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专业成长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精选8篇)

历史教师专业成长 篇1

四川阆中中学校 李哲 邮编:637400 电话:***

[摘 要]: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这是目前教育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次重大的改革。它承载着中国的教育理想和希望,承载着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期盼。本文从当前的历史教学现状分析入手,从教师的新定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等方面,和同仁们共同探讨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师 专业成长

一、当前的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中学里,历史是一门较冷的学科,身为历史教师,我们常常为此而烦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大多的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而对书本上的知识不感兴趣,他们喜欢听一些故事,喜欢听历史上的八卦,喜欢看历史影片,但不喜欢听讲教材上较正统、较理论的东西,不喜欢看纪录性强的影片,只知道如何满足他们的观感,而不知从中提炼出有效的历史信息。还有一部分学生上课很认真,但一心三用:一边听课、一边翻书、一边“认真”做作业。在课堂上,学生根本就不会主动去思考和提问,课堂气氛或流于沉闷,或呈现无序的活跃,新课改的目标也很难达到。

处于新课改前线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见诸于当前的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很突出,教学成效也由此可窥见一斑。如:

1、教材内容繁多,教学设备简陋,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新课程倡导教学以课程标准为主,摒弃“教教材”,提倡“用教材教”,但不可否认,教材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工具,是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特别是在经济落后,教学设备简陋的农村地区,教材的主导地位尤其突出。而新教材的材料虽经专家精心编排的,具全面性、连续性和整合性,但注重过程方法的新课和理念决定了,还有很多知识上的空白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补充;加上初高中教材的衔接等,续补知识偏多而占用部分时间,使教学时间紧张。

新课程中增加了新的内容,教师也需要不断“充电”,需要研究教材,而实

际教师工作负荷量大,使很多教师疲于奔命,使教师专业素质难以有较大的提升。而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也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教学实际中,只能成为观望者,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压抑了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让学生失去兴趣,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师的自信心不足,在教学中也就不敢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2、避重就轻,教学的重心游离于教材主体知识之外。

一位教师在新课程人教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中,用了近30分钟,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地理角度详细讲解秦国当时的强大,并且整个过程是以教师讲为主,课堂气氛沉闷,而教学内容当然根本就完成不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

3、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对教材的分析,讲解不够到位。

如有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制作了过多的人物图片、历史遗址和视频录像材料等,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的目光停留在屏幕上,缺乏应有的思考。老师必要的讲解时间也不够,致使对重大人物,事件轻描淡写,师生间的应有的心理、思维、情感等交流也产生了障碍,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反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等。

二、新课改下教师的新定位

针对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就此对所在的学校的学生作了一番调查,报告如下:

对于教学内容:有近55%的学生希望教科书之外的历史知识;有28%的学生最希望教师把学习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加以传授,便于学习其他的知识;有17%的学生最希望教师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列出来,或勾画重点,便于复习考试。

对于教学方法:有近52%的学生最希望“由老师进行生动的讲述”,学生认真听讲;有40%的学生希望“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有5%的学生希望“教师布置题目,学会自己阅读教科书”;3%的学生则希望“教师在书上划重点,学生直接背下来”。

从这份调查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在当前新课改环境教师进行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过程。对此,我们教师应该重 2

新给自己进行准确的新的定位:

1、教师是学习促进者

教师不再是过去那种知识的单一的传授者,而要为学生创设质疑的环境,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不仅体现在学习的进步上,还要体现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上。

2、教师是课程发展者

过去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尤其注重书本上知识的传授,即强调“双基”的掌握。然而现在我们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课程教学不仅是增进知识,还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都能得到发挥,而教师在其中充当发展者的角色。

3、教师是研究者

新课程,新要求,教师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一位研究者,研究自己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对象、教育风格,研究当前重大的时政问题同自己的教学联系起来。同时进行深刻的反思,把自己由一个“教书匠”转为一位“教育家”。

三、新课改下教师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

1、做学习型的历史教师

作为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理论基础,坚实的专业发展知识,专业研究方法论;还应具备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学科教学论的知识。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1)完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学术视野,一方面加深历史专业学习,另一方面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使由单一的“专业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变。

(2)研读史学名著,史学论文,教学的报到杂志,特别关注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好的文句做好笔记,并且在空闲的时间里经常翻阅,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

(3)关注时事,将一些重大的新闻报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现实感。最近,温总理在考察中强调:“讲历史要联系现实,讲中国要联系世界”,即历史课与国情、现实结合起来,真正的发挥历史为现实服务的作用。

2、做观念转变型的历史教师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转变教育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摒弃传统的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其次,树立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让教师真正的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真正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关注体验式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3、做反思型的历史教师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以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有一个新的认识,更自觉、更理性地去研究自己的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因而,越能反思的教师,越是好教师。

4、做改革型的历史教师

教师的生命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因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新课程实施下,必须做一位课堂教学改革型的历史教师,来适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为此,须做到:一要精心备课,设计好教学的每个环节,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备课的同时还得备好学生,做到优化教学目标;二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三要正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四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五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让学生敢说、敢问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下的实施是全新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它对我们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惟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和合作,在同伴互助中更好的成长,这才是我们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四川教育出版社

历史教师专业成长 篇2

首先, 看看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在大学尤其是师范院校应该都学过, 但在学生时代的学习只是记记、背背、考考, 走出大学后很快也就“还”给老师了, 根本谈不上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以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如注意规律, 初中、高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初中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超过25分钟, 而通常一节课有40分钟或45分钟, 那么教师怎么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如果按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对一节课40分钟进行肢解, 我们可以发现, 每节课刚开始5分钟, 学生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 很难安静下来, 所以, 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就非常重要, 教师要想尽办法使学生尽快安静下来, 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接下去的20分钟, 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学习状态最好的时间段, 那么, 我们教师应该怎样来实施教学, 让重点难点能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讲解呢?再接下去的10分钟, 也就是在一节课过了25分钟之后, 学生是否还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来学习呢?一般来说, 这个10分钟学生已经开始走神了, 因此, 教师就应该改变“刺激”方式, 让学生用几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有研究显示, 在以听讲为主的大学课堂里, 学生保持注意不到40% (Pollio, 1984) , 而且, 如果在开头的10分钟内能记住70%的话, 那么在后10分钟内他们至多能记住20% (Mckeachie, 1986) 。到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 我们应该怎么办?教师是拼命讲、拼命赶进度, 还是把这点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后5分钟的总结回顾, 如果教师运用得好, 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 把一节课分成这样四个时间段来剖析, 也仅仅是一般认识, 具体情况要复杂多了, 笔者只是想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 即考虑如何运用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再如记忆规律, 19世纪法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表明,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而且最初遗忘得很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记忆材料数量的减少, 以后逐渐缓慢, 最后遗忘在一定的水平上, 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时间规律。见下表[2]:

从以上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遗忘最快的是在识记之后1小时之内。由此可知, 为了防止遗忘, 必须尽早复习。历史学科知识需要记忆的量不少, 如何按记忆规律组织和实施教学, 提高学习效率, 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 作为教师应该去熟悉这些研究成果, 并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结合, 形成课堂教学策略, 科学地组织和实施教学。再如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习信息加工理论,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高效学习者能够与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 组成“块”, 使工作记忆容纳更多的信息, 为此, 有研究者就提出了许多组织和加工信息的具体策略。在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使用的知识结构教学法、图示教学法, 都是对信息加工理论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在思维 (包括创新思维) 方面, 心理学也有很多研究成果, 这对于我们历史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会有很多帮助。正如杜威 (J·Dewey) 所指出的那样, 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 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 以便学生能理解。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学科做出教育学的解释。[3]

不仅如此,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于学科教学起“条件性”作用, 同时, 历史学科教学也有“责任”去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如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等。学生的心理品质是需要培养的, 而各学科教学都有“责任”去培养, 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学科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物, 教师要对这些人物进行分析, 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历史研究与心理学结合, 就形成了历史心理学派, 研究者对历史人物作心理分析, 让这些人物变得“活”起来了。《历史中的心理学》在第2章中提到:李鸿章的定式思维导致误国心结, 袁世凯的欺己盗国源自错误暗示, 等等。[4]作者力图对古人做心理描述, 分析历史人物的性格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

从笔者的个人经历看, 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对笔者的帮助也很大。1986年7月, 笔者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 分配到淳安县淳安中学工作。笔者高中也是从这个学校考出去的, 四年大学后再回到这个学校工作。高中时教笔者的那些老师又成了笔者的老师。当时杭州地区为数不多的几个历史高级教师, 都在这个学校任教。他们对笔者的严格要求, 在当时甚至让笔者有点“受不了”, 但笔者成长很快, 收获不少:三年后被评为县级教坛新秀, 七年后被评为杭州市级教坛新秀。更重要的是被“逼”着养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习惯:每周读本新书。之后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总感觉没有新的突破, 也许就是所谓的“高原期”。1999年开始, 笔者已经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了, 更加感觉到教师学习的重要性, 于是促成学校与北师大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合办了一期研究生课程班。笔者自己也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次学习与大学学习不一样, 因为笔者已经有了很多实践的经验和困惑, 所以, 学习也更主动, 尤其是注意学以致用, 将所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自己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当时感觉到视野一下子宽阔了, 并且认识到教学要按规律办事。备课时, 不再是仅仅关注如何处理教材, 而是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 自觉运用注意、记忆、思维、情绪等相关知识来设计教学过程, 组织和实施教学。在遇到学生的学习问题时, 自然会去翻翻心理学的有关书籍,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并寻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 随着自己理论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时期也写出许多教育教学论文。笔者三年的研究生课程班学习都是在寒暑假期间, 尽管少了点休息时间, 但学到不少的东西:一是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并且知道学了要拿来用, 在用的过程中又去学。二是掌握了许多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这为后续的教学问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如果不能很好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 怎么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呢?所以, 教师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条件性知识, 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其次, 来谈谈学科专业知识。大学里通过系统学习, 构建了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做了教师之后, 由于教育工作的繁忙, 加上中学图书资料的相对缺乏, 很多教师几乎都停止了学习。家里的书架上也就是几本大学教材和中学教材。做了中学教师几个年头后, 脑子里更是只剩下中学教材上的那点知识了。史学研究、史学教育发展都很快, 教师应尽可能更新知识, 跟上史学发展的步伐。教师可以多关注这几方面的论著:一是史学理论研究, 阅读一些最新的史学理论著作;二是最新版的通史专著;三是历史教育学专著。最近几年, 历史教育学研究成果不少, 研读这些著作, 对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很有帮助。教师也可以选个专题史或地方史作为长期研究的对象, 在有空闲的时候, 读点资料, 做点记录, 培养史学研究的兴趣或专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 获得这些图书资料并不困难, 不方便去大的书店购书, 网购也可以, 国内不少图书网站都可以网购到相关的史学著作, 价格还相对便宜。有些网站还可提供直接下载, 只要教师用心, 想丰富自己的大脑, 获取这些资源并不困难。“学习是赢得未来的唯一方式”, 学习, 才能促进你的成长和发展, 况且是读史书, 更是其乐无穷。

第三, 关于实践性知识。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也就是说, 教师本人如果仅有丰富的知识不一定能当好教师。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倒出来的饺子也不一定好吃。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教学技能”。这些技能内容很多, 包括:语言表达技能, 组织和管理技能, 备课、上课、评价技能, 表扬、激励和批评技能, 沟通技能, 板书及多媒体使用技能, 等等。如语言表达, 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如果教师的语言, 发音准确, 声音洪亮, 音色优美, 语速适中, 学生的听课效率会大大提高。相反, 如果一位教师满口方言, 声音像蚊子叫, 语速太快或太慢, 学生听课效率会大打折扣。重视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训练, 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怎么练呢?教师可以听广播, 自己朗读, 并对自己的朗读进行录音, 在发音、音量、音色、语速、节奏等方面, 加以有意注意和修正,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又如组织和管理技能,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如分组学习、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就拿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说, 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记录、如何呈现, 都需要教师去认真研究, 不断实践。再如课堂管理, 有些新教师被“欺”, 甚至有些工作了几年的教师还掌控不了课堂。学生“闹”哄哄的, 教师没办法让学生尽快安静;学生“插”话了, 教师又不知如何是好;学生趴着“睡”觉了, 教师也是不管不问。课堂都“管”不了, 怎么能组织教学呢?还有教学评价技能, 从课堂上看, 表现为教师如何鼓励、表扬学生;从学生考试的角度看, 教师对双项细目的编制、题型设计、试题的编制、试题的排列与分布等命题技术, 缺乏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还有板书和多媒体的使用, 很多教师 (尤其是年轻教师) 会使用多媒体, 但不会板书, 而板书的很多优势, 绝非现代媒体所能代替的。总之, 教师需要掌握很好的教学技能, 而技能学习必须是“习得”的, 也就是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练习才能形成。技能学习靠听是学不会的, 靠自己“读书”也是“看”不会的。从这个角度看, 我们目前对教师的培训问题不少, 技能学习也让教师坐在那儿听, 怎么“听”得会呢?

2000年前后,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而这些新的理念要转变为教育教学行为, 特别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总结。理念≠行为, 而没有正确理念指导的行为跟进, 理念只能是空谈。在这个阶段, 笔者着重去研究针对这些理念的教学策略, 围绕着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进行不断实践和总结, 写出六篇相关的文章, 一方面是希望对同行有所启发, 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如“过程与方法”目标, 被称之为新课程“革命性”的提法,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去落实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怎样做才算是关注了呢?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学习方法?怎样培养?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 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实践、总结和丰富。而面对这轮新课改, 不少教师一开始就是抱怨, 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课题去研究、去探索。新的理念可以“学”, 而要把理念转化为行为, 教师必须“习”, 这个“习”就是实践, 教学技能是“习得”的, 也就是说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 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好教师、优秀教师一定是有教学智慧的教师, 教师智慧从哪儿来?就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来。有研究表明, 专家型教师面对内在不确定性教学条件能做出复杂的解释和决定, 能在具体思考后再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行为。这种知识来自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及人生经验的累积效应。有人提出教师的成长模式:实践+反思。笔者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一个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学习不断修正, 一定会让教师尽快成长。

第四, 其他文化知识。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 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师除了有本体性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 以外, 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 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能够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因为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 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5]历史学科知识本身包罗万象, 如果要讲清楚某一领域的知识, 教师不能不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如科技史, 教师要讲清楚这些内容, 必须去了解一些相关的科技知识和原理。又如艺术史, 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书法、绘画、建筑、瓷器等艺术作品, 如果教师对这些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 怎么能讲得清楚呢?文史不分家早已有之, 其实文理也很难分家了。历史教师应尽可能涉猎广一点, 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以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秀教师一定会有正确的学生观, 一定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一定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和高超的教育智慧, 优秀的教师一定能让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有效, 优秀教师也一定是一位快乐的教师。

教师专业成长历史及内涵分析 篇3

一、影响教师专业成长历史轨迹的内部因素分析

教师的专业成长历史,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内部因素分为两个方面:职业理想与自我意识。教师的职业理想通常在于,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来完成社会对语文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和教学需求,履行身为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以及责任感与使命感,对自身所积累的教育行为进行评价和提高,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历史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源泉。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关键点,是教学反思与研究、专业课程内容学习、教育改革实践,最终完成个人教学理想,通过上述一系列行为,教师会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并对于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做出合理的评价。在漫长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坚定和纠正自身的人格理想与职业抱负,怀着高洁的服务精神将自己置身于教师职业当中,而教师自身的进步与成长,便是对整个专业所构成的直接影响,教师将自己的理想、见解与判断融入到专业当中,推动着专业的发展,吸取他人经验来完善自己,因此教师职业理想可以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

而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成长历史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教师内在的心理需求,对于在学科专业领域内的自我发展与强化;其二是主体意识,判断自身所处地位,对当前教育模式的理解,与此同时自我意识也是策动语文教师自主性、创造性观念生成的根基。自我意识,是推动专业发展历史向前迈进的动力,它能够将教师目前的执教状态与未来教育目标结合在一起,使语文教师树立自身发展方向。由此延伸的自主能力使教师得以在教育活动中持续优化、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与教育状态及教育行为,教师一旦正确运用自我意识,不仅可以让自身成为专业主体,还能够在自我总结中及时发现缺点,进而主动去迎合外部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历史所带来的改变及促进,让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二、影响教师专业成长历史轨迹的外部因素分析

外部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社会环境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在认识和完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公众对语文教师专业的期待会随着当前社会的具体需求而演变。我们身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更新速度前所未有。高中阶段的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可能有大幅度的知识更新,高中教育也趋于综合性和适用性,这对于语文教师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社会环境影响在客观上促使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在客观上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技能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要求,例如,在目前施行的高考体制下,语文学科仍然占据绝对重要的成分,因此社会对于语文教师所寄予的期待将会持续增强,而直接暴露于公众期待下的语文教师,无疑会在教育活动中愈发谨慎,甚至战战兢兢,在语文学科专业上的创造力与教学创新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尽管社会影响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要素,但工作环境可能为发展历史注入的变数依旧不容忽视。工作环境细分到每个不同的学校,在针对教师特定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利用学校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校方领导支持和鼓励下,筹备和开展教育活动,帮助教师们对先进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真正实践和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让学校的教师们组建共同学习进步的专业教师团体,并针对教师采取必要的考核以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利用学校现行的考核标准来督促教师完成教育计划,并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深造,提供系统化专业培训。上述行为是多数教师身处的真实工作环境,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无法离开特定的工作环境,也离不开学校为师生配置的教育资源及教学资源,而其中校方领导的带动作用与教师之间的研讨支持也十分重要,这些外部因素是每一位教师成长历史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教师专业成长内涵的主要外在体现形式,同时也是教师专业素质得到优化的标志。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的共同作用下,教师会逐渐成为学生们通往成功的桥梁,而高中课堂也会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引导思考为主的新式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选取和实施,在教师成长历史轨迹中扮演着关键的实践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以将外部知识转换成为满足内在所需,让知识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在目前高中教育环境下,教师在教学层面上应当具备三种能力:第一,是对于课堂环境的预测能力、语文知识讲解能力、课堂示范能力以及课堂检验能力;第二,应在课堂中具有矫正能力与诊断能力;第三,还应对语文课堂发挥出卓越的控制能力以及对教材的分析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教学能力,直接表现特征在于教师授课内容精彩,引人入胜,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核心,而对于课堂的矫正与判断,让引导作用发挥效果,使学生们意识到除了教师,自己的存在对语文课堂也十分关键,最后的控制与分析能力,是完成出色的语文教育所必备的高级能力,也是安排教学方法的依托。以上这些教学能力与实践结果,无不考验着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而能力的来源则是专业成长发展中的积累,在特定的教学阶段完成自身的成长,语文教师将自身的成长活用于高中语文课堂,假设将过程比喻成历史轨迹,那么语文教师大体上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迷惑阶段、适应阶段、稳定阶段、成熟阶段以及升华阶段。

我国在高中教育阶段始终倡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高中课堂则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关键阵地之一,将课堂作为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一切教育实践最终都要回归到课堂中,可以说课堂教学目睹和验证着教师自身的成长历史。真正成功的课堂教学,是要和学生们的内心联接到一起,让教师的心境与学生的内心产生交融,失去这一前提,大部分教学活动都很难说是成功的。进入到高中阶段,学生心智已经逐渐趋向成熟,具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学生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而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共同成长的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责任,明确教育对高中学生的重要性,不断学习与总结,不留余力地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专业成长总结 篇4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又是半年。这半年由于学校安排,我没有从事化学教学工作,而是教起了初一生物。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我的教学任务轻松了许多,相对于过去比较紧张的工作状态,时间也充裕了。因此,我有更多的机会为自己充电。下面我就一年前制定的成长计划,说一下自己的完成情况。

一、善学习

教育是一个发展性的职业,它要求从事这个职业的教师坚持学习,永不间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我把自己的学习总结为听课、请教、阅读。

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好方法,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年轻老师,只有多听课才能逐渐积累经验。所以,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除了听课之外,平时我也经常向其他老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这些老师都非常热情地帮我解答,使我获益匪浅。

阅读是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良好途径,我阅读的书籍可以分为这样三类: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文学著作。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基础。教师的成长路上必须要或多或少读一些优秀的理论书籍。师者,应“诲人不倦”,但只凭经验教书,缺乏优秀教育理论的指导,势必会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变得狭窄。“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

二、勇实践

把学得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就是实践。不管是化学课,还是生物课,都有一定的教学方法,都是我实践的过程。这半年,初一生物的教学工作,丰富了我的教学经历,使我增长了见识,是一次难得的教学学习机会。

三、常反思

一个教师的成功与否,或为名师者,都与反思有直接的关系。随着知识爆炸,科技进步,一个人总停留在一定的知识平台上,往往是不够的。作为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本身的“惑”要通过反思来解决,不以问人为耻,虚心好学,能者为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才会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以前,我写的教学反思就跟记流水帐一样,只是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

一些简单的描述,再加上一些泛泛而谈的教学评论,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因而成效并不大。其实,教学反思应该贯穿整个教学生涯,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课前要反思,明确教学目标;课中要反思,提高教学效率;课后还要反思,教师专业才可持续发展。

反思就是挑战自己,使自己保持一颗不断进取的心。现在的我,要想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就要拥有这样一颗心,勤于思考,不断地丰富、充实、超越自己。

《要平凡,不要平庸》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是一句简单的话,进步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可能做到,但是每天都进步,恐怕大多数人难以完成。我也是一位平凡的教师,如何让自己在平凡的同时不做平庸之人,我相信,就是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

教师行动研究小结

冀氏中学

教师专业成长 篇5

利用暑假读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感觉到刘良华教授是一个充满智慧、幽默风趣的人,他就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这是一本催人奋进的书,我是一个不爱看书的人,但也觉得看他的书简直一种享受。刘良华教授所说的十类好老师如下:

第一类:“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 “做老师的人要有基本的精神气质,那就是善良,言而有度。如果言而无度,学生就会拒绝他。”

第二类:“像母亲一样慈爱”“哪怕学生不理解你,你也要一如既往地处于与学生的对话状态中,要对学生有一个期望。”

第三类:“实习教师” “做老师要有绝招,实习教师有什么好?第一,年轻;第二,平等;第三,精力充沛,有激情。”

第四类:做“宽容的教师” “如果我们老师不注意教育方式,用铁的纪律,军人作风来要求你的学生,你的学生就会阳奉阴违。如果你充满宽容和爱心,你的学生就会被改造成为一批欢乐的小艺术家。

第五类:“帅哥老师” “做老师的人,表情要丰富,要能带给学生真正的精神力量。”

第六类:“温柔的美女老师” “美女老师一旦严厉,她的教学就会有另外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七类:“风趣幽默的老师” “风趣幽默不是一种智慧,而是一种美德。”

第八类:“充满爱心的老师”“好的老师有一个基本的元素——有爱心。如果一个老师有爱心,他已成功三分之一。作为老师,首先对我们的亲人有爱心,然后对我们的朋友有爱心,然后才有可能对我们的孩子、对学生有爱心。”

第九类:“以身作则的老师” “我们做老师的人,至少有个底线,你要守住。这个底线就是:一定要说话算话。”

第十类:“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做老师要具有渊博知识和教育智慧”。

从刘教授提出的十种教师形象看出,好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智慧还要具有人格魅力。好老师是人人喜欢,人人爱戴的。好老师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教法具有启发性和吸引力,并懂得灵活多变。哪怕成绩不是很好,也一定在学生的做人方面指明了方向;好老师一定既是学生们的良师又是学生们的益友,能以丰富的知识让学生诚服,又以和蔼可亲的面容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好老师应该特别有威信,且懂得一视同仁,不偏心不歧视,不偏爱也不放弃;好老师的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懂得并且努力地保护学生可贵的自尊心;好老师拥有博大的胸襟,恬淡而平和的心境,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收获,同时自己也能快乐;最终,好老师

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成就感。我们也期待着能变成越来越受学生欢迎的魅力老师!

读完导言部分,知道好教师的要素有两点:“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在这里,专业智慧被称为“课程智慧”。“课程智慧”就是说一个老师上课的时候,他讲的知识比较丰富,这个丰富不是杂多、杂乱,而是这些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不是贫乏、简单。那就要求我们老师拿到教材后,处理好教材。

刘良华教授提供了三条处理教材的建议:“吃透教材”、“补充教材”、“更新教材”。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大胆地改变教材,教师备课,就像导演对剧本的再创造一样,对教材也需要再创造,使之适合学生的需要;其次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再次,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创造性地更新教材,使自己所教的知识是有意义的。这三点让我感触良多,认识到要真正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必须从“教教材”的框框里走出来,变为“用教材教”,一个有课程智慧的教师,应该只是把原有的教材当成的一个载体,或者是一个引子,从而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补充教材”,最后达到“更新教材”,使自己成为一位课程编者。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19次重复;”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同时,没有忘记调动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的积极性。我们引导青年教师从单纯的听课转到教学比较中来,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思成功之举和失败之处,及时把自己的处理方式、心灵的感悟写下来,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育理念。一是听课促反思。每学期开展教师间相互学习听课、教研组长诊断听课、师徒间指导听课等活动,促使教师自我反思。二是评课促反

思。开展教师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等评课活动,促使教师自我反思。学校要求青

1、狠抓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业务理论学习是校本教研的不竭动力,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青年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购置书籍,订阅报刊及音像资料,建立业务理论学习制度。制定教师读书计划,提出三个领域的读书目录,即“教育新理念”、“课程改革”、“教学随笔”,鼓励教师多读书、勤记录、善反思。不断充实理论头脑,转化教学观念。学校要求每个青年教师每学期记一万字左右的教育教学读书笔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经验论文,上一堂优质课或交一份优质教学设计等。

2、狠抓 “基本功”训练,提高基本技能。学校经常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教具制作与使用、组织教学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培训和提高,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安排好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检测、竞赛等。对于基本功较差的教师,重点督促,随时提醒,不断强化自训与加强辅导,以切实提高教学技能。

3、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水平。学校确定了“一年合格转正,三年站稳讲台,八年成为骨干”的目标。组织老师深入课堂,跟踪听课,观摩青年教师授课情况。课后评教,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在他们教学的开始阶段,放手让他们探索教法。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或“课堂教学大比武”,及时展示青年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情况,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明确日后努力的方向。

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篇6

——徐晨

目标定位

1、倾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住平时的点滴时间读书不止,进行长期的有效的学习,增强理论底蕴,做个学习型教师。

2、用心思考,凡事多思多想,反思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得失,找出成长的方向,做个反思型教师。

3、全心教育,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在创新中构建良好的教学策略,在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做个研究型反思性教师。

具体措施

1、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支持与帮助。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读书学习是知识分子的显著特征,在学习中创新是教师的职业需要。因此我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关注自己的学习,逐渐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使自己处在知识发展和更新的前沿,处在教学改革的前沿。这样,才能享受劳动的愉悦,战胜职业倦怠,成为学习型教师。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我把充电作为自己工作的基础。因为我知道,社会在前进,观念在改变,教学理念也在改变,自己一旦不努力学习,将很快被淘汰。学习中注意记录自己的心得与感受,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时记录整理。

3、加强教育教学学习。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使自己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与娴熟的教学技能。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授课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4、加强常规教学学习。教学中,我摆正自己的心态,保证做到精心备

课、上课等。备课中,不仅把握准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且备资料,备学生,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注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习数学的能力。精心批改作业,对待学习吃力的同学,做到耐心指导,当面改错,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5、加强教研教学学习。培养善于总结、反思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研、教科研能力,做学者型教师。每年要写1篇教育教学的论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题研究。

历史教师专业成长 篇7

一、专业阅读:提升历史教学高度

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根基,是教师对任教学科所具备的相关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主干部分。中学历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必须加强专业阅读。阅读一些历史名家名著,可以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提升教学理念,甚至会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例如,在中国古代史方面,可以阅读钱穆的《国史新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樊树志的《国史十六讲》等。在中国近代史方面,可以阅读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费正清和崔瑞德的《剑桥中国史》等。在世界史方面,可以阅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吴于廑和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六卷本)、钱乘旦的《英国通史》、董正华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陈乐明的《欧洲文明十五讲》、资中筠的《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齐世荣主编的《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等。在史学理论方面,可以阅读白利鹏的《历史复杂性的观念》、张耕华的《历史哲学引论》、柯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王加丰的《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等。

此外,还要阅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帕克·帕默尔的《教学的勇气》、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沃尔什的《优质提问教学法》、钟启泉主编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和《课程的逻辑》、聂幼犁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朱汉国的《新编历史教学论》、赵克礼的《历史教学论》、崔允漷的《有效教学》、余文森的《有效教学十讲》、赵亚夫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朱煜的《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王德民和赵玉洁的《新课程历史怎么教》、何成刚的《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周新桂的《探究教学操作全手册》等。在阅读中,与夸美纽斯、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家的思想进行亲密接触,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有新的提升,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价值观念得到更新,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来开展中学历史教学,提升历史教学的高度。

在阅读中,还有一些与教材相关的专著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直接帮助。例如任世江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该书用二十五个专题将三本必修课程的内容从学术角度进行专题解析,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学术背景,陈述史实及其发展逻辑,还融入了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启发性地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建议。此外,郑林的《中学历史教材分析》、陈伟国的《问教: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团队的集体备课纪要》等,这些专著都为中学历史教师提高学术素养打开了一道便捷之门,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历史和教学问题找到了循序渐进的路径,对于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只有走进这些专业理论著作,才能理解教育教学的奥秘,才能获得教育教学的真谛。

二、广泛阅读: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可谓是涉猎最广泛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贯通古今,囊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哲学、科技、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甚至还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历史的范畴。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读本专业的书籍,而且还要广泛阅读,宽领域阅读,尽可能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全方位地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还记得在讲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革新的内容时,为了弄清为什么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比之前的直辕犁更先进,我阅读了物理方面的书籍,研究受力和省力原理。在讲到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内容时,为了讲明白南北朝的灌钢法如何比之前的先进,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冶炼方面的先进技术成果,我又阅读了化学方面的书籍,明白了生铁和熟铁如何配合,从而成为质地优良的钢的缘由。

当然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仅仅阅读传统书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多渠道、全方位阅读。例如除了书籍外,还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子书,甚至网络资料、微博、微信,以及电视新闻、视频资料等多种渠道,全方位阅读。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来源渠道多,获取快捷,为历史教师的广泛阅读提供了便利。广泛阅读,我们的视野就会由线画成图,我们的视角就会由窄变宽,我们的思维就会被牵引到更广阔的空间。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百科全书式学识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师,是值得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

三、精选阅读:优化历史教学语言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名家经典进行精读,不仅可以扩充知识,而且还可以优化历史教学的语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美感。例如讲到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时,可以阅读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例如讲东西方关系时,可以引用陈旭麓先生归纳的“东西对视,隔雾看花”。在讲述清朝由盛转衰时,可以参考陈旭麓先生书中写的“19世纪一开始就是黯淡无光的。孕育和蓄积于上一世纪的种种社会矛盾,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人口、财政、武备、吏治的种种难题。人心在变,士风也在变。民间的揭竿造反与士大夫的经世议论,表现了朝野皆为忧患所苦。这本是王朝由盛转衰途中的历史旧景,但海舶东来,有中西贸易而渗入中国的洋物和毒品,又给世变添加了新的内容。它们像天边的乌云一样涌来,预示了这一世纪的多难与动荡”。此外,还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例如在讲到世界近代史的内容时,可以引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例如在讲到殖民扩张一课时,《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与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的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这些名家名句,美文美段,如同温暖的阳光,甘甜的雨露,丰富的养料……阅读它们,我们的头脑中就吸收了一份额外的营养,精读它们,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让上历史课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这样的课堂学生岂能不热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我们把历史教学比做那清如许的渠,阅读就是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中学历史教师只有不断进行专业阅读,广泛阅读,精读细品,博览群书,才能多角度、全方位的为教学输送汩汩活水,才能在教学中始终感受到不断涌动的新的生命力,才能促进我们更快更好地朝专业成长之路迈进。

摘要:阅读是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自我的内在理路。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专业阅读、广泛阅读、精选阅读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优化历史教学语言、增强课堂教学美感、提升历史教学高度。

教师专业成长探源 篇8

关键词: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 成长探源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亘古不变的责任。教师也是一份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并不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时代的发展给这个千古命题注入了新的内涵。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这个时刻就要提醒自己用脑子工作,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全能型的个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

一、教师专业发展要有规划------动力之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有专篇议论教师成长的阶段:(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初任教师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也就是说在教师职业生涯中,一般都会经历职业初期的激情四射、职业中期的平淡倦怠与职业后期的迟暮待老几个阶段,究其实皆因我们缺乏必要的职业发展规划,以致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迷茫与彷徨中。

顾泠沅教授研究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职初教师,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成长内容和主题不相同:初职教师需要重视的是原理性知识,包括从事本学科教学所需要掌握的原理、原则和一般的教学方法;有经验教师侧重的是案例性知识,即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等等;专家教师他们拥有了更多的策略,其形成的核心是反思。不仅要把握自我成长每个阶段应该掌握的内容和途径,还应该进行积极的学习、观察和反思,把教育案例上升为经验,然后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个人的教育思想。

二、教师专业知识要有基石------底气之源

1995年,欧盟首先发表了题为《教与学——向学习社会迈进》的教育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未来社会是学习社会,投资于知识的社会,是个人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资格与学历资格的社会。在未来社会中,人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所积累的知识水平。“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生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教师是促进教育现代化和人才质量提高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教师专业的卓越发展就不可能培养出卓越发展的学生。终生学习是终生教育的本质,教师终生学习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阅读,让我们叫教学提升为教育,将匠气提升为大气,不仅懂得教什么,而且明白怎么教。阅读书籍,时时在人性的高处透透气,将有助于我们追思和感悟教育的真谛,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值得。

让反思成为生活的习惯。要成为学生欢迎家长称道社会认可的优秀教师,那么就要不断的反躬自问,如影相随。反思更多是理性的反思,重在行为层面的“怎么做才能更好”。反省的前提是敬畏。无所敬畏,也就无所反省。让我们怀着虔诚,面向“天理”,日日三省吾身之后“百练钢化绕指柔”的名师——凤凰涅槃就诞生了。

三、教师专业特色要有风格-----灵魂之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教育要讲究艺术,教学要讲究个性。教学风格体现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主体思想和教学艺术。教学个性化,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的新课题。

1、个性创新的教学风格

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要求“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个性化的教学要轻松幽默的一面,还要有生动,精彩的另一面。引导学生在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的个性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从而创造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

曾听过这样的一堂数学课,选了一首妇孺皆知的歌谣做导入情境

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一个工人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爱国。一年后,老二出生了,这位工人毫不含糊地为他取名为爱民。又过了一年,老三来了,憨厚的工人想了想,给老三取名为爱党。老三满月那天,造反派来了,把这位工人抓走了。工人问:“我犯了什么错误,你们抓我?”造反派头头说:“你的大儿子叫什么 ?”“爱国”。“二儿子呢?”“爱民”“爱国爱民,你装得倒挺像的,要不是你的三儿子出世,我们还都被你这老奸巨滑的反革命给蒙蔽了。”“我三儿子怎么啦?”“你三儿子不是叫爱党吗?爱国爱民爱党,提取公因式,爱国民党。”

讲完以上故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式子:爱国+爱民+爱党=爱(国民党)。

这么一来数学名词提取公因式就容易理解了。它通过一个看似调侃的小幽默,一下子把本来比较“高深”的数学“平民化”了,学生也仿佛感受到,原来数学是可以笑着学的。

2、耐人寻味的“美化”语言

众所周知,爱美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课堂教学的“美”,最重要的是应讲求教学语言之美。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因为,语言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也是诉诸听觉的审美对象。因此,我们的教学语言是否具有美感,具体地说是否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等,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沉浸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要使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将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只有如此,才会使教学语言生动有趣,才可能使学生饶有兴味地去探究真谛。

以历史课为例:历史是鲜活的,鲜活的历史需要鲜活的多维手段去呈现。而课堂教学中精彩的文字性语言则是实现这种呈现手段的一个孵化器。

众所周知,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有着不解之缘,而中国正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占主导位置的国家。

然而中国是历史又表现的有些离奇,与自然经济相对峙的商品经济也发育良好,商业出现早,市场发达,城市繁荣,这些都足以让当时的西方世界瞠目结舌。

问题:如此繁荣的商业经济为何不能将两千多年的中华帝国带出“中世纪”,对此我们何以解释?

在同学们看到上面那段独到的文字材料和亲切的发问文字后,首先读到的是精辟深刻和独到新颖;其次感到的是似曾相识和思维断层;最后激起的是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具体说来,当讲述人类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时,教师的语言就应充溢着流动的诗韵之美;而当讲述那些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人民斗争或战争经过时,教师的语言则应具有生动的形象之美,使学生从中听得见铿锵的金戈铁马之音,看得到浓浓的硝烟翻腾之景……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切领略到教育的魅力,并深深地为之倾倒。

教师课堂语言是科学化和艺术化的统一,它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四、教师专业成长要有引领-----速度之源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寻求组内同学科的帮助,特别是经验丰富的“大师”级别的关照,会让事情事半功倍。在我们学校,师徒结对式的合作教研方式硕果累累。“师徒式专业成长”就是利用现代师徒学习的构想与策略,在“学校本位”与“去集权化”的概念下,通过师徒配对的互动学习方式,在自然状态中促使师徒互相改变,激励出“自主学习性”的动机,进而达到某种程度的专业成长。

而我们对它的理解是通过师徒结对,教学相长,师傅与徒弟都能得到提高.正所为要让学生有一碗水,老师就一定要成为一条奔流不止的小溪,所以我们组的师徒结对工作更多元、更弹性、更活泼、更自主。

上一篇:关于游学的作文500字:游学的一天下一篇:倾注爱心:转化后进生-后进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