科学制定改革方案。机构是职能的载体,在梳理明确乡机关和事业单位职能的同时,围绕职能的有效履行,设计切合我乡实际的机构方案是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成败的关键环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我乡对各原来设臵的七站八所事业单位(俗称七站八所)的职能进行认真分析和梳理,本着严格精简的原则,将职能相近的机构和单位进行合并,职能强化的予以加强,职能弱化或丧失的予以撤并,形成初步方案。几经征求意见并多次向县委、政府、县编办汇报、沟通和争取,最终形成了‚一办四中心‛5个职能机构,即党政办公室(加挂‚文明创建办公室‛、‚信访接待办公室‛、‚财政所‛牌子)、农村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加挂‚劳动和社会保障站‛、‚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站‛两块牌子)、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加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农业服务中心(加挂‚‘舞水’‛ 柑桔产业办公室、‚烤烟办公室‛牌子)、综治维稳服务中心(加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牌子)。从我乡机构改革实施的情况看,上述机构设臵方案既严格执行了县委、县政府精简机构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发展及社会事务等工作对机构设臵的要求。

(三)坚持原则,确保改革成效

为确保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使改革工作取得成效,我乡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设臵机构。在成立的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派专人赴外地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县委文件精神和当地实际情况,整合乡属各单位俗称七站八所,将原有的20个站所精简为‚一办四中心‛5个职能机构,即党政办公室、农村社会事业服务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综治维稳服务中心。

二是以服务群众为原则定位职能。为了突出服务,禾梨坳乡对每个中心的职能进行分类整合,如农业服务中心,既综合了原农技、农机、动物防疫、畜牧、水利等直接关系农业生产的所有部门,又将农村社会化服务五大体系纳入服务中心。同时,重点打造农业信息化服务中心,切实为群众提高各种服务;同时扩展服务职能,将当地的柑桔产业以协会形式纳入服务中心管理,实现‚舞水‛柑桔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从而实现惠农、支农。三是以定岗定员为原则精简人员。面对编制人员问题,禾梨坳乡党政办公室及四个服务中心各设臵主任一名,由政党领导兼任,设臵副主任1至2名,由各个单位成员自由竞聘产生,工作人员按需要定岗定员,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对于富余人员实行鼓励创业、提前退休等方式妥当安臵。如原农技站有工作人员4名,其中1人纳入服务中心参与行政公共服务,其余3人实行分流进行经营创收,既为群众提供了行政管理服务又实现市场化效益。

(四)有情操作,机构改革工作稳妥有序

作为全县乡镇机构改革的试点单位,我乡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的意图,坚持完成编制精简任务毫不动摇,决不留情。但在实施人员分流过程中,做到了耐心细致,有情操作。对于机关公务员的分流实行离岗退养政策,对于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引导动员其从事市场经营、鼓励创业分流。在实施编人员分流过程中,乡党委、政府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同时通过谈心等方式逐个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做到改革无情,操作有情,使机构改革工作顺利、稳妥、有序推进,到现在无一起上访事件。

二、主要成效

(一)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进一步找准,基层政权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这次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找准了适合禾梨坳乡的职能定位,所规范的机关职能,体现了乡镇党委政府所要做的工作。例如:农技站技术人员如何利用技术服务百姓,如果实现服务经营两不误;如何建设文明社会,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流动人口急剧增多的情况下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如何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所有这些乡镇政府所面临的新的职能,在机构改革中‚一办四中心‛中充分体现出来。可以说,通过改革,乡镇的职能定位更准确,该强化的职能得到了充分加强,机构人员编制都得到了有效保障,这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主开放、竞争择优的干部管理机制加快形成

面对人员整合、管理问题,我乡探索出新的选人用人模式。‚一办四中心‛各岗位的工作人员从乡各部门在编在岗人员中整合使用,‚一办四中心‛各设主任1名,由乡党委、政府相关领导兼任,按工作需要设臵副主任1-2名,由中心工作人员竞聘产生,工作人员按核定的编制和岗位定员。在各中心副主任的产生过程中,竞聘方法把党的干部政策亮给群众,把干部的任职标准和条件交给群众,把对干部的评判权和选举权下放给群众,在比较中鉴别,在竞争中甄选,更直接地体现了群众的意愿。同时,竞聘既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党员干部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扩大了选人用人的视野和渠道,也从机制上促使选出的乡镇领导干部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科学设置了机构,减少了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有效减轻了财政负担 通过这次改革,本乡事业机构从20个减少到5个,精简了300%。新设立的‚一办四中心‛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禾梨坳的实际设臵的,能有效地发挥其职能作用,办公室主任明确由分管领导兼任,减少了管理层次和环节,对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次机构改革,全乡已初步分流3人,为以后财政负担的有效减轻打下了基础。目前,‚一办四中心‛均有空编,为下一步调优机关、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留有较大的空间。

三、机构改革中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乡镇工作的内容、重点发生了变化,再加上乡镇撤并、人员分流和内设机构调整,打乱了乡镇多年形成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已成为当前乡镇工作的一项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乡镇职能转变中还存在方面:

一是机构改革模式认同度较底。长期以来,大多数站所都实行上级部门直接管理,和政府联系较少,存在‚个人主义‛和‚山头主义‛,乡镇机构后,部分站所的职工存在有事情找上级主管单位,很少和乡党委、政府沟通商量,党委、政府对其领导管理职能不明显。同样,上级主管部门也对于乡镇的五中心也大认同,比如农业局认农技站、经管局只认经管站,特别是在编制上没有得到认同。同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沟通进一步加强是迫不及待的问题。二是部分干部职能转变不适应。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搞好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已经成为现代乡镇干部的主要职能。新型农民的经营主体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单纯靠行政命令开展工作失去存在基础和意义。现代农民‚想的是致富,难的是技术,缺的是服务,靠的还是乡镇干部‛。对于吃惯了‚大锅饭‛,一直依赖财政供养的部分事业机关人员,缺乏技术信息,在转为服务型干部中,出现了不适应现象。

局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汇报总结 篇4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局的指导帮助下,我局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坚持以X为指导,深入贯彻《节约能源法》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按照X市公共机构节能“十四五”规划及X市公共机构X年节能工作要点,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体制、完善管理制度、改造节能设备等方法途经,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水平,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X年公共机构节能主要工作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我市早在X年X月就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并根据人事调整,及时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确保节能工作有人管、管得好。

同时,进一步健全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确定各单位节能工作分管领导和联络员,成立节能降耗分片协作组,每季度召开协作组组长会议,研究部署工作,理顺了网格化管理机制,使节能管理工作运转顺畅有力。

(二)宣传节能知识,提高节能意识。

我局以节能宣传周为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通过宣传使广大机关干部群众认识到加强节能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X、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X.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日”活动。X月X日为“全国低碳日”,市本级与各县(市、区)各公共机构统一开展了能源紧缺体验和绿色低碳出行活动,市行政中心举行了绿色消费节能宣传袋发放和节能图片展示活动,发放节能宣传袋X余份。同时全市各级机关部门除机房等特殊场所外,停开所有区域的空调、公共区域照明停开一天;四楼以下不乘坐电梯,所有景观照明灯、装饰用灯关闭一天。

X.举办节能知识图片展。我们共印制了节能宣传画X套(共X张),各类节能宣传小标签X张,在市行政中心及市直各单位进行展示与张贴,普及节能知识,增强节能意识,使广大机关干部群众清楚的意识到节能降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X.举办全市公共领域电梯节能技术推广会活动。在结合节能宣传周活动中,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市党政机关、医院、宾馆等公共领域节能工作,我局联合市经信委、市卫生局、市旅游局等部门,共同举办了全市公共领域电梯节能技术推广会。各县市区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经信(商、发)部门、卫生部门、四星以上宾馆等单位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有关企业关于电梯节能技术、节能成效和应用案例等情况的介绍,并进行了互动交流。

X.开展“率先垂范,绿色出行”活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市公交公司联合开展“率先垂范,绿色出行”活动。印制X张免费乘车票,发放给全市各公共机构广大机关干部群众,倡导乘公交车上下班,不开或少开私家车,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节能低碳,并为全社会的节能工作起到示范与引领的作用。

(三)夯实统计基础,强化督查考核。

节能是目标,考核是手段,统计是基础,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夯实数据统计基础,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确保考核工作有数据可依,促进节能降耗目标实现。

X.明确责任目标。我局年初就明确了X年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目标,即以X年能耗为基数,X年人均综合能耗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分别下降X.X%、X.X%。为使目标顺利完成,今年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X个县(市、区)管理局签订了X年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重点目标和日常管理目标,为节能管理工作有效推进提供了保障。

X.夯实统计基础。详实掌握公共机构数量、人员等情况是做好节能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各项节能举措的坚实基础。X月份,按照国管局的统一部署,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审核、汇总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公共机构基本情况,编制全市公共机构名录库,并按时报送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目前纳入统计的全市公共机构数量共有X家,能源资源消耗工作已覆盖到全市各乡镇。

X.加强业务培训。我们坚持学习与培训相结合的方针。X月X日,我局在X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X市第一期公共机构能耗统计软件培训班,请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就能耗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进行业务培训。各县市区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以及各市级公共机构的统计人员参与了会议。此外,我局还积极参加了今年八月举行的X省机关事务管理系统执法培训,并全部通过考核。

X.开展督查考核。我们不断强化督查考核工作机制,促进节能工作长效发展。一是数据分析研判。经常深入机关事业单位了解不同阶段的能耗数据,通过横向单位比较分析原因,纵向时间比较分析能耗规律,及时将情况反馈到被调查单位,为节能单位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

二是开展评先评优。

今年上半年,我们开展了对县(市、区)公共机构X年节能目标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共评出优秀单位X个,合格单位X个,大大调动了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积极性。此外,我们还组织开展评选XX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通过层层筛选,最终评选出先进集体X家、先进个人X名。

(四)引进节能产品,探索技改新路。

我局十分重视节能新品引进和技改新路探索。今年以来,多次开展节能成果展和调研活动,对新型节能产品作了大量探索研究,并进行比较分析,择优推荐给各公共机构,做好节能技改的支撑和引导。

X.推动合同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实质是一种通过减少能耗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方式已成为加强节能工作管理的重要手段。今年上半年,市行政中心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正式确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进行运作,项目利用市行政中心X~X号楼屋顶X平方米的场地,投建总容量为X.X兆瓦,运行周期不低于X年,在不需要我们投入的情况下,累计可发电约X度,目前,各项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稳步推进中。

X.加快技术改造。公共机构要实现“十四五”节能X%的目标,抓好技术节能是关键。市行政中心为实现节能目标大力开展了重点领域的节能技术改造。今年X月份,行政中心X、X号楼中央空调系统进行了节能改造,于X月底完成施工并顺利投入运行。经初步测算,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三季度中央空调能耗系统共节能约X万度,预计合同期内市行政中心共可获得节能收益X万元。

(五)创建示范单位,树立先进典型。

以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应用和绿色消费为重点,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我局X年组织申报创建了市级示范单位X家,省级示范单位X家,国家级示范单位X家,并邀请了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专家就验收评价标准进行了专题辅导与培训,为创建活动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机构编制统计工作汇报 篇5

一是传达通知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做好20xx年机构编制统计年报工作有关要求,结合xx实际,认真研究“基本统计+专项调查”的统计模式,领会年报工作相关要求,迅速组织召开县区编办年报工作专题会议,学习“地方机构编制统计年报填报说明”,统一数据口径,明确上报时限。

二是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效率。组织机构编制年报统计业务培训,对各县区各部门负责年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详细讲解本年度年报的工作要点和注意事项,规范填报格式,对填报中的疑点难点进行解答释疑,交流好经验好做法,切实提高年报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是落实责任主体,完善工作机制。各县区编办主要负责同志要对统计数据负总责,认真审核,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各部门明确分管领导,并安排一名同志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年报统计工作。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健全实名制数据年报工作网络。

乡机构改革工作自检自查汇报材料 篇6

**乡自接到《关于迎接中央编办等部门和省编办对各地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情况开展督促检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广机编办〔2006〕23号)文件后,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4号)文件的精神,认真对照我乡机构编制改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全面的督促检查,现将我乡机构编制改革工作自检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1、大幅度精简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事业单位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作用明显加强。乡机关原定行政编制?名,改革后核定27名,减少?名;事业站所原定事业编制?名,改革后核定?名,减少?名。事业单位由?个,精简到综合设置11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播电视站、水务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站、卫生院、学校、司法所、国土所、派出所),平均精简?%。改变了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站多、线长、人员散的被动局面。

2、理顺了党政内设行政层级之间的关系。对乡党政机构,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由原来的?个内设机构改革为只设1个综合设行政层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更为直接、更为高效、更为通畅的新型管理体制,缩短了办事环节,减少推诿扯皮、内耗等不良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3、理顺了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明显加强,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大大提高。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过去许多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为此,我乡在改革中,把政事分开作为一个重点来突破,通过合理界定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事权划分,将党政机关原来的技术性、服务性、辅助性的职能剥离出来还给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达到了“凤还巢”的目的。一些社会化服务工作由从事公益事业服务的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实现了政事分开的目标。

4、理顺了条块管理的关系。扭转了条块之间“管人管事相脱节”的现象。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结合我乡的实际情况对从事社会服务和涉农服务的事业单位,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将直接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的农机、农技、农经、畜牧兽医、林业、水利、文化、广播电视等机构的人、财、物三权下放给各事业单位自行管理,业务上由县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在乡机关的领导下开展宗信工作。有效地解决了机构多、业务散、政出多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体制弊端,切实做到责权、事权的管理统一,调动了乡镇和县直主管部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5、管理体制得到了初步理顺。乡事业单位原来基本上由县直管理,在人、财、物上没有应有的权利。改革后,事业站所全部由乡镇管理,县直部门只负责进行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督。同时确立了乡镇事业站所的独立法人地位,为真正实现政事分开奠定了基础。

6、干部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因改革中全面推行竞争上岗,通过笔试、述职答辩、民主测评及组织考察等程序来决定干部的上下去留,使得乡镇干部中自觉学习的多了,打牌玩乐的少了;进村入户的多了,浮在机关的少了;热情负责的多了,态度粗暴的少了;有着强烈忧患危机意识的多了,成天怨天尤人的少了。如一度干群关系紧张的田湾镇,改革后群众对干部的满意率达到了95%。

二、乡镇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事和编制管理体制滞后,县乡两级政府权责划分不清,改革的剧烈震动所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力,以及自身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使乡镇机构改革有如“一叶孤舟”,缺乏坚实的体制基础和牢固的配套保障。而农业税的取消,则使系舟之绳被彻底切断,改革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具体表现为:

1、责多权少,乡政府有名无实。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除了没有领导下级人民政府和进行行政机关人事任免考核等职权外,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生等行政工作及其它各个方面,与县级以上各级地方政府具有基本相同的职权。但实际上乡镇政府上述职权的大部分被县直部门所行使。乡站所县里该上收的上收了,该下放的却没有下放,各站所的人员调配权和资金分配权仍由县直部门掌握。县乡之间的关系成了一种包含交叉关系,完全不同于省市、市县之间的“楼梯式”分级关系。乡政府处于既不是单独一级政府又不是派出机构的“两不象”境地。职权被上收,责任却在下压。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诸多“一票否决”,使乡镇承担了与其职权不相称的过重责任,工作时往往造成上不认帐、下不满意的被动局面。

2、支多收少,日常运转难以维持。乡镇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社会事务管理、自身日常运转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资金开支。历年来因各方面开支特别是农金会清欠、普九等积累了大量债务,据统计,全乡负债?万元,站所平均负债?万元以上。农业税取消后,乡财政来源被彻底切断,使本已十分困难的乡镇政权更加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有的站所正常差旅补助无法报帐,有的该急添的办公室设施始终是句空话。

3、站多事少,事业站所大多活力不足。机构改革后我乡设事业站所11个,绝大多数站所运行困难,内部活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事业站所的设立过于整齐划一,不符合乡镇实际。部分站所因没有办公地点和人员,所设立的站所基本上是名存实亡。

机构调整工作汇报 篇7

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汇报

省审计厅: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边沿结合部,东邻浙江省一开化县,北界安徽省休宁县,南接德兴市,西连景德镇市,西南与乐平市毗连,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54公里,县域呈椭圆形,总面积2947.51平方公里。境内山多田少,是个“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偏僻山区,东北部层峦迭嶂,以鄣公山最高,海拔1629.8米,旧有“盘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之说;西南部丘陵绵亘,小港村河床最低,海拔33米。

婺源现辖1个街道办、1个工业园区、10个镇、6个乡、171个行政村、1802个自然村。2011年底,全县有120695户、362200人,其中县城91889人、镇所在地28763人、乡所在地6439人、其他农村235109人,城镇化率39.42%,人口出生率13.29‰,人口密度123人/平方公里,农民年人均收入6098元。

婺源是朱熹和詹天佑的故里,历代文风炽盛,人才辈出,素有“书乡”之称。古时,读书之风颇盛,兴办的书院、义学、社学和馆塾较多,“十家之村,不废诵读”。至2011年,全县共有学校427所,其中高中2所、完中1所、初中16所、一贯制5所、小学315所、幼儿园8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有69617人,其中高中6407人、初中13108人、小学34472人、幼儿园13019人、特殊教育55人、中等职业2556人;教职工3619人,其中高中608人、初中934人、小学1489人、幼儿园489人、特殊教育6人、中等职业93人。

一、布局调整的总体情况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后的变化情况

2006年婺源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366所,初中25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2所、镇政府所在地10所、乡政府所在地9所、其他农村初中3所)、小学341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2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5所、其他农村小学51所、教学点274所)。在校学生35422人(其中小学21863人、初中13579人),寄宿生15346人(其中小学5175人、初中10171人),专任教师2583人(其中小学1503人、初中1080人),生师比13.7(其中小学14.5、初中12.6),平均班额32人(其中小学26人、初中53人),校均覆盖人口数934人(其中小学1002人、初中13671人),生均占地面积26.2平方米(其中小学21.2平方米、初中34.4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7平方米(其中小学7.6平方米、初中10.6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632.75万元(其中小学262万元、初中371万元)。

2011年婺源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337所,初中22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1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6所、其他农村初中6所)、小学315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4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5所、其他农村小学43所、教学点254所)。在校学生47580人(其中小学34472人、初中13108人),寄宿生22793人(其中小学11650人、初中11143人),专任教师2583人(其中小学1598人、初中985人),生师比18.4(其中小学21.6、初中13.3),平均班额39人(其中小学36人、初中49人),校均覆盖人口数1075人(其中小学1150人、初中16464人),生均占地面积21.9平方米(其中小学15.4平方米、初中39.1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1平方米(其中小学5.6平方米、初中14.5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1328.49万元(其中小学648.31万元、初中680.18万元)。

2006年以来因布局调整而撤并学校35所,其中初中5所、小学30所,学生数增加12138人、师生比增加4.7、校舍建筑面积增加73795平方米、固定资产增加1828.56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增加695.74万元。

2、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编制及调整情况

布局调整始于2001年,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少年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和退耕还林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群众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等因素。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提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2001年2月婺源县制定了《关于婺源县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1年撤并85所、2002年撤并42所、2004年撤并41所、2005年撤并16所、2006年撤并6所、2007年撤并5所、2008年撤并9所、2009年撤并15所。

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施情况

从2001年开始婺源县实际撤并情况:2001年撤并初中1所、小学84所,2002年撤并小学42所,2003年增加小学13所,2004年撤并小学41所,2005年撤并小学16所,2006年撤并初中2所、小学4所,2007年撤并初中2所、小学3所,2008年撤并初中1所、小学8所,2009年撤并小学15所,2010年和2011年没有撤并学校。

4、教育经费总体情况

2006年财政收入18568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10635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1.84%,财政支出39521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7722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7425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同期增长4.1%,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8.79%,国内生产总值278653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77%。

2011年财政收入51100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16218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6.12%,财政支出118362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1305.2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24586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同期增长60.37%,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20.77%,国内生产总值562000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5.57%。

二、布局调整取得的主要成效

1、适应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情况

婺源县2001年有23个乡(镇),20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33330人、其中县城41022人,城镇化率18%,人口出生率0.012‰;2011年有16个乡(镇),17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62200人、其中县城91889人,城镇化率39.42%,人口出生率0.013‰。从数据来看,乡镇撤并30.4%,行政村撤并14.5%,人口增长8.7%,县城人口增长123.99%,城镇化发展趋势明显。

2、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情况

扩大了农村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效益,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调查显示,通过布局调整撤销了一部分村小和教学点,并将规模小的村完小高年级学生集中到中心小学,各乡(镇)中心小学生源大幅度上升,把节省下的资金用于改善布局点学校的办学条件,更新了教学设备。近年来,我县把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相结合,节约了大量补修费用,集中资金建设了一批农村中小学校舍,增加了大量教学实验设备与文体设施,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1年以来,生均校舍面积由5.4平方米增加到8.1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价值由437.73万元增加到1328.49万元,教学用计算机由369台增加到2041台。

3、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情况

2001年以来,退学人数大幅下降,由177人到2011年无辍学;升学率由84.56%提高到90.02%;小学语文及格率由93.45%提高到98.49%;初中语文及格率由46.91%提高到68.67%;初中数学及格率由48.71%提高到66.51%;初中英语及格率由47.22%提高到65.09%。布局调整之前,许多学校规模小,教师少,学生上课和师生宿舍都在危房中,学校没有电教设备,基本上还是“一根粉笔打天下”,学生们享受不到现代化教育,硬件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点即使安装了电教设备也限于老师的技术和教学观念而无法应用于教育教学,许多农村小学生由于学校没有专业的老师,直到小学毕业也没有上过英语、信息技术课,有的甚至音乐、美术课也没上过。布局调整后,学校用节省的资金添置计算机和教学用品设施,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创设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全县学校按规模大小不同相应配置了图书室、阅览室、光盘播放设备、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设备,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学校还引入宽带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能紧跟时代,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4、师资水平和教职员工待遇提高情况

从2001年到2011年师资水平有了大的提高,专任教师本科毕业由136人增加到828人、专科毕业由942人增加到1072人、高中毕业及以下由1658人下降到685人;专任教师中学高级由22 人增加到273人、中教一级由204人增加到373人、中教二级及以下由580人下降到286人、小学高级由由365人增加到868人、小学一级及以下由1219人下降到535人;未评职称人数由346人下降到248人;教职员工的年平均工资由8680元增加到44655元,同时教师的“四保一金”(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也全面落实到位。

三、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县镇学校教育资源投入及办学情况

2006年以后婺源县县城学校布局调整启动“四建三并二迁一收购”工程,优化城区学校布局。随着县城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原有城区学校占地面积小,运动场地紧,就学压力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异地建设天佑中学,征地新建詹天佑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和县幼儿园,扩地扩建职业学校,同时收购民办实验学校为国有,更名紫阳三小。规划天佑中学建成后,将婺源中学及城郊的武口中学,潋溪中学三校整合搬迁到原天佑中学,紫阳一小相应迁入婺源中学老校址。这样,不仅城区学校从高中到幼儿园在校容上完成了升级换代,而且形成了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2007年,总投资1.1亿元,占地面积200亩的天佑中学交付使用,同年,婺源中学等三校(婺源中学、武口中学、潋溪中学)如期整合并顺利搬迁;2008年,经县委、县政府反复与创办方商榷,投资600万元成功收购民办实验学校,更名为紫阳三小;2009年,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自做开发商的工作,投资1500万元,将已拍卖出让的婺源中学老校址重新收购划转用于紫阳一小搬迁;2010年,投资850万元的县幼儿园喜迁新园,投资1000万元的职业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并完善了配套设施,投资2600万元的詹天佑小学也于2010年正式开学。

2、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建设、管理滞后情况

布局调整实施后,教学资源投向县城学校和乡镇所在地学校,忽视投向学生较少的农村边远教学点,造成教学点建设和管理滞后。一是教师年龄偏大,多数是民师转编的,教学水平也不高,学校又无办公室、无教师住房,年轻人不愿去边远教学点任教,造成教学点教学质量提高难度大,素质教育难实施。二是多数教学点校舍是七八十年代建的砖木结构平房,且多数是危房,安全隐患大。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实现,从2001年到2011年计算机只增加7台、没有一个达标实验室。

3、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不足,管理不到位情况

布局调整后,为确保学生安全,各小学不得不要求路途较远的四年级以上学生住校。但是从抽查的学校来看,生均住宿面积不足2m2的学校占60%,其中多数学校的学生宿舍还是用七、八十年代建造的砖木结构教学楼改造而成,不仅住宿条件差,而且稍有不慎,易酿火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许多学校在校用餐的学生人数少,不具备开办食堂的条件,许多学校的学生不得不到老百姓家中搭伙蒸饭,或学生合伙请厨师蒸饭,不管冬夏都吃从家中带来的冷菜,冬天菜冷难下咽,夏天菜易变质影响学生健康。学校开办了食堂的,也有80%的学校生均食堂面积在1平方米以下,有的甚至在露天用餐。由于年龄尚小,许多学生在校生活不能自理,学校不得不安排专职生活老师进行照料,一方面增加了开支,另一方面又使学校师资更加不足。

4、学生交通及安全情况

2001-2002年随着布局调整的深入和税费改革的开始,婺源县清退936名代课教师,撤并了127所学校(含教学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因素,一些偏远山区的学生遇上了上学远、上学难的新问题。由于我县的特点是“山高水险,地广人稀”,村与村之间没有公路,走的是小山道,过的是小木桥,许多山区学生由于教学点的撤并不得不几里甚至十几里以外的学校上学,一些学生疲于往返上下学途中奔波,学习成绩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辍学。

5、停办学校校舍及其他资产管理和处置情况

虽然依据婺源县委办、政府办转发《婺源县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婺源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育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婺办字[2005]15号)精神,历年来各级政府、行政村及村小组划拨、全额或部分投资购建以及社会捐赠等各渠道形成的政府办学校所拥有的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由学校占有和使用,但是由于学校撤并、危房停用等因素而闲置的校舍有28081.1平方米,学校拥有的学农基地(农田、山地、山林、茶地、果园、山塘、水库等)面积达6706.73亩。已撤并教学点的闲置资产部分被村组用于办公、有些被安置村民居住、有些被村组或居民占用存放杂物,学校长期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利导致资产流失,严重的已被村组出售。学农基地多数无证或无协议,产权不明,大多数空置、荒芜或被占用,有些退耕还林无人管理无收益,存在学校资产管理无政策依据、资产管理难度大、流失严重等问题。

6、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相关专项资金统筹使用情况 2004年以来上级下达的布局调整专项资金有106万元,其中2004年40万元、2006年46万元、2007年20万元,重点改造了清华中心小学、许村中心小学、朗湖小学、詹天佑小学、婺源中学、江湾中学等学校的校舍。

7、布局调整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情况

布局调整以后,小学高年级学生要到邻近的完小或乡镇中心小学去读书,由于路程远只能住校或在外租住,有的家长见孩子年龄太小选择了“陪读”,初步统计全县约有300名学生是家长陪读的,在外租房专门照顾孩子的吃住,从走访调查的22名家长陪读的学生和家长的情况来看,人均年增加家庭费用达6000元。孩子原来在近处上学时,吃住在家里,父母比较放心,不仅可以节省开销,早晚还可以帮助父母做家务,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现在孩子住校,孩子的生活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家长还得放下农活照顾孩子,使农村家庭负担加重。

8、农村小学教学点教师编制情况

2002年代课教师清退后,人事编制部门只按江西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各乡镇教师总数,小学师生比为1:23.5,初中师生比为1:19.7,而大多数小学教学点学生数都只有10人左右,不够1个教师编制,导致到各乡镇具体教学点出现缺编少人现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农村中小学出现了教师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许多乡镇因师资不足,不得不挤用学校公用经费或其他方式聘请代课教师,造成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11年全县仍有代课教师236人,其中学校聘用202人、村民聘用22人、村小组聘用3人、村委会聘用1人、村校共同负担2人。

四、建议

1、建议政府加大投入进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目前,全县四年级以上学生全部撤并到中心小学的乡镇很少,有的乡镇因为办学条件、师资等原因,无法将布局调整实施到位;而有的乡镇其中心小学教学楼能容纳全乡(镇)四年级以上学生,群众也支持学生进行布局调整,可就是因为学校没有足够的学生宿舍而无法实施。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具备布局调整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的乡镇能将布局调整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2、建议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使“村村通公路”工程早日实现。学校主动邀请班车到学校或政府统一安排校车定时、定点接送学生,遇学校临时改变作息时间应及时通知家长,教育学生不乘坐“三无“黑车、无营运资格车辆,不超载乘车;遇雨雪天气学校要合理安排学生放学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教育,并通知家长到学校接学生放学或安排教师护送学生回家,确保学生往返途中安全。

3、建议政府在制定教师编制时充分考虑山区特点与学校实际,保障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健康成长。一是对农村教师的编制不能执行统一的1:23.5的师生比配备标准,应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让所有学校都有较为充裕的师资(其中学生数在20人收下的学校最少应有1个教师编制名额,有1—3年级的不足编的学校有2个教师编制名额),使每个教学点都有教师,每位农村教师的工作不会超负荷;二是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在原编制基础上增加生活教师的编制配备,确保每所寄宿制学校都有1名以上专职生活教师;三是建立偏远山区教师补助基金,解决山区教师的生活补助问题,让他们扎根山区,安心从教,保障教学点的师资水平;四是从2001年到2011年教师的年龄结构变化看,30岁以下由894人下降到529人,而51岁以上由402人增加到605人,可以看出近些年教师队伍老化严重,年轻的教师补充不足,原民办教师转编的全部处于51岁以上年龄段,大多数又都分布在教学点。

机构调整工作汇报 篇8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XX县政府,对各位领导于百忙之中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我县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

一、基本概况

我县行政区划面积17344平方公里,辖3镇、6乡78个行政村,1个街道办事处,6个国营农林牧场,总人口8.3万人(不含XX农场),其中农村人口5.6万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8个,其中乡镇卫生院9个、村级卫生室87个。卫生事业单位人员编制401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06个。乡镇卫生院在职职工74人、在职乡村医生123人。2009年,我县被列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第一批试点县,乡镇卫生院于2010年9月1日、村卫生室于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二、基层医改政策落实情况

(一)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一是基本药物使用量逐年增加。2010年9月至2014年6月,我县农村医疗机构共采购基本药物688.02万元,其中2011年采购基本药物104.97万元(含2010年9-12月份),2012年采购基本药物74.76万元,2013年采购基本药物267.4万元,2014年上半年采购基本药物240.88万元。目前我县基本药物品种167种,品规达241个,2014年上半年人均基本药物使用量位列黑

河市第一名。二是严格落实网上集中采购政策。乡镇卫生院自2010年9月1日至今、村卫生室自2013年7月1日至今所用基本药物均为网上集中采购,没有网外采购基本药物、采购非基本药物的现象。三是坚持执行药款返还制度。乡镇卫生院的药款缴存由乡镇卫生院负责,药款返还由县卫生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乡镇卫生院的药款由乡镇卫生院存入县财政国库支付中心专用账户,卫生会计核算中心在县财政国库中心的监管下向药品配送企业返还药款。四是积极改进点击配送流程。我县人口少、运距长,基本药物用量少、配送成本高,曾一度出现没有配送企业配送药品的局面,我们积极与国药控股黑龙江省有限公司、哈药集团有限公司、长富医药有限公司等13家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协调,采取“先提计划、先按计划配送药品、货到后网上点击、即时确认”的办法,建立了双赢的基本药物网上点击、配送的新程序,从根本上解决了基本药物配送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五是设立县级基本药物管理机构。抽调专人在卫生局成立了县级基本药物管理中心,负责全县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和村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网上点击、配送协调、使用监管、药款返还等基本药物使用和管理工作。

(二)深化编制、人事和收入分配改革。一是科学核定了人员编制。我县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中,明确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和财政补偿原则,按照省编制部门下达的乡镇卫生院编制总量控制数额,重新核定了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共核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106名。二是公开招聘了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及院长。为了解决了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匮乏问题,2010年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乡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名,于2011

年1月1日签订了聘用合同,并全部充实到各乡镇卫生院。2011年3月公开选聘了乡镇卫生院院长9个。三是全面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制定了《乡镇卫生院岗位设臵方案》和《乡镇卫生院岗位竞聘办法》,合理设臵了乡镇卫生院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做到医药卫生类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不低于总岗位数的80%,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占有一定比例,管理岗位、工勤岗位、专兼职岗位保持合理的比例,组织完成了职工全员竞聘上岗工作,并签订了聘用合同。落实了绩效工资制度。按照上级关于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总量由相当于单位工作人员上年度12月份基本工资的额度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构成的要求,于年初确定绩效工资总量。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有关政策的说明》(黑卫办发[2011]294号)的规定,我们将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个部分,并将基础性绩效工资比例调整为40%、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调整为60%。修订了绩效考核实施办法。依据省制定的考核办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并于今年进行了重新修订,进一步细化、量化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评价标准,明确了考核方式方法。全面实施了绩效考核工作。依据《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修订稿)和任务量核定情况,于每年12月末,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现场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绩效考核,财政、人事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各乡镇卫生院依据《考核办法》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每季度进行一次,每年为一个考核周期,未开展绩效考核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不予发放。

(三)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运行的财政保障制度。自2011年开始,我县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和运行经费,全部按照全额事业单位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政保障体制。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收入足额上缴财政,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实行绩效工资总额核定、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按考核结果年终发放的制度。正常办公经费按月下拨,特殊办公经费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及时追加。2011—2013年县本级财政共投入乡镇卫生院运行保障资金955.8万元。

2011年县本级财政投入乡镇卫生院运行保障资金122.4万元。2011年县财政拨付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234.72万元,独生子女费0.25万元,供热补贴9.66万元,第13个月奖励工资9.9万元,办公经费39.08万元,职工医疗保险11.29万元,职工住房公积金31.8万元,购臵医疗办公设备6.2万元,共计拨付342.9万元。其中中央和省专项补助220.5万元,县本级财政投入122.4万元。2011年乡镇卫生院医疗收入为8.68万元。

2012年县本级财政投入乡镇卫生院运行保障资金449.9万元。2012年县财政拨付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295.08万元,独生子女费0.23万元,供热补贴8.89万元,第13个月奖励工资9.16万元,办公经费48.37万元,职工医疗保险11.4万元,职工住房公积金34.26万元,购臵医疗办公设备233.91万元,房屋维修59.94万元,村卫生所管理软件款13.5万元,共计拨付714.76万元,其中中央和省专项补助264.9万元,县本级财政投入449.9万元。2012年乡镇卫生院医疗收入为10.37万元。

2013年县本级财政投入乡镇卫生院运行保障资金383.5万元。2013年县财政拨付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273.6万元,独生子女费0.25万元,供热补贴9.22万元,第13个月奖励工资9.76万元,办公经费68.15万元,职工医疗保险12.89万元,职工住房公积金36.54万元,购臵救护车61.93万元,购臵医疗办公设备9.32万元,共计拨付481.6万元,其中中央和省专项补助98.1万元,县本级财政投入383.5万元。2013年乡镇卫生院医疗收入15.03万元。

(四)全面推进村级医疗机构改革。一是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向乡镇卫生院提交基本药物采购计划,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点击,药物配送到乡镇卫生院后,由乡镇卫生院统一发放,药款按月上缴到乡镇卫生院,由乡镇卫生院统一存入国库支付中心专用帐户。二是村卫生室全部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自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实施以来,我县的87个村级卫生室全部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在全县新农合政策落实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村卫生室全部使用电子处方和票据。共为87个村卫生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安装了电子票据管理系统、村级医疗管理系统和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医疗活动和新农合报销全县联网,收费系统全程接受监督。四是合理确定乡村医生补助和村卫生室运行经费。我县共有87家村卫生室,按照人均服务450人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123人;按照乡村医生年人均补助1.6万元的标准,确定了1—2万元的乡村医生补助;按照每个村卫生室0.6—0.8万元的标准(取暖费2000元、水电费800元、网费1200元、办公费500元、差旅费500元、培训费1000-3000元),确定了村级医疗机构运行经费。2013年共拨付乡村医生人员补助93.07

万元,村卫生室运行经费44.9万元,共计137.97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补助7.2万元,公共卫生定额补助8.88万元,政府购买服务性补助25万元,一般诊疗费23万元,县本级财政投入73.9万元。五是乡村医生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现有的123名乡村医生中,有18名乡村医生已经达到领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保险金的年龄,开始享受新农保的待遇,其余105名乡村医生按年龄自行缴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保费。

(五)努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一是转变服务模式,提供优质服务。我县自2011年开始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和巡回医疗服务,开展率达100%。乡镇卫生院门诊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由2008年的12.5%增加到2013年的30.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均有所增加,从根本上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二是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养。2011—2014年共选送13名乡镇卫生院医师,参加了省卫生厅组织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整体水平。2011—2013年共签订了全科医学专业和中医专业定单定向大学生24人,为我县基层医疗机构储存了后备队伍。同时,完成在岗培训乡镇卫生技术人员1392人次、乡村医生329人次。三是完善农村医疗机构装备建设。自2011年开始,我县共为乡镇卫生院配备了立式B超、洗胃机、心电图机、血球计数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血糖仪、制氧机、自动血压仪、壁挂式全科诊疗仪等医疗设备;配臵了台式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安装了HIS医疗管理系统、博思票据管理系统管理软件,使卫生院的管理更加科学和

规范,为6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极大增强了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三、新农合基金运行情况

(一)历年来新农合基金收支结余情况。

2007年,全县参合人数40626人,参合率为95%,筹资总额198.84万元,补偿支出146.72万元,基金结余52.12万元,其中一般统筹42.14万元、门诊家庭账户结余9.98万元。

2008年,全县参合人数41302人,参合率为96.96%,筹资总额332.79万元,补偿支出299.52万元,累计基金结余85.39万元,其中风险基金 15.89万元、一般统筹基金 64.95万元、家庭账户4.55万元。

2009年,全县参合人数42223人,参合率为97%,筹资总额516.83 万元,补偿支出420.80万元,当年基金结余96.03万元,其中风险基金27.29万元、一般统筹基金68.74万元。

2010年,全县参合人数44744人,参合率为99.16%,筹资总额674.01万元,补偿支出618.55万元,当年基金结余55.46万元。

2011年,全县参合人数45076人,参合率为99.34%,筹资总额1041.82万元,补偿支出796.21万元,当年基金结余245.61万元,其中风险基金103.67万元、一般统筹基金141.93万元。

2012年,全县参合人数46017人,参合率为100%,筹资总额1334.5万元,补偿支出1391万元,累计基金结余189万元,其中风险基金103.7万元、一般统筹基金85.3万元。

2013年,全县参合人数48494人,参合率为100%,筹资总额1697.8万元,补偿支出1694.1万元,累计基金结余209万元,其中风险基金

169万元、一般统筹基金40万元。

2014年,全县参合人数49665人,参合率为100%,筹资总额1936.94万元,1—6月份补偿支出732.22万元。

(二)基金管理使用的具体做法。一是实行了“专户储存、管用分离、封闭运行”的基金管理模式。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政策,县合管办和县财政局分段管理合作医疗基金,“合管办见账不见钱、财政局见钱不见账”,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确保新农合基金运行安全。二是建立了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动态管理制度。对定点医疗机构准入、退出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三是严格执行三级公示制度。县、乡、村各新农合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公示辖区内参合农民住院报销情况,使新农合政策执行更加公开透明。四是建立了新农合信息网络监管平台。县乡村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安装了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HIS系统管理软件与新农合信息系统实现了成功对接,实施网上监管,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的网上即时监督。五是实行医疗服务项目限额结算制度。凡是超过规定服务项目、结算标准部分的,新农合不给予补偿,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六是严格控制目录外药品的使用比例。乡村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完全使用新农合目录内的基本药物,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目录外药品的使用比例控制在10%以内。超过规定比例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七是加强新农合审批的内控管理。实行“两审两核三对一查一负责”(即:初审、复审、复核、稽核、出纳、会计、复审三方核对、主任抽查,实行复审负责制)的程序开展新农合住院资金审批内控制度,严防徇私舞弊情况的发生。

2012年3月我县顺利通过了国家审计署组织的新农合资金审计工作,意见反馈零问题,受到了审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努力,我县的医改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中央和省财政对基层医改的专项补助资金比例低,县级财政压力大。就基层医改三年来的情况看,我县累计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投入资金1613.2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专项补助583.5万元,占36%,县本级财政投入1029.7万元,占64%。由于我县是转移支付县,自有财力有限,财政压力很大。目前省财政的基层医改专项资金补助比例是按服务人口和基本药物使用量来核定的,人口少的县份给的少,建议省财政部门应该考虑基层医疗机构发挥功能的因素,提高偏远县份的补助比例。

二是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人才招聘难。按现有事业单位人才招聘政策,我县人社局连续为县乡医疗机构招聘卫生技术人员,只为乡镇卫生院招到12名护理专业人员,医学类专业技术人员一个都没招到,建议省人社部门为偏远县份出台人才招聘特殊政策,按照人才引进的程序引进急需的专科以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三是基本药物能配送的品种过少,无法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群众常见病急需的低价基本药物品种,医疗机构网上点击后无生产厂家确认,无配送企业配送,目前所能配送的基本药物品种少、价格相对高,群众意见很大。建议省卫计委在新一轮基本药物招标中合理调整常见病所用基本药物的价格,确保常见病所用基本药物货源充足。

四是乡村医生补助偏低,流失较大,乡村医生队伍后继乏人。村级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乡村医生的平均年补助标准为1.6万元,远远低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的乡村医生年收入,已经影响到乡村医生的积极性,开始出现了乡村医生流失现象,乡村医生队伍年龄老化,没有后继力量,形势十分严峻。建议将乡村医生队伍纳入编制内管理,和乡村学校的老师一样,变为事业单位正式职工。

五是新农合管理机构人员少、工作量大、待遇低。现有新农合管理机构编制是2007年核定的,编制少,没有增编依据,现有人员一直超负荷工作,导致了工作效率低,报销速度慢。新农合管理机构没有列入职改单位,致使一些具有卫生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无法兑现职称待遇,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建议省编制和人社部门统一核定县级新农合管理机构的编制,及时补充人员,同时将新农合管理机构列为职改单位,使这里必需的具有卫生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能够兑现职称待遇。

上一篇:暑期电影观后感作文下一篇:My的老师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