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护理质量管理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普外科护理质量管理(精选8篇)

普外科护理质量管理 篇1

摘要】 目的:解决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护理质控指标明显提高。方法:制定患者护理质量标准与行为规则,加强中间节质量控制。结果: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完成最终的质量控制与评价,规定每天由办公班护士负责体温单及医嘱单、责任护士负责护理记录单的质控,确保护理文书的及时性、完整性。结论:护理质量控制与监督应树立“预防是最好的治疗”的理念,护理环节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病人救治的成功率。

【关键词】 护理;护理管理;护理质量

护理工作质量管理与监督需要通过控制手段来完成。护理质量控制是指管理人员为保证下属的执行结果与计划相一致,对执行时出现的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以便实现预期目标和计划的管理活动[1]。而护理环节质量控制是保障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主要措施,针对普外科ICU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特点,将重症患者护理环节质量控制作为日常护理管理的核心,保证了护理管理质量。1 制定病人护理质量标准与行为规则

根据《医疗护理管理规章制度》[2]和《医疗临床护理工作指南》[3],制定了普外科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规程。规范关键过程,给各班制定了工作制度,各项查对制度、奖惩制度及工作职责范围,要求大家严格执行,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对易出差错的关键环节,如新入科护士、实习或进修生、节假日、病人多、抢救患者时或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都进行妥善处理,实行弹性排班。当差错发生后,组织护理人员开展讨论,提出防范措施,杜绝再次发生,对当事人进行严肃批评,单独谈话,分析原因,并吸取经验教训[4]。对于普外科而言,护理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以个方面。

1.1 病情监测质量标准:护士必须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并作出综合判断,详细、及时、如实记录其内容,包括生命体征、心电监测、各种检验结果,如:血糖、血电解质、血气分析、各种引流液量及颜色、皮肤色泽温度及完整性等。

1.2 护理技术操作质量标准:护士应熟练完成各项基本技术操作,而且在紧急情况下能正确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

1.3 基础护理质量标准:重症患者基础护理落实率与合格率为100%,无护理并发症。具体标准为:①保持病室治疗环境清洁、安静、舒适、安全。②护士承担患者的全部生活护理。③无护理不当引起的压疮、坠床、烫伤等并发症及护理纠纷的发生。

1.4 心理指导与健康指导质量标准:护士通过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身心反应、心理需求与相关知识需要,利用现代医学和护理手段,对重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干预,从而积极配合抢救治疗。重症患者处于不自由的特殊环境,受仪器设备和频繁治疗的干扰、同室病友的痛苦呻吟或抢救场面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ICU紧张综合征反应[5]。如护士因工作繁忙, 忽视了患者的心理不适感,未及时与患者及其亲友家属进行沟通,及时满足其心理需求,可导致患者不配合治疗,留下不安全隐患。护士长应通过督查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其不同程度所表现的心理反应,通过预见性交流谈心、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使之逐渐适应并正确面对,主动配合抢救和治疗。加强中间环节质量控制

2.1 病人交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重症患者救治阶段往往需经过急诊科、手术室等多科室的转运和科室内各班次的交接,在这些转运、交接过程中如果病情交接不清或对前期病情不了解,易导致护理差错与护理纠纷。因此,护士长除了排班时应注意新与老、工作能力强与弱,护士合理搭配外,还应对危重患者的转运、交接进行严格督查。包括:①了解当班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是否全面掌握。②病情观察重点是否突出。③交接班次护士的治疗、护理落实情况。④交班者有无特殊交待,如是否存在液体外渗、皮肤受损、护理差错、纠纷隐患需进一步处理等。

2.2 并发症防治中的质量控制:有效地护理措施能防治并发症的发生,而忽视预防措施、护理措施不当均可导致并发症,所以应做到:①通过参与护理指导、查看患者等方式,了解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是否到位、处理是否正确。②掌握每个重症患者容易发生的护理并发症,并检查指导预防的方法,如烫伤、冻伤、压疮、坠床、液体渗出,引起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的预防。③对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结合《护理管理学》中的案例进行总结教训, 护士反映生动、真实、印象深刻,引起足够的重视。

2.3 护理安全质量控制:护士长时刻注意护理安全,将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告诫每位护士严格“三查七对”,遵守操作规程,重症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处于被动甚至失去知觉的状态,护士的“慎独”精神与工作责任心尤为重要。应注意:①对每位护士的工作能力、责任心、应急处理能力心中有数。②随时检查护士执行操作是否规范。③督查每个护士对抢救仪器设备性能、操作、维护的掌握程度。④每周至少抽查1次病室安全防患制度的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如病床、急救设备性能等。⑤抢救药物与用品定位放置。⑥易发生纠纷的患者通过交接班提示,引起每个护士的高度重视。

2.4 急救中的质量控制:在患者发生病情变化的急救现场,也是容易引发差错、纠纷之处,护士长应在抢救现场参与和指导抢救工作:①指导护士紧张有序地执行各种抢救指令。②疏散和安慰患者亲友,营造相对宽松的抢救环境。③密切观察抢救过程中患者病情变化,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抢救。④如出现器械故障,指导应急处理,如:呼吸机故障,立即用人工气囊代替,并联系向兄弟科室借用。⑤妥善处理患者家属的冲动情绪。⑥如患者抢救无效,应做好善后处理工作,防止不必要的纠纷情况发生。

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完成最终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医疗护理文件反应了患者患病、治疗和护理的全过程,是临床工作的原始记录,具有法律客观依据效应。我院护理病历根据《医疗护理管理规章制度》的有关规定,印发了样本病历,确保护理病历书写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我科已设立护理病历质控员,随时对护理病历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护士长及当事人。同时,规定每天由办公班护士负责体温单及医嘱单,责任护士负责护理记录单的质控,确保护理文书的及时性与完整性。护理质量控制与监督应树立“预防是最好的治疗”的理念,护理环节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患者救治的成功率,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具有法律意义,这些都是难度大而杂的日常工作,而护理质量的好坏是护理管理水平的体现。所以,我们必探讨患者护理中的质量控制,特别是对重症患者护理管理的方法,以建立更科学的工作规程和标准,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参考文献】

[1] 左选琴.SOP管理方法在ICU的运用[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5,19(1):62.

[2] 李玉林,宋丽华,聂素滨,等.医疗护理管理规章制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477~517.[3] 孙晓红,王超红,常娅洁,等.医疗临床护理工作指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61.[4] 刘启华 王玉玲 郑宜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57.[5] 陈红琴.ICU病房护理工作的特点[J].医药论坛杂志, 2004,25(24):80.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护【关键词】 围手术期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精湛的诊疗技术,更需要的是医护道德,以什么样的情感对待患者?如何将人性化服务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这成了每一位护理人员必须深思的问题。

面对就诊的每一位外科患者,无论老幼中青,无论贫困富贵,他们都让护理人员承担了一份救死扶伤的责任,他们也把一份信任交付给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就必须尽最大努力让患者感到信任和安全。护士的素质要求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热爱护理事业,爱护护理对象,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患者秘密,并要有面对突然风暴和困难勇往直前、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的自我牺牲精神与高尚的职业道德、优良的职业素质。护理工作不仅仅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还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和社会稳定。面对每一位患者,护士的健康、快乐、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能为患者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休养环境,这样处于病痛的患者才会有稳定的心理环境,有坚强乐观的精神状态。患者会从护士身上受到鼓励,得到力量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反之,护士本身疾病缠身、精神萎靡、疲惫不堪,势必影响工作效率。一名合格的护士,当她身着白衣、头顶燕帽、手托治疗盘走进病房,给患者的印象永远是积极向上、不知疲倦的,她们永远把个人利益放在最后。护理体会

作为就诊的每一位带着病痛折磨的外科患者,对于陌生的环境往往无所适从,因此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反应,要求护士态度亲切和蔼,具体了解患者问题所在,让患者很快适应新环境,使之在新的环境中心情轻松舒畅,通过护理人员美好的语言、端庄的举止、亲切的问候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心理支持,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与温暖,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能对护理人员倾心交谈,说出心里话。

其次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根据护理专业理论知识,用患者能听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给患者介绍疾病和手术,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权衡手术的利弊,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解答患者的问题,以消除患者的顾虑。详细地向患者介绍手术程序,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并教授患者必要的技巧。例如:术前禁烟酒、禁食、禁水;自我精神放松法;术后各个部位放置引流管的时间、更换、保护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咳嗽、呼吸的技巧;如何进行床上排便排尿的训练;减轻切口疼痛方法等。患者术毕回到病房护士用亲切的目光,关心体贴的语言与之交流。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切口及引流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床位主管医师,并做出处理,使其顺利度过手术期。由于患者的性别、年龄、性格、文化程度和社会经历不同,对疾病和手术的认识也不同,主要担心手术的成败,这就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主刀医师的业务水平和成功经历,鼓励、启发患者,帮助其树立成功的信心。

还要加强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措施、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康复和预防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并要做好家属的工作,安慰和支持患者,摆脱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作为一名外科护士,在接待患者入院后,除了完成常规的护理操作,进行手术前准备外,还应针对患者不的疾患做好术前术后的宣教,用坦率、热情和真诚,帮助患者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总之,必须使患者处于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和护理,真正让护理工作达到减轻痛苦、维持健康、恢复健康、促进健康的目的。

作者单位: 214437 江苏江阴,江阴市山观卫生院 理的体会

浅谈人性化服务在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人性化服务 围手术期护理

所谓“人性化服务“是指用医院充满人性味的就医环境和服务措施,让病人和家属感受人文关怀,医院“人性化服务”是医德与善良之心的重要表达。如何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求我们用智慧和关爱服务于病人,体现人文关爱,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沟通护患关系,解决目前信任危机的重要捷径。

转变思想,培育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我们首先在管理理念上进行了较大的突破,认真贯彻全省护理工作会议精神,树立主动为病人服务的意识,把倡导人性化服务作为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护质量的切入点,培养职工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使一切医疗活动符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原则,以“关怀式语言”接待病人,将人性化服务渗透于医疗护理过程之中,这种新的服务理念的引入,对医院服务模式的改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病人增加了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从而使医疗护理服务得以顺利进行。手术室护士与人文关怀

手术室护士与患者的接触时间是短暂的,其工作性质是每日与多个接受手术的患者接触,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但手术室护士在病人的手术期是一个及其重要的角色,对病人的心理因素、精神面貌乃至病情转归,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手术室护士更需要对病人给予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方面。

2.1 重视对术前病人的人文关怀 病人在围手术期,除少数可表现充满信心和乐观外,大多数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疑虑、焦急或忧郁等心理活动,术前由巡回护士访视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对患者的心理生理进行评估,因人而异采取有效方式做好术前健康指导,让病人术前注意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证充分睡眠,帮助病人练习有效咳痰,必要时练习卧床排便,给病人讲解术前插胃管和导尿的必要性,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合作,在术前要求病人注意自己的饰物、假牙、隐形眼镜等不能带进手术室,女病人要注意不能涂指甲油、口红以免影响术中观察末稍血液循环及病情,同时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介绍成功病例等,减轻患者的压力,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加强术中管理 病人进入手术室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器和穿戴着手术服、口罩、帽子等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80%病员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不安的感觉,将病人用平车接入手术室后,热情接待,问侯患者,让其感受到护士的真情,消除患者的恐惧感,以最佳的状态配合手术,术中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使病人减少不必要的暴露,维护病人的自尊心,在不影响手术体位的情况下,尽量满足病人的舒适要求,保持术中输血、输液的通畅。术中有时病人会因牵拉内脏而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应安慰病人,不要紧张适当放松,并嘱其深呼吸,头偏向一侧防窒息,拉住病人的手及时擦净病人的口唇,给病人以鼓励和心理暗示,告诉他这种情况很快就会过去,当病人面露病苦表情时,可轻轻扶摸他的手或拍拍他的肩,传递一份关怀之情。手术完毕,及时给病人包扎伤口,擦净身上的血迹,整理好病人的衣服,注意病人的保暖,将病人平安送回病房,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班。

2.3 重视术后随访 术后3天,我们进行术后的回房工作,首先祝贺病人手术成功,了解病人术后的病情及恢复程度,同时了解病人对手术室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评价,给病人讲解术后的注意事项功能锻炼,并发症的预防等,通过以上护理活动,我们与病人建立起了一种人性化亲密的信赖关系,从而使病人在无忧无虑无压力的良好心情下通过各种手术,术后回访工作也为进一步完善整体护理有了一个总结和改进。

体会

普外科护理质量管理 篇2

资料与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普外科患者26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其中观察组男75例, 女55例, 年龄15~79岁, 疾病类型:急性阑尾炎37例, 胃肠道疾病67例, 胆囊炎26例。对照组男78例, 女52例, 年龄15~78岁, 疾病类型:急性阑尾炎30例, 胃肠道疾病77例, 胆囊炎23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具体措施: (1) 首先对普外科医护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培训, 重点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举证倒置知识进行学习, 让护理人员清楚医疗事故的重要性, 引起对医疗安全的重视, 可以举办讲座、观看录像等, 用具体的事例来引导护理人员增强护理安全的意识。 (2) 成立护理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由普外科护士长任组长, 副护士长任副组长, 成员包括普外科护理骨干和一线护士。 (3) 狠抓基础护理工作:对待普外科患者, 护理人员要掌握对疾病的护理方法, 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 对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反应及时进行疏导。在治疗时, 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 让患者感觉到对自己的关怀, 不要冷漠对待患者, 患者本身心情就差, 护理人员的语言对患者影响很大[2], 这是导致医疗纠纷的关键。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在消毒隔离方面, 更应严格遵守, 由于消毒不合格导致的医院感染已经屡见不鲜了, 因此, 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要有专人进行检查。 (4) 提高工作责任心和警惕性, 加强预防患者坠床或跌倒的护理管理, 加强预防导管脱落或移位的护理管理。进行留置针穿刺和护理的培训, 防止和减少堵管或气泡注入等护理管理。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静脉穿刺1次成功126例, 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96.9%, 病例书写评分99.3分, 患者满意127例, 患者满意度97.7%;对照组静脉穿刺1次成功106例, 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81.5%, 病例书写评分88.1分, 患者满意105例, 患者满意度80.8%,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普外科护理纠纷发生率较高, 应重视正确识别并有效控制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我们在工作开展护理风险管理, 发现普通外科护理常见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 其自我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尤其是部分新进护士, 因其法律意识的薄弱甚至欠缺而导致其预知风险的能力降低甚至丧失[3], 如忽视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及受尊重等基本权力, 护理记录内容不全面、漏记、涂改, 未能与医师的记录统一以及记录不及时, 甚至有时候出现非法执业等情况[4]。 (2) 护理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应该采用换位思考的模式, 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对患者的关心, 尤其是对急腹症等疼痛明显的患者, 应采用语言安慰结合药物治疗, 使患者感觉到护理人员对其病情的关心[5]。普外科患者多, 人员混杂, 尤其是急诊患者多, 病情急, 疼痛程度明显, 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多加留心。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并告知医师处理, 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护理核心管理制度, 防止护理差错事件甚至事故的发生。另外, 加强各种导管的移位、脱出、堵塞及感染的处理预案, 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静脉穿刺1次成功126例, 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96.9%, 病例书写评分99.3分, 患者满意127例, 患者满意度97.7%。对照组静脉穿刺1次成功106例, 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81.5%, 病例书写评分88.1分, 患者满意105例, 患者满意度80.8%,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加强对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明显提高了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 病例书写评分和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谢晓东.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6 (2) :3209.

[2]Aufseeser Weiss MR, Ondeck DA.Medication use risk manage-ment:Hospital meets home care[J].Journal of Nursing Care Quality, 2011, 15 (2) :587-588.

[3]罗洁贞.探讨普外科不安全因素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9) :65-66.

[4]刘爱红.普外科病房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2 (9) :1143-1144.

普外科护理质量管理 篇3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普外科;护理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23-02

2010年的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应在全国各地展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1]。我院为了相应国家政策和观察优质护理的临床意义,进行优质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后特选取临床80例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对普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现取得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12月我院普外科患者80例,排除癌症及急诊手术患者,所有患者均为择期手术患者,且无精神病史。其中观察组患者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9.1±7.4)岁,受过高等教育8人、中等教育17人、初等教育15人;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8.6±7.2)岁,受过高等教育9人、中等教育16人、初等教育15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入院指导、健康教育、基础护理和出院指导。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其除了常规护理的一般护理措施外,还对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心理护理及需求护理[2]。具体措施如下:(1)协助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及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术前必要的功能锻炼,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询问患者有无异常不适,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床上大小便及早期功能锻炼;(2)术前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手术的大致过程,列出我科既往治疗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术前紧张;对于术后患者形体改变明显(如乳腺癌根治术后)心理一时接受不了的,也要及时给予心理护理,缓解患者消极情绪,鼓励其配合治疗;(3)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各方面的需求,协同患者家属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情况。护理质量判定通过患者对我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表对护士的工作态度、管理、工作能力、健康教育、风险防范意识分等5个方面进行打分,每个方面5题,分别取“5、4、3、2、1”分,共20分,总分100分。满意度比较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待患者出院前一天晚上交由患者及其家属填写,出院时收回,共20项,每项取“5、4、3、2、1”分,将总分≧90分的归为满意,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情况

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护士的工作态度、管理、工作能力、健康教育、风险防范意识及总分情况的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 X±s,分)

3.讨论

优质护理是随着新型医疗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出现而相应的配套产物。新的医疗模式下,强调患者的社会属性和心理需求,护理作为临床救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护理模式的转变。优质护理摒弃了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患者心理需求及社会属性,对患者不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确保生命健康,同时还主动帮助患者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及与患者沟通、缓解其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3]。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常规护理的质量,注意语言亲切、礼貌,详细向患者讲解科室内基础公用设施的用法和使用时间及注意事项等,在确保护理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进入病房多与病人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需求,必要时协同患者家属一起满足患者的合理生活及心理要求,体现人文关怀的护理精神[4]。

由我院的观察研究结果可知,实施优质护理不仅能提高护士各方面的護理能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也能满足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万欢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普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2):179-181.

[2] 田淑红,许影婕,孙巧玲.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在普外科试点病房的实施方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6):3178-3180.

[3] 涂红梅,卢艳,刘萍,朱婷.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对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6):981,988.

普外科护理质量管理 篇4

【摘 要】 护理程序是一个护理过程,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核心和基础,它符合新医学模式的需要。科学的应用护理程序既通过对护理工作的评估、计划、实施及效果评价等方法,使基础护理工作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杜绝了护理并发症。

【关键词】 护理程序 护理质量 基础护理

颅脑外科病人大多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等,且病程长、恢复慢,极易发生护理并发症,故基础护理工作十分重要。目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整体护理的推行,护理程序也逐渐应用到护理管理中去。我科自1998年元月开展整体护理以来,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科学解决了基础护理中的难点问题,保证了基础护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存在问题 

11 护士方面护士缺编,工作严重超负荷,专业护士1个人要负责1组病人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卫生宣教、出院指导等,且颅脑外科危重病人多,护理工作繁重,部分护士对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有时基础护理,特别是生活护理不到位,对陪人存在依赖性。

12 病人及陪人方面对基础护理重要性认识不足;担心年轻护士经验不足做不好,故配合不够,或看到护士忙,自己主动做一些生活护理,影响了基础护理质量。 制定计划 

寻求院领导及护理部支持,增加护士编制,增添护工及护理员;加强护士学习,提高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识;与病人及陪人做好沟通交流,取得他们的理解、信任、支持和配合;制定一套有效的实施方案。 实施措施 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好培训护理部及科室多次组织多种形式的整体护理知识讲座,并邀请院领导、职能部门、医技科室、后勤总务及临床科主任参加,转变全员观念,争取了全方位的支持。狠抓“三基三严”的学习和技术培训,使各级护理人员理解和掌握基础护理的重要性及与整体护理的关系,并认识到护理模式的改变,整体护理的实施是提高病人基础护理质量的保证。

32 增加编制护理部给于新添护士2名,使护士编制上升到1∶038,新配2名经护校正规培训的自费生做护理员,经考核合格后上岗,这样虽然护士编制仍不到1∶04,但2名护理员除搞一些外勤陪检外,还可帮助专业护士做一些技术性较低的基础护理工作,主要是生活护理,大大缓解了护理工作的超负荷,保证了全病区的基础护理质量。

33 合理改变排班方式增加早、中、晚、夜班力量以提高晨、晚夜间基础护理质量。因颅脑外科危重病人多,基础护理繁重,且24小时需连续不断的进行,原来早、中、晚夜班均为1人,现增至2人后,重点解决了术后、危重一级护理病人的各种护理和生活需要,使工作更有计划性、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基础护理质量。

34 护理措施落实到各班各人围绕满足病人需求至上,护士实行强行排班与酌情排班相结合。专业护士由护师或高年资护士担任,合理制定了各班岗位职责。白班有护士长或专业护士带领年轻护士、护理员对危重一级护理及卧床病人进行全面的治疗和护理,协助二级护理病员满足其生活需要,护士长、专业护士的言传身教为青年护士及护理员树立了榜样,同时也取得了病人陪人的信任,使病人对家人的依赖转移到护士身上来,基护到位率上升,陪伴减少,病房易于管理,清洁整齐、有条不紊。

35 成立服务队护理人员热情地为病人陪检、打电话、寄家信、代买生活用品,洗头、洗脚,喂药、喂饭,擦身、按摩、帮助大小便等。后勤供应下收下送,随叫随到。专业护士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护理病人身上,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了病人,时刻以病人的利益出发,解决了病人的后顾之忧。

36 建立质量检查管理制度根据基础护理内容和三甲标准及各班职责,制定出各班工作程序、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基础护理量化表和整体护理质量检查表。护士长根据工作计划,列出每日、每周、每月工作重点及检查项目,做到白班护士检查夜班及早晚班基础护理质量,夜班护士检查白班护理工作质量,专业护士随机抽查年轻护士及护理员工作质量,护士长随机抽查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个人,定期在全体护士中公布,奖优罚劣,并纳入转正定级、年终考核、晋升职称的依据,对存在问题及时采取对策。通过常规化、制度化的抽查考核,不断强化护士的质量意识。 效果评价 

41 护理并发症减少提高了全体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认识问题能力,增强了自觉性和责任感,各级各类护理人员能积极主动有目的实施基础护理,解决了病人生活护理问题,保证了基础护理质量,如一位重度脑干损伤呈植物人患者住院5年多无任何护理并发症发生。

42 护士工作能力加强增强了护士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提高了基础护理的操作技能及病房管理、组织工作能力,缩短了为病人进行各项基础护理的工作时间。

43 护理工作合格率上升适应了新时期医疗工作的需要,保证了颅脑外科急、快、高效的医护配合,随着平均住院日的缩短,手术及危重病人数量的不断上升,相应提高了基护到位率的上升及护士责任心的增强对护理措施的监控管理。基础护理实施率及合格率也不断上升,由原来的82%上升到96%以上,护理工作没出现任何差错事故及纠纷。

外科护理层级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5

在医院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外科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一直都是重点内容。通过提升外科临床护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满意度,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条件[1]。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外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让更多的患者受益,该院逐步引入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其中,通过分析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模式实施细则,使层级护理管理模式逐步落实于该院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该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选取的是9月—9月间收取的124例患者作为该文的研究对象,并深入分析外科护理管理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209月—209月期间在外科所收取的124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患者男24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为(43.5±10.3)岁;对照组患者男性32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44.7±9.2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管理模式的护理,主要涉及到健康宣教、给药护理、病情介绍、用药护理和饮食指导等内容。观察组患者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①明确岗位责任、细化日常护理工作的内容,完善护理安全等内容,以确保外科护理日常操作有章可循;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护理管理监管体系,加强外科护理管理巡视工作,严格落实监督职责,及时纠正外科护理管理中出现的不恰当的行为,全面提升外科护理管理的规范性[2]。②根据外科护理管理的`实际需要,明确划分岗位管理层级,其主要由护士长、护理组长、高级护士、初级护士和助理护士等成员共同构成。其中,护士长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主要负责把握护理的整体质量;护理组长则主要是辅助护士长来共同完成日常的护理管理工作,积极下达外科护理管理的任务;高级护士长主要负责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保持上传下达;初级护士一般负责落实日常护理工作,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助理护士则主要是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协助初级护士展开护理工作,并与患者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获得患者的信任。全面观察外科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坚持实行8h轮班制。③完善考核制度。坚持对外科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查和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外科护理人员晋升的主要参考条件,以便充分调动外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3观察指标

通过采用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来调查外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其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护理态度和健康教育几项内容。每一项的分数为25分,总分为100分。所得分数在80~100分之间表示非常满意,在60~80分之间表示满意,在60分以下则表示不满意。护理人员护理质量主要采用自制的护理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评价,量表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健康宣教、安全管理、急救物品管理、消毒隔离和病历书写等几项内容。以百分制为准,当患者得分越高则表示外科护理的质量越高[3]。1.4统计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收取和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来表示,并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有60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总满意率为96.77%;对照组患者中共有42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总护理满意率为67.74%。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的总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表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比较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

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等护理项目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讨论

所谓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就是将不同岗位和能力水平不同的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明确设置每个层级护理人员的护理职责,促使所有护理人员共同合作的一种护理方法。在外科护理管理过程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规范日常护理工作内容,提高日常护理工作效率。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充分凸显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并始终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外科科室的护理质量[4-6]。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完善的护理管理模式严重影响到护理的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其中,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合理划分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岗位责任,最大限度激发所有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够让所有护理工作人员保持充沛的精力,明确自身岗位的工作需求,有利于全面提升外科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同时,还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护理工作内容,以确保护理工作的实施能够更加周到。在外科护理管理过程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还能够促使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引导新进入外科科室的护理人员能够快速适应护理岗位的实际需要。此外,合理地将外科护理任务、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的工资挂钩,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起外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外科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在该次研究过程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6.77%,而采用普通护理管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总满意率为67.74%,明显高于采取普通护理管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同时,对照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临床实践表明,在外科护理管理过程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不但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而且还能够有效增强护士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外科护理管理过程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大幅度提高日常护理的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昌英 单位:重庆市巫溪县人民医院外科

[参考文献]

[1]耿晔.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31):97-99.

[2]刘千红,陆颖.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17):2478-2480.

[3]董金金.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4(6):110-111.

[4]任圣梅,郑家菊,李立娟.层级护理管理对外科护士工作压力和工作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4):938-940.

[5]王红梅.层级护理管理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质量与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2016,6(32):259.

普外科护理 篇6

患者,男、女性,20岁,自诉(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发热1天)(腹痛、腹胀、呕吐1天)(外伤致全身疼痛、胸部疼痛、气紧1天)于9:00步(平车)入院。查体:神志清醒,入院后遵医嘱行入院宣教,建立静脉通路,抽血检查生化功能,指导患者及家属明晨空腹采血查肝功能,彩超检查,正确留取大小便标本,通知普食、病重、陪护1人,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外科Ⅱ级护理。

二、特殊病重入院记录

患者,男性(女性),20岁,自诉(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天)(外伤后致胸部疼痛、气紧、胸闷半天)于9:00步(平车)入院。查体:神志清醒,精神差,呼吸急促,入院后遵医嘱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抽血查生化功能,鼻导管吸氧2升/分,胃肠减压,留置导尿,2%肥皂水(0.9%氯化钠)600ml灌肠,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各项操作、手术及输氧的目的及注意事项,胃肠减压管引流出草绿色胃液少许,留置导尿管引流出淡黄色尿液,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出少许血性液,指导患者及家属保持各管道的固定通畅,防止其扭曲、受压、滑脱,通知病重,禁食,陪护1人,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外科Ⅰ级护理。

三、急症手术入院记录

患者,男性(女性),20岁,自诉(转移性右下腹痛伴呕吐1天)(上腹部剧烈疼痛1天)(右侧腹股沟包块不能还纳1天)于9:00步(平车)入院。查体:神志清醒,急性痛苦面容,入院后遵医嘱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抽血查生化功能检查,凝血四项,HIV检查,行胃肠减压,留置导尿,鼻导管吸氧2升/分,定于10:00在硬膜外麻下行(阑尾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胃修补术)(剖腹探查术)(右侧斜疝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术),通知禁食、水,已行备皮(术区皮肤清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各项操作及手术的目的及意义,指导保持稳定的情绪,有得于提高手术的耐受性,有行于手术,指导保持各引流管的固定通畅,防止其扭曲、受压、滑脱,通知病重,陪护2人,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按外科Ⅰ级护理。

四、择期手术记录

普外科护理质量管理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94例普外科患者随机分为47例实验组和47例对照组,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手段进行护理, 其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21例, 患者的年龄在21~76岁之间;实验组的患者应用柔性管理进行护理, 其中男性27例, 女性20例, 患者的年龄在23~77岁之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法分析。

1.2方法

1.2.1对照组的患者主要采取常规的管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的患者采取柔性管理进行护理, 主要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于一些资历较低、年龄较年轻的护理人员, 要鼓励其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资历较高的护理人员学习, 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让护理人员能够更进一步进行深入学习, 定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之间进行经验交流, 让护理人员的工作技能不断地提高;采取弹性排班的合理制度,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多方便, 努力为护理人员营造和谐工作环境, 让其能够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积极组织与科室相关的活动, 定期召开相关的学习型讲座, 促进护理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 增强科室内护理人员的创造性和工作凝聚力;护理人员学会协调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让患者能够更多了解相关疾病的知识, 缓解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 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年底组织评选先进工作者, 以奖金或者证书等形式进行奖励。

1.2.2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 满意的程度可以以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 患者的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越高分数越高;对患者疼痛的评分标准为5分, 分数越高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重。

1.2.3选用软件SPSS17.0对分析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χ2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用t进行检验, P<0.05则表示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观察对比, 实验组的患者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要明显比对照组的患者高, 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疼痛评分要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 出现的不良事件明显比对照组少, 两组间的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和表2所示。

3讨论

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普外科是最容易造成发生医疗事故的场所, 多种原因会降低科室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激发了患者的不良情绪, 造成护患关系的矛盾恶化, 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不良后果。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柔性管理力度, 提高护理的质量, 降低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率[2,3]。通过上述结果显示, 柔性管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显著, 能够在尊重护理人员中激发其责任感和主动性,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柔性管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94例普外科患者随机分为47例实验组和47例对照组,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手段进行护理, 实验组的患者应用柔性管理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法分析。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观察对比, 实验组的患者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要明显比对照组的患者高, 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疼痛评分要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 出现的不良事件明显比对照组少, 两组间的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柔性管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柔性管理,普外科护理,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德英.现代管理的柔性化发展趋势对护理管理工作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 2009, 9 (6) :115-116.

[2]董继红, 付慧, 鲍兰香.手术室柔性管理的成效[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0, 5 (3) :82-83.

普外科护理质量管理 篇8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普外科患者情绪状态;生活质量;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00-01

临床上对普外科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因此,多数普外科患者常常会伴有恐惧、抑郁、紧张、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这些都是不利于患者维持良好的生理平衡、改善治疗效果的[1]。可以通过有效的护理手段来帮助患者舒缓不良情绪、甚至还可以有效转变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其恢复健康的信心,还有可能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以及治疗质量,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80例普外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观察。患者主要涉及的外科手术有各类型的肝胆手术、肠胃手术等。但不包括以下的患者:患有精神异常者;患有糖尿病者;患有严重或比较严重的心脑系统或者心肺系统疾病者;患有高血压者。接受临床护理观察的患者有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最大的为83岁,最小的为22岁,平均年龄为(46.1±10.7)岁。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40例患者。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临床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情绪状态的变化以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前、手术后1周、2周以及4周的情绪进行对比观察,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或者抑郁程度越严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QOL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的对比评价。WHOQOL-BREF的内容涉及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以及环境领域等4个方面,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越好[2]。

1.3综合护理干预

1.3.1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护理:患者在使用药物辅助治疗时应严格遵循医嘱,控制好药物的使用量、用药时间以及输液速度等,避免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者并发症。

1.3.2加强对患者术后的护理:患者在手术进行后,通常会伴有一定的疼痛,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情况,对于一些难以承受疼痛的患者,可以适当地给予止痛药物。还要注意患者术后伤口的愈合情况,为了防止伤口感染,必要时可以给予抗生素类药物[3],帮助患者安全地渡过围手术期。

1.3.3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因素护理:由于患者遭受疾病的折磨,多数患者都怀有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担忧、恐惧等不良情绪。对于这一类的患者,应积极地与其进行沟通,通过了解其自身的情况以及其家庭情况等,帮助患者查找产生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并想办法舒缓其不良情绪,必要时可以多与患者的亲属进行沟通,让其亲属尽可能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让患者安心地接受治疗,重拾恢复健康的自信。

2.结果

2.1两组患者SAS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1周的SAS没有明显差异:观察组的SAS分值为(41.12±11.05),对照组的SAS分值为(40.78±10.24)。在手术后1周SAS的分值两组均有明显降低:观察组的SAS分值为(34.26±8.22),对照组的SAS分值为(38.33±8.14)。在手术后2周SAS的分值:观察组的SAS分值为(27.86±5.72),对照组的SAS分值为(31.57±6.31)。在手术后4周SAS的分值:观察组的SAS分值为(25.17±6.22),对照组的SAS分值为(30.21±5.18)。

2.2两组患者SDS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1周的SDS没有明显差异:观察组的SDS分值为(46.28±10.69),对照组的SDS分值为(45.61±11.61)。在手术后1周SDS的分值两组均有明显降低:观察组的SDS分值为(32.64±8.47),对照组的SDS分值为(36.81±9.04)。在手术后2周SAS的分值:观察组的SDS分值为(26.64±7.81),对照组的SDS分值为(30.22±8.16)。在手术后4周SDS的分值:观察组的SDS分值为(25.17±6.22),对照组的SDS分值为(30.21±5.18)。

2.3两组患者QOL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1周的QOL没有明显差异:观察组的QOL分值为(58.11±7.24),对照组的QOL分值为(57.94±7.66)。在手术后1周QOL的分值两组均有明显降低:观察组的QOL分值为(50.07±8.62),对照组的QOL分值为(46.16±8.27)。在手术后2周QOL的分值:观察组的QOL分值为(67.31±9.62),对照组的QOL分值为(58.23±9.28)。在手术后4周QOL的分值:观察组的QOL分值为(75.48±10.31),对照组的QOL分值为(66.83±10.16)。

3.讨论

从观察结果来看,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前1周的SAS、 SDS以及QOL的分值均无明显差异,且均在患者接受手术后1周出现分值明显下降的趋势。在手术后1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SAS、SDS以及QOL分值仍然没有明显的差异。在手术后2周,观察组的SAS、SDS以及QOL的分值开始比对照组的分值高,在手术后4周,更加容易发现观察组各项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了观察组在术后的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也说明了对普外科患者给予正确的综合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在术后的情绪状态,从而提高患者在术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莫秀献,徐荣铭,刘桂瑛.加速康复科模式在围术期护理应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C):1355-1357.

[2]王春苗.综合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患者情绪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5,1:68-71.

上一篇:读《稻草人》富翁节选有感下一篇:表现性评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