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推荐12篇)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篇1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可以上课了吗? 生:准备好了。师:上课

师 :先让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口算能力吧。(多媒体逐一出示口算题、生作答)12×61×2

多媒体出示197×5≈

师:大家看这道题的要求是什么? 生:估算

师:那约等于多少呢? 生 答

师:你是如何估算的。

生:把197看成200来估算,200乘5等于1000,所以197×5约等于1000。师:你说得很正确。师:通过刚才的表现,我知道了大家的口算和估算掌握得很好,我们的笔算掌握的如何,来,做两道吧,请拿出练习本进行笔算。(教师出示竖式28×12

123×2的竖式)

师: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做一做,注意书写工整。

师: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做完了,做完的同学请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如何计算的?

师:好,大家都做完了,我们一起来检查黑板上的这道题。谁来评价一下。(对与错)师:谁来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生: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最后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师:你说得真透彻,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十一假期马上就要来了,同学们想不想出去玩啊?李叔叔一家也要出去玩他们从日照乘火车到北京旅游,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2小时的时候,李叔叔行了多少千米?

10小时的时候,李叔叔距离日照有多少千米?(出示课件)

师:我们帮他算算吧。学生做题,教师指导。

1、课件出示:例

一、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到北京要用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思考列式145×12=

大家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千米? 生答

通过估算我们知道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谁估的更准确一些呢?这需要我们计算出145×12的准确答案,2、学生分组探究计算方法,集体交流

出示探究提示: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计算? 生:可以用计算器计算。生:可以用竖式计算。

师:我们可以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请同学们算一算并与小组交流。学生分组探究,派代表班上交流。

3、引导学生思考: 5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师:同学们刚才的讨论真激烈,现在我们来把各小组的结果分享给大家吧 生:我是先用2去乘145,再用1去乘145。师: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异口同声)同意。

师:可老师不太明白,谁能详细的说说计算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的2去乘145,再十位的1去乘145,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在乘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

生:注意用个位乘积的末尾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乘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师:可老师还有一点有明白,明明145×1的积是145,为什么不同个位对齐,而同十位对齐?

生:因为1在十位上表示一个十,145×1得145,表示的是145个十。(师课件演示)

4、计算器验证计算结果。

5、把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进行对比。(师课件出示)

(三)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师:比较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生:他们的计算方法差不多。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比两位数乘两位数每次要多乘一位。(课件演示)

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师:我们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课堂尝试练习

看来同学们都了解了笔算的方法。那我们看看谁能在下面的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1、这有几位同学做的几道题,请你帮老师查一下对错,好吗?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真能干,不仅帮这几位同学找出了错误,而且改正了错误。

2、智力抢答:

你们表现的这么好,有位小朋友不服气呢,他出了道踢要烤烤你们,咱们来迎接挑战吧。254×36”三个同学算出的答案分别是:9142、9144、9148,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你能猜出哪两个结果是错误的?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有去的游戏,可是在此之前你必须要过三关,看谁有实力闯到最后。来,我们赶紧开始吧。

第一关、填一填(用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积的定位)

2 2

5

× 2 4

× 2 7

───

─── 2 8 8 0 1 5

□□□

□□□

───

────

师:你们各个都是小勇士,闯关成功!第二关: 134×12=

425×36=

112×123= 第三关你们是老师心目中最棒的孩子,现在老师需要你们的帮助,赶快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吧

实际问题(课件出示50页2题)出示实际应用为题,生自主列式计算

四、游戏激趣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这个游戏好不好?请大家先在头脑里想一个两位数,然后再用167乘你想好的两位数,得数再加上2500,最后你不用告诉我全部答案,只需要告诉我得数的末尾两位数,我就能立刻猜出你所想的两位数。大家相信吗?不信咱们就试试。

(师生共同游戏,学生一定感到很吃惊,如果时间充裕,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其中的奥秘。任意2位数乘167加2500所得值的后两位数乘3后所得值的后两位数正好等于该数。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呢?

(1).师:这节课,同学们不仅探索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课后作业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篇2

题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0的),教材第49页例1和练习七的部分习题。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2.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积的定位。3.归纳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领

1. 口算:

45×2=________;145×2=________。启发学生说算理:先用2乘个位的5得10,再用2乘十位的4得80,最后把10和80加起来,所以45×2=90(学生口述,师演示多媒体)。同法叙述145×2的结果。目的是让学生从进入本节课开始就形成乘法要从个位乘起的思维定势。

2.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演示课件:小老鼠要考一考大家。

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2个班,每班发45本。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目的是通过本题目的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学生读题分析列出算式45×12,指名板演:45×12(用竖式计算)。

在学生说算理时引导学生说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目的是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因数,得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为导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作好铺垫。

二、新知探索

1. 创设情境:请你试一试。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2. 分析:求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也就是求12个145是多少,用乘法145乘12或12乘145都可以。(启发学生用先“……,再……,最后……”的句式说算法。)

3. 学生试用笔算求积。(无从下手的学生可以和同桌讨论)

4. 指名板演。

学生对比两种笔算方法,找出简便易行的算法。

5. 小结。

(1)用竖式计算乘法时,一般把位数多的因数放在上面,把位数少的因数放在下面,这样算比较简便。

(2)按解应用题的步骤将本题完成。

(3)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6. 练习。

请你说一说下面的题该怎样做?134×12;176×47,启发学生用“先……,再……,最后……”的句式说算法。

目的是通过学生说算法,使学生加深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理解。

三、实践应用

1. 考考你的眼力(屏幕演示改错题,学生口述,师演示)。

出示竖式中积对错位的几种常见错误让学生改错,以加深学生对乘法竖式的正确应用。

2. 你喜欢算哪道题,就算哪道题:232×13;213×12;122×21。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再复述乘法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 解决问题(只列式,不计算)。

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32吨,一天可从地下吸出约85吨水。

(1)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大约可滞尘多少吨?

(2)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大约可从地下吸水多少吨?

四、拓展练习

145×213=________。学生试做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屏幕演示。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篇3

一、 困惑呈现:下一步路在何方

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两位数乘两位数28×12的算式后,直接依据教材中的提示,机械地教给学生进行竖式计算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轻松地完成了28×12竖式计算过程。此时教师自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继而顺势出示两道练习题62×41和13×72,让学生独立练习。练习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时,学生的竖式书写过程令教师惊诧不已,优秀学生是“望而却步”,中、下等生是瞎写一通。仔细观察学生的竖式书写:

左题中“4×6”得“24”,学生不知道在竖式中如何书写、“24”写在哪儿。同样,右题中“7×3”得“21”,学生也不清楚在竖式中的正确书写位置,不知道是直接写下“21”,还是写“1”进“2”。学生在计算这两道竖式时,其错误及困惑聚焦为:十位上的数乘下来,得数何时可以直接写下来,何时需要向前一位进位?此时学生在笔算认知上已无法确定下一步路在何方。

二、 学情解析: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现实

两位数乘两位数对于学生来说,是计算学习过程中的一次新“跨越”。然而,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的计算现实,竖式计算书写过程中两次乘积的计算步骤和方法以及书写格式未能成为学生有效探索笔算方法过程中所应理解的“数学概念”。这说明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书写格式及其计算方法的建构未能源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如此知识结构的形成不是基于学生认知现实而得以自然建构与生长,因而学生无法吸收与理解。

为什么当学生直接计算62×2和13×7时,学生能正确计算和规范书写,而学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反而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已有知识与计算技能遗忘了,是什么因素干扰了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已有知识经验不能促进新知识的形成与建立,反而阻碍了新知的生成与建构?

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与认知现实,未能引领学生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未能从学生的认知现实出发,去体验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去触摸新知识形成的“源头”,而是“照搬”教材,机械地把教材中的方法“灌输”给学生。教材中直接呈现方法提示 ■,接下去怎样算呢?这一过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定感到很突然、很迷茫,不知道“56”是哪儿来的,或无法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得出“56”。如此告知,未能遵循儿童的认知经验和思维现实。沿着儿童的思维不难体会,只要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无论是儿童的思维直觉,还是对竖式运算的直观感觉,学生尝试练习■一定会认为个位上8与2相乘,十位上2与1相乘,因为学生已经积累了个位上数相加、减和十位上数相加、减的两位数加减法运算经验。所以,教材中第一步呈现“56”,学生一下子无法理解“56”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这么算,脱离了儿童的认知现实,断裂了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忽视了知识的起源与发展。

回顾学生对两位数乘法笔算的已有知识经验理应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应该引领学生从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笔算的经验与方法逐步向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笔算进行迁移与转化,让学生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的计算方法与书写格式。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未能从儿童的认知现实出发,而是机械地教教材,直接以告知的口吻告诉学先用2乘8,再用2乘2,然后用1乘8,再用1乘2,那么,中等偏下的学生就无法记住这样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需要经过几节课的强化训练,学生才可能记住。

而教材中是从口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向笔算进行迁移。28×10=280,28×2=56,280+56=336。如此呈现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现实,也脱离了知识间的应然联系。因为这样的口算方法本身并不符合儿童的认知现实和情感现实,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未发现有如此口算方法的学生。首先,这一口算过程所支撑的计算算理涉及乘法分配律,此阶段的学生思维还未触及此规律,而且此运算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最难以掌握与理解的运算规律,三年级学生的运算思维还未能达到如此抽象的思维水平。其次,从学生的情感上分析,学生总是希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简单、直观、明了的计算方法,但三步计算中同时伴随着乘法进位与加法进位,这是计算过程中的复杂因素,也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因子。再次,口算与笔算的算理与算法所凸显出来的运算思维不在同一思维水平上,因为笔算知识是在口算知识不能适应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需要而自然产生的。即当人们在生活应用中不能直接通过口算得出结果时,新的一种计算方法——笔算即竖式计算便应运而生。因此,从口算算理向笔算方法进行迁移不符合新知识的形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它对笔算计算方法不能自然形成有效的迁移与建构作用。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需要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转化,应该由“笔算引出新的笔算”,而不是由口算引出笔算。

三、 算法建构:由笔算走向新的笔算

想要让学生能自然地掌握并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算理,教师须要从知识的“生长性”出发,以“儿童的方式”设计教学,引领学生这种经历知识“生长”的过程,遵循儿童的认知现实,顺应儿童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学时需要教师设计出如下“儿童化”的实践探索,促使学生以儿童的认知方式吸纳新知,内化新知。

1.出示■并设问:这是几位数乘几位数?

2.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拆成几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

3.■你会拆成哪两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的算式?

4.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经验,而且学生已经形成了当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写竖式总是把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的计算技能,所以课堂上学生会很快把拆成这两个竖式(观察发现学生拆时有意把十位上的1还写在十位上)。

5.学生分别算出这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果:。这是学生已学的知识,所以无论是计算还是书写,学生都能轻松完成。

6.引导学生思考:现在拆成进行计算,怎样把它们的计算过程合并在的竖式计算的过程中呢?

7.学生尝试竖式合并,大部分学生合并成这种形式。学生这种错误是符合学生计算现实的,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的一面。

8.教师化学生的错误资源为有效教学资源:(1)“56“是怎么得到的?(2)“28”是怎么得到的?这里的“1”表示什么?所以28乘1个十实际上得到28个什么?(3)因此,“28”书写时,应如何对齐数位?这样设计教学,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也有效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难点,不会出现前面的两种困惑现象。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学习方法的运用,都必须贴近儿童实际、尊重儿童学习现实,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儿童体验与探索、思考与理解,数学课堂才会由被动走向主动,由低效走向高效。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4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弄清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课,学生易感乏味。那么如何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分析、概括的过程,自主探索与交流,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加工信息,构建知识生长点,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这是我在课前引发的思考。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篇5

长庆桥九年制学校 王寓锋

根据学校安排,在第七周和第八周,我校小学部组织高年级组语数外三科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有幸聆听了李瑞恒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刘亚亚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这两节课均采用多媒体上课,教学效果好,让我收获颇多。

一、李瑞恒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综观整节课,令人回味无穷。李老师还十分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大量的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整节课学生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励,精彩表现不断。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体现了教师对所教内容的深刻思考。这是一节充满情趣、设计巧、练得实、学得活的好课,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获得同步发展。在李老师的课中,我收获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因此,李老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设计安排了丰富的复习活动,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口算、笔算的知识和经验。之后的新课教学,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学生自己生成了笔算的两种不同方法,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比较中,经历和发现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

2、数学课堂创设思考、交流空间。

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中,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接着,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进行竖式计算,有了课前的复习和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交流之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的全过程。

3、注重展示错例,加深新知识的印象。在课堂练习中,习题寻找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并及时展示,由学生自己评析,纠正,教师再加以点评,这样使学生更能牢固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清算理,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4、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

在练习中,老师对学生进行了爱护公物教育,借习题教育学生讲究卫生,爱护公物。整个教学环节可以看出老师的课堂控制能力,在教师的精讲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其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索,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能主动地自发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刘亚亚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刘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以及执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了多种素材让孩子圈一圈、说一说、从而引出课题“倍的认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分散了本课的难点。再通过学生活动,摆圆片既让学生主动去设定一份数,还思考怎么摆能令人一目了然看出倍数关系,这就让学生时刻不忘一份数这个标准量,对倍概念的建立强化巩固了,也使新知识(倍)和旧知识(几个几)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请学生摆3倍关系,当学生汇报摆的结果时,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刘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学、说、圈,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二、说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对位和进位。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复习铺垫:

谈话: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请大家仔细看上几道数学题,你们会计算吗?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这四道题分别等于多少?

(出示复习题)

指名回答。

师:因数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可以很快的进行笔算口算以及估算,如果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你会估算吗?(出示2)

指名回答。说说算法。

今天,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板书课题)

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

(1)首先请你们观察情境图,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呢?师: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回答

32×42=

(2)师:这是一道什么样的题呢?(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已经会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那么我们不防来估算一下这道题等于多少?

学生试算。指名回答估算方法

(3)学生汇报:132乘42的结果大约是5200

师:可是这道题要求我们算出一共要多少元?是要我们进行准确的计算,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吗?那就要用到笔算,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补充课题)

(4)同学们,我们来把竖式写下来好吗?(提示:数位对齐)

X

(5)师:这道题我们会计算吗?(不会)

(6)师:我们来把它变一变,擦掉百位1,现在会计算了吗?

指名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X

+128

(7)老师引导观察每一步都是谁和谁的积?

(8)师:孩子们,你们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猜想着三位数乘两位数每一步都是谁和谁的积,对吧?现在请你们利用刚才你们所知道的知识来计算这道题,赶快行动!

组织学生试算。

指名说说每一步的结果。

教师板书算式。

(9)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呢?它的方法和步骤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组织大家讨论。

使学生明确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

.出示练习题。

请学生认真观察数学医院里面的错题,找出错误原因并改正

两道题一个是数位没有对齐,另一个是满十没有进位。

2.出示第二题。学生交流,怎么填,指名汇报。

(四)课后小结。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篇7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会竖式计算两、三位数的乘法.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算法.

3.培养乐于计算的兴趣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利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的时事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学生和内容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本节课是将已有知识迁移到两、三位数乘法的学习中.由于学生知识背景不同以及个性差异,教学时要努力创设具体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与交流,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学生学会计算的同时,渗透迁移和转化等数学思想和方法.考虑到学生年龄和计算教学两方面的特点,学生计算时往往会产生数位不对齐、忘记进位等不良习惯,因此,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情绪、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教学过程中,结合特定的时事和素材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爱科学教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恰当运用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板贴卡片.

【教学重点】

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效交流,深入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播放一段视频,引导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录像配音:“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卫星绕月球一圈大约用时127分.)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提炼出本节课研究的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问题,引出卫星绕月球21圈要多长时间这样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问题.

(二)探索算法,合作学习

1.结合情境,进行估算.

明确估算意义,交流估算过程,体会估算方法.

2.尝试计算,探索方法.

(1)独立尝试计算.

127×21的准确结果究竟是多少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先想想怎么算,然后把你的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指导帮助个别学生,请运用不同方法的同学在预定位置板演.

(2)同桌交流算法.

请同桌两人相互交流,体现同伴合作与同伴互助.(3)全班共享算法.

学生汇报介绍算法,注意互评.预测几种可能出现的方法:

(1)口算:(运用乘法分配律)127×20=2540,127×1=127,2540+127=2667.

(2)表格算法.(如果不方便板演,可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的练习本.)

(3)竖式笔算.

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适时板书.第一步算的是什么?(127×1,绕1圈的时间),第二步算的是什么?(127×20,绕20圈的时间)这里怎么只写254?(0不影响计算结果,可以不写,这里表示的是254个10)最后又怎样算?(127+2540,把两个得数加起来,就是绕21圈的时间)

(4)口算:(分解乘数)127×21=127×3×7=381×7=2667.

引导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算法.

3.对照比较,总结方法

这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真是一个美好的分享!那么,哪几种方法之间有联系?都是怎样算的?

引导学生表述,第1种口算方法、表格算法与竖式算法,都是先分别算出1圈和20圈用的时间,再把得数加起来.

小结: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是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计算.

现在我们自己给自己出一道题.请同桌两个人,一人说一个三位数,一名同学说一个两位数,两人做同一道题期间教师提问:我发现有两名同学做的得数不一样,你想说点什么?

(一定、可能、不一定这样的话,训练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学以致用,巩固发展

2008年,你最难忘的是什么?关于北京奥运会,你都记住了哪些数字?你知道有多少名运动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吗?

1.共有20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平均每个国家和地区派出54名运动员,北京奥运会共有多少名运动员参赛?(一个因数中间有0)

2.(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一套奥运纪念福娃210元,如果我们全班每名同学都购买一套,一共要花费多少元?(一个因数末尾有0)

3.数学游戏,渗透积不变的规律.(背景是“神六”飞船发射的图片)

(四)总结升华,提升情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备受瞩目的“神舟”七号将在今晚21:10左右发射升空.这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壮举.这其中凝结了无数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也必然会涉及无数精准的计算.同学们,让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科学.今晚,让我们共同锁定CCTV新闻频道,探索“神七”的神秘,感受“神七”的神奇!

【课后作业】

教材P34练一练1-4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梳理整节课,课堂上能根据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构建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索———鼓励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养成思维的良好习惯,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拨,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获取新知.在解决问题方面,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了与奥运会相关的数学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有用的.结尾处结合“神七”发射的事件,恰到好处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爱科学的教育.

【课例点评】

杨老师的整节课都遵循教材编者意图而设,但各个环节都仔细打磨,巧妙融合,使整节设计浑然一体,流畅自如.

一、本节课充满浓浓的问题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杨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并围绕“嫦娥一号绕月一圈需要127分”与“绕21圈”这两个信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借助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来思考.此过程中,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反思,并引发出了多种策略,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迁移和创新能力.

二、本节课充分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教学的亮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各种算法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评价与倾听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提升,进而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巩固练习环节安排科学合理,面向全体学生,并结合生活情境将特殊情况的计算蕴含其中,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生成性资源,这样更具有指向性.

三、本节课营造了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整节课,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了数学活动中的成功与喜悦,于平实之中见精彩.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篇8

[关键词]三位数 两位数 算法 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61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验算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结合已有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类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他们的知识技能迁移水平,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王叔叔从杭州自驾去西安旅游,汽车每小时行驶81千米,行驶了15个小时。杭州到西安有多少千米?

创设该情境后,我让学生思考应如何列式,然后在练习本上笔算,并思考第二次计算时,1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计算过程中出现的405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81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

2.国庆节期间,老师从杭州坐火车去北京游玩。已知火车每小时行驶145千米,行驶了12小时。杭州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以简单的行程问题为素材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让学生在交流反馈中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每一步的算理,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理估算

对于情境2,我预设学生的可能回答有150×10=1500和145×10=1450这两种。

对此,我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

1.杭州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有多少千米?你是怎么估计的?你觉得这两个式子哪个比较准确?

2.1500比实际结果大还是小?为什么?

三、探究算法,明晰算理

1.我让学生独立计算145×12。

预设:

(1)口算: 145×2=290 145×10=1450

1450+290=1740

2.组织学生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我让学生先说说口算的方法以及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陈述笔算的步骤,并提问:“这个290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意思?145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计算过程中的145的“5”为什么写在十位上?”最后,我对使用笔算方法的人数进行统计。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探究方法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上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新知识。

3.联系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总结算法。

在还没有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之前,若有学生已经懂得如何计算,教师可以佯装感到很诧异,并问他们为什么。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原理其实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差不多,方法也差不多。

师:计算方法是如何一样的?

生:它们都是将其中一个因数每个数位上的数依次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并对齐好数位,最后相加即可。(板书:依次相乘、两积相加)

师:同学们,三位数乘两位数虽然是一个新知识,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去学习。学习就该这样融会贯通,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整体理解和记忆。(板书:转化)

师:笔算时有哪些地方是要特别需要注意的?

生: 用个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板书:定好末位),进位数不能忘记。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提醒大家计算的时候别忘记进位的数吗?

生:把进位数写在旁边或写在横线上,并试着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

【设计意图】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比较中,总结提炼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难点是学生容易遗漏进位数,为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才能不遗忘进位数,使其明确可以把进位数写在横线上,也可以把进位数写在旁边。这样设计课堂教学,可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4.验算

师:这道题大家算对了吗?我们还可以怎样计算?如果要进行验算,有哪些方法?

生:估算验算、交换位置验算、计算器验算。

四、巩固练习

1.计算冲刺

164×42 172×47 286×35 425×36

教学过程:

(1)让学生独立完成这四道题。

(2)结果反馈:让学生讲述计算过程。

(3)错例分析:将学生犯的错误一一展示出来,深入分析出错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避免学生再犯同样的错误。

(4) 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自行观察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几位数。

2.灵活填空

王叔叔购买了22个计算器,每个售价是136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

3.准确选择

崂山茶场2009年种植茶树19公顷,平均每公顷茶树产425千克茶叶。崂山茶场一年共产茶叶多少千克?

A.3825 B.8020 C.8075 D.46325

【设计意图】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容易掌握,但真正形成计算技能还需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第1题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以巩固他们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水平。其中的结果反馈环节,能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进而进行自主思考。紧接着的错例分析环节,由教师深入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让学生能将教师的解题思路与自己的进行对比,得出差异,最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第2题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笔算乘法每一步的算理,使学生对计算的原理和过程了然于心,形成深刻印象。第3题既考察了估算、笔算、范围判断等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又充分巩固了新知识,使学生形成扎实的计算技能。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将知识进行恰当的迁移,给予他们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使他们的学习轻松又有效。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篇9

今天,学校教研活动,我听了张青红老师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感受颇深。

一、学习目标明确。

首先,张老师复习两位数与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再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二、源于生活,数学学习的动力。

张老师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楼房作为信息载体,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体现出教学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

三、生本教学彰显课堂魅力。

这节数学课,都采用了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依据课前小研究自学—小组交流——班内汇报——质疑评价——归纳总结——练习提升的流程。在汇报环节,张老师采用每组选取最优方法汇报,其他小组补充的方式。使更多的小组有展示的机会,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张老师这一方式,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利用有效的引导,使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本节课学习内容能够理解掌握。整节课,学生热情高涨,参与积极性高,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四、恰当运用评价,激发课堂活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63页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探究过程,掌握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让学生在尝试、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对算理的理解,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整洁书写、仔细计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乘的顺序

2、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要对齐。

教学难点:第二层积的书写位置。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课外书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猫武士》,每本24元,一套12元。(出示图片及信息)1.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师:如果只买2本,需要多少钱?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列式? 生:24×2 师: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竖式来算一算,你会吗?请每位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指一名学生板演)

师:说说刚才用竖式计算的过程(师在黑板上板书竖式并用彩笔画出箭头,强调从个位起分别每一位上的数,从竖式上可清楚的看到计算的每一步)

要想把这样的竖式计算正确,你觉得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师:买5本呢?

2.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师:(出示课件图片)如果买10本需要多少钱?会列式吗?(学生说老师列式,并算出结果)你是怎么计算出结果的呢? 生:先算24×1=24,再在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240 师:为什么要在末尾添上一个0 呢?

生:因为那个1是一个10,24×1=24是24个10就是240 师:买你们说得真好!其实知识之间是相通的,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新的问题时,可以想办法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刚才我们算出了买2本5本和买10本时分别需要多少钱。3.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课件出示图片)如果这一套12本都要买,需要多少钱?还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列式? 生:24×12 师:这道题你能一眼看出它的结果吗?那我们先来估算一下吧!生1:把12估成10,24×12约等于240 生2:把24估成20,24×12约等于240 生3:把24估成20,12估成10,24×12约等于200 生4:把24估成25,12估成10,24×12约等于250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都是我们估算的,可是谁估算的钱数最接近准确数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算法

1.独立思考,写出自己计算的结果

师:你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新问题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自己的算法

2.小组内交流

师:写完的同学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1:把12分成10和2相加

24×10=240--------------买10本书的价格 24×2 =48---------------买2本书的价格 240+48=288------------买12本书的价格 生2:把24分成20和4相加 12×20=240 12×4 =48 240+48=288 生3:24×12就是24个12相加 12+12+12+12+-----------+12(24个12)生4:24×12就是12个24相加 24+24+24+24+----------+24(12个24)生5:把24看成是4×6, 4×12×6=288 生6:把12看成是2×6 2×24×6=288 师:同学们,你们的方法真多,都能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总结上面的几种方法就三大类:

一、拆数法

二、叠加法

三、连乘法,你们喜欢哪种方法呢?(如果有学生喜欢连乘法,就举反例 17×11能运用连乘法吗?导出连乘法虽简单,但不能用于所有算式中。所以都会选择拆数法,因为它适用范围最广,每个两位数都能拆分成两数的和)4.研究笔算方法

师:我们在研究叠加、连乘、拆数法时,有几个同学却用了跟这三种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法,你们知道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 1 2(个位上的2×24时,可用纸片挡住十位上的1)4 8 2 4 0 2 8 8

2×24的积(2本书的价格)10×24的积(10本书的价格)48+240的和(12本书一共的价格)

师:请仔细观察竖式法和拆数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竖式的计算步骤其实和拆数法的事一样的。

师:为什么拆数法中用24×10,而竖式中24却只乘了1? 生:竖式中的1是在十位上,其实就表示1个10,就是24×10 师:看来竖式其实也是用拆数的方法计算的,那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先用个位上的2去乘24,还是先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呢? 师:(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可以先从个位开始算,二四得八……再算十位,一四得四,想一想得数4应该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请学生上台板演)生:4要写在十位上 师:可以不写在十位上吗?

生:不能,只有写在十位上才能表示40

× 1 2 4 8 2 4 2 8 8

三、引领归纳

师:是不是所有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步骤是怎样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谈论汇报)

1、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与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与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四、巩固练习

1.课本63页做一做(请学生板演前4个)2.帮小马虎纠错

3.解决问题:课本64页3、4题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要注意些什么呢?(请学生回答,一起回顾加强记忆)

个位上的2乘24的积末尾与个位对齐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篇11

另外,在课堂中,随机生成的403×32,更好地体现了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方法,由32×409与409×32又更好地为后面课作中的42×129作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迁移过来的,学生基本能通过尝试练习自主解决。

课堂检测当堂完成,效果良好。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篇12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乘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地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运用笔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在思考、交流和总结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在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4.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1.注意把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相结合。首先,以小区生活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提出一些关于乘法计算的问题,引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计算时解决问题的需要,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发展数学意识。其次,在学习乘法计算之后,适当安排一些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计算方法去解决,体验乘法计算的应用,进一步感受学习计算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与学过的乘法计算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只是其中一个因数的位数有所增加,但笔算的基本算理是相通的,学生具有利用已有认识自主探索和理解计算方法的能力。因此,老师把计算留给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就为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提供了机会,促进学生用已经掌握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为基础,通过类推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注意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初步感受乘法中乘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方法,并为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做好准备;通过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与已经学过的几十几乘几十的比较,引导学生把几十几乘几十的口算方法类推到相应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中,安排乘数中间有0的与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比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掌握熟悉的计算技能。在练习里,通过三位数乘两位数与相应连乘式题的比较,让学生体会算式之间的联系。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课时 2 3 4 5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1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1课时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1课时 整理与练习1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材第27页)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和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课件。

师: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练习题)36×60

150×8

127×

3102×9 98×23

指名让学生到前面板演竖式计算,其余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订正。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相信大家已经回想起我们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那么三位数乘两位数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设计意图: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起到知识迁移作用,使学生看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更好地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1题)生:已知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是怎样想的?跟同学说一说。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明确:要求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其实就是计算16个12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28×16。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可以先算10幢楼住了多少户,这样128×10=1280(户);再加上其余6幢住了128×6=768(户),这样一共住了1280+768=2048(户)。

·我们可以进行估算,因为128接近130,这样就可以算出130×16=2080(户),所以说月星小区大约一共住了2080(户)。

·我们可以假设每幢楼住了100户,这样16幢楼住了100×16=1600(户);而实际每幢楼少算了28户,这样一共就是比实际少了28×16=448(户),所以月星小区一共住了1600+448=2048(户)。

„„

只要学生的算法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师: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呢?可以跟小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后,汇报小结:在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先用两位数中的个位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中的十位数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探索并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最后全班进行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 学生自由交流。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中,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使算法与算理有效融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独立试做,互动交流,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不足之处,缺少变式练习。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拓展延伸环节,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A类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99×42=

538×48=

138×16=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B类

月星饭店平均每天要用掉258双一次性筷子。这个饭店3月要用掉多少双一次性筷子?(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99×42=16758

B类: 258×31=7998(双)

538×48=2582138×16=2208

9 ×2 9 8 1 5 9 6 1 6 7 5 8 3 8 ×8 4 3 0 4 2 1 5 2 2 5 8 2 4

× 1 6 8 2 8 1 3 8 2 2 0 8

× 3 1 2 5 8 7 7 4 7 9 9 8

教材习题

教材第27页“练一练”

1 3 × 3 2 4 2 6 6 3 9 6 8 1 6

5 × 2 4 1 5 0 0 7 5 0 9 0 0 0

0 9 × 2 6 1 8 5 4 6 1 8 8 0 3 4 4 8 ×5 1 2 4 0 9 9 2 1 1 1 6 0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材第28~32页)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这两种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这两种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课件。

师:同学们,请看下面的问题并口答列式。(课件出示下面问题)(1)每个文具盒10元,5个文具盒多少元?(2)用50元买文具盒,每个10元,可以买多少个?(3)用50元买了5个相同的文具盒,每个多少元? 指名让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师:你能自己列式解答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下面问题)(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然后口答、校对。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我们已经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1.教学例2。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看图了解信息,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2题)学生仔细看图。

师: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生:钢笔的单价是每支12元,购买的数量是4支;练习本的单价是每本3元,购买的数量是5本。

师:单价每支12元可以写成“12元/支”(板书),元/支读作元每支。你知道练习本每本3元可以怎样写、怎样读吗? 生:练习本的单价可以写成“3元/本”,元/本读作元每本。

师:根据我们获得的信息,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填写在课本第28页的表格中。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表格填写情况,给予填写正确的学生以表扬。师:从上面的题里,你发现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总价=单价×数量。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生:如果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数量,总价÷单价=数量。

师:再想一想,如果已知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你是怎样想到的? 生:如果已知总价和数量,可以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根据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实际生活中例子都可以想到。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三个数量关系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觉得只要记住了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的两个?根据什么知识来记其他的两个?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汇报交流,归纳小结:我们从这里的三个数量关系式可以看出,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出“总价÷单价=数量”和“总价÷数量=单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数量,思考求的是什么数量,是怎样求的,既可以巩固刚学到的量的概念,又是对这两题计算方法的分析。接着引导寻找共同特点,归纳数量关系,在分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感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抽象的数量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例3。

师:认真阅读,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3题)生:知道了一列和谐号列车每小时行260千米;李冬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

师:这里所说的“每小时行260千米”,“每分行200米”,都是速度,可以写成“260千米/时”“200米/分”,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米/分读作米每分。你能根据所得信息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完成课本第29页的表格吗?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表格填写情况,给予填写正确的学生以表扬。师:从这道题里,你发现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路程=速度×时间。

师:如果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生:如果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时间,路程÷速度=时间。师:如果已知路程和时间,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生:如果已知路程和时间,可以求速度,路程÷时间=速度。

师:这里主要记住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的两个?根据什么知识可以从乘法的关系式想出其他的两个?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请大家把这三个数量关系式齐读一遍。

小结: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一组联系紧密的数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出“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设计意图:采用与上一例题相同的教学思路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生2:常见的数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生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总结和应用数量关系。„„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1.本节课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经过合作和谈话的过程,自觉地运用了比较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是速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然后全班交流,总结常见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生应用这些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A类

从西村到东村两地相距2400米,张叔叔从西村出发去东村,每分钟行60米。

(1)出发10分钟后,他大约在什么位置?(用△在图中做标记)(2)张叔叔8:10出发,走完一半路程时是什么时间?(考查知识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能力要求: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小唐从家去学校,如果每分钟行80米,能在上课前6分钟到达学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就要迟到3分钟,那么小唐家距离学校有多远?(考查知识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能力要求: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

(2)2400÷2÷60=20(分钟)8时10分+20分=8时30分 B类:(80×6+50×3)÷(80-50)=21(分钟)80×(21-6)=1200(米)教材习题

教材第29页“练一练”

1.(1)218元/套(2)16米/秒 2.340×5=1700(米)3.325×48=15600(元)教材第30~32页“练习五” 1.25 41 20 40 32 35 2.1 2 1 × 1 3 3 6 3 1 2 1 1 5 7 3 0 4 ×6 3 6 2 4 1 2 0 8 1 5 7 0 4

× 3 7 1 7 3 6 7 4 4 9 1 7 6 3.8804 2800 20502 9315 4.2650 3645 5.84 540 92 90 64 75 1500 81 6.285×12=3420(米)7.54÷18=3(本)8.910÷13=70(米/分)9.360÷8=45(元/个)10.(1)537×16=8592(元)(2)(845-537)×13=4004(元)11.85×8÷10=68(千米/时)12.2128 8050 6576 9614 13.(按行填)(1)18 58 2712(2)245 7 6125 14.京沪高速铁路:264×5=1320(千米)京沪高速公路:105×12=1260(千米)15.(1)24×8=192(个)(2)192÷24=8(时)(3)192÷8=24(个)16.104×24=2496(元)72×24=1728(元)17.115×45=5175(个)5300>5175 不能打完。18.(64+20)×135=11340(千克)19.(26+31+24+28)×12=1308(元)思考题:

积的变化规律。(教材第33页)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2.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和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直接求出积。难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课件。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亿以上的数,下面老师写了两个十二位数,给大家几秒钟的时间,看你能很快的记住哪个数:123412341234 950382573014 学生记数。

师:记住了哪个?(第一个)为什么这么多人记住了第一个数?(因为第一个数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数学中有很多有规律的情况,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看到题目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有什么规律? ·学积的变化干什么? ·积的变化规律和谁有关系? ·怎么就知道这个规律了?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相信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设计意图:借助记数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师:请同学们自己按要求算一算,填写表格。(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4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比较填出的结果,跟同学讨论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怎样变化?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 ·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第二个乘数不变,第一个乘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师: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与同学交流。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 生: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乘几。

展示交流:请两组同学分别介绍自己的举例情况,说说乘数和相应的积各有怎样的变化。师:我们举了很多的例子,确实存在着刚才同学们讲到的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完整的表述? 同桌互说规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以算式为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当一个乘数不变时,另一个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探索出规律解决问题的? 生:我是结合具体情况举例验证,得出的结论。

师:这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其实关于积的变化还有其他规律。课后有兴趣可以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梳理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必须除以相同的数,才能使积不变

1.本节内容是整数四则运算内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教材以两组较为简单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乘数不变时,另一个乘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两个乘数相乘时,积随着其中的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2.在本课教学中,充分注意在经历中感悟,把课本表格让学生自己独立填写,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的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3.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引导作用,通过语言过渡,让学生列举例子来验证。再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A类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1248

17×12=204 26×24=()17×24=()26×12=()17×36=()(考查知识点:积的变化规律;能力要求: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B类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考查知识点:积的变化规律;能力要求: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624 312 408 612 B类: 256平方厘米 16厘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33页“练一练” 1.60 200 100 400 2.720 1050 320 7200 10500 560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材第34~37页)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3.在学习中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难点: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班今天来了一位小客人,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好,闭上眼睛3,2,1,睁开!(课件演示:喜羊羊动画)生:喜羊羊!(喜羊羊:大家好,我是喜羊羊,很高兴能来到你们班做客,早就听说你们班学生个个都很聪明,数学顶呱呱,所以今天特地前来,想请大家帮我个忙,帮我救出被灰太狼关在山洞里的美羊羊,要想进山洞需要闯关,每一关都需要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要知道,我对付灰太狼还行,可是解答数学问题可不行,你们能帮我这个忙吗)生:能!师:好,那我们就出发吧!(课件出示:口算题)3×2=

13×2=

95×0=

21×4=

4×300= 学生完成口算练习,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恭喜你们闯过第一关,进入第二关。(课件出示:改编后的例5题)月星小区有85平方米草坪。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吸收二氧化碳20克。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灰太狼不服气,决定来点难的刁难你们,他把“85平方米”的草坪改为“850平方米”,现在你还会算吗?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练习,渗透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方法,为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做好铺垫。同时又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故事创设情境,和喜羊羊一起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1.教学例5。

师:先读题,再想想该怎样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5题)学生读题,列式15×850或850×15。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吗?试一试,然后跟同桌说说。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交流算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种计算方法中0参与了计算;第二种方法中0没有参与计算,是计算结束后把乘数末尾的0移到积的末尾。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说说你的想法。生:0不参与计算这种方法更简便。我们把乘数末尾的0不参与计算,等算出积以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就可以了。

2.教学“试一试”。

师:这一关终于顺利通过了,在营救美羊羊的行动中,还有一关需要闯过呢。用这种简便的方法,你能算出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计算方法:

师:你能总结出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简便吗? 生:用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把0前面的乘数相乘,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相应乘积的末尾再添上几个0。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并能运用这一简便算法解决问题】

喜羊羊:谢谢你们解决了灰太狼的问题,灰太狼彻底失败了,我们终于救出了美羊羊。师:在救美羊羊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得很好,可见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么闯关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梳理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1.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重点主要放在探究计算方法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本节课,不但要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乘法计算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培养估算意识,还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和追问进行自主的探索,让学生在离真知不远的地方,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地拨开云雾,获得清晰的思路。鼓励口算方法的提炼就是为学习简便的笔算方法而设计的,笔算的简便方法也是通过学生的尝试获得的。在练习中,我让学生板演后,由学生进行批改,对于批改的是否正确再由学生指出,把判断正误、发现错误及如何修改全权交给了学生。

A类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80×22=

170×60=

18×400=

500×30=

(考查知识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B类

小华骑自行车去学校,每分钟行150米,15分钟到校,你知道小华家到学校有多远吗?(考查知识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8360 10200 7200 15000 竖式略 B类: 150×15=2250(米)教材习题

教材第34页“练一练”

8740 11200 10800 竖式略 教材第35~37页“练习六”

1.2400 210 1000 4200 1800 3200 3500 1200 300 2.6000 600 4200 260 780 40000 3.60 600 6000 12000 300 600 6000 12000 4.120 600 6000 12000 24000(单价不变时,每次购买的数量越多,总价就越高)5.8280 14000 10200 16800 竖式略 6.20000 390 56000 12000 8400 600 7.20 80 40 60(答案不唯一)8.120×48=5760(元)9.25×12×30=9000(千克)10.320 3200 320 3200 11.1800 1400 2000 18000 14000 20000 18000 14000 20000 比一比略

12.8280 18446 18300 10800 18860 21000 13.5×6×150=4500(千克)=4.5(吨)5吨>4.5吨 一次可以运完。14.80×80-120×50=400(平方米)15.(1)850×36=30600(千克)(2)能提出的问题不唯一,例如:回收废纸5吨,可节约多少吨水? 100×5=500(吨)16.(1)48×15=720(元)49×15=735(元)52×13=676(元)(2)(48+49+52)×10=1490(元)思考题:

410×32=13120 234×10=2340 换五个数字略

整理与练习。(教材第38、第39页)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2.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难点:乘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乘数相乘的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学习就要结束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1:我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生2:我学会了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生3:我知道了积会随着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师:同学们学会的知识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看你掌握的怎么样。

【设计意图:做到“温故而知新”,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1.回顾与整理。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明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要对齐数位,注意进位情况及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要在积的末尾相应地添上几个0。

师: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路程与速度、时间呢?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生1: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为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生2: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为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2.练习与应用。

师:你能完成下面各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第3题)学生尝试独立解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来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这道题是考查我们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的,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相应地乘几。

所以14×9,相当于乘数3乘3,积42也相应地乘3就是126;14×15,相当于乘数3乘5,积42也相应地乘5就是210;14×30,相当于乘数3乘10,积42也相应地乘10就是420;14×90,与算式14×9相比相当于乘数9乘10,积126也相应地乘10就是1260。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鼓励。师:你能用竖式独立完成下面的计算吗?(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第2题)指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订正,给予计算正确的学生以鼓励。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整理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点,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整理与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1.从本质上讲,本单元并无新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运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推动本单元内容的学习。针对容易出错的地方特别让学生来互相提醒,强调了“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所以作业反映的情况还比较好,只有个别同学出现了错误。

2.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A.教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B.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C.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D.效果明显。

A类

计算题。(能用口算完成的题目,也可不写竖式)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B类

改错题。

3 0 × 5 0 3 6 5 0

0 × 8 0 2 8 0 0

0 2 × 2 3 1 5 6 1 0 4 1 1 9 6(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能力要求:熟练掌握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4×3=102 20×45=900 60×90=5400 8×105=840 50×70=3500 18×5=90 350×4=1400 500×5=2500 300×9=2700 B类:

3 0 × 5 0 3 6 5 0 0

0 × 8 0 2 8 0 0 0 0 2 ×3 1 5 0 6 1 0 0 4 1 1 5 4 6 教材习题

教材第38、第39页“整理与练习”

1.1000 3000 63000 12000 16000 2700 2.12663 3640 21560 36000 3.126 210 420 1260 4.(1)130×40=5200(元)(2)595÷7=85(千米/时)(3)975÷65=15(分)5.300×20=6000(千米)6.742(112+105+96+101+86+118+124)÷7×30=3180(元)7.320 3200 3200 32000 64000 ×10 ×10 ×100 ×200

上一篇: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下一篇:属于我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