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合作股份制(精选8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农村积极探索通过股份制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成果。但发展到现阶段,农村股份合作制的缺陷越来越暴露出来,难以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村企合作股份制在农村股份合作制基础上,将企业资源有效地引入到农村建设发展中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创新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可以更好地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一、当前农村股份制改革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改革开放之初,农村较早地实施了股份制改革。1984年,深圳福田所辖行政村开始股份制改造的实验。如岗厦村鼓励农民把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第一批25户农民出资参股,共集资25万元。1985年又成立岗厦企业公司股份部,至1992年实行农村城市化前夕,其固定资产已有800万元。江苏等地农村也通过股份制改造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农村通过股份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一,明晰了产权关系。以往的农村集体经济,也存在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产权虚臵的问题。通过合作股的设臵,群众真正感受到自己在集体财产中的份额,并据此享有收益权,实现了“在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第二,集聚资源,实现了规模经济。在改制中,各村把耕地和集体资产统一集中到股份公司,村级经济实现了一体化发展,增加了积累,为今后进一步发展街道经济打下了初步的物质基础。第三,更新观念,促进了经济 1的发展。通过转制,促进了人们在公有制具体形式选择上的观念更新,不再拘泥于前人所选择的模式;促进了人们对现代经济组织形式的探索,也促进了人们共同关心股份公司的经营问题,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尽管如此,农村股份制改革仍然遇到较多的困难,其中最大的困境在于缺乏现代股份制所要求的信托机制。一些村在股份制改革中的人事安排上,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负责人都由村主要领导兼任,党支部书记兼任董事长,其余人员也都是村各级组织的领导。这样,村组织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实际上是被平移到了新的经济组织中来,股份制改革并没有改变长期形成的传统。正因为如此,村原来的集体资产名义上是由董事会经营管理,但因为董事会还是那些人,所以,实际上还是由村干部们在经营,村民们仍然无权过问。可见,无论是传统的经济体制还是目前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农村经济体制,都没能较好的解决股份制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的委托代理问题,因而导致村民经常对村委会不信任,农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促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和农业产业化呢?笔者认为,村企合作股份制是解决农村股份合作制存在问题的重要出路。
二、村企合作股份制的特点
村企合作股份制不同于以前以村委会为核心发起的股份制改革,更不同于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种制度下,村民以土地使用权以及其他固定资产入股,与工业或非工业企业共同投资组建股份公司。村民不需直接与市场打交道,个人承担较少的风险。而股份公司是村庄资源整合者和村庄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村民和投资加盟企业共同分享股份公司的发展成果。村企合作股份制能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
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和农业产业化。
(一)村企合作股份制有助于提高村庄资产的运作效率。在“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经营制下,由于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实际上处于“虚臵”状态,因此,分散农户需独自面对多种风险,包括生产的自然风险和交易的市场风险。同时,分散化小农经营方式难以使农户通过私下的协商方式提供农业生产、社区生活所必需的公共品,农田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陷入“囚徒困境”的帕累托最劣状态。而股份公司作为与市场对应的组织,与外部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将异质性的互补资源引入村庄,打破了封闭村庄的均质、超稳定结构,为村民经济利益的实现构造了一个具有利润目标的“寻利中心”。在生产实践中表现为,股份公司按照理性目标发挥作用,选择恰当的基于资源特性的价值增值活动,构建多元产业间良性循环的农牧产业链,形成农业产业的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贯穿于价值链,嵌入“以工资体现劳动价值,以奖金体现绩效,以福利体现平等,以股份分红体现公平”的利益分享制度,从而保证价值系统的有效运转。由此可见,股份公司以寻利为目标,将价值活动与制度机制平衡运作,不断内在地推动村庄资源与市场、技术资源以及企业家人力资源价值的有效整合,催生出具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现代农业,带来效率上的改进。
(二)村企合作股份制有助于解决股份制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既有的村庄股份制改造并不能有效的解决股份制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尽管这种股份制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产权,但由于股份制改造后的领导班子仍然是村委会的主要成员,政经不分使得农民不能对村委会进行有效监督,腐败问题严重。村民对村委会不信任,导致基层关系紧张,极大的影响了和谐农村的建设。而村企合作股份制则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这种委托代理问题。一方面使基层的政治和经济彻底分离,股份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而存在,对股东和员工负责。这样,村民作为股东或员工对于股份公司的运作会更加关心,从而更加积极的监督与支持股份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村企合作股份制过程中投资加盟企业既是股份公司的运作方,同时也是股东。所以,投资加盟企业同时拥有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做到了出资人与运作人的统一,从而有效的减少委托代理的成本。
(三)村企合作股份制有助于参与各方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当投资加盟企业以资本入股,村民以土地、建筑物等入股后,根据同股同权、同股同责的精神,参与各方都能分享到股份制改造后带来的发展成果。村企合作股份制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村民的收入增加和农村经济的繁荣,而投资加盟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到新农村建设,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村企合作股份制合理性背后的利益逻辑
村企合作股份制不仅能提高村庄资产的运作效率,有效解决股份制中的委托代理问题,而且在理论上也具备可行性。
(一)从村民的角度来分析。在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村民虽不是以个人而是集体方式占有土地,但村民拥有农地的承包经营权,以农户为单位对土地进行经营管理,且社区集体不能以所有权为由无偿收回。也就是说在既有的土地制度安排框架下,实质上村民对土地拥有“准所有权”。一种严格界定了的权益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因此,土地对于村民而言具有“就业、生产资料、福利保障”三重价值,由此衍生出村民对于土地的三种预期权益:就业权、资产收益权和社会保障权。但在家庭分散经营模式下,在人多地少的国情背景下,土地的三重价值及其权益的充分实现面临诸多风险与约束。如果村民以这种承包经营权入股股份制企业,他可以获得比自己单独经营更好的经济回报,而无需承担耕种成本以及生产的“自然风险”和交易的“市场风险”。他既可外出务工也可以进入股份公司就业,还可以投资入股成为股份公司所有者,从而化解就业风险。股份公司的福利股分红为村民提供一定的福利保障。由于村企合作股份制有助于村民实现其对土地权益回报的基本诉求和期待,因此参与“村企合作股份制”是村民“合意”的选择。
(二)从参与投资加盟企业的角度来分析。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已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各种要素价格高企。特别是地价和劳动力价格的持续攀升不断挤压许多工业企业的利润空间,如何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是企业始终思考的一个问题。而广大的农村恰好为工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原因是,尽管当前农村拥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但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经济运作机制,使农村资产的运作效率十分低下,同时农村中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无法将这些生产要素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而这正是许多工业企业所擅长的。通过村企合作股份制,企业可以“低成本”的获取土地的使用权,保证土地契约关系的“稳定性”,同时能“规模化”集中土地进行开发。如果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就业也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归属感。另外,参与投资加盟企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积累了许多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参与企业构建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推动企业战略资源优化配臵,实现收益最大化。在当前工业企业成本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村企合作股份制对于参与的投资加盟企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从村委会的角度来分析。通过村企合作股份制能有效的吸引参与投资加盟企业的资金、人才和信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高地方经济的整体实力。同时,股份公司的福利股在某种程度上替代性地恢复了村组织的福利保障功能,在相当程度上能解决就业、福利和社区建设等政府职责内的问题,降低了村庄行政组织成本。而且,由于村企合作股份制有效的实现了政经分离,村委会主要承担一种支持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强化了村庄基层组织的合法性,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基层的社会矛盾,促进建设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可见,村企合作股份制同样容易得到村委会的支持。
四、一点启示
一、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一)“所有者”缺位
从农村商业银行(简称农商行)运作情况上看,与重组前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普遍存在着股东相对较小和股权分散的情况。农商行继续是由内部高层人士控制,这样的重组没有给农商行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在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等制度有名无实。具体表现有:
1.董事会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主要表现在:一是董事会成为了董事长授权下的为了传达某种政策,通报某种情况的专门例会。二是董事会功能不全,董事会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决定银行的经营方针和战略决策。
2.董事会和管理层分工不清晰
首先,董事会是业务经营的直接领导者和参与者,董事长实际就是其首席执行官。事实证明,将董事长的职能和首席执行官进行合并,会导致银行经营的失败。其次,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一人专断现象还比较普遍。
3.缺乏监督机制
一是专职执行监事的缺乏,导致监事的功能仅限于在监事会会议,这也属于所谓的“会议监事”。二是目前各农商行监事会的工作范围,主要是审核银行的财务报表及会计事务所的审计报告。
(三)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缺陷
1.“委托者”众多
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等方面很大程度上还是会受到多种经济主体的影响:中央政府关注支农问题,地方政府只是片面的注重本地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忽视农商行的发展,而监管部门只能是过多地关注风险。
2.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银行成为拥有权利和利益的市场主体,是激励制度和约束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农村商业银行与原农村信用社相比,高管层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某种程度上得到缓解,但省联社等“外部人控制现象”是否能从根本上改变还需进一步的观察。
(四)过多的政府干预
省级以下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都在政治压力作用下,被强制入股省级联社,原本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控制也因为这一决定变成了从上向下的控制,上级联社对下级联社 (包括农商行) 有很多的行政控制权限。
二、股份制改造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股权结构
一是要引进战略投资者,这样就可以减少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是要扩股融资。农村商业银行还需要继续增加投资者的股份,可以优化银行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集中下的大股东治理。
(二)加大力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法人治理效率的必经之路。
1. 保护股东合法权益
一是赋予股东必要地权力,从根本上解决对股东治理作用的忽视问题。二是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为中小股东参与决策活动创造条件。
2. 提高董事会的科学决策能力
一是要完善董事会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董事会议规则,制定合理的决策程序。二是董事会和管理层应该各尽其职,尽快实现职能分离,要让董事会成员清楚他们要承担银行经营失败的最终责任。
(三)明确政府在股份制改造中的作用和地位
要明确规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改革的大环境下的地方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应有的作用。
1. 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是要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要努力营造“诚信政府、诚信社会”,这样就会使农村信用体系日趋合理、完善,步入正轨。二是建构信用担保体系,这样做不仅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更能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 加大扶持和服务的力度
政府应给予农村商业银行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帮助其尽快丢掉历史包袱,大步前进。
(四)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能力
要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最大限度地注重其功能重组,才能很大程度的破解“三农”的困局。所以一是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有必要进行相关的调整,重塑一个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并实现对服务三农的分层服务。二是要实现“民间金融”、合法化。在防范金融风险和实施监管的前提下,逐步探索农村金融市场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同时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以及引导其开发农村金融市场。
摘要:在不断深入的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 产权明晰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成为今后国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改革的理性选择和主要形式。但是, 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的初期, 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所有者”缺位、多种委托代理关系混乱、经营目标多元化冲突等问题仍然存在。文章通过分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提出相应对策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股份制;实训中心;校企共赢
一、导语
职业中学要配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出本地产业经济发展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紧贴本地产业结构和市场。
近几年,小榄产业经济高速发展,工业现代化突飞猛进,既为职业中学——建斌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小榄镇产业经济的兴旺发达又为建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建斌地处小榄镇城区,原有的校园规划和设备设施条件已远远满足不了学校的发展,而产业日新月异的变化迫切需要学校紧跟企业发展,学校办学要勇于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因此,建斌突破传统单一的学校管理模式,转向引入市场管理机制,采用市场化以股份制形式整合社会资源,以专业为核心兴办企业,建设生产型的股份制实训中心,实现教学、生产、服务三位一体,达到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共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的结果。因此,创建股份制实训中心势在必行,形成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出资、共同管理经营的实训中心。
2005年,学校创新管理理念,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建斌把市场经营理念引入学校,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人本管理、品牌意识的管理理念,把注重办学效益、成本核算、创立品牌和发挥效益、主动参与社会竞争、寻求强强联合、实现共赢的合作方式等企业经营理念运用、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环节中,针对不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层面的合作模式,使学校在开放的环境中,办出职教特色,树立独特的职教品牌。
二、股份制实训中心运作模式介绍
1. 强强联手——成立“小榄镇工业培训中心”。
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信息、技术和人才难题,“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技术创新”是小榄镇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小榄镇生产力的宗旨。考虑双方的实际情况,建斌以此为契机,采用多种形式整合社会资源。建斌与小榄镇生产力促进中心经过多次洽谈,双方结合社会对数控技术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达成一致意向,先后共投入180多万元购买机器设备,成立“小榄镇工业培训中心”经济实体,双方按实际投入比例持股,共同聘任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工作人员,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共同建设机械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UG等专业实训室场,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培训服务、委托加工等相关技术服务项目。中心目前运行情况良好,扣除成本,每年可盈利20万元。具体运营如下:
第一,“小榄镇工业培训中心”运营业务首先是为满足本校学生加强技能训练为条件,结合实训场地情况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与岗位匹配的能力结构,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如在课程设置上实行的职业能力“螺旋提升”结构模式、小班制教学、项目教学法等。
第二,“小榄镇工业培训中心”运营业务之二是举办企业员工培训和开展社会短期培训。优秀的师资、精良的设备和良好的教学、实训条件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也为开展社会培训提供了条件。如中山市农村青年培训、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全民基础素质教育培训,固力公司等多家企业的员工技术培训、UG专业培训等,并承办了中山市职教系统的多项技能竞赛活动,充分向社会展示了“小榄镇工业培训中心”的良好条件和设施。
第三,“小榄镇工业培训中心”运营业务之三是承接企业委外加工和技术支持。实行承包制,项目负责人直接与企业联系,代理加工机械配件等,并为本地部分中小企业解决技术疑难问题,既推动了中心的运营效益,又通过加工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又帮助企业解决了业务繁杂和技术攻关难题,开阔了师生的专业视野。这种合作模式,为专业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学校真正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为学校实现自身造血提供了可行性。
2. 机制创新——“印刷技术培训中心”股份制经济实体。
根据对小榄经济结构市场调查,印刷包装行业是小榄镇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该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为了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保证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拓宽学校的办学渠道,提升培养人才的能力,我校积极与印刷行业协会联系,了解专业信息资源及人才需求方向,经印刷行业协会牵线,由我校(甲方)提供运营场地和中心建设,与深圳山口特种印刷机械设备厂(乙方)合作,双方共投入130万元人民币,甲方拥有30%股权,乙方拥有70%股权,共同成立“印刷技术培训中心”。建斌提供场地设施及管理,配备专人负责独产经营,独立核算,所产生的效益按双方所持股比例分配。
“印刷技术培训中心”建立不仅向印刷专业学生提供了优厚的实训条件,还承接了校内外多种产品的印刷和包装服务。“印刷技术培训中心”自2005年9月建立,通过各项业务代理加工,从05、06两年的维持运作到近三年平均净盈利30万元,既实现了中心的运作和经济赢利,又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也为社会提供了服务。现在,建斌“印刷包装培训中心”的业务已辐射中山市内的一些地区,日生产量达6万张/次,也是目前学校三个“经济实体”中赢利相对较高的实体。
3. 工厂请进学校——成立“服装工艺培训中心”。
小榄镇以内衣名镇著称,服装行业是小榄镇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多并且技术人才要求比较高。考虑校内建立的校内实训场地单一化,学校为了培养与企业结合度高的人才,建设与工厂同步的实训场地。考虑资金投入又有缺口,学校经过走访多家制衣公司,了解了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况和岗位需求。2009年,学校与小榄镇纤丝鸟制衣厂达成意向,由学校提供场地,纤丝鸟制衣厂提供设备及经营项目,成立“服装工艺培训中心”,学校收取一定的租金作为产教服务费,工厂委派专人进行管理和运作,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给甲方学生实训,“服装工艺培训中心”的建立既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场地,又为学校带来了收益和社会影响力。
三、股份制实训中心的成效
1. 引入市场共赢机制,创新了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双方按股份比例投入资金组建经济实体,根据市场机制运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同担,利益共享。这种合作模式意在打造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典范式的实训基地,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与资源,探索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实践教学新路子,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一体化。
2. 改革了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上三个股份制实训中心牢牢结合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现场教学形式进行培训,实训过程中注重实践,突出技能,强化应用,强调学生人人参与、合作共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3. 建立了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的经营型实训基地。
股份制实训中心除了保证我校学生正常的实践教学、技能培训和生产实习外,还面向社会,为其它企事业单位、社会人士提供技术培训,同时开展委派加工服务、技术攻关等经营活动,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提升了自己,同时也也带动了其自身业务的拓展和专业发展,学校也从中加强了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交流,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 降低了部分专业三分之一的办学成本。
股份制实训中心的建立使企业走进学校,企业与学校共同担负运营和管理,学生一边实训一边参加生产活动,减少了学生原来在单一实训过程中的耗材量,据相关人员统计为学校节约了近三分之一的成本费用。
5.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实训平台和就业途径。
我校学生除了可在创办的实训中心进行正常教学实习实训外,还可以利用合作方企业的优势资源,可以给我校的学生提供其它顶岗实习机会,并帮助推荐部分专业学生就业。为我校学生创造了一个优越的实训平台和较好的就业渠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四、结束语
股份制实训中心的运作和经营,解决了学校购置实训设备资金来源的困难,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降低了学校的成本,为学生实训提供了良好的设备设施,使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得到了落实。实训条件改善后,教学与企业生产场景联系紧密,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在融入生产的过程中,更能深刻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找到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大大增强,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的人在走出学校、融入社会时将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股份制实训中心的建成,实现了从管理学校到经营学校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一方面可以促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和消化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同学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既实现了学校通过自身造血加速发展的目标,又实现了为企业提供场地、设施及信息资源和社会服务。
(作者单位: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经协商,就甲乙双方共同合作乙方项目之事,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甲乙双方的股权比例为,甲方持股该合作体51%,乙方持股49%,甲乙双方按此比例进行结算与分成,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总投资53.5亿元,甲方投资33.5亿元,乙方投资20亿元。
二、甲方承诺乙方,于2011年11月15日前先筹集伍亿至壹拾伍亿前期购置土地及相关费用,后期所需资金于2012年6月30日逐次到位。
三、乙方承诺甲方,对甲方所筹集资金,由甲乙双方共同支付,用款利息7.5%,并在企业盈利后,还清借款后甲乙双方再按股权比例分成。
四、乙方前期该项目所投入资金按1800万计算,待项目盈利后,也由乙方单方收回该笔投资后甲乙双方再按股比分成。
五、在财务管理上,甲乙双方各派会计和出纳,所有列支单据,必须甲乙双方共同会签后才能入帐。
六、在经营管理上,甲方出任董事长,并出任董事成员三人,乙方出任副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企业法人)并出任董事成员二人。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人员构成由甲方三人、乙方二人共五人组成。
七、甲乙双方在合作中如出现单方面违法违纪等行为,由发生方单独负责,另一方不具连带责任,给合作造成损失的,应由肇事方单独承担。
八、甲乙双方为永久性合作体,如合作中途出现一方退出合作的情况,甲乙双方共同按股权清偿债权债务,保证双方利益不受侵害,甲乙双方无权私自转让自己的股权,如确需转让和出卖,必须经对方同意,并对方拥有优先购置权。
九、本协议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依法签定,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具法律效力,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二份。
甲方乙方
代表人代表人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政府;运行机制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业合作社的产权不清晰,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在合作经济组织盈余返还上,容易产生矛盾,引发不稳定因素。这几年也出现了个别农业合作社因利益分配问题产生了纠纷,导致难以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去思考。在财务管理上,农业合作社没有专门的财务制度和规范,只能参照有关企业财务制糜运行,加上有关人员缺乏系统的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问题迫在眉睫。农业合作社大都过多地强调对社员的收益分配,而未留足公积金、公益金及风险基金,影响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在分配方式上,一些合作社过多地强调按股分红,而不是以利润返还为主,甚至一些地方的合作社根本无利润返还这一环节,使得合作社“按交易额进行盈余返还”的基本原则未得到很好地贯彻,而难以体现出合作社的“交易的联合”的本质特征。
1.2 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合作社支持不力
由于理论宣传不够,目前的合作社,协会型的多,经济合作型的少。随着农民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认识的提高,要求演进为合作社的迫切性已经很强,而政府相关部门却缺乏好的引导。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门认为合作社是农民个人的事,政府不应该管,所以就采取“无为”的态度。因此,新一代农业合作社虽已产生多年,却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和创新。农业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发展也很不平衡。政府对合作社扶持漏洞很多。因为政府资金有限,只能集中扶持几个点,因此,有的农户办合作社只是为了套取政府部门的补贴,这既使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又容易引发腐败。这就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广泛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1.3 资金短缺
合作社和其他盈利性企业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增加对自有资金的需求。合作社筹集资金往往受到自身的限制,这是因为:
(1)股金集资受到限制。合作组织是个体劳动的联合组织,实行资本报酬有限原则,社员的权利是与个人劳动相关而不是与资本相关,表决权和按交易量参与盈余分配的权利与股金额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最低限度的股金已经确保了完全的社员权力,由此导致了一个趋势:尽可能少的资本投入。每个社员把他的那份股金看作是为了获得服务而进行的一种集资,而不是看作一种有利可图的投资。
(2)依靠社员投资的制约,合作组织还鼓励其成员投入资本股金,合作组织对这种股金支付红利。在合作组织发展初期,其成员投资完全能满足经营需要,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合作组织仪仅依靠社员提供的资金从事生产经营很难把合作组织办好,更难以同以他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竞争。因此,局限于向本社社员范围集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社员退社的影响。合作组织实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而当社员退社时,可以要求合作组织退回其股金。合作组织的股金与波动的社员人数相结合使合作社的股金成为处于变动之中。
(4)发展模式的限制。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本土化的过程巾,很多省市地区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相当一部分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是由
龙头企业牵头组织起来的,对龙头企业有很强的依附关系,甚至出现“两个牌子、一套班子”的情况。这样就容易造成中央政府对合作组织的税收、财政专项资金等优惠政策被企业截留,而无法落实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来。发展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对策
2.1 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农业合作社要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内部责任制度并严格执行,以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1)强化农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2)改进“一人一票”的决策方式。在完善“一人一票”民主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股一票”的管理方式,这既可以提高社员多人股的积极性,又可以给能人以发挥经营管理才能的机会。民主管理和能人管理相结合,不但能充分调动社员的自我管理、为合作社发展献计献策的积极性,而且又能有效避免社员“用脚投票”的倾向。为防止个人持大股而操纵合作社,“一股一票”也应有所限制,其所占比例不得高于“一人一票”。(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合作社的行为。为此,要完善合作社章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劳动、人事、营销等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
2.2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要落实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政策。新型农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关键环节,要在产业化经营中突出出来。对合作社兴办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优先纳人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每年从各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中切块安排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合作社企业的贷款贴息。国家应从支持农业、扶持农民出发,制定农业合作社减免税办法。对合作社的农副产品,有关部门要优先制定质量标准,对合作社的专项贷款,金融部门优先安排。同时各级特别是县级要组建由计划、财政、技术监督、工商、税务、金融及农口各部门参加的发展指导机构,协调各方政策,努力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3 要加强业务指导
要积极扶持合作社联合组织的建立和业务开展,近期重点是县域合作联的组建和业务开展。这一层次合作联是直接为农业合作社服务的,为推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联要认真贯彻合作社的价值和办社原则,尤其是自愿自助自立的原则,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强化宣传,推动发展。由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合作化运动的影响,人们对合作制心存疑虑或者不甚了解,那些所谓合作社容易导致“归大堆”,“合作制的非营利原则违背市场规律”等思想,严重制约着人们对合作经济的积极追求。
第一,要通过宣传合作制的办社原则、基本制度、运作方式和利益机制,要让农民了解合作制的内容和参加组建合作社的诸多益处,改变对合作社不正确的看法。
第二,组织培训,促进发展。近几年,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涌现了一批自发组建的不够规范但已具有合作社某些特征的经济联合体,也还有一些农民想组建合作社,但不知如何组建,县级政府是联系农村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县财政要增加对合作联培训经费预算,通过培训引导,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第三,搞好示范,引导发展。县合作联要加强对现有成员社的业务指导,不断完善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机制,使之成为引导合作社发展的样板。第四,加强扶持,推动发展。要通过制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导向政策,完善合作社组织内部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和用好合作社发展基金等措施,推动合作社的快步发展。
2.4 股份合作社是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方向
湖南@@实业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甲方:有限公司
注册地址:
乙方:
注册地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规定,甲乙双方愿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下,共同打造@@钢材市场,秉承结成长期稳定、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发展,并为以后在其他项目上的合作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经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共识:
一、合作目标
甲、乙双方皆承认对方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原则,在钢材贸易、仓储、加工配送、融资担保、物业租售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合作双方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共赢,提升各自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大力提升我省的钢材流通产业链的竞争 1
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二、合作方式
甲方开发的钢材批发大市场是经湖南省发改委核准的大型钢材流通产业集群项目。乙方是湖南省钢材流通贸易的核心企业。甲乙双方为了更好的发展各自业务,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常态化、持续性地开展在钢材贸易、仓储、加工配送、融资担保、物业租售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三、合作项目
1、甲乙双方皆承认对方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在签订完正式的合作合同后,双方可在各自网站及其他媒体上对外宣传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乙方同意在甲方能满足其贸易和物流条件的需要时,乙方将根据园区条件以及自身需求决定相关业务行为(如贸易、仓储、加工等)进入甲方物流园经营;
3、甲方同意乙方在其物流园内购置能满足其自身经营所需的园区基础物业(备注:办公区、仓库、加工车间等基础物业总面积不少于140000平方米),并另以附表形式界定土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基础物业购置价格,且形成产权界定;
4、在达成协议的指定土地范围内可由乙方自行投资,乙方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在服从甲方物流园整体规划来设计和盖建门面、办公楼、加工车间、室内仓库等,由甲方统一报建并办理相关手续;
5、乙方承诺在甲方园区内只进行本企业内部的钢材加工及剪切等业
务,不外接社会上的其它相关业务;
6、甲方同意在乙方购置甲方相关物业时,给予乙方在所有客户中享受最优惠的销售价格,即在甲方面对其他客户的最优惠销售价格基础上再予以一定优惠;
7、甲方同意在甲方的统一销售和租赁政策下,按照乙方的要求,尽量满足乙方对各种基础设施个性化的需求;
8、甲方安排专门的客户经理为乙方服务;
四、其他
1. 甲乙双方的合作方式没有排他性,双方在合作的同时,都可以和其他相应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2. 本协议有效期为两年,自2010年7月29日起到2012 年7月 29 日为本协议商定合作方案的执行期限。
3.甲乙任何一方如提前终止协议,需提前一个月通知另一方;
4.本协议一式肆份,双方各执贰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5.本协议为合作框架协议,合作项目中具体事宜需在正式合同中进一步予以明确。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甲方电话:乙方电话:
当前, 由于在城市拆迁中未能充分调动广大被拆迁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野蛮拆迁、暴力拆迁及钉子户等问题。因此, 从充分发挥被拆迁人主体意识为切入点, 针对拆迁项目的不同特点, 探寻、实施多样化的拆迁模式, 是当前城市拆迁形势所需, 也是促进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二、实施股份合作拆迁改造的可行性
(一) 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城市房屋拆迁实践看, 当前各地普遍制定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实施改造。在提升城市功能与改善民生的思想指导下, 对符合城市统一规划的项目, 成都市鼓励单位房屋产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自筹资金对其合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范围内及其整合相邻地块内危旧房一并实施拆迁改造。同时, 还允许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的方式, 支持单位房屋产权人吸引社会资金, 由单位房屋产权人与开发企业联合投资改造。种种举措, 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拆迁模式的突破;另一方面, 也为不断创新拆迁模式, 大胆探寻符合群众意愿的拆迁方式方法, 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 符合大部分被拆迁群众的拆迁意愿
随着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 城市土地“招拍挂”价格的上涨, 提出以被拆迁房入股、参与土地拍卖利润分配的被拆迁人呈增多之势。
2008年4月, 成都市进行了首个模拟拆迁试点, 取得良好效果。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 完成了373户居民的动迁工作。模拟拆迁的成功, 充分说明了突破传统拆迁模式, 创新拆迁方式方法, 充分调动广大被拆迁人参与旧城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 对城市拆迁改造顺利进行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农房股份合作拆迁改造经验可作借鉴
据相关资料显示, 早在几年前, 我国已有部分城市在对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屋进行拆迁时, 实施了股份合作制改造, 并取得良好效果。例如, 2007年6月海南三亚月川社区“城中村”改造, 当地成立了由居委会和被拆迁村民出资的拆迁公司, 实施自主拆迁, 拆迁费用由中标地块公司支付, 盈利由拆迁公司和参股居民按股份分红。由于是“自己拆迁自己”, 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 使原本持续20余年都未能成功搬迁的“钉子村”,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 就顺利搬迁并腾空200余亩土地。又如, 2008年苏州木渎镇实施农房拆迁, 成立了由拆迁户入股的镇级惠民股份合作总社, 鼓励带资入股, 受到了当地农户的拥护。既解决了农户入住集中安置的问题, 也通过“分红利”的形式, 解决了农户希望长效增收的问题。
现阶段,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国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2007年, 成都、重庆两地被列为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而作为城市建设先头兵的房屋拆迁改造、作为国家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 目前对于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拆迁与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 尚无统一的法规政策。特别是在城乡结合地带, 由于实施不同的拆迁政策, 房屋拆迁矛盾更是突出, 不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格局的构建。因此, 在已有农房股份合作拆迁改造经验的基础上, 探寻一条城市房屋拆迁股份合作制改造之路, 对化解拆迁矛盾, 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施股份合作拆迁改造的实践探索
根据城市拆迁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成都市在传统拆迁模式的基础上, 对拆迁方式方法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继2008年成功实施模拟拆迁后, 2009年再次推陈出新, 对股份合作拆迁改造进行了积极调研。目前, 已完成了前期论证, 现正拟开展相关项目的试点。
(一) 明确定义
城市房屋股份合作改造, 实际上是市场化旧城改造模式之一。它是指改造区域内群众, 在辖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相关部门指导下, 根据城市规划, 以其产权所有的房屋作为出资, 依法委托辖区所属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 对改造区域内房地产进行整体出让或整合改造开发, 从而进行收益分配。
(二) 具体流程
城市房屋股份合作改造共分三个阶段。
1. 相关部门配合, 组建居民议事委员会
根据统一规划, 在辖区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组织下, 由改造区域内各单元推选住户代表, 组建居民议事委员会, 其成员不超过50名且为单数, 具体前期工作费用由当地政府财政垫支。
2. 开展意见征询, 讨论通过改造方案
一是开展意见征询。居民议事委员会通过发放《统规自主股份合作改造征求意见表》, 征询改造区域内住户意愿。二是进行资产评估。当愿意参与股份合作改造的比例达到100%时, 由居民议事委员会组织推选住户代表, 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估价机构, 对改造房屋进行资产评估。三是制定改造方案。居民议事委员会根据住户意见及资产评估结果, 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改造方案并进行现场公示。自主改造方案应当明确改造范围、改造方式、参股住户资产情况、资产评估总额、住户参股份额、改造收益分配、全体住户大会议事规则等内容。四是确定改造方案。实行全体住户大会制度。通过召开全体住户大会, 讨论通过方案。
3. 确定改造实施主体, 实现收益分配
根据全体住户大会会议决定, 居民议事委员会委托辖区内所属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作为改造实施主体, 由改造实施主体按照改造方案, 对改造区域内房地产进行整体出让或者整合改造开发。实现收益后, 扣除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税费, 再由居民议事委员会按改造方案确定的方式在全体住户间进行分配。
(三) 突出“自主自愿”特点
该模式的重要实施主体是居民议事委员会, 它由改造区域内各单元住户代表组成, 代表被改造房屋区域内广大群众, 开展相关改造意愿征求、房屋资产评估、改造方案的拟写与讨论等一系列股份合作改造工作, 充分体现了“我的房屋, 我来处置”的物权精神。
该模式要求参股比例必须达到100%。也就是说, 被改造房屋区域内住户应做到“三同意”。全部住户同意进行股份合作改造;同意股份合作改造方案;同意在改造区域内房地产进行整体出让, 或整合改造开发后以其产权所有的房屋作为出资, 参与收益分配。100%的比例规定, 最大限度地赋予了被改造房屋区域内群众的话语权、决策权。
摘要:在国内外农村经济实践中存在多种村企互动模式,其成功的经验对重庆新农村建设中的村企互动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企业应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村企互动是围绕“三农”的互动;村企互动模式只可借鉴,不可复制;村企互动中,各级政府的角色应该是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规则设计者,而不是比赛者。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企互动;“三农”问题;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9)02-0005-05
The Enlightenment of Village and Enterprise Interactive Mode at Home and Abroad on Chongqing
ZHOU Yong, PENG Jian-fang
(School of Business Planni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village and enterprise interactive mod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ractice of rural economy, and their successful experience can enlighten village and enterprise interactive mode in Chongqings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should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in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village and enterprise interactive mode is based on three agriculture issues, and the mode can only be learned and should not be copied. In village and enterprise interaction, each government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a manager, policy-maker and plan-designer and is not a competitor.
Key words: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village and enterprise interaction; “three agriculture” issues; government management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开展的新的尝试,是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重庆市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和农村人口最多的直辖市,具有我国“三农”问题的典型特征,肩负着更加艰巨的新农村建设任务。
村企互动,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全新尝试,尚未有真正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可循。对于重庆来说,既然国家给予了我们先行先试的权利,赋予了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的重大责任,那么就应该对于这样的措施高度关注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
“三农”问题并不是我国特有的问题,世界上的工业化国家都经历了这个过程,也都实施了不同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国外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教训对于重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重大的启示价值。
一、 国外“村企互动”的做法
1.韩国的经验
(1)新村工厂计划。1973年,韩国政府提出了“新村工厂”计划,致力于促进工业重新布局, 特别是吸引汉城、釜山等城市的工厂向农村扩散。按照计划, 在拥有20万人以上的城市限制发展工业区,特别是划定的保留地区, 不允许建新村工厂。在新村工厂计划之初的1973年,首批指定的165家新村工厂向外疏散;到1981年增加到741家,但仅有614家工厂勉强开工,而且这些工厂的开工率也仅为66%。同时,这些新村工厂的大多数集中在汉城、釜山和大邱附近,违背了通过建立新村工厂帮助落后农村地区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克服经济困难的初衷。其原因主要在于这项计划的强制性不符合企业的利益,新村工厂达不到企业生产的规模化、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同时其政策措施也存在漏洞。
(2)农村工业园区计划。1983年韩国政府发起了农村工业园区计划,要求农村工业园区选在20万人以下的郡、市, 每个工业园区面积为6.5~10公顷, 容纳10~15家大中小企业, 可以吸收3 000多名农民就业。优先选择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农村工业园区。作为配套政策, 政府还限制在汉城、釜山及大邱等大中城市的工业开发活动,以促使资金投向农村工业园区。韩国政府对农村工业园区给予了信贷和税收支持,同时, 拨出专款在工业园区内建设水电、交通、环保、体育及娱乐等设施。另外,政府还提供技术培训服务, 在农村工业园区附近的职业高中开设工业技术课程,在初高中设立“工业技术特别班”,民间团体和企业也开展农村工业职工的技术培训。这一计划更加注重企业生产的规律性和利益诉求,兼顾农村工业化、农民利益和企业利益的要求,注意工业园区企业的选择培育,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促进,效果比较好。其局限在于强制性和政府主导色彩浓厚,整个计划过于依赖政府。
(3)“一村一社”反哺农村。所谓“一社一村”,就是一家企业公司自愿与一个村庄建立“姊妹关系”,对其进行“一帮一”的支援。企业支农形式多样:为农产品开辟销路、发展农村体验观光、增加农村收入、进行多方进行直接支援等。由于符合农民意愿,抓住了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社一村”运动受到农民热烈欢迎。同时,企业认识到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村和农业,“一村一社”对企业也很有吸引力,甚至是一些与“三农”不搭界的部门也都参与进来。“一村一社”正在迅速扩展成为全社会参与的支农运动。韩国政府十分重视“一社一村”运动的发展,给予政策、财政扶持。同时,政府拟从目前的以人员交流为主逐步向以资金等物质支援为主转变,并将“一社一村”逐步扩大为“一校一村”、“一店一村”、“一机关一村”等,使之真正成为全民广泛参与的卓有成效的支农运动。与当年由韩国政府主导的“新村运动”不同,“一社一村”运动主要是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开展起来的,其性质是要通过加强城乡交流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然而,政府在其间主导的力量弱,企业支援农村呈现出散、乱、杂的局面,缺乏整体、长远的规划,缺乏协同,其支援运动也容易导致行为失控,不利于新农村的健康发展。另外,这样的企业支援对农村是有一定条件的,比如三星选择缔结姊妹关系的村子,要考虑三个条件:一是不能太穷也不能太富,二是要有特色产品或是某种资源优势,三是村里的领导要有改变面貌的事业心和工作能力。这说明,韩国的“一村一社”运动不能使真正最贫穷、问题最多、最需要帮助和发展的农村得到帮助,企业的行为只是互相利用。因此,要使企业在互动中真正帮助农村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政府管理、引导和激励。
2.日本的经验
日本政府为了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 增加农民收入,消除环境污染,适时地制定了一系列开发计划与法律, 以促进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制定的《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促进法》、《工业重新配制促进法》等。为了促使工业由大都市向地方城市和农村转移, 日本将工业过度密集的地区确定为“促进转出地区”, 将工业集聚程度较低的地区确定为“诱导地区”, 通过政府补贴和政策性融资手段推动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从全国工业产值分布看,“促进转出地区” 1970年占30.5%, 1985年降至18.2%,“诱导地区”则从20.5%增至27%;从就业人员比重看,“促进转出地区”从1970年的21.6%降至1985年的17.7%,“诱导地区”则从34.4%增至37%。农村地区涌现出了许多大企业的卫星工厂或分厂, 也产生了许多属于大企业系统的小规模承包厂及更小规模的家庭工厂。农村地区的资本既有通过招商引资手段引入的农外资本, 也有农村区域内农协、农户等的资本。前者主要通过建立区域内工业区, 形成大都市周边和地方大企业伞下型工业企业, 这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一元的生产组织体系, 为工业区周围的农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后者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与农村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工商业。随着农村地区工厂不断增加,农民有条件农忙时耕作、农闲时做工, 逐步形成了大规模兼业队伍。60年代兼业农户占总户数的比重超过六成, 兼业收入明显超过种植业收入, 成为农户最大收入来源。这些不同类型的工厂在农村的存在和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农村工业化。
3.美国模式
美国的农村工业化是城市工业向农村地区扩散的结果, 而不是农村地区自发兴办工业的结果。城市工业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有政府干预等非经济因素, 也有农村地区税收较轻、地价和水费便宜、人工成本较低等经济因素。美国政府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仅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生成, 而且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二、国内的经验
1.山东模式
山东各地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引导龙头企业与其所在村或基地所在村之间建立经济联系和互动关系,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有以下一些模式:
(1)村企一体发展型
村企一体发展型以实力雄厚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为主体,这种类型基本可以实现“六有”目标:一是居者有股,即村民以土地、劳力等入股,成为公司的股东;二是劳者有工,即劳动力能够在企业就业;三是住者有屋,即通过实施旧村改造,农户迁入新居;四是难者有帮,即企业安排专门资金用于扶贫帮困;五是老者有养,即老人能够享受一定的补助;六是少者有教,即九年义务教育杂费全部由企业承担。根据龙头企业与互动村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村企一体发展型划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模式:
村企合一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龙头企业,一般为村办集体企业或由村办集体企业演变而来,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统筹企业与村内的各种资源,能够承担一部分社会职能,能对所在村进行全面改造。
兼并联合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龙头企业,以资源整合为目的,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横向扩张,对周边村或基地所在村进行整体兼并、整体改造。
股份合作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公司,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目的,与所在村或基地所在村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发展、共改造。
(2)村企对接发展型
村企对接发展型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体,龙头企业以基地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对基地基础设施、农民培训、村内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民素质的提高及农村面貌的改变。根据基地运作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具体的模式:
独立投资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主要是以禽类、蔬菜等为主要原料的加工出口企业。企业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自建高标准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农户进场承包种植(养殖),企业对基地实行统一管理。
合作投资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都是对原料质量要求较高的龙头企业,涵盖禽类、蔬菜、奶类、果品等多个产业。公司在原来“公司+农户”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公司+养殖公司”的模式。按照股份合作的方式,由农民自发组织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者采取“公司+合作社+养殖户”、“公司+农场”、“公司+ 养殖场”、“公司+ 合作社+饲养场”、“公司+基地”等模式,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公司通过合作社与养殖户达成协议,村里出场地,公司建设施、搞服务,养殖户出资金联合养殖,成品由公司回收。
(3)综合服务带动型
综合服务带动型以大中型龙头企业为主体,基本实现了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的统一服务,例如统一提供良种、统一提供农资、统一提供技术、统一进行采收、统一进行销售等。由于经营业务、经济实力等各有不同,企业服务的重点也各有差异。
2.国内其他模式
(1)工业区块结对模式。该模式以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为依托, 通过整合非农建设用地, 建设规模化标准厂房, 构建村级工业区块, 通过出租标准厂房, 吸引外部企业落户村级工业区块;进而形成工业企业与村庄结对的共建模式。如宁波的姚丰村。
(2)帮扶结对模式。该模式以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为纽带, 以企业自愿济贫扶弱为前提, 企业帮助农村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不足等问题, 共同开发农村优势资源, 发展农村经济, 形成以帮扶为主的村企结对共建模式。
(3)经济顾问模式。该模式以聘任等方式, 聘请企业家、经济能人担任农村“经济顾问”,为农村建设和发展起到参谋、建议、咨询和协助等作用, 形成以精神帮扶为主的村企结对共建模式。
(4)混合结对模式。该模式以农村集体所有经济资源为依托, 大力发展集体工业企业,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积极引进外资企业, 形成多种形式、多种企业与农村共建的模式。
(5)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开发使用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农业产业链,同时改善村容村貌。
(6)特色产业带动型。指在—个乡或村的范围内, 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 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资源, 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 通过“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
三、国内外村企互动经验对重庆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1.企业应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的实践,涉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城镇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关键问题。可以说,解决“三农”问题,无论什么思路和做法都始终无法绕开这些关键的核心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需要全社会各种部门、角色的参与。有些问题、有些内容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和财政,肯定会在落实和具体操作上存在一些问题,而民间的企业则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技术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完全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与政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合作推进的良好局面。
企业的本性就是要追逐利润、发展生产,让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必然会吸收农民就业,甚至解决农产品的出路问题,进而解决农民的增收、生活的改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等问题。
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些任务的出路指向应该很明确,那就是吸收企业参与其中,因为任何一个任务都不可能离开企业未完成。就我国的现有做法和经验来看,任何一个东部发达的小城镇都是由大量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出现和聚集形成的。如果成功运用政策和措施促使企业离开大城市,将工厂移向城镇甚至农村,同时在村镇建设大量的中小企业,那么企业聚集的地方实际上就是城镇的雏形,将吸纳大批的失地农民或劳动力剩余的农民入住,形成大城市间珍珠串一样的小城镇体系。这实际上是企业在村镇发展中带动效应,是单独的政府推动所无法实现的。单独的政府推动,没有大量企业的出现,小城镇必然是空心化的,形成农民无固定收入来源、无固定职业、住城镇却要下乡种田的畸形城镇。小城镇有了企业就有了生命。同时,人口规模的增长也必然引导政府的财政投入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使城镇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企业,反过来又是政府发展这些事业的财力保障。这样,企业下乡、农村发展这两者之间就具有相互促进和依托的紧密关系。
涉农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规模经营等方面具有优势,而这些企业本身也有与农村、农民合作的愿望和动机。所以,这些企业加入新农村建设,将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农业发展通过企业紧密结合市场,按照市场的规则和要求去寻找出路。
总之一句话,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可以说,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决策制定和政策引导,而企业才是主要的参与者之一,应该发挥企业的优势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2.村企互动是围绕“三农”的互动
结合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防止出现认为“村企互动就是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就是将工厂建设在农村,至于什么样的工厂、生产什么都不用管”等错误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必然造成韩国模式以及我国现有做法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比如,工厂开设在农村基本没农民什么事,只是土地出租的问题;或者工厂就根本不下乡,只是吸纳一些农村人口就业,偶尔对农村给予义务劳动般的帮助。这些都不是有效的长效的机制。村企的互动必须围绕“三农”,发展涉农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建设农民参与生产经营的企业等,只有这样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合理的做法。否则,单纯的招工、租地等解决了农民收入问题却解决不了农村和农业的问题,最终解决不了“三农”的问题。
3.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带动是可资借鉴的有效做法
针对重庆的独特的市情,结合山东等地的经验,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中的村企互动,从普遍的适用性上讲,都是围绕农业生产展开的。既然这样,应将那些涉农企业中具有强大的市场、资金、技术和管理等资源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来发展,并围绕龙头企业开展农民与企业的合作。这样既解决了农产品的出路问题,又发展了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了其附加值,同时还使广大农民得到了急需的技术培训,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也得到改善,使农业生产更加稳定地发展。
重庆市的特色经济农业和旅游资源丰富,完全可以围绕差异化和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做文章,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更具有长远的眼光和生命力。
4.村企互动模式只可借鉴、不可复制
无论是外国还是国内的村企互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都表明,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模式,是因为各地情况不同,适应本地实际的模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重庆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库区、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区、特别贫困地区高度重合,实施村企互动困难重重。从总体上来看,都市区、渝西走廊、西部片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城镇化率较高,条件较好,可以考虑借鉴山东等地的村企合一、股份合作、工业区块结对等做法,同时与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农户(或农场)”等模式配合开展。而重庆东北、东南等地区则应以龙头企业带动和特色产业带动为主,以发展跟农业关系不大的工业为辅。必须强调的是,不能照搬一地或一个国家的模式,比如韩国的模式在重庆就不可行。
5.政府的管理和引导十分重要
在村企互动中,各级政府的角色不是比赛者,而是政策制定者和规则设计者,应该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政府不能直接要求企业到哪里、企业要招多少人、要做什么,而是通过设计激励的机制、宽松的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农村。政府要站在宏观和全局的高度把握村企互动的方向,检测村企互动的效果,为村企互动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要着力设计企业与农村和农民的长效互动利益联系机制,防止村企互动中企业损害农民利益、掠夺农村资源、独占农村市场等行为的出现,要防止企业出现一窝蜂搞运动的形势,也要防止村企互动中很可能出现的小而全、重复建设以及资源投向偏重条件便利地区、冷落偏远地区等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汪洋.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促进重庆更好更快发展[J].求是杂志,2007(13).
[2] 韩国“一社一村”反哺农村[N].浙江日报.
[3] 郑文凯.美韩两国农村工业化模式对我们的启示[J].长白学刊,2002(4).
[4] 郭建军.日本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和经验教训[J].农业展望,2007(2).
[5] 于培伟.日本的城乡统筹共同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7(9).
[6] 柏群.日本新农村运动对重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8).
[7] 山东省农业厅产业化经营办公室.“村企互动”:山东农业产业化经营渐入新境界[J].中国乡镇企业,2007(3).
[8] 农贵新.村企结对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意义及模式探讨[J].三江论坛,2006(8).
[9] 刘海英,胡学冬.广东遂溪县“村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浅析[J].南方农村,2007(4).
【村企合作股份制】推荐阅读:
股份制公司合作协议书10-10
多人股份合作协议样本06-27
股份公司股东合作协议11-12
免费股份合作协议书09-10
公司内部股份合作协议书11-06
两人股份合作协议书11-11
公司章程股份制07-27
企业股份制改造方案10-04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12-06
股份制合同协议书范本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