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生感恩与立志问卷调查分析报告(精选2篇)
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常怀感恩之心,从个人角度而言,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珍惜自己的生命,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稳定、和谐,是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通过感恩教育可使受教育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做一名立志成才的人。
一、问卷的设计
本次问卷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围绕培养学生“感恩与立志”思路设计,引导孩子体谅父母的辛劳,明白自己的成长是父母在默默奉献。我们相信孩子们在完成这张问卷的同时不仅能明白自己的不足,并一定会暗暗立下感恩的志向。答卷的过程就是感恩的种子发芽的过程。
本次问卷设计指导思想是调查学生感恩意识和现状,引导感受恩情的存在价值,启发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对小学生感恩行为的调查,根据感恩的对象分为感恩父母的行为、感恩师长与他人的行为、感恩社会的行为及感恩自然的行为。
本次调查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发放50张问卷,收回答卷50张。
二、答卷情况分析
由调查可知,大部分孩子对于父母的付出是知道的,有63.89%的觉得长大后要回报父母,感恩意识较强;但是也存在46%之多的人不能正确对待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在关注父母这项调查中,57.22%清楚的知道他们的上下班时间以及下班之后还要为自己做什么,即使不是清楚的知道,也觉得要知道的意识,这说明在其意识形态中具有感恩意识。32.22%清楚的知道父母的烦恼是什么。46.67%孩子清楚的知道父母的生日,会记住父母的这个重要时刻,很关心父母。
在面对家务活时,有42.22%的孩子会主动帮忙做家务,有25.01%的孩子只有空闲时间就会帮忙做家务。54.44%以上的孩子会在父母的生日时表示祝福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
有将近40%的孩子经常对父母发脾气,还有将近20%的孩子在父母不按自己的意愿做事时会发脾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和关注的问题,为什么孩子会对父母发脾气,要通过教育之后让学生改正这个坏习惯,养成良好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
三、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孩子自我意识突出,感恩意识模糊
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在父母所给予的无穷无尽的爱下,不少孩子把父母无微不至的爱看成天经地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道感恩:当妈妈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时,孩子不但不关心,还站在一边哈哈大笑;当妈妈生病躺在床上时,孩子却在抱怨妈妈没有带自己出去玩……,孩子们所获得的“爱”太泛滥、太单向、太单一,使他们处于爱的麻木之中。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宁可自己千辛万苦,再穷也不穷孩子。久而久之,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
2、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宁可我负天下人,决不让天下人负我”成了他们的信条。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会产生报恩的意识,而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出,怎谈感恩?
3、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
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加上是独生子女,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辛,也就很少体会感恩了。
4、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有的孩子回家对正做饭的妈妈说“妈妈我爱你”时,妈妈不但没感动反而认为现在的孩子怎么变坏的这么快。如此一来,孩子自发的感恩不仅没得到任何表扬和鼓励,反而在无形中被扼杀了。
5、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独生子女家庭就一个宝贝疙瘩,几个大人看护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在情感上被动的获取,不知道回报,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缺少爱心,缺少责任感。
6、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感恩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要事,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应当,丝毫没有内疚之感,也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四、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养成教育,培养感恩意识
1、营造感恩氛围,重视感恩教育。感恩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应该呼吁全体公民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感恩身边的人做起。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弘扬传统,宣传感恩教育,加大感动年度的人物宣传,让我们每时每刻都感受到感恩的气息。
2、整合学校德育资源,结合养成教育开展感恩教育。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校在抓养成教育中,要以培养感恩意识为突破口,让感恩贯穿于德育的全过程。依托课堂教学,加强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可以给学生布置特殊的“作业” ——爱父母就给他们洗一次脚吧。让学生参加社区、校园的义务劳动、照顾孤寡老人等。
(二)创造感恩教育的环境
1.为少先队员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一,父母不仅要注重子女智力的发展,更要注重培养子女如何做人。
第二,父母需要具备正确的教养方式。众多研究文献表明,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和谐、健康、幸福的成长和和谐人格的养成,也容易感受父母的爱和回报父母所给予的爱,养成感恩父母的意识。
第三,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只有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建立深厚的感情,子女才会从内心理解父母,感恩父母,也才能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第四,父母需作好表率,以行动感染子女。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孩子的感恩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不良行为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本来就薄弱的感恩教育的效果。试想,一个自己都不孝顺父母的家长怎么能培养出具有感恩意识的子女呢?
2.为少先队员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育人的主要场地,因此,有效培养少先队员感恩父母的意识,学校责无旁贷。
第一,学校要注重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集体教育的影响下学会感恩父母。
第二,开发校本教材,将感恩教育的内容编入教材。特别是将历史上许多孝敬父母的故事以及现时代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编入教材,引导学生学习。
第三,在特定日子以班或年级为单位举行大型的感恩活动或主题班会活动,如举办母亲节等节日晚会,邀请学生父母一同参加。
第四,与校外人士合作,如邀请相关的专家名人来开展一些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
中期小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大批未成年人不能随父母进城读书,成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 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调查发现,留守生在身心成长过程中,两极分化的情况表现的较为突出,为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校积极参加了 “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在阳新建立的《关爱留守生》实验区的工作,承担了子课题《留守生培优与转差》的研究任务。两年来,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及教训。现将两年来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我校“留守学生”现状分析
1.由于本地区父母外去工作的人比较多“留守学生”数量较多,其中父母外出务工有354个,约占学生总数35%。“留守学生”成为我校新的学生群体。
2.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成长: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或寄养在亲戚家里。承担监护孙子(女)的祖辈文化水平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等。有的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有的长辈不辩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骄”、“娇”二气十分严重。有的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学校,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不少家庭的老人迷信、常打牌、饮酒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真空时段”影响学生成长:双休日或节假日是留守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另一方面与祖辈间因认知代沟、心理代沟而缺少沟通,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
4.亲情缺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留守学生孤独、自我封闭、情绪异常,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5.不良品行危害学生的正常发展:一些常年在外做务工、经商的家长,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玩物丧志。甚至有少数“留守学生”出现厌学、逃学,乱花钱,爱上网等不良行为,成了“问题学生”。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6.学校教育的“困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周一至周五还好办,但是一到了双休日,老师就感到鞭长莫及。出了问题找不到监护人,许多“留守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强,加上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太多,学校老师不敢采用严厉措施。学校虽对“留守学生”指定老师管理,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教学竞争日益激烈,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制定“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措施
从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着家教薄弱、亲情缺失、缺少精神关怀等突出问题,为了全面加强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我校提出建立“代管家长”队伍、建立帮扶帮教机制、整合家校教育合力等一系列措施,要求全体教师高度重视,全面贯彻落实,认真作好“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1.建立“代管家长”队伍:学校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
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积极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各显身手,因材施教,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
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②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的缺失。③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④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⑤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2.拓宽育人途径:我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坚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以丰富的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成长。①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②积极开展活动,促进“留守学生”的管理。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为留守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举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演讲 比赛等。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积极地开展各项活动,有利于消除“留守学生”孤单、悲观的阴影,让他们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关爱之情,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心学习。③开办家长学校,把学校教育延到留守学生的家庭。
3.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与成长记录袋:我校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了档案,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①组织留守生每星期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②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的缺失。③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④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⑤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5、建立家校联系卡 :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以全面了解代理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与留守学生的关系等等。
三.完善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我校开展“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段时间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摸索出一点的经验和规律,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留守学生”关爱工作领导小组,“留守学生培优与转差”课题研究小组,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与研究。
2.建立研讨、交流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举办一次“代管家长”论坛,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学校考核内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要给子表彰、奖励。同时,对“留守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要给予表彰。
4.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支教助教,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爱。
四、成果显著,留守儿童教育促进学校发展
一年来,我校“留守生培优与转差”课题已经有5 篇研究论文在“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奖,4篇德育教学案例获市级一、二等奖。学生作品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或获奖11篇。有近38名留守儿童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这项工作不仅使留守儿童取得了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我校多次被评为市少先队工作先进学校、市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在全县学校档案工作评比中取得全县第一的好成绩。学校的教学成绩也稳步上升,在09年全镇小学毕业年级教学质量评比中名列全镇前茅,被中心学校评为教育教学优胜单位等。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诸如留守学生思想复杂且隐蔽性强,不容易被学校老师发现;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影响教育合力等;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性不足;教师的工作繁重,倾注的精力有限,这些都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努力改进,为留守孩子创造更加和谐的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不懈努力。
列宁小学“留守生培优与转差”课题小组
【留守生感恩与立志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推荐阅读:
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06-14
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10-14
留守儿童感恩发言稿06-10
留守儿童需要与现状调查报告09-17
感恩父母问卷调查06-30
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07-03
感恩演讲稿:怀着感恩的心面对一切与感恩演讲稿:惜福07-22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11-09
与感恩有关的小品剧本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