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过故人庄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过故人庄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习背诵

过故人庄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1. 课堂回放

在浩如烟海的诗文典籍中, 最有三农 (农民、农村、农业) 色彩的要数田园诗了。其中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于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意味, 几乎是农耕时代中国社会图景的微缩和典型。本诗的教学过程就是一次身心回归的过程。

师:大家先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师:要读准诗歌的字音、停顿:黍、轩、圃、还。再读一遍, 想象诗中的画面。

(全体师生共读)

师:说说看, 你从第一联诗中看到了什么?

生:我的老朋友, 准备了一些饭菜, 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大意是对的。这是接到邀请。再细想一下, 什么是鸡黍?

生:鸡肉和黄米饭。

师:那为什么是鸡黍呢?

(思考沉默)

师:这就是中国古代农村的最常见的待客之礼, 也是最好吃的饭菜, 鸡是菜, 黍是饭, 春秋时期的《论语》中就有记载:“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生:还有《桃花源记》中的“设黍杀鸡作食。”

师:很好, 知识面真广。

生:说明老朋友是盛情邀请。

师:那“盛情”说明老朋友是怎么样的人呢?

生 (纷纷) :淳朴、大方、热情、厚道、善良。

师:都很好, 这些意思都对。“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是什么意思呢?

生:只见村子旁边围绕着许多绿色的树木, 村子的外面, 也有青色的山峦横在那里, 起伏绵延。

师:这是来到村边, 看见有山、有树, 也许还有水, 说明这户农家的地理环境如何?

生 (纷纷) :优美、宁静、宜人、宜居, 适合生活和生产。

师:中国古代的居住环境选择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的, 我们现在经常评比“宜居城市”, 其实古人早已经实践了这一理念。

师:现在来看看第三联。结合注释, 怎样理解这两句的意思?

生:打开窗子, 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 一边举杯畅饮, 一边谈论桑麻。

师:这是做客的主要环节——喝酒吃饭。是不是先“开轩”看外面, 后“把酒”聊天?

生: (议论纷纷, 莫衷一是)

师:这是律诗颔联和颈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叫互文, 就是上下两句, 看似各说一件事, 实际上是互相呼应, 互相阐发, 互相补充, 说的是一件事。

生:就是“面场圃”的同时也在“话桑麻”。

师:对。但是场圃、桑麻是本文理解的重点, 是这首田园诗最大的特征, 也是古代农家最典型的生产生活场景。说说看, 这四个字包含了哪些信息的?

生:打谷场、菜园、桑树、麻。

师:古代农家的屋前屋后都会开辟出一块土地, 铲平压实, 作为收获时节的晒谷场和打谷场;而桑麻分别是生产丝织品和麻织品的农作物, 这里用来代指庄稼, 也泛指一切和农业生产有关的事情。场圃与男耕有关, 桑麻与女织有关, 结合起来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

生:打开窗子, 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 一边举杯畅饮, 一边谈论和农家生活有关的话题。

师:很好。试想一下, 如果你就是前来做客的孟浩然, 坐在窗前朝外看, 你看到了什么?

生:窗下, 打谷场上有小鸡跑来跑去;场地外, 是碧绿的菜园;再远处, 桑树和麻等庄稼长势正旺;村边是树林;然后最远处是青山。

师:这就是田园诗, 是中国古代天下太平时期农村老百姓过日子的画面。

师:再看看最后一联是如何告别相约的?

生:等到重阳节的时候, 我还会再来喝酒赏花, 还会来做客的。

师:诗的开篇是主人相邀, 诗的结尾是主客相约, 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已经升华了。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人情伦理的表现, 是淳朴热情的熟人社会和“人性的家园”。

2. 案例分析

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引路, 就是引领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孟浩然《过故人庄》 篇3

【关键词】孟浩然 《过故人庄》 赏读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11-01

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地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旷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我最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让我带领大家共同赏读: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得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无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融洽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人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坏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得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一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措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坏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虚客气,我想我做客人即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悦,不分主客关系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此句看似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至”尾句“还来就菊花”,此处既感到篇法圆紧,又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少深呢?李白毫无掩饰地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他与汪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秒就秒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之词,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淡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淡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淡初到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宜演绎的淡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体现出的人际之交,让这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社会中生活的人慨然相叹。

【参考文献】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出示 “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是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三、总结

过故人庄改写 篇5

一天,邻村我一个朋友的儿子来了,他对我说:“浩然叔,我爸让你明天去我家吃顿饭,还能跟他叙叙旧。”“好!就和你爸说,我同意了。”我欣喜地答应了“好,浩然叔,再见!”小朋友开心地完成了任务。

第二天一早,我就收拾整齐,上路了。走了一两里地,就到了邻村。我这一看,这村子美的很呀!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村外横卧。在看村口,我的老朋友正站在那里迎接我呢!我快步向他跑去。“哎呀,浩然兄,来啦!来,来,快进屋。”老朋友热情地招呼我。我一进屋就闻到了小鸡炖蘑菇的香气,还准备了农家菜,桌上还摆着黄米饭。真是一桌丰盛的酒席呀!他带我洗好手后,热情地招呼我:“来,浩然兄坐啊!”说着就打开小窗透气,透过窗子,我看见了屋后的打谷场。谷子堆成了小丘一样高。东面则是一个果蔬园,苹果、柿子、茄子、豆角大的小的都挂满了枝头。

我对他说:“今年收成不错呀!”“嗯是,今年风调雨顺,收成不错。”他说完就给我倒上了酒,“那到秋天的时候,高粱收的应该也不错!”嗯,是啊,应该不错!”我与他边吃、边说、边喝,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过故人庄改写 篇6

这时,只见一排灰色整齐的茅草屋,上面炊烟袅袅,十分恬静。我来到朋友家,园子里有许多瓜果蔬菜,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显得格外生机勃勃。几只小鸡、小鸭在悠闲地散步,开心地玩耍。

天近晌午,朋友家传来了阵阵香味,我和朋友边喝酒边聊起家常,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当我们酒兴大发,就在一起斗诗,气氛好不热闹。过了一会儿,我就有点发晕。不知是酒醉了我,还是山水醉了我。

我们打开窗户,一起观赏窗外的美景。这时,夕阳已向西倾斜,天好像也被酒灌醉,红彤彤的,宛如一个害羞的少女,天边的云朵像火一样被烧红。它们形态万千,千姿百态,让我难以忘怀。

过故人庄改写作文 篇7

阳光明媚,是个好日子。我向朋友家走去,一路上只见秋天己至,凉风习习,金黄色的树叶随着清风飞舞起来,慢慢飘落。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香味,是什么?原来是道路旁种的菊花在勾人魂魄。

来到村口,原来他已经在这等了好久。我和他一起来到他家,只见他早已摆好了酒菜,请我一起品尝。望向窗外,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打谷场与菜圃。秋天来了,只见打谷场上堆满了农作物,一片丰收的景象。菜圃里,更是展现出了一幅秋色的样子,瓜果蔬菜都熟了,四处飘香,等着人们来采摘呢!

我们越吃越开心,举起酒杯,谈往事、说农事,好不惬意!

过故人庄改写作文 篇8

坐在马车上,我向窗外看去,只见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望不到边,只是隐隐约约地看到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上有一些五颜六色的花朵。随着陡峭的羊肠小道,我来到了老朋友朴实的农家大院。老朋友连忙走上前,和我不约而同地拥抱在一起,久久不肯放。半晌,他才松开手,拍拍我的胳膊。看了看我,夸奖道:“几年不见长得更加帅气了。”我哈哈大笑,一边和他进了屋。

走进屋子,闷热的空气扑鼻而来。我急忙打开窗户,窗户下是一大片田地,田地上种着红红的高粱,金黄的稻谷……五颜六色,一阵风吹过,它们如波浪似的向我们扑来,波涛汹涌。田地外,一棵高大的桂花树上桂花竞相开放,它们在枝头或仨个一群,或伍个一伙,各自跳着婀娜多姿的舞蹈,再闻一闻,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面而来。再向旁边看,一片菊花五彩缤纷,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白的如雪,粉的像霞。它们的`花瓣一层包着一层,最中间,是嫩黄色的花蕊。它们随风摇曳,形成了花的海洋。向高山上看,火红的枫林,金黄的银杏树,碧绿的胡桐树层峦叠翠,黄、红、绿无顺序地长着,令人流连忘返。

不知不觉,该吃饭了。老朋友邀我坐下,同他一起喝酒说说往事。菜一道道上来了,有香喷喷的肉,有非常健康的蔬菜,更有美味的鱼,色香味俱全,当然还不忘上来一罐香浓的菊花酒,两个朋友一说话就打开了话匣子。酒喝了一杯又一杯,话从生活小事到国家大事……

不知不觉,已夕阳西下,太阳的余晖洒在了大地上,大地披上了一件红衣裳。是该回家了,我依依不舍,朋友说:“没事,明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再来品尝菊花酒吧!”

过故人庄改写作文 篇9

一路上一棵棵绿树围绕着村庄,一座座青山也伴随着绿树把村庄围住了,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啊!

当我来到了村口,就看到一个人正在向我招手,哎呀,这不就是我的老朋友吗?他来接我了,刚进入他家的院子,我就闻到了小笨鸡,黄米饭的香味,真香啊,老朋友,又给我接了一杯酒,此时我把窗户打开,便看到那庄稼都已经成熟了,我和老朋友,一边津津有味的喝着小酒,一边讨论着庄家的事,我对他说:“今年庄稼不错呀!”他说:“嗯,是啊,今年气候也不错,都是风调雨顺的,一定有大丰收。”看那紫莹莹的茄子,黄澄澄的玉米,红彤彤的柿子,绿油油的豆角这乡村美丽的景色真是数不胜数呀,吃饱喝好,我也该回家了,老朋友不舍得让我走,但是我不回家可不行呀,我必须要回家,最后老朋友对我说:“那好,你走也行,但是在重阳节的时候你还要来,你看后院的菊花,到时候我们一起采菊花,颂菊花,饮菊花茶”“嗯嗯”我答应了老朋友,到重阳节的时候我还会来的。

唐诗《过故人庄》原文鉴赏 篇10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律,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1、过:拜访。

2、具:准备。

3、场圃:农家的小院。

4、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译文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

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

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

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

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

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上朋友家做客的表现。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首联)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颔联)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颈联)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尾联)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过故人庄》古诗知识点 篇11

《过故人庄》古诗知识点大全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作品《过故人庄》的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全诗注释 1、重阳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2、还: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

3、就:靠近、赴,也指欣赏的意思

4、菊花:既指菊花又指菊花酒。体现了孟浩然的隐逸之情

5、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翻译 老朋友准备好了黄米饭和鸡肉,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横斜。打开窗子,面对的是打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与你品尝着菊花酒。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赏析 《过故人庄》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上姓田的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唐诗鉴赏 篇12

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的是诗人进庄之所见。这两句,上句描绘近景,葱茏茂密的绿树环绕村庄,清幽宁静;下句勾勒远景,雄伟的青山给田园筑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给人的眼界以开阔感。诗人就是用这平凡而自然的景物,表现出山水的美丽和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另外,这两句诗也暗示了孟浩然与其故人的友谊是建立在对理想和生活情趣的共同追求之上的,为下文的.开怀畅谈作了感情的铺垫。

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的是宴饮。

诗人在老朋友家中,临窗把盏,看到窗外的打谷场和青葱的菜园,不觉引起了诗人和老朋友对田园农作物收成的关切之情,年景收成也就成了饮宴的主要话题。

这里,家常的菜肴,家酿的美酒,田园的风光,再辅之以家常的高谈,就使诗境完全沉浸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诗歌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连描述的层次也完全顺乎自然,就是在这无雕无饰的“天然”之中,诗人大巧若拙地把艺术美巧妙地融入整个诗篇的血肉中,用平淡而蕴含着深厚韵味的口头语,勾勒了一个浑然天成的诗的境界,读后令人心旷神怡,回味绵长。

上一篇:自来水管理办法下一篇:读《稻草人》富翁节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