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及其应用(共9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导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的计算,学会解答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了解等效电阻的含义,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的兴趣。
2、通过对欧姆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难点:正确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弄清变形公式的含义。【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课件,试电笔。
【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节是承接第一节的实验结果,在授课时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注意欧姆定定律的文字叙述和数学表达式之间的过渡,文字叙述得出后,要启发学生得出表达式。
*还要强调欧姆定律的同一性,系同一时刻发生在同一导体的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教会学生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单位要统一,要学生熟悉公式的变形,由学生独立完成。结合教学内容,简介欧姆定律的发现史,以突出欧姆当时研究的背景和欧姆定律发现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强调科学攻关的艰巨性,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可贵性。
本章教材其实已经把本节知识内容分散在各节教材中,教学要求也不高,这样处理有利于降低教学难点。重点是综合运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规律,灵活地解决简单电路问题。难点是指导学生利用欧姆定律探索新规律的内容,即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好的解题习惯,注意加强对学生理论思维和定量计算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尽可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思考,设计电路,动手实验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对于串联电路的电阻,教材是作为欧姆定律的一个应用,起到帮助学生对它进一步理解和拓宽思路的作用。通过本节的教学,应使学生理解串联电路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现行各类教材都是通过实验测量和理论推导得出电阻串联的规律并用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来帮助理解这个规律的。对于两个以上电阻的串联,本节的设计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实验进而推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大小关系。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串联电路电阻规律的理论推导和应用,难点是理论推导,测量串联电路电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具体操作时,可以先提问,需要20欧的,只有10欧的怎么办?是不是可以串联?用实验来研究。再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电路。最后得出规律。理论推导可以用阅读推导的方法进行。至于并联电路的电阻,可以利用电阻的并联即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来帮助学生认识并联电路电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实物投影展示上节实验课某小组的实验数据。
师: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数据,从表格的数据中可得出什么实验结论?:(教师展示、学生观察,并引导、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1:加在一段导体(电阻不变时)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或者: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生2:在相同电压下,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
或者: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师:以上的同学归纳都得很好,表达得很准确,如果将上面的实验结论综合起来,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这个结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欧姆定律,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该定律的应用。
板书:第二节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二、新课内容
1.明确定律内容
板书:
1、欧姆定律的内容——
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其文字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吗? 生:I=U/R ;师:非常正确。
板书:
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 师:该式子当中各个物理量所使用的单位有无什么要求呢?
生:有!在公式中电阻的单位是“”;电压的单位是“V”。如果题目中所给出的单位不是以上的单位,必须先进行单位的换算,再代入计算,最后电流的单位才会是“A”。师:你的回答很正确,在使用公式时应该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单位要统一。板书:
3、公式中各量的单位:电阻——;电压——V;电流——A 师:或许有些同学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式子就叫做“欧姆定律”,它原来是这么的简单,一节课就可以做出来了,真的是这么简单吗?还是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关的资料吧。(播放教学资料,全班学生一起观看)
课件展示:欧姆定律的建立(教师可提前作适当的准备)
师:看了以上的资料后,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生1:原来欧姆定律的发现要经历那么多人的努力啊
生2:其中包含了很多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并非一下就可以得到的
生3:欧姆这个科学家真的很坚强啊,遇到困难也不放弃;对别人的误解也不在乎。生4:欧姆这个科学家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太对太精彩了,一切伟大科学家的成功所靠的都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科学家,人类社会的发展才会取得不断进步的文明成果。能有现在这么美好的环境和机会,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努力,让我们的人类文化继续发展和发扬下去。
2.欧姆定律应用
师:知道了欧姆定律之后,下面我们来看看它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
例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试电笔内必须有一个阻值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流过人体的电流,该电阻阻值大概是880K,比氖管和人体的电阻大得多,后二者的电阻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那同学们算算,使用试电笔时,流过人体的电流大概是多少呢?
师:读完题目,你们知道要求什么吗?
生:电流的大小。师:有什么困难吗?
生:仅知道电阻值,还不知道电压有多大? 师:那你们知道,试电笔要插在那一条电线上,氖管才会发光? 生:应该插在火线上。
师:对,此时的电压是多大?
生:家庭电路中火线与地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
师:好,现在你们就开始计算一下,看看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大。
注意:学生一边开始计算,教师要在黑板上板书示范电学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以及标注和提示解题的规则:
①据题意画图;②在图上标出相关的物理量;③答题时写出:已知和求解过程、结果(其中非国际单位的要先化为国际单位);(也可以将学生的解题过程投影出来评点;最后将答题的规范投影出来。)
例2:某实验中测得一个未知电阻的电压为4.8V,流过的电流是320Ma,求该电阻的阻值。
师:这道题可以直接使用欧姆定律来解题吗?
生:不行,题目要求的是电阻,不能直接用公式I=U/R来计算,需要将其变形为R=U/I才行。
师:对,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老师所要求的答题规范进行练习。(可以请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教师随后作点评。)(板演和点评过程省略)
师:通过以上两题的解答,同学们有什么体会?
生:欧姆定律公式当中的三个物理量,只有知道其中的两个,才能够求出第三个。师:对,而且,公式当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是针对同一个导体在同一时刻的。师:若是该成求U和R呢?公式应该作什么变化? 生:U=IR,R=U/I 师:很好!从公式R=U/I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求导体的电阻,只需要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量出该导体的电压和电流,就可以求出该导体的阻值了。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同学们要记住它。
师:至于公式R=U/I,能否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生1:好象可以的;
生2:不行,以前学过:导体的电阻是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决定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师:看来这为同学的基础知识很牢固啊,讲的很好!我们对物理公式的理解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而要考虑其物理意义。式子R=U/I,只是一个计算式,表示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流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不能单纯理解成正比或反比。
师:其实大家只要想想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即可明白:当电压为0时,导体的电阻也会随之为0吗?这么容易就获得“超导体”这是很荒谬的事啊。
生:哦,原来是这样的。
师:同样地,对于式子U=IR,应该怎样理解?你们能够解释一下吗?
生:这个也只是数值关系而已,电压并非与电流、电阻成正比。其实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导体两端在不加电压时,电流为零,但是导体的电阻却不为零的。
师:解释得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很清楚了。
3.串联、并联电路中电阻规律的推导以及训练
师:在前面我们学习过串联和并联电路,你们还记得这两种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规律吗? 生1:在串联电路中,I=I1=I2,U=U1+U2 生2:在并联电路中,I=I1+I2,U=U1=U2
师:很好,下面我们利用这些规律以及欧姆定律,推导出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电阻规律。其中串联和并联电路中所用的电阻用R1和R2表示,串、并联后的总电阻用R表示。
在串联电路中,根据U=U1+U2 且U=IR,即U1=I1R1、U2=I2R2 因此可得:
IR= I1R1+ I2R2 又因为I=I1=I2,所以可得: R= R1+ R2,即: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串联电阻之和。
在并联电路中,根据I=I1+I2且I=U/R,即I1=U1/R1、I2=U 2/R2 因此可得:
U/R= U1/R1+ U 2/R2 又因为U=U1=U2,所以可得:1/R= 1/R1+ 1/R2,即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师:由此看来,对于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和分电阻之间,似乎可以得出一个在大小方面的结论。怎样概括出来?
生1:串联电路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生2:并联电路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师:很好,但你能从另一个方面,也就是影响电阻因素方面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吗? 生1:在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之间的串联可以近似地看作电阻被接长了,由于电阻的大小是与其长度成正比的,所以可以这样理解。
师:很好,你的解释很合理。并联的谁来解释一下?
生2:在并联电路中,各电阻之间的并联可以近似地看作电阻的横截面积被接大了,由于电阻的大小是与其横截面积成反比的,所以可以这样理解。
师:很好。这里所提到的总电阻,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该电路的“等效电阻”。有时候对于多电阻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使用一个“等效电阻”的方法来解决。看来同学们是真的理解了这两个规律。
板书:电阻串联规律:R= R1+ R2 电阻并联规律:1/R= 1/R1+ 1/R2
师:得出了这两个规律之后,下面就请同学们使用这个规律,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 例:串联电路中有两个电阻,阻值分别为5和10,将它们接在6V的电源上,那流过它们的电流会是多大?
例:两个电阻串联在一个电路中,电路两端的电压是27V,两个电阻的阻值分别是3和6,请计算出每个电阻两端的电压。
学生们开始练习(请个别学生出来板演,教师最后要和全班一起进行点评,解题过程略。)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对题目的分析,要按照电学计算的规范进行练习,同时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甚至可以利用实物投影将不同的解法展现。
三、课堂小结
教师提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知道了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还有各变形公式的物理意义。
生2:了解了欧姆定律的建立,懂得使用欧姆定律去解决一些电学方面的问题。生3:学会了电学计算题的解题规范和要求。生4:知道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
四、课后作业:完成本课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练习,并在作业后对自己今天所学的新课进行评估,为下一节作的学习准备。
【本课点评】: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要一节课完成,教师要十分熟悉流程以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相关教学过程的展示。
一、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U—I曲线
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是在给定导体电阻R的条件下, 通过改变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而得出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曲线, 它遵循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对比曲线要注意两点。
1.若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原点的直线, 具有这种性质的电学元件为线性元件如图1-1;若是过原点的曲线, 具有这种性质的电学元件为非线性元件如图1-2、1-3。
2.在U—I曲线1-1中, 曲线的斜率是恒定的, 且斜率表示导体的电阻, 即;在曲线1-2中, 曲线的斜率是变化的, 这时曲线的斜率并不表示导体的电阻。如在曲线A点时, , 而斜率, 它们并不相等, 如图1-4;同理, 在曲线1-3中, 曲线的斜率也是变化的, 曲线斜率也并不表示导体电阻的倒数, 但在曲线1-2、1-3中, 曲线斜率的大小变化趋势能反映导体电阻或电阻倒数的变化情况 (如曲线1-2中曲线的斜率在增大, 即导体的电阻也在增大;曲线1-3中曲线的斜率在减小, 即超导体的电阻也在减小) 。
例1.在测定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 得出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1-5图示, 图线上P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为U1和I1, PN为图线中P点的切线, PN两点横坐标之差和纵坐标之差分别为△U和△I,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灯泡的电阻随所加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B.小灯泡的电阻是定值, 不随所加电压的增大而变化
C.电流为I1时, 小灯泡的电阻
D.电流为I1时, 小灯泡的电阻
[分析]因为图线是过原点的曲线, 所以曲线的斜率是变化的, 即导体的电阻的倒数是变化的, 这时导体的电阻并不和曲线斜率的倒数相等, 故A、C正确。
二、电源的伏安特性曲线:U—I曲线
电源的伏安特性曲线即路端电压与总电流的关系, 是在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r一定的条件下, 通过改变电路中外电阻使路端电压U随总电流I变化的曲线, 它遵循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即U=E-Ir, 其U—I曲线如图2-1所示。对比曲线要注意两点。
1. 曲线与纵轴的截距表示电源电动势E,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内阻r。
2. 若纵轴以坐标原点为零起点, 则曲线与横轴的交点表示闭合电路中的最大电流即短路电流;若纵坐标不是以坐标原点为零起点, 则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并不是表示最大电流Im。
3.在图像中矩形OUAI的面积表示电源的输出功率P出=UI, 矩形OEBI的面积表示电源的总功率P总=EI, 这两个面积的比值即为电源的效率。
例2. (2009全国高考甘肃卷) 图2-2为测量某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时得到的U—I曲线, 用此电源与三个了阻值均为3Ω的电阻连接成电路, 测得路端电压为4.8V。则该电路可能为 ( ) 。
[分析]由U—I曲线可知, 电源电动势E=6V, 电源内阻r=0.5Ω, 当路端电压是4.8V时, 其外电阻是R=2Ω, 则B正确。
三、电源的输出功率与外电阻的关系:P—R曲线。
在闭合电路中, 当外电路是纯电阻电路时, 电源的输出功率:。当R=0时, P出=0;当R=r时, ;当R→∞时, P出=0。其P—R曲线可表示为如图3-1示:从曲线看出:对应于电源的非最大输出功率P0可有两个不同的外电阻R1和R2, 且;当R
例3.如图3-2所示, R1、R2串联后接在电压稳定的电源上, 且R1=R2, 现使R1保持不变, 而给R2加热或冷却, R2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则R2的功率将 ( ) 。
A.增大B.减小
C.不变D.条件不足, 无法判断
[分析]R1不变, 可将R1看作电源内阻, 当电源内、外电阻相等时, 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 即此时R2上消耗的功率, 当R2的阻值发生变化时, 无论它的阻值变大还是变小, 它所消耗的功率都将减小。故B正确。
四、路端电压与外阻的关系:U—R图像
在闭合电路中, 设电源的电动势为E, 内阻为r, 外阻为R, 则路端电压与外阻的关系为。当R=0时, U=0;当R→∞时, U→E。即在闭合电路中, 外电阻越大, 路端电压越高。则U—R图像可表示为如图示:
例4.在如图4-2示的电路中, 电源内阻不能忽略, R1=100Ω, R2=80Ω, 当开关S接1时, 电压表示数为2.0V, 当开关S接2时, 电压表的示数可能是 ( ) 。
A.2.1V B.1.9V C.1.7V D.1.5V
[分析]根据路端电压与外阻的关系, 外阻R越大, 路端电压U也越高, 所以当开关S接2时, 外阻变小, 则电压表示数小于2.0V;又因为外阻越小, 电流变大, 所以电流大于, 所以电压表示数大于0.02×80=1.6V。故B、C正确。
五、电源的效率与外电阻的关系:η—R图像
在闭合的纯电阻电路中, 在电源电动势E和内电阻r一定的条件下, 通过改变外电阻R而得出的电源效率。当R=0时, η=0;当R→∞时, η→1, 即外电阻越大, 电源效率越高, 则η—R图像可表示为如图5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当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时, 其电源的效率并不是最大, 即当R=r时, , 此时。
例5.将R1=18Ω的电阻接到电源上, 电源的功率为P1, 现将R1换成R2=6Ω的电阻, 此时电源的功率为P, 若P1:P2=1∶2, 则前后两次电源的效率之比η1∶η2= ( ) 。
A.3∶1 B.3∶2 C.4∶3 D.2∶3
[分析]由电源的功率可知:。故B正确。
应用此推论可以确定气体分子的组成。
例1 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4体积某气态化合物完全分解后产生1体积磷蒸气和6体积氢气,由此可推断该气态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例3 引燃密闭容器中的己烷和氧气的混合物,使之发生不完全燃烧反应。在120℃时,测得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分别为270 mmHg和390 mmHg。根据实验数据判断己烷的燃烧反应是按下列哪个化学方程式进行的,并写出判断的根据。
①C6H14+9O2CO+5CO2+7H2O
②C6H14+7O25CO+CO2+7H2O
③C6H14+8O23CO+3CO2+7H2O
④2C6H14+15O28CO+4CO2+14H2O
解 因为温度、体积相同,故可依推论3知:n1/n2=p1/p2=270/390=9/13,即反应物系数之和与生成物系数之和的比为9∶ 13,符合此比例的化学方程式为③式。
推论4 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任何气体,它们的体积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反比,即V1/V2=M2/M1。也就是说,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等质量的任何气体,其相对分子质量愈大,则其体积就愈小;其相对分子质量愈小,则其体积就愈大。
应用此推论可以比较相同状态下等质量的不同气体的体积的大小或求它们的体积之比。
例4 下列几种气体中,在同温、同压、等质量时所占体积最大的是( )。
A.一氧化碳 B.氯化氢
C.二氧化碳 D.氖气
解 比较这五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可知,氖气的分子质量最小,所以氖气的体积最大。此题的正确答案应选D。
推论5 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D1/D2=M1/M2(其中,D1/D2叫做一种气体对另一种气体的相对密度)。
应用此推论可以从已知气体的相对密度求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或从已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求其密度之比。
例5 甲烷和丙烷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同温同压下乙烷的密度相同,混合气中甲烷和丙烷的体积比是( )。
A.2∶ 1 B.3∶ 1 C.1∶ 3 D.1∶ 1
解 设混合气体的密度为D1,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乙烷的密度为D2,相对分子质量为M2,则依推论5和题意知D1=D2,故M1=M2。
又设混合气体中有x mol甲烷,有y mol丙烷,则M1=16x+44yx+y M2=30
故 16x+44yx+y=30
解之得:x∶ y=1∶ 1
依推论2知,混合气中甲烷和丙烷的体积比为1∶ 1。此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
由以上几例可知,正确、灵活地运用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能使我们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某些气体的计算。
(收稿日期:2015-01-26)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教材是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抖书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应用》的课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第一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基础上,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和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它是电学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教材目标
A、理解欧姆定律。B、会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C、知道串、并联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加深对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认识。B、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树立科学知识在实际中的价值意识。B、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树立物理知识普遍联系的观点,培养对科学的情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定律的内容以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学生用(每两人一组):干电池4节、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
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专业性网站---《初中物理在线》。一万余个精品课件、几万套精品教案、试卷,让您的每一节课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
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3只、导线若干。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的形象来支持。
2、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学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联系,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 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在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细致分析,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物理的教学特点,本人选了如下教法:(1)实验法。由于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采用这方法有利于建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因而在本节课教学中设置一个重复实验和新实验,目的是促使学生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2)分析法。分析法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因而本节课的电路分析中采用了本法。(3)讲授法。讲授法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极为重要,也是教学工作者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法之一。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本法。(4)电教法。此法利用电教设备辅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法,它有利调动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发展。(5)启发式教学法。从整个教学活动而言,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组织者与指导者,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及时正确的启发引导,更能体现教师的角色功能与服务意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法。(6)探究教学法。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理念来讲,探究性教育已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具有体现“人文”教育理念与学生自主创新理念。
总之,本节课所运用到的各种教学法,是结合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与教学设备,经过慎重分析、认真比较后选取得出,目的是用少量时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没有生机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作用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在上述教学法的正确实施下,结合本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采用了如下方法:观察法、自学法、实验法、探究活动法、概括归纳法、分析讨论法、练习法等。目的是达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新”的学习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上。
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专业性网站---《初中物理在线》。一万余个精品课件、几万套精品教案、试卷,让您的每一节课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
三、说教学过程
1、实验“设问”,导入新课。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但目的只有一个——上好课!。而教学活动的开头即是十分重要,关系到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实验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所需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欲望。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经过实验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置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准备,从而也引出课题。
2、展示认识 目标
运用投影幻灯机,多媒体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目标指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才能学有方向。
3、实施目标
A,利用投影机投出几种电流跟电阻及电压关系的电路课件。引导学生指出它们内在联系的原因。
教师结合学生的结果归纳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教师引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利用 I=U/R进一步推导得到:U=IR;R=U/I。讲评例题。
B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做教材图7.5-2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知道串联电路总电阻大于分电阻,并联电路总电阻小于分电阻。
教师小结:串联:R总=R1+R2 ;并联:1/R总 =1/R1+1/R
2四,巩固练习
练习,作业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活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把知道型练习改为能力型练习,针对欧姆定律的应用,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的目的;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作业:(1)巩固性练习。(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个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求知欲望。
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专业性网站---《初中物理在线》。一万余个精品课件、几万套精品教案、试卷,让您的每一节课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
五,板书设计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欧姆定律
2、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
3、电阻的串联与并联:“串联:R总=R1+R2”“并联:1/R总 =1/R1+1/R2”
1. 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以相同的初速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甲物体先停下来,乙物体后停下来,则()A.甲物体受到的冲量大 C.两物体受到的冲量相等
B.乙物体受到的冲量大 D.两物体受到的冲量无法比较
2. 关于冲量的概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力大小不同,但两个物体所受的冲量大小可能相同 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很大,物体所受的冲量一定也很大 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作用时间很短,物体所受的冲量一定很小 D.只要力的作用时间和力的大小的乘积相同,物体所受的冲量一定相同 3. 下面关于冲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很大的力时,其冲量一定很大 B.当力与位移垂直时,该力的冲量一定为零
C.不管物体做什么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重力的冲量相同 D.只要力的大小恒定,其冲量就等于该力与时间的乘积 4. 在物体(质量不变)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动量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运动 B.动量大小不变的运动,可能是变速运动
C.如果在任何相等时间内物体所受的冲量相等(不为零),那么该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D.若某一个力对物体做功为零,则这个力对该物体的冲量也一定为零
5. 在滑冰场上,甲、乙两小孩分别坐在滑冰板上,原来静止不动,在相互猛推一下后分别向相反方向运动。假定两板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已知甲在冰上滑行的距离比乙远,这是由于()
A.在推的过程中,甲推乙的力小于乙推甲的力 B.在推的过程中,甲推乙的时间小于乙推甲的时间 C.在刚分开时,甲的初速度大于乙的初速度
D.在分开后,甲的加速度的大小小于乙的加速度的大小
6. 古时有“守株待兔”的寓言.假设兔子质量约为2kg,以15m/s的速度奔跑,撞树后反弹的速度为1m/s,则兔子受到撞击力的冲量大小为()A.28N?s B.29N?s
C.31N?s
D.32N?s 7. 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υ0做竖直上抛运动。不计空气阻力,从抛出到落回抛出点这段时间内,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动量变化大小是零 B.物体动量变化大小是2mυ0
C.物体动量变化大小是mυ0 D.重力的冲量为零
8. 在距地面高为h,同时以相等初速V0分别平抛,竖直上抛,竖直下抛一质量相等的物体m,当它们从抛出到落地时,比较它们的动量的增量△P,有()A.平抛过程较大 B.竖直上抛过程较大 C.竖直下抛过程较大 D.三者一样大
9. 竖直上抛一球,球又落回原处,己知空气阻力的大小f=KV,(其中K为比例常量,且整个过程中KV小于重力),则()
A.上升过程中克服重力做的功大于下降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B.上升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小于下降过程中重力的冲量 C.上升过程中动能的改变量大于下降过程中动能的改变量 D.上升过程中动量的改变量小于下降过程中动量的改变量
10. 物块从斜面的底端以某一初速度沿粗糙斜面上滑至最高点后再沿斜面下滑至底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滑过程中摩擦力的冲量大于下滑过程中摩擦力的冲量 B.上滑过程中机械能损失等于下滑过程中机械能损失
C.上滑过程中物块的动量变化的方向与下滑过程中动量变化的方向相反 D.上滑过程中地面受到的压力大于下滑过程中地面受到的压力
参考答案: 1. 答案: C 解析:
2. 答案: A 解析: 冲量是矢量,其大小由力和作用时间共同决定. 3. 答案: C 解析: 由冲量的定义可知,力很大作用时间很短,冲量也可以很小.A错.冲量的大小与力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无关,所以B错.在相同时间内物体重力的冲量IG=mg·t,C对.如果只是大小不变,方向总发生变化,I=F·t不适用,D错. 4. 答案: AB 解析: 由于动量是矢量,因此动量不变包括大小和方向都不变,一定是匀速运动,选项A正确;而动量大小不变的运动,方向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是变速运动,选项B也正确;如果在任何相等时间内物体所受的冲量相等,可以理解为受到一个恒力作用,有可能做匀变速曲线运动,选项C错误;功和冲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某一个力对物体做功为零,这个力对该物体的冲量可以不为零,选项D错误.
225. 答案: C 6. 答案: D 解析: 设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由题意可知,初速度v0=15m/s;末速度为v=-1m/s; 则由动量定理可知: I=mv-mv0=-2-2×15=32N?s 7. 答案: B 8. 答案: B 9. 答案: BC 解析: A、因物体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高度相同,则重力做功的大小相等,故A错误; B.因向上运动时受向下的重力及阻力,而向下运动时,物体受向下的重力及向上的阻力,故向上时的加速度大于向下时的加速度,因高度相同,故向上时的时间小于下降时的时间,故上升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小于下降过程中重力的冲量;故B正确;
C.由B的分析可知,向上时的合外力大于向下时的合外力,故由动能定理可知,向上时的动能改变量大于下降时的动能改变量,故C正确;
D.因阻力做功,故落回到地面上时的速度小于上抛时的速度,故向上运动时动量的改变量大于下降过程动量的改变量;故D错误; 故选BC.
1、摩擦起电:由于与其他物体发生摩擦而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如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会带正电,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会带负电,干燥的天气手摩擦头发也会使头发带电)
2、接触起电:由于相互接触而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如一个带电的金属小球跟另一个不带电的`金属小球接触后,不带的金属小球会带电)
接触起电的电荷分配原则:
(1)如果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带同种电荷的金属小球接触,接触后两个小球平分所带电荷量的总和。
(2)如果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带异种电荷的金属小球,那么接接触后先中和在平分。
一、仔细分析题目
分析题目是思维能力的展示, 是对知识的具体运用。首先让学生熟练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形变公式, 然后对电路进行分析判断, 确定电路特点, 然后再根据电流电压电阻关系解答。
二、规范解题
初中学生接触物理学习时间不长, 对于会做的题目往往不知怎样表达, 有时表达顾此失彼造成丢分。究其原因是解题不规范, 所以养成规范的解题习惯, 对提高教学成绩和养成严谨的思维能力尤其重要。本节中, 利用该定律解题应注意: (1) I, U, R都是指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在同一状态下的物理量。 (2) 利用好该定律的两个变形公式U=IR, R=U/I。 (3) 单位必须统一用国际单位的主单位。 (4) 在I, U, R下方标上角标, 表示不同的导体, 或者同一导体的不同时刻。 (5) 要有必要的文字表达, 在物理语言的表达上要严谨、有序。
三、注意知识的补充与拓展
以例一为例:电阻R1为10欧, 电源两端电压6伏, 开关S闭合后, 求: (1) 当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中的电阻R2为50欧时, 通过R1的电流I; (2)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为20欧时, 通过R1的电流I。本题中, 由于电阻串联, 通过R1的电流与总电流相等, 由于知道总电压U, 只要知道总电阻就可以了, 我就提问学生:总电阻是多少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R1+R2。我又问, 为什么是两个电阻之和呢?此时学生无语, 引起认知冲突。这时, 我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 得出串联电路电阻关系。串联电路电阻关系U=U1+U2;电流关系:I=I1=I2, 得U/I=U1/I1+U2/I2。由欧姆定律可知R=R1+R2。所以也可以求出通过R1电流I=U/R=6/60=0.1 (A) 。同理可以求出当R3=20欧时电流I=0.2A。此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小题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和电阻R1两端电压分别是多少。当滑动变R2=50欧时, U1=I1x R1=0.1x10=1 (v) , U2=I2x R2=0.1x50=5 (v) ;当滑动变阻器电阻R3=20欧时, U1=I1x R1=0.2x10=2 (v) , U3=I3x R3=0.2x20=4 (v)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情况下电阻与各自电压关系发现:第一种情况下U1/R1=U2/R2;第二种情况下:U1/R1=U3/R3。由此得出串联电路电压比等于各自电阻比, 即:U1/U2=R1/R2。老师点拨学生认识到, 串联电路中, 当一个电阻改变时, 另一个电阻两端电压和电流都要改变,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例二为例:电阻R1为10欧, 与滑动变阻器组R并联电路, 电源电压12V, 开关S闭合后, 求: (1) 当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中电阻R2=40欧时, 通过R1的电流I1和总电流I; (2)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R3=20欧时, 通过R1电流I1和总电流I。本题由于电阻与变阻器组成并联, 所以它们两端电压U1=U2=U=12V。以第一小题看, 由欧姆定律得, 通过R1的电流I1=U1/R1=12/10=1.2A;通过R2的电流I2=U2/R2=12/40=0.3A;总电流I=I1+I2=1.2+0.3=1.5 (A) 。我此时问学生:由欧姆定律, 总电流I可以用总电压U与总电阻R的比求得, 那么并联电路总电阻是多少呢?这时学生很快回答:等于两个电阻之和。我没有否定学生的回答, 而是让他们用总电压除以总电流看看总电阻是多少, 和想象的是否一样?即:R=U/I=12/1.5=8 (欧) 。通过计算同学们发现并联电路总电阻并不等于各电阻大小之和, 不但比它们的和要小, 而且比任何一个都要小。但又找不出到底有什么关系。我把三个电阻大小依次列出来:8 10 40。让学生发现三个数据关系, 当我意识到没有学生发现时, 我又把三个数写成倒数形式。这时熊可佳同学首先发现:1/8=1/10+1/40。我虽然欣喜, 对她给予了表扬, 但并没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用同理计算第二题, 发现同样的规律。此时我告诉学生并联电路电阻的关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即1/R=1/R1+1/R2。
当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欲时, 学生的好奇心被进一步调动, 老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找找两种情况下, 电阻和通过它们的电流的关系。以第一小题中, R1=10欧, I1=1.2安;R2=40欧, I2=0.3安。学生马上就发现:I1/I2=R2/R1。即, 并联电路电流比等于电阻比的倒数。通过数据, 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并联电路中, 当一个支路电阻改变时, 只能改变本支路电流, 对其他支路的电压, 电流没有影响。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并联电路各支路地位平等, 相互不影响。
四、重视“动手动脑学物理”的题目比较与分析
A. 运动员一直处于失重状态
B. 弹性绳拉展后运动员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
C. 弹性绳拉展后运动员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
D. 弹性绳拉展前运动员处于失重状态,弹性绳拉展后运动员处于超重状态
2. 超重和失重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下列关于超重、失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游乐园中当游客乘坐升降机在竖直方向减速下降时,游客处在超重状态
B. 火箭点火后加速升空,火箭处在超重状态
C. 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的过程中都处于失重状态
D. 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在空中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3. 一根轻质弹簧,当它上端固定,下端悬挂重为[G]的物体时,长度为[L1];当它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上端压一重为[1.5G]的物体时,其长度为[L2],则它的劲度系数是(设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 )
A. [GL1] B. [3G2L2]
C. [2G5(L1-L2)] D. [5G2(L1-L2)]
4. 如图1,光滑斜面上的四段距离相等,质点从[O]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先后通过[a、b、c、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 质点由[O]到达各点的时间之比[ta∶tb∶tc∶td]=1∶[2]∶[3]∶2
B. 质点通过各点的速率之比[va∶vb∶vc∶vd]=1∶[2]∶[3]∶2
C. 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v=vb ]
D. 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v=vd2]
5. 如图2,一小球用轻绳悬于[O]点,用力[F]拉住小球,使悬线保持偏离竖直方向[75°],且小球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为了使[F]有最小值,[F]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应该是( )
图2
A. 90° B. 45° C. 15° D. 0°
6. 如图3,质量为[m]的[AB]杆靠在平台的拐角上处于静止状态,拐角处光滑,则地面对杆[A]端施加的作用力为( )
图3
A. 受支持力和摩擦力作用
B. 仅受支持力作用
C. 仅受摩擦力作用
D. 无法确定受几个力作用
7. 如图4, 水平杆上套有两个相同的质量均为[m]的环,两细线等长,下端系着质量为[M]的物体,系统静止,现在增大两环间距而系统仍静止,则杆对环的支持力[FN]和细线对环的拉力[F]的变化情况是( )
图4
A. 都不变
B. 都增大
C. 支持力[FN]增大,拉力[F]不变
D. 支持力[FN]不变,拉力[F]增大
[图5]8. 如图5,竖直悬挂一根长5m的铁棒[AB],在铁棒的正下方距铁棒下端5m处有一圆管[CD],圆管长10m,剪断细线,让铁棒自由下落,则铁棒通过圆管所需的时间为([g]取10m/s2)( )
A. 0.5 s B. 1s C. [2]s D. 2s
9. 如图6,弹簧秤外壳质量为[m0],弹簧及
A. [mg] B. [mm0+mmg]
C. [m0m0+mF] D. [mm0+mF]
10. 如图7细线的一端固定于倾角为[45°]的光滑楔形滑块[A]的顶端[P]处,细线的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 当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刚好等于零时,水平向右的加速度[a]的大小为([g]为重力加速度)( )
A. [g] B. [2g] C. [2g] D. [22g]
11. 所受重力[G1=]8N的砝码悬挂在绳[PA]和[PB]的结点上. [PA]偏离竖直方向37°,[PB]在水平方向,且连在所受重力为[G2=]100N的木块上,木块静止于倾角为[37°]的斜面上,如图8,已知sin37°=0.6, cos37°=0.8,[g]=10m/s2. 求木块与斜面间的摩擦力及木块所受斜面的弹力的大小.
图8
12. 发生在温州的动车追尾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有报道称,在紧急关头,D301次列车司机放弃逃生,紧急制动使列车尽量降速,使得列车相撞的冲击力大大降低,他用生命挽救了许多人和许多家庭. 据资料记载进行估算,当时火车以216km/h行进,制动后以180km/h与静止的前车相撞,该动车制动时最大能产生1m/s2的加速度. 司机从发现险情,需0.7s的反应时间,采取措施紧急制动. 根据以上信息,估算列车司机是在距相撞地点多少米处发现前方静止的列车的.
[图9]13. 如图9,质量[m=]1kg 的有孔小球穿在固定的足够长的斜杆上,斜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37°,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小球受到竖直向上的恒定拉力[F=]30N后,由[A]点静止开始沿杆斜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s末撤去恒定拉力[F],求小球上升到最高点时到[A]点的距离. (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欧姆定律应用题带答案
1.欧姆定律不适用于下列哪种情况( )
A.金属导电 B.半导体导电
C.电解液导电 D.气体导电
解析:选BD.欧姆定律不适用于半导体、气体导电情况.
2.某同学经过实验,描绘出一个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3-13所示),分析该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2-3-13
A.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斜率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增大
B.小灯泡的电阻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增大
C.欧姆定律适用于小灯泡,所以小灯泡是个线性元件
D.小灯泡灯丝的电阻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减小
答案:ACD
3.两电阻R1、R2的电流I和电压U的关系如图2-3-14所示,可知两电阻的大小之比R1∶R2等于( )
图2-3-14
A.1∶3 B.3∶1
C.1∶3 D.3∶1
答案:A
4.已知用电器A的电阻是用电器B的电阻的两倍,加在A上的电压是加在B上电压的一半,那么通过A和B的电流IA和IB的关系是( )
A.IA=2IB B.IA=IB2
C.IA=IB D.IA=IB4
解析:选D.设A的电阻为R,加在A上的电压为U,则B的电阻为R2,加在B上的电压为2U,则IA=UR,IB=2UR/2=4UR,可得IA=14IB,选D.
5.某导体两端的电压减小了10 V时,通过此导体的电流减小了2 A,则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20 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多少?
解析:由R=ΔUΔI得R=102 Ω=5 Ω
由欧姆定律得:I=UR=205 A=4 A.
答案:4 A
一、选择题
1.有a、b、c、d四个电阻,它们的U-I关系如图2-3-15所示,则图中电阻最大的是( )
图2-3-15
A.a B.b
C.c D.d
解析:选A.本题给出的图象是U-I图线,直线的斜率等于导体的电阻,由此判断A正确.
2.今有甲、乙两个电阻,在相同时间内流过甲的电荷量是乙的2倍,甲、乙两端的电压之比为1∶2,则甲、乙两个电阻阻值的比值为( )
A.1∶2 B.1∶3
C.1∶4 D.1∶5
解析:选C.由题意I甲I乙=q甲q乙=2,U甲U乙=12,由欧姆定律R=UI,得R甲R乙=14.
3.一只标有“220 V、60 W”的白炽灯泡,加上电压U由零逐渐增大到220 V.在此过程中,电压U和电流I的关系可用图线表示.在如图2-3-16所示的四个图线中,肯定不符合实际的是( )
图2-3-16
解析:选ACD.灯泡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电压下温度不同,其电阻也不同,随温度的.升高电阻增大,因此图象B是符合要求的,所以本题选ACD.
4.某同学做三种导电元件的导电性能实验,他根据所测量数据分别绘制了三种元件的I-U图象,如图2-3-17所示,则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
图2-3-17
A.只有乙图正确
B.甲、丙图象是曲线,肯定误差太大
C.甲、丙为非线性元件,乙为线性元件
D.甲、乙、丙三个图象都可能是正确的,并不一定有较大误差
解析:选CD.由于三种导电元件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故其I-U 图象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故C、D正确.
5.(荷中高二检测)如图2-3-18所示,图线1表示的导体的电阻为R1,图线2表示的导体的电阻为R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3-18
A.R1∶R2=1∶3
B.R1∶R2=3∶1
C.将R1与R2串联后接于电源上,则电流比I1∶I2=1∶3
D.将R1与R2并联后接于电源上,则电流比I1∶I2=3∶1
解析:选AD.I-U图象的斜率表示电阻的倒数,由图象可得R1∶R2=1∶3,故A项对,B项错.R1与R2串联后电流相等,故C项错.R1与R2并联后电压相同,由公式U=IR知,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故D项对.
6.如图2-3-19所示是某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由图可知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图2-3-19
A.导体的电阻是0.02 Ω
B.导体的电阻是5 Ω
C.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10 V时,导体中的电流为0.2 A
D.当导体中的电流为0.2 A时,导体两端电压为15 V
解析:选C.R=UI=50.1 Ω=50 Ω,A、B错;I=UR=1050 A=0.2 A,C正确;U=IR=0.2×50 V=10 V,D错.
7.(20辽宁大连高三模拟)如图2-3-20所示,电源内阻不计,已知R1=2 kΩ,R2=3 kΩ,现用一个电阻为6 kΩ的电压表并联在R2的两端,电压表的读数为6 V.若把它接在a、b两点间,电压表的读数为( )
图2-3-20
A.12 V B.10 V
C.8 V D.6 V
答案:A
8.(年广州高二检测)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两端加上电压U后,通过电阻横截面的电荷量q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2-3-21所示,此图象的斜率可表示为( )
图2-3-21
A.U B.R
C.UR D.1R
解析:选C.q-t图象的斜率表示流过电阻R的电流,由此可知,通过电阻R的电流不变,由欧姆定律知,I=UR,故C正确.
9.为了测定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需要测得的电压范围尽可能大些,误差小些,为此,下列电路合适的是( )
图2-3-22
解析:选D.灯泡电阻比较小,电流表应该外接,电压范围尽可能大一些,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故选项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如图2-3-23所示为一个小灯泡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的变化关系曲线.若把三个这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到电压恒定的12 V电源上,求流过小灯泡的电流为________A,小灯泡的电阻为________Ω.
图2-3-23
解析:三个小灯泡串联后接到12 V的电源上,每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均为4 V,由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知U=4 V时,I=0.4 A.
由欧姆定律知R=U/I=40.4 Ω=10 Ω.
答案:0.4 10
11.有一标有“6 V,1.5 W”的小灯泡,现用图2-3-24甲所示电路测量,提供的器材除导线和开关外,还有:
A.直流电源6 V(内阻不计)
B.直流电流表0~3 A(内阻0.1 Ω以下)
C.直流电流表0~300 mA(内阻约为5 Ω)
D.直流电压表0~15 V(内阻约为15 kΩ)
E.滑动变阻器10 Ω,2 A
F.滑动变阻器1 kΩ,0.5 A
(1)实验中电流表应选用__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用序号表示)
(2)试按图甲电路将图乙所示器材连成电路.
图2-3-24
解析:(1)选电流表实际上是选量程.先估算一下通过电流表的电流,由小灯泡的规格可知通过的电流最大不能超过0.25 A.因此选C.在该题中滑动变阻器接成分压式,此时要求滑动变阻器的电阻比用电器的电阻小,至少应差不多;小灯泡的电阻在正常工作时约为24 Ω,所以滑
动变阻器不能选F,应选E,但不应忘记还要核对一下电流是否会超过其允许值,E的最大允许电流是2 A,实验中的最大电流只有0.25 A,选E也是安全的.
(2)
答案:(1)C E (2)如图所示
12.一根镍铬合金丝的两端加8 V的电压,通过它的电流是2 A,它的电阻是多少?若通电时间为50 s,那么有多少库仑的电荷量通过它?如果在它两端加4 V电压,则这根合金丝的电阻是多少?
解析:R=UI=4 Ω,q=It=100 C,电阻仍为4 Ω.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推荐阅读:
欧姆定律的应用10-01
欧姆定律概念07-16
欧姆定律计算题06-26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10-10
欧姆定律评课稿11-04
欧姆定律高二物理教案11-11
九下物理《欧姆定律》教案11-1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说课07-05
高二物理欧姆定律说课稿07-20
《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教学设计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