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论文(精选8篇)
1、中等艺术学校学前教育高职专业概述
中等艺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设置的。学前教育高职专业是为广大学前教育学生提供一个参加高考的机会,经过中学的学习以后,考入上一级的高职院校。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第一阶段,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幼儿教育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熟练掌握幼儿教育业务,师德高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以适应21世纪上半叶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中等艺术学校学前教育高职专业的声乐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综合能力很强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演唱、演奏、舞蹈、绘画等实践操作技能,歌唱能力的发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声乐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学前教育高职专业声乐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首先,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演唱能力,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歌曲演唱技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声乐的演唱水平,并强化演唱能力,为学生参加升学考试专业基础。其次,为学生将来从事幼教音乐活动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幼儿的音乐生活中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声乐基础训练及声乐歌曲演唱教学
一方面,是声乐演唱基本功的练习。声乐基本功训练。
1(1)发声练习:主要是发音位置和音高要准确,意大利语的元音、辅音念法要标准,汉语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吐字和咬字要规范。a、e、i、o、u五个元音一定要会唱会念而且要标准。这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工作,需要日常反复练习。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母音发声练习:a、e、i、o、u,初期训练时以五度以内级近的下行音阶为主如:4/45555|54321|aeiou---(2)共鸣腔体打开:共鸣器官的功能要不断加强练习,在平时一定要指导学生有步骤的反复练习以增强这些器官的能力,比如喉咙、口腔、鼻咽腔等腔体打开的练习一定要经常做。
(3)呼吸器官:主要是气息的控制与支持,不仅共鸣器官功能需要加强练习,呼吸器官的功能练习更需要加强,声乐演唱中采用的呼吸主要包括,扩胸运动、腹部运动,腹式呼吸练习及胸腹式呼吸练习在演唱中要通过正确的呼吸方式得到好的气息支持以控制音高、音色及音量。
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在训练中可以利用单个母音的保持音和跳音进行训练如:2/413|53|1-|e---另一方面,是声乐歌曲演唱训练。声乐歌曲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声乐曲目还要掌握一定的儿歌曲目,这里只针对歌曲演唱部分谈一些经验和体会。声乐歌曲初期训练。训练初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 力,选择曲目让学生唱,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初期训练时选择教材上的歌曲如熟练演唱,如歌曲《花非花》要熟练曲目。要背旋律、背歌词、被表情记号、肢体语言。首先,介绍作者:黄自(1904~1938)江苏人,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后任上海国立音专理论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尝试东西方音乐语言的融合,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做作曲家之一。
代表作《玫瑰三愿》、《点绛唇》、《南乡子》等。其次,介绍作品《:花非花》是黄自于1933年以白居易的诗词谱写而成的艺术歌曲。在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歌词中的意境有几种解释:一是以“花和雾“比作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以长久;二是用”花和雾“的。轻渺隐示着具有神秘色彩的美女。这正表达了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失了得美好的人与事物的追忆、惋惜之情。最后教学提示。(1)带学生逐句试唱作品,熟练掌握。(2)《花非花》4/4拍,全曲旋律紧紧相扣,形如流水,自然成曲。虽然只有8小节,其喻意耐人寻味。(3)演唱时全曲速度稍缓慢,要求声音连贯匀称,音色柔美抒情。(4)这首歌只有一段歌词,但演唱时可以反复唱两遍,可以根据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体会,根据歌曲的强弱记号,抒发情感,表达出艺术歌曲的意境。
学前教育高职专业的学生要进行升学考试,因此在声乐考试期间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声乐演唱水平上演唱有一定难度声乐作品,因此对高职专业学生的后期训练要以有难度的声乐作品为主,如:《大森林的早晨》、《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沁园春雪》等。要求学生达到以下标准。情 3 感表达:理解歌曲内涵,情感真挚、富有意蕴、表现力强。发声方法:精神饱满、音色统一、气息流畅、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和唱功。
风格把握:歌曲选择适当,演唱完整。咬字吐字:歌词咬字吐字清晰。音准:准确把握歌曲旋律。节奏:无明显出入,与歌曲伴奏配合熟练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作品介绍《: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歌颂祖国的歌曲。歌曲旋律流畅,层次清楚,跌宕起伏,歌词富于深情,真挚的情感把歌曲推向高潮。教学提示。《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复三拍子圆舞曲风格的歌曲,它的旋律给人一种起伏、流动的感觉。歌唱时应力求做到声音优美、自然、亲切、深情、动听。要较准确的运用头腔共鸣,字要唱得舒展连贯,保持较深得气息支持,深而不僵。结尾处的五度大跳“心中的歌”要作准备,注意声音位置统一。
一、我国专业声乐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翻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现代教育是在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中曲折前进的。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民,洋务派推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使“西学东渐”催生了受西方国民教育思潮影响的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萌芽。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提倡在学校开设唱歌课,向大众传播具有新内容的乐歌并动手写作新歌歌词。一些留学日本的学子如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着手在上海等地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校歌。“庚子事变”(1901年)后,清政府迫于政治形势的压力被迫采纳维新派“废科举,兴学堂”的改良措施以挽救危机,使得以乐歌为主的新制音乐教育从群众自发的行动中发展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制度,后人把这段时期的乐歌统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曲谱来源于欧美各国歌曲和器乐曲,其特点大致有选曲填词、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的音乐风格。因此有专家称其为“异质文化”,它实质上充当了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催生剂”。1927年,萧友梅博士在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称国立音专),从而掀开了中国音乐教育新的一页。但即便如此,国立音乐院的音乐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循规蹈矩,走了一条不折不扣的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之路”。[1]按照殖民时期音乐教育的观点:“只有欧洲的音乐才是先进的,因此只有欧洲音乐才是唯一值得学习的。”为了顺应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急于走上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选择了西方的教育模式。时至今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拥有9所专业音乐学院、三百多所音乐二级院(系)和无数所为达到综合院校标准而正在建立音乐系的综合大学这一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背后,衍生出一连串的问题:欧洲音乐中心论、西方音乐模式盛行于各大院校。同时,中国大量的民间音乐和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游离在教学大纲之外。于是在音乐教学中出现了中国的古琴谱被翻译成五线谱拿来教学的现象;于是出现了学院里学生不认识甚至没有见过公尺谱、减字谱的怪异现象。张震涛在他出版的学位论文“前言”中写道:“在农民乐师的眼里,我们是城市里专业的音乐家,是从国家的最高学府走出来,坐在国家最高研究机构中的专业研究人员,而我们却不识谱(公尺谱)。”“20世纪对传统文化教育事务的现代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学子的知识结构,大概基本如此:不懂传统音乐,却浅薄地认为它落后。”
我国专业音乐教育通过专业音乐学院、二级音乐院(系)培养出大量的学子,他们毕业时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地把欧洲音乐教学体系层层渗透到全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言而喻。“西学东渐”的影响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并由此构成了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主流。而在广大的农村,在那些“未经学校音乐教育系统训练过的农民乐师”那里,在大量民间的文艺演出团体中,依然秉持着、传承着中国的传统音乐。
二、我国民间声乐的文化意义
由于中国的民间音乐及其理论较多是靠口头形式创造、使用和沿袭下来的,因此民间音乐传承主要是指“口传心授”。“口传”即口对口的教习,或说是面授机宜。“心授”就是心领神会,是传授用书面语言难以表达的音乐的神韵。关于“口传心授”的妙处和中国民间音乐“活态”传承的意义在我国特有的记谱方式上也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由于“口传心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即兴性,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记谱方式。我国从古至今用来记录和传承音乐的乐谱种类繁多,如宫廷雅乐所用律吕谱、工商谱,古琴文字谱、减字谱、宋瑟谱、埙谱、工尺谱、二四谱、三弦谱等,其中使用最多应用最广的是工尺谱。工尺谱是采用汉文字记谱的乐谱谱系,它采用文字记录音乐的符号,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工尺谱的最大特征就是只记录音乐旋律的框架和骨干音,对于那些细微的变化和装饰音则忽略不记,乐谱在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音乐真正的精华和意义却蕴含在传授者那里。”[2]因此说东方文化是富有弹性而不确定的,即所谓的“音无定高,时无定值”,比如中国古琴演奏中表现出的音与音之间细微的音色控制,在中国戏曲中“行腔”“拖腔”中的不断变化等。
总之,民间音乐传承是民众自发的自我传承,由于缺少自主意识,这种自发性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认同,造成了“失语”的境地。但是,由于这种自发性,使民间音乐传承与学校统一教学模式的专业音乐教育相比更加有利于维护区域文化的特征和各种流派的保存。民间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它不仅具有民间意义,更具有民族意义,在这一点上,民间音乐的传承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建国后民间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非常重视,为繁荣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如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倡导艺术家重视民间音乐,“走入民间”与群众打成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艺术多形式、多风格、多流派的自由发展;以及音乐艺术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思想观念等等,为新中国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调动了艺术家的积极性。正是由于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五六十年代才有了以民间音乐为教育基础,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教育体制的改变,文艺教育政策虽然也提倡学习传统民间音乐,但力度较弱。教育者也放松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师生们到民间越来越少,具有民间音乐歌唱能力的老师越来越少,传授的原生民间音乐则更少。传统民间歌唱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缺失了应有的地位。因而,民间音乐的传承链在民族声乐教育中出现某些环节的断裂也是历史的必然。
大众媒体在实现信息功能之余,始终引领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风格。特别是电子媒介,对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影响力一直处在强势地位。建国后17年间,整体环境的文化需求,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当时的强势媒体———广播,播放民间音乐的比例占全部文艺节目时间段的1/2;另一重要媒体———电影,有大量改编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如《刘三姐》《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等电影的音乐;还有全国性的民间汇演,也通过广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整个社会都在极力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学校教育不甘示弱,积极投身到学习、传播民间音乐的洪流中,不断汲取养分。无论专业歌唱还是音乐创作,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80年代以后,强势媒体对民间音乐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渐变过程。最初是民间音乐的恢复期,民间音乐在传播媒体中占相当比例,学校的民间音乐教育也倍受重视。80年代初,武汉音乐学院恢复了民族声乐教育专业,师生们又开始了因“文革”停滞十几年后的民间音乐采集和学习。
而到了90年代,随着大众传媒的无边渗透,电视、电影、网络和MTV使当代社会正在成为一个视觉文化或者说影像文化社会。工业时代的大众传媒成功地传播了固定化、标准化了的思想和情感模式。就音乐而言,大家虽然彼此之间毫无联系,但对千篇一律模式化音乐的喜好,不分彼此。
四、学校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问题
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主体性、基础性和开放性。民族音乐文化在具有自身根本特征的基础上,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概念(既包含古代又包含近代和现代以及未来的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应将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引进到音乐教育中,并将其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即在早期教育中,它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在随后的发展教育中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让每一个学生从小浸润在民族音乐的“母语环境”中,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
关键词:声乐教育专业;声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
虽然声乐教育专业和声乐表演专业都是声乐艺术方面的专业,但是这两个专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声乐教育专业更侧重于声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而声乐表演专业则更加侧重于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因此,它们的教学重点、教学目的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都不一样,我们要对此进行分析,构建声乐教育专业以及声乐表演专业的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出声乐相关专业的教育人才和表演人才。
一、声乐教育专业和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比较
(一)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的不同
从字面上就能直接看出,声乐教育专业和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是有其各自的侧重点的,由于声乐教育专业更加注重“教育”二字,具有较高的师范性,所以在对其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以为各种高等院校培养和输送教育人才为主;而声乐表演专业则是更加注重“表演”二字,具有较高的表演性,因此,在对其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表演人才为主。由此可见,声乐教育专业和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目的都是不相同的,两个专业的教师也应该使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教学,以提高这两个专业的教学效率并且改善这两个专业的教学效果。
从大体上来说,声乐相关专业的教学都会对声乐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具有相应的专业基础技能,例如对学生进行各种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等)的教学、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们掌握相对科学的、正确的歌唱技巧并且拥有相对应的声乐教学能力和表演能力。对于声乐教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该多多对其进行“坐着唱”的各种训练和能力培养,使他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能够将各种唱法运用自如地展现到学生面前,同时还应该教授学生各种教学和教法,进而使他们更加得心应手地进行声乐教学。对于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在进行声乐相关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应该教授学生们声乐表演的技巧,培养学生们的声乐表演能力,此外,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其学生明确自身的歌唱特点以及培养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使他们在今后的表演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地展现一个别具一格的自我形象。
(二)教学实践的不同
声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讲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这些学生多多进行教学实践,例如举行教学参观、教学观摩学习和试讲等活动,使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并且能够自如地使用各种声乐教学的教法;然而,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舞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创建以及营造表演的氛围,让这些学生多多进行表演实践,培养他们站在舞台上和观众面前的感觉,并且通过长期的声乐学习和实践训练来训练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有健康的歌唱心理以及良好的表演习惯,此外,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师还应该帮助其学生培养较好的舞台表演气质、树立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因此,声乐教育专业和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实践安排也应该根据其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来进行安排。
二、声乐教育专业和声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声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声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是为各种院校培养相对应的“师范性”人才,因此,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严格遵循“声乐基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声乐教学教法的学习和训练——进行声乐教学实践”这一原则和过程。在进行声乐基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时,教师除了让学生们掌握科学的、正确的声乐基础技能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能够对声乐作品进行正确的分析以及能够对声乐作品进行正确的处理等;在进行声乐教学教法的学习和训练时,除了培养学生们声乐教学教法的运用能力之外,还应该树立和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声乐审美观,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引导其今后的学生进行正确声乐审美观的培养;在进行声乐教学实践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们在音乐课中的歌唱教学的培养和训练以及培养学生们在课外活动过程中能够胜任各种声乐相关活动辅导工作的能力。因此,声乐教育专业的教师们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声乐相关专业的各种具有较扎实声乐基本功、较强教学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教育人才。
(二)声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声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是为社会舞台培养相对应的声乐“表演性”人才,因此,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严格遵循“声乐基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声乐表演技能、表演风格的培养和训练——进行声乐表演实践”这一原则和过程。在进行声乐基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时,教师除了让学生们掌握科学的、正确的声乐基础技能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即对各种唱法的综合运用和转换的能力;在进行声乐表演技能、表演风格的培养和训练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们的自身特点来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们培养和形成属于自己的声乐表演风格,同时还要注重正确表演心理的训练以及良好表演习惯的养成;在进行声乐表演实践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们的具体表演情况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例如根据不同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点评和指正,并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和引导,使学生们在表演实践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相应的表演经验,还学习到了除了声乐理论知识以外的技能,培养了他们较好的声乐表演能力。
三、结语
高校教师努力构建和完善声乐教育专业以及声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在对声乐的教育专业和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时,要始终坚持贯彻正确的教育观以及科学的方法论,即严格按照两种专业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此外,还应该因材施教,结合学生们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终使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走上讲台和舞台。
【参考文献】
[1]袁永忠.刍议声乐教育专业与声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之差别[J].北方音乐,2015(10):66-66.
[2]丁宁.声乐教育专业与声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之比较[D].中国音乐学院,2006.
[3]周曙.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学前教育中的声乐教学相当重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声乐能力,不断进行深入且符合实际的声乐教学改革,以应对学前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上存在着教学模式传统化、内容和方法不符合当前学前教育要求以及缺乏广泛的社会实践等问题。这样的学前教育现状对幼儿教师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而忽视了学前教育需要的是声乐能力与技巧过硬的老师。这种模式造成的结果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存在着声乐技能不过关的情况,无法胜任幼儿园声乐课的教学工作。这样的培养目标不利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更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水平。因此,从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形势来看,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学前专业教学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在幼儿专业教育领域培养出合格的幼教人才。所以,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与普通高校的声乐专业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用性和急需性方面下功夫,采取有针对性的目标进行教学,不能互相照搬照抄。
(二)课程内容不合理
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内容设置单
一、不合理以及创新性不足,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较为突出。因为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技能课很少,一些适合幼儿声乐教育的课程没法进行,如幼儿歌曲的欣赏、表演、编排。学生在声乐教学基础技能上有所欠缺就会无法胜任幼儿声乐教学工作。还有一种情况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过于专业,有的几乎与专业音乐院校相同,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自身特点相悖,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训练嗓音,讲究演唱技巧,却对儿童歌唱的特点了解不够,对儿歌掌握的量不足。所以,在教学中要优化课程设置,将单一的教学内容改为丰富并适合幼儿心理和生理等特定条件的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当前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少社会实用性以及对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很难使培养对象实现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单一,模式不当
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上存在着老师单一地教、学生单一地学的情况,只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是老师一整节课都在提问,还有就是一律采取讨论式教学和分组探究式学习,这些低效、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维能力,提不起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地掌握声乐技巧,造成很多学生专业水平太弱,这样的教学费时费力还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多采用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即全班一起上课,统一讲授教学内容。这种模式有其优越性,相比于声乐个别课和小组课,其优越性表现在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相互讨论、相互学习,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发现不足,快速提高声乐水平。其最大的弊端则是难以照顾每个学生的水平,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老师根据平均水平来进行讲解,很多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跟不上,时间长了就差得越多,这样会影响教学质量。
(四)缺乏教学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教教师,但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很少涉及当前的幼儿歌曲,学生学习到的声乐技巧并不能用来教儿童学习音乐学习唱歌,学生对弹奏乐器也不熟练。缺乏教学实践能力还表现在声乐比赛活动很少,学生基本没有舞台经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幼儿园实习时只是进行说课、讲课的训练,声乐训练以及指导儿童演唱很少,实习结束后还是无法正常进行实际课堂教学,理论脱离实践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当不利。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特点,是一个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专门性学科,其目标应该是努力培养高学历、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才能做好,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学生也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具体应该做到与幼儿园紧密联系,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以及发展情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教学内容力求合理
1.教学内容合理应该做到在整个教学的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在刚开始的声乐学习中应该侧重基础声乐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声乐练习,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声乐学习方法。演唱方法应该主要采用目前比较主流的“中国唱法”,这个唱法既能培养学生掌握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又能培养学生更高的艺术水准,同时还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进入大二后,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应该开始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时就可以增加一些有关儿童歌曲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会让学生在演唱儿歌时结合此前学习的中国唱法,在一定的声乐基础上演唱儿歌会唱得更好。比如一些经典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世上只有妈妈好》等,这些歌曲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这些歌曲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歌唱水平,为以后走进幼儿音乐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到了大三大四,专业方面的学习内容应该继续深入。
2.如今有的教材内容太陈旧,一些具有年代感的歌曲现在的学生们不感兴趣,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阵地,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率先进行改革。除了上面所说的每个年级侧重学习的内容外,还应该附带适当的音乐方面的课外教材,这些内容存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其知识面,引导学生对艺术有更高的追求。
3.在学习声乐时,高音是很多学生的障碍,往往一到高音就发生破音或没音的情况。事实上,这种情况有时与生理、技巧、水平无关,只是在心理上难以克服对高音的恐惧,学前教育专业一般开设有心理学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一定能针对声乐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所以老师在教声乐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学生才能大胆唱、好好唱。
(三)教学模式科学合理
1.声乐教学上有三种教学模式,分别是: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这三种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不同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采用的还是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大一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采用集体教学模式效果是比较好的。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接触过声乐的同学可以在集体课堂上慢慢学习,与同学交流,共同进步;对于学校、老师来说,可以降低教学成本,减轻老师的教学任务。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学生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声乐水平也参差不齐,这时,集体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了。而且声乐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学习声乐的学生条件各不相同,无论从客观的生理、家庭条件,学习、生活环境,还是从主观的性格、态度、追求来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之间不同的艺术理解力,具有极强的个性。声乐集体课老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而且时间有限,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这时声乐小组课模式可以满足声乐艺术的个性化要求,有效弥补声乐集体课的不足之处。同时相比其他两种教学模式还兼顾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本。
2.做到教学模式合理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时只看文化成绩,没有任何声乐方面的考核。这样导致该专业的学生没有一点声乐基础,有的学生是不适合学习声乐的,毕业后也无法进入幼儿园任教。所以在录取时应该把好关,加强对考生的声乐考核,这样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时就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本专业,同时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老师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老师的观念、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声乐水平、歌唱素养。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要综合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幼师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打造一批结构合理、专业过关、理念先进、方法新颖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
(四)教学方法新颖实用
1.情感教学法。歌唱是一门艺术,要有艺术感染力,打动别人,首先得自己投入感情,打动自己。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者的心态、目的、歌词的意义。在演唱的时候要根据对歌曲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的感情与歌曲交融,这样才能唱得有感情,才能引起听者的共鸣,才能体现艺术的魅力。比如著名的歌曲《鼓浪屿之波》,创作者以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为题材创作了这首歌,老师在教学时应该介绍这首歌的时代背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老师用情感教学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文字、图形、视频等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地传递信息、讲授知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比如,《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是一首讴歌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忠诚党的事业、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的作品。在讲这首歌时,老师可以搜集一些科学家的事迹,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将这首歌的视频资料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学生能够直观地对这首歌有深入了解,还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1.传统民族声乐的保护、传承有待加强
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包括我国各地方、各民族的戏曲、曲艺、民歌等声乐演唱形式都属于这一概念的范畴。传统民族声乐是现代民族声乐产生和发展的艺术土壤与动力源泉,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特征、音乐风格、技术特点的形成都有着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影响。例如当前民族声乐作品的音乐旋律很多都是直接取材于各地方的民歌,还有现代民族声乐在舞台表演的肢体动作设计与表现理念与风格更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传统戏曲对其的直接影响。进入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化,艺术交流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对于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音乐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对于我们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来说则更像是一场灾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包括中年人都对欧美音乐趋之若鹜,同时也使传统民族声乐越来越不被人欣赏和关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极大地动摇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生长的文化土壤与艺术源泉,对其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面对这种现实状况,我们要以一个客观理性的观点来看待这一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前很多的传统地方民歌和戏曲曲艺确实已经失去了其继续生存的现实条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必然现象。对于这一类的传统民族声乐,我们不要勉强地将其重新推向媒体,因为这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要做的首先要是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整理和归纳,使其成为一种研究和学习的历史资料与文献。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创新和发展,对于那些仍旧具有一定受众群体和市场影响力的传统声乐种类,则应该用更加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眼光去对待,在保证其原有艺术形态的同时着眼于更深层次的艺术精神、艺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在我国民族声乐学派建设中的艺术价值与意义。面对强势的欧美文化,我们不能固守残缺,闭门造车,要继续坚持对欧美先进音乐思想与理念的吸收与借鉴,同时更要坚持自身的文化特色与审美特质,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现代民族声乐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不至于丧失自我,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2.在对待现代民族声乐“技”与“艺”关系上还需更加辩证和理性
我们的`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音乐相比在歌唱技术技巧的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上都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和发展,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事实证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度”的控制与把握。近些年来,无论是专业院校与专业团体中都出现了一种过度关注于发声技术与技巧却忽略演唱风格与韵味的倾向和误区。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审美体验,当我们欣赏歌手的演唱时,会感到其声音非常漂亮,技术也非常娴熟,但是总会觉得缺乏一些东西,不能感到足够的美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味道”。究其根源,首先,当前我们的很多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于声音技术的训练与提高,而忽略了音乐风格的把握与音乐感觉的培养。这也是当前我国很多专业院校的一个“通病”。久而久之,在很多专业院团中,很多专业舞台上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唯技术论的艺术误区与审美偏差。同样,我们不能否认歌唱技术对于声乐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高超的歌唱技能与歌唱技术毫无疑问是声乐演唱的最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良好的声音作为依托,一切的情绪情感与艺术风格都无法准确和完美表现。技术是情感与艺术风格表现的前提和手段,而情感与艺术风格的表现则是歌唱的最终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我们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我们钻研技术、提高技术、发展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表现艺术风格的魅力,而万万不能将“手段”当成了“目的”,更不能矫枉过正,否定技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只关注歌唱情感与艺术风格,这对我们民族声乐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曾经在著名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就出现过这样一个贻笑大方的事例: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民族声乐教育前辈,在教学中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因为平时忽视了技术的培养与提高,一次在为学生处理一首声乐作品时,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因此总是难以达到要求,老师自然也很着急,便无数次地要求学生:“你的热情要像火焰一样燃烧!”,结局自然是尝试多次仍毫无效果,最后学生只有无奈地回答:“老师,我高音唱不上去,实在烧不起来!”这也是我们民族性格中常见的“非黑即白”、爱走极端的思维方式的体现,但这种思维在我们的民族声乐发展中是万万不可取的,要坚决杜绝。由此可见,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与实践中,在对待技术与情感表现及艺术风格表现与把握上,我们在注意改正“唯技术论”误区的同时更应该保持客观理性的思维和态度。要真正理解和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声乐才能够做到“两条腿走路”,让歌唱技术与情感及艺术表现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协调发展。
3.总结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当前学前教育声乐课,无论在授课方式上还是教学理念上都相对落后,硬件设施也不够完善,导致大多数学生缺乏听课兴趣,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对声乐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导致很多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进行系统的基础声乐教学。
有些人只会唱不会教,有些人只会照本宣科,不知如何与幼儿互动沟通,甚至上课时只能用音响设备播放儿歌敷衍了事,或者干脆取消声乐课。
因此令许多幼儿错过了基础声乐技能训练的黄金时期,也令许多有歌唱天分的幼儿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培养。
古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如果说老师是学生的伯乐,那么师范大学就应该是孕育伯乐的母体,每一个从师范大学走出的学生,都应该具有像莫扎特发现贝多芬或昆西·琼斯发现迈克尔·杰克逊一样敏锐的嗅觉和眼光。
当前哈师大学前声乐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与国家宏观教育规划及师范大学立校之本所要求的水准还有较大差距,只有大刀阔斧的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加以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
二、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改革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
教学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两个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所以,首先就要搞清楚学前声乐教学到底应该教些什么知识,传授什么技能。
应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舞台的表演人才。
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育大纲中的内容进行大胆的改良,略去那些生硬、晦涩、应用范围小,甚至根本不会用到的理论性、技巧性知识点,将教学重点设在与师范相关的范围内,以培养作秀幼儿教师为首要目地来展开教学工作,目地是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由浅入深,从简单到深刻,从书本到现实。
适当地留出相关知识的空白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二)培养、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综合能力
教师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能够体现“师范性”的综合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熟。
让我们的教育付出最终能够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教育人才的迫切需要。
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很容易将“能力”解读为声乐表演能力、声乐演唱技巧等等。
如前所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优秀幼儿教师,而不是歌唱家。
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应该是幼儿声乐教学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应该把培养优秀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主要能力培训目标。
要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就应与音乐专业课内容加以区分,不能只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前声乐教学综合能力,学习内容应主次分明,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主,以声乐表演、演唱技巧等能力为辅。
由于目前许多幼儿园在管理上都比较严格,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感受幼儿教师的声乐教学工作。
对于幼儿园缺乏感性认识,接触学前幼儿时感到紧张、陌生、尴尬,不知如何运用书本上的知识与之沟通。
往往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开始边干边学,无形中拉长了学生进入教学状态的时间,令许多学前儿童在一名“实习教师”的身边渡过了自已的幼儿园生活。
甚至有些幼儿教师由于长期工作不顺利,找不到职业感觉,最终放弃了幼师工作,这是对教师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是当前幼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实践。
理论知识掌握得再牢,如果不会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便只能是纸上谈兵。
只有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理解知识,夯实知识,才能真正有效地运用知识,提高综合知识能力。
(三)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
如果把教师比喻成苍鹰,那么专业知识就是苍鹰的翅膀,而德育则是苍鹰的羽毛,这只苍鹰能飞多高,不光取决与翅膀的形态与力量,更取决于羽毛的健康和丰盈。
做为一名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再强,综合素质再高,想像力和创造力再丰富,如果不具备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不能真正驾驭自己的情感,不能满怀善意和慈悲地去爱孩子,自然也就无法真正贴近儿童的心灵,成为儿童的朋友。
这样的幼儿教师,又怎么能够在幼儿学生中发现和培养国家未来的优秀的人才呢?
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要把德育教育与声乐知识课教学结合起来。
声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最主要的目地,是要让学生明白师德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言行在未来可能会影响某个孩子的一生;让学生懂得当一个人成为一名教师之后,他的德行与个性便不再属于他个人独有。
幼儿惊人的模仿力要求教师必须慎言慎行;幼儿弱小脆弱的心灵需要教师悉心去呵护,用心去聆听;否则对幼儿教师而言,便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失职。
(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
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中,特别应该加强对“创新素质”的培养。
学习过程中缺乏创新能力是中国学生的通病,但这并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而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疑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凶残地扼杀中国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令中国在世界绝大多数领域都落后与那些发达国家。
所以,要进行教育改革,必须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上多下功夫,改“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提高和展现创新能力的舞台,坚决地摒弃那些严重阻碍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的古板教学方法,悉心呵护个学生头脑中一切与创新有关的“星星之火”,并引导学生,让这“星星之火”最终升腾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燎原烈焰”。
这是当前中国全体教育工作者所应背付的重大使命。
前面已经谈到,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应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
仅仅让学生提高声乐知识技能方面的创新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提高幼儿声乐教学方面的`创新素质。
如果一名幼儿教师只会自已写歌、唱歌,却不会教幼儿唱歌,不会因材施教,不能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那么,在创新素质方面,也是不合格的。
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在声乐教学方面,不应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上课时不能仅仅是复制传统的教学方法,幼儿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需要用适当的方法来启发,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不断创新。
所以,就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而言,注意培养和开拓学生在幼儿声乐教学方面的创新素质,必须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去努力实现。
三、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是一门与艺术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学习氛围相对松散的大学环境里,学习兴趣更显得犹为重要,没有学习兴趣做支撑,仅凭教师的督促和学生的自觉,很难让学生把一些重要但又深奥晦涩的专业知识掌握在手中。
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必须发扬教育教学的艺术性,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育方法。
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中国,学前教育会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政府会把针对学前教育的改革方法纳入宏观教育规划的章程里,让学前教育成为社会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
国家会更加注重从幼儿园里发现人才、发掘人才、发展人才。
而对于高端人才的定位,也会从先前的单一型人才和领域型人才发展为复合型人才。
未来人才的培养将更加立体化、多元化。
所以,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出的幼儿教师,对其综合素质的考量在未来中国会不断根据需求而拔高,如果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就无法在未来的世界人才竞争市场上站稳脚跟。
国家对人才的高质需求,无疑是对师范大学教学水平的严峻考验,但同时也为师范大学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教育改革将进入中期发展阶段,而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竖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十八章教育篇).
[2]哈尔滨师范大学.45341高效能大学教学模式.
一、声乐心理学的含义
所谓声乐心理学, 其实就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声乐心理学重在研究声乐系统中的心理构成因素, 例如, 在某场声乐演奏活动中, 演唱者在演奏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动作、情感、思维、感官等, 都可以作为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此外, 声乐演唱者在从事声乐演唱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的个性心理, 也应该被做为研究的重要成分。
声乐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它的本质就是要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社会各项实践活动中。声乐心理学的出现, 不仅给长期从事声乐活动的人们以心灵上的指导, 更为奋斗在声乐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教育者们, 提供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引。相信在未来, 会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们看到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并积极利用, 帮助受教育者们在自身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二、声乐教育中运用声乐心理学理论的实际意义
(一) 声乐心理学与声乐艺术活动密不可分
声乐表演是依靠人体腹腔、口、舌等器官发声, 并运用气息产生音调上的高低、音频上的变化, 进而产生优美的音乐, 从此种视角可以将声乐艺术视为物理活动。然而, 声乐活动是受演唱者的心理活动变化而影响的, 演唱者的情绪一旦发生了变化, 也会让音乐发生变化, 而且, 演唱者的感官、动作以及想象等都会影响演唱者的演唱, 从这一角度来看, 声乐艺术也应该是受人的心理活动而影响的。随着应用心理学的广泛应用, 声乐演唱者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在艺术活动中的影响, 因此, 可以说, 声乐心理学与声乐艺术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二) 声乐教育系统中对声乐心理学的重视
随着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各地的教育系统中也逐渐开始增设这门课程, 让学习者从心理层面了解自身对声乐艺术的认识, 先从心理活动中树立对正确认识, 进而建立身体对音乐上的感官、记忆、想象的能动作用, 帮助学习者建立对于声乐艺术生理和心理上的相互促进机制, 帮助自己提高声乐艺术的能力。
(三) 声乐心理学对于后续声乐人才建设的意义重大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 促进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简言之, 学习声乐的人, 不仅要懂表演声乐, 还应该明白创新和延续。因此, 要从学习者的基本诉求出发, 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提升他们对声乐学习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运用
(一) 声乐教师首先应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
优秀的声乐教育离不开好的引导者, 因此, 有一个好的声乐教师非常重要。在声乐教育活动中, 必须要重视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 特别是应该要加强声乐教师的心理素质培养。首先, 声乐教师应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声乐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要明确自己的情感发展, 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 清楚自身的能力, 只有对自身有把握后, 教师才能将自身丰富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应用在声乐表演和教育教学中。其实, 对于声乐教育事业, 教师还应该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声乐教师应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是声乐艺术的传播者, 对待学生, 对待教育事业, 教师以慈母之心关爱学生, 关注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困难, 并利用自身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为学生答疑解惑, 帮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成长。
(二) 把握学生的心理安排教学活动
声乐教学是声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来安排声乐教学活动。新时代的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 他们要求的课堂模式往往要求更生动活泼。声乐课堂不同于一般的普通课堂教学, 教师也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可以通过意见征集、面对面沟通、投票等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堂教学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
此外, 教师在声乐教学中, 还应该多重视学生的课上行为, 观察学生的情绪、感官等, 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应该进行重复教学和练习。例如:在花腔女高音的教学中, 花腔女高音有着如百灵鸟一般轻巧灵活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然而,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却发现花腔女高音的音区跨度大, 旋律也是跌宕起伏, 初学者极不容易掌握,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从气息、跳音等技巧方面掌握演唱的技巧, 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学习, 让他们尽快掌握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
(三) 声乐教师应实施差异化教育
在声乐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性别、智力等多方面的差异,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吸收的成果不一, 声乐教学尤是如此。即使是同一腔调, 同样都是女同学, 但由于声音的音区不一样, 学生演唱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 因此, 声乐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实现差异化教育。首先,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智力上的差异。智力差异存在于各种心理差异中, 与实际教育最密切联系的就是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 老师教的声乐技巧一听就懂, 一学就会, 而有的学生往往要教师重复好几遍才能理解, 其训练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要重视学生在智力上的差异, 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 应加强学前和学后的训练和指导, 并帮助他们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 还应适当增加他们学习上的难度, 让他们了解更多的风格, 拓宽他们的视野, 帮助他们提高声乐学习质量。
其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上的差异。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是学生对个体认知的重要内容, 男学生和女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能力、表现能力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重大的差异, 而社会文化对男学生和女学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这同样拉大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认识性别之间的差异, 适应男女性别差异所产生的影响, 并帮助学生摆脱社会性别偏见和歧视, 进一步帮助他们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 并对未来做出进一步规划。
此外, 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格因素差异, 增强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认知能力, 如动机、情感、意志和个性特征, 教师通过对学生个人人格差异的了解, 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 同时, 还应帮助学生多了解声乐中的知识, 让他们保持学习声乐的兴趣, 帮助学生保持在声乐学习中的热情。同时, 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声乐学习的自制力和意志力, 让学生在困难面前不退却、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超越,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 以充分应对声乐学习中的种种困难。
(四) 营造轻松愉悦的声乐课堂环境
融洽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够让教学成果事半功倍。在声乐教学工作中, 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用教育新理念对现有课堂模式进行改革。首先, 教师在讲授声乐技巧的过程中, 应尽量运用活泼的语气为学生讲授声乐知识, 用感染力强、征服力强的音乐作品吸引学生的关注, 从而引入课堂教学。其次, 教师应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 让学生担当课堂中的主要角色, 激发他们在声乐学生中的创造性, 帮助学生掌握声乐教学中的各项技能, 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 同时也能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再次, 声乐教学也应适应新的教学理念, 丰富课堂环境, 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声乐教学中的内容。在我的课堂中, 我经常会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通过这样的形式, 学生可以设身处地, 了解声乐的背景和内涵, 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声乐的各项技能。
(五) 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
完善的课堂教育离不开课堂评价, 声乐课堂亦是如此。在声乐教育过程中, 应建立行之有效的课堂评价系统。一方面, 教师应建立课堂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 对声乐教学课程安排、课堂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 同时也应对学生在声乐课堂中的表现活动进行点评, 对特别突出的学生还应进行私下沟通交流, 帮助学生知不足, 补不足。另一方面, 学生也应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分, 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声乐教学活动中的不足。通过建立完善的课堂评价机制, 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 促进声乐教学活动的实施。在进行高声区的教学活动后, 我曾经制作了一批评分表, 先是进行自我评分, 回忆自身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 包括自身对课堂节奏的把握, 以及学生听课时的反应等, 每一个细节我都做了详细的记录, 并进行了反思。同时, 我也鼓励学生给自己写“小纸条”, 鼓励他们把自己听课的感受写给我, 或者有不懂得问题, 也让他们课下找我沟通、学习。学习声乐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四、结语
作为一名教育者, 我将声乐教育看做是一件高尚的事情, 一件优雅的事情。在我的教育生涯中, 我秉承为学生服务这一鉴定的信念, 主动与学生交朋友, 打交道, 让他们在心理上接受我, 认可我。做好这一切的工作后, 我又主动与学生交流,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堂学习活动, 同时, 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了解, 我们在课堂中还会进行角色表演等,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情感, 进而帮助他们提高声乐心理素养, 带动他们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最后, 我还建立了完善的课堂评价机制, 让自己和学生在沟通中学习, 互相促进, 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晶.浅谈声乐心理学在实践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 2015.
[2]王南竹.声乐教学中歌唱艺术情感表现的研究[J].民族音乐, 2011, 02.
[3]林颖.谁能创造奇迹?——声乐教学圈里的那点事[J].内蒙古艺术, 2011, 01.
[4]张震.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赤峰学院学报, 2012, 10.
[5]于艳.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 2015, 09.
[6]刘喜梅.探析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途径[J].大舞台, 2012, 08.
[7]郑健.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 2014, 03.
[8]李丽.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艺术科技, 2013, 03.
关键词:声乐教育 创新 思维 模式
一、创新声乐教育模式的目的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相对系统、稳定的策略和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模式事关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音乐教育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唱歌能力、演奏水平,更是为了顺应国家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专业能力。声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只有合理高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教和学的统一、促进师生间的默契交流、提高声乐学习的成绩。不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和局限,只是在理论皮毛上作少许改动,那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举动,对人才的培养没有任何帮助。新时期的声乐教育改革为创新声乐教育模式提供了平台和机遇,摒弃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培养复合型声乐人才是大势所趋。
二、创新声乐教育的意义
在心理学上,人的创造能力或创新能力是对各种综合素质的概括,这种素质又涉及多个层次、多个方面的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方式,即创新理念,创新理念是进行一切创新活动的源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声乐教育中树立创新理念、创新教育模式能给艺术活动带来耳目一新、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艺术产物。创新声乐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模式下的音乐教育提升了受教者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其学会在声乐中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增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和与丑恶抗争的勇气。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创新模式下的教学有助于集中受教者注意力、发展智力、培养想象力。无论是进行声乐体验还是进行声乐实践都可以拓展受教者的思维空间,让人仿佛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翱翔在声乐的殿堂,自主地进行艺术创作。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高效完善的声乐教学可以说还是门心理课、体育课。优美动听、积极向上的旋律对于调动受教者情趣、改善周边气氛、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态平衡具有功不可没的效用。
三、创新声乐教学模式的途径和策略
(一)树立创造性思维。传统声乐课堂上,教师大多进行灌输式知识传授,传授的声乐理论知识也大都很乏味,甚至都有固定的套路可循。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信息,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理性思维与感性认知相结合。鉴于此,教师应当重视建立和谐友好的课堂环境,引导鼓励学生树立创造性思维,摒弃以往被动模仿、消极接受的模式,自觉进行声乐体验,自主发现不足、纠正错误。教师一定不要像过去一样代替学生进行音乐体验,要给予学生想象和探索的空间,在宽松的环境中慢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一环节,教师的授课方针应当是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命令,多关怀、少苛责。
(二)重视个性化指导。艺术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是在于艺术可以将丰富的感情色彩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相结合,在于大众性和个体性相结合。艺术作品只有立足于生活、扎根于群众才能满足大众要求;只有性格鲜明、色彩独特才能激发大众产生心理共鸣。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可一味追求整体和谐而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对整体做统一要求下对个体学生做单独引导,避免常规标准束缚学生的发展空间,扼杀学生的天资才智。这样经过教师的引领、鼓励、改正,学生的个性化空间与基本理论知识得以有效结合,为学生在声乐道路上走得更远打下基础。
(三)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新不等于否认传统,更不是全盘抹杀传统。目前声乐教育中最主要的弊病在于没认清继承与借鉴的关系,没有把握好借鉴的度。教师传授知识时不自觉地避开了传统民族音乐而全盘西洋化了,导致学生的演唱技巧趋于雷同,甚至在社会上人们对传统民族音乐也是避而不谈,盲目追求知名歌手的演唱技巧和舞台风格,甚至推崇西方音樂至上论。在中外交流如此密切、西方文化不断入侵的时代狂潮中如何锐意改革,把民族声乐推向世界舞台是每位声乐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高校是培养声乐专业人才的摇篮,首先应当在高校中倡导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理念。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传统声乐,继承其中优秀精粹,不断完善创新,使之发扬光大。然后积极汲取世界艺术精华,洋为中用,兼收并蓄、互利共赢。古典精粹与现代优势相结合的声乐才是扎根人民、多姿多彩的人民艺术,才是独领风骚、活力永存的经典艺术。
(四)开展多媒体教学。过去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音指导时只能靠听觉器官听到学生发音,再利用自身的语言器官模仿学生的发音来告知其不恰当之处。这种传统的发音指导具有人为性、易变性,缺乏严密性。现在的MP3、MP4、数码录音笔等媒体录音工具具有记忆力强、延续性好、储存密度高、记录时间长、记忆清晰、可反复复制的优势,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声音进行剪辑、控制和波形分析。虚幻无形、变幻莫测的声音在波形分析技术下变成可视的图形,学生音色、音高、音调的细微变化都会被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可以调动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一起对自己的声音变化进行改进和强化。即使走下课堂,学生也能在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进行声乐训练,并自主修改不足之处。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开拓艺术想象空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四、结语
传统的声乐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基本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校是培养声乐专业人才的宝库和摇篮,是教育改革的先锋。身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树立创新思维,挖掘声乐教育内涵,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借助高科技的力量提升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岩.声乐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J].黄河之声.2011,(14).
[2]王绍伟,陈淑惠.“艺术教育”声乐创新教学模式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10,(03).
【声乐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阶段声乐教育论文01-08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声乐课》说课稿09-25
声乐教学法论文12-08
心理因素与声乐教学论文09-19
中小学声乐教学策略研究论文07-07
小学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探索论文11-24
声乐总结07-04
民族声乐唱法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