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阅读题及答案(精选10篇)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修鞋的筱敏①火车站喘息着吞吐人群,浓烟般的人群从甬道里喷出来,在广场上骤然散开。他便是一星尘末,随着气流的裹挟,被喷吐到城里来了。
②他在广场张目一望,就失了方向。广场是令人心慌的大,像黄河出海处的淤滩,失了流速的泥沙一时张皇,也就失了方向。阳光是一种陌生的气味,它不是沁进去烘暖人和庄稼,却是在表皮上白晃晃贴着,镀银一样只管四处制造白晃晃的反光。方砖是这种反光,路面是这种反光,楼墙、街衢、汽车,每一扇门和每一页窗都是这种推拒人的反光。
③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他没能把自己做颗种子种进那些光里,到底还是途中的流沙,在虚拟的目的地茫然地流徙。
④于是,他蹲在路旁看见许多流徙的脚,于是,他成了一个修鞋的。
⑤鞋摊占地一平方米,但这一平方米是城里人的,不是他的。他只是个非法闯入者,非法逗留者,他必须随时提防那些身着制服手提棍棒的管着这儿每一平方米的主人,他必须能在眨眼之间卷起他的摊子消失。在梦境之城里,他是一个必须以不断的逃亡证明自己不存在的非人。
⑥这会儿修鞋的栖在一株路树下面。这树据说叫榕,大叶榕还是菩提榕,他不大认识,然而树荫倒是密密的结实。他的修鞋摊子张开,没有一点儿声响,他半蹲半蜷的坐态,更没有一点儿声响,惟独发出一点儿声响的,是那晨露一样的目光,在浑浊的街市里,以一种清澈的期待盯视着路人。
⑦最好听的是鞋钉敲进鞋跟的声音,还有麻线纳过鞋帮的声音,还有粘合胶的小罐扑地一下撬开盖子的声音,还有卖烤红薯的女子的胶轮车吱吱呀呀来而复去的声音……
⑧土地的气味从他体内散发出来,很浓郁,让他瞌睡,但土地这件事他是不想的,他就是被冲走了的土地。关于土地,如果说他也曾有过,他所能记起的`就是荒旱,一颗汗珠子滴下去,溅起来的不是青苗,而是黄扑扑的浮尘。好容易有一场雨,却不是滋养土地的,而是毁坏土地的,他看见一片一片土地被冲走了,剩下一棱棱干枯的不长东西的沟壑,接着又是荒旱,接着又是一片土地被冲走了,最后他也被冲走了。不会再有一道水流反转过来,把他重新带回去。
⑨他的腿屈起成一个作坊台面,在那里侍弄各色鞋子,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土地对于他永远是个神话。他的卑贱不可以耕耘神话,惟愿能平平安安侍弄那些游走在神话之上的鞋子。
⑩他惟一理解的是这棵他叫不出名字的路树,他想对于这棵路树,他也已经是个面熟的人。他听见人说这种树命贱,贴着墙缝也能长,树身上挂下来的每一条气根都是一条命,触到地面就能长成新树,甚至可以独木成林。于是他时常欣悦地数头顶的气根。那些气根真是多啊!而且每天都有嫩生生的端尖冒出来,垂挂着向地面奔去。但修鞋的还是担心,毕竟这些气根不知道,它们要去往的土地,已经是水泥封严了的,水泥很光滑,一丝缝隙也没有,他不知道那样的地面怎么样挤得下一条命。他这么担心着,那些气根已经悠悠然垂到他的眉棱处了。
⑾有一天,穿制服的人出现了,修鞋的卷起摊子拔腿飞逃。现在他知道他不必逃得太远,钻进一条岔道很多的小巷子大体就躲过去了,他还能找到一处断墙,掩着自己向外张望。他看见穿制服的人今天颜色不大一样,更不一样的是他们手里抄的是特大的剪子,扬手间金属声刮着空气刺骨地响,他们熟练地一路剪过来,把路树垂挂的气根和低斜的枝杈全都剪干净了,路面瞬时宽敞明朗,像灯箱广告里的画。修鞋的明白,无论有多少条命,也无论命有多贱,那些气根是再也扎不到地里去的了。
(节选自《捕蝶者·角落三章》)
11.简要分析第一段的作用(4分)
1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
(2)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
13.简要概括修鞋者的遭遇和生存状态。(6分)
14.作品的最后两段关于路树气根的描写,有怎样的用意?(8分)
试题答案:
11.①描写人潮涌动,车站不堪重负;(2分)②暗示生存环境严峻,修鞋者渺小无助求生不易。(2分)
12.(1)他怀抱着梦想和对城市的美好想象来到这里,可冷酷的现实使他心慌张皇。(3分)
(2)修鞋者希望不断能有活做,这样他才能生存下去,并用忙碌来摆脱自己对家乡和土地的思念。(3分)
13.①因为失去土地被迫到城市谋生,②怀抱着对城市的梦想却被城市管理者当作非法闯入者驱赶,③从事卑微的工作顽强生存,辛勤劳作却担心未来。(6分)
那年我才九岁,农村小上三年级。村小条件简陋,有的只是粗糙的桌椅、布满伤疤的黑板,以及永远关不牢的rl扉;供电也极不正常,这就使得那盏六十瓦的白炽灯泡常常很长时间地不能尽职。那时的孩子倒也懂事,知道上课的时候该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讲,偶尔的乐趣,便是能够从高过头顶的狭窄的窗户里瞥见一角蓝蓝的天空了。
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姓徐,是个有二十余年教龄的老教师。由于劳累的缘故,他的背过早地驼了,而且患了病,看上去苍老而干瘪。那是期中考试的前夕,徐老师正上着课,电又停了,教室里一片昏暗。他看了看天,吩咐将凳子搬到室外去。
天边红彤彤的一片,绚丽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徐老师将一块小黑板支在课桌上,让我们依照在教室的顺序坐好,便开始讲述未完的课程。
过了一会儿,他背转身板书。抬起手臂的刹那,夕阳在他身上碎成了零星的光斑。套在老蓝色中山装里的干瘪的身子似乎不再那么刺目,而他佝偻的腰部更弯了,突露出高高颧骨的头部几乎与肩相平,杂乱的白发被深秋的风吹得根根直立起来。他埋着头列算式,[忽然的我便有一些错觉,不知是他融进了黑板中,还是黑板融化了他、]这四周的一切是那么宁静而美丽。
倏地,他弯下腰去,喉咙口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旋即一大堆沉闷的咳嗽接二连三地从他的喉咙口钻出来,由于不能尽情地咳嗽身体颤动水已,]我们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他用手撑住涌上前的同学的肩膀,不住地喘着气,恍若用旧了的`风箱般。]我们没办法看到他的表情,因为他竭力不让我们走到他面前。良久,他才平静下来,努力挺直了腰,回转身来。就在他回转身的瞬间,天骤然沉了下去,仿佛燃尽的油灯,火花很亮丽地闪耀一下,接着便哭了。他用力地一挥手,用滞重而嘶哑的声音宣布:今天就讲到这儿吧,放学了!可是,当他那被搀扶着的瞒珊的背影从我的视线里消失时,我依旧没能适应眼前的灰色。
我那时一直不明白徐老师为何这般拼命。他只不过是一个民办教师,而且憔悴得厉害。他有几十个理由可以申请休假,甚至辞职。那几十元的工资根本不值得他这样。等我真正懂了的时候,我已经走进了一所师范学校。
一个暧融融的春日的下午,我静静坐在花园的一座亭子里。几对燕子在不远处追逐嬉戏,大朵大朵的月季迎着风绚丽地摇曳。这时同乡捎来了一个消息:徐老师死了,因为肺癌。
(8)很久以前那个绚丽而又惨淡的黄昏骤然走进了我的视线,那大片大片吞噬晚霞的黑烟,那苍老而倔强的背影,仿佛都用犀利的眼光牢牢地盯住我。我的泪很快地滴下来,打湿了摊在膝头的语文课本。
阅读题:
1、文段①中“这就使得那盏……”的“这”指代什么?
2、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一文,“背影”是作为文章的线索,本文的“背影”是不是文章线索?为什么?
3、文段④中划线的句子其含意是4、文段⑤中划线的句子对徐老师的动作描写表现他怎样的特点?
5、文段⑤中“天骤然沉了下去,仿佛燃尽的油灯,火花很亮丽地闪耀了一下,接着便灭了。”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
6、本文写“背影”与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表现的中心相同吗?试作比较。
(1)通过描写徐老师的背影,________。
(2)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________。
参考答案:
1、供电极不正常。
2、不是文章线索。因为作为线索是应该贯串全文的,而本文只在⑤和③自然段提到背影。
3、他与黑板融化在一起,说明他的教学非常专注和投入。
4、忠诚教育事业,带病坚持工作。
5、象征辛勤工作了20多年的徐老师的最后一拼。
6、(1)赞扬了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飘蓬
席慕蓉
一
据说,在我很小的时候,本来是会说蒙古话的,虽然只是简单的字句,发音却很标准,也很流利。
据说,那都是外婆教我的,只要我学会一个字,她就给我吃一颗花生米。
据说,我那个时候,很热衷于这种游戏,整天缠在外婆身边,说一个字,就要一颗花生米。家里有客人来时,我就会笑眯眯地站出来,唱几首蒙古歌给远离家乡的叔叔伯伯听。而那些客人听了以后,常会把我搂进他们怀里,一面笑着夸我一面流眼泪。
可是,长大了以后的我,却什么都记不起来,也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每次有同乡的聚会时,白发的叔叔伯伯们在一起仍然喜欢用蒙古话来交谈,站在他们身边,我只能听出一些模糊而又亲切的音节,只能听出,一种模糊而又遥远的乡愁。
而我多希望时光能够重回,多希望,我仍然是那个四五岁的幼儿,笑眯眯地站在他们面前,用细细的童音,为他们也为我自己,唱出一首又一首美丽的蒙古歌谣来。
可是,今天的我,只能默默地站在他们身边,默默地,独自面对着我的命运。
二
当然,有些事情仍然会留些印象,有些故事听了以后也从没忘记。
童年时最爱听父亲说他小时候在老家的种种,尤其喜欢听他说参加赛马的那一段。
父亲总是会在起初,很冷静很仔细地向我们描述,他怎样渴盼着比赛那一天的来临,怎样怀着一颗忐忑的心骑上那匹没有鞍子的小马,怎样脸红心热地等着那一声令下,怎样拼了命往前冲刺,怎样感觉到耳旁呼啸的风声与人声,怎样感觉到胯下爱马的腾跃与奔驰。说着说着,父亲就会越来越兴奋,然后不自觉地站了起来,我们这几个小的也跟着离凳而起,小小的心怦怦地跳着,小小的脸儿也跟着兴奋得又红又热,屏息等着那个最后的最精彩的结局,一定要等到父亲说出他怎样英勇地抢到了第一,怎样得到丰厚奖赏之后,我们才会开始欢呼赞叹,心满意足地放松了下来。那个晚上,总会微笑着睡去,想着自己有一个英雄一样的父亲,多么足以自豪!
长大了以后,想起这些故事,才会开始怀疑,为什么父亲小时候样样都是第一呢?天下哪里会有那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呢?
好几次想问一个究竟,每次却都是话到唇边又给吞了回去。
有一次,父亲注意到了,问我是不是有话想说?我一时找不出别的话来,就撒娇地坐到他身边,要他再讲一遍小时候赛马的事给我听。
想不到父亲却这样回答我:
“多少年前的事了,有什么好提的?”
我以后就再也没有提这件事了。
三
十几年来,父亲一直在德国的大学里教蒙古语文。
那几年,我在布鲁塞尔学画的时候,放假了就常去慕尼黑找父亲。坐火车要沿着莱茵河岸走上好几个钟头,春天的时候看苹果花开,秋天的时候爱看那一块长满了荒草的罗累莱山岩。
有一次,父女俩在大学区附近散步,走过一大片草地,草是新割了的,在我们周围散发出一股清新的香气。
父亲忽然开口说:
“这多像我们老家的草香啊!多少年没闻过这种味道了!”说完深深地呼吸了一口。
天已近黄昏,鸟雀们在高高的树枝上聒噪着,是他们归巢的时候了,天空上满是那种金黄色的温暖的霞光。
我心中却不由得袭过一阵极深的悲凉。远离家乡这么多年的父亲,却仍然珍藏着那一份对草原千里的记忆,然而,对眼前这个从来没看过故乡模样的小女儿,却也只能淡淡地提上这样一句而已。在他心里,在他心里藏着的那些不肯说出来的乡愁,到底还有多少呢?
我也跟着父亲深深地呼吸了一口,这暮色里与我有着关联的草香,心中在霎时闪出了一个句子: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又过了好几年,有一天晚上,在我石门乡间的家里,在深夜的灯下,这个句子忽然又出现了。我就用这一句做开始,写下了一首诗,没怎么思索,也没怎么修改,所有的句子都自然而顺畅地涌到我眼前来。
这首诗就是那一首《出塞曲》。
四
以前,每当看到别人用“牧羊女”这三个字做笔名时,心里就常会觉得,这该是我的笔名才对。
不是吗?倘若我是生在故乡、长在故乡,此刻,我不正是一个在草原上放牧着羊群的女子吗?
每次想到故乡,每次都有一种浪漫的情怀,心里一直有一幅画面:我穿着鲜红的裙子,从山坡上唱着歌走下来,白色的羊群随着我温顺地走过草原,在草原的尽头,是那一层又一层的紫色山脉。
而那天,终于看见那样的画面了,在一本介绍塞外风光的杂志里,就真有那样的一张相片!真有那样的一个女子赶着一群羊,真有那样一片草原,真有那样远远的一层又一层绵延着的紫色山脉。
我欣喜若狂地拿着那本书给母亲看,指着那一张相片问母亲,如果我们没离开过老家,我现在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
母亲却回答我:“如果我们现在是在老家,也轮不到要你去牧羊的。”
母亲的口气是一种温柔的申斥,似乎在责怪我对故乡的不了解,责怪我对自己家世的不了解。
我才恍然省悟,曾在库伦的深宅大院里度过童年的母亲,曾吃着一盒一盒包装精美的俄国巧克力、和友伴们在回廊上嬉戏的母亲,恐怕是并不会喜欢我这样浪漫的心思的。
但是,如果这个牧羊的女子并不是我本来该是的模样,如果我一直以为的却并不是我本来该是的命运,如果一切又得从头来起的话,我该要怎么样,才能再拼凑出一幅不一样的画面来呢?
有谁能告诉我呢?有谁能为我再重新拼凑出一个不一样的故乡来呢?
我不敢问我白发的母亲,我只好默默地站在她身边,默默地,独自面对着我的命运。
[注] (1)席慕蓉: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出生于重庆,幼年在香港度过,在台湾、欧洲读书、学画,后定居台湾。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她是蒙古王族的后人,外婆是王族公主。
(2)飘蓬,飘飞的蓬草,常用来比喻飘泊无定。唐代诗人贾岛在《送友人游塞》中说:“飘蓬多塞下,君见益潸然”。
《飘蓬》阅读思考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蒙古( ) (2)屏息( )
(3)聒噪( ) (4)霎时( )
18.这篇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围绕着一件事情在叙述,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一部分所叙述的事情。 (4分)
19.作者的父亲是上一辈的.蒙古族知识分子,1948年后,从台湾到欧洲,直到去世,一直没有回来过,作者说:“他不舍得回去。因为他从前的印象那么好,他怕破坏自己的印象。” 结合第二部分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4分)
20.闻到清清草香,身在异国的父亲说“这多像我们老家的草香啊!”,从来没看过故乡模样的作者心中闪出的句子是“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你如何理解这父女二人的异乡情思?(4分)
21.说说下面一段话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分)
天已近黄昏,鸟雀们在高高的树枝上聒噪着,是他们归巢的时候了,天空上满是那种金黄色的温暖的霞光。
22.作者曾说:“靠着父亲所述说的祖先们的故事,靠着在一些杂志上很惊喜地被我们发现的大漠风光的照片,靠着一年一次的圣祖大祭,我一点一滴地积聚起来,一片一块地拼凑起来,我的可爱的故乡便慢慢成型了。”而在文中下面的两句话中,作者也使用了“拼凑”一词。作者为什么再三使用“拼凑”一词?(4分)
(1)我该要怎么样,才能再拼凑出一幅不一样的画面来呢?
(2)有谁能告诉我呢?有谁能为我再重新拼凑出一个不一样的故乡来呢?
《秋怀》原文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习题
1. (1)颔联描写秋景,但并未具体细腻地描写秋景情态,请问运用了什么手法?该联在诗中有哪些作用?(3分)
(2)诗人秋怀“黯然”的原因具体有哪些?试作分析。(4分)
(3)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2.(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3. 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6分)
4. 本诗语言精练,但蕴情丰富,试就其情感意蕴做一分析。(5分)
答案:
1.(1)白描。(1分)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诗人心情的“黯然”;(1分)承接首句“节物岂不好”进行描写(或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1分)
(2)感叹国事,心情悲伤;(1分)身居高位而无补于国家,心怀羞愧;(1分)想归隐田园却一时难以实现,心中无奈;(1分)双鬓因悲忧而苍白。(1分)
(3)诗人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情,(1分)表达了诗人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3分)
2.(1)作者所“悲”包括: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4分。每个要点l分)
(2)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2分)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2分)
3.参考:结构严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它就像蚕吐丝成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
首联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2分。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咏尽节日佳趣。1分。颈联承第二句做了回答,因“感事”(感叹国事,连鬓发都因悲忧而变得斑白了)和“包羞”(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1分。尾联表明抉择,不想“黯然”,就愤然思归(鹿车,借用佛家用语,以喻归隐山林。我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2分。
2、①中途辍学,大学梦破灭的失望;②做力工让人瞧不起的苦闷。[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点1分。]
3、①“那年夏天,雨水大,工期被耽误了”;下午打柱,“云彩就来了”,暴雨将至:“雨”为人物表现和事件生成提供了基础。②“李师命脉领着我,站在工棚的门口,冲着如注的大雨说……”:“雨”催化了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发展,丰富了“酒事”的内容。③“随着李师傅”的话音儿,雨突然停了”:“雨”强化了人物的心声,在塑造形象、体味人生等方面使作品达到高潮。[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点2分。结合原文,1分;分析作用,1分]
小题2:选文第⑵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富有表现力,请加以品析。(3分)
老人一丝不苟地又一次擦拭了铃铛,然后把它放进一个牛皮纸袋里。
小题4:分析⑿和⒁段中帕皮两次“质疑”的具体原因。(4分)
小题5:选文第⒄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6:“门铃”在选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2分)
(2)第一处划线句表现了岛之原始、荒芜和纯净,也体现了“民”当时内心的喜悦之情,也为后文岛之变化作了铺垫。(2分)第二处划线句照应开头,使小说结构更为完整;也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荒芜和疲惫;(2分)两处划线语句形成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如何才能收获真正的文明,如何才能找到最初的快乐,摆脱人类精神的荒芜和空虚。(2分)(其他主题如果说得合理也可)
(3)第四个出现的是教化民的儿子的老师(1分,表述要完整)。这个人物第四个出场是合理的。(1分)符合情节发展的需要,民夫妻担心孩子成为没有教化的野孩子,才请来老师教育孩子。(2分)为下文做铺垫:老师的教化带来孩子的变化与成长,进而引出其他人物,后来儿子的老师又成为矛盾的制造者,如此他的提前出场是自然合理的。(2分)
(4)1.赞同以“荒岛”为题①从小说的环境来看:故事的展开,以荒岛为背景;人物活动全聚集在荒岛这个环境里。②从小说的情节来看:故事发生始于荒岛,故事的发展是经济的发展使岛屿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荒岛”,故事的结局是主人公另寻荒岛。③从小说的主题来看:人的欲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但不加以控制,任其膨胀,会导致人类精神的荒芜和空虚。如此比“荒”更具体,更符合小说的内容。
米佳·库尔达罗夫头发乱蓬蓬的,飞也似地冲进自己父母的住宅,匆匆忙忙地跑遍每个房间。父母已经上床休息。妹妹还躺在被窝里读着一本小说的最后一页。几个上中学的弟弟已经睡着了。
“你打哪儿来?”双亲惊奇地问道,“你怎么啦?”
“噢,先别问!我怎么也没料到!没有,我怎么也没料到呀!这……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米佳哈哈大笑起来,坐到安乐椅上,他兴奋得站也站不稳了。
“这是不可思议的!你们想象不到!你们看!”
妹妹跳下床来,把一条被子披在身上,走到哥哥跟前。弟弟们也醒了。
“你怎么啦?你脸色不好呀!”
“我这是由于高兴,好妈妈!要知道,现在整个俄罗斯都知道我了!整个!以前只有你们知道这世界上有个十四等文官①德米特里②·库尔达罗夫,可现在呢,整个俄罗斯都知道了!好妈妈!哦,上帝!”
米佳跳起身来,在各个房间里跑了一阵,然后又坐下来。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给我们说说清楚吧!”
“你们像野兽生活似的,也不看看报纸,不注意众所周知的事情。可是报纸上有那么绝妙的东西啊!只要有什么事发生,马上就会公诸于世,什么也瞒不住。我是多么幸福!啊,上帝呀!报纸本来只报道知名人士的,可现在竟然报道起我来了!”
“你说什么?在什么报纸上?”
父亲脸色发白。母亲望着圣像,在胸前划了个十字。弟弟们跳下床来,仍旧穿着一个式样的短睡衣,走到哥哥跟前。
“是的!报道我!现在整个俄罗斯都知道我了!您,好妈妈,把这份报纸收起来作个纪念吧!没事拿出来读读。你们请看!”
米佳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报纸,递给父亲,用指头戳戳蓝铅笔画过圈的地方。
“念吧!”
父亲戴上眼镜。
“念呀!”
母亲望着圣像,又在胸前划了个十字。父亲咳嗽了几声,念起来:
“12月29日,晚上11点钟,十四等文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
“听见了吗?听见了吗?往下念吧!”
“十四等文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走出坐落在小勃隆纳亚街的科兹欣啤酒馆时,已是醉醺醺的……”
“我这是和谢缅·彼得罗维奇在一块……一切细节都写到了!接着念吧!念下去!听着!”
“已是醉醺醺的,他滑了一跤,摔倒在停于该处的一位马车夫的马蹄子底下,马车夫是尤赫诸夫斯基县杜雷基纳村的一个农夫。受惊的马从库尔达罗夫的身上跳过去,拖着的雪橇从他身上碾了过去,上面坐着莫斯科的二等商人斯捷潘·鲁科夫。马在大街上狂奔,最后总算被几个看管院子的人拦住了。起初库尔达罗夫人事不省,被送进警察局,医生给他作了检查。他的后脑勺受的撞击……”
“那是我碰到车辕上了。好爸爸。念下去!您往下念吧!”
“他的后脑勺受的撞击系轻度的震荡。对事件的发生经过作了记录。受伤者已予以治疗……”
“他们叫我用凉水冷敷后脑勺。现在您念完了吧?啊?事情就是这样!现在全俄罗斯都传开了!拿过来!”
米佳接过报纸,小心翼翼地把它折好,放进了口袋。
“我得跑到马卡罗夫家去,给他们看看……还要给伊瓦尼茨基一家人看看,还有娜塔莉娅·伊万诺夫娜、阿尼西姆·瓦西里伊奇……”
“我得马上走!我要走了!再见!”
米佳戴上别着帽徽的制帽,洋洋得意,兴高采烈地跑到了街上。
【注释】①十四等文官:帝俄时代最低一级的文官。②德米特里:德米特里为正名,米佳为小名。
阅读答案:
1、小说中主人公“米佳”“高兴”的是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米佳因为报纸报道他,从而让很多人都知道他而高兴。
2、小说中有很多句子耐人寻味。请品析画线句,并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⑴米佳·库尔达罗夫头发乱蓬蓬的,飞也似地冲进自己父母的住宅,匆匆忙忙地跑遍每个房间。
示例1:这句话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精准的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地写出了米佳当时急切想把“高兴”的事情告诉家人的情状。(2分,能抓住一点,意思符合即可)
⑵我这是和谢缅·彼得罗维奇在一块……一切细节都写到了!接着念吧!念下去!听着!
示例2: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感叹号,运用从长句变为短句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米佳当时的激动、兴奋、炫耀甚至有些急躁的心情。(2分,能抓住一点,意思符合即可)
3、这篇小说以“夜里12点钟了”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作用:⑴点明时间,说明故事发生已经很晚了,强调了事情不同寻常;⑵与结尾呼应,即使那么晚,米佳还要跑到街上向别人汇报“高兴”的事情;⑶反衬米佳虚荣、愚昧的心理,从而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3分,写出一点即给2分,意思符合即可)
4、小说结尾写道:米佳戴上别着帽徽的制帽,洋洋得意,兴高采烈地跑到了街上。望着他离去的背影,他的家人会有怎样的想法,请选择下面一种人物形象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把它写下来。(3分)
A、父亲B、母亲C、弟弟D、妹妹
①在新疆北部的原野上,有一座高高的水塔。在高高的水塔之上,勇敢地站立着一棵两米多高的白杨树。那年夏天,当我驱车从这里路过,目睹它的尊容的时候,我惊呆了,绝境之上站着一个生命,一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生命!我向它行的注目礼,持续了很久很久,直到汽车把我从视野中艰难地拉出来。
②那棵白杨树是怎样登临高塔的?也许是在它还是种子的时候,风把它送上去的,在那个悬崖绝壁上,它找到了一个崖缝,战战兢兢地落住了脚。也许是在水塔建造之初,随泥土被工匠运上去,砌到墙体里的。也许是飞鸟搞的恶作剧。
③它是怎样生根发芽的呢?它在水塔贫瘠的土地上,先找到一个盛有泥土的营养钵,耐心等待。当水送到它的唇边的时候,它接受了水的滋润。当太阳向它伸出温暖手臂的时候,那个可怜的小生命,在春天的襁褓里破壳而出,开始试探着生长了。
④小白杨越长越大,头重脚轻可不行。它的根是如何突破坚硬的壁垒,克服狭小空间的限制而站稳脚跟儿的呢?小白杨懂得,在水塔这样近乎绝境的地方求生存,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为了生存,不能娇气,不能和土地讲条件。和水塔这样的.土地谈条件、讲价钱,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水塔不负责培育,它的职责是汲水、供水,为地面的动物和植物服务。而小白杨是位不速之客,水塔能允许它冒昧借宿已经是很客气、很礼貌、很友好的了。小白杨要站稳脚跟儿,必须采取“见缝插针”的生存技巧。是扣子,就会有洞眼的,任何生命都有缺点和漏洞,它需要智慧地去发现水塔的漏洞,填补这些漏洞。水塔可不希望自己有漏洞,根能够弥补水塔的漏洞,等于是在帮助水塔克服缺点和不足,完全符合水塔的利益和愿望。水塔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欢迎“根”的光顾。只是,这样的根,必须能屈能伸,能大能小,能粗能细,与水塔的家庭成员达成一种默契,从而和谐相处。根在开拓疆域,但必须不以侵犯他人利益为前提。根很准确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寸。总之,小白杨在站稳脚儿的过程中,既要时不我待地开拓进取,又不能因求快而搞得适得其反。
⑤小白杨虽然站稳脚儿了,并非万事大吉了,它还会面临各种危险,最大的危险来自于风。小白杨能够支撑多久,这并不重要,可贵的是它在努力支撑,在尽全力支撑。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许风会将它拦腰斩断,但是风却无法将小白杨置于死地,生命的枝条还会从根系里源源不断地抽出。只要水塔不废弃,任何力量都无法置小白杨于死地。
⑥许多生命在身处绝境的时候,都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绝望轻生。而这棵小白杨选择的不是死而是生。如果它选择“死亡”,上天也无可厚非。但它自己清楚,它的使命是为自然界添加宜人的色彩和凉意,它不能因为生存希望微弱而借口放弃;它不能因为生活艰辛而选择轻生。生命是自然之母所赐,除了自然之母,任何生命都无权处置自己的生命。主动放弃生存权,也是对自然法则的公然违背。小白杨敬畏自然,恪守法则,日子虽然过得很难很难,但还是有办法过下去。既然有办法过下去,为什么要自断生路呢?
⑦所谓“绝境”并不绝对。纵观历史长河,放在不同的时空里来观察,有时候,那个所谓的“绝境”,并非绝境,它只是一个还在积累中的顺境,或者是一个等待成熟的顺境。关于这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种子最能领悟上述哲理。种子是最为坚强、坚韧的生命,种子是最有耐心的生命。有些种子已经在“绝境”之中等待了几子虽小,但眼界很宽,种子和人的时空概念完全不同。人认为过去一百年了,种子也许认为才过了一年,着急什么呢?
⑧天无绝人之路。当生命绝望的时候,“绝境”才会真的出现。
14.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水塔上的小白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5.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根很准确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寸。(2分)
⑵当生命绝望的时候,“绝境”才会真的出现。(2分)
16.文章第4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叙写了“小白杨在站稳脚儿”的生存技巧?(6分)
17.根据全文,请分析文中的“小白杨”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14.(1)拟人、反衬(侧面衬托)。(2分)
(2)“站”、“尊荣”赋予小白杨以人性,表达了作者对小白杨的敬意;用“我”的“惊呆”反衬小白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2分)同时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2分)
15.答:(1)根懂得绝地求生的智慧。(2分)
(2)只要心中有希望,生活中是没有绝境的。(2分)
16.答:三个方面:(1)学会思维方式的转变,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2分)
(2)善于找生活中的机遇,要“见缝插针”;(2分)
(3)能够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和别人和谐相处。(2分)
17.(1)小白杨是一个能够在绝境中找生长的机会、懂得生活技巧、敬畏自然,在绝境中永不放弃生存机会想尽办法活下去,令人可敬的顽强的智者的化身。(2分)
8.①由周瑜善于听出乐工的错误写到弹琴女子故意弹错,只为换得周郎的回顾。(1分)
②《红楼梦》中女娲补天时多炼了一块石头,才有了后面一系列歌哭交感的故事。(1分)
③《水浒传》中洪太尉禁不住诱惑,放走了一百零八个魔王,后面才有了梁山好汉扶弱济贫的故事。(1分)
④《镜花缘》中的百花仙子因为犯一点小错,最终导致众位仙子被贬入凡尘。(1分)“错误”具体指中国故事开端中常见的善意而美丽的小小的差误、无心的过失。(1分)
9.①文章认为在中国错误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是善意而美丽的,作者为了说明这一点,先从诗作《错误》写起,再用中国故事来阐释,(1分)并引用诗句,给文章增添文化内涵,增添趣味性。(1分)
②然后将中国故事和外国文学进行比较,(1分)创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1分)
【修鞋阅读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心声》阅读题及答案10-10
《义犬》阅读题及答案11-20
落叶阅读题及答案12-24
白雪少年阅读题及答案10-26
杜牧赤壁阅读题及答案12-06
戈壁滩阅读题及答案05-23
《测谎仪》阅读题及答案06-28
郑板桥阅读题及答案06-29
《淮村兵后》阅读题及答案09-11
藤野先生阅读题及答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