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精选14篇)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 篇1

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

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 “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信息道德素养,德育渗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 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与评价建议。因此, 如何把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 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师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

一、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渗透德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 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渗透德育教育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 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同时对传统理念和运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正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也左右着他们日常行为准则, 网上许多内容不健康、不文明的信息, 影响了学生的学业, 致使其道德意识、法律意识逐渐淡化。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 依据学生特点, 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以使他们提高自身的分辨力, 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 自觉规范上网行为, 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3、渗透德育教育是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心理的发育期, 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时期, 他们思想单纯、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 可塑性强, 但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弱, 易冲动, 易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中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 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 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 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 进而产生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作为一名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应当加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工作, 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结合起来, 开展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工作。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重操作, 理论讲解的内容相对较少, 网络资源丰富, 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应做到:“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 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网络时刻关注国家大事, 关心国家重要新闻,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根据课程要求, 挖掘德育素材

目前,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包括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算法与程序设计 (选修一)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二) 、网络技术应用 (选修三) 、数据管理技术 (选修四) 、人工智能初步 (选修五) 共六个模块。由于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同, 其所要求的德育教学目标和实施策略便有所差异。因此,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就应根据不同的模块内容制定、实施相应的德育教学策略。

3、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网络像是一列快车, 加速我们迈进未来的脚步, 引领我们走向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同时对传统理念和运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 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要适应新课程、加强自身素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要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 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 明确教师的职责, 确立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

(2) 要观察, 注重积累。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精彩事例层出不穷, 对教材的把握和挖掘能力令人羡慕, 原因在于平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点滴的积累。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 其实就是在平时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对有利于教学的事物的勤于积累和合理的有效使用。对于信息技术最前沿的知识、动态要注意保持关注, 收集对教学有意义的信息并积累起来, 随时作为教学资源补充到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如果要加快成长的步伐, 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 留心观察、注重积累是必由之路。

(3) 要内省, 强化道德自律。“内省”即自我反省, 指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 时刻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经常对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进行自省, 并对不符合教师道德标准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严肃的自责。强化道德自律, 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又一要求。在自律道德水平上, 则是靠良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个体的道德选择和决定不再被动地受制于外在的道德评价, 能够自觉内化外的道德规范, 并自觉主动地评判和选择道德行为, 从而达到人的外部道德行为和内化道德的理想境界。因此, 教师应该强化道德自律, 追求这种最高尚、最理想的道德境界。

(4) 要自觉开展教科研。教科研是教育思想的转变, 知识、信息、理论的学习、积累、沉淀是教育科研的必备条件, 而及时的总结、深化、内化、升华是其必然的归宿。只有这样, 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才能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 才能以教带研, 以研促教, 教、学、研相长。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摘要】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相关指导文件三方面阐述了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介绍了专科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阐述了德育渗透的主要原则是适时、适当、适量。

【关键词】德育渗透 培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48-01

1.素质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牢固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及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

数学作为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它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能力上的训练。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学会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效果要比其他学科更好、影响也更深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以下德育内容:

2.1爱国主义教育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割圆术、天元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近代数学中相对于笛卡尔、费马对几何的贡献,牛顿、莱布尼兹对微积分的研究,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对常微分方程的付出,我国的数学发展迟缓。随着熊庆来、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陈景润、丘成桐这些优秀数学家的出现,及1986年中国数学学会成为数学联盟成员;2002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中国数学的发展水平在国际地位中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不仅仅要教育学生记住我们曾经光辉的发展史,还要让学生看到我们发展中的不足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树立学习信心,培养民族自尊心,对学生进行立志成才的理想前途教育。

2.2个性品质培养

爱因斯坦说:评价一个理论是不是美,标准就是原理上的简单性。公理的简单性、表达形式的简单性、数学语言的简洁性、数学符号的简单化处处都体现着数学的简单美。正是数学的这种特性,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及内涵,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品质。而数学概念、命题、定理表述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确、简明、严密更能让学生去浮躁远浮夸,形成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思维方式能够养成学生缜密、条理清晰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3辩证唯物观点培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实际。如导数的概念就来源于物体运动中的瞬时速度,微分的概念由一块钢板受热之后产生的变化引入,还有极限思想,定积分的应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辩证关系,接受初步的辩证唯物观点教育,培养正确、健康的思维品质。

3.德育渗透的主要方法

3.1展现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之美体现在和谐统一美、简单美、对称美和奇异美几方面。通过展示、介绍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在发现数学美得到美学感悟的同时提高美学修养,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1.设u=exy(x+y),求ux'和uy'。

解:ux'=yexy(x+y)+exy,利用对称性,x与y对称,则uy'=xexy(y+x)+exy。

例2.计算■x■sin■xdx

解:如果采取直接求积分的方法,很难计算出结果。但如果考虑到图形的对称性,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性质,可知原式=0。

从上面两个例题能够看出,数学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体验,还带来美妙的方法,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脚踏实地,培养理性精神

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精准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可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形成独立人格。数学中的公理化方法,建模思想,推理论证模式,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条理性,养成规律、规范的生活态度与习惯。

例如在讲解数列极限的ε-N定义时:可以借助于数学语言■x■=?訩?圳?坌?着>0,?埚N∈N■当n>N时,有|xn-a|<?着 来表述,然后逐步讲解定义中?着的任意性;N随?着的变化而变化;最后得出的极限的不局限性,也就是极限的本质。让学生在老师的推理讲解中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3.3以史为鉴,磨练意志品质

因家庭贫苦险些辍学,靠着顽强意志最终取得成功的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和印度数学家锡里尼哇沙·拉玛奴江,一生处于逆境却在逆境中取得辉煌成绩的犹太女数学家诺德,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的希帕萨斯,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杀死的阿基米德。数学史不仅仅是数学的发展史也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了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德育渗透需要考虑到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将世界观、品德修养等内容纳入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不限于知识、技能技巧,适时、适当、适量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更好的体现与实践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2012.3

[2]李文林主编.数学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付茁.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初探[J].教育评论,2006(2).

作者简介: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4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诚然,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不错,每一位成功人士都离不开勤奋。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为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位先驱者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先生。他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避免盲目性和杜绝有布置无检查现象的出现。联系化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时,要贴切自然,深入生活,从小事中找出“不小”,从平凡中引出思想。在高中化学第1册讲述《氯气》时,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毒气(即高压氯气)残害我国劳动人民的暴行,劝诫学生勿忘国耻。在讲述高中化学第1册《绪言》时,要紧密联系我国现代化学所取得的成就,如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的核糖核酸,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捕捉教育战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外活动时,在与学生交往与接触中,我们必须时时擦亮慧眼,及时捕捉教育战机,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适时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般来说,犯错的学生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当时一时冲动或不理智,如打架、骂人等。而有些错误的言行举止则是社会生活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坏习惯,比如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教师在发现后不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而应及时恰当的进行帮助教育,以期收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 南洋模范中学 范文豪

许多高中数学教师以为,中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班主任和政治、历史、语文等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各学科特别是数学教师无关。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在中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工作的空白区。其实,中小学所有教师都应该承担德育任务,数学教师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课堂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1、通过数学史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新课标中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中及学校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从上古的结绳记数到中古的《九章算术》都是最早问世的数学

学,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数学充满了美:有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有整个数学体系的和谐美,还有具体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似现象所构成的相似美,如杨辉三角形就给人一种和谐、匀称、对称的美。

3、利用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体系中到处可以找到印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及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例如:从数学概念的产生及延伸、推广,从数、式、方程、函数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可对学生进行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等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从数、式的正与负、加与减等的转化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

平面几何则是更好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教育素材,例如:四边形教学中,通过对四边形的四条边位置的运动及长短的变化,四边形可在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棱形、正方形之间互相转化等,对学生进行事物是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主要是用正面进行方法,还是用渗透穿插方法。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具体、灵活而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妥善地处理好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达到良好的效果。以渗透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

一.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笔者通过20多年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感到以下三点是切实可行的。1.抽出格言式的句子重点讲解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2.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

教《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学生们对西蒙·亚力山大·黑尔的成功,产生了两种看法:一部分同学认为老黑尔的成功,改变命运得助于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部分同学认为,老黑尔之所以成功,是他本身素质即认真、执着起决定的作用。同学们争论热烈,那是他们在阅读时思考的结果。这是一篇课内的阅读课文,是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我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抓了一对反义词:偶然与必然,偶然只是一种机遇,真正起作用的是老黑尔本身具有的良好素质,即使没有“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凭着做人认真、执着,凭着对目标的追求,“好运”会再次与他有缘,这是必然的。这篇课文的精华在于:改变命运的实质是一个人的素质。而素质是我们学生时代应该培养和训练的,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3.把握课文中德育渗透的重点

有时候,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存在着多义性。此时,语文教师就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心。在此,可以用综合、对比、选择的方法,找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突破口。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德育渗透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

在语文教学和政治教学中,虽然都涉及德育教育,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课程中的政治教育显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各自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上,而且表现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上和不同的教学步骤上。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区别。

第一,政治学科中的德育教育目的是直截了当的,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因为向学生开设政治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强调的是一种思想方面的教育。因而可以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并且越明白越好。而向学生开设语文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和阅读分析能力的水平,它首先强调的是一种语文方面的基础训练,而不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训练,或单纯的思想教育。因此,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德育教育,不应该象政治教育那样明确和直接,而应该结合课文实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出现,这是由语文教材本身的内容所决定的,这样也较能为学生们所接受。

第二,政治教育主要是观念型的,以理性化为主;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则是感情型的,以感性化为主。在学校开设政治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而且要让他们从小就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关心政治,并不断把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和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渐培养、诱发和训练他们在理性方面的思考能力。而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凡文学作品,不论诗文、小说,都是感情的产物,其中都含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内涵,与理性颇强的政治教材区别甚大。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来打动学生,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第三,政治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并不强调文学性,也不以文学性为标准,有的甚至根本谈不上文学性,所以它的教材本身决定了它的德育教育只能是正面的、直接的。而语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性,有的甚至还带有趣味性,这种文学语言往往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再由语文教师加以分析和讲解,其感染力就更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这种文学性、或带着笑意的趣味性,或带着哀婉、悲壮的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我们找出以上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并不是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优于政治教育,而是找出二者之间的特点和差异,以便各自更好地加以发挥,取长补短,同时,也为了进一步证实,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一种“渗透式”的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特性,如果说,学生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和远大理想仅仅是一个骨骼,那么,只有通过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净化,才能使他们成为丰满红润有血有肉的人。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政治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续,完成这一任务,语文学科具备了特殊的条件和功能,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德育渗透,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一、发挥教师的自身优势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理想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渗透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学识、能力、个性、品德等综合素质熔铸而成, 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德育教育就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仪表、举止言谈等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熏陶。比如, 为了上好第一堂数学课, 老师在穿戴上朴素、大方而干净, 在举止言谈上温文儒雅, 抑扬顿挫, 在板书设计上认真、美观、层次清晰, 又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老师身上学到了数学课之外的东西, 那就是认真、整洁、大方、儒雅;学到了对工作的负责, 对同学的关爱, 学到了责任, 所有这些都能对以后的学习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深入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德育思想教育内容不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从宏观到微观地把握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条分缕析中。比如, 在学习《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 告诉学生, 自古以来我国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曾取得过辉煌成就, 如“祖氏公理”“杨辉三角”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近现代, 我国数学研究同样令人景仰, 如现代数学研究的第一位数学家李善兰的“李善兰恒等式”成为20世纪国际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等。这一切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三、关键把握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每一位老师都要根据自己的特长, 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去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积极合作, 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团结合作的能力、刻苦钻研的能力、坚持不懈的能力、严谨治学尊重他人的能力等。数学教学过程中, 离不开大量的练习, 老师在编制题目时要学会题目内容有意无意地朝品德教育方面倾斜, 下面的数学应用题可作参考:

(1) 学校组织一批优秀“三好学生”到西部老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到达目的地后, 当地安排学生住宿。如果每间宿舍住8位同学, 则少12个床位;如果每间宿舍住9位同学, 却又空出两间宿舍。问该校参加这次传统教育的学生有多少人?

(2) 植树节这天, 初一年级同学去沛县公园河岸两旁参加植树活动, 在河东岸植树的有27人, 西岸植树的有19人, 为提前完成任务, 又派20人前去增援, 使得东岸的人数是西岸的两倍, 这20人如何分配?

(3) 小华把100元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 到期后取出本金和利息, 将其中的50元捐给班级一个白血病患者, 余下的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 这时年利率已经上调到上一年的两倍, 得到的本息共72元, 求第一次存款的年利率。

(4) 绿化沛县, 共创美好家园, 沛县城2009年绿化率30%, 计划以后每年再绿化m%, 到2011年绿化率已达43.3%, 求m值。

四、用好现代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大家都戏称“云时代”的今天,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大力开发, 及时有效地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它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 老师们要勤于收集、整理, 用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去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激发学习动力。数学老师平时要多留意时事政治, 多关心国家大事, 一有所得, 就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如三峡大坝坝高185米, 总投资954.6亿元, 库容393亿立方米, 年发电850亿度, 居世界第一;鸟巢、上海世贸大楼、中国古代的历史建筑故宫、长城等, 无比展示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智慧和结晶。另外, 还要教会学生自己收集图形、设计图形, 为学校、为班级设计校徽、班徽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 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平行线与相交线”时,可以介绍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科学教育,还要善于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八年级“勾股定理”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科学创新的重大意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三、利用数学精神,进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要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的结果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来表达,也不允许有任何夸张。数学思维的特点是缜密、有条理,数学表达的特点是准确、简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作风,可以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

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让学生领悟到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并逐步树立起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观点,有利于克服片面性。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策略性,切忌喧宾夺主。要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适时、适当、适量地有机渗透,使数学教学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技巧所构成的智力因素系统,而应将世界观、品格、修养等因素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受到更完备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质。◆(作者单位: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北第一中学)

谈剪纸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兰坡小学 黄靖

“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朽”----郭沫若。这是咏赞中国民间剪纸的佳句。剪纸是我国特有的,喜闻乐见的,它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想象力、拓展创新力”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培养求知欲是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剪纸也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同时剪纸能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几年来,我们兰坡小学注重剪纸艺术课的研究,并贯穿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中。

一、剪纸艺术课,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剪纸艺术课教学中,动手操作是进行剪纸教育的基础,我们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学生完成一幅完美的剪纸作品,都要精心地描绘、细致地剪刻、耐心地裱帖,每一步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粗心,久而久之,学生都养成了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班里有一位同学叫于林杰,粗枝大叶,做事不沉稳。但是自从爱上剪纸后,他一坐就是一小时,他剪刻的作品构图新颖,刀法流畅,一丝不苟。一年后的他与开学初的“猴子屁股坐不住”已判若两人了。学期结束“剪纸小能手”评选中他荣获“金剪刀”称号。我们还惊喜地发现,这位同学的语文数学作业细心多了,做题也难得有错了。他在“剪纸集”中这样写道:“剪纸是快乐的事情,也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它能磨练我的意志,锻炼我的细心。剪纸促使我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件事。通过剪纸,我们更自信了,我们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于林杰同学只不过是一个代表,很多同学在心得体会中也有同样的感受。现在我们班的学风、班风已有明显好转,作业质量提高了,期末考试比期中考试进步了许多。在班级特色文化活动中,学校的规章制度、少先队文明号要求已经不用进行空洞的说教,在剪纸的潜移默化活动中,学生已自觉地变为行动,变为我们常讨论的剪纸需五“心”了,即“耐心、细心、专心、恒心、用心”。

每节剪纸课我都利用收拾台面、整理工具、清理现场等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在剪纸课堂上,我事先通知学生带好剪刀、刻刀、垫板等工具,并要求每组准备一个塑料袋。在课堂上,我用投影机出示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的魅力,同时教给学生制作剪纸的方法,并在制作之前特意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让大家准备的塑料袋是干什么用的?”使学生意识到制作剪纸过程中要将碎纸屑及时收集,以免污染环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每年的节假日来临之际,我们总要举行了送剪纸礼物的活动。如新年到了,教师节来了,重阳节等。学生把自己亲手精心剪刻的作品送给他人时,不仅作品要精致,而且赠送时也要注重文明用语和姿态大方,说话得体,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胆量与口语交际的好机会。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学生自觉地一次次修改稿子,一遍遍练习口语,在一次次送礼物的过程中,即使在陌生人面前,他们也能做到沉着大方、胸有成竹了,综合素质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二、利用剪纸艺术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和娇惯,在家里他们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娇气十足,懒惰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剪纸艺术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刻刀的使用”一节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尝试,看看自己在使用刻刀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同学们经过体验,提出了“刻时打滑”、“一刻就破”、“有毛茬”等困难,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布置了一项小组合作任务:小组同学共同讨论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时间,同学们有的尝试,并给组内同学讲,有的认真倾听,还有的及时将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孩子们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学生在劳动中的合作精神。

三、结合剪纸艺术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剪纸艺术课要有效利用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新技能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例如,教师在教学“剪窗花”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大量的各式窗花实例,伴随着悠扬的乐曲,镜头闪现的是一个个美丽的窗花图案,然后教师提问:“大家都在那里见到过它们?”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在一些餐厅里见过,在电视里见过……这时,教师继续问道:“你们肯定特别想知道这些美丽的窗花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吧?那就请你把工具筐中的成品打开来研究一下吧!”这时,同学们马上迫不及待地投入了探究之中。课上,同学们动手又动脑,不仅按照老师下发的流程图剪出了很多作品,有的同学还进行了创新,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的窗花。

小学数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 篇10

一、挖掘教材,自然渗透

1.数据渗透

数学是一门数据科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据渗透德育。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告诉学生: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发现的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欧洲数学家要早一千多年,从而对学生进行祖国灿烂的文明史教育,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和自豪感。又如,在三年级数学《年、月、日》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 年 月 日,到 年 月 日正好成立100周年。教学时,教师适当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历史使命感,教育学生好好学习,为祖国发展而努力。

2.数学应用题的渗透

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应用题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在教学利息问题时,我让学生通过解题明白:“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纳税是用来支援国家建设,从小培养纳税意识。又如,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再生纸800千克,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1)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废纸,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照这样计算,你们全班学生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有1吨吗?(2)如果照一个班级的学生一年回收1吨废纸计算,你们全校学生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相当于少砍多少棵大树?通过计算,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节约木材、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而这效果却远非空泛的语言说教所能达到的。

二、自创资源,适时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反应我国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让学生从数学实际应用中了解祖国发展的巨大成就,认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和任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

我们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工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数据,编成应用题。如:

(1)我国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000多万人,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是20的2.4倍,20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多少人?

(2)末,一个城市储蓄存款余额达347亿元,比年末增加62亿元,增长百分之几?

此外,我们数学教师平时要对有关德育素材积极积累,做数学德育的有心人,要注意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发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相机引申文本资料,补充课外数学德育资源。如,在教学利息问题时,我让学生通过解题明白:“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纳税是用来支援国家建设,从小培养纳税意识。而这效果却远非空泛的语言说教所能达到的。

三、拓展活动,有机渗透

思想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课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

1.推荐数学课外阅读书目

推荐数学课外阅读书目,这些书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课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学段,《数学帮帮忙》(全25册)《我是数学迷》(全22册)《数学故事专辑》;第二学段,《可怕的科学 经典数学系列》(全12册)《奥德赛数学大冒险》(全4册)《数学真好玩》(全2册)等等。

2.办数学小报

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编数学小报活动。数学小报制作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手,绘制一份“我的数学小报”,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搜集资料,采集信息,运用各种形式,将报纸作为载体,将自己所知所晓的数学有关内容呈现出来。学生用一张张精致的.小报展示出童真,并通过办数学小报来改变以往单一的作业评价模式,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真正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3.玩数学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通过玩数学游戏,使学生充分了解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既好玩、又有挑战的数学游戏活动有古典智力游戏,如,《智过华容道》《巧拼七巧板》等,此外,还有《观面成型》《数字走方格》等现代数学游戏,让孩子们在玩游戏中体验那种美好的神秘玄妙感。“数学游戏”就是让儿童玩数学,感受着数学的无穷魅力。“数学游戏直通车”还将一路前行,开入更多更远的校园里,为孩子们带去智慧和欢乐及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德育的策略性,不要喧宾夺主,而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古诗写得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好的德育教育就应该是这润物无声的细雨。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75-01

一直以来“教书育人”这句话更多地作为一个口号在教师的总结、回报中讲来讲去。它的内涵应该如何阐释,这需要我们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目标,审视自己的教学追求。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数学教育的价值观的变化,即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所以数学教学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一、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爱科学的热情

数学在我国历史悠久,相当丰富的史料也尽可供我们利用,为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比如在教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我结合教材提供的史料,使学生了解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公元三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数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公元十三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而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一径三”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大约是这个圆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使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为祖国争气,为祖国争光。

二、结合小学数学中的内容渗透德育

我国有着悠久和光辉灿烂的历史,小学数学课本中编入许许多多生动的素材,在教学中我结合有关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从古到今我国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古代有刘徽,朱世杰,祖冲之.现代有数学家苏步青、华罗更和陈景润等对人类数学发展的贡献,都是爱祖国,对学生都是很好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以激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态度。比如结合时代要求以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在讲解百分数数列应用题时我选讲练习:我国领土面积占全世界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1/14。让学生知道我国虽然辽阔但从1996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是国土总面积的17.6%。近二十年我国荒漠化土地以2460平方公里/年的速度扩展,若这二十年治理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占前一年荒漠化土地的面积的1%,试问二十年前我国荒漠化土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公里?通过习题,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不加以治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要不了多少年就会消失,爱国,就必须热爱环境,保护资源,想办法处理好土地的荒漠化问题。

三、进行学习目、联系实际的德育渗透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如低年级教学《7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认识了7和知道了的写法后,教师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人,并仔细观察,根据大人和小孩的不同;在池边的与在池中的不同;有救生圈的与无救生圈的不同,来了解数的组成。之后,组织学生利用计数器、红花五角星等学具动手摆,看一看有哪几种摆法,并利用直尺、图片等身边事物,让学生进一步认识7。整节课都是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及几何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在教学中,还能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和材料,让他们了解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博,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2

1、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将课本内容联系到社会, 引导学生热爱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关注社会, 品味人生, 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 以及热爱党、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

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 根据小说的情节内容, 我要求学生们做好充分的阅读和领会, 重点把握人物的感情、性格, 然后分小组表演课本剧。学生们把菲利普夫妇那种爱慕虚荣、自私自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把菲利夫妇不认亲弟弟的那种冷漠绝情也表现出来了。同学们还评出表演最好的小组, 表演结束后, 我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像菲利普夫妇的这种行为, 是不是就资本主义社会有, 我们社会中有没有呢?如果有, 那怎么看待我们的社会呢?学生们认真地讨论了这个问题, 然后形成了一致的认识:爱慕虚荣、自私自利的人在哪个社会都存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之上的, 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 这类情况在《雾都孤儿》《飘》等作品中均有反映。我们社会主义社会,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和睦的, 相亲相爱的, 一方有难八方援助, 社会各界举行的“献爱心”活动、“手拉手”活动、“捐资助学”活动,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还是我们国家的制度好、我们党的领导好。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了, 对社会上存在的某些问题也能正确看待了。

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将课本内容与我们的校园生活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同学、热爱集体、形成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培养高尚的情操。

在七年级语文教材的第一单元, 我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四人一组, 进行相互合作, 根据我们第一单元的主旨“接近文学、亲近文学”, 以此为核心内容进行手编报比赛, 每份编报必须结合我们生活实际的创作内容, 看哪一组编报主题鲜明,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且完成质量好, 速度快。要达到老师的要求, 同学们必须精诚合作, 合理分工。看到学生们一簇簇聚集商量的情景, 我想, 学生们正以极大的热情参与活动, 何愁他们不会有集体协作精神呢?过了一天就有几个小组亮出了自己的作品, 我及时表扬了他们的精诚合作精神。同学们感觉到了集体的力量在创作中的作用, 希望下次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3、将现实生活与课本内容联系, 引导学生励志创新, 开拓进取, 激发创造潜能, 塑造高尚的人格。

学习《在斜塔上的实验》《地质之光》《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等课文前, 我让学生们查找当代有杰出贡献人物的事迹, 不限国别。学生总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资料的收集过程中。课前, 你讲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的成才之路, 我讲原子弹、导弹专家钱三强、钱学森的钻研之道, 他讲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 我请学生将这些杰出人物的成才之路与课本中人物的成功之处进行比较, 然后思考:他们怎么会成为世界名人的?学生们认真学习、分析文章, 努力从中找出答案。他们总结出了这些成功人士具有的共同特点: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志向坚定、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由此我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 将来要承担着建设国家的重任, 我们应该如何去励志创新、开拓进取呢?学生们纷纷以心得体会的形式交上了一份令我满意的答案。科学家们的成功经验对学生的启示非常大, 他们决心立大志, 勇攀登, 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

4、将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与学生

生活中的形象相联系, 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尊师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记得, 在讲授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星期日在家尝试负责一家人的饮食起居, 然后用一节课来让学生谈“当了一天家”的感觉, 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经过这次锻炼, 他们明白了, 平时自己不屑一顾的饮食起居问题, 做起来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容易。他们觉得劳动让自己长了不少见识, 以后一定要多帮爸爸妈妈做事, 做一个会劳动的人。

浅议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3

汪生海

(甘肃省东乡县锁南中学)

摘 要: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整个数学教育当中将德育贯穿始终,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教学情境

目前,很多人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或是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教育的事,与数学教育无关。也认为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不像政治、历史、语文等文科知识丰富,大量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而数学这门学科又是自然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没必要进行德育渗透,也无法进行德育渗透。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到底有没有必要渗透德育?在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否让其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呢?下面,结合我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和看法。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须的、可行的

数学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抽象而枯燥。它不像文科知识丰富、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部分,必须要渗透德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和《中学德育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特点实施德育。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穿插与课堂知识有关的数学史话、数学谜语、数学妙联等,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我国古代的商高定理、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杨辉三角等,国外一些数学家如牛顿、高斯等的数学典故,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等数学巨着,像高斯妙算1到100自然数的和,就能使学生“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数学内容的自然内在美,形式和谐统一美,使学生在感受美、理解美中,学习数学的兴趣油然而生,真正让其感受数学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应用归纳法,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探索一般性的`结论,大力倡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大胆假设、猜想,以至冲破平时的思维定式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教师合理地设计推理过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爱数学、迷数学的地步。

三、深挖教材,陶冶情操,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数学教育的系统性、理智性,可使学生具备理性思维,克服主观臆断,说出的话有理有据,遇事不慌不忙,“三思而后行”。由数学教育的严密性,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习惯;客观性、进取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揭示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促使学生培养解决一切问题就要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刻苦钻研、谦虚谨慎、循序渐进的良好品质;数学教育的客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有了客观性,才有了人们认识的统一性。数学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和事物运动发展的观点。如,庄子的“一尺之锤,日去其半,万世不竭”在数列极限教学中,通过几何直观及实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且使学生从有限中认识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了质变;在圆和三角函数教学中,反映了“化整为零,化零为整,曲中有直,以直代曲”的辩证关系;坐标平移和图像变换反映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运动和精止的辩证关系。因此,教师要适时、有意识地揭示蕴藏在数学中的各种辩证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学数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直观形象地领会事物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整个数学教育当中将德育贯穿始终,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教师做到自然妥帖,切忌生搬硬套,使数学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万物。并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徐丹。道德学习的三种途径[J]。中国德育,(08)。

[2]曹一鸣。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J]。数学教师,1995(12)。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4

黄红梅

摘 要:德育教育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地理教学中有丰富的德育素材,本文在阐述中学地理德育目标、特点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德育途径,把地理知识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地理教学成为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德育

渗透

中学教学

地理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它贯穿于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中。而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性,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学科优势。因此探索学校课程中的德育途径,充分发挥地理课程教学德育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1.中学地理德育的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的目标即为国家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与国家规定的中学生德育目标是一致的,在实施每单元地理课的教学中,上好每堂课,落实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逐步完成中学德育目标。具体的要求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中学地理德育的特点 2.1依存性

依存性是指德育在地理教材中没有独立的体系,而是依存于地理知识之中。因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要寓于地理知识的传授之中。2.2协作性

协作性指德育有些内容的传授需要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联合协作完成,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2.3随机性

随机性要求地理教师注意从教材中挖掘出包含的德育因素,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引导学生把分散的,不系统的,不明显的思想教育因素集中起来,发挥其德育功能。2.4渗透性

渗透性是由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比地理知识的接受难得多,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细雨润无声的精神,为学生心田播种,扶植他们奋发向上,成为欣欣向荣的长青之树。3.中学地理德育内容 3.1 课本中挖掘德育素材

挖掘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都可以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得以体现。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

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等。高一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资源,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3.2 生活实践中获得德育素材

新课标提出: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以我们生活的成都为例,成都城市的交通现状与问题,成都的城市化及其问题,成都的城市规划的变迁,成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成都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成都的气候变化,成都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成都的工业发展与变迁,成都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4.德育渗透的途径

4.1地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和德育过程的基础,通过活动进行德育是德育的方式之一。学校德育不仅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还融于课外活动中,课外活动是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如气象,地震、矿物标本采集等,课外活动以它的课外姓、主动性、实践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做实验,制作地理模型,研讨课题等各种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外活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提倡每个学生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注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集体的活动,学生将会学会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感受到合作与宽容对于集体成果的

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天文观测,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毅力。如对月相的观测至少要坚持一个月,特别是下弦月相需要后半夜进行观测。坚持下来的同学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自己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4.2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现在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不能吃苦,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凡事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性格和积习,如果这些积习伴随着他们走上社会,很容易给他们自己和社会造成危害,而地理教学中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社会生态理念,有利于进行正确的人际关系和吃苦耐劳教育,地理教学使人明白,无论是社会中的个人,还是国际社会中的国家,要取得自身长足发展,要有正常的竞争和永久的合作以及人际关系协调的积极性,通过地理问题的教学,这些内容特别容易被接受,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如野外地质考察、大气环境质量的测量、企业三废物质处理的调查;当地的经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等实践活动。参与这些地理活动都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工作的艰辛及工作中竞争和合作的团队精神,比较复杂的地理问题,只有在地理活动中发挥群体协作的优势,才能解决,因此,地理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建康个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4.3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传授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德育渗透更要紧,教师自身的德行以及课堂上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

好的道德素养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需要。

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最灵活的一种形式。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已引起了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世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4.4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个小系统,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多方面合作协调,地理学科在这方面的作用很大,学校可以利用地理活动的机会,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如杜绝和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号召,可以以墙报的形式来进行,使学生了解资源的有限性,使学生自我体验到资源的危机感,把“资源道德意识”融合于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地理教师可以和学校有关部门协调,利用劳动课开展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其行为对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开展在校园内建立电池回收箱等形式的活动,让所有学生了解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使学生保护环境的做法成为自觉意识。4.5在设计练习时渗透创新意识教育

地理教学中涉及许多自然之谜,例如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之谜,外星人之谜,魔鬼三角之谜,生物起源之谜,恐龙灭绝之谜,板块运动力的产生之谜等等,此外,还有一些至今仍

有争论的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到底是不是由于二氧化碳造成的等等,地理教学也涉及我国经济发展有待研究的众多重大问题,这些尚无定论的内容都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极好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练习,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地理教学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要素,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外活动的各个方面,实施德育教育要有趣、自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还要注意施行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意志情感教育等,要善于使德育情感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育人。

参考文献:

上一篇:推送学校综治自查报告借鉴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介绍