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演讲(精选7篇)
在一个不大的城市里有一群人在那里忙些什么,走近一看才知道,原来是在搞捐赠活动。那里面当中有一个叫朵朵的小姑娘衣着破烂,原来她的家被洪水冲走了,家人也在那次灾难中遭遇不幸,只留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这个世上…
望着这一切,旁边的一个妈妈和她的一个年纪跟那个小姑娘一般大的小女孩儿也开始为这个可怜的小姑娘捐赠了,从地上堆积的可是没过多久就听到那位妈妈对她的孩子大声的说着些什么“欣欣,你不是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吗?怎么不把你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给朵朵呢?”小女孩儿有点近乎倔强地对妈妈说:“我不要!”这位妈妈没有放弃对小女孩儿的劝说:“欣欣,你已经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了,你看,家里也还有那么多,朵朵什么都没有,难道你没有一点爱心吗?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就要学会奉献啊!把你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吧!”这时小女孩儿几乎是用哭的声音对妈妈说:“妈妈,我一定要把我最珍贵的东西给这位朵朵吗?”妈妈没有为此而心软地对小女孩儿说道:“是的,欣欣。你要把你最珍贵的东西拿也来给朵朵。”小女孩儿低下头,但是一会儿就又抬起头来,眼睛时满是泪水,拉着妈妈的手慢慢地走近小姑娘,用她带哭腔的声音对小姑娘说道:“朵朵,我现在把我最珍贵的东西给你了,这是我惟一的最珍贵的东西,你一定要替我好好地爱我妈妈!”然后她把妈妈的手交到小姑娘的手上,迅速地跑远了,一边哭,一边跑……周围的人都被这一幕惊呆了,小女孩儿的妈妈也被自己孩子举动给惊呆了,但是她很快眼睛就红了,因为她是孩子心中最珍贵的东西!于是赶快地追上小女孩儿……
追上了小女孩儿,小女孩儿回过头来哭着对妈妈说:“朵朵的妈妈,我还可以叫你一声妈妈吗?我以后就没有妈妈了……”早已被孩子感动的妈妈用嘶哑的声音对小女孩儿说:“宝贝,妈妈还是欣欣的妈妈!”……
是啊,在小女孩儿的心中妈妈就是她最珍贵的东西,对于小女孩儿来说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比妈妈最珍贵了,但是她能够把她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捐赠给别人,这已经足够了!
这是我见过的一次最高贵的捐赠!一个小小的女孩儿能够把自己的妈妈捐赠出来,着实不容易。想想在我们身边,现在还有几个人像这个小女孩儿这样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拿出来给别人了呢?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感动了好久,好久……
关于文明礼仪演讲稿
【关于文明礼仪演讲稿】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在校园》。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这阳春三月,春意浓浓、生机勃勃,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崭新面貌。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礼仪洋溢在美丽的校园里呢?我们小学生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因为仪表、仪容、仪态可以让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养。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校园礼仪就更重要了,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周学生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迹,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较强的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在3月这个文明礼貌月,全中国都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行。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关于文明礼仪演讲稿】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幸福, 是人类的原动力。
向往幸福:从认知幸福的本质入手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的物质与精神各层次需求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 是需求满足程度的客观性与感受愉悦层级的主观性的有机统一。
什么是幸福的本质?幸福的本质就是人性需求的满足。
什么是人性的需求?人性的需求就是人的本性决定的物质与精神各个层面的需求。
当代世界级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 (包含爱情、友情、亲情等需求) 、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前两层次是物质需求 (包含衣、食、住、性和健康与环境安全等物质生存条件的需求) ;后三层次是精神需求 (包括情感、尊严、荣誉、事业、成就感等精神享受与拓展的需求) 。
不过本人认为:人性的需求有十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育子需求、社交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尊重需求、公平需求、发展需求 (根据自我才志、特性与资源创造价值、发展自我的需求, 即“自我实现”需求) 、升华需求 (即贡献社会与天人合一需求, 亦即理想需求) 。
人性的需求有层次, 人的幸福也有层次。仅仅满足物质需求的愉悦感, 是低层次的幸福;满足精神需求的愉悦感, 是高层次的幸福。
满足上述各个层次的人性需求, 是最完美的幸福;实现贡献社会、天一合一的精神升华的需求, 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人们会发现, 无论把人性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还是十个层次, 安全需求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而生态安全, 是人类和所有生命安全需求的自然基石!
然而, 我们当下所处的生态安全状态怎么样?能满足我们人性需求中的基本要求之一——安全需求吗?
众所周知:当下地球的生态现况, 已经日益危及人类的生存安全!
安全尚无, 何来幸福?
追求幸福, 当从拯救地球入手
有考古学家发现:地球史上已经历过五次大毁灭, 离今天最近的第五次大毁灭是76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的毁灭。其外部原因是宇宙运行的周期循环出现的一个外星球撞击地球所致。但内部原因是否也与恐龙膨胀的体型、膨胀的群体和膨胀的食欲消费导致生态失衡乃至地球运行轨道偏移有关呢?值得当今人类思考。
有生态学家警醒:如果人类任由狂热消费资源、污染环境、再不复归生态平衡, 地区将面临第六次大毁灭的宿命!
自2008年中国汶川8级大地震以来, 全球每年都要发生震惊世界的生态大灾难, 包括:2009年的海地、智利8级以上大地震;2010年的中国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2011年的日本“3.11”9级大地震、大海啸;2012年的意大利火山爆发、泰国大洪水、北京水漫京城、上海海水倒灌;2013年的中国华东、华中42度以上百年一遇的酷暑以及中国雅安7级地震和伊朗与巴基斯坦交界地区的7.7级大地震等等。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世界各地的官方与民间的科学家、预测家纷纷预测2013年年底以后, 地球还将发生更为可怕的灾难!譬如新华社和央视都曾报道的:
美国科学家研究机构公布研究结果: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火山恐将大爆发, 将造成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毁灭性灾难;
日本科学家公布研究预测结果 (中国预测学家在此之前便已预测相似结果) :日本湔沟和东京湾海底出现大断层, 势将发生9.6级以上的超级大地震和大海啸, 不仅将导致日本沿海大面积沉沦, 而且破坏力将波及中国的大连、江浙等东部沿海地区!日本政府将此预测作为决策依据, 紧急部署了相应防范举措和应对方略。2013年9月5日, 日本还举行了500万—800万人口防范和应对超级大地震的演练……
世界天文学家预测:2035年将有一颗外星球撞击地球。世界各大科技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如何让地球避免这一恐龙时代的噩梦……
令人欣慰的是, 国际社会日益觉醒, 在联合国主导的全球气候大会上, 世界各国于2010年达成“拯救地球”的“哥本哈根共识”, 2011年达成“现在是拯救地球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南非德班共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各国囿于自身利益结构和体制机制的局限, 迄今尚未能实施全球一体共救地球的可行性方略和实质性举措。
怎么办?地球兴亡, 匹夫有责。先从我做起, 从在坐的和不在坐的每一位需要生命安全、追求人生幸福的地球公民做起, 各尽所能, 优势互补, 低碳生活, 保护环境, 形成合力, 爱护生态, 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同时从民间、从学术界、传媒界发出呼吁:官民互动, 全球联手, 复归生态, 拯救地球!
创造幸福:从共创生态文明新纪元入手
什么是生态?生态不能仅仅顾名思义地理解为“生命的状态”。生态是生命体系及其环境系统运行的状态, 是生命体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系统运行的综合状态 (内涵) , 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乃至身心生态、心灵生态等等 (外延) 。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对生命体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系统的认知、优化、呵护和进化的哲学理念、科学文化、体制机制、行为方式、道德价值体系的总和。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历史纪元, 是以物质文明为主导的时代。物质文明主导了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等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新纪元, 是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新时代。应以生态文明引领、溶渗、升华物质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健康文明乃至精神文明、心灵文明的一切领域。
这样的人类新纪元, 就是人类生态文明的幸福时代!
内涵与目标共识明确, 危机与挑战迫在眉睫。当下的关键在于怎么办?采用什么方略、对策应对危机?走什么路径达成目标?
拯救地球:从遏制地球危机的成因入手
要探寻拯救地球的关键方策, 首先应研判地球危机的主要病因。本人抛砖引玉, 提出从研析地球危机的人为病因入手, 探寻人类拯救地球的方略。
当然, 从宇宙万事万物都有生灭、成败、循环过程的周期运行规律来看, 地球也是有寿命的, 那是外因。人类不能改变地球万物生灭循环的总体规律, 但人类的主观能动可以加速或延长地球万物生灭循环的过程。正如一个人的生死存亡, 不能因为他在百年前后早晚要归于寂灭, 就不去努力健康成长和发展自我乃至贡献人类与世界、让有限的生命活得更加精彩, 更不能破罐破摔、糟蹋生命甚至加速摧残生命。与此同理, 人类不能因为地球早晚要寿终正寝, 便不去遵循天道规律、呵护地球生态、让地球母亲和她衍生、养育的人类与众生子孙万代运行更和谐、绵延更长久、活得更精彩, 更不能早早便以末日心态, 膨胀末日贪欲, 野蛮掠夺资源, 践踏地球生态, 敲骨吸髓, 杀鸡取卵, 疯狂消耗地球母亲的生命能量, 无耻抢劫子孙后代的生命粮仓, 加速地球母亲和人类自身坠入万劫不复的毁灭黑洞!
纵观中外, 加速并恶化地球生态危机的三大人为病因是:
(一) 物欲膨胀导致了对地球资源的疯狂掠夺
人的物质需求和物欲的适度满足, 是人必需而属于较低层次的幸福来源。
但若人仅仅以物欲的满足为唯一目标或终极目标, 那只是动物的幸福。而若以物质需求为导向, 物欲膨胀引发物质消费的恶性膨胀, 导致对地球资源的疯狂掠夺、对地球生态的野蛮践踏, 那便不是人性的需求的满足, 而是魔性贪欲的张狂;更不是人的幸福所求, 而是魔的罪孽所致!
当今世界, 人的物欲恶性膨胀, 导致地球资源行将枯竭, 地球生态早已失衡, 生态灾变此起彼伏, 但却依然野蛮掠夺资源, 玩命制造工业垃圾, 大肆玷染地球母亲, 疯狂地将地球及其众生加速推向第六次大毁灭的悬崖......
(二) 金钱至上垄断了人们的价值观, 异化了人类的幸福观
金钱, 是物质财富的交换媒介和衡量标尺, 是物欲满足的便利手段和不二捷径。而以物质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和物欲膨胀为目标的个体, 必然是金钱至上的社会和个体。纵观当今世界, 黑幕交易瓦解着制度规范, 金钱铜臭熏染着人类灵魂, 君不见, 为了超额利润, 原本治病救人的药品也成了贿赂医生、坑害病人的载体;君不见, 为了几个臭钱, 原本三代同堂的祖屋, 竟成了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祸根!似乎金钱至上倒成了东西方共同的“普世价值”, “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东方魔咒, 竟成了人类世界通行的潜规!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正义、诚信与博爱、忠孝与仁义、善良与慈悲、尊严与荣誉等等东西方人类美好的价值观, 似乎要被金钱至上所绑架、所垄断;由人性需求从低到高、从物质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的层次性所决定的人类幸福层次从物质幸福上升到精神幸福的幸福观, 几乎要被物欲膨胀决定的金钱至上所异化、所颠倒!
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幸福观导引下, 人类怎能不竞相掠夺资源——糟蹋生态——换取金钱——满足物欲——扩张消费——膨胀贪欲——再掠夺资源——再糟蹋生态......直至地球油尽灯枯、生态颠覆毁灭、人类陷入万劫不复的黑洞……
(三) 权力垄断强化了人性的贪欲 (包括物欲和权欲)
马克思揭示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笔者认为权力的本性是追求权力最大化、垄断化、无约束化。
孟德斯鸠等先贤早已揭示一个铁律: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腐败, 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中外皆然, 概莫能外, 无数事实早已证明并且还在证明这个铁的规律。
俄罗斯共产党领袖久加诺夫总结苏联崩溃的教训时指出:苏联党和国家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专制垄断:政治上垄断权力, 经济上垄断财富, 文化上垄断真理。
当今中国和类似中国的贪腐 (如某些非洲国家的贪腐) , 主要来源于权力的垄断和不受制约、缺乏制衡、监督乏力的政治体制, 尤其各级一把手的权力没有制约, 监督缺位, 更是腐败的高发点。权力的垄断和缺乏制约, 必然强化和膨胀人性种种贪欲, 包括物欲、权欲和色欲, 反过来, 膨胀了的贪欲又成了掌权者滥用权力、争夺资源、追求财富最大化和权力最大化的内驱动力。
即便某些民主发达国家和类似民主的国家, 也存在着权力垄断, 不过不是政治权力的垄断, 而是个别和少数财团对金融权力的垄断, 以金融权力垄断经济、控制民意、从而操纵政治权力与经济社会运行。这种金融权力的垄断也会强化人性的贪欲, 而且往往直接膨胀人性的物欲及其变种——金钱欲, 强化金钱至上、金融称霸的价值观, 从而诱发资源的掠夺和消费的膨胀乃至生态的摧毁、人类的毁灭……
幸福方略:以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为依归
揭示了地球危机恶化的成因, 自然便可得出拯救地球、遏制地球危机成因的方略:
(一) 遏制物欲膨胀, 共创心灵文明, 从矫正人类幸福观入手
要从每个人做起, 从每个国家做起, 全球联手, 人人担责。从理念上倡导低碳消费, 鄙视奢靡之风;从政策上抑制消费膨胀, 遏制物欲膨胀;从制度上开证高消费税, 奖励低碳节约行为;从文化上升华精神文明, 共创心灵文明。从矫正人类被扭曲了的价值观、颠倒了的幸福观入手, 在满足人的基本的低层次的生理需求、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等物质层面需求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和满足人的社交需求、情感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自尊需求、公平需求、创造需求、发展需求和理想需求、升华需求等精神的、高层次需求, 引导人们从狗苟蝇营的动物式的物质幸福的追求与沉迷中, 走向德、智、美、爱、荣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精神幸福的追求与创造!
当人人都以追求精神幸福为荣、以奢靡挥霍为耻, 地球便有救了。
(二) 改金钱至上为生态至上, 以生态文明主导一切文明
要彻底改变当今世界金钱至上的价值导向、物质主义的政策导向, 确立生态至上的价值观。要走出物质文明为主导的旧时代, 走向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新时代。
可喜的是, 中共十八大率先提出了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目标, 并明确要求把生态文明贯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 共创生态文明时代。
笔者建议:要创建生态文明新时代, 还须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 生态文明不仅要贯穿、而且还必须主导、引领、升华物质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健康文明乃至精神文明、心灵文明等一切领域, 凡有违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建设、政治体制、社会风俗、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 都应一票否决、彻底改革和坚决矫正, 凡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项目、体制架构、文明成果和改革建议, 都应优先实施、借鉴和采纳。
果真如此, 生态文明新时代便离我们不远了。
(三) 革除权力垄断, 实现多元共和, 构建幸福中国
从中国角度看, 当务之急的关键是要革除公权力即政治权力的垄断, 把“天下为公”的政治文化理念转化在“权为民所赋”的政治体制, 把”共和国“的国名落实于“共和国”的国体, 借鉴国际有效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 逐步构建一套天下为公、主权在民、公民为本、宪法至上、权为民赋、利为民谋、全民参与、共同治理、监督独立、分权制衡、以法治国、依宪执政、多元共和的公权体制即政治体制, 真正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民主政治目标) , 真正成为各阶层、各民族、各宗教、各党派、各团体、各社群、各区域多元共和、平等协商、多元共治、和衷共济的“人民共和国”!
唯有如此, 才能从体制、机制上遏制贪欲膨胀、根治贪污腐败;唯有如此, 才能从根本上打破经济垄断、维护公平正义、杜绝盲目决策、呵护环境生态;也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才能构建生态复归、经济小康、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人民康乐、精神高尚、多元共荣的幸福中国!
从全球视野看, 世界各国内部都应打破权力垄断, 实行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多元共和, 以有效遏制贪欲的膨胀、权力的不受制约、发展的不计生态后果与独断专行。
某些政治权力似无垄断但存在金融垄断操纵政治权力与经济发展的国家, 也必须让全民警醒, 通过全民公决与民主立法等有效路径, 遏制金融干政, 打破金融垄断, 摆脱金融操纵, 还全体公民一片纯净的民有、民治、民享、全民共护生态、共享幸福的多元共和的蓝天!
那时, 不仅实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多元共和, 还将构建国与国之间的国际的多元共和, 不仅实现世界各大宗教、各大文化体系的社会大共和, 还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大共和!
(四) 以联合国为主导, 全球生态复归一体化, 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
要把哥本哈根会议达成的“拯救地球”的全球共识, 真正转化为世界各国共担的“拯救地球”的神圣使命, 就必须以联合国为主导, 实行全球生态复归一体化, 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
首先要以联合国名义发动在全世界树立“覆巢之下没有完卵、生态危机没有国界”的生态全球化意识, 普及“地球兴亡, 匹夫有责”的地球村民使命感, 国不分大小强弱, 必须共担节能减排、拯救地球的职责;人不分男女老少, 必须人人履行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的使命。
其次要实施以联合国为主导、世界各国为主体、全球人类共同参与的“拯救地球复归生态全球行动”, 制定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 制定全球统一、人人必须遵守的生态环保国际法, 并严格遵守, 违者必受到法律制裁和经济制裁。
再者要以联合国牵头, 成立“世界灾变预测防治组织”, 把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富有天灾预测与防治经验和成果的顶级科学家、预测家和社会活动家凝聚起来, 优势互补, 服务全球;成立“全球生态复归一体化组织”, 在联合国领导和世界各国配合下, 统一制定“全球生态一体化复归路线图”, 统一规划和配置世界各国生态复归的任务、进程和职责, 并调配有效资源开展协作与重点突破, 形成全球生态复归一体化有效机制, 真正构建成人类生命共同体。则可有望以多元共济保多元共生, 以生态复归保地球平安, 以地球和谐保人类幸福!
相较世界发达国家。中国的工业文明不仅来得迟。而且在牺牲生态和环境方面。又基本重蹈了西方的覆辙。代价之沉重。教训之深刻。令所有关注这一历史进程的人都嗟叹不已。原因在哪里?出路在哪里?人与自然究竟应该如何相处?多年来,人们都在思考,前不久,由第十四、十五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姜春云主编的(《偿还生态欠债》一书问世。这本长达32万字的宏篇巨著,第一次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系统地对我国工业文明的进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集中地体现了我国多年来在保护生态和环境方面的研究成果,其权威性、科学性、创新性不言而喻。姜春云同志振聋发聩地指出:我国生态和环境现状“形势严峻。令人忧虑;生态赤字。触目惊心;偿还欠债,刻不容缓。”本文是姜春云同志为该书亲自撰写的“前言”(标题为编者所加),现刊载出来。以飨读者。本刊还将在第二期上对该书进行较为详尽的解读。
“中华民族又到了一个最危险的时候!上一次的危险是外敌入侵,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打败了敌人,这一次的危险则是生态、环境恶化,需要全国人民筑起宏大的绿色长城抵御之……”这是我国一位生态经济学家25年前(1982年)在一次防治沙化荒漠化研讨会上说的一段话。乍一听,这位专家似乎言重了,有危言耸听之嫌。然而,仔细琢磨,他的话着实切中要害,意味深长,并非诈言诈语。不是吗?华夏大地,沧桑跌宕,从远古渔猎采集时代,到农耕文明时代,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工业化时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在创造辉煌经济文化奇迹的同时,对大自然的索取、掠夺实在太多了,过度了,以致自然生态系统“透支”过多,“亏空”过大,产生了巨额生态赤字、环境欠债。尽管国家和人民为治理生态、保护环境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终因索取大于投入,“入不敷出”,日积月累而“债台高筑”。这也正是为什么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又迟迟得不到根本好转的深层次、基础性根源。恶化的生态、环境,愈来愈危及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并将危及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面对这样的情势,对我们国家和人民而言,“又到了一个最危险的时候”的呼喊,岂不是难能可贵、振聋发聩的警世良言?
生态、环境恶化,是全球性最紧迫的重大问题。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2007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统计,全球目前只有不到40亿公顷的森林,覆盖了全球约30%的陆地面积。1990至2005年15年间,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3%,而且目前仍然以每年73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同时,全球有约2/3的国家、地球表面1/3以上的土地(超过40亿公顷)和10多亿居民遭受沙化、荒漠化的危害。由于持续扩大的荒漠化,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估计,到2020年,将约有1.35亿人面临着被迫离开家园的危险。根据世界水委员会《世界水展望》报告,全球约有1/5的人口长年饮用不洁净的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年鉴2006》)资料表明,全球有10多亿城市人口直接受到空气污染毒害,并导致每年约有160万-320万人过早死亡。国际有识之士警呼:“环境危机将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最严重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应当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治理生态、保护环境非常重视,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水土保护、防治沙化荒漠化和治理环境污染等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群众性活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兴建了大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程,为抵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毋庸置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自然的,人为的,历史的,现实的),我国的生态、环境呈现了“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好转与恶化并存”的特征,以致“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迟迟得不到根本转变。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42%,每年流失表层沃土达50亿吨。这相当于全国耕地流失掉1厘米的表层沃土,丧失肥力超过全国化肥总产量。据专家测算,形成1厘米厚的土层需要100-400年,自1950年以来,全国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达267万公顷。全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沙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8.1%。这些地带,自然生产力明显下降,经济发展缓慢,部分农牧民至今生活困难,不得温饱,其中有些人已沦为生态灾民。我国草原占国土总面积的41.7%,由于长期超载放牧,90%可利用草原程度不同地退化,产草量大幅度下降。尽管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8.21%,但2005年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0.6公顷的1/6,而每公顷的森林蓄积量、生物量及其碳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的60.7%、42.7%、43.4%。尤其是原始天然林,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约占国土面积的4%减少到目前的1.2%。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21位。由于水源不足,又开发利用过度,不少江河断流、湖泊萎缩以至消失。北方地区江河断流已是普遍现象。在过去的50年间,全国消失湖泊1000多个,年均有20个湖泊干涸。同时,水体污染严重。北方一些地区、特别是城市及周边地区,几乎“有水皆污”;历史上的水乡——江南和东中部的一些地区,由于水体污染,已由“富水区”变为“贫水区”。全国有3亿多人喝不上合乎卫生标准的水。目前,我国地下水超采区遍布24个省区市,其中有50多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降。大气污染加剧。据环保部门2005年监测的全国522个城市中,仅有4.2%的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I级标准,56.1%的城市达到Ⅱ级标准,有39.7%的城市处于中度甚至重度污染。全国1,3的国土面积受酸雨危害。土壤污染亦呈加剧之势。生物物种锐减,目前我国受环境恶化威胁的高等植物物种,占总物种种数的15%-20%,高于世界平均10%-15%的水平。气候变暖,冰川消融,亦将给环境带来多种灾害性后果。
严峻的环境情势表明,西方国家在1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逐渐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2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期间就集中显现出来了。其来势之猛,为害之烈,令人惊异。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生态、环境恶化表象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巨额的生态赤字!
中国的生态赤字知多少?据世界自然基金会《2006年地球生态报告》称,2003年全球人均生态足迹(即自然资源消耗量)为2.23公顷,人均生态容量为1.78公顷,人均生态赤字为0.45公顷。在173个国家和地区中,112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生态赤字,4个生态盈亏平衡,57个生态盈余。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1.6公顷,低于世界平均水
平,但由于人口数量巨大,人均生态容量为0.8公顷,生态赤字为0.8公顷,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1倍。据我国有关专家观测计算,1961—2003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逐渐提高,人均生态承载力则不断降低,自1978年开始进入生态赤字阶段,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有的专家测算,“十五”期间,我国年均生态赤字约为1万亿元,总额达5万亿元以上。产生如此巨额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剧增和粗放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导致自然资源消耗量过大,环境破坏加剧。也就是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越来越大的生态赤字、环境欠债维系。掠夺式的无序开发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已经牺牲了太多的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这是很不合理、很不公平、很不文明的,也是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友好,两者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些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决策,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纲领、准则和指导方针。目前,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正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国务院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举措,一个规模空前的治理和保护生存与发展环境的行动在全国范围蓬勃兴起,并开始见到实际效果,展现出生态、环境情势根本好转、步入良性循环的希望。
《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的课题研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理念,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中外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最新成果,就我国的环境情势、生态欠债及其根源,如何看待“欠债还债”,偿还生态欠债的总体目标、任务要求、战略举措、实施途径和对策,前景预测以及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作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和论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破解、回答了根治生态、环境痼疾,实现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和难题,并从中获得了不少新的认识、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思路和见解。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本书的12个篇目中。
生态情势篇: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估与剖析。按照“成绩讲够、问题讲透”的原则,对全国生态、环境情势集中概括为:“成就卓著,举世瞩目;形势严峻,令人忧虑;生态赤字,触目惊心,偿还欠债,刻不容缓。”本篇在充分肯定我国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成就的基础上,以大量翔实论据资料,说明并论述了我国生态赤字的严重性、危害性,偿还生态欠债的重要性、紧迫性,借以深化对生态、环境欠债的认识,增强人们对生态欠债的认同感、负债感和还债的责任感。
理念先导篇: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非理性发展观,是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重要思想根源。本篇以科学发展观为准则,对以速度论英雄的“唯速度论”、“有水快流”的“资源无限论”、先破坏后治理的“破坏难免论”、把环保与发展对立起来的“环保包袱论”、认为现在强调环保会影响发展的“还债过早论”、只要有利可图可以不择手段的“利益至上论”等六种非理性发展观,进行了剖析、评论,并阐明了什么是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政绩观和如何解决发展观问题。
发展方式篇: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生态赤字、环境欠债的根本原因。只有下决心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砍掉那些“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GDP”,代之以“低耗、高效、无公害”的新兴产业,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能实现生态、环境状况的根本好转,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本篇就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进技术改革与创新、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推行节能降耗减排、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论证和阐述。
适度消费篇:奢侈、豪华、摆阔式的消费不适合中国国情,也有违社会文明,应当废止。时下这种过度、非理性消费之风正在我国迅速蔓延,其对生态、资源、环境和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篇结合实际,就为什么必须防止和纠正过度、非理性消费方式,提倡和实行适度、合理、文明的消费方式,国家、社会和公民应当如何看待消费问题以及实行合理、适度、文明消费的对策等,进行了较为系统、有深度的论证和探讨。
休养生息篇:实施自然生态休养生息战略,是一条恢复生态功能、偿还生态欠债的捷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和长远利益。本篇就如何给自然生态系统“降压减载”,为其创造必要的休养生息环境、条件,使脆弱、退化的生态功能尽快康复、强化,以及实施休养生息战略需要解决的若干实际问题,总结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环保投入篇:投入不足是产生生态赤字、环境欠债的直接原因。必须把环境保护投入加大到足以尽快根本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达到良性循环的幅度。本篇就国家、企业、社会和公民应当如何看待加大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投入,投入的主体和责任、义务,投入的机制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和论述,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环境政策篇:政策缺失或失当是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篇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就政策导向应当提倡和鼓励什么、防止和克服什么以及如何建立健全良性的资源、生态、环境政策体系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证,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举措和建议。
人口战略篇:人口剧增、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出现巨额生态赤字的基础性根源。人口是分母,资源是分子,人口每增加1倍,人均资源占有就减少1/2。如何看待我国人口与生态、资源、环境的关系,如何应对我国人口增长、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布局和人口教育、人口就业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使人口发展与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本篇皆有论证和阐述。
政绩考评篇:实行什么样的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对于保护还是破坏生态、环境具有关键性意义。不顾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片面追求GDP的过快增长,是导致生态、环境欠债的重要根源。政绩考评篇就如何建立和实行绿色GDP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双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证和阐述。明确提出,片面追求经济过快增长而导致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民生受到危害的发展,是不合格、不文明的发展,应当“一票否决”。
道德文化篇:生态、环境状况之优劣,是反映人们生态道德文化水准的一面镜子。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负债,与人们的生态道德缺失、文化知识浅薄息息相关。本篇就加强生态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如何在全社会补“生态道德文化课”,提高所有公职人员和全体公民的生态道德和文化知识水平,进行专题研究、论证,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见解和意见。
环境法制篇:法律、法制是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强力手段。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法律法规缺失、失当,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又迟迟不能根本好转的另一条重要原因。本篇在全面分析、评价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生态与环境立法、强化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等问题,作了认真研究、探讨,提出了对策、意见和建议。
前景展望篇:我国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前景如何?这是国人热议、举世瞩目的焦点。对此,综合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全面审视、估量影响生态、环境的基本因素,得出了三个结论,即:一、根本扭转我国生态与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良性循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从本世纪初算起,需要15年(到2015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开始整体好转;30年(到2030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50%的地区步入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50年(到2050年),全国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基本实现山川秀美;100年(到2100年),巩固提高治理成果,全面实现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的总目标。二、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偿还生态欠债、根本扭转环境恶化趋势、实现发展与环境良性循环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政治思想保障条件。三、生态、环境治理总体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和进程的快慢,取决于全国上下、各级各行各业和广大人民群众能动作用的强弱和作为的大小。
实现美好前景,重在见诸行动。可以说,根本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华夏大地山青水碧、环境优美,是整个21世纪的事情。这是振兴中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造福千秋万代的宏伟工程、功德工程、世纪工程,意义重大而深远,任务光荣而艰巨,前景广阔而美好。应当相信,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能够创造闻名世界的古代文明和当代经济奇迹,也一定能够创造辉煌的现代生态文明。
课题研究和书稿的编写,坚持以研究、探讨、回答和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改进学风文风,强调立意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论证的切实性、科学性、深邃性,观点的鲜明性、辩证性、创新性,文字的精准性、通俗性、生动性。课题组在这些方面是下了一番工夫的。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涉及面极其广泛,内涵极其丰富,而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准确无误地加以评估、预测、论证和表述,是相当困难的,加之受视野和认识的局限,所形成的文稿难免有疏漏和失当之处,尚请读者慷慨赐教,予以指正。
课题研究和书稿编写,得到了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国家保密局、新华社、新华出版社等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早上好!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创文明城市,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师生”。 今天是_月__日,学校向每位师生发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倡议书,等会我们还要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所有这些,都吹响了学校配合__市向“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冲刺的号角。
在此,我向全体师生提出以下希望和要求:
第一,要提高认识。全国文明城市是城市形象和发展水平最为集中、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可以更好优地化临沂的发展环境,展示临沂的对外形象,提升临沂的文明程度,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临沂的发展、文明、和谐,也能使人民群众得实惠,提升生活质量。因此,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市委、市政府安排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市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前,全市已进入创建迎检的关键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树立“文明创建,共同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其次,要积极参与,用实际行动宣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做文明创建的使者,将文明之风传送到每个市民心中。要从我做起,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来引领文明风尚。
第三,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要讲礼貌,早出晚归,要与父母打招呼;遇见老师,要主动问好;与人打交道,多说“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要讲秩序,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人多的地方自觉排队;讲爱心,乘坐公交车,要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要乐于助人,主动关心别人;讲公德,不乱丢乱扔,不随地吐痰,不损坏花草、公物。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很细小的事情,却能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折射出一个人的文明素质。
第四,做文明学生,不以恶小而为之,自觉摒弃不文明的陋习。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脚,不乱扔,不乱踩,自觉维护优美的校园环境。还有我们的校门口,每天上放学总有家长的车不按要求停放,既影响交通畅通,又威胁到同学们的自身安全,希望全体同学转告家长,一定要按要求有序停放车辆。
老师们,同学们,就让你我一起参与进来,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让文明礼仪的和谐之风吹遍校园、沂蒙的每一个角落,共享文明幸福的城市生活!
党在xx大中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一个国家需要和-谐,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校园同时也需要和-谐。
然而,校园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大大影响了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 这些不文明现象在许多大学校园里都存在。例如,课桌墙壁上乱写乱画;食堂、超市购物不排队乱夹个;教室,公共场合情侣举动过分亲密;上课,自习手机不关;宿舍内喧哗打闹,影响他人休息;浪费水电;浪费粮食;等等。
三、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老师及领导组织的积极努力,更需要全体在校同学的积极配合与努力。针对以上大学校园中存在的现象我们该如何做呢?答案很简单,严格要求自己,从自我作起,从身边做起。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1.杜绝“课桌文化”。大学是人类的一块圣地,是陶冶情操、明辨事理的地方,而不是发泄私愤、表达下流、泛滥低俗的领地。同学们应该意识到这些美称为“文化”的文字语言,其实尽是些低俗无聊的语言。
2.买饭购物排队,不要乱夹个。大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都是有素质的人才,校园内出现这种不和-谐现象,不免与我们“大学生”的身份不相符。夹个,满足了个人的需求,却影响了大家有条理的秩序。
3.上课自习关掉手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内,频繁想起清脆的铃声,不仅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同时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老师们辛辛苦苦的给我们传授知识,我们应该给老师以最起码的尊重。
4.不要在宿舍内喧哗吵闹,影响他人休息。一些同学认为,宿舍就是“自己的地盘”,随意我怎么样,都和别人无关。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自私的,只顾自己高兴快乐,却忽略了别人的感受。构建和-谐的校园,要从和-谐的宿舍开始。
5.爱惜校园内的一草一木。校园内随处可见的草坪,给我们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一些同学为了图自己方便,经常践踏草坪。使原本茂密的草坪,变得斑痕累累。这一点可以说是证明了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也便成了路。”所以,请大家以后“手下留情,脚下留青”。创建充满生机的绿色校园
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是一个不断优化学生成才环境、培养新型合格人才的过程。和-谐大学校园的创建从根本是说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校的领导者、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的校园氛围”
首先,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关键环节,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在正确的价值理念上取得共识,和-谐大学校园就会失去应有的精神支柱。为此,应积极创新办学理念,革除原有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中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成份,充实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结合曲靖师范学院的.目标定位,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办学理念,把学生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把培养学生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让培养“个性特征鲜明而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全校干部和教职员工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理念。
1 水利文明存在的问题
水是生物界生命第一要素, 是原生质的重要成分。离开了水, 一切生命无从谈起。因此, 水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知道了水是生产之要、才能明白水利文明是生态文明之基。换句话说, 水利文明也是水的数量、质量、形态与周边环境的巧妙搭配。它既不能没有, 又不可替代。研究开发水利文明, 不仅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 而且关系着国计民生, 更关系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资源缺乏。人们对水利文明认识不足, 生态文明意识更是淡薄。在涵养水资源, 保护水资源, 开发水资源, 治理水资源, 利用水资源, 让水资源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方面欠缺足够的认识。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 1994年受到大自然干旱的惩罚, 就是人们对水利文明缺乏认识, 没有足够的思想和物质准备。致使全县9.8hm2万hm2秋作物严重受旱, 5.23万hm2绝收。
2 水利文明现状
2.1 人水不能和谐共处
到处是污水入河, 坑塘成为垃圾场。往河里倒垃圾, 往坑里扔泡沫成为家常便饭。河里漂着塑料袋, 井里漂着农药瓶。死水坑基本都是臭哄哄。成为苍蝇、蚊子的繁殖场所。
2.2 土壤污染
农药的过量使用, 废料到处抛弃, 对土壤构成不可逆转的污染。
2.3 无限度的乱砍乱伐, 森林面积的减少
对水土保持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2.4
工业废水、城市污水, 无处排放, 流入河道
2.5 海洋、空气的污染
人水不和谐的地方, 还有河底抽砂, 河床塌陷时有发生。河堤保存不完整。沟渠不畅通, 影响涝季排水等。
3 创建水利文明, 促进生态文明的思路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 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这就对水利文明创造条件, 并为水利文明事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形势迫切需要加强水治理工作。
3.1 加强水治理工作
要使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 把节约水资源作为自觉的行为准则,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牢固树立人本理念, 建设优美的水利文明环境, 彰显水景观对促进人水和谐的特有文化功能。保证人水相依、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
3.2 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强化水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基础功能地位。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 避免水资源破坏。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 做到全面规划, 统筹兼顾。并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 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
3.3 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从一点一滴做起。像一个家庭将洗脸洗手的水用来冲厕所或者养育花草。这样的方式方法, 不能说是直接从源头上解决缺水问题,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缺水问题, 并且说明人们的节水意识在增长, 不断找寻节水的途径。
3.4 水污染治理
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进行区域性水利综合治理, 就要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对可能出现的水体污染, 要采取预防措施。对水体污染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
进行区域性水利综合治理, 就要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杜绝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 规定排放标准。同行业废水应集中处理, 以减少污染源的数目, 便于管理。并有计划治理已被污染的水体。
3.5 加强监测管理组织, 制定法律和控制标准
设立保护管理机构, 与国土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建立联合执法组织, 执行有关环保法律和控制标准, 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颁布有关法规、制定保护水体、控制和管理水体污染源的具体条例。
参考文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着由和谐到失衡、再到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但这种和谐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和谐关系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上保持和谐的同时,也出现了阶段性的、区域性的不和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这时,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利用”变为“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大规模消耗带来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迅速升温。1972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90年代以后,《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一系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文件相继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作出具体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政策上,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在措施上,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在行动上,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二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针对现阶段的环境污染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不断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活动。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六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文明的演讲】推荐阅读:
关于文明的学生演讲06-09
关于校园文明的演讲11-14
诚信文明的演讲稿09-22
文明礼仪演讲比赛的主持词06-08
文明礼仪进校园的演讲稿09-16
文明礼貌相关的演讲比赛稿09-18
文明行为的演讲稿三分钟10-19
校园里的文明礼貌演讲10-22
文明礼仪演讲稿作文与文明礼仪演讲稿07-25
做文明的使者演讲稿600字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